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名著精读论文(通用7篇)
英语文学名著精读论文 篇1
幻想到现实,顿悟与成长
——曼斯菲尔德《园会》及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剖析
【摘要】《园会》是曼斯菲尔德诸多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篇短篇小说,文中主人公劳拉在接受道德历程的洗礼后逐渐成长,实现从幻想到现实的顿悟和自我超越。文章试通过解读和分析《园会》,探寻劳拉的内心世界,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自我修养提出三条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园会》;分析;当代青少年;成长;精神世界;
凯塞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家,《园会》是她于1922年创作的作品,讲述了谢太太的一位穷苦的近邻由于偶然的事故不幸身亡,遗属正伤心落泪,悲恸欲绝,而她却在园中奏乐娱乐,大宴宾客。
谢太太的女儿,即文中主人公劳拉一开始听到邻居工的死讯非常震惊,后来因为获得了一顶漂亮帽子而忘却此事,最后她去死去工人的家中送饭,目睹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至此,劳拉心中原有的幻想世界破灭,对现实和死亡的直观认识使她实现了精神上的顿悟和内心的自我超越。
相同的,笔者认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也并不完整,不仅与劳拉一样需要顿悟和自我超越,更重要的是与故事中的劳拉相比,周围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更多,影响更甚。因此中国当代青少年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关注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完善。
一.《园会》情节分析
小说开始就以欢乐和纯洁侵入读者的心里。打开《园会》,跃人眼帘的是像伊甸园式的花园的描写。这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园会。一切都是那么完美,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像初夏时节那样。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清理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矢菊的深色平坦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亮。
在故事的开始,劳拉完全沉醉在这优美的梦幻世界之中。她对园会的期待溢于言表,毕竟这是她的成人礼,还有什么比一位少女的成长更让一位少女快乐呢?巨大的快乐使她内心充满了渴望,所以在园会的准备过程中,她一直都非常兴奋激动。虽然故事的开端带给我们的是纯洁、幸福、欢乐等享受,但在这样梦幻般的世界里同时生长的是劳拉平民意识的萌芽,让文章的色调波澜起伏。
园会的布置原本是在一片愉悦的气氛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大家各司其职。突然,由于一个推车人之死,在劳拉的心中引起了波澜。劳拉在闻到邻居的噩耗时,自然地产生了停止举办园会的想法,并征求姐姐乔斯的意见。然而乔斯却认为劳拉这样的举动是荒唐、不可思议的。虽然劳拉一再恳求,乔斯擅自揣测,也许那人是喝醉了才会发生意外。这让劳拉对劝服姐姐心灰意冷,转而向母亲求助。谢太太听到死亡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跟自己家庭有关系,得知跟自己毫无关系时,马上就变得漠然了。
这时,谢太太将原本给自己的漂亮黑色帽子送给了劳拉,劳拉不经意抬头看见镜子里这个俊俏的女孩儿,戴着镶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女帽,帽上拖着长长的黑丝绒带。她做梦也料不到自己会有这么副好模样儿。她心里想,莫非是母亲对了,莫非是我胡闹?也许是我胡闹。
一时她又仿佛看见那可怜女人带着一群孩子,尸首正往家里抬。可是这一切都模糊不清像是报纸上的照片了。她打定主意,园会完了再想着这件事就是了,也不再想要停办园会了。
宴会后,劳拉母亲看到桌子上宴会剩下来将要被扔掉的东西,叫劳拉给死去邻居家送去。劳拉心里又开始不安起来,她担心那位可怜的妇人是否会接受这些垃圾,但她还是去了。当她走进小巷,悲惨的生活景象使她更加不安,尤其是到达死者家门前时,那种凄惨、悲哀的气氛使她手足无措,无地自容。当她看到死者脸上象熟睡时的平静表情时,她似乎一下子懂得了许多,但又表达不出来。
作者通过贫富差距的对比,伊甸园式的花园与灰暗破旧小巷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带给读者她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一个虚幻的“伊甸园”里,在这个傻瓜们的天堂里,人们无知地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对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一无所知。只有走出这个“伊甸园”,亲眼目睹生活的多样性以及现实世界的苦难,人类才能实现精神上的感悟,实现感情和道德上的升华,获得全面的新生。
二.对劳拉内心世界的探究
从性格来说,劳拉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她的想象中,一切事物都是美好和完美的。她以一种敏感而富于联想的方式来观察事物的,并对被观察事物进行艺术的想象,从而形成美的意象。她很享受自己想象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劳拉这样的性格也决定了她要比其他人更感性和冲动,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当她冲动地走进穷人的世界时,她感到的是惊奇和害怕。所以她的顿悟是一次彻底的心灵震撼。
从外在来说,劳拉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家庭,所以她根本不会意识到贫富差距,这是她无法摆脱的身份。家庭的影响让劳拉具有的天生的优越感。
从潜意识来说,当看到肮脏破乱的小巷和死去推车人的尸体时,她的潜意识告诉她眼前的是多么的的悲惨和凄凉,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范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种潜意识根深蒂固。劳拉的潜意识也是决定她从幻想到现实的顿悟的重要因素。
当劳拉面对贫穷、悲伤,尤其是死亡时,她离开了她的“伊甸园”并发现了生活的本来的面貌,顿悟到原来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劳拉这个年纪的孩子而言,这次心灵的旅途无疑是让劳拉困惑的,也是她心智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短短的一个下午,发生的事情让她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自我想象的荒谬。她顿悟到了生活的悲惨,为其所付出的代价就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悲伤。她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同时对自己的想象与现实形成巨大差距而感到失落和伤心。劳拉意识到了自己对世界的无知,更害怕失去她的“伊甸园”。成人的世界把她美好和无知的幻想粉碎,她的精神得到顿悟的同时也是幻想世界的幻灭。
三.关注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从《园会》劳拉身上,可以看到曼斯菲尔德自己对青少年内心成长的思索,包括心灵的“开窍”过程,顿悟的契机,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举一反三,更应该关注的是当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也包括笔者自己在内。
青少年的内心成长伴随着的是对人生的逐渐关注。青少年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养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断去思考探索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并做到去逐渐认同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往往就在这个关键时期形成。
现代社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掺杂了许多精神上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对当代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很大。从小接触的环境和教育会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就譬如劳拉,处于富足的成长环境和上层阶级的母亲的教导下,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社会,物欲涌动,物质主义日趋主流,忽视精神世界的健康。在这种
环境下,青少年精神世界受到的不利引导要远比劳拉严重。若是当代青少年也形成了人人拜金的世界观,事事趋利的价值观,中国的未来发展堪忧,这绝非危言耸听。
针对如此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首先需要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缺失作分析。笔者整理出如下三个特点:
1.缺乏对精神世界的关注
如尼采形容的,现代的人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秒表思考、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不复有闲暇沉思,愈来愈没有精神生活和真正的内心世界。现代人的娱乐也无非是寻求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麻醉,沉溺于快速的节奏、喧嚣的声响和色彩的魔术,甚至是低劣的俗情滥调。书店里被那些琼瑶、席娟、池莉门所谓的经典爱情亦或在墙角珍藏的性文化充斥着,其实,无论从灵与肉的任何一方面,他们都比不过曹雪芹,他们只是在为前人做一点粗滥的注解,甚至还毁坏了这种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美感。凡此种种,都表明了丧失精神信仰引起的内在焦虑和空虚,于是急于用外在的匆忙和喧嚣来麻痹内心的不安,用财产和知识的富裕来填补精神的贫困。
2.伪叛逆者。
对于在这个标榜个性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而言,叛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这已经成为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同时,生活在物质正在极大丰富的社会进程中,又决定了这样的青少年是一群伪叛逆者,因为他们是在良好甚至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如果他们真正地去叛逆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他们将失去太多太多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条件,而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这就注定了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叛逆只能是一种表象的叛逆,只能把叛逆的方向集中在服装、发型、语言等方面,而不敢去触及最核心的价值观——喧闹背后灵魂的寂寞。所以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偶像、一个叛逆的偶像代替他们去反抗那些最核心的他们最后屈服了的价值观。
3.缺乏感情。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的产物,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没有兄弟姐妹,而现代住房的独门独户又使得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虽然学校的群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但是幼年时期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决定了这些人骨子里是孤独的。于是他们喜欢郭敬明的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受到了青年人狂热的追捧。笔者也曾抱着对为什么人们会为它狂热的探究心情读了《幻城》,发现除了诸如王子复仇、魔法师、咒语这些大量魔幻小说中用滥的元素以外,剩下的还是大量魔幻小说中的煽情,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抑或忠诚、友谊,将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极端的条件下,然后通过一些豪言壮语和悲壮的行动赋予其感人的魅力,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最能够打动那些从小没有兄弟姐妹而潜意识里对感情和沟通有着迫切需求的青少年们。他们渴望亲情,可是却从未尝试着去付出感情和真诚。于是他们就象“套中人”那样把自己裹在坚实的防护衣中遥望着感情的殿堂。
四.青少年的自我修养途径
笔者以为,要解决上述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对于较难改变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导向,青少年可以从自身做起,有以下几种不错的途径。
1.找回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传统中国,明德修身、齐家治国乃是士人的毕生追求。春秋以来,中国就有“死而不朽”观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之所言,无非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互相激励,却以立德为高。所谓立德,圣人立圣德,可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惠泽被于无穷。对于一般人,乃通常所谓“做一个好人”而已。上古时期,中国就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人文教化传统,制定
了人生礼仪,树立了人生准则,孔子等早期儒家系统总结“圣王之道”,教人“修己”,教人“成人”,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在传统社会,这些价值观念轨物范世,敦风厉俗,主导着社会,规范着行为。毋庸讳言,在现代社会,哲学和内圣外王之道这两种意义上的最高学问都已没落。回归传统,找回儒道文化的精髓,将是当代青少年自我超越的绝佳途径。
2.接触哲学
哲学本义为“追求智慧”,所以很多人称之为“智慧学”、“人生的最高智慧”。具体而言,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学习哲学,对于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意义非凡。
周国平在《鼓励孩子的哲学兴趣》中提到,“在一定的意义上,孩子都是自发的哲学家。他们当然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但是,活跃在他们小脑瓜里的许多问题是真正具有哲学性质的。然而,在多数人身上,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曾经有过的那种自发的哲学兴趣似乎完全消失了。”因此重新找回对哲学的兴趣是自然的,应当被大力提倡。
3.多读书
阅读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它让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读书可以帮我们摆脱生命固有的局限和狭隘,让观念和思想越来越光明、开旷。读书越多,便越富于睿智,越具有眼光,因为书给我们更多的经验,更广的见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读书是滋养精神的土壤,在读书中,我们用经验指导生活,用学识丰富见识,用思想构筑人性,用理性强大内心。
【引用文献】
1.阚鸿鹰.生与死的共存梦幻与现实的冲突--曼斯菲尔德《园会》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63.2.董杰.破茧:劳拉的蜕变——试析曼斯菲尔德《园会》的主题颜色[J].赤峰学院学报:汉
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0-71.3.张沛 李娜.《园会》中儿童眼里的成人世界——浅析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刻画
[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6):76-77.4.魏琳 邹晓萍.论《园会》中的生死哲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9(4):34-35.5.杨亭《园会》.:一部伦理学和美学悲喜剧意义上的人性解构之作[J].学理论,2011(5):65-66.6.诸光 夏桃珍 饶晓明.内心成长主题的文本比较研究--Araby和The Garden Party对照赏析
[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4-8.
英语文学名著精读论文 篇2
一、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都知道词汇学习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教师却不知道运用何种方法来提高和改善英语词汇教学。所以,教师大都是采用的传统的词汇教学的方法,即首先由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认识单词,理解单词的意思和词性; 其次就是学生们自己朗读和记忆; 最后就是课前或者课后的听写。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只是机械地对单词进行记忆或者仅仅就是为了应付听写的任务,临时对单词进行记忆,这种方法使学生不能够长久记忆和理解词汇的意思。另外,我们都知道,一个词汇可能有好几个意思,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记住该词汇的某个意思。 例如,我们都知道“book”是书的意思,但是在另外的语境中它却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一个意思: “I want book a train ticket”这里的“book”就是“预定”的意思。所以,这就是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的一个弊端,它不但不能够使学生对单词的意思进行全面的记忆,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具体语境下词汇意思的理解和运用。
二、文学名著阅读对改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作用
文学名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它的语言、意境以及词语等都是经过作家深思熟虑才创作出来的。所以,它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文学名著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词汇进行理解记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对词汇进行学习和记忆。
(一)有利于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和记忆词汇
任何的文学名著都具有相关的语境。语境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内容,当内容理解以后,学生就可以对文中的词汇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内容理解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记忆的内容牢固和可靠。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著名讽刺性喜剧 《威尼斯商人》就作为典型被选进了人教版高二下的英语教学课本中。这篇课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高中生来说难免会觉得生僻和难懂。所以,即使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有关这篇课文的一些单词,但是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运用,高中生们还是很难理解这些词汇的具体意思。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教师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和老师的引导分析,再加上课堂上的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很快的认识、理解了这些生僻的词汇。学生之所以能够较快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词汇,就是由于名著具有它的有趣的特点,它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中对词汇进行记忆。同时,阅读文学名著时,学生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词汇的不同意思。例如,我们都知道“time”是时间的意思,而在这篇课文的“If you offered me six times what you have offered”这句话中,“times”就成了“次数”的意思。所以,通过阅读名著可以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根据语境进行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二)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对名著的了解进行词汇理解的记忆
作为高中的学生,我们已经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自己日常生活以及课外的积累接触和了解了很多有关国外的文学名著。因此,这对于通过文学名著阅读来学习英语词汇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一篇名著,我们可能已经了解和熟悉了它所描写的具体内容。所以,在阅读英语文字的这篇名著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汇,高中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生僻的词汇进行尝试回忆或者通过语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对于一些确实不能够自己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解决的认识的词汇,学生可以通过查词典或者字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通过查工具学生们就会对词汇印象更深刻,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三、结束语
英语文学名著精读论文 篇3
一、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名著的意义
1.普及文学知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传达作者的感情,隐含作者对日常平凡生活的思考,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高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很少有时间阅读英美文学名著,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加以引导,在讲授课文时,适当进行英美戏剧与诗歌等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英美历史和文化,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英美文学知识的普及。
2.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很多老师对于英语课堂中的沉闷气氛无计可施,无休止的单词背诵、乏味的语法学习,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点点的消磨殆尽。很多高中生都特别喜欢“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在自己的QQ空间里、微博上都用它当个性签名。但是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这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句,所以教师在讲授《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这一课时,可以将诗人雪莱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等引入课堂,在学生“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的齐声朗读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3.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英美文学名著中包含着大量的词汇和语法,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学会规范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然而,要正确理解词汇的含义,就要对英美文学名著有一定的了解。很多英美文学名著的内容引人入胜,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好载体,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记忆、在阅读中回顾,能够收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圣经》是英美文学的经典,包含着很多的词汇,并且每个词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旧瓶装新酒(put new wine into the old bottles)”词汇背后的意义妙不可言。当学生了解了词汇的含义与它所蕴涵的智慧后,学习英语的兴趣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
二、如何在教学中传授英美文学知识
1.在阅读中欣赏
英美文学名著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阅读中欣赏是基本的方法之一。课前阅读可以让学生对讨论的文本有一定的印象;课中教师贯彻精讲的原则,将新的信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课后鼓励学生多读完整的作品,加深对作品章节的理解。学生产生共鸣后,必然想去了解作品,并自觉地进行阅读鉴赏了。
2.观看英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虽然英语听力测试在高考中已经取消,但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依然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观看英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为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真实情况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电影声情并茂的形式也增强了学生对文学原著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言知识。此外,英美影片中的语言一般难度适中、音准较高、简单易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自如地掌握一些简单的英语对话。
3.将表演引入课堂
如今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节选经典的英美文学名著的片段,采用研读、分角色读、朗读等方式进行练习,体悟作家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此外,很多英美文学名著是通过戏剧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为教师组织英语戏剧表演提供了方便。参加表演的学生精心准备,台词必然烂熟于心,在表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英语水平。
总之,走近英美文学,对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真正走进英美文学名著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生活在一个真实的英语世界里了。
外国文学作品精读教学大纲 篇4
课程编号: 0202109 总学时:36 学分: 2 开课学期: 第4学期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卓越实验班” 大纲执笔人: 韩袁红 大纲审核人: 金生奎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卓越实验班”开设的基础性课程,起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文本的能力,提高对外国文学中经典作品的鉴赏水平,并经一部加深对欧美文学史以及西方文化的理解。本课程重点放在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上。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古代文学
第一章 《荷马史诗》(4学时)
了解史诗产生的文化背景,《荷马史诗》形成的历史过程、史诗内容、风格特点。《荷马史诗》是欧洲古代文学的经典。它在神话时代向历史时代过度的时期,由口头文学产生而最终定型为书面文本,其中神话与历史交织兼容,反映了古希腊文明原初丰富而强大的世界观、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荷马史诗》从特洛伊战争后众多的史诗中脱颖留传,成为欧洲文学发展的源头,《伊利亚特》的戏剧性结构与《奥德赛》的叙事性特征交相辉映,优雅、精彩的荷马式比喻展开奇异的语言空间,给欧洲文学的发展留下了身后的根基和丰富的空间。
重点:以译林出版社陈中梅译本为文本,结合译者的序言,重点分析两部史诗的结构、叙事以及语言上的特点。
难点:在把握作品文学特征的之后,理解这两部史诗作品中的神话内容和历史内容以及二者的融合,思考其中体现的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本精神。
文本选择:陈中梅译本,花城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罗念生译本,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第二章 《神曲》(3学时)
意大利诗人但丁·阿里盖利被恩格斯誉为“欧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其代表作《神曲》也体现了这样一种两重性。
文本选择:黄国彬注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朱维基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6学时)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的伟大转折,要了解:
1、虽名为“文艺”的复兴实际是整个社会思想的巨大进步;
2、“复兴”的意义是什么?以复兴之名,行宏扬资本主义文明之实。重点作家作品: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3学时)
17世纪的欧洲在政治制度上是君主专制的国家体制。强调忠君爱国,在意识形态上兴起的是理发主义思潮,它与自然科学的进步互相推动。但这仅是法、英两个先进的国家的情况,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平衡,落后的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以及东北欧和俄罗斯等国家,还在封建主义统治之下,天主教势力十分强大。
主要内容:
1、巴洛克文学及其特征。
2、古典主义思潮及其特征。
3、古典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作品。重点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文学。重点作家作品:莫里哀和《伪君子》。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3学时)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全欧洲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部分,启蒙文学兴起。启蒙文学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学的战斗性与批判性,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欧美文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
1、英国的启蒙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丹尼尔 笛福与《鲁滨逊飘流记》,约拿旦 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亨利用职权菲尔丁《汤姆 琼斯》。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文学。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以及他们的理性主义小说。卢梭的民主思想及其为浪漫主义开先河的文学作品。博马舍的喜剧德国启蒙文学的先驱:莱辛的戏剧理论与创作。狂飚突进运动。歌德的文学创作。
重点作家作品:歌德和《浮士德》。
(二)中编 19世纪文学
这是欧美文学取得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的阶段。主要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辈出,名著车载,在世界文学中是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除两大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之外,尚有象征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出取得不俗的成就,并对下一世纪的世界文学有一定影响。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3学时)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它的兴起与资产阶级有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勃兴有内在的联系。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领域。
主要内容: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德国的“耶拿派”作家以及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拜伦与雪莱。英国“湖畔派”诗人。
重点作家作品:雨果和《巴黎圣母院》。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2学时)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勃兴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的原因。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主要内容:
1、法国文学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此消彼长而又互相包容。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梅里美等文学大师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2、英国、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后来居上,一跃而登世界文学的高峰。
3、东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催生,代表作家亚当 密茨凯维奇。
4、美国文学这一时期以马克 吐温和欧· 亨利为代表。
重点作家作品:司汤达和《红与黑》、巴尔扎克和《高老头》、勃朗特姐妹和《简爱》、《呼啸山庄》、普希金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狄更斯和《双城记》、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三)下编 20世纪文学
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作家的创作。文艺思潮流派名目繁多,大体上划分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派别。第八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上)(3学时)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延续到20世纪仍不断发展。法国以罗曼 罗兰为代表。英国以肖伯纳、毛姆、劳仑斯为代表,德国以亨利希 曼为代表,美国文学在本世纪获长足发展,主要作家有德莱塞、杰克 伦敦、海明威、斯坦贝克等。
主要内容:
1、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多夫》这部10卷本长篇小说饮誉世界文坛。
2、德莱塞作为美国杰出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欲望三部曲》。海明威的文学界创作有明显的反战倾向,代表作是《永别了,武器》,其晚年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海明威的文风有现代气息。
3、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弗洛依德心理学影响,擅专性心理描绘,与先铎派文学界不谋而合。
重点作家作品: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多夫》、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3学时)
本章讲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巨大成就,以1917年月10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为起点,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终结。前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界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自己的文学理论和艺术经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命名之前,俄苏文学界的发展。主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三大流派并存。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出现反映20年代国内战争的文学界,3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文学,反映40年代卫国战争的文学以及50年代的战后文学。反映政治与社会生活中黑暗面的非主潮文学。
3、解冻文学界,全景式小说和70年代以后的道德主题小说。
重点作家作品:高尔基和《母亲》、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9学时)
现代主义的20世纪非现实主、反现实主义的诸多文学界流派的总称。它们共同的旗帜是反传统,在艺术上锐意求新,大胆探索,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主要文学流派。
重点作家作品:卡夫卡和《变形记》、乔伊斯和《尤利西斯》、萨特和《恶心》、贝克特和《等待戈多》、海勒和《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在讲解作品、因此也要求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名著的阅读上。阅读时应选择较好的译本。译本应该是全译本,不主张读节选本或缩写本。
为了正确、深入领会作品内容应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相关的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
课堂讨论是本课程采用的主要的辅助教学方式。一来可以检查学生对作品阅读的的情况,二来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三来可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参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陈中梅:《神圣的荷马:荷马史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陈中梅:《荷马的启示:从命运观到认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陈中梅:《宙斯的天空——<荷马史诗>里的宙斯、雅典娜和阿波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目击者的讲述——论史诗故事的真实来源》、《人物的讲述•像诗人•歌手——论荷马史诗里的不吁请叙事》
5.神曲套装(地狱.炼狱.天堂)
3、张玲霞:《探骊寻珠—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刘建军:《西方文学人文景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柳鸣
九、郑克鲁等:《法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7、柳鸣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8、郑克鲁:《现代法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刘建军:《20世纪西方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0、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
11、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3、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4、富华:《活在名著中的女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5、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毛信德:《20世纪世界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7、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18、田微:《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瓦特[英]:《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4月版。20、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1、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易丹:《断裂的世纪:论西方现代文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19、梯利[美]:《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0、赵林:《西方宗教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1、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2、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3、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4、郑敬畴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
课程编号: 0203113 总学时: 54 学分: 3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适用专业 新闻学 大纲执笔人:孙宏新 大纲审核人: 金生奎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起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全面把握欧美先进文化的历史面貌以及其曲折发展的过程,由此进一步深化对文化规律的理解,初步培养起能兼容中外的文化创造能力。本课程不同于外国文学史,其重点放在引导、辅助学生对外国文学中优秀作品的阅读上。
通过讲授该课程,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外国文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主要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和认识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上编 古代至18世纪文学
这部分是欧美文学的开端和发展阶段,有两个重点:一是文艺复兴后的再度辉煌;;历史在这里走了一个“之”字形,否定之后再度否定,充分辩证精神。二是在不同的阶段都有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由此显示出文学的兴衰并非被动地依附于社会的兴衰,它固然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第一章 古代文学
了解古代希腊民族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形成自己独具的生产方式;城邦国家的组织形式以崇尚武力和体育锻炼的民族精神,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精神。、主要内容: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中神的谱系以及人、神共处、互动的生命意识,建立在民间审美意识基础上的悲剧与喜剧。
重点作家作品:《荷马史诗》、索福克勒斯和《俄狄浦斯王》。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对“中世纪”这个概念要有正确地理解。首先是历史时段的划分。中世纪又分为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共约1200年。其次是要了解欧洲封建制度是如何在漫长的中世纪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再次是要掌握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起及其传播。
主要内容:概述欧洲中世纪的、希腊、罗马文化的湮灭。意大利诗人但丁 阿里盖利及其代表作品《神曲》,是封建中世纪的终结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重点作家作品:但丁和《神曲》。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的伟大转折,要了解:
1、虽名为“文艺”的复兴实际是整个社会思想的巨大进步;
2、“复兴”的意义是什么?以复兴之名,行宏扬资本主义文明之实。重点作家作品: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17世纪的欧洲在政治制度上是君主专制的国家体制。强调忠君爱国,在意识形态上兴起的是理发主义思潮,它与自然科学的进步互相推动。但这仅是法、英两个先进的国家的情况,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平衡,落后的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以及东北欧和俄罗斯等国家,还在封建主义统治之下,天主教势力十分强大。
主要内容:
1、巴洛克文学及其特征。
2、古典主义思潮及其特征。
3、古典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作品。重点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文学。重点作家作品:莫里哀和《伪君子》。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全欧洲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部分,启蒙文学兴起。启蒙文学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学的战斗性与批判性,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欧美文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
1、英国的启蒙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丹尼尔 笛福与《鲁滨逊飘流记》,约拿旦 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亨利用职权菲尔丁《汤姆 琼斯》。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文学。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以及他们的理性主义小说。卢梭的民主思想及其为浪漫主义开先河的文学作品。博马舍的喜剧德国启蒙文学的先驱:莱辛的戏剧理论与创作。狂飚突进运动。歌德的文学创作。
重点作家作品:歌德和《浮士德》。
(二)中编 19世纪文学
这是欧美文学取得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的阶段。主要存在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辈出,名著车载,在世界文学中是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除两大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之外,尚有象征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出取得不俗的成就,并对下一世纪的世界文学有一定影响。
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它的兴起与资产阶级有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勃兴有内在的联系。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领域。
主要内容: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德国的“耶拿派”作家以及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拜伦与雪莱。英国“湖畔派”诗人。
重点作家作品:雨果和《巴黎圣母院》。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勃兴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的原因。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主要内容:
1、法国文学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此消彼长而又互相包容。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梅里美等文学大师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2、英国、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后来居上,一跃而登世界文学的高峰。
3、东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催生,代表作家亚当 密茨凯维奇。
4、美国文学这一时期以马克 吐温和欧· 亨利为代表。
重点作家作品:司汤达和《红与黑》、巴尔扎克和《高老头》、勃朗特姐妹和《简爱》、《呼啸山庄》、普希金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狄更斯和《双城记》、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三)下编 20世纪文学
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作家的创作。文艺思潮流派名目繁多,大体上划分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派别。第八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上)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延续到20世纪仍不断发展。法国以罗曼 罗兰为代表。英国以肖伯纳、毛姆、劳仑斯为代表,德国以亨利希 曼为代表,美国文学在本世纪获长足发展,主要作家有德莱塞、杰克 伦敦、海明威、斯坦贝克等。
主要内容:
1、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多夫》这部10卷本长篇小说饮誉世界文坛。
2、德莱塞作为美国杰出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欲望三部曲》。海明威的文学界创作有明显的反战倾向,代表作是《永别了,武器》,其晚年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海明威的文风有现代气息。
3、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受弗洛依德心理学影响,擅专性心理描绘,与先铎派文学界不谋而合。
重点作家作品: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多夫》、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第九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
本章讲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巨大成就,以1917年月10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为起点,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终结。前苏联的现实主义文学界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有自己的文学理论和艺术经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命名之前,俄苏文学界的发展。主要特点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三大流派并存。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出现反映20年代国内战争的文学界,3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文学,反映40年代卫国战争的文学以及50年代的战后文学。反映政治与社会生活中黑暗面的非主潮文学。
3、解冻文学界,全景式小说和70年代以后的道德主题小说。
重点作家作品:高尔基和《母亲》、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的20世纪非现实主、反现实主义的诸多文学界流派的总称。它们共同的旗帜是反传统,在艺术上锐意求新,大胆探索,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主要文学流派。
重点作家作品:卡夫卡和《变形记》、乔伊斯和《尤利西斯》、萨特和《恶心》、贝克特和《等待戈多》、海勒和《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在讲解作品、以作家、作品为建构教学的中心。因此也要求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名家名著的阅读上。在阅读过程中,要求一定的数量,在所读的名著中,按不同历史阶段合理分布,不主张专门读一、二位名家的著作。
阅读时应选择较好的译本。译本应该是全译本,不主张读节选本或缩写本。
为了正确、深入领会作品内容应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相关的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课堂讨论是本课程采用的主要的辅助教学方式。一来可以检查学生对作品阅读的的情况,二来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三来可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参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徐保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曹莉主编:《永远的乌托邦—西方文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张玲霞:《探骊寻珠—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刘建军:《西方文学人文景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柳鸣
九、郑克鲁等:《法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7、柳鸣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8、郑克鲁:《现代法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刘建军:《20世纪西方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0、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
11、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3、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4、富华:《活在名著中的女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5、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毛信德:《20世纪世界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7、启良:《西方文化概论》,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18、田微:《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瓦特[英]:《小说的兴起》,高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4月版。20、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1、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易丹:《断裂的世纪:论西方现代文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19、梯利[美]:《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0、赵林:《西方宗教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1、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2、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3、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高考文学名著专题 篇5
(一)一、《红楼梦》专题
作品简介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答题示例
1、提问一:《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都与他随身的一块玉密切相联,请简述贾宝玉与玉有关的一件事。
提问二: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宝玉的“痴”。
提问三: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宝玉的叛逆性。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2、简述体现黛玉多愁善感的一件事。
黛玉葬花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3、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的出场方式
熙凤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闷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们围拥着一个人从后门进来,原来是被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来了。
4、简述体现王熙凤工于心计的一件事。
计害尤二姐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偷地同尤二姐结了婚,就将尤二姐骗进府中。一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借刀杀人。尤二姐十分痛苦、懊悔。王熙凤又买通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维系生命的一丝希望也断绝了,尤二姐遂吞金自尽。凤姐故作姿态,伤心痛哭。
5、请你简述大观园一次**事件的主要情节
抄检大观园园子里发现象征男欢女爱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和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
6、简述《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
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因通了灵性,变为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浇灌一棵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小说中的贾宝玉为石(神瑛侍者),林黛玉是木(绛珠仙草),“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
7、请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位丫环之死
金钏之死一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谁知母亲翻身而起,就给金钏儿一个嘴巴,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
8、提问
一、简述《红楼梦》中一件热闹的事。
提问
二、简述《红楼梦》中一件有趣的事。
A: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竟投了贾母、凤姐等人的缘。她们留姥姥宴会、游园,把她当作“玩物”取乐,刘姥姥也有意哄着老太太开个心,令黛玉等都笑得喊痛。姥姥最后迷了路,醉卧在宝玉床上。
9、提问
一、简述《红楼梦》中一件热闹的事。
提问
二、简述《红楼梦》中一件有趣的事。
B:刘姥姥在大观园游园时,有个贾母的侄孙女史湘云,天真爽朗,常不为礼法所拘。她爱穿男装,这天贾母竟把她错当作宝玉了,席上喝酒行令,而后她就失踪了,原来她喝醉而后竟酣睡在假山背后一条石凳上,让芍药花瓣飞落个满身。
10、简述《红楼梦》中一个凄惨的情景。
黛玉之死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为知详情,往宝玉处问询,二人相见,宝玉自诉病因;从宝玉处回来后,黛玉想自己“这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并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最终在疾病的折磨中直声叫着宝玉而死去。
11、《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请简述他们爱情故事中的一个情节。
诉衷肠湘云带丫环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12、简述一个《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
A.宝钗扑蝶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想扑了来玩耍,就一路跟踪蝴蝶,来到滴翠亭上。无意听到小红和坠儿在谈一些闺房私话。为了避免尴尬和无趣,装出一付正找黛玉的样子,还大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B:晴雯撕扇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福建高考文学名著专题六十题
(二)二、《三国演义》专题
内容概要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200多次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题目示例
13、(1)请简述一个有关曹操奸雄本色的故事
(2)你对曹操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
(3)你认为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举一个故事说明
错杀吕伯奢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可恨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4、(1)简述一个张飞粗豪的故事
(2)谈一件你对张飞印象最深的故事
(3)三国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断喝长坂坡张飞见曹操亲自率大批人马到来,知道曹操向来多疑,于是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冀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连喝三声,声如巨雷,喊声未绝,曹操身边的夏候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见状忙下令撤军。
15、张飞性格粗豪,但也有细心的时候,举一故事说明
张飞用计刘岱、王忠奉曹操之命进攻徐州。关羽擒了王忠,张飞邀功心切,刘岱却任其叫骂,坚守不出。张飞情急计生,假作酒醉,打一士卒,使他误传信息,诱使刘岱上当,最后将刘岱一举活捉。
16、简述一个赵子龙英勇无敌的故事
千军之中救阿斗曹操大军来袭,刘备携百姓渡江,被杀得首尾不能相顾,妻离子散。赵子龙受刘备之命保护主公的妻儿,但混乱中走失。赵子龙杀入曹军阵营救出甘夫人,再杀入曹营怀揣幼主大战长坂坡,赵子龙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人。赵子龙一战成名。
17、简述一个有关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
草船借箭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18、简述一个表现关羽“义”的故事
徐州失守,关羽中计被围屯土山,被张辽以“忠义”名义劝说后,提出三个条件而后暂居曹营。曹操对他极尽恩宠,更赠他赤兔宝马,后听说了长兄刘备的消息后,义无反顾地离开曹操,追随刘备去了。事后曹操感叹说:事主不记其本,乃天下义士也。
19、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经典故事
A、温酒斩华雄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先后战败盟军多名大将,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挺身而出。曹操给关羽酾热酒一杯,与他饮了上马,关羽却叫曹操手下先斟下酒,便提刀而出,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斟的酒还是热的。
B、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国家不安,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惜力量不足。一天他正在看官府的招兵告示,遇上路过的张飞,听说了刘备的宏图大志,决定与刘一起做番大事。于是,二人相约到酒店相商,巧遇关羽。三人志向相同,惺惺相惜,在张飞家后的桃园义结金兰,共图大志。
20、请写出一个源于《三国演》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A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B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C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家》专题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29、简述《家》中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
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30、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情节作简要介绍
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31、简述《家》中体现高老太爷专横的一件事
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32、简述《家》中体现觉慧叛逆性的一件事。
高老太爷因克安、叔克定瞒着他偷偷在外面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气得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33、简述《家》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以体现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觉新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但他屈从于父命,和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欧也妮?葛朗台》专题
内容简介
天真美丽的葛朗台是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破产的堂哥,为了他不惜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倾尽全部私蓄资助他闯天下。因此,父女关系破裂,胆小贤淑的母亲吓得一病不起。在苦苦的期待中丧失了父亲、损耗了青春的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巴尔扎克为整个故事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并在这一背景中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更是个性化了的典型。这种套路的故事,不但没有使巴尔扎克的作品落入俗套,反而更展现出了大师的风格与魅力,尽显整部作品的光彩。
题目示例
43、举一个事例说明葛朗台贪婪的特点
事例一: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在看到女儿把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但当他看到太太气得晕死过去时,马上放弃了金梳妆匣。因为如果气死了太太,女儿按法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
事例二: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44、请举一个事例说明葛朗台吝啬的特点
作为千万富翁的葛朗台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楼梯的踏板被虫蛀坏了。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天要点的蜡烛,葛朗台都要亲自分发,一点也不能多。欧也妮为堂弟在饭桌上多放几块糖和一些葡萄,他就用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女儿说:“再不阻止的话,她们为了你要把索莫城抢光呢,侄儿。”
45、请举例说明葛朗台狡猾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控制金钱,榨取金钱,平时耳聪目明,口齿清楚的葛朗台,经常一到关键时刻就假装口吃和耳聋,装疯卖傻莫名其妙地兜圈子,把自己的思想藏起来,在生意上教敌人不耐烦,逼得对方老是替他这方面打主意,而忘掉了他自己的观点。
46、简述一个有关欧也妮的故事
欧也妮的堂弟查理因为父亲破产而投靠叔叔葛朗台,欧也妮爱上了查理,把自己所有的私房钱都给了他,当作查理的盘缠。查理母亲留给他的金梳妆匣交给欧也妮保管,当葛朗台看到这个梳妆匣想要抢夺过去的时候,欧也妮以死威胁,迫使父亲让步。
47、写一段表现葛朗台守财奴本性的经典言论
当葛朗台看到查理送给女儿的金梳妆匣时,马上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不是么?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交易还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好女儿,我明白了。”
高墙大院里的激流——《家》
1、简述最能体现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
答:①“嫁丫环”。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2、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答: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3.简述一个最能体现觉民性格和沉醒程度的事件或情节。
答:觉民逃婚。在高老太爷的生日耍会上,冯乐山促东化日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他给大哥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不妥协的立场,致使全家人都无能为力。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
4.简述觉新与梅的爱情悲剧。
答:觉新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5.请用一个情节或事件简述觉新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答:①成家前的觉新是一个积极接受新思想的进步青年。他贪婪地汲取知识,并期待着朦胧的爱情。可是,父亲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之后,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他都无奈而顺从地接受了。
②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流着泪答应了长辈的要求,送瑞珏到城外一间久已没人住过的阴暗潮湿的小屋去。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陈姨太却吩咐不许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6.简述高家吃年饭的情景。
答: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7.简述“鸣凤之死”的主要情节。
答:60多岁的冯乐山要娶17岁的鸣风去做姨太太。鸣凤与觉慧深深相爱,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出嫁前夜,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向觉慧求救,觉慧却赶着为刊物写文章,不明真相,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绝望了,把纯洁的身子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8.请用有关故事情节简述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
答:进男学堂。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学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
9.简述“瑞珏之死”的主要情节。
浅议如何有效阅读文学名著 篇6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落实学生的阅读呢?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阅读心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方法主要有: (1) 体验感受法, 给学生讲解作家创作时的感受和自己阅读这篇著作时的感受, 诱发激情。 (2) 讲述故事法, 给学生讲述其中的一段故事, 造成悬念。 (3) 语言描述法, 描述原著中的人物或画面, 引人入胜。逐步养成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读写结合”
课外名著篇幅较长, 如果完全放在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 很难保证质量。“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 “写”是读的巩固和强化;如果只读不写, “读”的内容理解不能深入, “写”的水平也不能提高。因此可以采取“课内课外读写结合法”。如何写呢?一是摘录, 摘录优美的词句, 如《培根随笔·谈读书》中的优美词句; 摘录名人名言,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名言、谚语、成语、典故等;二是写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后,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写下来;三是仿写, 做到由“仿”到“创”, 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缩写, 浓缩名著的故事, 使长文变为短文, 如《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 群雄争霸, 最后三国归晋的场面。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方法必须交给学生, 指导学生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目录、作者简介、内容概要、后记, 对一部名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度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写心得、画图表。如在阅读《名人传》时可以这样列表:人物作者简介:国籍身份代表作作品概要向人推荐理由
不同类型的书, 要介绍不同的方法, 这样会让学生少走弯路,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 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名著知识竞赛、戏剧表演、编文艺板报等。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四、整合影视资源促进阅读
通过调查, 中学期间许多中学生连一部名著也没有完整地读完, 特别是一些女生;而大多数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三国演义》《西游记》……正如周宪教授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句话强调了影视文化的时代性和生活化, 它能给人极大的视听满足, 又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因此特别受大众的喜爱, 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人们更习惯于坐在声像俱全的媒体前观看, 而不太情愿抱着书本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针对学生普遍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这一特点, 明智的选择是与其压制, 不让他们观看, 不如因势利导, 即借助影视综合艺术的魅力, 来吸引学生阅读文本, 走近经典。每当我告诉学生, 要利用多媒体观看名著片时, 学生神情高涨, 兴高采烈, 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所以, 我利用晚自习播放名著片, 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
文本具有影视无法企及的表现空间, 阅读文本可满足读者丰富的想象需求, 使读者获得极其自由的精神上的享受。也正因为如此, 很多读者在观看了影视作品后, 会意犹未尽, 再去阅读文本。实践证明, 将影视资源与名著阅读有效整合,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成熟心理, 独特个性、协作观念、创新精神。
五、注重名著阅读与情感教育
阅读文学名著 提升语文素养 篇7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过去,学生阅读文学书籍,被视为不搞好学习看闲书,更有甚者视之为违纪犯错,嗤之以鼻。学生在自习课上或课间读文学书籍,被没收或毁弃的现象亦司空见惯。殊不知文学即人学,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很多作品,历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考验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鞭挞的人文思想;包含着自然、和谐、幸福、安乐等社会理想;包含着人的坚韧、尊严、理解、宽容、博爱、勤勉、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人类的美德。鉴于此,世界许多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给文学作品重要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学”等诸多倡导。读文学作品如品香茶,反复涵咏,意味无穷;如入圣境,五彩缤纷,令人惊喜。所以跟上课改步骤,需要语文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彻底转变观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课内外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立足课内,读深读透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基本篇目大多属名家名篇,我们应当含英咀华,帮助学生发掘这些篇目的内在美,让学生领略美、感悟美,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要让学生达到那种“每有所得,则欣然忘食”的境界,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字字珠玑,令人难忘。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借助朗读,涵咏体会,反复揣摩,领悟妙境。可由字面景的赏析深化到文中情的体验,又对语言的美进而探讨作者思想境界的美,也可从结构方面理解文章的巧妙,顿悟古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而《背影》一文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学习这样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体验,要让学生感觉文中父亲背影恍若就在自己面前,那种无言的父爱至情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像这样的文章,无需对字面意思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应重在悟“情”,这种“情”境才是我们追寻的至高境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名篇的学习应始终抓住特色,抓住难点,抓住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外拓展,综合学习
清代学者顾炎武有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和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个渠道,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中学生,受条件所限,实践的机会较少,读书因此要抓紧。读文学作品,课本上所选有限,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堂外拓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由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二是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如中学课本上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一回本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粉墨登场,其中对宝、黛二人的刻画及凤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先读此一回一定是意犹未尽,那么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不要怕费时费力,不妨开几节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尽情欣赏,痛饮一回古典文学的甘露琼浆。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小说虽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但绝不单单是描写男欢女爱的才子佳人式小说,而是展现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同时折射了整个封建社会日暮黄昏无可奈何的凄凉景况。让学生从中体验文学即人学。
四.品味文学,体验情感
阅读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语言反复提炼、咀嚼、品味,进一步使自己的情感随着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一起奔腾、升华,达到共鸣。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谈过这样一件事: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所高中执教,曾用三个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读《高山下的花环》,那是李准、李存葆写的一部以抗越自卫反击为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刚发表时由于很难买到,所以他只好选择为学生读。当他读到烈士梁三喜的母亲——这位用乳汁哺育过中国革命事业的沂蒙山老母亲,在离开部队前打开皱褶的纸布钱包为牺牲的儿子还550元带血欠账单的时候,战士们噙着泪水,纷纷捐钱捐手表,口中喊着“我们还,我们还——”这位老师流泪了,全班同学都哭了。像这样的文学情感交流体验,对于现在作为“超白金”新生一代的中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中是否应该加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