《散步》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0篇)
《散步》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文本分析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普通家庭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情景,作者对家庭对生命的责任都有深入思考,感情真挚,含义深沉。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亲人之间的挚爱之情,并进而感受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锻炼,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导学设想
对于这篇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即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导学目标
1、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文本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和中年人对家庭的,对社会的责任感。
2、欣赏品读文本,从词语、语句两方面揣摩、品味文章文辞冲淡而寓意深刻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学习
1、结合大屏幕图片显示及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屏幕显示并伴随轻悠的音乐响起,画面是夏夜里,凉风习习,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情景。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你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
2、请2——3位学生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屏幕显示要求:轻声地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2、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请几位学生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个问题答案不拘一格,甚至回答没感觉,不喜欢也可以,但要让其简单陈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并发现问题。)
进一步研究文本,总结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学生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他从中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无论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能过渡到这一点,喜欢的原因往往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的原因。)
三、再读文本,领悟主旨。
请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完成下列任务。
1、读一读,再次熟悉散步途中解决矛盾的过程。
2、想一想,仔细揣摩各人(“我”、儿子、母亲、妻子)的心理活动。
3、劝一劝,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
(由朗读全文过渡到朗读文章的重点部分,即解决矛盾的部分,通过学生的读,分角色揣摩人物心理和发挥想象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亲情,感受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一步骤是前一步的深入。)
四、品读语言,领悟深意。
1、学生自主学习: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2、小组内合作交流:先读句子,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他有没有读出感情。)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教师则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
3、班级交流,共享成果。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当学生找到这句话时,就要让学生多读来领悟其中的深意。)
……
(分享成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 的真正达成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4、归纳本文语言特点:通过以上词语与句子的品味与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通过揣摩词语、句子,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
5、请学生读课文,说说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领悟本文语言的特点。)
五、与作者交流,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屏幕显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评价删改的效果。
①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③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括号内为删去的话)
(请学生同桌探讨。这一环节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说得痛即可。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作者的精神,也是让学生再次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
六、感知生活,真情告白。
口语表达训练,屏幕显示训练内容: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口头训练。
(领悟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端真情告白,相信学生会有话可说,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的深意。)
七、课外延伸
1、比较:验证发现
阅读《三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7页),感悟两篇文章语言的不同特点。
(比较阅读是探究学习常用的方法。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是很好的学习角度。作为依次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适当讲评即可)
2、写作:体验发现
假设你是文中“我”的儿子,请从“儿子”的角度写一写这件事。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与写有机结合,事半功倍)
教学设计点评:这个教学设计从语言的角度学课文,突破口放在文本的语言特点上,以语言带文本,是语文教学侧重对语言的学习,文本的探讨,避免了大而空(大而空的教学目标 往往是漫无目标)。同时设计者还非常注重朗读,朗读贯穿了整个设计。
其次是注意了探究性梯度,从小问题的发现到特点的梳理到规律的归纳;学习材料由课内到课外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词语的推敲到全文把握,形成研究序列,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最后练习的设计也很有特色。比较阅读就相当于一次探究性的作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写作训练符合学生的身份,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两项作业 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起到了作用。
《散步》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 立足学习主体, 突出文本感悟, 注重形成能力, 强调语文应用。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对语文的感悟过程、能力形成和能力应用过程, 是本教学设计的思想灵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还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能力, 对生活缺少体验, 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 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 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三、教材分析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第五单元的一篇讲授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亲情, 《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 表现出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 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味语言。
(2) 教学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 理解课文主旨;2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增强语感。
六、教学过程
1.猜字导入, 激发兴趣
(1) 教师活动:猜字游戏。出示甲骨文的“孝”字, 根据图解, 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 进而解释“孝”字的深刻内涵, 从而引出所学新课。
(2) 学生活动:学生猜字谜, 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3) 设计意图:游戏进入新课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也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发学生对“孝”的涵义的思考, 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唤醒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浓浓亲情, 为后面学习作好铺垫。
2.初读课文, 感受真情
(1) 教师活动: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要求学生完成“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 (屏幕显示) ;2明确朗读要求, 感情基调:轻松、愉悦、舒缓;3教师激情范读, 与学生齐读。
(3) 设计意图:1在这一环节中, 既有教师范读、男女生分开读, 又有师生齐读, 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 共同进入文本, 感受真情;2学生既有“听”又有“读”, 能更全面地感知课文, 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理解文本、品味语言, 最后学生又能在互评中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3.整体感知, 快速抢答
(1) 教师活动: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
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结合以下要素, 串成一段话回答。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
5原因
6经过、结果
(2)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抢答。
(3) 设计意图:抢答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习的成就感。梳理内容的六要素目的是让学生初读文章后能全面感知课文, 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4.重点探究, 理解亲情
(1) 教师活动:1研读解决“分歧”这一部分 (6~8段) ,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屏幕显示)
a.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重大”?
b.为什么“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
c.母亲又为什么决定改走小路?
d.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 教师及时鼓励、肯定, 积极引导, 适时点拨。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 体会文章的人性美, 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理解亲情、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涵义。
5.品析人物, 畅所欲言
(1) 教师活动:1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欣赏他 / 她哪一点?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要求学生讨论完成)
2学生讨论后, 教师点拨:真是幸福和谐的一家, 是什么把这一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呢?
3教师板书: (屏幕显示)
爱 (尊老爱幼)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发掘文中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学习他们所具备的精神和美德。
6.美点寻踪, 品味语言
(1) 教师活动: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或用得好的词语, 读一读, 品一品, 说说好在哪里。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找出“春”景的句子, 并深入探讨提及“生命”的涵义, 引导学生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 提高学生进一步品读美文的能力,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迁移, 拥抱亲情
(1) 教师活动:浓浓的亲情不仅在作者家里, 而且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 在我们的心中。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个生活中让你感动的细节和镜头, 拿起你手中的笔, 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 写几句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提示: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推荐同学到台前做精彩讲述)
(2)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习作,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习作。
(3)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脱离生活的学习只能让学生产生疏远感, 因此这一环节能让学生从文中对接到生活, 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美好感情,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家人的爱, 从而形成课堂上一个情感的高潮。
8.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1) 教师活动:1播放音乐:在《让爱住我家》优美动听的乐曲中, 学生一起小结课堂;2传递爱心:听歌曲《感恩的心》, 播放一组“爱”的图片, 请学生谈感悟。
(2) 学生活动:1学生齐读: (屏幕显示)
亲情, 是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 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 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 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的丝绸, 细腻光滑……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 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重温家庭温暖, 交流自己所体验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
(3) 设计意图: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用音乐营造温馨而感人的气氛, 使学生在抒情的文字和感人的乐曲中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9.课后作业, 真诚行动
(1) 教师活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 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1真诚行动: (屏幕显示)
a.请学生亲手做一张贺卡, 在贺卡上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b.发一条爱心短信给 父母, 告诉他们, 你很爱他们。
2抒写亲情: (屏幕显示)
周末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 陪父母散散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3仿写例句: (屏幕显示)
爱是吃饭时, 妈妈放在奶奶碗里的荷包蛋;
爱是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
(2) 学生活动:课后把这件事写到作业本上,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有了感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设疑激趣
1.揭题。同学们,老师曾读过这样一段话:“理想的人生应是这样的:少年时生活在美国,因为那里非常的富有,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青年时生活在法国,最好是巴黎,因为那里是浪漫之都;而老年时则应生活在中国。”知道为什么吗?等我们学了《散步》这篇课文,大家就会明白。
2.配乐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配乐朗读将学生带入了一种诗意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其实是一个精神愉悦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看看“我”这个人怎么样?还有我的妻子、母亲和儿子呢?
2.读文反馈。(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家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是否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能说说它使你感动的原因吗?(2)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大家还记得课前老师给你们留下的那个悬念吗?——为什么老年时应生活在中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紧扣“这一家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是否有细节打动了你?”同时提醒,还记得课前留下的悬念“为什么老年时应生活在中国吗?”
三、品读课文,渐悟佳境
1.品词。文中有多处是大词小用,如写散步要走不同的路用了一个词语“分歧”。“分歧”本意是思想、意见、看法等不一致,有差别。一般用于比较重要的事情,散步是小事,散步中要走不同的路更是小事中的小事,却用了“分歧”,这是为什么?
2.品读句段。《散步》是一篇内涵蕴藉丰富的美文。同学们欣赏各有侧重。比如,老师就比较喜欢课文第8自然段,首先是因为背母亲这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着我;其次这段话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整齐、优美,有一种对称美。下面,同学们也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放声诵读一到两遍,并想想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的生命,语文课就是要上成读书课。因此,让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反复读课文,读懂作者用词之巧妙用心之良苦,读出作品的深意,并填补作品留下的空白:试想象“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反应?妻子呢?
四、联系实际,谈感恩情怀
1.欣赏歌曲《母亲》,创设情境。
2.生活中,你的母亲是怎么爱你的?她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
3.那么,当母亲老了以后,你们会做些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文以载道,课文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优美语言中,给我们呈现的是尊老爱幼的时代风尚,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让这种美好风尚在年轻一代身上继续发扬。◆(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东湖中学)
《散步》教学设计 篇4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散步教学设计 篇5
一 督预示标
1、导入语: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家是港湾,为我们遮挡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人在暖暖的春日,相伴到田野上散步,并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把!
2、板书课题:
散步
莫怀戚
3、作者简介:莫怀戚
师:在分享莫怀戚这篇叙事散文之前,我们要明确今天咱们的目标是什么?(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
4、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嫩芽(nen)霎时(sha)拆散(chai)熬过(ao)分歧(qi)水波粼粼(lin)委屈 各得其所
5、出示学习目标:
师: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请同学们走进文本
二
自学梳理
小组答疑 展示评价
1读本生悟、整体感知:
听配示朗读、思考:
①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②人人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美、幸福)。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或者文中哪个地方最能打动你的心弦,为什么?
板书:我:孝敬体贴
母亲:温暖慈爱 儿子:聪明伶俐
麦子:温柔贤惠
我孝敬体贴:第一自然段,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 母亲:第一、七自然段,对孙儿的疼爱 儿子:第五自然段
妻子: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了特有温馨和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镜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寻美,请找出你认为文中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
4、写景的句子
①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看到浓淡的新绿,树上的嫩芽,咕咕的水泡。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喜悦、自在、愉在。充满希望而且这是在母亲又熬过一个酷冬后的春天?指导朗诵。酷冬后的春天,景是美丽的,生命是美好的,文段用生命之美滋养着我们的眼睛,用生命之美润泽着我们的心田?还有写景的文段吗?)
②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自然段)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好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也怪不得宝贝孙子心理倡望行走在小路上】<读出爱、读出美> 师:环景色与心情相辅相成,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情,充满爱的语言流淌着亲人之间的爱。
2、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亲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3、对称的句子
找出来对称的句式,体会它的对称美,互相对称,富有情趣。—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和妻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生齐读。
师:听同学们这么有节奏的朗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以后我们写文章时可以借鉴这种句式哦!
4、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奇字的巧妙、精炼。—分歧、决定。
第六自然段
大词小用,透漏作者想说的意见超出了事物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流露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
5、品读一个精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出来什么:责任、使命。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的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三
拓展延伸、拥抱亲情。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悟,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实在莫怀戚先生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说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
四
总结导预
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生活中多么平凡的小事,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拓出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美德。
五、深情赏读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门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是谁,在我们生病时比我们还难过:是父母,使我们的父母。幸福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心去支撑。(师:在此,老师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在此刻,老师想提个建议,请同学们站起来,大声的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六
教师心语
请听<播放>《请爱住我家》
师: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奉献与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间无言的回报。让我们每个人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七
课后作业
1、真诚行动: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散散步、拖拖地、洗洗衣服......2、抒写亲情
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 我”:—孝敬体贴
散步
母亲:—温和慈爱
相亲相爱
莫怀戚
儿子:—聪明伶俐
尊老爱幼
妻子:—温柔贤惠
小------------------------------大
责任
散步教学设计 篇6
步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说学情
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六年级的学生对文笔优美华丽的文章容易认同、喜欢,对文辞冲淡而意蕴深沉的文章却缺乏深入理解、反复品味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沐浴着长辈的关爱,他们知道这份爱却体会不深刻,更少有学生能自觉的回报这份爱,所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的亲情,感悟其中的“孝”字就更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五、说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六、教学设想
对于这篇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即注重语言的 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七、说教学过程 :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年度评选中,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走上了颁奖台,他的名字叫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评委为他写的颁奖词!
(课件展示)生活中不但需要像田世国这样感天动地的“大孝”,更需要点滴小事中蕴含的缕缕孝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亲情”为主题的散文《散步》,她会让我们的灵魂再一次受到强有力的震撼!
二、听读课文,抓出主干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划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点
2、听完老师的朗读,再加上课前你对这篇文章的感悟,你认为本课应该怎样来朗读呢?学生自由朗读文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有的学生认为感情应该是欢快的,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是深沉的,还有的学生会认为读得应该缓慢,应该带有抒情性等等。对于学生的理解,教师此时不能以偏概全,定死答案,可以把权力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对于怎样朗读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读出味来可以设下悬念,最后来解决)
(教师适当点评: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老师也跟大家一起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那么同学们有勇气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1)开好字词小火车。(课件展示)嫩(nân)芽;霎(shà)时;分歧(qí);拆(chāi)散(sàn);水波粼(lín)粼;熬(áo)过
(2)快速抢答:a散步的季节?b散步的地点?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关键人物是谁?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再读课文,把握基调(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魂。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学生再读课文,请几位学生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个问题答案不拘一格,但要让其简单陈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并发现问题。)进一步研究文本,总结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学生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他从中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四、研读文本,探究主旨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妻子(活泼天真、聪
颖)的儿子
(一)分析“母亲”的性格品质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描写母亲的语句来。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句子:
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学生找出这句话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圈出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信任?(信服地)“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不仅写出来母亲对我的信任,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我和母亲温顺的性格。
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文章中还有没有类似的语句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引导学生圈出 “早已习惯”、“听从”,从这两个词语你能品味出哪些韵味呢?(可以看出母亲对成年的我的信任,除了信任,还包含着母亲对我的尊重。)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就背着我”简单的几个字,既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信任,而且还将母亲的泰然自若,慈祥善良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师引导:以上几处,足以看出母亲对“我”的信任,这信任当中包含着对我的尊重。那么母亲对小孙子的态度、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爱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还是走小路吧”说 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分析“我”的性格品质
作者是如何概括出我的——孝敬体贴,关心母亲?
学生很容易找出这几句“我说:‘走大路’”,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
“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的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我在此时设置了一个疑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文中的“我”是很孝顺的,很听母亲的话,母亲本不愿出来,我为什么此时却没有听从母亲的意见?这与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不相违背呢?(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随之也调动起来)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可以先引导学生品味“母亲总算又熬过一个严冬”
一个“熬”字,可以看出母亲的身体很不好,度过严冬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教师在此时还要引导学生站在“我”的立场上来品味一下“熬”字,母亲忍受痛苦熬过一个严冬,我呢?也在“熬”,我“熬”的是担心母亲的身体,牵挂她的安危。“总算又“蕴含着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这样再来理解这个问题,我正是因为母亲年老体弱,所以才劝说母亲多走走。我对母亲的想法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这样更能体现出“我“对母亲深切的爱,体现出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尊老。
(教师总结:回顾对母亲和我性格品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理解的,先是找句子,然后圈出词语,再来明确词语的含义,最后领悟其中蕴含的真情。可以恰当地归纳出学习方法:找句子——圈词语——明含义——悟真情)(课件出示)
(三)分析“妻子”、“小孙子”的性格品质
让学生按照“母亲、我”的性格品质的分析方法,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予以点评: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总是”表现出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性词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可能就是不是这样了,给我们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这种词语的用法,在我们的写作中很值得借鉴。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对小孙子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此奥孙子的天真,聪颖。“ “走小路有意思”可以看出小孙子的活泼。
(教师归纳语言的特点:通过对以上字词与句子的品味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虽然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通过品味语言,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上)
(四)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中哪一句话富含哲理?是文章的主旨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引导学生体会“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五、赏读语言,领悟深意
1文章除了抓住对人物的描写,还有几处环境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欣赏其语言的美。(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有两处:
A、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炮。
(“随意地铺着”、“也密了”、“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几个词语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铺、密、起着”写出了春天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同时也暗示了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B、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意象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同时这两处环境描写,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与本文揭示的“暖暖的亲情”相呼应。
2、文章中还有一些句子非常有特点,同学们在朗读中注意了吗?看看谁能找出来? ——有的浓,有的淡。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句式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这样的句子,在我们今后的作文当中可以适当借鉴运用)
3、教师引导:我们对文章的内涵已有了深刻理解和感悟了,那么现在再让同学们来朗读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出示课件)
a、朗读的感情: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那就让我们再来放声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文中那浓浓的亲情吧
六、拓展延伸,珍惜亲情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课件出示)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 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①爱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
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
七、课堂小结
《散步》作者运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抒情,再加上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的心灵做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也让我们学会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八、弹性作业
(课件展示)
1、播放《妈妈洗脚》的视频,以“将爱心传递下去”为话题,写一篇读书心得。
《散步》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设计要自然、贴近生活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导入方法。散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目前的大部分学生喜欢玩电脑、手机。散步这个日常活动渐渐与他们远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呢?在此,我的教学导入设计用情境导入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过步吗?到哪里去散步?(学生们自由举手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引导)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莫怀戚一家一起去田野散步。请打开书本。”
这样的教学设计,以提问形式让学生去说自己的散步经历,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别好坏,进而一步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少玩电脑游戏、手机,去体会和珍惜父母的爱等等。所以,设计这样自然、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发言,还让学生在讨论和发芽中学得知识。
二、引导学生品读细节,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文章细节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在课文教学中最应该抓住的,在《散步》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我们重点研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一起找到文章的细节所在,并且细细品读。我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且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一)品读细节
一是文章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者在此没有直接写道:“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母亲,妻子,儿子”,这是为什么?
二是文章第三自然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鉴赏“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与文本对话
一是分析在田野散步发生分歧时的场景和面对分歧时作者的心理活动。思考面对分歧,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状态?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其次请把“我”当时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最后,结合课文和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两个小问题:一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二是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合理即可)
二是品味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是品读课文两处景物描写。指导学生思考找到景物描写的关键词,思考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这两处景物描写的异同。
“解读文本,分析文本,只有从文本中提出问题才能进入文本,不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远离文本,对文本的核心价值,不但没有深化之功相反有歪曲之嫌。”就如从去年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的“李韩之争”,双方就该怎样解读文本进行了热议,以《背影》为例。我们在引导学生与课文《散步》深度对话时,注意三点: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生平;其次是整体感知,把握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及提炼出课文主题;最后是重点研读,带领学生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在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时,不能一味地拔高,使解读趋于“假、大、空”,停留于表面的热闹。
三、尊重文本,提炼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提炼主旨部分,适当的主旨升华是十分必要的。但有的教师在总结文章主旨时,总是习惯性给课文带上“假、大、空”的帽子,导致学生学得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文本实际,总结升华主旨。
在解读分析《散步》时,要紧扣课文主题。当我读到“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时,“熬”字有作者的欣慰,透漏出作者对母亲的关爱,在寒冷的冬天,作者的母亲在痛苦中煎熬时,他也在担心。此时,作者对母亲的爱是关心,是担心,是盼望。当我读到解决分歧时,作者的慎重考虑,那种责任感正是现在社会成年人所缺少的。在这里,爱就是牺牲自我,是责任。当我读到文章最后,品味“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就是整个世界”时,课文中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作者对母亲的责任和浓浓的爱。我们在提炼主旨的时候,要带领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体现主旨的原文,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作者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爱时时刻刻融化在我们生活的小事中,引导学生树立“尊老爱幼”的观念,珍惜父母的付出,学会感恩。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避免晦涩、难懂,这样教师教学才能持续有效,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参考文献
教学《散步》 篇8
【关键词】设置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趣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表达思想感情;②培养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1.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设置情境、朗读,提出质疑、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教师指导等方式使学生融人课堂,以便更好地理解主旨,体会亲情美;②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法;③透过朴实的语言品味浓浓的亲情。
1.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尽一份力量。
2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课文,感悟文章表现的亲情点和中年人的使命感。
3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4教学时间一课时。
5教学对象分析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好说好动的特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激发情趣。
6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导人新课。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听后由学生谈感受,导人新课,用幻灯片出示课题《散步》。
6.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出示幻灯片)。
6.3学生速读,领悟感知,多种形式讨论探究。
①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精炼的话概括出来(启发引导,时间、地点、人物,整体感知归纳)。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②我们为什么去散步?找出相应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从中看出“我”对母亲的什么情感?(启发引导)。引导总结:出于对母亲的关爱、孝顺。陪母亲锻炼身体、赏景散心。
③南方初春的田野描写了哪些景物?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美文赏析,讨论探究,男女生比赛朗读)(出示幻灯片)。总结: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一切充满生机与活力,有一股不可遏制的生命力,烘托出我们散步时的愉悦心情,祥和、温馨的气氛。引导:我们北方的初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发散思维)。
④(出示幻灯片)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面对分歧,“我”是怎样想的?把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来。为什么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呢?体现了我的什么思想品质?(质疑讨论)总结: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他的机会很少,况且母亲是长辈,为我操劳了大半辈子不容易,出于对母亲的感激和尊敬,想让母亲在有限的生命中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孝顺、体贴。
引导:回想一下,你们家里有过分歧的吗?又是怎么处理的呢?(总结归纳发散思维)发生矛盾时,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相互谦让,互相理解、共同维护爱的家园。
⑤“分歧”最终有谁决定的.做出怎样的决定?由此看出母亲的什么特点?小路的景物是怎样的呢?(齐读)写出了小路的有意思、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生活情趣,让人赏心悦目。
⑥我们看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段,重点研读最后一句(出示幻灯片)(讨论探究)。
总结: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母亲和儿子是我们的全部,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形象地表示我们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6.4品读赏析、特色探究。你欣赏文中的哪些地方?(选材、语言)(出示幻灯片)
6.5情感领悟、主题延伸(出示幻灯片),联系文章主题和自己的家庭生活,展示联想,拓展思维。感受亲情。
6.6播放歌曲,情感共鸣。
散步教学设计 篇9
《散步》教学设计
文 皮娉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初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4.感受文章对称的语言美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用温和、亲切又含着庄重的语气,平稳的语调将课文自由地朗读一遍(6分钟完成)
(2)轮读课文(一人读一节,共八人读),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老师叫停,引导学生更正,并板书正确的字音)(6分钟完成)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去散步的一家人有哪几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是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4.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自学指导(三)
1.通过散步这件事,你对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都不陌生了,请你给这个家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上一个修饰语。并说出这样加的理由。
一个()的“我” 一个()的母亲
一个()的儿子 一个()的妻子
2.我们常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个家里的哪个成员呢?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花的理由呢?(5分钟完成)
自学指导(四)
速读课文,采用画波浪线的方法将文章中那些两两相对称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品味语言的精美,3分钟后比谁找的最多。示例: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自学指导(五)
你喜欢这个家吗?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要使每个家庭都变得和睦、温馨、幸福,你觉得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独立思考2分钟后,比谁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内练笔
你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吗?请用你的笔来记下发生在你家的亲情故事吧!(200字左右)
五、课外作业
1.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写亲情
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写写你对亲情的感受。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母亲 我 妻子 儿子
互敬互爱
尊老爱幼
整个世界
散步教学设计 篇10
1学习理解课文优美的语言。
2能恰当运用在朗读中品味文章内容的方法。
3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中亲情。
教学重点:
能运用在朗读中品味文章内容的方法,深入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学会揣摩,品味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散文,主要是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美,进而学会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爱家(小家),爱国家(大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初步感知,扫清障碍,积累词语。
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初探主题。
分析研讨,重点赏析,激活思维。
对比阅读,联系生活,培养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进入《散步》一文,你将会对“幸福”有更加真切的体会,会对“生命”有一些更深的感悟。
二初步感知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让我们用心去感悟它。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这篇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新词语?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互相解答)
信服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品味美的意境。
3互相交流。
三整体感知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各抒己见。
明确;亲情。关爱老人,尊老爱幼等等
文中描绘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读句子,体会一家人的和睦与关爱。)
2课文描写了发生在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感人故事。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中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你觉得文中的老人幸福吗?
学生评论:老人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可爱聪明的小孙子,还有贤惠懂事的儿媳妇,所以老人是幸福的。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的老人,你觉得他们幸福吗?
——幸福。他们子女事业有成,孝敬老人......——也有不幸福的。原因是无人照顾,甚至有的被当成累赘;或者有的虽然儿女在身边,但却不能体谅老人内心的孤独......
你的爷爷奶奶幸福吗?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以准备为他们作些什么?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3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亲情美
四分析研讨,重点赏析。
1,课文结尾说:“好象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如何理解这句话?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作为中年人“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儿子(既要尊老又要爱幼)。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2本文是一篇散文,除了感人外,语言也很优美,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来,小组交流,说说它美在何处?
例:儿子说:“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对称美)
小结:这篇文章有三处美,语言美
景色美
情景美
五迁移。
1读课后《三代》一文,比较一下,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散步》:孝顺第一
《三代》: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少。
2“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被人忽略了,你觉得是否有必要提倡“尊老爱幼”?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3,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要将它发扬下去,爱小家,更爱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圆。听歌曲《我爱我家》。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对“亲情”对“生命”有了更多的认识,联系社会与生活我们也懂得了许多。请大家谈一谈学习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课文的写法,主题等各方面去说)
【《散步》教学设计方案】推荐阅读:
散步教学课件09-01
散步教学案例11-16
6散步教学设计07-17
《小蛇散步》教学设计11-23
散步的优秀教学设计06-28
人教版散步名师教学设计10-22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09-27
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3
《散步》学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