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的启示(精选8篇)
乌克兰危机的启示 篇1
乌克兰政局并没有随着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并交出世界第三大核武库而消停,恰恰相反,这些年来,乌克兰成为冷战最后的战场,甚至可能引发第二次冷战。乌克兰又倒向了西方,克里米亚地区则公投要重回俄罗斯。俄罗斯和西方地缘政治拉锯战进入最后阶段,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政治断裂带易引发大国政治的悲剧。
乌克兰作为欧洲第二大国家,为何“左右为难”?正如地壳板块连接处常常爆发地震一样,洲际板块交接处和文明断裂带,也常常导致政治地震爆发。乌克兰就不幸坐落在天主教与东正教文明的交界处,乌克兰西部大多数居民为天主教徒,东部大部分居民信奉俄罗斯东正教,经济危机引发文明的冲突,导致国家处于破产和分裂边缘,为大国插手提供了可能,并最终以自身悲剧引发大国政治的悲剧。
启示二:政治危机源于经济危机,经济高度对外依存是国家安全软肋。
近年来,西方在一些国家推动政权更迭屡屡得手,并有蔓延之势。此次,西方为避免刺激俄罗斯,未用“乌克兰之春”或“橙色革命”等口号,但实质无异。乌克兰国内经济困难,处于债务违约及破产边缘,为外部操控提供了可能。西方利用了乌克兰不想过于依赖俄罗斯的倾向,推动乌克兰变局。
启示三:西方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是动荡的诱因。
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让西方得意忘形,美国更是得出结论说“历史的终结”,新保守主义、新帝国论一度甚嚣尘上,结果导致美国陷入阿富汗、伊拉克泥潭十余年而难以自拔。欧盟也乘势大规模扩张,光2004年一年就吸纳10个国家,迄今消化不良。这些都是对冷战结束的错误解读在作怪。将历史的偶然性赋予必然性意义,往往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
启示四:西方的双重标准,再次折射其虚伪性。
以前支持科索沃公投,现在反对克里米亚公投;以前倡导人权高于主权,现在又说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美欧的双重标准教人无所适从,原因当然是美欧自身利益决定价值观:在其看来,科索沃从独裁的塞尔维亚独立是合法的,克里米亚从民主的乌克兰独立则是非法的;在其看来,俄罗斯并非自然形成的民族国家,现在又吸纳克里米亚,也是违反西方观念的。苏联解体前夕,西方承诺叶利钦:北约不东扩,波罗的海不加入欧盟。现在情形如何?俄罗斯怎么能信任西方?
乌克兰局势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克里米亚16日举行公投,但七国集团与美欧明确表示不会承认公投结果。一旦公投结果有利于俄,西方能否接受事实仍是未知数。乌克兰政局给诸多大国提出了巨大难题,如何面对,考验各国政治智慧。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副主任)
乌克兰危机的启示 篇2
乌克兰危机在前期表现为俄罗斯与西方对待民选总统亚努科维奇的态度上:俄罗斯力挺亚努科维奇并承诺向亚努科维厅政府提供150亿美元援助贷款。西方则公开支持乌克兰的激进反对派进行“广场革命”, 最终把亚努科维奇赶下台, 反对派上台执政。在中期, 表现为普京与奥巴马的激烈斗法:普京策动克里米亚地区举行独立和入俄公投, 以和平方式兵不血刃把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纳入囊中。奥马巴则以“侵略”、“违反国际法”和“破坏乌克兰主权与领土完整”为由, 率领包括欧盟在内的三十多个伙伴国展开了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外交孤立和军事施压的围剿行动。第三阶段是西方武装和支持乌克兰新政府对东南部起义进行军事镇压, 而俄罗斯则支持东南部起义民兵进行抵抗, 在死亡四千七百多人后仍不分胜负。目前, 西方不断加大对俄罗斯的压力, 促使其对东南部已宣布独立的两个所谓共和国施加影响, 与乌克兰政府进行停火谈判, 以最终达成和平解决方案。上述过程表现为俄罗斯与西方争夺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矛盾和斗争及奥巴马与普京之间的博弈, 与乌克兰危机的实质则是美国与俄罗斯战略利益的激烈冲突。美国为了确保“绝对安全”、“世界霸权”和“海外利益最大化”, 冷战结束后很快就背弃了“北约绝不向东前进一步”的郑重承诺, 驱动北约不停顿地向东扩张。首先, 轻而易举地把几乎所有东欧国家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只在前南地区的科索沃遭到了叶利钦的坚决反对和米洛舍维奇的顽强抵抗, 但在北约55天的狂轰烂炸之后, 塞尔维亚军队溃逃, 叶利钦最后也无奈地放手了, 前南地区“整建制”地收编到西方阵营。紧接着, 西方又以“颜色革命”方式向以俄罗斯为核心的独联体国家进军, 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等亲西方反对派上台执政。在此期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支持车臣武装搞独立和恐怖分裂活动, 支持俄国内的亲西方民主派反对普京政府, 坚持在俄周边部署反导系统等。美国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 就是要遏制、削弱甚至肢解俄罗斯, 彻底消除俄罗斯的战略威胁, 正如普京所作的形象比喻:拨掉熊的爪子和牙齿, 给熊戴上锁链, 让它在森林里静静的吃草。在当今世界上, 只有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与美国势均力敌, 能够互相毁灭, 所以, 一个强大、统一、独立的俄罗斯始终是美国的心头之患, 无法使美国感到“绝对安全”。然而, 北约东扩和部署反导系统对俄罗斯的战略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乌克兰与俄罗斯有1500公里边界线, 有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基地 (租借) , 俄乌在经济、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远的渊源, 因此, 西方要强拉乌克兰入北约, 是对俄罗斯战略利益的严重挑战, 因此引发了普京政府的强力反击。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较力还远未结束, 乌克兰危机未来将如何演绎呢?笔者认为, 乌克兰危机不是一种意外事件和偶然冲突, 而是一种战略博弈, 美国和西方要把乌克兰拉入欧盟和北约, 而俄罗斯不肯轻易放手。目前, 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通过一轮紧似一轮的经济制裁和全面的外交孤立压制俄罗斯放弃对乌克兰东南部顿巴斯地区起义民兵的支持并促其与乌克兰政府达成长期停火协议与和平解决方案。普京已明确表示, 没有任何人能孤立、恐吓得了俄罗斯, 但俄方正积极推动顿巴斯地区起义民兵与乌克兰当局进行停火谈判, 然而俄方不会放弃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俄罗斯意图是:双方先停火, 形成一个和平局面, 一方面缓解与西方的关系, 另一方面为起义民兵和顿巴斯地区赢得时间, 加强军事力量、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 为长期对抗作好准备。俄罗斯不想军事占领乌克兰东南部地区, 暂时也不想让该地区并入俄罗斯, 但主张该地区实行全面自治和乌克兰实行联邦制, 想以此拖住乌克兰加入北约。乌克兰当局同意实现持续停火, 但不会接受联邦制, 只能在东南部地区实现多大程度自治问题上与起义民兵 (实际上是与俄罗斯) 进行和平谈判。波罗申科总统不会急于举行加入北约的全民公投, 但以总理亚采纽克为首的激进派会极力推进这一进程, 在他们认为条件具备时, 仍会主张用武力解决顿巴斯地区的分裂问题, 但俄罗斯不会让激进派的武力解决方案得手。俄罗斯要确对乌克兰东南部地区的实际操控, 如果乌克兰要加入北约, 俄罗斯就会挑战起义民兵与乌当局的武力冲突, 从而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目前, 冲突双方交换战俘已经完成, 下一步可强能是先谈判长期停火协议, 然后再谈判最终和平方案。长期停火协议有可能谈成, 但最终和平方案可能会变成“马拉松式”谈判。
二、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政治效应分析
乌克兰危机虽然发生在欧洲, 但却产生了世界性的地缘政治效应。主要体现以以下几个方面。
(一) 美俄对抗拉开了“21版冷战”的序幕
乌克兰危机实质上是由于美俄的战略冲突和战略对抗引起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加入欧盟为诱饵最终要把乌克兰拉进自己的军事集团。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 尤其不能容忍西方集团把与自己有1500公里边界线的乌克兰拉进北约, 因为那意味着对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形成重大威胁。所以, 乌克兰危机是俄美之间、俄罗斯与北约之间、俄罗斯与西方集团之间的一种战略冲突, 不是偶然事件。以前, 俄罗斯对北约东扩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战和“颜色革命”等, 还主要限于批评、抨击和在安理会的否决, 而这次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美进行了正面对抗。美国明确提出了遏制、孤立俄罗斯的战略, 带领西方盟国对俄实施了多轮经济裁制, 奥巴马总统更把俄罗斯、IS和埃博拉疫情并称为世界三大威胁。遏制、孤立、制裁是冷战的典型方式, 而俄罗斯也在新军事学说中把北约确定为主要威胁, 首次提出把高精度常规武器作为战略威慑手段之一, 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美俄之间已不存在战略互信, 双方之间的博弈将继续下去。“21版冷战”的出现将会使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重要变化。即美国如何同时实行遏制俄罗斯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 (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和打击IS为代表的宗教极端势力战略。预计2016年美国新总统上任后, 肯定会重新评估和确定其全球重点和主要方向, 这会直接影响大国关系和战略格局。
(二) 俄罗斯与欧洲关系将发生重要变化
在此次乌克兰危机中, 美国虽是主角, 但欧洲却扮演了“马前卒”的角色, 无论是“广场革命”推翻亚努科维奇, 还是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 欧盟国家都起了很重要作用。通过乌克兰危机, 尤其是“克里米亚事件”, 俄罗斯更加看清了欧洲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取向, 而欧洲则失去了对俄罗斯的战略信任, 同时也产生了某种恐惧和对自身安全的忧虑。俄欧之间将很难再重建信任, 只要俄罗斯不交出克里米亚, 就不会得到欧洲的原谅。然而, 欧洲的一些精英已经认识到, 没有俄罗斯的合作, 欧洲将永远没有安全可言, 触怒俄罗斯或把俄罗斯逼到墙角, 对欧洲的安全最危险。所以, 在德国以两位前总理为首的64名政治精英联名上书, 呼吁与俄罗斯建立正常、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俄罗斯非但不会寻求与欧洲对抗, 还会尽一切可能修复与德法等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关系。未来一段时期, 美欧对俄罗斯的政策会出现差别, 而欧洲内部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将有所不同, 欧俄关系将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三) 俄罗斯得到了克里米亚, 但却失去了乌克兰
在乌克兰危机中西方通过策划和支持“广场革命”赶走了亚努科维奇, 激进反对派夺得政权。俄罗斯预判乌克兰肯定要投奔欧盟和北约, 黑海舰队基地要丢失, 北约士兵将会部署到战略要地———克里米亚, 但却给俄乌之间划了一道永远不会消失的民族情感与国家利益的鸿沟。只要俄罗斯不交出克里米亚, 乌俄之间就难以真正的和解。“克里米亚事件”也将使其他中亚国家在与俄罗斯相处时保持警惕和距离, “克里亚米阴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在这一地区散去, 这会引发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 从而使俄罗斯要全力打造的“欧亚联盟”受到影响。
(四) 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更加坚定、更加明确地转向东方、转向亚太
早在2007年普京就明确提出要融入亚太的战略意向, 但在实践中并没有采取实质性政策措施, 对外经贸合作的重心仍然放在欧洲。乌克兰危机使欧洲跟从美国对俄罗斯实行一轮紧似一轮的经济制裁, 迫使俄罗斯更坚定、更明确地转向东方、转向亚太。2014年普京除二度访问中国外, 还访问了印度、土耳其和埃及, 利用EPEC会议和G20会议主动拉近与亚太国家的关系。俄罗斯转向亚太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中俄全方位的经贸合作关系。同时, 俄罗斯还将努力建立和扩大与印度、越南、土耳其、埃及、韩国、朝鲜、蒙古、日本、伊朗等亚太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和战略合作关系。俄罗斯转向亚太, 一方面将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注入活力;另一方面, 也将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显著而重要的影响。因为世界上的“三大玩家” (中国、美国、俄罗斯) 齐聚亚太, 相互间的合作、角力、互动将如何展开和变化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摘要:乌克兰危机仍在继续, 但它所产生的地缘政治效应已渐露雏形:此次危机拉开了美俄“21版冷战”的序幕;欧俄之间失去了战略互信;俄乌之间划出了一道难以弥合的政治鸿沟;俄转向亚太将扩展与深化俄与中国及其他传统伙伴的经贸合作与战略关系, 同时也使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乌克兰,俄罗斯,地缘政治效应
参考文献
[1][俄]阿列克桑德尔·莫罗佐夫.2014年及以后对内政策, 网上杂志“大象”, 2014.1.22.
[2][俄]纳塔利亚·梅坚.德国人的普京政策, 网上杂志“战略文化基金”, 2014.4.13.
[3]谷棣, 胥文琦.俄不需要中国援助, 需要支持[N].环球时报, 2014-12-30.
乌克兰危机的启示 篇3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 启示
【中图分类号】D75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27-02
乌克兰危机,是一个足以影响21世纪国际局势的大事件。此事件始于2013年11月,至今乌克兰东部仍然战火未熄。此事件不仅使乌克兰陷入民族分裂,社会动荡,而且因此时间俄罗斯与美国,俄与欧洲的政治博弈走向前台,俄罗斯受到美欧集团的经济制裁因此,乌克兰危机不仅对乌克兰,而且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1.乌克兰危机的始末
乌克兰危机次始于2013年11月,导火索就是乌克兰政府决定中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以及恢复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数万人走上基辅街头抗议。以这个事件为起点,一场持续至今的地区动乱开始爆发。
乌克兰危机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从2013年11月21日至2014年2月22日,乌克兰国内反对派在美欧的支持下,推翻现政府,夺取国内政权,这个阶段,基本处于国内政治斗争层面,在乌克兰国内政治斗争中,亲欧美的反对派占了上风。第二个阶段是2014年2月22日至5月26日,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并且引发了东部地区的连锁反应,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州组织公投后宣布脱离乌克兰成为“主权国家”。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国内政治斗争上升为民族分裂和大国博弈,俄罗斯、美国、西欧都跳出来,公开示强。第三个阶段是5月26日乌克兰总统大选之后,陷入内战阶段,政府军与东部民间武装开火,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2.乌克兰危机的根源
2.1历史原因:“向东走”还是“向西走”的道路之争。从表面上看,乌克兰危机是由总统反对加入欧盟引起的,实质上,体现了乌克兰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的道路之争。13世纪,自蒙古军队蹂躏了欧洲之后,乌克兰在政治上长期处于的分裂状态,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东乌克兰地区和西乌克兰地区。西乌克兰地区靠近欧洲,受欧洲影响大,信奉天主教,说乌克兰语;东乌克兰从17世纪开始一直在沙俄的管辖范围内,说俄语,信奉东正教。乌克兰东西两部分历史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因此政治倾向也不同,集中表现在了一战时期,乌克兰两派,分别加入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二战时期,东西乌克兰已经统一,并且作为联邦共和国加入了苏联,但战时仍有一部分叛入德国阵营。因此,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国内东西阵营再次发生矛盾,西乌克兰想投入欧盟的怀抱,东乌克兰则对俄罗斯感情深厚,乌克兰国内民众在左顾亲欧还是右盼亲俄问题上的深度对立,使这起政治事件迅速演化为一场深刻的大规模政治危机。
2.2外部原因:美欧集团与俄罗斯的政治博弈。乌克兰内乱,是苏联解体20多年来美欧集团与俄罗斯的政治博弈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政权苏联分崩离析。苏联瓦解后,美欧对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仍然很不放心,一直在利诱拉拢乌克兰,唆使它疏远俄罗斯,加入欧盟和北约。1997年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发表的《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写道:“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一个新的重要地带。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有助于改变俄罗斯,因此它是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乌克兰是3个主要斯拉夫国家之一,也是普京重构欧亚斯拉夫核心、推动独联体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从地缘战略角度讲,失去乌克兰,俄罗斯就失去了抵御北约战略进逼的缓冲地带。而对欧美来说,阻止乌克兰同俄罗斯恢复传统关系,也是其弱俄遏俄的既定战略。为此,尽管欧美和俄罗斯在这场争夺乌克兰角逐中“攻防”态势不断转换。为了把乌克兰打造成一个亲西方的“民主、自由国家”,从2004年发动“橙色革命”到2008年乌克兰申请加入北约,从2009年欧盟启动“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到2012年12月前国务卿希拉里发誓美国要阻止俄罗斯“借助经济一体化方案重建新版苏联”,美欧始终把乌克兰作为其外交的重要战略支点,作为对抗俄罗斯的重要步骤。美国与欧盟的步步紧逼,导致俄罗斯强势反击,策划里米亚公投,趁机收复克里米亚。
3.乌克兰危机的启示
3.1国内团结不能没有统一坚强的政治核心。从2004年至今,街头示威在乌克兰市场出现,不仅破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而且地区和民族分裂的趋势越来越难以遏制,曾经富庶的“欧洲粮仓”正一步步滑向山河破碎的深渊。在此起彼伏的政治大潮中,乌克兰不乏呼风唤雨的政治派别和政治人物,却没有产生能够凝聚民心、代表大多数民众的政治力量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无休止的党派纷争,治理能力低下,对突发事件和网络动员反应迟钝,是局势不断恶化的直接诱因。
3.2体制改革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情况。乌克兰独立后,接受西方开转型良方。热切拥抱资本主义制度,采取了相对激进的转型之路。政治上,按照西方大国的意图精心设计了多党制的西方民主,实行普选。经济上奉行休克疗法。政府将制造业、能源业、农业等国有资产,折算成债券或股权分给国民。而在转型的过程中,大量商人借私有化、侵吞国有资产迅速垄断财富,形成经济上寡头,然后再通过参加普选,权钱交易,最后掌握了国家机器,并进一步巩固权力,排除异己,形成寡头政治。这样,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整个国家资源都掌握在少数几个寡头手里。寡头政治必然造成四大后果,一是选举产生的政治领袖最关心的是小集团甚至个人的私利,而不是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出现了大量的腐败问题。二是寡头之间的相互倾轧,乌克兰独立20多年有近20位总理轮流当政,基本上一年一换。而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也在总统议会制和议会总统制上左右摇摆。三是频繁的政局更迭只会使政府更加无效率,政策没有延续性,以至于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周期性停滞,四是导致社会不公,最终会酝酿成社会动荡。
3.3国家命运不能寄托在大国的“施舍”上。在乌克兰危机中,乌克兰反对派始终期待西方能够对它予以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但是,他们最终失望了。尽管,克里米亚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包括经济制裁在内的一系列制裁,但是他们绝不会冒着与俄罗斯打核战争的危险进行军事干预。大国的“慷慨”是建立在自身的战略利益的基础上,援助实际上只是要乌克兰“惟命是从”的一种工具。大国绝不会为了小国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越南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篇4
一、越南金融危机的成因
1.货币政策实施不当 从越南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来看, 在应对高通胀时, 货币政策的实施不当, 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一是期望通过快速的本币升值来冲抵高通胀的压力。事实表明, 在越南当前的经济实力下, 企图以“浮动区间扩大促本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高通胀是错误的, 因为在国际热钱已大举进入并获得本币升值的巨大利益前提下, 利用本币加速升值的办法抑制通胀,其结果必然会促使国际资本的套利投机, 并最终导致本币贬值。二是在危机发生之初, 在本国银行系统中采取大幅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即运用大幅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巨额发行票据等货币工具来对冲抑制通货膨胀, 造成本土金融系统资金链的极度紧张和加速对本国货币的预期性恐慌。
2. 过多过快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多年来, 越南实行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 对国有企业的大量贷款形成部分呆坏账, 金融体系本身并不健全; 同时, 也缺乏抗御金融风险的稳健实力。如, 越南的外汇储备总量偏低, 不到国家外债的50%, 但为了促成经济的快速发展, 制定了比较激进的吸引外资政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 虽然可以直接拉动GDP 总量的快速增长, 但也对通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一旦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 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货币层面的巨大波动和经济层面的较大动荡。
3.货币流动性泛滥, 资本投资过度 由于越南的政府投资过多,前期贷款过度, 导致国内长期处于货币流动性过多甚至泛滥, 加之去年以来的国际粮食、成品油等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过度的进口等, 两种效应叠加在一起, 输入性通胀压力剧增。同时, 银行业的快速扩张是流动性泛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越南上市银行, 为争抢市场份额, 甚至放弃应有的风险原则, 实施大规模放贷, 如, 年M2 增长34%, 年又增长46%, 而同期国内发放贷款余额则从2006 年上升29%到2007 年的上升54%。这些高企的数字均表明越南国内流动性已呈泛滥之势。另外, 为了防止越南盾对美元的贬值, 越南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美元, 卖出越南盾, 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货币流动性问题。
4.过早放开资本项目 2006 年加入世贸组织后, 越南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也放宽到49%。外资的大量涌入, 特别是国际游资大量涌入, 直接推高了越南国内的资产价格, 形成了经济泡沫。当美联储释放停止降息甚至加息的信号时, 国际资本开始回流, 从而使得国际游资不断卖出越南资产, 撤出越南市场, 导致了股市和房价的暴跌, 资产价格泡沫的快速破灭,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5.基础经济结构失衡 越南原本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总体经济规模较小, 工业和服务业基础相当薄弱,近10 年来, 急于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 一直推行较激进的经济改革, 在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方面改革力度加大, 大力引入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还引进了大量的工业项目, 以直接投资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 这些工业项目的国内零部件等配套能力又较弱, 实体基础经济薄弱, 经济结构存在失衡的问题。因此, 需要大量从国外引进和进口,造成了连年的外贸逆差, 相对减少了外汇储备。二、越南与我国金融环境的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
1. 均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困扰。次贷危机后, 美元不断贬值,一方面, 促进国际游资转向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投机, 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 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输入型通货 膨胀; 另一方面, 国际游资重点进入经济高增长国家进行投机。这些外来资本在越南和我国国内不断寻找各种机会, 收购骨干产业以及其他各类资产, 致使国内资产价格以及基本生活资料价格呈全面上涨态势。
2.国际热钱不断流入, 对国家金融安全造成威胁。越南和我国都是国际热钱首选的投机地。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仅今年3 月份的热钱规模就为123.6 亿美元, 4 月份更高达501.6 亿美元, 说明热钱在4 月份有加速流入的趋势。这些热钱投机于股市、楼市和汇市中,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同样, 越南近期股市和楼市的异常暴涨暴跌, 也是国际热钱投机引起的, 对金融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 3.股市持续暴跌, 楼价大幅缩水, 使民众对市场经济信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的关注, 美元降息周期的即将结束, 美元贬值有望见底, 很可能进入加息周期, 全球性投机资本可能撤回。全球性资本的非正常流动必然带来金融的较大波动。这些波动呈现给民众的可能是股市持续暴跌和楼价大幅缩水等, 可能会导致民众对市场经济信心不足。这也是越南和我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不同点是: 1.我国外汇储备充足, 而越南外汇储备较少。我国对外贸易多年顺差, 外汇储备充足, 外汇储备相当于GDP 的50%还多; 同时, 外债很少, 为3736 亿美元, 仅占GDP总量的11.1%, 即使外国投资者全部撤走, 人民币汇率稳定还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保证。而越南多年存在贸易逆差, 外汇储备较少, 仅150亿美元, 而外债多达305 亿美元;同时, 越南中央银行人为地把汇率规定在比较高的范围。外国投资者一旦把热钱撤走, 越南货币贬值就在所难免。 2.经济规模不同。我国人口达13.3 亿, 越南为8440 万; 越南GDP年增长7%, 已被认为超高速增长;而我国近年来GDP 年增9%~10%是常态, 最高时达到13%。
我国的GDP 总量在2007 年为3.36 万亿美元, 而越南仅为712 亿美元, 我国的GDP 是越南的46.5 倍。我国对其出口119.01 亿美元, 仅占2007 年出口总额的0.98%。由于经济规模的差异, 越南的金融风险比较容易被放大, 但越南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投资联系, 直接传递给我国并造成较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3. 我国资本项目实行稳健的开放, 而越南资本项目实行快速的开放。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 外资还无法自由直接进出我国市场; 同时, 外汇进入渠道受到较严格监控。因此, 热钱操控我国股市和楼市的潜在风险不大, 热钱的撤出, 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冲击不会造成金融危机。越南由于资本项目的快速开放, 外资能自由进出, 一旦有大量的热钱涌入和进出, 就会虚抬或打击其股市和楼市价格, 给金融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越南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适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当前, 我国股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波动明显, 石油、原材料、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增大, 紧缩性货币政策, 一方面, 可以挤压经济泡沫, 缓解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也对国内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从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来考虑, 应在坚持既定货币调控方针的同时, 适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应对金融市场潜在的各种风险与危机。对于国内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可通过发行定向债券和特别国债等扶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 如, 农业、能源等领域里的大型企业。人民币汇率改革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 减缓升值速度, 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同时, 对热钱要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监控, 及时发现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和潜在风险, 积极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2. 继续坚持资本项目的稳步适度开放 继续坚持资本 项目开放的慎重性和适时性。采取分阶段、有步聚的方式, 有选择地逐步开放我国资本项目, 并采取各种措施对国际热钱进行监控, 有效地防范热钱投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利冲击。
3. 加快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 当前, 我国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双重挑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来自于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也是经济结构失衡的反映。因此, 要进一步采取完善外汇管理、调整外贸政策、强化节能降耗、促进扩大消费等综合措施调整结构。
4. 完善金融波动与危机的预 警机制及应急管理体系在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过程中, 我国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联系更加密切, 国际金融领域的任何微小变化与波动都可能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甚至导致巨大波动。因此, 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增强金融风险应对能力, 特别是在当前高油价、高通货膨胀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下, 有必要建立健全我国金融波动与危机的预警机制及应急管理体系。
乌克兰危机的启示 篇5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
加 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 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 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 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 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 ”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 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 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 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 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 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 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 的利益。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 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 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 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 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导徐晓萍博士生李猛)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这是2008年9月14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第7大道上拍摄的雷曼兄弟公司总部大厦。9月14日,由于美国银行以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相继放弃收购谈判,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将面临破产。新华社记者 陈刚摄
中国经济网1月21日讯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金融危机本身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可能进一步加深。如何认识这场危机的表现、影响、成因及启示,以便厘清认识、汲取教训。今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斌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同长期秉持“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 理论”的新自由主义有关。而金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严重不足也是正常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
杨斌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是2007年下半年全面爆发的,它肇始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并随房市继续向下探底而呈逐步升级和扩散之势。
杨 斌说,采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房地产泡沫膨胀,对金融衍生品缺少必要的监管,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轨,这是西方舆论公认的催生美国次贷危机的 重要原因。他强调,正是由于美国采用了新自由主义的政策观念,才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杨斌说,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 自由主义理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它突出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一些学者称其为“完全不干预 主义”。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一个理论基础。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新自由主义思想对这个体系也形成了很大影响,从会 计制度、市场评级体系到风险控制程序等,都打上了“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理论”的烙印。过度放任也为金融部门出现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他分析说,这场金融危机始于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说到底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信用危机,而房地产泡沫的催生,与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松货币环境、金融机构的非审慎经营和抵押贷款及其衍生品市场监管缺失等密不可分。
他 进一步解释,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贷款而言,这类贷款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一般来说,放贷银行应该把贷款记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并相应地把信用风险留在银行内部,但是美国的 大批放贷机构却在一些所谓权威评级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包装成优质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而投资机构则利用金融创新 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派生出一系列脱离其基础价格的、结构异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这样一来,起初的贷款就被逐级放 大成为几倍甚至数十倍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终于引发了源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最发达金融体 系的金融风暴,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杨斌认为,金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严重不足,也是这场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资本市场普遍 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如果金融衍生品真是为了避免风险而不是高杠杆投机套利,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向国内外投资者、债权人 和公众披露。从这个角度讲,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也都需要有效的政府干预和监管,以纠正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导致的一系列市场失灵。2009年01月21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马志刚 裴珍珍
小资料: 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时间表
2007年0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2007年0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2007年04月24日:
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 2007年0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调,道指跌1.37%、标普跌1.29%、纳指跌1.07% 2007年07月10日:
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2007年07月19日:
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濒临瓦解 2007年08月09日:
法巴黎银行卷入美国次级债,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
2007年0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 2007年09月18日:
美次级债危机波及英国北岩银行遭挤兑拟分拆出售。2007年09月18日: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 2007年11月01日:
美联储再度降息0.25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12日: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贴现率下调至4.75% 2008年01月15日:
花旗宣布,该行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 2008年01月30日:
瑞银宣布受次贷资产冲减拖累,去年第四季度预计出现约114亿美元亏损。2008年03月17日:
摩根大通同意以2.4亿美元左右收购贝尔斯登。2008年05月01日:
英国央行在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次贷亏损可能只有一千七百亿美元。2008年09月07日:
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09月15日: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09月26日:
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倒闭营收约为农行七成半。2008年10月02日:
美参议院的救市方案总额从7000亿美元提高到了8500亿美元。2008年10月09日:
英国政府宣布新救市方案将动用五千亿英镑救市。2008年10月16日:
欧盟联合出招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0月22日:
普京宣布俄罗斯应对危机补充计划。2008年10月31日:
美联储周三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1%。2008年11月01日:
英国政府宣布新救市方案将动用五千亿英镑救市 2008年11月01日:
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倒闭营收约为农行七成半 2008年11月07日:
欧洲四大央行6日先后宣布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 2008年11月11日:
乌克兰危机的启示 篇6
一、你的忠诚度影响客户的忠诚度
当企业遇到危机时,最大的风险往往是客户和市场在心里层面的恐慌,很多揣测和一个小小的谣言就会被无限放大,而此时,客户往往想从企业内部了解相关信息,此时,作为一个代表企业的销售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客户对危机的判断,销售人员的对企业的忠诚度直接影响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业务人员要尽量在一下方面言传身教于客户:
1、暂时抛弃一切对企业的不满
2、多赞扬企业正面的信息
3、直接表达对企业的忠诚
4、身体力行体现对企业的信心
二、理性评论你的竞争对手
在企业遇到危机或者业内同行竞争时,大家往往采取的是不择手段的诋毁对手,特别是在客户面前,更是如此,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起到负面的效果。因为客户也有自己的判断力,一旦你的评论和言行不够客观,客户反倒会对你的企业和你的个人操守产生怀疑,
因此,越是危机时,越要客观评价对手、尊重对手。
1、不对竞争对手造谣、不散布信息不实的谣言
2、对竞争对手的一些信息尽量只说不评
3、对于与竞争对手的矛盾点要一分为二的传递给客户
4、尽可能多陈述企业如何理性应对危机,而不是对竞争对手指手画脚
三、做一个优秀的思想工作者
当危机出现时,客户和市场肯定有这样那样的担忧和想法,思想上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资金的回笼、市场的推广等等。因此,销售人员此时更为关键的角色是要做一个优秀的思想工作者,消除客户的担忧和市场的不良反应。
1、第一时间将企业的信息传递给客户,避免客户受其他非官方及小道消息的影响。
2、定时与客户的高管进行沟通、聊天,潜移默化的把信心传递给客户。
3、对客户的疑惑点尽可能的拿出足够的证据和事实以消除客户担心。
乌克兰危机的启示 篇7
2015年12月23日,乌克兰电网遭遇突发停电事故,据媒体报道,本次停电事故由7个变电站开关动作引起,导致80 000个用户停电,停电时间为3~6h不等。事故后,调查机构在电力调度通信网络中获取部分恶意软件的样本,结合停电过程的特征及影响,信息安全组织SANS ICS于2016 年1 月9日明确宣称,本次事件确定为“网络协同攻击”造成的乌克兰电网停电事故(https://ics.sans.org/blog/2016/01/09/confirmation-of-a-coordinated-attack-on-the-ukrainian-power-grid)。过去,在研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问题时,往往将通信信息系统的问题简单归结为“信息扰动”或“二次系统扰动”,多从系统可用性的角度去分析信息通信基础架构可能会对电力物理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但是,本次网络攻击事件的原理、手段及目标远远超出了信息扰动的范畴,很难将其归类为客观存在的概率性扰动问题,而是主观操作的计划性蓄意攻击问题。因此,其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信息安全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里程碑事件。
2 网络协同攻击的作用过程推演
根据美国国防部 “军事及相关术语词典”的定义:协同攻击是一种精心计划并执行的攻击行为,通过在攻击指令中融入多种因素,来获得最大化的打击效果。一般意义上,网络攻击行为可能会影响电力监控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但未必会进一步导致停电事故,只有当攻击穿透了信息域与物理域的边界,最终作用于电力物理系统并造成失负荷甚至连锁故障时,才可认为达到了攻击效果。因此,定义针对电力系统的网络协同攻击为:采用多元化的网络攻击手段,攻击发生于信息域并明确作用于物理域目标,从时间和空间上造成电力系统停电损失最大化的组合攻击行为。
根据现有的数据样本、事故公开报道、事故后果与电力恢复过程,可以明确,本次事件属于网络协同攻击。其中,至少包含如下四类攻击。
1)攻击1:通过恶意软件影响了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可用性,使得调度员无法远程监控变电站的状态。
2)攻击2:获取了变电站监控系统服务器的操作权限,进行了恶意倒闸操作,切除了变电站所带负荷。
3)攻击3:通过拒绝服务攻击(DDoS)对电力公司的网站和客户服务系统进行攻击,阻止了用户的事故报告,延长了停电时间。
4)攻击4:通过恶意软件擦写了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不仅隐去了重要的攻击痕迹,还造成了监控系统到目前未完全恢复运行。
根据这四类攻击发生的前提条件及结果,可以推演电网受攻击时的运行状态变化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描述的攻击过程是基于现有认知的一种可能性推测,图中的信息和物理基础架构仅代表实例效果,并不意味着与乌克兰电网的实际情况一一匹配。
通过攻击1,达到图1(b)所示的效果,此时,调度中心对右边多个变电站的运行状态完全无法感知,且无法进行控制。按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攻击者是通过恶意软件来实现该过程,使得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服务器及工作站与调度中心的连接中断。此处仍存在未知情况,比如恶意软件是如何进入变电站监控系统。目前,由于对乌克兰电网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所以暂无法定论。
通过攻击2,达到图1(c)所示的效果。在调度中心无法感知的情况下,攻击者迅速获取了变电站监控系统主要服务器和工作站的访问权限,通过对关键开关设备的就地控制,断开各供电回路。这一攻击具体是如何实现的,现在公开的信息极为有限。逻辑上,要实现该过程,需要对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软件平台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攻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电力系统工程背景。此外,按照目前电力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应急手段,客户服务电话实际上是配电系统中实现故障区域定位、加快故障恢复过程的有效手段。但是,很明显攻击者不仅掌握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而且对电力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也非常了解。通过攻击3,在公网实现对客户服务系统的拒绝服务攻击,极大程度上延缓了故障恢复过程,延长了停电时间。
在攻击3完成后,攻击者继续实施了攻击4,实现对作案现场的清理,并导致变电站监控系统无法快速恢复功能,如图1(d)所示。电力企业为恢复供电,将变电站系统切换为手动运行模式,通过现场手动倒闸操作实现了变电站的恢复供电。但截至目前,受影响的变电站监控系统仍处于停运状态,该区域电网的运行仍存在安全风险。
由上述分析可知,攻击者对变电站监控系统软件及电网业务流程非常了解,通过有计划的协同攻击,实现了影响效果的最大化,攻击过程环环相套,每一层攻击都具有非常强的技术背景和破坏意图。最终的结果,本次网络攻击造成了区域配电系统停电,但协同攻击表现出极高的技术含量,有理由相信,攻击者已经具备了造成更大程度影响的技术实力和可能性。
3 网络攻击事件对国内电力系统的启示
3.1 信息基础设施的脆弱性是客观存在的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系统脆弱性(vulnerability)又称系统漏洞,多指计算机系统在硬件、软件、协议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非法用户可利用系统漏洞获得额外权限,在未经授权时访问系统资源,危害网络安全。为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各类电力监控系统中广泛采用含微处理器的设备,包括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中的服务器和工作站、带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变电站控制装置、远程终端单元(RTU)、测量仪表、继保装置、断路器、重合器等智能电子设备(IED)。这些设备采用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或嵌入式系统,网络协议(如TCP/IP,Modbus,IEC 61850等)也逐步公开化。理论上,电力监控系统中不仅存在常规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漏洞,还存在由于嵌入式设备计算能力约束带来的特有的系统漏洞(如图2所示,对可能出现漏洞的位置用黄色惊叹号进行了标注)。由于物理网和信息网的互联互动,信息技术在给电力系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入了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使得电力网络的脆弱性更加复杂。
3.2 现有安全防御体系难以抵御网络协同攻击
中国电力系统实施了比较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防御体系,作为受攻击的核心对象,调度自动化及相关的变电站监控系统属于安全级别最高的安全Ⅰ区。为保证该区的信息安全,国内电网企业以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和纵向认证为原则,层层构建防护屏蔽,并在安全区内利用离线更新的方式进行木马和病毒检测。传统意义上,上述手段确实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最好的屏障,足以应对一般性的木马和病毒。
但问题在于,基于恶意软件的网络协同攻击并不同于一般性的木马和病毒,无论是2010年出现的震网病毒Stuxnet,还是本次乌克兰停电事件中涉及的新型恶意软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这些恶意软件已经达到了“武器级”的攻击水平。在渗入手段上,这些软件具有很强的漏洞利用和传播能力(比如震网病毒的传播扩散模式为通过巧妙设计的优盘传播机制,成功侵入物理隔离保护的核设施);在攻击手段上,这些软件具有自发的学习能力,在侵入核心设备后,通过对运行数据的读取及分析,能快速有效地选择攻击目标和方式;在潜伏性能上,这些恶意软件的运行样本很难获取,自然也很难研究出快速有效的检测机制。此外,国内调度自动化系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及业务软件大多属于商业化软件,根据公开渠道即可获取较多的重要信息,所采用主要通信协议(如IEC 61850和IEC 60870等)也属于公开的国际标准,理论上对网络协同攻击并不具备绝对的抵御能力。
3.3 网络攻击不同于电力系统常规故障,也不同于物理攻击
常规故障由自然灾害、天气变化、过负荷、过电压、保护拒动或误动引起,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短路和开路故障。常规故障造成的直接影响是物理网的元件故障,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是并列运行的发电机失去同步,破坏系统稳定,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受客观因素影响,常规故障通常具有随机性;而网络攻击作用于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后,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影响,能否引起电力一次元件故障虽存在不确定性,但目标性更强,事故概率更高。另外,常规故障下大量电力一次元件同时失效的可能性很小,但网络攻击下将较易出现大量电力一次元件互动失调(比如同时或先后误动作)的情况,造成递推式(cascading)系统失稳。
对电力系统的物理攻击可分为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两种。物理攻击主要来源于军事行动,以摧毁电力基础设施为根本目的,采用武力轰炸或石墨炸弹等手段,直接影响是造成大量输电线路、变电站、发电厂等退出运行,严重情况下将导致整个电力系统崩溃。对电力系统的网络攻击则不同,其利用信息域的系统漏洞,扰乱监控系统设备或通信网络的正常工作,借电力一次元件对信息基础设施的依存性将攻击造成的影响放大,达到引发电力系统停电甚至连锁故障的最终目的。网络攻击的整个过程隐蔽性强、潜伏期长、攻击代价小,或能达到类似于物理攻击的效果。
3.4 现有的网络攻击分析方法仍存在不足
乌克兰危机:美国的视角 篇8
乌克兰危机的性质
乌克兰危机期间,俄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宣传战、舆论战、信息战。危机伊始,俄罗斯就指责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挑起了这场危机。普京3月18日的演讲、4月17日的电视对话,10月24日在瓦尔代俱乐部会议的发言,都系统地阐述了俄罗斯的立场。普京多次宣称,“克里米亚本来就是俄罗斯的领土”,“俄罗斯有权力保护它的同胞(包括海外的同胞)”,“乌克兰的历史文化与俄罗斯密不可分”,“北约东扩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乌克兰的东部和南部在历史上属于新俄罗斯”,“所谓俄罗斯企图重建帝国、侵犯邻国主权的观点没有依据”。
俄罗斯政府的说法在美国遭到普遍质疑。前国务卿希拉里和《大棋局》作者、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均明确将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为与纳粹德国上世纪30年代的扩张相提并论。前副总统切尼认为,俄罗斯“入侵”并“占领”克里米亚是明显的对条约承诺的违反。俄罗斯政府具有义务,承认从苏联和华约中新独立国家的边界,而普京完全不顾所有那些承诺。美国前副国务卿、现任布鲁金斯学会主席塔尔博特将普京的主张称为“种族地缘政治学”。他认为,普京的行为明显违反了国际法,违背了俄罗斯过去的誓言——尊重邻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南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萨洛特称,美国领导人从未正式向俄罗斯保证过北约不会东扩。布热津斯基则坚决否认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战略安全环境的挤压。他强调,北约东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中东欧国家人民的自主选择,俄罗斯没有权利干涉。他说:“什么是这些国家(中东欧国家)人民的愿望?(什么是这些国家)处于苏联40年压迫下获得自由后的愿望?他们不想(将来)成为一个复兴的俄罗斯和一个残缺西方(其边界止于原西德的边界)之间的棋子。他们想成为民主西方的一部分,最终成为欧盟的一部分。这是完全合理的愿望。这对俄罗斯不是威胁——除了那些俄罗斯人,他们总是设想俄罗斯成为一个统治帝国,不仅统治俄罗斯人民,还要统治与俄罗斯毗连的领土。”
赫鲁晓夫的孙女、纽约新学院大学教授赫鲁晓娃明确将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苏联时期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入侵阿富汗相提并论。她指出,俄罗斯正在重复历史的错误。她坚决否认普京的说法,即1954年移交克里米亚给乌克兰只是赫鲁晓夫个人的决定。她也否认历史上的基辅罗斯和莫斯科有必然的联系。
美国该如何对待俄罗斯,如何对待欧洲,如何对待全球新的安全形势。
针对这次危机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俄是否武装“入侵”了克里米亚,俄是否该为马航MH17航班的坠毁负责,俄是否介入了乌东部局势,俄罗斯领导人一再否认。而美国专家学者的回答则是肯定的,而且具有普遍的共识,即俄罗斯部队“入侵”了克里米亚;俄罗斯部队,成建制的部队介入了乌东部的冲突;俄罗斯支持的乌东部反政府武装或者俄罗斯人应对马航飞机的坠毁负责。
前国务卿基辛格的态度稍显和缓,他采取了两分法:一方面,他批评俄罗斯强迫乌克兰成为一个卫星国,不断扩张自己的边界,将重复其历史错误,并导致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另一方面,他也承认,乌克兰和俄罗斯具有特殊的文化、宗教和历史关系,同时俄海军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西方应该理解这一点。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则认为,乌克兰危机错在美国和欧洲;西方试图借助北约和欧盟东扩为手段,让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西方进入了俄罗斯的后院,这威胁到俄罗斯的核心战略利益。在这次大讨论中,基辛格和米尔斯海默属于少数派。
普京的意图和动机
对普京意图和动机的分析、判断,是这次讨论的另一个主要方面。许多人认为,普京的目标就是要恢复帝国或重建势力范围,欧亚联盟就是一个复兴帝国的计划,普京反美主义的背后隐藏着俄罗斯的沙文主义。
早在2011年12月,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就明确称普京的欧亚联盟设想是试图“重新苏联化”。2014年7月25日,她再次强调,欧亚联盟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在普京的脑子里,有一个战略计划,(建立一个)能和欧洲竞争的欧亚联盟。他不断试图恐吓欧洲人,不仅仅通过能源,还通过干预(别国)选举,收买欧洲国家的新闻媒体,试图挫败像乌克兰这样的国家加入欧洲(的企图)。”布热津斯基也指出:“普京正在努力追求的,就是在乌克兰制造足够多的困难、足够多的无序,最终,乌克兰政府垮台,某些普京支持的暴徒重新控制权力,放弃转向民主西方的努力。然后,这些当权者将加入普京的行列,创建欧亚联盟。欧亚联盟不是别的,它就是前苏联的一个新名字,或者是前沙皇帝国的一个新名字。”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他指出普京最终的目标就是“重建以前的俄罗斯帝国”,“这个帝国包括乌克兰,包括摩尔多瓦,包括波罗的海国家……如果我们不显示力量——就像我们在冷战时期做的那样,那么,他(普京)将认为这是(西方的)弱点,并利用这些弱点。这将导致非常严重的危机。”
什么是普京行为的思想根源呢?国际问题研究学者巴巴申和索本认为,著名的欧亚主义者、莫斯科大学哲学教授杜金是普京的“大脑”。杜金称乌克兰危机是“重新统一斯拉夫民族的一场战斗”;欧亚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欧亚大陆帝国。布热津斯基指出,认为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发生的事情)仅仅是普京突然“暴怒”的结果的看法是错误的。“我们在乌克兰看到的,不是一种愠怒而是一种征兆,一个更为根本问题表现出来的征兆——俄罗斯在过去六到七年逐渐出现并不断成长的近乎神秘的沙文主义。普京领导着这场运动,这种沙文主义所具有的内涵,对俄罗斯和世界的关系特别是和西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罗格斯大学政治学教授莫托尔提出一个问题:普京是否处于理性状态?纽约大学教授加莱奥蒂指出,“他(普京)确实变得日益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相信俄罗斯具有某种伟大的历史使命,在他的周围没有人质疑这些。在他的内部圈子中,他失去了所有那些批评他的政策、不同意他的政策、告诉他真实事实的人。他现在被一些趣味相投的人所包围,他们知道如何走进他的内心,(方法)就是将其(普京)所思所言再反馈给他……他不能宽容周围任何人质疑他对世界的看法。”
美国的政策选择
由于乌克兰危机,美国面临着四个问题。第一,对乌克兰局势的应对。最紧迫的问题是是否向乌提供致命性武器。第二,如何重新认识东欧,如何加强东欧防务。第三,美国需要怎样的对俄政策,是否对俄重建遏制战略。第四,与第三个问题相联系,俄罗斯和中国,谁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乌克兰危机标志着奥巴马政府对俄“重启”政策的失败。由此而来,美国新的对俄政策到底是“接触”还是“遏制”,还是“接触”与“遏制”并举,对此争论颇多。美国许多专家学者,如切尼、麦凯恩、布热津斯基,要求政府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特别是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他们认为这样做虽然不一定能阻止俄军,但至少可以增加普京的顾虑,表明美国的决心。
加强东欧防务,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的防务,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这四国都与俄罗斯接壤,战略位置重要。而波罗的海三国有大量的俄罗斯裔人口。一些专家学者提醒,在这些国家,既要防范传统战争,更要防范非传统战争,例如渗透、颠覆、培植代理人、网络攻击和游击战等。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军事专家戴维森提醒游击战可能带来的风险:“北约必须考虑这种情况,万一这些全副武装、没有任何标记、类似特种部队、纪律严明的蒙面人员出现在一个北约国家,例如爱沙尼亚或拉脱维亚,就会开始另一场偷偷摸摸的入侵。”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研究员格林博格强调:“存在这种危险,过分关注加强军事防务,波罗的海国家和北约忽略了俄罗斯工具箱中的非军事工具,包括推动和资助欧洲怀疑运动;鼓动激进团体,采取暴力活动、制造混乱;使用信息战技术,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强化反政府和反欧盟的态度。”
美国人十分关注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许多人对俄中接近保持警惕。欧亚集团总裁布雷默、国家利益中心主席西梅斯、凯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彭特、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格林等人均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可能的中俄联盟的忧虑。米尔斯海默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极力为俄罗斯的行为辩护:“华盛顿可能不喜欢莫斯科的立场,但是它应该理解这背后的逻辑。这就是地缘政治。大国对他们本土的潜在威胁总是非常敏感。毕竟,美国不能容忍遥远的大国在西半球任何地方部署军事力量,更不用说在美国边境附近。”他同时指出,“中国是美国未来惟一真正的潜在对手”,“将来某一天,美国也许需要俄罗斯的帮助去遏制一个崛起的中国。然而,美国当前的政策却是将莫斯科和北京更紧地推到一起”。米尔斯海默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很明显,对中国的成见奠定了他的逻辑基础,左右了他的判断。对于他让乌克兰“中立化”或“芬兰化”的提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兼职高级研究员拉根和莫兰表示,美国不能接受,因为让乌克兰“中立化”或“芬兰化”的实质就是放弃乌克兰,牺牲乌克兰的民主。
布热津斯基呼吁美国和中国合作,共同应对俄罗斯和中东的威胁。他表示,“我不支持那种说法,即(乌克兰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在创造一个更为稳固的中俄联盟。中国正在仔细地观察,看发生了什么。在联合国就俄罗斯的不当行为进行关键投票时,中国没有支持俄罗斯”,“中国领导人是理性的、慎重的。而普京治下的俄罗斯领导人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反复无常的和危险的”。
美国此轮围绕乌克兰危机的讨论深刻而全面,虽然观点纷繁,但主流意见非常鲜明,表现为民意和精英意识高度一致的对俄罗斯的批评态度。9月18日,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到访美国并在国会受到异乎寻常的欢迎,这便是明证。
【乌克兰危机的启示】推荐阅读:
寡头与乌克兰危机11-04
乌克兰留学签证的办理指南11-19
乌克兰简介09-23
乌克兰大学主任谈入学申请06-13
赴乌克兰玉米收获机械考察报告10-24
2019年乌克兰美容美发展览会Inter Charm Ukraine09-02
奥克兰大学开学时间09-28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