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2024-11-24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策略(共8篇)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篇1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国产业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而农业物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物流的发展是生产和销售的桥梁,推动了农业发展。文章主要探究了农业物流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几点农业物流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物流;重要意义;发展策略

传统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参与主体不同,农民负责生产,相应的企业或者代理商负责销售,这样限制了产业化发展链条,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深化发展。农业物流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销售联系到一起,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所以,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支持力度。

一、农业物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物流以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为基础,以满足消费者为目标,提供生产资料、服务、农业产品到消费源的组织和管理,由农产品生产、储存、包装、流通、加工、分销、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物流可以实现保值增值。

(一)农产品物流推动产业链条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形式单一,缺乏系统的生产、运输、包装、分销以及配送等,形成的物流成本较高,无法获得良好的效益。而农业物流的建设促使企业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使农业物流企业更加专业,进而使农产品的流通更加顺畅,效益更大,同时增加了企业和农民的效益。

(二)吸收剩余劳动力

农业物流在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不少工作岗位。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设备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农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又可以吸收剩余劳动力,不仅合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使农民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农业物流中来。

(三)促使生产和消费对接到一起

传统农产品生产无法和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一般是通过超市、分销商进行销售,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可是将农业物流管理引入整个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就会促使农产品直接走向销售,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和成本。

(四)拓展了农产品的价值空间

二、农业物流的发展策略

以上对农业物流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充分表明农业物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农业物流。

(一)从政策上扶持农业物流发展

农业物流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推动三农发展,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加以重视,并积极宣传,促使人们意识到农业物流的重要意义;然后政府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税收、财政政策,激发农民和物流企业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对当前的农业物流管理机制进行改善,进而统一和协调农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提高物流技术

(三)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的转变物流模式,就要对观念进行更新,重视第三方物流的重要作用;并且形成共赢的理念,紧密联系物流服务商和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也要不断提高服务,以顾客为营销中心,进而挖掘更大的市场价值,降低物流成本;还要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平台,从信息上支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加强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并且改善农村的交通,形成农产品以及生产资料的仓储系统,并且促使仓储更加自动和调节职能,还要建立由生产、配送超市、批发市场组成的农业园区,为农业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篇2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现代农业概念,学术界曾提出了各种表述和设想。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1]。

2 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分布在全省54个县(市),垦区下辖9个分局,104个农(牧)场,职工39.7万人。黑龙江垦区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社会形态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区域。首先,黑龙江垦区已经步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这就为在黑龙江省垦区在现阶段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黑龙江垦区已经在黑龙江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必然对全国发展现代农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垦区示范效应的发挥,推动了黑龙江省现有的以家庭承包制为主的分散经营适当集中,农业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的推广以及农民的素质和观念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必将更具备可行性。再次,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建立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的思想明确,措施得力,有利于早日建成全国性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2]。

3 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

3.1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1)垦区农业装备的现代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投入,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

关注当代国际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吸收一切外来之长,并结合实际,不断地为我所用,形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针对现代农业的需求,黑龙江垦区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集中科研院所研究现代农机装备,根据寒地作业的特点改装革新,并与国内外制造厂家联手寻找现代农机装备国产化的新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几十家生产企业生产的新机具,长年在黑龙江垦区试验、示范,丰富了世界现代农业装备的研发。国外成型的农机产品预想进入中国市场,常常先投放黑龙江垦区进行试验、示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例如,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在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中从经济活动源头来解决如何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消解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突出的矛盾。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将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应用原则上看,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是对“资源-产品-污染-排泄”传统经济模式的摒弃。而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是遇制农业污染,发展农业的一种机制创新;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创新;是构建和谐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垦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2)垦区的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已经是国际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国家“金农工程”的启动,我国各级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开始加快。

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农业信息网络虽然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也尚未形成,农产品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发展阶段,难以发挥重大的作用,加上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使得农业信息服务很难进军最基层,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影响整个信息化的实施。鉴于目前这种问题的存在,例如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服务网站建设可以参考我国其他地区的成功范例。上海市创建的“三电和一”,“电脑+电话+电视”是农业信息工作的一个好形式。它可以进行全面的资源整合,能够更好地通过这个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因此这种形式值得推广。北京郊区农村构建“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工程”它从面向北京“三农”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各类资源,推出了四大应用系统。分别冠以“富农信息化配送服务”,“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和“乐农数字文化服务”,以此打造综合服务“三农”的理念,很受农民的欢迎。主张科技进步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具有不断吸纳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机制,使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网络齐全,形成多层次、覆盖整个农村的农科教网络体系[3]。

3.2 黑龙江垦区的市场体系

(1)垦区的物流市场黑龙江垦区物流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是按照“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集散-城乡商贩零售”的路径进行现货交易,处于原始的市场交换的基础流通状态。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模式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样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上,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

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由于欧美农业生产者规模较大,经销农产品的大型超级市场发展又很快,因此批发市场的部分功能逐渐受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冲击被削弱,出现了市场外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农产品物流模式,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者规模普遍较小,超级市场尤其是综合性的大型超级市场的发展落后于欧美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作用较为突出。黑龙江垦区的农村物流市场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认识和提升垦区农产品物流发展开拓一些思路。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例如,超市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质量、品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垦区的金融市场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收缩,信贷资金大量流失;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趋势加强,边远落后地区面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系统性风险严重,农村金融机构效益较差等。为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4]。

在新农村建设中,黑龙江垦区农村金融改革既要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又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是:健全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等。农业风险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性,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始终。而农业风险管理是有目的地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防止风险损失发生、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削弱损失的大小和影响程度,同时要创造条件,促使有利后果出现和扩大,以获取最大利益的过程。随着现代技术在农业中运用的不断深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不仅包括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而且还包括政策风险等。这些风险的产生与生产条件、供应条件、销售条件及政策的变化性是紧密联系的,加上目前对农业风险认识不够充分及处理不够到位,致使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4 结语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对应,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对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借鉴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教训,从黑龙江垦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要求出发,对垦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生产手段和市场体系两方面提出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框架体系和战略对策,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黑龙江垦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策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皓然.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6(3):61-64.

[2]杨淑波.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综述[J].农场经济管理,2006(6):15-17.

[3]孙政才.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2007(8):6-11.

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F3251302(2014)04-0001-02

收稿日期:2013-08-07

1智慧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智慧农业综合运用云计算、传感器网络等多种技术,实现信息支持、大田信息采集、生产数据收集等各个环节的连接,实现农业生产智能控制[2-4]。智慧农业效率高,有利于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用机械智能体系代替传统的田间地头巡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农产品生产工厂化,提前预测农业生产的风险,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智慧农业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约了成本,优化了农产品品质,减少了农药污染。消费者可以随时追溯农产品生产数据与产地,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5-6]。智慧农业强调整体化,将田地、养殖场所、周边村落视作一体,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对农业生产的能量消耗与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保障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对土壤、水田品质及耐受程度进行计算,合理处理禽畜粪便,实现循环利用(图1)。

2发达国家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美国是运作智慧农业的典型代表,智慧农业提高了农业运作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美国智慧农业融合了发达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拿大地广人稀、人均面积大,加拿大智慧农业融合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加拿大家庭农场以谷种、蔬菜、精肉、乳制品等精良产品闻名于世。智慧农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饲畜业、谷物、农牧业混合、特种作物四大类,分工专业,生产高效。丹麦智慧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与政府管理水平,80%的丹麦农户可以通过农业咨询服务中心与专家实时面对面,获得生产需要的农业信息与技术服务。以色列智慧农业普遍应用了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将最新的灌溉及育种技术融合在技术体系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本智慧农业以信息技术为特征,解决了日本劳动力少的问题,实现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日本重视人才培养,借助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技术成功实现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3国外智慧农业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3.1政府重视,加大扶持力度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扶持。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智慧农业网络,此外,《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的通知》也明确表示,应该安排专项基金用于“加快传感、通信、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3.2加强研发,构建技术体系

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关键所在,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7]。我国在水产养殖、大田作物、果树种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设了智慧农业推广示范区。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对物联网、信息技术概念尚不知晓的情况普遍存在,应加大智慧农业推广力度。

3.3拓展领域

我国智慧农业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智慧化管理、农产品二维码身份体系的识别与追溯、养殖动物生长环境远程监控等方面,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品质做出了巨大贡献[8]。长远看来,应该拓展农业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将智慧农业与特色农产品相结合,加大智慧农业在乡村旅游、农业品牌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都市农业试验田数据采集等方面的推广力度[9-10]。

3.4积极引导,发挥企业作用

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应坚持政府与企业的互动,现有物联网科技公司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工业方面,有关农业物联网的企业很少,因为智慧农业需要研发人员对气候、地形、土壤、风俗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因此企业对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积极性较差。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企业与投资商参与到智慧农业中来。智慧农业推广企业应该是集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交易、数据处理、追溯平台建设等为一体的领军企业[11]。

3.5成立机构,强化人才保障

智慧农业对人才要求高,既需要懂物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又需要懂得农业生产知识的农业人才。我国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尤其是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应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我国物联网產品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4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4.1重视智慧农业环境保护功能、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物联网技术应广泛应用于土壤成分分析、水资源品质提升、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应该借助传感技术,收集、比对、分析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各类数据,建设废弃物、排放物循环使用闭路系统。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控领域的应用[12]。

4.2拓展智慧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适合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应该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预测自然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适时控制,在优化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平稳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想要释放压力,体验田园生活,未来应该发展都市农业。蓝色农业指我国特色水产养殖业,白色农业指菌类作物种植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适合发展蓝色农业与白色农业,这两类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对于人力投入要求高,应该简化农业生产流程、降低劳动复杂程度。

4.3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智慧农业发展应借助全过程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施肥、施药全过程,同时实现数据的采集与传送,遇到问题时,农民可以随时与在线专家取得联系,及时解决问题[13]。未来应该加强农产品物流数据平台建设,减少浪费,增加产出,提高农产品质量。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对农产品包装进行信息识别、自动追踪、数据传输,实现种植、采摘、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透明性。

nlc202309021333

4.4校企合作培养智慧农业人才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目前我国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的物联网技术人员对农业领域不熟悉。此外,我国智慧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综合性技能。对智慧农业缺乏认识导致部分地区,尤其是乡镇地区,对人才的扶持力度小,对从业人员遇到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

参考文献:

[1]周国民. 浅议智慧农业[J]. 农业网络信息,2009(10):5-7,27.

[2]戴起伟,曹静,凡燕,等. 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173-1180.

[3]朱洪波,杨龙祥,朱琦. 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1-9.

[4]徐海斌,王鸿翔,杨晓琳,等. 现代农业中物联网应用现状与展望[J]. 江苏農业科学,2013,41(5):398-400.

[5]杨震. 物联网及其技术发展[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9-14.

[6]白红武,孙爱东,陈军,等.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2):415-420.

[7]吕建东,马睿翔.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6):81-84.

[8]刘婧,杨晓冬. 政府在实现物联网过程中的对策问题研究[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4):45-49.

[9]刘爱军. 物联网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J]. 物联网技术,2012(1):69-73.

[10]马国俊. 物联网核心技术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390-392.

[11]闫敏杰,夏宁,万忠,等. 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464-467.

[12]朱会霞,王福林,索瑞霞. 物联网在中国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310-314.

[13]戴起伟,凡燕,曹静,等. 物联网技术与江苏智能农业产业发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1-3.王奇志,何兴金,马祥光,等. 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4):3-6.

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策略论文 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海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篇5

1次

评论:0条

摘要:海南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发展条件,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近年来以出岛出口和直接进宾馆进超市为导向,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推动海南农业进入基础最牢、发展最快、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本文首先对海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海南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最后提出并分析了海南生态农业近期的发展思路。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海南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发展现状 策略与思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于农业生产,使传统农业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关注。农业科学工作者极力呼吁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各国政府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并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当今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国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而农作物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则严重制约着各个国家之间的良好合作,带来的诸多的外贸危机,而绿色壁垒问题的解决也是要求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因而发展生态农业必然对国家或地方的总体贸易状况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4]。

农业是海南特区经济建设的基础,要发展海南热带特色农业,除了要增加农业投入外,还要注重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在海南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一部分地区,由于忽视了生态规律,导致了一系列影响和制约农业发展的生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向同时注重效益和质量转变,实现由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转变。当前,我省正处在生态省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热带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为了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4]。

一、研究区概况

海南农业人口521万人,占总人口的61%。全省热带土地面积5302万亩,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管辖的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现有耕地1092万亩,人均耕地1.3亩。

海南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2~26℃,常年降雨量1500~2300毫米,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是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冬季农业的黄金场所。生物物种丰富,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地区,许多物种资源为海南特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生产条件使海南农业在全国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

势。海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可替代,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海洋渔业基地[5]。

近年来,海南省贯彻实施“一省两地”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绿色农业和科技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437.6亿元,同比增长7.7%,5年来年均递增8.7%,高出全国近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390元,同比增长15.8%。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5]。

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地区,光温充足,有利于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强调农业的发展要立足热带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一省两地”战略,发展冬季优质瓜果菜,把海南建成全国冬季的“菜篮子”和“果盘子”,2008年,全省冬季瓜果菜出岛量达450万吨。

(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瓜菜、水果、渔业、畜牧业、热带作物等特色产业蓬

勃发展。

2008年全省瓜果菜704万吨,产品畅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二是建成全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2008年橡胶干胶产量近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胡椒、椰子、槟榔等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三是建成全国热带水产种苗中心和渔业生产基地。2008年水产品产量149万吨,出口4.9亿美元。四是建成全国最大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连续9年实现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肉类产品实现从岛外调进到出岛出口的历史性突破。五是建成全国南繁育种基地。全国每年来海南南繁的技术人员近5000多人,我国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和瓜菜品种,有80%经过南繁加代选育,常年南繁面积13万亩,约可提供商品种子2600万公斤,可增产粮食15亿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5]。

(二)农产品加工发展快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0家,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15%。定安、琼中、屯昌、昌江农产品加工园区顺利推进,完成投资3.45亿元。其中定安塔岭农产品加工园区总产值5.45亿元、增长165%。投入1.5亿元建设农产品预冷处理系统,新增冷库容量2.6万吨,冷库总容量突破10万吨,冷藏保鲜处理能力达200万吨。饲料工业总产量138万吨,总产值37.8亿元,分别增长9.7%、2.1%,尤其是一批国内外知名饲料企业投资加盟,提升了海南省饲料工业整体水

平,美国艾格菲、广东恒兴、四川新希望等投入3.6亿元[8]。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大,新增标准化示范基地40万亩,供港农产品基地20万亩,认定297个无公害农产品、27个绿色食品,优质绿色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2%。抽样数量及检测合格率逐步上升。2009年1~9月份,全省各级流动服务站共抽检瓜果菜样品53938个,比08年全年抽检总数多近4倍,平均合格率达到97.16%,比08年的平均合格率提高0.76个百分点,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8]。

(四)农产品出岛出口大幅增长

2006年瓜果菜出岛总量371.6万吨,比2003年增长39.55%,其中瓜菜230.6万吨,水果141万吨,分别增长29.15%和36.99%。生猪出岛38万头,文昌鸡出岛量2000万只,其中出口港澳市场31万只,创汇1643万港元。2007年农产品出岛出口快速增长,瓜果菜出岛449万吨,增长21%。生猪出岛76万头,实现由进岛转为出岛的历史性突破。文昌鸡供港350万只,增长10倍以上。2008年,瓜果菜出岛470万吨,拉动100亿元收购资金、100万人次的进出岛。肉产品实现从岛外调入到出岛出口的历史性突破,由1999年前从省外调进生猪120万头到

2008年出岛出口120万头。水产品出口不断扩大,近三年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2008年海南口岸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9.8%,高出同期全国农产品出口增速30个百分点[5-6]。2009年半年,瓜果菜出岛432.5万吨,同比增长11.4%;产值131.1亿元,增长14.8%,其中瓜菜出岛243.9万吨,增长11.6%;水果出岛188.4万吨,增长11.2%。瓜菜、水果平均收购价分别达2.9元/公斤、3.2元/公斤,分别增长3%、4%。香蕉平均收购价达2.8元/公斤,增长16.5%,创历年最好水平[18]。

(五)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流动站,农民节本增效有保障

海南省农业厅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于2007年10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首批流动服务站16个,第二批5个。近两年来通过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协作,精心组织,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较好成效。为了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好的服务农民。全省已组建了21个流动服务站,每个站配备了流动服务车,车上装备了土壤快速检测仪、GPS定位仪、手提电脑等先进设备,可准确确定采样的地理位置,快速检测土壤中养分,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储存、传递检测数据,每部车每天可检测50个土样,可为40-50个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服务,21个流动服务站全年至少检测2万个土样,测土面积200万亩,为1.5~2万农户提供快捷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的建立和运行,将把测土配方服务工作从化验室直接延伸到田间地头,极大地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16]。

(六)农村沼气建设点亮了农业循环经济

到2009年12月份为止,全省累计使用沼气农户将达31.2万户(含集中供气农户2.8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9.7%,占全省宜建沼气农户的48%。累计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24处,总容积13.74万M3,累计集中供气农户达2.8万户;建设省、市县、乡镇、村四级沼气服务网络1199个站(点)。农村户用沼气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达28578万M3(折合标准煤20.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4.2万吨;沼液沼渣可供1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用肥。实现以气代柴,按户年均节柴5.4吨计,全省31.2万农户使用沼气,年可节柴168.48万吨,相当于312万亩林木年生长量。按每个沼气用户年节支增收2500元计,全省沼气用户形成年节支增收达7.8亿元。海南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得到国家农业部和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得到广大用户的普遍赞扬,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7]。

(七)无疫区建设加快了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有效收入

据统计,2007年全省养猪业和养禽业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51%、58 %,与2001年比较,分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300多家,年出栏肉禽10万只以上的规模化养禽场达3000多家。全省畜牧龙头企业有26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6家、市县级5家。

全省获得认可的畜牧品牌1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9个、市县级1个。全省畜禽产品认证有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个、绿色农产品2个[19]。

无疫区建设在农民增产增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牧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占农民家庭收入34%,与2001年比较,家庭牧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总收入比重提高了14.54个百分。显然,畜牧业在农民增产增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海南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19]。

(八)发展设施农业 实现丰产增收

海南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农民及企业发展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多项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并把喷滴灌设施农业列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拉动和引导农民、企业投入;推广微灌、滴灌和喷灌带设施种植面积约30万亩,其中香蕉园推广面积约20万亩,以喷灌带为主;荔枝园、芒果园、木瓜园、龙眼园、绿橙园等也部分推广喷滴灌设施,部分果园实行水肥一体化生产,具有节水、节肥和增产的效果;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约80万亩,其中冬季瓜菜推广面积约70万亩,地膜覆盖作物年均增产约10%—20%;采用塑盘育苗种植的冬季瓜菜面积约100万亩,提高了成活率,增产10%左右[14]。

(九)建设太阳能灭虫器示范基地成效显著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海南省农业厅顺应生态建省、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打造品牌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力抓太阳能植保新技术为主体的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工作,积极筹措资金,推广应用太阳能灭虫器2000余台,在海口、澄迈、琼中、万宁、儋州、琼海、三亚、临高、文昌、东方、定安等12各市县建立42个示范区,防控水稻、瓜菜和热带水果等害虫,防控面积3.16万亩,在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成效显著,并深受广大农民的广泛赞扬。据统计,通过2年的示范推广,全省应用太阳能植保新技术面积达26万亩次,预计挽回农作物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节省防治成本2660万元,尤其重要的是,平均每亩减少用药2–3次,减少有机磷农药使用量60%以上,使示范基地的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15]。

三、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各级政府应强化质量重于数量的理念,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建议市县尽快成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明确职能和事权,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对农业生产、流通全程监管。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管理。重点解决

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把全省农资经销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农资监管信息库,严格记录农药、兽药、鱼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购进和销售。三是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在全省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重点建设一批以田头冷库为主的固定农产品收购点,配备质量安全检测设备,抓住田头批发环节,既可有效把住进入市场农产品质量关,又可追溯到产地和生产者。四是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进一步健全疫情监测、动物免疫、卫生检疫、执法监督和人工屏障体系,建设覆盖码头、规模养殖场、重点乡镇、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质量监控网络。加强植物病虫害检验检疫,建立植物病虫害监控可视系统,建立植物流动医院,开展统防统治和专业化防治。

(二)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高投入、高科技含量和高回报。因此,现代农业并不仅指高水平的设施农业,而是泛指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一种综合性概念。根据其内涵和我省的农业生产实际,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化农业、庄园农业、生态农业等。各地应根据生产与经济条件,有重点地选择发展。尤其是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找准传统农业与现代设施农业的结合点。(2)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土洋结合。(3)管理技术要与现代农业设施相适应。(4)现阶段我省

应重点推广的内容:腹膜节水滴(喷)灌技术;简易大棚栽培技术;穴盘育苗技术;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等[10]。

(三)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海南特色现代农业进程

紧紧围绕构建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积极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海南特色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海南现代热带园艺业、现代南繁育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水产业和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等热带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此,要加快建立三种制度: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地产权制度;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建立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制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海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构建新型农业科研体系,提高科研水平;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实施以人为本战略,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积极推进海南城镇化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2][13]。

(四)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民众的生态农业意识

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尚浅。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一是运用现代化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生态农业,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生态农产品的健康性和优越性,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认知度,以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将生态农业作为对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以生态农业的原理为指导,引导农民采用生态优化组合技术,实施生态型种养模式,延长物质转化和利用关系,使之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良好生态系统[3]。

四、生态农业近期发展思路

今后要以出岛出口和直接进超市进宾馆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品牌农业,把海南建成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推进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5]。

(一)发展精致瓜果菜,建设全国人民的“菜篮子”

集中建设100个规模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36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20个农产品供港出口基地。建设100座田头冷库,加快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现代设施农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全国“无疫区”

认真做好“无疫区”工作,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兽医、动物卫生监督、疫情报告、屏障、法律等六大体系,打造全国最大“无疫区”品牌。加快建设10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畜禽良种场,扩大生猪、文昌鸡加工出岛出口,大幅度提高畜牧业比重。扶持罗牛山、温氏等一批畜牧龙头企业做好“产地注册场”和出口企业备案,扩大畜产品出口出岛。力争生猪出岛150万头。运作好海荷肉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扩大海南和牛示范点,打造海南畜牧新品牌。加快饲料工业发展,加强饲料质量监管,创新饲料工作机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做大做强制种业,建设海南国家南繁育种基地

制定实施南繁发展规划,策划建设20万亩南繁育种基地和4万亩核心试验田建设,加强南繁公共服务平台和高标准基地建设,加强南繁检疫和转基因管理,保障南繁安全。争取投入,加快乐东、三亚、陵水、临高等基地建设,力争制种面积达到15万亩。完成农作物种子南繁荔枝沟基地项目二期工程,动工建设南繁种子检验检测中心,加强南繁检疫和转基因管理。支持做大做强南繁科学院,编制争取南繁公共研发等平台项目

(四)发展热作和林业,建设全国最大的热作生产基地

培育发展橡胶、椰子、槟榔、胡椒等一批热作龙头企业,扶持发展热作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建设,大力发展热带花卉产业,在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山区特色经济。

(五)加快发展水产业,建设全国海洋渔业基地

推进水产养殖逐步向海水养殖及外海深海捕捞为主转变,以扩大精品水产业为重点,推进罗非鱼、对虾、鲍鱼等水产健康养殖。加快渔港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出口基地,扶持发展远洋渔业,推动休闲渔业发展。

(六)加快发展冬季特色瓜果菜,提高优质瓜果菜比重。

实施瓜菜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力争全省冬季瓜菜面积230万亩、产量340万吨。加强37个大田洋瓜菜生产监管,推广瓜菜塑盘、营养袋育苗面积100万亩。加快发展中部山区冬季瓜菜生产。推广水果套袋、香蕉无落地采收技术,提高大宗水果的品质,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珍稀水果。加强瓜果菜分拣、包装、贮运等产后处理系统建设,争取优质瓜果菜占出岛总量的70%

以上。

(七)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拓展农业观光休闲职能,研究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农业特色产业等作为休闲农业的开发重点,创建100个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策划开发休闲农业产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加盟开发,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空间。

(八)建立规模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标准化。

实施基地规模化是促进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制定出口基地奖励办法,支持企业做好出口基地备案认证,建成一批供港瓜菜基地和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要围绕大宗特色农产品,鼓励支持企业实施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建立基地生产档案制度和产品追溯制度。开展创高产活动,重点创建17个万亩以上田洋和陵水英州、乐东佛罗、三亚凤凰等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20个节水示范基地,力争节水2亿立方米[5]。

参考文献

[1]罗声明,丁 萍,关于海南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7(5):134-137.[2]陈 芳.闽北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17(3):35-37.[3]秦计伟.生态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29,332.[4]高 扬。榆林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D].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5] 海南省农业厅.2008年海南农业情况.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2009-7-1.[6] 海南省农业厅.2007年海南农业情况.海南农业信息网

(http://)200-10-29.[7] 海南省农业厅.海南农业概况.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2007-11-15.[8]肖 杰.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农业情况通报2009年第1期(总87期).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2009-1-20.[9] 海南省农业厅.农业情况通报2009年第5期(总91期).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2009-3-26.[10]肖 杰.在海南省无疫区国家评估验

收反馈会上的讲话.农业情况通报2009年第49期(总135期).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2009-12-7.[11] 肖日新.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C].热带现代农业建言献策论文集.海南省农业厅。2007年10月

[12]欧阳欢.海南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

报.2009-11:101-102.[13]奚 磊.元谋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14]陈发卿.海南发展发展设施农业 实现丰产增收[N].经济日报,2009-12-25(1).[15]张曼丽.海南省农业厅建设太阳能灭虫器示范基地成效显著。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2009-9-23.[16]海南省农业厅.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 农民节本增效有保障.农业情况通报2009年第38期(总124期).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2009-11-16.[17]海南省农业厅.海南省农业厅发放今年第二批新增农村沼气项目设备.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2009-12-23.[18]海南省农业厅.促销力度大 瓜果菜出岛量效益均创历史新高.海南农业信

浅谈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策略分析 篇6

【论文关键词】都市农业 郑州市 策略分析

【论文摘要】都市农业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本文通过对郑州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分析,提出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从战略的角度给出发展郑州市都市农业的若干对策。

都市农业是当城市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地处都市的间隙地带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城市生态保护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化农业为标志,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规模经营满足都市的市场需求,建立集生产、服务、休闲、消费、观赏为一体的,经济、社会、生态、辐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模式。

都市农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互促,从而推动成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链延长,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的渗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对农业现代化、城市健康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近来,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为促进郑州市快速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城乡产业全面融合成为郑州市重要的战略思路。

一、郑州市区位优势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于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446.2km2,市区面积1010.3km2,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82km2。郑州市总人口724.3万,其中城镇人口436.3万,是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过渡带,有“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之称。郑州市处于从东向西区梯级发展的过渡带,各类物资资源、技术、信息再转移的位置非常明显;郑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在郑州这里南北方的品种均可引种,农业发展条件良好。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郑州市已拥有300多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12家大型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180亿元左右,发展都市农业的市场优势明显。

二、郑州市资源优势分析

郑州市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分布较广,耐火粘土品种齐全,铝土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郑州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许多有名的土特产品,譬如:新郑的大枣、黄河鲤鱼、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广武的石榴、荥阳的柿饼等等,这些有名的特产为郑州开发特色都市农业项目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郑州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力资源丰富,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和综合的科技优势,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农业是一个复合性的功能系统,围绕着休闲娱乐、生态宜居、体验参与的特征,将郑州市进行规划建设。譬如:优质粮食生产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经济林果带。

三、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对策分析

1.打造都市农业观光园区和绿色生态农业产品园区

都市农业把农业与旅游观光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变农业园区为旅游景区,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空间,同时注意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农业观光园区的绿色、朴实的乡土气息。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篇7

针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应按照国家相关战略部署, 重点推进农机化建设、水利化建设、科技化建设、生态化建设和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跨越式发展。

第一,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础。应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水利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要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积极推进旱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应努力做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 整合、规范、扩大现有农机合作社, 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第二,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继续开展培肥地力试点, 探索建立培肥地力激励机制, 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同时, 加快乡村绿化步伐, 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 实行退牧还草、人工种草, 加快沙化、碱化和退化草场治理。加快生态村建设步伐, 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 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着力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相关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 延伸产业链条, 拓展销售市场。

第四, 全面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鼓励各农业组织、农民与农科院、各农业高等院校、种业公司开展长期合作。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 加大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对于新品种, 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 力争引进一个, 成熟一个, 推广一个;对于新技术,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技,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入户为抓手, 坚持农技人员深入到户, 面对面指导, 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化农业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现代人事管理的发展策略 篇8

关键词: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 组织战略

1、 整合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是组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层次上分,属于组织的职能战略。具体来说,人力资源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规划和设计,包括一整套齐备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制度和管理办法。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性观点,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组织发展战略,从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入手,对人力资源的现状与组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和素质要求等的差距作深入的分析和对比。在这些透彻的分析之后,针对这些差距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措施。这些管理措施首先要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特征、组织结构等相匹配,其次这些措施彼此之间也要互相匹配,相互一致,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制度的内外部匹配性来提高组织对外界竞争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例如如果组织要培养员工团队合作和共同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要为员工提供共同学习的氛围;在绩效管理方面,实行个人业绩考核和团队业绩考核的办法;在组织结构上,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如果组织强调内部竞争,则在薪酬激励上,拉大员工的薪酬差距,并制定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我国传统媒体行业要想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发展阶段、组织結构匹配性,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建立与组织匹配的难以模仿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组织管理中,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很容易的复制,但是与特定行业或组织发展相适应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很难复制的。即使能够复制或模仿,也很难与组织的战略和发展要求相匹配。这就要求我国传统媒体行业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理解组织的发展战略,了解业务,将符合组织战略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配置、开发和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与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不可模仿的、能够保持并不断提高组织竞争优势的一整套管理思想、方法、制度,为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组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达成。

2、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

作为媒体行业,共同的愿景是把员工凝聚在一起,并促进创造性学习和不断创新的一种信仰。建立共同愿景,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组织员工都对组织的高承诺,才能使员工产生更大的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保证员工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只有拥有共同愿景的组织才能够创造性的学习。企业共同愿景的建立是从员工的个人愿景集合而来的,不能是个别人强加给别人的,更不是高层的个人专断。共同愿景一旦定下来了,组织内每一名员工都要对组织的工作分担责任;领导者更应当把共同愿景的建立和实现当作工作得重中之重,不断的重视和坚持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建立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并不断开展,有利于员工的共同学习和知识共享。团队学习要求组织重视员工本人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培养与管理,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团队合作和群体智力的开发。这里提出的学习是指组织通过持续的创造性的组织学习和团队学习,不断扩展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本存量,培养更加崭新的、前瞻的、开阔的思维方式,主动参与、沟通并全力实现组织的共同愿景。人力资源管理者参与企业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保留,掌握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我国传统媒体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要能够站在战略高度,思考问题,竭尽全力构建高效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成功进行人才选拔,建立合理、科学、符合组织文化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充分地激发员工的潜能,组建优秀团队,打造以价值观为导向的组织文化,支持、发起和推动组织变革,最终达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保证组织的基业长青。

3、发展新的薪酬考核体系

媒体采编人员多为知识型员工,对其考核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能够完成的编稿质量和数量的综合考核。承认员工劳动成果的同时,必须加强其创造力,深入挖掘新闻和专业判断的能力。还要对其提供资讯和新闻的及时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考查。从多个角度综合考量,制定有效的提倡竞争的薪酬考核体系,不断提高采编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升组织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考评组织实施之前,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采编部门主管的共同协作,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工作标准、流程和管理制度,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进而使组织内部的员工都能够人尽其职、各司其责,使组织能够建立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薪资和绩效考核方面,部门主管对部门内员工的表现、业绩都非常了解,因而能够做出正确绩效考核,并能够依据任务和考核结果提出培训需求和目标,以及绩效和薪酬标准。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资源上的竞争和掠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其作用表现更为明显,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应地其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于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参谋部门,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信息。从职能地位上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保证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开发、使用、考核、激励等功能,做到重视人才、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善仕,刘辉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竞争战略匹配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27(08).41-46

上一篇:售后工资绩效考核方案下一篇:分式单元测试卷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