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秋颂

2024-07-16

济慈秋颂(共9篇)

济慈秋颂 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诗的内容。

2、体会诗歌中由丰富的意象产生的画面美及词汇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

1、从诵读中体会诗的画面美及全诗的意境。

2、感受具有表现力的词汇及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根据诗句中丰富的意象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教学方法:讲读法 讨论法 实践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这个学期大家刚来学校的时候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大家喜欢秋天么?为什么?大家的感受如此丰富,诗人也一样,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这一首《秋颂》表达出的对秋的赞美。

二. 鉴赏全诗

1.有感情地范读第一段,标注拼音。注意蕴含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尽力想像相应的画面。读完后,讲述脑中出现的画面。

导入本诗的写作背景。

展示图片,与想像的画面比较,体会诗人描绘的秋景。

2.有感情地齐读第二节,回答问题:秋在这一节中是什么形象?什么形象伴着谷仓?什么形象看着徐徐滴下的酒浆?农夫: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展示秋景。诗人在这一节里采用了犹如电影中跳格的手法,场景变幻很快,极有动感。

欣赏几张图片,形象体会意境。

3.听一段野中的秋声,说一下听完之后的心情。欣赏诗人是如何通过诗句来表达的这种感受的。在这一节里,他不仅动用了我们的视觉器官,还唤起了我们的听觉器官,读过这首诗后,仍感到余音娓娓,绵缠不绝,给人以曲已终而意未尽之感。欣赏几幅画面,感受词句表达出的意境。

三.活动:分组做画。以诗中一两个意像为内容画一幅画,不一定要具体,不一定相似度高,只要有意境即可。选完成度高的一两幅,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四.作业:根据自己的感受,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

济慈秋颂 篇2

中西方咏秋史上都不乏怪才, 一反常态, 借熟悉的秋景抒发积极向上之感。刘禹锡借静谧的秋景表达自己的豁达乐观, 济慈则借成熟的果实、静谧的声音等抒发健康积极之感, 而两首诗整体乐观向上的基调下掩藏的是诗人的无奈和孤寂。本文将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和济慈的《秋颂》进行比较, 从作者的个人经历、诗作的创作背景、内容和内涵意义方面进行分析, 对中英咏秋诗史上两位怪才及其诗作进行比较赏析。

一、个人经历

(一) 生活经历

刘禹锡和济慈都曾被疾病缠身, 但对于病症不同的态度使他们诗作的特点不尽相同。刘禹锡少时身体虚弱, 以至于久病成医, 多年后编成《鉴药》一书。坚定的意志和求知欲给与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生于社会的底层。22 岁时得了肺结核, 25 岁便因疾病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贫困的生活、痛苦的身体、恋人在身边却不能结婚的状况和对诗歌的嗜爱一直困扰着他。

其次, 两者在事业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 刘禹锡被贬谪出京, 放逐二十三年, 但他依旧秉承着“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豁达, 但也有“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船长精神”的无奈。正是因为刘禹锡的豁达乐观, 在诗歌中体现的豪气不羁的生活态度, 被誉为“诗豪”。在世时, 济慈的诗歌有时得以赞许, 有时由于政治原因都难以出版。20 世纪, 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后, 西方评论界对济慈的诗歌大加赞许, 承认其在英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济慈运用各种感官, 用视觉发现美, 触觉感受美, 听觉享受美, 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 全面领悟和感受。济慈对细节的勾勒不同于他人, 在欢愉中透露忧伤, 痛苦中找寻快乐。他清醒的认识梦幻世界的虚无与美好, 了解现实生活的压力, 他追求美又致力于揭露现实。

(二) 创作背景

《秋颂》是济慈在享受1819 年9 月温切斯特恬静和舒适生活后, 以惬意和闲适的心情进行的创作。坦博拉火山爆发和生态环境转好影响了济慈的心情。1819 年温切斯特的气温回升了10 度, 济慈的心情转好, 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舒适惬意的秋景。再者, 据麦克干考证, 《秋颂》出版前, 出版商要求新作中不能包含与政治有关的言论, 以免再次成为评论家攻击的目标, 济慈最初强烈反对, 但最后让步。因此, 这本诗作没有较多地涉及政治内容。但也有学者认为《秋颂》中不少词语都对当时的“彼得卢惨案”中政府对劳工运动的镇压有所映射,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政治意识。《秋词二首》为刘禹锡被便朗州司马时所作。朗州为屈原被贬之地, 在《刘氏集略说》中体现了他对屈原“上下求索”精神的赞同和尊敬, 他更多的是继承了屈原对理想的坚定。这也是促使诗人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面对困境的原因。其次, 韩愈的鼓励和理解也给了他巨大的帮助。韩愈的被贬经历和正直心性对刘禹锡起到了巨大的劝慰作用。

二、对比赏析

(一) 韵律

中西方诗歌由不同的语言书写, 在音韵上也有不同的划分, 西方诗歌以音步、格律划分, 中国诗歌则多以平仄划分。《秋颂》每节十一行, 由三节组成, 每行格律为五步抑扬格, 第一节的韵式为ababcdedcce, 第二节和第三节的韵式为ababcdecdde, 这种韵式既交叉又连锁, 使诗歌音乐感和整体感强烈。五步抑扬格呈现一种舒缓的节奏, 营造了愉悦和舒心的氛围, 也表达了时光易逝、秋景不在的忧伤。除了韵脚的音乐美外, 诗人还使用了头韵、尾韵和拟声词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更加灵动, 充满音乐感。如“mists and mellow”中头韵、“until and will”中尾韵、“whistles”和“twitter”中拟声词的使用。

《秋词二首》体裁为七言绝句, 以《其一》为例, 为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即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 “朝”和“霄”为压平韵。平仄分明使得诗歌朗朗上口, 具有音乐美, 体现了汉字声调的音乐性和诗歌的规律性和音韵美。

(二) 意象

两首诗选取的意象不同, 《秋颂》用视觉、听觉、味觉等描绘了一幅充盈、灵动的秋景图;《秋词二首》用视觉, 动静结合地勾勒了一幅淡雅静谧的秋色图。《秋颂》中, 诗人运用各种感官, 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对秋景和秋物进行全面描绘, 构造了一幅充满收获的农作物, 休憩的农家和鸣唱的生灵的秋景图。“苹果”、“花”和“蜜蜂”等意象表达了农夫收获的喜悦;迟到的花儿则使画面灵动, 花丛的繁茂使蜜蜂忙碌起来;而蜂巢也因蜂蜜的大量供应变得粘稠起来。第二节中“头发”、“麦穗”和“榨汁机”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仓禀中央休憩的农家头发在扬谷的风中飘扬, 因罂粟的香气而放过了庄稼和交缠的野花, 农家稳稳地顶着穗囊跨过溪水或傍着榨汁机, 耐心的等待最后一滴果浆。第三节层层的云霞使渐暗的天空绚丽, 给大片的留茬地抹上玫瑰的色泽, 羔羊和燕子等的出现也使得画面更为灵动。视觉使画面充盈, 充满色彩和灵动感;听觉使得画面更加立体, 充满悦耳之声。第三段中蚊蚋悲哀的合唱隐约体现了诗人的忧伤和无奈, 而长大的羔羊山边响亮的鸣叫和群燕的呢喃也充分的表达了动物的喜悦, 使诗歌具有画面感。除了视觉和听觉, 味觉、触觉和嗅觉等也有所体现, 如:“甜果仁”、“粘稠的蜂巢”、“罂粟的浓香”。

《秋词二首》较短, 为两首合成, 总共八句。《其一》以“鹤”为意象, 意为“凌云之鹤”。鹤也许是孤单的, 但它一冲而起, 冲向碧霄, 是不屈的化身。“排”突出了仙鹤推开白云, 冲破世俗, 也表达了仙鹤冲破萧瑟, 独开一路, 使世人精神抖擞。体现在诗人身上则为推开世俗, 活出自己, 以坚韧不屈的意志面对困境, 坚定前行。《其一》注重气节, 仙鹤的不屈和诗人的坚韧。《其二》将重点放在秋景上, 描写山青水净, 霜降之景。诗人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的秋景图, 没有使人发狂的春色, 没有色彩丰富的夏物、肃穆安静的冬景, 仅仅是静谧的秋色, 高雅闲淡。

(三) 表现手法

两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对诗歌内容进行升华。《秋颂》中, 象征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本身更具魅力。象征使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秋天”既是成熟的季节, 又是万物凋零、萧瑟的开始, 代表着收获的喜悦和生命易逝的伤感。《秋颂》赞颂了作物的成熟, 思考了易逝的生命;拟人使诗歌更加生活、形象化。“牵住蜜蜂的花”描绘了繁茂的花丛, 它使蜜蜂更加忙碌;“悲哀合唱的蚊蚋”突出了秋的悲伤, 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易逝, 万物生长自有规律的忧伤之感。

《秋词二首》中, 《其一》“鹤”本身象征着高洁淡雅、坚韧不屈, 仅用一个意象便展现出了诗人所追求的精神,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中“山”、“水”、“霜”白描手法的运用也渲染了淡雅豁达的氛围, 简单易懂。

(四) 意境

《秋颂》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感官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和立体感共存的秋景图。收获的田野和丰硕的果实等将秋的成熟生动的进行了诠释;休憩的农夫和悠闲的田野则描绘了一幅闲适甚至是寂寥的田野图;蚊蚋悲哀的合唱和篱边歌唱的蟋蟀则增添了声音的立体感, 使其更加灵动。“早秋”、“中秋”和“晚秋”秋景的描绘突出了时间的完整性;“秋实”、“秋人”和“秋声”则充分地体现了秋之美。《秋颂》将秋的成熟收获和闲适寂寥结合起来, 描绘了一幅收获和静谧之图。

相较于《秋颂》, 《秋词二首》用寥寥几笔, 通过“鹤”和“山”等几个意象将秋的淡雅高洁和闲适萧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侧重于秋高冷不屈的气节, 展现了诗人的成熟。

三、内涵意义

《秋颂》体现了诗人在亲人离世和被疾病羁绊后看到成熟生长、充满活力的万物, 呼吸到新鲜空气的舒适、喜悦;后文“春歌在哪里?哎, 春歌在哪里?别想念春歌, ——你有自己的音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的思考;此外, 不少学者对《秋颂》的政治倾向进行分析, 认为其体现了“彼得卢惨案”后诗人对劳工的同情, 如“conspire”不仅仅体现了秋与太阳作为挚友共同努力使果物健康生长, 还认为它暗指英国政府指责革命者“图谋”推翻政府。

《秋词二首》体现了诗人被贬朗州后坚韧豁达的生活态度, 以高洁不屈的心性面对困境, 直面坎坷, 感悟人生, 也体现了诗人的怀才不遇、孤寂之情。诗人是不幸的, 也是万幸的。有挚友的劝慰和坚韧的心性, 尽管境遇变换, 但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纷繁的世俗中, 保存着淡雅不屈, 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 总会收获希望。

四、结语

本文从济慈和刘禹锡两位诗人的个人经历出发, 谈及济慈生活的不易和疾病, 刘禹锡正值倾尽才能为国效力时被贬朗州;之后从创作背景出发, 对济慈在亲人离世、疾病恶化和出版受阻的状况下创作《秋颂》、刘禹锡被贬荒芜之地却依旧豁达乐观表示钦佩;在诗歌的内容上, 本文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和意境出发, 简述运用音步和格律的《秋颂》和平仄的《秋词两首》, 运用各种感官使得画面感和立体感充盈的《秋颂》和仅用简单视觉意象却将淡雅豁达之感充分体现的《秋词二首》, 象征和拟人的运用使得《秋颂》的画面感更加强烈, 象征和简单白描的勾勒渲染了《秋词两首》高洁寂寥的氛围, 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也使两首诗歌的意境不同, 《秋词》将收获之美和诗人的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营造出喜悦和忧伤的意境, 《秋词二首》描绘了一幅坚韧不屈、静谧寂寥的秋色图;最后,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两首诗歌的内涵意义, 探讨了诗人面临困境的豁达及不屈。

参考文献

[1]王佐良, 《英国诗歌选集》 (下)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2]屠岸, 《济慈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许德金, 济慈的诗论及其《秋颂》[J].河南: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6.

济慈秋颂 篇3

关键词:约翰·济慈;《秋颂》;生态女性主义;和谐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96-02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坛上的一朵奇葩,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被学者称为“英国自然主义最芬芳的花朵”。他才华横溢、誉满人间,他的很多作品都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好似不绝如缕的心灵之曲。济慈诗歌的艺术风格与“湖畔派”诗人区别明显,同时与拜伦、雪莱也不尽相同。他不似华兹华斯那般流连于山山水水,亦不像拜伦、雪莱时刻心系国家大事,济慈疏离政事,却又不忘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可谓取两者之所长。

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期,对济慈诗歌的评论以唯美主义居多,其中主要是将研究视角锁定于济慈诗歌中唯美主义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对其彰显出的政治意识却有所忽略,侧重感官上的审美。勃兴于20世纪后期的新历史主义以后现代历史观点为支撑,从历史、政治、社会等因素对济慈诗歌创作加以研究。然而,单纯地肯定济慈诗歌中远离政治的唯美主义价值,或是认可其中的新历史主义因素,都是有失偏颇的。最近几年,诸多学者把目光投向济慈诗歌中体现的自然生态观,然而,在笔者看来,作为济慈的巅峰之作,《秋颂》不仅蕴含了诗人深切的生态观念,同时诗歌中的女性形象隐隐体现了女性主义的观点。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入手剖析济慈名篇《秋颂》,探究济慈在其颂秋之歌中所展现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一、生态女性主义

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对当今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抨击,并且对环境保护运动的展开起到了催化作用,大量妇女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运动中, 使得女性主义运动迅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传统范畴。1974年,“生态女性主义”这一理念首次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提出,随之她号召女性开展生态运动,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此,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生根发芽并得到广泛传播,伴随着环保运动和绿色革命的开展而日臻成熟。

将女性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相互融合是生态女性主义的理念和原则,“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把反对性别压迫、追求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1]生态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与自然的特殊关系,她们认为,较之男性,女性“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以一种具体的、爱的行动与自然界联系。因此,妇女更易接近自然,更适于考虑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

二、济慈生态女性观的由来

济慈自幼家贫,8岁丧父,无论是外貌还是气质都与母亲弗朗西斯·詹宁斯(Frances Jennings)有几分相似,因此倍受母亲宠爱。虽然母亲不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但是济慈对她的爱仍不减分毫,母亲对少年时代的济慈意义非凡。因而,在济慈的诗歌创作中,母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重要主题之一。例如:济慈曾在诗中写到“That breast ,earths only paradise”,他将对母爱的歌颂融化在对女性胸部和乳房的依恋之中,渴望沉浸于母爱所带来的欢乐天堂。随着年龄的增长,济慈的生命中出现了另一位女人——芬尼·布劳恩(Fanny Brawne),这位让他爱之不休的“女神”,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却性格孤傲,令人难以捉摸。两人坠入情网之后,济慈对于这位可望不可及的女人充满了爱意,但也不免有所怨,她使得济慈深陷其中却又彷徨不定。甜美而痛苦的爱情给了济慈持久的创作灵感,济慈诗作中的女性形象大多以芬妮·布劳恩为原型,爱情绚丽、浓郁,女性形象美丽又不失孤傲,处处映射出芬妮的影子。无怪乎英国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认为济慈“带有明显的女性气质”[3]。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处于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工业化使得英国经济独占鳌头,但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也不断加剧。1816年甚至被称为欧洲历史上“没有夏天的一年”。由此,关注生态、关爱自然的观念应运而生。深受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影响的济慈深爱着大自然,但饱受疾病之苦又使得他对大自然有着自己独到的领悟。“诗歌是济慈生命的核心,自然界是他生命的外壳。”[4]在济慈短暂的一生中,他对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怀着慈悲之心去关怀自然、褒扬自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然观。

济慈对于女性和自然的赞美融为一体,通过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来表达对女性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可谓是融情于景。济慈毕生追求“真”和“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不但是其诗歌美学原则,更是其一生的生活准则。诗人在诗歌中将对女性和大自然的赞美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三、《秋颂》中的生态女性观

1819年的秋天,济慈独自漫步于田野,顿时被秋天瑰丽的风景深深吸引,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连收割后的田野都显得格外温暖,如同绘画一般,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秋颂》这首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诗作。

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就带我们领略了一个丰硕忙碌的秋,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她带着一颗沉甸热情的心与成熟的太阳为伴来到人间。她更是一位孕育生命的女子,丰厚的果实和甜美的收获是其生命的升华。她身披晨雾,轻踏朝阳,漫步于茅屋檐下的藤蔓之间,流连于树影斑驳的老屋门前,她诱出红彤彤苹果的香甜,缀满紫盈盈葡萄的招展,分享着胀大葫芦的悦歌,品尝着鼓起榛子的欢愉。她让芳香四溢的花朵一茬接一茬地开放,乐得蜜蜂在花丛中来往进出,以为暖和的日子要常驻呢!蜂房里早已溢出了香甜粘稠的蜂蜜。诗人的手上好似有一只画笔,凭借天才的想象力,描绘出了油画般浓郁亮丽、五彩缤纷的秋景。展示了一个“色”、“香”、“味”俱佳的秋天。从这小小的植物群落,可以窥见整个植物世界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代表着动物世界的小蜜蜂也在百花丛中翩然起舞,喻示着女性之身的秋天与自然共生共鸣。生态女性主义者舍勒在《女性运动的意义》中指出:“女人是更契合大地、更为植物性的生物,一切体验都更为统一……”[5]济慈在这节中将赋予灵性的秋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完美地展现了女性之秋与自然母亲之间天然的紧密关系。endprint

诗歌第二节展现了一派静谧祥和的和谐之景,秋天幻化为劳动者的一员,巡视她赋予人类世界的一切。看啊!勤劳的男男女女们时而坐在谷场上悠然恬淡;时而恣意满足地坐在打麦场上任发丝轻飘;时而卧在田垅上形态可掬;时而走在拾穗者行列中步履款款;时而站在榨汁机旁宁静安祥。满足中略带一点慵倦,多么怡然的心境,多么惬意的感觉。此情此景,幻化为劳动者的秋不再是肆意的掠夺者,不再是视自然为无物的征服者,不再是贪得无厌的索取者。此时的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一个个劳动者形象出现在这和谐祥和的曼妙画卷之中,在田间、谷仓、麦场、田垄和榨果架下随处可见,像大自然美丽的音符,不贪婪,不急于向自然索取。这里不存在任何性别压迫、男尊女卑,男人与女人平等和谐共处,彼此都不存在征服和奴役的倾向,共享大自然赐予的丰收之秋。正如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所有生命的相互依存,将社会压迫与生态统治的模式两相对照……希望结束人统治自然的现状——治愈人与非人自然之间的疏离。”[6]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国唐代诗人刘禹锡与济慈对秋的赞赏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纵然春天生机勃勃,秋天却硕果累累,更胜一筹。在诗歌第三节中,诗人提醒人们要忘记“春日的歌”,欣赏众生灵在这夕照中合奏的秋之颂歌。夕阳西下,胭脂红的晚霞映在天边,也映在那“残梗散碎的田野”。听啊!小飞虫在河边婀娜多姿的柳树丛中怡然自得地鸣叫;蟋蟀在园中稀稀落落的篱笆下低声吟唱;红胸的知更鸟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鸣啭;群羊在山圈里悠然自得地的咩叫;翩然的燕子在空中呢喃不已,眼前的景象真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自然的精灵共同谱写了一曲浪漫和谐的“秋颂”。通过济慈的描述,秋的天籁之声是如此地动听悦耳。尘世的聒噪、机器的轰鸣以及枪响后的哀鸣全部销声匿迹,只有侧耳倾听秋之乐章的农民、“秋人”和诗人。人类与动物在这场“颂秋的演唱会”中相濡以沫、和谐共生[7]。

在《秋颂》中,诗人起笔于秋色,通过司空见惯的果实,渲染出了一个丰硕、浓郁之秋;继而将秋幻化为劳动者,描绘出了一个丰收、喜悦之秋;最后收笔于秋声,映射出一个热闹、生机勃勃之秋。济慈通过对自然之秋中植物、人类和动物的细致勾画,展示了一幅各种生物和睦共处的画卷。由此,恰恰印证了生态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没有压迫、和谐共生的理念,彰显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怀之情。

在短短的六年创作生涯中,济慈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情和毕生守候的生态信仰交织在一起,创作出了众多意境深远、寓意深刻的作品。他更是以其娴熟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勾勒出了秋天的华章——《秋颂》,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独具魅力的传世佳作。通过《秋颂》,诗人含蓄地告诫世人应该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共同谱写浪漫和谐的颂秋绝唱。

——————————

参考文献:

〔1〕杨玉静.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妇女与环境关系评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0(4):14-17.

〔2〕M. Kheel. Ecofeminism and Deep Ecology in Reweaving the World,The Emergenceof Ecofeminism[M]. Ed. I. Diamond &G. F.Orenstein. Sierra ClubBooks, 1990:16-131.

〔3〕刘树森.争议与共识:近两个世纪的济慈研究评析[J].外国文学,1995(5):68-77.

〔4〕杨善根,苏静.自然之美与真的观者——论济慈诗歌之生态意识[J].钦州学院学报,2010(5):63-66.

〔5〕舍勒.舍勒选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35.

〔6〕李银河.生态女性主义[EB/OL].http://book.sina.com. cn/longbook/sex/1110349762_nvxing-zhuyi/43.shtml,2007-08-10.

〔7〕许德金,刘江.《秋颂》:生态女性主义和谐的浪漫乐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35-38.

〔9〕郭峰.论济慈诗歌的生态思想[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8-92.

秋颂写景作文 篇4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虽然也欣赏夏的率真,春的甜美,冬的纯洁,但我却衷情于秋的深沉。没有鲜花陪衬,亦没有自然地魔法师――雪花增色。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别具一格,平凡中又带有灵秀的美,深深地打动了我。

晚秋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碧海;野花装点得色彩斑斓的山坡,在夕阳的光照下,异常绚丽。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风吹动着枫树的树冠,沙沙作响,一柄柄枫叶脱开了枝头,随风悠然飘落。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江水,而衰黄的叶片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我,独爱漫步于枫叶覆盖的羊肠小道。任凭枫叶从头顶间滑落。于是,我便将其幻想为浪漫的“枫叶雨”,虽不能与花瓣雨相媲美,却独有一份纯情,好似到了“枫岛”,满望去尽是耀眼的鲜红,灿烂得如同文静女孩的如花笑靥。身处其中,便觉走进了梦里。纷纷扬扬的叶子拂过我的脸颊,撩动了我的心弦。我傻傻地想:是否只要接住每一片凋零的枫叶,便会多几成幸运?那种忘乎所以,深深陶醉的感觉往往会给人一种甜蜜、幸福的味道。

有人说,秋的感情是“悲”,“山山黄叶飞”更显得肃杀凄凉,可我觉得,秋的美是浓艳的。眼前的落叶更是美好的:当它还是一片嫩芽,就向人们报告了春的信息;当它长成一片翠叶,便尽力吸收阳光、养分,从而使大树的枝干“健硕强壮”。秋天,它衰老了,欣然离开了树木,投向大地的怀抱,化作养料。没有赞美诗,只有秋风飒飒;没有墓志铭,大地是归宿,树木记下了它的功绩。它用自己的奉献,换来金秋的硕果累累,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秋日的无限生机。这,是多么崇高的牺牲精神!即使知道最后将“落叶归根”,但它却毫不吝啬地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秋日的“果实满树”。

平凡而又普通的秋天,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没有一块泥巴对着鲜花自惭形秽;没有一朵鲜花对着泥巴趾高气昂。”秋天的美不仅美在成熟、稳重,还有它的无私。我想,果树之所以能结出累累硕果,要感谢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还有你默默无闻的自然养料――叶子。

秋颂 篇5

一切都像完成的样子,整个世界都是那么沉寂。秋天,山上的颜色丰富多彩,像一副美丽的画卷。太阳不再像春天、夏天那么热情,而是变的温柔起来。人们都走出口家门,享受着温和的阳光,四处游玩。

秋天的落叶更是美极了。你看,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不就是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吗?你再看,落到地上的叶子被人们不屑一顾的踩碎,而我却对它们情有独钟。当春天来临时,秋天的落叶会为小草提供充足的营养,让小草长得更加生气勃勃,为春天增光添彩。落叶落到湖面上,形成一层层涟漪,是多么的好看呀!落叶在天空的倒影中缓缓飘行,是多么的惬意啊!落叶就是秋天必不可少的象征。

秋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姑娘来到了果园里,桃子为了迎接它,笑红了脸。苹果好像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努力的生长,最后,长成了一个红彤彤、又香又脆的大苹果。梨呢?当然也不甘落后,与其他水果争奇斗艳。葡萄也是,一个个从上到下,像一串串紫色水晶。秋姑娘又来到了田野里,玉米像一个金色宝石,高粱看见秋姑娘来了,有点不好意思,连忙弯下腰来致礼。

秋天的雨是很奇怪的。有时倾盆大雨,有时毛毛细雨。不管是什么,人们总是要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从不愿在家里无所事事。

秋天,风大了起来。有许多顽皮的小孩去放风筝,他们玩的是多么高兴啊!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成了秋天一道亮丽的风景。

秋天像一位青年。

秋天像一副美丽的画。

秋颂作文550字 篇6

但是,你错了,枯叶把生命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和养料。所以我懂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因为有了秋之后的萧瑟,才迎来春天的枝清叶绿。

在秋风扫荡过的路上,黄叶堆成了堆,走在上面,软软的,我拾起一片枯叶,顿时感到它异常的美。

想起已经发下的试卷,看着一个又一个鲜红的勾,心中不觉产生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快感。每次回家,我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喜悦,可父母总说骄兵必败,踏踏实实的赢了,才是王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种下的种子,只有等到秋天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开学时的努力学习,等到了期末统测时你便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能,换来一份满意的答卷,虽然很累,但你却很幸福。

秋天是丰收的时节,远处,稻田里的人们忙得不可开交,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总算有了一个好收成。人们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眼里流露出幸福的光芒。

特别是在乡村,这种美随处可见——在高高的田埂上,远处的金光色稻浪,此起彼伏,景色尤为壮观。

约翰・济慈诗歌《灿烂星辰》摘抄 篇7

Bright Star

――John Keats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

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NoC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

Pillow’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And so live everCor else swoon to death.

灿烂星辰

――约翰・济慈

愿我如你坚定C璀璨明星!

但不要高悬夜空显赫孤零。

像尘世间的隐士警觉清醒,

耐心注视大地,目不转睛。

江水滔滔把牧师之职履行,

将那红尘之堤岸沐浴洗净。

或者凝视着玉屑曼舞晶莹,

一袭白纱帐装扮旷野峻岭。

不,我要一心不二永笃定,

头枕爱人的酥胸日渐坚挺。

永远感受跌宕起伏的温情,

洞察那份甜蜜的骚动不宁。

细柔的呼吸永远啜饮聆听,

济慈秋颂 篇8

《我是一朵孤独的流云》收录了最能体现济慈创作才华的诗篇,集中全面地展示了济慈一生的诗歌成就。

1795年生,18开始写诗,18逝世。如流星划过夜空,用25年,济慈点亮了长夜。从此世上最热烈的情感便有了文字的模样。

济慈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把名字写在水上”,是济慈的诗,也是济慈的人生感悟,也是济慈的人生写照。这符合他诗性和飘逸的气质,符合他飘摇不定的命运。

不管我们如何奋力,如何着意,还是如何漫不经心,结果都是一样的,名字一边写,一边随流水消逝了。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以嫣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或许可以看见这美好的景致吧。

如果你热爱自然,那心中必定有爱的人。济慈的诗在歌颂自然的同时,必定把这么美好的景色献给心中所爱的人。

本书一开始都是歌咏,歌颂,后面的二十四行诗和叙事诗非常轻快美丽,最后两个长篇就像一个小说或者故事,娓娓道来的.一个爱情长篇故事。

诗歌是最接近诗人本身的文学形式,因此被认为关注的是诗人愁绪(欢喜确实很难读到),并且是相当直观的。

这好理解,过于直白铺陈缺乏趣味,过于隐晦修饰又缺乏直观。诗,居于两者中间,凝练后若隐若现,舒服多了。

济慈的诗,主要描写的是人和物,通过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人和物身上,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诗的归属,以及对现实的不如意的审视。很少是直接的抒情。

诗歌是典型的“不要看它说了什么,要看它没说什么”文学形式,这就是它的美所在。至于看不看得见,具体看见了什么,就犹如吃自助餐了,各取所需。

因此诗歌所关注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欲言又止,那些针砭讽刺,那些精神原乡。还有那些以为已经看见了却仍浑然不觉得东西。

济慈如同一只触角灵敏的小兽,在这世间欢快地跑着,把树木收进诗里,把山河收进诗里,把他的想象、古老的神话、先辈的荣光和人类的私欲,尽数收进诗里。他的浪漫就是世界的浪漫,他的诗篇是孩童的诗篇。

而济慈自己的声名,不在诗里,在流云上,在浮水中。

济慈一生短促,纤弱自卑又敏感,对自然和文学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夜莺颂》似乎已经将他一生的情愁写尽,诗歌对济慈来说是一种能够脱离现实,达到美的理想之境的途径,它不是饮酒所致的混乱状态,而是补救人生不足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也是人的一种幸福状态。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就是济慈所主张的,也正是他诗歌里所突出展现的精髓。源于对自然和景物的强烈触觉,再加上天赋秉异般的敏感和细腻,注定了他就是为诗而生,他的诗总能让人感受美的同时会产生无限的遐想。

济慈是个多浪漫的人,太会说情话了。读他的诗,有种和他谈恋爱的错觉。

天空月亮星星大海高山树木草地蝴蝶……所有大自然的一切都成为歌颂心动的素材。

走进大自然一定要吟咏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我认不出脚边开放的是什么花,也闻不出枝头嫩蕊飘散的是什么香;我只能在幽暗中默默猜想那芬芳,这样的季节里该是何样的韶华美韵。”他的诗贴近自然万物,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朵孤独的流云,飘荡在天际,为爱而歌,为生命而歌,为灵魂而歌。

济慈秋颂 篇9

拟通过对中、英文学翻译史上庞德英译汉语诗和日本“能乐剧”在“意象主义”运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济慈作品和美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例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剖析翻译文学的.价值,即其在国别(民族)文学发展史和外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价值.

作 者:翟赫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涪陵,408110 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年,卷(期): 9(5)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庞德   国别(民族)文学发展   济慈   外国文学批评   翻译文学的价值  

【济慈秋颂】推荐阅读:

上一篇:一个深刻的教训英语作文下一篇:15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