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与日本文化

2024-05-25

名古屋与日本文化(通用5篇)

名古屋与日本文化 篇1

名古屋与日本文化

提起日本的传统文化,人们总会联想起樱花与武士道,似乎这两样事物,已经定格为东瀛的象征。还记得几年前,好莱坞拍摄过一部名为《最后的武士》的电影,汤姆·克鲁斯在里面扮演一位被武士精神感染的美国军官,那部电影里的唯美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在名古屋,我近距离了解了日本的武士文化。

从战国时代开始,名古屋就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地区。日本历史上最杰出的三位武士都是在这里称雄的,他们就是名满天下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战国时代的日本兵荒马乱、诸侯争雄,武士文化也在这种氛围中逐渐成形。在那时,人们对武士精神的判断,还是以个人实力为最根本的准则,武士阶层也习惯于以下克上,反叛领主,他们信仰一种强者哲学。

为了达到对武士的控制,丰臣秀吉首先通过著名的“缴刀令”完成了武士跟农民的分离,并使前者成为贵族,逐渐将这个阶层转化为国家的基石。后来,当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他进一步完成了对武士道的改造。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幕府的利益,德川家为武者制定了不少新的哲学。例如,从日本的神道教中,武士学到了要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的禅宗中,他们领悟到了平静、沉着与不畏死亡的哲学;随后,儒家的伦常秩序也被引入到武士气质的内核之中,至此,武士道被改造为一种视死如归的效忠精神。

作为枭雄的崛起之处,名古屋可以被视为武士精神的发源地,而在其城区内,也确实有不少景点与日本的尚武文化有关。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热田神宫,在整个日本的宗教系统中,这里也享有极高的地位。在日本的典故与传说中,天照大神曾经赐给天皇家族三件神器,作为皇权的象征,而这三件神器之一的“草雉剑”,就被供奉于热田神宫之内。根据《日本书纪》记载,这把神剑是从八歧大蛇(传说中的怪物)的体内取出的,它意味着“征服”和“勇气”,但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武力”的象征。

如此重要的宝物,普通游客是不能参观的。不过在热田神宫的博物馆里,收藏有很多名刀可供参观,在名古屋市内的德川美术馆中,也供奉着不少日本古代名剑。

每年的10月上旬,名古屋市会举行以“乡土豪杰”为主题的狂欢节。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的武士道表演。名古屋市周边的伊贺地区,是日本忍者的主要发祥地。每年此时,会有不少忍者爱好者专程来名古屋表演忍术。他们的表演虽以娱乐为主题,但也确实流露出不少杀气。在狂欢节的游行中,最为精彩的环节是对战国时那些著名战役的重现。演员们会通过表演,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称霸过程展现出来,通过半个小时的细致勾画,历史的脉络逐渐在观众眼前展开。

这就是日本的武士文化,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心怀着对它的崇敬。在历史上,武士道精神曾经犯下过屠戮的罪行,但是在其基本的要义中,还是能发现“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美好的词。在日本,评价武士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他们是否忠君爱国,而是看他们能否忠诚于上述这些作为武者的守则。也正因如此,对那些在明治维新中反对天皇的武士,后来的日本人也经常给予他们极高的评价。

名古屋与日本文化 篇2

战败后的日本将全部人力和财力倾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之上,这使它得以在战后短短的时间里,一跃而起,居于世界科技的先进行列。

纵观日本近代(1917年「大学令」颁布以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基本的教育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以培养国家建设的骨干与精英为基本目的的“大学”(俗称“帝国大学”)、(2)以培养具备各领域专门技能人才为目的的“专门学校”、(3)以培养教育人才为目的的“师范学校”。其中,“大学”为官立(由国家直接设立),“专门学校”以公立(由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和私立为主、官立为辅。“师范学校”以官立为主。

此后,随着1918年“大学令”的颁布,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等学校的“扩充期”。这一时期的各高等教育学校在数量上急速剧增。在办学形式上,强调“帝国大学”和“师范学校”只能为官立,“专门学校”基本为私立。除此以外又增加了“高等学”(帝国大学的预备学校),“实业专门学校”等高等教育的新形式。

战争结束之后,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促进与发展,社会对各类高等学校的需求急剧增加。新政府废除了“帝国大学”的称号,在将原有七所帝国大学改名为国立大学(分别改为: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的基础之上,升级并增设了很多公立和私立的大学。

由此可见,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体系,既具有以近代“大学”始祖之称的德国为范本的欧式大学所特有的浓郁的特权主义风格,又弥漫着美国式大学所特有的,具有多样化与社会化特征的自由主义的气息。

近年,随着学术研究多样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在日本政府财政紧缩的情况下,各大学纷纷走上了自主经营和管理的“独立法人化”的道路。

二、校园用地与校区建设

鹿儿岛大学教授木方十根,把日本近代大学校园用地的开发分为:Ⅰ期(~1885年);Ⅱ期(1886~1902年);Ⅲ期(1903~1917年);Ⅳ期(1918~1936年);Ⅴ期(1937~1945年)五个阶段。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复兴始于明治维新之后,这一时期(Ⅰ期)的校园用地多为已荒废的幕藩时期的武士与朝臣的宅地,这些都市空间的储备在Ⅰ期的校园用地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在很多诸如东京大学、庆应大学等早期建成的校区中,部分在主要都市中心的学校旧址,被保存至今。

Ⅱ期阶段,离市区稍远的校园用地开始逐渐出现。同时也出现了通过对市区内政府所有土地的重组,以及收购土地与建筑物所创立的小规模私立学校。

Ⅲ、Ⅳ期阶段,校园用地开始积极不断地向郊外发展。但是,这两个阶段的开发手法又有所不同:Ⅲ期的郊外发展,一般占地形状不规则而且规模较小,一方面,与周围地区的联系薄弱、相对孤立;而Ⅳ期阶段的校园建设则以关东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为开发背景,校园用地以郊外铁路沿线为中心,注意与周围环境的紧密性,并在征地时尽量保持单纯的几何形状,以形成相对规整的校园用地。

Ⅴ期创建的学校以公立实业(工业)学校为主,与之前各期均不相同,这些学校的选址以东部的工业地带为主。而这个时期的校区建设和扩张用地多为国家划分与来自民间的无偿捐赠。

近年,随着国际上“资源共享”、“地域共生”、“地域连携”等新型校区规划理念的提出与兴起,日本各大学的校区用地又从近代的郊外型向着新的街区型校区规划慢慢靠近。譬如“大阪大学”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仅让学校附属医院向社会开放,而且率先将轻轨引入校园,并设立“大阪大学病院站”。该举措在实现了“地域连携”的同时,大力地促进了医学研究与社会医疗的发展。

另外,“名古屋大学”也将名古屋市唯一一条地铁环状线“名城线”引入校区主干道,并将“名古屋大学前站”(图1、图2)设立于校园中心的公共交流区域,同时将位于该区域的“名古屋大学博物馆”和“名古屋大学中央图书馆”无偿地向社会开放。该举措在强化大学的社会化和地域化进程的同时,逐渐实现了让校区资源与地域居民共同分享的美好愿望。

在建筑单体的设置上,从“东京大学”的“赤门”(旧加贺藩宅院御守殿门,为历史文物,建于1827年)到“京都大学”的“时计台”(日本近代初期著名建筑学教授武田五一的代表作品,为历史文物,建于1925年),各所大学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引以为荣的标志性建筑。仍那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以各自独有的耀眼光芒,成为师生们共同的记忆被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里。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的完美载体。然而,在校园规划不断更新的今天,如何处理好这些标志性建筑物与新校园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今天校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借此,笔者将与各位读者一起,以日本的“名古屋大学”为例,进一步介绍近年日本高等学校的校区建设与发展,和新旧建筑相结合的具体情况。

三、名古屋大学的发展和校区建设的情况

1931年被转为官立大学的“名古屋医科大学”是今天“名古屋大学”的前身。1939年,该校被正式命名为“名古屋帝国大学”,成为日本近代七所著名的帝国大学之一。

成立当时,主要的学部为:医学部和理工学部。1947年增设了法经学部和文学部。1949年整合了当时的“名古屋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名古屋经济专门学校”、“冈崎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校后,建立新制下的“名古屋大学”(图3)。

作为老牌官立帝国大学之一,名古屋大学在日本的中部地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中部最重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2004年,国立名古屋大学实行了独立法人化制度。改变了从前,教育经费完全来自国家,对基础设施实行使用与管理的委托式经营管理的体制。改制后,“名古屋大学”校区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修管理经费,均来自于学校医院盈利、学生学杂费等自主经营下的相关收入。制度的转型难免造成了财政上的巨大压力,但是自主经营下的管理权限却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扩展。

另一方面,2005年在名古屋市召开的“日本国际博览会”,为低迷的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名古屋摇身一变,成为了今天日本最具活力的大都市。

独立法人化后的名古屋大学(图4、图5),更以此为契机,在独立财政管理的前提下,不仅强化了校区新建筑物的建设,而且积极地开展针对各项旧设施的维修和改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丰田讲堂”的翻新扩建工程。

(一)“丰田讲堂”的翻新扩建工程(图6)

“丰田讲堂”的扩建概要:

构造形式:扩建部分-钢铁构架

原有部分-钢筋混凝土

层数:地面三层,地下一层

占地面积:扩建部分-607.16 m2

原有部分-4,042.34 m2

总建筑面积:扩建部分-842.77 m2

原有部分-7,800.59 m2

会场客座:1204客座

工期:2006年12月-2007年12月

扩建设计:槙综合计划事务所

施工:竹中工务店

“丰田讲堂”是受“丰田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资助,由日本著名建筑师槙文彦于1960年设计并建造,位于名古屋大学中轴线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它一直作为名古屋大学举行入学与毕业典礼,学位授予等各种重要仪式的正式会场,沿用至今。

“丰田讲堂”朴素大方的混凝土建筑外形,让人感觉庄严而沉静。犹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默默地见证了这所日本最后的帝国大学四十余年的辉煌历程。

然而,四十余年的尘埃正等待着一次全新的“洗礼”。翻新扩建计划由原设计者“槙综合计划事务所”和“竹中工务店”共同承担。设计首先以保持并尊重原建筑风貌为基本前提,在增设部分空间作为会议厅的同时,运用各项新兴技术清洁外墙、并更新和强化各项设备的功能与效果。

技术方面,在竹中工务店的精心处理下,外部翻修工程首先将被严重风化和污染后的混凝土表面部分磨去,再在磨平后的混凝土表面打设新的混凝土层为之润色。同时,为了预防有机物的腐蚀和污染,在新设混凝土表面敷设光催化剂(光催化剂:是以氧化钛为催化剂利用光能产生的分解反应。因为自身不发生变化,可半永久地使用。只要有紫外线,在任何地方都可反应。并且还是不产生废弃物的清洁原料。光催化剂有下列机能:净化大气、消臭、净水、抗菌、防污等),并在容易滞留雨水的部位增筑排水沟。

内部翻修则以提高其适用性和舒适性为主要目的。具体的改造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观众席座位的改善和音响通风设备的改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观众席座位的改善。座位设计完全利用原有材料,经过反复的精确计算,加宽原有座位的宽度,有效提高了其舒适程度。翻修后的座位不仅在尺度上比旧座位更宽,在使用功能上,还增设了有限网络,电源,折叠式书写台,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其使用质量。

站在全新的“丰田讲堂”之前,八十高龄的槙文彦不禁感叹:“犹似时空逆转,眼前的丰田讲堂和四十几年前刚刚竣工时一样,年轻健硕、朝气蓬勃。”(图3~6)

(二)、“名古屋大学野依中心”

“野依中心”的建筑概要:

(1)野依纪念物质科学研究馆(图7~9)

构造形式:钢铁构架+钢筋混凝土

层数:地面七层,地下一层

占地面积:381 784.44 m2

用地面积:1 319.28 m2

总建筑面积:7 117.00 m2

工期:2002年11月-2003年12月

设计:饭田善彦建筑工房(主要设计)

名古屋大学设施部(基础设计)

施工:钱高·伊藤特定建筑工事共同体

(2)野依纪念学术交流馆(图10~12)

构造形式:钢铁构架

层数:地面四层,地下一层

占地面积:381 781.44 m2

用地面积:1 281.76 m2

总建筑面积:3 485.00 m2

工期:2002年11月-2003年12月

设计:饭田善彦建筑工房(主要设计)

构造计画plus one(构造设计)

知久设备计画研究所(设备设计)

名古屋大学设施部(基础设计)

施工:小原建设

2001年秋,名古屋大学著名教授野依良治先生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遍世界各地,日本举国上下一片振奋。在获奖演说中,这位大学时代曾一度沉迷于中国麻将的诺贝尔奖得主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愉悦,无比深情地说:“实在没有办法,有机化学竟然比麻将还要有趣!”

这组座落在名古屋大学以东小森林边,名为“名古屋大学野依中心”的美丽建筑,正是日本文部省为了表彰这位卓越而风趣的教授筹资新建的。

“名古屋大学野依中心”由“野依纪念物质科学研究馆”和“野依纪念学术交流馆”两栋单体建筑组成。

“野依纪念物质科学研究馆”内设:野依研究展览馆、研究报告厅、野依研究室及其他各系研究科室。以宣传野依研究成果和提供一流的研究场所为主要目的。

“野依纪念学术交流馆”内设:交流大厅、大型演讲厅和宿舍等。

国外客座教授的专用宿舍(小型别墅),被设置在了“野依纪念学术交流馆”的屋顶。这组矗立于名古屋大学内,东部小森林之上的共用中庭式小型别墅分为二层,一层是宽敞的起居室和厨房,二层是卧室和书房。放眼望去,四周绿林环绕,景色怡人。设计师成功地将美丽的风景融入建筑之中,并以其完善的设备,舒适的空间与环境,便捷的出入口设计,受到了各位入住外国专家的一致好评。

设计当初,受校园用地的限制,两栋建筑物不仅有约300m左右的距离,之间还隔着一条校区道路。根据业主希望将两者统一的要求,设计师采用了相同材质和运用平缓的弧形玻璃隔断引导等委婉而含蓄的设计手法,加强了两栋建筑物之间的连续性。最终,使两栋建筑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009年,是名古屋大学70岁的周年纪念。校区的建设还将会有很多新的尝试,而“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教育设施”,将是名古屋大学校区建设不变的目标和永远的方向。

四、结语

无论是以正牌自居的帝国大学,还是历史悠久底蕴十足的私立学校,日本的高等教育和大学建设在历史的河流中经过不停地蜕变,已经跻身在世界的尖端。

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经历着同样的变迁:然而,沸沸扬扬的“大学城”建设是否真正符合时代的需求?郊外型的校区发展要如何应对“产学研”的历史使命?旧校区的再生该怎样填补新旧校区的地域差距给历届学子们造成的心灵断层、并满足这不可替代的母校情结?

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更多的课题。

图片来源

本文插图除注明外,均为作者本人拍摄。

摘要:本文回顾了日本近代高等教育及校园建设历史,并以名古屋大学为例,阐述了日本近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与现状。

关键词:日本近代教育,校园建设,名古屋大学

参考文献

[1]木方十根,关于近代日本各高等学校立地与计画的研究.名古屋大学博士论文.2006.

[2]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13-14.2004,02.

关于日本语言与文化论文 篇3

一个国家的语言特征是受着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任何因素都能够追溯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文化的根源了解文化发展的含义。本文主要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

关键词:

日语;语言文化;特征及形成因素

1、引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传递。语言是社会运行的必然现象,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色彩,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2、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

当前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字,同时也有很多的语言,但是归根结底,当前世界上的文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文字,这类文字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发音来对文字进行定义,还有一类是表意文字,这类的文字首先是通过某一件事情所代表的含义,最终定义文字,比如说“汉字”.作为当前世界上表意文字的代表,现在世界上广泛使用汉字的国家不仅仅只有中国,中国的邻国日本也在使用汉字。日本的文字不仅仅使用表意文字的汉字,同时还使用表音文字的假名,当前能够将不同文字混合使用的代表,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也是日语中的一大特色。

2.1 日本文字初始与汉字

日本最初是没有文字的,只有语言,直到公元 5 世纪前后,中国的文字才渐渐地流入日本。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不仅为日本学者用来记录史实,并且还有很多的学者用其着作成书,这也就是日本唯一能够使用的文字。不过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汉字的发音渐渐发生了改变,日本人对汉字的偏旁部首进行拆分,这也就成为了日语中的片假名,汉字的草书演变为了平假名,主要用来对日本的汉字进行注音。因此,汉字的传入为日本的文化以及日本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日本还有很多的汉字方面的书籍一直流传至今,例如,在公元 8 世纪的时候日本出了一部《万叶集》,这也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诗歌的表达的主要形式就是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使用。汉字中的“传说”在日本的文字中没有什么很大改变,用日本文字写作“伝说”,将中文中的“传”简化了一笔,也就形成了“伝”,这样的文字形式在日本还有很多种。除此之外,日本的文字还利用汉字的意思再加上日语的读音共同使用,例如汉字中的“情”,用日本的文字表示为“ろ”,两种语言之间的意思相近;还有汉字中的“夏”,在日语中的读作“なつ”,与汉语意思相同,这些是日语中对汉语没有做出很大改变的文字,但是也有很多文字的形状变得面目全非,并且读音也变得非常的复杂。

以上用来记录日本文字的方式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之为“万叶假名”,这种文字方式仅仅只是针对当时的汉字而言的。到了xx世纪前后,日本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假名,也就是上文中提出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类假名都是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实现的。平假名主要是根据汉字中简单字体的草书转化而成的,例如,平假名中的“ぬ”是胫骨汉字中的“奴”转化而成的,并且这两种字的读音都读作“nu”,而片假名则基本上是根据中文中的偏旁部首转化而成的,还比如,“イ”主要是根据汉字中的“人字旁”形成的,“ウ”则是根据汉字中的“宝盖头”形成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在日语中都是用作表音文字,表音的日语假名和表意的汉字的组合成为当前的日语文字的结构特点。

2.2 文化特征

我国被世人传颂为“礼仪之邦”,我国的文字流入日本后,逐渐地演变为日本现今的文字,但是当时传入日本的不仅仅只是文字,还有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文字所蕴含的文化能够反映日本整个民族的品性、心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传承,同时这些文化在日本的发展历史中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所包含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日语的语言表达委婉、含蓄

日本人说话通常是比较委婉含蓄的,这一点跟我国古代的文化非常的相似,但是日本能够将这样的文化保留至今,足以说明日本文化的可贵之处。例如,日本人在向别人开口要帮助或者物品的时候,不会直接说“来帮我一下”,而是选择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说“手伝うとができ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无论是对多么亲近的人,日本人的表达方式总是这样的委婉,而中国人的表达则会不一样,只有对待比较陌生的人才会表现得比较委婉,但是在亲近的人面前表现得比较直白。因此,在与日本人对话的时候需要表现得含蓄,在日本人说出一句话之后,中国人需要揣摩其中的含义,这样才能够解读出来日本人话语中真正的含义,才能了解日语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日本人在要求别人等待一下的时候,他们不会直接要求对方等待,而是会说“ちょっと待っください”,这样说话就能够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话语中的意思,也不至于闹成僵局,造成尴尬的场面。总的来说,日语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带有一点“文言文”的气息,因此我们在翻译日语的时候,只需要对日语中的关键词汇进行翻译,这样就能够明白日语中包含的意思,但是在回答的时候需要含蓄委婉。

2.2.2 注重谦敬

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非常浓厚的国家,通常情况下,日本社会中的男女等级、长辈等级、长幼等级都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点与我国古代的风情非常的相识,人们在说话用语的时候必须要将说话的对象与自身的身份相结合,避免对长辈或者年长的兄、姐说话不恰当的情况。日本的等级观念非常的鲜明浓厚,面对什么人,就需要说什么话,这样的风俗习惯在日本的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在和日本人对话的时候,要尽量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以及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描述出来。例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交流,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交流,同辈之间的交流方式。日本人对父亲的称呼为“父亲大人”,日语“お父さま”,并且日本人同事之间一起出去聚会都是各自买单,这一点和中国人的吃饭方式不同,中国人去吃饭总是某一个同事为了表达好意而买下全部的单。但是在日本都是自己吃多少则付多少钱,一般不会为同事或者朋友买单,按照日本的文化习惯,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2.2.3 男女有特定的语言

在日本社会,男士用语和女士用语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同,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明显。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男性的地位往往比女性高。因此男性的用语比较霸道,而女性则相对柔弱。因此在日本家庭中,往往是男性主外,女性主内,而日本的女性往往因此具有贤妻良母的品性。

3、日本语言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

日本人对话的时候,说话的一方使用特定的语言表达,主要是根据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思来确定,而意义的形成必然以社会文化为主体。这就是日本文化中和的精神、体察的文化和以心传心的文化,这三种文化特征渗透于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日本文化的交流形成一道桥梁,也就是日本文化交流的精髓所在。

3.1 和的精神

模棱两可的说话方式实则是日本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和”的精神的完美体现。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关系中,无论是长辈对晚辈,上司对下属,还是同事之间的交流都会极力回避给予对方直接的伤害,避免让对方难堪,正是因为这样,在日语中“みません”、“どういたしまし”、“気にしま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等词语被频繁使用,因为这些词汇中包含了对对方的尊重和体谅的深意,所以在表达的时候能够将日语中的文化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3.2 体察的文化

日本人在与对方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将对方的看法放在第一位,很大程度上关注对方的思想以及对方的观点,不会在交流的时候生硬地拒绝对方,并且不会说出激怒对方的话语,从言行举止中感受对方的深意以及对方的真实意图也是日本文化的典型体现。

3.3 以心传心的文化

日本人的交谈方式,与我国古代人们的交谈方式极为相似。往往是通过心与心之间的传递来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日本人会时刻注意对方每一个细节、面部表情以及每一句话中的措辞方式,通过对方的谈吐以及言行举止获取对自身有利的东西,日本人将这样的交流方式称为以心传心,意思就是通过言语的交流,使自身心领神会。并且日本人常常认为交流的双方只要有相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基础,即使将事情隐喻表达,对方也能够通过话语中的含义明白自身的意思,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才有了省略表达的使用,这也是日本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非常的贫乏,导致日本的文化受到其地理因素的限制。因此,日本人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出现语言透支的现象,所以,日本在文化上往往会吸收别国的文化,并加以整理,形成自身的文化特点。

4、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分为很多种,但是在特定的因素下产生的各种心理要素是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特征的主要因素,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递方式。

参考文献:

名古屋与日本文化 篇4

感受日本文化与四季的变化—东京半岛

酒店由著名建筑师佐藤和清与室内设计师桥本夕季夫联手打造的东京半岛酒店为日本带来了全新的美学意识。这座地标性酒店设计和设施反映了现代环境下的日本文化和四季变化。

专注合肥酒店装修设的合肥装修公司http:///

许多奢华酒店都选择将地址选在商业建筑或多功能综合体之中,配以国际化酒店设计装潢。半岛酒店另辟蹊径,选择打造自己的现代日式风格。作为东京近十年来唯一的一座独立式酒店,现代的东京半岛酒店在室内外设计上都反映了日本丰富的遗产和文化,它拥有由近60位艺术家所打造的近千件日本艺术品,其中的90%都采用了日本传统工艺。

佐藤和清将酒店设计成一个耸立在丸之内和银座门户的传统日式灯笼。酒店外部采用琥珀色纳米尼亚花岗岩,与周边的灰色石造建筑形成了愉悦的对比。酒店前院的喷水池采用了来自香川县的传统日本花岗岩,辅以由松树、樱花和枫树组成的景观花园,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四季的变换。主入口两侧的大型景观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换。

专注合肥酒店装修设的合肥装修公司http:///

酒店大堂采用了象牙色墙面和木制栅格,与京都的传统栅格遥相呼应。同时,栅格图案在酒店的走廊、客房和公共区域随处可见。

客房层的走廊参考了京都的街道,采用安藤地灯与嵌在墙上的大理石和镜子来模仿水面,而地毯则呈现出和服走线图案。客房门边倾斜的金属门牌采用了折纸主题,背景灯透过亚克力和纸板而闪耀,仿佛日光穿透折纸一样。

大楼梯的脚下是一个传统日式山水岩石花园,纯白的砂石卵石环绕着花岗岩,描绘出山水、小岛和整个宇宙。

专注合肥酒店装修设的合肥装修公司http:///

名古屋游玩记三年级作文 篇5

这里的樱花美不胜收,这里的城堡十分壮观,这里的山上绿树成荫,这里就是名古屋。

名古屋的樱花多在4月初开放,我正在这个时候来到日本,来到名古屋欣赏这美丽的樱花。

进名古屋城之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十分美丽的景色:樱花的花苞白白的,犹如一颗颗洁白的鹌鹑蛋,已经开放了的`花,就想是一位位花仙子,在大树上茁壮的成长……可惜,樱花开放的并不多,要是晚几天再来,才会开的更加美丽。

再继续往里面走,就得爬山了。台阶并不多,可是风景却比一般的山要美得多。这里的花朵颜色各异,有红的、黄的、紫的和淡绿色的,十分惹人喜爱。这里的树品种也很多,有梧桐、松树和樱花树。

我们爬上了山,就要去名古屋城里了。名古屋城是名古屋的一座城堡,它的外观以黑白色为主,在阳光的照射下,隐约散发出淡淡的绿色。我们和名古屋城拍了个照,把这美丽的名古屋城永远的记录下来。别看名古屋城这样美,可游人却不多,欢声笑语洒在了名古屋城前得一片空地上。

【名古屋与日本文化】推荐阅读:

古屋幽猫优秀作文05-11

上一篇:2023高考数学提分技巧下一篇:2022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