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

2024-09-25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精选7篇)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 篇1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六大优势再造

2011-03-11 09:27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宁波工业如何突破瓶颈,实现优势再造?

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宁波工业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当好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引擎?

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宁波工业如何引领发展,推进宁波城市综合实力位次前移?

……

昨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暨科技奖励大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为宁波工业优势再造明确了路径选择。

“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市委书记王辉忠在会上分析了工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号召全市要树立“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抓活力、抓后劲”的意识,形成“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合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宁波发展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就是工业化,这些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过程。

宁波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工业仍是宁波的“中流砥柱”。

那么,在宁波新一轮发展中,工业的作用为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呢?

工业挑起了宁波经济大梁

加快经济发展,工业是主导。

从1991年到2010年的20年间,除了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宁波工业增加值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而且大多数年份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速。

目前,宁波工业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财政收入中有60%来自于工业企业。

毫无疑问,工业是宁波经济总量和增量的主体、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的主体,是工业经济挑起了宁波经济发展的大梁。

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业是重点。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呼之欲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摆脱对虚拟经济的依赖。可以预见,今后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宁波工业发展实际看,主要还是依赖劳动力和资源要素的投入,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性,但大多通过引进和模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宁波制造”仍处在低加工度和附加值的环节。

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新变化,还是推动宁波经济转型发展,都需要我们以工业为着力点,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警惕“产业空心化”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是关键。

服务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但前提和基础,是工业必须高度发达。没有实力雄厚的工业,就不可能有发育完全的现代服务业,就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这些年宁波服务业规模和比重徘徊不前,既有服务业本身的原因,也有工业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层次偏低的原因。

所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以工业转型创造服务业发展空间,以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升级,相辅相成推进产业升级。

“第四个十年,宁波工业往什么方向发展”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工业结构的演进变化与特征,有三个明显的“十年”。

第一个“十年”,形成了以“轻、小、集、加”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第二个“十年”,初步确立了传统产业和外向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第三个“十年”,建立了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那么,从“十二五”开始的第四个“十年”,宁波工业往什么方向发展,宁波工业优势如何重塑再造?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比如,原有的劳动力优势、低廉的原材料成本优势、低代价的环境污染成本等优势,正在不断弱化和消失,宁波作为沿海地区的先发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也在逐步削弱。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无疑是现阶段宁波工业发展所需,也是新一轮城市竞争所迫。

从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时期宁波工业的重点,要放在着力构建新型临港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上。

会议提出,要放宽视野、拉高标杆,大力实施“4+4+4”产业升级工程,努力实现“一领先五提高”,“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比“十一五”末再翻一番。

-链接

“4+4+4”产业:全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

“五提高”: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高工业有效投资增速,提高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工业生态化水平。

培育宁波工业六大优势

民营经济: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

民营经济是宁波发展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宁波拥有了充足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充满活力的企业家队伍。

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之路,立足互利共赢,注重抱团发展,促进产业联盟,加强产业联动和配套协作,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发展转变。

集群发展:告别传统块状经济

传统的块状经济难以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的载体,要围绕“4+4+4”产业发展目标,加速集聚,打响品牌,增创优势,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加速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空间集聚,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统筹完善公共服务、区域品牌、产业配套等体系,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依托港口、专业市场、保税平台、科研院所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制造业、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创新驱动: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克服科技创新与产业脱节的弊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深入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完善科技投入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应用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开放合作:引进来,走出去,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发挥国际港口城市的特色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千方百计招大引强,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好项目、大项目,有效引领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面向全球配置资源要素,创新“走出去”方式,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

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绿色低碳不仅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节能减排,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完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从被动应付、突击限能限排,向主动应对、科学有序调控转变。

发挥市场机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提高产业能效标准,严把产业准入关口,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服务保障:重在形成长效机制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加大对结构调整、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品牌打造、企业重组等扶持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 篇2

一、宁波出口贸易发展特点

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以后, 宁波的对外贸易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系, 不仅具有了自己的品牌和竞争力, 而且出口贸易也逐步走向成熟。

宁波出口贸易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 宁波市在出口规模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 这也间接的推进了宁波市经济的发展。

(二) 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从宁波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例上我们不难发现, 宁波市早已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换。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在逐年的缓慢增加。我们在评价一个城市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优秀时, 看重的往往是出口工业制成品在所有出口中的比重, 如果高的话, 则可以说明出口商品在结构上一定程度的有所优化。

(三) 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

宁波外贸出口市场的结构大概可以归纳为:一是市场分布的更加广泛, 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的下降, 不断的由大型出口公司转换为密集型更具灵活性的小型出口公司, 每一个出口公司的产品更加的细致。二是出口市场的重心逐渐由东南亚地区向欧美转移, 而进口市场继续以东南亚为主。虽然对欧美地区的出口比重在增加, 但是从欧美进口的比重却在下降, 这样引起的局部贸易平衡问题必须引起宁波市的关注。三是新兴市场总量较小, 扩大份额非常不易。对非洲、大洋洲拉美洲出口比重出现下降, 这说明了在这些地区全面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难度之大。就具体国别而言, 主要以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韩国为主。

(四) 出口贸易方式

出口贸易方式大概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协定贸易、边境贸易、双边贸易、多边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对于宁波而言, 主要表现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方式。

二、宁波出口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着: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S也就是优势主要包括地理优势和产品结构上的优势;W劣势是指宁波市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O机遇是指在出口外贸的过程中, 宁波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T威胁是指国际情况的复杂而对宁波市出口外贸构成的威胁。所谓宁波出口转型升级的SWTO分析就是通过研究宁波对外出口贸易的各种主要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数据实际情况表达出来, 并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 最后再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 S-优势

宁波发展对外贸易出口的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宁波地处中国海岸线中段, 北临杭州湾, 西接绍兴, 南靠台州, 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 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浙东交通枢纽, 沿海有众多优良港口, 其陆、海、空、水交通便利, 有利于贸易运输, 货物往来。同时, 也与上海相望, 能作为其上海对外贸易的一个延伸及补充。

从产业结构上来说:宁波地区的塑机、文具、模具、服装还有地产产业都很发达, 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外贸占有极大的优势, 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相当可观的份额优。

(二) W-劣势

宁波对外贸易出口的劣势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从自身条件来说:宁波处于江南丘陵地区, 自然资源缺乏。在外贸出口发展和资源的却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候就会产生冲突, 主要是在土地和能源已近水资源的缺少所带来的使很多产业生产能力受到制约。另外, 大量出口所带来的资源高消耗、对环保的高压力, 恶性循环, 导致生产成本的不断增高。另一方面来说, 宁波市的对外出口贸易受国外经济。战争的影响, 其内出口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的上涨, 劳动成本不断升高, 各个外贸企业都在受到严重的挑战, 严重影响了宁波外贸企业的积极性和利润空间。

(三) O-机遇

在如今的外贸产业中, 服务外包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对外贸易模式, 并且正在迅猛的发展。而在最近几年, 宁波港口的吞吐量在迅速的增加, 外贸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宁波对外贸易。外资录用和对外经济合作实力在全国同类沿海城市中名列前茅, 越来越多的宁波外贸企业从事服务外包。发展服务外包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提高外贸出口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也是优化外甥投资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方式。宁波市已近开始意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战略意义, 这是对宁波外贸出口的一次重大机遇。

面对这一重大机遇, 宁波市相关负责机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全新的、盎然的斗志来做好服务外包。只有真正的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才能真正的做好宁波市出口贸易形式的转变升级。

(四) T-威胁

入世以来,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 我国进入了贸易摩擦高发期。而宁波市作为我国的出口大市更是首当其冲长期遭受反倾销, 从2011年遭遇反补贴, 再到2012年欧盟对华纺织品的特保争端, 一些国家采取变换贸易保护手段的方式进行贸易救济, 贸易摩擦手段的不断出新, 贸易摩擦波及面的不断趋广, 贸易摩擦的起诉国多的级化, 使宁波市对外贸易出口面临着许多新的威胁。

除此之外, 波市在出口贸易发展上仍然在出口规模、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主体结构等自身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 只注重商品规模的不断扩大, 却没能准确的把握好出口商品和市场的比例结构, 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还有就是出口市场的开拓、队伍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以及国际品牌等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还有就是金融危机时代对宁波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就价格效应而言, 美元贬值在统计上能够显著促进宁波商品出口。所以当美元贬值时, 宁波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反而增加商品的出口值, 尤其是机器、电器设备。第二, 就汇率风险效应而言, 对宁波的机器、电器设备, 纺织原料及其纺织制品和贱金属及其制品出口具有负向影响。第三, 就收入效应而言, 宁波的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外的需求拉动的, 容易受外部经济周期的影响。

SWOT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对宁波市对外出口贸易的各种主要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定性的了解, 并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 再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可以对宁波出口贸易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从而加快宁波出口外贸的快速发展。

三、宁波出口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总的来看, 当前贸易发展挑战大于机遇, 宁波市外贸出口要想继续良好的发展就需要走好贸易方式转型之路、产品结构优化创新之路、市场多元化拓展之路、贸易主体优化提升之路、外贸政策鼓励扶持之路。

(一) 贸易方式转型之路

走贸易方式转型之路就是促进加工贸易的优化升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积极支持鼓励宁波各个外贸公司向自己生产产品的高科技方向发展, 延长家国贸易国内增加值, 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转型。要通过自主创新研发, 在保持宁波市制造优势的同时, 还要形成创造优势。

同时要扩大宁波本身的进口贸易规模。积极打造贸易进口平台, 建设进口贸易服务基地。积极扩大对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进口, 提高宁波各个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加大要素资源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来缓解当前企业发展要素支援紧张的局面。

鼓励优势企业冲出本国, 跨国发展。积极鼓励优势企业适度向外转移一般性加工、制造项目, 利用并购、参股等形式获取境外营销网络、研发机构、生产技术、成熟品牌等适用资源, 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发展成为内外对接的本土型跨国公司。鼓励更多的企业建立境外直销体系,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二) 产品结构优化创新之路

加快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脚步, 加大力度推动出口产品由“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加快传统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加强生产管理, 提高工人的生产技术, 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 同时要积极创新, 争取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 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 提升劳动产品的附加值, 使传统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在全国首批59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 宁海文具基地和鄞州服装基地榜上有名, 应积极发挥示范基地的带动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 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宁波市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继续发挥优势产品作用, 大力推广高科技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强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扩升本身产品的研发、自主创牌、自主营销和低污染、低耗、低碳等“三自三低”产品出口, 不断提高宁波市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 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

(三) 市场多元化拓展之路

稳定传统市场, 拓展新兴市场。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推荐和加强, 多为出口企业出谋划策, 寻找业务扩展的机遇,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专门市场和营销机构, 在确保欧美日传统市场份额不下降的情况下, 同时积极开拓东盟、印度、俄罗斯、拉美、非洲等市场需求相对旺盛的新兴市场。

积极开展国内市场业务, 实现内外需协同拉动。当前, 国内市场需求相对旺盛, 仍存在较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应支持企业到省外设立区域营销中心, 积极建设省外宁波产品直销中心, 同时积极推动大型专业市场到外市创办分市场, 利用专业市场的品牌效应来扩大宁波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 实现内外需的协同拉动。

(四) 贸易主体优化提升之路

提升培育出口专业服务市场的力度。构建具有国内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体系, 重点完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等专业市场体系, 明确重点扶持的贸易行业, 做大做强专业贸易企业。积极培育效益好、活力强的外贸企业。吸引国内外大企业, 引入现代国际贸易企业和中介组织机构, 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 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延伸产业链, 增强研发和营销能力, 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支持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私营企业是宁波市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支持其做大做强。

(五) 外贸政策鼓励扶持之路

金融扶持政策方面:积极争取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宁波市金融办的配合, 加快建立完善的外经贸专业性融资担保公司、外经贸小额担保公司, 创新融资配套服务;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积极向出口企业提供客户及买方银行信用咨询服务。税费优惠政策方面:对经营自主品牌、自主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外贸企业应少聚、多予、放活, 通过减免税费、鼓励创新、扶持创业、拓宽资金投资领域, 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税让薪”等措施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出口配套服务政策方面:继续推进出口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手破壁作用, 健全市级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 完善外贸壁垒破解机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国际展销会, 加快搭建国际市场信息平台, 同时办好消博会、服博会、礼品展等市内重点展会;加大通关软硬件建设, 减少通关环节, 缩短通关时间、降低通关费用, 切实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

参考文献

[1]Economics of Transition;Oct2008, Vol.16Issue4, p583-584, 2p.

[2]Dunning, J.H.and Narula, R., e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3]Government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6.

[4]杨丽华.宁波进口贸易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2009.6.25.

[5]吴莲红.浙江省进口贸易体系构建研究[D].宁波大学商学院.2008.11.

[6]毛光烈.宁波外贸的长相与步法[J].中国海关.2006 (2) :77.

[7]童鑫斌、杨丽华.宁波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研究.2008.11.7.

[8]从外贸大市迈向外贸强市——解读宁波外贸竞争力[N].宁波日报.2009.9.3.

[9]危机考验下的外贸突围战.中国宁波网.2009.7.23.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 篇3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4.0;互联网工业;青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1-0055-05

The track search of transformation of Qingdao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LIU Zhi-ting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Qingdao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Driven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rising. As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fusion experimental zones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Qingdao has Haier, Red collar, Huaren, double star and some other innovative enterprises, which are the integration of typical internet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ed by these enterprises, the track of Qingdao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is: B2C driven mode will transform into C2B mode,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will transform into flat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ial big data will be as the nerve center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standardization system of internet industry, to create a number of internet industry platform and technical training centers,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iffusing little by little.

Key words: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industry 4.0; internet industry; Qingdao city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引领与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蓬勃兴起。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为:在生产方式上,表现为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在分工方式上,表现为服务化、专业化、一体化;在组织方式上,表现为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在商业模式上,由B2C模式转向C2B模式(C为用户,B为企业),更加彰显体验性和个性化特色。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国内外背景与趋势

美国是新工业革命的集大成者,尤其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领域领先于世界。以谷歌、苹果、亚马逊、惠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ICT巨头与传统制造业商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纷纷进军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飞机、可穿戴设备等产业,欲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整合制造业资源与模式,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2012年发布《美国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计划》,在制造业的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前瞻性布局,欲藉此争做全球制造业的新霸主。

德国政府则通过建立部门间的高技术战略协调机制,推动制造业研究与创新工作,意欲通过加快产业升级,保持在机械、汽车、化工等传统制造业方面的优势。联邦教研部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战略,现在已被纳入德国高科技战略2020行动计划,德国超过80%的制造业企业都在实施“工业4.0”的转型升级[1]。

“工业4.0”实质是通过资源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互联网平台的充分整合,以实现从大规模生产到个性化定制,再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模式创新。其战略要点一般归结为一个网络、两个主题和三项集成:一个网络即信息物理系统(CPS)网络,两个主题即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三项集成即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集成[2]。

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国务院2015年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立足国情,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版的“工业4.0”。随后又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特别强调“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而“互联网+”是重要的实现路径。

与德国相比,我国因“两化融合”道路已走了十多年,制造业与互联网发展水平更加平衡。互联网不仅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将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胜负手”。未来全球制造业的较量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传统产业的洗牌已在所难免,因此我国制造业转型既要走“工业4.0”之路,力促“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及“中国智造”转化;同时也要借助“互联网+”战略让互联网企业积极投入进来,用信息化优势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准。

二、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及部分企业的探索模式

(一)青岛制造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基础

青岛尽管城市建置历史不长,但却有一百多年的制造业发展史,尤其在轻工业领域一直具有全国领先优势,解放前与上海、天津并称“上、青、天”。改革开放后涌现的“五朵金花”品牌全国闻名,青岛也因此成为“品牌城市”。良好的制造业传统培育了一大批勤劳实干的产业工人和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成为制造业转型与发展的坚实基础。青岛还是全国最早实施“两化融合”的城市之一,是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指数高达71.2。

青岛正在打造家电、食品、服装、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装备等10条千亿级产业链,2014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700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在全市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工业对GDP增长贡献仍然接近50%,具有率先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工业”政策的环境条件。

青岛市共有工业企业3万多家,大、中、小、微企业并存,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随着人工、土地、能源、物流以及投融资成本的上升,工业平均成本已经高于东南亚、南亚、东欧、南美等国家;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使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成为时尚,大规模生产模式将逐渐被个性化定制模式所取代。成本优势的快速丧失和用户需求的主导性加强使传统工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青岛企业对转型升级的要求日益紧迫。

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市结合“智慧青岛”建设,把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推进工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手段,以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采购营销网络化和装备智能化、产品智商化为重点,提出打造互联网工业强市战略目标,欲借助传统工业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翅膀,加快实现由“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全面转型升级,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

青岛市政府2015年印发了《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立足青岛制造优势产业与品牌基础,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深度应用,实现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演进,智能装备产业跨越发展,新型产业生态基本形成的目标”。互联网工业的实质就是把互联网和工业融合为一个整体,互联网工业可充分体现青岛工业的发展优势,是青岛版的“工业4.0”和“制造2025”[3]。

为营造互联网工业的良好发展环境,破解“信息孤岛”现象,青岛市搭建了多个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工业产业链之间的高效协同。如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云服务平台,可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通过开展智慧试点园区建设,以点促面地推进互联网工业发展新模式的开展等。

(二)青岛优秀企业基于互联网工业的转型升级探索

青岛作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在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工业方面已经具备了先发优势,并涌现了海尔、红领、华仁、双星等一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创新典型,形成了业界瞩目的“青岛企业转型升级群体现象”。在2015年全国首批公布的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青岛市有3个项目入选,也体现了青岛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工业在国内的地位。

1.海尔集团:互联网主导的全方位转型

海尔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品牌和家电业龙头企业,为主动顺应新工业革命潮流,利用10年的时间实施了由传统制造向互联网工业制造的成功转型。借助转型,2014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增长11%,利润增长39%。2015年《互联网时代家电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模式》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管理创新一等奖,“人单合一双赢”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模式获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

海尔的转型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生产领域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完成了管理上的转型。可归纳为四大方面转型:一是制造方式转型;二是市场导向转型;三是商业模式转型;四是薪酬体系转型。

第一,制造方式由传统向智能工厂和互联工厂转型。海尔已在青岛、沈阳、郑州、佛山等多地建立起智能工厂,实现用户、产品、机器、生产线之间的实时互联。如海尔沈阳电冰箱智能工厂一条生产线可支持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大规模定制,1万多个传感器保证了产品、设备、用户的实时沟通;海尔佛山洗衣机互联工厂以创用户最佳生活体验为核心,实现了产品定制的全程可视化,让用户从单纯购买者成为产品的“创造者”和“质检员”。通过制造方式转型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总体效率提升20%。

第二,市场导向由竞争力主导向用户主导转型。传统的市场以竞争力为导向,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在市场上占有有利地位。互联网把企业从封闭变成开放,用户成为市场导向的关键,用户流量、用户黏度和用户规模成长成为三个重要因素。海尔通过“众创汇”的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实现了与用户零距离对话。用户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产定制产品,也可以提出产品创意,由系统优化出产品方案。

第三,商业模式由传统的串联流程向互动式的并联生态圈转型。海尔借助互联网的作用实现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组织结构由原来的科层制转型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建成并联的生态圈,实现了“共创、共享、共治”:共创,共同创造用户价值;共享,生态圈都得到利益;共治,共同来治理,共同来解决问题,共同发展。

第四,薪酬体系由企业付薪向“用户付薪”转型。用户付薪是管理转型的主要驱动力量,大大激发了平台主、小微主、创客乃至用户的主动性和创造力[4]。

2.红领集团:大数据引领的个性化定制

青岛红领集团经过12年的探索,投入2.6亿元资金,通过C2B商业模式,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将6000人企业规模降为以3000人为标的,实施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工业化制造,完成了从服装企业到数据型制造企业的转型,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定制的服饰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酷特智能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在数分钟内拥有自己的版型,还可以在网上自主设计、选择款式、面料等等,只需7个工作日就可收到自己定制的西装[5]。

在管理上实施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反向整合组织资源、以节点管理为核心的组织再造。由层级化管理转型为平台化管理,将原有的30多个部门整合为6大中心进行协同管理。建立起以客服中心为神经中枢的管理模式,用户的需求全部汇集至客服中心,再由客服中心点对点直接下达指令。管理者承担的多是服务和支持工作,以消除运行过程中的瓶颈。通过转型极大地提升了红领集团的运行效率,2014年公司的利润实现了150%的增长。

3.其他优势企业:各具特色的转型升级模式

(1)华仁药业的立体仓库与智慧物流。华仁药业成立伊始便应用了先进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在二期建设的时候又投建了自动化立体仓库和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将电子监管码系统和立体库系统的集成,实现了信息流和物流的无缝链接。应用MES系统与入库作业相连,成品发货由ERP系统发出销售出库指令,整个出入库的过程贯穿着条码技术与电子监管码系统,并可作为药品追溯的依据;2014年通过生产制造体系的资源优化配置、在线监控和数据采集,使立体仓库库容提升了3倍,作业效率提升了100%。

(2)中车四方的五大系统平台。中车四方通过两化融合实践,建成了五大平台系统:以ERP为主的经营管理平台;以MES为主的制造管理平台;以PDM为主的研发管理平台;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运维管理平台和全面质量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公司还设立了多维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平台和数据中心,建成了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和IT治理架构,成为中车系统唯一一家“数字化工厂”试点单位。

(3)双星集团的O2O模式。双星集团通过实施“星猴战略”,建立了可共享的信息、产品、交易、金融等线上平台;实施快速装配和修理的E2E (路上路下) 模式,建立高速路上通达全国、高速路下无处不在的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灵活、快捷的优质服务,并可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方案。

综合以上企业的经验,建设互联网工业,实现转型升级,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实现智能制造;核心是依靠工业大数据进行机机、人机的连接,进而将设计、制造、供应链及分销以数字化的方式串联成有机整体;最重要的思维转变是经营模式由原来B2C模式转变成C2B模式,这样的转变能够满足柔性的个性化定制;最可靠的保障是管理模式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组织结构由原来的科层制转型为并联的扁平结构。

三、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及路径

要全面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广大企业是“突击队”“主力军”,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致力于搭建营商环境,切实消除阻碍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限制,提供后勤保障。在战略执行上应充分考虑到青岛中小企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技术研发实力不足的特点,采取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由点逐渐向面扩散的“渐进式”发展策略。

(一)“由点带面”引导制造业企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

青岛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尚处于“工业3.0”乃至“工业2.0”阶段。新工业革命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既可能是巨大的机遇,也可能是生死攸关的挑战。从互联网工业的属性来看,并不排斥“工业3.0”乃至“工业2.0”阶段的企业实现转型,互联网的应用是可以“+”到这一层次的企业中的,前提是这些企业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制造方式,以海尔、红领等企业为示范样板,创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的组织机构模式和企业文化,逐步探索不同的生产特点实现智能的、高效的、个性化的、自组织生产方式的模式,并在实施中利用扩大生产与技术改造的时机,加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引进,由点及面实现以互联网思维和大规模定制模式进行流程再造,进而实现向互联网工业的转型,全面提高生产效率[6]。

(二)重视工业大数据的神经中枢作用

管理的本质是数据,没有数据,ERP、MES等管理应用系统以及精益管理思想都无法落地,科学管理则无从谈起;没有工业大数据,互联网工业也是无水之鱼。在互联网工厂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供应链数据、市场数据等等都非常重要,都是企业的“工业大数据金矿”,也是企业的价值体现和核心竞争力,“金矿”的开采能力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潜力。在互联网工业框架下,这些大数据将成为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最具价值的底层平台,一系列的经营和服务都要构筑其上。

扶持一些第三方公司和骨干企业建立大数据中心、智能制造中心、云计算中心,以低价补贴的方式为一些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推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高ERP、MES、PLM等软件系统在制造业企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加强精益生产、工业工程等管理科学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将工业大数据作为生产的神经中枢,从而对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有效支持。

(三)建立健全互联网工业标准化体系

互联网工业要的不仅仅是高效率,更要高精度、高标准。标准的作用在于引领创新、保护创新。目前,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而言,由于缺乏标准体系,大都自成体系,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利用。发展互联网工业必须标准先行,企业间要互联互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作为互联网工业企业,从数据采集点,到整个网络、云平台、数据中心、全连接,也都需要统一的架构和接口的标准化。

根据工信部数据,仅智能制造标准就包括总体标准、设备/产品标准、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标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标准、工业云和大数据标准、服务型制造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七大领域1064项标准,这些标准有的已经制定,有的正在制定,有半数尚未制定。互联网工业标准化建设是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组织业内专家与企业,加快成立互联网工业标准化制定与咨询委员会,进行互联网工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咨询与推广,建立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工业标准体系,并利用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的平台广泛探讨与宣传。破除“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现象,推动关键技术、源代码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进一步争取将企业标准纳入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奠定青岛市作为世界互联网工业发展与标准体系重点城市的地位。

(四)打造一批互联网工业平台和技术培训中心

互联网工业将把大部分制造资源、企业资源连在一起,迫切需要政府从整体宏观战略上予以规划、引领和支撑,为全市制造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力、更加智慧化的发展环境与良好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使资源不仅仅在工厂内进行优化,更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最优配置,无论大中小企业都可以从中受益。

应充分利用中国机械研究院青岛分院、西北交大青岛研究院、哈工大青岛研究院等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具有自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培训中心,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形成符合制造业转型发展要求的互联网工业培训高地。

[参考文献]

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49-66.

张曙.工业4.0和智能制造[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8):1-5.

何方竹.互联网工业会出现“青岛模式”吗?[J].中国经济周刊,2015(10):73-74.

宋鑫陶.互联网工业的青岛“风向”[J].商周刊,2015(22):21-23.

周路菡.红领的“互联网工业”新模式[J].新经济导刊,2015(9):23-26.

郑永丰.青岛“互联网+工业”模式的实践及启示[J].科学中国人,2015(10):191.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篇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XX工业转型升级(范文) 篇5

XX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坚定地走“扩张总量、调整结构、集群发展、提升效益”的发展道路,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强力推进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全县规模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经济取得了在搏击中奋进,在跨越中争先的可喜佳绩。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工业要实现可持续跨越发展,还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11月中旬,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市、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精神,我们与熟读部门一起深入到企业,对XX工业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型升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围绕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供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工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十一五”XX工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4.42亿元增加现在的26.5亿元,增长了近6倍之多(预计2011年全县规模工业可实现增加值26.5亿元,年均增长43.1%。)。今年1-9月,全县共有规模企业7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增长33.67%;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95亿元,增速24.3%,增速全市排名第四;实现销售收入45.25亿元,同比增长38.97%;实现税收1.6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46.56%。截止目前,XX工业经济仍然是

县级财政与税收和主要来源。

(二)重点产业分布及比重

冶金——全县铁合金行业有14家企业,共有37台电炉,装机20万千伏安,年生产能力30万吨,铁合金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达到50.5%。水电行业——全县共有电站166个,总装机负荷为28.6万千瓦,已占全县可开发水能储量39.38万千瓦的72.5%,水电资源开发殆尽。电力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8%。煤炭行业——全县煤炭行业有有61家企业,62个采矿证,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煤炭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20.7%。建材产业——全县建材行业有190家企业,建材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0.7%。水晶宝石——全县水晶宝石行业有13家企业,年生产能力水晶500吨、宝石900吨。水晶宝石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3.6%。纺织行业——全县纺织行业有5家企业,装机规模4万锭。纺织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1.5%。其它行业——全县其它行业有5家企业,其它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5%。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属山区小县,工业发展一度在粗放中快速发展,结构型矛盾突出,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而目前又没有形成有新的后续的经济发展支撑,我县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存在以下问题,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产业单一,尚未形成聚集效应,发展后劲欠缺。我县现有产业多数是资源型企业和承接发达地方的产业转移而来的两头在外的产业。生产都相对粗放,受制约因素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差,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相互的支撑,如果遇到危机,整个行业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2、研发能力不足。全县规模以上的企业中,仅有3家企业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多数企业的停留于模仿式生产,科技含量低,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研发团队。

3、技术人才缺乏等。企业中普遍反映出劳动力缺乏,特别是进行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性工人更是不好找。

4、存在政策不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凤凰煤业集团的瓦斯发电项目虽然全部建成,但由于上网电价几经协商,仍没有达到国家文件规定的定价水平,企业发电后反而亏损,影响了企业发电的积极性。虽然瓦斯发电具有技术成熟,发电稳定的优势,但企业目前除供自用外,都没上电网。发电机组三分之二处于闲置,抽取的瓦斯也只得排放到大气中。瓦斯发电是无污染、高稳定的发电项目,如果上网电价扶持政策能到位,全县还可有5万装机瓦斯发电能力可供开发利用,这相当于XX水电装机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原因分析

1、思想不够解放。企业主中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的人不在少数。只求眼前的最大利益,不谋长远巨大的发展。认为自己的人管起放心,依赖于落后的家族式的企业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舍不得在创新、研发、引进人才上投入。企业中很少有像一名公司那样,拥有较多高学历人才。

2、工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保障弱化,仅有的微弱优势渐失。一是能源保障优势弱化。我县作为工业占比50.5%以电力为唯一能源的冶金企业,原有地方电网已收归国网,地方几无调配定价能力,冶金行业受能源制约和产业政策的限制,生存发展空间大受挤压,其支柱地位岌岌可危。二是矿产资源优势有限,土地资源受制耕保红线。就目前来看,我县煤炭资源企业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成本和风险都在增大;石材矿山也明显资源不足;企业对 3

发展前景看淡,不愿意再投入,多投入,安于现状。三是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我县现有的劳动力价格逐步与外地接轨,与往日相比不再廉价。

3、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企业面临严峻形势。国家对铁合金、煤炭企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对环保工作力度的日益重视,都一致对准了高载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财政政策的收紧,都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下降,看淡前景,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4、劳动人才的培养不足。一方面现有企业仍未能摆脱粗大笨模式,需要具体力的劳动力,而现有的独生子女不能适应。二方面即使有的企业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他们又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型工人,我县人才市场很少有这方面的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促发展。政府在企业的转型升级中,没有必要规定或者强行要求企业如何做。一定要遵循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不仅是现在和今后“十二五”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给各类企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首先,政府要制定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其次,制定基本的工业标准。三是对于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和行为,应该制定鼓励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税收减免。

企业是投资发展的主体,理应在转型升级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我县目前各种生产要素相对优势都在弱化的情况下,就是要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从过去更多依靠资源、依靠廉价劳动力、依靠大量消耗各种物质资源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齐步转”,或者向同一方向、按照同一技术路线“复制升级”。各个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4

选择必然各不相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们中的大多数会走上符合实际和具有可行性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道路。

(二)主动融入成渝和攀西经济圈,寻找培育新产业亮点。新兴产业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建议县委、政府要专门责成有关部门针对国家对成渝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的发展扶持政策,专题进行研究,反复论证、考察、调研。积极探索,找准切入点,寻找关键链,承接新项目,打造产业链,主动融入求发展。最终通过组织制定规划的部门和企业一起,引进产业,形成支柱,建成XX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三)努力促进环境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是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对转型企业在政策适用、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积极帮助企业积极向上级争取扶助专项资金。尽可能地帮助企业减小转型升级及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对于国家扶持企业政策,切实做到落地生根,不打折扣。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发展平台。

二是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在土地方面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倡导零地技改。在资金方面,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创新金融服务。在电力方面,促进加快电网改造,增强电力配送能力。在人才方面,探索培养、引进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模式和流动机制,满足企业需求。

三是联合互补,着力提升企业应对能力。由政府支持,企业自愿,完善和加强行业协会协调自律功能,努力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企业间联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发展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对冶金、煤炭、石材产业,实行兼并联合,组建集团,实现产业优势的快速扩张,依靠集团带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总之,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抓机遇,勇挑战,促转型,就一定能够实现XX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县各项事业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XX县工商联

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 篇6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处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的冲刺阶段,来浙江调研并作重要讲话,特别要求复工复产要化危为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重构,包括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布局,作出具体而明确的指示。我的理解,核心就是要求我们应对危机、化危为机、抢占先机。

一要应对危机,防范化解国际疫情蔓延的风险。当前企业面临的危机主要有:一是市场销售不畅风险,受疫情扩散影响,外部市场萎缩,出口受阻,订单大量下降、取消;二是供应链中断风险,各国为控制疫情传播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和交通运输,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生产供货不足;三是产业链断裂风险,部分行业核心技

术、装备和高端材料、零部件存在“卡脖子”现象,疫情促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链重塑,甚至“去中国化”;四是中小企业资金链风险,受成本上升、市场销售不畅影响,企业库存积压、收益下降、现金流减少,资金周转困难;五是核心岗位人才进不来的风险等。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两手硬、两战赢”的要求,积极应对危机,严格落实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措施,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二要化危为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这也给我们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全球投资避风港和人才蓄水池、加快海外投资并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地位等带来新的机遇,包括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台套的推广应用、产业链的布局、进口替代等等。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关键核心科技攻关和核心

领域技术产品推广应用,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三要抢占先机,争取更多领域成为“重要窗口”。我省在数字经济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我们要全面梳理各自领域的“金名片”、新亮点、新优势,以一张张标志性引领性的“金名片”支撑起“重要窗口”,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走在前列。如在高站位建设改革强省方面,要深化“亩均论英雄”、科技体制改革等,以改革促动力、激活力;在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方面,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示范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标志型工程建设,加快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高起点建设网络强省方面,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标志性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三区三中心”。在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方面,面向未来谋划

布局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多领域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平台。

二、充分肯定去年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取得的成绩(略)

三、科学研判当前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困难和机遇(一)从全球市场看,新冠疫情加速扩散,企业在产业链配套、订单出口、资金链方面遭受了较大冲击。传统制造行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遭受了首当其冲的影响。一是工业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二是产业链配套阻断制约产能发挥。部分企业原材料或核心零配件存在较高断供风险。三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企业资金链风险。

(二)从国内市场看,短期供需失衡、长期有效需求不足,工业经济承压较大。一是生产增速回落较大。二是企业亏损面较大。三是用电增速大幅下滑。

(三)科学 应对,在大势大局中抓住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一是疫情短期冲击不会改变我省经济增长的正常轨道。二是疫情短期冲击不会改变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疫情冲击带来了产业链、供应链修复和调整的战略机会窗口。四是国家一些改革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动 四、全面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 2.0版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已连续开展了 3年,在平台整合、空间集聚和低散乱企业整治方面强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今年开始的新 3 年,要着重在质量、效率、动力提升上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全面实施改造提升行动 2.0 版。2.0 版的内涵概括起来讲就是“五化二链一市场”:即推进传统制造业集群化、数字化、服务化、品质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和多元化、数字化的供应链,支持企业推进数字化营销渠道改造拓市场,努力创建全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先行区、示范区,为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力争到 2022 年实现:一是集群化改造方面,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重点行业全覆盖;二是数字化改造方面,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三是服务化改造方面,重点行业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全覆盖;四

是品质化改造方面,“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五是绿色化改造方面,现有标准下的“低散乱”企业全部出清,今年要实现亩均税收 1 万元以下的低效企业全部出清。重点要抓好五个“着力”:

(一)着力帮扶企业应对当前危机。一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要在贯彻为企业减负 2700亿元的基础上,实施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1500 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是要加强政策执行的跟踪、储备。全程跟踪各项企业减负政策落实情况,确保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诉求,适时制定出台新的政策,加大逆周期的调节力度。三是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精准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依托税务、海关、电力等部门数据,开展产业链运行态势监测预警,分级分类防范化解风险。四是做好资金支持工作。积极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列入国家政策支持清单,力争为小微企业争取到更多资金支持。五是帮扶企业拓市场。继续深化“百网万品”拓市场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全面实现营销模式数字化提升,加大浙江制造精品的推广应用力

度,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今年,省政府与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启动实施浙江制造拓市场“春雷计划”,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抓实抓好。

(二)着力推进国际化的产业链布局重构。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推动我省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二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建立科技攻关与产业链安全专班,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开展攻关,有效防范化解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核心技术断裂等风险,坚守安全生产底线。三是抓好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进口。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窗口期,想方设法争取多购进过去想买而难以买到的关键核心技术、高技术产品、核心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四是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布局建设力度,推广应用核心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五是深化产业链全球精准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国际并购,共建科创平台,优化产业链国际布局,加强“一

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强化重要资源、技术、产品多元化供应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合作与治理,提升供应链节点安全。六是抢先布局进口替代。借鉴华为“备胎”计划,在前期数字经济产业进口替代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实施传统制造业重点行业进口替代系统化方案,全力推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的推广应用。

(三)着力增 强企业竞争力。一是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一企一策,精准点穴式地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国际国内并购重组。二是加快实施“雏鹰行动”。千方百计创造更好产业生态,推动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抓好重大项目投资。着眼于补链延链强链,重点推进 100 个左右引领性重大项目,带动实施 2000 个左右重大产业项目,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撑作用。四是提前谋划填补国际市场空白。抓住疫情结束后的市场填补契机、转型升级契机和产业出海契机,抓紧谋划我省产业发展,提升海外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9(四)着力提升平台 能级。一是大力推进平台整合。全面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通过要素集聚、机构精简、职能优化,实施竞争性的差别化政策供给,打造高能级平台。二是创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抓紧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评价标准,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遴选创建一批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高能级平台集中。三是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把小微企业园建设作为解决小微企业“低散乱”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开展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工作,探索小微企业园综合能源供应改革试点,降低运营成本,加快创建数字化园区,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能力。

(五)着力推进产业改造升级。一是积极开展工业土地全域治理试点。玉环通过改造提升,建设 59 个小微企业园区,实现小微企业全部入园发展。宁波鄞州今年开始工业土地全域治理试点,力图闯出一条新路。要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类似试点,研究制定相关标准,探索经验。二是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研究制定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四个百项”省级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鼓励和支持省内智能制造装备、软件企业牵头制定智能制造标准,遴选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面向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地区,试点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三是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全面开展品质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引领工程,积极构建覆盖主要产品与国际接轨的“浙江制造”先进标准体系,推动“浙江制造”认证国际互认。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打造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四是加快推动绿色制造。推进实施绿色制造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鼓励各地开展绿色供应链建设与管理示范,实施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通过设计、制造、供应链、园区管理等全流程推动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五是加快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全面摸排低效企业和“低散乱”企业基数,研究制定整治提升的细化方案,按照绿色化改造的时间节点抓好落实。

五、协同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一要形成工作合力。省转升办要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工作清单,明确任务内容、完成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抓好工作组织实施;要鼓励各地在 1.0 版的基础上,探索 2.0 版新经验,6 月底前研究提出 2.0 版的具体标准体系。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作,通力配合,加强指导服务,推动各地完善工作举措和配套政策。

二要创新政策措施。经信、科技、人力社保、商务、金融等部门,要加快落实疫情防控、稳企业防风险的各项政策,全力推进省科技攻关与产业链安全工作专班组建运作,加大科技攻关、产业链构建、融资畅通、国际并购重组、人才引进培养、项目落地等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用能、用地、排放等资源要素保障力度。

三要畅通帮扶渠道。充分发挥企业服务综合平台的作用,建立三级联动的长效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流程的服务。加快开发应用企业码,并首先在制造业企业中推广应用,不断完善企业码功能,打造政府和社会了解企业、服务企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 篇7

关键词:孝义,工业转型,途径,对策

资源型城市转型可以概括为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转型两方面。资源开采加工业是资源型城市的主体产业类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破解产业结构性矛盾制约, 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和升级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和重要支撑。本文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点市孝义为研究对象, 探索推动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型工业产业向多元化的产业经济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一、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工业转型就是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加快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实现向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务化发展转型。工业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 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 实现工业内部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和市场结构的优化升级。就资源型城市而言, 工业转型升级指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 主要着眼于工业产业演进和发展的供求因素、包括工业产出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动、调整和优化, 如高附加值导向的产出结构转型、高新技术导向的技术结构转型等。转型方向或是旧产业退出、新产业替代、或是通过技术升级完成产业升级, 主要表现为产业类型或产业发展阶段的转变。通过工业转型升级, 可以使资源型城市逐步摆脱单一资源依赖型的工业产业体系对不可再生、耗竭性资源的过度依赖, 规避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而可能给城市带来的产业衰退或破败, 确保城市持续、稳定、良性地发展。

二、孝义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孝义作为我国首批50个重点产煤市和山西省十大产煤市之一, 依托区域资源禀赋, 形成了以煤炭资源开采初加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 “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资源环境不堪重负,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自上世纪80年代起, 孝义开始实施了工业转型的探索实践, 通过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提升传统工业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 工业转型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仍面临诸多问题,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 工业产业层次低、结构不优

目前, 孝义工业产业结构仍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从企业角度来讲, 在产业链上分工地位较低, 处于产业链中端和高端的企业相对较少, 基础原料型、装配型企业比重较大, 产品附加值不高, 具有高层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从产业角度来讲, 主导产业扩散带动效应小, 其前后向联系效应较低, 传统产业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支撑力仍显不足。同时, 新的接续产业正在起步阶段, 在工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新科技产业、创意文化产业以及高端现代服务业处于破题阶段, 远未形成现实生产能力。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极易受到外部市场变化的冲击, 工业经济增长对市场需求拉动和价格推动的依赖性仍较强。

(二)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亟待加强。受工业产业结构偏重影响, 孝义能源消耗量和工业排放量相对较高, 大气、水环境进一步改善的压力较大, 全市一级以上天数、二级以上天数都还是低水平的, 如果把PM2.5列入统计, 环境形势更加严峻。现有工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加之, 全市部分工业装备水平不高, 环保设施相对落后, 给节能减排的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显现, 已经成为当地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刚性约束。

(三) 技术性、体制性要素支撑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较差, 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之间技术、信息沟通网络不健全, 区域技术协作水平较低, 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尚不完善。人才短缺, 专业配置不均衡, 随着工业转型园区的建设和项目的推进, 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刻不容缓。资金压力较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导致部分重点调产企业处境艰难, 一大批技改资金迟迟不能落实, 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原材料、电力、运输、项目建设用地等生产要素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孝义破解要素制约的办法还不够多, 促进工业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的管理手段亟待充实。

三、孝义工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立足省情、市情, 制定完善的转型发展战略, 是促进孝义工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针对孝义工业转型中遇到的障碍,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应更加注重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比重的提高, 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 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清洁安全发展, 更加注重园区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 确保孝义工业转型步入良性轨道。

(一)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针对资源型地区工业结构单一的状况, 孝义应进一步加大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力度, 着力构筑主导产业多元化的现代工业体系, 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部门的依赖。

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是孝义工业转型的“重头戏”。孝义工业转型应以整合、兼并重组为手段, 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产品更新换代, 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全力推进资源整合矿井投产达效, 重点培育百万吨级的现代化煤炭生产骨干企业, 提高煤炭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推进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依托新型煤化工园区, 做大企业规模, 突出化产精深加工, 加快焦化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集聚, 形成“焦化并举、以化为主”的产业格局。提升冶金工业发展层次。突出企业大型化、装备现代化和布局基地化, 以铝材、镁合金、钢铁行业为切入点, 加强相关产业的多元化经营, 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 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电力工业优化升级。立足省内外用电市场, 充分利用孝义矸石资源和焦炉煤气资源等综合优势, 淘汰落后产能, 科学规划电源布局。鼓励特色材料行业延伸加工, 支持高新技术材料行业规模扩展, 加快形成孝义新型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

2. 培育壮大接替产业。

孝义工业转型应以接替及新兴产业发展为突破, 发挥创新引领、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的作用, 努力培育壮大接替产业, 加快主导产业更替, 实现接替产业规模化发展, 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升传统煤化工, 发展新型煤化工。围绕“气、醇、烯、苯、油”五条主线, 做大做强煤炭焦化产业链、稳步推进煤炭气化产业链, 积极筹划煤炭液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坚持高端化、系统化、成套化方向, 强化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本地煤炭、焦化、化工行业的比较优势和汽车零配件制造、新能源等行业的后发优势, 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产业转移为契机, 建设孝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为导向, 以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二) 发展绿色低碳工业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趋强化对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提出了紧迫要求。孝义工业转型应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清洁安全发展,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节能减排, 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

1.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形态和产业发展模式, 从企业、行业、园区等多层面, 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把循环经济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主要手段,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循环发展。煤炭行业, 构建“以煤为基, 煤电一体化, 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的多联产”;煤化工行业, 构建“煤焦化、煤气化—能源化工、化肥、精细化工的延伸产业链”;冶金行业, 构建“以铁元素为核心, 能源循环利用, 水资源循环、固废及废酸、废油”循环;电力行业, 构建“以煤矸石、粉煤灰利用为重点的煤—电—建”循环。加大循环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 开展清洁生产, 延长煤电材、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煤电铝等资源循环产业链, 提高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强伴生矿及尾矿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把循环经济作为新产业、新项目的准入门槛, 作为资源配套的优先领域, 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园区、铝电化产业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通过园区辐射, 逐步形成“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互动格局。

2.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切实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格执行区域高能耗总量控制和新上项目节能总量前置审批, 限制和改造“两高一资”项目, 综合运用经济、技术、管理、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强力推进重点工业行业和重点工业领域的能源节约。积极推广应用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煤粉锅炉, 替代燃煤工业锅炉。加快实施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工程等节能项目。完成焦化、洗煤、建材等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环保模范企业创建工作。强化结构减排, 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 以规划环评、产业准入为手段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强化工程减排, 实施重点工业行业脱硫、脱硝“双脱工程”。实施火电行业废水零排放工程, 加快电力、焦化、钢铁工业企业污水深度处理, 基本实现污水闭路循环不外排。强化管理减排, 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监查力度, 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

(三) 注重项目企业园区建设

发挥项目带动、企业引领和园区承载作用, 积极实施重大调产项目, 培育转型龙头企业、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加快推动资源型地区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

1. 以转型项目为抓手, 引领工业转型方向。

按照“策划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搞好大配套、形成大格局”的思路,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 建设一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以金晖冀中能源煤机制造项目、山东信发铝系综合循环项目、山西华夏动力车有限公司100万套电动农用车电机及电池生产项目、金岩煤化工集团500万吨新型煤化工精深加工等项目为标杆, 同时力争引进一批新能源、生物制药、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项目, 把项目高端化作为孝义工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扎实推进转型项目大攻坚。

2. 以企业建设为重点, 优化工业组织结构。

在规模经济行业, 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型企业。推进煤、焦、化、电、冶等相关产业一体化, 建设大型资源型产业基地, 深化煤炭化工企业的联合重组。围绕园区,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和支持一批外向型企业。鼓励资源型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扶持发展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 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

3. 以园区建设为核心, 推进工业集群化发展。

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经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市场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 围绕“煤焦化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煤铁钢一体化”, 全力打造新型煤化工园区、化工产业园区、高科技产业园区, 使园区成为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大集聚的载体, 成为高新技术、新产业的高地, 成为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平台, 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产业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园区发展体系。

四、促进孝义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 配套的体制机制建设必不可少。针对孝义工业转型支撑能力不足的困境, 应从以下两方面切实加强。

(一) 营造促进工业转型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服务职能。在与吕梁及全省规划对接的基础上, 制定全面系统的孝义工业转型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建立优化环境的监督制约机制, 搞好协调服务, 制定操作性强的激励约束办法, 强化各级各部门为工业转型发展的服务功能。加快行业协会组织建设, 通过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组织, 发挥协会作用, 架起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 为促进工业转型创造条件。创新政府管理手段, 通过采用系统工程等方法, 从工业转型项目筛选、布局、建设以至达产达效, 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确保项目对区域产业的高匹配度和项目的成功率。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工业运行监控体系, 加强对工业整体运行的适时管控和事前、事中、事后检测分析, 保证工业协调有序健康运行。建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引导企业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

(二) 加大对工业转型的政策支持

加大对孝义工业转型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孝义新型煤化工园区、化工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全部纳入省级重点园区建设规划。以园区为依托, 合理调整产业功能布局, 扶持孝义新型煤化工、铝系深加工并带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接续替代产业, 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 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建议适当调整孝义上缴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地方分成比例, 为孝义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实施沉陷区治理提供更多的资金帮助。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矿业用地整合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政策, 确保工业转型项目用地及时落实, 之后通过土地整理复垦,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孝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 将孝义建成促进山西与长三角、珠三角合作的重要平台, 为带动孝义工业转型提供强大引擎。

参考文献

[1] .闫二旺等.孝义市循环经济与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1.10:11-13

上一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编制的几点建议下一篇:兼职教师教育寒假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