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绝对值教案

2024-12-10

初中绝对值教案(共10篇)

初中绝对值教案 篇1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能利用数轴及绝对值的知识,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绝对值概念的形成,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习绝对值的必要性,促进责任心的形成。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创设情境(幻灯片或挂图)

1、两辆汽车,其一向东行驶10km,另一向西行驶8km。为了区别,可规定向东行驶为正,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但在计算出租车收费,汽车行驶所耗的汽油,起主要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此时,行驶路程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

再如测量误差问题、排球重量谁更接近标准问题……

2、在讨论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时,只需要观察它与原点相隔多少个单位长度,与位于原点何方无关。

B、学习概念:

1、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幻灯片)。因此,上述+10,-8的绝对值分别是10,8。

如在数轴上表示数-6的点和表示数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所以,-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6︱=6,︱6︱=6。(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同)

2、尝试回答(1)︱+2︱=,︱1/5︱=,︱+8.2︱= ;

(2)︱-3︱=,︱-0.2︱=,︱-8.2︱= ;

(3)︱0︱= 。(幻灯片)

思考: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幻灯片)

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是零。

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上述性质可表述为:

当a是正数时,︱a︱=a;

当a是负数时,︱a︱=-a;

当a=0时,︱a︱=0。

解答课本P19/7及P15练习,由P19/7体会绝对值在实际中的应用,由练习1体会上面的三个等式,由练习2中提到的绝对值大小、数轴,引出问题:

在引入负数以后,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尤其是两个负数的大小?

3、让我们仍然回到实际中去看看有怎样的启发,引导阅读P16(幻灯片)。

显然,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不难得到:-4<-3<-2<-1<0<1<2……。

因此,在数轴上你有何发现?生讨论后发现:从左往右表示的数越来越大。

再找几个量试试是否如此?这些数的绝对值的大小如何?(可利用P19/6,8为素材)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得到: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师生活动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P17例,P18练习。

5、师生小结归纳(幻灯片)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1、幻灯片

2、师生板演练习P15/1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P19/4,5,9,10

初中绝对值教案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概念原理教学;绝对化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这就要求教师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进行日常教学。

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死抠”教材,造成教学的“绝对化”。“绝对化”的危害在于: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非此及彼的狭隘观念,使学生思维固化而缺乏创造力。而化学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一些基本化学问题的认识尚不准确、不完全,某些所谓的正确结论,通常是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的。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同志曾讲过:“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此话深刻地提示了一个道理:真理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谬误。本文拟举例说明化学教学中“真理”的相对性,以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

1 实验教学应防止“绝对化”

1.1 二氧化碳收集方法

众所知周,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教材中指出,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可以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2]。教师往往因此把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绝对化”: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而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学生也把这一结论当成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而坚信不疑。但如图1所示:日本教材中注明所展示的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带给我们的反思却是深刻的。

图中所示的收集方法有a:向上排空气法,b:排水法。其实,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大而且溶解的速度也比较缓慢,只要不是精密实验,CO2既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的损失很少)。实践证明,用排水法收集CO2,既可以观察集气的快慢,又可以提高纯度。在精密实验中,为了降低CO2在水中的溶解性,可以采取排稀酸或排温热水的方法收集CO2。

因此,教学中“绝对化”地处理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欠科学的。

1.2 用试管加热固体药品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加热试管中的固体药品,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即在加热时试管底部应略高于试管口,目的是防止药品中的湿存水受热汽化成水蒸气,然后在试管口冷凝成小水珠沿着试管内壁倒流回试管底部而引起试管底部炸裂。

据笔者了解国外的部分教材,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材中对于此操作并不强调试管底部一定略高于试管口,其原因是这些发达国家的试管品质良好,就算在加热过程中有水珠倒流也不至于使试管底部炸裂。由此看来,加热固体药品时是否应保持试管底部略高于试管口,并不是科学性的问题,而是与试管质量的好坏有着密切关系。若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并硬性地作为一种实验操作要求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1.3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应选用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而不用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3],其原因是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会很快生成膏状的硫酸钙覆盖在固体表面,使反应终止。以上结论俨然成为金科玉律,为一代一代的学生“牢记”。

而重庆巴蜀中学的刘怀乐老师曾撰文中指出[4],在验证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NH3+CO2+H2O+NaCl= NaHCO3+NH4Cl的实验中,为确保上述实验成功,所用的CO2最好用石灰石粉末与稀硫酸反应制备,因为这种CO2是比较“纯净”的,不含有HCl。刘怀乐老师还在《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一书中有如下阐述[5]:

(1)不能用块状的石灰石跟浓硫酸及稀硫酸反应来制二氧化碳;

(2)不宜用粉末状的石灰石跟浓硫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3)可以用粉末状的石灰石跟稀硫酸反来应制取二氧化碳。

如图2所示,用石灰石粉末与稀硫酸反应可以得到快速而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所以,在教学中强调用石灰石(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时只能用稀盐酸,而不能用稀硫酸是片面而绝对化的。

1.4 Cl-的检验

通常检验Cl-的方法是在待检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稀硝酸,若白色沉淀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这一操作似乎成了检验Cl-的唯一真理。

事实上,可以和Ag+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的离子除Cl-外还有SCN-。所以检验Cl-的正确操作是:第一步,在溶液中加入硝酸银,若有白色沉淀生成;第二步,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的氨水,过滤;最后,在滤液中加再滴加稀硝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 [6]。

笔者建议教学时应告诉学生,初中所学习的Cl-检验方法只是粗糙的检验方法,而更科学、更严谨的方法还有待同学们在后续的课程中加强学习。这种讲法既防止了在教学中的绝对化倾向,同时又为以后的教学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好化学的动力。

2 概念及原理教学应防止“绝对化”

在当前的概念及原理教学中仍然频现死抠概念的误区,笔者想借用以下几个实例加以论证。

2.1 催化剂的教学

催化剂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都会强调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会改变,但此说法实有不够严谨之处。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此知之甚少。目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理论是催化剂大都参与了化学反应,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催化剂的催化效能(化学性质)往往会发生改变。以MnO2催化双氧水分解为例,其实重复使用后的MnO2的催化能力并非不改变,而是在不断降低。因为MnO2常存在α、β、γ、δ等多种变体,各种变体的催化效能是不相同的,它们的活性排序为:α-MnO2>γ-MnO2>δ-MnO2>β-MnO2,MnO2在多次催化后晶型可能转化为δ-MnO2、β-MnO2,导致催化效能降低[7]。为了保持MnO2的催化活性,可用热的稀硫酸进行活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斩钉截铁地强调催化剂的概念,死抠“一变二不变”确有不妥之处。

2.2 中和反应的教学

在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明确指出,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8]。为了强调中和反应的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教师常常举出如下的“反例”:Fe2O3+3H2SO4=Fe2(SO4)3+3H2O,让学生辨析此类反应是否属于中和反应。最终的结论是:类似反应不是中和反应。这是一线教师死抠中和反应的通常做法。

笔者曾仔细翻阅过新加坡初中学生所用的英文教材[9]。书中出现了Base和Alkali两个概念。其中的Alkali与我国教材中“碱”的概念完全对应。当笔者试图用一个比较确切而简洁的词语来翻译“Base”,却无法如愿以偿。笔者从原版英文教材中查阅到这两者的关系,如图3所示:Base包括了Alkalis,正如英文教材中的描述:All alkalis are bases, but not all bases are alkalis(碱属于bases,但不是所有的bases都是碱)。尔后,笔者又从最新英汉词典[10]中查到base的解释:[化]碱,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够科学。综上所述,笔者认为Bases是指碱和碱性氧化物的总称,但在我国的化学教材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基于以上前提,英文教材中如下定义中和反应:Neutralisation is the reaction an acid and a base or alkali form a salt and water only。翻译成中文是: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或碱性氧化物作用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笔者认为,对于国内外教材对“中和反应定义”的不同处理,我们不必去纠缠到底谁更科学。因为,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化学反应带有主观色彩,界定中和反应也由下定义者的主观认识所确定,并没有改变化学反应的本质,没有科学与谬误之区别。因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去“深入挖掘”中和反应的概念是不宜提倡的。

3 总结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初三教学中类似例子的冰山一角,笔者不可能穷尽所有教学中类似的实例。撰文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鸣,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弹性,而不是把问题讲得“绝对化”。但是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常规教学呢?

所有的教学都具有阶段性,教学应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限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局限,笔者认为教学中最好还是按教材中编写的内容来讲解,但在教学中不宜得出过于肯定的结论,建议用“大都”、“常常”、“一般”、“通常“等字眼,为教学留下余地,也为学生深入思考和继续学习留下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人材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3][8]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9,113,61.

[4]刘怀乐.纯碱生产实验的秘诀[J].化学教学,2011,(1):48.

[5]刘怀乐著.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1996:48.

[6]夏玉宇主编.化学实验室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9.

[7]李嘉. MnO2催化剂中毒现象的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37.

[9] Dr Rex M Heyworth·JGR Briggs. Chemistry Insights‘Olevel·2nd Edition,2010:248,257,272.

[10]颜元叔主编.新英汉词典[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69.

催化剂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都会强调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会改变,但此说法实有不够严谨之处。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此知之甚少。目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理论是催化剂大都参与了化学反应,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催化剂的催化效能(化学性质)往往会发生改变。以MnO2催化双氧水分解为例,其实重复使用后的MnO2的催化能力并非不改变,而是在不断降低。因为MnO2常存在α、β、γ、δ等多种变体,各种变体的催化效能是不相同的,它们的活性排序为:α-MnO2>γ-MnO2>δ-MnO2>β-MnO2,MnO2在多次催化后晶型可能转化为δ-MnO2、β-MnO2,导致催化效能降低[7]。为了保持MnO2的催化活性,可用热的稀硫酸进行活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斩钉截铁地强调催化剂的概念,死抠“一变二不变”确有不妥之处。

2.2 中和反应的教学

在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明确指出,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8]。为了强调中和反应的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教师常常举出如下的“反例”:Fe2O3+3H2SO4=Fe2(SO4)3+3H2O,让学生辨析此类反应是否属于中和反应。最终的结论是:类似反应不是中和反应。这是一线教师死抠中和反应的通常做法。

笔者曾仔细翻阅过新加坡初中学生所用的英文教材[9]。书中出现了Base和Alkali两个概念。其中的Alkali与我国教材中“碱”的概念完全对应。当笔者试图用一个比较确切而简洁的词语来翻译“Base”,却无法如愿以偿。笔者从原版英文教材中查阅到这两者的关系,如图3所示:Base包括了Alkalis,正如英文教材中的描述:All alkalis are bases, but not all bases are alkalis(碱属于bases,但不是所有的bases都是碱)。尔后,笔者又从最新英汉词典[10]中查到base的解释:[化]碱,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够科学。综上所述,笔者认为Bases是指碱和碱性氧化物的总称,但在我国的化学教材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基于以上前提,英文教材中如下定义中和反应:Neutralisation is the reaction an acid and a base or alkali form a salt and water only。翻译成中文是: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或碱性氧化物作用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笔者认为,对于国内外教材对“中和反应定义”的不同处理,我们不必去纠缠到底谁更科学。因为,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化学反应带有主观色彩,界定中和反应也由下定义者的主观认识所确定,并没有改变化学反应的本质,没有科学与谬误之区别。因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去“深入挖掘”中和反应的概念是不宜提倡的。

3 总结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初三教学中类似例子的冰山一角,笔者不可能穷尽所有教学中类似的实例。撰文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鸣,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弹性,而不是把问题讲得“绝对化”。但是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常规教学呢?

所有的教学都具有阶段性,教学应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限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局限,笔者认为教学中最好还是按教材中编写的内容来讲解,但在教学中不宜得出过于肯定的结论,建议用“大都”、“常常”、“一般”、“通常“等字眼,为教学留下余地,也为学生深入思考和继续学习留下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人材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3][8]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9,113,61.

[4]刘怀乐.纯碱生产实验的秘诀[J].化学教学,2011,(1):48.

[5]刘怀乐著.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1996:48.

[6]夏玉宇主编.化学实验室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9.

[7]李嘉. MnO2催化剂中毒现象的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37.

[9] Dr Rex M Heyworth·JGR Briggs. Chemistry Insights‘Olevel·2nd Edition,2010:248,257,272.

[10]颜元叔主编.新英汉词典[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69.

催化剂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都会强调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会改变,但此说法实有不够严谨之处。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此知之甚少。目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理论是催化剂大都参与了化学反应,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催化剂的催化效能(化学性质)往往会发生改变。以MnO2催化双氧水分解为例,其实重复使用后的MnO2的催化能力并非不改变,而是在不断降低。因为MnO2常存在α、β、γ、δ等多种变体,各种变体的催化效能是不相同的,它们的活性排序为:α-MnO2>γ-MnO2>δ-MnO2>β-MnO2,MnO2在多次催化后晶型可能转化为δ-MnO2、β-MnO2,导致催化效能降低[7]。为了保持MnO2的催化活性,可用热的稀硫酸进行活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斩钉截铁地强调催化剂的概念,死抠“一变二不变”确有不妥之处。

2.2 中和反应的教学

在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明确指出,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8]。为了强调中和反应的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教师常常举出如下的“反例”:Fe2O3+3H2SO4=Fe2(SO4)3+3H2O,让学生辨析此类反应是否属于中和反应。最终的结论是:类似反应不是中和反应。这是一线教师死抠中和反应的通常做法。

笔者曾仔细翻阅过新加坡初中学生所用的英文教材[9]。书中出现了Base和Alkali两个概念。其中的Alkali与我国教材中“碱”的概念完全对应。当笔者试图用一个比较确切而简洁的词语来翻译“Base”,却无法如愿以偿。笔者从原版英文教材中查阅到这两者的关系,如图3所示:Base包括了Alkalis,正如英文教材中的描述:All alkalis are bases, but not all bases are alkalis(碱属于bases,但不是所有的bases都是碱)。尔后,笔者又从最新英汉词典[10]中查到base的解释:[化]碱,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够科学。综上所述,笔者认为Bases是指碱和碱性氧化物的总称,但在我国的化学教材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基于以上前提,英文教材中如下定义中和反应:Neutralisation is the reaction an acid and a base or alkali form a salt and water only。翻译成中文是: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或碱性氧化物作用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笔者认为,对于国内外教材对“中和反应定义”的不同处理,我们不必去纠缠到底谁更科学。因为,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化学反应带有主观色彩,界定中和反应也由下定义者的主观认识所确定,并没有改变化学反应的本质,没有科学与谬误之区别。因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去“深入挖掘”中和反应的概念是不宜提倡的。

3 总结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初三教学中类似例子的冰山一角,笔者不可能穷尽所有教学中类似的实例。撰文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鸣,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弹性,而不是把问题讲得“绝对化”。但是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常规教学呢?

所有的教学都具有阶段性,教学应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限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局限,笔者认为教学中最好还是按教材中编写的内容来讲解,但在教学中不宜得出过于肯定的结论,建议用“大都”、“常常”、“一般”、“通常“等字眼,为教学留下余地,也为学生深入思考和继续学习留下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人材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3][8]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9,113,61.

[4]刘怀乐.纯碱生产实验的秘诀[J].化学教学,2011,(1):48.

[5]刘怀乐著.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1996:48.

[6]夏玉宇主编.化学实验室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9.

[7]李嘉. MnO2催化剂中毒现象的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37.

[9] Dr Rex M Heyworth·JGR Briggs. Chemistry Insights‘Olevel·2nd Edition,2010:248,257,272.

《绝对值》教案 篇3

备课人: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第五中学 李茂兰

教学内容解析:《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教学难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和绝对值的非负性。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数轴,知道了相反数的概念;能够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也知道数轴上的一个点与原点的距离;会比较这些距离的大小;初步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归纳、比较、交流等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策略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

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相反数,对正负数,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问题:

1、什么叫数轴?

2、什么叫相反数?

3、怎样表示相反数?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个个的回答,然后问:什么叫绝对值?怎样表示绝对值?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下面的新课:绝对值)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从一栋房子里,先跑出一头大象,向右周了5米,在跑出有两只狗﹙一灰一黄﹚,有人在房子的西边3米处以及房子的东边3米处各放了一根骨头,两狗发现后,灰狗跑向西3米处,黄狗跑向东3米处分别衔起了骨头。

问题:1.在数轴上表示这一情景。

2.两只小狗它们所跑的路线相同吗? 3.两只小狗它们所跑的路程一样吗?

由问题引入新课-----绝对值 三.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为什么要引入绝对值的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我们只需要考虑数的大小而不考虑方向,在我们的数学中,就是不需要考虑数的正负性,比如:在计算小狗所跑的路程时,与狗跑的方向无关,这时所走的路程只需要用正数来表示,这样就必需引进一个新的概念---绝对值。

2.学生自读课本48页,初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教师重点强调:绝对值的非负性。3.例题讲解,探索绝对值的概念:

① 说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21,+ 49,0,-7.8.问题: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上面例题总结出绝对值的概念)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②说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1)4,-4;(2)0.8,-0.8;(3)118,8

问题:以上各组数都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选三个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写出这三组数的绝对值,然后由学生总结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学生活动)

试一试:若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你知道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吗?(1)当a是正数时,|a|=____;(2)当a是负数时,|a|=__;(3)当a=0时,|a|=___。由此学生总结得出:

a(a0)|a| a(a0)0(a0)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即|a|≥0 四.尝试反馈,巩固提高 1.判断:

(1)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 ﹚(2)一个数的绝对在一定是正数; ﹙ ﹚(3)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 ﹙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的绝对值一定相等; ﹙ ﹚(5)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他的点在数轴上离原点越近。﹙ ﹚ 2.选择

(1)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在一定﹙ ﹚

A、大于0;B、小于0;C、小于或等于0;D、大于或等于0.(2)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为m,则这个数为﹙ ﹚ A、-m;B、m;C、±m、D、2m.3.填空: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___个,分别是 __________ ______.(3)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 4,那么这个数等于__________.(4)若 |a| = a,则 a _____0;若 |a| =-a ,则 a ____0 4.应用:正式排球比赛对所用的排球重量是有严格规定的,现检查5个排球的重量,超过规定重量的克数记作正数,不足规定重量的克数记作负数,检查结果如下:

问题:指出哪个排球的质量好一些,并用绝对值的知识加以说明。(学生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5.探究:若|a|+|b-1|=0,则a=_____,b=_____.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绝对值

一.绝对值的概念 二。例题

--------------------------------------------------------------------

绝对值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例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探索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描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难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3.关键: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根据绝对值定义和相反数的概念,理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1.什么叫互为相反数?

2.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位置关系怎样?

五、新授

在一些量的计算中,有时并不注意其方向,例如,为了计算汽车行驶所耗的油量,起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 1.观察课本第11页图1.2-5,回答:(1)两辆汽车行驶的路线相同吗?

(2)它们行驶路程的远近相同吗?

• •这两辆车行驶的路线不同(方向相反),•但行驶的路程的远近相同,•都是10km.

课本图1.2-5中表示-10的点B和表示10的点A离开原点的距离都是10,•我们就把这个距离10叫做数-

10、10的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这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

例如上述的10和-10的绝对值记作│10│=10,│-10│=10,•同样在数轴上表示+6和-6的两个点,离开原点的距离都是6,即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6│=6,•│-6│=6.数轴上表示数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2.试一试:(1)│+2│=______,││=_____,│+10.6│=________.(2)│0│=_______.

(3)│-12│=_______,│-20.8│=_______,│-32 3.你能从上面解答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若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所得的结果与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零的绝对值是零;

(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我们用a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上述式子可以表示为:

①当a是正数时,│a│=_______;

②当a是负数时,│a│=_______;

③当a=0时,│a│=_______.

以上先让学生填空,然后让学生给a•取一些具体数值检验所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问:

(1)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绝对值吗?一个数的绝对值有几个?

(2)有没有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怎样的数?

(3)绝对值等于2的数有几个?它们是什么?

归纳:

①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不可能是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总有│a│≥0.

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③因为0的绝对值是0,而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0,因此可知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或者零,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负数或零.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12页练习1、2题.

1│=_______. 7

第1题强调书写格式,防止出现“-8=8”的错误.

第2题(1)错,如3与-2的符号相反,但它们不是互为相反数,•应改为“只有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数是互为相反数”.(2)正确.(3)错,因为这个点也可能越靠左,应改为:“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离原点越远.”(4)正确.

七、课堂小结

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从几何意义可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因为距离总是正数和零,所以有理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从绝对值的代数定义也可进一步理解这一点.

引入绝对值概念后,有理数可以理解为由性质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的,如-5就是由“-”号和它的绝对值5两部分组成.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15页习题1.2第4、7、10题.

九、板书设计:

1.2.4 绝对值 第四课时

①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不可能是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总有│a│≥0.

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③因为0的绝对值是0,而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0,因此可知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或者零,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负数或零.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1.2.4绝对值教案专题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掌握绝对值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② 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以及认真、严谨的学习品质。

②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难点:会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两只蚂蚁搬运东西从同一处O点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爬行了10m,到达A,B两处。你能画出数轴表示它们的位置吗?

教师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学生画图后提问:

(1)它们爬行的路线相同吗?(线路不同)(2)它们爬行的路程相同吗?(路程相同)

问题2 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知道,-10与+10是一对相反数。那你能在刚刚画出来的数轴上标出-3和-3的相反数的位置吗?

教师活动:学生画图表示后提问:

(1)像-10与+10,-3与+3这样的一对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 总结,它们是一对相反数,符号不同,与原点的距离相同。如果我们不考虑两点在原点的哪一边,只考虑它们离开原点的距离,这个距离都是10,我们就把这个距离叫做+10和-10的绝对值。即+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是1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绝对值。

问题3(1)-3的绝对值是什么?

(2)+3的绝对值是什么?(引导学生口答)

(二)定义、辨析绝对值概念 1.绝对值的概念 【定义】数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是记作|a|。练习1 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吗? 6,-25,-4.5,0.2,0 34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① 如果a>0,那么|a|=a; ② 如果a=0,那么|a|=0; ③ 如果a<0,那么|a|=-a.2.有理数比较大小

练习2 下图中是世界五个国家一周的天气预报

(1)你能将纽约的四天中每天的最低气温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序吗?(2<3<4<6)(2)你能将星期一中五个国家的最低气温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序吗?(建议画出数轴来比较大小。-8<-6<5<6<17)

【归纳】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P13 练习】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和-5(2)-3和-5(3)-2.5和-|-2.25|(4)-33和-

54(三)练习、巩固概念

1.例题填空:

(1)绝对值等于4的数有 2 个,它们是 ±4 .

(2)绝对值等于-3的数有 0 个.

(3)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 无数 个,它们是 0 和正数(非负数).

(4)①若│a│=2,则a= ±2 .

②若│-a│=3,则a= ±3 .

(5)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是

0,±1,±2 .

2.下列各数中,不成立的是()A.|-3|=3 B.-|3|=-3 C.|-3|=|3| D.-|-3|=3 3.某年我国人均水资源比上年的增幅是-5.6%,后续三年各年比上年的增幅分别是-4.0%,13.0%,-9.6%。这些增幅中哪个最小?增幅是负数说明什么?

(四)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一下问题:(1)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

(2)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3)两个负数如何比较大小?

(五)布置作业

初中绝对值教案 篇6

3.两组互相配对的图标:胡萝卜——橘树枝;豌豆——绿色圆球;土豆泥——富士山云朵;炸鱼块——海底超市小食品;番茄——喷水月光。

4.背景音乐:轻缓、抒情的乐曲。

5.活动前认识:胡萝卜、豌豆、土豆、炸鱼块、番茄,活动前初步知道:土星、富士山、美人鱼。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投影仪放大图书封面,引导幼儿对画面人物细致观察,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有一个叫查理的小哥哥,他有个妹妹叫萝拉,你们能发现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妹妹吗?

2.幼儿自由观察与表达。

教师(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请部分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他们对人物细节的不同发现。

4.教师及时肯定与提升幼儿细节观察的思路,如:你们真厉害!不仅发现了他们身高的不同、发型的不同,还还发现了他们衣服颜色的不同、衣服领子的不同,很快就分辨出了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妹妹。

(二)边看图画书画面,边讨论、讲述,帮助幼儿在讨论中理解“挑食”一词及故事前半段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前半段:“我有个妹妹叫萝拉,她是个有趣的小人儿。有时候,我不得不看着她。有时候,爸爸妈妈让我安排她吃饭······因为萝拉是个非常挑食的家伙。”

教师:挑食时什么意思呢?(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归结出幼儿的想法:挑食就是这个也不想吃,那个也不想吃的。

3.教师继续讲故事:“······我妹妹讨厌番茄。”

(三)引导幼儿通过猜测、表演片段,进行重点情节的阅读与理解,初步感受理解查理哥哥和萝拉妹妹的人物特点。

1.教师:查理哥哥用了个很有用的好方法呢,会是什么方法呢?

2.幼儿相互之间自由想象、交流。

3.教师继续讲述故事:“我说,你运气挺好的······更没有西红柿。”

4.教师运用语气、表情、动作夸张地继续讲述故事:“可是,为什么这里还有胡萝卜呢,查理哥哥?我永远不吃胡萝卜。”

教师:萝拉发现了胡萝卜,她高兴吗?(不高兴)她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你们来试试把她的心情表演出来吧。

5.幼儿尝试表演萝拉,请个别小朋友在集体面前表演。

6.教师:查理哥哥怎么办呢?他是用什么方法让妹妹吃胡萝卜的呢?

7.教师继续讲故事:“其实那不是胡萝卜。它们是木星上来的橘树枝。”

教师用兴奋的语气说:哎呀!萝拉终于吃啦!哥哥说胡萝卜是橘树枝,用了什么办法?查理哥哥用了什么办法让萝拉吃胡萝卜了?

8.教师出示一组相应的一组图标:胡萝卜——橘树枝。

9.教师用手指图标:这种方法叫想象,把胡萝卜想象成橘树枝。

10.幼儿重复:想象。

11.教师:我来做萝拉,你们来做查理哥哥,帮助我吃胡萝卜吧!

12.教师与幼儿分角色表演萝拉吃胡萝卜的这段故事。

教师(追问):你们觉得查理哥哥怎么样?(幼儿回答:关心妹妹、聪明、乐观、一点也不生气、不着急······)

(四)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自主阅读后半段故事。

1.教师:萝拉又会看到什么食物不想吃呢?查理哥哥又会怎样说,怎样做?萝拉吃了吗?这些都在这个故事中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猜一猜。

2.教师慢速播放图画书的画面,幼儿自由阅读故事的后半段。

(五)组织幼儿围绕主要话题进行讨论,初步理解故事的后半段。

1.教师:萝拉又看到了什么食物不想吃呢?查理哥哥又会怎样说,怎样做?萝拉吃了吗?

2.随着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图标:豌豆——绿色圆球;土豆泥——富士山云朵;炸鱼块——海底超市小食品。

教师: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中的查理哥哥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3.教师继续讲故事到炸鱼块那段结束。

4.教师以惊奇的神态说:最不可思议的是萝拉竟然主动问哥哥要番茄吃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5.幼儿自由猜测。

6.教师:听听萝拉是怎么说的。萝拉说:当然要吃啦,我最喜欢吃喷水的月亮。原来萝拉把番茄当做了——喷水月光了(以延迟时间的方式,尽可能带着幼儿一起说)。

7.教师出示图标:番茄——喷水月光。萝拉也非常会想象了!看来想象可以让我们开心地接纳不喜欢但是有营养的食物呢!

(六)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完整欣赏故事。

1.教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完整的边看边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2.教师边播放图画书的画面边进行讲述,给幼儿完整的故事印象。

(七)以问题激发幼儿也要做关心弟弟妹妹、乐观、聪明的哥哥姐姐的愿望。

1.教师:这个哥哥你们喜欢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哥哥?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

3.教师归纳,并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乐观、关心妹妹、聪明、富有想象的查理哥哥真好!现在你们都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哥哥姐姐呢?

绝对优秀的《信客》教案 篇7

[课程标准]

1、情感与态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标解读] 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从而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设想] 我们的教学设计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引导学生感受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并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感受的基础上能够自己为信客写一则墓志铭。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调查:你想联络一位朋友或亲人你会采用什么方法?

在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带,由于通讯事业尚未普及到农村,城乡之间的通讯需要有专人担当,于是便有了信客这项特殊的职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先生的《信客》,一起走进信客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走进《信客》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文化苦旅》《千年一叹》

三、检查字词:

昨天已经让大家预习了生字词,现在请几个同学来读一下。

了解了生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再一起来看几个成语,谁来填一下空呢。

四、回答问题:

为文章的四个部分拟出小标题。(请几个同学上台讲出他们拟出的小标题,再给出老师的答案)

→老师归纳出来的题目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哪个词?(信客)因为信客是本文的主人公,那么作者在写年轻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老信客因为什么事名节俱损?(私剪红绸)齐读第一部分五六段:强调职业特点:路途艰苦

分析第七段最后一句:强调职业道德:恪尽职守,严守诚信。归纳:从事信客之原因--感受信客之劳苦--强调信客中诚信

五、请试着概括信客的品格。

(请几个同学上来把你们归纳出的性格特点写一下。其它同学想一想,你们比较喜欢哪一个同学的归纳,说明你的理由,同时找到文章中的相关事例用以体现该性格特点)

六、了解完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大家一起来看看最后一部分的最后一段。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他的墓要筑在老信客旁?(提问,再给出老师的答案)

七、作者为什么倾注如此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呼唤诚信

诚信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往哲先贤就有相关的言路,比如孔子、墨子、韩非子(ppt)(扩展至王顺友的事例再播放视频)

八、品味语言,揣摩文意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然后给出老师喜欢的句子,并分析语言特色。归纳出文章的风格。

九、课堂小练笔

为这名优秀的信客写段墓志铭。

(先由老师给出一些其他名人的墓志铭作为范例,再请学生发言。)

十、作业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在笔记本摘抄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余秋雨散文质朴而凝重、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

教学点评

初中绝对值教案 篇8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绝对值概念及表示方法。

2.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绝对值的求法和有关计算问题。

3.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绝对值,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教学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它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教具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问题:两辆汽车,第一辆沿公路向东行驶了5千米,第二辆向西行驶了4千米.为了表示行驶的方向(规定向东为正)和所在位置,分别记作+5千米和-4千米.这样,利用有理数就可以明确表示每辆汽车在公路上的位置了.

我们知道,出租汽车是计程收费的,这时我们只需要考虑汽车行驶的距离,不需要考虑方向.当不考虑方向时,两辆汽车行驶的距离就可以记为5千米和4千米(在图上标出距离).这里的5叫做+5的绝对值,4叫做-4的绝对值. 1.绝对值的定义:

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例如,在数轴上表示数―6与表示数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所以―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6|=|6|=6。同样可知|―4|=4,|+1.7|=1.7。

2.试一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由绝对值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1)|+2|=,15=,|+8.2|= ;(2)|0|= ;

(3)|―3|=,|―0.2|=,|―8.2|=。

概括:通过对具体数的绝对值的讨论,并注意观察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正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负数)的绝对值又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类讨论,归纳出数a的绝对值的一般规律: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0的绝对值是0;

(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即:①若a>0,则|a|=a;

a(a0)a0(a0)②若a<0,则|a|=–a; 或写成:。

a(a0)③若a=0,则|a|=0; 3.绝对值的非负性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不论有理数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也称非负数),绝对值具有非负性,即|a|≥0。4.例题解析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71,21,―4.75,10.5。10解:71=7;212110=1;|―4.75|=4.75;|10.5|=10.5。1011例2: 化简:(1);(2)1。

2311解:(1)12212;(2)113113。

(3)|–2|–

3例3:计算:(1)|0.32|+|0.3|;

(–2)。3(2)|–4.2|–|4.2|;

分析: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必须先判断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然后由绝对值的性质得到。在(3)中要注意区分绝对值符号与括号的不同含义。

解答:(1)0.62;

(2)0;(3)。

解:|8|=8,|-8|=8,|1111|=,|-|=,|0|=0,|6-|=6-,|-5|=5- 4444例5.,求x。

分析:本题应用了绝对值的一个基本性质: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即或,由此可求出正确答案或。

解:或或

补充:一对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课堂作业】

1.在括号里填写适当的数:

-|+3|=(); |()|=1,|()|=0;-|()|=-2. 121,-8.3,0,+0.01,-,1的绝对值。35233.(1)绝对值是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42.求+7,-2,(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3)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4)求绝对值小于4的所有整数。

4.计算:

(1)|-15|-|-6|;(2)|-0.24|+|-5.06|;(3)|-3|×|-2|;(4)|+4|×|-5|;(3)|-12|÷|+2|;(6)|20|÷|-

1| 25.检查了5个排球的重量(单位:克),其中超过标准重量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结果如下:

-3.5,+0.7,-2.5,-0.6.其中哪个球的重量最接近标准? 板书设计:

1.2.4绝对值

a(a0)a0(a0)(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a(a0)(2)0的绝对值是0;

(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教学反思

绝对值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具有非负性,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从几何与代数的角度阐述绝对值的概念,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对“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的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

绝对值教学反思 篇9

七年级学生来说,绝对值这个概念既陌生,又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数学术语。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

教材从几何的角度给出绝对值的概念,也就是从数轴上表示数的点的位置出发,得出定义,即一个数a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这样一来把数轴的概念、画法、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以及绝对值等知识联系在一起了。

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绝对值的意义、绝对值的表示方法、比较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难点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教给学生探索方法、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到形数兼备、数形结合。

于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节课的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样学生易于理解。首先,用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质疑教材上的内容,同时完成教材上的随堂练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两辆汽车都从千口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5km,到达吕村、韩张两地,(1)它们行驶的路线相同吗?(2)他们行驶的远近相同吗?

(1)它们行驶的路线相同;

(2)它们行驶的远近相同,即它们距离原点的距离相同,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绝对值。

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而很自然的得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即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这一情景实质上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直观性强,学生易于理解,也实现了《课标》要求的数学教学要生活化,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绝对值教学反思 篇10

过程:1.刚开始,把前面的有理数、数轴、相反数一一总结了一遍,2.然后进行“洋葱数学”的微视频的教学,3.进行概念的理解,“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4.最后做PPT的练习题。

总结:缺点:1.这一节课以讲“绝对值”为主,但没更多地专注于切入主题。

2.新课没写标题。

3.时间的把握不足。

4.留给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太少。

5.下课前,没进行这一节课的总结。

优点:插入微课。

听课反思:

选取教师:黄精妹、曾谷亨、谢锦霞、冯小芹

四1班《角的度量》,打气球开展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调整角度,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老师跟学生的互动很精彩,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缺点是PPT技术方面有待提高,首先要介绍量角器,然后需要教学生如何去操作,若我去上的话,我会在中间穿插点比赛,例如:随便在黑板上画四个角,然后让四个组的同学派一个上来量出角的度数,写出来,看哪一个写得最精确进行比赛。总结: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行动是真理,善于总结学生好的方法。

听课三年级《不进位及不连续进位的加法》,老师讲得很精彩,纪律很好,思路明确,列竖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倘若学生有基础,懂得了后,可放手让学生说算,直接说出答案后,提问:你是如何算的,为什么要进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培养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学习,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主人意识,作为一个小小老师!1、叫学生上来做题,然后让学生自主说2、或讨论后让学生来说,若说错可以同时指出错误。

一(3)班上了一节不错的数学课《认识图形》,备课认真,班上很有激情,逻辑性较强,玩的游戏感觉特别走心,老师课堂上面带笑容,非常有亲切感。但如果也能够兼顾后面的学生的话,那就更加完美了。

七4班授课,上课事由浅入深,逻辑性强,但在细节方面和过程应该更加完善才行。

上一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试卷下一篇:沥青拌合站生产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