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2024-09-11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通用17篇)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篇1

今天的天气闷闷的,热得人们都不敢出来了。我们一家人在华元电影院里观看了一部令世界人民震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唐山原本安详、井然有序。但是在1976年,7月27日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破了这片寂静。建筑物全部倒塌,一阵阵“轰轰”的声音,有些人还在沉睡中,有些人还不知道危险降临,有些人跑来跑去寻找自己的亲人,还有些人因为要救亲人牺牲了。

大强和元妮拼命往楼里冲,想救出方登和方达,可是地震太猛烈了,再加上人们都从楼梯挤出来,他们根本进不去。这时,年仅7岁的方登在窗口大声喊着“妈妈,救我,救我„„”元妮不顾一切地想冲进去救女儿和儿子。大强却把元妮使劲往后一推,自己冲了进去。然而房子突然倒塌,大强被压在了废墟下,“大强——”元妮撕心裂肺地朝天大吼,震后,元妮疯了似的在废墟中寻找方登和方达,双手不断地挖着废墟,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双手也不断地滴着血,可是一无所获。元妮发泄似的朝着天空大声吼:“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说完,顿了顿后,又开始找方达和方登。这时不知道是谁叫了一声:“元妮,找到方登和方达了!”话音刚落,元妮已经朝那跑去。“方登、方达,坚持住啊,妈在这呢,妈在呢,一定要坚持住啊!方登、方达„„”由于方登和方达同时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下面,撬这头,那头的得被压死,撬那头,这头的得压死。“元妮,两个中只能救 一个呀!”“两个都救!”又是一声大吼,“元妮,我们也没办法,快选吧。”“我求求你们,两个都救,两个都得救呀!”元妮一边哭一边说道。“元妮,快点啊,不然两个都保不住了呀。”元妮沉默了,而村民还在催着。“救弟弟„„”声音小得连元妮自己都听不到。元妮的这个决定被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之后,元妮以为方登已经不在了,每天都深深自责自己。被救援者从废墟中救出来的方登被放在了死人堆中,可是一场大雨冲醒了正在昏迷的方登,她奇迹般的醒来了。在大雨中迷茫地走着,被一位志愿者救走,后来又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收养。方登一看开始不怎么说话,别人都以为方登已经失忆了,可是方登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年妈妈做出的决定。事后,方登几乎天天做噩梦,梦见爸爸带着弟弟和妈妈,在街上逛,她向妈妈招手,妈妈好像没听见一样,连理都懒的理她,直接从她身边急驰而过,这使方登更记恨母亲。后来方登的养母病死了,方登毅然转入医学科。后来与一位外国人结了婚,日子过得很平静。直到2009年5月12日的512汶川大地震。

方登在地震中当了志愿者,恰好方达也过去支援。晚上,方登正吃着方便面,方达就坐在她的一边,由于两人的容貌和小时大不相同,所以都没认出对方来。当方登听见方达诉说着唐山大地震的情景时,才知道原来当年母亲也是万般无奈,万分自责,顿时感觉自己很对不住母亲,在心里早已原谅了妈妈。

方登和弟弟相认后,方登和方达回到了娘家。方达第一反应就是把姐姐的遗照给丢了。方登看见在一张桌子上的一个脸盆里,放着4个新鲜的西红柿,她顿时惊呆了,回想起地震前:她和弟弟都说想吃西红柿,可是西红柿只剩下一个了,妈妈让她把西红柿让给了弟弟,并答应下次一定给她买,从那起,方登便觉得妈妈偏袒弟弟,有些对妈妈不满了。“这西红柿我给你留着,我没忘记那天答应给你买西红柿。”母亲的话把方登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母亲说完,“扑通”一声跪下了:“登啊,妈对不住你,可是当时情况危急,妈真的没法了,妈对不住你啊!”方登的眼圈红了,也跪在母亲面前,说:“妈,我没事,我什么都知道了,妈,我不怪你!”说完,母女俩紧紧地抱在一起。

走出放映厅,我看见妈妈和阿姨眼睛都哭红了,可是我连泪都没流,可能我们还小,有些事不亲身经历是不会明白的。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篇2

女性主义从西方走进东方, 不仅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更是从古老华夏民族的血脉中发现了曾被深深掩藏的对象——女性。在中国女性的集体意识中, 19、20世纪之交缄默了两千多年的女性被“浮出历史地表”1, 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女性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命运之间始终错综纠缠在一起。父权文化虽不再以曾经那个强权、暴力、不可撼动的面貌出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系统治秩序在整个社会文化中荡然无存。相反, 那种父子相继的权力关系建立了更加完备、更加隐蔽的意识形态体系。这样一种父权文化体系用其天衣无缝的话语系统将这种父权文化的本质遮盖得无影无踪2。

如果说父权文化是对女性个体价值的抹杀, 那么这种新的父权意识形态体系则是对这种话语权本身的解构3。在告别了封建纲常伦理之后, 远离了“三从四德”的传统规范, 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以改头换面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父权文化通过婚姻家庭、伦理秩序和价值体系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强制手段, 对女性实施着一种看似更加“合情合理”的压抑。

作为一部以述说历史灾难为题材的电影, 《唐山大地震》可以说是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唐山大地震》无论在电影前期宣传阶段, 还是在电影公映期间, 都在关注者群体内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简单的对于人们记忆中的灾难的回放, 更重要的在于它彻底解放了观众紧缩许久的泪腺, 让大家可以在漆黑的放映空间里肆意宣泄泪水4。电影上映后, 无论是观众还是影片制作者, 甚至是电影相关从业者, 都在不断强调这部电影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家庭伦理道德意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指出:从道德上讲,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引人向善的电影, 这点是值得尊敬的。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大概要流眼泪、要哭。眼泪是一种净化心灵的特别重要的方式, 让人流泪的电影从道德上来讲一定是向善的电影。道德净化和自我心理的净化, 往往要通过眼泪来得以实现5。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凯瑟琳·斯廷普森曾经说过:“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分析, 这种分析将性别以及性别结构与性别的不公正置于最突出的地位”6。可见, 女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更重要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观念视角和思考方式。同样, 从女性主义角度去分析影视作品也能够带给我们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发现。因此,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 试图解读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主义内涵, 从中窥见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在进行电影批评之前, 我们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说明:

首先,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是在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7。从《余震》到《唐山大地震》的改编过程, 体现着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今天, 我们将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来看待, 即我们所有的分析和批评都是建立在电影文本的基础之上。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将文本作为文学研究的重心, 我们也只是从电影本身入手分析其包涵的女性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其次, 对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意义, 已经有不少学者和影评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诠释, 其中包括冯小刚导演自己对电影的“现身说法”, 这对于观众理解电影内涵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我们在这里讨论这部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是从电影文本入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我们所力图论证的, 是电影内在隐含的社会文化元素, 是包括电影导演在内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意义内涵。这样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 无疑带有极大的理论预设性。但与此同时, 影片看似随意的叙述, 事实上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女性主义色彩。

再次, 从女性主义视角批评《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 意味着文本对电影的批评已经潜在地承认电影中大量地存在着关于身份认同的差异和不平等这一事实。也就是说, 在本文中所进行的女性主义批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电影中存在女性主义的倾向, 或者存在着性别的差异与歧视, 而是要通过对于这部电影的分析, 去探寻女性主义的这个视角在这部电影中有何新的形态和新的内涵。女性主义批评具有反思的特性, 本文所要做的, 是从女性的立场去反思《唐山大地震》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背景以及其呈现方式, 而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某一社会现象的不平等。

影片开始不久便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大难临头, 究竟是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而这个问题也成了贯穿整部电影始终的线索所在。在姐姐与弟弟的选择中, 作为母亲的元妮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她放弃了自己亲生女儿生存的权利, 将唯一的 (至少在当时人们印象中是唯一的) 可能, 留给了儿子。本文在开篇便提到, 这里分析电影的一切内涵成因和影响, 都应该从电影本身出发去寻找答案和线索, 立足于电影文本和视听语言本身去分析电影所代表的性别与身份认同的倾向, 所以对于“救弟弟”所代表的性别倾向也应当从电影中去寻找答案。如果仔细揣摩电影的文本, 我们会发现, 电影本身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向性。

一方面, 从电影视听语言方面来看, 景别和视角是电影视听语言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 景别的大小是电影基本视觉元素积淀的特定意义, 小景别大影像相对于大景别小影像具有更多正面、肯定的意义, 也更加具有表现张力。在《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的开端, 也就是在元妮喊出“救弟弟”之前的电影片段中, 便揭示了一种社会历史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种在极端情境下女性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特殊本能的体现, 同时也是一种男权社会构建的文化规劝。

另一方面, 从女性主义角度上讲, 《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和感人之处并不在于它从某种侧面揭示出了女性的一种生活状态, 更重要的是, 影片通过一个女人32年的心路历程来展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种反抗的姿态, 这种姿态在方登的成长经历中显得尤为清晰和写实。

一片死尸中, 方登缓缓站起来, 看了看身旁已经死去的父亲, 她迷茫却坚定的目光告诉大家, 她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 这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代表着方登摆脱了父权文化的控制, 完成了心灵上的“弑父”。这样一种“弑父”的行为, 造成的结果是:父的礼法、父的家庭、父的语言都遭到弃绝, 女人的“新生”获得了一个空前自由的空间。如果说, 存在着一种历史男性话语所抹杀的女性记忆, 那么女性文化的挣扎便是将这无声的记忆发而为呼喊、为表达8。

无论是封建文化秩序还是先圣孔子之道, 作为原有民族结构主体中的超我原则或者社会强制标准, 都在无时无刻地以一种难以抗拒和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历史当中。女性即便意识到了这样的一种抢夺话语权的存在, 也很难对父权文化进行公开的反抗, 因为意识形态就是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目的的指涉价值观念的话语体系, 它不允许“否定”的声音出现在这个话语体系中9。因此, 女性的反抗永远是软弱的、单薄的, 只能通过“隐藏自己”的方式默默进行。

如何称谓“我”, 如何确定作为客体的“女人”和作为主体的“我”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也就意味着如何确定女性肉体本身和女性指称符号的关系。因为在父权社会中, 女性的指称永远是一个“空洞的能指”, 一个“想象的他者”, 一个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10。在这样的一种指称下, 女性永远是一种作为客体的存在, 即女性的肉体与女性的符号指称永远是割裂开来的、滑动的。所以, 当片中女性重新以自我的方式指认自己——喊出“我叫王登”的时候, 也就否认了自己作为“客体”的身份, 进而否定了整个父权文化的主体地位, 便是从主客依从的关系转换成间性的凸现11。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一个女人之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 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而是人类文化整体, 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2”因此, 《唐山大地震》用方登的死而复生, 这样的一种戏剧化的情节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想象性生存空间。女性的命运既已为这一既定构造所决定, 任何向女性所受到的性别歧视挑战的努力, 便无不在此自然秩序前化为烟云。如果米歇尔·福柯所谓“真”取决于谁控制话语的命题可以被接受的话, 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 男性对话语的控制权是诱使女性落入一个男性“真理”的陷阱。所以女性作家应当抗争男性对语言的控制, 而不是消极退入一个女性话语的避风港13。

我们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上去反思、追问, 《唐山大地震》的女性主义内涵, 不仅仅是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次实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可能, 一种不断阐释与超越的可能。正如张颐武所说:“这部电影因此提供了一种超越的可能性, 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新的、具有启发性的路径。14”从这种意义上讲,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作品不仅在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层面上具有深刻的感情内涵, 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主义批判的文本, 一个讲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女性心路历程的文本, 一个被男权话语和意识形态解构了的文本。

摘要: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女性的身份始终是一个被掩盖着的真相, 一个似乎永远沉默着的角色。女性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女性争取平等与自由的首要问题。倘若女性缺乏自我意识, 那便不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电影《唐山大地震》正是通过片中女性角色30多年来自我否定与情感救赎的心路历程, 逐渐确立了自我意识与人格定位。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篇3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蹂躏人心的电影影片说的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四口之家,因为地震而裂成碎片。父亲(张国强)倒在瓦砾之中,儿女被压在一块楼板下,母亲(徐帆)在二者只能救其一的必答题面前,无奈地选择了弟弟母亲从此生活在歉疚和悔恨中,幸存下来的女儿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阴影

唐山大地震的主冲击波维持了23秒,這23秒在电影里转化成了4分钟的山崩地裂好莱坞的灾难片看得多了,但看着中国式建筑坍塌、萎落、化为齑粉,那种感同身受无可比拟更重要的是,影片从这一刻起进入无法逃避的伤情段落,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心头大震。

女儿家总是心重

虽然只是刚刚上学的年龄,但母亲一句“救弟弟”,使她的心彻底冰封。,天灾压顶,劫后余生的人本来就郁闷难遣,更何况,一个童稚的心灵遭到了亲人的“背叛”,她不可能体会母亲的两难和心碎,她只知道自己被无情地抛弃在废墟下面。女孩儿眸子里的光彩慢慢熄灭,让人情何以堪?

女儿带着对母亲和世界的怨恨,“隐姓埋名”地进入领养她的家庭。养父(陈道明)和养母(陈谨)给了她浓浓的天伦之爱、但她仍然像拒绝融化的冰,每每被半夜的噩梦惊醒长大成人,恋爱生子,她带着一腔的决绝消失又出现,当养父再次让她去找生母时,她说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台词:“我不是记不起,而是忘不掉!”可见,化为废墟的城池可以重新挺立起来,而人的心一旦散碎成片,就再也难以收拾。

留在唐山的母亲一点儿也不比女儿活得容易,家园得到重建,她心里装的还是死去的亲人,甚至无法容下另一个男人。在地震中失去手臂的儿子几经奋斗,成为一个有型有款的人,她还是不肯离开安放灵魂的老房子。当中国人热火朝天地向着新生活飞奔时,她形容枯槁地承受着一次次心灵的余震,在孝顺的儿子面前,她的坚持近乎不通情理,她实际上是用自虐来求得畸形的安宁。

多年以前,台湾著名的哭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引爆了亿万中国人的泪腺。而《唐山大地震》由幼小的女儿对母亲心生怨恨始,由成年的女儿和苍老的母亲和解终,完全可以根据其主线命名为《女儿再爱我一次》。这路影片最容易拍成为催泪而催泪的溢情片,但《唐山大地震》一路娓娓道来,充斥着沾满人间烟火的细节和时时引人触动的情愫,绝无刻意向观众邀约眼泪的煽情化处理。相反,它时时节制、每每收敛,每当我以为它要进入撕心裂肺的号啕时,它就镜头一转,轻巧地进入了下一个场景

这其实是高明的手法,让观众跟剧中人哭成一片那是电视剧的做法,电影就是要引而不发,那种缠绕氤氲、无处伸张的悲伤最是打动人心。当然,情感的水位不断上升之后,总是要决堤的

在墓碑林立的死难者陵园里,重逢的母女实现了泪眼相望的和解,也放出了大快人心的悲声。

除了这条主线外,沿路还铺设了很多情感“炸点”

奶奶(吕中)对儿媳(徐帆)的体谅,养父对女儿的疼爱,无不搅动人心。“养父”陈道明发飙痛殴“薄情郎”陆毅的时候,一种无比快慰的情绪弥漫开来。“女儿”张静初和“弟弟”李晨重逢的时候,一种苍天有眼的庆幸感让人坐立不安。两个第三代都叫“点点”,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有一种冥冥之中“点对点”的奇妙。

除了情感表达上丝丝入扣之外,这部电影的制作细节也处处有心。上世纪70年代唐山似曾相识的市容,一上来就确立了精工细做的质感。时光飞逝,转眼已是1986年,儿子的房间里不经意出现了马拉多纳的海报——那年的世界杯是为他而设的。镜头再一转,刘欢唱起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再一转,那英在春节晚会上高歌《青青世界》。最大众化的亲情感受和最标志性的集体记忆不断相遇、相撞,一幅当代中国的悲欢离合画卷浮现眼前。

徐帆说着一口地道的唐山话,沉稳地奉献了影后级的表演。吕中说着山东话,把面冷心软的婆婆演得十分到位。陈道明在片子里爆发了两次:掌掴陆毅和谴责女儿,每次都在点子上。张静初的气质够冰冷,她往那儿一站,不怒自怨。李晨的气质够阳光,可还是不能照亮母亲阴郁的心。

这是一部能调动国人公共记忆的史诗电影,也是一部能引发公众情感共鸣的主流电影。以往,冯小刚总被认为是一个喜剧类型片的高手。这一次,他向世人展示了记录民族心灵史的超强内力。23秒的天变带来了32年的分断之痛,太阳落下,太阳升起,那些残破的心灵被影象永远地留存。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4

带着对唐山地震那场浩劫追思的想法,看完这部片子,真是令我感动得无法自已。借用别人点评的一句话“真实情感。一个母亲的本能,两个孩子的眷念,几个家庭的真切。”任何一个有正义感,有善良心地,有血有肉的人,看过都会热泪盈眶,没有原因,只有顺着音乐与情节落泪,这是真情,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它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

我们回头再看看那段历史吧:

中国新华通讯社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向全世界播发了以下消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

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7.5级„„中国在几天后再次公布了经过核定的地震震级:里氏7.8级。

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已经在一场没有预报的特大地震中夷成废墟。中国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公布了以下数字: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轻伤544000人。本世纪世界最惨痛的地震灾难发生了„„计算下伤亡:951620人。地质灾害,是人类难以抵抗的灾害。尤其是地震,辐射面非常的广泛,地震什么时候来,来的时候有多大,这是根本无法完全预测和抵抗的。地震来临了,人们只有接受和面对灾难,死亡是必然,人间悲剧是必然。真的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日子,健康的生活,做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电影,只是给我们一个回忆的导火索,再高超的技术也无法还原地震时的现实。不过该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难以忘怀的情节。

主演徐帆演绎的李元妮,在震后长期自己独立生活,拒绝了再婚,她的一段台词叫我很感动——儿子问“妈你为什么不再找个人?”她回答:“对不起你爸!”儿问:“可是爸已经没了很多年了!”母亲回答:“你知道啥叫没了?没了才知道没了”。母亲说:“你爸是用生命换回了我!不是她推我一把冲进去的人就是我,死的就是我!哪个男人肯用生命救护我呢!”

她的这段话,很感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人,尤其是震后那种重建,一个女人是多艰难,可想而知!但是她为了自己的男人选择了

一辈子独守空房!这种选择,让我理解了父辈们的爱情观是那么的质朴但却如此的忠贞!

让我非常感动的还有最后去公墓的时候,当打开女儿那座墓室,里面整齐的码放着一摞课本,小学到高中的,只要弟弟方达有的,母亲心中已经死亡的姐姐“方登” 就一定有,这些书是给地下的方登买的,母亲当时无奈,在只有选择救助一个的时候,最后她的“全部都救”被打垮后她无力的呼出“救弟弟”。

这三个字,母亲愧疚了32年,在这32年里她是最难过的。这三个字,女儿听到了,在她等待死亡的时候绝望过,在她被陈道明主演的王德清领养后也一直记着这个仇恨,她恨母亲这句话,她恨,所以32年她打消了王德清夫妇多次告诉她该回唐山找找亲人的建议。可是,当女儿32年后看到母亲为她所做的这一切之后,她跪下了,她哭了,“对不起”又是三个字她说了不下20回。世界上,没人任何力量可以超过“亲情”这两个字!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5

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被这个故事深深的触动了,对于每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生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则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的故事。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一场七点八级大地震将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一位年轻的母亲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三十二年的情感困境。

这位母亲——李元妮曾几次地说过同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的确如此,人们总是在失去了之后才知道珍惜。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像一颗秋天的大树,看起来枝繁叶茂,然而,秋风吹过之后,树枝上的叶子就开始随风飘落。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篇6

故事发生在一个“重男轻女”观念的七十年代,就在灾后救人的时候,这一观念还刻画在人物的语言、行动里。当时的情景让那位母亲痛不欲生(她的孩子是龙凤胎),因为两个孩子被压在了同一块石板下,而孩子只能救一个,这让那位母亲措手不及,手心手背都是肉,能有什么办法呀!最后,她选择了救弟弟,因此那位母亲一直认为姐姐死了。这让庆幸活下来的姐姐一直对她妈妈憎恨不已。就这样,时间无声无息地过去了32年,姐姐对妈妈的憎恨持续了32年,妈妈对“死去”的姐姐的愧疚也维持了32年,直到32年后的一天他们相认之后,一切的误会与惭愧才终于解开了。

我看完电影后深受感触,非常惊讶,也非常感动。惊讶的是仅仅23秒就让唐山这个大城市沦陷成一片废墟,一片血迹斑斑的废墟,一片死亡人数高达二十四万人的废墟。感动的是一位母亲,就因为救人时没有救她的女儿而惭愧,而伤心,而开始讨厌自己,这种情感竟持续了32年。32年里,每年女儿的祭日,母亲都会向女儿忏悔,诉说心中的内疚,无论儿子如何劝说,母亲都仍然执着的为女儿祭奠,32年坚持不懈。这正是伟大的母爱啊!

浅谈《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角色 篇7

《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第一部以女性为视角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几乎所有女性——元妮、女儿方登、养母、汶川母亲等, 每一个女人都承受了太多了苦难, 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但是她们都有着强大的内心, 这种内心的力量使她们最终战胜了痛苦。下面让我们分别来看看《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角色:

一、李元妮:忠贞、无奈、自私的传统女人

李元妮在地震中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 只留下独臂的儿子方达。她有着中国女人最基本的传统道德操守, 灾难发生后, 婆家来到唐山, 想把方达带回山东老家, 她执意要留在唐山, 只身将儿子抚养成人。儿子成家了, 李元妮依然孑然一身, “守着心里的废墟过日子”, 拒绝新的爱情, 拒绝新房, 拒绝一切新的东西。

元妮在经历了丧夫之痛之后, 一直独自抚养儿子, 忍受了32年的孤独。因为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对丈夫、对家庭从一而终的观念。在电影里, 她对儿子的说:“为你爸, 他拿命换的我, 哪个男的能用命对我好啊, 我这辈子就给他当媳妇, 我一点都不亏……”。正是出自这种观念, 奠定了元妮在灾后坚守着夫女的亡灵度过32年光阴。

当年, 在生死之间, 元妮选择了方达, 导致方达长大后对她无条件妥协。为了拥有孙子, 她让儿媳小河与幼子分离, 丝毫不顾她的权利和感受。婆婆似乎可以看见媳妇的眼泪, 但却无动于衷。这便是中国传统女人的自私。

二、方登:执拗、拧巴的女儿

在电影中, 元妮的女儿——方登, 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震时元妮对方登的舍弃让幼小的方登似乎明白了自己在母亲心中的位置, 所以影片让方登从此走向了一条“失忆”之路。幸运活下来的方登明知母亲和弟弟还在世, 却没有回家, 而是跟着养父、养母去了别了城市生活。成年后, 养父对方登的亲密引发了养母的不愉快, 方登远到杭州求学, 想必是为了避开家庭纷争。

方登心理灰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她的爱情。校园爱情本应温馨而浪漫, 但当方登怀孕后, 男友却不愿承担责任, 年轻的方登不愿放弃这个小生命, 毅然选择做一个单身妈妈。但是人怎么可能与过去彻底了结呢, 养母去世, 养父孤身一人, 方登最后还是带着孩子回到养父身边报答养育之恩。

心结真正打开是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远嫁异国的方登得知祖国发生了地震后立刻回国参加抗震救灾。在汶川, 方登亲眼看见一个孩子的母亲为了不让救援人员白白牺牲, 毅然选择给被石板压住的孩子锯腿。当救援人员把只有一条腿的孩子抬出来时, 母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 嚎啕大哭。就在那一刻, 方登理解了当年的母亲。在汶川, 意外重逢32年未见的弟弟, 听到弟弟向他人讲述唐山大地震时自己一家的经历后, 终于发下了所有包袱, 踏上了返乡的旅程。可以说, 电影的“大团圆”结局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许, 对主题的也有了再次强调。

三、小河:称职的儿媳妇、懦弱的妻子

小河年轻貌美, 为什么要选择有残疾的方达呢?按她的说法, 不是为了钱, 那就是为了爱情。但似乎方达对小河缺乏一些尊重与体谅。在第一次去方达家的时候, 方达对小河说:“如果我妈反对, 我俩就得吹”。生了孩子以后, 小河想带孩子回娘家过年, 方达不肯, 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 在争执中方达的话彻底伤害了小河, 否定她为其妻、为人母的价值, 而小河居然也向方达妥协了。作为儿媳妇, 小河是很称职的, 但作为妻子, 她是懦弱、没有尊严的。

四、方登养母:控制、猜忌、缺乏理解和信任

方登的养母也是造成方登后来生活拧巴的原因之一。从一开始, 养母就因为方登“什么都不记得”而收养她, 随着方登日渐长大, 养母的紧张感愈演愈烈, 生怕方登离开自己。她不仅对女儿信心不足, 对丈夫也一样。当夜里方登生病, 丈夫穿着裤衩的丈夫去送水时, 女人原始的嫉妒感油然而生。真是这种强烈的猜忌造成了方登的叛逆和远离。为什么方登会连续两个暑假不回家呢, 也许正是为了躲避养母对她的控制和猜忌吧。

唐山大地震是一枚催泪弹, 它是那么震动人心。对于整个地震的描述, 缩小到了一个家庭, 一个渺小的家庭, 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

摘要:《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第一部以女性为视角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 导演从中国文化背景出发, 深入探讨了女性心理。以徐帆饰演的元妮, 张静初饰演的方登等女性为例, 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的男女观念、家庭伦理等古老命题, 展示了在大灾难背景下中国女性的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中国文化,女性心理,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吕燕.论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评介, 2010, (6) .[1]吕燕.论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评介, 2010, (6) .

[2]王静.《唐山大地震》中的生命意识[J].电影文学, 2011, (6) .[2]王静.《唐山大地震》中的生命意识[J].电影文学, 2011, (6) .

[3]李百晓.《唐山大地震》的叙事艺术分析[J].影人论坛, 2010, (8) .[3]李百晓.《唐山大地震》的叙事艺术分析[J].影人论坛, 2010, (8) .

我拍《唐山大地震》 篇8

这是我拍得最累的一部戏。坦白地说,我不担心文戏的部分,因为剧本可以控制,最难的是怎么制作地震的特效。为此我找来了许多“外援”,技术顾问和制作团队来自韩国、英国、南非等国,剧组堪称微型的“联合国”。需要说明的是,《唐山大地震》不像致力于展示灾难性场面的好莱坞灾难片,片中地震的镜头只有四分半钟,但这四分半钟却拍了两个月。有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需要6次拍摄,才能将镜头合成出所需的效果。三维镜头对我们也是考验,比如老吊车倒下,钢缆怎么崩断,吊的预制板怎么靠惯性冲到房间里,把人撞出去;地裂开,旁边的环境会受到什么影响,人的重心会倒向哪……这在开拍前都要做精密的物理测试。结果是:搭建震前实景街道2000万元,地震特效3000万元,再连人带部队带道具,占到总预算的三分之二。我们使用了所有能用上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要知道,我们拍的不是想象,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地震,如果拍得不像,整个故事就不成立了。

虽然有高超的特效,但我坚持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在表现灾难带来的毁灭性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们更着重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地震亲历者心底的那道伤口。参与影片拍摄的群众演员,大多是唐山本地人。演员们错季节拍摄,只能穿背心裤衩,非常冷。有一场震后大雨的戏,群众演员们在雨里瑟瑟发抖, 有位母亲抱着孩子,不知道淋了多久。我对她说:“对不住你啊,带着这么小的孩子。你怎么愿意让她淋这么久的雨?”这位母亲答道:“地震的时候我就像她这么大,才三四岁,我想让她跟我一起经历一下这种感觉。”在唐山,每到当年地震的时间,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祭奠方式: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烧纸钱,悼念地震中的逝者。电影里有场烧纸钱的戏,群众演员们一开始说话,就声泪俱下。他们那种哭泣都是真的,他们说的话,如果录下来,每句都是在戳人的心窝。当时,整条巷子一片哭声。拍完后,我喊了几次停,群众演员们仍停不下来。到最后,剧组里所有的人都陪着他们蹲在地上,守着火苗和纸灰,哭成一片。

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说,《唐山大地震》让他们几度落泪,这并不是我的本意。实际上,我在拍摄和剪片的过程中,一直试图控制影片的情绪。我想,观众的泪水是被影片里彰显的大爱所感动的,虽然看见的是一场灾难,但心却是温暖的。我一直痴迷于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我的影片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这个核心一直不动摇。像《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片子里,人物不管怎么调侃,怎么不着调,朋友之间和亲人之间的情感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流露出来。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篇9

之前已经在新闻里听说这部影片让纸巾销量很好,所以提前有所准备,确实,让我很震撼!

影片以普通一家人的生活为情节主线展开。恩爱的夫妻,漂亮机灵的孩子,姐姐护着弟弟,丈夫养活着妻儿,平淡但幸福的日子,都在7月28日这天,被一场地震毁灭了。

一群蜻蜓飞过,蓝光压城,23秒地震,建筑物坍塌,人奔逃、遭重压。在墙倒屋塌的呼号声中,人真的如草芥般无奈,像被猎杀的兽,一个个倒下。

看到孩子被困在房间里,无助的喊着妈妈,我的眼泪就下来了。男主人公不由分说的把女人拦住了,自己冲到前头救孩子,结果被倒塌的房屋压死。一块水泥板两头,是两个孩子,只能撬一头,救一个,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儿子,你救哪个?哪个都得救啊,不行,再不决定就都没了,这个叫决定吗?这叫挖心挖肝啊。“救弟弟”听到这三个字,埋在废墟下的女儿一行眼泪流下来,恨、委屈、绝望……充斥着这个才几岁的孩子,不巧的是,她偏偏没死,而且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收养。孩子真的伤心了,以至于之后她宁愿装失忆也不要认这个救弟弟舍弃自己的妈妈,其实她是在逃避自己,因为她接受不了母亲那一刻的决定。

妈妈带着缺了一只胳膊的儿子重新开始生活,懂事的儿子离了学校一样成才。母亲绝不再嫁,她说:谁能拿命来对我好?其实在这点上,她并不苦,一些人没有在身边,在心里活着足已,比一些人还活着,但在自己心里跟个死人无异的强。“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话跟随了元妮32年,心灵的创伤用什么都无法修补啊。

20汶川地震,姐弟俩一同参与救援时候重逢,俩人一同回家看母亲。

老母亲洗好了西红柿,告诉女儿:西红柿洗好了,我没忘。这个当初地震之前给儿子吃而没分给女儿的西红柿,整整压了母亲32年。老母亲给女儿跪下时候,我泪如滂沱。

也许是自己当了母亲,看不得孩子受苦,特别是看到小女孩受难时更受不了,可能因为自己有女儿的缘故的吧,登被压在水泥板下听到妈妈说“救弟弟”那行无声的泪,汶川地震那个被锯腿的小女孩,感同深受,那种痛真是痛彻心扉啊。

真情,大爱,人性,亲情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篇10

因为冯小刚说过:“只要是正常人看了这样的故事都会感激,除非他是一个混蛋。”开场前工作人员更送来一包纸巾,冯大导很有信,观众必哭,结果证明不是混蛋,撑了半个小时,眼泪已失控流下,完场时双眼哭肿了,但仍肯对着电视镜头讲观后感,只因此片值得推荐。

看此片记紧准时,否则便错过开场时十多分钟的大地震场面,特技效果做得十分逼真,很震撼,看罢电影后随即访问冯小刚,他形容:“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

冯大导所言非虚,该片改编自张翎的小说《余震》,的确1976年的23秒唐山大地震,给片中饰演母女的徐帆和张静初带来32年的余震,32年来一直活在23秒的噩梦中,影响一生的抉择。令人感到无奈苦涩的是天灾,不单带来身体的伤、财物的损失,还要迫灾民做无情的决定,两个只能活一个,要儿子还是要女儿?宁愿女儿死,还是截肢保命?活着又比死更难受。

编剧落笔很到位,完全拿捏到角色的感情,冯大导拍的电影多以男性元素,原来导女性电影功力不遑多让。

冯小刚说:“我初看剧本,已觉得徐帆很适合演这个角色,但又担心被指夫妻档,于是跟各单位开会,研究哪个女演员最适合演这个角色,结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徐帆是最佳人选,我便顺水推舟。”

徐帆把角色演活,感动人心,她说:“很多时拍哭的剧情,都要酝酿情绪才哭得出,可是拍此片,剧本对白令我完全投入了角色,根本不用培养情绪,眼泪自然而然出来了。”

我预言女主角徐帆是今届金鸡百花影后大热,她演外柔内刚的母亲,能牵引观众的情绪,难怪冯小刚不怕外界指他捧老婆做女主角,假公济私,环顾内地女星名单,当红的范冰冰、李冰冰、赵薇、章子怡、巩俐都不适合。

张静初演女儿,由18岁演至40岁,游刃有余,她告诉我:“我是个很喜欢问问题的演员,很多时,在剧本以外,导演会给我一大叠资料,让我更了解贯通角色情感的起承转合,但跟冯导演合作,完全不需要。”果然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

最后必须一提的是陈道明,留意他在处理岁月催人的细微变化,属锦衣夜行,却不可或缺。

唐山大地震后惊现“鬼屋” 篇11

天津市武清县河西务村,位于津京之间,地震的时候也倒了不少房屋。村里有一个叫齐二毛的人,是个光棍,他家里有三间小土房,一地震,房子就散架了。队长田大力见生产队的一间磨房没倒,就对齐二毛说:“你干脆搬到磨房里住算了。”于是,齐二毛就搬到了磨房里。

华北的7月,正是最热的时候,蚊子特别多。齐二毛没蚊帐,又没蚊香,往磨房里一躺可给蚊子找菜了,咬得齐二毛直想撞墙。齐二毛就来到田边地头,打了一大堆蒿草,他想把蒿草放到屋里点着,用烟把蚊子熏走。

齐二毛抱着蒿草刚要进屋,就听见屋里有动静,吱吱吱,吱吱吱,好像有人在推屋里那盘大铁磨。齐二毛站在屋外就喊:“谁呀?谁这么晚了还磨磨?”喊了两嗓子,里面却没什么动静。齐二毛小心地进了屋,点着煤油灯四处探看,犀里一个人也没有。难道自己听错了?不管他,继续熏蚊子。蚊子熏得差不多了,齐二毛就迷迷糊糊睡了。睡着睡着,屋里又有动静,齐二毛被惊醒,仔细一听,屋里又传来了“吱吱吱”的声音。那声音特别刺耳,在黑暗口显得那么吓人。他起来点着煤油灯,端着灯一看,吓得当时就坐到了地上,屋里那盘大铁磨自己慢慢地转了起来。不停地发出“吱吱”的响声。“有鬼!”齐二毛“嗷”地一下就蹿到了屋外。

在外面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屋里又没了动静,齐二毛壮起了胆子:我光棍一个,怕你何来?想着,齐二毛就提着一根棍子进了屋,一看,那盘磨还在转。齐二毛找来一根绳子,用那根棍子把两个磨盘绑了个结结实实。绑完了磨,齐二毛又躺在炕上听了一会儿,没事了,齐二毛这才踏踏实实睡觉。

一觉醒来,天亮了。齐二毛伸了个懒腰,心想这一觉睡得还挺香。正想着,他往左右一看,不对呀,自己怎么跑到大野地里来了?他清楚地记得昨晚睡觉的时候自己在磨房里,绑完了磨就躺炕上了,这会儿被子褥子衣服连人全都跑外边来了,离磨房有好几十米呢。齐二毛赶紧穿好衣服,心想,幸亏自己醒得早,不然被上工的人看见不就丢人了吗?齐二毛抱着褥子往回走。到磨房门口一看,两扇铁门关得挺死,一推,推不开。齐二毛心里想:怪了,这门插着,我是怎么出来的呢?难道这屋真有鬼?不行,这磨房不能住了,找队长去。

齐二毛找到田大力,把事一说,田大力立即就瞪起了眼:“你小子就是成心跟我捣乱,什么‘鬼屋’啊?我今天晚上到磨房里住,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早晨,齐二毛还没起来,田大力就慌慌张张抱着被子褥子跑回了队部。齐二毛一看乐了:“啊,你怎么跑回来了?”田大力长出一口气:“真他妈邪了,晚上我明明睡在屋里,怎么醒来之后跑坟地里去了?看来这屋里真有问题。我看就是有阶级敌人在捣鬼,我这就叫公安特派员来破案!”说着,田大力就给公安特派员老郑打电话。

不大一会儿,老郑背着盒子枪。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生产队队部。听田大力和齐二毛介绍完情况之后,老郑一笑说:“你们说得也太邪,哪有这种事?今天晚上我就到磨房里住。”当天晚上,老郑就住进了磨房。

老郑迷迷糊糊刚要睡,就在这时,屋里突然传来了“吱吱”声。老郑一激灵坐了起来,一看,屋里那盘铁磨真的自己转了起来。老郑提枪在手,照着铁磨就是两枪。再一看,那磨还是一个劲地慢慢转着。老郑的头发根开始发麻了。老郑想跑,又一想,自己是公安特派员,如果跑了,可怎么向群众交待呀,干脆还把磨绑上吧,忍一夜明天走人。他把盒子枪往枪套里一插,正准备找绳子,盒子枪猛地从枪套里飞了出来,慢慢悠悠在空中飞舞。鬼,这屋里真有鬼!这时屋里又飞起了铁片、铁钉、铁丝,叮当乱撞,好像有无数个鬼怪在屋里打闹。老郑白眼一翻,人晕过去了。

等老郑迷迷糊糊醒来,天已大亮。他哆哆嗦嗦抬起头,我的妈呀,自己怎么跑大渠里来了?幸亏这是干渠,要是渠里有水,自己不就淹死了吗?想着,老郑立即出了一身大汗,顾不得回去找枪一溜烟就跑回了生产队。

到了队部,老郑二话没说,骑上车子就往公社赶。老郑把情况跟县里一反映,县里也很重视,当即请示市里,市里马上派出由刑警和科研人员组成的调查组来村里调查。经过几天几夜的调查和实验,科研人员终于揭开了“鬼屋”之谜。

唐山大地震高中生电影的观后感 篇12

起初以为《唐山大地震》是灾难片,但一看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地震灾难场面仅有片头的4分钟,大部分镜头对准了一个平凡家庭在震后心灵重建的故事。相比触目惊心的地震场面,反而是温暖的亲情赚取了更多的眼泪。32年人生历程的求证之路,人们发现真理如此贴近:“亲人终究是亲人”,在母亲元妮满怀着复杂的愧疚之心对重归的女儿跪下的那一瞬,我的第二包餐巾纸也正式登场。冯小刚不愧为大导演,徐帆更是将母亲这个主角演绎的淋漓尽致,悲伤的层次感逐步递进,几乎所有的哭戏都在精准把握人物命运的脉搏以及观众的泪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让人感同身受。

近几年里,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汶川和玉树的地震让我们对自然灾害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震后的家园几年间就建好了,并且越来越好,但经历了地震的人们心灵的重建却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影片更深层的含义是人文价值的体现,让我们重新回归关注家庭,珍惜平时容易忽略的幸福。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感优秀作文 篇13

它讲的是一名叫大强的司机,和老婆一起在工地上工作。突然,大强发现天空变成了紫色,电线杆开始漏电,大地摇晃着裂开,周围的一切开始摊塌。大强为了救自己的龙凤胎儿女,被砖头活活压死,短短的二十三秒,二十四万人们失去了生命,1976年7月28日。

地震过后,救援队员发现了两个孩子,可是只能选择救其中的一个孩子,最后大强的老婆终于艰难痛苦的说出,救弟弟…这样弟弟得救了,但因伤势过重失去了一只手装上了假肢,生活在杭州。后来,姐姐也得救了,被好心人收养,最后定居在加拿大的温哥华。这次汶川地震又让他们姐弟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相遇!

地震时,妈妈说:“救弟弟”。让姐姐对自己的妈妈记恨了整整三十二年。但就在这次救援过程中,她终于明白了很多事情是迫不得已的。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篇14

1976年7月28日,唐山无数钟表的指针永远定格在了3时42分53.8秒。死神的手腕紧紧扼住这座城市,残暴地蹂躏了23秒。之后,大地一片死寂,活的气息从这里被完全抽离。

200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日。旅居加拿大的女作家张翎在众多资料中,试图寻找与当年那段往事的联系。

在搜索的过程中,她似乎远远望见一些被称为地震孤儿的孩子:一个女孩,领着她幼小的弟妹,踩着结了冰嘎啦作响的尸袋,寻找被迁葬的母亲尸体;还有那群坐在开往石家庄育红学校的火车厢里的孩子们。

“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要坚强。”张翎说,“‘坚强啊,坚强。’那些孩子被大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劝说着,他们的眼泪在半是麻木半是羞愧中如同沙漠中的细泉似地干涸了。当载着他们的火车终于抵达为他们精心预备的校舍时,他们在老师和护工的拥抱之中走上了汇报演出的舞台。他们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两眼干涸却面带笑容地高喊着盛行的口号,而他们的校长却承受不了这样的笑颜,昏倒在舞台之下。”

张翎记得,在众多资料中,孩子们的后来,被一些简单的句子所概括。“……成为某某企业的技术骨干”;“……以优异成绩考入某某大学”;“……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可张翎偏偏不肯接受这样的安慰,她固执地认为一定还有一些东西,一些关于地震之后的“后来”,在岁月和人们善良的愿望中被过滤了。

那些未知的“后来”给了女作家灵感。2006年,她完成中篇小说《余震》。而今,小说被导演冯小刚改编成电影《唐山大地震》,7月22日全线上映。

伤疤下,有些东西暗暗涌动

张翎并没有亲历过唐山大地震。1976年的唐山离她生活的温州很远。北方的消息传到江南小城时,剩下的是意义模糊的数字和一些高昂的口号。“我也曾为那些数字伤痛过,可那却是山高海远的伤痛,并无切肤的感觉。” 张翎说。

真正让张翎“疼痛”的,正是她在30年后通过往日资料,远远望见的那些孩子。其中一个故事尤其触动了她:一个男孩,在截肢手术醒来后,怯怯地对护士说:“阿姨,我手痒。” 护士给他仍在的那只手臂挠痒,孩子说:“阿姨,是另外那只。”

“我想天灾带给建筑物乃至地貌的摧毁和改变,终究会平复。而在人们的心灵上刮擦出的血,也许会在时间的严密包裹下,暗暗渗流得更久,更久。”张翎说,她不想写血淋淋的伤口,而是写结痂的伤疤下,暗暗涌动的东西。

于是,她构思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王小灯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常年焦虑失眠,多次企图自杀,她来到了一家心理诊所,在医师的引导下学习哭泣与倾诉。30年前唐山地震那天的经历开始复活:王小灯与弟弟小达一起被掩埋在废墟下,一根房梁悬在二人头顶,撬起一端,另一端的人就会被永埋地下,王小灯在瓦砾下听到妈妈李元妮向救援者说“救弟弟”……众人都以为王小灯早已不在人世,但她却活了下来,她被收养、成长、上大学、出国,但心里的伤痛却日益刻骨,余震不止。

书中最“揪心”的情节,莫过于王小灯母亲的“两难选择”。张翎说,这个构思,来自她查阅资料时,看到的一个细节:两个年轻女孩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之下,营救人员撬这头水泥板,那头的女孩就会被挤疼。两个女孩在那种时候依旧唱歌彼此鼓励,叫营救人员在救自己的时候“轻一点”,不要伤着另一个女孩。

从小说家的角度来说,张翎认为,女性灾后的生存有着更大的拓展空间,更多的故事性。女人是一条细线,可以被生活拉扯到无限的细长,却似乎很难被彻底扯断。于是,她决定让小灯成为灾难中那个“被遗弃者”。

但这又并非全部原因。“尽管母亲先前说过‘闺女是妈妈的贴身棉袄’,而当她被天灾逼到极限时,她还是选择了救儿子。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男丁的重视,另外,我想说的是,在大自然的突兀发怒中,人被推到了极限。这个‘人’,男女是浑然一体的。在这种时刻,残酷和力量同时展现。”

《余震》是部让张翎写得很“疼”的小说。小灯被埋在地下,是疼的开始,但那只是肉体的疼。后面三十年一直都是一种心灵的疼。她的疼痛像一个球滚在世界上,滚过岁月,又沾染了其他的疼:继父给她的,丈夫和女儿给她的。“她一直没有从7岁的回忆中间苏醒过来,她被包裹在一种对世界极端疏隔的情绪里行走,她跟周围任何一个人的关系都是不正常的。”

小说写到结尾时,张翎哭了。所以她安排成年后的王小灯回到唐山。母女隔着一层楼,似乎见了,似乎没见。之后,小灯给她的心理医生发了一封信,说:“我终于打开了那些窗。”

张翎或许认为,“并不是所有苦难都能成就一个人。有的时候,苦难可以把人打倒,永远让人站不起来。”但她还是在小说结尾扔给了自己一剂安慰药。“我愿意这个世界上有一片哪怕是稀薄的希望,让你走过漫长的隧道时能依稀看见前面有一点光亮。”

本能的爱,消解所有矛盾

张翎笔下稀薄的亮光,到了电影《唐山大地震》中,被加入了更多暖色。

导演冯小刚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从他自身价值观看,经历过灾难的人,很可能把伤痛一直带到坟墓中,弥合很难。但他希望一部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可以唤醒人对善、对爱的渴望,表现出人性中最温暖最柔软的东西。

找寻温暖的工作,落到了编剧苏小卫手中。苏小卫之前作品《那山,那人,那狗》、《暖》、《赢家》……,虽带股淡淡的忧伤,但不失温暖情绪弥漫。

苏小卫的“暖”,来自她对人的积极看法。在她看来,“心结解开”始终都是人们最美好的愿望,而心灵的愈合一是靠大家互相抚慰,一是自我疗伤,还有就是等待时间去弥合。

苏小卫接手创作后,冯小刚和制片方“华谊兄弟”找她聊过,希望这是个格局大的情感故事;一个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温暖的情感故事。

改编后,《唐山大地震》中最温暖的地方莫过于结尾:女儿32年后重回到唐山,并非“似乎见了,似乎没见”的悬念,而是进屋看到一盆凉水,里面盛满西红柿——地震那晚,母亲把唯一的西红柿留给了弟弟,许诺明天买给她吃,而今履行承诺,已隔32年。当祭奠了多年的女儿来到眼前,母亲一点不陌生:“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30多年没有个信。”说着,步履蹒跚的她突然向女儿跪下,母女冰释前嫌。

苏小卫说,为原著增加“暖”色调,她找的出口是“家”与“亲情”。“中国人最注重家庭。地震就是在破坏家庭。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让那么多家庭在几秒钟就不存在了。”在苏小卫看来,那个硬的、冷的、捂不热的女儿,越是决绝地不与母亲相见,越是表明她对母亲当初选择的不释怀,而不释怀的根源就是中国人对家庭的那种执著。

一个家庭的爱恨离愁成了电影主线,也是剧中人一切痛苦的原罪。但中国人对“家”是有种“老讲究”的,源自亲情的最本能的爱,或许是消解痛苦的唯一良药。

电影中,“家”的概念不仅体现在“母亲、女孩、弟弟”这三个人间,也体现在女孩与养父母的种种关系上。其中,女孩的养父王德清在电影中的形象被彻底改变。小说中他是工厂的财务人员,女孩长大后,他曾对养女有过隐形性骚扰,致使女孩心灵的创伤不断加大。在电影中,养父不仅身份变为军人,另外,性骚扰等灰色因子均被拿掉,变成了一位典型的慈父。片中有这样一段:女孩成人后,未婚先孕,继而退学,养父把她的男友揍了一顿,随后迅速衰老。当消失多年的女儿携自己女儿回养父家时,养父悲喜交加地说:“这些年你上哪去了,我天天担心。”

父女俩没有血缘,但亲情高于血缘。亲情的温暖,成了医治受伤心灵的良方。

在张翎写作《余震》时,还没有汶川地震,但它在《唐山大地震》筹备期间发生了,苏小卫觉得,这没法回避,正好有了一头一尾。片中,汶川大地震,分隔多年的姐弟俩分别赶赴抗震第一线,弟弟这才知道姐姐还在人间,于是,引出了姐姐回家的剧情。而姐姐在近乎重演的历史面前,才真正触摸到当年的疼,理解母亲曾经的决定。

在苏小卫看来,“主流大片应涵盖时代记忆,唐山已经很远了,但是汶川、玉树的很多经历和经验,尤其那种记忆的重现,是《唐山大地震》出现的时机。”

至于原著作者张翎,汶川发生地震时,她从多伦多的电视节目里看到那些令人心碎的画面后,感觉自己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又一群地震孤儿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庆幸的是,这一次‘心理辅导’的话题被许多人提了出来。” 张翎感慨说。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篇15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

昨天晚上,我、妈妈、外婆,乘着老爸的车子去电影院,一路上老妈说“这部电影非常地伤感情。”老爸开玩笑地说:“把这些餐巾纸带去,免得我们家醒醒哭得惨。”我说:“放心吧,我不会哭得很惨的。”老妈说:“不用担心,那里有餐巾纸发的。”外婆说:“我们家醒醒看《金刚》时最后被那只大猩猩

车到电影院,我提前调整了心态,变得开开心心的,蹦蹦跳跳地向前走着,看到了《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广告,上面画着的是一个小女孩站在一堆尸体上,四处张望着,眼神里充满着迷茫和痛苦。我们来到影院里,刚坐好电影就开始播放了。

电影播放的是1967年7月26日晚上,唐山出现了地震的预兆,昆虫、蛇都爬出来拼命地逃,鸡飞狗跳,连池塘里的鱼都要蹦出来逃生了,一会地光出现了,接着就发生了短短的23秒大地震,一霎那间,房屋成片成片地倒下,道路成块成块地塌陷,还在睡觉来不及逃生的人被石头压在废墟下,跳楼逃生的人许多被砸死,哭叫声、呼喊声、呻吟声响成一片,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

小学生作文大全

这短短的23秒就使唐山变成一座埋葬了二十多万生灵的废墟,死气沉沉,惨不忍睹。

有一位母亲为了拯救孩子,在废墟里用手不停地挖着石头,砸伤的手臂上不停地流着鲜血,突然,工人们发现了她的女儿和儿子,问她救哪个,她说道:“两个都救,两个都救!”那位工人说:“只能救一个。”因为救姐姐会压死弟弟,救弟弟会压死姐姐。这苦涩的选择,令这位母亲十分痛苦,最后妈妈狠下心来说道“救弟弟。”这几个字让姐姐方登原来在用石头敲击地面的声音突然停了下来,眼里闪动着泪花,这个场景真令人心酸。过了一会弟弟被救出来了,可是那位母亲还在哭,大声斥责老天爷“你混蛋!”工人

唐山大地震初中观后感作文 篇16

《唐山大地震》的地震场景只有4分钟,李元妮的负罪和感恩占据了影片近两个小时,地震只有23秒,负罪与感恩却有32年!

它一次次惊怵,一次次煽情,最终让我们的泪无声的滑落:当一个经历大地震中生死抉择的母亲,在30年后还跪在“被舍弃”的女儿面前声泪俱下时,每人经得起那积累了30年痛楚和辛酸。

抉择是痛苦的。人活一世,除了极个别幸运儿外,谁又免得了“割肉”的经历——姐姐和弟弟都是妈妈的亲骨肉妈妈又岂止想保全弟弟?弟弟有何尝想断臂?放弃女儿也是迫不得已,但她认为是自己杀了女儿,即使女儿回来了,但她还是原谅不了自己,不在追求任何欲望的满足和享受,永远等着丈夫和女儿的魂魄回家,32年后女儿终于归来,便当众给女儿下跪赔罪……

《唐山大地震》貌似残酷,但却是追求完美,不亏欠任何一个人的`影片。从唐山到玉树,它讴歌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鼓舞的是一种中国人的志气,赞美的是一种我们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情感。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篇17

散场,几乎所有的人出来的时候都在收拾残局,包括依然在流的泪,还有心里隐隐不能释怀的纠结。

冯小刚新作《唐山大地震》如同一颗巨大的“催泪弹”,首日票房狂“炸”3600余万,超越《阿凡达》记录。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因为它打动了人们心里那个最脆弱的角落——家。

这部电影设置了众多相当巧妙的“泪点”,并相当见效,而在泪光中沉淀下的是一个关于离家和回家的故事。大地震后的救灾中,女儿、儿子都被压在一块预制板下,只能撬一头救一个。万般无奈的母亲选择了救儿子,这让在那端听得真真切切的女儿伤心不已。幸运的她在停尸车上被大雨浇醒后,决然离开了这个让她伤心的城市,封锁起这段心事,开始了对自己心灵的流放。此后的32年里,母女二人都在内心的煎熬中度过。母亲李元妮因愧疚和自责不断折磨自己,拒绝再婚,拒绝更好的生活,女儿方登则因这段经历,宁愿退学也要生下私生女。一次偶然的机会,方登与弟弟方达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中重逢。当听到母亲32年的悲苦经历,方登痛心不已,她选择了回家,也让自己疲惫的心停靠在那个温暖的港湾。

爱之深,恨之切。正是因为有太多的爱和依赖,才让仇恨更加尖锐。片中方登即是如此。她爱妈妈,爱弟弟,爱这个温暖的家,但是当家中她最信赖的妈妈放弃她选择弟弟的时候,她的仇恨便开始疯狂滋长。但是在养父母温馨的家庭中,无数个噩梦里,她还是那个孤单无依的小女孩,眼睁睁地看着亲生父母骑车带着儿时的姐弟俩与自己擦身而过,一种被家遗弃的感觉一遍遍袭来。那时,不再是恨,而是得不到爱的孤独一直伴随着她。于是,她再次离家。儿时爱的回忆折磨着她,她极力要忘却,跟过去完全隔离。但是,亲情是渗透在骨子里的血液,不可能斩断。正是这种对家的渴望和对亲人的爱让她不惜退学生下自己无名无分的女儿。

片中,方达也经历了离家和回家的过程,只不过,那是对家的禁锢的摆脱,面对母亲的絮叨和繁琐,他要自己去打拼一番,此后,他一直惦念这个家,尽管母亲过于刁难,他还是照顾母亲的情绪,尽量满足她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方达经历了一次心灵对家的疏远和回归。

地震是可怕的,但是它的“余震”——对人心的伤害更是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当人性被天灾逼到绝境的时候,亲历者内心轰然坍塌,这不是轻易能愈合的。几十年过去了,当灾难的废墟已经被清理得了无痕迹,震塌的房子已经重建得鸟语花香时,人心的伤口却一直未能痊愈。多年來,失去亲人的亲历者就守着心灵深处的这些废墟度日。

“当灾难的飓风扫过,一切都不存在了,唯一留下来的就是亲情,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这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作为一名成熟且用心的导演,冯小刚正是抓住人性最脆弱的一面进行深挖,讲述了一个自我心灵救赎的故事,赚得观众无数眼泪。同时,他也让中国的灾难片超越了形式大于内容的窠臼,让情感成为影片主旋律。

上一篇:大洼中学2011班主任聘任方案下一篇:山西中考体育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