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诗歌赏析

2024-07-01

谢灵运诗歌赏析(共10篇)

谢灵运诗歌赏析 篇1

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原文】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及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注释】

池: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所居住的园池,在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附近,后人称为“谢公池”。

潜虬:潜藏的龙,象征隐士。媚:适意,自我怜惜。幽姿:潜隐深渊的姿态。飞鸿:高飞的大雁,象征仕宦者。响远音:鸣声嘹亮远扬,形容鸿鸟高飞远翔,声留长空,是最得意时。

薄:迫,近。霄:云霄,高空。云浮:指飞鸿。栖川:栖居于深渊。渊沉:指潜虬。

进德:增进道德,指仕途上的进取。退耕:退隐耕作。

徇禄:追求俸禄,指做官(任永嘉太守)。穷海:边远的海滨,指永嘉郡。空林:秋冬时树木光秃,所以叫“空林”。

昧节候:分不清季节。褰开:揭开,这里指揭开帷幔,打开窗子。岖嶔:高峻的山。

初景:初春的日光。景,同“影”。绪风:余风,指冬天残余下来的寒风。变鸣禽:叫的鸟儿换了种类。

祁祁:众多的样子。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

索居:独居。易永久:容易感到日子长久。离群:离开朋友和众人。难处心:难以安心相处。

持操:坚持节操。岂独古:难道只有古人才行。【赏析】

谢灵运在南朝宋少帝时,因与权臣争权失败,出为永嘉太守,任职约在永初三年(422年)

七、八月间至景平元年(423年)

七、八月间。这首诗当作于景平元年初春,写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

诗中先写“徇禄”不得已和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写生意盎然的初春景色,最后抒写意欲辞官隐居的心情。

全诗表现了官场失意后的一种感伤情绪,是谢灵运诗的代表作。通篇运用对偶句,但写得较自然。而且意与境会,景色鲜明。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它用语平易,珠圆玉润,自然浑成,清新可爱,恰切的表现了久病初起,登楼眺见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自然景色的喜悦心情。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六句托物起兴,着重表达了官场失意的情绪。“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二句想象丰富,笔势雄健;“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二句抒写由客观景物引起的惭愧惆怅之情;“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二句透过“进”与“退”的矛盾,表现了作者进退失据,愧对物类的苦闷。“徇禄及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十句先对卧病之初的秋冬景象略作叙写,后集中笔墨描写初春风和日丽、生气蓬勃的景象。“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六句抒写作者意欲辞官归隐的心情。诗人联想到《诗经·豳风·七月》和《楚辞·招隐士》,取其里边的“归”字的意思。“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最后四句直接说理,表示自己完全能够做到遁世无闷。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

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来确是不小。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

谢灵运诗歌赏析 篇2

关键词:谢灵运,诗歌,综述

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其诗歌在题材和艺术上的开拓对中国诗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他也因自身原因 (性格豪奢, 诗风繁富等) 及后世评论者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 (如以阶级分析研究文学的时代) 而遭受或对或错的批评。随着谢灵运研究的深入, 我们对谢诗谢人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客观,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谢诗之分类

后人论及谢诗, 多涉及其山水诗, 但谢诗内容之丰富远不止此。然学界对此问题关注不足。一是因为谢诗中山水诗成就最高且数量较多, 后人遂易忽略其他类型的诗歌;二是因为在划分诗歌分类标准及单篇诗歌归类等实际问题上存在困难。如钟优民在《谢灵运论稿》中认识到谢诗中咏怀诗的存在并将之与山水诗并列分讲, 然他既无给出统一的分类标准, 并且像《登池上楼》《初去郡》这样的诗又同时作为例子出现在山水诗和咏怀诗两章中。另外, 像《上留日》《燕歌行》等乐府诗, 《酬从弟惠连》等赠答诗以及《述祖德诗》俱被归入咏怀诗, 俨然一种谢诗除山水诗外俱为咏怀诗的态度, 这显然是一种不科学的划分方法。首先, 就谢诗之情况而言, 描摹山水与咏怀难以强行分开;其次, 宽而言之, 凡诗皆为咏怀诗。因诗抒情言志, 情志虽有大小高低之别, 然皆出于一己之怀。若此则无专列咏怀诗一说之必要。然在中国诗歌传统中, 咏怀诗是有其特定的内涵的。如在萧统《文选》中, 咏怀诗是一种与赠答、游览、行旅等并列的一种诗歌类型, 并且在咏怀诗下仅列阮籍《咏怀诗》, 谢惠连《秋怀诗》, 欧阳坚石《临终诗》三种。故在古代诗歌特别是六朝诗歌的讨论中, 提及咏怀诗还是要慎重考虑的。《文选》共选录谢诗40首, 其中述德2首, 公宴1首, 祖饯1首, 游览9首, 哀伤1首, 赠答3首, 行旅10首, 乐府1首, 杂诗4首, 杂拟8首。这种分类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而对《文选》分类方法及各类诗之渊源发展的考察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此处不论。当然诗歌分类主要是方便后人学习研究的一种方法, 对姿态万千的诗歌进行分类难免削足适履, 故此项学问需要统一标准, 粗中辨细。

二、谢诗研究之其他问题

首先, 山水诗的范畴问题一直很笼统。关于此点, 叶维廉先生给出的解释倒比较深刻:“我们称某一首诗为山水诗, 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的地位而成为诗中美学的主位对象, 本样自存, 是因为我们接受其作为物象之自然而然及自身具足。”而关于中国山水诗独特的感物方式, 他认为:

庄子和郭象所开拓出来的“山水即天理”, 使得喻依 (所呈物象也) 和喻旨 (物象所指向的概念和意义) 溶合为一:喻依即喻旨, 或喻依含喻旨, 即物即意即真, 所以很多的中国诗是不依赖隐喻不借重象征而求物象原样兴现的, 由于喻依喻旨的不分, 所以也无需人的知性的介入去调停。

叶氏又引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为例来说明“以实景代替说明”的表现方式, 并认为“由于喻依 (自然山水的律动) 本身已含着喻旨, 所以谢诗最后几句有关悟理情叹的部分, 可以说是一种附带的说明, 诗的核心意识仍然是山水本身的呈现”[1]。这对我们理解谢诗中山水描写和情理感发的关系颇有启发。但有学者认为:“谢灵运笔下的山水, 严格地说连刻画和描述都说不上, 因为它们都是作为游览行为的背景存在、充当人物活动的叙事素材而被叙述出来的, 甚至与写实也有一定的距离, 更不要说自觉的审美描写了。”[2]这显然是过于严苛与不公正的论断。

山水诗的概念清楚了, 那么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整个中国山水诗的发展中有什么样的的独特地位呢?关于此, 葛晓音从谢灵运山水诗对玄言诗的继承和突破这一角度给出了较全面的评价:“首先, 他在玄言诗以山水体道的观念影响下, 创造了大全景式的构图, 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特有的时空观念”;“其次, 谢灵运恢复了汉魏古诗抒情言志的传统, 并使之与玄言相结合, 为后代山水诗创造抒情、缀景与理旨相结合的境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3]这种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是谢灵运的伟大之处。而与之相关的山水诗发展史的研究也受到好多学者的关注, 如王国璎的《中国山水诗研究》。该书既对中国山水诗的渊源、产生与流变进行了深入考察, 又对中国山水诗在形象摹拟和物我关系两方面的特色进行了分析[4]。其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对山水诗相关问题的解答很值得借鉴。

其次, 谢诗风格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 有如人的风度一样, 它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 是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5]有关风格的理论其主要作用并不在于让我们找出几个特定的词语去形容一个人的作品风格, 而是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作家作品的思路———内外主客[6]互动地进行研究。很多研究即是从这些角度进行的, 如有学者从谢灵运的身体情况对其山水诗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认为:“诗人的病患意识强化了生命意识, 游历山水使他对大自然一切富有生机的景物和生息变化的现象特别敏感, 这就使他的山水诗不同于玄言诗的单纯体悟自然之道, 而是能够获得对自然景物的刹那间的兴悟, 做到情景交融, 清新明白”[7]。再如有人从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的角度立论[8], 亦颇有说服力。另外像研究魏晋之时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玄言诗的流波余绪对谢灵运诗歌内容及结构的影响, 其一生仕隐经历及思想性情对其诗歌表情言理方式的影响等等这样的论文更是不胜枚举。关于谢诗风格,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称其“自然”“清旷”的, 有厌其“雕琢”“繁富”的, 也有论其“雕琢之后反于自然”的, 从来难得全豹。而历来关于谢灵运的批评, 多集中于以下两点:一语言繁富雕琢, 二情景理相对分割。而叶嘉莹通过主客观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角度所做的分析却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是在客观的描写中制造一种繁难的感受, 其实, 那也就是他心中真正的感觉。这种繁难的感受, 他是通过一些错综复杂的句式, 笔画繁复的用字, 以及精心雕琢的辞藻等传达出来的。这是一种很独特的表现方法”, “谢诗在形式上用了那么多繁复的思索安排;在内容上对山水形貌的客观刻画与所谈的哲理总是难以融合, 这一切所反映出来的, 恰好是他真实的心境”[9]。正如黄节先生所说:“山水不足以娱其情, 名理不足以解其忧, 学足以知之, 才足以言之, 而力终不足以行之也!”[10]谢灵运作为“天地一客儿”, 他内心动态的纷扰与挣扎以及他对安宁的追求过程都一一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从而达到了一种主观与客观,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若能从此点来看灵运诗, 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客观, 而不是只从表面静态地看其繁富艰涩。

拿谢灵运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研究亦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历来常被学者拿来与谢灵运进行比较的作家有同时代的颜延之、陶渊明, 以及整个山水诗序列中的谢脁、王维、柳宗元等。这方面已有专著出版[11]。较经典的例子是叶嘉莹先生对谢灵运与柳宗元二人进行的比较分析, 她在深入分析二人诗歌风貌及其不同的历史背景、思想性格和平生遭际的基础上, 对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谢客风容映古今, 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 却是当年寂寞心”这首关涉二人的诗论进行了辩证的评析。叶先生认为谢与柳确实在“风容之美”与“寂寞之心”上存在相似之处, 如“他们二人既同样曾经过斥逐贬谪的不幸, 又同样曾经以游赏山水来寄托其寂寞之情, 而且更同样喜欢以客观的刻画来叙写山水的形貌, 又同样以骈偶的句法表现为一种凝练工丽的风格”。但元之品评“实在只有片面的正确性”, 一则因为这种判断只适合柳之部分山水诗, 二则“对于他们隐藏在艺术形式下面之“寂寞心”的来源和性质, 则未曾就二人之历史背景、思想、性格、及为人行事等各方面之不同, 作深入的分析。于是遂不免把一个骄奢的贵族子弟因恣纵而产生的失意, 与一个具有政治理想的思想家, 虽在挫辱中也仍坚持自己之理想的志士的郁愤失意, 相提并论”。[12]这种在知人论世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指导下得出的结论是颇有说服力的。

另外, 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来源于他在山水诗创作方面的贡献, 亦源自于他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 如他诗中的对偶艺术以及运用双声叠韵以致音韵和谐的方法在中国诗歌律化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3]。林静在细致分析谢灵运山水诗的对句艺术后讲:“谢灵运山水诗的写景对句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创新价值, 变幻出丰富多姿的结构形式, 而且在审美艺术上也颇多突破传统之处。”[14]同样, 刁文慧认为谢灵运山水诗风景骈句主要有三种形态:立体空间的美, 光色印象之美和原生态的地理风貌。这为后代诗人树立了以骈句写景的范式。[15]这种研究亦是从文本出发的一种微观的内部研究, 而这正是谢灵运研究中较缺乏的一种研究思路。另外, 张佳音从文体之间互动影响的角度对谢灵运“以赋入诗”的分析亦是颇有识见的[16]。

三、谢诗研究前景

浅析谢灵运诗歌的山水情怀 篇3

关键词:山水诗特点;山水情怀;原因

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然而多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诗人或读者的独立审美客体。曹操的《观沧海》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原因在于当时世族及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条件有关,即:他们大都以隐逸为清高,在园林别墅里过着悠闲的生活。正是由于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一位有极大成就的山水诗人。他留传至今的一百余首诗歌创作中,一半以上为山水景物的描写。由于他个人爱好山水景物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声望,从而带动了当时的许多诗人也都创作了不少山水诗,由于众多诗人竞相创作山水诗作,从而为自然山水诗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山水情怀体现在奇山异水的山水之美

上,表现在游览山水时意境深远上

他好取人之所罕至的深山大壑,从而为后人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例如,其笔下的山多险峻连绵:“连嶂叠滟锷”选自《晚出西射堂》;谷则多幽深难觅的:“谷幽光未显”选自《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由一山一水,可以看出谢灵运对生新之景、幽奇之景的偏爱。然而从他的诗作的语言特色上可以看出:

1.深微清新

沈德潜评谢灵运的山水诗为:“匠心独造,少规往则,钩深极微,而渐近自然。”又说:“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在他的山水诗中常从深微的刻画中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如“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写幽谷晨景就细微而清新,幽谷里的黎明要来的迟一些。虽从猿鸣可知天已破晓,但山谷幽深、夜色未尽。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则从草生鸣禽中写出初景新阳的生意,而又完全不费雕琢,运笔自然之神别有一段隽永意味。

2.幽秀明丽

对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山水刻画,则表现为有时幽秀,有时明丽,有时幽秀之中有明丽,有时又是明丽之中别有幽秀。像脍炙人口的“罨峭岭稠叠,绿莜媚清涟”中在罨峭洲萦的幽秀之中呈现白云绿莜的明丽景色。而“石浅水潺媛,哀禽相叫啸。”则在夕阳辉耀的明丽的秋山之景中,透出一脉荒林哀禽的幽秀之感。正是由于魏晋世人具有浓厚的山水情节以及他们对与山水的那种热爱,才促成了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行与繁荣。从而也促使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厚的精神财富。还可以看出作者在感情上的孤独,在意兴正浓的登临山水之际,诗人谢灵运表现出来这种孤独的情感基调,这不能不使千年以后的我们,在阅读这些诗作的时候,心境也随之一沉而发出谢灵运是孤独的感慨。而在“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竞谁辨。”(《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句体现了他这种挥之不去的孤獨感。正是对山水的热爱与内心的孤独中,谢灵运山水诗的山水情怀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山水情怀的原因

一方面,得益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即江南一带的美丽山水

(即深山绝谷,滚滚的大河,古庙茅亭等)给人们提供了山水文学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更与诗人的精神风貌有关,即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引起了一般人对于现世的不满和厌恶,在这其中有依广大文人表现得最为强烈,同时对于长期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哲理的玄言文学,大家都感到过于空虚乏味,可是由仙界而入于自然界。谢灵运一生中,除了最后几年以外,始终没有丧失他的傲岸之气,他从自然界中悟出的“道”冲淡了抑郁和愤怒,从而能以喜悦的心情来领略自然美。这样,在他的多数作品里的自然景色,不论幽深还是绚丽,都具有新鲜和欢愉的姿态,借用他自己的诗句来比喻,就是“云月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到达这样的境界还需要高度的艺术技巧。在谈及谢灵运的山水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时在《南北朝文学史》中是这样阐述的:“在谢灵运的主观思想中,山水往往是悟道的手段。从玄理出发,又要回到玄理,总是诗歌创作中的一道障碍,总会影响诗人的感情和大自然融洽无间。”所以,谢灵运笔下的山水,多数情况下属于欣赏和思辨的对象,还没有跳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并且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是人格化的,他常用颇为别致的“媚”字在“绿莜媚清涟”《过始宁墅》,以及“孤屿媚中川”《登江中孤屿》中都有拟人的意味。“媚”字在这里表现了一种超拔俗流,孤芳自赏的情怀,再推广而言之,谢灵运山水诗的意境,大抵具有幽深,明丽,孤峭的特征,尤其是他笔下的山势,极少呈现平远悠渺之壮,而多是峥嵘层叠,线条锐利,很有力量的状态。这和他的个性及写作时的心境有关。谢诗几乎全都是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写作的。他企图通过对山水的欣赏来忘却现实的压迫,但出于高傲和褊燥的个性,一种贤者不能为世所用的孤独和苦闷,总是顽强地冲破超然物外的需求,在诗中呈现出来。所以,他的诗,常常是外在的平静与内在的不平静的结合。

三、谢诗的山水情怀在抒情描写上的特点

开始时,诗人总是怀着各种强烈的人世情感步入山水。通过对自然的真实写照,情感渐渐平息淡泊,最终完全泯灭在景物境界里。而后再由叹赏(有些则经过问答式的物我交流)转为思考,末尾则表示为释然,与初时情感发生根本转变的说理结束。原先的情绪消逝在景物境界里,新的俚语又继景语而出。由情至景至理,这无疑是诗人在山水观照中情绪活动的一个过程。恰又与佛学中从“人我”出发,借助禅定功夫,于观照对象中悟出万化皆空之理,返照于心,觉悟到自我也是“空”,否定一切情欲观念,发现“佛性我”,与般若境界的参禅过程相吻合。因此,无论是铺陈、描写、说理,它们联系在一起,构成诗人在山水中情感活动发展的完整过程。这些理语,其意义并不在于哲学的内涵本身,全不同于魏晋名士的清谈玄理。所以,王夫之说谢诗:“理关致极,言之曲到,人或及此理,便死理中,自无生气。”刘熙载亦说:“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它自有其不可抹杀的表情意义和审美价值,仅仅从狭义上的“情景交融”来贬之为“玄学的尾巴”,显然是不恰当的。结合他的山水诗来分析其诗作的艺术成就时就会发现在谢灵运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独创了山水诗写作上的范式,并在描摹性的写景上,取得了异常丰厚的成绩。这种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为后来山水诗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文学回到文学性的轨道上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奠基作用,从而彻底完成了玄言诗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两个方面的工作: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成为文学的描写对象,使文学的主体性从哲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鼓励同学们来学习诗歌,品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感悟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让学生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与博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J].北京:中华书局,1961,1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

谢灵运诗歌赏析 篇4

相逢行

作者:谢灵运朝代:南北 行行即长道。

道长息班草。

邂逅赏心人。

与我倾怀抱。

夷世信难值。

忧来伤人。

平生不可保。

阳华与春渥。

阴柯长秋槁。

心慨荣去速。

情苦忧来早。

日华难久居。

忧来伤人。

谆谆亦至老。

亲党近恤庇。

昵君不常好。

九族悲素霰。

三良怨黄鸟。

迩朱白即d。

忧来伤人。

近缟洁必造。

水流理就湿。

火炎同归燥。

赏契少能谐。

断金断可宝。

千计莫适从。

万端信纷绕。

巢林宜择木。

结友使心晓。

心晓形迹。

迩谁能了。

相逢既若旧。

忧来伤人。

谢灵运诗歌赏析 篇5

读书斋诗

作者:谢灵运  朝代:南北 春事时已歇。

池塘旷幽寻。

残红被径隧。

初绿杂浅深。

偃仰倦芳褥。

频步忧新阴。

谋春不及竟。

夏物遽见侵。

★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原文及赏析

★ 题无余处士书斋,题无余处士书斋齐己,题无余处士书斋的意思,题无余处士书斋

★ 苏轼: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古诗

★ 题西林壁读后感

★ 题中书壁,题中书壁郑綮,题中书壁的意思,题中书壁赏析

★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 张壁新村记散文

★ 青青墙中壁作文

谢灵运诗歌赏析 篇6

初发石首城

作者:谢灵运  朝代:南北 白尚可磨,斯言易为缁。

虽抱中孚爻,犹劳贝锦诗。

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

日月垂光景,成贷遂兼兹。

出宿薄京畿,晨装抟鲁t。

重经平生别,再与朋知辞。

故山日已远,**岂还时。

苕苕万里帆,茫茫终何之?游当罗浮行,息必庐霍期。

越海凌三山,游湘历九嶷。

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

诗歌朗诵会、诗歌赏析 篇7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5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8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9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诗中秋1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4 .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5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6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7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10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诗中冬1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2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3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4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5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6 .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7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8 .儿

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9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10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简析]

王维诗歌赏析 篇8

王维诗歌赏析

一、王维简介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想感情。他后期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退出政治舞台,皈依佛门,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所以他后期创作的大量的山水诗,基本上是一种雅致的情韵,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娱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曲折地寄托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多是悠然平淡、和谐平静的。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了陶渊明明净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田园山水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有《王右丞集》。

二、文学作品赏析常识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⑴、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三、诗歌赏析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至于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

诗开篇就是“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两句使人联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宝库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雪梅》诗歌赏析 篇9

雪梅

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古诗简介

雪梅,指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成为千古名句。

光有梅花没有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

翻译/译文

其一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注释

1、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2、降(xiáng),服输。

3、骚人:诗人。

4、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赏析/鉴赏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现代诗歌赏析 篇10

1、卵石

卵石

是一种完美的造物

等于它自身

留神于它的限制

确切地充满了

卵石般的意义

他的香气不会令人想起任何事物

不会吓跑任何事物不会激起欲望

它的气味和寒冷

公正而充满尊严

我握着它时

感到深深的悔恨

它高贵的身体

被一种虚假的温度渗透

——卵石不会被驯服

最后它们都会看着我们

以平静、清澈的眼睛

赏析

读波兰诗人齐别根纽·赫伯特的诗歌《卵石》,可以明白自我的完整意义。

诗歌一开始以冷静的语调作出判断:“卵石∕是一种完美的造物”。“完美”是极致意义的词语,似乎不应该用来修饰卵石,卵石太普通了,这一词语的陌生组合,引人对卵石产生非分的想象。但诗人马上制止这种猜想,以四个诗节阐释“完美”的含义。卵石的完美在于它与自己相等,打破了人们对完美的期待,完美在世人心目中的各种各样附加的含义,被诗人删除了,并且诗人强调地指出卵石的完美就是它是卵石,而非他物。诗人用“留神于它的限制”赋予卵石以理性的人格,卵石懂得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的边界,它用理性控制自己,确保自己的完整,“确切地充满了”表达了卵石既不想越出自我,以扩大疆界来增加自我,也不想因为任何因素减少自我,总之,必须是准确地等于自己,以保证自己的圆满自足。接下来诗人从卵石与他者的关系中,进一步说明卵石的自我意义。卵石不是孤立于世界,它的存在必然和他者发生联系,但是卵石在这种联系之中,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保证自己在与他者的联系中的零影响。它的气味(译者翻译为“香气”似不妥,香气浓烈了些,应该是下文的“气味”)“不会令人想起任何事物”,他者看到的是它自己。它也不会戴着冠冕吓跑任何事物,它不具备威胁,没有威权形象。它甚至不会激起他者的欲望,不让占有,也不让玷污。这三个否定句,让人联想到米沃什的《礼物》中几个否定句,(米沃什也许受了这三个否定句的影响)但是,赫伯特的否定非常自然,他是以他者的眼光来表述的,而米沃什是自己在表述。至此,诗歌的铺垫非常坚实,到了揭示卵石另一种意义的时候,它从卵石的“气味和寒冷”的存在状态中,剥离出“公正”和“充满尊严”的人格意义。不过,卵石的“寒冷”会让人产生误解,诗人以悔恨惭愧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肤浅。诗人看到卵石的“寒冷”的存在,竟产生了同情,他想用自己的手去温暖卵石,结果破坏了卵石的寒冷,使卵石的身体“被一种虚假的温度渗透”,他看到了卵石“平静、清澈的眼睛”正看着他。诗人从这种眼睛里,明白了从外部输送温暖也是驯服的一种形式,从而真正懂得了卵石的意义。

赫伯特生活在极权时代,他在思考个体人格时,想到的是如何坚守自我,他从卵石这种平凡的物象中,从小而硬的特性里,找到了不被驯服的理由,诗歌反省的一节是有真实意义的。生活在非极权时代的人们,虽然从卵石的形象中不一定得出“不被驯服”的意义,但是《卵石》关于什么是完整的自我的表述,却有永恒的意义。

2、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赏析

对于成功,是需要落实的,而在行动的过程中未免有许多风雨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阻碍自己前进的东西才更能丰富你行走的道路。一直向前。一切顺利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乏美感的。因为经历过的人生才是美丽的。要想成功,要想有自己的舞台,要想为自己或长或短的生命增添斑斓的色彩,我们就前进吧,和着风伴着雨。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有爱,有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一切美好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3、青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赏析

上一篇:关于PCR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和前景下一篇:中考语文模拟测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