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的魅力教案

2024-09-19

形的魅力教案(共10篇)

形的魅力教案 篇1

篇一:形的魅力 教案

《形的魅力》教案

新街镇第一小学 韩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形的概念及分类。

2、充分展开想象,采用画或剪等不同的形式,将几何形和不规 则形组合成各种画面。

3、让学生感受各种形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各种形来组合成一幅画。

三、教学难点:

认识各种形给个人带来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示范作品

学生:铅笔、彩笔、勾线笔、剪刀等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情景导入:非常高兴这节课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细细的品味美。首先老师要带大家到形的王国去逛一逛,探索关于形的奥秘,感受来自形的魅力。课件展示“形的王国”。

(二)讲授新课

1、教师介绍形的定义和分类。

形一般是指平面的形状。它可分为几何形和不规则形。

几何形是指轮廓线呈现规则的形状,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不规则形是指轮廓线呈现自由形式的形状,如我们徒手随意表现的各种形状。

2、教师为学生示范由各种不同的形组成的图案,然后提供一些图形,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动手将这些形状组合成有趣的图案。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兴趣,并加深对形的认识。

3、欣赏书本中的图片,学生回答画里用了哪些形状,引导学生认识形的种类。

学生通过图片的认识,感受不同的形带来的不同感觉。

4、欣赏用各种形组成的艺术作品。

师:在我们的自然界和社会中,不管是动物、植物或是建筑,都可以由各种各样的形组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的作品里,感受一下他们笔下的形所展现的魅力。

教师再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形状组合的作品。

5、教师示范,用剪贴的方式表现一幅作品。

6、布置作业要求

今天,我们也试着用喜爱的各种形状,来组合一张画面,看看我们能把他们组合成什么? 1)用各种规则的图形组合各种画面。

2)也可剪出或徒手画出各种不规则形,组合各种画面。

3)画面可以是具象的物体,如盆花、建筑或动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画面。

7、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8、作品展示、评讲。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形,欣赏了各种不同的形所组合的作品,看老师表现了形的组合,更可贵的是自己动手表现出了形的魅力。其实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美,随处可见,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更多的发现生活中的美。

篇二:形的魅力教案

课题: 形的魅力 _ 主 备人: ____江艳茹_____ 学科:美术 年 级: 五年级 ___ 课型: 造型表现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动眼、动

动口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形的魅力》是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

册第一课,属于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领域。教材的要求是了解形的概念及分类,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采用画或剪等不同形式,将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组合成各种画面,让学生感受各种形的组合呈现出来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操作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用一个课时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形的概念及分类,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采用画或剪等不同形式,将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组合成各种画面。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各种形的组合呈现出来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重点: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五、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范画等。

学具准备:色卡纸、旧挂历、剪刀、胶水等

七、教学过程

篇三:《形的魅力》教案

课题:第一课 形的魅力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具学具: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幅画。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篇四:形的魅力教案

形的魅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形的概念及分类。

2、充分展开想象,采用画或剪等不同的形式,将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组合成各种画面。

3、让学生感受各种形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魅力,同时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材料。(如:广告纸、挂历纸、彩色纸等可以来拼贴的材料。)拼贴一个抽象作品。

2、寻找绘画大师的美术作品,注意其作品的各种形状组合效果。

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认识了许多形状,请你们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知道形状动手剪出或画出来。(2分钟)

师:同学们做地真棒!其实形状可以分出许多种类来。出示课件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形及形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形的概念和分类,用时3分钟。)(启发学生将这些平面的开关进

行分类,并说出对这些开关的感受。)

(2)发展阶段

出示课件

欣赏用各种形组成的艺术作品(如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感受形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拼贴一幅画

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欣赏借鉴。

让学生选择一些材料,剪出大小不同的几何形或不不规则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意识地进行组合,创作或模仿大师的作品完成一幅画,可以是抽象的画,也可以是具象的画,如风景画、人物画、等。组合时注意画面中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前后遮挡、上下左右的呼应,排列时的疏密等。

画面组合并进行粘贴,先粘贴画面中主体部分,如有遮挡部位要从底层往外粘贴。

作品完成后让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起个题目,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4)收拾与整理

将所用的材料、颜料、笔整理好,把桌子擦干净。

3、课后拓展

用其它的材料(如橡皮泥、布料等)及其他方法制作一幅作品。

形的魅力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建筑图形结构及变化的美,获得简单的空间位置的审美体验。

2、体验欣赏建筑美的愉悦,有惊奇、欣喜、自豪的情感体验。

3、能用相关词语描述对建筑形体结构及空间方位感知和联想的结果。活动准备

材料:幼儿与家长共同搜集反映城市建筑风景的图片、挂历等(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 形、菱形、椭圆形,等图形及其变形组成的画面);教师准备反映城市建筑景观和风光的图片; 活动过程

—、远远的城市建筑

1、教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许多城市和乡村组成的。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城市叫什么名字吗?

看一看我们城市建筑的照片。

2、提问:远远看,我们的城市建筑是什么样子的?远远的城市建筑图形。提问:这些房子像哪些形状组合在一起的?它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3、提问:看到远远的城市建筑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二、近在眼前的城市建筑。

1、教师:再看看我们周围的城市建筑样子。(展示城市建筑近景图片)提问:近看我们的城市建筑是什么样子?这些房子像哪些形状组成的?它和平常我们看到的图形又有什么不一样?

2、你看到近在眼前的城市建筑又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三、讨论:城市建筑的形状。

1、提问:我们看到的城市建筑都好像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形状组成的画,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建筑也是这样的呢?

2、幼儿把自己收集的图片与同伴自由讲述。

四、多形的城市建筑。

教师:小朋友知道的地方真多,老师也想去那些神奇的城市看看,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吗?(放城市建筑片,引导幼儿交流所见。)

五、我心中未来的城市建筑。

教师:工程师叔叔真了不起,把我们平时看到的简单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椭 圆形等稍微变了变,把它们组合成幢幢房子,让我们的城市变得神秘奇妙了。你心中未来的城市建筑是什么样的?请你把它们设计出来好吗?看看谁是最优秀的设计师。

六、幼儿在操作卡第28页上画出自己心中未来的城市,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现城市的建筑。

语言的魅力教案 篇3

一、看环保宣传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经常会在花园、公园或者街道两旁看到一些环保广告语,大家看看黑板上这两条,分别读读,你认为哪一条更好?读,对比,谈感受

1、小结:同样是广告语,目的都是想让大家不要践踏草坪,但不同的话却有一样的效果,这就是智慧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这一课,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浏览阅读,初步感知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1、识生字,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你把它画下来。同桌互相讨论、交流。那么没有魅力的又是哪一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学生质疑:让我们比较上午、下午的情况„„是什么使老人乞讨的结果发生巨大变化?(看表格)通过表格你有什么问题?

三、理解重点语句,感悟语言的魅力。

1、品味句子1:我什么也看不见!(课件出示段落)(1)谁来读一读?

(2)通过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位失明老人„„)(3)指导朗读。(用痛苦、悲伤、无奈„„的语气读)

(4)面对这位可怜的老人,那些衣着华丽绅士、贵妇人看到木牌时态度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抓住“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等词体会行人的冷漠、无情,并指导朗读。(生答,相机填表)

板书:无动于衷

★教师导语:同学们,老人一上午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是多么令人同情呀!难到在偌大个繁华的巴黎街头就没有人肯在盲老人面前停步吗?是谁使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呢?他是怎样帮助老人的?(1、给钱;

2、添几个字)结果怎样呀?(生答,相机填表)板书:解囊相助

2、品味句子2:春天到了,可是„„

★教师引导:是啊,说到“春天到了”同学们,你们什么样的心情?在春天我们可以看到了什么,又可以做什么呢?(百花齐放,柳枝飘动„„春游,放风筝,骑自行车......)★这诗一般的语言让路上的行人和同学们一样产生了美好的联想。请仔细阅读第6段,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①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并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②播放春景课件,随景朗读。

同学们,路上的行人们,当你们正沉浸在这美好的春景想象之中时,请大家再往木牌上看看,可是怎样?(屏幕全黑)

(2)朗读对话: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老人家,你看不见什么?„„)面对双目失明的老人,路上的先生、女士、夫人,此时你们有什么感受? 这位小姐,你说„„你会给钱吗?i 这位先生,你此时什么感受?给他钱了吗?

这位夫人,您上午路过这里了吗?此时你给钱了吗?为什么?(3)指导朗读最后两句。(课件)(4)“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诗人把人间最美好的景色和人间最悲惨的现实放在了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打动了每个善良人的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5)、看来同学们的心已经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请把你的这种感动送到字里行间,自己读一读。(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6)、诗人运用了有魅力的语言帮助了老人,他的这种相助是用金钱不能衡量的,他仅仅帮助了老人吗?(不,他不仅仅帮助了老人,还帮助了那些盲心的人,帮助了这个世界,唤醒了人们的善良之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小结过渡: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有一句名言:“语言就是力量!”。

四、拓展练习。

1、在我们生活中就随处可以看见能够打动人心的有魅力的语言。谁能把课前搜集到的能打动人心的话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请把课后第二题和带*号的练习自己独立完成,发动思维运用有智慧的语言去启发和感染走位的人。

五、小结提升:

同学们:说话我们人人都会,但是“会说话,说好话”却包含太多的学问,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语文,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六、板书设计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

春天到了,可是„„

解囊相助

语言的魅力

教学反思: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我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学生通过朗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理解语言,通过对比我什么也看不见!积极地思考,表述自己的观点,激发情感,认识语言的巨大力量,体会语言的魅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我说:生活中我们往往也能感受到,同一件事换一种表达方式,最后的结果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说机智、幽默的语言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语言的魅力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边,坐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哎!”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露出了非常悲伤的神情。

让·彼浩勒听了,掏出衣袋里仅有的一些钱,放在老人身边的小盆里,然后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向老人询问下午的情况,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色彩的魅力教案 篇4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内容的一节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的美术课。计划2课时。本次课的重点是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及基本知识,难点是如何正确的使用色彩表现作品。

本设计中主要通过色彩运用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讲解色彩基本知识及运用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色彩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引导获取相关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色彩运用的能力和方法;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提高对色彩的理解,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的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能够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评价他人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色彩的学习形成一定色彩知识概念和常识,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求知欲。通过对生活中色彩的关注与鉴赏,提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美的热情,促进审美修养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系统的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色彩,并恰当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3分钟)

思考:假如这是我们的世界?(黑白图片)

对比: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的对比,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例,感同身受,将黑白的图例和色彩的图例给人产生的心理感受,在实例中深刻体会。)

提问:同学希望生活在哪个世界里?为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本课我们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色彩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适时总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点明本课主题,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展开(5分钟)

色彩的基础知识:

1、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

提问:如何看这三色环?引导学生通过三色环学习三原色和三间色。通过链接来讲解。

2、色彩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将色彩知识的体系呈现给学生,借助清晰的图例,学生直观感知色彩的相关概念,为下一步学习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

3、分析十二色环并示范调色方法。

(三)实践一:完成一幅体现色彩三要素的十二色环图

(设计意图:实践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途径,在实践中,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色彩三要素的知识得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四)学生展现所绘制的十二色环图,交流绘制心得。

(设计意图:交流是提升的一种方式。在绘制十二色环的过程中,学生的差异会由此产生,每个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会影响到对色彩的运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

(五)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小结时尤其重在结合学生实践,为下节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节

1、色彩的对比色,类似色。

2、色彩的心理感受。

实践二:给爱心大树添色彩。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画一颗色彩斑斓的心,为爱心大树增添色彩。要求:

A、颗心选择1-3种色彩。B、注重色彩的排列组合。(三)、作品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谈谈自己想法。在作业点评上以鼓励评价为主;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而后,教师做补充。

五、总结:

《语言的魅力》教案. 篇5

东高地二小

王智

2006.5

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语言的魅力》。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师:能够把这么长的课文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描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盲老人

上午在木牌上写得是什么?

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结果路人无动于衷,后来诗人在牌子上添了六个字,生:春天到了,可是……(师板书)

师:结果——

生: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师板书:多极了)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的表现发生了变化,老人也由叹息到非常的高兴起来。变化这么多,变化这么大,同学们注意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这么多情况都发生变化,有没有一直都不变的情况,看书。

生读书。

生:从课文第一段知道他是一个盲人,从早上看不到,从晚上也看不到,一直看不到。

师:从早到晚盲老人还是盲老人。还有什么?

生:都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

师:有没有道理?

生:有。

生:木牌上的字我什么都没看见没有变。

师:从早到晚盲老人乞讨的方法变没变?

生:没有。

师:既然还是在这条繁华的巴黎街上,还是那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可是还是这样乞讨的方法,可是你们看随着木牌添加的几个字,事情发生了变化,而且变化得这样大,几个字竟然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生:多了这六个字为什么会起了变化?

师:这六个字为什么会起变化,他提出的。核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添了六个字会起了这么大 的作用?我们还读读这句话。

连读三次,第一次学生齐读。第二次老师范读。第三次学生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这样,把你的想法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

小组交流。

生汇报。

师:好,谁先给大家说说,拿出自己独特的意见。

生:第一次路人看见牌子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没什么反应,后来看到“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产生了同情心,就给盲人钱了。

生: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可是对于盲老关来说却什么也看不见,一片漆黑。当人们想到一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怎能不对盲老人产生同情心呢?

师:在你的心中春天是不是万紫千红的? 生:是。

生:我也同意两位同学的看法,我认为这句话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语言。看到这些字行人都想到了这万紫千红的春天,想到了春天的良辰美景,特别的美妙,然后他们又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美丽的景象,都会产生同情心,所以都会帮助这位老人。

师:你能说出这样一段话,并且说得这么流利这么精彩。你来说说。

生:我也同意他的看法。可是我想到这是一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很多人看到了觉得春天太美了,可是这个盲老人这么大岁数却连春天也看不到就产生了同情心。

师:很多同学都会有同样的感觉,的确,春天在我们正常人的眼里

放课件:春天的美景(师描述:生机勃勃的春天,新新向荣的春天,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能不叫人陶醉呢,但是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屏幕出现一片黑色)上午盲老人写在这句话没起作用是因为他没有打动路人,而下午这句话起了这么大作用是为什么呢?

生:这些语言使人陶醉,打动人心。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这个想法,和你们一样,并且用生动的语言写出来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饱含着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体会情感。

指名生读课文。

生再读课文。

师:有时相同的意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且如果你运用了恰当的语言,它会更吸引你。社会、校园内经常看到警示语发生了变化,不但能够吸引人而且能够教育人。

在预习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搜集,有谁搜集了一些?

生:我在校园里的草坪上写着: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生:我看到:别踩我,我怕疼。

生:我在外面街道上看到: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

生:我在河边看到:我不是澡盆,请不要在里面洗澡。

师:小河我们要爱护。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课把你们搜集到的这些写到你们的展示栏上,大家交流。

出示课件:(一个草坪,一个图书室)

师: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设计一个警示语,如果这两个你都不喜欢,你也可以设计其他的。

生小组设计。

(每组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警示语写在老师发的牌子上展示到前面黑板上)师:请设计的同学读自己写的。

生:爱护每一枝花朵,珍惜每一片绿色。

生:天空不能没有白云,树林中不能没有小鸟,北京也不能没有绿色。

生:花儿是如此美丽,假如您明年春天还想与它重逢,就不要让他们倒在你的脚下。

生:我会给你带来芳香,请不要把我摘掉。

生:不要把我的花裙踩烂,不要把我的身体踩扁。

生:请保护小草吧!不要让世界少了一份生命,不要让世界少了一片绿色。

师:同学们看这些都是写草坪的,你觉得哪个好。

生评价。

师:还有同学是自己选择的,请他来读读。

生:让每一个走进我的人,都感到我的清洁。

生:请不要让垃圾泛滥成灾。

生:水龙头正在哭泣,请你赶快帮它把泪擦干净。

师:我们发现展示出来的没有第二幅图,有没有写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踹一脚我疼,折一角书疼。

生:书是知识的源泉,不是你的玩具。

魅力中国画教案 篇6

——魅力中国画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画的类型,知道其中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好在哪里。[能力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领会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独特的审美意蕴。[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中国画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的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教学的难点: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区分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

提出讨论的问题,提供图片资料,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分组讨论法

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在课前收集资料,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课前熟悉课本、上网查找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欣赏以上作品,你们认为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画在中国现代这个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绘画之魅力中国画这一课。讲:现代中国画,也就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激烈变化,为了使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艺术传统的中国画紧跟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界的有识之士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即: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二)新课讲授:

1.传统型中国画(重点)

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保存与传授传统技巧。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革新,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

问:什么是传统型中国画?代表人物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师: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地道中国画。代表人物: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下面我们以齐白石作品为例来了解一下传统型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以及绘画特点。

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学过这一课内容,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学生活动:先请一个学生讲,然后可再请2-3个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补充。

讲:《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是齐白石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还运用了特殊的联想手法。在该图中,画面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周后的,十里出山泉的溪水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绘画技法。(引导)探究活动:创作思路是什么,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构图,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分组讨论,老师指导)

讲:创作思路:采用的命题绘画,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进行创作。而他这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从这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平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表现形式:水墨画。画中的墨色来看。画的最上端(最远处)的两点远山墨色较浅,因为那是远山,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比远山近的就是一片山石,也就是引出一股山泉的山涧了。较上面(较远处)的山石墨色较深,下面(近处)的山石墨色较浅。与上面(远处)山石相对的下面(近处)的山石墨色较浅,甚至到画的尾部山石的色彩已经淡如水了。当然画中的蝌蚪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是画的点睛之笔。画中有六只蝌蚪,每两个一组分布于画的上中下三个部分。这样分布就使得画面显得完满,不空洞。而六只的数量又使得画面不显杂乱,可谓“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恰到好处便是最好了。

构图:一幅立轴作品。如果齐白石以横幅的形式来画,那么泉水便是横流,不论自东而西还是自西而东,给人带来的总是一种停滞的感觉,泉水显得无力,泉声激荡不出来,泉中的蝌蚪也会没有活力,那蛙声就很难显现出来了。但是采用了立轴的形式结果就很不一样了。在立轴作品里泉声是很自然的自上而下流的,它能给人带来一种激荡的逼迫感,不受之而不行。就像“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样,欲罢不能。泉水里的蝌蚪也因此有了生气活力,它们随着那泉水而来,谁能拒绝呢?

欣赏:《记写雁荡山花》(潘天寿)、《峨眉龙门峡纪游》(黄宾虹)、《墨虾》《蜻蜓点水》(齐白石)

问:传统型中国画得特点是什么??(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入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讲:在表现上:传统中国画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强调墨分五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

在意境上:传统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尚写意。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写形是为了传神。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之间”。

2、融合型中国画

我们刚讲了传统型中国画,与之对比,看到“融合”二字,又是发生在现代时期,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也就意味着不再传统,我们先来看一下“融合型中国画”的定义是什么?

问:什么是融合型中国画?它的代表人物都有那几个画家?(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讲: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如徐悲鸿,李可染等。

欣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提示创作年代是在1940年)

讲: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探究活动: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讲: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采用传统的勾勒着色法,部分人物略使明暗,以显示其体积,这种把中国水墨画法与素描画法相结合起来的实验,体现了徐悲鸿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革中国画的主张。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

欣赏:(课件展示《流民图》)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

讲: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表现技巧。

探究活动:这幅《流民图》与上一幅《愚公移山》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提示:从题材、表现手法、表现主题)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讲:技法:《流民图》采用的是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而《愚公移山》采用的是线描—明暗(中西结合)。

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问:融合型中国画与传统型中国画的异同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讲: 融合型中国画,在表现和意境上与传统型中国画一致的基础上,融合了西画对光影、虚实、体积的运用。

课堂拓展:欣赏徐悲鸿的《群马图》、《泰戈尔像》,李可染《江南春雨图》、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3, 小结:

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地道中国画。代表人物:齐白石 黄宾虹 潘天寿

融合型中国画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如徐悲鸿,李可染等

九、课后小论文

《点的魅力》教案分析 篇7

一、教学目标

了解造型要素中“点”在不同的位置会给人带来怎样不同的感觉。

2通过圆点的摆放,体验各种变化,并运用点来组合各种图案。

3感受圆点产生的美感,提高视觉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造型要素中“点”在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

播放一段乒乓球下楼梯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乒乓球在视频画面中有什么变化?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揭示题。

交流探讨,讲授新知

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小圆点,由此指出圆点是实心的,空心的是圆圈。

2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色小圆点纸片在黑板上并且从上往下移动,出现三种画面效果,请同学一起来观察,并思考:小圆点在不同位置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观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圆点不同位置给人的不同感受:

①下落感

②稳定感

③安定感

3教师拿出2个小圆黑点,要求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摆出吸引感和排斥感。

教师总结: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象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

4展示两张点的范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作品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①线的感觉;②透视的感觉。

回归生活,欣赏作品

小组探讨:生活中存在哪些小圆点?

学生交流探讨:衣服、鞋、围棋、人民会堂的灯、药丸、被子。

2展示法国画家修拉《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画家是如何运用圆点来进行表现的?

讲授后印象主义的特点,运用并置的色彩小点来组织画面。

3出示一些运用豆类进行摆设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拓展学生的思维,并讲授运用小圆点来进行创作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

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作业要求:利用小圆点进行绘画或拼贴,进行创作。

2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学生从小圆点的排列组合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总结程、拓展提高

以提问的方式总结出圆点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受以及圆点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案摘录:语言的魅力 篇8

教案摘录:语言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 魅力即吸引人的力量,感染人 引出无穷的想象,强烈的影响力。化抽象为具体,为形象。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 1、检查字词 2、检查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二、质疑 1、学生质疑?魅力是什么意思?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结 (什么语言? 有什么魅力? 到底产生了什么魅力?) 板书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三、精读感悟 (一)分层推进,理解语言的魅力。 过度语 这句话到底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读文回答 理解本句话,抓住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我们先从字面上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1、多了个“春天来了”,对这句话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教师小结:加上一句表示时间的话,表达就更完整,就具体了。语言的魅力就是能完整 具体的表达一个意思。 第二个层次 1、过度 春天,一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季节, 一个花红柳绿 ,莺歌燕舞 ,色彩斑斓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看到“春天来了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答 3、教师小结:简单的四个字,竟能引起同学们这么丰富的想象, 这就是这四个字的魅力啊。语言的魅力是什么?就是能引起人无穷的想象力。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 中的春天来了。 第三个层次; 1、过度:这句话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什么人 学生回答后出示 一个衣衫褴缕、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贫穷 苍老 残疾 ) 2、将此补充进第二个句子中 指说 出示填空 春天来了,,可是这个( )、( )、( )的人什么也看不见。 读完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法?(老人很可怜) 3、多出的这六个字,能让我们想到什么呢? 出示句子 春天来了,老人能听见( ),知道( ),可是,这又老,又瞎 又穷的老人,眼前只有( ),他的内心强烈的渴望( ),他多么盼望能看到( ),所以,老人的内心为( )而痛苦 ( )而痛苦,( )而痛苦。原来老人也向往( ),贫穷 疾病阻挡不了老人对美好的向往。 4、指导读好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中的“可是我什么也看不到” 5、教师小结: 让我们读出老人痛苦的内心世界的,仅仅就是区区六个字啊。让我们联系自己产生了无尽的联想,这难道不是语言的魅力吗? 第四个层次 过度 过往的行人读懂这六个字了吗? 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目的:引导学生找到行人的不同表现。) 1、指答 2、面对的是同一个人,增加了六个字的一句话,会让过往的行人想到什么? (春天的美好与老人的可怜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路人的同情。) 3、学生说完后出示填空 当贵妇人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和衣衫褴缕的乞丐时,她感觉这是( )的.乞丐,所以,她有可能; 但当看到“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和衣衫褴缕的乞丐时,她感觉这不仅是一位()的乞丐,更是一位(向往美好)而又不得不到美好的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人。而自己是( )所以 ,她要( ) 4、教师小结: 第一句话语言如此苍白无力,而第二句却充满了浓浓的感情色彩,它如此富有诗意,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它感染了路人,影响了路人,这种无声的力量就是语言的魅力啊。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无限感慨的到出了自己的心声,该怎么读呢? 5、指导读好课文最后一段 (二)挖掘文章的中心 问:读完本文, 你认为让。彼浩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答 (善良 语言大师) 教师 诗人的善良值得我们歌颂,诗人高超的语言另我们羡慕,但善良的人用诗意的语言唤起强者对弱者的同情心,更让我们崇拜,更让我们羡慕,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目标,这就是诗人高超的人格魅力。 三、拓展 文学欣赏 语言象一首歌,或欢快,或激昂,或高亢,或婉约,带给我们诗意的享受。你想向大家推荐一段什么文字呢? 说出推荐的理由 结束语

《设计的魅力》法制渗透教案 篇9

《设计的魅力》

设计教师:黄华

教材分析:

本课是欣赏*评述课。通过对各种各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工业产品的鉴赏,使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与人们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建议采用讨论评述的方法,组织学生探讨工业设计包含的各类知识元素、设计意念,培养学生对工业产品正确的审美观。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设计艺术所运用的基本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美术素养。教材第2页介绍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椅子,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了解有关工业美术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第3-5页,主要介绍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国外一些经典作品,通过欣赏与评述,提高、完善学生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美术素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不同设计风格的工业产品并能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动手,感受设计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与享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重点:欣赏教材中的经典设计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难点:体会现代设计设计的艺术美感。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

展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功能的设计作品,在看、想、议、说、做等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现代设计的不同表现形式,体会现代设计的艺术美感,理解现代设计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形成一定的审美品位。并在学习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课前准备:

(学生)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些有关工业产品的图片资料以及铁丝、竹签、碎布头、小木棍等。

(教师)课件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欣赏屏幕上出现的椅子图片,教师提出问题: ①请你说说印象最深的一把椅子?为什么? 生:我印象最深的椅子造型奇特、色彩艳丽„„

教师小结提示:“风格、造型、色彩、材料”(以文字的形式打出),同时,教师从自我的审美角度发表个人看法。②你喜欢家里的椅子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从小小的一把椅子中我们引出了如此多的话题,这就是设计的魅力。课题揭示。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椅子,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了解有关工业美术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①学生带问题看课本p4《叫壶》:把柄上曲线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壶嘴上的小鸟又是用来干什么的?

教师提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再出示《卵形椅》,加强学生的感受。

②《瑞士军刀》:瑞士军刀设计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教师提示:体现了艺术与环境的设计理念;

比较感受不同时代的《电话机》来体现设计的时代性,以及不同电话机与不同家具的和谐。

(一些经典作品,通过欣赏与评述,提高、完善学生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美术素养。)

③《鸟巢》:这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它的设计来源、设计材料(q460高强钢材)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设计理念。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设计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感受和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及设计艺术的广泛性。)

教师总结:从以上几件现代工业产品,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都非常注重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运用,追求实用和美观的和谐。像这样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他们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二、法制渗透:

3、同学们想一想:像这样的作品我们能随意的抄袭发表或把作品图片临摹下来作为自己的创意设计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这样的做法是不允许的,而且是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明确规定: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第十一条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三、动手体验,激发创意。

4、刚才通过欣赏了名家的设计特点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设计时你会注重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与回答。

5、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把椅子,进行设计的体验。

(通过教师的小小的动手,激发学生的创意,在“玩”的过程中感受设计的魅力。)

四、作品创意交流

⑴、请优秀作品的同学讲述自己的创意构思、准备的材料和特殊的工艺手段。

⑵、其他同学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自由评价。(通过自由的评价,使学生得到满足感。)

五、课后延伸:

高一音乐 合唱的魅力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本课的五首歌曲,能随着琴声分声部试唱练习曲,初步感受合唱均衡、协调、和谐、统一的美。

2、能从不同的作品中体验不同内容合唱的情绪,感受不同的音乐意境,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探讨“合唱的魅力”,并与同学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重点:感受合唱丰满的音响和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感受、发现归纳合唱的魅力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电脑 学法:深入体验讨论总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观看录象,2008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解放军男声合唱团演唱的《天路》。听唱的过程中请思考:这首作品的表演形式;你对这类作品有些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合唱,有丰满的音响和丰富的表现力。展示课题:合唱的魅力

二、作品赏析:

1、赏析,《东西南北茉莉花》。

提问:你会唱《茉莉花》吗?你能演唱几句吗? 请几位学生演唱《茉莉花》的片段。

老师:刚才同学们演唱的有不同的版本,有江苏的,有河南的,有东北的,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听一首女声合唱《东西南北茉莉花》,请大家仔细感受:你能感受到几种不同的茉莉花形象?

课件播放:《东西南北茉莉花》

请演唱你刚才听到的歌曲片段;你能听到几个不同的声部?你怎样描述你听到的和声效果?

学生回答,并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课件展示:、1 合唱常识:合唱一般分四个声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分别用S、A、T、B表示。多数情况下,在舞台上,女声站在前面,再纵向分为高低声部。多用钢琴伴奏,大型演出常用管弦乐队伴奏。有一个指挥。有丰满的音响和丰富的表现力。

2、赏析《猎人合唱》。

课件播放。引导欣赏:这是男声合唱,你觉得这部作品表现出怎样的气质、力度? 学生回答。

3、赏析《槟榔树下摇网床》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童声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

引导欣赏:着重感受童声的音色特点;这首歌属于摇篮曲,这类歌曲有怎样的音乐风格?情绪怎样?

课件播放。

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4、分组,比较讨论:你觉得这三首作品的音色各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三首作品可以互换音色来演唱吗?你觉得男声、女声、童声分别适合演唱哪类作品?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老师小结,提出表扬。

5、赏析《在灿烂阳光下》

欣赏混声合唱《在灿烂阳光下》。引导欣赏:音响效果上与前面三首有何不同?和声效果怎样?

学生谈感受,老师小结:混声合唱更和谐,协调,更具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练习混声合唱:S、A、T、B分别演唱1(高音)、3、5、1。先唱音名,再唱“啊”。感受混声合唱丰满的音响。

6、赏析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引导欣赏:这部作品无伴奏,但用混声合唱丰富的音响和表现力准确的诠释了作品。学生欣赏。

三、赏析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首不同形式的合唱作品,感受到了合唱独特的魅力,这就是丰满的音响和丰富的表现力,声音的协调、均衡、和谐统一之美。

四、课后欣赏

上一篇:河南科技出版八年级上册社信息技术教案下一篇:对餐饮服务员表扬信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