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心得体会600字(精选4篇)
目送心得体会600字 篇1
距离,如同一条柔软的丝线,将人与人的心灵之间,或变得心心相印,又或是渐渐疏远彼此……
通过阅读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著的《目送》一文,我真正感受到了距离产生的温度。本文以富含哲理的文字讲述了作者的儿子华安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与父母相处的不同方式:华安上小学时,总爱用胆怯的眼神打量新环境,一步三回头地用稚嫩的小手向“我”挥手;十六岁时,华安渐渐长大,去美国时,在机场“我”依依不舍地拥抱他,而他的眼神里却没有了昔日对父母的依恋,甚至没有回头,快速闪入机门;二十一岁时,他与“我”渐渐疏远了,我只能默默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从这篇文章里,我读出了作者心中的五味杂陈。既有孩子长大独立带来的欣慰,又有孩子不再依恋自己而产生的淡淡忧伤和落寞。
正如我们刚刚进入初中生活,有许多的困难挫折需要我们独立、坚强地去克服,我们不能再依靠父母的力量。就如同雏鹰总要离开温暖的巢穴展翅高飞;轮船总要离开停泊的港湾扬帆远航;我们长大后也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独闯天下。那时,父母只能目送着我们越来越远的身影,默默地化作来自内心的力量,支持、欣赏着我们。
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孩子们独立的处世态度也在慢慢增强。从最初的偎依在母亲怀里,紧紧牵着父母温暖的手,到长大后的独立自主。虽然我们长大后和父母的空间距离在逐渐拉大,但和父母心灵之间的爱的距离却没有缩小,这种爱始终像一团炽热的火焰,在温暖着彼此。它像一条纽带,把彼此的心灵连接在一起。
于是,正如书中所悟,“我”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子女与父母之间空间距离的拉长,代表着我们已经进入人生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心灵的距离却不能随之变得遥远,而是要让彼此心灵摩擦出的火花,照亮我们的整个世界!
目送作文600字 篇2
曾独自一人坐飞机去英国,安检前面的,是一个年纪比我略大的哥哥。来替他送行的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眼中暗含泪光,嘴角强挤出笑容,朝儿子摇了摇手,儿子仅仅只是匆匆回头一瞥,便消失在了拐弯处,只留下他的父亲,出神地望着拐弯处,目送着儿子渐渐的远去,望着那位哥哥的背影,不禁有些羡慕,出去旅游,有家人送行,而反观我的身边,空无一人,想到此鼻子不禁有些发酸。
军训时,曾目睹过一对母女的离别。那是家长开放日的告别之际,将父母送到操场的一角后,便回去集合、训练。无意间,用余光瞥见一位母亲,拿着手机,执意要给女儿拍照留念,女儿却因担心集合迟到被罚俯卧撑而转身就走,只留下母亲呆呆地伫立着,目送着女儿飞奔而去的背影,眼睛微微发红。看着,不禁有些感动。或许,为人父母的,才留有对儿女最纯真,最单纯的爱,尽管儿女并不自知。
也曾经历过同学间的分别,期中考试后不久,一位家住台州的同学因来回路途太遥远,便转学了。得知这个消息后不久,男生们不再像昔日那样打打闹闹,常在课桌上唉声叹气,女生们也担心着明年的运动会失去了他后无法取得优秀的成绩。分别的日子到来总是那么快,全班集体逃了一节午自习,去为他送行,到校门口后,一个个与他击掌、拥抱,送上准备已久的礼物。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又转身朝我们挥了挥手,然后大步离去。我们站在校门口,远远地望着他,直到他消失在视线之中。
目送作文600字 篇3
最后一次见到太外婆的时候,手上她为我求来的佛珠已经被岁月抹去了粗糙,静静地呆在我的手腕。而太外婆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她见我来了,跌跌撞撞地从病床上下来,口齿不清地告诉我,出去逛逛。眨眼间,她早已经不是那个曾经能撑起这个家的女强人了,她老了,她的背影比以前更无力了,她不能再陪我了,不会再精神地叫着我的名字,我感觉死神正在向她招手,但是她分明在告诉我,不必追,她愿意走向死亡与解脱。
“不了,太外婆,您身体不好,在床上休息吧!”她没有回应我,只是痴痴傻傻地笑着,像我小时候一样,无忧无虑。“好……好……”太外婆跟我儿时听她的话一样往回走,明明只有几分钟的路,我看着看着,心里发酸,越发觉得,这段路像她从生到死的那一瞬间,她走得很慢很慢,但是没有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脚下像生了根一般,目送着她走向病床。
“太外婆!”她脚下顿了顿反而加快了步伐,我不叫了,我好像明白了,她不愿意我干扰她的选择,她要解脱了。我不必追,我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下,但仍静静地望着她的背影,看着她“跌”回到了床上……
目送读书笔记600字 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目送心得体会600字】推荐阅读:
目送读书心得700字06-26
中学生目送的读书心得500字05-25
龙应台的《目送》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06-02
《目送》读书心得领悟07-22
读目送的心得体会06-19
目送-记叙作文700字12-14
读《目送》有感700字06-06
读了《目送》有感1000字09-12
《目送》读后感100字09-23
高一目送读后感800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