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09-25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由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大板块组成的,其中每一个板块都是由好几个小部分组成的。前言包括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实施建议分为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四部分。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比旧的课程标准更为合理、清晰、具体、系统。第一部分 前言

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背景和目的。它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且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的课程基本理念也是全新的、与时俱进的。它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除学习语文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它还简要分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的完整性与阶段性,让人一看便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有了大概的认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构成了课程目标。

在总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须达到的总体目标,有培养情感态度的,如爱国情感、社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领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营养;有发展思维能力、科技态度;有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如养成识字、阅读、习作、口语表达、查工具书的能力。

在阶段目标中,在每个阶段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都不同。

(一)识字与写字

由第一阶段(1-2年级)中的“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600-1800个常用字并会写其中的800-1000个,掌握笔顺、笔画,学会汉语拼音,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习惯,借助拼音读字,初步查字典”,到第二阶段(3-4年级)的“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认识2500个常用字并会写其中的2000个字,熟练写正楷字,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会查字典”,到最后第三阶段(5-6年级)的“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写字效率”。这些体现了新课标的识字与写字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阅读

在第一阶段,感受阅读乐趣,初步学习默读,关心自然和生命,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在第二阶段,主要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初步把握课文和感受作品,体会句号与逗号,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在第三阶段,默读要有速度,阅读说明文、叙事性作品并体会其中的感情,体会标点符号,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1-2年级小学生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像中的事物,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感受”;对3-4年级学生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而不拘形式,学会修改习作,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对5-6年级学生要求是懂写作目的,观摩事物,积累素材,写读书笔记,40分钟完成不少于400字习作。

(四)口语交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第一阶段学生在口语交际上要养成讲普通话习惯、复述大意、较完整地讲小故事,表达要有信心;对第二阶段的学生要求学会倾听、质疑、转述、讲故事;在第三阶段,学生要学会尊重、理解对方,参与讨论,抵制不文明用语。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最新提出的。它要求1-2年级学生要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参与社区、校园活动;3-4年级学生要学会有目的地搜索资料,共同讨论,参与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学会合作,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家庭生活、学校中的问题;5-6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学会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关注的问题组织演讲、讨论,初步了解查资料的方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符合各阶段儿童的年龄生理特点、接受能力,内容难度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对教材的编写有了全新的建议,它确立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要求教材须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学生的深信发展特点,内容宜精宜简,重点突出,同时教材要有开放性与弹性,给老师、学生、学校留下开发与选择的空间。

同时,实施建议对教学建议也有新的观点,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评价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它对人今后的行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评价。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评价建议也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它要求语文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评价,同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还要根据各学校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特色

1、增加了“综合性学习”。以前语文教学是为了语文而语文,现在注重拓展到其他学科,甚至引向社会性学习。例如,在学习“植树”一词时,课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校园或者野外去植树,在其中穿插生物知识和爱护环境的社会的意识。

2、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维”目标。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完美人格。

3、教材的编写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学生留下开发和拓展的空间,增强了教师和学生自主的探究能力。

4、老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例如在学习《长城》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插图,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图中找出瞭望口、射击口、城台,并说说原因等等。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如在小组培育绿豆芽的活动中,老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分组、分工,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6、教学评价多元化,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应该注意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如对一个老师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我们评,还要听听孩子们的说法以及老师本人的自我评价;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更不应该仅仅就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还要看到他/她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情况,当然少不了周围同学以及家人对该学生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评。

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不足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现行的考试制度产生冲突,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教师为了评职称,学校为了升学率,他们可能会更抓紧语文知识的传授,增加小学生小学生的负担。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旧的标准相比变化很大,教师一下子很难适应,尤其那些老教师,也许其中很多人在想“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何苦要学这么多新花样呢?教科书是要用新课标的,但教法与理念还是用旧的好。”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过于理论化,缺少实例,不易理解。

阅读教学,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读课文,才能抓住重点,也才能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但是想到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

阅读教学中初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匆匆地读一遍就进入精读,在家读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向我们山区学校,学生回去没有家长的督促,很多学生就回去的作业就等于是空的;二是初读目标不明确,认为初读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于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多数学生是有“口”无“心”;三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就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四是反馈不及时,自己不知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以至于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训练。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一、合作:是学习方 式, 亦或是理念精神

“合作”在小语新课标中的精彩亮相是与自主和探究同时出现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反叛与超 越。显然, 合作以一种学习的方式在新课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 在当今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运用得最广, 但是, 仅限于此吗?

探寻“合作”之源, 我们发现, 早在2000多年前, 我国的《诗经·卫风》中就指出,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学记》中记载,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谓之摩”。其中, “合作”的思想初见端倪。在西方,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昆体良、夸美纽斯等教育家对合作也有过自己的论述。实际上, “合作”成为当代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缕强劲的风, 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追赶前苏联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和对国内反种族隔离的呼声的回应。随后, “合作”之风席卷全球。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成为面向21世纪的四大支柱之一。

由此可见, “合作”一词在小语新课标中的出现, 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诉求, 大至社会上个人主义的盛行, 小至教学中人际关系的疏离, 都强烈地呼唤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于是, 当这种合作的精神投射于我们的小语新课标中, 就表达为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表现在教学上“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之中。也就是说, 合作精神是一个最为根源的概念, 它指引着小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方向, 指导着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方式。一方面, 是精神决定了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 行为方式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所以, “合作”指向的并非只是虚张声势的花拳绣腿般的招式技巧 ;其最终目的, 是“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合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是合作认知、合作感情、合作技能与合作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以这样一种宽阔的 胸襟再来反观小语新课标中纷繁迷乱的各种不同的“合作”表达, 幡然醒悟, 正是那种内在于心, 流淌于血液中的刻骨铭心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决定了我们外显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与合作行为。

二、合作:是教学策 略, 亦或是教学技能

在当前学习小语新课标的热潮中, “合作”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点, 愈来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并想将它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以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可是, 在我们拥挤、繁杂的课堂之中, 当合作的舞台被搭起, 合作的号角被吹响时, 坦率地说, 合作的效果与我们料想之中的相去甚远 ;一派喧嚣繁华过后, 我们看不到多少实质性的成果。

究其原因, 我们一直都在很肤浅地为合作而合作 ;我们站在教师的角度一厢情愿地臆想, 效果一定会伴随着行为而来。殊不知, 任何一种策略的背后, 都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撑。明确地说, 合作需要技能和技巧, 缺乏技能技巧的合作是低效乃至是无效的。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之一就是社交技能, 如倾听的技能、交流的技能、寻求反馈的技能等。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学生将来能有更多的合作, 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正式的小组合作技能的教学”。

沿着这样的思路深入思考下去, 其实, 不仅限于学生, 我们的教师同样强烈地需要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仅合作学习中教师何时介入, 何时引导, 何时旁观, 何时激励, 何时参与探讨等, 无不充满了学问 ;更包括合作前的预备和合作后的评价等。毫不夸张地说, 在采用合作策略的过程中, 仅合作方法就有十几种之多 ;而现实的境遇是, 教师在组织合作的过程中, “相对而言, 组建小组, 选编学习材料非常费时费力, 有的评分机制和教学程序非常繁琐, 对教师要求较高, 令人‘望而生畏’, 因此很难为更多一线教师理解、掌握和应用”。而“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 合作经验和技能, 他们在面对合作学习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时, 往往束手无策”。所以, 真正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 一定是师生都形成了相应的合作技能。合作过程中教师教的技能和学生学的技能。仔细发现, 在小语新课标的字里行间, 明确强调着“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学会合作”!

正因为如此, 以下的课堂教学场景中由于有了师生娴熟无痕的合作技能的介入, 显得是那样弥足珍贵且温馨可人 :

课堂上, 某教师请小组同学讨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和通分的应用, 全班同学很快进入了研讨的状态, 非常积极、认真。笔者被学生们认真合作的氛围所感染, 也不禁走到他们中间, 倾听他们的争论, 分享他们的见解。有两位学生神情专注, 一位在讲约分的过程, 另一位在认真倾听 ; 讲到关键处, 讲的学生拿起书本, 边写边讲, 讲得很耐心, 声音很亲切 ;讲完后, 听的学生翻到课后的练习题, 又把自己的想法结合一道题说给刚才讲的学生听, 这位学生边听边纠正, 两人合作得是那样自然, 那样专注。

三、合作:是消除竞 争, 亦或是促进合作

“合作”在当代的兴起源于美国, 这里面可以追溯出多种缘由。但是, 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回应美国国内反种族隔离的强烈要求。针对当时尖锐的种族、民族和阶级矛盾, 当局希望借助于在教育领域推行“合作学习”来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黑人学生的地位, 优化校园内的人际关系, 并以此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当竞争愈来愈暴露出它的弱点, 个人主义走到穷途末路, “合作”应运而生。可以说, 从一开始, 合作就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存在。

当“合作”风暴席卷全球, 在上世纪80年代, 这一风潮正好满足了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需求。如果说, 应试教育强调不顾一切的竞争, 那么, 素质教育所推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彼此共享。在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特别提及“合作”, 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但是, 希望凭借“合作”这一副灵丹妙药来化解人与人之间所有激烈的互相竞争, 这一美好初衷能够实现吗?回望先行者美国实践的路径, 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合作学习策略对不同种族儿童之间的关系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但收效甚微, 不同种族的孩子仍然在自己所属的种族内发展同伴关系和友谊关系”。这也就是 说, 教师虽然依靠任务关联或利益共享等途径将孩子们暂时凑合在一起, 但互助合作是有限的 (仅限于短暂的小组关系之中) 和肤浅的 (形式所趋而非内心意愿) 。即使是某些卓有成效的组内合作, 组际之间也散发着浓厚的竞争氛围。所以, 合作学习并没有能够取消竞争, 只不过是用组内的合作来缓解尖锐的个人竞争 ;组内是合作, 组际是竞争。在某种程度上, 合作是相对的, 竞争是绝对的。

以一种更加清醒冷静的眼光来审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合作”热潮, 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从对竞争带来的那种所向披靡的优越感的无限崇尚转向对 合作共赢中一种荣辱与共的和谐感的顶礼膜拜。我们很想单纯地拥抱合作而拒绝竞争, 但实质上竞争无处不在。那么, 面对这一现实, 在痴迷于合作的“合力”之时, 我们还要理性地看到竞争天生携带的“活力”本性。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唤醒师生通力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要保持适度的竞争热情, 亦和亦异, 张弛有度。

四、合作:是普遍适 用, 亦或是情景制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 :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就是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合作”被赋予跨越世纪的战略意义。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了理论的支撑, 我们的教育实践走得也似乎更有底气, 合作学习漫天卷地而来。这时候, 我们不禁要问, 合作学习真的是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理论或方式吗?

从一种宏观的视野来看, “合作”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美国白人本性好竞争, “物极必反”, 于是, 合作成为一种强烈的文化诉求, 美国需要用一种合作的精神来调和尖锐的竞争。当“合作”远渡重洋, 踏上我国的文化土壤, 一向追求“中庸之道”, 致力于“以和为贵”的我们, 在珍视“合作”的同时, 可能更多地需要激发我们民族本性深处处于休眠中的竞争的欲望。

从一种中观的角度来看, “合作”有物质条件的制约, 它更适合于欧美的小班化教学。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少, 空间较大时, 学生合作时互相之间干扰较少, 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展。作为教师, 笔者有过一次在学校的教研会上分段讨论新课标的经历, 各年段的教师聚集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里, 嘈杂无比, 互相之间很难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以这种切身经历来回想我们有时多达八九十人的课堂中的合作, 深感合作学习的开展还是困难重重。

回到小语 新课标 , 从一种更为微观的情景来看, “合作”也受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取向、教学的内容、课的类型等因素的制约。当小语新 课标把课程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时, 10处“合作”中就有4处具体地直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还有一处明确指向学生作文的修改,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见, 虽然小语新课标中有3次提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当这种学习方式终究落到小语课堂的实处时, 是受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制约的。于是, 至此才终于读懂小语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 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换言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能肆意地横闯小语课堂的天下, 再热捧它终究也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之一。面对热潮,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理智地淡定, 从容地选择。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一、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技巧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追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注意情境的创设进行有效引入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这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引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并且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师们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确实,电脑课件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脑课件都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而要看教师在运用课件时是否得当,是否必要。如果不借助课件,学生凭空想象,很难想象出这两种不同的凿井法用在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区别。再者,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内容不要太多,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不能过大,以利于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当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变“灌”为“导”,也就是“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其能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引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没有第一个“教”,也无从谈“不教”。巧妙的引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自悟地最佳途径,正确、科学的使用教师的“导”,不仅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授课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新的学习任务群指明了教学方向,为开展教学工作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每个任务群都承担着一个学习内容,任务群的提出,既有内容的.呈现,又有教学的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群和课程整合的要求,我们既需要将课程文本进行整合,还需要将课堂符合“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的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教学活动,让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完语文后,可以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爱上语文,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一、新课标注重保护学生个性。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我们语文教学务必要重视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不能六年学生毕业时,脑子里的东西都一模一样,这是以前语文教育的失败之处。在近几年中,国家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初见成效,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新课标出台后,让一线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二、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2011版新课标的表述中再次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摘抄几处: 1.在“课程性质”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三、新课程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循序渐进。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

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胆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 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修订后的课程理念中不仅体现出语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侧重了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以往的教师在教学时,多是一言堂,满堂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程度,基础水平,个性差别,要求所有学生对学业的完成整齐划一,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发展;而新课改修订后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不搞一刀切,一言堂,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让学生提问,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讲尽兴,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

给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能力的手段,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包办代替,绝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评价模式具体多元化。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让评价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将自我评价当成是一种知识的沉淀、反思,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己的肯定,意见成为下一步的方向。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与探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

总之,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革新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2012年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暑假里又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虽然是又一次的学习,但还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人研究。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崔老师在教学《白鹅 》一课时,抓住漫画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找中心句把书读薄,还有他扎实的字词教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讲得生动有趣,学生配合默契 。

2、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千万不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如李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围绕重点词“不可估量”进行教学,一堂课以读代讲,注重学生读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而且注意了教学资源的整合。 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通过培训,我还明白了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阅读课文也是语文的实践活动,然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是阅读,借助课文内容和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运用的能力。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就如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愿意学、乐学,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今后,我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那么,《修订稿》较之《实验稿》,“新”在哪些地方呢?概括起来有7大亮点:

一、语文定位更精确

《修订稿》在“前言”中将“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修改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从这段修改文字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语文教育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给语文教育作出了更加精确的定位。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语文教育更是如此。“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语文教育的崇高使命,语文教育担负着教化人的神圣职责,首先要让学生具有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就是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进步同呼吸、共命运,不仅认识社会,而且要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由于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还很差,尚处于“自我中心”“生理自我”向“去自我中心”“社会自我”过渡的阶段,无论对人还是对物,知觉偏有限和错误时有发生,所以,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十分必要。有人说,真正的语文教育就在于促使人性的提升,使其儿童从自然性走向社会性,从个体性走向整体性。

“学生自身发展”首先应是生命意识的发展。所谓生命意识,就是学生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基础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对小学生而言,生命意识就是对社会密切的关注、对人类热情的关爱、对环境热忱的关心以及良好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因此,《修订稿》补充强调:语文课程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注意:这里将《实验稿》的“应有”改为了“积极”)。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章节中特别添加了“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等要求与之呼应,以此保证新课程语文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语文素养更准确

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第一理念。可以说,整个一本《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语文教育学思想理论基石就是由语文素养化炼而成。关于“语文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是这样申说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种“定义”也仅是解读者的一种推断性解说,是课标以外的“话外话”,没有执行力度。

《修订稿》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了如下补充:“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然,这句话的添加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表述就更加全面准确了,弥补了《实验稿》关于“语文素养”概念表述不完善的缺失,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依据。“素养”本义就是“平日的修养”。可见语文素养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动态修炼的生成过程。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同属于“语文素养”三维目标框架中的“过程和方法”范畴。在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潮流中,方法、过程的问题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已经引起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广泛高度重视。

三、课改性质更明确

新课程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改革,教师们在一段时间是迷茫的。以为只要上课言必称“自主探究”,动辄搞“合作学习”,丢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新课程改革了。《修订稿》在第四大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添加了“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再次发出了课改性质的明确信号:新课程是一次“改革”,不是一场“革命”。关于“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不言而喻的。单说叫得出名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40余种。从中国教育鼻祖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快乐学习法”和《学记》的“启发式教学法”,到现代教育大师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再到国外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法”和“掌握学习教学法”、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奥斯本的“创新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教学法”等等,这些都是世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岂能拒之门外。

关于学习方式问题,《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添加了一段话:“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笔者在《解构语文接受性学习》(《教学与管理·小学刊》2007年第4期)中已有详尽阐述,本文不再重复。对于学习方式和策略,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就是合理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有用的;只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有效的。

四、阶段目标更科学

“阶段目标”是新课程具体实施运作的教学准则。《修订稿》作了13处改动,情况如下:

(1)明确指标。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把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修改成“1600”个,把会写“800~1000”个修改成“800”个,识字指标由幅度变为“底线”,便于评价检测;第二学段把认识常用字“2500”个修改成“1800”个,降低了标准。

(2)科学要求。将第一学段的“部首检字法”和“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两条调整到第二学段,符合儿童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删除了第一学段的“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样高的写话要求,显然是办不到的。第三学段,删除“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符合当前基础学校的校情、学情,绝大多数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图书室都没有,更别说图书馆了。网络也只进了少数家庭,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尝试探究性阅读。把“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修改成“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将具体指标模糊化,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科学地体现了学生生理、心理和语言能力实际。

(3)简练语言。第二学段,口语交际将“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修改成“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不仅简练了语言,而且提高了要求,由原来口语交际的方法、态度上升到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概念表述更严密

《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是指导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不仅目标更加科学,语言更加规范,而且概念表述也力求严密。比如《修订稿》把“教材”改为“教科书”,就十分精当。教材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教科书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显然,“编写建议”应该使用“教科书”一词。《修订稿》对教科书的编写还提出了新的标准:“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的语言应准确、规范。”同时为我们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陈旧观念,“要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开发学校和师生中“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因素”,比如师生在实施新课程中总结发表的经验文章,尤其是“问题反思”,这些“土和尚”念出来的“经”也管用,他们实施新课程的正反、得失、经验与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任何先进的理念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一种理论,才能深深地烙印在师生的心坎上,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六、教师引导更丰富

《修订稿》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丰富了内涵:(1)“钻研教材”;(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5)“培养综合实践能力”;(6)“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7)“引导学生钻研文本”;(8)“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9)“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和读书笔记等。”(10)评价学生阅读“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这些新提出的要求,既有对教师的殷切期望——由教育者成为研究者,又有对教师的职责诉求;既有对教师素养的具体标准,又有对教学方法、原则及评价要求的谆谆告诫,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七、评价体系更完善

《修订稿》对“评价建议”作了重大修改,增添了四个标题,条理更清晰:(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三)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

——关于“评价的多种功能”。包括“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6种功能。特别强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请注意《修订稿》删除的一句话:“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由此,我们现在不应该谈“考”色变。前些年,总把考试作为衡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试金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考试就是应试教育。试想:素质教育到了位,还怕考试吗?再说,人生何处不考试!“文化大革命”取消高考,我们的苦头还没吃够吗?我们思考问题应该多一点辩证思维,少一点非此即彼,这样,新课程改革就会顺利、圆满得多。

——关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修订稿》重新提出两条:(1)“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以“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2)“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激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这就为教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修订稿》增加了“社区机构”,这样,就可以立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可以全面监管学生的行为,保障学生在校成为好学生,在家成为好孩子,在社会成为好公民。

——关于突出“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修订稿》提出“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这是从“整体化和综合化”提出语文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把三维目标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标准。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语文 课程标准 改革 亮点

只有深刻把握语文新修订课程标准改革的亮点和难点,才能更好地深入落实课程标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自己的研究心得简要总结,供同仁参考。

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习方式的改革;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一、课程目标呈现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二、学习方式显现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種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三、课程内容凸显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四、支撑课程彰显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五、教育过程展现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六、对教师素质体现新要求。

六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9

针对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的特点,我再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二、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10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让我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和检测所学内容的依据。

做作业是为完成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老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检测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课堂知识点的一种方法。独立完成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落实巩固当天所学内容,而且还可以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指导。所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方面

1、努力把学生引入到做作业的境界,要求先复习后作业。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检查其掌握知识巩固程度的过程,而有的学生却不知道做作业的意义何在认为老师布置的,不得不做。有的学生课后不整理,不巩固,不理解消化就忙着做作业。这样即使做了作业也没多大效果,因而作为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做作业的意义何在,家庭作业是非做不可的。每道作业题内容都与课堂所学内容有内在联系。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先复习功课,弄懂所学内容,再做作业的好习惯,以便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做的作业,充分反应了其学习态度,教师应明确作业的规范。并在实施中严格要求学生。例如,书写要整洁,格式要规范,要细心,尽量不写错别字。做完要认真检查,这样复习时看起来方便,教师批改起来也方便。因此提醒学生做作业,钱不要草率下笔这样才能保证作业的整洁性和正确率。

3.要求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因为当天刚学过的内容印象还比较深刻,做起来顺利正确率高。就不用花多长时间能做完

4.取得家长支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必须独立完成,只有独立完成了所学知识,才是自己真正掌握了。可有的学生拿到作业,一碰到困难就问别人和抄别人的,甚至有的家长代做,这样只限于完成作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当然,遇到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请教老师,家长和同学不能不懂装懂。,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再独立完成,因此,家长要大力支持严格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二,家长方面

1.每天下午花10至20分钟同孩子交流,当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对孩子学习的内容,思维方式遇到的困难,成功的快感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重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使学习成为他的乐事和习惯。

2.如果孩子做作业,离不开家长,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家长应鼓励孩子。例如:你能行!你最棒了!我相信你!等。设法树立孩子自信心,激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3.孩子正在做家庭作业时,家长最好离开他做作业的环境,让他独处,不要给孩子造成有机会依赖家长,什么的要问家长,让他独立思考。

上一篇:1-1-5山东省实验中学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经验总结下一篇:演讲稿《勿忘国耻 强我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