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作文

2024-06-14

空谷幽兰作文(共9篇)

空谷幽兰作文 篇1

空谷幽兰高中作文

情寄山水,潭影空人,径幽着漫路,兰草花木深。蝶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着我的诗歌,倒映在潭底。空谷,幽幽着禅意,远离凡尘,怀抱自然的本性,万籁复归的心态,澄净品类之感,隐于恬淡,归兮无尘。--题记

人间是否有一处山谷,溪水格外清韵,潺潺的声音衬托着山间的幽静,月色久久不愿离去,恰到好处的倾临着溪水缓缓而行。一株幽兰依水而居,在月光下畅意清修,脱离尘世的烟火,习惯着独自在风中看天,看空旷的夜。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空谷,就是我的尘世,在属于我的凡尘里凝望夏浅、秋来。我是一株略为人知的幽兰,生长在人间的一处空谷里,淡淡的盛开,依山静,临水幽。之所以是空谷,因为人迹罕至,唯有飞鸟常来,带着我的遥望飞出我的城,去看我想看的人,和世界。

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喜欢的人欣赏;我,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我心赏着喜欢的人。我在夜里清歌,音脆里袅娜着清香的味道,唇滋着古朴抑或淮芳,婉约成一曲空濛的洁净,勾勒着禅隐的生活。我隐谷在那片室香里,缱绻着寂寞,伴着风儿对饮着天露,一半清醒,一半醉,你若懂得,便知道我的心思。

我轻吐的声音,总能洁雅出生命的真色,不娇作,不张扬,能否美进你的心房,触及你原始的味道。你是否时而不由自主的念想,唇角轻仰,俊俏着脸庞;时而假装着谦谦君子,远观着我的高洁,赋一词幽兰花香,于谷中幽然绽放

诗人多情,多愁,多心,所以我的前世一定是诗人,一生羁旅之后隐居在这里,带着满腹诗书化身一株幽兰。万水千山远,你还会与我今生初见,还原一身属于你的女子。我的诗句,都会有你的名字,幽兰,不思独寂。

夕阳谷外,有着怎样的花花世界,望天上云舒云卷,或聚或散,简略着属于谁的流年。花,也有凋零的时候,别等到我的美丽把透明的溪水染黄。你若来,我又怎会让你看到我的憔悴,以及斑斓的模样。那些沉淀在水里的情义,你若喜欢,便取走吧,我把记忆全部给你,留下一桩未了的心愿悄悄在空谷里搁浅,愿来世化作女儿身,试着去西子湖畔,寻你。

你若想我,便听听我留在空谷里的声音,那里有幽兰心语,静默在山谷的胸膛,以及残留在风中的芳香。不见故人面,但见故人心,你不言语,只多情,浅浅着我的诗意,赴一场山与水的惬合,便是赴于我约定。

你若离开,请将脚步迟缓,让我偷偷多看你一眼,记住你的失落与伤感。潺潺水为墨,皎皎月为章,让我把你音画在属于我的空间里,琢刻成日志,一生只读一篇。

我是一株空谷里的幽兰,能开出一朵天荒地老的花,愿将心底的秘密,赋予懂我的年华。春夏抑或秋来,始终怀揣一份牵挂,望着空旷的.夜,星星何时繁华。

我是那株幽幽的兰花,旖旎着晚清风凉的咏蕙,笙歌悠扬,尘编一径谷色,琼散碧芳。我久坐在蝶儿常来的岸上,吐姿着清音引来那只飞鸟,与我氛氲着夜色,携着我的梦,行尽天涯。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夜过凉水气,萧寥淡泊心。你可知茸草沾满的露水,是我撒下的泪,小树飘散的晨雾,是我回旋在幽谷里的叹息。本是朦胧的烟谷,却负晨曦的葱润,超然着尘世,浓郁着谁的田园气息。赋予你的诗情画意,摇曳着深邃的寂寥,抒情给朝径,传达给夜烟,而你,哪怕姗姗迟来,与我却摹最后一笔希望,多一抹暖色也好。

于兰之芳,君之为芳,我久坐香堂,次第着你的想象,读一曲云水禅心,心驰神往。静默在空谷里,思寂着属于我的忧乐,一骑绝尘之后,隐去属于谁的世界。一曲终了,陷入迷茫,原来,我也懂得为谁慌张。

空谷寂静,幽兰伴着晚风,任子夜的温度穿进思想的孤独,难眠在一夜空城,倾,为谁,念,为谁,我,又是谁。

络绎几案,几处停笔胸臆,难写局促一隅,没我的题材,怎会在一片空谷里添墨研香。原来,我只是飘忽在空谷里的影子,并非那株幽兰。我的那些攻书习文,被尘世的烟火染浊,溢于言表的,大概也只是艺术的映衬,应着幽兰的故事,贯穿不知写给谁的全文。

我笔触着细腻,排比着月下风声,让那些奇特的落想,题意着不染尘埃的篇幅。如这篇空谷幽兰,因某个人的声音而感动,浅笔在唐诗宋风里,想把她写成自己脱尘寰俗念的皈依,着色一份幽兰的唯美禅意,到头来最终清醒,写的不是别人,也不是自己,而是一帘幽梦,飘荡在我执著仰望的夜空。

或许你我心中都有一株生长在空谷里的幽兰,音画着一抹善良,一抹真实,一抹伤感。幽兰赋予我高德隐士的形象,却被我参差着太多的情感,言情在为谁心动的时代,幽兰还在,空谷,那里寻得。

三生梦,阅寒暑,今生落尘土。幽兰是寒女,此生当无媚,秀色见芳孤,为君人憔悴。终不悔,以山为伴,以水为湄,守一片空谷,倾一座空城,情欢何短兮,离思亦何长,临水赋蒹葭,湘吟知音望。

彼岸盛开的幽兰作文 篇2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中的一切原来都是由细节构成的,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者只是关注另外的物体,而不知道把自己眼前的玻璃擦亮,看在眼里的便是风景,握在掌心里的`便是花朵,揣在怀里的便是阳光。

从前,有一个太太总是抱怨对面的太太洗衣服不干净,总是有斑点,弄得这位太太心情老是不好。直到有一天,她的朋友来到家中做客,才发现不是对面太太没有把衣服洗干净,而是这位太太家里的窗户脏了,用抹布轻轻一擦,感觉视野无比的辽阔和干净清爽。如果这位朋友没有来做客的话,估计这位太太永远都不会知道是自己家的玻璃脏了,每一天都活在抱怨别人错误,又使自己不开心的生活之中。但是当她换个角度想想这些事的时候,她就早点可以结束这种误解别人又让自己难受的生活了。

约翰库提斯说:“这个世界,充满了伤痛和苦难。有的人在烦恼,有的人在哭泣。面对命运,人应该拥抱命运,笑对人生,而不是只是与之苦斗。任何困难都必须勇敢面对。一切都有可能,永远不要说不可能。”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像是一道空谷,其间迷雾飘散,总是会令人心生畏惧。就像是寄情于大好河山的旅人,喜欢去最秀美的地方,但最秀美的地方往往又是最危险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危险,普通人只是望而叹兴,感叹一番上天之不公,便转身离去。他们只能在成功者带回的照片中欣赏美景,仰慕他们的勇气,而自己永远都体会不到这种感觉。

还有一类人,勇气不是他们所缺的,但是面对这无路可攀的遥遥空谷,他们会急躁,因为他们面对的困难不是他们所遇到过的,也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至少暂时是这样的。如果他们用老办法套用的话,一旦失败,那将付出所有。面对苦难,他们只有勇气。

最后这种人,面对自己无法征服的空谷,坦然一笑,转身顺着一旁的小道走了下去,丝毫不在意身后人或鄙夷或怜悯的眼光。即使有好心的朋友劝他快回来吧,那不是你能征服的,他也只是挥挥衣袖,袖间缭绕着谷中迷雾。

当时,也是最后一种人能欣赏到最后的风景。他在谷中就已经欣赏到常人欣赏不到的风景了。

面对暂时不能解决的困难我们为什么非要花时间去解决呢?我们为何不心平气和的走另一条路,换个角度想想呢?哪怕这条路更遥远,但你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幽兰轻叙作文900字 篇3

那是一个清朗的早晨,母亲带着我到花鸟市场买盆载。在妈妈挑选时,我也在一旁不安份地东张西望。就这样,一盆盛开得极其美丽的花映入了我的眼帘。那是一盆玲兰花,在微风中,那像极了玲铛的花儿随风摇晃,相互挤碰,仿佛正在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似受了盅惑般,我慢慢向它靠近,微微侧耳,却只闻其香而不闻其声,那丝丝缕缕的纲香伴着风儿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我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花?好香啊!”“这是兰花,我们小兰的守护花。”……

“……期盼春花开,能将宿愿偿。满庭花处处,添得许多香。”一曲终了,人也从回忆中回到现实。

望向阳台上那个空花盆,心中自是又一阵的的确腕叹息:那就是就次在花鸟市场买回的玲兰盆载,买回来不久,铃兰便过了花期,枯死了。自那之后,它竟未曾重新绽放芳华,出于对兰的愧疚之心,我一直不让家人买兰。而那花盆仍在,我曾无数次期盼着某一天它可以在我不经意中又一次冒出嫰芽,可惜,这仅仅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遐想。

渐渐地长大了,对兰的了解也愈加深入,对其的欢喜也愈深。兰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它与梅菊任务并为四群子。而和梅的孤艳、菊的风霜、竹的饣节不同的是,兰花象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质和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兰、赏兰、绘兰、写兰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古往今来,描写兰花兰草的诗词不胜枚举。无论是对其叶、花还是对其香,古今文人都有其独到的见解。闲暇中,捧一杯香茗,于鸟语中品味那诗中的兰。偶尔读到“春雷潜夜发,香气入云飞”或是“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时,鼻翼间仿佛萦绕着兰花那纯正幽远、泌人肺脾的清香;又或是在读到“冰根碧叶杂荒芜,晓露近晖缀宝珠。笑靥阗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醒醐”时,眼前一板一眼的字儿似乎为一幅兰花含苞图所替代。

《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篇4

通篇读下来,跟随一个美国人的脚步,涉过黑夜的险滩,攀越骇人的崖壁,爬上朱雀山,走过销魂桥。却寻找隐居在大山深处的修行者。

关于隐士,书中记载在很久以前中原的大地上就诞生了,那些人相传为是走着禹步的:萨满。即中国古代的巫师,在旧时器时代,萨满佛占据着宗教的统治地位,他们聚集在昆仑山一带,收集配料炼制长生不老药。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导致了萨满的生存危机。一部分人开始与山林为伍,与世隔绝,这便成了中国最早的隐士。

一个人一旦选择了去修道,就要在心中坚信自已的目标,修道意味着孤独的生活,而在古代的一些隐居者中,他们往往通过这样独特的方式,来改变自已的人生轨迹。最早在汉朝,诸葛亮就是一名隐士,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扶助他安帮定国,传为历史佳话。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诫子篇》的一句话。直到今天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哲理。

陶渊明是我喜欢的诗者,经历官场的风雨颠波,毅然抛却政治名利,远离城市的尘嚣,隐于清山绿水间,与菊花为伴飞鸟为邻。此中真意,无法言说。那等惬意如渔父鼓浪而歌。夫复何求?有些人,注定不是眠在金丝笼内的鸟,锦衣玉食亦入不得他们的法眼。只有飞离,才能遇见本真的自已。

据记载《道德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对道的阐释能超越它。无疑老子即成了道教的鼻祖。道教分为两个派,其中的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他把禅宗、理学和养生三者结合起来,全真派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另一个正一派,在南方更为盛行。

道教的修行强调一个:无,“无”是道之体,天生万物,都来之于“无”而回归于“无”。在万变中求不变,与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不受外物所左右。这是所有道教徒恒心不变的目标。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个“无”,就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过一种非常人的生活。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修行,就一定会脱离肉身,于“无”中永恒。

道教最早起源于终南山一带,其东端的华山因其险峻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成为修道者的聚集地。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花了一万八千年,他倒地死去时,躯体化作五岳。经过千年的风化之后,他的脚变得象一朵石头上开出的花,因此早期中国人称华山为“花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称自已是华人的原因。华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根。也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写照。因为要攀越它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精神欲望。

两千年前,佛教于西域传到中国,佛教被认为是道教的一个特殊的宗派,那个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正是讲述了唐朝(玄奘)远涉西天求取佛法的故事。西天即是现在的印度。有句俗语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佛教的进入越来越多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不断繁盛起来,从而发展成七个宗派。如今河南的嵩山即是最后一个宗派—禅宗的起源地。而各个宗派中的净土宗无量光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成了最具影响力和信众最多的一个宗派。事实上禅宗和净土宗是两个不同的门派,禅修讲究寻求自已的本来面目,跟着你的心,直到它静下来,无禅可参,无问可问,问而无问,这就是禅。而净土宗的修行是要不停的念佛号,用心去念,心不动妄想就消失,妄想消失也就是一心。无分别心。这两者其实并无太大冲突。在禅宗里你没有念头,在净土宗里你有一个念头,它们的目的却都是要把你的本来面目指给你看。

书中所有修行者,都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他们通常都住在人迹罕见的山谷中,或者凿壁取舍,如同鸟曾。有些人几乎一生不曾与外人接触,以松子野果充饥。也有的自已开荒种地,他们放弃贪欲,冷却热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修行。而在中国的古代,还有一部分富足的隐居者,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慰,有意避开车马喧嚣,结庐山野草莽之间,就象现在的都市人闲时去农家院小住几日,换个环境感受下别样的心情而已。然而我们可爱的王维却在终南山盖起一座名传千载的辋川别墅。并把它作为出世的捷径。把这样的隐居变成了艺术,又把艺术融入隐居生活。而当他真的隐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个可爱的艺术家就成了永久的隐士,隐在他的画中了。

通篇读罢,眼前尽是松山岩壁中一个个飘渺的身影。虽衣衫褴褛不堪,却神情凛然坚韧。如山中野生的兰花,有着水流的清决花开的安静,远离俗世的尘烟与拥挤,沉静自敛。却不会失去本真的模样。在我眼中,他们就象住在云端之上,遗世独立,清简自知,看淡了尘缘世相。找到心灵的净土。

空谷幽兰经典语录 篇5

2、在净土宗的修行里,我们只是念佛号,再也没有什么了。我们用心去念。我们不出声念,可是声音却完全是清晰的。当我们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就再开始念。如此周而往复。念没有停止,心也没有动。声音升起来,我们听着这个声音,但是我们的心没有动。我们的心不动,妄想就消失了。一旦妄想没有了,就是一心在念,结果与禅是一样的。禅意味着无分别。

3、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4、一个外国人在追寻隐士的路上,寻找到了这些空谷幽兰的所在,他比我们更了解道与佛的区别和相同。喧闹的世界里,什么是值得追寻的,什么是值得放弃的?幽兰与俗人之间的取舍相差万里。所以,他们才是幽兰,所以他们绽放并不在意观看。

5、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6、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梦。八十年如云掠过。我们出生了,然后又死掉。但是在我们得到人身以前,我们还有另外一幅面孔——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用眼睛看不到它,只能用智慧去了解它。经中说“离相即佛”。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注定要成佛。但是成佛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你必须修行,然后才能觉悟到你的真性、你本来的面目。

7、“……夫幽兰之生空谷,非历遐绝景者,莫得而采之,而幽兰不以无采而减其臭;和璞之蕴玄岩,非独鉴冥搜者,谁得而宝之,而和璞不以无识而掩其光……”

8、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一旦你的心很清静,你就能理解业。如果你种下佛种,你就会得到佛果。重要的是诚实。如果你不诚实,你永远也不会成就。你知道,我只是一个山人。我只是把话串在一起,它们并不一定有什么意义。

9、一切法门都适合。法无对错。这只是根基的问题,也就是你在过去世的习性。一旦人们开始修行,他们就会认为其他的修行方法是错的。但是所有法门都是正确的。哪一种修行方法更合适,它取决于个体。

10、一切法门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彼此含融。它们殊途同归。比方说,净土法门包括律宗。如果你不过一种合乎正道的生活,你就不能念佛。净土法门也包括禅。如果你不能一心,你也念不好佛。它与禅是一样的。目标是一样的。法门就像糖。人们喜欢不同种类的糖。但是它只是糖。法是空的。

11、他的修行方法是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爬过那么多座山,遇到过那么多隐士之后,我们终于慢慢地明白了“无量”的含义。

12、你不能只修行一种法。那是一个错误。法不是片面的。你必须修禅。如果你不修,你永远也不能突破妄想。你还要持戒。如果你不持,你的生活就会一团糟。你还要修净土。如果你不修,你永远也不可能从佛哪里得到任何加持。你必须修所有的`法。

13、这就像生火。你不但需要火种,还需要木柴和空气。少了一样,你就没办法生火。开悟也是一样。它是一个体系。所有的法门都是相互联系的。

14、他们中大部分是佛教徒,但也有很多是道教徒;大部分是和尚、道士,但也有很多尼师和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但也有很多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15、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16、在佛教里觉悟是主要目标。在道教里,觉悟是次要的。觉悟以后你还要继续修行,直到你逐渐地、非常自然地与道融为一体。

拓展:《空谷幽兰》作品鉴赏

与他印象中的隐士大相径庭的是,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隐士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浪漫,他们的处所并不是“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他们当然更不是“靠着月光、芋头生活”,相反,他们过着最为原始的日子,忍受着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孤独和贫寒。

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既是一部探讨传统隐士生活方式的文化书,同时也未尝不是一部糅合着作者独特人生感悟的智慧书。比尔·波特不仅在书中追述了诸多中国古代著名隐士的生平事迹,用以印证隐士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他还对隐士的社会身份及其本质进行了多角度与全方位的探讨。他说:“道德和政治之间的矛盾是隐士传统的核心。”是从社会的层面触及到隐士文化的本质;他说:“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则是从个人的层面触及到隐士文化的本质。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个人觉得,隐,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心态——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心远地自偏”——地偏,并不重要,心远,才是关键。或许,这也同样是比尔·波特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作者简介

《空谷幽兰》读后感 篇6

终南山之旅,让比尔·波特写出了这本《空谷幽兰》。作为美国一个著名的汉学家,波特还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诗集》、《菩提达摩禅法》等著作的英文版。他作为第一个追寻中国隐士脚步并为之作书的人,《空谷幽兰》出版后在国内引起了对终南山隐士近的关注和讨论。比尔·波特信奉禅宗,在台湾出家三年半,修行,娶了一位台湾女子为妻。知道这本书的因缘是在20xx年某日的一份晚报,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提到了此书,后就一直想找来看看,想不到5年后才得以遇见。

这是一本关于隐士的书,在今天,隐士已不是我们类似于“商山四皓”的理解了,为逃避做官,为逃避乱世而隐居,而是专指修行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对隐士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行,虽然各人修行的起因不同,但目的都一样,最终为了获得生命的圆满和提高生命的层次。隐士的修行生活很苦,但物质的匮乏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心灵的宁静。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遇到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看破红尘,红尘是代表有物,不可能全部放下,但我们要做的是不让红尘来控制,让它来来去去,接受最终人都要死的这个事实。从这个层面看,隐士们的修行,为解脱生死作了有意义的贡献。他走访的终南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古迹众多,作者很自然的看到许多被文革破坏的地方,虽然书中都是轻轻带过,但看后却让人很痛心。

作者在写书的时候没有对佛教道教还有隐士做一点评价,也不提出自已的意见或看法,属于一本纪实类的书籍。书挺好,不错!

写幽兰之心散文 篇7

中华民族女性自古就有一种传统美德幽兰之心。譬如山中的兰草一般,它不会因为无人欣赏便懒怠开放。像温庭筠的一首词中所写:“小山重叠金明灭,云鬓欲度香腮雪。懒起化峨眉,弄状梳洗迟,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印。”这首词不算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但高中课本,大学课本,各类词选一定有它,更是随着《甄嬛传》的插曲红遍大江南北。这首词中的女子就有着幽兰之心。如词中描绘,这个女子因为情郎不在身边,故而懒起以至于迟了。可是情郎不在并不意味着她会蓬头垢面。相反,哪怕情郎不在身边,一边思念情郎一边也要对着镜子细细地梳理摆弄妆容。

犹忆小时候奶奶时常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今天不出门,起床后叠好被子,洗漱干净。”当时一直不理解,既然不出门,为什么还要收拾的干干净净,又没人看。但现在很感激奶奶帮我养成的好习惯,现下即使我一个人在宿舍待一天,也不会因为宅宿舍而把自己整的一团糟。

时下很流行女汉子一说。大众意义上的女汉子似乎离“幽兰之心”越来越远了。经常看到有些女生披头散发穿着睡衣拖鞋冲出宿舍楼去取外卖,或者邋里邋遢蓬头垢面旁若无人的穿越校园食堂去澡堂。且不说宿舍楼下,来回路中男男女女来来往往驻足而视,长此以往,这种懒惰散漫是对自己多么大的纵容。当你外形气质越来越汉子化的`时候,就不要抱怨自己没有男朋友。汉子化后似乎有种表面上的洒脱不羁,但事实呢,现在很多汉子反而干净整洁。但可以肯定的是,基本上男生都喜欢干净优雅的女生。亲爱的女性同胞,女汉子并不是说外表有多爷们,行为有多粗犷。而是,有一颗坚强,独立的心。不会因为挫折而一蹶不振,不会因为自己是女生面对难题时自怨自艾,顾影自怜。

很多的女主角,要么迷迷糊糊,要么邋邋遢遢,要么咋咋呼呼,但她们总会遇到一位优秀的男生来照顾她。这一度是多少懵懂少女心中的梦想。醒醒吧,现实中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可惜的是,很多青春文学把矫情当理所当然,把堕落当青春必备,把幻想和现实混淆,传递出错误的价值信息。大多活在自己想象出的美好小世界,哪怕自己不努力不修边幅,吸烟喝酒骂人脾气暴躁,最后都会出现一个天使般的他来包容你理解你引导你,殊不知,这种幻想的小世界比肥皂泡还容易碎。

轻嗅古幽兰 篇8

过去的东西总是美好,令我怀念,难以自拔。带给我的,就如那古幽兰荼蘼谢尽后的丝丝余香,仍亘古未凉。

旧文化,老规矩,是凝练出的美德,是至善至纯乃至最高人性的结晶,更是经过历史的反复锤炼与洗礼,才得以百转千回而不至消散。因此,其散发的迷香倘更为虹烈才是。

可为什么在现代生活里却难以将这份沉香觅寻?

长久以来,我们肆意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嚷,我们不愿再和老人多打一声招呼,我们乐于烦心他人的琐屑小事,我们出门做客时就像回家一样为所欲为。

人们被欲望淹没以至失去灵魂,没有心力再去追逐精神的高贵与素静,只想着在摸爬滚打中自我满足即可。

也许,正如丁尼生所说,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在旋转,不断地改变着陈规。但是传统文化并非真正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现代化的事物都只是流于新外衣,追究内在,到底还是老规矩老文化在生效。所有一切经历后都具备共性,这没有时代隔阂可言,反倒是现在这种扶摇直上的虚假快速,给整个社会都营造的一种脱离历史的氛围,让所有人都在走弯路。

丢失灵魂是致命的,一个各就各位的完整、外与内的兼顾才能成就辉煌。因此,道德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即是规矩作为准绳而发掘出的奇珍异宝。

纵观古今,曾国藩严苛守矩,即使得罪了官员,也不改变他的洁身脱俗;陈景润遵守规则,即使手稿再多,也终于证明了数学猜想;洛班诺夫严明章法,即使是伟人列宁,也一样得受到他的安检才能通行。

去粗取精的老规矩,是练就自我的林丹妙药,是不可或缺的置身法宝,是创造天堂力量的根本来源。

规或矩,当是正。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陈毅诗词幽兰在山谷 篇9

【原作】

幽兰——[当代]陈毅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注视】

幽兰:即兰花。幽,深远,安静。

馨(xīn)香重:香气很浓。

山隅(yú):角落。

【古诗今译】

兰花原本生长在偏远幽深的山谷之中,没有人知道它。只是由于它芳香浓郁,才使得循香而来的求花之人遍布山野。

【赏析】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同时更是闻名中外的诗人。他从少年时到参加革命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曾经是一名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后来,他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仍然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战斗诗篇。建国后,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依然挥毫吟诗作赋不已。现存诗章三百五十余首,包括了他早年、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时期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收录于其夫人张茜临终前编辑的《陈毅诗词选集》。

本作从兰香送远,引人探胜,使得本来寂静荒凉的山谷,引来了四面八方觅花的人这一事实中道出了兰花的雅洁神韵,这是一首饱含哲理意味的诗,是一首赞颂兰花幽香的绝唱!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兰花是我们中国人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她生于幽谷丛林,不与百花争妍,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具有淡雅宜人的东方神韵。古往今来,诗人为之作赋,画家为之挥毫,咏兰之作,历代不绝。宋代苏辙曾有“兰生山谷无人识”的名句,若说“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当是本句的扩展与延伸应该不为过。“幽兰在山谷”说的是兰花固有的生长习性,是兰花原本就喜欢生长在幽深的.深山空谷之中,不与世俗相争,不与百花争艳,自甘寂寞,生生不息的本性。正因为这一本性,才使得兰花不为众人知晓。因此,诗人接下来说“本自无人识”。“本自无人识”不仅说明了兰花原本没人认识这一意思,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一个伏笔,做了一个铺垫。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只为”,即只是因为,“馨香重”,即芳香浓郁,散发得很远很远,令人飘然陶醉。“求者”,寻找散发这种浓郁芳香的兰花的人们。就是说,兰花是因其芳香浓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好奇,因而才引来了漫山遍野寻花的人。人们喜爱兰花,最初应该如此,但后来人们喜爱兰花则不仅仅是因其芳香浓郁这一个方面了,人们更多的是喜欢她的“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深山楚世家”之君子隐士之风度,还有她的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和淡雅宜人的外在美感和内在神韵。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不追求词句的精深典雅,而是在平淡中呈现一种意境,诠释一种哲理。读来令人深思,给人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作者简介】

陈毅(19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上一篇:车展展位策划书下一篇:强弱电井之间的距离问题5则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