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2024-12-0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精选12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最为基础的技能。而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自由阅读,自然感悟。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角色,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么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引导和指引,而不是以前机械传授知识的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已成为备受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关键字:阅读训练方法自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百分比比较大,阅读教学的质量时刻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里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费时又没有成效的问题。随着学校现在课程改革的渐渐深入,语文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但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下面我就浅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验来说说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加强字词句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石。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法是决不乱走的。字组成句,句连成段,段形成文。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钥匙,读一篇课文只要理解了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我教过的课文《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通过写动、植物以及人三个方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并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悟。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生命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引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跃动”、“挣扎”“震撼”“极力鼓动双翅”、“不屈向上”“冲破坚硬的外壳”“有规律的跳动”等词语和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杏林子笔下的生命的含义,同时也被文中飞蛾,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惊,啊,原来它们也有如此大的生存欲望,学生会不自主的联想到作为我们人类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二、教给阅读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语文阅读,应该努力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去阅读。那么自主读书会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首先,指导预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现在运用导学练案的前置学习,前置学习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预习有思路,有方法,掌握好预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做好预习呢?

第一,粗略感知。消除阅读中的障碍,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消除障碍。只有做好这些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开始朗读课文了,以便于大致了解课文大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第二,精细的读。找出阅读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边读边找出不明白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以便于课堂和学生,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其次,精讲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现在教学中都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时,要抓住这篇课文训练的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组内到组外,以个别和整体,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上好精读课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留充裕时间,让学生自由去读。

引导学生去阅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的基本途径,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读的时间却得不到保证,其原因是教师侵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切忌一味自己去表演。在初读阶段,教师应提出一些初读要求,然后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初读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不通的句子多读读,读完后,让学生汇报成果,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想法,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再作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顺,读通。这就是我在听别的老师讲公开课的时候发现的,让一个同学起来有感情朗,或者回答问题,都出现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毛病,这明显是在预习,或者阅读中出现了问题,而且没有得到解决的后果。所以我认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亲自阅读这个时间不能少,而且不能缩减这个阅读的时间。试想:如果连课文都读不通,怎么去谈感悟、积累呢?这不是一个自我嘲讽的结果吗?就如我今年上过的课文《生命 生命》中,如果你不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怎么会从前置学习到小组合作,再到当堂展示一路顺利过关呢?在这篇课文中飞蛾面对死亡的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一粒香瓜子竟然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和泥土的砖缝里不屈生长,这都是需要学生在充裕的时间自由阅读才会有所感悟的。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有一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她说:我从这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可多呢,我想展示给大家听听,“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或多或少有人都有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比如那些大白天睡觉的人,如果多睡一分钟,那他的生命就会减少一分钟;反之,如果少睡一分钟,他的生命就会多一分钟。在我们班里,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班的谁,将班里大家喝的水拿来洗水果,把中午吃剩下的饭菜不按要求处理等等,要知

道,现在地球的水资源和粮食越来越少,如果将他洗头用的水,捐赠给汶川大地震的人们,不知能救活多少生命啊!如果将他吃剩下的饭菜给马路上乞丐,不知会救活多少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好好的珍惜。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一切全由我自己决定,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我想:我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掉,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说完她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心”。听了她的汇报,教室里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为她小小年纪,有如此的想法而震惊,这毕竟是四年级的学生啊。我渐渐的开始欣慰起来,我发现我的做法已经渐出成效了。所以在后来的课堂上,我总会多找时间给学生们自由的去阅读,所以在我的阅读训练中,充裕的时间才是训练阅读的法宝。

四、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动力

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如在《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中,我出示图片——地震中孩子、砖缝里香瓜苗、花丛里的蜜蜂,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这样一说,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在阅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飞蛾在挣扎的样子和表情,我可以清晰的从学生们动作和所作出的表情可以感受到飞蛾面对死亡的时候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是那么的强烈和震撼。当学习到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专门找到了香瓜苗在砖缝里不屈生长的快镜头的生长过程,先冲破坚硬的外壳,然后开始发芽,最后渐渐的长苗,主要看了看最后几日香瓜苗是怎么顽强生长的,最后由于没有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而枯萎的,孩子们看的津津有味,仿佛看见了香瓜子面对枯萎事的表情,最后我再一次让学生起来阅读的时候,字里行间再也没有那种没有感受的平淡,更没有学生们惊奇的笑声,有的只是孩子们热烈的掌声,因为这位学生同样也读出大多数孩子们的心声。有趣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分角色表演,观看视频等等,学生又怎会不去学习呢? 因为他们对这篇课文充满了好奇,并且有所感悟,当然很愿意细心的好好品味这样好的文字。通过不断的训练,从而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阅读是学生对作品的细心感悟的过程,所以学生的阅读是有层次和方法的。但我们又不能过分限制于这几种方法,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阅读有了感悟,学生当然很愿意把美好的文字进行背诵,久而久之这也增强了学生知识积累的进程。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的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文献: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王俊祥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黎文妹

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邵东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2

俗话说, 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 因此, 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 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教师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阅读课文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读,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总之, 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 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遵义县第二小学)

让学生自主参与

●李冬梅

一、导入激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3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 篇4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独立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它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重复讲解。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最终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也得到了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篇5

在教学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重点体味几个问句的情感变化:“山那边是什么呢?”“哦,山那边是海吗?”“妈妈,那个海呢?”“在山那边,是海吗?”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感悟,得出结论:几个问句实际上是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过程,由好奇到向往,再到失望,最终坚定了信念。通过这几个关键句,确定了朗读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学生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了。又如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当孩子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母亲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抓住“坏”字反复体味母亲的心理、情感:既有责怪、焦急;又有关心、惊喜。一位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出现在头脑中,体会到本文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自然就很容易读出感情了。学生通过品析重点词句,有了自己的体验,就会调动自己的感受,主动探究如何去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这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如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朗读。学生会根据文章文体的特点,句式的特点,情感的起伏变化,变更朗读方式,或分角色读,或领读、齐读、轮读等。合作朗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在朗读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6

一、读书读书, 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 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 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 把书读熟的同时, 学生眼睛看, 心里想, 嘴里念, 耳朵听, 许多器官同时并用, 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 把课文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增强语感。大家知道,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 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从遣词造句, 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由情感产生思考, 从而受到品德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为此, 在讲读课文中, 我们都以读为先, 将读贯穿教学始终。

二、熟读精思, 领会其意

古人读书, 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 二者不可分割。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 这篇课文以情感人, 催人泪下, 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 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 了解总理事迹不多, 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反复朗读中, 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 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 他们等了多长时间? 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 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 学生边读边想, 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自己学过的《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课文。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 日理万机, 艰苦朴素, 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 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此时, 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方法科学, 灵活阅读

多读固然知其意, 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 要讲究方法, 形式多样,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提出要求, 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 也就是为什么要读, 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 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 在朗读的不同阶段, 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2. 教师以身作则, 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 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 那么自己还真需要是把硬硬的榔头, 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 唤起学生的感情, 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孩子们善于模仿的, 老师的范读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3. 创设氛围, 进入情境。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如教《春笋》指导朗读时, 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 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同时, 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 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 也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4. 边读边想, 再现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 要让学生理解课文, 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 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 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 产生再造想象, 实现再现。如《关怀》一课第二段, 写周总理走进教室听课的情景, 提示学生: “你们一边读一边想, 脑子里就会出现许多画面, 总理是什么样的? 他的表情怎样? 动作怎样? 你们试试看。”带学生看完“电影”后, 我又说: “下面你再根据想象的画面读, 看谁读出感情来。”果然, 学生们都读得亲切柔和, 感情表达得十分充沛。

5. 重点地方反复读, 品词品句, 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例如, 《落花生》一课, 抓住父亲的话指导朗读, 体会话中含义, 总结出: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6. 自读批注, 边读边悟。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 阅读批注应先交给学生方法, 然后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 练中提高批注的质量。

7. 读写结合, 相互渗透。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 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 “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 像剥竹笋一样, 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

总之,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中, 学生读书要占一定量的时间, 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 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这样, 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的机械的读、无味的研讨、形式的活跃。让学生真正的在语文阅读的训练中感悟文意, 吸收真知, 受到情感的熏陶。也是让学生们通过熟读背诵而自得的充满灵性的感悟, 是乐此不疲的探索, 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创新。愿我们语文教师共同探索, 寻找适应学生口味的良好的教学方法,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课改以来, 在教学模式转变观念的影响下, 一些老师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无味的小组讨论, 常常使学生陷入无谓的思考。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中, 学生读书要占一定量的时间, 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 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真正地在语文阅读的训练中感悟文意, 吸收真知, 受到情感的熏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7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谁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加强字词句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法是决不乱走的。字组成句,句连成段,段形成文。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钥匙,读一篇课文只要理解了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我教过的课文《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通过写动、植物以及人三个方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并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故事。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悟。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生命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引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跃动”、“挣扎”“震撼”“极力鼓动双翅”、“不屈向上”“冲破坚硬的外壳”“有规律的跳动”等词语和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杏林子笔下的生命的含义,同时也被文中飞蛾,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惊,啊,原来它们也有如此大的生存欲望,学生会不自主的联想到作为我们人类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三、给留充裕时间,让学生自由去读

引导学生去阅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的基本途径,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读的时间却得不到保证,其原因是教师侵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时切忌一味自己去表演。在初读阶段,教师应提出一些初读要求,然后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初读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不通的句子多读读,读完后,让学生汇报成果,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想法,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再作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顺,读通。这就是我在听别的老师讲公开课的时候发现的,让一个同学起来有感情朗,或者回答问题,都出现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毛病,这明显是在预习,或者阅读中出现了问题,而且没有得到解决的后果。所以我认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亲自阅读这个时间不能少,而且不能缩减这个阅读的时间。试想:如果连课文都读不通,怎么去谈感悟、积累呢?这不是一个自我嘲讽的结果吗?就如我今年上过的课文《生命 生命》中,如果你不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怎么会从前置学习到小组合作,再到当堂展示一路顺利过关呢?在这篇课文中飞蛾面对死亡的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一粒香瓜子竟然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和泥土的砖缝里不屈生长,这都是需要学生在充裕的时间自由阅读才会有所感悟的。我在上课的时候就有一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她说:我从这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可多呢,我想展示给大家听听,“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或多或少有人都有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比如那些大白天睡觉的人,如果多睡一分钟,那他的生命就会减少一分钟;反之,如果少睡一分钟,他的生命就会多一分钟。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8

【内容摘要】 在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

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为了引起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评读、比赛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配画、配乐读、听录音仿读等。

【关键词】 朗读 形式 灵活多变 评读 比赛读 对比读 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 配画 配乐读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

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不但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读的情绪。为了引起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评读、比赛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配画、配乐读、听录音仿读等。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切不可牵强运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比赛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课本剧表演读、配画、配乐读这几种朗读形式。评读:是指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他人评,可以老师评学生,也可以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的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比赛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时可以适当应用比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个同学读出感情。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会努力读好,因此,采用比赛朗读,不但可以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提高朗读技巧。

对比读: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辨析情感和语调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因这课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展开情节的,所以对话的朗读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导朗读要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你敢碰我吗?”语调上扬,有挑衅的意味,显出铁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语调下沉,突出“懦弱,”以示看不起;“你算什么东西,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语调要紧凑高扬,读出铁罐蛮不讲理、怒不可遏的心态。而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的态度,语言也是平和讲理的,语气应自然平稳。通过不同的朗读语速、语气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分角色朗读: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根据朗读内容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角色,指导学生朗读不同角色的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能力。在进行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每个角色的特点。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鲤鱼妈妈的话要读出亲切的语气;乌龟的话要读出长辈对晚辈说话的语气;最后当小蝌蚪已经找到了妈妈时,要用高兴愉快的语气。

课本剧表演朗读: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到所学的内容中去,急人物之所急,想人物之所想,说人物之所说。这是建立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的,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几组学生进行表演,请其他学生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他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表演,学生们仿佛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去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地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在表演朗读时,有条件的可以布置背景、佩戴头饰等。

配画、配乐读:利用电教媒体,配上相关的画面和合适的音乐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景体验朗读。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再配以相关的画面,可迅速唤起人们的感情。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和画面,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画面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9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重视范读、领读,指导朗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W生特点进行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词句,着重指导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四、丰富想象,读中体悟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想象情境是体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体悟情感则可以深化对情境的感知。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所以,对能揭示情境的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再现,辅助自己进入情感状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10

【关键词】阅读 兴趣 氛围 批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58-01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途径的训练:

一、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一篇新课文,首先教师给学生正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语气、感情,掌握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要求他们认真读,把书读熟;老师掌握火候,趁热打铁,对于疑难问题给学生以适当点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意思,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课堂上教师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戛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氛围的重要形式。

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学生的读后感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

三、方法科学,灵活阅读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孩子们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3.创设氛围,进入情境。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如教《春笋》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也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四、授之以渔,传授课外读物的方法

很多同学之所以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主要是他们不能读懂文本,而没能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是其根本性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同时,也要保证阅读内容以及题材要尽量广泛多样,也要活泼有趣。要让学生扩展其阅读面,拓深其阅读内容,阅读题材、风格也要尽量丰富一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11

一、品味朗读, 示范入境

“朗读”是指出声地读, 是相对于只看而不读出声的“默读”而言的。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 朗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基本方法, 也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 是第二本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教师在范读课文时, 学生可以视其人, 闻其声, 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 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正确地、动之以情地范读, 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不断提高读书兴趣。当然, 除了示范性朗读外,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或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 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情感, 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这样受到的教育将会是深刻的, 终生难忘的。范读, 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 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 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 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 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名家名篇, 文章的词句优美, 色彩鲜明, 感情充沛。教师如能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 采用恰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 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情的感染, 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听过一节公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 当授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这篇课文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有的同学甚至为之落泪。这样学习课文,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投入。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及模仿老师范读,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得快, 教师的正确领读, 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 学生不但能在跟读中领会文义, 展开想象, 体验情感, 而且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依照课型, 各有侧重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往往什么都教:诵读课文、识字认词、分段分层、解析句段、复述大意、归纳中心、探究写法、欣赏特色、挖掘人文精神等, 呈现出“什锦拼盘”的特色。与其“面面俱到”, 不如依照课文不同的特点 (内因) 和教学功用 (外因) , 划分为不同的教学类型, 其中有一类可以称作“诵读课”, 它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类型之一。教师可以拨出一个课时专门用于体验朗读,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 教学中朗读形式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需要进行变化。为了让学生进入情景, 感知课文, 对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应该进行教师范读, 帮助学生融入课文所描写的氛围之中。为了突破朗读难点, 对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可以让学生领读, 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和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 加强识记, 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 对重点段落和句子可以多齐读, 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描写生动、语言优美的写景课文,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读, 再指名读。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全班“开火车读”, 对于情节变化快、叙述线索多的课文, 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对于一些内在联系密切的课文, 我们可以采用层层点拨、步步引读的方法展开教学。巧妙地设计朗读的不同形式, 是为了让学生能读懂、读通课文, 让朗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发挥出朗读应有的作用。

三、读悟结合, 适时点拨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 往往起到讲解难以达到的作用, 但适时的点拨是必要的。要使朗读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必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体会, 即读悟结合, 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蕴深处, 默默地达成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对话。教《笋芽儿》一课, 读到这一处:笋芽儿撒娇地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老师问:“谁是咱们班最会撒娇的同学?”学生报出了一个名字, 老师紧接着说:“那读这句话肯定是你的拿手好戏了, 请你来撒撒娇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了。老师接着启发:“撒娇是女孩子的特长, 让女孩子们一起来撒撒娇!”女孩子们都兴奋起来, 娇声娇气地读了这句话。最后老师再作启发:“撒娇是一种幸福的、美好的感受, 因为知道自己有人疼、有人爱。其实咱们这里的同学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 都会撒娇的, 一起读。”男生也高兴起来了, 大家兴致勃勃地朗读,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的适时点拨,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理解透彻了, 朗读效果自然更好, 记得也更牢。

四、数法并举, 训练有素

朗读技能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师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练习并逐步提高。教师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有朗读机会, 朗读的形式是否多样, 根据文本的内容及教学目标定位可采取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朗读机会。同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朗读技能指导与训练, 切忌盲目地泛泛而读。

1. 读准发音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 提高语文素养, 自觉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 还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障碍, 如生字、多音字、难读的字、轻声词、语气词的音变等, 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ā (呀) 、wā (哇) 、nā (哪) , 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 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 进行朗读比较, 在语境中揣摩、体会, 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2. 读对标点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有限, 在阅读中常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 对于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很难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技巧上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 通过讲解标点符号及自然停顿时间的长短, 让学生明白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如《要下雨了》一课中, “要下雨了。要下雨了吗?要下雨了!”同样一句话, 标点符号不同, 含义就不一样, 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 体会说话时的不同心情。

3. 读好语调语速

朗读有疾读与缓读之分。“疾读”就是用很快的语速朗读可以是一口气读下来, 当中不要换气。“缓读”, 可以读出抑扬顿挫, 读得摇曳生姿。通常描写紧急、危险情况的句子, 常读得快而急促;描写美景的句子语气较为舒缓柔和;描写生气、愤怒的句子语气显得激动高昂, 这就需要读者深入文本, 揣摩领会不同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 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 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 使全篇富于节奏美。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地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 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五、及时总结, 多维评价

为使朗读训练卓有成效, 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总结反馈。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

1. 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有针对性, 若能结合文本语境对学生朗读做出灵活、巧妙或是幽默的反馈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 学生第一次读完后, 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学生再读, 果然读出了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 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营造的氛围中。又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嘴里叽里咕噜的, 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 好像在跟谁争吵, 哪在说悄悄话呀!”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 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这样的评价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 师生互评

如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 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之处, 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 并有侧重地再范读, 再练读, 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在朗读评价中, 应该以鼓励为主, 多表扬学生, 多找出其朗读中的优点, 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字并不多, 朗读中有不少新的生字, 这样学生就不可能一下子把课文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能做到基本正确、流利, 就应该予以表扬。对于一些能读出课文中的愤怒、悲伤、喜欢、讨厌等感情的学生, 更要给予他们称赞。我们还可以请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给大家示范朗读,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更具吸引力, 学生相互评价的方法有多种, 比如同桌互评, 小组互评, 全班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手段, 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不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互评中, 要鼓励他们轻松愉快地展开, 实事求是, 既要发现对方朗读中好的地方, 又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 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 拨出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让朗读惠及每一个孩子。

参考文献

[1]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 (第2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12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上一篇:街镇农普办主任会议下一篇:论我国农业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