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

2024-05-21

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共8篇)

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 篇1

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作用,推进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监督检查采取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被动监督与主动监督、群众监督与党员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条 监督检查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监督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是否真实、全面及时,并有权提出咨询。

(二)负责监督本机关承诺事项的兑现落实情况。

(三)负责监督处理本机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落实情况。

(四)负责收集群众对本机关的意见和建议。

(五)负责按照县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对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第四条 监督的主要方式

(一)群众监督。应聘请本机关的离退休干部和群众代表为特邀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民主生活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和采纳特邀监督员的意见。

(二)舆论监督。应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对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验和做法,要及时进行宣传,对本机关不公开、假公开、以及消极抵制、弄虚作假、不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不良现象要予以曝光。

(三)社会监督。应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对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

第五条 为确保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的有效实施,本机关应组织成立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六条 要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设立监督举报电话、监督举报箱,定期通报情况,认真收集群众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 对在监督检查活动中收集到的意见要认真进行分类梳理,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并按要求进行整改和落实,及时进行反馈。

第八条 本制度由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 篇2

关键词:政府审计,地方政府绩效审计,审计公告,审计执行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存在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现, 同时也是促进中国民主建设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该制度的存在可以像公民或者其他团体等反映政府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它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发挥审计、立法、舆论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监督的作用, 促进政府依法行驶职能。但是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有一些问题是需要亟待解决。

1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现状

1.1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的工作不到位

从我国审计署所发布的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 目前中国的政府, 尤其是区域性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工作并不是全部到位的, 尤其是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 表现的就是中国的区域性的地方政府所进行的绩效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缺少一定的连续性, 举例来说如有的地方政府有的年份进行了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 而有的年份并没有进行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同时我国政府审计在审计过程审计工作缺乏科学性。在中国的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中, 政府的审计信息工作常常是流于形式, 工作不到为, 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有的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的公开工作中, 虽然存在公开的指南, 但实际公开的内容确非常少;有的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渠道是政府的网站, 但是实际确是更新很少进行;有的政府部门只做表面的文章, 实质搞的是假公开;有的政府部门对有利于自身的信息进行公开, 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信息则采用的是保密的工作模式;甚至有的政府部门以各类理由不公开应该公开的信息。总而言之, 中国政府审计信息的公开的工作还不到位, 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 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2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亟待加强

在信息公开的制度性问题上, 可以从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是在法律制度上缺乏统一的立法规范。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还不存在将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强制公开的制度,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的依据主要是宪法、审计法与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审计信息公开的内容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公告后产生作用的判断。从目前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采用的是公开只对特定的政府审计信息进行了规定, 同时这些规定仍处于分散的状态下, 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二是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相关的问责制度不完善。当我国政府审计部门所披露的问题牵涉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时, 问责的难度就会很大, 造成问题很难有效处理, 审计公告制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这对政府的审计制度和政府形象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1.3 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独立性

从我国政府目前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我国政府的审计机关在决定审计事项或调查结果向社会进行信息公开前必须征得各级政府的批准;因为审计机关与政府之间是是同级的问责关系, 必然会导致区域性政府出于其自身利于的需要, 运用自身的权力来决定信息公开制度的方式、内容和时间等。因而造成了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独立性。同时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导致审计发展的不平衡。如省级的审计机关已经实施了信息公开制度, 但是在市或者县级审计机关确并不常见, 因而全面有效的推行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1.4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规范性

从我国目前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其制度比较单一, 控制程序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上的有效性, 在信息公开制度的规范性上表现的较差。在信息公开制度上对已明确的运作环节的任务没有规定严格的时间, 对重要和一般的审计事项在具体划分也不规范等等。这中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造成了在审计公告的种类、数量和范围上无法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果, 表现的仅仅是选择性地公开。

2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主要问题表现在工作不到位、公开性不强、审计公告缺乏独立性、规范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作为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要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需要在制度上、思想上及人员培训上等不同角度进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的工作的良好运行。具体的策略包括完善法律制度、相关程序的运作制度, 同时好要不断的优化与政府审计公告相关的外部环境, 并在这些工作进行的基础上重视人员意识的提升及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具体的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3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改善的建议

3.1 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制度

为了更好的确立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 我国政府应该的制定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只有通过立法的规范才能从源头上给我国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做到在审计信息公开的运作执行中有法可依。值得强调的是还应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使得法律法规能够形成一个整体, 能否真正的做到有效的协调。

3.2 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披露的问责制度

审计信息公开的效果有赖于问责制的完善, 需要完善审计机关独立核查的跟踪审计制度, 同时建立审计核查结果的法定公开披露制度, 对社会进行信息公开的披露;重要事项的处理意见由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最后由政府决定并进行公开披露, 或经批准后由审计部门进行公开披露;同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建立及完善责任人的请辞制度等。

3.3 提高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公开具有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的特点, 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缺少整体规划。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政府制度已经渗透了信息交换和服务制度, 因而从实践上来讲必须对审计信息公开予以关注, 同时需要建立并协调机关来达到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所应具有的整体性。如可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来实现这一目的。

3.4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及素质

审计信息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公布的同时, 也需把审计工作的进行情况和结果进行公开。因而对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说, 为预防审计信息公开披露所产生的风险, 审计机关应努力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个人素质, 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 确立严格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审计人员应不断学习以适应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需要;不增加强工作能力及责任意识, 从而有效的降低审计信息公开所带来的风险。

3.5 拓宽公开化的渠道

为了有效的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工作, 应不断的拓宽审计信息公开化的渠道, 除了采用目前经常使用的在政府公报、机关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的渠道外, 还应该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查阅场所, , 还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查阅室和资料索取点等方式来公开审计信息同时要及时将信息进行更新。

除以上论述的建议外, 也应注重优化审计信息公开的外部环境, 只要内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 才能够使政府的审计信息公开达到应有的效果, 才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形成强有力的公众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璐.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J].中州大学学报, 2009, (03) .

[2]蔡琪.论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J].交通财会, 2009, (04) .

论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篇3

[关键词] 环境信息公开;信息公开观念;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 X-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30-1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后采用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企业。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公开请求权人的不同需求,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非常广泛。环境信息是指包括环境要素的状况和对环境要素可能发生影响的因子及用于环境决策的成本——效益和其它基于经济学的分析及假设在内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以文本、图象、录音或数据库的形式表现。

一、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不足

(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我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依据这一原则, 只有国务院和省一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才有义务定期公开环境信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拓展不够国务院和省一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虽然掌握的信息资源丰富, 但它们公开的信息一般是全国或主管行政区域的整体环境信息, 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相对来说, 市、县一级政府及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一级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更直接、更具体, 并且更容易掌 握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环境状况。这样的法律规定使得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狭窄, 不利于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来看仍存在着不足。一是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集中在水、大气、噪音等环境要素信息, 对于非环境要素的环境状况, 拟订用来保护这些要素的措施及影响环境要素的各种因素等未做规定。二是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模糊, 政府在环境信息中必须公开什么, 可以公开什么, 不能公开什么缺乏明确的范围。

(三)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实践中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只采用主动公开形式, 政府完全掌握环境信息公开的主动权。“由于政府机关本身行政利益的存在, 政府不可能完全抛开自身利益, 这样的政府信息公开必然有局限性。

(四)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法或环境信息公开法。各种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规定大都零散的分布于各种法律文件中。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有法律上的保障,环境管理主体行使权力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授权,环境信息获取权人实现权利必须有法律救济机制的保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履行义务必须由法律规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程序。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观念的转变与定位

从环境民主的角度看,公众与环境行政管理机关之间是一种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由代表全体公民意志的机构来管理,这样才能有利于环境公共财产的品质的维护和提高,环保行政管理机关的行为理应为公众所知晓。因此,政府环境信息具有为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属性,公民因此也应当享有对政府环境信息的知情权,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垄断不合法。

公民对政府环保行政部门监督基于全面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依法参与环境管理以及监督环保行政部门的行为的权利必须充分了解政府环境信息。因此,公众对环境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及其有效性依赖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同时也反映政府接受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主动性,进而反映着社会的民主程度。

三、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完善建议

(一)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针对我国环境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应首先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确立为基本法律制度,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可使环境信息的公开避免受到多方擎肘,唯有如此,才可能有充分条件保证环境信息的公开。

(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例外之规定。为防止环境信息公开例外被滥用,我们首先应明确利益界限的标准,对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做出估计或衡量,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因此,应明确各种利益的界限,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进行界定,将原则性立法具体化,加强对环境信息不予公开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其次,还应明确政府环境信息不予公开的程序,以确保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措施。应保障当事人基本的程序性权利以制约行政权力。明确各行政机关各自在环境信息公开中的职责,加重不公开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明确“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增加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强制性规定。针对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还应增加拖延公开环境信息的责任。

除上述具体方面外,还应加快在法律上明确环境权及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步伐。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施困境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阳敏.从“环境安全”到信息公开[J].南风窗,2006,(10).

[2]王前军.环境信息公开化与政府现象[J].实事求是,2007,(1).

[3]李富贵,熊兵.环境信息公开及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2).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篇4

第一条

科室(单位)应在公文发文稿纸中标明政府信息公开属性(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

第二条

除公文以外的其他类政府信息(机构信息、行政执法事项、办事服务事项、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目标、统计信息、财政信息、行政事业性收费、民生信息、社会管理、人事信息、其他信息),信息制作产生科室(单位)应提出该政府信息公开属性初步意见,填写保密审查单报办公室审查确定。

第三条

确定主动公开的其他类政府信息,须于信息产生、制作完成后 20 个工作日之内予以公开。

第四条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应根据信息内容合理确定公开方式,其中应将政务网站作为首要公开平台,并配合公开栏、电视、报纸、明白纸、会议等其他方式予以公开。

第五条

办公室统一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按程序进行审核后,及时批转相关科室(单位)办理。

第六条

科室(单位)收到办公室转办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能够当场答复申请人的,必须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须自收到申请之日起 15 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第七条

承办科室(单位)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第八条

根据申请公开的信息内容,结合科室(单位)的反馈的办理意见,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向申请人回复告知书。

第九条

主动公开信息,应严格遵循“谁公开谁审查”和“先审查后公开”的原则,信息产生科室(单位)在做好保密审查的前提下,选择最佳公开方式进行公开。

第十条

科室(单位)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 篇5

根据《¥%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专项检查的通知》(¥%〔2013〕39号)的要求,我局按照检查工作要求组织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为进一步加强保密工作管理,组织开展好专项保密检查工作,我局领导作出了专门批示,要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保密工作检查,并研究决定成立专项保密检查领导小组,由分管保密工作的¥%组长,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各股室股长为工作成员,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保密工作责任体系。

二、制定要点,有序部署

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了2013保密工作要点,提出了2013年保密工作的目标要求、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同时继续将履行保密责任纳入全局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严格奖惩措施,推动保密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认真实施,严格检查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实行物理隔离,定期检查,从源头上堵塞失密泄密隐患。采取互联网与内部办公网络物理隔离的办法,减少涉密计算机泄密的机会;定期对上网进行安全检查;实行优盘、移动硬盘等外接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严格涉密载体的使用管理,进一步做好了涉密载体的清理、清查和登记工作,确保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绝对安全。

四、强化管理,防范风险

加强保密工作学习、宣传。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加强《保密法》的宣传,每年组织一次保密专题学习,将保密要求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安排,同时结合全局会议,反复重申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保密目标管理要求。

加强保密制度建设。完善日常保密工作检查制度,开展保密文件、档案、保密信访件的登记、流转、注销工作检查,确保全年保密件无遗失。完善保密检查纠错机制,及时指正疏漏环节,确保全局各部门、每位干部保密检查全覆盖、无过失。

加强工作检查。将保密工作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切实保守好被检查单位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工作秘密。加强对外出携带手提电脑、涉密软盘、光盘、U盘等载体的管理和检查,严防因丢失造成涉密信息的泄露,确保保密工作不存漏洞。总之,我局在开展保密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具体措施有力,督查效果明显。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保密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地制度,加强保密工作管理,把保密工作各项要求切实落到实处,确保无泄密事件发生。

镇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 篇6

第一条 为严肃纪律,保障政府党务公开工作有效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党务公开条例》及省、市、县、镇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镇各职能站所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通信、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政府党务公开责任,是指全镇各职能站所、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违反政府党务公开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或产生严重后果所应担负的责任。

第四条 政府党务公开责任追究工作,由上一级行政机关、主管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根据职责权限和调查处理程序组织实施。

第五条 政府党务公开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惩戒与教育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宽严相济,处理恰当。

第六条 各职能站所、村、社区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政府党务公开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一)对政府党务公开工作组织领导不力,工作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各项制度不落实,造成政府党务公开流于形式的;

(二)政府党务公开内容不真实,公开事项不全面,应当公开 1的事项没有按要求时限公开,造成不良影响、不良后果的;

(三)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不及时更新主动公开内容的;

(四)不提供或者不及时更新本机关的政府党务公开目录的;

(五)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隐瞒或者不提供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造成一定后果的;

(六)在依申请公开工作中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

(七)未建立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或未执行保密审查程序而产生不良影响和一定后果的;

(八)违反规定收费的;

(九)对被评议后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未整改或整改不力的;

(十)干扰、阻挠政府党务公开主管机关的检查与监督,或者造假、隐瞒问题的;

(十一)其他违反政府党务公开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对违反政府党务公开有关规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按以下办法追究责任:

(一)情节轻微,影响较小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

(二)影响正常工作,或者给群众造成损失的,对部门或单位提出批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做出书面检查,取消其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对部门或单位给予通报批评,2

责令限期整改,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对单位领导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四)违反政纪规定的,由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条 本制度由庆镇政府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九条

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 篇7

一、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演变

1.启萌发展阶段。保密制度在英国有着悠久的政治文化渊源,早在1889年就实施了《政务保密法》,1911年又生效了《公务员保密法》。强硬的保密制度不仅与国际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背,而且造成了其国内舆论的不满。于是,1972年英国政府发布《弗兰克报告》,建议缩小国家秘密的范围,废除《公务员保密法》第二部分内容。1977年,英国政府职能部门引入要求公开政策决定背景资料的“Cronam训令”,但最终这项制度没有实施。1978年、1981年,英国下院议员Clement Freud和Frank Hooley分别提交了信息公开法议案,却未获通过。这一时期为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作了思想、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对绝对保密的顽固行政理念产生了冲击。

2.初创起步阶段。1982年,“部长管理信息系统”在英国政府部门得到推广,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次实践,但并没有为立法提供翔实的依据。1984年,英国信息公开运动组织起草了“信息公开法案”。同年,《数据保护法案》、《地方政府法》得以颁布,其中包含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部分权利。随后,英国颁布实施了《个人资料获得法案》、《医疗报告获得法案》等法律法规。1989年,英国对《公务员保密法》第二部分作了修订,将国家秘密范围限定在安全、国防、外交和法律公务领域。修订后的《公务员保密法》还规定“信息保密的依据是披露该信息可能产生损害”,表明对政府信息管理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立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3.迅速推进阶段。1991年,英国政府颁布《公民宪章》,其中包含了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扩大公众参与、向公众提供必要政府信息的政策,因此触及到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1993年,英国政府出版了《开放政府》(白皮书),明确提出建设开放政府是信息公开的目标。1994年,《获得政府信息实用守则》在英国政府部门生效,要求政府部门在特定申请的情况下公开各自负责领域的事实和信息,并详细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内容,具备了信息公开法的雏形。1997年,英国政府出版《你的知情权》(白皮书),内容涉及信息公开的更广泛领域。同年,英国政府还承诺,将《信息公开法》作为国会下一年度重要的立法议程。在这一阶段,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关文件已经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范围、方法、程序、救济等。

4.全面立法阶段。1997年12月,英国政府提出以信息公开立法为契机,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途径全面实施政务公开。1998年5月,英国公共行政高级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再次呼吁加快信息公开立法进程。同年,CFI提交了由该组织起草的信息公开法案。1999年12月,英国政府发布“信息公开法草案”征询意见,2000年11月《信息公开法》获得通过。2001年12月,英国大法官宣布该法自2002年起分步实施,2005年1月1日起全面生效。UK FOIA作为英国宪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国家管理的新方式,其取代了之前的行政法规层面的信息公开政策,丰富了相关法律的内容,成为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统一的法律基础。

二、英国信息公开法的主要内容

1.信息公开的范围。“信息范围”是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基本问题之一,UK FOIA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按照规定,UK FOIA适用于一切“官方信息”,只要该信息在2005年1月1日后仍然由官方持有。“信息”是指以任何形式记录之信息。“官方信息”是指政府部门持有的信息记录,记录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录音录像、数字记录等,政府工作人员口头陈述不属于官方信息。按照规定,UK FOIA适用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关、教育组织、医院、立法、司法、警察机构,以及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公营公司。UK FOIA赋予公民“依法查询信息是否存在”和“如果存在,依法获得这些信息”的权利,这些权利适用于任何人和法人组织。

2.信息公开的例外。“公开是常规,不公开是例外”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原则。因此,“信息公开例外”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核心内容。UK FOIA对信息公开作了“绝对例外”和“有条件例外”两种规定。属于绝对例外的信息有八种,对这些信息是否公开不需要经过公共利益评估,一概不予公开。比如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合理获得的信息;国家安全信息;司法侦察和与诉讼有关的信息;在机密状态下提供给政府的信息等。属于有条件例外的信息有17种,这些信息是否公开,政府部门需要权衡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在不公开之公益大于公开之公益时,不得公开。这类信息包括:准备在未来出版的信息;国防、国际关系信息;政府制订政策的有关信息;议会特权信息;国王、王室家族通讯信息;构成商业秘密的信息;属于法定的职业特权信息;公开将可能妨碍公众健康、安全的信息等。

3.信息公开的方式。UK FOIA把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分成“主动公开”和“被动公开”两种类型。主动公开由政府部门自行拟定“公开计划”实施,计划应详细说明公开信息的种类、公开方式、取得信息的费用等问题。未列入公开计划的政府信息,公众需要通过书面申请的方式公开。对于口头申请,政府部门可以拒绝公开。因各种原由无法提出书面申请的公众,政府部门应予以帮助,或告之能为其提供帮助的政府部门。对于公众的“信息公开请求权”,政府部门有两项义务:其一,肯定/否定义务,即告知申请人本部门是否持有该信息;其二,提供义务,即如果本部门持有该信息,应向申请人提供。政府部门应在收到申请书20个工作日内,履行上述义务。特殊情况下,最多不超过60个工作日。

4.信息公开的救济。UK FOIA规定,如果政府部门拒绝公众的信息公开申请,该申请人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援助途径包括信息专员、信息裁判所、法院等。其中信息专员在接到申请人的申诉后,要作出三种通知决定:认定通知,即认定政府部门拒绝公开信息的做法是否违法;执法通知,命令政府部门向申请人公开信息;信息通知,命令政府部门向信息专员说明其作出不公开信息的理由。如果政府部门不执行上述任何一项“通知”,亦未申诉,信息专员可以认定该政府部门行为违法,移送相关机构以“藐视法庭罪”论处。

三、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保障

1.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英国长期处于王权统治之下,在传统观念上政府对信息公开持消极和抵制态度。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大趋势的影响,英国政府采取了支持信息公开的学术研究、鼓励民间信息公开运动、在立法中吸收公众意见等措施,调动了全社会参与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热情。从“弗兰克斯报告”到UK FOIA历经三十余年,曲折坎坷,最终结出了民主政治的硕果。英国的实践表明,公众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可以提高政府良性运作的效能,促进信息公开理念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这种让利于民的做法,反过来又将惠及政府本身,不仅有利于法律制度的贯彻执行,而且有利于政府统治地位的巩固。

2.加强对信息公开的管理。英国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体系由内务大巨、上院议长、大法官、信息专员、信息法庭、公共部门信息办公室、司法部等组成,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信息专员制度。按照UK FOIA的规定,信息专员是为政府信息公开专门设立的独立职位,直接向议会负责。信息专员的执行机构是信息委员办公室,其职责是保证政府部门遵守UK FOIA的规定以及由内务大臣、大法官制订的行为规范、指导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解答公众疑问,同时对政府部门违反UK FOIA的做法行使执法权。信息专员还负有监督《数据保护法》、《环境信息条例》等法规施行的责任。按照规定,信息专员每年要向议会两院汇报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并提交报告。

3.配套和细化可操作规则。为了对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进行协调,英国在贯彻UK FOIA的同时,完善了配套法规,细化了实施规则。比如,英国《版权、设计和专利法》规定政府信息为国有资产,受法律保护,由政府文书部统一管理政府信息,包括出版、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政府信息。这就防止了政府信息的私有化和小集团化,减小了版权对信息公开的制约性。又比如,按照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2003/98/EC)的要求,英国于2005年7月颁布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规则》,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从政府部门扩大到其他公共部门,该规则对公共信息利用的概念、范围、申请条件、获取程序、排他性协议、收费原则和方法,以及法律援助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摘要:在国际上,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富有特色。本文回顾了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轨迹,介绍了其《信息自由法》的主要内容,就该部法律的实施保障措施作了分析。

关键词: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扬,何一乐、王筱纶等.英国政府信息化战略变化分析.北京档案,2010(6).

[2]王涛,张诺.信息公开的七条国际经验.科技智囊,2008(7).

[3]王正兴,刘闯.英国信息自由法与政府信息共享.科学学研究,2006(5).

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 篇8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困境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94-03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07年4月24日由国务院颁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实施对于建设透明政府,改变政府工作作风,防治腐败,依法行政,提升政府形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政府信息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涵义

如何理解政府信息?西方国家对其所定义的内容比较宽泛,包含了所有书写的、电子的和其他形式保存的内容,即收集、获取的以一定载体固定的信息。如英国信息公开法所指的信息是以任何形式记录的信息。①日本《信息公开法》规定行政文书是指行政机关的职员在职务活动中制作或获得的、由该行政机关拥有的文书、图画以及电磁性记录。②我国《条例》所指的政府信息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简言之就是有公开权限的主体依法将政府信息公之于众。公开的主体主要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包括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时也可以成为公开的主体。公开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主动公开,二是依申请公开。

二、《条例》实施的现实困境

《条例》自实施以来,已取得明显进步,公开信息的内容不断丰富,数量日益增多,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公开意识逐步增强。但由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给《条例》实施造成困扰。审视《条例》不足并逐一改进,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优化其运行环境,是化解其现实困境的最佳路径选择。

(一)法律阶位低

《条例》是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与《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相比而言,法律效力较低,权威性较弱,适用时容易产生冲突。

(二)公开范围狭窄

公开范围是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最核心的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公开为主,不公开为例外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而我国《条例》对公开范围并没有明文规定,在公开与不公开范围的立法技术上与国外也有很大差异。

《条例》对于信息公开范围的规定采用两种方式,分别为列举和概括。如《条例》第九条至第十二条,对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内容作了列举;第十三条,简略性地规定可依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情形。对于不予公开信息的范围,则采用概括方式进行规定。

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多数采用排除方法来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即除了明确规定不予公开的信息外,其他均属于可以公开的信息。如美国《信息自由法》规定除涉及国家安全、机关内部人事规则和制度、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执法文件等九项信息外,所有的政府信息都应当公开。当事人如果申请这九项例外信息,政府机关可以不公开,但是如果公开不会对国家利益或社会造成损害,也可以公开例外范围内的某些材料。③芬兰《政府活动动公开法》第一章第一条也规定了公开的原则:“除本法或者其他法律另有其他特别规定外,官方文件必须公开。”并在第六章详细列举了应保密的文件。④不言而喻,以上两种不同的立法方式中,采用排除式方法来规定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远比采用列举、概括式的方式要广泛得多。

另外,《条例》存在一些立法盲区。如目前《条例》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对于过程信息是否公开均未明确,致使公开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立法上找不到直接依据,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和不便。

(三)标准不明确

公开或者不公开的范围有确定、清晰的标准,可以为政府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以及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时提供明确的依据,便于判断和操作。然而,《条例》中有一些关键条文表述含糊,不确定性大,可操作性差,容易使当事人无所适从。

首先,《条例》对于公众依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规定比较模糊。如《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请,但是,所谓生产、生活、科研这几个词语涵盖范围极为广泛,没有给予法律概念的涵义界定,而将这几个难以界定的词汇作为申请的条件,就直接导致了申请人依法申请公开的条件缺乏具体标准。实践中,公众提起与其生产、生活、科研密切相关的信息公开申请,而政府部门认为无关拒绝公开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次,《条例》对于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内容的规定模糊。如《条例》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即“三安全一稳定”。该规定模糊不确定,没有具体的标准,范围过于宽泛,《司法解释》也不作说明,导致在实践中容易成为行政机关拒绝申请的借口,易被误用。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条例》的贯彻落实有赖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补充。但是,目前这些相关立法要么亟待修改,要么空白。

首先,如何协调公开和保密之间的冲突?信息的公开与保密是密切联系、对立统一的,前者是对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各项民主权利的保障,后者是对国家秘密的保护,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因此,两者都不能忽视。如何两者兼顾,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公开和保密立法上都要考虑的问题。自2008年《条例》施行以来,修改《保守国家秘密法》的呼声很高,因此,2010年修订的《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对部分严重滞后的法律条文作了修改,确立了保证国家秘密安全的同时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的原则,在条文中增加有关信息公开的内容,即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自此《条例》与《保守国家秘密法》之间有了衔接,但该项规定仍然不能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于国家秘密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绝对豁免的事项,但《条例》没有对国家秘密作出界定,只能参照《保守国家秘密法》,实际上等于《条例》的实施要严格遵守《保守国家秘密法》。而《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国家秘密的界定宽泛,不清晰,且缺乏定密的相应程序和标准。有定密权限的政府机关对其辖区内信息是否属于保密范围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监督机关对定密不当的审查力度不够,惩罚措施不具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阻碍了政府信息的公开。其次,《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分别于1996年及1999年修订后一直未作更改。虽然《司法解释》解决了《档案法》与《条例》之间适用竞合的问题,但由于《档案法》已严重滞后,对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所规定的权限与程序与《条例》完全不同,这对于已移交给各级国家档案馆成为档案的政府信息公开带来很大的困难,使很多原本想提出申请的公民望而却步。再者,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均属于一般豁免公开的信息,在审查时需要判断信息是否涉及个人稳私或商业秘密,这就要求立法上必须对这两者作清晰界定,但《条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作出界定和说明,只能参照其他相关立法,如个人稳私参照《侵权责任法》关于隐私权的规定,商业秘密参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但这些相关立法均不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语境下对个人稳私、商业秘密进行界定,因此在对是否涉及个人稳私或商业秘密的信息认定上容易产生分歧,引发争议。endprint

(五)监督、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

首先,对有监督、检查权的机构,如政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有监督检查权,但是主管部门本身也具有执行职能,兼具监督与执行两种职能于一身,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效果,且监管机构层级、分工、权限也不明确。其次,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对于行政机关违反《条例》情节严重的行为依法给予处分,何谓情节严重,给予什么样的处分都没有明确规定,《司法解释》也无对此作说明和补充。显然,这种含糊其辞的表述为责任单位和个人逃避处罚留下空间。

三、解决《条例》实施的现实困境的主要途径

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从立法角度解决《条例》实施过程中遭遇的现实困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提高《条例》的法律位阶

《条例》属于行政法规,权威性弱,法律位阶低,应适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提升其法律地位,使其具有较强权威性,与《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以便更好地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减少矛盾和冲突。

(二)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细化各项具体标准

首先,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应当扩大。借鉴国外信息公开立法经验,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这项基本原则直接写入《条例》;立法模式采取概括加例外列举的方式,即对于不予公开的内容详细列举,除此之外的信息都应当予以公开;增加过程性信息的规定,界定其内涵和范围,明确哪些过程性信息可以公开,哪些不可以公开,哪些可以有条件地予以公开,在什么时间公开。其次,细化各项具体标准。对于不予公开的内容应制定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的全国统一标准。对于容易产生歧义、模糊的、不确定的概念尽量少用,如使用的应就其作进一步说明、阐释,以方便实际应用,如“三安全一稳定”。

(三)加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首先,从协调政府信息公开和保密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修改《保守国家密法》,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同时追求信息公开最大化。第一,科学严谨地规定各项秘密的具体范围及定密程序,并且将这一界定权授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第二,建立定密异议制度。如果政府信息涉嫌触及国家秘密,申请人可以有多种途径对该信息是否确实应当保密进行认定,如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第三,完善审查监督机制。审查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对保密信息进行检查时往往倾向于检查是否有泄密行为,而忽视是否有定密不当影响信息公开和利用的行为,应纠正这一倾向,细化检查的内容,防止检查疏漏。其次,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精神及时修改《档案法》,使其与《条例》相呼应,方便公众提出申请,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另外,应当尽快制定《个人隐私保护法》和《商业秘密保护法》,对于个人稳私及商业秘密作明确界定,制定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标准,这有助于解决处理涉及个人稳私、商业秘密信息公开的难题,同时,也保护了当事人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监督、责任追究机制

首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究竟指哪些部门,权限和职责具体是什么,都应该清晰、明确。其次,应当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标准,形成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同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条例》的各种行为,如迟延公布信息、制作虚假信息、应当公布拒不公布信息等进行归纳,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及人员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注 释:

①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57.

②刘杰.日本信息公开法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224.

③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58.

④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561,571.

【西畴县粮食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推荐阅读:

上一篇:煤矿安全管理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北京《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