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的盒子历史典故

2024-07-17

潘多拉的盒子历史典故(精选5篇)

潘多拉的盒子历史典故 篇1

神话故事《潘多拉的盒子》

希腊神话。是宙斯创造的第一个人类女人,主要是要报复人类。因为众神中的普罗米修斯过分关心人类,于是恼火了宙斯。宙斯(Zeus)首先命令火神使用水土合成搅混,依女神的形象做出一个可爱的女人;然后,天神们赋予了她各种天赋,同时也在她的 体内放入了诈、欺骗、耍赖、偷窃的个性。

宙斯在争夺神界时,就是得到普罗米修斯及其弟伊皮米修斯的帮助,而能登上宝座。潘多拉被创造之后,就在宙斯的安排下,送给了伊皮米修斯。因为他知道普罗米修斯不会接受他送的礼物,所以一开始就送给了伊皮米修斯。在举行婚礼时,宙斯命令众神各将一份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送给潘多拉当礼物。而众神的礼物是好是坏就不得而知了。

皮米修斯娶了潘多拉之后没多久,就开始后悔了。潘多拉为伊皮米修斯生了7个儿子,但是潘多拉把儿子生下来后,宙斯便把7个儿子用一个盒子封印起来,盒子的名字就叫“潘多拉之盒”。潘多拉对此非常愤怒,于是便偷偷的把盒子打开想看看自己的儿子。哪知道一打看,他的前六个儿子便飞了出去,他们的名字叫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

从此人间多灾多难,但是潘多拉的第七个儿子叫希望。虽然人们受到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但是人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还有希望!

(简而言之,天神创造了一个有各种天赋的女人,名为潘多拉,给了她一个盒子,盒子里装满了灾难和痛苦,令她带入人间,盒子打开人间就有了各种凶恶、灾难、疾病)。

希望——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

潘多拉是冥王哈帝斯的姐姐。一天冥王给了潘多拉一只盒子,同时告诉她说千万不能打开,要不就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潘多拉小心的保存着这个盒子,一天、一月、一年........终于有一天,她的好奇战胜了她的理智,她不故一切打开了这个盒子。灾难发生了.......首先,从盒子里飞出了恐怖。接着,是病毒。然后,是痛苦、仇恨、猜疑、狡诈.......所有的不幸都在一刹那之间飞了出来,飞向了人间!

潘多拉吓坏了。她知道自己闯下了弥天大祸!

终于,一切都平静了。潘多拉蜷曲在地上,伸出颤抖的双手拿起她的盒子。突然,她发现在盒子最深的角落里,躲着一只小虫。

她轻轻的捧起了它。就在这一瞬间,小虫变成了一只蝴蝶!!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蝴蝶啊!虽然它是那么的小,那么的脆弱,但是,它仍然顽强的张开它那小小的翅膀,轻轻的、轻轻的 扇动。

终于,它飞了起来!它在潘多拉的头顶盘旋了一圈之后,迅速的飞向了远方。

潘多拉跪在地上,合起双手,眼中满含热泪,默默的为它祈祷…..因为她知道,她最后放飞的,是希望!!

不管人间有多少痛苦、悲伤,但是只要有希望,光明就一定会到来!!

希望,是个多么美好的东东啊!一切的苦难都会过去,因为有希望。一切的不平都会消失,因为有希望。一切的悲伤都会淡化,因为有希望!!

我的希望就在身边.......

潘多拉的盒子历史典故 篇2

“亚当·斯密是现代社会的潘多拉, 亚当·斯密扮演了神话故事中潘多拉的角色, 亚当·斯密开启了现代社会的潘多拉盒子, 亚当·斯密是现代危机的罪魁祸首……”笔者相信, 这些令人惊讶的颠覆性的语言, 对于现代社会任何一位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尤其是亚当·斯密的崇拜者们, 无论如何都会感到莫明其妙、不能接受, 他们甚至会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

可以理解, 在现代社会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每一位学者和专家心里, 在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词典当中, 亚当·斯密始终都被尊为“经济学的圣人”“经济学的鼻祖”“现代经济学之父”“‘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提出者”“自由商品经济制度的理论奠基人”, 如此等等。美国多所大学在纪念亚当·斯密诞辰270周年的盛大集会上甚至这样宣称:二百多年来, 凡是奉行了斯密的理论和政策的国家其经济都走上了繁荣和富裕, 凡是违背了斯密的理论和政策的国家其经济大多衰败和落后。那么, 对于一个为现代人类、为现代商业文明、为自由商品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现代经济学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的人, 对于一个受万众敬仰和顶礼膜拜的经济学家, 又怎么能将其视为历史的罪人呢?

然而, 我们必须说,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亚当·斯密也不例外。我们从不想否认和抹杀亚当·斯密为现代人类、为现代商业文明、为自由商品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现代经济学所做出的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但是也不想掩盖和粉饰亚当·斯密基于同一行为给现代社会和人类未来已经并将继续带来的潜在的毁灭性灾难。

要阐明这其中的原委, 还需要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说起。

二自由商品经济制度原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开篇就提出这样一个基本论断———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要比增加劳动力数量对于促进财富增长更具有决定意义。这一论断构成《国富论》全书大厦的基石。亚当·斯密接下来的基本研究工作是, 如何为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提供一种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进一步说, 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可以有效地最大限度地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

亚当·斯密研究发现, 自由商品经济制度可以将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与“劳动分工、技术进步乃至财富增长”巧妙地链接在一起, 而“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是蕴含在人类身上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永不枯竭的最为强大的动力。在自由商品经济制度下, 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将转化为推动“劳动分工、技术进步乃至财富增长”的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反过来还可以得到持续不断的激励和强化。自由商品经济制度是这样一种巧妙机制, 以至于它简直就是一架可以持续自我加速运转的“永动机”。具体而言, 自由商品经济制度的运行机制是这样:它利用利润来激发、强化和放纵人们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 而受到激发、强化和放纵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反过来又会驱使人们去勤勉工作、细化分工、革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规模, 以求获得更多更大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并且不断得以自我强化的无限循环回路。因而我们说, 自由商品经济制度无疑是一种伟大艺术。

亚当·斯密之所以会选中并坚定地倡导和推行自由商品经济制度 (而这种制度在古代社会遭到反对) , 与他对人性深刻的观察和研究密不可分。这也正是他得以成为第一个将人性与经济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深刻认识到, 人与生俱来就充满了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 它们是“促使世人忙忙碌碌、劳苦终生的终极原因”。亚当·斯密这样说道:“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每一个人确实是爱自己胜过爱任何人”“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蝇头小利看得比他人的生命还重要”“人们追名逐利、争夺权势、一心向上爬, 到底是为了什么?若说是为了维持温饱, 那么体力劳动者最低的工资就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还可以赡养家庭。在认真研究过他们的收支状况后, 我们发现他们把大部分收入用于那些奢侈品……真正让他们动心的不是安逸享乐, 而是虚荣”“每个人在别人面前都倾向于夸耀财富、掩饰贫穷”“普通人总是喜欢仰慕富人和权贵, 而富人和权贵拼命追求财富不是为了舒适而是为了虚荣”“富人因富有而得意洋洋, 穷人因贫穷而感到羞辱”“富人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 以牟取利润为唯一目的, 他总是努力使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最大价值”。

亚当·斯密强调, “我们决不能指望从屠夫、酿酒师或者面包师的仁慈中获得我们的午餐。我们只能从使他们关心他自己的利益中来获得我们的午餐。我们要向他们讲述的不是他们的人道博爱, 而是他们的私心。决不要向他们谈论我们自己的需要, 而是要谈论他们的利益。”在自由商品经济制度下投资者的主观动机都是为了谋求个人私利, 通常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 也不知道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种利益, 尽管如此, 但是“在无意之间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一个并非出于他本意的目标”。这个“并非出于他本意的目标”, 正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无形的自由商品经济制度。亚当·斯密宣称, “投资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时通常比他真实地有意地促进社会利益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假装为公共利益而经营贸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这正是亚当·斯密之所以积极倡导和推行自由商品经济制度的信念和理由, 正是亚当·斯密对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也正是现代商业文明的基本原理和伟大艺术所在。

三潘多拉盒子的现代开启

然而,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自由商品经济制度的人性原理就必然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疑虑 (而现代社会已经证实了这一疑虑) , 这就是当自由商品经济制度把每一个人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作为促进劳动分工、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的工具加以利用时, 当它们被利润反复不断地激发、强化和放纵时, 当每一个人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变得越来越强烈和炽热时, 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道德良心是否会从此而逐步走向泯灭?人类社会关系是否会因此而逐步演变成一种纯粹的金钱和物质利益关系?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主义、消费主义等是否会充斥世界?人类是否会因此而变得丧失理性、丧尽天良、为所欲为、伤天害理?法律信仰、法律监督、法律制度是否会因此而成为金钱的工具, 并逐步走向腐朽和崩溃?人类世界是否会逐渐演化成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血腥战场?这是否意味着推行自由商品经济制度实质上是在打开潘多拉盒子?人类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是否会像潘多拉盒子中的恶魔一样一旦被释放便再也无法控制?

亚当·斯密当年似乎从来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担心和疑虑。

阅读亚当·斯密的著作可以发现, 亚当·斯密由于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尤其是受牛顿力学的影响, 他成为了一个坚定的理性主义者。亚当·斯密相信, 尽管人的同情心根本无法战胜人的自私之心, 但是人的理性和良心完全可以战胜自身强烈的自私之心。在《道德情操论》中, 他曾经这样说道, “是什么东西促使高尚的人在所有情况下、平常人也在许多情况下, 为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人性中宽厚的力量, 大自然在人类心中点燃的微弱仁慈火光, 是无法抗衡最强烈的自私冲动的。这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更为有力的动机在这类场合发挥了作用。它就是理性、道义、良心、内心的一个居住者、内心的审判者、我们行为的伟大审判者和仲裁人。每当我们将要做出的行为影响到他人的幸福时, 正是他, 用一种足以震慑内心自以为是的情感的声音告诫我们: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一, 丝毫不比其他人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无耻地和盲目地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就会成为愤怒、憎恨和咒骂的合宜对象。”

亚当·斯密不仅相信人的理性具有永恒的力量, 而且还相信法律具有永恒的力量。他曾经这样说:“每一个人, 只要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 都应让他完全自由, 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 追求自己的利益, 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通过这句话可以发现, 亚当·斯密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法律的力量, 他完全相信在自由商品经济制度下当人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被激发、强化和放纵时, 法律的力量依然如故、值得信赖。

然而, 200多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充分表明:在自由商品经济制度下, 当人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被利润反复不断地激发、强化和放纵时, 拜金主义风潮势不可挡。在拜金主义铺天盖地的强大攻势之下, 人类的理性和法律越来越远离正义、越来越屈从利益、越来越腐化堕落、越来越不可信赖。人类理性开始为金钱服务, 法律信仰不再有立锥之地, 法律监督与恶意串通走向融合, 法律制度循着牟取暴利的方向迈进。或许, 马克思的下面一段话能更准确地说明在自由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理性和人类法律的可信赖限度和必然结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 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 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 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这体现了马克思的非理性主义、非法律主义的社会政治观。

四危机展望

事实上, 早在200多年前, 当步入暮年的亚当·斯密看到人的恶的本性在被这种新制度强化后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的贪婪性和毁灭性时, 当他发现他曾经信赖的法律在这种新制度下几乎完全被金钱的力量所左右时, 他就变得越来越懊悔和沮丧。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断修订和改进他的《道德情操论》, 以求挽回和弥补《国富论》给人类造成的不断深化的各种危机。或许他已经预见到他和他的《国富论》尽管会创造现代商业文明, 但是与此同时却扮演了一个更为糟糕的角色———现代潘多拉的角色, 而这一角色可能会令所有取得的一切成果最终都归于灰飞烟灭。

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清楚地发现, 随着自由商品经济制度的全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现代危机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广泛。而这一切都源于自由商品经济制度对于人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的激发、强化和放纵。这事实上是在开启现代社会的潘多拉盒子, 是在释放曾经禁锢在潘多拉盒子中的恶魔。现代危机表明, 自由商品经济制度的巨大毒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自由商品经济制度已经到了适可而止的时候了。如果我们人类不及时放弃和终止自由商品经济制度, 不及时停止对人的自私心、贪婪心和虚荣心的激励、强化和放纵, 如果我们继续释放潘多拉盒子中的恶魔, 那么现代商业文明成果恐怕会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而我们人类自身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毁灭的危险。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谢祖钧等译.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亚当·斯密;赵东旭, 丁毅译.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亚当·斯密, 韩巍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8

[5][英]伊安·罗斯著;张亚萍译.亚当·斯密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潘多拉的盒子 篇3

我是后来才知道葬礼路上其实是有人抗议的。BBC的镜头特意在葬礼时避开这些抗议人群,却又在事后的新闻里加以报道。上百名抗议者举着纸板,一部分人在灵柩经过的时候喊着口号“What a waste of money”,另一部分只是安静地背对灵柩站着以示抗议。一个抗议者说,如果这只是一个私人葬礼,她不会抗议,“但是他们花了那么多钱,1000万英镑,我们的钱,来纪念这个毁掉了我们生活的人。”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地方还有更激烈的反应,例如把做成撒切尔夫人形象的人偶吊起来或者加以焚烧。

这1000万英镑花在哪儿了?安保花去了大概500万英镑。从灵柩出发的圣玛丽教堂到最后举行仪式的圣保罗大教堂,大约3.5公里的葬礼行进路线上,每9步就是一个卫兵,每过一分钟,伦敦塔上就鸣放一枚礼?炮。

撒切尔夫人生前曾经表示“不要国葬”,因为飞机低空编队飞行太浪费,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国葬需要经过国会议员投票表决。

左翼报纸《卫报》列了一个单子,“1000万英镑能做的23件事”,例如7042户人家一年的电费和燃气费、1199个学生一年的学费、对44个图书馆的财政支出、英国对伊拉克两年的援助、接近1700万品脱牛奶(够给伦敦每人分2品脱)。或者,1.1111万次为穷人免费提供的公共葬礼服务。从2008年到2011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的免费公共葬礼服务不到3000次,1.1111万次超过3年的总和。《镜报》说,她“就算死了也还在撕裂这个国家”。

相比之下,中国对她的怀念和赞美显然大于争议。多数和我一样生长在主流媒体下的中国人估计大多都只简单地知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少有的杰出女性领导人物,了解得多一点的可能会崇拜她的铁腕改革阻止了英国经济连续数十年的颓势,为结束冷战做出了贡献,或者,还包括同意把香港归还中国。当然,也有不少人讨论起撒切尔式改革对当下中国的借鉴意义。

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强硬派人物,撒切尔夫人倡导私有化、取消金融监管、自由贸易,而反对国家主导和干预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且采取货币主义政策,通过大幅加息以及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的方式遏制住了通货膨胀。她还促进英国经济去工业化的转型,转而大力发展金融业和服务业。

在中国,这些政策多数都仍然会被我们所称许,尤其是如果你面对国企的垄断和效率低下,或者是听惯了经济结构转型的口号。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西方开始反思这种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他们引用的数据通常是撒切尔夫人在任期间英国的基尼系数从0.253上升到0.339,她上台时英国有13.4%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低于平均收入的60%),到她1990年离开唐宁街10号的时候,这个数字增加到22.2%,英国平均房价也从2万英镑左右上升到近5.5万英镑。

BBC在1992年推出过一部6集纪录片,其中一集是关于1960年代以后工党和保守党如何试图用经济学家的理论来引导英国战后的经济。撒切尔夫人的一名经济顾问艾伦·巴德在这部纪录片里回顾说,当时的支撑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的提高失业率的方案,而提高失业率是一个削弱工会力量的绝佳手段”。她在位期间,英国的失业率在1981年到1987年长期高于10%,最高时接近12%,即使在经济开始复苏之后也长期居高不下,而她上任前的1979年不到5.5%。即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把英国经济从1970年代中期的滞胀中挽救出来,长期高失业率带来的长期损害也同样难以估量。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中国地方债 篇4

五年前,中国和其他健康的经济体一样,背负一定的债务,但并不是太多。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债务抑制开始失控,两千万人一夜间丢了工作,政府出台了由银行作为贷款支撑的大型经济刺激计划,债务仿佛变得不可控制了……

通过一个“交换”,地方政府征收土地给它们拥有的企业,企业再将土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最后,将土地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这是一个简单的融资方式。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正是融资问题。地方政府便是金融创新的主体。

地方政府金融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打包,把各种东西放在一起打包,如果单笔借钱,银行可能不借的,但是打包的话,银行可能就借。二是重复抵押,政府用土地建立项目再抵押,这样的话可以缓解信贷约束,最大化地利用银行的杠杆率。这就是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反映了权力强势、蓝图钦定、资金唱戏、民资配角的残酷现实,在政治经济体制没有根本变革的当下,很难有改观。这样的中国经济就像一幅国画,远看很漂亮,近看,就说不清楚了。

而“透明度”则是这场“冒险游戏”中的一把双刃剑,它在金融市场尚且不完善的时候促进了交易,同样也积累了系统性的风险。财政要公开透明,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公开发行少量债券,把隐性债务显性化,这样便于监督管理。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自行偿还,实际上是打开了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地方政府平衡资产和负债,但前提是地方债务要透明,旧的发债机制要彻底清理规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葡萄酒像潘多拉盒子 篇5

第一次见到知性酒商阙光伦先生时,他穿着立领白衬衣,提着一个纸袋,装着一红一白两瓶葡萄酒。白的是阿曼娜,红的是扎瓦拉。他甚至还带来了郁金香型的高脚水晶玻璃酒杯和冰桶,因为酒杯和温度对于葡萄酒是很重要的。

“葡萄酒是一杯有灵魂的水。每个喝下灵魂之水的都市夜归人,构成了这个都市的传奇。”某次葡园品酒会结束后,他诚邀我和另两位友人留下来继续饮他收藏的私房酒时,这样说。

那个盛夏的午夜,在他那间挂着巨幅刘海粟山水画的办公室里,他抽出一瓶波尔多玛歌区奇云酒庄1979年酿造的红葡萄酒,熟练地拔出软木塞时发出了沉郁而美妙的“砰”声,我顿时明白了什么叫“怦然心动”。突然想起他说过,每一瓶葡萄酒永远是你想象不出的味道,像潘多拉的盒子那样总有不同的表现。

而他注视那瓶酒的眼神里亦有一种猎奇的光,安静而撩拨。

我们四人分享了那瓶价值不菲的酒,咖啡色的光泽,混合着浆果、香草、烘焙咖啡、普洱茶等香气,在轻晃杯脚之后淡淡的烟叶气也浮了上来,只是已经喝不到酒精的味道,大概是升华了,入口时圆润成熟的口感,细致优雅的单宁、饱满的骨架,入喉时丝般的顺滑,彼时彼刻,如入天堂。

正如阙光伦喜欢收藏名家字画、翡翠、蓝宝石一样,他经营和收藏葡萄酒也由来已久。在他看来,称得上艺术品的唯有葡萄酒,收藏葡萄酒就是收藏当年的阳光和气氛。不会有一模一样的葡萄,不会有一模一样的微风细雨的润泽,入口时的那一秒绝不会有相同时光,所以上乘葡萄酒敏感而多味的特性与有灵气的女人一模一样,那是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所达不到的境界。

从11年前的夏朵,到两年前的葡园,好处无尽,唯一坏处是:把嘴巴喝刁了。

初恋八里到红酒阙

一酒一人生。阙光伦的人生可谓丰富。他祖籍湖南,集儒雅、豪爽、练达于一身。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大学广播电视系,做过传媒,做过房地产。他的灵性和悟性单从他在台湾为一些楼盘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位于新竹的“夏卡尔花园”,位于台北的“汉诺瓦郡”和“初恋八里”……上世纪90年代初,他来上海投资、定居,直到如今。

他周游过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葡萄酒产区,到农夫家里看葡萄树,下酒窖,环球演讲,普及葡萄酒知识。他喝过几万种葡萄酒。葡萄酒世界提供给他的,是一块味觉感官的丛林地。

阙光伦喝酒,并不注重太多的仪式。一瓶好酒,一道好菜,一个好杯和一个好友足矣。越往后面的要素越重要。甜味、酸味、乙醇、单宁,彼此间味觉调和就好,饮酒的目的在享受香醇和美味,如果一一数字化分析酒的色香味,就与享乐背道而驰了。假如要喝五瓶酒,他更乐意喝不同的酒,这样才有比较的机会,增加品酒功力和乐趣。

1997年,上海第一家进口葡萄酒专卖店“夏朵”开幕,那家坐落于西郊虹桥路树阴后的专卖店,阙光伦是创始人和老板之一,为的是让自己和同好能在当时只有在五星级酒店里才能喝到一两种进口葡萄酒的上海,有个饕酒之地。他还是上海美酒协会会长,因酒而结识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人称“红酒阙”。

夏朵刚开张时,红酒阙的一个上海朋友曾悄悄泼他冷水说:“夏朵在上海行不通,我们上海人很少喝葡萄酒,因为葡萄酒又酸又涩,你拿几千元的酒和几十元的酒我们都喝不出区别来的。”

这话他信。那时他的客人来买了酒请他讲解,几千元一瓶的好酒啊,他还没开始讲,客人已经把冰块和雪碧倒进酒杯里去了。

他也理解,因为早期出品的国产葡萄酒不加雪碧根本就没法喝,不是太酸涩就是口感比较奇怪,加了那些以后口感就甜,颜色也好看,算鸡尾酒的一种。台湾早期也是加雪碧的,那是台湾烟草专卖店产的葡萄酒,叫玫瑰红。他又拿了个杯子给客人倒杯自己的酒,建议说,你也可以再试试干喝的滋味。

这十多年来,上海和江浙地区的爱酒人几乎都去夏朵挑过酒。在它恒温恒湿的储存室里,有几瓶超过60年的葡萄酒,经常有客人指名要买这些名酒。

上海人喝葡萄酒是有悟性的,如今不少人对葡萄酒已经十分精通。阙光伦如今比较专注的,是葡萄酒如何配中餐,配上海菜、配鱼翅、配大闸蟹,甚至配臭豆腐。这是个有趣且长期的过程。某种酒配某个菜,配出奇妙的味道来,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机缘。逢到这样的邂逅,他都会用心记录下来。有一次他和朋友开了瓶甜酒,按道理配鹅肝酱是最理想的,可鹅肝酱不够大众啊,他突发奇想,买了红茶味的糕点,竟然也得到了意外的惊喜。

到葡园去寻美女、绅士

较之夏朵,葡园的地点更隐蔽,却真的验证了那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葡园开张那天,红酒阙告之我地址:金汇路462号迪欧咖啡对面巷内。

多么奇怪的地址表述。果然,到了迪欧咖啡,就只得摸进“对面巷”了。横向竖向两条巷子,走了约莫400米,没有指路牌,越走越悬疑,到了巷子最深处,突然出现了一块开阔地和一个落地玻璃门。推门进去,是个百余平方米的品酒区。再往里,是个冬暖夏凉的硕大储酒仓库和办公区域。

酒库如同酒的皇宫,有近1000种,来自世界各国,以法国酒和智利酒居多。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他很反对把价钱当作唯一的选择标准,葡萄酒并非越贵越好,很多新兴的酒庄虽非名庄,却致力于做好酒,所以常有惊人的表现,而价格却只有名庄的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法国不见得非得喝波尔多,南部兰克多克的酒好且实惠,智利也有很多性价比很高的酒,好喝不贵。

从买卖的角度,推荐性价比高的酒并不合算,可从爱并懂得酒的角度,他珍惜酒情、酒意。

他说,葡萄酒可以医心,让心灵沉淀下来,葡园则是个医心的地方。

阙光伦是位慷慨的美酒恋爱者,他从来不独享,再贵的酒也舍得拿出来给朋友喝。每月两次免费的葡园品酒会,还时常有葡萄酒知识讲座、抽奖等活动,大奖往往是瓶好酒,小奖有葡萄酒书、开瓶器、酒杯等。如遇到有什么好事要宣布,阙光伦会笑容满面地往厅中一站双手一拍,精神抖擞,用磁性的嗓音开讲,来宾都止不住粲然一笑,神清气爽起来。

深夜11点以后,人们陆续散去,带着微醺和酽足的表情。这时会有人感慨,咦,大上海的周末,这座在西南一隅、似是养在深闺的葡园竟有着超高的吸人法术,居然是当下上海美女、才女、绅士高度集中的所在!

喝完酒,阙光伦喜欢去钢琴吧唱歌,在一年以前,他甚至还拥有着一个钢琴酒吧。

《今夜我想喝醉》是他的保留曲目。吟唱时如痴如醉,颇有酒意。而事实上,他几乎从未醉过。他说,葡萄酒很形而上,她不是用来醉的,而是微醺。试想,用不雅的醉来回报温暖的阳光、饱满的果实、浑厚的橡木,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一件事。

【潘多拉的盒子历史典故】推荐阅读:

上一篇:通联礼仪基本要点下一篇:保护水资源建议书三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