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2024-09-09

如何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通用13篇)

如何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1

如何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数老师尤其是偏远地方的老师,不是走套路,老路,就是切入点太空、太大,或者脱离学生实际,或者是无效。所以年年教,年年考,我们的学生最差的还是阅读这一块。如何找到阅读的切入点,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成了我们最迫切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王荣生教授的讲座,真是应验了这样一句古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王教授的讲座,抛开了以往阅读教学讲座空乏的引导,理论的说教,而是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既有实践的厚度,又有理论的高度。真正做到了授人与渔。对我们的启发很大,使我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的问题。

当然,寻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前提是弄清文章的基本样式。按王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小说教成小说,把诗歌教成诗歌,把散文教成散文……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不是忽略文体特征,就是弄成文体知识的解剖课。这样都是不可取的。

在依据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询问:文章最要紧的问题在那里?

这虽然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这就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找到最要紧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焦点所在.

不善于学习,不懂得反思的教师,只搬照教参、裁剪一大堆参考资料的教师,他必定又会回到老路上去。所以我们要在这个环节上下功夫,吃透教材,自己认真解读文本。要找到阅读的初感。诚如王教授说的,凡是自己没有悟到的地方,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

其实我们仔细揣摩会发现,最要紧的问题,往往是最能触动人的地方,或者触动人的情感,或者打动人的灵魂,或者给我们某种启示,或者唤醒我们的某种相似的生命体验等等。这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教师自己的体验。但可以说,人类的情感体验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是会引起共鸣的,那么,这个共鸣点,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比如《背影》一课,最能打动我们的就是父亲买橘时的背影,那么,父亲买橘的背影,就可以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比如《范进中举》,范进发疯的悲凉和胡屠户变色龙般令人忍俊不禁的丑态,都会引起人们一样的情感体验。这种嘴脸关照古今,人人痛恨。这就是这篇课文的共鸣点,也就可以作为我们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找到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我们再来看看学生最弄不懂的问题在那里。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情问题。这是一个往往被我们写在教案上应付检查其实几乎忽略了的问题。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最不注意的问题。而王教授就告诉我们,需要关照学生的学情,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我看得出来的地方,学生不一定看得出来;我能悟出来的地方,学生不一定悟得出来;我看起来疑惑的地方,学生很难理解;我看几遍才弄懂的地方,学生特难理解。学生理解最困难的`地方,就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地方,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

也就是说,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最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就要去引导,关注。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总之,阅读教学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尊重我们阅读体验的目的,是懂得如何引导学生读出他们的生命体验。

当学生最难的问题,最不理解的问题和教师去引导的问题发生碰撞,引起共鸣的时候,当师生的阅读都进入一种自觉的,移情的,情景的阅读境界的时候,阅读也就变得丰富多彩而又达到了有效的境界。阅读教学也就获得了生命力。

当然,任何方法都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不断的提高和升华。

相信王荣生教授的给我们的渔,会在我们的教学之路上,让师生都捕获到更多肥美的鱼。

如何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2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生通过阅读能够美化他们的心灵,提高素养,对于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累语言及写作素材,培养语文语感,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初中生掌握了阅读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切入点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个性解读文章,以独特的方式将文章展示给学生。这些切入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情景切入法

情景切入法就是以文章中的某一特定的情景再现为切入点,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融入到该情景之中,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种情景,可以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点,也可以是一些小细节。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在使用这种切入法时,不能仅仅在切入点营造气氛,更要在文章的任何一个板块都保持与切入点一致,使学生一直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不仅仅获得知识,更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和震撼。

比如在学习《牡丹亭》时,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一部情景剧或者舞台剧,通过表演充分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缠绵绚丽的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同时通过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体会文字所带来的震撼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背景切入法

背景切入法就是以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或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切入点,将文章与时代结合起来理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而反映生活的文章更是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文章的背景,让学生通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人生观、处事观,进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篇诗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通过了解背景,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对于记忆这首诗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3. 作者切入法

作者切入法就是指分析作文时以作者为了解文章的突破口。对于不熟悉的作者,教师应以其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阅读理解文章的兴趣;而对于熟悉的作者,教师可以在了解其基本生平外,从学生不了解的方面出发,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延伸的兴趣。

比如,初一教材中《土地的誓言》一文的作者端木蕻良,初中生对他其实并不熟悉,甚至可能因为他的名字会误以为他是日本人,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去了解,再推入课文解读,达到新颖别致、深入人心的效果。

4. 题目切入法

题目切入法就是指从不同角度对文章题目做出质疑,这些质疑对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文章的题目多种多样,有通俗易懂的,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有包含文章内容的,如《谈读书》;有意蕴丰富的,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当然也有艺术性的,如《牡丹亭》等。对于不同的题目,教师应该区别对待这些文章。

在题目切入法中,可以通过提出类似“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去阅读理解文章。比如在阅读《再别康桥》时,可以考虑“康桥是什么”、“谁再别”和“为什么再别”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章的学习。因为带着目的去阅读会更加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保证阅读教学的成效。

5. 结构切入法

结构切入法就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为切入点,详细分析文章的艺术。一般现在初中语文的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等。写作技巧则是千变万化,需要平常不断积累。

在阅读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进行阅读时的一个步骤,即提问—要求学生找原文—归纳总结—拓展,可以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内容,深入理解文章。

三、小结

不管在阅读教学中选择何种切入点,其阅读教学的实质都不会改变,这些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打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阅读内容。今后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需不断调研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学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J].中学语文.2009(12)

[2]徐海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

[3]张霖.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洪国成.阅读对话写作——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实例研究[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12)

如何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3

关键词:兴趣 短句 口诀 板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习特别是地理学习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短句即简短的语句,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是高度概括的结果。短句易于记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口诀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是初中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也能提高学习兴趣。

板图是比较难的教学方法,但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能在钦佩教师之余,真正喜欢地理,对地理产生兴趣。

一、“短句学地理”

初中地理是初中学生认识了解世界和中国概况的一个很好的通道和平台,但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学生会因为地理课本的内容枯燥和远离自己生活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学习地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的挚友和原动力。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必然会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稳定持久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记忆力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因而,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步入地理学习的大门,是一个极为重要也是往往被教师忽视的问题。

我在进入教师队伍之初,对地理教学的教材、学生和组织管理都比较陌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完全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大多数学生还在认真听课,但我依然看到有些学生的木然表情,甚至有学生面露苦相,全无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学生学得没有兴趣,教师的教学也就没有乐趣可言,那我的地理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没有把地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得有乐趣,教师教得也有乐趣呢?在一次偶然的课堂提问时,有一位同学用一个短句来回答了我,这使我一下茅塞顿开,从此有了使用短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考虑,并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较明显的效果。

因而,“短句学地理”成为激发初中生学地理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之第一个方面。下面我就将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短句做一个举例,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导。

初中地理最难的内容是七年级地理上册中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特别很难理解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这是初中生地理学习中难以逾越的大山,因此许多同学觉得难,学不会地理,最后不喜欢学习地理,我在最初教授本节内容时,按常规教学方式将本节知识教给学生,能理解的学生寥寥无几。后来我在教学中采用短句来教授本节知识,如学习经纬时,用“大西瓜穿格子衣服”比喻经纬线,让学生觉得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在讲半球的划分时,用“东回东家,西回西家,有些回错家”,以此来说明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关系,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范围。在教授经纬线定位时,用“十字路口找到人”来说明经线和纬线相交可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道理。在学习地球自转时,可用“大西瓜向左转圈圈”来说明自转和公转方向。这些短句可能并不科学,但都是学生身边的和生活中体验过的事,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画龙点睛,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口诀学地理”

对初中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科目,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学生和地理学科亲近、熟悉呢?教师在教学中编一些朗朗上口、有趣好记的口诀,能使学生体味以前学过的童谣和诗歌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一地理第一章内容较难,我就编一些口诀来让学生轻松记忆,如“地球仪上经纬网横纬竖经要知道,如果中间是极点,纬线是圈经线直”,这样学生就能在经纬网中辨认出经线和纬线来。

下面我就将我编的一部分口诀汇集如下:在讲七年级地理下册时,如第六章亚洲,就编了如下的口诀;世界第一是亚洲,南北东临三大洋。三个方面占第一,人口面积和纬度。旁边住着四邻居,欧非北美和大洋。六个兄弟分了家,住在东西南北中。中部高原地势高,四周平原靠着海。大河由高向低流,分别注入三大洋。九种气候很复杂,季风显著大陆广。人口过亿有六国,中日印尼孟印巴。有了这些口诀,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更有兴趣,也能记住基本知识点了,也能更好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地理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地理学科图多、难记,这是它的特殊性所在,所以它又使许多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为中下学生所为难。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三、“图册学地理”

地理教学,单纯依赖教师的说、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它必须借助地球仪、拼图、各种挂图、或者借助幻灯片、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内容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是每位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书,是“会说话”的地理书。脱离了地图来谈地理教学就像鱼儿离开水不能生存一样毫无生机可言。因为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知识,初中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副好的插图所起的作用往往超过了同样篇幅的文字记载量,它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和兴趣的提高。

如讲中国主要交通线路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图时,学生难以在密如蛛网的地图上找出我国“五纵”“三横”的铁路干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代表主要铁路干线的图例,再用彩色笔将其涂色,并且提示学生:“五纵”是指我国的南北铁路干线,自东向西有: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三横”是指东西铁路干线,自北向南有:京包—包兰线、兰新—陇海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中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像只蜘蛛一样展现在面前,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板图学地理”

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板图,上课时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头脑并用,视听结合,有助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绘图技能,而且还能突出重点,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讲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时,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轮廓简图,再画出长江和黄河,最后在长江上画出南水北调的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然后让学生用色笔将它们在课本相应位置涂上不同的颜色,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三条调水路线的途径,终点、长短有何不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难得出结论:

①西线方案线路最短。

②华北地区缺水严重。

③东线工程需要借助京杭运河调水。

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此时大部分学生心中有了疑问,华北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远远大于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它比西北内陆地区缺水严重呢?这样的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让他们主动去探究事物的原因。

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篇4

——兼谈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学

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关键在“导”,“导”的艺术就在于给学生找到一个恰当的“入口”(切入点)。这个“入口”,实际上就是问题。一般说来, 所提供的应当是理解方面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计富有启发性、富有潜在量的问题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例如,千古名篇《琵琶行》含有四个脉络:故事情节、音乐描写、景物描写、情感描写。似乎哪一个点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入口”:

如果从故事情节入手,可以设计“琵琶女的故事是真实的吗?”课堂活动的预设,可设计正方反方辩论,正方:确有琵琶女演奏一事,白居易乃有感而发。反方: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白居易乃借此抒发天涯沦落之恨。可以想象,师生互动会热闹得很,而且正反两方的结论都可以言之成理,符合于多元解读。

倘若从音乐描写入手,可以设计“琵琶曲如何表现‘平生不得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对音乐描写的段落划分层次,比照弹者与听者的身世:诗歌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欢快愉悦,与琵琶女和白居易年轻时人生得意的情况相似;随之,“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好像他们的人生到了低谷,遇到了艰难坎坷;而最后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好像在发泄心中的怨恨。再引向历代对“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也很深入。课堂活动可组织学生讨论,不也很有自主学习的味道吗?

但是,这些设计,总觉得不够完善,问题的思维度和涵盖面都不够。“琵琶女的故事是真实的吗?”主要涉及的是“知人论世”,学生在“是”与“不是”的判断前提下提供论据,而且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互动很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之外;“琵琶曲如何表现‘平生不得意’?”提供的平台促狭,仅仅是琵琶女的自述与琵琶曲的描写,而对白居易来说,只留下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诗人情感的依附。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在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上,没有找到独特的视角,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设计,只是完成了教学而已,却没有真正达到教学所应该达到的高度。

在选择切入点时,一个好的问题,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要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师预设的问题,含有解答问题的途径,并且往往需要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②要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能有效地进入文本,在文本的支持下能够做出多种回答。③必须有很强的包孕性(问题里隐含着下一个或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所设计的这一问题,能够多步骤、多层次地把自己深刻的结论转化为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恰恰是最重要的。

《琵琶行(并序)》一课的教学,山东枣庄八中特级教师孙晋诺紧紧抓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情感的爆发点,设置的问题是“白居易为 而泣”。教学实施的效果显示,这个问题确实是高效能的。笔者在评此课时给予充分肯定:一是问题的指向明确,从情感入手。二是想象空间廓大,可以是为自己,也可以是为他人;可以为音乐,也可以为境遇。三是包孕性强。“座中泣下”时的自然环境描写——“茫茫江浸月”,暗含了古代诗歌写作技巧的一串问题,涉及诗歌中的景与情、烘托与铺垫的关系;“青衫湿”的情感爆发,引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体现知人论世的品诗原则;从白居易对音乐的描写及人生命运而有感之“泣”,则带出了“千古第一音乐诗”的解读。就课堂所展示的,学生多角度对这一“泣”字的理解和阐释,将上述《琵琶行》所含有的四个脉络,几乎全部涵盖。学生通过多个角度的切入,感悟各自的内心体验,教师则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完成由“知”到“悟”的提升,使学生解除了文本与我之间、课堂与人之间的障壁。真是一“泣”牵动全篇,一“泣”带动全课!

我们的思考是,只有置于一定问题情境下的探究才是真实的,也只有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不能只是为了解决一道人为编制的验证习题,验证的指向性很强,用以求证某一个知识点,验证的结论通常是已知的而且是封闭的。倘如此,既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也不能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和魅力。要重视文本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关联,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桥梁。对于阅读教学,教师的责任就是,选择的切入点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完成由“知”到“悟”的提升。

【附一】

泣湿青衫为哪般?

——《琵琶行(并序)》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指导学生自学,读背全诗、进行语感空白、框架空白、对话空白训练。对话的话题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为

而泣。对话结果写在“学得日记”上。

第二课时 师:俗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堂堂司马,一代文豪白居易为何“泣”下最多,竟至于“青衫湿”?

冷静:泪,是心灵最好的释放。白居易用泪挥洒着心中的万千思绪。感伤离别之泪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而流;孤寂凄凉之泪因“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而流;哀怨愁苦之泪为“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而流;怜悯感动之泪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而流;一滴泪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一滴泪抒发了同病相怜的真挚情感。白居易的泪为琵琶女而流,为江山社稷而流,更为自己的人生而流。

话音一落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师:我因我的学生而骄傲(生笑),冷静同学观照全篇,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泣”字作了全方位的阐释,且理解准确,语言表达富有文采,令人赞叹,请冷静同学再慢一些重复一遍,让全体同学把她关注到的诗句画下来,并把关键词语标在一边。

学生听记

师:读诗如品茶,细斟慢酌兴味长。冷静同学说作者“感伤离别之泪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而流”,你能感受到这儿的离别之伤吗?

刘娟:一个“惨”字有一种凄凉欲哭的感觉,而“茫茫江浸月”的情景则让人觉得朋友马上要分别了,心里空落落的,犹如这一望无际的江面,令人茫然、迷惘。

师:啊,听你的解释我真的想掉泪了,这两句诗蕴含着------欲哭之情、迷惘之态(板书)。这小节诗里还有伤离别的情景吗?

高玉舒:有,“浔阳江头夜送客”,夜里送客就有一种悲凉感,再加上“瑟瑟”的风声就尤其萧瑟了。

师:这儿作者塑造了一种悲凉的离别氛围-------悲凉之感(板书),那“举洒欲饮无管弦”说明了什么呢?

生:寂寞

师:这儿还有一股-------落寞之意(板书)。老师把这一条原因概括为:触动于秋江月夜的离情别绪。(板书)

短短的几句诗里却蕴含着悲凉之感、落寞之意、欲哭之情、迷惘之态,怪不得一读开头就弥漫着泪光的影子,请冯云珠同学给大家读出这种诗意之美来。

该生读得声音低沉有味。

师:哪位同学再来谈一谈你的对话结果。李冉:白居易为什么哭呢?试想一下自己,我们伤心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显露给别人,2 但两种人除外,一种是知心好友,另一种是陌生的知己,而琵琶女恰属后者。其次,我们可将其身世作一对比,琵琶女天生聪慧,“十三学得琵琶成”,妙龄时期更是“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她的弹奏技艺的确高超,从第二段的琴声描绘可知。可见她在当时的长安城红极一时,而现在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从红遍长安到无人问津,这怎能不让一个琵琶才女伤心呢?而白居易恰与其相似,他16岁写出传世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29岁中进士,又进翰林院,天资极高,事业极盛,但却仅仅因为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一再遭贬,犹如眨眼之间从山颠坠入万丈深渊,此时他恐怕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吧,不然也不会“往往取酒还独倾”,所以白居易说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就不真实,他真的恬然了吗?不,这恰好相反,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恬然”,都已事隔两年,又怎么会“青衫湿”呢?痛的最高境界是“无声”。

白居易内心对这个事实是无法接受的,不然也不会“卧病”,不会有“黄芦、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一切都真实地写出了他内心的苦痛、哀愁,他用“恬然”来伪装自己,他表面上越是恬然,内心实际上越痛苦,这才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然而那如自己的身世一样凄凉的京都琵琶声让他的自我保护系统彻底瘫痪了,让他们“主人忘归客不发”,让他再也忍不住而将内心憋了两年的愁一次涌出。

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老师也不禁为之激动不已,停息半分钟,让学生在激动中平静,给自己留有一个整理思路的机会。

师:(用激昂的语调)我为我的学生而自豪!我认为李冉同学的发言就是一篇精致的鉴赏美文,请大家先来回忆一下她的主要观点。请刘超同学概括其要点。

刘超:首先他是为一个陌生知己而泣,其次是他与琵琶女命运相同,琵琶女唤起他掩埋在心底的悲伤,因而哭。

师:您听的很准确。结论明确清楚,我们要向李冉同学学习的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她读书的思维路径。她的回答表现出四大特色:把篇中的小序与诗歌联系起来阅读,意义理解更完整;结合原诗及老师提供的背景材料把白居易与琵琶女的人生际遇对比考察,遵循了知人论世的读书规则,准确地把握了本首诗的表达方式及主旨;把白居易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统一起来,分清了作品中的虚与实、表与里,具有穿透力;恰当地引用诗句使其表达如行云流水。

师: 结合李冉同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白居易“泣”之最多的原因归纳为--------悲悯于坎坷一生的天涯歌女。痛心于谪居生活的坎坷多难(板书)。那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本诗的第三、四节,注意体会这两种情感。

学生读书。

请继续发表你与众不同的见解。

侯茹:我认为白居易之“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作者被贬居浔阳,“终岁不闻丝竹声” 旦暮“杜鹃啼血猿哀鸣”,而山歌与村笛又“呕哑嘲哳难为听”,这种生活对于喜爱音乐如狂,认为“一声传耳里,万事离心中”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深深的折磨与无奈,给他被贬之后的抑郁心情雪上加霜,这里没有音乐陪伴他,没有人理解他,于是诗人只有“取酒还独倾”,面对春江花朝秋月夜独自感伤。就在这时,琵琶女出现了,她的琵琶声使诗人“如听仙乐耳暂明”,给作者带来了他渴盼已久的、难得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琵琶女的身世让作者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可能原以为没有人会比自己更不幸,没有人能懂自己的痛,自己就像被上苍和社会抛弃了一样,就在他的心情极度压抑的时候,琵琶女给了他温暖的安慰和希望,所以要情不自禁用哭来诠释心中的感动。

师:请同学们注意侯茹同学是哪些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的? 刘芳:从白居易对音乐的喜爱及人生命运这两个角度。

师:白居易确实喜爱音乐,正如侯茹同学所引的他的诗“一声传耳里,万事离心中”,3 白居易不仅喜听,他还善演奏音乐,比如他的《朝课》一诗中有这样几句:“小亭中何有?素琴对黄卷。蕊珠讽数篇,《秋思》弹一遍。从容朝课毕,方与客相见。”(板书)他每天把弹琴当作一必做的课业,因此,他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他的《琵琶行》也被称为“千古第一音乐诗”,那么诗中什么地方能表现出侯茹同学所说的“给他带来了他渴盼已久的、难得的享受”,以至于“泣下沾襟”呢?这首诗真的能被称为“千古第一音乐诗”吗?请大家思考讨论。

李育:从第二段对弹奏琵琶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写弹琵琶的过程抑扬顿挫,形象生动。师:您用了两个非常专业的词语。哪句是“扬”? 李育:“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师:哪句是“抑”呢? 李育:“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师:哪句是“顿挫”? 李育:“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师:你对这段琵琶曲的旋律描写把握得非常准确。“形象生动”又从何言之?

李育:他用了很多比喻来写琵琶声,比如“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莺语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如裂帛”,让人觉得非常逼真。

师:李育同学对这段音乐描写感受细腻深刻。白居易一辈子写了三千多首诗,有关音乐的几百首,他还写过这样的诗句。

(板书)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五弦》)铁击珊瑚一两曲,冰泄玉盘千万声。(《五弦弹》)

两相比较,哪里写得更好呢? 生纷纷说:《琵琶行》上的好,那还用说。师:为什么?要言之有据。刘抗:“大声粗若散”“ 小声细欲绝”都是直接说出来,不如“嘈嘈”“切切”象是听见一样;“鬼神语”不如“私语”有一种温存缠绵的感觉。

高源:“冰泄玉盘千万声”,冰泄在玉盘上声音很刺耳,应该是“哗啦哗啦”的声音,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那么优美动听。

师:是啊,同学们体会极深,这几句都是作者先前写的,无论从喻体的使用还是声音的摹写上都无法与《琵琶行》相比,“千古第一音乐诗”可谓是名不虚传。那么,仅仅是因为琵琶女的技艺太高妙了,他被这种音乐陶醉了,为这种美妙的声音而“泣”?

课堂沉静,进入沉思。

师:请冯云珠同学说说你的理解。

冯云珠:琵琶声里含着情,前面说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

师:你能读出这一曲琵琶里的“平生不得意”的内涵吗?试着与他们的人生轨迹连起来思考。

冯云珠:前面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间关莺语花底滑”是非常欢快的调子,这跟琵琶女和白居易年青时人生得意的情况相似;后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好象他们的人生到了低谷,遇到了艰难坎坷;而最后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好象在发泄心中的怨恨吧!

师:是啊,这曲琵琶不是用来消遣的娱乐品,一声一弦之中饱含着由得意到失意到对不平命运的呐喊,因此才使这命途多舛的白居易为之泣下沾襟。原来他还感动于-------蕴含命运的一首琵琶曲(板书)。你给大家读一下这十四句描写音乐的诗句,注意体现“平生不得意”的情感。

读得抑扬顿挫,富有情韵。同学们给以掌声鼓励。依据板书结合冷静同学的发言对泣湿青衫的原因归纳,并总结统观全篇从不同角度读书的方法。下课。

(此为枣庄八中孙晋诺老师教学的课堂实录,经授课者同意收录于此。)【附二】

探究是以问题为本的教学

——评孙晋诺老师的《琵琶行(并序)》的教学

“突出知识探究”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探究,就势必与问题相联系。因而,堂课教学有没有高效能的问题,有没有相应的问题情景,有没有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是以问题为本的教学。

山东枣庄八中孙晋诺老师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给学生找到一个恰当的‘入口’”。这个“入口”(切入点),实际上就是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富有潜在量的问题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例如,千古名篇《琵琶行》涵有四个脉络:故事情节、音乐描写、景物描写、情感描写。似乎哪一个点都可以作为“入口”,比如,从故事情节入手,可以设计“琵琶女的身世与白居易际遇的比较”;从音乐描写入手,可以设计“琵琶曲如何表现‘平生不得意’?”但,怎样切入最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呢?一个好的问题,要能够多步骤、多层次地把自己深刻的,而不是浮浅的结论,转化为学生的思考过程。

《琵琶行(并序)》一课的教学,孙晋诺老师紧紧抓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情感的暴发点,设置的问题是,“白居易为

而泣”。教学实施的效果显示,这个问题确实是高效能的:一是问题的指向明确,从情感入手。二是想象空间廓大,可以是为自己,也可以是为他人,可以为音乐,也可以为境遇。三是包孕性(问题里隐含着下一个或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强,就课堂所展示的,冷静同学的多角度对这一“泣”字作的阐释,引出“茫茫江浸月”,暗含了下一个问题,诗歌中的景与情、烘托与铺垫。李冉同学“青衫湿”的发言,引出了知人论世的品诗原则。侯茹同学从白居易对音乐的喜爱及人生命运而有感之“泣”,则带出了“千古第一音乐诗”的解读。步步为营,层层推进。

纵观孙老师的课堂教学,以一个问题将上述《琵琶行》所涵有的四个脉络,几乎全部涵盖,真是一“泣”牵动全篇,一“泣”带动全课!

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所说的“问题为本”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教师提出的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生成了多少问题。就这一点而言,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过程,恰是“问题情景”的最重要的层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程往往比结论重要”。人们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存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的。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答疑解惑,巧妙地诱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师生的共同提升)。孙老师第一课时的“提供背景材料,指导学生自学,进行„„对话空白训练”,是不容忽略的。没有这个“对话”,没有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第二课时的“对话”是不可思议的。

故此,“实录”所展示的教学流程并不是完整的。因为每一位学生阅读的前积累、前理解是不相同的,在进入文本后,必然顽强的表现出他的阅读个性。因而他们解读文本的“视界融合”状况高下不一,甚至是五花八门的,绝不仅仅是表现为阐释角度的不同。试想,全班学生中,除了课堂上文情并茂的几种解读阐释,就没有一个对《琵琶行》叙事的真实性质疑?就无人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白居易乃借此抒发天涯沦落之恨”?倘真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该认真反思了——我们在哪里把他们的逆向思维抹杀了?

关于课堂教学,华东师大叶澜老师说:“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孙老师的课,的确十分精彩,然而,也就在这堂课中,我们很难看到学生思维活动的流程,展示的更多是解读的结论;诸如课堂上对音乐及其内涵的探讨,我们没有听到一点杂音,看不到任何碰撞,5 有的只是惊人一致的“水到渠成”。换句话说,我们很想了解在读者(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中,理解的内涵,是如何通过“对话”,得到不断扩充和丰富,不断完善和深刻的;很想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如果提供了第一课时的实录,也许会更完整些吧。

如何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5

我找到了阅读的金钥匙

——《古井》教学片断评析

乙同学:我想说,我找到了阅读的金钥匙,我找到了阅读的金钥匙--《古井》一课教学片段赏析。

师:老师祝贺你,也祝贺所有找到金钥匙的同学。丙同学,还坚持自己的意见吗?你认为最后一句是中心句吗?

丙同学:最后一句是中心句,但我还是要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句话也是中心句。

师:丙同学已经会背这句话了,可见你是非常喜欢这句话的。同学们,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中心句呢?我们还是学习之后再下结论吧。谁来读这句话。

丙同学:和我意见一样的同学,我们一起读吧。

五位同学齐读: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师: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老师,你让我们都来读,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句话也是中心句吧。

师:你可以这样推测,但你只有通过读一读,想一想,亲自去感受,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句话。

(学生能大胆质疑,也能自己去解决问题。去揣摩老师的心思也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教师巧妙的引导和激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师:谁读懂了这句话?

生:[很多同学在沉思]

丙同学:我认为这句话是讲古井像一位母亲,用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师:你能用缩句的办法来尝试,说明你很爱动脑筋。这句话真的不好理解,大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好不好?

生:我知道,“哺育”有喂养的意思,联系课文,想一想,哺育就是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喂养儿女,儿女就一天天长大了。但我觉得哺育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生:我查了词典,“哺育”有喂养的意思,还有养育的意思,这就和最后一句“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意思是一样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呢?”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这个方法很好,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母亲如何养育儿女来讨论讨论。

生: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儿女,古井为乡亲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的泉水,古井从不向乡亲们索取什么东西的品格也影响着乡亲们,所以,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

生:两位老人用水困难,但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说明乡亲们都非常关心两位老人,而且心甘情愿,从不要报酬。这说明乡亲们受古井的影响很大。古井的教育方法很好,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生:温情的母亲从不训斥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古井也是一样,它不会说话,只会向乡亲们奉献泉水,古井多像温情的母亲啊!

师:同学们和作者想到一起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我找到了阅读的金钥匙--《古井》一课教学片段赏析》在作者眼里,古井就像温情的母亲一样,只讲奉献,从不索取。它用崇高的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这个形象的比喻句,包含着作者对古井的热情赞美和深深的依恋。你们喜欢这句话吗?喜欢这句话的背给同学听。

(生动的情感体验最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情感积淀丰厚的生活实际,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闸门豁然开启,字里行间浓郁的思乡爱乡情怀溢满学生心田,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会背的举手。请大家一起背诵这句话。

生: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师:同学们读懂了这句话,也会背这句话。它是课文的中心句吗?为什么?

丙同学:它是中心句。这个比喻句和最后一句一样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古井像母亲一样提供乳汁般甜美的泉水,二是讲古井像温情的母亲一样,用无声的行动影响乡亲们。

师:我要特别表扬丙同学,丙同学不仅找到中心句这把金钥匙,还找到了比金钥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独立思考。有了它,我们才能真正开启智慧的宝库。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得到赞扬的是“一个”,受到激励和鞭策的是“每一个”。这是对新课程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诠释。)

---------------------------

总评:

这则教学片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自主、自信、享受学习快乐”的教学理念。老师始终与学生平等对话,问题来自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勇敢者独立思考。课堂上看不见教师的权威讲解,处处体现的是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表达,自我否定,自我校正,自己总结归纳。在这样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学习。老师以“寻找阅读金钥匙——找中心句”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这使学生的探究空间更广阔,畅想更丰富。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得到培养,生动的个性张扬的课堂局面取代了教师繁琐提问、乏味分析及学生被动问答、主体失落的局面。

如何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6

一、通过歌词中的副词和象声词切入情感教学

许多歌曲(尤其是儿童歌曲)当中有副词或象声词,它们都是歌曲情绪情感发展的产物。只要抓住这些副词和象声词,认真分析寻找歌曲情感发展的脉络,就能抓住歌曲情感的“纲”,对领会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其中“哈哈哈哈”的笑声是快乐和幸福的流露,是最能释放歌曲情感的地方。如果单凭学生去唱,他们是体会不出幸福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歌曲中生活环境相差太远。要唱好这首歌就要多了解那个时代儿童的生活,让他们知道那个时候,许多少年儿童渴望上学却不能上学,让他们唱一下《歌唱二小放牛郎 》和《卖报歌》,体会一下那个时候儿童的生活辛酸,然后,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唱这首歌,让学生了解每一段笑的心情,通过反复体会与歌唱,学生就会体会出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二、通过分析歌曲旋律的特点切入情感教学

许多歌曲的旋律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听辨、比较、想像、联想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要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思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区分音乐表现手段当中诸如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节拍、音色、音区等的变化,启发学生通过想像、联想来感受音乐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歌曲《甜甜的秘密》的旋律中运用了许多休止符,富有动感和生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语言,了解休止符在表现音乐形象中的作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在唱好原旋律的基础上,再把旋律改成33 3|33 1|5 3|3-|……然后让学生边唱边比较:哪一条旋律更能准确、形象地表达“悄悄地、悄悄地”的动作和神态?通过演唱、比较、思考,学生明白,休止符的运用,恰似一种细心的呵护、耐心的等待,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给旋律增添了许多神秘感,逼真的刻画了“装秘密”那小心翼翼的动作,和将自己最真的情、最浓的爱非常小心谨慎地放进桔子的神态。当学生有了直观体验之后,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进入音乐角色,体验音乐情感。

如果以此为题材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配以深情的演唱,教育效果会更加理想。

三、通过分析歌词切入情感教学

例如在教授歌曲《牧歌》时,我抓住了两个关键的拟人化动词——“盖”和“撒”,以此让学生感受整首歌曲的艺术魅力。首先让学生考虑: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白云“盖”羊群的景象?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活泼讨论得出:(1)从景上分析,“盖”说明辽阔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在天地连接的地方羊群连着白云,白云盖着羊群。(2)从情上分析,“盖”还说明天和地相互交融,人的胸襟之博大;人和自然相互融合,大自然多么可亲。然后让学生想象羊群象白银“撒”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在蓝蓝的天空下面,羊群像斑斑白银,点缀在绿绒毯似的草原上,在这无边的草原上,流动的白银使这世界充满了生命和活力。“撒”说明羊群在草原上的动感,以及那种自然美、和谐美。

四、通过导入新课切入情感教学

例如歌曲《摇篮曲》是小学六年级的课程,而小学六年级的同学正是人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在开始教这首歌时,发现唱到“我亲爱的宝贝”时大部分学生都在不好意思地笑,唱得也不大胆。后来,我在导入课题时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奥地利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音乐家舒伯特,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歌曲、乐曲,为世界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音乐财富。可他在经济上却非常贫穷,经常食不裹腹。一天,他又几顿没吃饭了,他顺便迈进了经常来的饭馆,可身无分文,拿什么去买饭?这时,他看到饭桌上有一张废报纸,上面有一首诗吸引了他:“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在这无依无靠的时刻,他想起了最痛爱自己的妈妈,在妈妈身边、有妈妈的关怀是多么温暖、多么幸福。他被这首诗深深地感动着,怀着对妈妈无限的爱,他为这首诗谱写了旋律,于是诞生了世界著名的《摇篮曲》。这样,通过导入课题,学生怀着对妈妈浓浓的爱意和对作者无限的尊敬与同情来认真地学习这首歌,教育效果非常好。

五、通过设置情境切入情感教学

例如,教授歌曲《红蜻蜓》时,我设置了两个情境:(1)晚霞中,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河边的石头上,专心地看着停在芦苇上的红蜻蜓,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心儿飞向了快乐的童年。(2)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嬉戏,提小篮,采桑梓,欢欢笑笑扑蜻蜓,一幅天真活泼的儿童欢乐图。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歌曲的情境片段,然后展开讨论、综合,再和老师设置的情境相互融合,创造出比较形象、比较丰富、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音乐情境。学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想象音乐情境,走进音乐情境,在情境中受到了感染,在情景中受到了教育。

简约型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7

关键词:简约性,信息点,鉴赏点,质疑点

简约型教学不是教学环节在形式上的减少, 也不是训练强度上的削弱, 而是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让学生进行有滋有味的语文实践活动, 获得简缩深刻的语文感受。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是进行简约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寻找最有价值的信息点

所谓信息点, 就是学生根据阅读的基本目的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捕捉并筛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确定信息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准确把握文本要点的能力, 并试图以此构建学生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1.总结复述策略

在阅读一个文章片段后, 能够比较全面地回忆出这一片段的要点和重要细节。这是正确理解的第一步, 对于不熟练的读者尤其重要。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完一个文章片段后经常自我反问: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些什么?有哪些细节至关重要?然后一一复述。如果能够顺利复述, 就说明对文段的理解准确可靠。反之, 则应注意补救。

2.精制策略

读者能够利用图示、列表、提要等方式处理所阅读的材料, 以此来检验自己的阅读理解程度。如果更进一步, 还可以通过阅读者先前的知识与现在要理解的信息的相互作用来检查自己理解的程度。例如, 针对文中提及的一般内容举出相关实例, 提出与文中提到的内容相似或相反的对象、情形和情境等。

二.寻找兴趣的鉴赏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并将产生兴趣的原因上升为理性的思考, 或可进而提升为鉴赏点。这一训练充分关注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复杂性与差异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兴趣点多有差异, 这是可贵的个性差异, 阅读的魅力也大多基于此。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 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并充分利用。

例如, 学生在阅读《王选的选择》—文时, 对王选人生道路上的七次重大选择发生了兴趣, 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有同学最欣赏王选的第一次选择, 认为这一次专业的选择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 所以至关重要, 并由此得出结论: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前期, 起步对, 人生大方向就不会有偏差。

有学生对王选的第六次选择颇感兴趣, 认为他放手让年轻人挑重担, 选择年轻人作为自己事业的主力军, 证明了他不仅有科学家的智慧, 还有政治家的眼光、改革家的魄力。这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一次选择, 也是确保他成功的基石。

对于文本兴趣点的讨论, 在高年级可以提升为鉴赏点的探讨。在学习审美鉴赏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展示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体现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同时, 这种学习方式还有助于学生习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甚至还有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分享到的体验与感受, 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寻找值得深思的质疑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到困惑、怀疑的乃至不能认同的问题, 这既是阅读中的常态, 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

质疑, 是阅读的深化, 是阅读质量提升的契机。教师通过对“质疑点”的强调、引导和研究, 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既可以补充完善“信息点”又可触发新的“鉴赏点”,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提倡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 教会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质疑点”中提出的问题, 应该成为这一教学环节的主要目标。

如何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8

一、在依据课时目标中落实训练

有效的课堂练笔,源于教师对课时目标的准确把握和自觉践行。设计课堂练笔,并通过练笔实现教学目标,整个教学主线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具体的,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课时目标“感受漓江水的特点,学习运用对比、排比、比喻写出事物的特点”的要求,做以下练习:我看见过 ,欣赏过 ,却从没见过这样的大树(校园、公路),大树真 ;大树真 ;大树真 !

这样练习学生丰富了对比写法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文本表达的美妙之处,而且活用了文本。

二、在情感交融处训练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展开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时,可引导学生由情动到辞发,享受“我手写我心”的喜悦。

如,在教学《父爱深深》时,先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别样的爱,再让学生评价父亲的教子方式,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接着我深情表述:“同学们,我们也沐浴在父爱的光辉下,但我们很少对父亲表达我们对他们的那份爱,我们今天学完这篇课文相信一定有所感悟,让我们拿起笔来,捕捉生活中被父爱感动的瞬间吧!”这时,学生的心都被感动了,他们的感受已经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在文章精彩处训练

文章中的精彩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在教学时如能进行细挖,引导学生仿写,活学活用,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花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观察图片感受本段的语言特色:写每一种花开放,都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接着趁热打铁,设计了适当的迁移练习:出示五种花开放的时间,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内化了语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在文本拓展处训练

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读写结合,拓展言语的训练。先讨论:作者是怎样将科学家发明雷达的过程写清楚的?引导学生从表达有条理、用词准确、详略得当等方面小结。接着小练笔:我的小发明。先想一想自己从动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能设计出什么样的小发明,再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写。

拓展是文本的延伸,通过练习促使不同学力的学生亲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过程,从而获得语言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因文而异,如果能准确找准训练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不仅是学生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举一反三能力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获得一种新知识,养成好的习惯,为今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李艳.庖丁解牛,找准切入点[J].读写算:教师版,2012(19):101-102.

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 篇9

工作中你是否感到幸福、高效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你是否热爱你的工作并且全情投入。所以去选择你想做的工作,不要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当你真心想做这件工作时,它在你心中就不再是一份工作而已。

你能找到你最想做的工作吗?你每天都会在起床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工作吗?

当然,全世界有千百万人倾情忘我投入心爱的事业,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也是这种人吗?你想成为这种人吗?

很多人觉得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值得他们放在第一位的。他们不知道怎么开始,也就觉得前路十分渺茫。

事实并非如此。你可以找到那份理想的工作,当然,你要努力去找。下面就是在寻找理想工作时你必须知道的五点:

1、你要找工作,工作不找你。每天重蹈覆辙做前一天做的事情不能让你找到理想的职业,除非你有一天撞了大运它自己从天上落了下来。大多数人没靠运气――你得行动,得去寻找。

2、直到找到,否则别停。就像乔布斯(Steve Jobs)说的那样,别轻易委身。你能找到比目前的工作更好一点的当然不错,但是别就此浅尝辄止了。继续寻找,别停下。 其实这并不容易,尤其在中国,让一个人放弃稳定的工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3、你要尝试很多有趣的东西。这是真正的探索之旅。培养新的习惯、接触新的人群、读很多杂志和书籍。灵感可能从任何你想也想不到的地方喷薄而发。我非常赞同这一点,如果你实在想不出你感兴趣的事物,那么不妨多去尝试,总会找到。

4、除非擅长,你可能并不能马上爱上你所作的事情。很多时候一旦遇到一个事物你就会知道自己真的很喜欢,但是有时你也需要一段时间全力提高你的工作技能来使自己爱上自己的职业。一旦你很擅长这份工作了,你就不能停下来,因为你已经掌握了怎样把事情做好的要领。

5、一旦找到,全情投入。如果你找到了你心中最理想的那份职业,你就相当于获得了一份绝好的人生礼物。千万不要破坏这份美好,你要真正把自己投入进去。这不是说你要忽略掉家庭、朋友等等其他的美好,一旦你在工作,全力以赴去工作。就像成功必修课里讲的一样。

如下几点可以帮你找到工作激情:

1、停止常规,扪心自问。你需要偶尔停止做你的日常工作,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明天、下个星期,也许就是现在。请对自己大胆发问:你热爱你现在做的事情吗?如果你不热爱,你热爱的是什么呢?如果你不知道,你想去寻找吗?

2、花时间好好想想。花上一两个小时去思考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好好想想,关于你的人生,关于你正在做的事情,关于你想做的事情。

3、想想你真正爱什么。你有没有非常热衷的爱好?你喜欢阅读哪方面的书籍?你会和别人谈论些什么?有没有什么东西你很想做却总是忘记做,或者没有胆量去追求?

4、你的梦想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目标你一直想去实现?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但又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些想法并不现实(不尝试怎么知道是否现实)。认真思考下,你的梦想是什么。

5、你擅长什么?你的优势在哪里,在哪方面颇具天赋?有没有什么东西你做得非常棒?把它们当作你的事业。

6、付诸行动。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只是空想,你什么都不会得到。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做调研、打电话、约人谈话、做职业评估。

7、发掘新鲜事物。常识新鲜有趣的新爱好,读读没读过的领域。打破你的固有模式,找到新的探索之路。

8、一旦找到了有趣的事情,深入研究。你可以阅读相关文章,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害怕,害怕是大多数人不能找到幸福的真正原因。

酒店如何找到便宜的(范文模版) 篇10

去哪儿的酒店比较全,但是很多预订后出现大多数没有房的状况。

艺龙,携程,畅游网是一起合作的,性价比算是中等,房价一般,预订定保证有房。同程,到哪儿,住哪儿,是后面发展起来的酒店网站,有待更一步的考证。

旅客无论去哪个网站订酒店,一定要交一定的压金,这样才能100%的保证有房,要不然,房满了,肯定是先分配给交过压力的游客。

在网上预订酒店,机票一定要是正规的网站,以免吃亏上当。

参考网址:hqcyw.cn/hotel

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与运用 篇11

一、寓教于趣, 融合统一

“趣”最早成为美学概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以评赏书画、音乐及诗学等方式进入人们的视线, 此后在文学中给人以美学意蕴的形态存在。在语文课堂上, 带着贴近儿童心理的审美之趣, 常常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起儿童的共鸣。

二、披文体情, 沿波讨源

刘勰在《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他认为创作与鉴赏是不同的, 前者是先有感情积蓄在心中, 而后用文辞加以表述;后者则是先通过文辞的阅读, 再去感悟和体会其中的情感。即作家创作, 总是由内而外, 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则通过文辞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 即使是幽深的意思也将显现, 被人所理解。阅读教学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沿波讨源。

三、耐人寻味, 丰存智慧

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 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 以共生互学 (互享) 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 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 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因此, 一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 应该是一堂能让学生余“味”无穷的语文课。《孙中山破陋习》中, 妈妈也是这封建陋习的受害者, 她也清楚地知道缠足是多么痛苦, 但不缠足就要被人笑话的封建思想已深深地种在她的心里, 难以动摇。妈妈又不忍心小小年纪的孙中山看到这些, 所以她只能“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站在门外的孙中山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想人物所想, 说人物所说, 甚至做一回文中的主人公畅想表达,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人物性情, 身临其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此时配上哀伤的音乐, 把孙中山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注重文中人物的体验, 语文味浓烈。

这样的味道不仅仅在课堂上四溢, 课后学生们也余味无穷。这堂课结束后, 笔者就观察到孩子们还在讨论着孙中山, 讨论着对缠脚陋习的痛恨。

四、授之以渔, 受益无穷

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显然, 这里的“渔”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达方法或是艺术手法, 包括对比、衬托、想象等等。如何将“渔”也融汇于课堂?薛法根老师说过, 表达方法往往隐藏在具体的文章里, 一旦抽取出来, 就显得理性而抽象。因此, 最好的教学应该是通过饶有情趣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内隐的语言形式及表达方法, 此谓“意会”;“意会”不足, 亦可加以点拨“言说”, 使之更加清晰明了。

在执教《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1、“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 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 洗衣、烧饭、插秧、挑柴, 样样活儿都 干。”找找 姐姐的动 词 , “洗、烧、插、挑”, 课文通过这些动作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勤劳、能干的姐姐。

2、妈妈知道缠足不对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 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 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从这些话语中,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一个无奈的妈妈。刚才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了妈妈。

3、妈妈不忍心小小年纪的孙中山看到这些, 所以她只能“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是通过动作来介绍人物。

4、“妈妈叹了口气”, 这是从一个神态来认识妈妈。

执教《黄河的主人》总结写法片段:现在, 我们想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作者要写艄公, 可是为什么却对黄河和羊皮筏子花了不少笔墨?其实, 目的是为了要突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 机敏 , 这种写作 方法叫做———反衬, 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

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篇12

1.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有些人喜欢通过阅读来学习,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通过听讲或实践来学习。尝试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看看哪种最适合你。

2.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学习环境,例如安静的学习室、舒适的座椅或宁静的图书馆等。

3.制定学习计划: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和评估方法等。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4.寻求帮助:如果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要犹豫,寻求帮助。可以向老师、同学或家人请教。

5.培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尝试培养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兴趣爱好,例如阅读、写作、绘画等。

6.学会放松:学习时,保持放松的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活动,例如冥想、瑜伽或音乐等。

7.自我评估: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展,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势,有助于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如何找到合适的心理治疗师 篇13

确保他们有执照,阅读线上评论,看他们写的东西。这样你能了解他们的治疗方法,他们熟悉的自在的话题。你甚至可以再搜索例如“抑郁治疗师”或者“悲伤治疗师”这样帮助你缩小搜索范围。

四处打听。

最好的一些治疗师都是口碑相传的。朋友和家庭成员经常愿意分享他们治疗师的名字或者他们听说的口碑好的。

看一下他们是否提供一次免费的咨询。

例如电话或者一个短暂的会面。这时候可以问问题,了解你潜在的治疗师如何交流。

了解这些信息的意思。

在名字后,咨询师和治疗师通常会有列出许可证明细。更混乱的是,许多不同的词语可能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了解这部分内容所传达的信息,对你确认治疗师有着极大的帮助。

相信你的直觉。

第一次见一个治疗师的时候,你感到舒适安全了吗?他/她是让你觉得可以信赖的人吗?空间吸引人吗,私密吗?

考虑一下不接受你的保险的治疗师。

你也许多花钱了,但是你可以在保险公司得到部分补偿。另外,不接受你的保险的临床医生能够让你的信息更保密,只因为他们不用向你的保险公司报告,(保险公司要求你的治疗师给出诊断),而且保险公司不会参与到你该需要多少疗程的决定中。

问些问题。

比如:你从业多久了?拥有怎样的执照或者学历证明?擅长的治疗领域是什么?如果我有危机,你怎么处理?我可以给你发邮件吗?打电话?发短信?执照是否有被暂停或撤销过?保密如何?

问问你朋友中的治疗师。

上一篇:九年级政治下册教学计划下一篇:环境质量评价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