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介绍

2024-06-11

锡伯族的介绍(通用8篇)

锡伯族的介绍 篇1

锡伯族的风俗礼仪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人口约20万,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现有锡伯族人口2万人。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锡伯族源于古代的鲜卑,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的鲜卑人就是锡伯族的先民;另一种认为,锡伯是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迤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而得名。

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蒲语很接近。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哈萨克语。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当地汉、满族基本相同。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在门口用红线挂上一副小弓箭,长到五六岁就开始学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普遍重视祭祖扫墓。

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族的介绍 篇2

一.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1、锡伯族的传统文化流动性

锡伯族传统文化是不断流动的。由于地理环境、经济、以及战争的等因素,不断发生变迁,原有的文化传统不得不放弃。另一方面,锡伯族与其他民族不断交往之中,两种民族文化发生冲突时,主导文化处于优势地位,落后文化处于劣势,锡伯族传统文化固有的本位思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本民族吸收优秀文化的阻碍,传统文化受到开放的挑战。

2、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锡伯族的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还从它的保守性和排它性体现出来。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就会按照这种传统对本民族约定俗成,核心内容相对稳定、凝固、完整,如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其变化是不明显的。同时带有排他性,对于异质文化往往拒绝、排斥、甚至歧视,因而不予采纳。

3、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天山以北许多地区长期以游牧为主,具有典型的游牧文化。且新疆自古就有内地有较广泛的联系,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较深。《北史·西域传》中记载,高昌有《诗》、《论语》、《孝经》等内地儒家文化经典,为民族子弟学习的经典课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除回、满外,其他十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新疆各民族文化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保持方面各保留特色,充分显示新疆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二.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现状———以为语言文字与宗教文化为例

1、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及现状

随着清代满文满语的使用逐渐衰落,满族改操汉语、汉文,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再使用满语满文。唯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将满语满文完整地传承下来,并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现代锡伯语和锡伯文。由于兼通几种语言,被誉为“翻译的民族”。

锡伯语言文字是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凝结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又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学习锡伯语言文字的实际用途和出路。如今锡伯族语言文字现状令人担忧,60岁以上的锡伯族人大部分会读写。40—60岁的人群里面会写锡伯文的就比较少,而40岁以下的,基本不会书写或者忘记如何书写了。这种心态就导致许多锡伯人一边呼吁保护锡伯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又让孩子学习汉语、外语以便得到更多的机会。学校的基础教育能力有限,不可避免的使锡伯语言文字功能减弱,使用范围不断缩小。

2、锡伯族宗教文化的困境

新疆锡伯族从西迁戍边以来的200多年,传统锡伯族文化,受到各方面文化冲击,通过靖远寺我们可以看到新疆锡伯族在宗教信仰方面文化保持现状的一个缩影。靖远寺是一座喇嘛寺庙,也是锡伯族人进行宗教仪式重要场所,靖远寺的兴盛与败落,显示着锡伯族人宗教信仰的重要变化,靖远寺是锡伯族营八旗军民于1893年积银捐资而建。“靖远寺”即安抚边远地区之意。建成之初,规模宏伟壮观,建筑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墙,山门前有砖雕影壁,正门上方刻有锡、汉文“靖远寺”大金匾。庭院宽阔幽静,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对称,工程精细,各部分建筑都采用木雕艺术,配有彩绘、泥塑。

如今靖远寺内,院落地面道路崎岖,部分墙壁出现脱落甚至已坍塌,楼层出现断裂,三世佛殿下层彩绘壁画残损。靖远寺的总体格局不完整,文物有所损坏,有的雕塑被弃之门外,院内看管人员也很少。

锡伯族的特色美食 篇3

在新疆,馕是最常见的食品,但在伊犁,凡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旅游的人如果不品尝一下锡伯大饼,那就白来了一趟。

到新疆查布尔锡伯自治县旅游,餐桌上少不了锡伯大饼,因此对这种锡伯族人每天都吃的面饼印象深刻。锡伯大饼作为锡伯族人日常主食的一部分,就像汉族人的米饭、维吾尔族的馕和哈萨克族的奶茶一样,一日三餐都少不了。锡伯大饼是用发好的酵面做的,锡伯族人将这种发面叫作“发拉哈俄芬”。锡伯族人一般不吃隔日饼,都是现烤现吃,所以吃起来松软清香,令人久吃不厌。锡伯族女人是制作锡伯大饼的能手,揉面、擀面、烤饼,然后将面饼挂在擀面杖上放入圆形的平底锅内,用文火慢慢烤熟。刚出锅的锡伯大饼香气扑鼻,松软劲道,散发着浓浓的麦面味道,再就着锡伯族人用剁碎的韭菜、包包菜、红辣椒、皮芽子腌制的花花菜或是辣椒酱,更是让人满嘴生津,回味无穷。在吃锡伯大饼之前,一般要将其撕成小块,摆在一只盘子里。锡伯大饼的正反两面分别代表着天和地,天和地是不可以倒置的。分辨锡伯大饼的正反两面只要看烙饼时留下的花纹,在烙饼的时候,留下大花纹的一面是天,细小花纹的一面是地,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形成一个习惯叫法是大花和小花。

大饼在摆放的时候必须天压着地,也就是大花朝上,小花朝下。吃的时候要天包地,小花向里,夹上自己喜欢吃的花花菜或是辣椒酱,这些都是当地农民在自家的菜地里种的。对于吃惯了鸡鸭鱼肉的现代人来说,花花菜加锡伯大饼既健康又营养,是很多游客都喜欢的一道美食。

布尔哈雪克炖鱼

东北锡伯族中的一部落自清朝中叶定居伊犁河两岸后,仍然保持了东北养成的渔猎习惯,在伊犁河打鱼、在河两岸的次生林捕猎。锡伯族的布尔哈雪克炖鱼别有一番风味,是锡伯族的一道特色菜品。布尔哈雪克是一种生长在山中的野生香草,形似树叶,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布尔哈雪克译成汉语就是鱼香草。

要吃到正宗的布尔哈雪克炖鱼,还要到察布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渔夫在伊犁河网上鱼后,直接在河边将鱼去鳞、开膛洗净后剁成块,下锅清炖,再加入盐和干辣椒,临出锅前加上从山里采来的布尔哈雪克嫩茎,慢火熬炖片刻,掀开锅盖,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野生的伊犁河鱼加上山中采来的布尔雪克让人馋涎欲滴,尝一块鱼肉,鲜嫩肥美,呷一口鱼汤回味绵长。

锡伯族的介绍 篇4

一、研究对象概况

新疆察县的锡伯族是1766年清朝政府从盛京等地调锡伯族官兵及家眷4 030人到新疆屯垦戍边发展至今, 西迁之后, 他们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屯垦戍边, 解决了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土地荒芜、边防空虚等问题, 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 新疆和平解放, 以锡伯族人民喜爱的“察布查尔”渠名命名锡伯族自治县;1954年, 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 在锡伯语中是“粮仓”的意思, 是中国仅有唯一的一个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

二、新疆伊犁察县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RMP分析

(一) R性分析 (Resource Analvsis) :旅游开发的资源特点

新疆伊犁察县锡伯族是一个具有博大精深历史和浑厚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 史书上以骁勇善战、剽悍果敢而文明[2]。锡伯族的传统弓箭文化与锡伯族的历史紧密相连, 它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锡伯民族的历史,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代中国西北的国防事业[1]。因此, 是一种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关于锡伯族的历史, 在史学界大多支持的一种观点是:由东胡的余部发展成鲜卑。大约在公元386年, 鲜卑中的一支拓跋部开始入驻中原, 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封建政权, 并开始仿效汉文化, 习汉制;而另一部分则进入大兴安岭中段, 以狩猎为业, 被称为“室韦”。金代的锡伯族开始南下, 一直到达嫩江流域生活, 他们一部分从事游牧经济, 延续着渔猎生活;一部分的开始农耕经济, 形成了独立的锡伯族, 并进入了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阶段。

元代, 锡伯族受蒙古贵族的统治, 蒙古贵族为了提高作战能力, 选拔大批的锡伯族箭手编入蒙古军队中。他们擅长骑射, 作战方式机动灵活, 深受元朝统治者的器重。明末清初, 锡伯族隶属于科尔沁蒙古统治;1692年, 锡伯族被科尔沁蒙古贵族悉数“献给”清朝政府, 同时也被编入了八旗子弟中, 于是锡伯族成为了八旗部队的主要军事力量。清政府利用锡伯族这股强有力的“骑射劲军”出征云南、西北、四川, 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而弓箭在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1690—1701年间, 清朝采取特殊的治理方针, 就是分而治之政策, 将锡伯族士兵及其家人迁到北京、盛京及其所属的熊岳、金州和凤城等地驻防。1766年, 从东北调锡伯族官兵1 020人及其家属共计4 030人到西部边陲伊犁地区守卫驻防。他们在遥远的西北边睡修筑了8座城营, 并且负责18个卡伦的边界安全, 南至喀什噶尔北至塔尔巴哈台之间有两千多里长的边防换防任务都是由这批锡伯族人担任的。此外, 新疆锡伯族人民在粉碎伊犁苏丹汗、抵抗沙俄入侵收复伊犁等战斗中, 涌现了大批的战斗英雄和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清朝之后, 弓箭退出了军事舞台;但是, 新疆察布察尔县锡伯族群众没有因此而放下弓箭, 弓箭成为他们显示武功、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之一。因此, 将其开发成具有特色并且能够体现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特点的产品, 并形成一定规模, 能够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吸引力, 也能够促进该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 M性分析 (Market Analysis) :旅游开发的市场特征

从新疆伊犁察县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保护现状来看, 由于各方面的努力, 保护措施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社会的发展, 仍然存在着一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如何用旅游开发来保护、传承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 让传统弓箭文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有新的内容, 同时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弘扬, 为分析旅游开发的市场特征, 文章针对察县目前传统弓箭旅游产品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

2013年6月24至8月16日, 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主要针对察县游客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 其中, 疆内游客400份、疆外游客400份、国外游客200份, 收回940份, 有效问卷901份回收率96.8%。

2.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可以看出, 一是游客对察布查尔县弓箭文化了解途径较少。对被调查者中选择“十分了解”和“了解一些”的人进行进一步统计, 从表1发现不同地区的游客了解察布查尔县弓箭文化的途径不同。

表1的数据显示, 虽然网络已经成为旅游者出游了解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 但是网络上对弓箭文化的单独宣传太少, 因此不管是疆内、疆外还是国外游客很少有人通过网页浏览了解到锡伯族的传统弓箭文化的相关信息。疆内的游客大多是因为历史知识了解弓箭文化, 说明弓箭文化在新疆屯垦戍边中的作用是新疆人民都有目共睹的;旅游纪念品和身边朋友的宣传也是了解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疆外的游客, 大多都是通过传统弓箭的旅游纪念品才对锡伯族的弓箭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少部分是通过网络和历史知识了解锡伯族对弓箭文化。对于国外游客, 他们大多都是来了新疆, 仅仅因为看见了弓箭的旅游纪念品才了解了锡伯族的弓箭文化。因此, 锡伯族的传统弓箭文化宣传途径比较小, 渠道比较单一。

二是游客参与察布查尔县弓箭文化相关活动的积极性高。调查结果显示, 将近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非常愿意或者愿意参加锡伯族传统弓箭旅游活动, 如表2。但疆内、疆外和外国不同地区游客对于锡伯族传统弓箭活动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人)

由此可见, 锡伯族的传统弓箭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国外游客对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非常感兴趣, 被调查者全部都愿意参与锡伯族的传统弓箭文化活动, 并认为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疆内和疆外的游客中, 有少部分人选择不会参加, 主要原因有的是对是否有较强参与性考虑, 希望能亲自参与体验而不是观赏, 有的是基于安全的考虑。

当今旅游者的旅游选择偏好表现为日趋追求个性化, 更加注重“求新、求奇、求特”。因此, 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针对旅游者的产品选择偏好, 根据不同产品的弹性设计旅游产品结构[3]。

(三) P性分析 (Product Analysis) :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潮, 有利于新疆察县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的传承与产品创新。从调查问卷中显示, 游客对新疆伊犁察县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旅游产品类型的需求以参与型旅游产品为主, 希望提供的传统弓箭旅游活动能让他们亲自参与体验。

如表3所示, 被调查的游客中选择参与型的传统弓箭旅游产品的比例达到42.4%, 例如射箭比赛、弓箭制作、射箭礼仪学习等, 这些能够亲自体验传统弓箭文化的活动是被调查游客最喜欢参加的项目。其次为节庆节会型旅游产品, 被调查游客中有22.3%的游客表示, 他们也愿意去观看一些反映锡伯族节庆、民俗的表演活动。选择以静态博物馆展示的旅游产品的比例为19.7%, 这个数据比以往大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的比例要高, 选择旅游纪念品的游客比例仅占15.6%。

因此, 针对目前游客旅游需求不同, 旅游产品选择偏好差异大, 可以以文化、历史、地域、环境为主线, 形成特色各异的产品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体验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4]。

三、新疆伊犁察县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旅游开发设想

(一) 增强传统弓箭文化的传承意识

从传承因素来说, 旅游开发能增强人们的自觉传承意识, 并推动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的传播。一方面解决了他们经济不足的难题, 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再次, 游客的关注会推动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的传播, 能够促进喜爱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的年轻人走到传承人的队伍中。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功能, 只有传承人有了观众的支持, 民俗文化才能继续留存。

(二) 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创造品牌, 品牌成就文化, 以品牌的号召力扩大新疆伊犁察县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旅游产品的影响力。比如以仿真的形式, 动画的效果展示多种弓箭文化产品, 根据当地的真实环境, 利用经典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 制作大型实景主题剧, 增加有趣的观众互动以增强娱乐休闲的成分, 真正打造出新疆锡伯族的传统弓箭文化品牌。

(三) 创新开发模式, 形成特色各异的产品体系

当今社会,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简单地保护遗产、守卫陈旧, 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用辩证的态度去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删除不能适应时代的内容, 溶入新的内涵, 在其中赋予当代人们的思想和意识[5]。例如, 融资构建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资源产业集团, 并形成文化产业体系。只有实现产业化, 才能为新疆伊犁察县锡伯族展示自己的民俗文化提供一个平台, 让传统文化得到发展和传承, 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锋晖.锡伯族弓箭文化[C]//.国家民委主编.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0-13.

[2]佟克力.锡伯族研究乌鲁木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298-301.

[3]郭山.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性影响[J].旅游学刊, 2007, (9) :11-12.

[4]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昂谱 (RMP) 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2001, (7) :19-21.

锡伯族的介绍 篇5

关键词:锡伯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品牌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66—02

随着时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冲击,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许多传统技艺面临消亡,面对急剧变迁的人类社会,保护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的共识,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外提出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这给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招牌,《辽宁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并强调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文化改革发展广泛弘扬“辽宁精神”。通过对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社会价值的研究,弘扬辽宁锡伯族文化特色,建立具有“辽宁精神”的文化品牌,以此为契机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

1 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1.1 辽宁锡伯族基本概况

辽宁省的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沈阳,其历史要追溯到1699年,当时政府因“整顿锡伯骑兵,加强盛京防务”,锡伯族南移盛京。沈阳的锡伯族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聚居区人口众多,沈阳有兴隆台锡伯族镇、黄家锡伯族乡和石佛寺朝鲜锡伯族乡等。

因此,辽宁省锡伯族文化的保护以沈阳为中心,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和锡伯族村的浓郁特色,为保护和传承锡伯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2 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喻为“活着的人类财富”,辽宁是多民族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挖掘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建立锡伯族非物质文化民族品牌,在更高更宽层面宣传和保护锡伯族文化,起到较好的宣传和推介作用;有利于促进辽宁特色旅游业发展,增强城市文化的对外交流,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这种精神将成为辽宁建设文化强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2 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锡伯族世居东北,辽宁地区的锡伯族不仅仅在人口上占据优势,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锡伯族喜利妈妈、锡伯族民间故事、欻嘎拉哈、锡伯族家庙祭拜仪式、锡伯贡米、锡伯族灯官秧歌等等很多锡伯族传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沈阳的锡伯族当中都有着较好的保留和传承,成为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辽宁锡伯族民俗节日活动、手工技艺和民间美术方面为例,分析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2.1 缺少原汁原味的民俗节日活动

人们最为熟悉的锡伯族民俗节日活动要数锡伯族西迁节。节日当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弹奏民族乐器冬布尔,大家纵情歌舞。除了西迁节,锡伯族民俗节日活动还有抹黑节,婚俗活动活动也别具风格,婚姻礼节过程繁复,婚礼一般举行三天。汉族的一些节日,锡伯族同样盛装庆祝,如春节、中秋节等。锡伯族民俗活动丰富,除了自己民族了解和熟悉外,较少为大众所熟知,人们一般通过其他媒介了解,如网络、报纸等,如何让更多人走进锡伯族民俗活动,了解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是目前其存在的较大问题。

2.2 缺失手工技艺传承人

锡伯族手工技艺包括蛋壳艺术和木雕等。蛋壳艺术是辽宁农村锡伯族习俗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民间手工艺形式。它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较深厚的、且又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锡伯族手工技艺传承人大多是祖辈相传,在技艺传承存在着局限性,一旦这种传承关系打破,将造成技艺失传,锡伯族手工技艺正面临这样的困境。

2.3 民间美术作品缺少艺术独特性

锡伯族民间剪纸与刺绣是锡伯族民间美术作品中最普遍的造型样式。在民间从事剪纸和刺绣创作与制作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民间艺人与妇女,她们有的很小便开始学习剪纸与刺绣技艺,跟随长辈妇女一起剪贴花样,描画衣服、鞋面、被罩、枕顶等生活用品上的刺绣底样等等。

现今,锡伯族会剪纸和刺绣的人越来越少,能够真正做民间美术方面创作的人越来越少,本族人对其传承意识淡薄,导致锡伯族民间美术作品匮乏,缺少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另外,经济利益诱导,民艺作品良莠不齐,做工粗糙,也影响着锡伯族民间美术作品的发展。

3 打造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建议与策略

以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探讨提升城市软实力,将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通过锡伯族非物质文化文化弘扬“辽宁精神”,丰富“辽宁精神”内涵,为加快辽宁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建成文化强省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添上砝码。

3.1 传承锡伯族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民俗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的独立精神,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想要了解一个民族,其民俗活动成为了最直观的方式。

人们熟知的锡伯族民俗活动包括西迁节和抹黑节,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我们应保持锡伯族文化的原生态,这里所说的原生态有两层含义,一是锡伯族民俗活动本身具有的原生态特点,二是与锡伯族民俗活动相关的原生态环境,具备了两方面的条件,才能充分保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展现锡伯族民俗活动原生态的生命力。

3.2 创新锡伯族非物质文化的民艺作品

原汁原味的民艺作品,直接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独特。性,成为传递民族特色的载体,城市中的民艺作品与市场观念结合,大多注重经济回报与利润,导致民艺作品粗制滥造,冲淡了其本身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形成恶性循环。

潘鲁生的《民艺学概论》中提及台湾在民艺技艺保护方面有所创新,开展民间传统技艺传习活动,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使传统民艺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锡伯族民艺可借鉴台湾的特色,传承手工技艺,同时需要吐故纳新,以新的形式和艺术手法,创新民间美术作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推陈出新,抵制伪民艺作品,创作具有锡伯族特色的真民艺作品。

3.3 丰富锡伯族非物质文化的普及教育

锡伯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单只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力量,林保尧先生对民艺的保存和传承曾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指导和措施,他指出,根据民艺的“属地主义”,即地域性特征,传统艺术研究中心与各地文化中心相结合,共同实施保护,建立地方性的民间传统技艺传习所;“广结善缘”,国家、社会、全民都老关心民艺,而不限于文教机构。—方面以社会公众角度普及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开展锡伯族非物质文化的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培养青年人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的美育教育,在辽宁地区的锡伯族学校里,增加对民间美术的教育,引发学生对其民族美术的浓厚兴趣,培养民俗审美情趣。

4 结语

挖掘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助于开发锡伯族旅游纪念品、锡伯族婚庆系列产品,探寻辽宁锡伯族特色旅游及旅游纪念品的市场机遇,形成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道路,以此推动辽宁文化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扬辽宁锡伯族文化特色,对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歌舞(蝴蝶舞、贝伦舞)、锡伯族民俗节日活动(抹黑节、西迁节等)、锡伯族民间美术与锡伯族民间美术相关的手工技艺(锡伯族剪纸、木雕、刺绣)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这两方面是传播“辽宁精神”经济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提升“辽宁精神”城市软实力的砝码,建立“辽宁精神”民族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察布查尔“箭乡”锡伯风情 篇6

弓箭文化,从战场到竞技场

在这里,锡伯族家家有弓箭,人人自幼学射箭。重大节庆日,县城的箭厅,乡村的箭场,都举行赛箭盛会。小小村庄也立起木杆,挂上射靶,射手们用自己精心制作的弓箭参赛献技。输家要当众宰羊烹肉,请赢家及众乡亲们共享欢乐。锡伯族人民酷爱射箭运动,“英姿潇洒,雕翎斜挂,锡伯族儿女神射,引弓千钧欲发。一声鸣镝飞去,一朵彩云落下”。漫步乡间,这样的箭歌随处可以听见,营造出浓浓的“箭乡”情。

锡伯族喜爱射箭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了解,锡伯族男孩一落地,就有弓,锡伯族男女,几乎人人都会射箭,这源于他们先祖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和历史建功立业的专长。锡伯族的先祖,是东胡系的拓跋部。早在东汉以前,就以“噶善洞”为中心,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他们“畜牧迁徙、涉猎为业”。以“射猎为业”的锡伯族,与弓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甚至于弓箭上寄托着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

在锡伯族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载家谱的年代,男婴呱呱坠地,家族的长者便在结绳家谱“喜利妈妈”新绳上,挂一副用红丝绳和柳条扎成的小弓箭上,记下家族又添男丁的大事,也挂起家族对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好射手的期望。清朝将锡伯族编入八旗。当时,每旗要挑选百名左右善射能骑的青壮年为甲兵,平时从事生产,战时皆为兵勇。各旗主要首领从甲兵中委任,被挑选为甲兵者,可得田百亩。因而,锡伯族练骑乘、习弓箭者颇多。

现在,弓箭不再用来保家卫国,许多锡伯族儿女拿起弓箭在竞技场上为国争光。据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子射箭队获团体项目铜牌,其中队员薛海峰就是从察布查尔走出来的锡伯族青年,而男子射箭队的总教练郭梅珍也是察布查尔的锡伯族。

不得不说的西迁故事

锡伯族善骑射,在清代乾隆年间,4000多锡伯族人从沈阳西迁至伊犁河谷戍边屯垦。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人数不减反增,因为路上有婴儿出生。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据说乾隆允诺60年回迁,可现在已经250年了。

这次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锡伯人的一次痛苦的生离死别。正因有了西迁,锡伯族的历史和文化得到了改写,在西陲土地上以她沉甸甸的份量,特有的坚韧执着,谱写出令她的子孙后代深感辉煌和自豪的历史篇章。锡伯族的西迁,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它与一般的民族迂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西迁官兵与家眷,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冒酷暑、顶严寒,越千山、涉万水,风餐露宿,扶老携幼,横穿漠北,几次断粮,险境迭现,经受了长途跋涉的艰难,行程一万余里,将三年行期缩短一半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西迁任务。

察布查尔的锡伯族人继承弓箭文化的另一种方式是,把弓箭制成工艺品,走进市场,让更多人了解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在62岁的锡伯族老人伊春光家中,一面墙壁上挂了十多张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弓箭。据伊春光介绍,大的弓箭售价1900多元,中等的1000多元,小的也有300多元。更令人惊讶的是,伊春光制作的“锡力旦”牌弓箭已拥有外观、结构等8项国家专利。2005年,“锡力旦”传统弓箭入选中国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被列入新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独特的锡伯族,美在察布查尔

经过锡伯族以及各族人民250多年的屯垦戍边的建设,这里草肥牛壮,稻米飘香。在锡伯族民俗风情园,我参观了锡伯族的射箭场、西迁纪念碑,锡伯族服装展,以及锡伯族人民劳作的工具,还有西迁路上他们就地取材制作的土灶,所有的纪念物无不在倾诉着这个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勤劳善良。

在民俗园,我还看到他们的宗教信仰物,还有他们的待客礼节,有锡伯族的歌舞图片,婚丧嫁娶习俗,这些都让我难忘,我也认识几个锡伯族朋友,她们对人彬彬有礼,热情有加,我喜欢听她们说锡伯语,虽然听不懂,但是听起来很温婉,感觉很亲切。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同胞能歌善舞,特别喜欢跳贝伦舞,贝伦舞主要模仿生活、生产姿势的一种舞蹈,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双阿克苏儿的贝伦舞,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很象西班牙女郎跳得那种舞。锡伯族人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锡伯族美味羊杂,可能也是锡伯族西迁之路的发明,一只羊,全身上下皆可利用,羊皮用来防寒,羊肉以及所有的脏器都用来做莱,没有丝毫浪费。我品尝了全套羊杂莱式,那些莱式很多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也想不到可以那样制作,岂止是唇齿留香而已,它让我更加敬佩这个民族的智慧。

锡伯族服饰女子服饰文化探究 篇7

(一) 锡伯族的历史起源。锡伯族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的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史称“席伯、西伯、席北”。锡伯族数千年繁衍生息在大兴安岭、嫩江和松花江一带, 以捕鱼为生, 后来历史上有两次较大的迁徙使锡伯族分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辽宁省两大地区, 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格局与形式发生变化, 生产方式转入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 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 锡伯族人西迁展现了锡伯族人民艰苦朴素、坚忍不拔、团聚和睦的优良品质。

(二) 锡伯族的文化融合。锡伯族从民族的迁徙到现在稳定社会的形成, 始终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吸收异族的文化, 这是兼容并包的良好品质。在迁徙的过程中, 既保留鲜明的锡伯族本民族的文化特质, 又吸收多样文化, 体现出锡伯人面对外来文化融入时那种坦荡的心胸和平和的心态。辽朝时期, 契丹族压制于辽, 契丹和锡伯族同是东胡鲜卑遗族, 故在文化上没有很大的冲突, 更多的是融合。女真兴起后, 受女真文化的影响很多, 后来又吸收了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汉族的文化。

二、锡伯族女子服装配饰

(一) 锡伯族女子日常服装。锡伯族的服饰文化既吸收了其他外来民族的精华, 又有自己民族古老的特色。锡伯族年轻妇女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一样款式较多, 她们平日里多穿滚边旗袍, 由各色花布和方格布制成, 讲究色彩搭配, 将不同颜色、滚边的旗袍套着穿, 在前胸和下摆四周处绣有牡丹、莲花、花鸟蝴蝶图案, 寓意生活美好。与旗袍相配的还有坎肩, 侧开衩的大襟坎肩或者对襟无袖无领、无袖有领的坎肩, 显示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材。坎肩的款式有圆领、方形领、梨形领、桃形领、鸡心领等, 有的口袋便于装随身物品, 或起到装饰作用, 缝花边、绣花等。下装女子则扎裤脚、穿白袜和穿绣有植物、花卉、动物等图案的绣花鞋, 这一身的搭配寓意了女子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向往。

(二) 锡伯族女子婚嫁服装。锡伯族女子的盛装是新娘服饰, 绣满吉祥花卉图案的红色长袍, 跟满族差不多的盛装礼服。长袍上会佩戴一种特殊的饰物“腋饰”, 从长袍右衽的腋窝下到脚面, 样式大概为3-5个荷包组成一组, 有好几组, 每只荷包与丝带的接口处配玛瑙、琥珀、铜镜、水晶石、玉石等各色珠宝装饰物, 光彩艳丽、寓意吉祥。每个荷包都绣有牡丹、桃花, 蝴蝶、藤蔓等色彩鲜艳、图案丰富, 再搭配小铃铛、银饰、小镜子、中国结, 使得新娘妖娆动人, 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托和祝福。

三、锡伯族刺绣工艺

传统的民间锡伯族刺绣艺术风格是原始、古朴的, 又孕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 展现了锡伯族日常的生活习俗。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 所以其刺绣图案和纹样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刺绣手艺, 如蒙古粗犷而又均匀的手法;满族以红、黄、蓝为主色调的上下穿刺;汉族强烈的色彩与面料对比等, 还有本身配色大胆、别出新格, 互补色对比强烈、饱满均匀、修饰性强, 或淡雅朴素或艳丽诱人, 因此形成了刺绣的多样性。其刺绣图案都来自于生活的自然环境, 把种植的莲花、牡丹、藤蔓等刺绣到服饰上, 传达了锡伯族人民纯朴、自由、活泼的真性情, 寄托着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

四、锡伯族女子节日服装及文化传承

(一) 锡伯族女子节日服装。锡伯族有个特别值得庆祝的日子就是每年农的四月十八日的西迁节, 各地的锡伯族同胞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团聚。贝伦舞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形成了独具特色、生动活泼的舞种, 它源于古代锡伯族人在艰苦生产劳作中模仿生活、生产的姿势, 人们穿盛装载歌载舞。同时举行骑马、射箭活动, 女孩子也不例外, 骑射时锡伯族女子大多下装穿裤和靴, 上面也会有精美的刺绣图案, 上装穿短一些的袍子, 外套坎肩, 既精致干练又舒适美观。西迁节的庆典仪式也是一种文化展示, 张扬了锡伯族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色,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 锡伯族女子服饰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迁, 锡伯族服饰也在慢慢演变。清代锡伯族的服饰受满族影响, 与满族旗袍服制很相似。清代中后期, 汉族的服饰元素逐渐融入锡伯族服饰之中, 汉族妇女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样式及品种越来越多, 锡伯族女子也接受了这样的服装样式。近代受辛亥革命的影响, 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等代表进步思想的服装。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 旗袍在中国大地流行开来, 款式几经变化, 展现着女性的体态美和S型曲线, 被封为时尚的风向标。现在的锡伯族少女们还喜欢穿各种改良款式的旗袍, 款式花型更大胆和潮流, 当然, 也会穿连衣裙、迷你裙和休闲夹克、牛仔裤, 还会自己动手设计和改良服装款式。锡伯族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 紧跟时代的步伐, 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如此才能具生命力。

摘要:锡伯族服饰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活态文化的展演, 是内蕴深厚、彰显本民族文化的服饰系统。本文结合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对锡伯族女子服饰进行研究, 剖析其民族特有的服装款式、配饰以及刺绣工艺等, 旨在探讨这一民族服饰背后的文化及形成这一文化的溯源, 使锡伯族文化服饰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 得到传承与发展。

锡伯族的介绍 篇8

1 察布查尔县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农业发展状况

2010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产业较前一年增加11.37亿元年均增长11.3%, 2011年正播面积7.26万hm2, 其中冬小麦面积2.44万hm2, 春播作物面积4.8万hm2。春播粮食作物2.33万hm2;油料种植0.77万hm2;棉花种植1.29万hm2;甜菜种植0.14万hm2;瓜菜种植0.12万hm2;其他作物种植0.17万hm2。

1.2 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充分挖掘潜力, 加快优势资源发展步伐, 2010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较前一年增加4.71亿元, 年均增长13.6%, 经济社会步入了较快的发展轨道。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中, 工业企业有山鑫煤业、金龙水泥、湘伊水泥制品等, 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有米泉米业、沁源油脂、天佳粮油、正元棉业、玖牧草业、巴口香肉业、山银哈达鹿业、麦科特乳业等, 新汶集团、开滦集团已经入驻, 这些企业将在不久的将来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1.3 旅游业基本情况

这里有一山 (乌孙山白石峰景区) 、一水 (伊犁河清水湾风景区) 、一边 (口岸边境旅游) 、一园 (锡伯族民俗风情园) (国家AAAA级景区) , 更有靖远寺、图公祠、乌孙古墓、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址等名胜古迹。靖远寺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锡伯族“西迁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伯族萨满舞蹈、贝伦舞、弓箭制作技艺等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 社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在加强, 城区道路, 水电、通信环境的极大改善也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察布查尔县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

2.1.1 充足的水资源。

伊犁河在我县境内长125km, 年均径流量165亿m3。我县南山沟有大小河流13条, 年均径流量2.71亿m3, 地下水储量4.31亿m3, 年均降水量230mm, 基本满足农业、生活、工业用水。

2.1.2 丰富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初步探明的有煤、金、铜、铁、铅、锌、锰、重晶石、石灰石、冰洲石、花岗岩、建筑用砂、粘土等矿种。其中, 石灰石已探明储量10亿t, 煤炭已探明储量52亿t, 远景储量1500亿t, 占伊犁河谷盆地含煤区预测总资源量的50%以上, 具备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良好资源条件。

2.1.3 农牧资源。

首先, 察布查尔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总人口16.76万, 其中农业人口12万, 农村劳动力4.5万人, 全县耕地面积3.73万hm2 (伊犁河流域整体开发项目完成后, 将新增耕地面积10万hm2) 。其次, 全县草场面积28.47万hm2, 森林面积3万hm2, 全年有效光照时数达2810小时, 无霜期168天, 积温3600℃。土壤肥沃, 阳光充足, 气候温和, 适宜饲养多种牲畜。

2.2 区位条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 随着省委、省政府突出伊宁中心城市发展, ?2010年中央、自治区领导频频来伊宁市进行调研和视察, “把伊宁市建设成天山北坡西部中心城市”、“打造百万人口中心城市规模”不仅是中央、自治区对伊宁市城市发展的要求, 也是中央、自治区对伊宁这块风水宝地前景的期望。此策略必将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 实践证明, 中心城市的发展, 是县郊发展的强劲动力, 合理利用伊宁市的经济辐射效应, 将会极大地促进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经济的发展。

2.3 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2.3.1 丰富的语言文字。

锡伯族还被称为富有语言天才的民族。他们原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 一直沿用至今, 保持了完整的文字系统。在锡伯族文化风情园中还看到清代用锡伯文翻译的四大名著等书, 现在还出版着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锡伯语和满语有着天然的亲近性, 如今锡伯语和满语在东北几乎已消失, 但是在察布查尔的锡伯人还能说。现在故宫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满文研究和翻译人员也都是察布查尔的锡伯族。另外在新疆40多个少数民族中, 锡伯族的普通话普遍说得比较标准, 这也是其打开发展之窗的有利条件。

2.3.2 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 首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 可以看到有6个项目是察布查尔县和嘎善文化传播中心联合申报的, 分别是西迁节、萨满歌舞音乐、贝伦舞、朱伦呼兰比、更心比、汗都春、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射箭、锡伯族杭西、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东布尔;锡伯族全羊席、锡伯族蝴蝶舞和锡伯族婚俗, 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西迁节、贝伦舞和弓箭制作技艺。

3 察布查尔县经济发展思路

3.1 工业强县, 加快园区建设

按照现代县域经济发展理念, 把园区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点, 努力形成以桃花工业园、柏堰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合作园为龙头的工业聚集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板块, 制定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筹集调度资金, 集中力量优先抓好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 促其尽快发挥工业集聚效应, 努力形成以园区为龙头, 乡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 梯度发展, 打造优良工业发展平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体系, 坚持扶优扶强、继续在土地资金、项目资金、政策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实施倾斜, 着力培育肉类加工、煤炭发电、农产品加工三大工业主导产业, 推进企业集群, 产业集聚, 促进工业经济加速发展。

3.2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设施林果业、设施蔬菜、经济作物种植和苗木花卉培育, 积极兴办大米产品深加工, 发掘自身优势特点, 做大特色市场。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采取“一个主导产业, 一群龙头企业, 一片生产基地, 一批中介组织”的方式拓展延伸产业化链条,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力争在无公害、绿色食品和品牌农产品上取得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方面, 搞好农村垃圾处理, 大力普及沼气, 推广清洁能源。

3.3 发挥优势, 发展特色旅游业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综合的经济、社会效益, 是富民强县的“朝阳产业”, 发掘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自然人文资源, 深入科学开发, 长远规划设计旅游产业, 做好产业定位和产业导向, 真正把旅游业当作产业来办, 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以建成察布查尔锡伯风情主题休闲旅游为发展定位, 扎实做好创建全省旅游强县工作, 坚持科学规划,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进一步完善国家AAAA级景区锡伯民俗风情园、锡伯族风味小吃、都拉塔口岸参观国门、伊犁河三桥、农家乐午餐等旅游项目, 实现串珠成链。

摘要:新疆县域经济表现为以农业、农村为主体的经济特征,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新疆伊犁州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选取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对象, 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托自身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初步成效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经济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红, 当前新疆经济形势分析[J].新疆财经, 2011 (3) .

[2]李成、王跃、金建新、周迎, 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 2010 (1) .

【锡伯族的介绍】推荐阅读:

新疆锡伯族的舞蹈06-30

上一篇: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下一篇:危险源识别与管理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