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2024-09-25

《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8篇)

《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窦娥冤》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篇2

1.疏通字词,掌握整部戏剧的故事情节。

2.掌握“戏剧冲突”的概念,把握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

3.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4.通过窦娥的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唤醒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教学重点:引入“戏剧冲突”概念,从本剧主要矛盾冲突

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抓住本剧主题。,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侧重点:介绍关汉卿及其作品;通读《窦娥冤》节选部分,能复述整个故事;引入戏剧“矛盾冲突”概念。

(一)导入

1.定义: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定义要点:我们说的“戏剧”实指剧本(戏剧文学)。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二)作家作品介绍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

己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创作数量超过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三)通读全文,掌握剧情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概要。(提示学生注意文中元代的口语词汇的意思。)

2.学生根据自身阅读情况提出字词上存在的疑问,教师解答。(敢待:大概;早晚:时候;看觑:照看;俦:同“伴”,伴侣;合:配制;情瘦:继承。)

3.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人物间的关系。

——明确:窦娥、窦天章、蔡婆婆、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桃杌。

4.要求学生复述所读部分故事情节。

5.教师修正学生误读之处,并将未节选部分的内容讲出,让学生全面把握《窦娥冤》的故事脉络。

——补充内容:《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教材中节选的部分是该剧的前三折。主要讲述了张驴儿父子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俩逼婚被窦娥拒绝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最后屈打成招,在盛夏六月被斩首。第四折的主要情节是: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州巡查,窦娥的冤魂向他申冤。窦天章重审案子,为窦娥平反昭雪。

(四)引出“戏剧冲突”概念,梳理本剧中的矛盾冲突

1.戏剧冲突的定义: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体现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冲突。

2.戏剧冲突的类型:(1)人物之间的冲突;(2)人物自身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人物内心的冲突);(3)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3.分析戏剧冲突的意义:(1)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阅读剧本时要注意概括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戏剧剧情和人物形象。(2)人物冲突的此消彼长往往由人物个性、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不同而决定,可以通过分析矛盾冲突的此消彼长窥探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价值取向。

4.梳理本剧中主要矛盾冲突。

(1)本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有哪些?

——明确:蔡婆婆和赛卢医;蔡婆婆和张驴儿父子;窦娥和张驴儿父子;窦娥与蔡婆婆;窦娥和庸官桃杌。

(2)本剧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主要有哪些?

——明确:蔡婆婆不想答应张驴儿父子逼婚的要求,又怕他们逼迫而不得不答应的心理矛盾;窦娥不想认罪又怕连累婆婆而认罪时的矛盾心理;窦娥在行刑途中想见婆婆又担心婆婆看见伤心,所以要求改道时的矛盾心理。

第二课时

课时侧重点:根据上一课时梳理的主要矛盾冲突,分析剧中人物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特征和戏剧主题。

(一)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1.明确窦娥是作品中作者要着力塑造的人物。

(1)教师提问:本戏剧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个?

——明确:窦娥、窦天章、蔡婆婆、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桃杌。

(2)教师提问:作者在本戏剧中着力塑造的人物是谁?

——明确:窦娥。

2.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内心的冲突来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

(1)作者着力塑造的窦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先从窦娥与他人的矛盾冲突来看窦娥的性格特征。

①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第一组从窦娥身世来看她的性格;第二组从窦娥和张驴儿父子间的矛盾冲突来看她的性格特征;第三组从窦娥与蔡婆婆间的矛盾来看她的性格特征;第四组从窦娥和庸官桃杌间的矛盾冲突来看她的性格特征。

②各组学生发言,教师汇总学生意见。

窦娥很小就没有母亲,八岁就被父亲卖了当童养媳,二十四岁又死了丈夫,只能与婆婆相依为命。——(板书:身世凄苦。)

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婚,婆婆无奈只好顺从,窦娥则坚决不从。由此可以看出窦娥倔强、勇敢。——(板书:倔强、勇敢,正派本分。)

面对婆婆屈从于张驴儿父子的行为,窦娥无情地进行了指责:“怪不得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改嫁与否,是窦娥与蔡婆婆唯一的矛盾冲突所在。“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由此我们也能更清楚地看到窦娥的性格特征:她是贞洁观的自觉遵守者,也是这种思想的维护者。——(板书:恪守贞洁、自觉维护、口齿伶俐、极有主见。)

窦娥屈打成招,在刑场上许下三庄誓愿,以惊天动地的方式反抗了桃杌等人。可以看出,窦娥是具有反抗精神的。——(板书: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2)从窦娥的内心矛盾来看窦娥的性格特征。

学生思考:窦娥的两次内心冲突所展现的窦娥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明确:窦娥的两次心理矛盾都是为了婆婆而产生的。第一次心理矛盾是窦娥不想认罪又怕连累婆婆而认罪,她害怕婆婆被毒打,害怕婆婆也像自己一样下牢狱,所以死不认罪的她快速地承认了自己的罪名;第二次窦娥在行刑途中想见婆婆又担心婆婆看见伤心,所以要求改道。为了不让婆婆看见自己而压抑自己的需要,要求改道,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窦娥的善良、对婆婆的孝顺。(——板书:心地高洁,善良、孝顺。)

……依此分析蔡婆婆、张驴儿父子、桃杌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探讨人物形象、戏剧主题

1.探讨人物形象。

(1)本剧中人物与环境间是否有矛盾冲突?

教师提示:环境氛围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在本剧中,是不存在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冲突矛盾的。但是社会矛盾呢?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表述?

——明确:蔡婆婆和窦娥这样的社会弱势群体与赛卢医、张驴儿父子、桃杌为代表的不公平的、黑暗的、险恶的社会的矛盾。

(2)各类人物的人物形象。

——明确:窦娥和蔡婆婆是被损害的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而张驴儿等就是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桃杌为代表的政府本来应该为社会提供公道、公平,但他们却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可以说,桃杌的行为代表了当时政府的普遍现象。

2.探讨本剧的主题。

(1)教师提问:本剧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由于上面的分析没有提到窦娥的反抗,所以学生可能不会考虑到这一层,所以教师再提示。)

(2)窦娥屈死后,她所发下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教师提问:窦娥为什么要许下三桩誓愿?

——明确:这是窦娥对自己遭遇的反抗,表明窦娥就算死去,也不会屈从于当时的强权和霸权。

(3)教师总结本剧主题: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庇佑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们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

课时侧重点:掌握关汉卿戏剧及其语言的特色,了解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一)掌握本剧特点

1.在剧中窦娥临死许下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在窦娥死后一一应验,但在现实中,这些誓愿能实现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思考并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不可能实现。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可能有:第一,这样安排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当大众遭受不平而自己又无力改变时,总希望有个“老天看着,并为你除恶扬善”;第二,这样的安排也符合关汉卿自己的内心需要,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同情。作者自己也希望存在一个长官天地的“老天”,可以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

2.总结关汉卿戏剧的特点: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二)关汉卿戏剧语言的特点

1.要求学生再读戏剧,抓住有代表性的对话:窦娥与婆婆的对话、窦娥与张驴儿的对话等思考语言特点。

2.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板书:

(1)抒情性强

(2)朴素简单

(3)生活化、口语化

(三)了解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拓展思考)

1.教师提问:作者在剧中深刻挖掘了造成黎民百姓悲惨生活的根源是像桃杌这样的昏官、贪官,但作者又把改变百姓生活现状的希望寄托到窦天章这样的清廉的官员上。你觉得官员的清廉是否是改变百姓生活的决定因素?

2.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3.教师总结:这里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包括关汉卿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明君或是清官上,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关汉卿无法认识到造成百姓苦难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只有推翻这一制度,百姓才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教学反思:本文是高中必修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戏剧”。因此,有必要在课前对“戏剧”的相关知识做一个介绍。

简析《窦娥冤》教案再设计 篇3

在第一版教学设计中,显示出以下主要欠缺:

教案中前面的概述内容过于繁杂,而对过程设计的篇幅却少之又少,只是在教案末尾处才作了极为简单的列举。我们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案过程设计的重要性甚至强于理论上的陈述。这是因为,过程是检验和评估该教案设计可操作程度的重要依据。如果缺少详尽可行的过程设计,即使教案理念再为优秀,也将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严重的不确定性,令人对它的操作可行性产生极大质疑,也使它对其他教学者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问题1: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元杂剧的兴起及繁荣期

◆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问题2:关于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的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问题3:《窦娥冤》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问题4:窦娥

◆你认为窦娥是个怎样的人

◆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剧中体现在何地方

◆窦娥的个性特点是

◇问题5:时代与写作手法

◆窦娥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你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

◆作者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教案似乎想把问题设计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占去教案内容极大的篇幅。但是,教案中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见下表)却缺乏系统性,形式上看起来不似问题,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这些“问题”应该起作用的环节所在,这使得问题设计质量、问题设计与应用出现了断层。

从技术的教学应用视角来看,教案中的技术应用存在“没有方向之前,就开始奔跑”的误区。让人总体感觉是把不住脉,没有理清技术应用的意图和重点,以及应用网络技术的教学效果。

经过持续的再反思与再设计,第二版教案文本在上述问题上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教案设计有了很大的改观:

结构明晰、详略得当:新的教案设计对于各个教学结构要素的描述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一目了然,能够突出教学设计的重点和特色。

问题引导、有所递进:新的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将易于寻找答案的客观问题与能够促进主动思考的主观问题相结合,从而可能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简单的识记层次,递进到更高级的思维水平之上。

过程详尽、便于操作:新的教案设计将设计重心朝教学过程进行迁移,使教学过程变得节奏明确、活动具体、步骤可行。这种详尽的教学过程设计,有利于教学实践者和观摩者根据文本来“还原和生成”教学场景,按照此教案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任务驱动、层层闯关:通过明确、富有层次感的三阶段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活动设计,促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深度不断渐进、逐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教学设计的质量提升有无尽的可能。我们在肯定作者新版教学再设计的同时,也认为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设计者进行认真深入的考虑和改进:

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引导问题的质量?新的问题设计尽管有了一定的层次性,但在深度和分布层次上仍显欠佳。例如,第1、2闯关都是简单的识记类问题,实质是在测试、比较学生的记忆能力,主要局限于应试范畴;第3关问题则与前两关问题相差太远,之间缺乏较好的衔接处理。因此,作者应当对问题质量作出进一步的提升完善,使学生认知朝更高、更活跃思维层次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有效性。

如何进一步体现和明确教师的作用?在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避免出现用网络功能来简单取代教师智慧的现象,特别是考虑在学生出现自主困难时,如何发挥教师作用来使他们走出“无主之地”。例如,作者在第1、2关中设置了一些对学生形成困难的关卡,但是对学生在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自主学习困难(诸如学生无法及时完成、网络自主学习时的信息迷航等),却没有明显有效地考虑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这些过程中成为了沉寂无为、被动等候的角色。

如何正确有效地应用网络的教学功能?教学设计中的网络讨论交流活动是否有必要性?是否会在课堂上出现“舍近求远,为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教学误区?例如,作者在第3关中设计了师生针对特定问题展开网络讨论的活动。但是,即使是在网络支持的教室环境中,师生在物理上也是互相可见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共同讨论来迸发集体智慧,产生出高质量的研讨效果,而根本用不着去寻求输入速度低效(打字使得学生的思考速度减慢)、情感投入不足(网络论坛的情感投入度远低于面对面交流)的网络论坛;更何况要想以教师的一人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对学生回帖,又要统计他们的发帖质量和数量,显然缺乏教学可行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用网络来支持的活动设计,更加适合于规定课时(2课时)之后的拓展交流(以支持师生异步深入交流的需要),而不适合于设计在教学时间明显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内。

如何避免或解决先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足?据悉,本教案是在先前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开展的教学再设计。因此,它应当是一种反思改进的成果。如果作者能够在再设计的新教案中,适当标注先前教学设计的不足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再设计时所采用的相应改进或解决策略,将能更加凸现教学再设计的价值。

《窦娥冤》高中语文教案 篇4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窦娥冤教案 篇5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赏读法。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剧情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驾(皇帝)、孤(官员)、洁郎(和尚)等。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有散白、韵白,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三、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赏析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在当时的社会中,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是被视为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喻。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由于冤情的深重,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她终于觉醒了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良善衔冤,横遭杀戮。“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也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反映了女主人公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又表现了主人公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的反抗精神。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但窦娥而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第二课时

赏析第二三部分,归纳人物、主题

一、赏析第二部分: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3、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这一细节的描写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性格更加完美。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对婆婆是何等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做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5、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可以增强悲剧气氛;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二、赏析第三部分:

1、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望帝啼鹃: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6、“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采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作家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得以应验。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惩治邪恶、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又能增强悲剧气氛。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这说明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在《法场》一折中,窦娥所要经受的是她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灾难,经过公堂上黑暗的一幕,她的斗争意识已从朦胧自卫的反抗发展到自觉的反抗,对官府的绝望终于彻底粉碎了她逆来顺受的信仰,从而激发起她那一直被压抑在心底的反叛意识。在此折中,关汉卿没有多写窦娥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而是集中笔墨通过她的感情宣泄抨击了造成悲剧的社会因素。这种内心情感在[滚绣球][耍孩儿][一煞]等唱段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现。一方面写了窦娥的恨,她把悲愤情绪和反抗精神汇成排山倒海的巨澜,狂怒地冲向那些在封建社会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神圣象征,王法刑宪,天地鬼神都成了她猛烈抨击的对象,整个社会在窦娥的思想中被完全否定了;另一方面又写了窦娥的怨,这种感情是当她的恨发展到顶点时忽而表现出来的,[滚绣球]的末一句与[煞尾]一段中,女主人公从抨击天地控诉社会转向悲哀自身,从而体现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在强大黑暗现实面前的无可奈何。这一恨一怨,非但没有削弱情感的表达力量,反而还增加了这种感情的丰富性与悲怆色彩。

三、窦娥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四、概括主题: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五、写作特点: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京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六、启示

窦娥冤教案 篇6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我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能够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够,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期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证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冤屈,而是期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述,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杯具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杯具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窦娥冤》三桩誓愿释疑 篇7

“亢旱三年”这个誓愿从表面看受苦的是老百姓,为什么却说它是针对封建统治者呢?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卷,追根溯源,会看到这其中蕴涵着一个深刻的文化背景,即建立在古老的封建文化基础上的古老的封建道德观念。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掌管着由他以下的官员,各级官员为他服务,这样的现实决定了皇帝的言行不受任何人的约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他有着绝对的权力决定一切,处置一切,所以就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社会现实。但皇帝还是处在大自然这一绝对法则之下的,他没有绝对的自由。按照中国阴阳五行的理念,万物相生相克,那么皇帝由谁来掌管呢?由上天。上天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上天之所以获得这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源于古人对天的崇拜。古人生于天地之间,享受着天地的阳光雨露,草木禽兽,这些使他们得以生存。可是天地也会“发脾气”,有时电闪雷鸣,刮风下雨;有时翻江倒海,山崩地陷。这些自然现象古人并不了解,只是感到恐惧,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是人类犯有过错触犯了上天。可天地无声,它不能指示人们该怎样做,于是上天就派人来主宰自然万物,那就是天子。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自然万物的人,他代表着上天发号施令。这样,皇位既得之于天,皇帝就得向上天负责。如果他有良知并为臣民谋取利益,上天就会赐福给国家;如果他践踏朝纲,不理朝政,由于他的过错,同样的威力在冥冥中会给他的臣民带来饥荒、疫病、战争和叛乱,甚至丧失国家。公元前八世纪就有一部叫《礼记》的经书,记录了所谓天狗吞日举国恐慌,于是大片国土遭受灾害的事情:崇山峻岭因恐慌倒伏在地,进而壅塞河川,洪水泛滥,导致大片土地荒芜。据说这是统治者暴虐无道的结果,上天只是提醒统治者他的罪过已被知晓,如不悔过自新把国家治理好,对他的惩罚会更严酷。

这种道德理论牢牢地根植于人们心中,使他们认为,上天之眼洞察着一切,上天的力量对帝王和平民一视同仁。因此,上天的威力畅行于从地保到天子及官员之间,从而使当官的感到自己理应对官职比自己高的人负责,并且在潜意识中明白,除官职比自己高的官员,还应该对上天负责,因为他总能将自己犯上的罪过记录在案。

人们对上天有着极大的敬畏,把人力不可主宰、无法改变的一切都归结于天,认为富贵贫穷,升迁贬谪,得意失意,得到失去,意外收获,在劫难逃……都是上天的意志,上天的安排,天定了的事情。

理解了这个文化背景,我们回到窦娥的三桩誓愿来就好理解了:她发下“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知晓她的冤屈;发下“六月飞雪”这桩誓愿是想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纯洁。从情节设计看,如果只有这两桩誓愿,只是证明了窦娥的冤情,可坏人依然逍遥法外,正义没有得到伸张,人们希望惩治恶人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而窦娥发下“亢旱三年”这个誓愿有两层意思:一是“亢旱三年”这个典故出自“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窦娥把自己和东海孝妇相提,是说明自己的冤屈;二是通过“亢旱三年”这个异常的天象触动最高统治者,让统治者觉察民间有冤情,从而使冤情有洗刷的机会。从第四折的情节看,正因为楚州三年干旱,朝廷派窦天章来楚州考察民情,窦娥才有机会申诉自己的冤情。最终,窦天章法办了恶人,大快人心。所以说,这个情节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并不是与百姓为难,而是有冤无处申的百姓申冤的一条途径。三桩誓愿层层深入,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

三桩誓愿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其中寄寓了作者的爱憎,反映了人民的情绪和理想。

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备课教案 篇8

第二学时:紧扣“冤”研读悲剧

第三学时:紧扣“冤”品读语言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箍;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儿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取,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儿道上走!

二、剧情梗概

全名《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主要情节:窦天章欠蔡婆高利贷,不得已将窦娥送与蔡婆作童养媳,自己应试去了。十三年后,窦娥也成为寡妇,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他骗至野外意图杀害,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逼迫蔡婆招赘他们,蔡婆无奈领二人回家,窦娥怒斥张驴儿的纠缠。张驴儿从赛卢医处索来毒药,要毒死蔡婆,反毒死了其父。张驴儿贿赂桃杌太守,将窦娥屈打成招。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巡查地方,窦娥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第一学时:紧扣“冤”整体感知

※自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剧情,重点分析第三折。

一、结合注释,朗读第三折,整体感知

思考:

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2、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试用七个字概括场面。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4、结合注释(1)中戏剧梗概介绍,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明确:

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2、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

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

锣鼓声缓慢沉闷,舞台氛围阴森紧张

营造戏剧悲剧气氛

戏剧节奏紧张急促

凸显人物悲剧命运

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试用四个或者七个字概括。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窦娥:

(1)绑赴刑场婆媳诀别临刑发誓

怨悲恨

(2)指天斥地窦娥“怨”清浊不辨善恶不分两泪涟涟

诀别婆婆窦娥“悲”后街赴刑婆媳诀别

感天动地窦娥“恨”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性格:刚烈善良

4、结合注释(1)中戏剧梗概介绍,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窦娥“冤”悲剧根源的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社会悲剧

二、作业:

典故补充材料翻译并理解: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第二学时:紧扣“冤”研读悲剧

阅读《滚绣球》思考:

1、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是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化身,何况窦娥冤是昏官所致,窦娥却指天斥地,为什么?

明确:

1)、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2)、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的社会现实使她觉醒,认识到所谓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

3)、“相信——怀疑——否定”的精神历程使窦娥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秩序的象征——天地,人物的精神又进一步上升到“反抗”

这是一声呐喊,喊的肆无忌惮!字字血泪,句句檄文!通过自身的遭遇,她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

既是窦娥呼天抢地的血泪控诉,又是关汉卿对宇宙人生、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问题经过一番痛苦探索之后用极度悲愤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它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思,引发人从窦娥的悲剧想到彼时彼地一套固有的所谓善恶、贫富、清浊等世俗观念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何等程度!

2、在这一曲词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指天斥地抒发窦娥“怨”的?

1)、直抒胸臆,,指天斥地,表达对黑暗社会强烈的悲愤之情。

2)、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抒发了人物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深化了戏剧冲突,强烈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阅读戏剧第三层思考:

1、窦娥为什么发这三桩誓愿?三愿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可否调整次序?用典对写三桩誓愿有什么作用?

血溅白练:昭示冤情(长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伸张正义(飞霜六月)

亢旱三年:惩治邪恶(东海孝妇)

千古奇冤层层递进

2、这三愿的要“感天动地”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与第一层有什么关系?在思想内容上与第一层赴刑场的“指天斥地”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思想的局限性。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美好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3、三愿在生活中是不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

三桩誓愿的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运用典故比较映衬,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却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板书:

窦娥—冤—反抗精神—悲剧意义

主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个人悲剧→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社会悲剧

※剧本中还有哪一层没赏析,它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二层思考:

1、窦娥的善良表现在什么方面?

剧中窦娥的善良具体表现在:不走前街走后街上,也表现在窦娥决别婆婆时对婆婆的安慰上。

前街里去心怀恨(遗憾)细语柔声

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注意窦娥与婆婆的关系。对蔡婆来说,窦首先是商品,买来的儿媳;危难之时,又变成了牺牲品。但娥对婆婆仍是生而养之,危而救之,死而念之,这种救助老人、见义勇为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以柔写刚,愈见其刚;以悲写壮,愈见其壮。

2、作者写她的“善良”对表现人物、刻画主题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凸现人物的善良也就凸现人物的冤屈,越显社会的黑暗,其抗争和反抗也就越不同寻常,令人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力度就更大!

明明是与婆婆幽明永隔的诀别,却是以小别数日的口吻嘱咐;明明是代替婆婆受了刑,却一心挂念着婆婆。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纯洁的品格!作家正是极力刻画出这一美好形象,使之毁灭,唤起人们对善良者的同情,对邪恶者的憎恨!鲁迅:“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此刻主人公灵魂世界的美好强烈的反衬了后文中人物的“毁灭”。深化了主旨

艺术的一张一弛,为最后的高潮奠定基础

总结:

作者紧扣一个“冤”字:

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写作特点)

刻画了刚烈、善良、尤其是充满反抗性的窦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

以窦娥个人的毁灭揭示了善良的人与险恶的社会间的矛盾冲突,个人悲剧直指社会!

以指天骂地的怨气表达了对天(封建统治秩序的象征)、人关系的思考;

以感天动地的誓愿抒发了对公平、真善的呼唤。

第三学时:紧扣“冤”品读语言

古代戏曲语言的鉴赏:曲词宾白

1、理解其通俗明白、口语化的特点;

2、借助分析修辞手法理解曲词的抒情性;

3、注意曲词的音韵美

A、曲词可以在规定发字数以外添加衬字以加强声情或补足语意;

B、曲词常用灵活多变的对仗加强音韵美。

朗读全文曲词与宾白,就古代戏曲语言鉴赏的要点任意点评并品味1到2处曲词或者宾白的语言特色。

关剧语言特点: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点评一: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1、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用韵;

2、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曲白相生”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3、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点评二:

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滚绣球》的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点评三:

通俗明白、口语化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点评四:

通俗明白、口语化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点评五:

通俗明白、口语化

上一篇:舒城县乡镇卫生院岗位设置实施意见下一篇:咖啡吧标志含义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