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2024-09-17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共8篇)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1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为媒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推出应用型主干课程体系和新闻实务、广播电视与视觉传播实务、广告与传媒经济实务、公共传播实务等课程,采取互动教学、案例教学、体验与设计教学等方法。

一、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同等学力者报考我校,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报名时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水平或其他语种相应级别水平;

②复试时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

③复试时提交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相当于学士学位水平的论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或在报刊上发表的三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文章。

(6)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7)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科目:

科目一: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

科目二:英语二(满分100分;)

科目三: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满分150分,含新闻采写、编辑、评论、广告、公关、传媒经济和广播电视实务);

科目四: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满分150分,含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和传媒经济理论);

三、复试内容:

(1)专业综合课笔试(100分)

(2)外语笔试(50分)

(3)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150分)

(4)外语听力与口语测试(50分)

(5)专业加试:针对以同等学力资格(以报名时为准)报考的考生,或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复试时,要对其进行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加试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学制:全日制基本学制2年;

五、课程设置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2

关于新闻职业主义的认定有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理解, 但是主要核心包括两点:“一是追求报道的客观公正, 二是职业的伦理道德。” (3) 报道者不畏外力, 不求私欲的独立自持的道德操守, 能够自由真实地选取和报道新闻, 据以公正勿妄的理性精神评论人物事件, 做到“不虚美, 不隐恶”。

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观

树立新闻本位观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新文化运动中新闻学的特点, 那么邵飘萍所讲的‘以新闻为本位’, 是最为恰当的, 因为中国的新闻学回归到了学科建设自身。” (4) 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说的第一句话即是:“报纸的第一任务, 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 故构成报纸之重要原料厥惟新闻”。 (5) 徐宝璜列“新闻纸之职务”六项, 第一项便是:“以真正之新闻, 供给社会, 乃新闻纸之重要职务”。 (6) 王拱璧为《应用新闻学》作序亦云:“报纸的第一要务, 乃是明确地把新闻记事报告于读者”。戈公振讲得更明确:“报纸之元素, 新闻而已。” (7) 对于新闻事实的获取, 邵飘萍说:“盖一切材料, 大抵皆从访问而来, 则谓外交记者即以访问为任务, 亦非过言。” (8) 民国初年记者多跑上层政府和议会机关, 鲜有到社会下层采访者, 邵氏则恰好相反, 他尤其重视社会新闻的采访。他还罗列了采访社会新闻的范围, 诸如法庭、车站、孤儿院、娼妓、贫民窟等, 并提倡培养社会新闻记者。徐宝璜对记者采访的重视, 则在《新闻学》一书中用了一章十七节来探讨新闻采访艺术。对新闻报道的重视, 无论在这一时期的新闻业界或新闻学者那里, 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或论述。

将报纸当作一项独立的职业

职业不同于营业, 在徐宝璜等人的思想中, 支持报纸职业组织的两大支柱:一是政治环境, 即言论是否自由;二是经济能否独立, 经济独立是报业独立的物质基础。“即就报界自身而言, 亦知经济独立之重要, 而积极改良营业方法;知注意社会心理, 而积极改良编辑方法。” (9) 报纸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代表国民提出建议和要求, 新闻记者应卓然自立, 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 “于政治上不作任何方之牺牲品。” (10) “记者于可能的范围, 避免加入任何名义之团体, 以始终立乎筑于真理与事实之上之第三者高垒。” (11)

诚然, 既为职业, 就应有诸多与之相辅相成的职业规范、职业精神。《新闻学》一书所列“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 实际上就是一种职业新闻工作者的信条, 徐列举了16条记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即使在今天看来, 也不失为有见地之论。“总之, 访员应如军中之兵卒, 责任所在, 无论何事, 皆尽力以为之。或如招揽保险之人, 职务所在, 绝不惮烦, 虽对人低头屈膝, 而不以为耻, 只须精神上保其独立不屈之慨尔。” (12) “新闻纸既为社会之公共机关, 故其记者亦为社会之公人, 责任匪轻, 处之宜慎, 遇事当求其真, 发言应本乎正, 本独立之精神, 做神圣之事业, 信仰取得, 权威自立, 尊严立见。” (13)

确立报业的专业追求———公共服务

新闻纸的首要任务是以报道及时之新闻满足受众需求, 为社会服务。“人类之社会的共同生活胥以国家的或民族的形式为其范围, 当现世此种范围尚未打破以前, 国家或民族的有机体内共同生活之分子, 是之谓国民。从另一方面观之, 国家与民族皆为社会之一种, 故营此种社会的共同生活者即国民也。新闻纸即为社会公共机关, 同时也为国民舆论之代表。” (14)

报刊之所以是“社会公共机关”, 因为报刊是一种“事业”, “盖事业与营业其趣味完全不同, 新闻事业与银行公司店铺等唯以营利为目的者有别, 与判断新闻纸的价值之有无大小, 即以是否合乎社会公共机关之特质为第一必要条件, 故新闻纸上之一切论载, 不问为社长之主张, 或主笔记者与夫外间不知姓氏之投稿, 一经披露, 即对社会负有一种责任, 皆当于可能的范围求其无色透明、公平、正直, 而不偏重于一人一派感情及利害关系。” (15) 报纸并非为一党一人之私有, 而是服务于公共利益, 并独立地提供新闻和发表言论。新闻记者应站在中立的立场, 客观地报道事实, 反映观点, 在公众中树立“公正者”的形象, 赢得公众信任。对新闻业的认识, 邵飘萍更多的是对这一独立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追求, 他把定位为“社会公器”的独立报纸加以实践, 开辟了我国新闻界对自由职业报刊探求的道路, 并为此献出了生命。

确立报人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新闻成为一项职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同时又是职业主义得以进行的保障。“职业化就是新闻像其他职业一样遵循‘公共服务’的伦理道德体系。” (16)

首先, 要求报人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徐宝璜认为:“新闻须为事实, 此理极明……捏造消息, 以了责任, 或为迎合社会之恶劣心理, 常捏登猥亵之新闻如某某之风流案, 某姨太太或小姐之秘史者, 或因受股东或津贴之指挥, 登载一种谣言以混乱一时之是非者, 是为有意以伪乱真, 其欺骗读者之罪, 实不可恕。” (17) “访员不仅采集新闻时, 须审传闻之确否也, 即便在编辑时, 亦须谨慎据实直书。行文之间, 既不可故意颠倒事实, 亦不可随意穿凿附会, 导致其与事实不符。”“总之, 新闻与小说有别, 须为实施, 苟非事实, 即非新闻。” (18) 邵飘萍也同样十分注重报道的客观真实, 他希望把报纸办成所谓“无色、透明、公平、正直, 而不偏重于一人一派之感情及利害关系”。 (19)

其次, 应注重报人的“品性”素养。新闻人有否独立的品质, 直接关系到新闻纸品质的高下。徐宝璜认为民初以来, 新闻界之所以声名不佳, 主要是从业人员的品质低下所致。他认为新闻纸应是:“社会之公共机关……责任匪轻, 处之宜慎, 遇事当求其真, 发言应本乎正, 本独立之精神, 做神圣之事业, 信仰取得, 权威自立, 尊严立见。” (20) 因此, 他特别强调记者的业务素养, 对职业报人的资格列了六项要求:敏捷, 勤勉, 正确, 知人性、辨真伪, 有强健的记忆力, 有至广至深的知识。

邵飘萍对记者品性的界说, 既有伦理的内容, 也有气质察赋的成分, 是一个含义驳杂的概念。“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泰山崩于前, 麋鹿兴于做而志不乱。” (21) 他把记者“品性的完全独立”, 作为记者素质的第一标尺来衡量。他倡导记者应保持精神与专业上的自由, 保持思想与人格上的独立, 反对报纸接受津贴。“津贴本位之新闻纸, 我国今日尚占多数, 新闻之性质殆与广告相混同, 即不以真理事实, 亦并无宗旨主张, 朝秦暮楚, 唯以津贴为向背。此则传单印刷物耳, 并不能认为新闻纸, 与世界新闻事业不啻背道而驰。” (22)

在稍后的戈公振和任白涛那里, 对新闻记者的品性素养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但他们对记者“客观独立”品质的强调却是如出一辙。戈认为报纸要想代表公共意志的神圣职责, 就必须要有独立的立场:“报纸者, 表现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 而成立于论者也。” (23) 任白涛认为记者身为社会公人, 所负责任重大;其举止言行, 均受万众注目。记者不能辱没自己的尊严, 不能改变独立的政治立场。“故当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之精神” (24) 以求新闻之真实性、公共性和独立性;以“笔可焚而事实不可改, 身可杀而良心不可夺!” (25) 之志来捍卫言论自由。

五四时期的传播生态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主要萌现于“五四”时期, 思想上的启蒙必然与社会的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民国初年的黄远生、邵飘萍开始, 到“五四”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涌现的一大批新闻学研究者以及诸多杰出名记者, 无不是与这一启蒙有着深厚的关系。

启蒙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出现并非偶然, 这与20世纪初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辛亥革命后, 民国确立, 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结束, 清政府的言论出版禁律废弛于无形, 国民政府取消了压制新闻自由的《暂行报律》,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迎来了短暂的新闻繁荣局面。但是, 这种鼓舞人心的局面随着袁世凯摘下拥护共和面具而结束, 新专制者开始了对新闻界残酷的血腥镇压, 昙花一现式的新闻繁荣局面很快逝去。而后不久, 袁便在举国上下的一片声讨中凄惨死去, 北洋军阀开始轮番主政。“上一代革命者的热忱衰退了。除了一些仍围绕在孙中山的身旁, 做些力不从心的、效果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外, 很大一批消沉下来。” (26) 民国时期的政府内争激烈, 政客们为一己之利相互攻讦, 各路军阀拥兵一方, 为争地盘, 动辄刀兵相向。在外交上, 屈从于列强的淫威, 甚至是干一些丧权辱国的勾当。乱象丛生的中国, 注定需要一场全新的洗礼。然而, 政治的腐败与时局的混乱, 客观上倒造就了一个暂时宽松的传播环境。这种政治生态系统的紊乱, 为各种言论学说的诞生和自由传播提供了可能。因为就思想言论传播而言, 没有束缚的传播环境是一种理想的自由状态, 任何思想言论都有可能诞生乃至迅速传播开去;而且, 在这种状态下, 传播系统本身也是自由和随心所欲的, 社会在一种松散的没有管束的环境下, 很容易形成观点的自由交锋, 如新文化运动时期诸多思想观念的自由传播与争论。

文化思想方面, 当那些曾经高举启蒙救亡思想旗帜的知识分子, 接二连三地不是陷入无休止的党派纷争, 就是坠入颓唐保守的旧价值体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全新现代意义和文明标准, 开始了重建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卓越努力。除留居本土的知识分子仍在艰难地寻找民族出路之外, 留学归来的, 一个数量颇巨的崭新的知识分子群体, 带来了新鲜的庞杂的西方思想。近代以来, 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黑暗, 为避免言论出错, 往往避谈政治, 但内藏深沉的忧患意识却又往往使自己无法释怀, 于是便在国家政权与民间社会之间构建了一个领域, 而这个领域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又得自于充分利用媒介对启蒙思想的传播。这个领域是一个自由而开放的空间, 通过这个空间, 各种启蒙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得到讨论。启蒙的要旨在于取得人的自由与解放。欧洲康德时代的启蒙意指人类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 用真理取代迷信。而20世纪初中国的启蒙则是要拆解封建性的传统文化, 用科学去除愚昧, 用民主去涤荡奴性。知识分子以其适合的方式掀动了思想启蒙大潮。“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动力就来自知识分子挥之不去的家国忧患意识, 首先是以陈独秀的《新青年》为旗手发起的对旧传统旧道德的宣战, 继而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其中, 启蒙与论战在全国各地迅速成燎原之势。“科学”与“民主”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精神。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民众中树立了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 传播了新思想、新理论, 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与文化界的新旧论争, 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相比, 经济方面, 趁着进行世界大战的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之机, 中国的工商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民族工业, 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 城市中形成大量的工商阶层, 城市人数开始增长, 大批工商阶层的形成为新闻传播准备了充分的读者队伍。读者队伍的扩大对新闻传播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许多报纸的发行量较前有一定的提升, 广告业务也获得了相应的增长。在传播生态理论中, 经济是传播系统发展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与否对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是, 传播同样也对经济的繁荣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五四时期各种思想的广泛传播, 为人们打开了思路, 增长了见识, 尤其是工商阶层, 为他们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商业信息,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优化了传播环境。

此外, 教育在民国初年获得了长足发展, 全国各地涌现了大量中小学校, 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 引进了开放的学风, 提出了“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等被聘请到北大任教, 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不仅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同时也是中国专业主义新闻思想的诞生土壤。与此同时, 新闻学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许多大学设立新闻系 (科) , 各地的新闻社团纷纷创立, 如1918年成立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1922年任白涛创建的中国新闻学社;此后还有如1924年戈公振创立的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等。在踊跃创办新闻学术团体的同时, 一大批新闻学术刊物在思想启蒙的时代大潮中, 成为探索、宣传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阵地。新闻学教育的发展, 为现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专业人才, 为建立良好的新闻专业意识, 严格媒介自律, 优化传播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诞生了一批出色的新闻记者, 譬如范长江、王芸生、徐铸成、萧乾等。事实上, 当时的许多青年, 包括一些后来成为中共高级领导人的青年, 如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 都曾或多或少地在课堂上受到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影响。

注释

1 尹鸿:《被忽略的生态环境---谈文化媒介生态意识》, 《电视研究》, 1996 (5) 。

2 丁海宴、李卫华:《传播的生态营造》, 《现代传播》, 2000 (4) 。

3 李金铨:《香港媒介专业主义与政治过渡》,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 (2) 。

4 陈力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的新闻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研究会”论文单印本, 1989年5月。

5 (8)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北京京报馆, 1923年版, 第l页、第419页。

6 (10) (12) (13) (17) (18) (20) 徐宝璜:《新闻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4页、第127页、第46页、第125页、第10页、第10~1l页、第125页。

7 (9) (23)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0页、第238页、第184页。

8 (11) (14) (15) (19) (22) 邵飘萍:《新闻学总论》, 京报馆出版, 1924年版, 第11页、第7页、第7~8页、第32页。

9 (16) 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 《当代传播》, 2003 (4) , 第55页。

10 (21)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新闻文存》, 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7年版, 第355页。

11 (24) (25) 任白涛:《应用新闻学》, 中国新闻学社, 1922年版, 第178页、第156页。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3

关键词: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理念

一、学院概况

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其他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不同,佛大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仅有不到50年的历史,但其已发展成为了一所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学院提供新闻专业的本科(四年制)和研究生教育(一年制硕士),优势专业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大众传播等,同时提供如下的学习进程:广告、公共关系、通讯技术、新闻(报导、编辑、杂志和新闻摄影)以及通讯(新闻、投产和管理)。入学要求:GPA3.2 + 托福105 + GRE 1000(语文部分550)+ 一篇论文。

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同时也是电子出版领域的先锋1982-1988年间依托学院内部的电子文本中心她成功运营了Gainesvillecable 出版社。1993 年10 月,学院联合佛罗里达出版协会(Florida Press Association)和佛罗里达州新闻编辑社(Florida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举办了定题为 “电子报纸”的250 人会议。为了更好地开拓课程,学院建立了自己的交互式媒体实验室,开办了一个命名为Newszine 的与纽约时代地区报纸联盟中一员Gainesville Sun 报纸一同打包销售的小报。

二、学院下设四大系概况

2.1 广告系。广告系创建于1955年,是全美最古老且最受尊敬的广告专业之一。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使命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着高超沟通技巧的优秀领导人。所有的学生被要求修习写作、行销、案例分析、统计、调查、图形设计、模仿、媒体策划和竞选等课程。在他们专业的课程设计的引导下,学生们将有机会扩展他们的习得的经验。同时,对学生的本专业以外的辅修要求将使得学生可以拥有更多优势。

2.2 新闻系。隶属于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系向来稳居美国新闻专业的前十强。多年来,它培养了众多获得社会奖项的知名记者。

新闻系的使命被阐释如下:教授卓越的写作技巧;研究新闻及相关学科;推崇精确、正直、真理和多样性;发展和培养对公民权利、职业媒体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对民主社会中的自由学者的理解和尊重;达成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佛罗里达大学的使命。

2.3 公共关系系。捕捉到对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际交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持续高涨这一情况,佛罗里达大学以向社会输出具有新闻学背景并具备在管理团队中进行战略思考能力的人才为己任,于1972 年创建了公共关系系。自创系以来,事实表明佛罗里达大学公共关系系为学生进入职场打下了成功的基础,就业前景十分明朗。该系的使命阐述为,为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出于无法预知产业未来的考虑,培养学生成为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保持敏锐和创造性才是该系的真正目的)。

2.4 电子通讯系。佛罗里达大学电子通讯系是全美最先开设电子大众媒体课程的科系之一。在几乎所有开列的无线电视课程榜单上,佛罗里达大学电子通讯系都名列前茅。该系开设的高学术水平课程通过了新闻与大众传媒教育评估委员会(ACEJMC)的论证,吸引了大量学生,使得对入学者的筛选变得格外严格。

电子通讯系学生可以专攻以下三个领域之一。① 传播经营:此方向的课程将引导学生对销售、研究、推销、受众研究、策划的了解。

② 传统新闻:此方向的课程特化为报导、制片两大类。③ 节目制作:此方向的课程为学生将来从事电子媒体诸如写作、导演、制片、编辑等创造性的工作打下基础。较之设备操作,该课程体系的设立目的在于培养节目制作负责人。

三、课程设置

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据课程内容分为核心课程、进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佛罗里达新闻与传播学院下设的四大系既是四个独立的院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在传播的过程中各自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佛罗里达大学将传播学细化,分工更加明确,人才也更为专业,除了其核心课程之外还增加了很多进修和选修课程。让很多感兴趣与某一个传播领域的学生有了更好的选择与发展,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提倡的。

从其课程设置还能看出,佛罗里达在传播方面不仅重视学生对于传播理论的学习,更注重于将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之中,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培育学生未来从事具体传播工作的动手能力,其所针对的是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针对不同传播对象或不同社会机构所需要的传播战略、传播手段及其传播流程所设置的传播技能培训课,从而培养出很多全方位的专业人才。

从其新闻系的课程设置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杂志和互联网媒体也较为重视开设了很多与其相关的课程,例如互联网传播、高级杂志写作和杂志经营与出版等等课程。

四、师资力量

从新闻系教师的男女比例构成来说是较为平衡的,从年龄的构成上来看,教授多为中年教师,青年教师较少。

在教师国籍方面,可以看出其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来自不同的国家,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等都有教师在任职,这也更利于营造一种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各种文化的交融碰撞,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学方式也更为开放。

在教师从事的教学领域中可以看出,教师不仅仅在其学术领域中有所建树,在其专业的社会领域中也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角色,有作家、制片人、企业家等等职位,更利于教学中的学生实践与社会接轨,从而培育出全方位人才。

五、办学理念

①注重实践: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其内部拥有四座广播台、两座电视台为骄傲;同时内部流通的为数众多的编辑出版物也为整个学院求实的学习氛围增色不少。学院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始终十分注重实习与理论学习的结合。教员们也不例外,他们定期返回原职,以便跟上新闻产业的新发展、提高自我。再将新知识及时用于教学领域之中,更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今后的实践中利于与社会接轨。

②以实用为主:以多学科理论为背景的传播技能培训课,是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理念中的一大特色,传播的社会实用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第二个核心,即培育学生未来从事具体传播工作的动手能力,其所针对的是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针对不同传播对象或不同社会机构所需要的传播战略、传播手段及其传播流程所设置的传播技能培训课则“应有尽有”。这些课程回答了我们如何运用传播解决各种社会冲突,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企业和国家机构形象,如何面对小群体,大型集会或高层人物发表演讲,如何鼓动公众参与,如何写作劝导式的文章等问题,十分具有实用性。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4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2013年计划招生40名(含免试推荐生15名),学习年限为两年。

一、接收推荐免试生

本专业面向全国重点院校招收推荐免试生,凡获得所在院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均可按照我校《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申请攻读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接收推荐免试生工作将于2012年10月中旬结束。届时将在研究生院招生网页公布实际接收推免生名单,请广大考生查询。

二、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生

(一)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一般应有学士学位;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4)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3年9月1日)或2年以上 ,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只能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

(5)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3、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须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不限学科专业,通过初试后,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二)报名

1.考生报名前须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报名采取网上提交报考信息的`方式。考生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系统(yz.chsi.com.cn/)报名,时间为2012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

3.报名考试费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的规定收取。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二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资格审查和复试

复试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参加复试的同学一般应达到北京大学复试分数线。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到北大研究生院网页下载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可以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各种材料。复试形式为面试。

参加复试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复试费标准按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执行。

三、录取

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成绩及格者能否录取,以考生的总成绩名次为准。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即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复试成绩占总成绩权重的40%。

四、培养方式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采用模块教学方法。学生须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按照教学计划和相关规定选课和考试,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学位)论文。

五、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国家颁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六、学费

学费总额为8万元。学生须按学年交纳学费,即在新生入学报到及第二学年开学注册时交纳4万元,届时未交纳或未足额交纳学费者,将不予办理入学及注册手续。

本专业不设学业奖学金名额,所有学生均需交纳学费。住宿及费用自理。

七、违纪处罚

如发现考生有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我校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八、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电话:010-62758122

地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100871

网址:www.sjc.pku.edu.cn/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10-62751354,62756913

地址:北京大学红二楼2102房间

邮编:100871

网址:grs.pku.edu.cn/

(中国大学网 ■)

暨南大学2019心理学招生简章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管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的精神与要求,特制定我校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本招生简章若与教育部相关规定不一致,则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第二条 2019年暨南大学面向中国大陆高校计划招收硕士生3400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生约3000人,学术型硕士生约1500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1500人;非全日制硕士生约400人,实际招生规模以教育部下达计划为准。我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约36人,“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约20人,单独考试专项计划招生约10人。

第三条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各学院、各学科专业的招生指标仅为预计招生数,且已包含推免生名额。学校将根据推免生接收录取情况,于2018年10月中旬再详细公布各学院各专业的统考招生计划。在2019年录取阶段,我校将根据教育部下达计划与统考生初、复试情况对各专业招生计划进行相应调整。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拟招收推免生人数以最后推免生系统确认的录取人数为准。

第四条我校招收硕士研究生,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2019年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全部录取为非全日制定向类别,档案不转入学校,学校也不接受户口转入、不提供奖学金、住宿、公费医疗和就业派遣。

第五条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内地公民。考试方式分为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

第二章 报名

第六条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仅限大陆地区)。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心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相关规定。

(四)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6.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7.同等学力考生报考应同时满足以下具体业务要求:

1)通过英语CET-4级或达到同等水准;

2)已修读8门本科阶段主干课程。

3)我校部分专业不接受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生,详见招生目录相关专业要求。

第七条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六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二)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六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方可报考)。

(三)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六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四)报名参加除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第六条中的各项要求。

第八条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第六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二)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第九条经本科毕业学校(具有开展推免工作资格的高校)选拔并确认资格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在我校规定时间来校参加复试。规定截止日期前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全国统考。

凡按规定可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

第十条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名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单独考试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的考生和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2018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8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考生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含推免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我校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

6.报名期间系统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7.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8.“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以考生报名时填报确认的信息为准。

9.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学、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10.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不明之处应事先与招生单位联系。

11.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2.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现场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须到各报考点指定地方现场核对并确认网上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时间以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的公告为准,逾期不再补办。具体时间地点详见各报考点公告。

2.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有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4.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以供核验。

5.所有考生均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6.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7.报考点工作人员发现有考生伪造证件时,应通知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第十一条每一位考生须认真按照我校招生简章要求自行核对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因报考条件不符带来的相应后果由考生自负。我校将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将不准予考试。

考生应在2018年12月14日至12月24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

第三章 初试

第十二条初试日期:2018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4日进行。

第十三条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第十四条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中药学、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公共卫生、护理、文物与博物馆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和审计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第十五条关于考试科目。

(一)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

一、英语

二、俄语、日语、数学

一、数学

二、数学

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二)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其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由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

(三)自命题科目由学校负责。

(四)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第四章 复试

第十六条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成绩及格者能否录取,以考生的总成绩排名为准。

第十七条教育部按照一区、二区制定并公布参加全国统考和联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一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定向就业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第十八条学校在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自主确定本单位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及其它学术要求。学校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自主确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

学校依据教育部有关政策自主确定并公布单独考试的考生和“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

第十九条对初试公共科目成绩略低于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但专业科目成绩特别优异或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可向学校提出破格复试的申请。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方可参加复试。合格生源(含调剂生源)充足的招生专业原则上不受理破格复试申请。破格复试考生不得调剂。

第二十条各学科专业复试方案由学校研究生院统筹,各招生单位负责制定,内容包括复试时间、地点、方式、初试成绩基本线、差额复试比例、复试权重、复试考生名单等。复试方案、复试办法、程序要求由研究生院负责公布,复试工作细则由各招生单位制定。全部复试工作一般应在2019年4月底前完成。复试应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0%,生源充足的专业,要适度扩大差额复试比例。

第二十一条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的考生,复试时,应加试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科目成绩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不及格者不予录取。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以不加试。对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是否予以加试,由各学院自主决定。

第二十二条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在复试中进行,由学校统一命题管理,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第二十三条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第二十四条各招生单位在复试前应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以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所获得的文凭为准)、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招生单位应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

少数民族考生身份以报考时查验的身份证为准,复试时不得更改。少数民族地区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简表》为准。

学校认为有必要时,可对考生再次复试。

第二十五条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纳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招录的,不再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符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条件的,可申请免试(初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

加分项目不累计,同时满足两项以上加分条件的考生按最高项加分,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要对加分项目考生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认真核实。

第二十六条考生体检工作由招生单位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体检须在招生单位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招生单位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本单位体检要求。

第五章 调剂

第二十七条考生调剂基本条件:

(一)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二)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三)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四)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

(五)第一志愿报考照顾专业(指体育学及体育硕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及医学临床硕士中的中医类专业,工学照顾专业及工程硕士照顾专业,下同)的考生若调剂出本类照顾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达到调入地区该照顾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类别)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第一志愿报考非照顾专业的考生若调入照顾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符合调入地区对应的非照顾专业学科门类(类别)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体育学与体育硕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及医学临床硕士中的中医类专业,工学照顾专业及工程硕士照顾专业之间互调按照顾专业内部调剂政策执行。

(六)第一志愿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专业学位的考生可相互调剂,但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考生也不得调入以上7个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的考生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业。

(七)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人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到该计划以外录取;未报考的不得调剂入该计划录取。

(八)参加单考的考生不得调剂。

(九)报考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按相关政策调剂到其他专业,报考其他专业(含医学学术学位)的考生不可调剂到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

第二十八条所有调剂考生必须通过教育部指定的“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进行。

第二十九条我校原则上只调剂接收一流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

第六章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第三十条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内容应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招生单位要将考生考试诚信状况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第三十一条学校在复试的同时,可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导师与考生面谈,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还可采取“函调”或“派人外调”的方式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拟录取名单确定后,学校应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查其政治思想情况。函调的考生现实表现材料,需由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公章。

第七章 录取

第三十二条学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第三十三条学术型招生计划可调整到专业学位使用,但专业学位招生计划不得调整到学术型专业使用。全日制招生计划和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不得调整使用。

第三十四条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被录取为回原单位的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考生因报考硕士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第三十五条经考生确认的报考信息在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对报考资格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录取。各招生单位不得将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审核的考生列入拟录取名单公示或上报。

招生单位为录取考生打印《录取登记表》,盖章后存入考生的人事档案。

第三十六条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招生单位请假。无故逾期2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入学时(9月1日前)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

新生报到后,招生单位应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身心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本单位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七条在2019年5月1日前,被录取的新生,经本人申请和招生单位同意后可以保留入学资格,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录取为保留入学资格的考生纳入招生单位当年的招生计划。

第三十八条拟录取名单由研究生院统一公示,且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名单不得修改;名单如有变动,须对变动部分做出说明,并对变动内容另行公示10个工作日。未经研究生院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

第八章 违规处理

第三十九条对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有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行为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一律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应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第四十条相关单位应将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四十一条对在招生工作中有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招生管理规定行为的单位与个人,一律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严肃处理,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还将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第四十二条招生工作中,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任何部门和工作人员举办或参与举办考试招生辅导活动,严禁招生单位向社会培训机构提供考试招生辅导活动场所和设施,严禁招生单位委托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考试招生辅导培训、招生宣传和组织活动,违反规定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研究生及军队系统的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办法由军队相关部门参照本规定另行制订;推荐免试工作及招收港澳台地区人士、外籍人士为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办法由教育部另行规定。

第四十四条未尽事宜,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四十五条学制、学费及奖助体系另文规定。

第四十六条本简章由学校研究生院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学费与学制一览表

一、奖助方案

二、关于学制与校区分布。

(一)硕士生学制为2--3年,详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1.学术型各专业学制均为3年;

2.专业学位学制为2--3年,详见学制情况统计表。

2019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情况统计表

序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制备注

(二)博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

(三)学生按学制每年缴纳学费。

(四)校区分布

1.广州广园东校区:华文学院。

2.广州番禺校区: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外国语学院、环境学院、环境与气候研究院。

3.深圳校区:深圳旅游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4.珠海校区:国际商学院、附属珠海医院。

5.校本部石牌校区:其它各学院。

三、关于学费(学费以广东省物价局最后核定的为准。)

(一)硕士生

1.非定向就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8000元/年;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28000元/年。

2.专业学位学费标准见附表。

3.单考生按相应的定向类标准收费。

4.“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生8000元/年(不分学硕和专硕)。

(二)博士生

1.非定向就业全日制博士生,每年10000元。

2.定向就业博士生,每年40000元。

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每年10000元。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6

5月10日,记者从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博士点建设咨询会上获悉,该院于获得文化传播方向二级学科博士点,并于今年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这是湖南首个新闻传播专业博士点。

湖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立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20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合并,组建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学院现建有1个文化传播博士点,1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3个专业硕士点。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多项,在专业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今年开始招生的文化传播博士点,将在媒介文化、影视文化、政治文化、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研究,特别致力于文化软实力、跨文化传播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7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习经验和在台湾政治大学的交换学习经验, 比较了两所学校在新媒体教学改革方面的部分内容。这两所学校在各自地区的传播学领域都比较有代表性, 在新媒体领域的教学改革也具有系统的体现, 希望能借此展现两岸学校在新媒体教学改革上的不同特点。

一、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教育

台湾政治大学的学科优势以人文社科为主, 在台湾地区的高校中比较有代表性。面对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热潮的兴起, 台湾政治大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新媒体课程教育改革, 并体现出了一定的特色。

(一) 新媒体教育改革从硕士延伸到本科

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教育改革采取“学程”制, 在本科阶段有“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 在研究生阶段为“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

2009年, 台湾政治大学 (以下简称政大) 传播学院与理学院合作成立“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 2011年又在本科阶段开设“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 由此政大的新媒体教学改革连贯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侧重的是对于新媒体基础通识层次的教育, 到硕士阶段则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 这样类似阶梯状的培养模式能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开始接触新媒体, 学习基本的新媒体素养, 到了研究生阶段能够继续对新媒体进行更加深入专业的研究和应用。

这样的课程延伸贯穿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新媒体课程改革, 更具系统化和全面性, 能够及时跟上新媒体的发展步调。但是, 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数位学程”在形式上又不是一体化的承接, 只能说在课程内容上有着进阶性的特点, 但是在生源上又不一定是连贯的承接。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的学生修读了“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后不一定会继续到研究生阶段修读“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 修读“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的研究生并不一定在本科阶段修读过“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对于前者的情况, 可能会使得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了解研究不够深入不够专业, 但是学生能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到新媒体的基础内容和大致应用;而对于后者的情况, 研究生可能会缺乏在本科阶段的内容设计和基础技能训练, 在研究新媒体时缺乏创新的基础。不过, 总体来说,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开设新媒体课程是政治大学系统进行新媒体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

(二) 课程细分, 主题特色突出

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课程设置中, 总体上可以分为内容类和技术类, 简单来说就是有着内容端和应用端的区分。具体来说大部分课程也有着明确的主题特色, 比如动画制作、游戏设计、文案、程序设计等,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

1. 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

在本科阶段的“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的课程配置中, 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核心必修课程和基础群修课程, 其中基础群修课程有“内容与设计”和“科技”两个主题。内容与设计类的群修课程主要有《数位叙事》、《动画设计》、《新媒体作品赏析》、《游戏企划与设计》、《互动装置设计》、《新媒体创意转化》、《产品企划与专案管理》等;而科技类的群修课程主要有《网路与通讯科技应用》、《进阶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行动平台应用程序开发》、《3D游戏程序设计》、《电脑动画》以及《数位出版》等。可以看出两个主题有着较明显的区分, 前者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内容创造力, 可以说是创造“传播的内容”、设计“传播的方式”, 例如动画内容、游戏企划、互动设计等, 更加偏向内容端的创造。而后者则侧重程序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这样不同主题的课程分配能够帮助学生更合理的规划选修的内容, 既能学习后台技术开发应用, 也能学习内容的制作,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让学生的新媒体水平更加系统更加专业, 当然也更具竞争力。

从下面的课程表中可以看出, 核心必修课程偏理论一些, 从整体上推动学生认识理解新媒体的特点, 同时培养文学素养和设计思维并强化叙事能力, 除此之外, 甚至开设了《美学概论》这样的课程来帮助提升作品的美感。也就是说, 核心必修课程更偏重培养一种整体上的创造能力和艺术感的提升, 但是新媒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同样重要, 所以核心必修课程和基础群修课程的合理搭配是比较科学的课程学习方法。

2. 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

台湾政治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显得更加系统全面, 从一般的理论学习到基本的传播元素比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然后将这些理论和基本元素应用到具体的内容经营和技术操作中去, 可以说既在基础性必修课程中考虑到了新媒体学习的全面性, 又在一些选修课程中表现出了个性化的特色。从课程表中可以看出, 尤其是选修课程体现出传播学院与理学院相结合的特色, 对于数位技术的学习比较突出。

(三) 普及度高, 面向全校

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课程并不仅仅针对一个学院 (通常是传播学院) , 而是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开设。也就是说不管学生是什么专业的, 都可以提交相关的材料申请加入数位学程。这样一来, 新媒体教学改革就成了面向全校的教育改革项目, 能够扩大教育面, 有兴趣的学生不需要受到专业限制便可参与新媒体的系统性学习, 不仅可以集思广益, 还可以将新媒体的学习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培养第二专长。但是, 另一方面, 新媒体教学改革接收到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在整合授课方面可能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理解的水平不同, 甚至有的专业还不能较好地与新媒体相融合。而且, 数位学程的招收人数也是有限制的, 比如“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在2013年度的招收人数只有60人, 人数相对较少再加上专业背景各异也会出现难以协调的情况。

另外, “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融合传播学院与理学院 (信息科学) 的学程, 实现了跨领域结合。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与传播学院本身具备相对厚实的研究与教学基础, 加上人文艺术、社会、心理、智财、营销、创新与创造力等相关科系的支援, 结合传播与信息科技, 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提供了发展数位叙事、互动研究、新媒介科技创新的环境。在课程设置方面, 此学程的两大核心为“数位叙事与娱乐科技、新媒介与互动设计”。从而可以看出, 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和学士学位学程有着一贯的相似性, 数位内容是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 互动设计则是当前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色。

(四) 搭建实践平台, 提供课外实习

虽然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课程改革并不直接隶属于传播学院, 但是各个专业的学生中属传播学院的学生参与较多。另外, 传播学院本身还设有五个实习单位———数位平台 (摄影、设计) 、影音实验室 (拍电影) 、政大之声 (广播) 、传院剧场 (剧团) 、Living Lab (互动内容) 等。这些实习单位融合了新媒体的应用, 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内容和形式来展现自己的作品, 不论多么奇怪的想法都可以有一个展示的空间。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的学生怡君说“这些看似都是传统或存在已久的媒介形式, 且主要也不是专门研究新媒体, 但我想多少都会有接触, 尤其是Living Lab”, 这些实习单位也融入了很多新媒体的互动内容。

(五) 自主性强, 内容偏重影视艺术

台湾政治大学和一些行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 很多社会单位都会积极提供条件支持学生的社会实习工作。总体看来, 有很多的学生会参与电视台的实习工作, 日常的学校活动中也会有很多的舞台艺术表现, 传播学院的小剧场就是学生们进行影视表演的重要舞台。从前面的课程内容也可以看出比较偏重视觉化的叙事内容呈现, 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文艺”。

另外, 通过新媒体的课程改革与艺术表达相结合, 让学生自主发挥创造, 并且有机会展览自己的作品, 自主性很强。比如, 参加数位学程的学生按照不同的主题每年举办数位作品展, 学校会给学生提供专门的场所和物资,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去制作相应的作品呈现出来, 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主持, 展览会期间还会穿插学生的特长表演, 院系老师和校长也会收到学生的邀请函并到场参观。可以看出, 学校和老师对于学生的自主创造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和鼓励。

(六) 专门的咨询委员会

台湾政治大学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数位内容学程都有专门的咨询委员会为新媒体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建议, 这样有助于学校的新媒体教学改革更加专业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但是由于咨询委员会更多的是社会单位的负责人, 所以在有些问题上可能会更加偏重于商业需求而使得高校新媒体学习的学术特色有所减弱。

关于本科与硕士数位学程的咨询委员会组成, 政大的“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咨询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是来自西基计算机动画股份有限公司、台湾政治大学、数位教育研究所数位内容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人员及教授等。“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的校外咨询委员会成员主要是来自远流出版公司、台湾清华大学、国际交流基金会、数位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等单位的领导人员或教授等。

二、中国人民大学跨媒体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改革也体现出了独有的特色, 在北京地区甚至大陆各大高校的新闻学院中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性, 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在未来需要紧跟时代要求并不断进行改进。

(一) 独立于一般课程的模式创新

除了在一般模式的课程中增加有关新媒体内容的总体性教学之外, 中国人民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本科的新闻学院开设了必修课程《跨媒体传播实验I—IV》, 但是这一课程又有别于一般的必修课程模式, 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从一般课程中脱离出来, 从而实现了课程模式上的创新。

《跨媒体传播实验》的课程时间一般为每周三的中午12:00到13:30或者是晚上的6:00到7:30, 但并不是每周都要上课, 也不是仅仅由一个老师负责, 而是按照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由不同老师带领的工作坊自主灵活安排上课时间。《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从大二年级开始进行, 一共持续四个学期, 前三个学期是由学生在指导老师或学生骨干的带领下进行作品制作, 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大三下学期, 学生通过整合前三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来提交自己的跨媒体作品参加“接力杯比赛”。

《跨媒体传播实验I-IV》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而是从基本技术学习开始步步推进, 基本上是按照“技术学习—教师工作坊—教师工作坊—接力杯比赛”的流程进行的。跨媒体课程实行“骨干———小骨头”制, “骨干”一般是三年级的优秀跨媒体学生, 他们协助老师带领二年级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那么“小骨头”就是刚进入跨媒体课程的二年级学生了。到了三年级, 部分“小骨头”们也会成长为骨干再带领下一级的学生, 这样一级一级以接力棒的形式将跨媒体教育延续下去。

这种与一般课程相分离的模式给跨媒体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具有较大灵活性、创造性的空间, 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安排上课时间和形式, 老师也可以自己制定作品制作和考核的方式, 在实施上比较具有弹性。

(二) 小而精的工作坊形式

大二下学期的跨媒体课程开始由不同老师带领开设各具特色的工作坊,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工作坊报名。比如2011级新闻学院在大二下学期主要的工作坊有“新闻周报”、“口述历史”、“新闻评论”、“网络电视台”、“视觉报道”、“新闻图表”、“广告”等七个工作坊。在大三上学期的工作坊主要有“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坊”、“多媒体阅读版面设计”、“网络电视台”、“视觉报道”、“多媒体报道”、“微信传播”、“新闻报道”、“网络社区营建”等, 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老师开设新的工作坊, 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之前没有参加过的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负责, 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另外, 因为跨媒体传播实验课属于新闻学院的学科基础课程, 所以每个学生都要参加。

另外针对跨媒体实验课程, 老师和骨干们还提出并建设了“矮马”项目, “矮马”在人人网、微博等互动平台上都开设了各种小站, 并且由骨干们组织不同主题的工作坊, 比如矮马文摘、搞笑组、游戏组等, “小骨头”们报名到自己感兴趣的小组之后, 在骨干们的要求和指导下分别负责收集不同主题类型的材料、制作不同类型的作品, 由骨干们整理之后上传到各个互动平台的矮马账号中, 提供网络浏览与分享, 并且按照网络上的点击量、转发量等数据来评判作品的成绩。

不管是工作坊还是独创的“矮马”项目, 都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是一种小而精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方法, 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模式有助于节省时间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也有助于提升作品的专业水平。但是另一方面, 这样范围比较狭窄的工作坊毕竟仅仅针对一个小的主题, 学生的自主发挥可能会受到限制, 学习到的新媒体实际应用技能也比较有限。

(三) 针对性的比赛设置

新闻学院本科生大三下学期的《跨媒体传播实验》可以说是对前面三个学期跨媒体学习成果的总结, 最后一个学期不再是报名参加工作坊, 而是制作自己的作品参加“接力杯”比赛, 最后的参赛作品就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主题表现能力的综合检验。

关于“接力杯”比赛的作品, 要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网络交互等元素, 最终作品文件类型要适于在网络平台发布。参赛作品的主题一般分为“新闻组”和“非新闻组”, 从往届提交的作品类别来看, “非新闻组”的作品数量要多于“新闻组”作品, 因此按照数量比例来评审后, “非新闻组”获奖的作品数量也要多于“新闻组”。如果不考虑学生是否是因为作品的难易程度而选择非新闻组, 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 学生的跨媒体学习成果不被局限在新闻领域,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作品的评审方式采取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相结合, 大赛中所有项目组的最终作品将呈现在大赛专设的网站上, 全部团队的作品提交至网络平台后, 将开放网络投票和评论, 力求做到公开、透明、公正, 这种互动性较强的评审方式也展现了新媒体应用的特色。作品评审一般要经过初选入围和决赛终审环节, 虽然每一年的参评人会发生变化, 但是大致的评审机制没有太大变化。一般来说, 在初选阶段由新闻学院每个专业各三名老师对本专业作品打分, 三个分数之和较高的作品入围;终审环节的评审包括校内学院领导老师和校外业界专业媒体人士, 有时也会有高年级的学生代表。[2]在第一届接力杯比赛中, 媒体人士、教师和学生的投票权重为4:4:2, 单票计分时, 去掉最高和最低的5票, 分数按顺序排列得出最后名次;在第三届的终审环节中, 评审团队综合考量各参赛作品的选题内容和呈现形式, 分别对新闻类入围作品和非新闻类入围作品进行评分与排序, 不同排序对应不同得分, 累加所有得分数, 得出的顺序即最终的排名。

另外, 比赛还可能视情况分设“创意”、“设计”、“采写”、“流媒体作品”等若干单项奖, 在鼓励同学跨媒体创新的同时, 对单项媒体技能突出的学生也给予相应的奖励。除此之外, 对接力杯比赛的获奖者还会颁发荣誉证书, 并可以给予相应的科研或学术加分, 这些都调动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 特设专家委员会

中国人民大学顺应新媒体兴起的趋势针对新闻学院本科阶段开始进行课程调整, 并且特别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跨媒体专家委员会”, 这是大陆传媒专业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专门应对跨媒体、媒体融合等新兴领域、由业界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首批受聘的20位委员由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中国国家地理等机构的新媒体主管组成, 特设的专家委员会为学校的新媒体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指导, 同时方便了学校跨媒体教学的咨询并为学生搭建了多样化的实习渠道。

(五) 技术入门

新闻学院大二上学期跨媒体课程开始的内容主要是由老师选拔的骨干们分组带领“小骨头”们学习一些主要软件的使用, 比如Photoshop、Premiere、Audition等。一般是由三个骨干来带领二三十个“小骨头”, 自主安排课程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上课形式一般是先由骨干们带领“小骨头”们一步一步学习使用方法, 然后“小骨头”们自主练习, 骨干们进行修正指导。其实在大一大二的课程中就有了《新闻传播技术基础》和《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课程作为必修课来教授各类软件的使用包括flash、网页制作等, 这些技术软件的学习使用都是后面的很多跨媒体作品制作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

也就是说, 整个《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的开端是先带领学生们学习基本的技术, 而这些软件的技术应用是后面制作跨媒体作品的基本技能, 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课程实施步骤, 不过软件应用的学习也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不断熟练, 再加上现代科技环境下各类应用软件更新速度很快, 所以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是应该贯穿在整个新媒体学习过程中的。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改革还会不断深化并且继续改进, 让高校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培育出适应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三、人大与政大新媒体课程改革之对比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从历史发展到学科体系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两所学校都有政治学科的背景, 都是以人文社科类学科为主的教学体系。人大和政大的新闻系都是本校的优质学科, 有着长足的发展历史和教育成果积淀, 都是在本地区具有先锋性领导性先行性的院系, 对于本地区各个高校的新闻系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两所高校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中新媒体兴起的浪潮, 基本上都是在2009年前后做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改革, 努力培养更加先进的专业化人才以达到新潮流下的人才需求标准, 但是在新媒体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上又有着各自的鲜明特色。

(一) 课程开设范围不同

从课程开设范围上来说, 中国人民大学直接具体针对本科阶段的新闻学院开展跨媒体传播实验课, 而且一般来说新闻学院的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在其他学院并没有这样专门的明确的新媒体课程, 但是在一些与现代数位技术联系较强的学院也会顺应新媒体趋势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融入新的元素, 比如在艺术学院就有很多数位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台湾政治大学实行的是“学程”制度, 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类似的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学程, 而且这类学程是面向全校的, 不仅针对传播学院。另外, 学程的招收人数有一定的限制,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报名申请后需要通过选拔才能修读。

(二) 课程内容偏重不同

在课程内容方面, 两个学校的偏重点也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因为人民大学的新媒体传播实验针对的是新闻学院, 所以在实施上会偏重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结合, 新闻内容的线上传播经营比较多, 比如说网络社区的营建、微信客户端的开发运营、微博账号的经营等, 而且对于这些互动内容的经营管理也会有专门的课程来讲授。而台湾政治大学的数位内容学程比较偏重影视艺术的制作包括动画叙事等,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比较文艺, 动手实践性很强, 并不一定是针对新闻报道进行, 各种专业背景都可以融入进去。

(三) 课程实施形式不同

在课程形式方面, 两个学校都有新媒体课程上的新变化, 但是具体实施上还存在明显的差别。人民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改革是以做项目的形式来实现的, 比如前面提到了各类工作坊, 每个工作坊的成员基本上是边学边做, 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只需要选择一个工作坊, 到学期末按照最终的作品结合平时的表现得到最后的成绩。《跨媒体传播实验》虽然是出现在学生课表中的必修课程, 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并不是一般的上课模式, 而是由不同工作坊的老师灵活安排上课时间和作品制作方式, 不同工作坊的学生虽然说是上的同一门课, 但是上课的内容、时间、地点等都各不相同, 但这些工作坊都是《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之内的项目。

而台湾政治大学的数位内容采取“学程”制, 更像一个供全校学生申请的课程包, 有系统的明确的课程安排, 对于核心必修课程每个参加学程的同学都要修读。简单来说, 政大的数位学程是按照上课模式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然后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所学。

当然, 两所学校新媒体教学特色的差别也并不只局限于课程设置, 在学生日常学习中也有体现,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在开始实习时会有很多人参与到网站的运营编辑, 而台湾政治大学的学生很常见的是到电视台, 比如台湾电视台、台湾中国电视台、台湾中华电视台等台湾“老三台”以及其他电视台等。而且台湾的“产学合作”特色比较明显, 社会业界单位与学生社会实践联系较紧密, 前者绝大部分会积极支持学生的实习活动。

四、结语

总之, 中国人民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改革都是对于新媒体发展潮流的应对, 是推动数位时代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不过在各自的实施中体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比如人大的跨媒体课程较为具体、小众, 而政大的数位学程较为广泛, 学生比较自主, 有比较充足的资源支持来表现自己的创意。两所学校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人大可以逐步扩大新媒体教学改革的招生范围, 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 努力改善教学资源和条件, 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我发挥和创造的平台。政大可以平衡一下新媒体内容在数位学程中的比例, 更具体地进行新媒体教学课程配置等。

对于我们常说的新媒体, 台湾更多的说法是数位化, 其实数位化的范围要更为广泛。在互联网时代, 大数据成为一个明显的特征, 各类数字化新媒体崛起, 互动环节更加突出。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 对于当前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很多学校跟随时代潮流进行新媒体教学改革, 而且新媒体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体现并不仅仅在于专门的课程配置, 新媒体的影响也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

新媒体虽然在近几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 但也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在实际校园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掌握新媒体的潮流。政大传播学院大三的学生怡君说, 对她来说新媒体感觉就是Facebook、Plurk、APP之类的, 但是“我对这类的东西蛮不喜欢的, 我们这边是大概我高中的时候开始流行Facebook, 但我几乎不用。上了大学不得不用, 因为很多功课或报告都会在上面讨论, 我一直觉得每天上Facebook让自己的生活大半时间被占用了”。尽管如此, 我们在校园里在大街上, 随处都可以看到拿着智能手机的人, 现在的我们与朋友的联系也越来越普遍的依赖于社交网站或APP等。在台湾应用比较多的就是Facebook、Line、Skype等, 在大陆比较常用的就是人人网、微博、微信、QQ等。而且很多一般性课程的交流作业等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新媒体的应用, 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了, 绝大多数现代人都很难独立于新媒体潮流之外。而各大高校教育中面对新媒体潮流所做出的教学课程改革也将会继续深入下去, 更好的运用新媒体的优势, 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1[1]详见台湾政治大学网页:http://dct.cs.nccu.edu.tw/cours es_1.php。

中国人民大学2019新闻与传播招生简章 篇8

摘要:全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包括学术专著、教材、论文的出版发表情况,介绍了国内有关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和学术队伍建设情况,并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289-03

1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1.1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出版情况

1.1.1体育新闻传播类学术专著数量激增,领域拓宽2004年7月,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所著《体育新闻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学开始登堂入室,进入高校学科体系行列。仅2004-2007年三年半时间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式出版的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译著即达到了21部之多。这些专著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体育新闻理论、体育传播理论、体育新闻业务、体育媒介营销、奥林匹克传播、体育媒介研究研究领域。

1.1.2实证性研究受到关注实证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最推崇最重视的研究方法,也是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近年来,在08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开始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体育新闻传播问题。这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是2004年出版的《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申奥篇)》与《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雅典奥运篇)》。这两部书均由北京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等著,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与方法模式。

1.1.3体育新闻传播史学类专著处于空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是本学科的基础与出发点。但截止到2007年7月,我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有关这方面的学术专著更处于空白。

1.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2004-2007)发表情况

2004年以来,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数量成倍增长,研究领域与范围从体育新闻研究拓展到体育新闻传播史、体育媒介营销、体育传播与新媒体、体育广告、体育电影等。

1.2.1发表核心学术期刊上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7年上半年,发表在新闻类与体育类核心学术期刊上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共278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记者》、《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传媒观察》、《新闻战线》、《新闻界》、《新闻大学》等12种新闻类核心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78篇;占64%;在《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11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00篇,占36%。

1.2.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选题范围与分类情况

1.2.2.1体育新闻基本理论研究从2004年始,我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每年都有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从1997-2003年期间,体育新闻理论研究开始起步,但每年论文不超过20篇。而从1994-2007年上半年,在新闻类和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体育新闻理论方面的论文达到12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2002年以后发表的。2003年后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势头(图1)。

图1 1994-2007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体育新闻理论类论文

从选题结构来看,目前主要涉及的八个领域中,体育赛事报道研究和体育新闻教育研究的论文也占了一定比例。体育新闻价值与报道效果研究成果很少(图2)。

图2 2004年以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体育新闻理论类论文分类

1.2.2.2体育传播学理论研究2004-2007年,有关专家对这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体育传播学的学科特征与研究现状——兼论体育的传播特征及其信息符号理论》(陈伟,郝勤,体育科学,2006年 06期)、《现代体育传播的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肖焕禹; 冉强辉; 陈玉忠; 体育科学2004年 09期)等。总的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不多,研究的问题也待进一步深入。

1.2.2.3体育新闻教育研究2004-2007年,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的体育新闻教育类论文15篇。学者们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对国内新生的体育新闻教育状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手段、措施、专业建设、课程设制、教材编写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而为我国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科研成果与改革依据。

1.2.2.4体育新闻媒介研究在2004年以来发表在国内新闻类与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中,研究体育媒介的论文占了很大比例,超过了50%以上。其内容涉及媒介组织、媒介生态、媒介市场、媒介与体育、媒介与奥运、媒介与社会以及媒介自身之间的关系等等。

1.2.2.5体育文化传播研究据对新闻类与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统计,2004-2007年上半年这方面发表的论文仅32篇。从研究范围来看,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奥运文化传播研究上,而对当代体育传播,尤其是国外同行所高度关注的体育媒介传播中的效果、社会、受众、阶层、民族、性别、权益、思想、精神等问题则鲜有涉及。

1.2.2.6体育新闻业务研究在2004-2007年6月体育类和新闻类核心类期刊中,体育新闻业务类论文数为73篇,远远少于体育新闻理论类论文数量(表1)。

比较2004年前体育新闻业务类论文发表情况,有以下明显变化:1) 体育新闻业务类的学术论文数量呈增长态势;2) 体育新闻报道类论文大幅增加;3) 2004年之前体育新闻编辑策划和体育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但现在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图3 2004年至2007年6月体育新闻业务类学术论文数量统计

1.2.2.7体育新闻传播史研究体育新闻传播史研究是体育新闻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体育新闻史学论文发表数量较之2004年基本是空白的状态有一定突破,但相对其它领域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2学术组织、学术会议与学术队伍建设情况

2.1体育新闻传播学学会的成立与三次全国体育新闻传播会议的召开

2005年7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在成都体育学院成立,并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最大的学术组织与团体,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至2007年,体育新闻传播分会成功召开了3次全国性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体育新闻传播新视野》一书,编发了《体育新闻传播通讯》共6期。

2005年7月,在成都体育学院举行了全国首届体育新闻传播研讨会暨讲习班,并举行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挂牌仪式。2006年7月,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主题为“体育新闻传播的创新与发展”。2007年7月,第三届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会议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问题进行了研讨。

2.2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体育新闻传播参选论文情况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首次设立了体育新闻传播学分会场。这是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新闻传播学正式成为中国体育科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促进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科学大会,共收到申请论文4 925份,其中体育新闻传播学类论文161篇。从数量上来说,在体育科学学会17个分会中位居第10(图4)。

图4“八科大”论文申报数量统计

从论文研究涉及的领域来看,主要包括了体育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体育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及体育新闻传播史学研究三个部分的内容(图5)。从这三部分内容分布的情况来看,体育新闻理论研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161篇参会论文中,有关体育新闻史学领域研究的论文不足5篇。

图5“八科大”体育新闻学论文分布

从论文的关注的热点来看,主要是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新闻传播与媒介服务,体育媒体的发展现状等。尤其是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议题,如关于手机媒体的研究、奥运会吉祥物符号传播研究等等。

3当前体育新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3.1大力拓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目前,体育新闻学研究主要分为理论,业务和史学研究三大板块,体育传播学主要分为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两大板块。总的看来,目前的研究还基本是追随母学科的研究路子,缺乏对体育新闻与体育传播本身规律、特点及运作方式的深入研究,对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介绍与引进不够,对国内外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敏感,对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对体育新闻与传播的影响研究不足。另外,对当代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实践中出现的很多新问题,在现有的研究理论框架下很难去解释。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拓宽我们的视野与思路,拓宽研究的范围与领域,建立起具有独立学科特征和研究领域的体育新闻传播学。

3.2加强与母学科联系,深入研究本学科的规律、特点与问题体育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鲜明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它既是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注重对母学科的把握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体育新闻传播本身规律的研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轻视对新闻学和传播学母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以至于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缺乏理论支撑,无法深入下去,也得不到母学科学界的认可与支持;二是对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本身的规律与特点研究不足,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体育加新闻或体育加传播的层面,既不能解决体育新闻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也无法确立自己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3.3学术研究与当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体育新闻之所以能成为当代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品种,体育传播之所以能成为当代社会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主要是由这一新闻品种和传播现象的“体育”特色所决定的。研究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必须深入研究现当代体育运动特殊的规律与特点,了解当代体育的发展与变化,研究当代体育运动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与媒体报道和传播中出现的问题。现阶段,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者应把自己的研究与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问题与各类传播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应关注大众传媒与中国体育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中国体育传播过程中的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性问题。

3.4加强与媒介的联系与勾通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价值。我们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当代体育媒介,研究体育报道和体育传播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媒介组织紧密合作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目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不少研究者没有媒介从业经历,也没有和媒介建立密切的联系,对媒介制度、组织、规律、特点、行为、活动、操作方式以及体育记者都缺乏了解,对当前体育报道与体育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把握不足,从而无法确定研究的方向与目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研究。

3.5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应具有批判的精神随着体育与媒介的商业化成为世界体育传播发展的主流,无论是体育新闻报道还是媒介体育传播都产生了大量新的问题,亟待理论界学术界予以研究并提出对策。这赋予了体育新闻传播学以新的重要职责。一方面,我们要研究新闻媒体如何担当体育运动“把关人”角色和职责,推动媒体对体育运动中再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另一方面,针对“媒体监督社会,谁来监督媒体”这样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新闻理论界学术界具有强烈的“媒介监督人”角色意识,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影响和促进媒体的发展。

3.6加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水平也有一定差距。目前我们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不多,对国外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成果缺乏了解,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应当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重视国外体育新闻传播专著和文章的翻译与介绍,吸取和学习国外学者专家的经验与研究方法,扩宽我们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完善中国的体育新闻学科体系。

3.7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体育新闻传播学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目前国内本学科研究队伍主要是由一批各体育院校新建的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的年轻教师组成。同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具有年纪较轻、事业心强、富有朝气、普遍学历层次较高等优势,但也表现出教学科研经验不足,媒体经历不够,学术研究功底尚浅等不足。应当看到,这批3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决定着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大力扶持和鼓励青年学者的科研活动,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搭建成才的平台。另外,我们还应吸收和引进业界和其它学科的人才加入我们的研究队伍,加强业界与学界以及各学科间的互动,以此来加强我们的学术队伍建设,优化我们的人才结构。

4结束语

上一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小学下一篇:参加滕州市英语优质课评比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