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纪念与远行
改纪念与远行 篇1
纪 念 与 远 行
----写在桃蹊文学社成立20周年
张淑美
1992年5月,桃蹊文学社成立。翌年5月,第一期《桃蹊》出刊,时任原中文系主任的徐荣街教授题写了刊名。他说写作以文字立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贴切。
徐荣街教授在22岁时写过诗歌《你只有二十二岁—雷锋颂》,刊载在《中国青年》杂志上。那是1963年3月,毛主席还没有为雷锋题词。这首诗,被许多著名朗诵家朗诵,并多次在中央及省级电台播出,国内各种大型诗歌朗诵会也多次选用。2003年我和汪缚天教授组织过“徐荣街作品朗诵会”,播音主持班的同学在敬文图书馆报告厅朗诵徐荣街教授的作品。在忙来忙去的瞬间,看到徐老师眼里的泪水,我也禁不住流了泪。今年《天津日报》4月11日20版又刊载了《你只有二十二岁—雷锋颂》。
这是不得不说的事情。
1994年,电视剧《无雨的日子》,以大学生辩论赛为主要剧情,获得全国大学生电视剧大赛最高奖——理想杯,把撒贝宁主演的北大作品压到第二名。文学社李润霞、田崇雪也是该剧编剧,文学社社长郭峰出演第二男主角,我还为他加了不少戏。当时文学社的很多社员出演其中的角色。之后,该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奖项。这部作品直到现在还被学校在各种场合提及。该剧的参与者大多从事了与文学、影视相关的工作。
《桃蹊》开始有名气了。
2004年,教育部评估我校的本科教学水平。我受命组织一台体现我校语言文字教学特点的晚会,请来了我校已经毕业的朗诵高手,如电视台的赵少岩、姜晓翔、吴迪,教育局的张焰等。晚会的高潮部分是张焰朗诵1990级学生刘成娟的作品《母校,我只想成为你的骄傲》。没有朗诵完张焰就流泪了。晚会的节目单上印了两篇散文:《母校,我只想成为你的骄傲》和《生命的方舟》。刘成娟是《桃蹊》文学社第一任社长。现在是四川报界名人了。《桃蹊》有了很多的成绩。
2009年4月,《桃蹊》第15任社长刘梦甜带领社里几个同学做大学生科研立项课题,历时一年,小有成就。2010年2月,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几个做了团队毕业论文《大学文学社团参与中学文学素质教育途径的研究》,获江苏省优秀团队毕业设计(论文)。这是对桃蹊社团经历进行的理性总结。策划很好,四篇论文前后承接,成为一个系统,很有创意,也有推广意义。这是我校第一个文科学院获奖的省级团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桃蹊》开始研究自己并有所拓展。
2011年,电视散文《生命的方舟》再次获得江苏省电视作品大赛特等奖。这部作品自2001年起,为我校赢得众多荣誉。散文的原作者是林光华、田崇雪和我,掌机拍摄的是电视高手刘永宁老师,组织方是现在做统战部长的任越。我们一大帮人发了疯的想做第一。后来就真的是第一名。林光华、田崇雪都是文学社的写作高手。林光华在世界各地转了一大圈,学了一身的本事,现在从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田崇雪早已是文化名人,今年到徐志摩的康桥寻找柔波中的青荇去了。顺便提及的是,2011年9月,我们几个文学院老师带几十位特级教师去台湾地区参观学习,沙先一副院长竟拿出一本最新的《桃蹊》杂志,惹得台北师大文学社的同学爱不释手,当场翻阅并留做纪念。
《桃蹊》和桃蹊人,满世界都是。
20年,《桃蹊》不仅是做文学,更多的是做文化。从文学到文化,其实只是印证梁启超所说的“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什么是文化》),其中“心”才是根本,有心才说明我们活着。不管做文学还是做文化,《桃蹊》让我们认识生命。写,就是我们的表达。在这个社团里,我们都是鲜活的个体,因了文字,感知彼此,呼应对方,都在读着和被读着。我们不寂寞,也不孤单。
我用回忆数着《桃蹊》,不仅是温暖的怀旧,而且是深刻的纪念。纪念那些与《桃蹊》一同走过的日子,和那些与《桃蹊》一同走过的青年,以及他们的青春。我由衷地感谢关心《桃蹊》的人们,从没有忘记他们。在网络时代,我会不时地搜索他们,关注他们,无论阳光灿烂的春日还是漫天飞雪的寒冬,我会长久地注视他们。
20年的纪念,一定不是为了告別,而是为了明天的远行。
我想坚定地说,校园文学从来就是文学的摇篮。想象与激情就是我们的财富。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文字的天空是精神的乐园。这个天空无边无际,近处有你,远处有当年的他们。你往前走,就会和他们并肩、合影。
感谢中文系1988级的周亚琳和杨中良,没有你们主编的《橄榄绿》杂志做先导,就没有《桃蹊》。你们愿意与《桃蹊》一起远行吗?
【改纪念与远行】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