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简介(共6篇)
浩然简介 篇1
浩然
浩然,一位以《艳阳天》、《苍生》等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引起国际文学界的广泛注意。 首先是日本, 其后,法国等许多国家也都相继翻译和介绍了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美国一些大学甚至把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列为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材。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到今天,他已发表了数百万字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又被改编为电影、戏曲、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生活的根,创作的根
1932年3月, 浩然出生在北方农村的一个破产农民的家庭,由于幼年时代就丧失了父母,他只得投靠到河北蓟县的舅父家里,此时,浩然刚刚10岁,顶门立户,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当过儿童团长和治安员,抬担架,递情报,运军粮,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6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这段生活,使浩然获得了日后作为一名作家的宝贵的根——生活的根,创作的根。浩然一生所谱写的泥土之歌的基调,就缘于此时。
然而,使浩然从一个拿锄头的农民变成一个拿笔杆的作家,最根本的还是源于建国初期的生活实践。浩然前后作过五年多的区县干部,为他日后进行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54年,浩然担任了《河北日报》社记者,走遍了燕赵大地的广大农村,当地对农村生活不但有了“点”的实践和体验,而且有了“面”的认识和把握后,他就基本完成了进入文坛的生活准备。
母亲是他第一位文学教师
浩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还得益于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所接受的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滋养。浩然的母亲是他的第一个文学教师。这位佃农的女儿知道很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引起了幼年浩然对文艺的极大兴趣,浩然家与一些穷苦的评剧艺人为邻,他经常和他们的孩子们一起去一家名为“燕春楼”的戏园子看戏。这些戏曲表演把幼小的浩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后来,他对古典小说着了迷,凭着半年私塾和三年小学的文化基础,他反复阅读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那文化落后的小村庄里,他尽力搜寻着珍贵的文学艺术种子,连大嫂们夹丝线和鞋样儿的书本子,他也要借去津津有味地细读一番。在中国传统文艺的熏陶下,浩然产生了对艺术的强烈要求。在他正式发表小说之前,他已经写了几百首歌谣,一百多个故事和几十出小戏。
1956年11月,以处女作小说《喜鹊登枝》的发表为标志,浩然跨入文学之门。从此就象地泉找到喷水口,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 他连续发表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标志他文学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的第一部长篇巨制《艳阳天》,为中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泥土芳香,引起了叶圣陶等文学前辈的亲切关注,文学界也她评如云。
生活和写作上的拼命三郎
浩然从中国农民身上继承了刻苦勤勉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带到创作生活中来了。为了及时写出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他几乎成了“拼命三郎”。中午不休息,节假日不回家,晚上12点之前不睡觉,几十年如一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伏案写作。有时为了保持和农村的联系,他常常在星期六中午把粮准备好,下班铃一响,就骑上上自行车赶到郊区他所熟悉的村子里,住上两夜一天,星期一一大早再赶回机关上班。他的小说集《新春曲》中的大部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其素材就是这样得来的。写《金光大道》时,他住在大兴县农村,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竟不顾天气严寒,钻进低矮的电井房,伏在一块板子上写了整整一个冬天。粉碎“四人帮”后,他更加勤奋,也更加自觉地深入农村生活。有一年他生活在密云农村,并积极参加县群英会的筹备工作,只用一年时间就写出了长篇小说《山水情》。
1980年前后,浩然把家从北京城里搬到了京郊通县。他经常在农民朋友新盖起的红砖房里和他们一起回顾着庄稼人的生活道路,也经常在自己组织的农民业余创作小组里和那些拿起笔杆的农民们一起展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浩然,这位来自农民又始终离不开农民的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的根在农村的沃土中扎得越深,他越能了解农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爱好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一批农民读者的来信。萧长春、马老四、弯弯绕等艺术典型在农村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最有趣的是,不止一个读者给浩然寄来了路费,激请他和萧长春一起到他们村里去作客。对一个作家来说,难道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吗?
李浩然 篇2
右脑书法创始人、右脑生理学家李浩然,见证什么才是真正的右脑开发
作者:
“右脑;书法”在过去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对于我们人类大脑而言,一旦产生了极其紧密的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的联系,所爆发出的能量足可改变这个世界!——它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意识,它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它能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反正和我们思维、心智以及大脑相关的一切行为都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右脑生理学家李浩然教授十三年的实践科研成果“李浩然右脑开发”,领先于世界的右脑生理机能开发应用专利教学系统。李浩然右脑开发系统是一种具有实操性的、立竿见影的、适合所有年龄段和各阶层人士开发右脑生理机能、改变思维模式、提高记忆力的专利教学系统。李浩然右脑开发实践应用成果的推出,填补了人类右脑开发工具化、系统化的世界空白!
——李浩然右脑开发对青少年的影响:
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缺位成为当今诸多男性中小学生趋于女性化的主要原因,这些男孩的表现及思维意识大多都缺乏阳刚之气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现象。
李浩然右脑开发系统的主要载体工具“右脑书法字帖”在深入学习过程中,在开发右脑提升记忆力理解力和改善思维能力的同时,能通过右脑书法的章法、笔画以及布局中找到抒发男性阳刚之美的有效渠道,更是传承中华国粹“书法”的最佳载体。
传统书法的推广普及因其枯燥乏味和诸多规矩影响了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发扬光大,而右脑书法的功能性和开发右脑的实用性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在体验寓教于乐过程中不断地启动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深入学习的欲望,在开发右脑应用右脑的快乐中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这就是右脑书法的神奇!这就是世界上独有的真正的右脑开发!
临摹李浩然右脑书法字帖,通过左手执笔启动右脑,在生理条件的相互干预下形成一个右脑相继又指挥左手环路,而文字的逆向书写在思维逆转的过程中启发了青少年大脑的无限创造力,随着文字的繁复程度和右脑书法笔画布局,对右脑及左右脑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好右脑书法更能直接影响和提升右手常规文字书写水平,李浩然右脑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彻底打破了传统书法在学习中的桎梏,更是将中华文化瑰宝“书法艺术”实现了前无古人的功能化提升,从单一的艺术上层面提升至具有普遍性的、功能性的“右脑有功书法”,并形成了系统教学工具,在申请了国家专利的同时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突出的成效;——李浩然右脑开发“新时代右脑之父”实至名归!——右脑开发的深度解读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割裂腦实验证明了左右脑分工理论。而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通过核磁共振fMRI大脑功能成像技术可将大脑功能分区实现图示化和直观化的解读,fMRI大脑功能成像技术也为全世界脑科学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对斯佩理割裂腦实验进行了客观解读。
大脑知识的匮乏使大多数人对大脑的应用、开发、保健等等常识一无所知,这些关乎到我们一生的知识在缺乏正确引导更是变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大脑科普知识,在二十一世纪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我们才能够充分的利用我们的大脑实现超越。
在全球经济大发现的现代社会,教育教学技术水平的滞后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尴尬局面。中国式的填鸭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更为突出的表现出来,学校成了流水线,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分数成为唯一的量化标准,因此,高分低能而无用武之地的天之娇子成为代名词。学校对专业的细分也促使广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急剧下降,而所学非所用的现实也摆在了世人面前!——这都是一直以来一成不变左脑教育惹的祸!今天的右脑开发才是到真正的当务之急!哪个国家在右脑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普及,哪个国家就会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竞争力!——什么才是真正的右脑开发?
不能作用于脑细胞或者大脑生理机能的右脑开发都不能算是右脑开发。比如快速阅读快速记忆、思维导图速算,以及世界记忆大师神奇的记忆能力,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充分调动右脑的形象思维和图像记忆的功能,也就是说他们应用到了右脑的功能,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我们普通人在不具备右脑优势时,去学习这些快速记忆是非常困难的,应用这种速读速记方式来开发右脑却并不科学,而开发右脑后再去学习速读速记或描绘思维导图却能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我们早前听说过的以速读速记或描绘思维导图的右脑开发只能是利用右脑而非开发右脑。
左右脑分工理论说明了左脑控制身体的右半边,主导逻辑思维;右脑控制身体左半边,主导形象思维。左右脑对身体的交叉控制原理和生活中右利化的既定形式影响了左右脑的均衡发展,时间(年龄)越长这些影响越明显。在我们人类的遗传基因里,智慧能力大多在右脑中世代遗传,可是在我们出生后不久,这种先天的遗传优势随着逻辑化教育和感知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潜藏,最终丧失了具有先天性的右脑创造能力。
所以说具有普遍性的右脑开发是能够影响整个世界,影响全人类,而不是特指的、极个别人的某种现象或行为就是开发右脑的方法是错误的。
《孟浩然》教案 篇3
1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并背诵以前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其中《春晓》这首一经入耳便永难忘记的精品让我们在童年时就“认识”了孟浩然。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盛开的花园,孟浩然的诗歌就如同这座花园里一阵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静谧中听到的竹叶上露水滴落的响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孟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句子。)那么是什么让孟诗有着如此独特的气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导入的切入点是调动学生的原初体验,师生齐诵为进入课文情境做准备。)
2了解作者和诗人孟浩然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性先自邹鲁,家本重儒风”“昼夜常自强,辞赋颇亦工”“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后归襄阳,漫游吴越。开元二十五年曾入时任荆州长史张九龄的幕府,不久返故居,直至终老。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王维并称“王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共写到了孟浩然三个方面的“一致”。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据此分析文章的结构。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三个“一致”,其一是孟浩然的体貌特征与精神世界的“一致”,其二是孟浩然与故乡人文精神和历史传承的“一致”,其三是孟浩然诗与人的“一致”。理出了这个头绪,便看清了文章的结构关系。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或四个部分。(文章最后两段可以看作是对第三个“一致”的延伸,也可以独立为一个部分。)
(2)请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概括孟浩然的相貌。
(3)齐读第二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孟浩然的人生选择与故乡有着怎样的关系。
(4)教师示范朗读第三部分。并请学生思考:孟浩然归根结底是一位诗人。那么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评价孟浩然的诗歌的呢?
(①“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②“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
4探究阅读
(1)一般认为,只有卓越的才华,充沛的诗情,丰富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诗。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作者却认为这样的诗“才是孟浩然的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观点?
(我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是:孟浩然的诗量不多是因为他没有仕与隐的行为的矛盾,虽然在情感上有“羡鱼情”,但他并没有“退而结网”,因此他免除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矛盾,诗的需要减少了,量当然就少了。所谓的“质不多”是指孟浩然诗歌中表现出的才情和才学不够多。唐诗主情韵,宋诗主才学。同时孟浩然人生经历简单,情感波澜也就小,因此质高的诗“总是太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举出其他类似作家的例子,如“生于深闺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太平宰相”晏殊等,作为印证作者观点的材料。)
(2)作者认为。“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如何理解孟浩然诗的“淡”的特征?
(“平淡”是诗歌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不同于平庸和淡而无味,而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来。有诗为证:“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孟浩然的诗歌往往用出色的白描手法,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直觉感受,似乎毫不着力,却富于超妙自得之趣。孟诗对自然景物,有时甚至不做具体清晰的刻画,笔意只在若有若无之间,却创造了浑然一体,引起读者无穷想像和回味的意境。教学中以教材中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一诗为例,理解孟浩然诗平淡的风格。)
(3)文章最后两段及引用庄子的一段话,应该怎样理解?
(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庄子这段话的上下文。其次让学生了解古人对孟诗的类似作者的评价,例如宋人严羽认为孟诗“一味妙悟而已”,清代王士稹认为孟诗“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庄子的材于不材之间的境界,我认为即是说孟浩然诗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诗,它具有了诗的神韵,而脱去了诗的表象。这是对孟浩然诗歌平淡风格的延伸解读。)
5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请同学们结合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如其人,人如其诗”的`道理,品味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体会孟诗之中的淡味。
晚泊浔阳望庐山 望庐山瀑布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日照香炉生紫烟,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遥看瀑布挂前川。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疑是银河落九天。
鉴赏要点:孟诗用纯乎水墨的淡笔,勾勒江山胜处的风貌。头四句,景中传递了悠远的情思。后四句以景带情,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慧远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此时,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了一种无端的怅惘。这首诗通过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钦羡。而在李白的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照中透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是何等浓丽!三四句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气势,可谓有形有神,奔放空灵。
6课堂小结
通过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一文,我们对孟浩然这位曾是悄悄走进我们童年的诗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李白赞叹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我们也应该象他一样,对孟浩然纯洁芳馨不慕荣利的高洁品格拜揖,用这位将与我们终生相伴的大诗人的节操勉励自己,保持精神世界的纯净和高尚。
7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孟浩然的资料,制成卡片,相互交流。
孟浩然资料范文 篇4
陈贻惞先生在《孟浩然诗选后记》中说:“继陶之后,大力写作田园、隐逸题材,并将之与谢灵运所开创、谢眺所发展的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的,当首推孟浩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东晋时代的陶渊明;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南朝宋代的谢灵运;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在山水田园诗中抒发交游、酬唱之情的诗人,则是盛唐时期的孟浩然。是孟浩然将山水诗和田园诗熔铸在一起,即写山水又写田园;山水中有田园,田园中亦有山水。或者说是“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而且这山水田园中寄寓着诗人的形象和情感。这就使得山水田园诗更臻完善,成为诗国中晶滢透剔的明珠,永耀光泽的艺术珍品。
山水诗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是在谢灵运手中完成的。那时的山水诗,以再现山水为主,重在描绘山水的真切面貌,仅在诗的末尾点缀一些玄言说理。诗中看不到作者的身影、思想、感情。后来的谢眺,对谢灵运的山水诗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在对山水形态的描摹之外,加入了一些个人感情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或借景抒情,或因情写景,使山水诗开始清新起来。但是,诗中的景和诗中的情,二者还没有完美地统一,还没有或者说还缺乏形象的刻画。而这些,就给孟浩然留下了驰骋才华的空间。在孟浩然那里山水形象的刻划注重的是其意象,它同诗人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融合在一起。它是“孟浩然的诗”,更是“诗的孟浩然”。这就是孟浩然的贡献,创造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孟浩然的学习陶渊明,更是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正如陈贻惞先生所说:“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习了陶渊明写诗的经验,重视清新而浑然一体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的诗歌创作,以襄阳江村和本人为原型,经过艺术概括,竟成功地创造出一个幽雅、恬静的意境以及与此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增添了别有韵致的奇葩。”
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说孟浩然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所谓“兴象”,就是汉魏古调和齐梁新声融和而形成的“声律风骨兼备”的诗歌艺术境界。在初唐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和兴寄,而沈全期、宋之问则注重声律,这两个方面平行发展着。到盛唐,这两个方面出现了融合的态势,而孟浩然的诗歌创作即体现了这种融和。所以,殷潘评孟浩然诗有“无论兴象”之说。“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并不是一码事,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不等于构成了兴象。正如陈伯海先生所说:“兴象不光要求抒情写景的高度综合,还要求这种综合不单纯停留在„象内‟世界这一个平面上,而要能形成„象‟和„兴‟、„象内‟和„象外‟的深层组合——一个„形象的二重世界‟,这就和一般所谓情景相生或情景交融有了区分。”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塑造了人物形象,在一个春雨过后的清晨,在不断的鸟鸣声中,睡意未足的主人公醒来了,朦胧中记起昨夜风雨之声,禁不住自语:“花落知多少?”诗中没有一个字触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这形象本身(象内)却告诉我们主人公对春的关切及其惜春之情(象外)。读者通过诗人塑造的形象去揣摩、玩味乃至用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去补充、发挥,从而得到对诗歌意旨的了解。籍成山先生说:“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这是孟浩然的贡献,也是唐代诗人的贡献。”“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读了孟浩然的山水诗,我们不仅领略了他笔下的山水风光,更重要、更欣然的是我们认识了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正直风雅的古代文士形象。
唐代开元年间诗人孟浩然,襄阳人氏,他的诗被王维看好,例如他一首诗有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维经常吟咏,还情不自禁按着节拍赞好。
王维待诏于皇朝,一天,招孟浩然来商谈风雅吟咏,忽然遇上唐玄宗来王维处所,孟浩然惊愕得藏伏于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有朋友在这儿,便奏闻玄宗,玄宗高兴地说:“我平时已听说过这个人,何惧而匿?”因此,孟浩然便被召见。
玄宗问他:“你带得诗来吗?”浩然答道:“我偶然来,未能带上。”玄宗说:“那你就吟咏一首。”孟浩然拜谢后,便念起诗作《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就是归隐之作《岁暮归南山》。玄宗听了叹息说:“我未曾弃置人才,只是你个人不来求进,奈何反有这样的诗作!”因此让人放他回南山。一生不得仕进。
孟浩然是一个颇有才气的诗人,在开放的盛唐时代,无论是仕进的那个部门,都应当有他的一席之地,而且机遇又让他遇上了唐玄宗,他先是吓得钻床脚,胆小如鼠,继后玄宗又欣然叫他吟诗,却一下又怨气上来,胆大包天。胆大与胆小,判若两人。
我们不去追究史载本身,我们要说的还是孟浩然,究竟是神经作怪,还是要考考唐玄宗的宽容度和开明度,于是就当面“闹情绪”,念起他那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结果情绪闹出格了,真的应了那句“不才明主弃”。孟浩然在梦寐以求的仕进途上,永归南山寂寞一生。
孟浩然《春晓》赏析 篇5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释:
晓:早晨,天亮。
闻:听见。
啼鸟:鸟鸣。
翻译: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
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
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
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赏析: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孟浩然经典诗句 篇6
1、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8、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9、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10、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1、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1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4、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浩然简介】推荐阅读:
养浩然之气10-07
赠孟浩然05-31
孟浩然诗06-08
孟浩然唐诗07-28
宿建德江 孟浩然06-28
《哭孟浩然》王维赏析07-05
唐诗之《赠孟浩然》07-09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09-09
宿建德江孟浩然11-18
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