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天,梦天李贺,梦天的意思,梦天赏析

2024-07-20

梦天,梦天李贺,梦天的意思,梦天赏析(精选3篇)

梦天,梦天李贺,梦天的意思,梦天赏析 篇1

曾经把“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作为QQ个性签名。可以理解成自我开解,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对时间岁月的领悟。而这种领悟是淡淡的,映在日子上。仿佛,是夏天时撑起的一把伞,又仿佛,是这个刺骨寒天里戴的一领围巾……人,有时候是需要一些精神上的高蹈来解脱的。既然千年都如走马,还不珍惜眼前的短暂岁月吗?

喜欢李贺的这首诗,多少有点附庸风雅。因为,毛主席他老人家喜欢李贺啊。雄鸡一声天下白,还有句什么我忘了,反正是脍炙人口。

有人曾把李贺的这首《梦天》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做过比较,其浪漫主义色彩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仙与诗鬼,在意气飞扬的某个精神层面的重叠,让人感慨万千。但在同样对仙境的畅想中,李贺的这首更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一种宏阔的宇宙意识,在无限的空间里,在无垠的岁月里,一个人的人生是多么短暂?而这种感悟,由千年前的古人咏叹出来,还能与今天的我们心情合拍,转而心有戚戚,这不就是汉字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吗?

人们说起李贺,都认为他的诗有一种诡异的病态美。英年早逝的他,诗作中有太多的死亡气息,那些冷、枯、怪的字眼,让他的生命的底色充满了凉意。而细读《梦天》,诗人营造的那种空灵幻境,让人通体轻盈,有飘飘欲仙之感。而且,身心都仿佛沉浸在琉璃世界。在月宫中俯视大地,诗人的发思是如此的宏大阔朗,有浩荡凛然之大气。虽然,这样的大气,到底还脱不掉李贺特有的变幻诡异的特色。

按直白的说法来理解这首诗,其实简单不过,无非是诗人梦中升天,俯瞰人间。似梦非梦,似幻非幻,上半阙如临其境的构想,竟如诗人煞有其事来到了月宫一般。且看开头四句“老兔寒蟾泣天色”,一个老,一个寒,一个泣,三个字就烘托出月夜的清泠幽寒,不由得不佩服诗鬼是营造意境的高手。那夜的寒雨,是因为玉兔和蟾蜍的哭泣啊。“云楼半开壁斜白”,濛濛细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飘荡,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里穿出来,光影投映射在云块上,使得云儿都透明了一般。“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这样清寂的夜晚诗人是无法安眠的,万籁俱寂中,诗人的游思便上天入地。梦中自然少不了桂香和美人,虽然字字都是人们用熟的形容月宫之语,只是转换了场景,那意境高下已经是云泥之别了。想想看,刚被细雨淋湿的桂花树,分列在月宫的小径旁,在这里,偶遇一群玉珮叮当的仙女,诗人那种心情该是怎么样的心旷神怡?说到李贺的感情世界,似乎是个空白,曾有人为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是否婚配进行过考证,答案是尚未娶妻。但,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在深思飘荡的书写中,是需要仙女们的衣袂飘飘来点缀意境的。

果然,诗人放下了这些背景,直奔主题。那简直是一个富有激情的生命,对着广阔无垠的宇宙喊出的宣言:“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此四句一气呵成,喷薄而出,只是知味者几人?从月宫俯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山刹那间成为桑田,千年岁月不过如走马灯走过的一圈。“黄尘清水”原来有一段典故的。据葛洪的《神仙传》记载,仙女麻姑曾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在仙界看来简直是弹指一挥间。这两句是诗人从时间长度来演绎的,再从空间上来看,诗人也有绝妙的比喻:中华九州不过是九个小点般的烟火人间,而东海不过是打翻了一杯水而已。

在那个时代,古人对世界,对宇宙的看法还是一片迷蒙,而诗人在那个时候就有如此准确明晰的意识,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冷眼和远识。

诗人是孤苦的,其生来就体弱多病,相貌有异于常人,有李贺研究者还考证出他是忧抑症的患者。骑着瘦驴,带着小童,逢景即记,投入锦囊的李贺,才学出众,本来是有望通过科举实现自己济世抱负,然而,莫名其妙的避父讳却让他从此断了这个念头,即使是韩愈亲自为他写下辨言也无济于事。正因为有此境遇,李贺的许多诗里,都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有自暴自弃的随波逐流。

但写此诗时的诗人,却是超然物外的,九州如点,东海如杯中水,一个小我的经历坎坷,在岁月的长河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梦天,梦天李贺,梦天的意思,梦天赏析 篇2

关键词:李贺,梦天,道教,宗教语言

有唐一代著名诗人中, 李贺是颇为传奇的一位。他在短短的二十七年里, 写下了二百三十余首诗歌, 他的诗歌所呈现出的神秘奇幻之美, 是唐代乃至数千年中国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在李贺的二百三十多首诗中, 有很多涉及到道教的内容, 他的诗歌创作中, 词汇的使用、意象的塑造, 都很明显地受到道教语言的影响。其中《梦天》一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其中所表现出的李贺思想中的道教色彩也尤为浓厚, 颇具代表性, 值得我们探讨。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在这首仅仅五十六个字的短诗中, 出现了“老兔”、“寒蟾”、“天”、“云楼”、“玉轮”、“团光”、“鸾佩”、“桂”、“三山”、“齐州”等诸多与道教、与天界、与神祇有关的语词, 我们无意于去做繁琐的考证来解释这些词语具体所指应该是什么, 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 这些道教语词为什么会出现在李贺诗歌中, 以及它们对李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推而广之, 更加重要的问题是, 道教语词对整个中晚唐诗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是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

李贺这首诗题名《梦天》, 其中所写的也都是天界、神界的景象, 那什么是天呢?《说文解字》说:“天, 颠也, 至高无上, 从一大。人之顶谓颠, 推而大之, 人群之上至高者为天。”天成为原始部落的至上神。然而“天”既广大无边又模糊不定, 没有一个具体形象, 后人理解时歧异纷出, 灵活发挥的余地很大, 泛化出“天命”、“天道”等概念。儒家的天命论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关于天神主宰性和伦理性的思想, 又强调了“天”的客观性, 《论语》里“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一语就是最典型的概括。李贺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 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 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 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 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 从而揭示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的道理。那李贺为什么要用“梦天”这样一种虚无缥缈的颇具宗教色彩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感情呢?这就需要与整个中晚唐时代诗歌创作的大背景联系起来。

中晚唐时代, “文人好奇”、“诗歌尚怪”, 原因有很多, 但对作为诗人的李贺来说, 有两点是最重要的, 其一就是李贺本人的“崇道”。

道教是唐代的国教。唐高祖认老子为李氏宗祖, 建庙祭祀, 亲自前往拜谒, 并宣布道教为三教之首。唐玄宗亲作《道德真经疏》, 封老子为“大圣高上全阙玄元天皇大帝”, 《道德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 可见道教的显赫地位。在唐代, 道教的宫观、道士和斋醮活动正式列入朝廷的宗正寺管辖, 道教经典列为士子必读之书, 从京城到都邑, 各地名山大川充溢着巫覡道士的斋坛活动, 道教思想极为流行。这一风尚到了中晚唐时代, 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诗人李贺的作品中有着大量的道教内容:如《神弦》写女巫焚香击鼓、浇酒迎神、享神和送神的过程;《神弦曲》写女巫引神娱神和神诛妖讨魅的情景;《神弦别曲》写巫山神女参加祀享后归途中的所见所闻, 我们知道李贺又常和道士交往, 并曾担任奉礼郎一职,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其职责为“掌君臣版位, 以奉朝会, 祭祀之礼”, 经常参与安排朝会和各种大典。另一重要职责是为皇帝的宗庙、皇陵以及五郊社稷的祭祀作赞导和礼相。由此可见, 李贺诗歌的道教色彩与他平日里做的工作也不无关系。有了这样的一个了解之后, 再来看李贺诗歌中众多的道教意象, 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不只是李贺, 整个中晚唐时代自上而下都对道教极其崇信, 甚至有人可以“弃官修道”, 比如《全唐诗》卷二七〇就有戎昱的《送王明府入道》、《送吉州阎使君入道二首》, 卷四六五有杨衡的《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 做了大官还要去修道的人不在少数, 可见道教的吸引力之大。文人崇道, 自魏晋已有之, 而至唐代尤盛, 道教不仅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影响,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当时的诗歌创作, 李贺即是一例。

在李贺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众多的道教语词, 诗人本身“崇道”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则在于道教典籍在中晚唐时代文人中的广泛流行。葛兆光先生在他的相关研究中认为, 中晚唐文人中最流行的道教典籍是《黄庭经》、《真诰》、《度人经》、《列仙传》、《汉武内传》、《五岳真形图》等。这些典籍里的故事和词汇是他们写文作诗的必备材料, 尤其是在需要“点缀”和“铺张”的时候, 没有这些材料是无法完成的。唐代天宝以后, 写赋成为文人应试或是应酬时的必备技能, 而当时的赋题则多与神奇夸张的道教内容有关, 例如《全唐文》卷四八一载崔护所作《屈刀为镜赋》以“神仙异术变化无方”为韵, 《全唐文》卷六四四载张仲素所作《穆天子宴于瑶池赋》以“众仙护仪灵感斯集”为韵, 《全唐文》卷七一九载蒋防所作《嫦娥奔月赋》以“一升天中永弃尘俗”为韵, 这些都需要诗人大量阅读道教典籍, 把它们用在这些赋里, 使得这些赋显现出一种富丽多彩、华美奇幻的风格。那为什么道教的词汇会显得如此华丽、奇幻呢?这是由道教本身的发展过程决定的。道教作为产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宗教, 它的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世俗文化的影响, 但是宗教语言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它需要专门的解释者, 而不能人人都看得懂。道教徒宣扬他们的隐书秘文是“天刻之文字”, 其实是故意把简单的语言复杂化, 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神学语言系统。道教徒认为他们的宗教语言是经过了元始天尊、天皇真人、玉宸道君、西王母以及葛仙翁、徐真人、杨羲的传授才从“大梵玉字”、“八威龙文”、“云篆光明之章”一步步转译为当时通用的语言的。从宗教宣传的角度看, 这样一种并不高明的手段, 却恰恰使宗教语言越来越拗口难懂, 宗教权威越来越神秘化。有了神秘化的语言, 道教就能保持自己通天人之间的话语权力, 使人信仰它。但可惜的是, 尽管它的语言已经足够神秘化, 但作为中国本土的语言文字, 它仍然不能摆脱这种力量的束缚, 只好使用一些古奥晦涩的词汇来迷惑普通民众。人们越是不能明白宗教经典具体所说的内容, 便越是对它抱着一种崇敬与畏惧的心态, 这种人为制造的“神秘感”恰恰是宗教宣传的需要。那个时代的文人, 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免于流俗, 就会不自觉地去接近晦涩难懂的道教经典, 于是, 对于有着信古传统的中国文人来说, 这样奇幻诡谲又晦涩艰深的道教词汇便成了写文作诗的好材料, 这种风气正是由于前述第一点原因的影响而变得更加风靡, 在中晚唐时代形成了诡异神秘的诗歌语言风格。

李贺诗歌中何以会有如此众多的道教语词, 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应当就是以上所述的两点, 有了这样的浅显认识, 我们就可以理解, 当李贺“骑驴苦吟”的时候, 他从道教那里潜移默化地得来的语言经验和词汇意象便像火山喷发一样奔涌而出, 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我们再回到对具体的《梦天》一诗的考察上。李贺一生经历徳宗、顺宗、宪宗三朝。此时唐王朝刚经历“安史之乱”, 朝内宦官专权, 地方藩镇割据, 封建社会走上了由盛转衰的下坡路, 原来就很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一切社会现实深深影响了李贺的思想。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说:“洪为法先生谓贺惟畏死不同与众, 时复道及死, 不能去怀, 然又厌苦人世, 故复常作天上想。”这段话真正道出了诗人李贺“梦天”的原因和动机, 是对现实世界的“厌苦”, 对“天”的向往和追求。“梦都是欲望的满足”, 在这个时候, 诗人李贺身边又刚好存在一个可靠的火山喷发口, 那就是道教, 于是, 诗人在道教的指引下开始了“梦天”。

道教语词在李贺诗歌中的大量出现, 以及它们对李贺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必定与中晚唐时代的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笔者学殖瘠薄, 无力深究, 聊作献芹之意, 以俟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李贺.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2]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3]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4]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5]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6]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 2008.

[7]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8]葛兆光.中国宗教、学术与思想散论[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梦天实验舱优秀作文 篇3

今年寒假,我去了位于北京的航天员训练中心。整个航天城门口有好几位解放军叔叔在站岗,每栋楼门口都有卫兵在站岗,站在航天城的门口,我感到神圣、紧张又充满好奇。终于我们在一位解放军叔叔的带领下,坐车到了航天员训练中心。

我还听叔叔说:宇航员要在一个深10米,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水槽里做出舱训练。因为宇航员的衣服太沉了,在地球上由于重力,宇航员无法穿着外衣进行训练。只能在水中,借助水对衣服的浮力,让宇航员感受不到衣服的重量。但是,水也有阻力,所以,要有5名潜水员帮助才能让宇航员转动身体,但舱外操作都需要宇航员自己完成哦!避免出到太空中发生危险。

听完叔叔的讲解,我感觉虽然航天员训练非常辛苦,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升空出舱的过程很有趣,太空的景色也很神奇,我很想去太空探索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事情。

上一篇:高寺台镇岗位设置方案下一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