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精选10篇)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 篇1
劳累了一天,终于又了看书的闲情,回回拿起书,便有了”如对故人“的快乐,那是一种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
《弟子规》在几案上已经放了几天,因为忙碌一直忽略了它。今日里,翻开书页,随着钱文忠穿越时空,与清朝的李毓秀夫子有了第一次的”会面“。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是从圣人的教诲中汲取出来的,可谓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目光落于”首孝弟“,仅仅三个字,却让我陷入深思。这个”首“字让我感悟到做人的根本在孝道跟悌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很会赚钱,而是他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突然想到,不经意间,四十个春秋在晃眼之间划过了。回首望望,父母的付出点点滴滴尽在眼前。
我想起了,每年春节将至,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守在一起。母亲又开始忙着赶制我们姐弟俩的新衣了,毛衣针伴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一上一下有规则地编排出那浓浓的爱意。父亲会围着灶台忙个不停,做蛋饺,腌酱油肉,一竹竿的鱼、鸭、鸡倒挂着,里里外外都已涂上了佐料。当我们进入梦乡时,父亲依然在厨房做他的拿手菜 ――熏鱼,因为加入了过多的糖,那熏鱼入盘时,像涂了油一样亮。母亲还在不紧不慢的赶最后一个袖管。
现在,我们都大了,这也成了最美好的回忆。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而今,因为忙碌,忽略了父母的需求,孝道似乎就在话起话落之间,孝道似乎又在沉甸甸的礼盒间。
懊恼之间,明白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弟子规》很沉很沉,有些拿捏不住了。
此时的我很想回家,握住老人的手,陪他们慢慢的走。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 篇2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②皆要。
① 力行,努力做。这里指身体力行前面所说的孝、悌、信、爱、仁。
② 信,确实。
“余力学文”是《弟子规》的最后一个部分。在今天,好好学习几乎是家长对孩子唯一的要求了。可是为什么《弟子规》却告诉我们要有余力才学文呢?难道还有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情吗?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几乎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反倒不那么重视了,可是《弟子规》却告诉我们要有余力再学文,那么为什么《弟子规》会这样要求孩子呢?难道对孩子来说还有比学习更加重要的事情吗?而对于有余力学文的孩子,该怎么学?
《弟子规》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办法呢?
为什么我们要高度重视“余力学文”这一部分?这是因为它非常有针对性地提醒我们注意,在如今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经常进入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现在的家长,无论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孩子们的老师,毫无疑问,众口一词,都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好好读书,好好学习,然后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被非常沉重的作业、各种各类大大小小的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几乎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们由衷地为之担忧。
我也反思我的童年有没有过快乐,仔细一想,也没有快乐。现在的成年人为什么会觉得童年快乐呢?因为是回忆让一切变得美好。实际上,在我读书的时候,已经是今天这样的状态,甚至我当初所面临的各种考试与竞争,比今天的孩子还要激烈。二十多年前,我们高考的时候,录取比例远远低于今天。所以,中国孩子所面临的这种让人担忧的现状,并不是这两三年的,也不是这七八年的,而是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的孩子都被一顶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的帽子给压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看一下中国的传统,历来都非常看重教育和学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把十年寒窗视作成功的第一步,期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还可能被皇帝招去做驸马。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如此说来,今天的孩子所面临的状况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那么为什么《弟子规》要讲余力学文呢?
我们既然强调孩子应该把一切的精力都用在读书学习上,又怎么讲有多余的力气才去读书呢?
这里面不是明显有矛盾吗?其实,学习这两个字在古代是有特别的含义的,和我们今天讲的学习并不完全相同。
关于儒家的学习观,孔子明确地认为,人生应该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首要任务,学习书本知识是次要任务。这是中国传统关于学习的最精确的一个意思。我们今天所说的读书,学习书本知识,也就是《弟子规》里讲的学文,无非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生活实践中,修养自己的品格,培养自己的德行,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弟子规》才讲“力有余,则学文”。当然,这绝对不等于说书本学习是不重要的,孔子和儒家历来也很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书本毕竟是人类知识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
古人讲得非常好,《论语集注》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 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如果你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你自己的人格没有培养好,你的品格没有培养好,你还要不顾一切去读书,那么也许你的知识很丰富,学问很渊博,但是你的本质有问题,你所学来的.知识反而埋没了你的本质。如果你的确有余力,但你不读书,那么你就会显得略微有点野蛮,不够文明。换句话说,有个人道德品格很好,道德也很高尚,但是他没有读过书,所以他就不具备知识,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比如他去看一场演出,别人都能欣赏,他在那里打呼噜;或者去看一场芭蕾舞,哇,这怎么能看?要命,赶快跑掉。这就是有余力,但是没有学文,也会导致这种情况。
朱熹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如果你一味去实践,只顾培养自己的品格,锻炼自己的行为,但是你不去读书的话,那么你就不会知道历来的圣贤有哪些经验,你就不会认识到事情的规律,你的行为有的时候就难免出于私义。因为你没有读过书,你不知道历代的圣贤怎么讲的,你也不知道同时代的人有哪些这方面的意见,你只能凭个人的经验去做,那么就不会博采众长。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些,才能准确理解《弟子规》的真正意思。
《弟子规》告诉了我们学文的重要性,但是它也给我们确立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你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品格、德行,不懂得在实践中历练自己,而一味地只顾埋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读死书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只管闷头读书,而不去亲近仁者、追求道德的完善、品格的培养的话,结果只能使自己浮华不实。拥有书本知识只是一个人成为仁人的某一些条件而已,不是全部条件,这是儒家的要义。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或者说纸上谈兵的人,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大将叫赵奢,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这是非常高的一个官位。作为一代名将,赵奢书本知识了得,精通兵法,同时又非常擅长实践,很会练兵和打仗。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就跟他爸有点不一样,赵括也是熟读兵书,张口洋洋洒洒,非常善于谈论兵事,没有人说得过他,因此他很骄傲,认为天下无敌。实际上他没有当过一天兵,也没有打过一场仗,只是学文学得很好。赵奢对自己的儿子很了解,知道儿子不过是纸上谈兵,因此很是为他担忧。赵奢还说,希望将来赵国不要用我的儿子为将,否则他一定会让赵国的军队遭受失败。不幸的是,后来赵国就是用了赵括做将军。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进攻赵国,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一带)坚持抗敌。这时赵奢已经去世了,赵军由廉颇指挥。尽管廉颇年事已高,但打仗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根本没有办法速战速决,不一定打得过赵军,秦国知道这样拖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就用了反间计。秦国派了很多人悄悄地溜进赵国,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军其实最害怕的一个人是赵括,这个人了不起,打不过他。结果赵王听信谣言,任命赵括为大将,代替了廉颇。结果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只会学文,不会力行,造成了赵国的惨败,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国坑杀殆尽,赵括本人也被秦军的弩箭射死。这是非常惨重的教训。天底下的父母,有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赵括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呢?
还有一个关于郑板桥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郑板桥是“扬州八怪”里边最有名的一个,他老来得子,难免很喜爱这个儿子,但他对自己的孩子绝不溺爱,一贯要求孩子不要只顾埋头读死书,而要在读书、学文以外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不要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可是这个儿子不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郑板桥非常着急,他担心自己将来走了,这个孩子还没有完全成年,无法自立。所以郑板桥在临终前,把儿子叫到病床旁边,说,我快不行了,现在我只有一个愿望,你做儿子的要满足我,那就是我想吃你亲手做的馒头。这个孩子还是个孝子,当然要满足自己父亲的最后一个愿望。但是郑板桥做过知县,他的儿子在过去也算是官宦子弟,什么时候下厨房做过馒头啊?于是这个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请教厨师怎么和面,怎么蒸馒头,等把馒头做好了,端上来的时候,郑板桥已经去世了。郑板桥的儿子当然非常悲痛,但发现自己的父亲在临终前还硬撑着留下了几个字,“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情自己干。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好汉。”这个孩子一下子才明白,父亲为什么那么久以来一直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不要只顾学问,还是要努力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实际上,《弟子规》说的这种只会读死书的人,今天也有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高分低能”,家长现在也越来越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一个只懂得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走进社会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既然《弟子规》告诉我们不要读死书,那么反过来,如果只顾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自己,而不读书又会怎么样呢?对于这个问题,《弟子规》也给出了它的意见。
《弟子规》也是反对这种情况的,“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你只顾去实践,但是你不读书,那么你就只有自己的私见,你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不知道别人有哪些经验教训,你就会连最根本的道理都不知道了。通俗地说,就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
汉代有个名臣霍光,他一生的故事就最能说明《弟子规》在这方面的要求。霍光是追随了汉武帝近三十年的一个重要的大臣,汉武帝死后,他还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接着执掌汉室最高权力二十年,为汉朝的中兴和安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成为西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他在麒麟阁十一功臣排名第一。霍光虽然是个非常能干的人,在实践当中非常了得的一个人,但是霍光的结局是被灭族,就是因为霍光不重视读书,对于自己的家里人也不要求学文,酿成了最终的苦果。
霍光的妻子是一个很贪图富贵的人,因为昭帝之后的汉宣帝是霍光扶立的,所以自己还想做皇帝的丈母娘,她打算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汉宣帝。汉宣帝当时有皇后,霍光的妻子想利用霍家的权势勾结宫廷的医生,下毒谋害汉宣帝的许皇后,然后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皇帝。这件事情败露了,并没有成功,而霍光本来对这个事情是一无所知的,是他的妻子瞒着他这么干的,作为汉室重臣,霍光应该赶快去把这个情况说明白,把这个天大的事情赶紧处理好。但是霍光没有,他认为只要我不说就没有人会知道,而且我现在权势这么大,我把它压下来。这个事情没有马上引起后果。但霍光死了以后,霍家的子孙还是不读书的,家训向来如此,长辈也没有叫他们读书,所以非常地骄横跋扈。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当然很多,纷纷弹劾,皇帝也看不惯啊,你们这一家人怎么这样?终于有一天,霍光的妻子谋害许皇后的事情被揭发了,这一下导致整个霍家子孙被杀光了,这当然是非常惨的。为什么霍光会有这样的结局?中国古代的大史学家班固就有这样的评价,“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说,因为霍光不读书,对这种最根本的道理他不懂,他只懂得一些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能够理解的道理。霍光不读书、不学文的教训,后来的人也都非常重视。宋朝有名的大臣寇准要当宰相了,他的朋友张咏在成都听说后,就对自己旁边的人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不够,读书不多。等到寇准出使陕州(今三门峡陕县),张咏正好从成都罢职回来,两个人碰到了。寇准非常尊敬地给他提供了帐幕,就等于给他盖了一个临时房子,热情地款待,大家度过了几天很开心的日子,要告别的时候,寇准把张咏送到郊外就问他,你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张咏很慢地说,你要去读读《霍光传》。当时寇准没有明白张咏的意思,等到回家以后,把《霍光传》拿来一读,读到“不学无术”这四个字的时候,马上明白了,说这是张公在说我,是对我的一种教训啊!从此就提醒自己,要认真对待书本知识,认真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寇准后来成为一代名相。
既然《弟子规》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关于学习的方法,怎样才能读好书,又会给我们提出哪些可行的建议呢?
明白了学文和读书的重要性,这还不够。还要懂读书的方法,怎么样读书?这也是现在的父母和老师往往容易忽略的。
特别要指出的是,《弟子规》所传授的学文的方法,是今天的父母甚至是很多老师未必了解的。这种读书方法非常有效,是一千多年乃至更长时期以来积累的宝贵的读书经验,非常有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不仅仅是读书的方法,同时也是修身养性,从小培养孩子良好举止习惯的办法,一定要特别重视。今天,我们全民族、全社会都在寻找这样的办法,既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读书、掌握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又要有益于孩子的人格、品格的养成,有助于形成孩子终生受益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可惜的是,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成效不大,我们并没有找到。我们其实是忘记了在悠久的传统文化当中,就有相关的资源和经验,《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读书的方法,《弟子规》告诉我们,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是我们会觉得,读书嘛,只要认真不就行了吗?这三到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弟子规》所传授的读书方法,首先,“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读书三到”。几十年前,读书人都知道读书三到,读书的时候,心、眼、口都要到。朱熹的《训学斋规》里面讲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弟子规》经过总结,就是“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三到”当中,最要紧的是心到,但是首先我要强调,这是古人的一个误解。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这是错误的,心没有这个功能。我们讲,这个人很有心计,这个人心思很密,这个人心眼好,这个人心眼坏,其实跟心都没关系。中国人大概是到明朝李时珍开始,才明白人的思维器官是脑。所以说应该是脑到、眼到、口到,强调心思要集中,脑力要集中。
归根结底,是说读书要全神贯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孩子,读书的时候一心数用,耳朵里塞着耳机不知道在听什么歌,眼睛看着电视,没准脑子里还想着游戏。这样的话,怎么能读好书呢?有些孩子,虽然高声朗读,但是心不在焉,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什么也记不住,怎么会提高读书的效率呢?实际上,古人讲的读书,第一,要集中精力,读书时就是要排除杂念,把心思或者把脑力用在读书上。第二,眼要到。古人读书是眼睛盯着书的,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是眼睛看着书的,这个是不大一样,要眼睛牢牢地盯住文字。第三,口要到。口到是要出声,古人的读书是要读出声来的,要朗读,而现在的孩子朗读习惯主要保留在学外语方面,英语天天朗读,其他的从不出声。对于孩子来讲,现在特别要强调的是要习惯于高声诵读。你不读出声音来,你就调动不了全身的注意力,便不能感受到文字之美,也不能谙熟音律,比如要读古代诗歌,你不读出声音来,怎么能感受到它的押韵呢?怎么感受到它的平仄呢?你读古文,如果不读出声来,你怎么能知道它的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怎么能知道为什么在这里要用这个字,为什么在那里要用那个字呢?我们现在很多孩子读的语文课文,其中有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就很讲究音韵,他写散文,如果前一句话是用平声结尾,即第一、第二声,那么接下来的一句话就要用仄声起头。讲究到这个地步的。如果你不读,你怎么知道老舍先生的文章好?所以一定要读出来。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 篇3
指导教师:程贤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边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听着这亲切的声音,我不禁停下脚步,轻声地跟着读起来。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礼仪精髓,是文明素养的灵魂。是《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
以前,我从不懂什么是文明。学了《弟子规》,我知道文明就是:孝。
百善孝为先。以前,我总是认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有时父母关心我、多叮嘱了几句,我还嫌他们啰嗦。有时父母要我做些事,我总是拖拖拉拉,能躲则躲;即使做,也总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我们至少要做到《弟子规》里所说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才能不辜负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的父母。这就是文明。
以前,我从不懂什么是文明。学了《弟子规》,我知道文明就是:信。
诚信是三月的春风,是五月的花海。商人说,诚信是宝贵的信誉,是无价的财富;长辈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我说,诚信是两根小指拉钩后的百年不变、千年不悔。
也许,有朋友会安慰自己说,诚信是大人的事,我还没有长大呢。如果这样想,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了!当你把果皮扔到干净的操场上时,你诚信了吗?当你看见有老人上车、假装闭目养神时,你诚信了吗?当你为了一时的虚荣、考试舞弊时,你诚信了吗?„„我们真的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诚信!这就是不文明!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诵读并牢记“弟子规,圣人训„„ ”吧。我深信,有了它,我们就一定会置身于《弟子规》的文明世界里!我深信,有了它,我们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弟子规》观后感 篇4
“入则孝”,“出则悌”,“謹”和“信”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尊重长者,兄弟姊妹和睦相处,教育我们处事的方式,让人受益匪浅。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钱文忠教授又给我们解析了如何平等博爱,亲近有仁。
看后我思考了很多也获益了很多,《弟子规》可以让我们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规合矩,对待父母尊长是否关心体贴,对待自己是否严格自律。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应该多学习《弟子规》,因为他们需要有一个规矩来教育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现今多数父母长辈可能因为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但至少要让孩子们从小明白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这样才能在后期更好地培养他们。《弟子规》中要求弟子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极好的品德品性的教育读本。
读弟子规观后感 篇5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弟子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弟子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就能更加和谐。通过《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入则孝”的意思是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我们的身体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应无条件的孝敬父母。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从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呼唤,要马上应承;父母的命令,有马上执行;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的听取;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这些都是孝心的体现。俗话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我们应顺应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们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顶撞他们,我们应做到“谏使更”并且要“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责备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可谓是呕心沥血,但他们不图我们的回报,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在 “信”这一节,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细讲弟子规观后感 篇6
先想说一句:活在当下,活着就是幸福。
百善孝为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由始而终。要细细品味,慢慢品尝,这其中的辛酸苦辣唯有自己去体味才会更加地使人去明白。
“孝是德行根本,教育首重孝道”。就这一句,可以明确的看出,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成长不起来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弟子规》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尤其蔡礼旭老师把儒家文化的精髓注入了弟子规的讲解中,深入发挥了弟子规的精要,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朋友都能够得到足够的人生智慧,成就阳光幸福人生。
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照顾关爱下一点一点的长大的,父母看着成长的我们不仅仅希望我们能长大同时也希望我们能都成人,但是在更多的时间我们被眼前纷繁迷乱,纸醉金迷的社会所迷惑渐渐的忘了家里还有两个人在挂念着自己,还在时刻的注视着自己,还在想着今天天凉了孩子是否穿足了衣服。也许我们都不是一个大孝子,但是我们要做到为人儿女最基本的义务,尽量孝敬父母,他们的要求一点也不高,平时多往家打两通电话,过节或者父母生日的时候还可以还个小惊奇,仅仅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了。
老人有语:不养儿不知父母心呀!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到那个时候我们会更能体会我们的父母的心情。有父母的孩子是幸福的,想想在父母的爱包裹下的我们虽然现在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自己挣钱但是我们能做的还是很多的不是吗?
弟子规观后感250字 篇7
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平时说话时要谨慎,不要随意乱说,要讲信用,说到做到。再次,和他人相处时要平等待人,有爱心,与品德好的人交朋友,并学习他的优点和长处。()最后,在做到了以上这些后,就可以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了。以前我也明白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但没有把它们系统化。原来“弟子”也有“规”啊!
读《弟子规》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句话一句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句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的意思是: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 时,必须恭恭敬敬的将父母的话听到心里。当我们犯了错,父母责备时,我们应当顺从的听父母的教诲并且承担自己所犯下的过失,不可以顶撞父母,使他们伤心。以前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虽然也知道这方面的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经常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我今后坚决要改正,做个听父母话的好孩子。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疼爱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那是极其自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讨厌子女,子女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是有贤德的体现呀!这方面在以前我还真做不到。以前只要父母一批评自己,哪怕是自己错了,心里也会想:父母现在对我不好,长大后我也不对父母好。看来我是大错而特错了,今后我一定改正,做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
读弟子规后感 篇8
读弟子规后感1《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今后,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孝、悌、谨、信、爱、仁”就是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爱做学习孔圣人对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读弟子规后感2暑假里我阅读了《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对待长辈要懂得尊重、孝顺和感恩,对待朋友要懂得谦让、包容。对待师长要懂得感恩。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则孝篇中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须顺承;看到这些话时,我感到非常惭愧。平时在家里时我总是和父母顶嘴,为自己找很多理由辩解,把他们气得火冒三丈。今后我一定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
又从“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这句话中让我回想起,每次我生病时,妈妈总是日夜不停的照顾我,而每次妈妈生病我却是自顾自的上床睡觉。我不禁想到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我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以我要学会怎样孝敬父母。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仅是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它我受益无穷,是所有人为人处事的典范,我们一起来学习。
读弟子规后感3《弟子规》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宽容诚信、知恩感恩的人,教导我们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感受社会的美好,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人们积极乐观的态度。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给予了我们很多的训示与启迪,教育我们如何做一名正人君子,其中,最为突显的就是一个“信”字。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要讲求信用,说话办事不能花言巧语,要实事求是,为人真诚,这才是立身之本。“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诚信的基础。我们小学生从小就要懂得这些道理,认真做事,真诚待人,将来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教会同学们要自信。多向进步的伙伴学习,看见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应该审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就要有勇气赶上。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敢于挑战,就会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目标。
学习《弟子规》,让同学们在孝道、习惯、礼仪、诚信、学习、感恩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我们从小学做诚信明理之人,长大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读弟子规后感4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那么一个“礼”字就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教育下一代,那么教育当然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这里引用《弟子规》里的话来说明个人素质的主要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把“孝”摆在首要位置的。
(一)孝弟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也同样将“孝”字放在一个首要位置。那么我们的古圣先贤为什么会一致这么认为呢?
不难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显然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要大于任何其它人。是他们孕育、生育、养育、教育了我们。我们如果有一丁点的感恩心,那么首先当然应该回报我们的.父母。而“孝”才使得“考有所养”得以实现,才使得我们不必为以后年老而担忧,只要我们的子女是心存孝道的。
“孝”摆首位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孝道开,百道皆开”,即其为其它任何一种“素质的基础。也不难理解。假如一个人对给予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尽孝的话,那么他对别人的态度还会好到哪里呢?而反过来,当他能细心地关照父母,体恤父母的辛苦,进而就能慢慢的理解别人。
(二)谨信
谨信则给出了一个人立身安命的第二件法宝。这件法宝主要用于涉身处世。“信为人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在对“信”字的认识上可以说“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同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交往。
(三)仁爱
仁爱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素质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期对整个都心存仁爱,那“孝弟”与“谨信”自然便也会做到了。“仁爱”可以看作是“孝弟”和“谨信”的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仁爱”当然也就不难。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大同”,为此当然要处理好社会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五伦关系”,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并且指出了“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
(一)父子关系
在这里“父”与“子”都是代名词,指代父母与子女,还可以扩展到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中要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应该慈爱子女,子女应孝养父母。需要说明的是“慈爱”是广义的,它至少应含有以下意义。养育。父母对子女理所当然负有养育的责任。
关爱。“关爱”不等于“溺爱”,是要照顾好,并培养好。
教育。教育不是靠边口头传授而是身体力行,“上有所施”才会“下有所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
(二)夫妇关系
这里“夫妇关系讲述了从择偶到相处的一系列的规则。
1、择偶。择偶的标准应该是贤德,而不是金钱、地位、容貌等。
2、过程。交往的过程应依据自然的发展规律,即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的发展规律。
3、相处。重点突出相处的言语、行为、心地、感觉。爱的言语应该是正直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爱的心地地无私的,爱的感觉是温暖的。
以下三种关系,只要把握“仁爱”两字便可处理得当,故简略介绍。
(三)君臣关系
泛指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四)兄弟关系
泛指长幼之间的关系。
(五)朋友关系
这是一种最广泛的关系,可以认为“普天之下皆朋友”,也只有这样才能“人无伦外之人”。
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素质”所在。那么我就要将它学好,并将它光大。当然其实真正难的不是学而是做。现在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吧??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读弟子规后感5文明,是一件美好的事物。它不仅陶治了我们的情操,而且提高了我们的修养,使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很规范。在《弟子规》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增进了对许多事物的理解。但,最令我感触深的,就是《入则孝》这一部分。
读弟子规后感6“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名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要我们帮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时间,父母教育我们,要恭敬地聆听,当做错事时,父母责骂时,应当虚心接受。在现实生活中我呢,妈妈叫我洗衣服,我只答应个是,又埋头钻进了书海里。有一次妈妈讲一题非常难的奥数题给我听,我却拿了本漫画在底下津津有味的看,便不时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妈妈转脸看了我一眼,发现我正在看漫画书,非常生气,走上前来拿走了我的漫画书撕成了3半,我火了,向前和她吵了一架,现在想来真是后悔呀!
我的好朋友杨星月告诉我什么叫“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溪可焉”。那天我和杨星月说好到我家一起做作业,早上还好,可到了中午就下起了大雨。我想杨星月一定不会来了,这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呀是杨星月。只见她脸上全是泥巴和未干的雨水,她还跟我说她今天一吃完午饭就出发了,可走到半路,忽然下起了大雨,我不知说什么好,急忙让她坐下,还拿了条毛巾给她。
《弟子规》一书是我的好朋友,我非常喜欢它。
读弟子规后感7读完<<弟子规>>后,我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规范。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诚实守信。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要尽量去准备,父母所不喜欢的东西,要小心的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每次放学回家,都不主动写作业,都要爸爸妈妈催个两三遍才回去做,完全缺乏时间观念,把时间一点点的浪费了。我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做一个让爸妈值得赞许的孩子。
读弟子规后感8寒假老师让我们读了《弟子规》,通过读弟子规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今天,吃午饭时,我看见妈妈还站着,我就想到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如果长辈还站着,晚辈不应先坐下;长辈坐定后,允许我们坐才可以坐下。于是,我等妈妈坐下,对我说:“坐下吃饭吧!”我才坐下。
开始吃饭了,我想到了“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饮食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适可而止,不要吃过量。我就把蔬菜、土豆和肉都夹在了碗里,吃饱了,我就把碗筷都收拾好,端进了厨房。
晚上睡觉时,我换上睡衣,我想起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到污秽。”帽子和衣服应当房子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我就把我的衣服全放在了床头的凳子上,准备睡觉。
今天我收获不小,很开心。
读弟子规后感9四年级的我吃完饭总把碗筷一推,就去找小伙伴们玩开了;巴不得一天换三套衣服,殊不知我是潇洒了,可爸妈跟在我身后要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把一把地清洗我玩耍时留下的污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脾气越来越大,偶尔还会耍个小性子,却从没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想这正所谓“德有伤、亲心伤”吧。
每当我作业遇到难题时,爸爸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题思路,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我养成静心思考的习惯;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妈妈总是静悄悄地出现在我的身边,聆听我的烦恼,给我出谋划策,帮助我克服成长路途中的一个个小麻烦,而我却时常觉得妈妈是天下无敌最唠叨的妈妈,想来真是惭愧;我在爸妈的一次又一次地鼓励中从失败走向成功,或者根本算不上成功,但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天下无敌最棒女儿更加无敌了。我知道他们疼爱我,但并不娇惯我,我之前怎么可以想不到呢?爸妈一直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我很自责,连父母我都不能好好地孝顺,我怎么能算是懂事的孩子呢?
爸爸、妈妈,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今后还要多读书,不仅是《弟子规》。我会从孝顺你们开始,善待奶奶,善待同学,以良好的德行作为目标,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分担压在你们身上的生活重担,作为你们的女儿,我很幸福,但你们笑了,我会觉得更加幸福!
读弟子规后感10最近,爸爸让我读了《弟子规》,使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亲仁,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在孝这方面的行为,虽然没有做过对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就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有时爸妈叫我有事,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去做自己的事。这是不应该的!当我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是无价之宝。对照自己,在这些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好,因为我的时间有时在聊“QQ”的键盘上慢慢地流走了;有时在看电视的遥控器上偷偷地溜走了……
弟子规读后感 篇9
在物欲横流,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的今天,随着科技发展、知识增多,我们所面临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而传统的道德修养被冲淡了,所以很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如何为人为事的一些基础规范。先从总序说起。总序“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整本书的总纲,取自《论语·学而篇》,可以说《弟子规》一书完全融入了儒家的精髓。总序的译文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和大众相处的时候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去好好的学习。”圣人所训,即使在延续到几千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做人的标准。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入则孝”。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父母,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且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长大,所谓“羊有跪乳恩”,为了孩子,父母可以牺牲一切,甚至于自己的一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知恩感恩。而知恩感恩要付诸于行动,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也就是说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父母差遣要立即去做,父母教诲,应该恭敬的聆听,父母批评,应当顺从的接受。这些都是我们日常行为中遵守孝道的基本规范。
古代不乏有孝敬父母的例子,像黄香的扇枕温衾,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猛的恣蚊饱血,庾黔娄的尝粪忧心等等,个个都是孝感天地的故事。而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却成了“孩子呼,孩子命”,家长惟命是从,孩子在家里是皇帝,父母一切行动听孩子,父母觉得这样对
孩子好,这样反而会把孩子惯坏。孩子从小就做不到孝敬父母,长大后往往会变本加厉,子女为了自己切身的利益,不愿意敬养父母,兄弟之间相互推扯,让父母居无定所,甚至流落街头,更甚至有的人为了利益与父母反目成仇,将父母告上法庭,这类事情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那为什么在现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反而会出现这样寒心的事情呢,根源就是缺少道德的教育。所以道德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至于以后会成为什么的人要看从小是怎么教育的。我们现在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也是放在首位。所谓“百善孝为先“,而道德教育中,孝德应放到首位,并将这种孝德延伸到对长辈以及老师。
我们接着再来谈一谈“次谨信”,今天单讲这个“信”字,何为“信”,就是诚实无欺,遵守做人的本分。《弟子规》在“信”一章第一句话就是“凡出言,信为先”,也就是说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诈与妄,奚可焉”,欺骗和花言巧语是不可以的。孔子经常提到“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也认为:言不信者,行不果。百家争鸣时,虽然各个派别的观点不同,但都信守“诚信”二字,诚信蕴含在所有的社会伦理中,君臣之间,长幼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处处都需要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本分,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反观当今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延伸至商家与客户之间等社会各个角落,这一点又做的怎么样呢,还有多少城信存在?老板拖欠工人工资,下面员工舞弊营私;子女不尽孝道;夫妻动辄外遇婚变;兄弟间为争夺财产反目成仇;朋友间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商家制售假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看看现在的社会还可不可以“夜不闭
户”,还有多少人能够“路不拾遗”,有多少人能够以助人为乐,又有谁还敢去助人为乐,看到路边摔伤的老人有几个人敢去扶?看到不道德或者违法的行为又有几人敢站出来去制止?不敢说现在的社会是道德沦丧,但也离得不远了,缺少了什么?就是“诚信”。大文学家大仲马说过: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同样,当整个社会群体失去信用的时候,那整个社会便失去了灵魂,距离它的消亡也就不远了。所以建议全社会的人,都好好读读《弟子规》,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而我们又需要怎样去做。
纵而观之,“德”与“信”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一个社会得以持续文明发展的基础保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无德则必然无信,无信便是无德。而《弟子规》正好能够给现代世人好好的上一课。
弟子规读后感 篇10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1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还记得春秋末期鲁国的儒学家曾参吗?还记得他为了遵守诺言将自己家中的猪杀掉的故事吗?他当时对妻子说过一句话:“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首先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的教他学会欺骗。”这不正是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骗,那么,他肯定也不会像华歆一样对待生人了吧?所以肯定是一个不可交往的人,是一个没有诚信,对社会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的人。
除了诚信,我们还要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要悉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不要一说你不好就翻脸,所谓“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次还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我们明白:“看见别人的优点,就要努力去学习,看见见别人的缺点,就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然后想办法去改正。就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不也说过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吗?
学习《弟子规》的过程,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升华的过程,这将对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踏实和美好,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弟子规读后感2读了巜弟子规》之后,我感触最深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孝顺父母这方面,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
爸妈养育我不容易,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外出赚钱供我读书识字,给我更好的生活,但是我都没有真正的关心他们。哪怕我只为他们做一件小事情,有一次,妈妈下了班回来,就直接坐在沙发不动了,我问妈妈怎么了,妈妈说:“腰有点不舒服,可能闪到了,妈妈坐一会儿,就去给你做饭。”我听过后,我马上叫妈妈趴在沙发上,妈妈我给你揉揉,妈妈听后,感动的说我长大,知道心疼妈妈了。有时候,我不听话,我还乱发脾气,妈妈多唠叨几句话,我都不耐烦了,我又会反驳她无话可说。现在想想我真的太不懂事了。我都不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我深感惭愧。
从今往后,我要孝顺父母,父母的教导我要认真听,要尊敬师长,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成为有用之才。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快乐的生活。
弟子规读后感3我们学校每学期都开展读书活动,这学期李老师要求我们回家读《弟子规》,我们大家看完之后都受益匪浅,它虽然三字一句,但却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
在这么多句三字经中,有几句让我印象很深。“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一句话让我的感触非常深刻。以前,妈妈叫我起床我总想争分夺秒地多睡一会儿,尤其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自从读了《弟子规》之后,每天早上妈妈一叫我便马上起床,洗脸刷牙,吃早餐之后便去上学。这样,我渐渐懂得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过光阴。”这一个道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读到这一句时我想到我以前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忘了要听父母的话。赶集时,看到好东西不管多贵都要买,一不随意就大声嚷嚷,有时还顶撞父母。学习了《弟子规》后,我一想,遇到事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一定要听从父母的教诲,对父母的话一定恭敬聆听。要用平时言行来弘扬《弟子规》的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不仅要学好《弟子规》,还要学好中华传统文化。将这些教诲传承下去。
弟子规读后感4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名叫《弟子规》,它描述的是一本圣人对晚生的教导,是学生学习的准则。
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这句话讲道:爸爸妈妈叫你时,你要立刻答应一声,让你做事情时,你的行动不能懒惰。记得周末的一个早上,妈妈吩咐我起床后叠被子,我假装没听见,一声不吭地继续做我的事情,结果妈妈狠狠地将我批评了一番,从此后我长了记性。“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它告诉我们:吃饭时不应该挑三拣四,不要饥一顿饱一顿。我呀从小都不喜欢吃青菜,印象中有一次全家人在吃午饭的时候,爸爸给我碗里夹了一口青菜,我立刻将其夹给了奶奶,生气的爸爸吹胡子瞪眼睛,又给我碗里夹了更多的青菜,一直看到我将其吃光光才罢休。“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句话的意思是:犯了错误,能够及时改正,就等于没有犯错误,如果犯了又没有意识到,并且还给自己找借口,那就是错上加错。记得5岁那年冬季,我将妈妈的手表不小心掉到了水盆里,妈妈问是不是我干的,我害怕的摇了摇头,撒谎道:“不知道,不是我!”后来还是被妈妈知道是我干得,于是我被“双打”啦!(我的家规:如果撒谎,爸爸妈妈同时会揍我的)
《弟子规》这本书值得我学习一辈子,它时刻教导我要努力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弟子规读后感5“人不信不立”。作为一名高级动物,一个人讲究诚信是最基本的。“信”穿透人的躯体,穿透人的灵魂,让它夺目和耀眼。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本句话虽然短小精练,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撒过谎吧,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但如果张口就骂人,瞪眼就说谎,那样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人敬而远之,最后彻底不和你接触。我希望大家说话要注意,都要说实话,但也不能太实在了。
我想六中对于口才教育是非常合格的。在六中的课堂,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做人要嘴儿好,更应该诚实。说话是一门艺术,我们每天都有演讲来锻炼我们的勇气,有时候轮到了自己演讲的时间而没有准备这又成了失信。《弟子规》还教会我们吐字要清晰,我们在回答问题时要保持洪亮的嗓音,声音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应该让师长们听见。
犯了错误要及时承认,要敢于面对缺点,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过能改,归于心。倘掩饰,增一辜”。只要彻底地改掉缺点,就还是一个好人。
让我们一路守信地敲开人生生命之门吧!
弟子规读后感6今天我读了弟子规其中的一个章节,读过之后使我深有感触。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教会了我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敢于认错并勇于承担责任。无心的错误,只要肯改错,错误就会慢慢减少,如果知道是错事,还偏偏去做,或做了错事去掩饰,那就是罪恶了。
“人不闲,勿事搅……过不规,道两亏。”教会了我别人不高兴的时候或有事在身的时候切莫去打扰他,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去揭穿,如果无意中知道别人的隐私,或别人把秘密告诉你时,你一定要守口如瓶。平时我在街上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在捉弄或模仿残疾人走路并嘲笑他们,虽然我没有加入他们,但也没去制止;还有的时候在班里,同学们为了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我身为班长很多时候没有去劝阻……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为我以前的行为深深地感到羞愧。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说的话虽然古板,却都是货真价实的道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师爱幼。我一定要遵循古人的教诲,做一个正直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7又到读书时间,我们拿出了《弟子规》大声地朗读了起来:“弟子规,圣人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我读到这句时,妈妈的呼唤声犹在耳边。
每天妈妈都在我耳边叫“快点起床了,不然会迟到了”“快点吃吧,不要再说话了”“快出来吧,你已洗澡快半个小时了”……我一听妈妈这些话就觉得厌烦,经常爱理不理,也不回答她,叫我做事我老是慢吞吞的,搞得妈妈经常生气。还记得有一次爸爸回到家兴冲冲地对我叫道:“妹妹,出来,我有东西给你看。”我听了还在房里一声不吭,继续玩我的东西。爸爸又叫了我两声,我还是没答应,爸爸在房间找到了我,但是挂在脸上的喜悦没有了原来,他想送我一份小礼物,因为我的.态度,后来他给了哥哥。想到这里我的脸开始发红了。
当我读到“兄弟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时,更恨不得在地里找个洞钻下去。昨天,我才因为一点小事和哥哥吵架甚至打了起来,气的妈妈怒火中烧。原来在远古时候,我这些行为对父母已经是不孝,而在今天,爸爸妈妈一再的宽容着我。每次写文章写日记的时候,我都写如何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可是现在连平常这些小事都没做好,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孝子呢?我陷入了沉思。
百善孝当先。“入则孝”不但要求我们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而且还要用心照顾好父母。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一定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的!
弟子规读后感8《弟子规》主要是讲述一些儿童应知应尽的生活礼仪与道德规范。我背了《弟子规》里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所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呼叫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能拖拖拉拉。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在教导我们时,我们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虚心接受,并且承担过失,不可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
在生活中,爸爸叫我起床,像蜜蜂一样“翁嗡嗡”地叫,烦死人了;有时候妈妈叫我干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就拖拖拉拉的,我心里暗暗地想:凭什么让我干,干这事多累啊;有一道数学题很难,我都会了,可爸爸还在那讲,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太罗嗦了;有一次,我犯了一个特大的错误,我整个上午都没有学习,在家里为所欲为,爸爸妈妈就严厉地把我训斥了一顿,当时,我心里恨死他们了。可是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我就向爸爸妈妈承认了错误。我决定改正平时的一些坏毛病,今后要孝顺父母,要关心父母,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好孩子。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父亲如阳光,给予我刚强和热情,让我的意志获得了磨炼;母爱如月亮,给予我温情与诗意,让我的灵魂得到洗礼。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么伟大呀!我们要好好爱自己的父母!
弟子规读后感9上小学以后,老师教我们读《弟子规》,还一边教我们读一边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学完了《弟子规》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有一天,我在学校看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因为有一个小朋友骂她伤心了,我就去哄她。我觉得她这个时候很需要别人的关心,后来,她就开心了,我也觉得很高兴。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去读书学习,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如果不去读书学习,就永远不会明白道理。学了这句话以后,我明白了读书、学习很重要。我现在很喜欢学习,也很喜欢看书,每天晚上洗脚的时候,我都拿一本书看,而且我决心要努力做个好学生。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长辈要有礼貌,有好吃的东西先让长辈吃,然后自己再吃。我生日那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生日蛋糕,吃蛋糕的时候,我先给爷爷、奶奶切了蛋糕。奶奶让我先吃,我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说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奶奶高兴地笑了,夸我真懂事。
学完了《弟子规》以后,我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注意我的行为和语言了,而且更加爱护同学;爱学习,爱读书;对长辈也更有礼貌。我要争取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10《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的结晶,是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
《弟子规》让我更加自律。在一个星期四的早上七点,我的闹钟开始“催”我起床,因为今天要返校。可我心想:反正还有时间,再赖一会儿吧!突然,我想到了《弟子规》里的“朝起早,夜眠迟”。于是我毫不犹豫的起床去返校了。
返校时,轮到陈老师检查我的日记本,发现我字没有写好,一下子“多云转阴”了,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字没写好,回去再写一篇,注意这次要认真写。”
回到家,我拿出日记本重写,这不,我的老毛病有犯了:人身体歪着,头低了下去,本子也歪着。这时我又想起了《弟子规》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的意思。我立马人坐正,当然啦,字也写好了。
还有一次,我不小心买回来了一本有关爱情的书《《五百棵爱情树》,当时我想都没想就拿起来看了,忽然耳边传来我们读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我就把这本书放掉,去看别的好书了。
读了《弟子规》,我发现我自己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好了:进父母房间先敲门,常常整理自己的书桌,将脱下的鞋子摆好……连妈妈都惊讶我的进步。
《弟子规》让我受益终生。愿我,有一颗好学、向上的心,成为一个合格的好人。
弟子规读后感11《弟子规》之所以被称为弟子规,想必是那些望子成龙的博士,有学问的人给后代留下的“字典”。正如诸葛亮为阿斗写的《出师表》一样。古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古中国,也一定离不开好书的启蒙。上千个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学童在不停的翻着这本书,实践着这本书中的任何一个字。《弟子规》就是这么一本好书。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还是儿童,少年,甚至壮年,老年都耳熟能详,熟读成诵。《弟子规》早已成为历史的篇章,成为华夏儿女成长的脚印。的确如此,《弟子规》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至真,至纯;《弟子规》是引领孩子步入规范殿堂的老师,它至善,至美!《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让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让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我便是读书人;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条河流,我便是鱼儿;如果说《弟子规》是一片蓝天,我便是翱翔的雏鹰;如果说《弟子规》……《弟子规》熏陶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文明上,礼节中又跨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