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

2024-09-16

精选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精选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有一天,我在QQ问问上偶然找到了“历史十大清官”,我浏览了一下,有两个排行,一是清廉程度排名,二是年代时间排名。其中有一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个名字,叫海瑞。

海瑞,我们应该很熟悉。这位海青天在清廉程度排名中,位居榜首;而在年代时间排名,海瑞是最后一个。

也就是说——“海瑞之后,再无海瑞”。(梁启超同志不要生气)。

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

清官,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稀有的物种,至少和贪官比起来,是不成正比的。正因为这样,它才给人一种错觉——清官等于能臣。

能臣,也同样是一个稀有物种。什么意思?哦,我来解释一下,所谓能臣,就是能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人,。说白了,就是有能力的大臣。但是他和清官是两个概念,就是说:能臣不一定是清官,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当然,两者兼顾者也有。

在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我对这一观点更加赞同了。

能臣不一定是清官,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张居正同志的伟大事例:张居正,万历年间最杰出的改革家,翰林出身,由于资质优越,升级超快,四十三岁进入内阁(不过排行老末),后凭其“高深”的政治手段,干掉了高拱,挤走了其他人员,自己当上首辅,而后又控制了皇帝,真可谓位极人臣。而后又实行改革,简称“张居正改革”。听了以上简历,可能觉得张居正同志是个完人,但人无完人,他不仅仅存在着严重的经济问题,还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个我非常不能接受)。虽然他的袖子不太干净,时不时还收点黑钱,但是,人家有能耐,他贪的那点人家还能挣回来,并且多倍奉还,朝廷还因此收益,有这么一位能臣,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都算不得什么。

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海瑞同志的伟大事例:海瑞,绰号海青天,嘉靖、庆隆、万历初年最著名的清官,不但自己清廉,手下那些人也不放过,而且工作起来极其认真,眼里容不得沙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各地官员都闻其名而丧尽胆,又称他为海阎王。据说,他死后的遗产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破衣服,还有几只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遗言则更为雷人,他告诉他身边的老仆人,说:“明天你去趟兵部把这六钱银子送回去。”(具体的前因后果,请详见《明朝那些事儿》第五本)。

有了两个真实例子,说起来就方便多了。

主要看海瑞,他不象张居正,有着极深的城府,能够左右朝政,他资质平平,连举人都没中,虽然他比张居正的品行端正,什么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统统的没有。但是,有一方面,他绝对比不上张居正——政治方面。海瑞同学在政治方面应该算是个低能儿,他不懂得局势,不懂得什么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他的眼里,只有法律,规规整整的法律。

所以,他只能做地方官,不可以入朝,更不可以入阁,(他要入阁皇帝就倒霉了,张居正同志也不会好过)因为他不是治国的料。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海瑞,虽然他是少有的清官,对于清官的印象,我都是比较好的,但没有非常好的(除了于谦,我超喜欢于谦),尤其是海瑞,他虽清廉,但无治国之能,用某电影里的台词来说——“他是个好人,但是没有用处。”

也许事实就是这样。

即便我不想这么说,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也许有偏差。

就这样吧,毕竟是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崇祯的一生充满了崎岖坎这些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史学家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壹)。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我看的是第一本。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到永乐夺位的事情,朱元璋是一个贫农出生,是史上唯一一个布衣皇帝,他当过和尚,也讨过饭,后来由于元朝皇帝实在是令老百姓难以忍受了,老百姓就组成了一个个部队准备造反,朱元璋也加入了一个部队,他有勇有谋,为部队频频打胜仗,可他的上司容不下下他,赏他了一些钱和人马,让他走人,朱元璋离开后,很快就召集了一批精兵,与别人作战,他战胜了张士诚、陈友谅等竞争对手,与元朝作战,他们打得元朝落花流水,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是朱元璋这个皇帝当起来却像个屠夫,他通过当时一个胡作非为的丞相,来废除丞相之位,但也牵扯到了很多人,他们统统被朱元璋杀掉,达上万人,读更可怕的还有,朱元璋时分恨贪污,但他给官员的俸禄却根本难以给他们养家糊口,他们被逼无奈,只得贪污了一些老百姓的粮食,但都被杀掉了,杀的官员官员们提心吊胆,整天怕鬼来敲门。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心得 篇3

作者一直用幽默的方式去讲述那些本不幽默的历史,看时很轻松,忍不住会嘴角上扬,但也不仅是幽默,还有思考,还有理解。真的可以说这是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人写的一本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书,然而,我们很喜欢。

历史本就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鲜活的,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真实发生过的事,真实有过的情感。在这本书里,我们能体会到,那些人的坚持,那些人的气节,那些人的努力,那些人的悲剧,但更多的,是一种力量。

精选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第二本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可是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名号,夺取皇位,建文帝不知下落。随后朱棣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不幸的是,朱棣在北伐蒙古归来时逝世,享年84岁。不过,自他之后,明朝就没有有太大作为的皇帝了。有一个皇帝朱祁镇不理国事,等蒙古兵到了土木堡才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安营扎寨,没想到竟被只有三四万人的蒙古军打了个大败,朱祁镇被俘。明朝大将于谦力挽狂澜,拯救了混乱的大明王朝。但是在之后的“夺门之变”中,于谦被奸臣祸害,留诗一首:“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三本里有一个传奇人物——王守仁,他是心学的创造者。被称为明朝第一圣贤,自从他中举人,踏上仕途时,一边学习一边习武,所以慢慢的,他就比别人增长了许多本领,过了十九年,那一场战争,使他光照千古。藩王朱宸濠是宁王的后代,他对大明王朝十分嫉恨,想自己当皇帝,王守仁带领伍文定等人和8万大军向朱宸濠发起了征剿,王守仁知道自己的兵力不及朱宸濠,所以他在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下是不会轻易进攻的。王守仁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避其锋锐等计谋使朱宸濠战败,大明王朝恢复了勃勃生机。大明王朝还有一个只会玩的皇帝朱厚照,他竟然多次独自冲出北京自己出去玩耍。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800字 篇5

明朝是一个不一样朝代,是一个完全是汉人说了算的朝代,是一个雄霸的朝代,你能从中了解到明朝的经济繁荣、政治霸权,还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辈出,从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满身抱负,以安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从七下西洋沟通国外的三保太监郑和,到以败坏朝廷为己任的魏忠贤,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在是精彩无比。

但是,明朝自灭亡以来,离今已有300多年了,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只能从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现在却有一套书,完完整整的阐述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它以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告诉你每一位伟人的成长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过后的寂寞和无人能懂的痛苦。那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终身,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时间静下心来听,史书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确的方向;安下神来看,细细品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成熟。

精选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我喜欢历史,历史有时可以用来回忆,有时可以用来探讨,有时可以用来调侃,最重要的是我能从历史的人物和事件中获得一些启迪。我利用了暑假的时间,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看完了,总共有玖部。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

作者当年明月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风趣,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拉进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进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体会到古人的情境和内心。书中还有图,表,参考信息,使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的背景,情境,使故事更加有趣,精彩,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再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王振,严嵩,魏忠贤,张献忠,李自成……;“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忠良”于谦,王守仁,徐阶,张居正……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他们的精彩。有的被人唾骂,令人作呕,他们为了权势,地位,财富不惜一切代价伤害他人,甚至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伴。有的人却为了正义,希望,真理,忠诚,气节,或许只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国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默默的承受着孤独,残暴与邪恶,他们正是我们敬佩与学习的楷模,那是时代的进步!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王阳明,没错,也就是王守仁。王守仁是大明第一牛人。他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创立阳明心学;是一名伟大的军事家——用兵神出鬼没;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明代官场的风云人物;更是一名伟大的文学家——诗文造诣深厚。他从小就想成为圣贤,虽然屡次遭遇冷眼与失败,但是他永不言弃,磨难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圣贤。

他的学术令我十分敬仰,学术里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正是他告诉了我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让我在困境中不失意志,坚定不移的朝自己的梦想前进,不违背自己的良知走更多正确的路。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他是我的榜样,是真正的圣贤。

精选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我抱着实是看的态度翻开了它,一行......两行......一页......两页......不知不觉中仿佛走入了书中,走近每一个历史人物,倾听他们诉说的故事......

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治理,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舞台。他可以称得上是民族英雄,但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他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到孙承忠的上市,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而后收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而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用上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他并不完美,不收规章,不讲原则,私心很重,但他绝对不是叛徒。他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到了。但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包袱,多么光辉的理想,终将被湮灭。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献出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他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什么?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江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死囚。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 篇8

《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关键字:明朝那些事儿 朱元璋 历史

书籍简介:

一、书本的基本知识:

书籍名称:《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书籍作者:当年明月(石悦)

出版日期:2006-9-1

书籍类别:历史、军事、政治

书籍字数:961285字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二、内容概述: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

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面这段文字,是现在迅速流行的史书《明朝那些事儿》的开头,如此介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来的史书中可以说是新的尝试。易中天的火爆,似乎开创了写史书的一种新方法,史书不再枯燥无味地说教了,从天涯煮酒论史论坛走出来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从普通读者到学术人士等众多人的眼球,现在这本书已经正式出版了。

截止到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正式出版了七部。

三、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男,顺德海关公务员,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拓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1980年出生,现为中国海关总署缉私警察。以《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受到读者的热捧。当年明月堪称草根讲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认可印证了当年明月的那句话:“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网络红人原被领导认为“很一般”,成名后获重用,最近被借调北京(任海关总署下属杂志《金钥匙》编辑)。

而作者当年明月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

第一部分读后感想篇

九型人格理论下的朱元璋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根本感觉不到这是在写历史,而是像是在读小说——用小说的笔法写正史,这就是他别具匠心的特色。作者在书告诉中我们: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我本人就有这种感觉。当年明月非常理解大家的心理,于是不宣而战了。他让我们以一种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作者写这本书其实一点也不轻松,就是为了让读者读起来轻松。

科技进步快,现在人们都讲究方便快捷,于是有声读物崭露头角了。我也又重新回味了一遍这本经典的《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在没有因视觉而产生的直观刺激下,仅仅用

听觉去感受,多了几分悬念和虚幻感。间隙中,还能停下了想象一下各种场面,阴险,磅礴,英勇,惨烈。

都说性格决定人,那来说说朱元璋这个人的性格吧。我想用九型人格的理论来分析。让朱元璋做个测试题来判断他是什么型的人格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就根据我对九型人格的理解和从《明朝那些事儿》中读出的朱元璋来做一个主观的判断,我觉得,朱元璋应该算是九型人格中的第八型——保护者,即领袖型。

八号性格者的人,他们童年充满斗争,强者受到尊敬,弱者被人欺负。在朱元璋的童年,他们一家人不停地与命运斗争,时刻充满着被饿死的危险,他每天活在元朝的暴力统治和有权有钱之人欺压之下,胆怯压抑地生活着。对朱元璋产生致命打击的便是亲人的离去了,四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小时候害怕受人欺负的八号性格者学会保护自己,他们对于他人的侵犯和恶意变得特别敏感,而且他们把自己当做保护者,为无辜的人提供庇护伞,自己挺身而出去和不公正的恶势力斗争。所以,在灾难过后,有的人选择躲避,有的人选择放任,而八号性格的朱元璋,则坚毅了起来。本来心中“好好活下去”人生观变成了复仇,他没有因此而被打垮,而是更加坚强。保护者的性格,使得朱元璋在得知起义之时,并没有脑袋发热立刻加入起义军,而是想着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真正的朱重八是一个有畏惧心理的人,他遭受过极大的痛苦,对元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他也知道生的可贵,一旦选择了造反,就没有回头路。”所以,在最好地保护自己的情况下,朱元璋权衡了当前的局势,“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再加上汤和的一封信和周德兴算的那一卦的作用下,朱元璋终于走上了反抗的道理。八号性格者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拒绝。他们会拒绝自己能力的局限性,认为他们会运用上天赋给他们的任何品质去赢得胜利。体现在朱元璋身上,当他面对与他实力悬殊的陈友谅的时候,他内心期待的却是与他一决高下,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正是这样,他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中,就选择了先来拿下陈友谅,战略成功的一方面,也说明朱元璋喜欢挑战,对自己十分信任。

八号性格者可以不折手段地追逐权力和地位,目的却是让自己成为正义的执行者,也是他们心里自认为是正义的正义。这个特征,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惩治贪官的过程中,则完完全全地显露了出来。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动感情的话:“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朱元璋是说到做到的,他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 60 两以上银子者,立杀!朱元璋的内心是想建立一个绝对清廉的政权,他想让他的百姓摆脱他当年受过的罪,初衷是好的,目的也是好的,但是方式和结果就不一定了。朱元璋还创设了独特的制度,他命令官员贪污处死后,还要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这个稻草人不是用来吓唬鸟的,而是用来威慑贪官的。足以见得他复仇心理之重。复仇,是朱元璋这种性格的人的核心特质了,十分强烈,重中之重的事。八号性格者,把复仇心理当做是执行正义,所以,复仇是为了让正义的天平恢复平衡,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报复的内心。对元的讨伐,对元顺帝的赶尽杀绝,对贪官的残暴,都是朱元璋维持内心正义的方式。

被叫做领袖者的八号性格者,天生对事物具有控制欲。保护者希望控制所有对他们有影响的事物,当他们通过掌握权力而控制他人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一种安全感。他们对于任何企图规范他们行为的做法都非常敏感,他们会认为这样的做法很讨厌,就像朱元璋一看到哪个人比他有谋略比他有远见的时候,就想除掉他,他们因此产生背叛心理,直到他们不再受到外界干扰。就说他忍着胡惟庸那事儿吧,让胡惟庸都有点儿飘飘然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朱元璋要改革了,朱元璋把目标对准了“胡惟庸身后那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自从朱元璋当皇帝后,他一直都觉得这个制度过于限制他的权力,他一向认为自己的天下是靠他的能力争来的,偏偏有人要来分权,真是岂有此理!但是这个制度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大臣还是一般的百姓都认为丞相是必不可少的。要废除这个制度,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这样无德之人的任意妄为正好可以为他提供一个借口。朱元璋废除了延续了千年的丞相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安排机构分流人员,如此大动作,却干得雷厉风行,干净利落,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早有准备的,这样,朱元璋就可以控制所有权力了,也就踏实了。

保护,复仇,正义,控制„„这样一个性格的人,最终完成了从乞丐到和尚到皇帝的攀升。对于朱元璋在打天下治天下过程中的所做所为而言,我觉得就是一个心理扭曲,有些心理疾病的小孩儿的童年对其以后人生影响的结果,如果那个年代有心理医生,可以矫正朱元璋心理的缺陷,说不定造就的就是“好好活下去的”朱元璋了。但是对朱元璋,我对他的成功是肯定的。毕竟从乞丐到皇帝,不是谁有勇气,谁有谋略,谁有运气就可以做成的,必须是各方面都具备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不得不称赞朱元璋的冷静、谋略、独到、运气„„这本明朝那些事儿,让我轻轻松松地读历史,但绝对不是读故事。当年明月,把严肃写得活泼,把白水写得有滋有味,这绝对是一个成功。

第二部分 个人评论篇

我喜欢历史,更喜欢通俗易懂的历史,而不是那些艰深的学术著作,那些我们看不懂,毕竟我们只是业余爱好者,而不是专业人士。所以自然喜欢《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我最喜欢的是唐史,汉代风云人物也多有了解。可现在这本书却让我也爱上了明朝。这就是它的力量。

然而该书的缺点是有的。作者为了达到“历史也可以写的很好看”这种目的。其中许多历史情节似乎略有夸张。历史很精彩,但绝对没有当朝明月所写的那么好玩。这是有偏颇的,其次是书中多有作者进行的推断,看似逻辑很强。但其实有破绽。那毕竟只是推断,作者却

经常能根据自己的推断得出历史结论,似乎那就是历史的事实,其实不然。推论终究只是推论,不能直接说是史实,史实是需要考证,即便是无从考证,那也宁缺毋滥。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9

第九本太仓促了,其中的人物、事件就跟历史书上一样,走马观花一般出来一下就over了,没有色彩。前四五本色彩丰富,这也是区别于教科书的原因。

古代皇帝没有一个是想当昏君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他天天炼丹,大臣们冒死相谏他会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大臣们都不懂得这样的好处的,这样对我好。我好就是国家好。

这好像一个人的性格。自己最不清楚自己的弱点。书的末尾不是写了吗,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一个小气的人一毛不拔,自己也省吃俭用,朋友有难他不帮,大家都说他小气,可他不会这么认为。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你就那个人,你是故事的主角,你觉得自己坏吗。普通人都不会觉得。

明月的文笔赞一个。只有幽默才能驱使人一口气看完那么厚的书。历史就在眼前发生,好像看电视剧一样,只是这比电视剧更精彩。

说几个人物,让我记忆尤深。

【王守仁】,这位已经属于神话级别了,无所不能,能文能武,能伸能屈。大学里所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算是当今哲学的主流观点了。唯物辩证法所批判的正是单一的唯心。只是每一种哲学的产生都有他们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活了几百岁,能否改变后面的结局。真是个迷。

【杨继盛】不评论了,还是把那段话贴上来吧。记得看到那里的时候,我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敬佩之心不能表矣。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却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洒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这位看守看见了一幕让他魂飞魄散、永生难忘的可怕景象: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

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在这个深夜,单调的摩擦声回映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这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

相比而言,杨继盛先生的手术是自助式的,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陪伴他的只有苍蝇蚊子,他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双腿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嚎,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极为轰动的电影《第一滴血》,后来还拍了续集,里面的兰博兄极为彪悍,曾把火药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国人为之侧目,皆视其为硬汉偶像。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杨继盛的人曾经比兰博还要兰博,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兰博是假的,杨继盛是真的。

杨继盛就这样活了下来,就这样名震天下,就这样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以及正直。

【朱元璋】创造历史的人物,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路。

【朱棣】同上,按理说朱允炆是个好人,可是在看书的时候,还是期待朱棣能赢,皇帝不需要好人来做,只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做。

气节,为这两个字丧命的人太多了。前赴后继。按照书中说发来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大都挂了,就剩下中国一个,八国联军,军阀统治,内忧外患,抗日战争,内战。这才是真正的历经沧桑。而在这沧桑中,正是气节,保全了唯一的文明古国。

关于清军入关。不知道广大汉人是怎么看的。当然了,如今是56个民族是一家,不过那个时候可不是。

《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读书笔记 篇10

“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却绝对是一个好皇帝。”短短十八字,却是对朱棣最准确地评价。建文年间,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奉天靖难”,逼迫自己的侄子退位,他冷酷、残忍、权欲熏心,他不是一个好人,所以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友(当然,姚广孝是个特例),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一个伟大的君主,实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帝王的荣耀。

大典之外,再无他书!

每个人都想给后世留下不朽的东西,所以那些“饱学之士”选择了写文章、著书,以传之后世,留下千古美名。朱棣也想,但“文化修养有限”似乎成了一大难题,所以他要修书,“修一部古往今来最齐备,最完美、最优秀的书,一部千年之后,依旧无比光辉的书”。他做到了。他得到了解缙的帮助,自己时常还亲自监督,一部三亿多字的大典诞生了。事实证明,《永乐大典》带给了朱棣无比的荣耀,让后世记住了这一位在文化上做出贡献的古代帝王。

抉择!迁都!

“北京,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每当看到这些介绍,眼前总能闪现出一个身影——朱棣。北京当年地广人稀,城池破败不堪,生活艰苦,且远离富饶的江南和中原,朝中的官员总是会反对的,但胸怀大略的朱棣决不会只看眼前,他要为帝国的明天着想,他要为自己的儿孙着想,他要迁都!“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站在北京皇城,向苍天仰望,他站在帝国的中心,身后背负着使命与荣耀。

万国来朝!

修书、迁都,他在筹划着、指挥着一切,除此之外,朱棣他还在做着历代王朝都不曾做过的事——派出使团,出使西洋。国力的强盛支持着他的雄心壮志,也支撑着郑和的梦。为求和平而派出巨大舰队,不争不抢,只为和平。西方的那些“伟大”的航海家和国王是根本做不到的,在他们眼里只有眼前的利益。但是,中国的朱棣和郑和做到了,没有纷争,没有战争与掠夺,以德服人,换来了“万国来朝”,他们实现了历代皇帝们最大的那个梦。

朱棣高高在上,俯看着来明朝见的外邦使团,心中自是充满了自豪与傲气。万国来朝,这是何等的傲气;俯视群雄,这是何等的霸气!朱棣做到了,得到了这份数百年前唐皇才能拥有的那份荣耀。

朋友!叔侄!

朱棣虽不是好人,但他却有一个知心的朋友——“黑衣宰相”姚广孝。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跟从朱棣,“为了造反而造反”是他的初衷,但长年“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他们二人的心与命运紧紧栓在了一起。姚广孝造就了朱棣,而朱棣成就了姚广孝。一切易得,知己难觅,但朱棣仍然做到了。老友走了,自己也快到了尽头。

最后的答案。一代帝王最后的岁月,似乎都在等待那个已经过了二十年问题的答案。他等来了,胡濙告诉他了,他们谈了好久好久,他感慨了好久好久,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他放下了,他释然了,他得到了最终的答案,叔侄之间的仇怨就此烟消云散。

最后的归宿

他累了,疲了,倦了。六十五年前,他出生在战火之中,带来了他的能力、他的霸气;六十五年后,他病逝于征战途中,带走了他的荣耀,他的时代……他走了,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带走了他所创造的辉煌时代,带走了只属于他自己的那份豪迈,那份帝王的荣耀。

《明朝那些事儿》绝不仅仅是“那些事儿”,还有人情的冷暖,更有那一位位伟人的梦。他们的梦是那么宏图伟大,却又那么遥远。有时近在眼前,只有一步之遥,却总有人阻挡,遗憾止步。但是,朱棣是个例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更成真了他父亲的梦。

上一篇:高中关于生命的作文800字下一篇:1和3相反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