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抒情散文

2024-07-01

绿松石抒情散文(共13篇)

绿松石抒情散文 篇1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在我的家乡绿松石都很出名了,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是靠着这个来维护生活的,我们家也是不例外的。可是由于后来发生了状况,所以我们家就没有做绿松石生意了,想起现在绿松石是这么的辉煌,想想都悔恨啊。

那时候我记得上学的时候,只要是一放学我会和我的伙伴拿上铲子和钢锥,到处找绿松石来挖,只要是看到谁家做绿松石都是会在他们屋前屋后找绿松石挖,那时候很便宜的,我们一天用铲子都可以挖好几斤。然后我们学校旁边有一位老人是专门收绿松石的,那时候很多小伙伴挖的绿松石都是卖给他,那时候一斤好像是10块钱,如果是现在翻一千倍都不值,不过那时候绿松石的市场都没有打开,一般外地人都不知道,在湖北十堰市竹山县有绿松石,也不知道绿松石是四大明玉之一一说,所以价格来说都是很便宜。

不过那时候,我记得西装那边的人好像很是喜欢绿松石,特别是拉沙那边,我们村有很多人在那边开店铺,听说一年可以转好几百万,不过那也是要很大的投资才可以做的那么大。我们那里也是有一位传奇的人物,很早之前就把绿松石带到了美国市场,那时候他有自己的加工厂,每年都会把绿松石往美国带,一次带好几百万的松石到美国销,买的非常的好,每年也都是要转好几百万,不光他赚钱那时候也带动了 我们全村的经济来源,知道绿松石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的,于是就有更多的人来加工绿松石,可以说走到家家户户,都可以听到加工绿松石的生意。

我记得是08年,发生了不幸的事故,就是那位传奇人物远离了我们,听说是已经发展到要在美国开公司了,现在想想都是泪啊,那么好的一位人物就这样远离了我们,然而那时候所谓的绿松石经济也就下滑了几年,然而给村名带动的经济也没有那么理想了。然后就有很多人出来上班,都没有在家里面加工绿松石,只有老一辈的还在家里加工绿松石。

也就是在后来的几年,绿松石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是老一辈的坚持吧,现在绿松石可以说是市场完全打开了,很多人都是非常喜欢绿松石,可以做手链,吊坠,项链,等等 各种装饰品,因为颜色非常的好看。装饰到黄金上面很有气质,也很上档次,还有很多好处,带在身上他可以吸收人体的一些物质,绿松石会变颜色。听起来好神奇,不过这也是听前辈们说的,我想既然这么说,肯定是有来源的。

现在绿松石可以说比黄金都还要贵,我个人认为黄金现在也有很久的历史了,而社会在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然而人们对社会的价值观和认同都是不同的,那么对饰品来说也会有所改变,也是追求一种好奇和追求时尚的想法。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2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读散文品生活抒情散文 篇3

你不是作家,也不是诗人,你什么头衔都没有,可在我心里,你比什么都珍贵。你的文字很洒脱,你的生命很平凡,你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里那撑着雨伞的白裙姑娘,忧郁而美丽。心里有时便会莫名地涌现丝丝淡淡的忧伤,情不自禁地因为什么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沉迷、甚至为之倾情。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又何必花呢?

也许热爱散文就像品一杯淡淡的清茶,永远是爱人心中不离不弃的情感。读你的文字犹如沐香浴风。迷蒙中可以内视那茶杯上残留的牵挂,继而伴随着相思畅游在你文字的描述中,品味着独特的芳香缕缕,体会着你对人生的困惑反思和顿悟迂回。风轻轻,雨绵绵,你飘逸如云的文字就像一道美丽的风景,流连忘返。观景有倦的时候,望山有累的时候,读你的文字却不知疲倦,忘了时间的悄然流逝,你文章思想的深邃,语言的唯美,结构的严谨,情感的荡气回肠就如同高山流水的乐章引得知音驻足,百凤低头。

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简约文字,却融合着对生活的感怀,对人生的感悟。你独有的睿智,并不作高深之态。生存的那么淡雅脱俗,却又彰显清净高洁。这些都透过你的文字展现得一览无余。品读你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惬意。体会你的.个性又宛若重回纯真的年代,能唤起沉睡的精灵女神,点化我日益沉迷的梦境。

生活被风驰电掣的节奏搞得眼花缭乱,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独处一隅,在优美的文海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同时也是精神升华的温暖港湾。这时解读你的文字让我瞬移到了飘渺的时空,重拾那份记忆里的美妙,找回那不曾消退的草长鸢飞、蛙鸣虫吟、小桥流水和田园牧歌。

致青春抒情散文 篇4

街边的景开始模糊,枝桠枯木交错里又是一年冬日的来临,再没有曾经那样急切的等待第一场雪的来临,可以踩在在一望无垠的雪地里留下长长的脚丫子的回忆,却不曾想在覆盖着银装的世界里也覆盖了那一张张洋溢童真的脸庞。

青春像一列急速奔跑的列车,我们无奈的看着曾经喜怒哀乐的神色里褪色的记忆,却再也无法挽回指尖驹隙溜走的旧时光的残影。有人无法接受这样的时光,这样匆匆的流年,宁愿陷入消逝的记忆做一场青春不醒的梦魇,等待花开花落里被风吹散的黎明的到来;有人彷徨,彳亍徘徊,在夕阳下长长的身影,走着一场无法停留的脚程。

无论是什么样的选择,岁月的车轮仍在朝着前方奔跑;无论是什么样的相遇,在青春的邂逅中像一场季节里开败的花,经过一场散席后的悲凉,各自东西。

我们的无奈撑不开现实的大网,又有多少聚散离合撑破滴血流泪的心,在青春里结满伤疤微笑向前。你喜欢老来藤椅中缱眷的消遣,那是多少寂寞的幻想中孤独的身影;你惬意在夕阳杯茗中渺渺的清音,可是多少经年的魅影恍惚朦胧,不及细数的过往,留多少遗憾才能抚平。

你说山寺青苔,面朝大海,铺一幅暖心记忆里的长轴祭奠一场欢喜的盛筵,用一场风花雪月的岁月逃避现实的魑魅魍魉,而我却在时光的流影里掩面而泣。

琐忆抒情散文 篇5

春风微醺,春阳和暖。

春天来了,呼啦一下,房前屋后立马成了花海,花天花地的。

艳艳桃花、粉粉杏花、素素梨花,一个接一个登场。在现在人眼里,乡亲们行走在花儿的世界里,应该是满含诗意的。其实,那些过着贫寒日子的人们只顾土里刨食,无人在意,也无心欣赏那些花儿。在他们眼里,果树开花天经地义,像女人生孩儿一样,没什么稀奇。

待到花儿褪去残红,青果坐上枝头,也没人关注它。这时,年幼的我会扬起脖子看上杏果一眼,看它不是欣赏,是想摘它,摘下来,一分两半,果肉送进嘴,捣腾几下,进肚,解解潜藏已久的馋。

青杏酸酸的、涩涩的,实在不是什么好味道,可我嘴里寡淡,要的就是那份刺激。杏肉进肚了,没长成的杏仁成了手里的玩物,它外皮白嫩,里面藏着一包水。不知谁说,反复揉搓嫩杏仁能出小鸡娃。再怎么傻,也知道杏仁里孵不出鸡娃的,还是不停地揉,揉着揉着皮就破了,里面的液汁喷出来,溅到小伙伴的脸上,一场恶作剧就此结束,没结束的是一帮小女孩的叽叽喳喳、嘻嘻哈哈。

春天,还有个小桃树的梦。

我最喜欢在路旁寻找新生的小树苗,每每看到一弯小芽从硬硬的桃核里钻出来,新奇,兴奋。实在太喜欢了,就把它连根铲起,挪到自家的菜园里,浇水,施肥,蹲在它跟前,等它长大,想象着它开花结果的样子。

只是爷爷嫌它碍事,要抢蔬菜的养分,一锄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我往往要难过好几天,甚至洒几滴泪,因为我的植树梦破了。

长大后才明白,那就是一个纯真的小孩源于心底的对新生命的一种呵护吧!

夏风熏熏,夏阳炎炎。

夏天来了,麦子快熟了。

割麦是农家生活的大事,老人们叫做“龙口夺食”,当时,不太理解它的具体含义,对“夺”字还是有认识的,“夺”就是“抢”。和同学抢毽子,和妹妹抢沙包,哪一样都要眼尖手快的,否则,东西就落到别人手里了。龙口夺食,一样的。

“麦梢黄,绣姑娘都要下了床。”不常出门的绣花姑娘都要参加夏收,媳妇们就不用说了!

不过,生产队时代,小孩子不太参与劳作大事,不参加生产大事的小孩们也没闲着,他们有自己的事情,中午趁大人们吃饭休息的当儿,偷偷钻进麦地里找一种野菜,老家叫麦萍萍。

春天的麦地里有三宝:荠菜、羊蹄芽和麦萍萍。春季,它们开始生长,清明前后最好吃,暮春时节,已经长了苔。一入夏,荠菜、羊蹄芽开花坐籽,只有麦萍萍还在不紧不慢地生长着。

进入初夏,它像一个打扮入时的少妇,站在蓬勃茂盛的麦田里,分外耀眼,绿闪闪的衣衫,玫红色的头花,谁见谁爱。麦收时节,它稍微老一些,不过红头花还在,我在麦田里采回它,掐下头花,将绿色外衣翻个过,一个小鼓状的果实出现了。

上小学之后,每年麦收时都要放忙假。所谓忙假,只是不用读书,还要上学。去学校后,所有学生分成组,老师带着帮生产队捡麦穗。到了地里,调皮的男孩子就像出笼的野马,打打闹闹,喊喊叫叫。女孩子很听话,多会按照老师的安排仔细捡拾落下的麦穗。

平常,我都跑在最前面,前面的麦穗多且大,我最喜欢在跟玉米地挨着的麦地里捡拾麦子。一来玉米地平整,走在上面脚不会被麦茬刺着,二来挨着玉米地的麦杆粗壮,麦穗硕大,捡拾起来得劲。每次回家时,我拾的麦子最多,背不动,老师就帮着背。老师是我家邻居,按辈分称呼她姑,一个漂亮的大女孩。

坐在教室等老师发工钱的时候,这时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虽然一斤麦子队里补助二分钱,十多天里捡拾的一二百斤麦子折合人民币不过几块钱,可是,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可观的一笔收入。站在讲台下从老师手里接过那几块块破旧的人民币,感觉比得到钢笔或作业本的“三好学生”奖还要兴奋呢,因为那是自己挣来的!

那时不懂“经济”二字的意思,只是觉得钱来得太艰难,每一分钱都是宝贝。民办老师一个月补助五块钱,生产队一个硬劳力一季分红也就几十块,而我们捡麦穗能挣这么多,能不高兴吗?

秋风飒飒,秋果累累。

乡村的秋是香甜的、热闹的、灿烂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股成熟的味道。

暑假一结束,各种水果相继上市,秋季作物开始收割了。

对贪吃的小孩来说,秋季最不缺吃的。这个季节里,小孩子可以过足馋嘴猫的瘾,可是,房前屋后水果有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胃口,所以,我们的眼睛转到田野里。

秋天的田野,是吃货的天堂,玉米棒子撑破绿皮外衣露出红缨穗,沟畔的桃树上累累青桃渐渐变红,半坡的青皮核桃里有了油味,地里野生的梨瓜也变白了。

我不挂念它们,我挂念玉米地里的空杆(老家把不结玉米棒子的杆称为空杆),也叫甜甜或甜杆。

甜杆是三爷带回的,他是生产队打闲杂的,前半年给牲畜铡麦草,后半年看玉米。

看玉米时,连带一个任务,就是坎灰包(坏玉米)和空杆,空杆里有一部分特别甜,就像甘蔗一样。每次放工回来,三爷的背上都挂着几根收拾干净的甜杆,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甘蔗”。

分玉米也是秋季大事件之一,玉米成熟后,先搬下来堆放在地头,晚上放工后开始分。

乡村的秋夜,平时漆黑一团、静寂无声,只有几只秋虫在远处孤独呢哝着。因为分玉米,地头挂了几盏马灯,马灯光微弱灰黄,和城市路灯的光亮没法比,但是,比家里使用的煤油灯亮堂多了。

分玉米时,地头的热闹是空前的,老老少少几乎都来了,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那些等着拉玉米的,忙着过秤记账的,把玉米往架子车上装的,还有一帮没事闲逛的。

此时,孩子们是最活跃的,趁着没有分到玉米这个空儿,追逐撵打,跑跳吼叫,野性全面爆发,乐得忘乎所以,直到家人喊回。

新玉米拉回家第一件事是煮玉米,嫩闪闪的玉米一入锅,我们姊妹几个就好像闻到玉米的香味,都忘记了瞌睡,来了精神。连穿着开裆裤的弟弟也围在锅沿边眼巴巴地瞅着锅盖,看它冒气了没,看它被热气顶开了,就流出了口水。他的窘态,惹得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的,我婆都笑得闪出了泪花花。直到妈妈捞出玉米,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得饱饱的,才会心满意足地睡觉。

如今,隔着岁月的山山水水,依然能忆起那种醇厚香甜的嫩玉米味,忆起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欢乐。可是,我婆,我父亲和我们早已阴阳两隔。

北风怒号,寻找温暖。

冬季的北方,冷风瑟瑟,寒气刺骨。

稍微不注意保暖,夜里,屋内水瓮的水面就会结一层冰。早上,推门出去,门前的茅草上也铺着一层白霜。迟早出门,都会被寒气裹挟着。

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最美的享受莫过于坐在热腾腾的炕上足不出户。

冬天,各家的土炕几乎二十四小时热腾腾的,外面干活的人一回家,手往被窝里一塞,暖烘烘的,很舒服。

周内那几天,妈妈早早起来烧炕,烧炕前,就把我们的棉袄棉裤暖进被窝,待到我们起床时,热乎乎的,穿上它,一天里浑身都暖暖的。

家里再冷也有热炕,教室就不一样了,有些穿戴单薄的同学手背上皲裂的口子,看着很瘆人,稍不注意就会流血,有些抵抗力稍强的手背也是肿肿的,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小家伙们就自力更生自制火盆。

和《红楼梦》里宝玉他们的手炉相比,我们的火盆寒碜得很,它大多由旧搪瓷脸盆改做。做好后,在家里锅底铲些火种,用玉米芯引着,上面架上小煤块,上学时端到教室里。

不论是玉米芯还是煤块,燃烧时都要出烟,袅袅娜娜的烟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教室的环境质量可想而知。可是,天气实在太冷,没办法,只有忍着。

自制火盆简陋,也不卫生,不过,在寒冷的冬天里,却带给我们真真切切的暖。

……

此刻,坐在异乡的雨夜里,我的神思飘到了三十多前的故乡……

古代抒情散文三鉴 篇6

唐代王维《山中与秀才裴迪书》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维写此文是为了约请好友裴迪在次年春天科试之后,来自己的山中别墅一游。主题思想是劝诫裴迪不要热衷功名、留恋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隐的抉择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超脱的态度。

这一主题思想决定这封信的内容结构:第一段说明作者了解裴迪在这年冬天忙于温经,准备投身次年春天科试,因而不便邀请裴迪今冬同去山中别墅,只能独自归山;第二段描述自己到达山中别墅时十分想念裴迪;第三段约请裴迪在次年春天务必来山中同游。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写景抒情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第二段分三个层次。“北涉”二句概括途中情景,突出明月,寓有兴意,显出清高独往,“夜登华子冈”九句,即景抒情。登华子冈,便到达此行归宿的目的地,也就是本来希望裴迪同来的山中别墅所在地。登冈夜望,一派冬天月夜的山村景象。寒冬天气,山里更冷,作者点出“寒山”“寒犬”,但主要却不写冷。

“辋水”四句写山水夜景,显示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意境;“深巷”四句写山村田园,渲染一种单纯朴素的情调。作者对这惬意的环境和理想的归宿,内心满足,精神愉悦。“此时”五句写沉思和回忆。点出“独坐”,说明僮仆并不理解他此时心情;而曾经与他一起在此地同游赋诗的好友裴迪,此时却不能同来,要忙于温经科试。在这缺少知己的孤独惆怅之中,既有对好友的思念和关切,也有不同道的遗憾。因此,第三段便以暂时的遗憾心情写明春邀请的希望,所以说“当待春中”。

“草木”六句是描写山中春天景象,生气蓬勃,自由自在。然而这只是作者所喜爱的山中春色,对于裴迪则未必了解。所以反问一句:“到那时候,你果真能来山中共游吗?”这就是说,明春科试你榜上有名也罢,不幸名落孙山也罢,你还会有兴致来欣赏山中春色吗?其含意是希望裴迪摆脱仕途功名的束缚,无论考中考不中都一定来山里共游,所以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能够理解山中闲游的“不急之务”的“深趣”。可见这一段的邀约,实质是希望裴迪隐逸超脱。

总体看来,此信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是:王维因为裴迪要温经考试,与自己志趣发生分歧,使自己失去一位同道好友,感到孤独,深为思念,更觉抱憾,但希望裴迪终于能对仕途清醒超脱,重归清高隐逸的道路。但由于作者以独归和邀约同游山中为主题,态度委婉,表现含蓄,不直接以逻辑语言表达,因此必须分析它的具体写景抒情的形象,把握它的逻辑联系。由此也可看到,它的思想内容的结构决定它的艺术形式结构,而它的艺术形式结构是它的思想内容结构的具体体现。

景语皆情语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抛开立意与谋篇,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得委婉动人。

再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是血,字字是泪。其叔侄之亲情、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作者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这在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今十二郎先死,作者有心追随而去,怎奈子女幼小,其悲痛之情是无法言表的。故作者只能借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小事的追忆来绵寄自己的哀思,给后人留下祭文中的千年绝唱。

又如苏洵的《六国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还有上文引用到的王维那封信中“夜登华子冈”一节,也是优美生动的写景,那如何做到景语皆情语呢?就必须先抓住这些景象的特点,指出它是空旷寂静、单纯朴素的山中村落的冬夜景象,然后分析它运用光照、音响比衬的表现技巧,动中见静、象外有神的表现手法,以及由远而近的层次结构,出色地完成融情于景的艺术形象表现。

洗练质朴的语言

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它既不如诗歌有声韵格律,更比不上戏曲有音乐、舞台和演员。因此,散文可谓最单纯的语言艺术。作家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读者从弄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而最后要归结到欣赏它的语言艺术。由于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应用散文,因而语言的技术和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

韩愈倡导古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樊绍述墓志铭》),认为写作古文必须以此为起点。也就是说,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恰当利用修辞技巧。因而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也就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其次,古代抒情散文作品语言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口语,提炼成为生动的书面语言。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第三,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总起来说,古代抒情散文作品的语言分析,实质上是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的技术技巧的分析,是文学表现手法技巧赖以实行的工具手段的分析,并非文学性的分析。

因此,在学习中,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文章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思念春天抒情散文 篇7

当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便会无声地在冷冷流淌的溪水边,绽放出一朵朵细碎的小白花。于是便有了轻涌的水,柔柔的风,嫩嫩的绿,于是便有了古人“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春风吻脸,引来了一群牵引风筝的孩子。春雨蒙蒙,叩响了春天的脚步声,细雨飘洒,淋你一身湿漉,融化了冻结的思绪,伴着一个温馨的梦,述说着一个多彩的童话。

春风象温柔的手指轻轻地将残冬拂拭,泥土中拱动着稚嫩的小生命,绿色的小精灵布满千棵万树的枝桠,热乎乎的心,捧着一份思念,有着一个等待。

故乡之行抒情散文 篇8

家乡的竹林还是那么茂密,青一色的翠,竹林清歌,鸟儿清明透亮地啼着,轻雾轻轻地洒着娇媚,与竹叶细细的,温馨的亲吻呢喃着,在风的细抚下,小树林轻轻地唱着歌,山野静静地酝酿着诗的思羽,一切都是这么美好,这么宁静,还有青松,杉木树,也轻轻地展望着散文和小说般的灵思和幻想,这一切真的是很使人沉醉呀!……

到钟腾村村址,首先拜见了古时候的武榜眼黄国梁的画像,看了榜眼府的风貌,钟腾村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清朝乾隆年间出了个武榜眼,后来朝庭还拨款建了个榜眼府,已兹纪念。现代贤人恢复高考后考上重点大学的就有二十几个,几乎年年都有人考上重点大学,人才层出不穷,络绎不绝!

为了在山路弯弯的穿行方便,我是骑着摩托车回家的。到家后,首先拜见了暂时先安置在叔叔家里的瓷观音和佛祖像,然后我就用摩托车驮着叔叔直奔石鼓坪。石鼓坪风景这边独好,童年经常在这里放牧玩耍,就在这一颗大石头上,如今这颗大石头也被石匠琢平成一个平台。听叔叔说,这一个大石雕观音雕像就要置放在这上面,其他的要建楼台馆舍,把用的地平面都铲出来了。水泥路也打通,直达到要树立石观音的地方,国家电网的大电也架设到这里了,现在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等资金筹集到位,就可以兴建殿堂楼阁了。遥见山上的轻雾缭绕,我真想大喊一声:“石观音!我回来了!石鼓坪!我回来了!美丽的家乡横路下,我回来了!还有钟腾村!我回来了!……”

做为家乡的一个游子,我真的很想很想回到您的身边,哪种感觉是多么多么的美妙,一个在家乡灵山秀水中熏陶抚育下长大的牧童,曾经把最美最美的文学、音乐、书法、体育的梦想都在这里萌牙,开花,结果,是故乡这最最美丽的山水灵气,是家乡这炫丽的美景,秀丽的翠竹、杉木树、青松铸就了这只顽强的山鹰的英魂,以及鹏鸟——青春的翅膀也曾在这里交响着奔向大海的梦想,这一支支明媚的歌,一组组美丽的诗,还有那花团锦簇的梦,将永远在这里织取,我们将和乡贤黄六味先生一起,同心同德,齐心努力,把家乡横路下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美好,让巨大的石观音石雕像,早日地树立起来,成为家乡横路下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美丽的家乡,福建省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横路下组,这高山子顶上出奇地灵川异秀、地灵人杰的小山村,将向世人展示她过人的美丽,永恒的风采!……

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初探 篇9

2002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清理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3号基址)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一件大型绿松石器,该器于2004年夏秋之际被确认为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器巨头蜷尾,形体曲伏有致,色彩绚丽。器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为4厘米。头部为扁圆形,吻部略突出,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鼻端为绿松石。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眼眶内另嵌绿松石片,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器首至尾部全长70.2厘米。

在随后对该器的研究中,多把其称之为“绿松石龙形器”、“龙形器”或直接称之为“龙”,并由此认为龙是二里头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然笔者认为,在对该器的命名和考释上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故此抛砖引玉,请教于方家。

该绿松石器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骻骨处,与骨架相比略有倾斜,器首在胸前偏右,尾部于腿骨之左。绿松石片原本粘贴或镶嵌在某种有机物上,但其所依托的物体早已腐朽,仅在局部范围内发现有少量的白色灰痕。距绿松石器尾部下端近4厘米处清理出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器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似有断续的红色漆痕相连,据有关专家推测,该物与绿松石器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原应为一体。纵观全器,其形体曲伏蜷尾,为蛇形;头部有眉、眼、口鼻(口鼻应为一体),整个轮廓乃为人面且已被准确、清晰地勾勒出来。这种形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贴切的表述——人面蛇身,或人首蛇身。

人面蛇身的形象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量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史记》《天中记》《玄中记》《文选》《神异经》等文献资料中均有记载。人面蛇身之神也有很多:烛龙、女娲、伏羲、共工、贰负神等。笔者认为,偃师二里头大型绿松石器应为人面蛇身之神,且该神应为烛龙,试简单剖析如下:

烛龙是我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神,其主宰昼夜、变换四季、掌控风雨气候、照亮九阴,《山海经》中对其记载云”‘:

钟山之神,明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手慢,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小寝,小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烛龙与烛阴应为一物,郭璞注烛阴云:“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在古代典籍中,除《山海经》外,烛龙的神话传说也见于《楚辞》《淮南子》等文献中。《楚辞》:“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天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委羽,北方名山也。一日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该绿松石器发现于二里头二期的墓葬中,二里头二期文化为夏代文化之遗存。夏代时人们的居住条件还主要为半地穴式、窑洞式及少量地面建筑等几种形式。《论语》中记载:“夏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似乎在夏代之初,因致力于疏导天下洪水与兴修农田水利,故对君王宫室之营建无暇注意。当时宫室之结构与外观,可能仍沿袭前人‘茅茨土阶’的简易形式。而一般建筑,更不会超过这个水平。虽然到后来情况有所改变,《史记·夏本纪》中云:“夏作璇室”,但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黎民百姓而言,其住所之简单可想而知。在该期考古材料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朱开沟遗址所发现的夏代早期住所计有23处之多,其建筑形式主要为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与龙山文化时期的建筑状况大致相仿。山西夏县东下冯村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相当于夏代中晚期建筑,其建筑形式主要为半地穴、窑洞及地面建筑三类,而其中又以窑洞式为多。窑洞遗址均依黄土崖或沟壁开凿而成,面积甚小,多在5平方米左右,门之朝向不一,门宽约0.5米,高约0.8米。河南商丘市坞墙二里头文化居址虽为地面建筑,但室内居住面明显低于室外,平面为圆形,直径仅3米左右。

夏代的这种居住方式,主要在于遮挡风雨,抵御寒冷。由于此时的建筑多为半地穴式及窑洞,且室内空间面积狭小,故屋内往往比较阴暗。所以这时的人们希望能有一位神灵“烛九阴”,能够“照亮九重泉壤的阴暗”给他们带来光明,且这位神灵又能掌控风雨、四季以及气候之变化,以便更大程度上改善居住条件,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安宁。而烛龙之所在正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太平御览》卷九二九引许慎注:“不见日,故龙以目照之”;《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由此可知,烛龙所处之幽暗之域正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当,于是对烛龙之神的崇拜便出现了。《山海经》中对烛龙的记载描述正是在这种崇拜的延续之下而赋予烛龙之神的种种超凡之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传说大都早于文献记载”,《山海经》大概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而书中所记载的事情也是早已流传很久的事情,其中关于烛龙的记载,其最初之流传至少可上溯至夏代,二里头这件绿松石器的出土,更是为《山海经》中烛龙之神的记载提供了印证。而把烛龙的形象覆盖于墓主人身上,也恰好说明了烛龙是当时人们所崇拜信仰的重要神灵。

该绿松石器原本依托于某种有机物而覆盖于墓主人骨架之上。按照周代以来的丧葬制度,出殡时张举一种旌幡,入葬时便覆盖在棺材或尸体上。在考古发掘中,这种旌幡实物已被相继发现。汉代此类旌幡多为绢画,一般罩于棺材上或盖于墓主人身上。俞伟超先生在研究马王堆帛画时认为其为“怃”,音义据通“覆”,判定凡盖在墓主人或棺材之上的织物都称“怃”,并指出其作用旨在招魂。二里头绿松石器同样也覆盖于墓主人身上,其所依托物是否为织物虽暂且不知,但其所放置的位置与周代至汉代时的旌幡相同,那么其作用也应该同于旌幡。若如此,则从夏至周至汉,丧葬中使用旌幡这一制度则一脉相承,所不同者,夏代覆盖于墓主人身上之神为身处幽暗之所烛九阴之烛龙,而汉代之旌幡所绘神像则为女娲、伏羲或东王公、西王母等天上之神。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及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烛龙自夏以后开始逐渐在人们的信仰崇拜中退居其次。而至汉代以后,特别是东汉佛教的传人和原始道教的产生,使人们不满足于死后仍居地府,升天成仙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墓葬中烛九阴的烛龙逐渐被主宰天界的女娲、伏羲等代替,并继而成为墓葬装饰之主体内容。“人首蛇身的‘烛龙’,到了东汉已为伏羲、女祸所代替,它们在画像石里尤为常见。”但必须注意的是,此时的女娲、伏羲虽被普遍地称为人面蛇身,但严格来说,应该称为人面、人身,因为其自腹部以下方为蛇形,这在很多墓葬材料中可得证明。

秋日笔记抒情散文 篇10

习惯了一个人在外面流浪的日子,努力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生怕自己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下去,总是一个人在不停的往高处奔跑,报喜不报忧的生活作风成了每一个游子的必修课,或许这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所必需学会成长的吧。只有在节假日里望着举家团聚那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时才会让每个游子想起往事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中记起家乡的味道,妈妈的饭菜,家人的欢笑声。

秋日的阳光徐徐散去,来来往往的路人都已经脱去了旧日的秋装换上了厚厚的棉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任凭耳边的风怎么豪迈的吹。街上总会有人在派发着各种各样没人要的传单,尽管那人的手已冻的发红,但永远搏不回路人礼貌的迎接,似乎所有人都习惯了乜斜这些狰咧的笑脸。

一个人的求生之路总是那么的坎坷,而要在一个大城市里生存又是那么的崎岖。不喜欢一直刮风的冬天,白云总是密布天空。多想能够在冬日里享受到那一缕灿烂的阳光,事实却是从不会有人会去细细的体味那种光芒的斜射。有人说冬天是一个处处充满幸福的季节,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混沌是幸福,喝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是幸福,与相爱的人一起在寒风中相拥是幸福。也会期待着自己的爱情能够在冬天这个其实很温暖的季节里开花结果,跟心爱的人一起在冬日里沐浴阳光。

一直很向往梦中的婚礼,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关注三毛,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一切三毛的作品,还有一直很向往她的那段与柯西有关的爱情。直到有一天偶然发现有人说柯西只是三毛虚拟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他在三毛的笔下太完美,完美到令人疑惑,完美到让人无法接受现实中的存在。突然很想学着像三毛一样用文字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用句子来虚拟自己的爱情,用精神来充实自己的人生。

曾经很爱听阿桑的专辑,总会一遍遍的哼着“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总觉得那是给我的特写,一个人的天空,一个人的浪漫,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体验,一个人的狂奔,一个人的潇洒。生活就应该要这么的自在,人生就应该要这么的倘然。唱自己的歌,聊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开心的时候大声的笑,难过的时候放声的哭,生气的时候大声的喊,生活从来就不是为了取悦谁而存在,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没有谁需要在谁的世界里担任配角。每天行走的大马路,每一个擦肩而过的背影,每一辆挤爆乘客的公交,每一条堵到不能再堵的公路都是每天必须上演的一幕幕。每一天里出现的每个人都奔波在自己的前程上,渴望着成功的,梦想着理想。

浅秋抒情散文 篇11

人们一直都说秋天属于收获的季节,但在城市中成长的人,无法体会到这种感受。在我的家乡,这个季节要想感知“秋”,还得到乡下,走进田野,走近村庄。只有在乡间的田野上,才可以感受到收获的心情,整个心才会有被洗涤之后的清新,瞬间明亮起来。

由于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流灌溉的便利条件,整个成都平原,土地肥卧,空气湿润,十分利于植物生长。只要是走在乡间的田埂上,你会感觉到满目都是秋的味道:大块大块的稻田,黄灿灿的一片连着一片,远处有机动收割机“突突突”的响声。不用猜,几个晃动的人,定是在栓谷草,栓好的草耙子码成一行行,像列队受阅的士兵,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显得有点湿润的田间。也有成排成排还未完全成熟的玉米和一行行青豆赖在田坎上,继续享受着雨露阳光。蟋蟀躲在青豆和枯草下欢快地叫着,有人一路过,便戛然停了下来,原来一点声响也没有的蚂蚱,这时却吓得蹦一两尺高。

在离大道稍近的地方,还会看见小块小块的蔬菜地和果园。菜地里的茄子、豇豆、辣椒、韭菜、芹菜、冬瓜,不把季节当回事儿,还在拼命地疯长。果园里,猕猴桃枝条上的叶子几乎全都落了,可鸡蛋那么大的猕猴桃还挂在枝头,像一个个椭圆形的土豆,又像一个个可爱的小枕头,饱鼓鼓的,十分可爱。还有红彤彤的三角梅把树枝压弯了腰,树下的菊花则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那别有特色的“龙爪菊”,像是无数缕喷泉,可又像是小姑娘黄金般的卷发,美的醉人。

对哩,只有看见菊花开了,幡然醒悟秋天的到来。

人就是这样,潜意识中,一旦有了秋的意念,方才懊悔不知蝉声是什么时侯不知不觉消退的。逗留在菊花丛旁,一片枯黄的树叶悄无声息地滑落在肩头,忽然发现夏天已悄然离去。

其实,与酷热的夏相比,人们之所以更喜欢秋,那是因为,秋雨过后,留下的总是清爽和舒朗;当秋风吹红枫叶后,望着庄稼地里沉甸甸的果实,又让人们更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更高层次的责任和美丽。

听,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晨曦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听阵阵鸽哨是怎样划破云霄,正如望着碧海,想看见只只白帆在乘风破浪。夕阳则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时才是薄暮。

看,秋天的画意,漂亮极了。蔚蓝色的天幕,在阳光照射下,那紫边镶金的彩云,夹着如雪的棉朵,在空中飘荡,似峰峦叠障的群山,如草原上滚动的羊群,似牧场里追逐的奔马……轻轻嗅一嗅,远远的,一阵扑鼻的暗香,随着爽朗的风儿吹来。正要寻觅香气来自何处,瞧!那一棵棵墨绿绿的桂花树,得意地随风摇曳起来。是的,一旦有了秋的意念,仿佛现在的风与先前的风都不同了,此时的风柔柔地拂过我的脸颊,如同幽静的湖面,因了水鸟婉转的啼叫而起了丝丝的涟漪;如同万千细密的丝线织成的牵挂,紧紧缠绕着温柔,因了这般轻柔的感觉,令我十分喜欢这悄然而至的浅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记得前些日子,微信的朋友圈,就有人在提醒,“秋凉了,别忘了早晚要加衣哦!”其实,我不太在意这样的提醒,倒是为秋天来的这么快,感到有些惆怅。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若是把一个人的一生比做一年的四季,秋天不正好恰似人生进入暮年了么?所以,秋天的心情再美再浪漫,总会伴随着一些失落。

因此,这时的秋,天不是那么蓝了,太阳变得有些白白的,风吹在身上,让人陡然起了一种萧瑟之意。甚至埋怨天凉得太早,半下午之后,来不及看太阳,不知怎么天就黑了。人心里莫名地有了一种悲凉,就越发想着要驱走这份寂寥,就会温习一些旧日的情致,旧日的人,旧日的景,旧日的自己……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确实是这样,秋风乍起,它何曾体会世间的平淡与离奇!月光点点,它原以为人间到处都像月宫里一样皎洁与清冷?

突出“四巧”,写好抒情散文 篇12

一、巧借引用切入

抒情散文,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散”的特质,但是整篇文章的表达也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文章的开头绕来绕去,让人不知所云;或者直接点出题旨,显得寡淡无味。其实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将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可巧借引用等方式将主题以及即将叙写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切入到话题中,也巧妙链接到现实中。如《距离》这篇佳作的开头是这样的: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距离。在这样一座喧闹的城市中,处处有着不同的故事在发生,而作为高中生的我,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听着类似的八卦,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是这么近又那么远。

作者巧借佛语,从佛家说的境界引入到距离这个主题上,很是巧妙,特别是进一步与自己的身份、所处的生活阶段勾连起来,为下面的叙述作好了铺垫。在抒情散文写作中,我们往往可以引入一些谚语、俗语、名言名句,或者一些哲理小故事等,使得主题切入更加自然。

二、巧写景物寓情

抒情散文中的“情”从哪里来?直接抒发,往往会因为过于直白而显得做作不自然,也容易流向肤浅。在抒情散文写作中,不少学生不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或者很难将两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抓住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有目的地描写,借以传递独特的情绪。《距离》一文中,作者先是由其情到景:

我的心,在浮躁。夜幕笼罩着大地,繁星装饰着漆黑的夜空,明月洒尽光辉,洒得满地都是星碎。春日夜晚的风,带着几许微凉,吹散了我的热意,静坐在书桌旁,从橘黄小灯中透出的温馨的光照在窗外的树上,陡然心惊,不知何时它早已焕发生机。

感觉作者由于现实的庸扰,心境上存在一种迷茫,于是通过“繁星”“晚风”“焕发生机的树”,写出了“浮躁”“热意”“心惊”,这些感觉正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呈现的,接着作者选择了具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主要描述:

悄悄地掩上门,来到院中,借着几缕月光,我静坐在石桌旁,看着一盆含羞草,心中早已没了玩弄的心情,而是这么静静地看着,不知怎的竟搬起它回到房中,父母早已睡下,我将它放在窗台旁,打开窗户,任由夜风吹拂着它。它刚开始时好似受了惊吓,蜷缩了自己的叶子,好紧,过了阵子,风散了,只留下了满世界的静谧,而我的心也在此刻沉静,反思自己一天中所得的和自己所浪费的时光,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那么多景物,作者唯独选择了含羞草,可见,含羞草的特征符合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也就是说抒情必须有所寓,此刻似乎受了惊吓、蜷缩的含羞草与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一些压力想要自我疏离的我,似有相似,这就是作者选择含羞草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的原因吧。在抒情散文写作中,要在描写景物中突出个性色彩,从而传达出个体的相对情感。

三、巧作对比转承

抒情散文中情感如何呈现?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可采取由景及人的方法,无论景物对情感的表达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可以采用对比、类比、比拟、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使得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得到自然地转承。《距离》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关上窗户,用手轻轻一点含羞草的叶片,柔软而散发出生的气息,它轻轻地将自己蜷缩,再轻轻地舒展开,最后再肆意地生长,好像并没有记起刚刚的耍弄,就像个孩子一样。一株含羞草的灵动,让我的思绪更加静谧而生动,我的心中好似有股清泉在流动,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面对含羞草我有种说不出的羞意,一株草尚能如此自在,尚能在外界环境的打扰下保护自己,而我呢,却不能及。我想:这或许就是种境界吧,但这又是一种距离,如果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谁的生活也就越发精彩。

文章通过含羞草的特质来点出景物的寓意,“面对含羞草我有种说不出的羞意”,一句话通过对比就能够由景及人,把自己所认为不及的“距离”直观而显白地呈现出现来了,在外界现实环境下能否自在,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而自己却因做不到而“羞”,这也就是作者要传达的情感,也是对主旨的凸显。

四、巧释主旨提升

抒情散文中的“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主旨、主题。怎么准确而深刻地阐述主旨是关键所在。在抒情散文写作中,由于前面的由景及人,接下来就需要将景物带来的启发鲜明地呈现出来,照应首尾。文中作者回到开头引用的佛语,通过巧妙解释提升主旨:

此刻我终于明白“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浅层含意,我明白了人只有在安于淡泊时,才会让自己的世界发出光辉。或许你我的归宿,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或许你我的感觉,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我们终究要为了自己去冲破这层距离的外衣,去探求我们内心的距离。

作者回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句话,却认为自己理解的是其浅层含意,那么深层的呢,如果说安于淡泊是浅层的,那么“我们终究要为了自己去冲破这层距离的外衣,去探求我们内心的距离”,这就是作者实际要表达的内涵,也就是安于距离是一种表层的意义,而“冲破距离的外衣”才是真谛。作者在结尾进一步阐述:

所以,请别忘记一朵花能变成一个世界,一棵树能变成菩提的距离,给自己力量,去冲破距离的外衣。我相信,明日阳光必照我心。

作者认为只有冲破这个距离,这样“一朵花”才能“变成一个世界”,“一棵树”才能“变成菩提”,这样“明日阳光”才能“照我心”,通过这样的阐述,作者对距离的理解就不再是一种静态的安于自在,而是积极动态的努力进取,自然也更加贴合作者的身份与现实了,这样的主旨提升也才更加接地气。在抒情散文写作中就是要将文章主旨的提升看成写作的关键,更加巧妙深刻地阐述出来,这样才能做到深刻抒情、巧妙抒情。

豆腐抒情散文 篇13

迎接我的是可爱懂事的凯凯,他高兴地对我说:“小姨,你过来了啊,快进来吧。来,我帮你拿菜。”我摸了摸他的头,爱怜地看着他,对他说:“凯凯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哦,真棒。”

他把菜递给了她妈妈(我姐姐),“妈妈,小姨过来了,这是小姨买来的菜。”“好的,放着吧,马上就做菜,很快就可以吃饭。”说着姐姐就忙开了,她忙着煲饭下厨,我则在一旁打下手。我知道姐姐的厨艺是极好的,总能把普通的菜做成像外面餐馆做的菜式一样。

她拿来了高压锅,放水煮滚,把姜切成丝放进水里一起煮,等水滚了就放肉进去,接着放豆腐进去。豆腐白白嫩嫩的,听说多吃豆腐可以美白。快起锅的时候,调好味料,把葱花也放进去,热气腾腾的,那个香,我和凯凯都馋了。

一闻到香味,外甥凯凯就说:“妈妈,好香啊,你又做什么好吃的给我了?”“小葱拌豆腐啊,马上就可以吃饭。你再等等哈,小馋猫。”“嘻嘻,妈妈最好了。”我们都在等待开饭的那一刻,闻到厨房传来的菜香,看着姐姐操劳的背影,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最多一道菜,也就是豆腐了。

爸爸和妈妈都会自己做豆腐。

小的时候,爸妈每天一般会做4板豆腐去卖,我至今都还记得,做豆腐的程序可繁琐了。下午一两点的时候,妈妈就会把黄豆放进桶里,把黄豆用水泡软,等到下午6点以后,就开始磨豆腐了,那时候还是用很古老的石磨,我在放学后,就会帮着把黄豆舀进石磨的孔里,再加水,方便爸爸拉动石磨,碾碎。然后等到晚上的时候,手工拿着装着磨碎的黄豆碎末的布袋加热水做成豆浆,等到豆浆煮滚了,加上少量的石膏放到大桶里,压成豆腐花,再把豆腐花放进一个正方形的框子里,框子里放了装豆腐的白色的布料。上面再加一个板块,放石头压住,第二天,豆腐就成型了。

那时候的一板豆腐,我记得才卖7块钱,如果运气好,买的人多,很快就可以卖完。每天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爸就挑着做好的豆腐每家每户地去吆喝:“卖豆腐了,自己做的豆腐,又白又嫩的豆腐,大家快来买豆腐啊。”

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炎炎夏日,亦或者是下雨天,都是雷打不动。

而有时候,豆腐是卖不完的,爸爸就会把没卖完的豆腐,挑回来,让妈妈给我们加餐,妈妈也是像姐姐那样,给我们做小葱拌豆腐吃,味道至今都还记得,那是妈妈独有的味道。妈妈尝试着煮、煎等方式。如果过节的时候,就会买上肉,回来一起酿豆腐或者打大酿(就是把肉剁碎),一起和豆腐,再加些生粉一起焖豆腐,等熟了,再撒些葱花在上面,色香味俱全,别提有多香了。

我们都特别的爱吃,因为当时的我们,大概一个月左右才能吃上一次肉,所以特别的珍惜。而妈妈怕我们争着吃,担心后面来吃的姐弟没有吃的了,还拿着小碗,装成一碗一碗的,特别是有汤的时候,都分的很均匀。想想,妈妈还真不容易,怕我们说她偏心,所以什么都分的好好的,可能妈妈想,大家都有,就没了那么多的争吵。你肯定想象不出来我们当时有多饿,菜一出锅,总是一抢而光。

而学校的老师也知道我们家的情况。有一次,老师叫住了我,说,吃了那么多家做的豆腐,还是觉得你爸爸做的豆腐最好吃,明天开始让你爸爸做的豆腐卖1板到我们饭堂来吧,他这样每家每户去卖豆腐可不容易了,你可要加倍努力,好好学习,等长大后,好好孝顺辛苦的爸妈。

刚读书的我,真不知道什么是辛苦,只知道爸妈每天都是忙不完的活,每天都很辛勤地劳动,依然还是不够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但是因为学习成绩好,老师就会叫我写学费减免申请书,可以免去学杂费,只需要书本费就可以了。后来,轮到我出黑板报的时候,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感谢国家的关心及帮助》,文章大概内容就是写得到赞助以后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让大家多向我学习。

后来的后来,文科更是突飞猛进,因为语文老师一直都很喜欢我,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在文科上。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读了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也依旧爱好写作的原因。

科学在慢慢地进步,家里也换了电动的豆浆机,更加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爸爸虽然没有做豆腐了,但是爸妈忙碌的身影,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想什么呢,吃饭了。”姐姐对我说。我回过神来,哈哈,好的,装饭去,好香啊。“开吃了,凯凯,快叫你奶奶和爸爸来吃饭吧。”

我们每个人都用勺子盛着小葱拌豆腐汤来吃,“嗯,真香啊,好久没喝过这么好喝的小葱拌豆腐汤了,我可要喝两碗哦。”姐姐看着我们吃得那么香,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慢慢吃,如果喜欢吃,你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做哦,方法很简单的,你都看明白了吧。我点了点头。

后来,我也尝试做过小葱拌豆腐汤,但是始终做不出那种味道。有时候还会特意跑去姐姐家喝她做的小葱拌豆腐汤。

写到这里的时候,一股暖流从内心油然而生,在寒冷的冬天,心里依旧暖阳阳。

【绿松石抒情散文】推荐阅读:

游绿松石城500字作文07-08

上一篇:踏勘证明材料下一篇:抗击新冠肺炎优秀征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