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读书笔记

2024-06-02

麦肯锡读书笔记(精选11篇)

麦肯锡读书笔记 篇1

大家一定听过那个买土豆的职场故事吧。

在一家蔬菜贸易公司。员工甲找总经理抱怨:我和乙同时进公司,乙早就升职加薪了,而我每天勤勤恳恳,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为什么我的职位和薪水却原地踏步?总经理没有立刻回答甲的问题,而是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这样吧,公司打算预订一批土豆,你先去看一下哪里有卖的,回来我再回答你的问题。”

半小时后,甲回来汇报说,“二十公里外的‘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土豆卖”。

总经理问:一共几家卖的?

甲:我没留意,您稍等一会儿,我再去看一下!

二十分钟后,甲回来汇报:一共有三家。

总经理:三家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甲楞了一下,又挠了挠头说:“总经理,您再等一会儿,我再去问一下。”

这时,总经理说:“你不用再去了,你去帮我把乙叫来吧。”

总经理对乙下达了同样的任务,“公司打算预订一批土豆,你去看一下哪里有卖的。”

半小时后,乙回来汇报:“二十公里外的‘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三家卖土豆的,其中两家是卖0.9美元一斤,只有一家老头卖的是0.8美元一斤。我看了一下,发现老头家的最便宜,而且质量也最好。如果需要的话,价格还能够更优惠些,并且他们家有货车,能够免费送货上门。我已经把那老头带来了,就在公司大门外等着,要不要让他进来具体洽谈一下?”

这时,总经理看着目瞪口呆的甲,问道:“你都看到了吧!如果你是总经理,你会给谁加薪晋职呢?”

你是不是也有过甲这样的困惑呢: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上司却并不满意?熬了无数个通宵做出的方案,客户却并不满意?总感觉拼尽了全力,升职加薪的机会却总是落到别人身上?其实,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些困局,有可能因为,你只会低头拉车而不会抬头看路。换句话说,你不会思考,或者你思考的成果没有说服力。

《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作者大岛洋誉在书中所讲到:我们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思考”。

所以,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学会思考,并让我们的思考成果被接纳?思考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有没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操作方法?

在《麦肯锡笔记思考法》这本书里,作者大岛祥誉通过在麦肯锡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告诉我们只需4个步骤,边做笔记边思考,就能迅速从复杂的状况中准确找出“真正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麦肯锡读书笔记 篇2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是立意的深刻、新颖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引领读书,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往往比“读多少”更重要。初中阶段应当让学生读一些打基础的书,这些书应该是精品,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形成有很好的帮助。我反对读中考优秀作文,而是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敢于阅读难懂的精品。

(一)根据不同学段推荐相关阅读书目

如初一重点读写人记事的作品,初二读经典小说,初三读精美的散文。

比如初一暑假,我布置的读书作业是:至少读一遍《水浒传》,写十篇摘抄或读后感,每篇400字左右。

教学中,我还随课推荐阅读,效果更佳。在教授《端午日》时,我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二)根据阅读水平有针对性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分层指导。

读书少的学生,或许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我就从学生最喜欢的领域入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比如,一个学生喜欢读推理小说,我就推荐他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浅阅读的学生,要么喜欢读书却不会选择适合的书,要么是不会读书,读得浮光掠影。于是我一边推荐一些书给他看,一边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对那些喜欢阅读且读书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生,我就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引导他们向纵深处思考。有个初三学生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写作风格近似鲁迅,充满阴暗色调,连性格也很孤僻。我就引导他读一些明快的书,如《安徒生童话》和陈丹青的《大先生》等,有读书底子的他,把安徒生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再回过头来读鲁迅的文章,人就变得乐观平和多了。

二、指导写作,写什么,怎么写

在指导写作上,必须明确要求,加强和学生点评交流。

1.片段简评与读后心得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等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我要求学生写片段摘评和读后心得。片段摘评,要求多摘多评,重在评,每则摘抄不多于300字。摘的是作品中触动自己的地方,或是赞同之处,或是质疑之处;评的是自己的思考、联想,深以为然或不以为然的理由,强调的是思考和内化。读后心得,就是一种小议论文。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系列的书后,在简评的基础上,找一个中心,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每周我布置的语文作业是五篇摘评和一篇心得,“五摘评”是写300字的摘抄加点评,“一心得”是写一篇600字读后感。摘评与心得的作用是互补的,摘评强调读书时的碎片式的灵光,心得强调走进书的深处。两者都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少学生写了系列性的读书笔记,有摘评,有心得。请看金婉丽同学写的评论林黛玉的一个片段: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她对宝玉、宝钗,甚至还有湘云、袭人都有“含酸”的尖刻言词,一张嘴不饶人,伶牙俐齿,嘴尖舌利。有时故意挑刺儿,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对丫环、婆子们也常是如此。但她也有温柔随和、天真可爱的一面,如钗黛和好,宝黛读曲等。其真率坦诚,有如霁月光风。

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阅读时的心情、心境、思考与心得,班级里出现了一批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的“小评论家”。

2.口头点评与师生交流

口头点评。我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课前演讲,然后由同学点评,我再作深度引导。比如,毛蔚同学在推荐洪应明的《菜根谭》时,一位同学就演讲本身给予点评:“讲稿简洁清晰,观点明确,但对书的内容陈述过多,造成后面的演说有些仓促。”针对他的评点,我追问质疑,继续挖掘并提出建议:“你去看看洪应明的《菜根谭》,或许你会更喜欢这本作品。”后来,她把这本书买来阅读,并写出了专题读书笔记。

除了课前这种口头点评外,我更多的是和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进行交流。

比如,王菲同学点评任强的《课堂上》:

任强的《课堂上》的前言写得极漂亮,可是接下来,我开始怀疑我的初读感受,这不是流水账吗?等我看完才发现——哇,真的全是流水账。

我回复她:

是流水账,但又绝不仅仅是流水账,而是她教育生活的记录。作为一名教师,透过任强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的心,不光是为师者的心,还是一颗入世者的心。再去读读《山那边的孩子》,也许,你就不认为这仅仅是流水账,而会另一番感受了。

下周的摘抄本上,她用文字告诉我:

老师,按您的要求,我去读了《山那边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悲愤。我才知道,在中国,在我身边原来有那么多我无法改变的人和事,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挣扎在生活的艰难处。作者人在其中,却也无能为力,这更让我切身感到无力。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

这样的读书交流,是思考,也是写作。也许,学生起初的思考是幼稚的,但有了幼稚才会有成熟,写作也将越走越远。

3.搭建发表的平台

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收获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手段,所以,我从多方面为学生发表文章搭建平台。

一是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每周的读书笔记我都认真批阅,从中选出3篇优秀的文章进行一对一指导修改,先刊发在每周一期的班刊上,再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一方面鼓励了发表文章的学生,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

另一个是口头发表。每天的课前演讲,就是最好的口头发表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初一年级第一个月演讲主题定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演讲内容上,我都做具体要求,分成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我的感想等几个板块,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个性化的读书笔记。一个学生对梁实秋《谈时间》做了摘评,演讲出来,那字字珠玑般的思想,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班级里,学生主动买书,在书上做点评,一时蔚然成风。

只站在班级的讲台上还不够,我又把他们推向学校的北中讲坛。寒假后的第一周是读书汇报交流周。各班在读书汇报交流会的基础上,选出一名学生登上北中讲坛,展示读书成果。我们邀请校内的老师进行评奖,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人气奖、最佳解读奖、最佳展示奖、最具哲理奖等,以此来鼓励学生。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每个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素材提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感染激活思维,在写作中锤炼语言学会表达,为学生的读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篇3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麦肯锡思维》读书笔记 篇4

请向导引领你走出丛林。无论你要从事什么工作,也许在其他地方都会有人也在这样想这样干着。你所想的,别人也许也在想着,你在干的,别人也在干着。而同样的工作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干的,这对我们都会有所启发,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从别人成功的经验中学到方法,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教训少走弯路。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借鉴别人的经验,比如,在你的团队中如果有比你资历深的人,你不妨去拜师。尽可能地与你的导师一起工作,你可以在合作中直观地学习到他的思维方式和执行手段。当看到可取之处时,立即将其记在头脑中,在以后的工作中,它就可以成为你达到目的的捷径。

麦肯锡笔记 篇5

当你进行走访的时候,要事先做好准备。可能你只有30分钟的时间跟一个也许你再也不会看见的人呆在一起。因此要清楚你将要提出的问题。

当我问麦肯锡同事关于走访的最佳建议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说:“写出走访提纲。” 许多人憎恶被访问,至少是讨厌你占用了他们的时间。提纲是你从被访问者那里得到你需要的东西的最佳工具,也是你利用好自己和他人的时间的最佳工具。

在构思你的提纲的时候,你必须考虑到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是,首先你要把自己需要答案的问题有哪些搞清楚。把它们全都写下来,别管顺序。其次,在走访中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你为什么要跟这个人走访?这更为重要。把自己的目的定义清楚,这会有助于你按照正确的顺序提问,并且也有助于你把它们恰当地表达出来。

在走访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被访者会大有种益。她是不是一个很难打交道的老总,当你问一个敏感问题时,她会不会厉害得要把你吞下去?亦或她是一个平庸的经理,她提出的要求变革的请求在企业里根本没有人注意?也许二者都掌握同样的信息,但对于每一个人你要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

在麦肯锡公司,我们是这样受教导的,作为一条规矩,走访应该从一般性问题人手,然后再转向特殊性问题。不要一头扎进诸如“你的责任是什么?”或“你在这个公司呆了多久了?”这类的敏感问题。从安慰性的问题人手。比如说,对这个行业的看法。这会有助于被访问者“热身”,从而让你培养一种和谐的气氛。

在决定问哪些问题时,你也许会想到把一些你知道答案的问题包含在内。这听起来有一点不合常理,但实际上这一做法非常有用。事实上,在问问题时设个“圈套”,这会在某些方面让你洞察被访者的诚实程度和知识面。对于有些复杂的事情,你也许自认为“知道”答案,但很有可能不止有一个答案,你应该尽可能地把这些答案都找出来。

把提纲写出来以后,你要再细看一遍,然后问问自己:“在走访结束之前,我最想问的3个问题是什么?“这就是当你走进被访者的办公室时应该集中关注的问题,在离开之前,这3个问题你要想尽办法获得答案。有时候你甚至得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见”困难的走访“一节),有时候它们又得来全不费功夫。只要多下一点功夫就好办。最后,每一份走访提纲都应该以我所谓的麦肯锡的原始问题结尾。在你把所有的问题问完之后,或者你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的时候,把提纲放在一边,问一问被访者,看他有没有什么想要告诉你的,或者是有没有你忘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被访者都会说没什么了,但一旦有什么,你就有可能会挖到一个”富矿“。记住,只有在你所要访问的人了解自己的企业、了解自己的部门,或者是他们的部门比你去干做得更好时,这种可能才存在。他们有可能了解对高层管理人员避而不谈的问题:谁可以推动哪个部门、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果你有运气的话,有时候他们是会告诉你的。

在进行走访的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和引导

如果你想借用别人的大脑,那就在问究问题后让他们放开谈。大多数人都喜欢谈,尤其是在你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所谈的内容很感兴趣时更是如此。在必要的时候打断一下,这样会保证走访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走访技巧方面,麦肯锡的顾问们接受了大量的训练。教给我们的第一件事就“让被访者清楚你正在听”。我们是这样做到这一点的:在走访被访者的过程中,不断插入“对”或“我明白”这样的口头语,甚至是只是“晤一晤”就行(我把这种特殊的做法称之为麦肯锡咕联)。“晤一晤”两声也许不像回事,但它表明你正在注意听(甚至你正在走神也一样!),而且它给了别人一个机会,使他们可以整理一下思路,歇口气。

我们还学会了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我们的兴趣。在走访被访者的时候,我们学会了稍微靠她近一点。在她说完一句话时,我们会点一点头。我们总是记笔记。即便是被访者在说废话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我们也会拿出纸笔记下来。就像麦肯锡哈俄一样,记笔记暗示我们正在集中注意力,这会保证我们在被访者真的说出什么重要东西时做好了准备。

当然,这一技巧也可能会用过了头。据公司的一则传闻,两位咨询顾问去拜访客户的一位高层主管。项目经理先做了个自我介绍,然后开始问问题。这位主管详细地进行了回答。在整个过程中,助手都在点头,同时边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记笔记,边说“对”、“晤一晤”、“ 我明白了”,就像教他的那样,但他自己一个问题也没有问。项目经理把接下来的问题问完了,而这位助手只是不断地点头和说“晤一晤”。走访结束时,项目经理对主管花时间接受他们走访表示感谢,然后两位顾问起身离开。在握手告别的时候,这位主管指着助手问项目经理:“他会不会说英语?”

麦肯锡顾问进行走访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脑子里的信息、经验和新的见解。顾问们在那里是为了听,而不是说。他们要记住,其他人有他们独特的思维套路,所以需要将他们把 握在轨道上。这一过程有时候有一点困难。有一次,我对一个建在爱达荷州的厂子的采购经 理走访。他对整个企业的供应商。顾客、投资要求和生产程序都了解,但他最感兴趣的却是 钓鱼---飞钩钓鱼。他想知道我是否试过飞钩钓鱼,如果没有的话,我应该试一试。要是我去他们那里,他可以做安排。你可以想像出那幅情景。我感到让他离开自己最喜欢的话题有一点困难,但我去是为了得到信息,而不是为了扫荡鱼铺。

当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时,要记住的最主要的事情是,他们需要觉得你正在听,而且你对他们说的事情感兴趣。记住运用积极的肢体语言,而且一般要记笔记。最后再教你一招:要是你想让人们尽量多谈,要是你认为他们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而你对它究竟是什么又没有把握,那就什么也别说。就让这样的静默维持着。大自然是讨厌真空的,大多数人也一样。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他们也可能会开口说话。要是他们已经给了你一份准备好的“剧本“,他们就会抛开它,因为他们唯一没有准备好的事情就是静默。你试试看,效果会出奇得好。

走访成功的7个秘诀

在进行走访的时候,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因为你有必须要达到的目的,而达到目的的时间又是有限的。以下是经过检验的7项策略,它们会有助于你从被访者那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1.让被访者的上司安排会面。通过这位上司告诉被访者,这次走访很重要。如果他知道自己的上司想让他跟你走访,他就不怎么会跟你东拉西扯了。

2.两个人一起进行走访。就你一个人要想有效地进行走访是很困难的。可能你忙着记笔记,以至于要想恰当地问问题变得很困难。你也许会忽略被访者给出的非语言的线索。有时候,两个走访者联手是很有作用的---可以在走访时轮流提问和记笔记。在走访者之一在涉及到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知识时,这一方法特别有效。而且,当走访过程中,对实际发生的事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很有益处的。惟一要注意的是,无论谁记走访笔记,都要确保它们与另一位走访者一致。

3.倾听,不要指导。在多数走访中,你的目的并不是就你的问题得出”是“或”非“的答案。你所想要的是详尽的回答---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而获得这些信息的方法就是倾听。要尽可能地少说话,所说的只要保证走访没有跑题就足够了。记住,被访者对其企业的了解可能比你多得多,她所提供给你的大多数信息不是在这方面就是在那方面会对你有所帮助。这里还有保持信息源源不断的另一个技巧。问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如果你问答案是”是“与”非“或多项选择类型的问题,你所能得到的答案就摆在那里。比如,你想了解一家商店的销售旺季是什么时候。如果你问商店的经理:”你们的销售旺季是夏天还是冬天?“她有可能说夏天,也可能说冬天,也许她还会这么说:”实际上,是春天。“在这种情况下,你暴露了自己对她的企业缺乏了解。如果你问她“你们在哪个季节最忙?”她会告诉你答案,她

还有可能告诉你比你的多项选择更详细的内容,例如,她会这样说:“我们在春天最忙,特别是复活节的时候。”通过问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你会获得一个好得多的结果。

4.复述,复述,复述。在出去走访之前,每一个麦肯锡顾问都会接受这样的训练,即把某一主题的答案用稍微不同的形式复述出来。我不能过分强调这有多么重要。大多数人在思考或说话时无法以完全有条理的方式进行。他们会东拉西扯,他们会跑题,他们会把重要的事实与毫不相干的事情混在一起。如果你能把他们的话重复给他们---比较理想的是按照某种条理复述给他们,那么他们就会告诉你你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他们的意思。复述还给了被访者一个机会,使得他们可以补充信息或强调重点。

5.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一位项目经理的团队来了一个刚刚从海军退役的新同事。他们两个人整理出了一份非常清晰的走访提纲,而且就他们与客户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走访时要达到的一系列特殊目标达成了共识,于是这位项目经理让这个新同事先开头。为了确切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位新手对这位中层管理人员步步紧逼,弄得就像是审问而不是走访。可想而知,被访者很恼火,于是他变得戒心重重,基本上已拒绝合作。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对被访者的情感要敏感”。要理解这个人也许会感到受到了威胁。不要一头扎进棘手的问题。如果你不得不围绕着重要的内容兜几分钟的圈子,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花一点时间,让走访过程以及被访者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感到自在(更深入的讨论见下一部分)。

6.不要问的太多。不要把被访者知道的每一件事都问出来,这有两个原因。首先,你可能已经得到了。在你写走访提纲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目标集中在两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上。要是接下来你问被访者的是他关于饰品行业的全部知识,即便得到了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也会发现自己从许多信息中可以把它们淘出来。

其次,不要穷追不舍。记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采访,尤其是在商业问题方面被人采访,是让人很不舒服的经历。如果你逼得太紧,把这种不适感加强了,你会发现被访者变得不愿合作,甚或还充满了敌意。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又得回来找这个人,所以可别把大门给关死了。

7.采用考伦波的策略。要是看过70年代的电视剧,你可能还记得彼得•佛克(Peter Falk)扮演的那位穿着雨衣的考伦波探长。在结束了对谋杀嫌疑犯在案发当时所在地的讯问之后,他拣起自己那件皱皱巴巴的雨衣向门外走去。当走到门口就要离去的时候,他又转过身来,用手指敲着太阳穴说:“对不起,夫人,有些事情我忘问了。”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给了考伦波所需要的是谁干了这件事的答案。

要是你需要得到某个特殊问题的答案,或是想要一份特殊的数据,考伦波的策略往往是获取你想要的东西的不错的方法。一旦走访结束了,每个人都会放松下来。被访者那种你拥有某种超过他的权力的感觉就会消失。他那种提防的心理会大大降低,这时他往往会告诉你你所需要的东西,或是提供给你刚才你费尽心思在寻找的东西。试试吧,效果不错。你也许还想试试“超级”考伦波策略。不是在门口转过身来,而是等过了一两天后,顺访被访者的办公室。你只不过是顺路经过,记起了一个你忘记问了的问题。这会显得你没那么具有威胁性,这样就更有可能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了。

不要让被访者无处躲藏

记住,对于多数人而言,在关于他们的工作或企业的问题上接受采访是件令人不安的事。你有责任对他们的担忧保持敏感。这不但是合平道理的事,也会锻炼你良好的商业感觉。有位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和他的项目经理去走访一家大型制药公司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当时麦肯锡公司正在帮助这家公司进行重组。这个人在制药公司已经干了20年了,现在他很怕麦肯锡会让他丢了饭碗。在寒暄介绍过后,他问咨询顾问要不要来一点咖啡,他的柜子上放着个咖啡壶。他走过去拿起咖啡壶倒咖啡,但他却办不到,因为他的手抖得太厉害了。

他把壶放下来又试了一次,还是不行。最后,他不得不把杯子硬靠在壶边上才把咖啡倒出来。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看一看,被访者对走访的不安到了什么程度。作为一名走访人员,你的任务就是调查商业问题,所以你有一定的权力和职权。也许这种职权没有超过首席执行官和高层管理人员,但却超过了许多人。比方说,一位商店经理的老板让她跟你谈话,而她又清楚自己所在的企业存在问题,设想一下你代表着什么。我认为,你有尊重并减缓被访者的担忧的职业责任,你不能去利用这种担忧。尊重被访者的担忧意味着不能在走访结束后让他觉得无处可藏,就像他是被审问的对象一样。记住,你在走访中所寻找的不过是一两件事情的答案。你没有必要为了得到这些答案而把被访者榨干。而且,对于那些在商业环境下完全合适但从被访者的观点看却很深地涉及个人的事,在提问时一定要谨慎。例如,你的第一个问题也许不应该是“那么,确切地说,你干的究竟是什么工作?”这样的问题。减缓被访者担忧的意思是,向他们指明这个程序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不光是走访,而且包括整个解决企业问题的过程。如果你可以使得他们的工作更有效率,那对他们应该是有利的。同样,如果你提高了他们的雇员的赢利能力,这对他们而言也是为他们的利益着想。别害怕跟他们进行等价交换。被访者给你提供了信息,如果你有可以跟他们分享的信息,那就跟他们分享。大多数人都愿意了解自己的企业正在发生的情况。

不要利用被访者的害怕心理的意思是抵制住把走访当作一件不客气的手段进行运用的诱惑。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访者是愿意提供帮助的。没有必要在第一刻就把你的职权像警徽一样炫耀。如果你这么干了,你有可能会发现,就像老的警匪片中的情形一样,被访者“沉默下来”。如果你遇到了真正的障碍或敌意(见下一节),你可能不得不对你的职权加以运用,但在此之前别用。因为伴随着权力而来的是必须明智地加以运用的责任。

困难的走访

走访进行得多了以后,你就会碰到进行起来比较困难的走访。一旦你懂得了技巧,其中的一些就很容易处理。其他一些则要考验你的实力和精神了。

纽约一家大经纪公司担心自己在赢利能力方面落在了竞争对手的后面,于是邀请麦肯锡公司对其多数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为公司及其主管们准备的火刑柱已高高悬起,大规模裁员的预期忽隐忽现。企业中各式各样的人一致起来,结成了支持和反对麦肯锡的阵营,都在那里拼命地鼓动起代言人。

新近提升的项目经理哈米施•麦克德墨特按日程去会见经纪公司的一位高层经理和他的管理团队。他走进这个人的办公室,作了自我介绍。这个人回答说:“哈米施•麦克德墨特?你就是那位告诉董事会我一直拒绝实现我的削减成本计划目标的人?”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你毫不退让地追求对商业问题的解决,你就会遇到类似哈米施所遇到的情形。你在走访中如何来应付这种表露无疑的敌意呢?哈米施是这样做的:他的话让我相当惊讶,尤其是事实并非如此。但我没有生气,我也没有驳斥他。我只是简单地解释说,我认为他搞错了,而且我们的会见仍得进行。

他之所以那样做,部分是因为他是一个很难缠的家伙,部分是因为他想看一看我们是否会退缩。如果有人说了像他这样的明显的错话,你必须指出来,不能退缩。

这一招对我们非常有用。其后他的几个下属走了进来,就我们所受到的不礼貌待遇向我们道了歉。他们认为我们对问题的处理很有尊严,也很有力。我们同这个公司的不少重要人物建立了信任,在后来,这种关系帮了我们不少忙。

这一策略的极限就是你在这个企业的职权的极限。麦肯锡的顾问们一般都得到了客户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因此可以扛得住任何人。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便利,那就要记住:如果你是在跟一个比把这个项目授权给你的人的地位还要高的人谈话,那么在受到挑战时你有可能不得不退下来。

并非那么具有敌意但却相当困难的情形是被访者拒绝向你提供信息。他们不愿回答你的问题,或拒绝让你接触相关的文件或信息。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该“施展职权”了。你之所以去那儿问问题,是你的企业(或你的客户)中的某人让你去的。你要让他们清楚这一点。如果他们仍然拒绝合作,那就得来一点硬的。必要的时候,当场给上司打个电话。也许你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只不过是建议应该把信息的闸门打开。你已经不在校园生活了,没有人会说你是告密者。

走访时遇到心理学家所谓的消极进攻类型的人,你也会碰到困难,我把这种人称为“蝶谋不休者”。你想什么他就说什么,但他们什么也不会告诉你,正如一位前麦肯锡的项目经理所描述的:

我走进这个女人的办公室(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拟了一个半小时的走访大纲),她告诉我她只能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在接下来的30分钟时间里,她开始就麦肯锡所从事的工作以及麦肯锡为什么会来他们公司发表看法。在她谈完了这个话题之后,她又开始给我讲述她自己的生活。我没有得到一句沾边的话。

对付蝶蝶不休者需要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最为有用的策略就是在这个企业另找一个人,让他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如果蝶蝶不休者是惟一的消息源,那么也许你不得不让他的上司告诉他一声。

最后一种类型的困难走访也是最难处理的。我可以想像的最为尴尬的情形莫过于你跟某人面面相觑,而这个人很清楚,你所做的工作很可能就是让他开路走人,你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不幸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尽职尽责”之外,你却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你必须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你还不得不让被访者帮助你。除了完全公正地处理这一切之外,你既不能生气急躁也不能情绪低落。换言之,根本就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你只能内心平静下来,把工作完成。记住,从来没有人说过生活是公平的。

一定要写感谢信

在跟人谈完话回到你的办公室后,要花一点时间写封感谢信。这不但很有礼貌,而且很职业,有可能会在意想不到之处给你回报。

如果你的母亲跟我的母亲一样的话,那么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一直这样教导你: 在你接受了别人的礼物之后,要写一封感谢信。我有一个很庞大的家族,所以每当节日或生日之后,我好像都得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信给我的叔叔伯伯、阿姨婶婶、堂兄表弟,感谢他们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乐意不乐意都得如此。我妈妈总是盯着我,一定要让我把这些感谢信写了(同时还要读一读,检查一下我的书法)。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在我进人麦肯锡公司工作后,这个习惯证明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在你占用了别人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与之谈话并从他那里获得了信息之后,你也应该花一点时间以书面形式向人表示感谢。正如我的母亲所说的那样,这是个礼节问题。它说明你珍惜被访者的时间以及他所做的事情。这样做也很职业化。在有你们公司抬头的信纸下面写几行经过思考的话语,这会让人对你们公司刮目相看。我母亲教会了我避免使用感谢信的俗套子“亲爱的XXX,感谢你……。我将永远珍惜这一切“这样的套路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是不可接受的。今天它仍然不会被接受。这并不是意味着你写的每一封感谢信都需要写成完美无缺、精雕细啄的散文精品。只要保证它读起来不像是计算机格式生成的信就可以了。我把基本的感谢信文本存在了我的硬盘上,当我需要写感谢信的时候,我加以修改,以便它适合特定的收件人。这样做要稍微多花一点点的时间,但这样做是值得的。这比我13岁时容易多了,当时所有的感谢信我都得用手写。

有时候,一封感谢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回报。每一位麦肯锡的新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麦肯锡的咨询顾问需要对美国中部一家农产品公司的高级营销主管进行访谈。当他打电话告诉那个人,他是麦肯锡公司的工作人员,想占用他一个小时的时间时,他受到了来自电话那头的热情洋溢的欢迎。他被告之”只管放心好了"。当他经过长途旅行到达目的地后,那人给他看了一封写在麦肯锡公司稿纸上的信件,这封信是15年以前的某一天由另一位麦肯锡顾问写的,目的是为了对占用了这位主管的时间表示感谢。他把这封信装在镜框里,跟他的大学毕业证书一起,挂在办公室墙壁的一个显要位置上。

麦肯锡读书笔记 篇6

在惠安馆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一个“疯子”母亲——秀贞。秀贞与一位书生相爱,没结婚,就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但这孩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一块青记,秀贞的母亲就单纯地认为这是阎王爷一生气,用手指头给戳到世上来的,简直是造孽!所以就把孩子抱走扔掉了,打这儿以后秀贞就再也没有见到孩子,书生也消失地无影无踪。对丈夫和孩子过度的思念,使她近乎疯狂,但她仍然给孩子起名、做衣服,并打算去找孩子。

在当时,几乎所有认识秀贞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疯子,为一个可能已经不存在的孩子而神魂颠倒。但小英子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秀贞只是一个因失去孩子而过度悲伤的母亲,并不是所谓的疯子。我觉得小英子说的对,作为一个母亲,孩子一生下来就没见到过孩子,是多么的“杯具”啊!后来即使她疯了,但她对孩子的爱却像所有正常的母亲一样,没有丝毫的.减退。不管她的孩子在或者不在,知道或者不知道,明白或不明白,她的爱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俗话说的好,“儿行千里母担忧。”意思是不管孩子走到哪里,父母都会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惦记着孩子的吃饭、惦记着孩子的睡觉,惦记着孩子的安全……。在我家,是“女行一步父母皆担忧”。

有一次,我到同学家去玩。临走之前,爸爸反复叮咛我注意安全,电话一定保持开机状态……。我刚到同学家不一会儿,爸爸妈妈的电话就一个接一个地轮番上阵,他们好像早已算计好时间一样,真是一对“黄金搭档”啊!当我问爸爸为什么总是给我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说了一句话:“我太担心你了……”

麦肯锡的员工管理特色 篇7

一、招聘:把好“进口”关

麦肯锡在招聘中寻找的是具有特殊品质的人。发现这类人员的方法正如麦肯锡在自己的使命声明中所列明的, 麦肯锡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能够吸引、培养、激发、激励和保持杰出人才的企业”。达到这一目的的第一步就是招聘最优秀的可能人选加入公司。麦肯锡在人员招聘中, 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领导者, 而不是追随者。在招聘咨询人员时, 麦肯锡更加注重个人的素质, 而不是专业或者其他某些方面的东西。这些素质包括: (1) 杰出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基本上是在工作中学到的, 所以多数咨询人员在加入麦肯锡之前, 已具有相当的业务经验, 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2) 要有良好的同各层次人士沟通、交往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面对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 (3) 要有创新精神。麦肯锡需要的是领导者, 而不是追随者, 员工要有自己的思想, 善于接受新事物, 并敢于实践, 迎接挑战。 (4) 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的毅力。咨询顾问的工作很辛苦, 平均一周有三天是在出差, 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 没有顽强的进取精神是很难胜任的。

麦肯锡的人员70%来自具有MBA学历的人选, 30%来自具有高级专业职位 (法学博士、医学博士等) 的人选, 除了挑选应聘人员的工作经历和商业背景外, 主要看中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麦肯锡对初选人员要经过六轮面试, 面试中通过提出商业案例来考查其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所以, 一般局限于象牙塔中、没有实际经验的人获选机会不大。麦肯锡总是在寻找具有分析思考能力的人, 他们可以把问题分解成几部分。要想进入麦肯锡公司除了有良好的基础和优秀的素质以外, 还要通过麦肯锡严格的面试关。麦肯锡的招聘过程包括了许多高强度的面试和案例分析。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至少要面见8名顾问, 每个顾问都会提出1个不同的案例。他们所希望的就是应聘者在面试中能够通过结构化的方法描述问题、细分问题, 并解决问题。而最重要的是麦肯锡特别强调思维的逻辑性, 面试的案例分析就是为了评价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麦肯锡想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把问题组织起来的证据, 同时还要看商业判断能力, 以及应聘者明白他自己的解决方案的含义的感受。这也是麦肯锡为什么总喜欢用案例的原因。

二、培训:“晋”者的阶梯

作为世界咨询行业的翘楚, 麦肯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 但公司的每一位咨询人员, 从项目经理到全球董事, 都直接承担着人才吸引、培养、保留的职责。麦肯锡的人才培养体系一直为业内所推崇:

第一是以人为本。尽量让员工充分发挥潜能。任何一个咨询顾问做完一个项目, 项目经理都与他沟通, 指出哪些地方做得好, 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并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评估, 而是帮助员工发展。对于新来的员工, 招聘过程已经验证了他们具备基础素质, 进入公司后, 麦肯锡进行基本培训, 灌输公司基本理念与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 麦肯锡对员工实行“导师制”的在职培训。每位咨询人员都配备一名公司董事担任“发展小组领导”, 作为其专业的导师提供意见和建议, 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成长道路。麦肯锡认为, 导师的角色是麦肯锡支持架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际工作中, 由导师对新员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 比如在每个项目小组中, 一般有2~3人, 不会全部是新的成员, 项目经理是比较有经验的, 在麦肯锡被称之为“灵魂”。他会把一些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 分配至其他成员。同时, 项目小组要与客户保持紧密合作, 不能自己躲在象牙塔里解决问题。所以新员工在有经验的人的引导下, 同时又发挥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分配给他的工作都能做出杰出的成果。在解决他承担的那个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公司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是全球化的培养手段。每个员工平均每年至少有两周时间要在国外进行完全脱产的培训。培训既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也是和全球其他咨询顾问建立全球网络的机会。

第三是兼容并蓄。鼓励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允许不同的观点碰撞。公司非常希望最不资深的员工能提出更加创新的想法, 因为他每天都在客户那里, 他提出的一些东西可能非常有价值。

通过各类培训, 麦肯锡公司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个人的发展并不仅仅是靠经验的积累, 还包括目标的设定、绩效的评估以及反馈的过程。在麦肯锡看来, 一位好的领导者的职责, 就是要保证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领导者在设定目标时应制定一个较高的标准, 然后促使整个组织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设立一个初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有助于消除那些约束团队和个人创造力的种种束缚, 充分发挥潜力。可以说发展意味着变化, 意味着克服更多的不适应。

麦肯锡创建了许多个人发展工具。每个顾问都有一个个人发展导引, 就是个人发展辅导员。这个个人发展导引, 通常是公司的合伙人, 参与工作绩效的评价, 与工作小组的其他成员共同协商, 并负责监控咨询顾问的个人进展。麦肯锡还使用正式的评价表, 并要求咨询顾问在完成项目后填写此表, 它的内容包括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等一系列重要的技能, 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要求。除此之外, 麦肯锡的一些办事处还实行360度反馈机制, 即每个咨询顾问要接受包括下属、同级、上司甚至行政人员等所有与其打交道的人的评价。麦肯锡还有一些团队采用团队绩效评价方法, 就是专门对他们的合作绩效进行评价。

三、不“晋”则退

麦肯锡的成功, 重要的是严格奉行“不晋则退”的人事原则, 凡未能达到公司晋升标准的人员, 公司会妥善劝其退出公司。即使升到董事也不意味着不再变化, 董事也会被考核。公司几乎所有的高级董事和董事都是通过了6~7年的严格培训和锻炼后, 从咨询人员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成为董事的机率大约是5~6人中有一个可能会晋升为董事。当然如果董事干不好, 同样会被请走。这种激励机制在麦肯锡内部被称为“up or out”, 它始终贯穿在每个级别的咨询顾问上。当然, 每年也有不少董事离开麦肯锡, 而这些人都是商界的精英分子, 许多大公司都邀请他们担任要职, 例如, IBM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美国运通公司的现任总裁均是麦肯锡公司的前董事。

一旦进入麦肯锡公司, 人员的晋升与出局有严格的规定:从一般分析员做起, 经过2年左右考核合格升为高级咨询员, 再经过2年左右考核升至资深项目经理, 这是晋升董事的前提。此后, 通过业绩审核可升为董事。所以, 一个勤奋、有业绩的人在6~7年里可以做到麦肯锡董事, 但是在他每一个晋升的阶段, 如果业绩考核并未达到要求, 就要被ou (离开麦肯锡) 。在晋升考核中不仅要看业绩, 而且要看他对所在团队的引导, 即他的潜力能否得到同事的信任。因此, 在麦肯锡, 所有的员工获得同等公平的机会, 但必须勤奋。每年麦肯锡的人员流动达25%~30%, 这个比率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是比较高的, 但对于麦肯锡而言, 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在不晋则退的用人机制下, 麦肯锡里很少能见到五十岁人的身影。一方面年龄的增长往往使员工很难适应咨询顾问的生活;另一方面公司需要给更年轻的员工提供上升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很少有人会永远呆在麦肯锡, 但是没有人会真正地离开麦肯锡。在麦肯锡的眼中, 离职的员工不但不是“泼出去的水”, 而且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资源。麦肯锡将员工离职视为“毕业离校”。麦肯锡从创始的第一天就吸收最好的员工, 他们即便离开麦肯锡也能成为社会精英, 通过校友会与大家保持很好的联系,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可能会发展成为公司的潜在客户或向公司推荐客户, 同样重要的是, 他们会传播麦肯锡品牌、推荐优秀人才加盟麦肯锡。

周末读书笔记 篇8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读书笔记与课堂结合,课外阅读与写作结合,课外摘抄与阅读评讲结合,打通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语文知识,将单线作战变为多线作战,相得益彰,形成语文教学体系,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麦肯锡读书笔记 篇9

“狼”这个动物是很不受人们欢迎的,甚至是恨。有些大人为了哄小孩,就说是“狼来了”;有些大色鬼,人们都叫他们“大色狼”有许多;还有很多故事里把狼写的很坏很坏。可是,你们就不能换一个角度看狼吗?

这个寒假,我一口气读完姜戎的《狼图腾之——小狼小狼》,让我彻底改变了以前对狼的种种看法。这本书记述了作者30多年前在内蒙古额仑草原上亲历的生活。他钻狼洞,掏狼崽,养小狼,与他心爱的小狼共同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并与小狼结下了生死之情。作者以沉痛的忏悔和深情的笔墨,使得小狼在书中复活。

书中的小狼是那么可爱、聪明、顽强、倔强,同时又是那么可怜!读完书才明白草原人为什么对图腾狼,死后又那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尸体去喂狼。当最后小狼终于死时,我也看得泪留满面。

麦肯锡读书笔记 篇10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叫《神农尝百草》。它主要讲了神农教会人们耕田种粮食后,看到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得病,甚至丧命,在疾病面前,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等死。神农心里很焦急,他决心尝遍所有的草他做了两只大口袋,一直挂在身子的左边,一直挂在右边。他每尝一样东西,觉得可以吃的就放在左边袋子里,觉得能治病的就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将来当药用。

神农的足迹遍布了江河山川,高山峻岭。他尝遍各种花草,认识了许多药草,用它们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最后,神农因为尝了“断肠草”而毒发身亡。人们隆重地安葬了神农,尊他为农耕和医药之祖。我被神农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所折服。

读书笔记的写作指导 篇11

读书笔记主要包括读后感和赏析短文两种,这里笔者以指导“读后感”和“赏析短文”两种个性化写作形式为例,以修改学生文章为实践,来谈谈自己对写作读书笔记的理解。

一、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一)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1、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

2、读后感的一般思路:引——议——联——结。

①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②议——就自己“感”的重点、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③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④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四部分中,“议”和“联”是核心;引和结为次要部分。

(二)一篇读后感只论述一个中心。

一篇文章可能有多个中心,如读《执竿入城》这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可确立以下多个中心,但写作一篇读后感时只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

鲁人的角度:①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束缚;②多想才能出智慧;③轻信盲从是可悲的。老者的角度:①好为人师要不得;②自作聪明者戒;③经验主义者行不通等。

(三)读后感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所以应对众多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最顺畅的一个感点。

例如《滥竿充数》三个感点:①南郭先生行为——人要有真才实学,靠蒙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②齐宣王行为——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③南郭先生在两代齐王不同遭遇——应当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比较三个感点,对照当前的形势,我们发现第三个感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最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与现实联系最深。

(四)读后感的关键是议和联。首先。针对论点,进行多角度说理。比如例文论点“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作者从两个角度摆出理由:①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②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其次,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说理来突出论点。比如例文论述“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论点时,进行对比说理使论点更加鲜明。

例文:《亲近自己的双腿》中的残疾车夫坚决只收事先讲好的3元车资,不肯多收一分钱,即使多骑一站路。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和努力,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引)

诚信是一个涉及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人准则的问题。做人要讲诚信,要表里如一。要言而有信。(议)

诚信首先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要求,是人人都应具有的品质。试想,如果我们做人不讲诚信,那么我们周围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尔虞我诈、彼此设防、充满虚伪的冷漠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快乐么?(议、联)

其次。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信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大环境中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议、联)

社会呼唤具有诚信品质的人,讲诚信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结)

(五)学生文章修改前后对照。

修改前: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让我感触颇深。

我们要像洋槐一样,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由此我想到了贝多芬,他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把自己保护起来,而那些坚强的人,他们会迎着暴风雨前行,雨很大,风很大,但是刮不倒他们的信念和坚定,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因此变得软弱。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修改后: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要像洋槐一样,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引)

人生中暴风雨是常有的,与暴风雨搏斗时一定是要受伤的,但如果这样就向暴风雨低头就将意味着将要停滞不前。(议)

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张海迪,在下身瘫痪,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创造了轮椅上的奇迹,让世人惊叹于她那暴风雨后的美丽。霍金身残志不残,提出了黑洞学说,实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把自己保护起来,而那些坚强的人,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会变得软弱。(议、联)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做一个坚强的自已。(结)

二、赏析短文的写作指导

写赏析短文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展示的是学生不同的个性,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它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艺术手法等的赏析。

如何写好赏析短文?

(一)明确鉴赏要点:

1、内容赏析: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表达格式:本文通过……,抒发了(赞美了)……,并流露出……(通常用在鉴赏短文第1段)

2、语言赏析

赏析短文的语言要做到通顺、流畅,力求生动、有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时只有做到语言优美、有文采,才能有助于提高鉴赏的品位。也才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从语言角度:

(1)用词之美——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点,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写得惟妙惟肖,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例: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

来》)

之后,她捏紧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但她起不了身。

“捏紧”表现主人公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下定了轻生的决心;“起不了身”表现了网友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使她受到震动,不忍心草率地作出轻生的举动。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例: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张抗抗《窗前的树》)

“雪后的洋槐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赏析:运用了比喻、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3)哲理之美——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几句,告诉我们……,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如:品析下列语句的哲理。(张洁《我的四季方舟》)

“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生命不可能重复,时间也不会再来,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

3、艺术手法赏析

(1)表达方式角度:

①感官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②动静结合角度: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

③描写方式角度: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④描写内容角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表现手法角度:

以小见大、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首尾呼应……

(3)具体模式

①小中见大:选文从我们熟知的……人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如莫怀戚《散步》。

②象征:选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如张晓风《行道树》。

③托物言志:选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如周敦颐《爱莲说》。

④烘托:选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如曹文轩《孤独之旅》。

⑤卒章显志:选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如张晓风《春之怀古》。

(二)把握赏析注意点

赏析中肯与否,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如果对所赏析的内容把握不准。或理解失误,就好比走路选错方向,赏析无从谈起;同时要选择好赏析的切入点,善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人手,只要合情合理,有自己的见解,都是可以的。

赏析短文的结构一般为“总-分-总”的形式,即开头总起,主体部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述,结尾归纳总结;也可根据实际写成总分或分总。

【麦肯锡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上一篇:党支部副书记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下一篇:雪恋现代诗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