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通用8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1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洛阳市新安县仓头中学刘晓东邮编:471814电话:***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认真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以及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切身体会,我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一个学期的实验下来,我时刻以这些学习心得体会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感觉自己的确受益匪浅。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首先,学生不仅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还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的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的接收作用于他们的影响,他们具有自觉性。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或在某种情景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他们具有独立性,学生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
其次,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他们能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实践操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们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想知道“是什么”、探究“为什么”。他们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满足于书上的现成结论,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解题方法,倾向于想出新颖或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很好的例证。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获得的条件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例如是16岁的学生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有的较差。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速度和水平也不同。如有的在经济生活学得很好而政治生活学得不行„„再次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倾向也不同。如有的学生热情,有的冷漠;有的合群,有的孤僻,;有的果断有的优柔寡断„„。同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仍具有一定的具体性、主观性和片面性。据此分析,若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一定能取长补短,长善救失,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二、兴趣事最好的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我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我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态度。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我极力推行以读明意、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等教学手法,让学生通过初读来领会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来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发现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意境,使学生陶醉在那课文所带来的美好境界之中。学生既对文学产生兴趣,又会对传递出这一切美好的朗读产生兴趣,可谓一举两得。第三,通过学生的再次朗读,使学生在加深整体感知的同
时,又进一步思考:“课文除了这美好的、能令人陶醉的语言文字外,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就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的课堂上既书声朗朗,又达到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如我在教《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时,围绕“我们新疆的春节怎么过?内地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成长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事实上,学生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我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又如,我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时,就大胆摒弃前人常用的“讲述法”去分析文句的优美,而是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在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翠竹摇摆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乘着学生正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
感染,在这教与学之中,我们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着、感染着、促动着,所以在进入正文讲授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了朱自清先生这一篇美文所传递出来的情 感,并且对于“春”,学生们也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
三、巧设疑问,激发“创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经常实践,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
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前,要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给不爱动脑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帮助,不讲原则,过多的合作,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离开学生独立学习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真正互动和启发。要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可以采用发言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自卑的学生,用放大镜去寻找学困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扬起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调控意识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例如我在组织教学《济南的冬天》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来说说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吗?由于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因而表现得思维活跃,谈起来滔滔不绝,并自然地将自己感受到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还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冬天。起到了诱发学生“联想”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一堂好课,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好,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应试能力得到提升,其综合素质也能上新台阶。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我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的较多。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时,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我就给予支持和珍视。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政治课堂中解放出来。乐学、会学、善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种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来完成;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来完成。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概括的一句话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首先要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既要了解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的高低,又要熟悉他们的心理品质。是小组成员异质搭配,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是不同层次的。这样即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也能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评价。
其次、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的教学过程,在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实际情况,生成有价值的合作学习问题和任务,提供有效操作材料。哪些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发挥优势互补,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始终应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布置合作操作任务时,不仅要“发号”命令,而且要妥善安排。在小组开展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当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在内容、时间、学生情绪、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适时调控。同时,教师应采取友好平等的态度,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和高效。在学生对知识总结和应用时,教师应当是一个欣赏者和指导者,适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欣赏。
再次、应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正确意见。倾听是争辩和交流得以开展的基础。
总之,通过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竞争后成功的喜悦,更懂得了怎样去“生活”。让他们真正认识了语文,真正认识了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去正确面对竞争!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2
一直以来在英语课堂上, 我们都只注重向学生单方面地灌输知识, 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吸收, 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要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 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予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 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自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主要是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竞争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探究学习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最终得出结论。这三种学习方式都是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主体, 积极发挥其参与性和主动性, 从而起到启迪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意义重大。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 我们只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才能获得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各项知识技能, 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奠定能力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更是我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
三、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途径
1、积极思考, 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课前认真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 看似简单的学习“三步曲”需要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挖掘知识的内涵。而不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高职英语课程的学习跟高中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在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有的学生还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几乎不懂得如何运用知识;有的学生不经思考来查找现成答案, 几乎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我们主动思考的过程, 只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 逐步深入, 逐层剖析, 才能真正学会知识。
在最好的记忆方法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巩固。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多设几个“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清前因后果, 及时做好知识巩固和复习。因此, 设问、解问的过程即是理解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任务则是把结论进行深入分解, 以演绎法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最后, 以理解的方式将知识深刻在大脑当中。
2、细化学习任务, 增强学生竞争合作意识
把学习的过程分解成各项具体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体现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总会有意识地去完成各种事情。而在教学中同样可以通过设置任务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即倡导任务型教学———把学习内容分解成各种具体的任务, 也就是把学习目标细化, 并且将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身上,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进行学习、交流、讨论, 从而得出结论, 完成学习任务。
3、丰富教学形式, 活跃课堂氛围
兴趣总能带给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 但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教学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下降, 难以实现教学目的。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形式, 如运用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比赛竞争等, 从而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以鼓励、支持的方式推动他们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结语
高职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习自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能够自主思考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但还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 提高学习效果。
摘要:为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在英语教学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为学生的个人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学习能力的基础。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型教学、分层设问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路平.培养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策略[J].学知报.2011 (7) .
[2]张莉.合作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3]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12)
[4]龙玉梅.浅谈导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02)
[5]刘诚杰.论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 (03)
[6]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 (05)
[7]申仁洪, 黄甫全.合作活动学习刍论[J].教育研究.2004 (10)
[8]吕淑霞.如何把握英语课堂教学艺术[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12 (02)
[9]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1 (02)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3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首先,学生不仅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还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的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的接收作用于他们的影响,他们具有自觉性。其次,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获得的条件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另外,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仍具有一定的具体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我极力推行以读明意、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等教学手法,让学生通过初读来领会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来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发现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意境,使学生陶醉在那课文所带来的美好境界之中。学生既对文学产生兴趣,又会对传递出这一切美好的朗读产生兴趣,可谓一举两得。第三,通过学生的再次朗读,使学生在加深整体感知的同时,又进一步思考:“课文除了这美好的、能令人陶醉的语言文字外,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就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的课堂上既书声朗朗,又达到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成長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事实上,学生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我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三、巧设疑问,激发“创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经常实践,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
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一堂好课,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好,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应试能力得到提升,其综合素质也能上新台阶。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我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的较多。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政治课堂中解放出来。乐学、会学、善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这种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来完成;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来完成。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概括的一句话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首先要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既要了解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的高低,又要熟悉他们的心理品质。是小组成员异质搭配,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是不同层次的。这样即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也能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评价。
其次,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的教学过程,在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布置合作操作任务时,不仅要“发号”命令,而且要妥善安排。
再次,应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正确意见。倾听是争辩和交流得以开展的基础。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4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是选择、运用、改进和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全组成员围绕某个问题先是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初步知识和观点,然后在小组中展开探究性的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的活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取向的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这种方法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下面是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形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人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活动是自主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自主性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要用新的思想理念去指导学生。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要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要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他们通过网络、书籍和报刊搜集学习资源。从自己的身边、生活中,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手去采摘,用自己的脑去分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心态。如在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1)让学生搜集、交流描写和歌颂父母对子女之爱的诗文和歌曲;(2)收集反映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3)在家里用心观察一下为生活劳碌奔波的父母,体会父母的辛苦及对自己的关爱;(4)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并通过投影展示照片和实物。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认识到对父母的孝敬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省在孝敬父母方面的表现,探索改进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结论是他们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得出的,而不是教师或教材强加给他们的,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分析、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我校正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由小组长负责进行活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可巡回指导点拨。为使这一步顺利进行,教师事先分好组,男女搭配,好坏搭配,不同性格爱好搭配。这样的小组活动,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发言,畅谈自己的个体学习方案,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也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小组学习方案)。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合作技巧,还可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中进行探究性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在小组交流中如果出现分歧,教师可以点拨,也可以拿出一组方案进行探讨,让大家对他们小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争论中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同学间的交流能力、责任感和与他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健康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课前,学生要进行调查,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三、师生互动,挖掘合作探究的深度
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各小组之间的小组长持小组方案进行交流,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引导或引申发言,这样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学生能积极回答愉悦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如我在讲《“追星”利与弊》时分正方和反方辩论利与弊。在当今社会,“追星”已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花高价看他们的演唱会,花高价观看各种比赛,造成一些学生没心思学习,有的甚至改变自己的性格。部分家长为了阻止孩子“追星”伤透脑筋,而孩子却以“追星”为时尚。鉴于这种情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追星的利与弊,转变思想观念,我开展了一次课堂小辩论。
辩论的主题:“追星”的利与弊
正方观点:“追星”是有利的反方观点:“追星”是有弊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辩论规则进行辩论,根据事先搜集的有关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辩论非常激烈,在辩论的过程中自然就知道了其实“追星”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怎样“追星”,对明星崇拜到何种程度,却有是非利弊之分。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5
周锐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文主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上落实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要落实好这一理念,就必须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即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呢?我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做主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求知的愉悦,并发展其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能学会的、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内容我不讲。如今的美术教材一改过去的老面孔,趣味性很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充分体现人文性。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学习三年级第六册《橙色的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配而成的,知道不同量的红色和黄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不同的,我没有给学生讲这部分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同桌合作、自主学习,请同桌两名同学,各拿出一种颜色,先进行等量调配,看看变成了什么颜色?再进行不等量的调配,看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并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不等量的红色和黄色能调配出不同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愉悦。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一节课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在教学中要有机地把握好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时间,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虚化了探索领悟。美术课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例如:学习三年级《中国龙》一课时,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回家查找有关龙的资料,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有关龙的来历;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有关龙文化方面的;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的故
事;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的造型;还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各部位的象征等等,在课上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生不但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认识龙造型上的变化,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集体创作出一条精气十中的巨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能轻松、自主地学习,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如在三年级《画中的线条》一课的教学中,我有意的画出一幅没有线的变化的作品,让学生讨论后来评价,并请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前面也画一画,和老师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再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老师画的作品的不足,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认识线的表现力,运用线的多种变化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的高涨,线条表现力的训练也得到落实。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美术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他们,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一年级《大家一起画》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创作一幅画,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我把一张长卷纸贴到墙壁上,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同时作画,从分工、构思、构图、涂色都由小组长组织安排,小组同学首先集体讨论构思,选出主题;再找出三名同学起稿,如有不当之处可以组内相互修改;并由全组同学一起涂颜色,达到画面构思巧妙、色彩鲜艳,最后每组选出两代表给大家介绍一下本组的作品。通过本课学习,无论是绘画能力较强的同学还是稍差些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发展他们的探究、自主、创新、评述的能力,教师把合作、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有趣的属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邮票,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邮票的资料,课上小组汇报,组际交流,再请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邮票展示出来,小组讨论邮票的票面结构,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创作时,我鼓励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邮票,如线描、水粉画、剪纸、拼贴、彩笔画等形式,并且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一起创作,学生创作热情很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情感。如在教学四年级《恐龙世界》一课时,让学生四个小组进行恐龙知识问答。由于“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玩恐龙玩具,看有关恐龙的书,听恐龙的故事,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很感兴趣。活动前我让让学生分组找材料,可以从书籍里找,可以上网查有关恐龙的资料,如恐龙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种类、外形特点等,并下载一些图片,之后将获得的知识相互传递,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最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活动让全班学生了解了有关恐龙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同时,这种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融洽的、自由的
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树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吉祥图案》一课时,我利用剪纸作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组织同学以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介绍给大家,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组际间再进行归纳,提出思考题,最后由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提升。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教师也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鼓舞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树立起来。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质疑、讨论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尽量给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不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在教学《吃虫草》一课时,我找同学读课文《吃虫的植物》,请大家记忆课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听了课文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还想了解吃虫草的哪些知识?等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答问题,再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吃虫草的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知道吃虫草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美妙,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6
中卫市第八小学:张勃
一、问题的提出
1、社会的需求
时代不断地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学习永无止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教师自然就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担负着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国家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中国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要在2010年“基本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任务。“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的确,“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教给孩子终身享用的知识与本领,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我们必须强烈的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牢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寓学法于教法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做到“会学”、“善学”。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我市当前教育现状的需求
我们现在虽然在进行课改,但很在程度上也是“穿新鞋走老路”。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教学条件差,怎样教给学生知识,怎样迎接考试,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订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课题进行研究,以此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优化语文课堂,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二、课题关键词的界定和研究范围
1、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的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学习,具有自我制订学习计划,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设计学习过程,自我解决问题以及自我评价等特征的学习。
2、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学习的团队明确的分工,复杂的任务等因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基本的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质疑、讨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解疑问难的尝试活动。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同时语文是文化,还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工具性是着眼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议实践的能力;人文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分离。
2、“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
“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在被学生接受之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权威性的,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能用教材知识正确性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也不能用专家、教师的权威性压迫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已有经验、知识为背景来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同已有知识对接,来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获得新的知识。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从而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3、情境教育理论
情境教育观认为,就是在教育中优化环境,使学生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中与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而契合,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因为这种人为优化的环境就可以做到主体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4、尝试教育理论
尝试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现有的教学条
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尝试活动获得成功。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教学方面:探索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给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提供一条新路。
2、学生方面: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高效率地达成学习目标。
3、教师方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争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二)研究的内容
以“感知——领悟——展示”为基本教学过程,以自主建构思想为核心,以教与学平台为生长点的教学操作体系,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重点选择课型为呈现方式,探究符合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1、识字教学模式。主要在一、二年级进行研究,探索出高效、快捷、有效的识字教学模式,在中高年级也就重视。
2、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为分“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课型。这一块是我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难点。
3、习作与评讲模式。习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习作指导给学生起到了引路之用;习作讲评对学生作后予以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在学习中提高。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结合采用调查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测试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针对教学目标调控,按照教学目标实施检测。
2、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关注全体学生,既提出统一要求,又照顾每一个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都能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发展。
3、客观性原则
教学中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根据教材的内容,针对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探索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4、主动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读写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5、整体性原则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7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让“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课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 好奇心强, 对一切新鲜事物兴趣浓厚, 特别是什么都想亲自做一做。于是, 我在第一堂课中安排了一系列有趣的化学实验, 如“烧不坏的纸杯”“会变色的液体”等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化学让世界变得如此神奇而绚丽多姿, 学生徜徉在神奇的化学世界中, 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从而热情高涨, 急切地想要探究这些神奇的化学现象的奥妙。
2.让生产和生活实际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 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能够解决我们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化学。如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 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醋等。
3.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具体落实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生的化学学习中。例如, 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 由于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 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 于是我设计了探究式学习课题: (1) 淮河水资源情况调查; (2) 淮河污染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高, 并认识到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4.让教学方法多样化, 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学习新课前, 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来复习旧知识。如采用“接龙游戏”“抢答”等等。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学习做好了铺垫,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
1.加强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世纪, 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 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 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1) 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 (2) 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 (3)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在这些课题的学习中, 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并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针对不同个体差异,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 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差异。面对发展中的人, 化学课堂教学应格外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我在探究石灰水与盐酸这个实验时, 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允许学生出错。当学生出现疑惑时, 我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分组交流、讨论, 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取得的药品多少有直接关系,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3.强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本实验, 还要适当补充相关的课外实验, 甚至进行实验创新。如, 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当然, 每个实验都在实验室进行是不可能的, 因为学校实验条件有限, 所以, 只有创造条件, 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 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8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为此,我就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搜集资料,自主获取信息。
就每一篇课文来说,学生最好是大量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能方便、快捷地查到许多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利用报纸、书刊、网络这些资源,在课前去查阅、搜集、整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写了雷锋的光辉事迹。教学前,我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上网、查画报等方式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把所选的诗歌、故事、歌曲等保存到教室的电脑里。这样,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不仅是发现者、探索者、整理者,而且在自主、宽松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找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教给学生一种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教学中教师把这些知识贯穿于教学中,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情感的熏陶与升华。
二、激发兴趣
只要孩子们有了兴趣,就能学好语文,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语言激发、情趣激发、谜语故事激发等。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告诉同学们;“咦,今天,我看到一则寻人启事,有一个小动物把妈妈丢了,她很着急,想快些找到妈妈,谁能帮助它找到妈妈呀?”听到这里,同学们都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去帮助它找妈妈。我趁势说;“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故事是怎样讲的。”在轻松愉快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自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促使学生们主动地、专心的、有兴趣的去读,让学生把文章读通、读懂。读出重点来,读出感情来。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有所领悟。从而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整体读。学生一看到课文,最想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2、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情朗读。可以自己读,以可以几个人合读。读法上可以默读,可以边读边演。可以读整篇,也可以读一个片断等等。
3、汇报读。学生充分读之后,让他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可以采用让一个小组出一名代表,或在每一个小组内任意抽一名同学比赛读,男女同学比赛读等形式汇报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条件,给学生配上多媒体画面,配上音乐,配上舞蹈等。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自由,他们很爱读,想读。有了充分的读,就有了深的感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和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或是让同学们评价老师的读。这样师生交融,气氛活跃。
四、在自主中学习、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的地位转变到主动的自主的学习的地位上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动、自主的寻找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的去发现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似懂非懂的,让他们多读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去深入理解和感悟。学生之间可以解决的,让他们互问互答。学生确实不懂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精讲。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教师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成为三个问题。1、题目为什么要用《去年的树》而不是《今年的树》?2、鸟儿为什么非要找到树?3、树都听不到了,鸟儿为什么还要唱歌给树听?教师就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读课文,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时,教师要保证同学们个体的学习时间,通过读、勾、画、圈、点、批、注等不同形式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主的寻找知识,获取知识。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五、合作学习,发挥团队精神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同学们合作学习。如《小池》一课,先让学生看课件,观察图画、再读读诗句,画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根据词义想一想诗句的意思。考虑到学生学习难度较小时,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问题难度较大时,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有小组长带领合作学习。学习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一种表达方式,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诗的领悟。有的孩子用简笔画描绘出了美妙的诗意;有的孩子用自己的精彩的语句表达了诗意;有的孩子激情地朗读了课文;而有的孩子给诗谱了曲子,把诗唱了出来。在汇报学习结果时,汇报的同学是演员,其他同学是评委,小评委们说出自己的建议。教师在关键处加以引导。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但得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从别人身上看到了不同思维的闪光点。
六、深入探究、发现问题
有时,一篇文章看似简单,其实,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从看似简单的文章中发现问题?可以让学生就题目问,就重点句子问,抓重点段落问,抓课文空白问,抓结尾问,抓标点问。并要对提出的问题深入研究。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还有更好的线路设计吗?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伙伴交流、然后反馈。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不同的思维,学生们思路不一,有的说我们可以像愚公一样移山嘛,人家愚公都有毅力移山,我们要学习愚公的精神,移山。有的说修条盘山路,何必这么费事修铁路呢。有的说为什么非过这,我们可以绕道修一条铁路不行吗。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教师加以适当调控,让同学们深入读文,找出理由驳倒对方,最后同学们在深入的探究后形成了一致意见;詹天佑的设计是最合理的。这样,同学们经过深入探究,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得到了融会贯通。
七、拓展思维,培养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敢于同老师辩论,敢于自由发表看法,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教《村居》一文时,学完之后。教师问:“你认为,牧童捕到蝉了吗?”有的学生说捕到了,小牧童轻轻地下了牛,他悄悄地靠近蝉,用手一捂,捉到了蝉。有的说捉到了,他下了牛背,走过去,捉到了蝉,原来蝉眼瞎耳聋。有的说捕不到,牧童下牛背时,蝉看到了,它飞走了。有的说捕不到,牧童下了牛,他跑到蝉那里,因为他着急发出的声音太大,蝉听见飞走了。这样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想自己能想到的,说自己想说的。拓展思维,不但知道自己的想法,还能看到同学问不同的思维,不断从别人的思维中发现闪光点,点燃火花。
八、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大量阅读是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阅读时必须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是不同题材,可以是诗歌,可以是散文等。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让学生多读好书。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提供一些好的资料,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和篇目,提出一定的要求,有检查,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如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祖国风景秀丽的文章,要求背颂一些好的词句,精彩片断。有的课外阅读还可以要求学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开展丰富的读书比赛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初探09-22
课堂中的自主合作学习10-24
初中语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调查报告07-24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10-10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总体框架08-31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09-11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