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2024-06-01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共6篇)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篇1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来源: 中电新闻网 日期:15.03.09 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 王显政

这次论坛是在煤炭行业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高水平的论坛。各位院士、专家和大型企业的领导,站在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思维、宽广的视野、多层次的视角,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工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展望了前景,梳理了思路。这次论坛有交流、有分析、有思考、有探索,内容丰富,达到了预期效果,即对煤炭工业“十三五”发展有指导意义,又对煤炭长远发展有引领作用,汇聚了行业智慧,凝聚了共识。主要表现以下7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清晰了。在今天的论坛演讲和研讨中,大家都对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超前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约束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阐述,围绕煤炭行业“四期并存”的新常态,提出了具有战略性的思考。同时,大家还认识到,煤炭行业进入“四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是10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对煤炭行业改革发展来讲,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二是对煤炭行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途径更加明确了。在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依靠数量、速度、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结束,必须转向依靠质量、效益、集约型发展,必须转向依靠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提高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和智能化水平。

三是对煤炭消费总量“天花板”的认识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了。谢克昌院士、王安建教授分别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借鉴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天花板”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全国煤炭消费总量45亿吨左右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其他研究机构的预测结果,围绕我国煤炭消费总量45~48亿吨分析,当前煤炭产能过剩已成定局,短期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很难改变。

四是对新常态下煤炭经济的增长方式的研究和思考更加理性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继续依靠上项目、铺摊子、扩规模、价格上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在煤炭需求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库存居高不下,进口煤总量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扩规模、增产能、涨价格的空间越来越小,“以量补价、让利不让市场”的传统市场竞争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五是对煤炭发展战略与“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了。多年来,煤炭工业发展规划都是以增量扩能为主,特别是“十五”以来煤炭产量快速扩张,煤炭企业更是以产量翻番、规模上水平为重点,2012年以来在需求大幅下滑之后,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增多,如何科学研判形势,提出“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的规划思路、目标和重点,从政府主管部门、到相关研究机构和煤炭企业,都在总结和思考。如国家能源局提出了 “十三五”煤炭资源开发“东部原则不新建,中部建一退

一、适度建设资源枯竭接续项目,西部建设配套煤矿项目”的新思路;王安院士提出了“布局科学、产业集聚、结构多元、技术先进、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张文学、张升、卜昌森同志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提出了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观点和看法;这些思路、观点和看法都将对煤炭发展战略和规划、对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途径、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六是在推动能源供给、消费革命的新形势下,对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的技术路线、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了共识。围绕推动能源供给和消费革命,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2014-2020年国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煤炭工业协会在系统研究推动能源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促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生产和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水平的意见和建议;谢克昌院士领导的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从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利用战略提出了科技驱动、科学开发、全面提质、输运优化、先进发电、转化升级、节能降耗等七个方面战略思路;谢和平院士从推动煤炭革命的高度,提出了煤炭战略新思想;刘炯天院士从资源型产业服务化转型方面,梳理了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张玉卓院士从推进煤炭绿色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示范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是对煤炭企业税费负担重、资源枯竭煤矿退出难和推动行业脱困任务艰巨的问题反映集中。煤炭企业税费负担重,税费重复征收的问题反映了多年,一直难以解决。今年煤炭资源税开始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资源税率提高;煤炭增值税长期高于全国工业产品平均税率4 倍左右,企业总体税负水平仍难降低。一大批资源枯竭煤矿亟待退出,国有煤矿退出机制和相关政策缺失或不完善,煤矿有序退出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这对煤炭行业脱困工作,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受多重因素影响,真正实现行业脱困,任务还十分艰巨。

下面,结合今天论坛取得共识和煤炭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思考,我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深入开展能源革命和新常态下煤炭发展战略研究,引领煤炭行业科学发展

(一)进一步加深对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阶段的认识,推进理念创新。2014年以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的战略思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又从9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重大判断,也是对我国能源和经济发展在重大转折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协会在学习研究总书记重要讲话思想的基础上,做出了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的发展阶段的形势判断。

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我国经济由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速回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需求增幅回落。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到202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下降到62%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5%,对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 2015年,煤炭经济仍将保持低位运行态势。一方面,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国际煤炭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态势,将进一步影响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煤炭供需形势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推动煤炭价格回升的基础仍很薄弱;在经历连续两年下行之后,煤炭企业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可能进一步显现。煤炭行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高度重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和释放煤炭行业发展新动力。

(二)进一步加强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的实践,煤炭行业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进展、见到了实效。目前,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装机总规模约1.3亿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 11%左右,占全国火电装机的1/7强;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煤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为煤炭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进程中,一批大型煤炭企业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组建了企业的战略研究院、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煤炭企业、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为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煤炭行业需要认真总结经验,站在国家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高度,深化行业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深入研究创新煤炭发展模式的思路、途径和技术路线,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必须摒弃长期以来依靠数量增加、速度增长、规模扩张、价格上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要转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提升、结构优化、两化融合、人才技术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近10年来以年均煤炭消费增长2 亿吨、年均增速10%左右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煤炭行业发展必须要适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炭消费强度下降的新趋势,转变发展模式,推进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开采方向发展,推进行业由增量扩能型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构调整转变,促进煤炭生产向服务型生产转变,煤机装备制造由高水平向质量、服务型转变,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出发,加大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技术工程示范,有效替代油气资源,拓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消费空间和利用途径,同步作为消化煤炭过剩产能的手段。

(四)深入研究煤炭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煤炭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动煤炭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行业发展从高强度资源投入型、劳动密集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人才技术密集型和两化深度融合型转变。要着力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既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技能大师和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夯实行业发展基础。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健全和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提高行业的科技贡献率。要着力推动大型煤电基地、大集团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和集约化水平,通过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催生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煤炭经济发展质量。

(五)深入研究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问题。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需求总体偏弱,行业发展面临更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化解过剩产能、消化高位库存的任务艰巨,行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要不断探索,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还不是很清晰。煤炭行业要深入研究控制发展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把握煤炭消费峰值的“天花板”与拓展发展空间的关系,既要坚定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短期难以改变的信心;又要研究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途径和办法,探索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

近年来,我们看到,国内一些大型燃煤电厂都在进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神华国华舟山电厂、国神天津大港电厂等16 台燃煤机组已经实现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排放值均优于燃气机组污染物排放限值,实现了超低排放。神华舟山电厂经过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后,排放的粉尘浓度为2.47毫克/立方米,低于燃气轮机组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为2.76毫克/立方米,低于燃气轮机组3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为19.8毫克 /立方米,低于燃气轮机组50毫克/立方米。这种通过技术创新,既提高了煤炭清洁高效环保利用水平,又拓宽了煤炭市场空间。

(六)深入研究煤炭消费峰值与能源替代的关系,既要看到煤炭消费“天花板”、也要看到我国短期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炭替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不会改变。综合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成果,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在未来15~20年出现,消费总量在 45~48亿吨。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水电开发规模已占经济可开发资源量的70%,大规模增加水电难度加大;风电仍存在设备利用小时数低、发电成本高、风能不稳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有影响等技术经济问题;太阳能发电受光伏电池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能耗高、成本高、污染大等问题;核电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影响,面临社会承受能力下降,安全预防等级提高,建设成本加大等问题。根据国家能源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按15%的要求,2015 年~2020 年间,需要年均增加水电1200万千瓦、核电650万千瓦,仍具有较大难度。因此,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对此,要坚定信心。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落实,努力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

(一)立足当前,扎实推动煤炭行业脱困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对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针对近两年来煤炭行业出现的市场低迷、价格下滑、盈利能力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应收账款增加等新情况、新问题和困难,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自去年7月中旬以来,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监局和协会会同多部委参加的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连续组织召开了22次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了30多条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并推动贯彻落实。

在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煤炭产量盲目增长势头得到控制,煤炭进口开始下降,市场价格出现了小幅回升。但也必须看到,当前煤炭需求增长乏力,存煤居高不下、进口总量较大,煤价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煤炭行业脱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在此,希望煤炭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深刻认识到煤炭行业脱困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还关系到矿区职工就业和社会稳定,要扎实推进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循市场规律,依法建设和生产,促进市场供需平衡。要按照国家发改委推动煤炭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稳定煤炭价格的具体要求,鼓励煤炭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继续推动价格理性回归,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要加大货款回收力度,强化现金流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要深入推进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倡导契约精神,构建煤炭生产企业与用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全国统一、竞争有序、合作共赢的市场交易体系。

(二)强化战略引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研究的启动年。在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约束、发展制约和发展保障,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运用战略思维,科学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转变长期以来以增量扩能为主的发展方式,转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发展方式。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首位,注重发挥人才、科技在战略实施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努力实现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密集型转变。要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矿区资源条件、矿区生态环境容量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开发布局,科学确定开发规模,实现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推动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加强生态文明矿山建设,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延伸产业价值链方向转变。要从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长效机制入手,促进煤矿由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为重点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要创新煤炭商业模式,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由传统的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由煤炭价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上由本网记者余娜根据王显政在1月29日《2015中国煤炭高峰论坛》上的总结讲话录音整理)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篇2

2014年以来, 我国宏观经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基本特点。为此, 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 中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提出“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观点。指明了包括煤炭产业在内的各行业应以创业创新作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1 煤炭产业面临的挑战

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生产结构, 也决定了煤炭在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煤炭能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的不协调日渐突出。

1.1 煤炭产品供求失衡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市场供求保持动态均衡。但煤炭生产的特殊性、煤炭产需之间的空间差异性, 以及煤炭产品的中间产品之特点都直接影响、甚至倍数级地加剧着煤炭市场的供需关系。

煤炭生产基地建设投资大, 周期长;煤炭产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生产矿井建成后, 矿井服务年限较长。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不论煤炭产量快速增加还是煤炭产量及时压缩, 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与之相对应, 则是能源消费结构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的要求不仅直接, 而且立竿见影。反映在煤炭市场上, 煤炭产品的供应变化明显滞后于煤炭的需求变化。也因此导致了煤炭产品供求的失衡现象周期性出现, 对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世纪初, 国民经济和基础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炭能源, 但受1993—2001年间煤炭产业周期性低迷的影响, 煤炭产能严重不足, 导致煤炭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引起煤炭生产基地建设盲目上马。同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煤炭产业中的普遍推广应用, 造成煤炭产能迅速释放。据不完全统计, 2014年底我国原煤生产能力已经超过40亿t, 且在建规模超过10亿t。如果再考虑全球煤炭市场的产能过剩, 煤炭市场供求失衡的形势短期内难以改变[1]。而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的显现, 环境保护意识和要求的提高, 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 煤炭产品的事实需求不断降低。同时, 国家持续推进能源革命和强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必然使得我国煤炭需求总量不断回落。这就加剧了煤炭产品的区域性、结构性供过于求, 导致煤炭产品市场持续低迷, 产业经济效益低下, 煤炭企业经营困难, 发展乏力。

1.2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煤炭资源客观赋存于地层之中, 其开采必然会影响矿区生态环境。

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首先反映在大面积的地表塌陷上。按照当前的开采方式和产量, 全国每年将新增煤炭采空区600 km2, 形成约800 km2的塌陷地, 并因此引发一系列的次生地质灾害。大面积的地表塌陷, 不仅破坏了地表构建筑物, 影响了农田的正常耕作, 而且加剧了企地矛盾[2]。其次, 煤炭开采还导致地下潜水位下降, 地表水体污染;产生的煤矸石发生自燃、矿井生产通风等造成矿区空气污染。同时, 由于矿区环境的恶化, 进一步造成矿区植被、生态景观破坏。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煤炭开采影响外部效益已有了充分的认识。煤炭资源需要开采, 但要同时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必将使效益低下的煤矿企业雪上加霜。

1.3 产业结构单一降低了煤炭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产业链单一, 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简单的粗加工上。在煤炭市场稳定时期, 可以集中开采煤炭资源, 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是, 面对煤炭市场波动和逆转, 煤炭企业就失去了唯一的支柱, 无力应对市场风险。

近年来, 随着煤炭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型煤炭基地均建立了煤炭循环经济园区。但受传统观念、发展模式的限制, 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仍集中在煤基产业上。即便是拓展了相关经营范围, 也基本是基于煤炭市场、煤炭企业。尽管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但煤炭市场的变化, 同样会对煤基相关产业造成影响。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在市场巨变中无能为力。

1.4 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滞后粉饰了煤炭企业的落后

1997年煤炭部撤销以后, 煤炭资源和煤炭生产管理分别归口到不同的部门。尽管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煤炭产业政策, 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以及煤炭产业的特点, 产业政策对煤炭企业的指导、约束作用未能施效。另外, 相比较机械制造、通讯等标准化作业规范的行业, 受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限制, 煤炭生产的粗放式经营特点显著。从煤炭资源勘查、开采到采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缺乏系统合理的标准体系。而且由于相关标准滞后, 煤炭资源勘查投入与生产建设投入不匹配, 造成资源储备不足, 持续发展乏力;煤炭开采中资源回收率难以保证, 浪费现象严重;矿区生态环境影响难以客观评估, 复垦后的土地难以顺利移交。导致煤炭企业成效缺乏可比性, 资源保护名存实亡, 矿区生态环境的补偿负担不断增加, 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稳定生产。

2 煤炭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尽管当前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但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 其主体地位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因此, 客观上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2.1 煤炭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尽管目前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 但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客观的能源赋存决定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会有所改观, 但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从全球能源发展来看, 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呈增长的态势。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显示, 2013年全球煤炭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 较2012年增长3%, 超过了其他能源。在我国, 尽管2014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同比降低约2.9%, 出现了15 a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但消费量仍达到35.1亿t, 占一次能源的66%。据预测, 到2020年, 我国煤炭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降至55%左右, 到2050年仍将占到50%左右。考虑到能源需求总量的增加, 未来一定时期内, 煤炭需求总量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

2.2 我国煤炭能源发展战略保持不变

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 我国能源发展要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 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0年,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t标准煤左右,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t左右[3]。可见, 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以煤为基础, 多元发展”的能源发展方针不会动摇。但煤炭的清洁利用, 煤炭转化以控制煤炭利用造成的污染将成为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现代煤化工技术、煤炭多联产等先进发电技术以及煤炭转化利用技术将引领煤炭利用, 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用途更加广泛。并因此拉动煤炭新的需求。因此, 也不要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前景过分悲观。

2.3 煤炭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健全的市场体系为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经过近20 a的发展, 煤炭资源市场、煤炭产品市场、煤炭信息市场以及配套的资本市场等日臻完善, 为煤炭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改并实施, 明确提出了矿业权, 明晰了矿产资源产权的法律关系, 为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此结束了煤炭资源无偿开采的历史。随着煤炭产品价格市场化, 打破了国家长期对煤炭产品的统一定价, 促进了煤炭企业直面市场组织生产与经营, 为煤炭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同时, 国家引导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多元混合经济, 提高了投融资能力, 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煤炭投融资制度, 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支撑煤炭资源风险勘探和煤矿产能建设。目前全国已有39家煤炭企业成功上市, 直接融资超过2 000亿元[4]。为煤炭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活力。

2.4 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成效斐然, 安全生产状况稳步改善

煤炭生产条件复杂, 许多关键技术需要相关技术的攻关解决。近年来, 煤炭开发利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 从特厚煤层放顶煤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的完善, 到薄煤层特殊开采工艺的研发, 为特大型矿井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从煤炭资源绿色开采, 到煤基循环经济模式, 为煤炭产业创新型发展提供了示范。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 不仅提高了煤炭开发利用效率, 而且开创了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同时, 国家不断加大煤矿安全整治力度, 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近年来, 煤矿事故数和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强化安全管理, 重塑煤矿形象, 提升了煤炭产业的社会地位。

3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

当前, 我国煤炭行业短期性、结构性过剩和长远产能不足的矛盾还未有效缓和。未来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下降, 但煤炭消费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煤炭企业应主动接受产业发展的新挑战, 把握机遇, 以创新为根本, 顺应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 全面推动煤炭勘查、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 加强国际合作, 准确发展定位, 创新发展模式,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5]。

3.1 直面煤炭市场, 转变发展模式,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健全的市场应该能灵敏地反映产品的供需状况, 并引导生产和消费。煤炭市场亦然。从2012年年底开始, 煤炭市场就开始显现煤炭产品的结构性失调。到目前, 供求矛盾愈演愈烈。作为煤炭企业, 既无法凭借一己之力短期内就改变这种状况, 也不能无视这种状况;只能是冷静、现实地面对市场, 凭借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适应市场的发展。

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 煤炭企业应加强市场分析, 研究煤炭供需的周期, 并利用煤炭市场疲软的机会, 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借力煤炭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煤炭生产薄利甚至亏损的机会, 调整产业机构, 发展多种经营。首先依托煤炭, 拉长产业链, 利用煤炭价格低廉的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 谋求煤基产业的发展;其次, 实施跨行业发展, 利用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和所控制的资源, 开拓经营范围, 实施多角化经营;另外, 利用煤炭效益低迷的契机, 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联合,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联合, 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国务院“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促进煤电联营, 形成若干个亿t级煤炭骨干企业”的决策, 合理煤炭开发布局, 发展大型煤炭基地[6,7]。

3.2 以政策为导向, 高度重视绿色开采, 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评估是在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及国内外影响因素而确定的[5]。因此, 煤炭企业应以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为准绳, 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指导, 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规划和模式。第一, 通过创新驱动, 寻求企业经济增长点, 提升企业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 推动企业发展从资源投入型、劳动密集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 客观评价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合理确定开发规模, 选择适宜的回采工艺, 实施绿色开采, 一方面减轻煤炭开采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贯彻“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第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延长煤炭产业链, 变废为宝,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及其对矿区的影响, 同时拓宽煤炭企业经营范围。

3.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增加技术储备, 为迎接下一轮产业复苏做好准备

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对煤炭的增量需求不可能很大。因此, 煤炭企业要积极急筹措资金, 开展科技创新,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开采方向发展。坚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由增量扩能型向协调发展模式转变, 由任务型生产向服务型生产转变。同时, 应该进一步实行煤炭机械装备制造由高水平向质量、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煤炭转化工程建设, 煤炭产品由生产和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和洁净煤转变, 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8,9]。

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可能会挫伤煤炭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可能会迫使部分企业退出行业。但随着经济转型的成功, 长期来看煤炭产品的需求总量是不会大幅度缩减的。为了满足未来煤炭产品骤增的需求, 煤炭企业应加强基础储备, 增强技术力量, 研究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 以求能快速增产, 占领市场, 并争取以尽可能小的生态环境扰动采出煤炭资源, 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 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广大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鼓励员工学习新技术, 开展技术攻关, 防止技术人员的流失。为新一轮产业复苏做好准备。

3.4 加强地质工作, 为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多因煤层地质条件突变引发。而且煤层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煤炭回采工艺和生产组织。细致的地质工作可以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的保证。

煤炭深埋地下, 资源条件、赋存状况难以直观感知。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需要地质先行, 矿井建设中, 需要以准确基础地质信息作指导;生产过程中, 需要全面的地质信息为方案优选提供依据;矿井开采的每一个阶段, 都需要借助基础地质信息来开展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地质工作贯穿矿井生产的全过程。当前,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地质工作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技术支撑。通过地质工作, 一方面预先查明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 以选择适宜的开采方法;另一方法面, 可以原先发现安全隐患, 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 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因此, 煤炭企业应充分重视基础地质信息, 认真开展地质工作, 为安全高效生产、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3.5 合理规划产量, 降耗提效, 争做产业逆势中的引领者

影响煤炭企业产量的因素很多。在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 生产单位要开展精细化管理, 合理规划煤炭开采的时空关系, 确保安全高效生产。同时, 煤炭生产环节复杂, 成本控制潜力巨大。因此, 煤炭企业要遵循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分析各生产环节的生产组织, 强化基础管理, 开展标准化管理, 实施过程管理, 将成本控制与鼓励技术创新、讲成本开支控制与质量管理相结合, 降低无效开支。通过降耗提效,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矿生产安全为天。因此, 在全面控制成本费用的同时, 要确保安全生产投入, 切忌一刀切地缩减所有开支。如果生产缺乏安全保证, 成本开支不仅得不到控制, 而且可能因安全事故造成更大的开支。因此, 越是在生产相对不饱和、职工安全意识降低之时, 越是要强化安全管理, 适当增加安全投入, 通过完善安全设施, 加强安全检查, 开展全员安全管理, 确保安全生产。只有安全、高效的煤炭企业, 才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才能推动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才能为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显政.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煤炭, 2015, 41 (4) :5-8.

[2]宋万鹏, 刘晋媛.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条件下采空区利用研究[C]//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多元包容》论文集, 2012.

[3]牛克洪.“十三五”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战略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 2015, 35 (1) :40-43.

[4]陈茜.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和启示[J].煤炭激光机研究, 2015, 35 (6) :44-47.

[5]王东兴, 巩维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J].煤炭经济研究, 20145, 34 (11) :39-44.

[6]王克强, 刘艳芹.我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2 (4) :95-97.

[7]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8]苏东红.煤炭经济发展态势与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2) :116, 111.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篇3

课题来源:2016年度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重点创新训练项目

课题编号:201610610456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正处于重要战略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重大考验,以经济新常态的视角,着眼于煤炭企业的问题和矛盾,通过供给侧结构对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创造创新方法进行合理的探索,来化解能源危机,开拓全新的煤炭市场,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期望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煤炭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朝着优化、优质的方向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一、前言

如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由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煤炭行业作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在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二、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煤炭资源问题

大工业时代下,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大量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煤炭资源的使用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煤炭资源的浪费损失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回采率低,煤炭资源利用十分不合理,并且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分配不正确,相关部门更是缺乏对稀缺煤种的保护性开采措施,造成煤炭资源短缺,甚至枯竭。

2.煤炭企業管理问题

近期,煤炭行业在新能源的牵制下,盈利水平较低,并且随着近年来各项工业指标的下降,煤炭受到的宏观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这对煤炭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当今的煤炭产业存在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的问题,产品结构单一,不具备多样性,生产集中度较低,人均效率提高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受到国有企业的影响,体制机制约束力大,行业管理得不到强化,企业管理较为粗放,高层领导者重视经济利润,忽略对底层员工的深入关心与管理,导致员工们往往不愿听从上级指挥,直线职能制贯彻较难。煤炭企业在发展阶接替产业的同时,进行转产项目时不能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使个别煤炭产业不能在竞争巨大的市场上立足,惨遭淘汰。所以加强煤炭企业的公司管理,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才是有效推动煤炭企业转型的关键步骤。

3.煤炭企业创新发展问题

许多煤炭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适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即使经过产业兼并重组也不能完善十分落后的行业规范,在煤炭行业进行创造创新十分困难,根据曾经的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的转型的方法通常是建立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但大多数时候在产业结构上实现有机调整是很不易的。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环境保护方面,很多煤炭企业都没有做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多赢的局面没有形成。事实上,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应该建立在坚实和稳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应用,明确产业转型的新思路,能够共同促进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措施

1.缓解煤炭资源的短缺问题

煤炭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不具备可再生能力,一旦资源耗尽就再也没有剩余资源的利用,并且受到当前科技水平有限的制约,煤炭的可开采能力不高,煤炭企业一旦面临着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丧失经济性,就失去了固定和特有的价值。因此应结合煤炭资源富集的地方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煤炭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减少资源的浪费。国家应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来压缩煤炭的产量,鼓励煤炭开采的部门寻找正确的方法对煤炭进行优质开采。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培养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在缓解煤炭资源短缺的同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完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的能源改革正在推进中,预计建立大型的煤炭集团,煤炭企业在去产能的基础上进行兼并重组,在煤炭的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切实完善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利用国家对社会环境的稳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权衡利弊,减少安全事故,合理安置失业矿工,改进技术环境,在通风区引进进口设备,加强监控与改进煤质。确保畅通融资渠道,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完善物流系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在煤炭企业内部实施股份制改革,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推进煤炭企业的科学管理与资源整合。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创建自主品牌,形成企业的品牌优势,达到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目的。

3.创造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动力

煤炭企业应着重改进自身的管理体系,在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使煤炭企业向节能低耗转型,提升整体效益,使煤炭企业的的资源枯竭的恶性局面得到缓解,深层次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更多的煤炭企业员工认识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发展接替产业的同时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战略,通过在行业内树立品牌文化提升转型升级后的煤炭企业的知名度,逐渐的进行技术创新,改变企业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是发展的经济的经济动力。

四、结语

煤炭资源作为国家和世界的重要资源,占据战略地位,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济新常态下的煤炭企业的转型实践,要求我们增强信心,根据煤炭经济的运行形势,构建协同创新的企业新模式,使煤炭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合力促进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国新.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始建于探索[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4):26-28.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篇4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三谈“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性论述,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的中低速发展和对能源消费量的控制将对煤炭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认识宏观形势,如何认识煤炭行业新常态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朔州市为例,就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从发展现状、转型的必要性、发展瓶颈和解决对策四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朔州市现状概述

1.经济结构特征。朔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是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的趋势,八年间下降了8.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虽有小幅波动,但仍居高不下,保持在50%以上;第三产业每年基本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朔州市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平衡,长此以往,会形成经济“断层”。

2.能源结构特征。朔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电工业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高岭土、铁矿石、铝矾土、长石、石英等28 种,其中煤炭储藏量430 亿吨,分布面积1 603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2008 年煤炭开采数量、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鄂尔多斯。从能源结构来看,如下图所示,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6.58%;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6%;煤矸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5%;石油制品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3%。从行业消费上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46 个中类行业中,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39.2%。

3.环境结构特征。全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处于高污染状态。2004 年全市4 个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35 倍,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倍,2004 年市区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达199 天,全市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为4.26;全市地表水污染严重,6 个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年均浓度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2.6 倍、0.08 倍和4.4 倍,除神头泉监测断面为中度污染外,其余5 个断面均为重污染。

二、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煤炭行业的发展也出现新的常态,城市转型发展压力陡增。以煤炭企业为主导的朔州市实现低碳可持续的转型发展亟不可待。

1.国内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行业大约以十年为周期呈现峰谷交替的发展状态。自2001 年始,山西迎来煤炭发展黄金十年,年均增速达12%,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形成。到2012 年,山西煤炭再次进入低谷,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未来增长潜力已弱化。

2.环境制约的强化作用加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高能耗,高污染”的煤炭企业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的损害无法挽回,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由此看来,传统的、粗放型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

3.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个方面,朔州市近些年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一方面,从2008 年开始,全市大力推进实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优化资源分配,优胜劣汰,对生产效能低下的小煤矿进行了整改,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煤炭经济不断复苏,然而小煤矿数量减少,大煤矿、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却越发激烈,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继续依靠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行业发展空间,给煤炭产业机构调整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产能过剩和库存的压力加大。煤炭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吸引了数十多个行业进入该领域投资,仅八年的时间里,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就达到3.1 万亿之巨。全社会煤炭库存大幅增加,连续30 多个月保持在3 亿吨以上,市场不断加剧的压力正在逐步击垮煤炭企业。

三、制约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究

1.资源问题。煤炭的开采无法避免水资源的破坏,据统计,每开采1t煤,就要造成2.48m3水量的流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电力工业也是用水大户。因此,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朔州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问题。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程度的增强,煤炭城市烟尘、粉尘、大气、水体污染、煤矿过度开发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日益严重,就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做得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恢复的需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日恶化,严重阻碍了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问题。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煤炭产业仍旧是朔州市的支柱性产业,主导产业过于单一。新兴产业的增长相对于能源产业的增长仍显得微不足道,整个工业的构成甚至更趋于重型化,自从建市以来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煤炭产量密切相关。

四、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1.提高煤炭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于煤炭资源而生存发展,而煤炭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滥开滥采,不合理的、粗放的利用必将导致资源过早枯竭,随即煤炭资源型城市将走向衰竭。

2.发展多元化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朔州市以煤炭经济为主导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减少了产业间的互补互利,使得朔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延伸空间极其有限。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多元化经济,增强经济活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旅游、文化等产业,推进本市“商、旅、文”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健康、合理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3.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建设。为有效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压力和困难,朔州市应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得城市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相适应。

五、总结

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着“煤炭需求放缓,结构转换加速,生态环境限制,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为此,应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争取战略主动,找到新的突破口,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李世玲.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朔州发展循环经济案例[J].时代金融,2013,(35):372-376.

[2]任菊香.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朔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8,(2):169-176.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篇5

关键词:煤炭行业;新形势;思想工作;战斗力

当前,煤炭市场疲软,许多煤企的正常经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部分职工思想活跃,斗志削弱,精神涣散。细心周到、情理交融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出战斗力,怎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使之成为煤企发展的动力就显得尤为关健。笔者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两个结合、遵循三个注重。

一、做好两个结合理顺情绪激活力

首先,做好“点”与“面”的结合。所谓“点”:就是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思想、认识状况也不尽相同。这种客观上的差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要有针对性。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由此也可以引出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时而异、择机而发。只有研究和分析各类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熟悉和了解他们的情况,认识和把握他们的不同特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打开对方心中的“闷锁”,收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效果。例如,做基础较好人的思想工作,应指出存在问题、缺点和不足,着重提醒他们防止骄傲自满情绪,促使他们登上一个新台阶。做基础一般的人的思想工作,要注意激发他们争先创优的进取心,破除甘居中游的思想;帮助他们找准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奋力争先。做基础较差人的思想工作,首先要主动接近他们,多给一点关怀、温暖和谅解,在亲切交谈中拆掉隔心墙,架起连心桥;要注意发现他们思想上的闪光点,肯定长处,表扬进步。所谓“面”:就是对全体员工加强教育。准确把握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前提和可靠依据,一个单位治理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密切的关联,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体现了自律与他律、提倡与禁止、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有机结合;因此,首先是加强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教育,如果不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去做人的思想工作,那么说话就没有依据,就很难使人心服口服,大道理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讲够。另一方面,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职工只有全面认识煤炭企业面临的形势,才能客观对待企业采取的降耗举措;职工如果对具体政策不理解,很容易引起思想上的疑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因此,帮助职工学习这些政策、掌握这些政策、用好这些政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其次,做好“宽”与“严”的结合。所谓“宽”: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情感相结合。俗话讲:月有残全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员工在遇到烦心事、思想压力大时,情绪非常激动,往往有些过激的言行。做思想工作不仅要避免盛气凌人的“说教”,而且还要对过激的言行给予宽容。所谓“严”: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执纪相结合。实践证明,一味地宽松、宽厚,虽然有时可创造和谐的气氛,但长期下去,势必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和风细雨,但不能搞无原则的姑息迁就,不能只劝不教、只劝不管,要敢于开展批评,善于敬告直言。做到坚持原则不失灵活,灵活适度不丢原则,有机统一科学结合,既要防止“正规谈”又要避免“顺着说”,才能增强实际效果。为此,应出台完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狠抓制度落实,对酗酒闹事、生活作风不检点、煽动群体性上访、旷工超假等违犯制度者不论对干部还是职工,不管技术多高、能力多强、资格多老,都要按制度办事,不搞特殊,不搞下不为例,严打歪风邪气。

二、遵循三个注重千方百计鼓干劲

就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来看,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载体。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必须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关键是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工作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参与,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具体来讲,一是要以“创建”为载体坚持条块结合、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企业涌现出更多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二是要以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文明健康的企业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三是要以网络为载体,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积极开拓网上教育和健康向上的网上文化活动,尽快占领网上阵地,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四是要积极举办篮球赛、乒乓球赛、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课题攻关、理论考试、明星员工评选等活动,使职工在集体活动中求知、求趣、求乐、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二是注重情感。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感情在人类当中最具浓厚色彩。重感情,办好实事是思想政治工作工作产生效力的先导和基础。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在感情上与群众融洽、沟通,进而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帮助职工在生产劳动中改正存在的缺点。感情上投入,不是说投入就能投入的。这里起码要有三个因素:即是从心理真挚关心爱护群众,从言行中真诚相信和依靠群众,从主体上承认群众是企业的“当家人”,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问题,那么在做职工的工作时,就能在感情上“点滴入土”,滋润职工的心。只要有一股给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感情和韧劲,一股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把职工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同一条线上“将心比心”,这就是感情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以平等待人的角度出现,不要把自己放在高于职工的位置上说话;给认识和行为上有偏错的群众讲“理”,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还要明之以法,讲清“因为什么”道理,使职工懂得之所以然,自觉认识和纠正,服从维护企业整体利益;这样,怀着对群众的浓厚感情,职工心舒了,气顺了,劲足了,思想政治工作就收到了实效。

三是注重内容。当前,煤炭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企业结构调整、人员分流等,事关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势必会影响企业职工,产生烦燥、焦虑、冲动、低沉甚至抵触情绪。这些疑虑和消极情绪化解不开,必然会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和心理疏导的着力点放在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善于从苗头上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从渐变过程中预测到突发的可能性,切实帮助职工解除心灵深处的困惑和疑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健康的心理参与企业改革,自觉地投身到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中去。同时,安全是煤矿企业的“天”,在煤企做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安全。我们常说“三违”是安全生产的最大敌人。导致“三违”行为和伤亡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人心中存在的“思想隐患”,是人在其思想中产生隐患后,才有了“三违”或事故出现。因此,抓好安全生产,减少或避免“三违”及事故,最关健的是要解决好职工的“思想隐患”,在对“三违”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加强对职工思想观念教育,通过事故案例教育使职工明白“出现事故谁倒霉?”“实现安全谁受益?”等有针对性的道理,让职工明白“三违不能有,事故出不起”、“财富可以创造,生命不能重来”等道理,促使职工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思想观念,无论工作再重、任务再急、时间再紧、事情再多,都要先考虑怎么干是遵章,如何干是违章,怎样才能保证工作的安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煤炭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要认真研究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及时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和处理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职工把个人利益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融合,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思想,从而增强职工凝聚力和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013-2017年焦煤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51行业报告网,2013年7月.

[2]李建.国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东方企业文化,2013,(8).

[3]张宝成.浅析国有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之道[J].经济视角(下).2013,(3).

经济新常态下玻璃行业市场分析 篇6

(一) 需求。对玻璃业需求量大的主要有建筑业、汽车业、家用电子产品, 等等。本文主要从三大主要需求行业进行分析。

1、建筑需求。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 住房需求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 人口庞大伴随着吃喝住行, 这对玻璃业从侧面也是一种机遇。根据中科院建筑材料咨询报告显示, 2010年中国住宅面积达到400亿平方米, 而这一数据也在不断创新高。我国城镇面积平均每年新增11.25亿平方米。而旧房的拆迁与翻新和新房的建设对玻璃的需求也必不可少, 特别是城市建筑更是以玻璃建筑为主以博得人们的喜爱。如果以每平方米建筑需要0.4平方米的玻璃计算。仅一年对玻璃的需求就有4.5亿平方米 (约9, 000万重量箱) 。二线、三线城市的崛起更加大了对玻璃的需求。安徽凤阳地区以玻璃制造业著称, 主要供应于皖北及江苏周边, 在安徽玻璃行业可谓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凤阳玻璃为研究点研究安徽大部再拓展到整个中华地区玻璃业需求, 可以详细看到整个玻璃业需求与发展。根据国家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安徽人口有6, 000万左右, 每年新增城镇面积3, 542万平方米。到2011年, 我国很多省会城市、发达城市已经开始逐步使用节能环保的中空玻璃。在玻璃的种类中也逐渐产生了更多的要求。一项由建筑业协会发起的调查表明中国未来对建筑玻璃的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汽车行业需求。

从中国汽车工业来看, 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崛起给玻璃业也带来了福音, 比亚迪、奇瑞、长城、江淮等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 但产能较大。2013年产量已突破2, 000万辆。随着汽车性能提升, 玻璃在汽车中的比重也大幅度提高, 1990年每辆轿车玻璃需求量为每辆3.5平方米左右;2000年每辆轿车玻璃需求量为3.85平方米左右;当前, 每辆轿车至少4平方米的玻璃用量。安徽地区的江淮、奇瑞等全国知名轿车对玻璃的需求也很大。玻璃能让车辆看上去更加美观, 减小行驶中的阻力, 大大降低油耗。汽车上各位置玻璃的性能作用也大大不同, 对玻璃的材质技术要求更是不同。根据用处不同可分为:安全玻璃、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区域钢化玻璃。对于单单玻璃的采取、加工也需要较大的成本。根据国家交通局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2005~2015年车辆玻璃需求如表2所示。 (表2)

在汽车部件玻璃用量中, 一方面玻璃循环使用;另一方面中国玻璃市场并不是完全适应供求平衡。这对玻璃业来说是一个刺激。

3、电子产品需求。

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 如手机、电脑、电视等高度信息化的高科技产品更加依赖于超薄敏感玻璃。它们对玻璃的要求极其苛刻, 无杂质、耐磨、抗晒、不裂痕, 等等。仅2000年以前, 我国为了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引进超薄玻璃就有1, 000万平方米。而后对于家用电子产品玻璃需求更是逐年增加。2015年对超薄玻璃的需求就有2, 000万平方米。如果把我们生活中涉及的玻璃需求加起来, 这个数字将更加庞大。

(二) 供给

1、对于建筑业玻璃的需求主要由我国沿海城市供给。

其中南玻集团 (深圳) 在内陆行业中处于领先, 主要供给于沿海与华中, 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玻璃对抗风、抗雪、抗撞击等方面具有一定要求, 对于透光度和缎面条纹的把控相对而言并没有汽车、电子产品等那么严格。我国建筑玻璃在抗风、抗雪等方面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所以对于建筑玻璃我国以自我供给为主, 但我国经济发展快, 量能大, 仍需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2、对于汽车玻璃、电子产品超薄玻璃等, 要求技术水平高。

我国福耀玻璃、耀华玻璃、金晶玻璃等龙头公司在汽车玻璃技术掌控方面较为成熟, 但核心技术产权并不在我国, 汽车防弹玻璃、隔热玻璃等依然需要大批量进口。电子产品的超薄玻璃、防辐射玻璃、眼镜防紫外线玻璃等国内都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伴随我国经济增长, 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光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 长期而言不现实。

二、经济新常态下玻璃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玻璃业市场巨大, 但存在很多弊端, 如国外高新技术的冲击, 低下的生产率、合格率以及生产的单一, 自主创新能力差, 等等。

(一) 加工运输成本高企, 行业自有技术短缺。

在经营方面, 这一问题是凤阳玻璃厂甚至中国玻璃厂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我国的60多个浮法玻璃生产线分布在全国各地, 而外国可能一个企业就包含了所有的生产线, 这在加工运输等成本上面就大大降低了。在产品质量以及品种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 品种单一、技术成本低。中国玻璃整体采用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生产, 这样生产出来的含杂质多、透明度低、有气泡等等就会阻碍玻璃的销售。在品种方面, 很多技术都是靠国外引进, 中国对于玻璃业没有多大的技术掌控度, 这成为阻碍玻璃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缺陷。中国玻璃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搜集整合中华玻璃网相关信息可得表3。 (表3) 表3也反映了我国浮法玻璃业与世界浮法水平有一定差距, 与欧美差距将会更大。这对于我国玻璃业也是一个挑战。

(二) 产业布局不足。

我国玻璃工业的产业布局存在严重不足。以凤阳为例, 起初其地域、能源、交通、政策并不占优势, 在我国很多地域同样如此。大型企业在一起相互重叠, 并没有一些系统性规律的分层造成局部竞争激烈, 而一些地域资源稀缺, 在整个市场中对玻璃定价也大不相同。以政府为市场导向, 根据市场规律向离着资源近、交通方便、政策普及地域发展更能有效带动一个城市, 一个行业的发展。

(三) 市场经济下行。

宏观经济下, 中国国民整体经济, 工业、制造业、纺织业等步入新常态下,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并且不能注入新的动力。光靠投资拉动市场需求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产能过剩也极大地牵制了工业的发展, 但总体提升质量效益。步入新常态, “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等国家推动的重大战略经济实施, 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 对外市场广, 也是对玻璃业的挑战。

(四) 制造加工燃料污染严重。玻璃的生产加工主要燃料为天然气、煤炭、石油, 作为主要燃料占比高达80%, 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相比于其他行业, 这些原燃料的运输、储存就成为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其运输储存带来的扬尘, 扩散在大气中, 严重影响空气环境, 对人的呼吸道也有严重伤害。煤炭、石油的焚烧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灰尘细沙和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相对清洁的天然气, 运输过程就要做到防泄漏、防爆, 燃烧产生的硝酸对环境也有严重影响。产生的有毒气体对玻璃本身也有一定的腐蚀效果, 对成色、透明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 每个企业应该从加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加装去硫去硝除灰尘装置, 从而既保障环境的优质, 也保证玻璃出炉前的色泽。

三、玻璃业发展对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处于飞速发展下对玻璃业的刺激与冲击是巨大的, 中国玻璃业机制并不完善, 对于超薄、高档轿车各种玻璃的配置技术并没有那么完善, 所以很多技术性方面都需要依赖于进口, 大大提高了成本。权威预测, 在2025年左右中国才可以将玻璃业达到供给平衡。在未来的五年内, 中国玻璃需求增长率将保持在5%左右。在2025年中国玻璃业需求增长率将达到7%。主要依据于国家建筑局给出的相关资料推测出。2000~2010年玻璃的需求从0.945亿重量箱增长到2.015亿重量箱, 增幅为113%。除去可能循环使用的平均需求增长率在10%左右。加上“十三五”规划中国经济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 中国GDP增速由2010年的10.6%到2015年6.9%, 世界平均玻璃业需求增长率在4%左右, 而我国在经济发展热年远高于这一数据, 所以笔者预测未来中国玻璃需求增长率将达到7%。对于玻璃业发展, 可从以下几项作为突破口:

注:数据来源于建筑业协会官网

注:表格中前列表示安徽地区汽车对玻璃的需求与供给;后列表示整个大陆对玻璃需求与供给

(一) 玻璃行业的发展需要加大结构性调整力度。

运用市场经济政策, 政府辅助建造特大型玻璃工业制造公司。对玻璃业发展起到全方位开拓创新, 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增加各式品种, 淘汰落后的简单性流水线作业, 加大技改力度。

(二) 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

对于自主研发的产品给予支持, 提供市场, 在新技术新方法上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在税收方面可以减缓或者免收税额。制定节能玻璃相关规定, 让创新过程中意识到创新的不仅仅是产品, 对节能也要有突破。完善玻璃的使用规范, 防止发生危险事故以及不必要的损失。

(三) 加强内部调整, 提高竞争力。

国内玻璃业要立足长远, 通过技术创新催生其他行业得到突破, 创造市场没有的技术, 带动新需求。从管理、培训、企业文化、交流方面不断地去培养并引进人才。找出本公司特色, 只有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可以得到行业的认可。用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与奖励, 带动员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使企业不断突破, 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魏岳江.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J].中国军转民, 2015.2.

[2]赖建成.台湾玻璃及其制品业:玻璃工业连续2年负增长形势严峻[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12.

[3]韩永奇.从我国玻璃行业发展轨迹看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J].国外建材科技, 2008.6.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推荐阅读:

上一篇:深化考核机制,完善奖励制度下一篇:幼儿园春季运动会的活动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