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

2024-05-15

耶律楚材(精选5篇)

耶律楚材 篇1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太宗即位。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丙申春,诸王大集,帝亲执觞赐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冬十一月四日,帝将出猎,楚材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骑射,无以为乐。”猎五日,帝崩于行在所。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楚材辨论不已,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改)

翻译: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亲耶律履,因学问品行出众得以奉事金世宗,特别受到亲近和信任,去世时官至尚书右丞。楚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杨氏教他读书。长大后,博览群书,兼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以及佛、道、医、卜等学问,下笔写文章,好象早就做好似的。

太祖定都燕京,听说楚材的名字,召见他。耶律楚材身高八尺,胡须漂亮声音宏亮,太祖很看重他,说:“辽和金是世代的仇敌,我为你报仇雪恨。”楚材回答说:“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委身奉事金朝,既然做了金朝的臣民,怎敢仇恨自己的君主呢?”太祖很敬重他这番话,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太祖每次出师征讨,必定要让耶律楚材占卜吉凶,太祖自己也炙烧羊胛骨,判断天意和人事是否相符。丙戌年冬天,跟随太祖攻克灵武,将领们都争着掠取人口钱财,唯独耶律楚材专门收集失落的书籍和大黄等药材。不久士兵们染上疫病,用大黄一治就好了。太祖指着楚材对太宗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家的。以后军国大事都要交给他处理。”

太宗登上皇位,壬辰年春天,太宗南下征讨,将要渡黄河,诏令逃难的百姓,前来投降的可以免死。有人说“这些人危急的时候就投降,没事的时候就逃走,只对敌人有好处,不能宽大处理。”耶律楚材请求制作几百面旗子,发给投降的难民,让他们返回乡里,很多人因此得以保全性命。耶律楚材又请求派人进城,寻求孔子的后代,找到孔子的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奏请由他继承“衍圣公”的封号,将孔林、孔庙的土地交付给他。又率领大臣们的子孙,拿着经书讲解其中的含义,使他们知道圣人的学说。在燕京设置编修所,在平阳设置经籍所,从此文明教化开始兴盛。

丙申年春天,宗王们大聚会,太宗亲自拿起酒杯赐给耶律楚材说:“我之所以推心置腹地任用你,是因为先帝的命令。没有你,中原地区就没有今天。我之所以能够高枕无忧,都是因为你的努力。”耶律楚材主持政务很长时间,把得到的俸禄分给自己的亲族,从来没有徇私情让他们做官。行省刘敏严肃认真地向他提起此事,楚材说:“使亲族和睦的道理,只应是用财物资助他们我不能为了照顾私人感情而让他们去做官违法。”

冬十一月四日,太宗将出去打猎,楚材赶紧说不能打猎,左右侍从们都说:“不骑马射箭,就谈不上快乐。”打猎五天,太宗在行营中去世。皇后乃马真氏行使皇帝权力重用和信任奸邪之人,政务都被搞乱。楚材仍然争辨不已,”皇后虽然恨他,也因为他是先朝的有功旧臣,对他既尊敬又畏惧。甲辰年夏五月,耶律楚材死在官位上,终年五十五岁。后来有人诬陷楚材,说他当宰相时间很长,天下进贡的赋税有一半都落到他的家中。皇后命令侍从大臣麻里扎前去查看,只有十几张琴、阮以及几千卷古今书画、金石和遗文。

[《元史耶律楚材传》原文及翻译]

耶律楚材 篇2

博览群书千里驹, 兼善天下宏伟志

耶律楚材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 1190年生于燕京 (今北京) , 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其父耶律履在年已60岁时得了第三个儿子, 非常高兴, 他称爱子为“吾家千里驹也, 他日必成伟器, 且当为异国用”。他以左氏之“楚虽有材, 晋实用之”含义, 为爱子取名楚材, 字晋卿, 号玉泉。耶律履精通契丹文字, 任金世宗、章宗两朝重臣, 官至尚书右丞, 家住北京香山, 当时称为永安。这是一个居留在金中都的契丹贵族家庭, 深受汉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耶律楚材3岁丧父, 由母亲杨氏教诲养育成人。他秉承家族传统, 自幼就学, 天赋极好, 确如其父亲所言“千里驹也”。他学习汉籍, 精通汉文, 博览群书, 且旁通天文、地理、律历、音乐、生物、术书及释老、医卜之说, “下笔为文, 若宿构著”。 1215年, 燕京沦陷, 年轻有为的耶律楚材, 对腐朽的金王朝失去信心。他收束功名之心, 情愿从师万松老人释行秀隐居学道3年, 万松老人授以法号湛然居士, 法名从源。耶律楚材原有比较深厚的汉语功底, 兼通契丹语和蒙古语。他同时受到儒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于佛教参悟尤深。他多才多艺, 擅长琴棋书画, 喜欢创作诗文。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雄浑, 朴实自然, 常常抒发行道泽民的伟大志向。

所对独优步仕途, 明道救世谒大汗

耶律楚材于17岁即步入仕途, 在金明殿上对策时他“所对独优”。金章宗时, 耶律楚材任开州同知;金宣宗时任左右司员外郎。当蒙古军队攻占金中都后, 成吉思汗很重视访求辽宗室近亲人士作为自己的亲信。他闻知耶律楚材的身世, 且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喜其通天文、地理和术数, 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 在漠北行在 (行宫) 召见他。踌躇满志的耶律楚材, 遁世脱俗并非是他的理想。面对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 他决定以自己的才华辅佐成吉思汗, 济世安民, 建功立业, 有所作为。他怀着“华夷一统”、明道救世的使命感走向新的历史舞台。同时, 他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进而行儒, 退则修禅。

于是, 在1218年春, 时年刚满28岁的耶律楚材从北京出发, 过居庸关, 经武川县境, 出山西省大同市 (当时为云中) , 越大青山, 跋涉通过山北的沙漠, 来到克鲁伦河畔的成吉思汗行宫, 谒见大汗。他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是“车帐如云, 将士如雨, 马牛被野, 兵甲赫天, 烟火相望, 连营万里”。耶律楚材十分欣赏大汗的兵武军威, 称赞这是“千古之盛, 未尝有也”。

双星解难随西征, 金山雄关群峰秀

成吉思汗看到年轻的耶律楚材, 眼前一亮:身高八尺, 美髯垂胸, 嗓音洪亮, 仪表堂堂, 心中十分喜爱。立即让他常随身边, 称他为“吾图撒合里”, 意为“长髯人”。第二年, 成吉思汗大举进军西征讨伐。在出师祭旗那天, 雨雪三尺, 大汗有点犹豫不决, 心中举棋不定。就在此时, 耶律楚材却坚持说一定可以得胜。大汗万里西征, 自然偏用武将, 尽管大汗将耶律楚材作为自己的亲信近臣, 而他毕竟是一介文士。当时讨伐战争烽火连天, 耶律楚材提出“礼乐中原”, 儒家思想治国之道, 显然不合时宜;成吉思汗顾不上采纳。但是, 随成吉思汗西征, 耶律楚材仅凭他高明的天文、地理知识, 观星测象、占卜疑难、辨解征兆之术, 引起大汗关注。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 屡立奇功, 备受器重。二十一年, 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 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 使贪暴之风稍敛。至于攻城后的行政料理、屯田管理等事务, 确实是耶律楚材得心应手之事, 博得了大汗的信服和重用。

耶律楚材随军向西进发, 在盛夏季节翻过阿尔泰山 (当时称作金山) 。他记载:“山峰飞雪, 积冰千尺许”, 大汗命令士兵砍积冰, 开凿道路以度大军。所著《西游录》文笔秀丽, 简洁明快:“金山之泉无虑千百, 松桧 (刺柏) 参天, 花草弥谷。从山颠望之, 山峰兢秀, 乱壑争流, 真雄观也。”金山的南角有别石把城, 意为五城, 过翰海, 距城的西边二、三百里为轮台县, 有唐碑石刻。城南行五百里有和州, 这里就是唐朝时所称地名高昌。从和州向西行进三、四千里有五端城, 唐朝记载为于阗国。于阗国有两条远近闻名的河流, 即出产乌玉的墨玉河, 出产白玉的白玉河, 分别叫做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

凿石通路栈道险, 西域八普西瓜甜

过沙漠千余里有不剌城。耶律楚材记述:“城之南有阴山, 东西长千里, 南北宽二百里左右, 山顶圆池是赛里木湖, 自此南下, 林木茂密, 参天蔽日。”走到果子沟, 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通过时, 由察合台带兵凿石通路, 造了48桥栈道 (现今尚存有32桥) 。出阴山有阿里马城, 这一带出产蒲桃梨果, 田地里播种五谷, 与中原农作物相同。耶律楚材此后所记录的许多地名有塔拉思城、苦盏城、八普城、可伞城、芭榄城等。他记载苦盏城特产石榴, 甘甜多汁, 尤其解渴;芭榄城的周围全是芭榄园, 所结果实叫偏桃, 或叫巴旦杏。八普城出产的西瓜大的有50多斤重, 用毛驴只能驼运2个, 吃起来味道甜美, 凉爽可口。

历史名城变废墟, 河中府喜园林趣

距苦盏城西北五百里处有讹打剌城, 这里是成吉思汗一手造成的第一个废墟。他的屠城借口是讹打剌城守将杀了蒙古使者和商人, 所以在西征途中首先攻打此城, 烧光杀绝。从此, 这座历史名城在地球上消失了, 令人十分惋惜。他们向西行进千余里, 来到寻思干, 此地现在是乌兹别克共和国的撒马尔罕, 当时称做河中府。撒马尔罕人民的生活很是富庶, 他们使用的货币是无孔的金铜钱。

耶律楚材留居西域期间在河中府住得最久, 有五、六年时间。他在《湛然居士文集》中曾经写道:“难穿无眼钱”、“食饭成斤卖”等, 就是对这里生活风情的真实写照。耶律楚材所描绘的所有事物,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里环境的欣赏和钟爱。他写道:环城数十里全是园林, 家家户户都有自家园林, 而且“园必成趣, 率飞渠走泉, 方池圆沼, 柏柳相接, 桃李连延”, 多么美丽的家园啊!他还看到当地出产的瓜, 像马头那么大, 里边可以容纳一只狐狸。这里的人们喜爱穿白色的衣服, 他们用白色表示吉祥, 青色衣服作为丧服。

从寻思干往西行有蒲华城, 这里土产丰饶, 城邑也多。蒲华城西有大河叫阿谋, 今称为阿姆河。再一直往西行进到达黑色印度城。此城位于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这里人有自己的文字, 国内佛像很多, 他们的生活习俗是不杀牛羊, 只喝牛羊奶。还有一种风俗是, 一对夫妻之中如果丈夫先死去, 妻子就得与丈夫同时火葬。黑色印度城一带气候温暖, 当地人从未见过雪, 不知道雪是什么样子。这里温暖的气候特别适宜于农作物生长, 其他庄稼不说, 麦子就可以一年两熟。此地盛产甘蔗, 人们用甘蔗汁酿酒、熬糖, 十分甜美。

礼乐中原乃我荣, 宗社大计显身手

耶律楚材不擅长弯弓骑射, 但是他喜欢游历, 超脱达观, 笔下勤劳, 情趣有所独钟。他在西征途中住穹庐, 喝马乳, 饮鹿尾浆, 随遇而安, 怡然自得。他细心观察各地民俗风情, 随时记述;跟随西辽前郡王李世昌学习契丹文字, 将契丹文的《醉义歌》翻译成汉文。他时常鼓励儿子努力学习本领, 用以“他日辅翼英雄主, 珥笔录明策万言”。实际上也是抒发自己的理想。他写了许多歌颂西域的诗篇, “衣冠异域真余志, 礼乐中原乃我荣”。他赞成蒙古的统一大业, 主张用尊孔、儒术等汉民族文化兴文治和文教, 希望以此逐步改变蒙古贵族的屠戮凶杀习气。他对战争的态度是“四海干戈尚未平, 不如归隐听歌声, 情知文武都无用, 罢读诗书不学兵”。他劝成吉思汗早日班师回朝, 勿妄杀人。

耶律楚材通晓中国历史, 具有通达的历史观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吉思汗曾经对他的第三个儿子、元太宗窝阔台 (1186—1241) 说:“长髯人是上天赐给我们家的, 你以后要把治国大事委托给他。”成吉思汗死后, 耶律楚材果然在选立新君之时, 参与宗社大计。他请拖雷执行成吉思汗的遗命, 自推窝阔台承继汗位大任, 免起争端。元太宗即位, 拖雷 (监国) 也服从了。此后, 立国规模多由其奠定。耶律楚材倡立朝仪, 以儒治理国家, 劝亲王察合台 (太宗兄) 等人行君臣礼, 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 被誉为“社稷之臣”。同时,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 耶律楚材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原封建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政策。他建议军民分治, 州郡长吏专理民事, 万户府总理军政。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 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 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 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这些做法为元朝治理中原、改革时弊、改革财税收缴等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元太宗窝阔台对耶律楚材更加赞赏和信任。

窝阔台汗三年 (1231) 授予耶律楚材中书省 (宰相) 之职, 让他负责黄河以北的政事和赋调。耶律楚材重任在身, 如鱼得水,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创举, 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 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他积极恢复文治, 兴起文教之风, 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的政治主张。1237年, 他以守成用文臣为由, 开科取士;并且释放被俘为奴的汉族儒士。在破汴京 (今河南开封) 时, 力主废除了屠城旧制, 同时, 请太宗封孔子后裔袭爵衍圣公。还设立经籍所、编修所, 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 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 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但是, 从1241年元太宗窝阔台去世之后, 1242—1246年乃马真后称制, 耶律楚材因屡次弹劾皇后宠信之奥都剌合蛮, 渐被排挤。虽然他以先朝旧臣的身份多次争辩, 却再也得不到支持。他无法伸展己志, 心中忧愤, 于1244年5月14日, 抑郁而死, 年仅54岁。“砥柱中流断, 藏舟半夜移”, 消息传出, 倾国悲哀。有文记载, 闻知耶律楚材去世的消息, “蒙古诸人哭之如丧亲戚, 和林为之罢市绝音乐者数日。天下士大夫, 莫不涕泣相吊。”汉族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政治家, 他们的良师益友。正如其同时代人暮之谦在《中书耶律公挽词》中所言:忽报台星折, 仍结薤露新, 斯民感天极, 洒泪叫苍旻。

元世祖中统二年 (1261) , 忽必烈按照耶律楚材的遗愿, 将他的遗骸移葬于故乡玉泉以东的瓮山, 即今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卒后赠太师号, 追封广宁王, 谥号文正。

民族融合作贡献, 歌咏西域留诗篇

耶律楚材历任元太祖成吉思汗和元太宗窝阔台两朝, 前后近三十年, 多有襄助之功。耶律楚材操守谨严, 事功卓越, 作为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在当时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 受到各个民族各个阶层人士的爱戴。他具有多民族大一统观念, 主张以儒治国, 以佛治心, 宗儒染禅, 以禅援儒, 政绩卓著。他联结了南北两大民族集团, 对于中国元朝时期多民族大融合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 耶律楚材多才多艺, 是一个在文化艺术与天文等科学方面有卓越修养和多种贡献的人。他提出“里差”等概念, 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 编有《西征庚午元历》, 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他酷爱诗歌, 他在西域期间写了许多诗篇, 抒发他热爱西域河山的情感。他写有游春、咏金山、咏阴山、河山杂咏等, 真是“异域风光恰如故, 一销魂处一篇诗”, 他的脍炙人口的诗文都是我国歌咏西域的名篇佳作。现存于世的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耶律楚材的西域之行及其著作《西游录》等受到世人的重视。欧洲人的著述论及耶律楚材者最早的有天主教耶稣会士冯秉正 (J.M.A.deMailla) ;俄国人勃莱脱胥纳窦也将《西游录》的节本翻译成为英文, 刊登在其所著《中古中国游历家》第七卷1.2.3合期之中。

参考文献

[1]姚传森.杰出的契丹族科学家—耶律楚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

[2]王少华.论耶律楚材诗歌中的“华夷一统”思想[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

[3]杨琦.浅谈宋、金知识分子在元初的心态和文学创作——以元好问、耶律楚材、赵孟頫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 .

[4]阮春林, 王菊梅.耶律楚材的法律思想浅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 .

拜谒耶律楚材祠 篇3

祠堂位于颐和园东门、仁寿殿南侧、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以北,系颐和园独特的景点。我们往复辗转,费了好多周折方觅到偏安一隅的祠堂。正欲举步入祠堂,忽被“游人止步”的警示牌所阻,遂探首翘望,只见三四个民工在祠堂里忙得热火朝天。询问之,方悉祠堂修葺,谢绝游人观赏。千里之外赴京,本想趁这千载难逢之机到楚材公墓前顶膜礼拜,没承想前世修行太浅,无缘在咫尺间与楚材公心灵对话。友见我失望至极,连连宽慰于我。

1190年7月24日,楚材公呱呱坠地,时任金国尚书右丞的耶律履感慨地对人说:“吾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遂以《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而取名楚材。古人一直把“少年丧父”视为人生三大悲苦事之首,楚材公三岁丧父,家道没落,其母杨氏即严又慈,呕心沥血,含辛茹苦,时常用“悬梁刺股”典故激励楚材公,精心呵护、培育楚材公。楚材公在其母殷殷教导下,17岁就成了名闻遐迩的博学才子,他博览群书,积下满腹的治国经纶,又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学,“下笔为文,若宿楮者”,从而成长为一代“治国巨才”。

熟知元史的人都知道,元政权初期因时代的局限性,攻城略地后总会变各族居住的城郭和村庄为水草肥美的大草原,一旦破城后就将参加抵抗的各族人民驱赶到郊外,除工匠外一个不留,全部杀死。所幸中国诞生了楚材公这样一个伟人。成吉思汗率军破中都后觅到楚材公,见他“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喜不自胜,便亲切用蒙古语直呼其为“吾图撤合里”(汉译为“长胡子”),但楚材公对成吉思汗的称谓不稀罕,对正在屠杀手无寸铁的中都百姓的行为极为愤慨,弃性命于不顾,诘问成吉思汗:“压迫蒙古、残害蒙古者,金国的皇帝与官吏尔,与中都百姓何干?”成吉思汗为楚材公的大义凛然所折服,随即停止了对中都百姓的屠戮,并对窝阔台兄弟四人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楚材公辅佐成吉思汗后发现,“所在长吏皆有自专生杀权,百姓稍有忤意,则刀锯随之,至有全家被戮,襁褓不遗者”,立请成吉思汗“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其行为“善莫大焉”。可以说,楚材公是中原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所以后人给了楚材公至高无上的赞誉:“中国人能得以不死,实在要感谢一位叫耶律楚材的,而不是什么观音如来之类的。”这就是我敬重楚材公,并不远千里祭谒祠堂的原因所在。

综观史册,青史留名的将相何其多,“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张居正,“功高震主,祸萌参乘”,死后被其徒弟朱翊钧秋后算账,跟西汉名相霍光一样走了“兔死狗烹”的不归路。可楚材公不同,他投奔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麾下之后,直至窝阔台汗逝世三十余年,楚材公力导践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之路,政绩卓著,李微赞其“公之功业著见于天下炳如日星”,而现实中知楚材公的有几人,识楚材公的更是少之又少,如若自己不曾亲耳所闻后人的无知,还真体会不到“古人的苦难在后人心中总是非常的淡漠,可对经历者来说,却是日积月累寸寸血泪的承受”这句话的深意。

楚材公死后,士大夫竞相涕泣凭吊,燕京百姓皆停市致哀。遍观历朝历代名相,诸葛亮死后“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流芳百世,如楚材公清廉者又有几人,我想,在楚材公后仅有被康熙皇帝誉为“古今廉吏天下第一”的于成龙能与之媲美。于成龙死后“唯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楚材公与其有惊人的相似,死后“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元亡后,朱明王朝视元遗老楚材公墓为眼中钉、肉中刺,“毁祠堂,铲坟墓,捣供器、砸石人”,使楚材公逃脱不了“修得千年身、难保百年坟”的际运。想到惨无人道的那幕,我为朱明王朝的暴虐行径所不齿,也仿佛看到英魂不散的楚材公立于云端,长髯飘飞,悲愤填膺。我想,那一刻的楚材公脑海里浮起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那种感觉像是在一口口地吞噬他的心、他的骨骼、他的血管,乃至于全身,他无可奈何地瞅着肆无忌惮打砸碑记和撬挖坟墓的那一张张丑恶的面孔。不难想象,楚材公在那场无情的灾难中孤独无助。面对朱明王朝的残暴行为,血与泪的交流致使立于云端的楚材公双手拘挛,握着的全是虚空,那时那刻,即使满天的雨水都落在头上,即使整个海洋都倾倒在他身上,对于绝望的楚材公来说,已经是一块浸满了水的海绵了。

然而,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也是最优秀的见证人。开明的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摈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成见,并没有把楚材公的墓地从昆明湖畔清走,而是在楚材公原墓地恢复,“表遗墟而存故迹”,在楚材公墓冢建祠堂,供塑像,题御诗,树墓碑,褒彰楚材公的功绩以资后人瞻仰。

离京回滇的当天晚上,我久久难于入睡,辗转反侧之余,随手抄起床头清朝大学士张英的《聪训斋语》乱翻了起来。当读到张英“日则步屧(xiè,意为“木屐”)于空潭碧涧、长松茂竹之侧;夕则掩关读苏(苏轼)、陆(陆游)诗。以二鼓为度,烧烛焚香煮茶,延两君子于坐,与之相对,如见其容貌须眉然”句时“心有戚戚焉”,楚材公美髯宏声的英姿一下子在脑海中浮现。我突然想到了松,满身的皱纹刻着岁月的痕迹,并伸出强劲的臂膀,把青山搂在怀里,从不嫌弃脚下的土地,也不埋怨自己的位置;我突然想到了火柴,生来不是为了点火,也不是为了冒烟,一个脑袋一个躯干,猛然消失在一瞬间,虽说活得很短暂,但生命之光长留心间;我突然想到了落叶,当人们从秋风中捡起交给燃烧的炉膛,让人在红红的火苗里读懂了一个献身的故事。

楚材公是松,是火柴,是落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整个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责任编辑:蒋建伟

耶律大石简介 篇4

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1087或1094—1143),又作耶律大实。即西辽德宗。西辽创建者。字重德。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军事统帅。

通契丹字、汉字,善骑射。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进士,擢翰林应奉,升承旨。辽称翰林为林牙,故世称其为“大石林牙”。历任泰、祥二州刺史和辽兴军节度使。保大二年(1122),遭女真进攻,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京(今山西大同)相继失守,天祚帝西逃夹山(今内蒙古武川西),他在南京(今北京)与诸臣拥立兴宗孙,秦晋王耶律淳称帝,改元建福,史称北辽。任西南路都统,总管军事。五月,宋以援辽抗金为名集兵雄州(今河北雄县),谋攻燕京(今北京)。耶律大石率先戍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防御。六月,宋果举兵进攻,遂率军奋战,击退宋军,继会主力追至雄州,大胜。次年,与金军战于奉圣州(今涿鹿),四月,南京失陷,被擒。数月后逃出,西投天祚帝。四年初,天祚帝执意出夹山南下,企图收复失地,耶律大石力劝无效。七月,杀枢密使萧乙薛和坡里括,自立为王,置北、南院官属,率众西行。至西北重镇镇州可敦城(今蒙古哈达桑东),召七州、十八部王众,募得精兵万余,立排甲,具器仗,军威复振,期复辽业。金天会八年(1130,一说九年),为避金军进攻,整军假道回鹘西行,破西域诸国联军10万人的阻截,继续西行,入寻思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金天会九年(1131)二月,至起儿漫(今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正式称帝,号葛儿汗(意为“大汗”、“汗中之汗”),汉号天佑皇帝,改元延庆。十二年(1134),建都巴拉沙衮,名虎思斡耳朵(契丹语,意为“有力的宫帐”,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南),改年号康国。史称西辽,又称后辽、西契丹、黑契丹、哈刺契丹等。统治地位巩固后,开始扩展领域,遣军7万骑东行万里攻金,半途牛马多死而还。后拓地中亚,相继征服喀什噶尔、和阗、畏兀儿等,复向西,于寻思干败桑节尔率领的诸国联军,进军花剌子模(今苏联咸海一带),迫其王阿提西兹归服,建成中亚强大帝国,辖地包括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其政制基本袭辽,官分南北,保留原军职名称和战术特点。不依当地传统分封采邑。对被征服地区采取温和政策,“轻徭薄赋”,对属国屑部“柔远怀来”,对宗教信仰“循俗”、“宽容”,使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有所缓和,被史家誉为“公正的君主”。康国十年(1143)病卒,庙号德宗。

耶律楚材:在异文化中掌舵帝国 篇5

什么样的政治可以超越民族、派别和文化的差异,为民众带来福祉?

他是契丹皇族后裔,金国宰相之子,大元帝国的宰相,被成吉思汗誉为“此人天赐我家”。

生于乱世,效力于异族让他难以认同自己的身份,血腥残暴的现实让他内心剧烈挣扎,帝国政治的险恶斗争更是把他推向风口浪尖。

楚材,是指“在外国被任用的人才”。 这是在自己的国家辽灭亡之后,仕于金国的父亲为他起的名字。

他擅长儒学、深谙佛法,当强不可挡的势力从北方草原横冲而来时,他立志必须保护生命和文明。

以耶律楚材为主人公的、陈舜臣先生的这部小说,在(日本)刚刚发行时,连续几周居于“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首位。听起来实在难以置信。 这恰恰证明了陈舜臣笔下的耶律楚材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有不少评论文章将耶律楚材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孔明并提,都是“辅佐为政者”的名相,同样生活在历史的动荡期,较之孔明,楚材的人生就复杂曲折多了。

父亲耶律履,在金朝为官,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首相), 也是编修《辽史》的责任者。楚材是其父晚年(过了六十岁)所得之子,从小生活在金朝的中都(现在的北京),自幼喜好学问,精通天文、地理、律历、医术、卜筮等诸学,信仰佛教。他自身也曾在金廷任职,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陷了中都,楚材降于蒙古。他在成吉思汗身边为相,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元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的政策上,楚材留下了极大的功绩。比如,他通过各种税制改革减轻了民众的税务负担;为了使更多的文化人得到任用,他竭力恢复了科举考试等。

现在中国历史上对楚材的评价大致如下:在蒙古军的高压政策下,耶律楚材为保全民众的生命财产、保护中华文明的传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柯劭忞在《新元史》中,对楚材作了如下的评价:卒使中原百姓不致践刈于戎狄,皆夫人之力也。传所谓自贬损以行权者,楚材,其庶几欤。

“自贬损以行权者”出典于《春秋公羊传》,指的是行权者的应有姿态。认为楚材接近这个理想形象,无疑是对耶律楚材的最高评价。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知道耶律楚材其人其事的中国人并不太多。与诸葛孔明相比的话,他所受的“待遇”就显得冷淡多了。他的著作《西游录》很早就散佚了,现存的《西游录》是传入日本的翻抄本,它于本世纪初才广为知晓。

为什么楚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呢?其实理由很简单。楚材是辽代契丹人的末裔,是辽代的创建者—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子孙,他却在金廷为官;金朝被蒙古所灭后,他更是辅助了元朝立国立政。即使他作出再大的功绩,也是以一身侍两朝,而且,两朝均为两异族王朝。人们更愿意为孔明喝彩,蜀国虽败,但孔明鞠躬尽瘁、从一而终。

提出“重新评价耶律楚材”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重修了已被人们遗忘的楚材墓,为其建造了祠堂,并亲自撰写碑文, 称赞楚材所作的功绩。在碑文中,乾隆帝还称赞他“忠赤一心”。此后,耶律楚材的功绩被再次提起并被重新评价。这股潮流一直延续到柯劭忞和王国维。

陈舜臣所描写的楚材生活在宋、金、元等各王朝混战的动荡时代,他的一生都在呕心沥血地考虑着一件事,即:什么样的政治才能超越民族之间的差异,使不得不遭遇乱世的天下民众得以更安心地生活。

陈舜臣说:“楚材,是为我们指引未来之路的一颗启明星。”他指的就是:超越民族和文化的差异、相互理解、友好共存。现在我们人类必须面对太多的难题,其中的一个难题就是由于民族、宗教、文化的不同而引起的不和以及互不信任。正因这个原因, 我们的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纷争。

耶律楚材比我们早了八百年就面对这个难题了。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地将不可避免的摩擦减少到最低程度。

其实作者陈舜臣正是一位置身于异民族、异文化的夹缝中的、能够亲身体会到其中的差异的人,对此,他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耶律楚材降于蒙古并为此作了一些解释。对此,有一部分人指责楚材虚伪。我想说的是,指责楚材的那些人,看问题过于浅薄了,他们根本理解不了肩负重大责任的楚材与楚材一族的沉重与苦涩。他们不会理解,在这个人世间,特别是在现在无法想象的苛酷社会中挣扎的人们的悲伤、哀痛和令人窒息的苦闷。作为一个人,他为什么必须生活在被撕裂的两个世界之间呢? 更何况,他所做的一切,并非是为了自己。

【耶律楚材】推荐阅读:

上一篇:抵押担保协议书下一篇:请批函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