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12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通用3篇)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总书记曾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环境持续趋紧和各类要素资源制约较为严重,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研发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力量。研发创新平台因其具有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功能,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核心抓手。2017年自治区出台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30条”,对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安排部署,尤其是如何进一步加快地域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研发创新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出了新举措新要求。

为了全面落实自治区、市、区委政府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根据区委主要领导的安排,区政协成立了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交流讨论和征求市、区相关部门意见等方式,对我区研发创新平台基本情况、研发领域、人员构成、资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截止2018年3月,大武口区共有企业研发创新平台22个,其中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1个,自治区2个,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R&D人员1743名,占全市科技活动人员的62%,其中博士17名,硕士76名,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4%。

科技投入持续提高。近三年我区为艾森达、鑫睿通等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批风险补偿资金贷款3550万元,组织申报科技项目127个,对接争取资金7000余万元,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6%。2017年全社会R&D投入2.8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35%,在全市排名第一,在全自治区排名第三。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区域内企业技术中心R&D经费投入2.3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50%,企业技术中心及其所属科技人员是全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如,中色东方钽铌特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年来来共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电容器级高比容钽粉、4N5高纯钽靶材、高纯铌材、射频超导腔、铌钨合金涂层等20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8项,钽粉、钽丝、超导铌材的研发水平与国际基本接轨,钽丝、钽粉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占有率分别位于世界第一和第二。奔牛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等6大类32个系列423个品种,新产品开发速度、核心技术指数持续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引领着国产刮板成套输送设备的发展趋势,产品技术性能代表了目前国产综采设备的最高水平,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在重型刮板机生产制造领域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维尔铸造企业技术中心,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发展路径,持续创新,产品技术水平由低端迈向高端。截止目前,形成了4类200多种产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经济下行不利环境中仍以40%的速度增长,成为全区及全市科技创新的典范。

平台建设步伐加快。结合自治区驱动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与高新区共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技项目,石嘴山市在辖区建设了科技园,现入驻科研平台及服务机构29家,其中大武口区企业入驻15家,积极推进东西部合作机制,柔性引进创新团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发创新平台数量少。我区域内企业研发机构数仅占规上企业数的46%,我区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主要集中在中色东方(6个)、天地奔牛(4个)等少数大中型企业中,平台数量少且相对集中,缺乏能够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公共研发平台,辐射带动力弱。缺少高层次人才聚集、高水平项目研发、高协同技术攻关的大平台在我区布局建设研发分支机构。

(二)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共性技术顶层设计和规划,内生动力不足。大多数企业缺少技术储备、技术研发队伍和研发投入,在转型发展中传统产业层次较低,研发创新大项目、好项目较少,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成效不突出,名优特新品牌数量少。

(三)研发创新人才稀缺。由于缺乏区位优势,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同二、三线城市相比,出台的政策吸引力不强,造成科研创新型人才短缺,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全区科研创新机构中硕士学历以上人员76名,占技术机构科技人员总数的16%,科研机构人员及高学历人员少,直接影响科研平台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

(四)科研机构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区R&D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由于基数大、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政府引导性投入严重不足。从R&D经费投入看,2017年全区R&D经费占GDP比重为1.35%,虽然高于自治区和全市水平,但远低于全国2.15%平均水平,与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2.0%目标差距还很大。从规模以上企业办的科技机构经费支出看,我区科研平台除西材院是独立法人单位外,其他均是挂靠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仅仅靠企业从销售中挤出的有限资金投入到科研中,能够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资金非常有限。

(五)与高校合作不够广泛深入。尽管我区逐步建立了院企合作机制,与高新区共同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石嘴山建设了分中心,积极推动中南大学与宁夏圣川碳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并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但由于区域创新环境差、财力支撑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产学研科技合作关系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协同创新、柔性引智引才、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扶持机制还不够完善,扶持力度及灵活性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使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不能得到快速、有效解决。

三、对策和建议

研发创新平台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在加快区域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不动摇,构建以产业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开放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创新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创新发展格局。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一要进一步拓宽研发创新平台产业领域,由相对集中转变为百花齐放,大力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聚集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发展的新局面。二要鼓励引导企业搭建为行业和区域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检测检验、设备共享等专业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通过生产协作、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组建联盟、投资合作等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服务,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新业态。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形式,推动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整合已有的检测资源搭建设备共享平台,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推动全区由工业摇篮向技术创新摇篮转变。

(二)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一要引导培育企业内部创新管理体系和创客文化,激发每个员工的创业创新精神,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形成持续的创业创新动力。二要对企业的研发、创新项目管理、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全面系统和可持续的管理,培养和保持创新能力,保护创新成果,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形成有效的生产力。三要下决心投财力,针对区域内企业自建或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企业研发机构制定奖励、研发经费补助、研发设备仪器补助、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科研用地优惠供应等方面的财政资助与扶持政策。

(三)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一要抢抓“科技支宁”机制建立机遇,通过“双招双引”,柔性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引进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团队的高端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二要加强与区外创业黑马等知名企业家培养机构合作,共建共享石嘴山企业家学院的培养学员、人才培养基地,提高现有企业家综合素质,培养本土技能人才。三要要借鉴其他市、区人才引进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区实际,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上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供较为完善的研发创新平台供技术人才研发使用,真正发挥科技人才的专长和作用;在完善人才评价、流动、配置机制上狠下功夫。

(四)加大财政经费投入。2018年宁夏科技大会明确指出:要求各县区财政R&D经费投入年增长速度30%以上,任务必须落实到位。一要作为企业主导建设的科研平台,要在每年的收入中加大比例留取经费以保障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二要区财政应该对科技机构能力建设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三要落实好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坚定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把更多资金和精力转向科技机构建设。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一要深化与重点及特色高校院所合作机制。重点布局与我区地域内产业关联度高、专业特色强的高校院所,支持高校院所以智力投入、技术转移、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促进优质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与互利共享。二要积极搭建各类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借助院士专家、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联合共建、或者整合共享研发设备、检测设备、人才优势等方式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逐步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协同发展的区域产学研创新联盟。

(六)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以科研成果及其贡献大小作为根本的考核标准,加大对科研带头人、技术骨干的奖励力度,以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转型升级,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2

1 云计算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云计算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 使用的便捷性。二是, 服务提供的多元性。三是, 用户端设备成本的低廉性。四是, 服务的安全性。云计算的本质、特征、功能等, 决定了它将成为解决电子政务三大难题的强大武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政务业务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互联互通。

那么, 云计算对电子政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是, 为从根本上打破各自为政的建设思路, 提供了可能。在未来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 一个机构或者部门可以不建立独立的数据中心, 充分利用资源云。二是, 通过统筹规划, 可以把大量的应用和服务放在云端, 充分利用云服务。三是, 通过第三方、专业化的服务, 可以增强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四是, 可以大量节约电子政务的建设资金, 降低能源消耗, 实现节能减排。

2 云技术环境下济南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总趋势可以概括为十个字, 即整合、互联、共享、重构、效率。所谓整合, 就是对已有的应用系统要进行深入整合, 实现重点业务领域的跨部门协同;所谓互联, 就是要克服条块分割, 加快实现互联互通;所谓共享, 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 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和能力;所谓重构, 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 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系统、特别是面向公众的一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系统,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所谓效率, 就是要提高电子政务的资金使用效率, 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国产化水平。

济南地区目前主要的利用云技术为政务服务的平台有两个, 一个是省科学院建立的山东省云计算中心, 一个是济南市政府与浪潮合作建设的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

2.1 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情况

(1) 基本情况

山东省云计算平台规划于2009年, 正式成立于2010年8月。经过近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成为面向政府机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中小企业、行业用户等四大类用户提供多种云计算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山东省云计算机房建筑面积为520平方米, 主要划分为网络区、动力配电区、互联网区、政务外网区、环境监控区、恢复演练区。整个平台目前通过裸光纤将计算中心、齐鲁软件园、超算中心进行了互连, 总的资源达到110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和接近3P的存储, 另外拥有联通、电信双互联网链路和电子政务专线、万兆交换能力和六层安全保障体系。同时, 平台也正在将其他的数据中心 (比如地市、园区、行业数据中心) 进行接入 (目前已经成立了临沂分中心、寿光分中心) , 逐步形成“一个管理中心、多个跨区域数据中心”的资源分布格局, 更好的服务于全省信息化建设。

(2) 运营情况

目前省云计算中心面向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服务, 服务企业包括中国重汽、招金集团、环球医药、精诚电子、山东众阳软件、金和软件、广西联道软件、红杉树 (杭州)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酷博睿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伟东集团等。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山东省经信委、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台办、山东省法制办、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国资委、山东省中小企业局、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能管中心、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省老促会、武警消防总队、济南市经信委、济南市科技局、济宁市经信委、威海市经信委、聊城市经信委、寿光市人民政府等。

主要的电子政务系统包括:山东省科技奖励管理系统、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山东省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居民健康物联平台、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

2.2 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

(1) 基本情况

2013年11月, 经市委、市政府批准, 我市与浪潮集团正式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启动了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和应用工作, 开启了我市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和整体服务外包的运行模式。该中心是全国首个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中心, 将少部分政府应用平台运行在济南云计算中心上。在此基础上, 济南市将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外的非涉密信息系统全部迁移到指定机房, 实行集中委托运维管理。

目前已有53个部门、300多项业务应用协调、20多项跨部门系统, 共1300多台硬件设备在云中心运行。浪潮集团负责了中心机房的运行管理, 机房配套设施和全部硬件设施的统一运维和维保服务等工作, 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建立了完善的计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 对基础资源数据交换平台、数字认证中心、安全防护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 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可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基础支撑软件及数字认证、电子邮件、云盘等各项公共支撑服务。

目前全市已有100多个新建项目迁移到云平台运行, 主要用于互联网、政务外网的业务应用、多项应用部署在浪潮小型机平台, 开创了国内党政机关使用国产小型机的先河。

(2) 运营模式

第一, 以购代建, 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完全采用购买云计算服务的模式进行。同时, 结合自身的实际, 按照精简节约、满足需求的原则, 委托浪潮集团建设了一个可以满足全市各级部门和单位, 电子政务应用需求全市统一的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

第二, 充分运用基础设施, 避免重复投资。市级业务和区县业务分开运行, 同时又互为灾备, 在充分体现合作共建模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保证数据安全, 避免重新投资, 加快建设进步。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实现了两地三中心运行的架构, 在济南本地以及异地有数据中心, 同时在济南还有浪潮的第四代云计算中心。

第三, 提供全面的公共支撑服务。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涉及到的软件、硬件均由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提供, 各单位按照实际需求申请资源。在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应用润色方面, 为保证其专业性, 仍然采用自行开发的模式, 开发完成后, 统一部署在云计算中心进行运行。

第四, 转变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运行之后, 实现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模式转变, 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将主要精力投身到信息化建设规划、应用梳理、应用软件开发、公众服务等工作中, 大幅度的提高各单位电子政务的综合绩效和为民服务水平。

3 政务云建设的发展趋势

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 无论是济南政务云中心还是省云计算中心, 下一步建设的重点都是在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大数据中心, 实现数据存储、查询检索、垂直搜索、分析图表、咨询报告、商业智能 (BI) 、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其中济南政务云中心主要依托浪潮的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 同时利用浪潮先进的小型机打造快速、安全的云中心和大数据中心。而省云计算中心则重点通过相关搜索引擎技术实现对大数据的分析汇总。

4 政务云仍在面临的挑战

云计算是电子政务变革的大好机遇, 借由“政务云”的部署, 公众将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优质服务。有机遇就有挑战, 刚刚兴起的云计算在发现道路上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 是安全性问题。这也是制约云计算快速推广的最大阻力。对于政府机构来说一些工作甚至牵扯到国家安全, 不得不慎之又慎, 对安全性的要求比企业更严格, 而一旦发生问题其破坏力也将更大。

其次, 是云基础设施的部署和改造。鉴于云计算与传统的IT部署方式有很大区别, 在对云平台的部署上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基于政府部门是一国之最庞大“机构”, 其云平台的建设必定牵涉甚广, 因此对部署方案的要求也就更加复杂。

再次, 对政府部门来说, 考察云计算供应商则存在“轻成本, 重服务”的特点。在安全性、易用性、稳定性、快速响应、技术支持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使得政府对云服务供应商的挑选非常严格。这也就表示, 只有少数综合能力过硬的供应商可在挑选范围之内。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3

为了确保生鲜乳的质量安全,2012年省财政安排1050万元用于支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试点,对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和加工前贮存等环节实现了适时动态监控。从一年来的实施情况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该平台的主要内容是:依托中国电信3G网络、结合翼机通等物联网技术,以奶户手机、奶站、乳企POS机作为操作工具和信息传输载体,来实现奶账统计结算电子化,达到精准掌握生鲜乳数量;以GPS定位和奶车罐口电子抓拍,无线上传图片管控奶车的营运过程;以在奶站关键点安装摄像头和通过中国电信2GCDMA卡传输现场实时画面,管控奶站的收奶行为。

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4个基本功能:一是能够精准掌握奶量,防范非法添加。由于目前机械化榨乳站的普及,使奶农开始牵牛到奶站集中榨乳,为开展信息化监管提供了条件。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精准掌握每头牛的挤奶量,得到奶站的总收奶量数据,同时也能精准掌握乳品企业的收奶明细,得到奶站的交奶量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可以有效防范非法添加行为发生。二是能够有效监督奶车,防止调奶行为。通过监控奶车的运行轨迹,可实现生鲜乳运输途中监管,掌握是否有非正常中途停靠,防止在运奶过程中添加化学物质调酸、调碱和压菌等行为。三是能够远程控制奶站,监视关键部位。信息化平台可以监控奶牛乳区消毒和弃乳留样过程,储奶间的制冷罐有奶封闭过程,散牛奶收购、私收抗奶等行为,确保奶站管理科学、规范。四是能够联网现有数据,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平台,既能结合生鲜乳“三方检测”每天抽取的生鲜乳样本检验的相关数据,将生鲜乳入厂前的监测数据与之并网,进行统计与分析,又能结合奶牛群体改良计划(DHI)相关数据,指导奶牛养殖环节,还可以与已经运行的奶牛保险、购买奶牛贷款、奶牛合作医疗等系统互联,实现数据共享,完善奶业服务体系。

二、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运行方式

在运行方式上,主要采取三步连环监管法:一是奶农牵牛到奶站挤奶后,由奶站将奶量和奶价信息输入POS机,经奶农核对无误后,再用指定手机在POS机上刷机确认,确认后奶农会收到短信,短信载明奶量、奶资的当日当次数据和累计数据;与此同时,相应数据同步传输到控制中心,并自动生成当日、当月、本年度的该奶农、该奶站和所有奶站的奶量、奶资数据,从而得到精准的统计结果;系统生成每个奶站当天的收奶量以后,自动比对该奶站向乳品企业交售的鲜奶数量,一旦发现哪个奶站收奶量和交售量差异超过合理误差,系统在控制中心界面提示的同时,向监管人员手机发送“报警”短信,监管人员马上介入调查,为彻底杜绝“非法添加”行为提供信息和技术保障。二是通过对每辆试点奶车加装GPS定位系统和车载奶罐口开启自动抓拍装置,一旦哪个奶车中途停车开启奶罐口,监管人员就会收到“报警”短信,20秒之内该车奶罐口实拍图像就会传送到控制中心屏幕上,监管部门可以随时调取奶车运行情况。三是通过对试点奶站关键部位安装3—6个摄像头,影像数据二次压缩后,通过中国电信2GCDMA卡传至控制中心,监管人员随时调取实时数据,管控生鲜乳收购、贮存过程。在分级查询上,根据不同授权等级设置了4个查看页面:一级界面为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管理员掌握全部系统数据;二级界面为乳品加工企业、管理员掌握自己企业的全部数据;三级界面仅供奶站查询相关数据;四级界面为奶农公共查询窗口,奶农通过电脑或手机登陆以后,可以查询自己的交奶数量和奶资发放记录,系统信息最低保存三年。在技术保障和服务上,重点开发了奶农服务功能,指定专业运营商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负责奶业信息平台运行与配套服务,开通了“6010000”奶农咨询专线,奶农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固定电话获得便捷帮助与服务。

三、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取得的效果

从先期启动试点的齐齐哈尔市的运行情况看,2012年,信息平台共对齐齐哈尔市1.37万名奶户、211个奶站、69台奶车实施全程监管,监控范围覆盖运营奶站的35.17%、运行奶车的17.25%。监管期间,共发现奶量差异自动报警72次,监管部门查处牛奶掺水案件9起,26.37吨。奶车运行轨迹改变自动报警31次,监管部门查处违规倒运含抗奶26次、117.22吨,控制酸败奶欲私卖现象11起、46.53吨,涉案的生鲜乳全部予以销毁。使非法添加行为得到有效根治,保障了进厂生鲜乳的质量安全。下一步,随着大庆、绥化市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全面启动和其他地市的陆续实施,监管平台的作用和效果将更加明显。

四、下一步政策建议

下一步,将在总结完善目前监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对全省的3062个生鲜乳收购站配备监控系统、1330台生鲜乳运输车配备GPS定位及监控系统,运奶车全面纳入监管范围,为奶农配备手机和物联网卡,实现奶业生产信息化监管全覆盖。一是完成硬件设施的建设,届时可以对全省境内所有奶站、奶车实施数字化监管。二是应用、驳接牧场管理系统,对境内规模化养殖场实施监管与服务,力争承担起奶牛疾病预警和生鲜乳理化指标的统计与分析等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平台在畜牧防疫、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辅助功能,力求功能与效用最大化。四是积极申报农业部农业农村信息化基地认证,稳定长效地发挥平台作用,目前项目已被推荐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证”重点项目,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申请农业部的支持,争取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认证的30个项目之一,使其真正成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成功尝试和典型范例。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大武口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大武汉开业策划书07-10

中国企业双赢领导力的4大武器!09-06

上一篇:时间的伤感句子下一篇:精编幼儿园小班生活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