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就业方向

2024-09-27

电子商务就业方向(精选10篇)

电子商务就业方向 篇1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设以下方向:

1、营销:网络营销方向;

2、技术:网站编程设计方向、网络支付与安全;

3、信息管理:企业信息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政务、供应链管理;

4、法学:电子商务法;(非电子商务专业)

5、经济金融学: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6、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高校课程设置一般不同,一些院校注重计算机技术,一些注重企业管理和商务模式,这些体现在电子商务专业所在院系,一般有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等(在管理学院居多),各个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二、电子商务就业方向:

电子商务就业方向 篇2

当前商贸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呈连年增长趋势, 但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为凸显, 就业工作任务艰巨。据教育部统计, 截至2009年9月, 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到70%。在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调查中,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现状与未来就业形势不乐观, 仅有28.8%的大学生表示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 55.1%的认为把握不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也成为大学生共识。

综观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有三大矛盾正成为商贸毕业生就业的“瓶颈”。

一是商贸学生“多”与“优”的矛盾。我国高校实行扩招后, 毕业生数量在增多, 但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总量却没有明显增长。这导致一些优秀毕业生有业不就, 很多毕业生无业可就。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没有市场。

三是就业指导工作还未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虽然教育部强调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实行“定编、定机构、定经费”, 要有专门的专家去做商贸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但实际上, 多数学校没办法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 社会更是如此。

对当前现状的管理对策

大力转变观念

商贸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 其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一所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积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产品”确实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还必须加强就业指导, 做好“产品”的市场营销。如果说过去学校只管搞好“产品”的生产就行了, 那么现在还要搞好“产品”的“营销”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强化推销意识, 通过市场推销毕业生, 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不仅要抓好毕业生的质量, 培养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也要抓好大学生的“促销”, 只有这样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重全过程、全方位指导

高校学生的就业已逐步延伸到大学的整个过程, 涉及学生大学阶段的学涯规划, 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从人才交流会情况来看, 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 没目标, 没准备, 全凭碰运气, 结果造成有意向的没信心, 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提高就业指导的能力

商贸毕业生从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 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赋予了更多责任。今天, 自主择业对高校来讲, 责任更大, 事情更多, 任务更重。应该看到,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以来,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虽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距高校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完善的就业制度还相差甚远。到目前为止, 很多高校还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完整、全面的用人单位的各种资料信息和需求信息。

高校就业工作对人才管理的拓展

就业工作要内联外延, 及时总结, 形成合力。

内联包括:就业工作与人才学风建设相关联;就业工作与教学管理改革相关联;就业工作与德育文化建设相关联。

外延包括:就业工作应在进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就业工作在把握人才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为了使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必须加强高校人才就业指导, 加强和扩大就业指导的范围, 使其具备信息交流、业务培训、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多种功能, 这样才能在市场就业的引导上使商贸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

电子商务就业方向 篇3

【关键词】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知识结构分析;对策

引言

众所周知,以前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都是在教育部门从事教师一职。然而,如今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如,湖州、嘉兴等地)已不再缺少教师,甚至出现了教师满员的现象。但是,每年还是有众多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毕业生。由于近几年大学扩招,毕业生数量更是呈急剧上升趋势。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党和各级政府的大事。

目前,除为数有限的国内几所大学被教育部严格准入——设立商务英语专业外,很多大学已经在本科英语专业设立了商务英语方向,开出许多相关课程,因为大学都已发现商务英语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加入WTO,大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增长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务英语的涵盖面也越来越广,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1.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

随着外贸企业的不断兴起,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也随之增长,过去那种只懂英语别无它长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显然不能满足外贸企业的要求,现在所需的是英语+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所需的是“一才多用”的员工,青睐 “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通才”,意即“精通英语,又具有扎实的商贸理论及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李奕华,2006,<6>:120-121,133)。这是对于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一个典型的要求,因此,需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1.1 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学生已不再是市场的宠儿,而且这类人才在市场上已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显然,当今英语专业学生已认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英语不再是他们的专利,因为掌握这门语言的人逐年增多。这就意味着英语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已不再具有优势。

所以商务英语方向学生在打下牢固的基础英语的同时,更需要与商务相关的复合性课程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技能。当他们瞄准外企、外贸等就业市场时,他们更清楚自己应学得更多,懂得更多。光靠单一的知识结构,很难实现就业。因此,他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强化技能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外企对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要求

英语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问题目前倍受高等教育界关注,因为传统英语专业培养模式旨在造就工具型人才,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这样的英语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根据广东的一些调查显示,英语+市场营销/行政类人才最吃香。毕业生基本安排在外贸销售、外贸跟单、翻译、助理(秘书)等岗位(丁红潮,2007,<1>:361-362)。

总体而言,外企的要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保证。外企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道德素质: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二、“对工作更强的适应性”。商务英语方向毕业生应努力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要想成功地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就必须具有这种能力;三、“更好的综合素质条件”。除了必备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更应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多向思维能力、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素质。

2.对策

2.1 大学对务英语方向学生课程设置的改进对策

课程设置应该“以生为本”,最重要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不应根据师资来安排授课。以湖州和嘉兴地区为例,服装进出口贸易公司比较多,那么,这两个地区的高校就应该让学生选修相关服装(比如染色、打样等)方面的课程。不然,即使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还是不能马上与工作岗位实现衔接,他们还是需要自学一些与服装有关的商务英语及产品知识。也就是说,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正确处理知识广度、深度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本着一切从市场需要的目标设置课程。

2.2 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学习改进对策

由于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即使专业对口,企业仍然招聘不到合适的大学生。况且企业现在需要的是英语+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方向学生应该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学习一些与市场对路的商务英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外语类毕业生特色,才能在与懂得一些英语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竞争时充分彰显自身的优势,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另外,商务英语方向学生应该努力做到既精通英语又具有扎实的商贸知识及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因为21世纪所需的是“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实际能力”的人才。

2.3 商务英语师资优化对策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改进商务英语授课的师资,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肖冲学,1998,<4>:110-121)。只有对商务英语非常精通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即所谓“名师出高徒”。

其次,和所有教师一样,教授商务英语的教师同样需要幽默感,要有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本领。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幽默感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受到鼓励,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常我们说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就像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信中说:“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发掘的原因就是兴趣”。当我们满怀兴趣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事半功倍。商务英语的授课教师除了自身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出色的教学艺术之外,更要具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能力。

2.4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商务英语方向学生就业时,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与相关领域具体工作相结合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外贸企业的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公司更加贴近,因此,与外贸企业联姻,建立实习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校外实习基地发挥最大的效果呢?这就需要学院领导、教师、学生和公司形成联动。直接去公司见习、实习无疑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学院领导是整个基地建立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倡导者(丁红潮,2007,<1>:361-362)。如果没有学院领导的重视,缺乏公司一定的物质支持,见习、实习就没有可行性。导致的结果是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削弱教师和学生的热情。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大学同时应该更好地实施这样一些方案,比如,组织学生多参与公司的培训课程、促销活动、宣传活动等。当然,企业积极主动的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深层次的合作需要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丁红潮,2007,<1>:361-362)。

参考文献

[1]丁红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训探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61-362.

[2]肖冲学.从市场需求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兼谈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4):110-121.

本文为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第二届大学生科研立项院级项目(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2008年7月5日印发)成果。

作者简介:

王柳红(1985—),女,浙江嘉兴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外语系。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方向好不好? 篇4

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也越来越多,有时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下面笔者和大家分享下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所从事的工作:

1、到大型的电子商务企业从事技术,管理类就业。如果是比较名牌的大学毕业,你可能有机会到像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企业就业。福利待遇相当好,但要求工作能力也相当高

2、做销售工作。电子商务专业学的也是有关销售方面的知识,且销售行业门槛比较低,工作容易上手。许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从销售基层做起,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就转行做管理工作。

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方向 篇5

通过调查省内外及沿海地区几次大型人才交流会,发现有65%的岗位与商务英语专业相符合,特别是沿海地区一些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其中包括英文秘书、报关员、跟单业务员、英文翻译等岗位.而在省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如外贸进出口公司、有独立进出口权的国有企业、独资企业以及高新开发区等等,都在不定期地招聘商务英语人才,而且都十分重视对商务英语人才的上岗培训并提供学习机会.由此可见,我院的商务英语专业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外向型经济企业不断涌现,对具有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掌握一般商务外贸运作知识、熟悉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人才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骨干人才、通用人才。 拥有一本BEC商务英语证书的人员大都在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在涉外大型饭店、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员和翻译等工作,就业率达90%以上。

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就业方向分析 篇6

对于这六百六十五位毕业于民国各高校的女生, 陈东原先生进一步统计云:“国立的:北京大学11人, 北京师范大学15人, 北京政法大学7人, 北京农业大学4人, 北京女子高师236人, 北京工业专门8人, 北京医学专门14人, 北京美术专门30人, 南京东南大学44人, 上海商科大学13人, 武昌高等师范19人, 广东高等师范13人。省立的:天津河北大学13人, 福建厦门大学4人, 武昌外国语专7人, 广东法政专门13人, 云南东陆大学8人。私立的:北京中国大学14人, 北京平民大学12人, 北京新华大学4人, 北京新华商专9人, 天津南开大学23人, 上海南方大学4人, 上海中国公学3人, 江西豫章法专6人, 武昌中华大学34人, 长沙自修大学3人, 长沙达才法专3人, 长沙群治法专12人, 广州岭南大学27人。”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 这些毕业于高校的民国女大学生们, 其中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占绝大多数, 共计是283人。其余除专业未标明者之外, 尚有政法专业的41人, 美术专业的30人, 商业专业的21人, 医学专业的14人, 工业专业的8人, 农业专业的4人, 语言专业的7人, 基本上代表了民国时期女子的全部就业方向。

一、就业于教育行业

通过上述数字可以看出, 民国女大学生在师范学校就读者占的比重相当大, 所以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是当时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大趋势。鸦片战争前后, 欧洲各国家不断地派送传道士进驻中国各城市, 女子学堂的兴起也是在这个时期。自1906年天津兴办了北洋女子学堂之后, 以招收成年女子为对象和招收幼女童为对象的各种女子教育逐渐兴起。据光绪二十三年 (1907) 学部第一次教育图表编统计, 仅京师、直隶、江苏就有各类女子学堂205所。在这些女学堂里任职的女教师和女校长大多都来自于高等师范学校, 或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女学者。如上文提到的最早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的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王兰, 毕业后于北京职业女校担任校长。又如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是1924年春开始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杨荫榆早年就读于景海女学堂和上海务本女中, 1907年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 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918杨荫榆又赴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 于1924年2月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又据《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 (教科卷) 中谢鸣九撰写的一篇名为“上海私立学校的奇闻丑事”云:“那时雁荡路上有一所上海妇女补习学校更异想天开, 用登报招聘教师的方法, 罗致一批不必付酬的人为学校服务。每一个应征的人来, 校长周振韶必亲自提出一个条件:先试教一个星期或是两个星期, 合意后再行正式聘请, 在试教期间只供膳食, 没有薪金。真正被延用的只有极少数容貌俊秀而能陪伴校长跳舞的女教师。”虽然此文中并没有提到所招聘女教师是否为女大学生, 但从学校校长苛刻的选择标准来看, 此校对于女教师的聘用是有学历上的要求的, 所以极有可能有许多女大学生来此应聘或执教。这种女大学生就业于各类学校的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甚至在当时的改良年画创作中也有所体现, 如民国初年的一幅各叫《美术教育》的年画是提倡“美育”的改良年画, 画面上有两个儿童在教室里伏案写字, 另一儿童跪在椅子上手持画板, 正在学画梅花。值得注意的是, 画面的远处有两个身穿短袍长裙的青年女子, 正手拿着书本朝这里走来, 她们两个应当是这所小学校的女教员。从这幅图画可以看出, 当时青年女子在社会上从事教员的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就业于基督教会的各个机构

民国时期, 基督教会已在中国兴办了许多教育、医疗及福利机构, 如各类学校、医院、托儿所、慈善机构等, 在其中工作的除了外籍宗教人士之外, 还有许多中国知识人士。特别是在基督教所兴办的女学堂里, 有大批女大学生在这里执教。如上文提到的《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 (教科卷) 中的谢鸣九撰写的“上海私立学校的奇闻丑事”提到:“有好多女教师不肯结婚, 因为结婚以后就不受学校欢迎, 甚至有被踢出校门的危险, 所以宁愿终身不嫁。这种情况在几所著名的教会大学校里几乎形成风气。像圣玛利亚女中、晏摩氏女中、第三女中的前身今四女中等, 女教师中老小组特别多。其他私立女校如培成女中、启秀女中、第十一女中的前身允中女中等, 都向教会学校学习, 这种风气也颇流行。”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 大量的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进入教会所办的学校里任教, 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独立的社会身份之后, 为保住这个工作, 她们宁可放弃婚姻和家庭。

又如在《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 (教科卷) 中, 幼教专家顾蕴鹤回忆了早年在上海静安寺路999号的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的上海第一家托儿所里工作的情景:“姚贤慧所长见我喜欢孩子, 又读过幼师, 便把我留下当一名保育员, 这便是我幼教职业的开始。”这说明顾蕴鹤是一名毕业于幼师的女大学生, 所以才有资格进入上海的第一家基督教会的托儿所工作。据她的回忆, “金陵女子大学的师范生前来参观, 开座谈会, 还参加实习。我们一边自己办保育员训练班, 一方面为来参观实习的后备军提供条件。”这说明这所托儿所还兼作金陵女子大学的实习基地, 为未来可能从事幼教工作的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

三、就业于医疗机构

据著名作家萧乾的回忆说:“早在三十年代我在燕京大学读书时, 就注意到那里的女教授大都是独身的 (冰心是仅有或不多见的一个例外) 。原来妇女一结婚, 立刻就丧失教书的资格。那时协和医院的护士学校有一项极不近人情的规定, 学员不但在学习期间, 甚至毕业后若干年内也不许结婚, 否则立即取消护士资格。”从这一护士学校不近人情的规定里可以看出, 当时的各大医院都在招收女大学生入院工作, 条件却是以牺牲婚姻为代价。所以民国时期毕业于医学院的女大学生, 其就业方向当然是各种医疗机构, 如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早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1921年考入协和医学堂, 1929年, 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 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 成为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民国女大学生中也有人自创医院行医或自创女子医学学堂的, 如妇幼保健专家杨崇瑞, 191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22年她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 1925年被选送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妇产科, 1929年归国后, 杨崇瑞筹建了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 1933年又创办了南京中央助产学校, 杨崇瑞亲任校长。

四、就业于各政府机构

中国近代女子参政运动再度出现高潮是在五四运动之后, 在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启迪之下, 民国时期的知识女性有了参政意识, 各省资产阶级上层妇女组织的“女界联合会”就是女子参政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于是第二次女子参政运动于就在1921年至1922年间发生, 并以湖南、广东为先锋, 进而影响到全国各地。于是湖南省“省立宪法”于1922年1月1日正式公布并明文规定:“无论男女, 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二十一岁以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在稍后的选举中, 又规定:全省“得有女省议员一人, 女省视学一人, 女县议员十数人, 及少数女子得供职于省议会等各行政机关”。虽然本文作者对此法律条文能否落实以及落实到何种程度没有详考, 但起码从文件精神上来看, 此法律已为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进入政府各职能部门就业提供了可能性。

又据《冯玉祥在开封》中, 开封人氏原景松撰写的“我亲身参与妇女解放运动”中记载:“冯玉祥主席提倡男女平等、妇女参政。从这时起, 行政府所属政府机关才开始录用女职员。冯玉祥制定和实行县长考试制度时, 在考取县长资格的30多人中就有两位女性。这不但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很少见, 在国民党统治时代也是凤毛麟角。”虽然文中并未提到这些女职员、女县长的学历, 但从严格的考试程序来看, 这些优秀的女性应当属于高学历者, 故可以作为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就业方向的一个侧证。

除上述几种外, 民国女大学生还有开办律师事务所、办报纸、经商者或从政等就业方向。如郑毓秀, 早年曾入天津崇实女塾读书, 1907年随姐姐东渡扶桑留学, 后又入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大学学习, 1924年郑毓秀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郑毓秀在上海创办了律师事务所, 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又如民国时期知名的女界名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北洋女子公学的创办人吕碧城, 曾于1918年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 攻读文学与美术, 同时也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

参考文献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

[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商务印书馆, 1998.

电子商务就业方向 篇7

【关键词】 湖北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形势

湖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同时又是老工业基地。全省5700余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近2900万,每年需要转移农业劳动力80余万人;每年有近4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大军;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中,有200余万职工下岗,需要再就业。湖北更是一个发展中的省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长期存在,劳动者素质与岗位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劳动力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决定了解决湖北省的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促进就业是湖北省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省政府连续九年将全省就业指标列为“十件实事”首要内容。每年省政府与各市州及省直部门、市州政府与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县以上地方政府均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党委总揽、政府主抓、人社主管、部门支持、各界联动的就业工作格局。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湖北坚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并举,贯彻落实“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为重点,扎实开展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乡劳动者就业工作,全力促进充分就业,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低于4.5%的目标,就业局势保持了总体稳定。

一、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主要成效

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已经并正在继续深刻地改变着湖北省的就业格局,主要成效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功解决了数百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面对国企改革出现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确保了168万进中心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并帮助绝大多数实现再就业,实现了下岗向失业并轨,有效化解了湖北省经济转型出现的失业高峰。

2、成功化解了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压力。近几年,80年代中期出生人口陆续进入就业年龄,高校毕业生和其他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压力空前,湖北省正处于新一轮就业高峰期。正是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力拉动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力支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才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高峰的压力。“十二五”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实现了从每年40万人到70万人的跨越,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2.3万人,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总数近14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实现了从900万到1100万人的跨越;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有力支持了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

3、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巨大冲击。2008年突然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湖北省农民工大量返乡、部分企业订单骤降。面对如此局面,湖北坚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两手抓,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之举。贯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同时湖北省又制定了筹集1.8亿元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建立5亿元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开发2万个公益性岗位等六项特别措施。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实,迅速稳定了就业局势,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主要方向

1、坚持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促进就业的主要方略。就业政策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总纲。自2002年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来,就业工作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分统配,逐步发展为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工作格局,把发挥市场作用和强化政府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立法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

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同时,结合湖北省情,在实施第一轮就业政策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湖北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6〕1号)、《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8〕60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9〕20号)等政策文件。2010年,省人大颁布实施《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这是湖北省第一部促进就业的法规,为推进就业工作的法制化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长效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形成了具有湖北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主要政策包括: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鼓励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这些政策措施立足湖北实际,与时俱进,普惠性和操作性明显增强。

为确保政策的落实,“十一五”时期以来,湖北全省共筹集就业专项资金188亿元,累计支出就业专项资金171亿元。政策含金量之高、惠及面之广、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深受广大劳动者拥护。

2、坚持将创业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主攻方向。就业工作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两大阶段后,进入了统筹城乡劳动力创业就业的新阶段。推进创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市场主体和就业岗位,是促进就业的发动机。湖北省在2007年提出了“全民创业”发展战略,把创业作为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以解决市场主体不足、社会活力不够的问题。2008年,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帮助3万人实现创业并带动10万人就业”的郑重承诺,在全省全面推进创业带就业工作。2012年,湖北省将城乡就业创业培训40万人列为“十件实事”之首,进一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近几年来,湖北省开拓创新,高位推进,创业带就业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一是通过建立省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补助制度和代偿制度,促进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全省累计发放小额贷款75亿多元,位居全国前列;二是通过开展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三年共安排1.7亿元资金扶持17000万户“农家乐”经营户,带动了20多万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三是通过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工作考核体系,把创业工作引向深入,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湖北省创业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创业人群由单一的下岗失业人员向全民创业转变,创业形式由个体户向个体私营企业转变,创业目的由解决自身就业向带动更多人就业转变。一个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的全民创业潮在荆楚大地涌动。截至目前,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600万人,每10名湖北人中至少有一人从事个体私营经济。

3、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湖北省每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近40万人,湖北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努力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优势。

一是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体系。2011年,湖北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11〕84号),明确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制定了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二十一条政策措施,强化了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提出“‘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广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月”、“‘两圈一带大型招聘会”、“高校毕业生服务周”等公共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全省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均设立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门窗口,并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代理服务等服务。三是面向基层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开展就业见习、“三支一扶”项目、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2011年,全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15300余个,先后有27300余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全省选派“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4585名,累计选派21855名。四是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实行跟踪服务。依托其所在的乡镇、街道和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立“实名制”台账,采取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强化就业推介、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对困难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援助,全方位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4、坚持将统筹城乡就业发展作为解决湖北省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抓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提高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是实现城乡统筹与公平就业的必由之路。为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湖北及时把工作重点从城市向乡村延伸,从国有企业向所有经济体拓展,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限制转移、控制转移、放开转移、促进转移”四个阶段,逐步建立完善了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开展了统筹城乡就业试点,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工作。先后取消了各种不利于农村劳动者在城市就业的限制性措施,全面实行了面向农村劳动者的免费就业服务制度,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活动。以帮助进城就业并有固定住所的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安居乐业为目标,开展“迎接新市民工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实施技能就业计划,培植发挥劳务品牌效应,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推行培训、服务和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努力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5、坚持将援助困难群体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就业困难人员是最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帮助的弱势群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湖北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提供“个性化”、“保姆式”服务,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2006年以来,累计帮助80多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2006年,帮助4.1万户“零就业家庭”就业,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零就业家庭”动态销零机制。2007年,各地以独立工矿区和库坝区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深入开展就业援助工作。2010年,以“开发10万个公益性岗位,帮助10万困难人员就业”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特别行动”,对困难人员实行“兜底安置”,特别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组织的基层管理类岗位招录工作,既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又加强了基层公共服务力量,达到了双赢效果。2006年以来,湖北省先后为200多万人次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为40多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帮扶力度之大,受益人数之多,前所未有,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6、坚持将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以来,湖北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明确了就业培训补贴政策。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适应城乡全体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并根据需要延长培训期限,提高补贴标准,缓解就业压力,以此提高技能水平,做好技能人才储备。结合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努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承担各类建设任务的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电子信息工程就业方向是什么 篇8

标签:电子信息工程(1)

选择电子信息的同学们都知道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小编本人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借电子发烧友网平台向大家介绍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及电子信息工程就业方向,该专业的未来发展情景等。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专业背景与市场预测

该专业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大专层次学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

发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培养目标

注重培养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及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应用能力;具有对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维护管理能力;具有对通信设备、家用电子产品电路图的阅读分析及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具有对机电设备进行智能控制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具有阅读英语资料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包括生产实习和室内实验)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英语、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VB程序设计、电子CAD、高频电子技术、电视技术、电子测量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网络与办公自动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系统设计工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等课程。

企业需求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据调查,现阶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方向 篇9

如果从工程师和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来看,电子信息专业的方向大概有:

1)数字电子线路方向。从事单片机(8位的8051系列、32位的ARM系列等等)、FPGA(CPLD)、数字逻辑电路、微机接口(串口、并口、USB、PCI)的开发,更高的要求会写驱动程序、会写底层应用程序。单片机主要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开发,复杂的要涉及到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VxWorks,uC-OS,WindowsCE等等)的开发、移植。大部分搞电子技术的人都是从事这一方向,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监控等方面。

2)通信方向。一个分支是工程设计、施工、调试(基站、机房等)。另一分支是开发,路由器、交换机、软件等,要懂7号信令,各种通信相关协议,开发平台从ARM、DSP到Linux、Unix。3)多媒体方向。各种音频、视频编码、解码,mpeg2、mpeg4、h.264、h.263,开发平台主要是ARM、DSP、windows。

4)电源。电源属于模拟电路,包括线性电源、开关电源、变压器等。电源是任何电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5)射频、微波电路。也就是无线电电子线路。包括天线、微波固态电路等等,属于高频模拟电路。是各种通信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

6)信号处理。这里包括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这需要些数学知识,主要是矩阵代数、概率和随即过程、傅立叶分析。从如同乱麻的一群信号中取出我们感兴趣的成分是很吸引人的事情,有点人工智能的意思。如雷达信号的合成、图像的各种变换、CT扫描,车牌、人脸、指纹识别等等。

7)微电子方向。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分成前端和后端,前端侧重功能设计,FPGA(CPLD)开发也可以算作前端设计,后端侧重于物理版图的实现。

8)还有很多方向,比如音响电路、电力电子线路、汽车飞机等的控制电路和协议。。

物理专业从事电子技术的人,一般都偏向应用物理较多的方向,这样更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比如模拟电路、射频电路、电源乃至集成电路设计。

您要是有一定物理基础,又爱动手,应该考虑这些比较难的方向。它们虽然入门不易,但是都是非常专业的东东,5年以上经验的基本都月入1万以上(安捷伦在北京招的射频工程师月入4000美元),而且这些专业对外行人来说都是天书,做这些行业是越老越吃香。

但是,这些专业需要您最好读一下该专业的研究生。

如果想找工作容易,就去学学单片机、ARM、FPGA,这种工作很多,几年经验的人收入在6000元以上。如果不畏惧编程、不怕数学和算法,信号处理、DSP也是很好的选择,能够承担项目的人收入在8千~1万/月左右。

*你熟悉网络的话,可以做企事业单位的网管、网络维护、建网站等工作。舒舒服服的。

*你能熟练使用C++编程,熟悉操作系统,你可以成为专职程序员,熟悉底层软件你还可以成为系统工程师。是比较受累的活儿,但工资不低呀!

*你能熟练使用JAVA,可以处理面向对象的企业型的应用开发,公司企业WEB页面设计、INTERNET可视化软件开发及动画等,Web服务器手机上的JAVA游戏开发等等。很时髦的工作,工作时的心情很重要,哈哈!

*你若熟悉linux,完全可以在linux世界里自由竞争,你只需要一台电脑,连上internet以及一个好的头脑就足够了。你的linux战友们将会根据你的意见,你的代码和你的其他贡献来判断你的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工作会来找你拉!

*你能熟练使用protel,可以找排线路板方面的工作,如设计PC机板卡等等。循规蹈矩,安安静静,与世无争,但不能干一辈子吧?

*你单片机熟,可以找单片机开发编程应用方面的工作。小企业,小产品多多,其中也自有一番乐趣。*你对DSP有一定基础的话,你可以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或者数据采集、神经网络等领域谋求一个职位。将来一准是公司的栋梁之材啊!

*你若熟悉ARM,可以成为便携式通信产品、手持运算、多媒体和嵌入式解决方案等领域里的一名产品研发工程师。哈,一个新的IT精英诞生了!

*你熟悉EDA,能熟练应用HDL语言,熟悉各种算法,如FIR、FFT、CPU等等,同时掌握最新FPGA/CPLD器件的应用,把研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用于ASIC。恭喜你,你马上可找到月薪上万的工作了。

什么?你什么也不会?这四年白上了!?那就去问问你们老师怎么教的你,回来再问问你自己是怎么学的!找工作的同时抓紧时间补课吧!

专业是个好专业:适用面比较宽,和计算机、通信、电子都有交叉;

但是这行偏电,因此动手能力很重要;

另外,最好能是本科,现在专科找工作太难了!当然大虾除外

本专业对数学和英语要求不低,学起来比较郁闷

要拿高薪,英语是必需的;吃技术这碗饭,动手能力和数学是基本功

当然,也不要求你成为数学家,只要能看懂公式就可以了,比如微积分和概率统计公式,至少知道是在说些什么

而线性代数要求就高一些,因为任何书在讲一个算法时,最后都会把算法化为矩阵计算(这样就能编程实现了,而现代的电子工程相当一部分工作都是编程)

对于动手能力,低年级最好能焊接装配一些小电路,加强对模拟、数字、高频电路(这三门可是电子线路的核心)的感性认识;工具吗就找最便宜的吧!电烙铁、万用表是必需的,如果有钱可以买个二手示波器

电路图吗,无线电杂志上经常刊登,无线电爱好者的入门书对实际操作很有好处

另一块是单片机、CPLD/FPGA、DSP

其中单片机是必会的,51系列单片机就可以,因为这个用得最多;找块51开发板(比较便宜)自己动手编编程序就可以了

ARM单片机、FPGA、DSP开发板都比较贵,不过这是趋势,有条件就玩玩吧

编程方面:c/c++是要会的,实际上单片机/DSP应用系统就常用c语言来开发

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软件专业最核心的课程(北大老师认为,学过这两门课就认为是学过计算机了)

大型单片机(比如ARM系列)经常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比如uCLinux),因此除了windows编程外,有机会可以玩玩Linux编程

另外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现在太重要了,最好能学学大型的比如说SQLServer、Oracle,也可以学MySQL、Access)、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如果你微机原理的底子厚也可不学)、编译原理(够难的)

windows编程:初学者还是用vb吧,真正开发用Delphi/C++Builder比较多,学vc花的代价太大,至于Java/C#现在离底层开发还比较远

底层方面还有一块是写驱动(WDM或Linux驱动),不过这些都比较专业,要对操作系统有很深的认识

电子工程的课程另一大块就是信号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基础,这些课程用到很多数学,学起来比较痛苦

而且我觉得本科很难把这些课程学明白(因为你的数学基础不够),不过在理论上能搞明白一些总比稀里糊涂强

其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核心的课程是 单片机技术,EDA技术,DSP技术和嵌入式系统 这四样,只要“精通”一样,就可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喽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课程,如电路CAD,操作系统等

要是真的 出去都要饭 的花 早 臭名远扬 拉 有点信心!

电子商务就业方向 篇10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業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3-)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上一篇:公司中秋发放福利通知下一篇:小学品德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