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2024-09-26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通用7篇)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篇1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为切实加强我市的消防工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绿色腹地和创建“平安邵武”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根据总队《关

于组织开展“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南平市“十二五”消防专项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全市消防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消防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市消防部队坚决贯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邵武市消防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消防安全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消防投入逐年提高,消防执法环境明显改善,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火灾形势基本平稳。2006年至今,全市共投入647.45万元,改建消防站1个并于2007年竣工投入使用。2006年至今,共发生火灾316起,死亡6人,伤8人,经济损失398.67万元。全市公安消防部队共接警出动719次,出动人员6498人次,车辆1432台次,共抢救人员976人,疏散被困人员 2181 人,挽回经济损失2883.9万元。

二、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为发展方向,以落实新《消防法》为主线,深入推进“防火墙”工程建设,以强化公共消防安全,构建和谐、平安邵武为目标,完善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对消防工作的领导机制和体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政府部门组织领导责任、消防安全监管责任、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责任、政府部门消防工作检查考评责任。进一步壮大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拓宽消防部队经费,完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攻克制约和束缚消防事业发展的难题。为我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全面实现《邵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供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

三、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市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

——服从、服务、优化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化服从服务意识,坚持不懈狠抓火灾预防,坚持不懈狠抓灭火救援,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公共消防安全水平,不断优化消防安全环境。

——统领、转移、攻坚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消防工作,切实把消防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用改革的方法、发展的实践,检验和加强各项工作,推动消防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巩固、创新、发展的原则。抓住和用好“十二五”战略机遇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为宗旨,巩固现有的建设成果,大胆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

——统筹、协调、和谐的原则。统筹协调好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推动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正确处理好部队建设中加强领导与帮助扶持、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建设需要与保障能力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四、整体目标

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和队伍素质为着力点,以提升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和社会火灾防控能力为落脚点,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官兵思想革命化、部队管理正规化、业务工作规范化、装备建设现代化、消防工作社会化,使邵武市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具体指标是: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达标率100%。

——新建消防站1个。

——100%完成乡镇消防规划(简易消防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新增战斗车辆3辆。(含退役更新2辆,新增1辆)

——大力发展合同制消防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市要配备合同制消防员17人,100%的乡镇配备专(兼)职防火员。

——城市90%以上的居民基本掌握火灾预防、逃生自救、报警、灭火器的使用等消防基本常识。

——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2012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标。

——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2012年前,所有乡镇、村庄、社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建成专职、志愿消防队伍。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1、加快城乡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已制订总体规划的乡镇要编制消防专业规划,无总体规划的乡镇要根据现状制定近期消防工作建设目标(简易消防规划)。在修订城乡整体规划时,要及时对消防专业规划进行调整,在报批城乡整体规划时,缺少消防专业规划或消防专业规划不合理的不予审批。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城乡整体发展规划和消防专业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全市一般建制镇未编制消防规划(或简易消防规划)的,应在2011年全部完成编制审批。全市乡的消防规划在2011年编制应完成20%,审批完成10%;在2012年编制应完成40%,审批完成30%;2013年编制应完成60%,审批完成50%;2014年编制应完成80%,审批完成70%;2015年,全市乡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或简易消防规划)审批。

2、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加快老城区和城镇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改造和建设步伐,新建城市(市区)和开发区、工业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与城市(镇)的建设同步发展、一步到位。城市市政消火栓建设不出现欠帐,重点镇(中心镇)市政消火栓(或其他消防水源)至2015年每年欠帐减少20%,2015年,全市城市公共消防设施配备率达100%。城市社区要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并加强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每个社区要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对木结构等易燃建筑集中、连片的村庄,要结合村庄整治和人居环境改造进行治理,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强火灾抗御能力。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乡村”和“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职责,督促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管理组织和制度。重点镇、中心镇及乡镇改街道的所辖行政村全部完成“基本组织、基本制度、基本队伍、基本设施、基本教育”的“五项基本”建设,30%的行政村达到消防安全示范乡村标准。

(二)加强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1、加强基层消防组织建设。农村、社区要建立健全消防组织,确保基层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所有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成立消防安全领导组织;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成立消防工作专门机构,其他地区乡镇依托综治办、安监办等机构,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和消防安全检查;各行政村、城市社区要落实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

2、夯实群防群治工作基础。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制定防火安全公约,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要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整改消除火灾隐患。社区内的小场所要实行消防安全区域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安全互查互督,保证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联合组织扑救;村庄要实行消防安全多户联防制度,轮流值班开展消防安全提示和检查。

3、夯实队伍建设基础。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依法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任务。设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设治安、消防合一的治安联防消防队,并加强保安人员消防业务培训,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使其承担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能;没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立群众参加的志愿消防队。2012年前,所有乡镇、村庄、社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建成专职、志愿消防队伍。

4、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开展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工程、“三合一”企业以及建筑消防设施、城市消防通道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建立多部门联动联勤的消防执法机制,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合力。要不断完善健全火灾隐患督办整改、有奖举报、适时公布制度,开辟人大、政协对火灾隐患整改的监督渠道,建立火灾隐患网络数据库,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及时跟踪督促各类火灾隐患的整改,对整改不及时的单位及个人坚决实施行政处罚,并确保执法到位、隐患消除。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各级政府要组织专家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依法责令其停产停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面完善上述场所和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消除火灾隐患,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

5、切实发挥部门联动作用。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原则,分工合作,齐抓共管。教育部门要负责组织大、中专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卫生部门要负责组织医院、卫生院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旅游部门要负责组织涉外宾馆、旅馆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工商、商业部门要负责组织商场、超市、室内市场、酒店、餐厅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文化部门要负责组织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音乐茶座、酒吧、网吧、电子游艺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民政部门要负责组织养老院、敬老院、疗养院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公安消防机构要负责指导各部门开展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火灾防控网络。

(三)提升社会单位自身防控能力

1、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切实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落实员工岗位消防责任;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立即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金,限时消除。

2、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切实做到“火情发现早、小火灭得了”。依法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专职消防队,其他单位要建立志愿、“保消合一”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要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员工能按职责分工及时到位、有效处置。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要持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熟悉消防设备,并熟练掌握火警处置及启动消防设施设备的程序和方法。

3、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切实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和引导人员疏散程序。单位要明确疏散引导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在场人员安全疏散。

4、提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切实做到“消防设施标识化、消防常识普及化”。消防设施器材要设置规范、醒目的标识,用文字或图例标明操作使用方法;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要设置“提示”和“禁止”类消防标语。要落实消防教育培训制度,员工普遍达到“懂基本消防常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的要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一般单位可结合实际,有重点地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要求。2011年,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部达标;2012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标。

(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1、提高消防宣传教育水平。要建立健全消防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安全意识;继续深入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在主流媒体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提示性宣传、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和逃生自救能力普及活动;建立并运用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向社会发布火灾预警信息,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

2、推进消防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各地要高度重视消防志愿者行动的宣传普及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发展壮大消防志愿者队伍,2011年,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志愿者占适龄人数10%,全市实现招募消防志愿者数量不少于当地适龄人数3%的发展目标。

3、全面落实《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广电、安全监管、旅游、文物等部门要依法履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职责,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化消防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消防从业人员素质;充分发挥消防博物馆、防灾馆、消防站等教育基地作用,加大社会消防宣传力度。

(五)提升灭火应急救援能力

1.抓好专业力量建设。落实打造铁军三年规划,推进攻坚组和各类灾害事故处置专业队建设。贯彻落实国办59号文件,2012年完成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

2.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强化专业训练,加强基地化、适应性训练和实战化演练。完善消防员资质考核机制,推动消防员等级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轨并行。加强“六熟悉”、预案制定与应用,逐步实现预案网络化。完善全勤指挥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指挥员综合素质,持续开展攻克疑难灭火救援课题研讨活动。

3.完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强化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修订完善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的消防救援应急预案,加强与公安机关其他警种、军队、武警、民航、铁路、医疗、卫生、供电、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公共突发事故抢险救援体系和联动机制,迅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性灾害事故。

4.不断提升部队灭火救援能力。严格落实执勤战备制度,规范灭火救援程序,创新训练方法手段,提高练兵科技含量,积极开展预防爆炸、毒气等恐怖暴力事件和其他突发性灾害事故处置方法和技战术措施的研究,加强在高温、有毒、缺氧、噪声等复杂危险环境中开展救人灭火的实战模拟训练,增强消防人员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切实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5.增强综合保障能力。统筹灭火和应急救援装备建设,落实建设规划,以新技术、新材料为依托,以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超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新型灭火药剂等国际新兴灭火技术为核心,逐步加大高效、节能、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辆的普及应用。2011年完成攻坚组基材装备的配备任务。2010年至2015年,购置3辆消防车。

6.强化灭火器材装备建设。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的要求,2011年前,配备25马力以上大功率手抬机动泵或浮艇泵2台、移动式消防炮2个。消防水带、灭火剂等易耗装备,应按照不低于投入执勤配备量1︰1的比例保持库存备用量,并尽量储备环保、高效类灭火剂。

7.加强合同制及文职雇员队伍发展。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合同制及文职雇员队伍,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为消防部队补充社会力量。其招收、培训、管理、待遇、奖惩、社会保障等具体管理办法按省公安厅、省劳动保障厅及《南平市公安消防支队合同制及文职雇员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1、落实政府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并制定实施“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安全委员会或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针对消防安全突出问题,适时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实施挂牌督办并如期销案;在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知识宣传提示和教育培训。

2、落实部门责任,健全部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消防工作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将消防工作纳入本行业系统管理内容,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知识教育培训;严格依法审核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加强消防安全源头控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安全监管职责,严格依法监管,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3、落实城乡消防规划设施建设责任。提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实施城乡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凡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消防规划要及时组织修订;凡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满足防火和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要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进行技术改造。提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结合城镇改造,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及出租屋、“三合一”场所、务工人员聚集地等存在的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改善城乡消防安全环境。

4、健全消防安全检查考评机制。提请地方党委、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内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逐级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考评验收并将消防工作任务纳入政务督查内容,定期对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动政府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每年对本行业、本系统消防工作进行考评。

(二)加强消防工作经费保障

1、新建消防站1个。“十二五”期间,全市共需投入资金600万元新建消防站1个,2012年,邵武市消防大队二中队(位于水北镇镇政府斜对面)动工建设,2014年完成建设。

2、车辆及器材装备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战斗车辆3辆(包含报废更新2辆,新增加1辆),个人防护装备和特勤装备器材配备达标率100%。2011年、2013年、2015年每年分别增配消防车1辆,需购置车辆经费194万元。通过“十一五”的建设,大队消防器材装备已达到消防站配备标准,“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器材装备的梯次更新和结构优化。要加大对消防人员基本防护和特勤装备建设,根据需要争取并投入资金。截至2011年,市消防大队要全部完成灭火攻坚组器材装备建设,各攻坚组建设达标率100%。“十二五”期间,大队还要根据要求积极组建其他攻坚组。每年要根据器材装备的损耗及时更新,要在保证器材装备达标和资金充足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性能更好、保障更有利的器材装备。

3、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防业务费预算保障机制。根据省公安厅、财政厅闽财行70号文件精神,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适合消防事业和消防部队建设发展需要的消防业务费预算机制,尽快完善公安消防部队社会化后勤保障体系。业务经费增长比率应不低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同时,符合消防部队建设发展需要的合同制人员、文职雇员经费,消防员高危补助经费,必要的接待费等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消防站、部队消防装备建设专项经费应纳入财政部门本级财政预算,缓解经费压力,保障消防站和消防装备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三)提高消防法治建设水平

1、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要健全消防监督机构,配齐消防监督人员,积极探索、完善合同制消防文职雇员工作制度,允许经消防培训考试合格的消防文职雇员从事消防检查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加强消防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切实做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运行、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深化警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消防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依据、程序、进度、结果,增强执法透明度;加强执法中的廉政建设,集中整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消防执法的公信力和满意度;配齐消防监督检查装备,提高消防监督检查技术含量;开展消防监督执法示范单位创建和消防监督执法大比武竞赛活动,定期对消防监督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消防执法能力和水平。

2、提高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水平。要建立消防、治安、内保、警务督察及公安派出所“多警联勤”的消防执法机制,形成整治火灾隐患合力。公安消防部门要严格履行消防监督职责,主动分析研判本地区消防安全形势,针对突出问题持续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把火灾隐患消除在火灾发生之前;要定期分析火灾形势,结合当地火灾特点,提请政府组织公安、建设、安全监管等部门集中开展重点行业、场所和区域突出问题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公安派出所依法做好辖区有关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3、加强建设工程消防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建设、设计、施工、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消防设施检测等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质量负责,承担主体责任以及不履行职责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强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或消防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的工程投入使用等违法行为,严把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检查和竣工验收关,预防和杜绝产生新的火灾隐患。建筑业主要规范建筑消防设施管理,配备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落实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制度。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指导,确保公正、公平地开展中介服务。积极探索性能化建筑防火规范体系,开展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推动城市建筑消防设施及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整体能力。

4、提高查处火灾事故的水平。加强火灾事故调查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火灾事故调查联动协查机制,切实加强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的侦查办案工作。尤其对重特大火灾事故和达到消防责任事故案、失火案立案标准的,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清火灾原因,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5、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要针对新时期消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和模式;深化消防爱民实践活动,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积极开展消防技术咨询服务,指导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工作;在推进合同制消防文职雇员从事日常消防检查的制度上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消防安全检查人员职业资格证制度;鼓励试行消防安全检查师制度,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技术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社会消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将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纳入信用等级评定、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调整的内容,推动单位自觉做好消防工作。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篇2

《专项规划》明确提出:

1、将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到2015年, 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全面执行新颁布的节能设计标准, 执行比例达到95%以上, 城镇新建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与“十一五”期末相比, 提高30%以上。

2、将进一步扩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模。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 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同步实施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启动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5000万平方米。

3、将建立健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 实施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达到6000万平方米。争取在“十二五”期间, 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 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

4、将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 进一步丰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 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省级示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和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 拓展应用领域, “十二五”期末, 力争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3000万吨标准煤。

5、将实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新建绿色建筑8亿平方米。规划期末, 城镇新建建筑2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6、将大力推进新型墙体材料革新, 开发推广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体系。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达到65%以上, 建筑应用比例达到75%以上。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篇3

《规划》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废旧资源利用科技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废物资源化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废有色金属、机电产品再制造、电子废弃物、废旧高分子材料等再生资源,以及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在废物资源化领域应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预期重大标志性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量大面广和污染严重的废物,以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清洁控制为基本前提,加强废物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理论研究,大力推进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发展废物预处理专用技术与装备,加快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打造技术创新产业链,以支撑循环经济大规模发展与示范升级,促进资源可再生与可持续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资源产出率,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科学分析形势,把握战略机遇

《规划》指出,废物资源化目前已成为欧美国家构建循环型社会的主导产业之一,高度重视专业化废物资源化先进技术装备研发,推动形成了具有高新技术特色的新兴产业,我国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急需加快专业化和废物资源化技术装备研制,开发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好的废物资源化产品,加快培育专业人才与专业化企业,推动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

《规划》科学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重大部署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废物资源化科技专项的作用与定位,提出“十二五”期间废物资源化产业的总体目标是:形成100项左右废物资源化重大核心技术,开发100项左右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废物资源化产品。选择特色鲜明的城市、区域,推进100项左右示范工程建设;统筹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创新团队、中介服务、公共平台等建设,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与产品认证体系,健全有利于废物资源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科技进步对废物资源化的贡献。

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开拓新的学科方向

近年来,我国废物资源化产值以每年10%~20%速度增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单位废物资源化产值仅相当于美国1/4,产业链条仍处于国际再生资源大循环的低端,专业化大型企业仍在成长阶段。

《规划》深入分析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创新性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加强废物清洁循环利用理论及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凝炼核心学科方向,强化废物资源化利用在科技创新方面基本特征,开拓和推动废物资源化领域新的学科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提高废物资源化技术水平,加快高新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废物资源化产业化的技术瓶颈,提高高端产品比例与技术竞争力,引导末端治理向循环经济转变,引领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创新。

明确技术发展重点,深化产业关键环节

《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出“十二五”期间废物资源化领域技术发展重点方向,确定在废弃物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将重点突破废金属的专业化分选拆解与高效清洁利用,低成本和成套化的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分选、分离提纯和产品高值利用,废旧机电产品核心零部件再制造,废旧高分子材料高效分离、复合改性、高端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将重点突破粉煤灰铝硅镓等多种组分高值利用与规模化消纳,冶金废渣有价组分清洁提取、毒害性物质控制,工业副产石膏制备高端建材、硫钙元素循环利用,生物质废物燃气化利用、化学生物转化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与设备,农林废弃物高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设备,形成大型资源基地及工农复合基地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示范与模式;在垃圾与污泥能源化资源化方面,将重点突破城市垃圾分选与预处理、厌氧消化、大型焚烧炉与高效清洁能源转化,建筑废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化利用、以及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等关键技术,污泥低成本干化、高效厌氧消化与资源化利用、热解能源回收、替代燃料协同处置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控制技术方面,需重点发展废物资源化标准和再生产品标识构建技术,再生资源物联网监测与信息化集成技术,实现全过程控制,支撑废物回收网络的完善与优化升级;在废物清洁循环利用理论方面,需重点突破废旧金属再生利用过程理论,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的寿命评价与性能控制理论,工业固废多金属清洁提取与协同利用理论,可燃固体废物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机理,形成废物清洁利用的重大基础理论体系。

《规划》将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国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废物循环利用行业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指导和推进全国废物资源化科技创新,支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撑计划、863)立项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近期的工作部署,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将积极配合国务院七部门做好该规划的宣贯实施工作。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篇4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业,努力把**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养老基地。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积极实施 “五化一工程”(即机构建设网络化、扶持政策配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手段信息化、运行模式多样化及“十百千万”工程),促进了全市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全市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96家,床位51257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31张。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1处,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农村幸福院560处,覆盖56%的农村社区。建设养老互助点1108个、老年人集中居住区76处。培育引进品牌养老服务组织41家,建成县级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11处,免费培训养老管理服务人员3480人次,提升了养老服务能力。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形成了以**鹤祥安养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机构。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寿光市成立了九九康乐老年服务有限公司,对社会福利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进行集团化管理;昌乐县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公开竞标,由**华都老年服务中心管理运营;高密、临朐、安丘等县市正在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新模式。

(二)存在问题。

1、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从面上情况看,养老服务资源城市相对集中,农村相对薄弱。床位总量绝对不足与相对剩余现象并存。现有床位中,医护型、养护型比例偏低。

2、养老服务队伍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多为“4050”人员,年轻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只能提供简单低层服务。大部分为初级护理员,中高级护理员、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匮乏。

3、养老服务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还没有建立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和等级评定标准。养老服务技能标准、居家养老服务。

“造血”功能。(四)推进医养结合。

研究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办法,按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兴办原则,重点推进养护型和医护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鼓励在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有条件的可以申请设置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防治和康复护理。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可与周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开展医疗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和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主动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家庭病床等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

(五)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出台专门文件,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采取分级培训、政府补贴的方式,对在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养老服务的管理服务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每年培训500人次。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同时应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在养老机构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重点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培育养老服务市场主体。

积极培育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整合利用社会服务资源,支持其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打造品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机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境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举办、运营养老机构。积极为外商投资养老机构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服务,引进国际先进适用的养老服务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加强养老机构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组织养老管理和从业人员赴境外先进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培训和工作实践。

(七)开发老年产品用品。

充分运用我市与台湾中华两岸辅具产业交流协会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合作资源,建立老年产品用品展销中心和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快研发适合老年人的助行器具、视听辅助、起居辅助、营养保健、服装饰品、康复护理器械等用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引导相关行业积极拓展老年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老年教育、健康养生、精神慰藉、异地养老等服务。支持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建设,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八)培育养老产业集群。

利用每年一度的中日韩养老产业发展论坛,积极开展对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美国等的专业招商工作。鼓励各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休闲养老、特色医疗、文化教育等养生养老基地。推动养老服务企业集聚发展、打造集老年产品研发、检测、生产、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展览展销于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产业园区。

1、培育两大龙头企业

一是华都养老集团。实现“五化”发展,即连锁化、集团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新发展至少3家连锁单位,基本完成在**各县市区的养老连锁布局;集团化发展,创办集团公司,下设各连锁基地及产业化公司,推动养老集团上市融资;标准化发展,积极申报省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形成企业标准。信息化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智能化养老社区;品牌化发展,加强质量建设,完善营销体系,打造养老服务品牌。

二是**鹤祥安养中心。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服务模式,打造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机构,具备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功能,为住养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的医疗与康复服务。结合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工作,争取利用两至三年,打造成具有辐射作用和推广价值的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机构,为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与示范引领。

2、建设15处养老工程:

(1)峡山健康养生园,总投资40亿元,规划占地7550亩,总体规划布局为三大板块和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为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基地板块、创意研发总部基地板块、欢乐谷大型文化主题乐园板块,一个中心为雕塑艺术博览园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2)山东青州青城国际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2亿元,规划占地1000亩,主要建设养生养老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等。

(3)桃花源里生态田园养生养老产业园,位于青州市,总投资30亿元,规划占地4500亩,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养老养生区、生活休闲区、旅游度假区、文化娱乐区、医疗护理区、商业功能区等,打造融教育、生态、文化、旅游、养老等于一体的养老产业基地。(4)寿光城投太阳城,总投资12亿元,建设全方位的医疗康复保健中心、学习娱乐管理中心、养生保健会所、购物中心、培训中心、幼托等养老养生和学习娱乐设施,实现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有效结合。(5)大德国际医疗中心,位于昌乐县,总投资15亿元,规划用地331亩,主要建设三甲医院、健康会所、康复疗养中心及其他配套设施。

(6)山东芦山国际生态老年公寓,位于诸城市,总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餐饮居住区、老年活动区、医疗护理区、健身保健区、文化娱乐区及其他配套设施。

(7)高密新济国际医疗综合体,总投资21.9亿元,建设托老区,配套理疗室、医技用房、文体活动用房等项目。

(8)昌邑济贤养老中心,总投资2.5亿元,建设养老公寓楼及医疗康复中心、餐厅、活动中心、中医院等附属配套设施。

(9)寿光市福缘颐养中心,总投资7600万元,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设计养老床位500个。(10)寿光市圣湖新天地养老院,总投资9500万元,占地92亩,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护理楼、半护理楼、医护楼及其他配套设施,设计床位800张。

(11)五龙河托老中心,位于高密市,总投资2亿元,占地70亩,主要建设托老楼、服务中心、活动中心及其他配套设施,设计床位700张。

(12)临朐景福养老护理院,总投资9600万元,主要建设服务用房、生活用房、医疗卫生保健用房、社会工作用房等,设计床位300张。

(13)寿光仁和颐养中心,总投资2亿元,占地86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设计养老床位1000张。

(14)银领国际青州国医堂养老公寓,总投资1.2亿元,占地5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设计床位500张。

(15)诸城市南湖颐养中心,总投资5500万元,占地18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290张。

四、政策措施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篇5

福建省建筑节能“十二五”专项规划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1

(一)主要成效„„„„„„„„„„„„„„„„„„„„„„„„„„„„1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3

(三)存在主要问题„„„„„„„„„„„„„„„„„„„„„„„„„„4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条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4

(一)建筑节能发展条件„„„„„„„„„„„„„„„„„„„„„„„„4

(二)面临的的机遇和挑战„„„„„„„„„„„„„„„„„„„„„„„4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6

(一)指导思想„„„„„„„„„„„„„„„„„„„„„„„„„„„„7

(二)发展目标„„„„„„„„„„„„„„„„„„„„„„„„„„„„7

四、主要任务„„„„„„„„„„„„„„„„„„„„„„„„„„„„„8

(一)抓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发展„„8

(二)加快以公共建筑为重点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步伐,有效降低政府办公建筑和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9

(三)继续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扩大规模化应用范围„„„9

(四)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创新„„„„„„„„„„„„10

(五)开展绿色与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推广,着力培育建筑节能产业„„„„„ 11

五、保障措施„„„„„„„„„„„„„„„„„„„„„„„„„„„„„12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组织保障„„„„„„„„„12

(二)实施激励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经济保障„„„„„13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监管,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行政保障„„„„„13

(四)深入宣传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发展建筑节能提供人才保障„„„„ 14

前 言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节约建筑用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取得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主席令第33号)、《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福建省有关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在福建省建筑节能“十一五”工作基础上,编制本专项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坚持以政策为导向、科研为支撑、标准为保障、推广为手段、工程为示范,“绿博会”为载体,积极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五年在全国建筑节能检查中受到住房城乡建设部表扬,为我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体制建设日臻完善。成立了福建省建设领域资源节约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部署和协调建筑节能工作,形成了由建筑节能与科技处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建立了专项检查制度,每年检查各地建筑节能工作完成情况和工程实体执行强制性标准情况,通过检查,各地建筑节能水平逐年提高,规划、设计、图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依法监管制度基本建立,新建建筑设计和竣工验收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建立了福建省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制度、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制度,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制度等,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2、研发推广成效明显。《福建省住宅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福建省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LED路灯的应用及芯片研发》等7项节能减排课题列入省科技计划,获财政补助资

金1150万元。发布建筑节能推广项目380项,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备案项目152项。加气混凝土等一批自保温节能墙体材料迅速发展,五年间产品生产企业从11家增加到50家,产能从93万m增加到738万m,年递增51%。

3、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编制发布了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等地方标准、图集和工法共149部,出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使用手册、中小学教学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意见和建筑节能设计说明、施工专项方案和监理细则示范文本等配套技术资料,为我省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标准保障。

4、示范工程取得突破。建立了国家和省各类建筑节能示范项目72项,其中部级18项,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1个(福州市)、农村示范县3个(武平县、永安市和华安县)。示范区域覆盖了全省九个设区市,内容包括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新建建筑节能示范、绿色建筑、城市照明、屋顶绿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等。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2个(福州、厦门)、示范高校3所(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

5、培训宣传得到加强。举办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题培训52期,累计培训设计、施工、监理和质量监督等相关技术人员近2万

33人次。每年组织科技、科普宣传周等多种形式的建筑节能宣传活动。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共展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1168项,举办绿色建筑论坛,开展与港、澳、台绿色建筑技术交流,提升各方节能理念;厦门市举办了7届“人居环境展示会”和3届“建筑节能博览会”。通过“绿博会”、“展示会”和建筑节能宣传活动,社会公众和行业人员的节能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认真落实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制定配套政策,成立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加强指导,推进建筑节能全面发展。

2、强制实施建筑节能标准,每年开展专项检查,强化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各环节的监管,建立规划、施工图和验收备案等节能审查监管制度。

3、建立科技专家队伍,科研先行,组织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争取省科技厅课题经费支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大建筑节能地方标准、图集、工法和示范文本的编制,为建筑节能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提供标准保障。

5、举办“绿博会”和论坛,展示我省建筑节能发展模式和方向,引导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培育,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6、建立部、省示范项目,总结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经验,完善工程应用措施,为广泛推广提供经验。

7、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扶持建筑节能。以政府为主导,财政、建设、科技、经贸等多部门联合,形成合力,从政策、资金方面扶持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内地市、县主管部门机构不健全,贯彻落实建筑节能政策文件不及时,措施不多,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实施节能强制性标准水平不高,节能材料产业薄弱,发展不平衡。

2、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外墙、外窗、屋面)改造技术复杂、施工周期长、改造资金难筹集,居民、业主和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积极性不高等原因,节能改造工作推进缓慢。

3、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经费不足,被统计建筑的业主积极性不高、工作配合不够;统计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较大。

4、政府行政监管和市场监管相结合的体系尚不健全,建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和质量监督等过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条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将是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加快发展

与能源资源条件不足的矛盾凸显期。“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城乡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建筑节能工作将面临着各种困难和考验,更具挑战性。

(一)建筑节能发展条件

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推进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省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我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并且拥有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建设成果与经验,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普遍加强,“四节一环保”与建设节约型城镇的舆论氛围逐渐形成,开发和购买节能房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4、建筑节能科技队伍成熟壮大,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利用取得长足进步,建立了一支熟悉建筑节能设计、施工、监督和管理的科技队伍,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省经过30年的改革开发和经济建设,经济社会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4万亿以上,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实施海西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首位。我省目前正处于

城市建设高峰期,“十一五”期间,每年建筑规模均在4000万㎡左右,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的能源消耗,包括建筑材料生产用能、运输用能和房屋建造、使用、维修、拆毁过程中的用能,已占到我省社会总能耗的45%以上,其中建筑物空调和照明等建筑运行能耗已占到我省社会总能耗的27.5%。我省是一个能源资源短缺的省份,目前全省的能源自给率只有40%,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用能增长,更加剧了资源供应紧张;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瓶颈问题。

加快发展是我省“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我省城乡建设、住房建设的难得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将实行总量控制,而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三大领域之一,因此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技术水平,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一次能源消耗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能耗控制在合理和可能供应的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抉择,是缓解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建筑用能结

构调整和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镇,提高居住品质,促进建筑节能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建筑节能总目标:实现节约标准煤400万吨,其中新建建筑360万吨、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40万吨。

1、新建建筑按节能强制性标准设计、施工和验收,竣工验收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福州和厦门率先开展节能率65%的工程示范。“十二五”期间,累计建成新建节能建筑2.0亿平方米,实现节约标准煤360万吨。

2、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推进城市、农村和建筑规模化应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因地制宜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节约标准煤40万吨,其中新增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3000万㎡、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兆瓦。

3、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示范,推进绿色建筑星级评价。“十二五”期间,累计建立各类示范项目80个,其中绿色建筑20个,示范城市2个,示范县5个。

4、建成具有一定规模、集约发展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生产企业30个,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利用当地资源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9个,新型节能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综合基地

2~3个。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强节能监管和制度建设,推进新建筑建筑强制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发展绿色建筑。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研究我省节能改造模式,推进节能改造工作。抓好已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空调和热水应用。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发展。开展节能宣传和培训,培养壮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人才队伍。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型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培育节能产业。

(一)抓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发展。

1、强化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继续推进全省新建建筑各方主体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备案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重点强化施工环节按图施工,强化山区城市和县(市)专项审查和备案制度,确保新建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2、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建设,支持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为一体、具有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建筑节能、城市照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等各类示范工程。在厦门市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和碳减排量交易试点。

3、加强新建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和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验收等环节把关。推广民用建筑能效测评和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制度,完善能效测评体系,发挥我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在建筑节能监管工作中的作用。

(二)加快以公共建筑为重点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步伐,有效降低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

1、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和条件具备的大型商场、宾馆、医院、高校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带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广建筑围护结构隔热、外遮阳和屋顶绿化技术;推广建筑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系统节电及其智能控制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建筑空调、照明和热水制备,提高既有建筑用能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2、建立业主负责制,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建立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运行监测制度;建立建筑物用能系统定期维护、检修的保养制度,及时排除系统故障,保证供能系统运行符合相应标准,切实降低能耗。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培育一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创造条件。

(三)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扩大规模化应用范围。

1、大力推动以太阳能、空气能、浅层地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有条件的建筑、住宅小区必须设计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再生能源,形成浅层地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2、继续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省示范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抓好已有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管工作,总结示范经验,完善示范技术,在“十一五”基础上,通过试点推进和政策资金扶持,再创建一批国家和省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

3、建立和完善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纳入全省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

(四)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创新。

1、发展建筑节能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做好省建筑节能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启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相关重点技术的专项研究与开发,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创新,形成较为完善、具有福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省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绿色照明,推广节能灯具、节能光源、LED照明,办公和商业照明、城市道路照明、公园广场照明、夜景照明等节能技术与产品,推进公共照明节能。推广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节能型建筑幕墙、门窗和遮阳产品。推广可再生能源、空调通风系统节能、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等技术与设备。发展建筑智能化,推广办公大楼、住宅小区通讯技术和环境智能控制技术。倡导节约用水,开展节水技术、节水器具、海水冲厕、非传统水源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3、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编制力度,借鉴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经验,修订完善我省建筑节能50%标准体系,适时编制一批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工法,满足工程建设和技术推广需要。

4、建立福建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战略联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享仪器设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开展科技服务,利用海西优势,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咨询、星级评价和建筑能效测评,促进绿色建筑推广。

(五)开展绿色与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推广,着力培育建筑节能产业。

1、开展绿色与节能建材的研发推广。组织研发和推广墙体自保温体系、新型节能门窗、环保装修建材、保温隔热材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资源综合利用及绿色建材检测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材料。

2、着力培育建筑节能产业。积极推进适用于南方地区的节能、安全、耐久性能好、综合造价低的节能材料与构件规模化应用,重点扶持自保温节能墙体材料、无机保温砂浆、节能门窗、遮阳、通风、园林绿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品(构件)的产业化。

3、加快建筑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福建省建设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意见,细化扶持政策,培育节能服务企业。推动绿色建筑和民用建筑能效评价标识工作。

五、保障措施

建筑节能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综合性工作,对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保障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强化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培育节能产业,努力实现我省建筑节能 “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各市县应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规定,落实专门的工作机构,保障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必要的人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适应当前建筑节能发展要求。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市、县的建筑节能工作考核目标,加强对区、县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帮扶。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和

研究解决建筑节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并落实建筑节能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工作局面。

(二)实施经济激励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福建省节约能源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建筑节能工作的新形势,及时制定节能配套措施和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完善适宜我省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国家和省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建筑节能等试点示范,争取更多资金补助。逐步完善我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化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跟进、社会呼应的良好局面。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配套政策,引导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走市场化的道路。出台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及超限额加价制度、节能考核体系等,加强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管理。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监管,为建筑节能发展提供行政保障。强制实施建筑节能标准,严格落实建设工程立项审批节能审查、规划方案节能审查、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专项审查、节能分部专项验收及验收备案制度,切实保证建筑节能标准在设计、施工、验收阶段的有效执行。全面推广我省建筑节能设计专项说明、施工专项方案和监理细则示范文本,规范和提高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资料的编制和实施水平。严格建筑节能工程的质量监督,加强建筑节能检测能力建设,规范建筑节

能实施过程中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实施施工现场、商品房销售现场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推行专项检查制度,全面检查各地建筑节能工作完成情况和新建建筑工程实体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情况,加强对违反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项目的惩处力度。推行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全省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和监测平台。

(四)深入宣传和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发展建筑节能提供人才保障。继续办好每年“6.18绿博会”,系统展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利用各种媒体和节能宣传周、展览会和现场会,广泛宣传建筑节能意义及建筑节能工作,充分调动开发商、物业管理和业主各方面的节能积极性,形成各单位自觉执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和监督的氛围。倡导建筑资源节约理念,把建筑节能相关知识作为注册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提高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节能专业素质。通过课题开发、技术推广、标准编制、技术交流、工程示范和“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途径,培养一支我省“产、学、研”相结合、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科技研发队伍。

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五 篇6

规划题目:平谷区“十二五”时期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 牵头单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平谷分局

编制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规划内容综述

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

平谷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齐全,在平谷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用地中,农用地比例最大,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5.01%,其次是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比例最低。农用地中,以林地和园地为主,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48.96%和34.16%。平谷区这样的土地利用结构主要是由其自然地貌条件所决定,区内山区和半山区占很大比重。平谷区的农用地比例较高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和开放空间。

建设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重17.19%,其中比例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9.99%。部分独立工矿用地和部分农村居民点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在空间形态上已经成为城镇用地,并在城镇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一定的职能,但由于土地分类的原因,这部分用地并没有作为城镇用地统计。平谷区三大类用地中,未利用地所占比例较低,为7.80%。

二、平谷区土地利用在“十二五”的展望

定了平谷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水源保护区;

《平谷新城规划(2005-2020年)》对平谷定位:北京11座新城之一,北京东部的都市型工业、现代制造业、物流及休闲度假基地;

《北京市平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平谷定位:京东发展门户、山水宜居新城、清洁制造中心、精细果蔬基地、生态休闲绿谷;

平谷功能定位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坚持为首都北京产业转移、生态休闲度假服务,为京津世界城市发挥交通廊道、旅游休闲、生产绿色食品服务,为平谷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工作环境、舒适宜居服务的原则,切实满足京东发展门户、山水宜居新城、清洁制造中心、精细果蔬基地、生态休闲绿谷发展。

(四)平谷区土地功能定位及战略目标、阶段

平谷区土地功能定位:京津服务,经济生产,生态涵养,公共服务,观光旅游功能;

平谷区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依据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其功能定位对土地利用的要求,结合平谷区土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在平谷区土地利用战略的引导下,确定2020年平谷区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为集约高效、保耕优构、生态涵养、宜居和谐;

战略阶段:按照平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土地利用特点,确定“十二五”时期为集约建设阶段。

段供地方式);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实现同类企业集聚办公;发展工业地产,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推进村庄整理,盘活粗放用地,进行多角度挖潜。

五、土地储备的战略问题

(一)研究内容:土地储备现状,土地储备战略指导思想,土地储备战略目标,土地储备发展模式,土地储备战略保障。

(二)具体措施:完善土地储备普查工作,实现土地储备中长期规划;改善供地模式,促进土地储备高效运行;积极扩宽融资渠道,建立多种融资体系;加强土地储备力度,保证土地调控功能实现。

六、土地利用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一个宗旨、两个转变、三个重点保护、四个协调”。一个宗旨:平谷区土地利用必须服务于其区域功能定位,服务首都北京和自身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两个转变:城乡建设用地要从外延扩张转向内部挖潜,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利用;工业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向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三个重点保护: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

四个协调:中心城与周围城镇相协调;城市与农村相协调;平原与山区相协调;平谷与京津冀都市圈相协调。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 篇7

高品质特殊钢(含高温合金,下同)是指具有更高性能、更长寿命、环境友好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殊钢品种,代表了特殊钢材料的发展方向,对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升装备制造水平、促进节能减排和相关应用领域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促进我国高品质特殊钢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自主创新、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对国家重大需求的保障能力,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特殊钢技术和产业发展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高品质特殊钢材料及其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美、日、欧等国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持续开发特殊钢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经过长期积累,已形成了高水平的特殊钢材料、工艺及制备技术体系,并建立了与之配套的标准、规范、手册及数据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适应世界钢铁工业向生产集约高效、低成本、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国外主要钢铁企业加大资本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力度,走“特、精、专”的发展道路,通过国际化经营实现专业分工和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特殊 钢产业集中度与专业化程度。

(二)全球特殊钢装备和工艺高技术化、品种高端化 国际上特殊钢产业发展越来越依靠开发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的

高新技术产品,依靠生产装备和工艺高技术化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目前,国外先进的特殊钢冶炼技术可实现窄成分控制,凝固技术可保证成分和组织的高均匀度,加工技术可获得精确形状尺寸和组织性能,生产产品能满足高端装备制造的需求。工业发达国家的特殊钢产量占其钢总产量的比例较高,美国和韩国约为10%,日本、法国和德国约为15~22%,瑞典则高达45%左右。这些国家的特殊钢产品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为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三)我国特殊钢产业快速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的力度,生产装备条件和工艺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专业化、综合化生产企业与多样化生产工艺流程相结合的特殊钢生产体系初步形成,特殊钢产量快速增长,已形成一定规模、品种规格比较齐全的特殊钢产业。其中,不锈钢年产量超过1000 万吨,轴承钢年产量达到300 万吨,齿轮钢年产量突破200 万吨。但与普通钢行业相比,国内特殊钢行业的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较普通钢行业大。目前,我国特殊钢产量约占钢总产量的5%,产品基本上面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份额仅占2%左右。

(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 特殊钢是保障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材料,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息息相关,尤其是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与核电装备用特殊钢、高速列车与大功率风电机组用轴承钢、油气开采与储运输送用耐蚀钢及合金、节能变压器与电机用超低铁损电工钢、资源节约型不锈钢、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先进工模具钢、航空航天和能源装备用高温合金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先行,着力提升我国特殊钢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对高品质特殊钢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和产业化的全链条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国家973 计划、863 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平台建设等的联动,实现创新资源的高度汇聚和深度融合,促进特殊钢领域科技发展。

2.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发展重点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清洁能源、现代交通、先进制造等领域涉及的战略高技术特殊钢材料为重点,突破特殊钢高性能化、低成本化、绿色化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高品 质特殊钢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升级

选择一批有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的联动、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的结合、科技与金融资本的衔接,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示范,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加快特殊钢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4.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创新高地

大力推进科技计划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和培养领军人才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特殊钢人才集聚区,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和团队,不断创造高水平科技成果,为特殊钢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面向我国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现代交通、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发展需求,重点突破高温合金、轴承钢、耐热钢、耐蚀钢、电工钢、耐磨钢和工模具钢等高性能特殊钢关键材料技术,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品质特殊钢材料体系和生产工艺流程,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点带面推动特殊钢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实现高品质特殊钢材料国产化和规模应用。建立一批专业化生产示范线和国家级研发平台与中试基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一批高水平特殊钢研发创新团队,形成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到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的全链条协同创新格局。2.具体指标

主要指标分解见下表。

三、重点任务

根据我国特殊钢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如下重点任务。

(一)高品质特殊钢重大基础研究

1.特殊钢设计、制备加工与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

开展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特殊钢材料的基础研究,建立以夹杂物控制和利用为特征的新一代高洁净精炼与特种熔炼技术原型,探索均质化凝固新原理,揭示成形加工与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机理,发展特殊钢材料设计、制备加工与处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领特殊钢生产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2.高温合金设计、制备加工与服役行为的基础研究 开展铸造高温合金、变形高温合金、粉末高温合金的基础研究,揭示制备与加工过程中材料组织演变规律、缺陷形成机理以及服役过程中材料性能退化与失效机理,提出基于组织优化控制的合金设计和工艺控制理论,建立服役可靠性与寿命评估方法,为先进高温合金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二)高品质特殊钢关键材料开发 1.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特殊钢开发

开发650~700℃蒸汽参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关键材料技术,研制出主蒸汽管道和集箱用大口径(~710mm)厚壁耐热钢与耐热合金锅炉管以及汽轮机用长度1.1m 以上次末级大叶片、高中压和低压转子锻件、氮含量超过0.8%的高强度钢护环,实物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2.重大装备用轴承钢开发

针对高速(变速)、重载(偏载)、腐蚀等不同应用环境,开发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轴承钢及其生产工艺,建立轴承失效分析技术及检测平台和标准体系。实现时速200~250km/h 高速列车用轴承产业化和批量应用,制造出时速300~350km/h 高速列车用轴承并通过台架试验;研制出5MW 以上大功率风电机组用轴承和直径6m 以上盾构机用大型轴承,实现工程化应用。

3.超低铁损高硅电工钢开发

针对电力与制造业节能降耗、技术升级对超低铁损高硅电工钢的需求,开发高硅电工钢的高效低成本制造技术与全流程组织性能控制技术,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工频 至中高频应用的多种规格优质高硅钢板带产品制造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我国尖端硅钢品种的跨越式发展。

4.核电装备用特殊钢开发

针对新一代压水堆核电站建设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需求与关键特殊钢材料不能自给的现状,研究开发核岛一回路主管道用控氮不锈钢锻件、主泵用奥氏体不锈钢铸件、核级焊材等核电用钢的冶炼、加工和质量控制工艺技术,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与合格率,为实现核电机组关键钢铁材料的国产化提供技术支撑。

5.工程机械用耐磨钢开发

针对电力、建材、矿山等行业工程机械装备用耐磨钢的服役工况和构件特征,开发高性能低成本耐磨钢、陶瓷及硬质合金与钢可控复合的钢基耐磨材料等,突破资源节约型复合结构耐磨钢在大型高效节能辊磨机等工程机械装备上的应用技术。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和批量应用。

6.先进工模具钢开发

针对制造业技术升级对先进工模具钢的需求,创新材料设计,突破材料组织精细控制、多功能复合、大规格与复杂形状制造等关键技术,开发适于粉末冶金和喷射成形的大截面高速工具钢、离心浇铸和电渣液态复合浇铸的高速钢复合轧辊以及高性能低成本热作模具钢、冷作模具钢、塑料模具钢。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和批量应用。

7.高性能高温合金开发

针对航空和能源领域重大装备制造对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的迫 切需求,开发重型工业燃气轮机、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关键热端部件用变形高温合金、粉末高温合金、铸造高温合金材料与制造工艺,以及高温合金热端部件的高温防护涂层技术、服役损伤与寿命评估技术,为先进航空发动机、工业燃气轮机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提供技术支撑。

(三)特殊钢先进生产技术开发及示范 1.高品质耐蚀钢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针对油气开采、储运和输送对高品质耐蚀钢及耐蚀合金的迫切需求,开发低合金耐腐蚀钢、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X60-X80耐腐蚀用热轧管线钢板和钢带、高耐腐蚀80~110ksi(560~770MPa)级热轧钢带和高频直缝焊钢管等,满足强度、韧性和焊接性以及腐蚀防护方面的特殊要求。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和应用。

2.资源节约型不锈钢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针对我国镍资源严重短缺、铬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开发高性能含氮双相不锈钢、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高氮不锈钢、节铬型不锈钢及其配套焊接材料等,制定节镍型、节铬型不锈钢的技术标准,改变我国不锈钢产品过度消耗合金资源的现状。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和应用。

3.特殊钢冶炼和铸造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针对电炉流程开发顶吹供氧和底吹搅拌、增加铁水比和供氧强度、少渣冶炼和高碳出钢等关键技术,基于转炉流程开发铁水“三脱”预处理、转炉少渣冶炼和低氧位终点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以 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为核心的洁净高效精炼技术以及铸造过程的凝固组织均质化控制技术。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提高特殊钢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钢的洁净度与组织均质度的目标。

4.特殊钢短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围绕特殊钢薄带铸轧短流程,系统研究凝固与成形工艺、组织演变原理、第二相析出行为及强韧化机理,突破铸辊和侧封板长寿命化、水口结构优化和薄带板形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铸轧薄带全线控制系统。针对特厚板冶炼和连铸,研究改善偏析、控制铸造组织均匀性关键技术,形成特厚板连铸工艺路程。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节省投资、降低能耗的目标。

5.特殊钢特种熔炼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开发大型真空感应熔炼的原料超纯化、真空造渣、底吹氩、超高温熔炼、中间包冶金等超洁净冶金技术,大型电渣重熔的专用渣系、气氛保护、熔速精确控制和无偏析凝固组织控制等技术,大型真空自耗炉低偏析、高均质熔炼和熔滴控制等技术。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特种熔炼流程生产高端特殊钢的超纯净熔炼、精准成分控制与凝固组织高均质化的目标。

6.特殊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开发基于超快速冷却的新一代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技术、工艺及装备,建立特殊钢晶粒组织、相组成及其比例的精确控制模型,通过冷却路径与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优化控制第二相粒子的数量、尺寸及其分布。建设示范生产线,实现降低生产能耗、节约合金资源和大幅度提高产品性能的目标。7.特殊钢特种成形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突破纵向变断面、周期变断面板带材以及大尺寸环形件的形状、尺寸、金属流动、组织性能的高精度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变断面板带材均匀退火、高精度矫直、精密剪切和环轧工件椭圆度、厚度偏差精确控制等配套工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工业化技术,实现大幅度节能、节材的目标。

8.特殊钢精确热处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开发特殊钢精确热处理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解决大断面及复杂形状工件热处理的组织均匀化和尺寸稳定性难题;开发局部、分区、差异化热处理工艺与表面改性技术,满足工件不同部位的使用性能差异化要求;优化退火、回火、调质、碳配分等工艺,获得特定使用要求的组织和性能。

9.特殊钢生产新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依托目前我国特殊钢企业正在和即将进行的先进特殊钢生产线建设,通过新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工艺优化,建立高效率、低成本与稳定生产高品质棒线材、扁平材、锻材、无缝管材等不同类型特殊钢材的先进工艺流程,满足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市场发展需求,对行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

围绕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进财税、金融、贸易、土地、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各项政策与特殊钢产业政策的衔接,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技术创新能力强、经营状况良 好的特殊钢企业向“专、精、特、高”方向发展,走品种、质量、效益之路,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二)加强平台建设

统筹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和平台基地,建设高温合金、特殊钢电冶金等若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现有国家级平台和基地给予持续支持。加快特殊钢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聚集,组建以高品质不锈钢、电工钢、耐热钢等为主攻方向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重视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开发和中试验证环境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加快自主创新,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国特殊钢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协同创新

围绕重点任务,组建轴承钢、耐磨钢、工模具钢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集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推进实施有组织的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对接。发挥企业在标准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特殊钢新材料技术标准和设计使用规范。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加强工程示范

【邵武市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推荐阅读:

邵武职业中专学校车辆使用管理制度06-17

灵武市回民中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07-17

上一篇:赴东北师大学习心得 高志娟下一篇:三月份国旗下讲话——学雷锋 做好人 做好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