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学校总结

2024-09-26

社会实践学校总结(精选8篇)

社会实践学校总结 篇1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小学生们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讲卫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就我校活动情况做以总结。

第一、宣传启动

1、搞好了宣传动员。班主任利用班会的时间进行宣传发动。做好班级内部宣传。

2、举行启动仪式。结合学校要求安排,组织每位学生回家后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实行家庭

文明承诺,共建和谐家庭。

第二、落实活动

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推行校园文明,坚决不乱丢垃圾。倡导文明举止,积极营造文明氛围。设立 “文明监督岗”,由中队辅导员担任“文明监督员”,加强监督检查。同时把身边讲文明、讲公德的人物和事情写成文章,向墙报、手抄报、小广播投稿,营造讲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清扫和捡拾白色垃圾、瓜果皮、废纸、食品袋、烟头等生活垃圾。活动中队员们,不怕苦、不怕脏,用手捡拾垃圾。场面十分感人。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号召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家长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环境卫生清洁、植绿护绿等行动,和家长们一起,提高环保意识。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悟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感情,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如

温室菜棚的出现使蔬菜的生产基本不受节气影响,可以四季供应等。了解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模式,认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了解农业基本知识,并参与实践。如:除草是因为杂草的生长会给农作物带来病虫害,并与作物争肥争光,造成减产,所以要除草。而前期除草事半功倍,后期除草事倍功半等等。在教师和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发表宣传作品,培养初步吸收一部分农业科普知识并向家庭宣传推广的能力。

总之,实践活动增长了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把此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社会实践学校总结 篇2

一、树立起班主任的威信

一位年轻的教师初次管理一个班级, 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 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 但是同时面临的矛盾是, 如何树立班主任的威信?这时就可以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交流工作经验。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总结如下两点树立班主任威信的方法:

(一) 了解与尊重学生, 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 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 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青年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与学生年龄差距小、观念上不存在隔阂这一优势, 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了解学生, 从细节做起, 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对待, 不搞特殊, 不做强制性教育, 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考虑问题, 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当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时, 要懂得虚心接受。当然,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十六七岁的中专生, 他们思想觉悟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当他们提出不恰当或无理的意见时, 作为班主任要有包容的态度,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 处理好师生关系

在一个学校里面, 青年班主任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相处融洽、开展工作, 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其目的是:与学生的距离近了, 学生心里就会认为老师是自己人, 万事好商量。结果容易造成严肃不足, 活泼有余, 加大了管理上的难度。在失去教育效果的同时, 教师的尊严和威信也荡然无存了。俗话说得好, “距离产生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与学生过远则有生疏之感, 过近则生戏谑之忧。所以在处理师生距离的问题上, 要把握好尺度, 既不能太近, 也不能太远, 有意识地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 是班级和教育管理的需要。

二、培育主干班委, 形成班级内部干部行伍

(一) 选拔原则

在选拔、培育班级干部的工作中, 应坚持“广开言路”, 不能刚愎自用, 主张“周全评价学生”, 否定“一点定论” (如否决成绩欠好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等) 。班级管理层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

1. 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

团支部书记和班长。团支部书记和班长是班主任的首要助手, 是班级的带头人。他们要有斗胆工作的勇气和气概;碰着难题时, 能协助班委解决;开展工作时不能瞻前顾后, 有所顾忌。

2. 班级的“中层干部”:

团支委与全体班委。团支委员与班委干部是班级各项轨制落实的执行者, 他们既要服从团支书和班长的放置, 又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落实好各工作和使命。

3.“下层干部”:

小组长和课代表。小组长和课代表长期承担日常事物性工作, 采用的是“一事一议”“一人一责”的工作方式——自觉性的“下层干部”如外出活动或加入课外活动时, 有的学生自告奋勇担任责任。

(二) 选拔形式

班委干部的选拔形式多种多样, 如采取无记名投票、自我举荐、自己组阁等体例进行选拔。每年都采用不同的选举方式, 那么学生毕业时班级全体同学都担任过班委。这里, 笔者强烈举荐采纳自己组阁的形式选拔班干部, 因为采用这种选拔举制, 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某某同学担任班长后, 不但自己进步较快, 而且由他组阁进班委会的那一部分学生工作都很积极, 也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进步。班委组阁轨制的实施, 不仅打破了班主任“御笔钦点”“一统天下”格局, 而且在现实工作中磨炼了一批有才干的积极分子。这种做法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 使其在集体活动中充实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聪明, 为培育全面的人才打好基础。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 班主任的工作至关重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 是学校稳定、和谐、向上的重要力量。而青年班主任是学校班主任队伍中的主力军, 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如何扬长避短, 管理好班级, 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做好学生工作, 是青年班主任一直在努力探讨、摸索的课题。笔者总结几年来班主任工作的经验, 探讨如何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陈凤军.如何做好职业中专的班主任工作[J].教育革新, 2008 (08) .

[2]陈生虎.谈中专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15) .

[3]谢光强.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08 (02) .

[4]张金海.浅议职专中专班主任的工作方法[J].考试周刊, 2009 (02) .

[5]付艳.浅谈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艺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2) .

美国学校的社会实践 篇3

社会体验每年深入了解一种残疾

社会体验课是每个学校都有的一个课程,它其中有很多的程序。其中一个程序就叫Everybody counts(每个人都很重要),课程内容是教小朋友们认识不同的残障,向他们讲授这些人为什么会看不见、听不到……而且让小朋友去“体会”这些残障。

小学生每升一个年级就要了解一个新的残疾病例。比如一年级体验视力障碍,二年级体验听力障碍,还要学哑语,三年级体验认知能力的障碍,四年级体验运动障碍,五年级则要学习帮助存在学习障碍的孩子,比如多动症、狂躁症自闭症等。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小孩子们体会到残疾人的困难,启发孩子以后尽力帮助他们,并且营造一个让他们觉得方便的社会氛围。

环保举办一次破烂时装秀

我想到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有一次我在家喝完一瓶水,我正要把这个空瓶子扔到垃圾箱时,我的小儿子说:“妈妈,你一定要把这个水瓶扔到回收箱里。”孩子们一直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分类回收,这都是这些课的功劳。原来,这项课程是让小朋友们用废旧物品做衣服,当然实际上都是家长做的。然后举办一个破烂时装秀,提高小朋友的环保意识。防火也是社会实践课的一个课程—— 一定要参观消防局。美国的中小学经常举办这种防火演习,在各个地方都强调安全第一。

科学项目制学习至关重要

每年学校科学课都举办一个科学展览,孩子们可以任选课题,有时候几个孩子合作一个项目,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有时候还邀请家长、亲朋好友过来观摩。最后同学之间互相打分,评出优秀的作品。首先,孩子需要作出选题,确定做试验其他方式的研究,还要分析最后的成果展示时要讲什么、怎么讲。这就涉及到孩子的计划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另外,还需要团队协作能力,每个同学做什么,都要事先确定好。接下来就是考验检索信息的能力和设计以及动手的能力了。当然,将成果展示在大家面前,也需要很好的演讲和交流能力。家长会花很多时间帮助孩子准备这些项目,美国人非常喜欢动手,每家车库里都堆满了很多工具,很多爸爸就自己做家具、改装轮胎等,为了自己喜欢的事肯花很多的时间。

历史参观模拟历史战场

儿子七年级的时候,修了得克萨斯历史课,这门课有一定难度,一个作业就是去看圣哈平辛战役的一个模拟战场,它模拟了历史上的一场战役,然后拍照作为作业。百闻不如一见,孩子们一下子就对当时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头到尾都清楚了。

职业规划儿子想做石油工程师

儿子八年级时,他选了一门选修课,叫职业规划,课程要求孩子们先做一些调查,然后再写简历。当时我的儿子选了石油工程师。

当时,我的大儿子Tristen选中了石油工程师,正好他的姨父是石油工程师,他就去找姨父做了一个采访。当时他问了好多问题,比如一天是怎么过的、工资是多少、工作辛不辛苦等问题。根据这个采访,要做一个职业选择的演讲,说明自己为什么要选择石油工程师这个职业,然后搜索哪些大学的石油工程专业比较强,作出一个大体的选择。最后为了申请大学,要制作一个简历。

有意思的是,我儿子当时才初二,还没有什么工作经历,于是就一本正经地在家里干活,倒垃圾、帮助弟弟辅导功课、收拾屋子、洗碗等,把这些家务表都写到这个简历里面。有的家长可能会问,这么早给孩子做职业规划是不是不太好?我想说,它只是一个引导,因为孩子们将来的性格和兴趣,还会随着阅历的变化、知识的增长而变化。

工程学制作古代投石器

Tristen选了这门课,我想,这不就是物理吗?结果完全不是,这个课根本就不讲太多的理论,就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像厂房车间一样的,做很多手工操作,会用很多电动工具。第一课是安全知识,要戴防护眼镜、穿防护服,还要学习一些用电常识。期末考核很有意思,要求孩子们做一个古时候用的投石器,像一个滑轮似的,一拉线,就把石头扔进去。

Tristen做投石器拿到“中世纪博览会”去参展,他每周末都花很多时间去学校做,老师每周末也会去监督他们。两个月的时间做完了,还在学校试投,他们做的这个投石器,是投得最远的,但是最后很不幸,作品被摔坏了,就没有资格去比赛了。Tristen和他的朋友都很沮丧,真的是从贴模板开始,一点一点把它做成的。当时他们的老师就安慰他们说,“生活有的时候真的不是像你想象、计划的那样,有的时候会出一些岔子,要学会接受失败、接受挫折,要学会适应,然后继续。”最后老师也给了他们一个不错的成绩。

美国很强调把所学的理论,用到实际生活中,建议孩子们在家也玩一玩这些有趣的课题,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项目制学习与社会参与,是美国孩子创造力强的两大法宝。国内的家长,无论为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是为未来的留学生活做准备,都可以积极参与进来。

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篇4

我校长年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扎实地开展我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校本着为海南特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一目的,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正面教育去更多地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使大学生达到对自身实际办事能力的锻炼,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更能够深入地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更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一、基本情况

20xx年,为引导我校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我校开展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为“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2019年,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工委、团省委、省学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我校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暑期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我校历年开展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都积极响应上级文件精神的号召,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共同迈步前进。这些年来,我校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原则,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并进,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了农村政策宣讲、支教扫盲、法规宣传、农技培训、送戏下乡、企业帮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做了大量的好事和实事。

总结我校历年实践活动的特点是:

(一)准备充分。所谓成功喜欢降临在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我校特别重视大学生志愿者暑期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并力求做到准备详细、充分。每一年的5月份初,我校便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宣传、发动工作,校团委和各基层团委领导总是亲自到省内各地去踩点,确定服务项目、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在组织好实践队队员后,为了使队员们能够高效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使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社会效应,校团委还专门聘请专业教师为各实践队队员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服务技能培训。

(二)领导重视。从社会实践筹备之初至实施,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陈大勇副书记、校团委刘利波书记以及各层管理人员都就所开展的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深入了解和仔细询问,并亲自出面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我校2019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校本部行政楼前举行,校党政领导以及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领导为社会实践队授旗。

(三)投入保障。为了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顺利开展,我校商定的决策是以“学校拨一点,各系筹一点,社会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来获得足够的实践经费。例如在2019年,在省里没有下拨专项社会实践经费的情况下,我校就运用了“四个一点”的商定方法成功解决了社会实践的经费问题。除学生个人自付经费无法统计外,我校投入经费3万元,各系自筹4万多元,社会赞助共2.3万(五指山电信公司,康明眼镜店,伊莎贝尔矿泉水五指山分公司、儋州达川食品厂、三亚海军榆林基地、琼海田园果蔬菜加工厂等单位赞助),总计近9、3万元。通过努力和实际方法的正确运用,这些得来的经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及物质支持。

(四)活动方式、形式多样化。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上,我校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在校团委和各系结合专业特点及社会需要组成的实践队之外,我校还分派老师、学生干部等组织回乡学生在所在地开展社会实践,确保了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上,我校主张兼并多种活动形式以更全面地展现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长年以来,我校不间断地为大学生提供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生产劳动和勤工助学的机会;我校重视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每一点成长,定期为大学生提供合理的军政训练;在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外,我校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我校频频开展了慰问敬老院、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大力倡导大学生踊跃参加更多的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

(五)成效明显。从活动范围上看,我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逐年地扩大活动范围。去年的社会活动遍及全省19个市县及湖南、贵州、新疆等14个省市自治区;从参与人数上看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去年的参与率已高达99.2%;从实效上看也是令人欣慰的:近年回收的论文、调查报告逐渐具有更高的质量水平,去年回收多达2912篇;同时,去年我校开设多类的培训课共426节(英语辅导课175节,计算机培训课150节;环保培训课75节,种养技术培训课26节);举办的讲座36次(其中“未成年人思想教育”讲座11次,农村政策宣讲13次;构建和谐社会宣讲12次);放电影送戏下乡8次;维修维护电器220件;出版宣传墙报24期,张贴和发放宣传画和资料7000多张;回收环保意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等有效问卷4500多张。这样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牢牢地吸引着大学生们的热切关注与积极参与,丰富着大学生的暑期文化生活,同时也突显出我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日渐提高。特别是我校比较重视以人为本,注重将实践活动带到群众身边去,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加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去年由校团委组织的五指山市毛道乡综合服务队集中开展的乡村环境教育、未成年人思想教育、英语支教、送戏下乡、种养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正是本着服务大众的精神将服务送到广大群众中的。这样子的实践活动深受黎苗族同胞的欢迎,当地群众还自发地为社会实践队员送茶、送椰子等,离别时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自发地为队员送行,许多中小学生还为离别而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场面十分感人。

二、基本做法

(一)精心筹备、及早布置、认真落实。为确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在每年的5月初,校团委就主动与学工部、宣传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协商,并召开筹备工作布置会,制定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些基本原则。校团委与各系基层团委一方面积极做好外出调研、联系工作,一方面认真选好活动项目,并广泛做好学生的发动,选拔工作。为确保社会实践效果,利用六月底至七月初的两周时间,校团委还特地组织专业教师有计划地为各集中组队的队员做好培训工作。与此同时,在校领导、各有关部门,市县、单位、企业、乡镇领导的支持下,学校将进一步对社会实践项目、地点进行了确认,并就相关细节商定后,最后才确定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由于及早准备,每年在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知下发时,我校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已基本就绪。

(二)遵循“四个结合”的原则,突出主题。为了贯彻上级下达的通知,学习上级的指示精神,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始终紧紧围绕着主题,并遵循着“四个结合”的原则,即遵循“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致力于学以致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如:计算机系师生在2019年深入五指山革命老区实地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内涵、特征、原则、任务,并考察老区人民的生活现状,同时进行互联网健康知识的宣传、帮助建立信息网络和培训网络维护管理人员;英语系师生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组队到五指山毛道中学进行英语教学的义务支教活动;物理系师生组队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培训活动

;数学系师生到屯昌、乐东等地进行调研,了解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和发展战略;中文系师生组队深入五指山市周边市县,开展关于实践活动主题的宣讲、调研活动以及到三亚运用各种方式展开调查三亚旅游企业的经营现状,并提出问题对策;体育系师生组队到五指山各乡镇、农村,通过问卷等形式调查农村卫生的具体情况和改善措施情况;生命科学系师生组队,通过研究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了其中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及对黄粉虫的选育与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化学系师生组队了解了我省外来物种的入侵情况,并就我省解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对家庭室内污染情况的详细调查从而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政史系师生组队到海口等地对农民工问题进行调研,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及到五指山南圣镇、水满乡实地进行考查,在了解生态工程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有关问题后,提出了解决生态工程和人民状况矛盾的措施和建议;旅游系师生组队前往洋浦等地对其工业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艺术系师生组队到南圣镇、毛道乡等地,对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现状进行采集调研。

为了开拓勤工助学渠道,我校积极与五指山电信公司,康明眼镜店,伊莎贝尔矿泉水五指山分公司取得联系,同学们在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合法地获得了劳动报酬。我校去年还帮助一些种养专业的同学与三亚、文昌等地的虾塘进行技术指导兼有偿劳动,即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各有关部门、市县、单位、企业的支持。各社会实践队在开展活动中,逐渐都学会了主动争取多方支持。如在去年五指山市毛道乡支教服务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积极与五指山市团市委、毛道乡乡党委、政府、毛道乡团委、毛道中学团委等单位取得联系,寻求支持,使活动得到顺利开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队在毛道乡开展活动过程中,毛道中学团委把全校团员组织起来,以村为单位分组,当社会实践队每到一个黎族村寨时,都有中学生团员作为社会实践队“编外队员”带路并协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子既解决了社会实践队遇到的语言不通的问题,又使中学生团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这一“大学生+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又一次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四)创新机制,讲求实效。首先,社会实践与学分制相结合的制度,自2019年我校试行学分制以来,我校已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要求每一位同学凭社会实践论文或调查报告(必须是第一作者)方可到系里报到注册,并统计社会实践次数。学生按规定完成社会实践次数方可毕业。其次,创新社会实践检查制度和经费分配制度。社会实践以往是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检查,从2019年开始则是在进行中期也进行检查评比;以往社会实践经费分配有较大的随意性,而去年开始规定与社会实践获奖情况,参与实践人数、申报项目等级、社会实践组织情况挂钩进行量化分配,极大地提高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利用信息网络在校团委网页上进行活动前的宣传、招聘,活动中进行情况通报,活动后进行成果展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多渠道筹措社会实践经费。学校底子薄,加上目前学校财力相对较弱,为较好地解决经费问题,我校采取了“学校拨一点,各系筹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助一点”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经费问题。特别是去年化学系实践服务队就成功运用这样多渠道的方式获得了外在的经费资助。他们在开展活动中通过拉赞助,得到了五指山康明眼镜公司、儋州达川食品厂、三亚海军榆林基地、琼海田园果蔬菜加工厂等15个单位的资金支持。

三、主要收获与经验体会

(一)主要收获

1、广大青年学生在一年又一年的社会实践中加深了对各项主题思想的深入了解。对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求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大学生献身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进一步激发了我校青年学生成长进步、奋发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我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019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过程中各社会实践队紧密围绕主题,开展组织了各类型的实践队,从义务服务、扶贫支教、文化下乡、实事调研、卫生宣传等各个方面完成了主题思想的学习与贯彻。这些紧密联系主题的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校青年学生从中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让大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到党的方针政策,让大学生的群体更好地参与到思想道德建设当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共同致力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19年我校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上级团组织的要求,我校各实践队在各有关领导的亲自帮助下,深入黎苗村寨宣讲、到田间地头认真听、仔细看,切实感受到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对国家发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义,对“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认识再也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了。同时,大学生们也亲眼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基层干部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大大改变了他们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片面认识,使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树立了更加坚定了信念,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在每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我校注重做好宣传工作,在宣传上强调主题思想在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和学习实践中的重要性,从而正确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正确领会、学习、实践活动主题的精神上,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2、坚持“四个结合“,努力实现与素质教育的对接,进一步加大了活动的文化和科技含量,提高了学生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已逐渐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素质培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在每一年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开展调查,联系见习,开办各类培训班,进行家电义务维修,宣传环保和倡导环保意识等。通过一系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加强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培养及提高青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知识、能力及素质三方面达到统一。他们学以致用,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地方做出了贡献,办了实事,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自身道德素质。社会实践的成功实施,使青年学生牢记责任与使命,胸怀远大理想,充分认识到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和寄托,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结合起来,自觉负起崇高的责任

3、弘扬文明新风,推进了基层农村教育。

在五指山市及周边市县,大学生们经常到老乡家中和老乡亲切交谈,从而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更好地了解到群众所需;大学生们在市区内外通过发放传单、张贴宣传画、文艺演出、播放电影、为中小学生开办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为各处的群众传达讲解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内涵、特征、原则、任务,帮助群众增强卫生意识和科学精神。这样的宣教活动为五指山市及周边地区带来了新的健康的生活风貌,为广大民众宣扬了健康生活、先进文化、社会科学等知识,从而在广大民众中掀起了社会文明新风,同时推进了基层农村教育。

4.增强服务意识,使基层群众受到实惠。

无论是实践“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实践“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都不该只是一句空话,而应切切实实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当中,使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意识中。我校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深入地投入主题思想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讲求办好事、办实事,去年我校广大青年学生紧紧围绕“扬青春激情,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开展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送戏下乡、家用电器维修、英语支教、种植养殖技术指导等多项青年志愿者服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2019年,赴五指山市毛道乡的实践服务团在短短的16天中,服务团共开设了中、小学英语辅导课各55节;开设中学生法制课12节;举办政策法规讲座10次,听讲座人数达300多人次(含分散讲授人数);放映宣传和谐社会电影3次,观看群众达600多人;举办实践队员与乡干部座谈会2次;出版环保墙报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主题思想宣传墙报各1期;设立咨询点10处;打扫卫生、除杂草和清理卫生死角15处次;张贴和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张。服务团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天天有事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真正做到带队老师满意,群众满意,当地干部满意

;真正做到了解了农民,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朴实好客的黎族乡亲的热情接待。有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激动地握着实践队员的手说:“谢谢你们,你们带来的服务真是我们所需要的。”

(二)经验体会

1、在策划活动方案时,必须紧扣活动主题,使主题渗透到活动中。

2、要继续推行“四结合”模式——即“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证明,“两出四结合”的模式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3、及早做好实践活动的发动,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不定期抽查以加强监控,及时做好总结、宣传,是实现社会实践目的的有效手段。

4、各级党团组织、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应该形成合力,多方联动,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5、“一团多队”的重点综合服务团,是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的重要举措。

6、“大学生+中、小学生”和远程服务的社会实践模式应值得继续推广。

XX学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篇5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的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历社会实践主要是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以及锻炼自己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

来到以纯,我没有想太多,径直走向收银台,询问了店长招聘寒假工的事,由于听朋友说以纯招人,所以就直接去。也许是一种缘分吧。在以纯工作的这段时间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并且学会了推销,对于从未从事过的行业我感觉很好奇,每天推销的衣服价位在3000元以上就有奖金。虽然不多,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的,我觉得特别欣慰。这是我第二次经历社会实践,去年暑假在一个装饰公司当一个小小的业务员,也学到了很多有关装饰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然天气严寒,寒风呼啸,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大字报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子人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地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历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以纯,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的,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学到了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到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体会实践。

现如今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回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也许卖衣服和我们学会计的也没有多大关系,但是通过推销衣服可以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可能在卖衣服的过程中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那就得看你的变通能力和语言方面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因为接触了社会,人才会有成长。不然老依靠父母给的物质保障那是完全不够的,虽然这次社会实践体验没有持续多久,也只赚了几百块钱,但有的东西是真真切切学到了,所以我认为这次实践很成功,也很值。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以纯,不会有人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曾经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曾经老师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对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在学校,千里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实践体会: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时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听从、耐心、虚心地接受。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且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济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就算没能解决,最起码自己是开心的。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接触的导购业,对于我来说很是陌生,要想起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更多的挑战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不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家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讨自我。虽然在这段假期我没在我的专业知识点实践,没能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升,但是我感觉我懂得太多的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假期实践。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交往能力。叫我懂得人要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打过工,知道学生打工很不容易。学生是廉价劳动力,有的公司很江湖,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还少给,有的是托着不给,还有的干脆就不给了。今年寒假我来到一家公司打工,我的运气还不错,遇到了一个好老板,工作没有上次累了。

那么现在自然先是得选择好打工的种类。时下大学生打工无非是做家教,搞推销,出卖劳动力。据说现在做家教就等同于骗钱。这可是我们班上十几位做家教的同学一致的心得体会。再说由于这学期就要结束了就算想骗也没有地方骗了 因此做家教显然行不通。搞推销,说句老实话,其实我是很想干这行的。不就是告嘴皮子混饭吃吗,那还不容易?可转念一想,还是不行,只因为自己面目狰狞。加上五短身材,我的哥们一致要求我不要去现丑。说是影响市容,极易让外国游客对广州产生误解。我知道什么叫金玉良言。什么叫忠言逆耳。为了顾全大局,推销也只好作罢----说实话,推销实在太苦了。我怕我受不了。

我寒假每天早晨6:30起来,下午6:30下班。我每天很早的来到公司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把窗户擦了一遍,然后又把桌子擦了一遍,地扫了扫又拖了拖,桌子上的文件全部都整理了一遍。到7:45的时候其它的人都陆续的来了。我刚来主要是跑跑腿,给元老们倒倒水,跟元老们去送送货,听听他们的工作经验,慢慢的我干了将近半个月,老总让我在电脑上发信息,回信息,教我一些有关公司的基本知识。我慢慢的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每天对象是电脑,一天下来,我的眼睛都成肿的了。打工可真累,我是深有体会呀!但是打工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通过打工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打工是人生历练的过程,是人生很有意义的经历。边学习边打工,收获肯定会比在学校里一味读书多得多。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打工的大学生一族正逐渐壮大成了一个部落,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大学生打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股潮流中正悄悄发生着改变。

对于大学生打工,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模式,我们有理由走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只要把握住自己,掌握好学习与打工的分寸,肯定能把大学这个人生阶段过得丰富多彩。

打工的途径或者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自己积累人生经历有益,还能够有少量收入,就可以毫不犹豫的参与其中。

老板对我很好,对员工们都很好,第一月虽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但是,我对公司的印象还是比较不错。我会更加努力的去做。不会让公司的员工失望的。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6

一、建立机构,安排课时

1、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有教导处、组长、任课教师中部分人员,成立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心研究组。

2、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术、社会、自然、信息技术学科组的教师都担任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这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参加到实验中来,加快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的培养、

3、安排、调整课时,根据需要做到分散和相对集中相结合、把根据活动方案安排的总课时数,分配到若干个星期中,因活动需要必须调动的课尽量与班主任所任学科对调、调课的过程中,不跨周次、每次主题活动集中调课一次,这样可以减少调课的幅度。

二、确定研究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它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更不是学科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一门独特功能和价值的新型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对比,学科课程都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而它只有试行的课程指导纲要,并且没有教材,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一次开设此课程,经验不足、开展这个课题主要是探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研究、

4、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三、加强培训指导

社会实践学校总结 篇7

高校社会实践工作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活动, 使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大学生主人翁意识, 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总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 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和头脑风暴的席卷下,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 而需要能够对书本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并且灵活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 当代大学生也渴望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应对社会的巨大变革, 打破“被就业”模式, 真正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力军。因而, 大学生迫切需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辅助其成长成才。

(二) 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研究、学术科研与社会对接的重要渠道, 只有通过亲身参与, 从理论走向实践,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前空洞、乏味的“灌输式”教育远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而急切的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摒弃“填鸭式”教育的弊端, 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 以更好的适应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需要

当前, 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作为科研机构主体的高等院校来说, 发挥知识传播、技术运用和科研创新的功效, 是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举。因而, 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与时俱进, 推进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 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氛围。

二、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通过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蓬勃发展, 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社会实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 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部分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没有从应有的层次和高度加以认识, 导致实践工作出现了“虚、假、空”的现象。首先, 在实施工作过程中, 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指导而多是浮于一般性的号召。每年学期末, 学校都会号召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但由于人数多、专业杂、时间紧, 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导致有些同学对如何联系实践单位、如何开展实践活动以及如何撰写实践报告等问题都十分茫然。其次, 由于部分指导老师或实践工作负责人自身素质不高, 创新性思维薄弱, 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从而产生一种厌烦心理, 认为每年牺牲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是一种负担, 毫无新意, 从而影响了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的效果。第三, 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方式不完善, 没有做到“点、线、面”全面部署。大部分学校只是对其具有某一特色的实践项目或者课题进行投入, 却忽略了“面”的延伸与扩展。在实践过程中, 相当比例的学生只是在开学前随便找一个地方, 在实践报告上盖个公章就上交到学校, 都能顺利通过审查, 学校在学生实践活动检查验收方式上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

(二) 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

在长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和优越的生长环境下, 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工作实施的主体, 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认为在还没有掌握大量的、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 没有必要步入社会, 甚至惧怕进入社会, 缺乏走入社会的自信心。甚至有些大学生还认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很浪费时间, 但由于学校要求就只能被动接受, 从而缺乏投身实践的热情, 往往草草应付, 甚至有些学生弄虚作假, 觉得实践报告交上去没人会看, 为了交差就在开学前随便找个单位在实践报告上盖个公章就应付了。这都说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 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升自我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途径。因此, 只有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将问题转化为答案, 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社会实践工作考评机制存在缺陷

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的考评机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往往只要求学生交一篇实践报告、实践论文或者其他能够证明具有实践经历的相关资料, 然后从中评选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或优秀团队。在这一评选过程中往往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变成寒暑期社会实践论文大赛或者是调研报告评比大赛, 导致一些学生或者团队重评比结果、轻实践过程;重活动影响, 轻实际效果, 走形式主义路线, 这就失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影响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效果。

(四)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单位或企业只意识到眼前自身利益的实现, 而没有认识到大学生身上潜在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其带来的效应性, 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 不能积极主动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便利的实践环境, 降低了实践效果。因此, 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主管部门要积极联系实践基地, 加大宣传工作, 让社会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 调动学生和接收单位双方的积极性, 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新时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要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健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育体制、管理体系以及考评机制, 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建立起高校与社会的良好桥梁, 培养面向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一)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机制

为了使社会实践具有学术性、成效性和科学性, 应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有经验的老教师对其进行培训, 调动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积极性。同时, 高校应该做到“由点及面”, 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动脑性, 寻找适合自己的实践单位和实践方式。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实践计划, 并对实践过程中的各种技能要求、注意事项、报告撰写方法等进行指导, 保证社会实践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二) 深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工作意义的认识

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从社会实践工作的管理者转化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服务者, 尽可能满足学生在实践上的需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员与宣传工作, 深化学生对社会实践工作意义的认识, 让大学生从实践的负担者中摆脱出来, 意识到社会实践工作是他们自我提升、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将自身的优势、兴趣爱好以及社会需求相结合, 积极主动地参与有侧重点的社会实践工作, 并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放到社会中检验, 才能真正提升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三) 完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考评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为这其保证系统性和整体性。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体制是依据预先制定的要求和标准, 对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收获等真实表现进行考核的机制, 必须坚持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在认真审批每一份大学生上交的社会实践报告、科技论文和相关材料的同时, 还要适当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信息反馈查询, 了解学生给实践单位带来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使高校指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单位三方挂钩, 对表现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和钻研能力的学生进行奖励, 对指导老师按相关办法给予补助, 对有关单位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并建立科学的惩罚机制, 对态度不认真、报告不达标的的学生不予毕业, 使考评机制更具针对性、实质性和激励性。

(四) 积极争取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支持

为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有一个稳定的渠道, 适宜的环境和正确的检验标准, 就必须依托各种社会资源开展, 特别是要争取实践活动当地政府部门、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教育文化基地以及军政部队等的支持和协助。本着“共建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双边互赢”的原则, 建立多种类型和相对稳定的校地联系、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以良好的实践基地为载体, 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和人才智力优势, 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支持。这样, 不仅能够获得社会对大学生实践工作的支持, 还能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使其全方位、多角度得到锻炼, 保证和提高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决定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 要紧随时代脉搏, 把握社会规律, 了解学生情况, 不断克服实践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工作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 14 (3) :160-162.

[2]王东兴.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对策建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9, 6 (3) :58-60.

[3]林刚, 闾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7) .

[4]申云同.浅议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7 (53) :73-74.

[5]陈雅君, 栾非时, 张莉莉, 袁维.社会实践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8 (3) :164-165.

[6]董志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1) :42-44.

[7]丁华.探讨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人才[J].燕山大学学报, 2005, 6 (增刊) :165-166.

[8]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6.

[9]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索[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 2005.

社会实践学校总结 篇8

摘 要: 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当前阶段,学校社会工作普遍面临角色地位边缘化、专业作用遭受质疑、实践权力缺乏等入场困境。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这些困境作出进一步解释,可以发现:在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中,由于占据不同位置的主体对社会工作的功效存在争议、专业惯习与本土实践场域之间“水土不服”以及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所造成的诸多制约等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者只能在满足校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服务探索。这不仅有其结构性制约方面的因素,还与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对本土实践智慧和在地文化因素的忽视有关。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为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场域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6001306

21世纪以来,我国学校社会工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探索性发展。2002年5月,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一校一社工”制度,由学校教职人员承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与职责,并将学校社工纳入到德育工作体系中。[1]深圳市自2007年在“1+7”文件的推动下也开始试点探索不同于上海的驻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派驻一名社会工作者进入学校开展工作。[2]然而,无论是上海的内生型发展模式还是深圳的派驻型发展模式,学校社会工作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入场困境,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效用的发挥。本研究主要是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到学校系统后遭遇到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入场困境

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出现了学业负担过重、人际交往日趋淡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学校社会工作者则可以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同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人员一起,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并非取学校教育而代之,相反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功能拓展,是创新学校现有工作体制以及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3-5]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也表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在预防、补救青少年问题和促进青少年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内地学校社会工作者在进入到自成体系的学校教育系统开展服务时,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角色模糊不清,地位边缘化

虽然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内地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地区也已经开启了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探索,但是社会工作并未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他们对于“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是做什么的”等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学校社会工作者处于何种角色地位,是在他们进入到学校后才被赋予的,取决于他们在学校中所承担的工作与所发挥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者会被安排承担德育处、团委的学生工作或者教务和后勤等行政性工作,扮演与专业角色相冲突的其他工作角色。[6]社会工作者角色的模糊不清,不仅使校方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还造成了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原有体系中的德育老师、心理咨询老师之间的角色混淆,面临着是否属于重复设置、是否会取而代之等尴尬境地。[7]此外,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社区、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与家长等不同主体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并不一致,他们对此都有着各自的认知与期待。[8]而在实践中,学校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角色冲突、角色混淆以及角色定位不统一等困境,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在学校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即学校并未将其视作学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难以融入学校原有的圈子;甚至有的学校还会认为社会工作者只能作为学校原有教师的帮手,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专业作用无法发挥,专业性遭受质疑

学校社会工作实务在我国内地起步较晚,社会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其自身具备的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广大中小学生日益发展的需求。[9]与此同时,学校的主体工作是教育教学,“应试教育、升学为本”是当前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饱受诟病却又难以改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抓教学、抓分数、抓考试、抓升学自然就构成了校园生活的主流,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否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是否善于与人共处等深层次发展内涵,学校则无暇给予更多关注。[10]而学校社会工作旨在减少管理、增加服务,锻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等,以刺激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11]两者在工作重心上的差别势必导致社会工作者难以进入学校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其专业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在实践中,他们往往从较为容易开展服务的领域入手,服务形式也多限于简单欢快的活动。这虽然有利于拉近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打开社会工作服务的局面;但是,游戏化、表面化、轻松化的活动形式难以体现服务的专业性,造成服务对象及相关群体对社会工作的负面认知。而且,在面对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如学生矛盾、学生自杀,或者因学生伤亡引起的家属与校方冲突时,又常常由于专业技能不足及相关制度的限制,使社会工作者介入其中的效果难以得到凸显。

(三)实践资源难以获取,自主性缺乏

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过程与技术,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有赖于各种类型的资源。然而,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推进却在资源获取上受到了多种制约,其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获得服务对象与服务时间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这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学校又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不会轻易地让渡时间给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里都有寒暑假,社会工作者作为机构员工却不可能同时放假;而如果他们在假期内依然召集学生开展活动,则不仅需要获得校方同意,还必须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其次,在获得活动场地与其他物质资源方面,社会工作者作为独自面对学校教育系统的个体,常常面临着难以调度场地、物资、经费等资源的困难;当他们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借用学校的场地与物资时,“寄人篱下”和“欠人情”等负面心理愈加严重,使得他们感觉无力与学校系统抗衡,被迫接受学校方面行政性事务的安排。最后,在获得实践的自主性方面,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时间、场地、方案和经费预算等都需要事先通过校方的审核;然而,由于校方的观念不同,就可能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自主性受损。

二、从场域理论看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逻辑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是其反思社会学的重要分析模式,该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即为场域、惯习和资本。[12]借鉴其核心概念,构成了分析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所遭遇困境及其成因的概念工具。

(一)场域的空间性与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

场域作为行动者的“实践空间”,布迪厄将其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12]。这表明,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不同主体对空间中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植根于他在空间中的位置。在我国内地,社会工作进入学校场域是政府应对转型时期新的社会问题而快速、强力推动的结果。快速,意味着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并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一项空降的制度安排;强力,则意味着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忽视了校方的意愿,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他们并不能及时对自上而下强势进入的社会工作形成全面的认识。同时,布迪厄还指出,“每个场域都是具备一定自主性和规定性的客观关系空间,能够发挥相应的制约作用。” [13]学校空间作为一个独立自主、拥有自身规范性的场域,占据不同位置和资本的主体,往往会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展开对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实践效用的争议;他们都希望社会工作者能为己所用,或者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工作要求来开展相关工作。

(二)场域的时间性与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

场域的时间性是对场域的历时性分析,在布迪厄的理论框架内,正是“惯习”使得不同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成为可能。所谓惯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长期内在化的结果,尤其是特定社会中教育制度在个人意识中积淀下来的生存经验,从而形成稳固持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14]据此,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主要是指他们在个人成长经历尤其是接受专业教育或培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对象和实践环境等的知觉与评价,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实践行动。然而,我国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本土实践场域与他们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差别:一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可跨越的鸿沟,[15]尤其是在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学内容缺乏对本土实践经验的总结,教育与实践成为两个分割的领域;[16]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学校原有教育体制的核心追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惯习与新的场域遭遇,新的场域与惯习最初被内化的环境之间的“配套”程度,决定了惯习能否顺利适应现实环境。[17]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往往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心中有着与现实相冲突的关于“何为专业”的情怀,期待所学专业知识与理论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但是,当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学校系统时,专业惯习与实践场域之间出现严重“脱节”,使得他们在专业教育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工作的期望难以实现。

(三)场域的内部权力关系与学校社会工作入场困境的生成

布迪厄认为,资本是一种生成性的劳动,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主要可以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形态。[18]这三种资本形成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场域中赖以凭借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有资本的总量以及运用资本进行再生产能力的不足造成了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中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察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 [12]具体到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场域,政府在其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专业社会工作不仅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的方式与手段,其在我国能够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政府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权力场域从纵向上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行为产生着各种影响,例如,政府在对服务效果量化强调以及期待在短期内看到显著改变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话语权,这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及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选择。而校方主体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场域中占据着“守门员”的地位,他们的认可与支持成为专业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19]学校社会工作者要独自一个人面对学校系统内的所有组织部门,通过与学校领导、老师搞好关系获得开展服务的许可令,制度化的社会资本积累尚未形成;同时还面临着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充分的自我怀疑,文化资本的“缺场”现象也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这使得社会工作者容易被行政化,被迫接受学校方面行政性事务的安排;行政影响渗透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过程之中,导致服务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应对学生个人的问题层面,对环境和结构层面所进行的干预并不常见。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21世纪以来,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有了鼓舞人心的发展,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工作制度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学校社会工作所遭遇的入场困境却表明,我国社会工作者普遍面临着具体的专业实践场域中结构与资源的限制,需要想办法获得掌握外在资源和话语权的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可与支持;同时,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教育或培训累积内化而成的专业惯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行为,他们需要努力地对自身专业惯习进行调适以使之符合现实工作所需。在双重作用的限制之下,社会工作者既没有完全自主的实践空间,也不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专业服务上的探索;这些都阻碍了他们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成效。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成效和作用发挥成为摆在社会工作者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限制之下,学校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帮助学校解决“重注生”(重点关注学生)的辅导工作、筹备和主持大型晚会等展示个人能力的策略,或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协助班主任将班会课、考前减压等教学任务做得有特色、有效果,以此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添加理念、方法与技巧等专业元素,致力于寻求校方需求与专业服务目标之间的结合点,获得更广泛的实践权和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关系。这一实践策略不同于排斥学校体系一切工作要求的盲目构造专业壁垒,也不同于在日常经验、传统方法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间出现张力时选择原有工作方式的本土社会工作实务方式,[20]更不同于完全缺乏专业自主性和专业追求的“被行政化”;而是在我国社会工作仍然处于专业弱自主嵌入的背景下,获得广泛认可和拓展专业服务空间的有效途径,这恰恰是社会工作者的策略性调适。

(二)讨论

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实践场域中普遍遭遇入场困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既有体制结构的制约因素,也与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形态密切相关,对此我们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1.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结构制约问题

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与社会体制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除了提供直接服务,还经常需要处理与用人单位领导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行政性工作及相应的关系处理往往占据了社会工作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们需要懂得如何获取关键人物的认可,从而进一步取得更为广泛的专业实践空间。这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这种支持主要还是停留在宏观方面,其他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持相对较少;这种发展现状并不利于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场域中相对位置的提升和相关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作用的发挥。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配套制度,在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中争取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清晰界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以及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和功能,并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增加伙伴关系的支持、减少行政管理层面的限制。

2.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本土实践智慧的忽视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不够、实务技能不强,但同时他们又都对自己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往往容易出现生搬硬套西方专业理论的问题,缺乏基于服务对象问题本身的反思。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独自应对自成体系的学校教育系统,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与校领导、老师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行政性工作对于专业服务的顺利开展非常关键,却是产生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应对的。因此,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过程中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本土性社会工作理论缺乏所导致的“反理论”倾向[21]非常明显;社会工作者并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服务的提供相应地也就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因此,只有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现实的本土理论和服务模式,才能够减小专业教育场域与社会工作实践场域之间的差异,增进专业理论知识在本土现实处境中的适应性。

3.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对文化因素的忽视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者嵌入到学校系统复杂的组织架构中,与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协调共存,需要其自身能够回应本土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以及学校背景所提出的需求。[22]然而,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却由于专业教育过程中对理论运用有主观上的强调,并且专业实践过程中对理论运用有客观上的要求,因此过于信守和抱持专业知识而导致了“文化识盲”问题[23]普遍存在,反倒忽略了服务对象本身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同时,在处理校方需求与专业服务目标之间的冲突时,很容易就产生对前者的排斥心理,不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实际上也阻碍了专业服务目标的实现。因此,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进入到我国学校教育体制中提供服务,还需要社会工作者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教育制度的现实处境保持敏感。

[1]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9.

[2]葛俊,施碧钰.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面临的困境初探——以深圳市学校社工试点为例[J].传承,2010(21):93-95.

[3]方礼刚.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海南省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2):8.

[4]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辅导员功能拓展与角色重塑[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63-66.

[5]陈爱如,张洁.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4):14.

[6]胡艳红.角色冲突下的学校社会工作者[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42-43.

[7]苗艳梅,杨倩.浅析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129-131.

[8]陈天柱,苏祥.灾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15):76-77.

[9]刘宏森.上海市驻校、联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122-123.

[10]田国秀,李冬卉.两种学校团体辅导方式的整合探索——基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

[11]张书明,李莉丽,徐法寅.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79.

[1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

[13]刘拥华.布迪厄的终生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69.

[14]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15]陈高凌,陈丽云.中国文化及研究:在社会工作教育及实践中的应用[M]//曾家达,王思斌,殷妙仲.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5-47.

[16]梁祖彬.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影响[M]//曾家达,王思斌,殷妙仲.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

[17]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159.

[18]吴立保.论对教育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3.

[19]洪佩,费梅苹.“场域—惯习”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策略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3-24.

[20]张昱.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5):81-84.

[21]文军,何威.从“反理论”到理论自觉:重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社会科学,2014(7):65-78.

[22]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1):94-102.

[23]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7(6):161-179.

上一篇:环保局环保信息化下一篇:小班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