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节日教案(精选12篇)
蒙古族传统节日教案 篇1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日阿,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现在基本已改为现代交通工具)前去参加。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多斯伊金霍洛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每年的八月,鄂尔多斯草原阳光艳丽,金风送爽,这是牧人们喜庆丰收的最好季节。这时,他们准备各种美味奶食品,酿制马奶酒,宰杀牛羊,缝制新衣服,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游艺会),进行鄂尔多斯蒙古族喜好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的体育比赛,使挡个草原沉浸在一片欢乐样和的气氛之中。
那达慕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群众集会,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的特色。据记载,蒙古族的那达慕起源于13世纪初。那时候,蒙古族的首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蒙古族喜爱的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并称这三项体育比赛为“好汉三艺”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畏兀尔蒙文,公元1225年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称:“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为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这次比赛中,成吉思汗的侄子叶松吉在三百三十五庹(庹为两臂伸展之间的距离,约五尺左右)射中了目标。”
公元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较详尽地记述了蒙古族进行射箭比赛的生动场面。关于在那达慕大会上赛马和摔跤,也有很多记载,十三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著的<纪行>中,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和其它许多民间史诗中,都对上述两项比赛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到元、明期间,在那达慕上进行蒙古族“好汉三艺”赛已经比较普遍了,并将“好汉三艺”的比赛规范为那达慕的固定内容,以鼓乐助威,颂词激励。当时的颂词中有这样一段:“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暇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好汉三艺比赛,接连 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另一段祝词中又说:“你擎起万钧弓 啊,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啊,祝颂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力士。”从上述记载和其它民间故事及史诗中对那达慕的描写,可以 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所占的主要地位;“好汉三艺”是 他们生活和生产的产物,没有过硬的本领,就难以定南闯北,建 功立业。为精通好汉三艺,小孩子从幼年就开始勤学苦练,以求出入头地,每年在那达慕大会上取得好成绩的优胜者,常常为公众所拥戴。
到了清代,那达慕已成为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众游艺活动,而且除了体育、文艺活动外,还增加了集市贸易、物资交流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规模大小不一,大则一个旗举办,小则一个牧户承办,因而在比赛中的获胜合所得到的奖赏也轻重不一。小型那达慕上获胜的摔跤冠军,一般奖1只羊或几块砖茶,较大型的则奖一匹全鞍的马,特大型的那达慕冠军获得者,要奖给鼻带银环、背驮珠宝绸缎九九八十一件赏物的银白色骆驼。但是当时的那达慕,往往起不到游艺的作用,而是变成了王公贵族、协理台吉、章盖梅林斗奇争雄、寻欢作乐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达慕才真正变成草原上蒙古族人民自己的游艺场所。每当举行那达慕,整个草原热闹非凡,牧民们身着艳丽的服装,骑着马驼,坐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那达慕大会一般进行5―7天。牧民们在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炊烟升腾缭绕,人欢马叫,别有一番情趣。在那达慕期间、牧民们除采购物资外,还观看乌兰牧骑的精彩文艺演出,现在又增加了参观各种展览,交流信息,学习科技知识等内容。
蒙古族传统节日教案 篇2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比较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5813947人 (2000年)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在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从事牧业生产, 现信仰藏传佛教。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拥有大量的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歌谣等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十五世纪的《江格尔》被誉为我国三大史诗之一。蒙古族人民一向能歌善舞, 素有“音乐民族”或“诗歌民族”之美称。蒙古族传统音乐十分丰富, 主要可以分为民间音乐 (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蒙古剧五大类) 、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下面将逐一作简短阐述:
民间音乐在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 研究的成果也相应比较突出。蒙古族的民间歌曲一般可以分为长调 (乌日图音道) 、混合调、短调、宣叙调四种体裁形式, 其中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其曲调悠长, 节奏自由, 旋律起伏跌宕, 装饰音多, 结构不方整, 多用下颚颤音或者喉颤音演唱, 民间歌曲中的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婚礼歌多属于长调歌曲, 如歌曲《小黄马》等;短调, 曲调短小, 节奏整齐, 结构紧凑、常用2/4、4/4等节拍, 民间歌曲中狩猎歌、叙事歌以及一些带有舞蹈性的情歌、婚礼歌也属于短调, 如《嘎达梅林》等;民间器乐主要有笛子、四胡、三弦、马头琴、蒙古筝和火不思等;马头琴是用马骨、马皮和马尾制成, 音色圆润、近似人声的歌唱性低沉而富有穿透力, 马头琴的演奏可分为“潮尔”、“伊克利”、“黑力”、“冒乃胡儿”四种类型, 它们根据演奏技法与风格的不同流行于蒙古的不同的地区。器乐音乐主要音调来自于民歌, 如《巴雅领》 (马头琴曲) 、《荷英花》 (四胡曲) 、“阿斯尔”中的《八音》和《美德利》 (合奏曲) 等。说唱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较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在史诗祝赞词、诗歌、叙事诗、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有“陶力”、“好力宝”和“乌力格尔”三种形式;“陶力”主要流行在新疆蒙古族与内蒙古科尔沁——喀尔沁一带的古老的讲述英雄史诗性的说唱艺术, 如《江格尔传》、《格斯尔传》等;“好力宝”传有700百年之久, 是蒙古族从民歌中的赞歌和叙事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传统的说唱音乐剧种, 演唱有单人或双人形式, 即兴性强, 有乐器伴奏。“乌力格尔”也是一种古老的蒙古族说唱音乐的剧种, 早期是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也有乐器伴奏、自弹自唱, 拥有极为丰富的2000多个曲调, 传统曲目有《格萨尔》、《江格尔》、《三国》、《西游记》、《隋唐演义》等。蒙古族的舞蹈种类繁多, 主要有劳动歌舞、风俗性歌舞、仪式歌舞, 如“骏马舞”、“挤奶舞”、“盅碗舞”、“筷子舞”、“婚礼舞”等, 它们都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的特色。
蒙古族宗教音乐是在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萨满教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 在远古时期就在蒙古族中盛行。“萨满”一词原为通古斯——满语的汉译, 意为“激动不安的人”, 在蒙古族则为博教之意 (记载见蒙古秘史) 。博教在蒙古帝国中长期处于“国教”的地位, 成吉思汗时期尤为推崇和信仰。博教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大小场面之分, 大场面主要室外祭祀求福, 如祭天、祭雷、祭敖包、祭成吉思汗等, 场面之大、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世间罕见;小场面一般用于室内治病驱魔, 如正骨、接生、治病和祭火神等。因此, 博教的音乐在漫长的形成与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内容和曲目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由祈祷、请神、苏力德、请贤师、闯难关、送神的套曲曲式布局, 通常用博鼓进行伴奏, 有较强的吟诵性和呼唤性, 旋律要求节奏化, 多见同音反复, 和声以四、五度为基础, 调式以五声调式为主、以徵调式为典型等特点, 如《送神曲》、《祭天》等。在元代时期, 忽必烈推崇藏传佛教为其“国教”, 其音乐主要来源于西藏传佛教寺院中使用的诵经音乐, 大部分音乐和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吸收、融合而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
蒙古族于1271年统一中国,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以“进取金、宋, 远法汉、唐”为指导方针的宫廷礼仪制度,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和流传至今的民间音乐作为参考资料和依据, 蒙古族的宫廷音乐直至元代才形成较大的规模。元代的宫廷乐队规模庞大、乐官乐工人数众多、乐器种类繁多 (元代根据乐器的制作将乐器分为“八音”, 乐器种类见《礼乐》中的记载) 、乐曲之丰富是前代王朝和邻国无法比拟的。如保存至今的《白翎雀》、《海青拿天鹅》等都是元代著名的乐曲。元代以后, 随着王朝的颠覆, 蒙古族宫廷音乐也随着朝代的变化逐步与民间音乐融为一体, 难以分门别类, 尚待进一步探寻挖掘、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3]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蒙古族传统的敖包文化 篇3
敖包的形式,各地区大体一样,即在圆坛之上,积石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一白垩,使之坚固。形似烽火台,高约十余丈。遥望如尖塔,直入云霄。平时任风雨吹淋。设有敖包的山陵或山丘,一般都是地势宽广,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便于举行文体游艺活动。
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单独的一个敖包;有的是群敖包,即7个敖包并列,中间为主体,两旁各陪衬3个小敖包;也有一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3个小敖包,成为十三敖包群,汉人称为“十三太保”。
敖包的种类也很多,按年代分,有的地方有成年人崇拜的敖包;按地域分,有的归一屯所有,有的归数屯所有,或一家所有,或一旗共有之。
蒙古族祭祀祭敖包,有各种传说。有的说,敖包就是神的化身,是什么神说法不一。有说是代表山神的,有说是代表水神、龙神,也有说是代表庙神或祖先的。
崇拜、祭祀、赞美的诸神,首先是天神腾格里,然后才是其他诸神。而祈求神灵的是:赐予幸福,消除恶魔。
那木吉拉在《浅谈蒙古族的敖包祭奠》一文中介绍的敖包赞词写道:
在蒙古族传统信仰中,天神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他们坚信是天神赐予了其赖以为生的牲畜。据宝斯尔《鄂尔多斯风情录》:在蒙古民族的传说中,马是天上的仙女头上落下的宝钗变成的,因此马是天上降下来的神骘。
生育万物的天神当然关系到人类的繁衍,蒙古牧人认为是天神赐予了人类以生命。为了牲畜的繁衍和人类生命的诞生和延续,人们祈求天神攘除各種灾难以保障作为其食物来源的动物的丰盛富足和人类自身的繁衍无尽。而崇拜高山成为蒙古族崇拜天的同义语,在戈壁草原上,高高耸立、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蒙古族对地神的崇拜是在对天神的崇拜下产生的。古代蒙古人认为,每个地方都有专管该地的神祗,叫乃布达克、沙布达克,译为风水,此为主管该地的灵魂。
对地神的祈求与对天神的祈求是同样的。而且,蒙古族对地神的崇拜也与山神的崇拜联系在一起,认为高山是地母的乳房。
敖包是由土石与树枝组成的,关于这一点,邢莉在《草原文化》一书中认为,这与蒙古族崇石崇柳的习俗有关。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话传说,在阿勒泰的史诗里有“孤儿英雄,你的生父是硕大的石头”的描绘。在英雄史诗《江格尔》里写道:“白音查干巴特尔,他的父母都是石头”。并且很多英雄的脐带是用火镰石割断的。
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
血祭,就是把自己家最好的肥牛、肥羊宰杀之后,恭恭敬敬地供奉在敖包前。如今,这种祭法是很少见了。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地洒在敖包前,祈求幸福。在蒙古包做客,常见主人在喝酒之前,要以手指蘸些酒,弹向东、西、南,表示敬神。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干牛马羊粪,祭祀各户走近火边,排列成队绕火三圈,并念着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全羊肉投入火堆里一同燃烧,烧的越旺越好。
蒙古族的萨满教认为火是最圣洁的,因而以火祭敖包。
玉祭,在古代玉是很贵重的,它常常是奉神的供献品。在远古的祭祀和招魂中成为仪式法器,是人神相同的桥梁。蒙古族在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俗。祭敖包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五月或七月,这正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时刻,是草原上的黄金季节。这个季节,草原上绿草繁茂好似给大地铺上了地毯;牛羊成群,就像大地洒满了珍珠。鲜花开放,鸟语花香,沁人心脾。蒙古牧人骑着骏马从四面八方赶来,祭祀敖包一般要在红日初升之时,牧人认为这是吉祥的时辰。
祭祀时,敖包上插上树枝或栽一根木杆,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牧人有的行跪拜礼,有的行躬首礼,献上哈达、美酒、奶食、肉食等,默默地祈愿。向诸神表达牧人的生存欲望与精神需求。祈求天神赐予雨水,祈求地神赐予丰草,使牧人的生活平平安安,人畜两旺。牧人把最鲜美的食物献给了自己的保护神,把最美好的祝福带回了自己的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历史积淀的敖包文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蒙古族传统婚俗 篇4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娶亲路上巧争先
娶亲路上,依照习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拜天地拜炉火
民间传统蒙古谚语 篇5
2、困难面前不折腿,艰苦面前不弯腰。
3、腿能到之处才可以去,话能说之处才可以说。
4、想得到拥护,必须尊重别人;想得到发展,必须流血流汗。
5、水再深鲸鱼不怕,山再高老虎不怕。
6、不要给醉人看酒,不要给瞎牛认井。
7、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8、说话之前考虑好,办事之前准备好。
9、路途远马儿疲劳,闲言多了嘴唇疲劳。
10、自己的话应该少说,别人的话应该多听。
11、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征服自我,才能战胜一切,超越一切,征服一切。
12、风浪里试舵手,战斗中试英雄。
13、如若怕死,别当将军。
14、学善能进步,仿恶会堕落。
15、不愿意也应说话,屋不冷也应生火。
16、草栏子的门前挂上彩灯不相称,对不懂理的人说上啥也没有用。
17、没有不需要翅膀的鸟,没有不需要朋友的人。
18、狗有尾巴好,人有礼貌好。
19、吃未熟的肉,有害于肚;说无用的话,有损于自己。
20、怕过小河的人,别想过大江。
21、好人经得住话激,荞面经得住水和。
22、事情的开端,都会有困难。
23、总为自己打算的人,与众人不和;总是袒护家犬的人,与邻居不睦。
24、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身。
25、勤奋者留下的是青春似火,果实累累;懒惰者留下的是满鬓白发,两手空空。
26、胆大的人渡洋过海,胆小的人跬步难行。
27、使者须温和,医生须和蔼。
28、与其流泪,莫如握拳。
29、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蒙古族长调》教案 篇6
一、设情激趣。感受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生:草原上有蓝天。
生:有马,有牛,有羊。
生:草原上有绿草。
师:同学们,说的真美,草原上有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和清清的水。还有壮壮的奶牛,肥肥的羊儿和奔驰的骏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了解一下蒙古草原的风情。感受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吧。请坐。听辨节奏。
× ×︱× —︱ × ×︱× —︱
师:现在,我来打一条蒙古族歌曲节奏,你们能试着模仿吗?由强—弱。由弱—强。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现在来静静地听一首蒙古族歌曲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听着这首音乐,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我们前面练习的节奏呢?
生:(感受到了。)
师:好,这些节奏型就是这首乐曲中的基本节奏,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歌曲的重点节奏。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打这条节奏。《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做的不错,现在我们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好吗?听着音乐,跟着老师一起来做。
(草原就是我的家律动)。
二、学习歌曲,走进音乐。
师:;同学们做的真棒,有点蒙古族感觉,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歌曲。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到底唱的是什么?(播放歌曲草原上)
师: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生:蓝天
生:羊儿叫
生:草原好热闹。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 抒情,激动。
生:甜美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草原上》。
师:首先,来认认我们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3。
生:3.师:这个又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5。
生:5.师:两个都说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音,大家一起说好吗?做出手势6。
生:6.师:今天我们主要来学学这三个音的音高位置。同过这三个音的学习来学唱《草原上》这首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边唱边用手势体会音高。
师:3 5 6,2 1 6,5 1 6 5 3.5 6,2 1 6,1 2 5 1 6.用手势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学习乐谱,乐句学会后连起来唱。
师:我们现在用身体来感受一下音高的位置。老师带领学生根据音高的位置来用身体感受。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歌词,大声有感情的来朗读。
生:朗读歌词。
师:请同学再有感情,声音洪亮的来读读歌词。
生:朗读歌词。
师:老师领你们读一遍好吗?
生:和老师一起很有感情的读歌词。
蒙古族传统节日教案 篇7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好的色彩, 每个民族对色彩的运用方式不尽相同。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长年生活在色彩相对单一的环境中, 特别喜欢纯度较高的艳丽色彩, 对青色、白色、红色极为偏爱。苍茫的蒙古高原, 天空格外湛蓝, 蒙古人祖祖辈辈在长生天的护佑下生活在这片高原蓝天下, 他们喜欢天空一样的藏青色。在蒙古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蓝色成为了牧民们最崇拜的颜色, 姑娘们喜欢带蓝色的头饰, 尤以蓝色头巾为多, 小伙子们喜欢穿大方的蒙古袍, 也以蓝色为主要格调。很多牧民的缠头也选择蓝色的绸缎制作。哈达是蒙民们的吉祥之物, 蓝色哈达在蒙古也较为常见。蒙古族一直以游牧为主要生计, 牛羊挤出的乳汁是牧民们常年放牧中的主要饮品。长此以往, 牧民们就认为白色的乳汁是蒙古族一切生命之源, 对白色的酷爱程度无法比拟。蒙古这片土地上, 雪原是白色的, 羊群是白色的, 白色代表了他们生活中的阳光。蒙古将白鹿和苍狼作为图腾, 还有八白室、九白宴的传说, 可见这个民族是多么热爱白色!
蒙元帝国时期喜欢穿白色的蒙古袍,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帝国时期, 新年伊始举国上下都要穿洁白的蒙古袍, 场面甚为壮观。蒙古人将正月称之为“白月”、将字母称之为“查干托鲁盖” (意为———白色的字母) 、乳制品被称作“白食”。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蒙古人对白颜色的喜好程度。红色使人联想到火红的太阳、丰硕的果实、熊熊的火焰, 红色是欢乐、生命、力量、热烈的象征, 红色是绿色的互补色, 可以说草原是绿色的海洋, 因此蒙古族女孩喜欢穿着红色的蒙古袍, 这是人们的视觉需要所决定的。蒙古族也常用红色作家具装饰的底色, 而蒙古包的支架即使不加装饰也常为红色。蒙古族喜欢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 因此喜欢用光泽色。早在元朝以前, 匈奴、鲜卑、契丹等游牧民族就喜欢用金银色作为装饰,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共同的审美习俗。尤其是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草原的传播, 蒙古族传统图形中使用的光泽色的规模和技巧都愈加成熟, 给人们以富丽堂皇的感觉, 使各种对比色协调统一。蒙古族对光泽色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如在服饰中的金边银边、金银织锦、金银器皿、木制家具用品的描金、描银等等。
2 蒙古族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建筑外部装饰中的运用
(1) 回纹图案:在呼和浩特市有很多居民楼装饰有回纹图案。例如有些楼面的局部建筑材质略有变化就结合简单的装饰颜色搭配出了漂亮的立面墙体。还有的建筑是突破传统的暗沉色调立面, 用明度高的线条修饰墙体。一般的建筑在屋顶上的设计都比较用心, 造型都很别致。而屋顶在设计中常常采用与立体墙面最灰色相互呼应的灰色。在呼和浩特市的民居楼房屋顶四角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线条的应用, 例如梯形的屋顶搭配直线型线条并搭配蒙古族的回纹图案, 让整个建筑的民族特色相当突出。很多建筑屋顶还采用了连续回纹的设计风格, 回纹的颜色大多采用浅灰, 而从屋顶开始颜色的纯度、色相和明度逐级递减, 让整个屋顶的颜色非常协调、和谐。屋顶四个角落的回纹与这些屋顶边缘的渐变颜色相互交汇, 凸显屋顶的雅观、简洁之美。同时屋顶上有装饰烟囱, 做的很别致, 造型很像蒙古族喜爱的动物———羊的图案造型, 有点类似于绵羊的羊角, 从那羊角的图案里提取元素, 卷曲的带有绵羊角造型的装饰烟囱给屋顶增添了活泼的气氛。另外一些建筑远远看上去几乎就是一个立方体, 没有繁负的立面造型设计。立面的主体色系为深灰色, 大部分的墙面用竖型的灰白色细线条密密勾勒, 放眼望去, 墙面显得灵动活泼, 不再是一面死死的灰墙。墙面的左面的最边缘的面积上装饰着蒙古族传统装饰图案———回纹, 与墙面高度融合, 使我们能感受到与其他现代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些现代建筑在外部装饰中运用了蒙古族的传统图形元素, 便能将平淡的外立面变得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2) 犄纹图案:一般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犄纹图案, 蒙语为“乌嘎拉吉”。我们可以在呼和浩特市的一些路段看到有装饰犄纹图案的现代建筑。有的整栋楼色彩为草绿色调, 加以白色勾勒窗边, 在楼的顶部边檐装饰着蒙古族的传统图形元素, 其中的白色犄纹图案, 卷曲的边缘也和云纹特点有点类似。看到这类图案元素就能让人想起草原上白云底下羊群, 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而白色和草绿色这种色调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的色彩, 像极了草原上的绿草和白云的色彩。蒙古平常建筑中最常用直线勾勒, 在这个犄纹图案的运用就属于比较典型的蒙古建筑特色线型应用方式之一。用长短不同, 粗细不同、疏密不同的线型, 作种种变化, 形成了极好的图案, 常见到的犄纹图案, 回纹和哈那式交叉图案和盘肠图案等以及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曲线图案也多以线的表现方式运用于呼和浩特现代建筑的外部装饰。在蒙古族图案中最多见的是卷草曲线和云头纹之间的相交、相连的曲线, 还比如犄纹和卷草纹等等。常常采用直线和曲线互相交叉, 粗线和细线互相配合, 形成对比。在图案中对描绘形象的结构、丰富形象的层次, 分隔形象块面等都要用线来表现。可以完全用线条为主构成纹样, 也可以用线表现各种明暗层次。线有方向感、动态感, 对动和静的表现力最强。建筑上水平方向上的线型图案, 横向有平稳感, 竖线有森穆感, 有树林的联想, 斜线有不稳定感, 有动向的联想。曲线有弹动感, 交叉的线产生繁杂或紧密团结、纵横交错的联想。这栋建筑上的犄角纹图样是为横向的平稳感, 因为图案是带有曲线的, 也给人弹动的感觉, 给单调的建筑外部立面以精致的装饰感。
(3) 蒙古族壁画:装饰有蒙古族壁画的建筑也能在呼和浩特市现代建筑中看到。有的建筑整体色彩明快, 丰富。几乎每一桩建筑贴近道路的墙面都有彩色的蒙古族图案。建筑上的图案绘制的内容各有千秋, 例如, 有的建筑上用彩色图案绘制了勤劳的蒙古族妇女送别自己的丈夫, 有的图案描绘了蒙古大汗拉弓射箭的豪迈场景, 还有很多图案绘制出了摔跤大会上的热闹场面。种种图案的内容都来自蒙古族人民自然的生活, 特别是还有蒙古族特有的民族诗歌与舞蹈融入其中, 更显丰富。而建筑壁画中也经常用明亮的色调展现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让居民建筑在这样颜色与图案的自然融合中更显和谐。蒙古居民每每走过这里, 就如亲临其境。
3 总结
传承蒙古族女性传统生活技能教育 篇8
[关键词]蒙古族;劳动技能教育
一、缝制技能教育
蒙古族生活生产所需的物品都要靠女性的两个手。关于这方面学者罗布桑所说“凡人身上所用的衣、物,全由妇女用手工做成。买现成的一般碰不到,而且碰上也不一定合身,因此都是自己动手做”。可见这样经济、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不得不重视女性的缝制技能教育。缝制技能教育也是与其他技能教育一样,从小开就开始进行。关于这方面在《蒙古风俗鉴》载:“女孩长到五、六岁时,母亲和姐们教他做布娃娃和荷包,以针线活为玩耍”,到“十来岁时要学会纳袜底和做各种荷包:十五六岁时要学会做裤子、纳鞋帮;还要教会拿剪子裁衣服”。总之蒙古族让女性到成年之前(蒙古族认为十八岁已成年),学会针线活,并达到熟练程度。那为何一定要成年之前教会针线活呢?当时蒙古族的长辈给儿子娶妻子一定要看对方的缝制技能,反而女方的父母想让自己女儿嫁到好人家,也要让自己女儿学会针线活,将其成为心灵手巧的女性。可见缝纫技能是女性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成家立业的前提条件。关于这方面在蒙古地区是没有贫富之别。当年的忽必烈之妻子察必皇后是以心灵手巧为于世闻名的。她设计出了带帽檐的蒙古帽子和无袖子的蒙古袍子,这不仅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而且还赢得了皇帝的赞赏和民众的尊敬。
蒙古女性承担着繁重的针线活,她们为此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尤其制作靴子是考验蒙古女性意志的重活。学者罗布桑在《蒙古风俗鉴》中写道:“蒙古人家的衣服、鞋子、荷包等都是妇女手工制作,针线活儿中做鞋最为重活。因为做鞋要用麻绳,麻绳是腿上搓的。搓绳时不论年龄大小,腿都会搓红的”,搓绳子既费力气又损伤皮肤,不过这只是制作靴子过程中的一小环节而已。其实制作靴子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制作靴底,因为:“靴鞋底颇特别,法用布折数层,实以绳实,极精致,号千层底”,而且蒙古妇女用及其简单的工具制作及厚的鞋底真是让人筋疲力尽并受皮肉之苦。关于这方面法国旅行家古伯察在《蒙古见闻录》中这样写的:“她们制作的靴子虽然不是很美观,但是其结实令人好奇。她们竟然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就能够做出如此结实的靴子,真是让人不可思议”目。与制作靴子一样制作其他任何东西都需要熟练的技能,并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蒙古族妇女靠针线活不仅解决全家人的穿着等问题,而且有时(牧业生产每遇到灾年,牲畜便大批死亡,一个富有的人家,顷刻之间可以变得一无所有)也会靠针线活来养家糊口。这后来慢慢发展成了专门的商道了。关于这方面在《蒙古及蒙古人》记载:“专门妇女经营的买卖还有贩卖蒙古人的男帽和女帽。这种买卖当然挣钱较多,但也是困难的,因为缝制蒙古人的帽子需要熟练技巧”。然而到目前,蒙古族妇女缝制技能教育也被忽视,只有及少数的妇女掌握了传统的缝制技能。这也是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以及民族教育等多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希望有关高校能够成立相关的专业,为蒙古族女性缝制技能教育找出一条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出路。
二、制作饮食技能教育
蒙古族自古从事畜牧业生产,饮食中肉类和奶类占主要地位。史书记载:“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尤其是成吉思汗西征时,行军不带粮食,以肉与乳品冲击。在《多桑蒙古史》中记载:“蒙古军全为战骑,每人有革制甲一、兜一、携弓一、茅一,及仅需草原之草为食之马数匹。有畜群甚众军之后。军队急行时,每人自携少量之肉与乳”。
蒙古族祖祖辈辈食用五畜的肉和乳汁的过程中发明了诸多制作方法。尤其乳制品的使用大大减少肉类的食用。这有利于牲畜数量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蒙古族制作奶制品方面有一系列特色的制作方法。这些都需要让蒙古族女性去学,并传承发展。在《黑鞑事略》中记载着制作马奶酒的简单过程:“霆常见其日中涕马奶矣,亦尝问之,初无拘于日与夜,涕之之法,先另驹子啜,教乳路来,却赶了驹子,人自用手涕下皮桶中,却又倾入皮袋装之,寻常人只数宿便饮”,马奶酒制作方法看似简单,但实际制作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例如:用马驹催乳时一定要掌握时间,不然将会减少挤奶量。最简单的催乳过程都需要一定的经验,何况是其他步骤呢?所以蒙古人让女性从小靠近五畜,让其学会制作方法,并积累经验。
蒙古族人的生活离不开肉和奶制品,尤其蒙古族认为奶制品是最好的食品,因此好客的蒙古人接待客人時首先拿出自己制作的奶制品,让客人品尝。在《内蒙古纪要》里记载:《略微应酬向左入座。主人出鼻烟壶敬客。客亦答之如礼。主妇并劝客进茶及奶皮子奶豆腐》。妇女以丰盛的奶制品接待客人不仅能够表达自己欢迎之情,而且让家人和丈夫也感到很有脸面。关于这方面《多桑蒙古史》中所讲的:“人不能如太阳在在皆能照临也。设若夫在战中,抑在猎中,其妻应整理家务。俾汉之使臣或其他旅客顿止其庐舍者,见其家整而供客之食丰,此足为其夫之荣。则知妻之能即可知夫之能”,因此制作饮食的技能对蒙古族妇女来说不仅是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促使构建和睦的人际关系和成就丈夫事业等等。
蒙古族传统节日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生活习俗,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2.通过欣赏蒙古族音乐,让幼儿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事先装扮一名蒙古小客人,蒙古族音乐。
2.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导入,让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二)结合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视听结合,初步感知。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蒙古族的风俗特点。
2.再次观看课件,了解蒙古族“那达慕”盛会。
提问:“那达慕”盛会上举行了哪些活动?
(三)举行“那达慕”盛会。
在感知蒙古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创编动作。
1.赛马。
2.歌舞。
(四)结束
教学反思: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蒙古草原狼》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把握内容,培养学生概述的能力。
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创新性阅读。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体会情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感知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和启发。时安排
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同学们,请将下列成语填写完整。(多媒体显示)
狈为
心狗肺
如
似虎
子野心
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成语都与狼有关,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狼的残忍等特点。的确,狼历来是贪婪、凶残的代名词。说到狼,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恐惧、憎恶。可是,在《人与自然》栏目中却
这样形容狼:“它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悬念和阴谋,但也不乏亲情
和友爱。”姜戎在他的《狼图腾》这部书定稿前则写下这样两句话:“献给卓越的草原狼和草原人,献给曾经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这不禁令人感到迷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姜戎笔端
那遥远而辽阔的蒙古大草原,去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草原人和草原狼。(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
946
年,姜戎出生于苏北根据地,父亲是抗战时期参加新四军的老革命,亲是知识分子,因参加革命在战场上受伤致残。受父亲影响,读初中的他,就阅读了《史记》《资治通鉴》《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简·爱》等著作。1967
年,21岁的姜戎和120
名知青离开北京,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
978
年姜戎离开草原回到北京。次年4
月,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
年动笔写《狼图腾》。姜戎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文化差异和融合的一己之见写进了《狼图腾》
这部书中。
由学生展示前查阅的关于草原狼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内容。
自读文,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皑皑
羊倌
蛮荒
嚼子
毡靴
出鞘
铮铮
脊椎
一蹴而就
钢镫
学生再读文,概述内容。(多媒体显示)
四、研读,深入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并在班上交流讨论结果。)
遇到狼群之前陈阵处在怎样的环境中?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陈阵正处在苍凉、寒冷、孤寂的草原之上。此处环境描写,既形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一
紧张的气氛,暗示将要有险情发生。
阅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大青马是一匹身经百战
的著名猎马?
明确:在遇到狼群之前,大青马就凭借自己与狼斗争的经验,判断出狼群的存在,并想办法提醒陈阵。看到狼群之后,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异常镇定,保护此时不知所措的陈阵,同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抵御狼群。可见,大青马是一匹勇敢、机智、身经百战的猎马。
读完本篇后,你认为文中的蒙古草原狼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所写的狼的形象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中的蒙古草原狼虽然生性多疑,令人感到畏惧,但它们在从出现到离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若、勇敢睿智、团结如一,后退中依然保持着血脉里的尊严与威严,都使人折服。从文中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对草原狼的赞美之情。而蒲松龄笔下的狼则是凶恶贪婪、阴险狡诈的,作者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人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陈阵仅仅是靠个人的勇敢和机智逃离狼口的吗?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不是。陈阵能够逃离狼口,不仅是靠自己的冷静、机智,还有大青马的帮助,毕利格阿爸教他的抵御狼的办法。毕利格阿爸的御狼经验和大青马的勇敢机智,是草原人与大自然、与草原上的王者——草原狼,在无数次的斗争中得来的。
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草原、对狼、对草原人、对游牧生活的难忘和赞美之情。
本篇是如何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到紧张不安的?
明确:主要是从对陈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刻画中感受到的。陈阵的绝望和抵抗的交叠牵动着读者紧张的心弦。另外,从环境的渲染,对狼群的刻画上,也使读者感到紧张不安,仿佛身处其境。
五、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 的学习,我们跟随作者目睹了蒙古草原上惊心动魄的一幕,也重新审视了狼的形象。它凶残却又桀骜不驯;狡诈却又勇敢顽强;多疑却又团结如一。也许正是如此,人们恨它又膜拜它。我们也可从它的身上得到人生启迪,做生活中的强者,在磨炼中锻造成熟的生命。对于我们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板书设计
蒙古草原狼
姜
戎
陈阵(马)
遇见
狼
抵御
镇静、勇敢、机智
凶狠机警、勇敢
离开
睿智、团结教学反思
蒙古族传统节日教案 篇11
蒙古族图案拥有广泛的群众性、可视性,同时也具有纹样的传统性。纹样设计中处处体现出变化与统一,条理与反复的规律。设计师要做好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装,就必须对传统图案有充分地认识与研究,从而分解与重构,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丰富多彩,璀璨夺目,既代表着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也是全人类文化艺术中的巨大财富,而这其中的蒙古族图案拥有广泛的群众性、可视性,同时也具有纹样的传统性。
蒙古民族的生活中,作为反映生活、美化生活的图案艺术是极为丰富的。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游牧为生,对牛、马、羊、骆驼等牲畜极为熟悉,所表现出的各种动物、植物、花卉图案,在幻想和夸张中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因而纹样奇异动人,具有浓厚的民族趣味。
一、几种典型的蒙古族传统图案纹样
蒙古族的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同时它也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涉及到装饰艺术,涉及到图案花纹。蒙古族图案艺术主要有自然纹样,其中花草纹有梅、杏花、牡丹、芍药、海棠等,动物纹有蝴蝶、蝙蝠、鹿、羊、马、牛、狮子、大象、骆驼、老虎等,另有水、云、山、火之类。吉祥纹样,如福、寿、禄、喜、盘肠、方胜、八结、龙、凤、法螺、佛手、宝莲、宝相花等。
犄形纹样,蒙古语称之为“额布尔”纹,是蒙古族图案花纹中最常见的纹样之一。在民间多以二方持续和边沿图案的形式涌现,有五畜旺盛、牧业丰收的寄义。盘肠纹,由弯延交叉的线条盘结而成,由于圆角与直角的变化,处处绵延,表现永续不断的意义。盘肠纹在蒙古族图案中,常作为中心纹样,并且多以适合纹样的形式出现。鼻纹,又称云纹,是蒙古语"鼻子"的意思。云纹既有由一个中心点向周围层层扩展的团状云纹,也有比较写实的云纹,多由一个中心向两边卷曲构成勾联式云纹,这种云纹几乎已成为蒙古族图案花纹中使用率最高的纹样(图1-3)。
在蒙古族传统中最基本的一个类别那就是寿字纹与万字纹。根据他们的外部形态特征来看,寿字纹又分为兰萨纹和普斯纹。普斯纹即所谓的“团纹”。兰萨纹通常由上下对称,中心窄两头宽的束腰状寿字构成。万字纹有福寿吉祥、四季如意的寓意。回纹,在蒙古语中被称之为“阿鲁哈”,是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纹样。回纹形式有单体、一反一正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二方连续是最常见的形式。火纹,蒙古语称"嘎拉纹",在民间十分流行。卷草纹是一种装饰纹样,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蒙古族图案花纹运动和变化的特点(图4-7)。
二、蒙古族传统图案纹样在酒包装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素来就有着如影随形的关系,每一部包装设计史都遵从传统文化的经络,同时每一个包装设计又是其无形力量存在的有力证明,而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会直观地以图案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蒙古王酒,从濒临倒闭到现在拥有相当市场份额这一巨大改变,包装设计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天地人酒系列包装(图8),盒型采用六边形柱体形态,造型独特,开合方便,节约材料,俯视时像是一朵绽放的花儿,正视时又俨然是一座蒙古包,同时又是天、地、人的一个和谐组织,蓝的天、绿的地、黄皮肤的蒙古人。包装上部为回纹设计,取深远、绵长的吉祥寓意;下部为二方连续的犄形纹样边饰,有五畜旺盛、牧业丰收的寄义。整套包装让人感受到蔚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穹庐顶的建筑、欢快奔腾的马儿,勇猛善战、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红包庆酒以美丽的蒙古包、奔腾的马儿、低回柔和的马头琴、欢快迷人的舞蹈为背景,表现出吉祥喜庆场景,品牌名称左右配以云纹装饰图案,恰到好处地揭示出该酒的文化内涵(图9)。马奶酒醇香微酸,酒精度不高。不会喝酒的人喝上一两碗也无醉意,可谓老少皆宜,初到草原的客人都会被敬上马奶酒,因此这也是内蒙古元朝奶酒能够占领市场的优势所在。其包装设计贯穿着内蒙古草原蒙古族的深厚文化,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主义简洁的形式,重点突出品牌形象和品牌内涵,让人过目不忘,其系列之一蒙古王朝酒采用全牛皮手工雕刻、缝制,外型为 “苏勒德”造型,象征战无不胜。标志外围以圆形包围,配以火纹,左右是龙纹图案,凸显王者霸气,其他包装也多以云纹或祥云图案为装饰(图10-11)。宁城县生产的“冬虫夏草”酒,盒形四方,上部以S型回纹和云纹做二方连续边饰,品牌名称以云纹环绕,左右饰以对称的团状龙纹组合图案及盘肠纹,整体包装古香古色,庄重典雅(图12)。奥淳酒业生产的“长生源”酒,中间以卷草纹为底纹,衬出品牌名称,上下对称地放置回纹图案,使得这款酒包装洋溢着浓郁地民族风情(图13)。
成吉思汗酒,品牌名称以民族英雄命名,是中国唯一享有世界顶级人文名称的品牌,此款酒瓶盖的设计采用拟人化,特别具有人情味,俨然就是一幅打了胜仗的将军的模样,带着一股不凡的力量和脱俗的气质。成吉思汗酒包装纸盒展开图,两个侧面以龙纹和卷草纹装饰主体文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图14)。
上述设计从传统图案中汲取营养,用适当的图案深化了设计的主题和内涵,体现出民族特色。传统图案蕴涵着浓厚的地方民族气息,容易使受众从心理上产生亲近感。传统图案与设计的巧妙结合,无形中会提升设计作品亲和力,增强设计作品的印象留存力,强化设计作品的宣传力,加深设计作品的说服力。
三、包装设计要立足于本土文化,树立民族品牌
近年来,内蒙古的设计领域开始了民族化发展,以及如何吸收本土文化养分的探索之路,将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融入包装设计中,是其发展的方向。
民族化设计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属于本民族的风格。民族化的品牌设计是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设计艺术潮流。草原文化在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使品牌在与消费者交流和沟通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在当今设计大同的趋势下,各民族意识到不应该被同化,于是开始纷纷重新探究民族化的设计语言,找寻自己的设计风格。
“因为我们的设计总在试图寻找一种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读解的共有的特性。这样寻找的目标不在于指明地域的特点,而是试图发现一种根植于我们的本土性,又对整个设计语言具有意义的东西,一种尚处于隐约、含混状态但却具有某种启示性的东西。”[1]民族化既是回返,又是变革,既是传承,又是创新。对于传统图案纹样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需要在深刻领悟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概括和提炼;要时刻注重和考虑元素的变化,斟酌每一个元素在其表现上能不能传达出正确的意境。包装需要见解明确地画面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所采集的元素进行分解,从中挑选出重要的部分结合自身的形态进行新的组合。
四、结语
本土的设计历史源远流长,使得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充足的养分,但更重要的是要消化吸收,分解与重构,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这个时代我们照搬传统不是办法,应该从中拥有属于自己的设计,如果我们不会推陈出新,那么我们的传统艺术会停滞发展,会让我们的设计毫无新意,成为没有时代精神的复制品。
当今世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传统设计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本土文化精神为基础,打造民族包装品牌。要做好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师就必须在对传统图案的研究、把握、应用、创新的基础上才可以让有特色的包装设計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蒙古族图案花纹考》,作者乌恩琦.2006.6.15
【注释】
蒙古族传统节日教案 篇12
1、安代及安代舞的产生
安代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是蒙古族文化领域中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综合性的特殊文化现象。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安代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不断地拓展。安代这一词汇,最早代表的含义就是一种宗教仪式(即安代仪式)、一种疾病(安代病)、专职萨满巫师(参加安代仪式的萨满巫师)与特定的舞蹈者和歌手(即参加安代仪式活动的舞蹈者与歌手)等等。自1956年以后, 安代才用来指安代舞蹈, 也被称作是新安代或者现代安代。近些年来,安代又被拓展出一个新的内涵和外延———安代健身操。
安代属于多学科文化范畴,有着多元文化属性。主要包含了体育学、心理学、艺术学、文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范畴的属性。健身因素隶属体育的范畴;治病救人隶属心理学和医学的范畴;载歌载舞隶属艺术学的范畴;歌词隶属文学的范畴,等等。对安代舞来讲,其自身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同时还具备文化娱乐的功能。因此,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开发安代这一非物质文化宝库。
1956 年, 在内蒙古库伦旗群众业余文艺团演员手里拿着红绿色绸巾边唱边跳,使传统安代首次以“歌舞”形式走上表演舞台,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并称其为安代舞。随后这一舞蹈形式便在科尔沁民间盛行,并得到了广泛地流传。安代舞,有学者称其为现代安代或新安代,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将蒙古族民间的音乐、歌曲和舞蹈等元素融为一体,即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爱的一种音乐舞蹈形式。
2、安代舞的体育文化特点
安代舞需要舞者在自身演唱或者优美音乐的伴奏下, 使自身机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地调动,利用各种各样形式的身体动作,通过一定的机体生理负荷产生不同的健身效应, 进而对舞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够得知,在动作方面,安代舞和现代健身操之间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安代舞的主要动作有:摆巾小滑步、甩巾蹲踏步、绕巾横步走、掏巾弓箭步、摆巾跪蹲、甩巾奔跑、甩巾小跑步、甩巾交替蹲、甩巾踢腿跳、甩巾蜷曲跳、甩巾吸腿跳、甩巾跳转,等等。而现代健身操的主要动作有:举、伸、屈、振、摆、踢、倾、绕环回旋、摆动、腾越、弓箭步,等等。通过这些动作足以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基本相同的要领。安代舞的动作不仅有大幅度的奔跑和跳跃,还有小幅度的滑步和甩巾等。 流畅连贯的安代舞需要舞者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进而才能够使舞者身体的肌肉机能与各关节的灵活性得到提高。此外还能够对舞者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身体比例的均衡性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安代舞的科学性动作,日益衬托出其健身功能,并使其在舞台或广场上继续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同时,继续传承着他的精髓,朝着民族健身操方向发展。
3、安代舞的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安代舞如何在现代社会潮流的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继续传承与发展, 是我们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出一种新的事物。因此,近几年,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和群众体育健身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安代舞与健美操相结合,继承和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精髓, 不断加工创新的基础上创编出新的安代形式—安代健身操。安代健身操的产生,因其独有的魅力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城乡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普及, 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在内蒙古地区中小学中也得到了推广与普及。赤峰、兴安、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其他的盟市在校园、广场以及牧场上也相继开展了这一健身运动。
3.1、安代舞的发展措施
(1)政府和其它相关部门应对安代健身操加大倡导与支持。
安代健身操虽是一项体育运动,但是它和社会、经济和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安代健身操是内蒙古地区的一大优势,地方各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民族文化, 将安代健身操活动的开展纳入自身工作职责范围中,认真研究,不断完善。不同地区若是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那么对于体育文化事业也会存在不同的重视程度。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安代健身操活动开展的投入上会存在不足,这就会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支持安代健身操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成立基金会和建立文化广场等方式,对安代健身操的硬件设施建设进行强化。如内蒙古通辽市的库伦旗,已经建成了达1.6 万平方米的安代广场和占地面积4.5 万平方米的新库伦文化广场,建设了库伦旗印象景观大道,在大道两侧竖起了表现安代艺术及经济发展的大型浮雕, 这些都为安代健身操的更好发展建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政府与体育局等相关的部门还要对安代健身操比赛活动大力的支持。 通过对相关比赛的组织,来对安代健身操的影响力进行提高。积极学习和借鉴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方法,加大经济投入,组织相关专家,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民意等。
(2)加强培养专业人才。
如何对安代健身操有效的、直接的进行推广,关键在于对专业的教师和教练进行培养。教师向学生传授安代健身操相关知识,学生再成为教练继续传递下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链。其中教师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培养安代健身操就不会有发展空间。当前从事安代健身操教学的教师和教练人数不多,同时处于安代健身操教学岗位的一些教师综合素质偏低, 没有对安代健身操深入地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表面化的理论教学。目前传统的安代唱词、曲目和动作已经大部分流失,而已保存的还不到之前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势下,安代健身操教师和教练应该加深安代舞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认识,对传统文化深入地挖掘,为日后的创新发展建立基础。 据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健身操发展调查得知,各晨练点指导员的文化基础薄弱,只是传授简单技术动作,无法打开参与者的思路,传递知识效果欠佳。教师的素质直接导致安代健身操开展质量。因此,体育局和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相关培训班,对自治区各盟市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知识水平,使他们真正成为安代健身操的教育者、组织者和传播者。
(3)加强宣传和交流。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所有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健身行业也不例外。那么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如何继续生存及发展呢?要想通过宣传来提高社会认知度, 那么首先要对安代健身操本身进行完善。只有从安代健身操的音乐、动作、历史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将其优势展现出来,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宣传途径的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宣传效果的好坏。 可以利用媒体、 文艺汇演、那达慕以及学术交流等途径。不同的途径从不同角度介绍,最终达到宣传安代健身操的同一个目的。
自治区体育局和学校要让蒙古族体育专家、教师、教练,多参与民族地区学术讨论会以及走访其它省市考察民族健身操发展情况,加强交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借鉴吸收好的经验。这种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对安代健身操进行宣传的过程,还是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
3.2、安代舞的发展途径
(1)学校推广安代健身操。
正如前面所说, 从安代到安代舞再到安代健身操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个相同点就是,无论是哪个阶段,从来没离开过群众基础,也从未丢弃过民族独特文化特点。在学校开展安代健身操活动, 不仅能够对学校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充实, 还能发挥民族优势,突出我们的教学特色,活跃学校文化氛围,培养民族体育人才,激发学生民族情感,使他们拥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学校开展安代健身操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从小就给学生灌输民族古老文化知识,培养爱民族爱国家的高尚情操,以此突显内蒙古特色文化,推动地区经济水平。
(2)社区推广安代健身操。
社区是群众基础机构,是居民聚集的重要场所,是对安代健身操进行推广的良好途径。将安代健身操在社区推广,使社区群众快乐,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为群众体育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安代健身操进入社区,不但会丰富社区娱乐生活,还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完善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据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张京平调查, 呼和浩特市社区办事处, 在年初有计划,年内有交流比赛,年终有总结和奖励的组织下,组织约有1.2万人的老年健身操协会, 成为呼和浩特市健身操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同样,内蒙古其它地区,通过完善社区活动体系的文化内涵和管理制度,比如:有组织、有教练,有资料、图书,推进社区安代健身操开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是一个很好的推广途径。
(3)旅游区推广安代健身操。
我区旅游资源丰富,但融入体育元素的旅游资源甚少。安代健身操作为蒙古族特有的健身项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正是把内蒙古本地旅游资源与体育元素有机结合, 成了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和其它旅游资源相比,其民族特色显著,将会倍受人们的关注,许多的外来人员会一下被其感染,产生好奇,产生求新文化心理追求, 有利于提高我们旅游区名声。 如今内蒙古通辽市开头,提出了以打造安代艺术品牌来吸引旅客,发展地区经济的新理念。内蒙古其它地区可以学习借鉴这种经验,创造安代健身操这一特殊旅游资源,用体育文化资源拉动经济,实现体育、旅游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4、结论
作为蒙古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 安代健身操是蒙古族重要的民族财富。 安代健身操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团结的增强和内蒙古文化生活的丰富。近些年来,安代健身操在内蒙古地区的各盟市不断推广,不仅走进了校园,还多次参与全国及地方性的民族健身操比赛。但是,在市场竞争日激烈的情势下,怎样才能够在多元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是关乎到我国民族体育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推广安代舞的新形式—安代健身操是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应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安代健身操的相关期刊、书籍和论文等进行查阅,同时对前人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辅助访谈调查法,探讨了蒙古族传统文化标识之一的安代舞的生存、发展与创新的问题。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安代舞和安代健身操的新窗口。同时,为内蒙古地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项目,安代舞,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特日根.中国安代艺术之乡调研报告[J].巴·苏和主编.安代文化研究集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朱晓红.湘西自治州民族健身操的整编与推广[D].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3]张京平.呼和浩特市健美、健身操(舞)发展现状调查[J].体育学刊,2004,4.
[4]财吉拉胡.论蒙古传统医学的安代疗法[J].中华医史杂志,2005,2.
[5]赵格日乐图.安代舞与民族体育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6]许爱梅.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及应用前景[J].体育学刊,2007,8.
[7]边丽红,轩志刚,董赫男.蒙古族安代健身舞体育文化现象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蒙古族传统节日教案】推荐阅读:
蒙古族节日09-14
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11-30
传统蒙古包08-30
论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交叉点09-11
蒙古族经济06-09
蒙古族教育07-12
蒙古族历史07-29
蒙古族人物11-06
内蒙古版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11-10
蒙古族长调民歌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