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2024-07-12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共8篇)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1

2008年,我县按照省、州政法委的安排部署,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政法队伍,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南华做出贡献。现将南华县2008年1至10月政法队伍建设工作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政法各部门

共有编制347人(其中,行政编制322人,事业编制21人,工勤人员4人),在职在编人员326人,其中,法院55人,检察院40人,公安局185人,司法局46人,政法委机关11人,610办3人。从政治面貌上看,中共党员有222人,占总人数的68.1%;从男女比例上看,妇女干部有63人,占总人数的19%;从民族比例上看,少数民族有110人,占总人数的33.7%;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有85人,占总人数的26%,31岁至40岁有120人,占总人数的36.8%,41岁至50岁有103人,占总人数的31.6%,51岁以上有18人,占总人数的5.5%;从文化结构上看,研究生1人;本科152人,占总人数的46.6%;大专有160人,占总人数的49.1%;大专以下有24人,占总人数的7.4%,文化层次结构有所上升,年龄结构更趋于年轻化。2007年,共有21个集体受到了各级的表彰和奖励(其中:国家级表彰1个、省级表彰2个、州级表彰2个、县级表彰16个),67名个人受到了各级的表彰和奖励(其中:省级表彰3名、州级表彰9名、县级表彰53名、二等功1个、三等功。

二、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自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在州政法委、县委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导下,县委政法委根据政法各部门的工作实际和特点,指导督促政法各部门认真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相继制定了政法部门总体实施方案和切合各部门实际的实施方案。在大讨论活动过程中,组织督促各部门严格按照方案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认真进行了自学、集中学习、讨论座谈。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按阶段性要求撰写好心得体会文章。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整改。特别是在征求意见阶段,各部门根据工作的范围和对象,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征求意见热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扎扎实实进行了整改。8月份以来,政法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了“回头看”工作,对活动中征求到的意见建议采取得力措施进行落实整改,目前绝大部分已整改落实到位。对个别需在今后工作中逐步整改的分别制定了整改方案,正在分步落实。政法各部门还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经常性的学习、征求意见、争先创优等制度,建立了党组织、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促进了各项工作,使广大政法干部素质明显提高。

(二)继续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促进执法公正。为解决政法各部门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南华县政法各部门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它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抓好抓落实。同时,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公正执法的良好舆论氛围,把全体干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执法思想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的满意率进一步提高的目标上来,落实到执法的具体行动中。同时,政法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政法系统全体干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公正执法能力明显提高,机关干警宗旨观念更加牢固,勤政意识明显增强。树立了良好的政法干部形象。

(三)坚持以人为本,持之以恒地抓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抓队伍建设关键在班子,基础在干警,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我县政法系统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干警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一是抓好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廉洁自律教育,有的放矢的开展形势教育和学习先进人物的教育活动;二是抓好干警的岗位学习培训,政法各部门在经费极其紧张的现状下,仍挤出专项经费用于干警参加各级举办的培训。全力支持干警参加专升本学习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新形势下适应新任务打好基础。三是为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需要,狠抓干警业务技能培训,现70%的干警能驾驶汽车。四是努力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工作。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精神为指导,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排查化解涉法涉诉非正常访为重点,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司法机关的反腐倡廉工作,政法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警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案件质量稳步提高,为建设“平安南华”、“和谐南华”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政法干部队伍活力

1、落实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今年以来,我们狠抓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的落实,政法

委领导率先垂范,每月到联系点调研至少在一次以上;政法各部门领导也按照制度要求,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点,检查工作,了解困难,查找问题,把基层联系点工作作为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加强政法队伍作风建设。近年来,我县相继在政法队伍中开展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公正执法树形象活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以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加强了政法队伍建设,使全县政法干警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在政法队伍建设中,我县要求政法各部门认真组织好干警的政治思想学习教育,强化宗旨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把严肃公正执法责任落实到执法人员身上,保持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县委政法委机关率先垂范,带头讲政治,强化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和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表里如一;坚持雷厉风行,对安排的工作按时完成;坚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与人为善;坚持吃苦耐劳的作风,耐得住清贫;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杜绝吃拿卡要现象,时时处处维护政法委的良好形象。政法各部门针对干警作风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队伍作风建设。县法院在工作中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设立征求意见箱,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在队伍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县司法局在系统内进行业务培训考核,提高司法干警素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切实解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和纪律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

3、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促进队伍规范化建设。县委政法委机关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了政法委考勤制度、值班制度、廉政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工作制度,用以规范机关干部言行,使干部职工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检察院、法院实行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制度;制定一岗双责制度,推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使各项工作能够有章可循,促进了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四)落实从优待警政策,认真做好物质保障

政法干警生活比较清苦,为解决干警后顾之忧,让大家安心工作,我县政法系统从现有条件出发,认真落实从优待警,先后从省、州、县财政和上级各部门争取资金,建盖了法院、检察院综合楼,龙川派出所已顺利实现了整体搬迁,并逐步解决干警的住房困难。2008年9月,在州委政法委及政法委王书记的关心帮助下,向州政法委争取资金8.5万元(其中,岔河村委会基层建设0.5万元、龙川派出所建设5万元、政法委机关改善办公设备3万元)。县财政在资金调度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优先拨付政法各部门工作经费。为全县政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经费保障。

二、政法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县的队伍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党和人民的期望及上级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和思想观念与新时期政法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政治理论水平、文明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仍存在对队伍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抓队伍时紧时松、工作作风不深入、一些民警政治敏感性差、工作不负责任等问题;三是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政法干警待遇相对偏低,不利于政法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四是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改善,以促进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五是政法部门人员编制短缺,人员少,业务重,检察官、法官断档现象严重,办公办案经费困难等现象仍然影响着政法各部门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抓好队伍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政法队伍,特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是上级政法部门加大对政法干警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力度;二是积极争取解决政法干警待遇(政治及生活待遇)问题;三是形成一套科学的干部队伍建设规章制度,以促进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四是积极争取编制数,充实政法队伍,促进政法队伍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五是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关系,为充分发挥政法委职能作用提供组织保障。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2

1 各县基本情况

新龙县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幅员9 182km2,辖4个区工委、19个乡镇、14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寺庙53座,登记在册僧尼3 664人,农牧民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全县南北长124km,东西宽127 km,群众居住分散, 人口平均密度为5.4人/km2,公共产品配套难度大。平均海拔3 600 m,最高海拔5 992 m。

巴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南部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干旱河谷地带,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隔江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全县幅员面积7 852 km2,辖5个片区,19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含1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5.1万人, 其中藏族人口占96%,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

理塘县地处甘孜州西南部,与雅江、稻城、乡城、巴塘、白玉和新龙等县毗邻,国道318线和省道217线交汇于此,距州府康定280 km,是甘孜州南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 600~4 600 m之间,县城所在地海拔4 014.187 m 。全县幅员面积14 182km2,辖1镇、23乡和214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人,藏族占93%以上。年平均气温3.0 ℃,最低气温-30.6 ℃,无绝对霜期。属全国120个纯牧业县份和国定贫困县份之一。

2 工作开展情况

新龙、理塘和巴塘县系典型以藏族居住为主的民族地区,近年来,3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覆盖全县人民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藏区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2.1 “三大行动”开展情况

2.1.1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队伍行动。一是强化人才培训,启动了定向专、本科医学生培养计划,积极与医学院校定向免费医学生签订乡镇卫生院就业培养协议。二是实行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双选”、考聘等途径,聘用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到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三是开展柔性流动服务。在全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组织开展了柔性流动服务工作,制定了考核办法,建立了服务工作台账,卫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新机制全面建立。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足额兑现了绩效工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待遇留人”。

2.1.2民族地区卫生体系行动。一是通过国家中央预算内藏区资金项目和中央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项目,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2011年建设项目资金下达较迟、加之维稳工作等因素导致项目实施较为缓慢。 二是通过中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资金项目,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三是按照卫生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 落实了专人管理,派出人员外出学习和培训,但由于项目所需设备正在陆续配备,信息化建设尚在实施中。

2.1.3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强化行动。一是防控疾病。有效防控了鼠疫、人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和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及地方病等疾病;脊灰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顺利完成,避免了疫情风险和医疗风险,防范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补助政策,兑现补助资金,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功能,产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强化食品安全。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了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和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重点加强了食品安全宣传、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等工作。四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爱国卫生运动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和惠民行动,层层分解落实了目标任务,初步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五是进一步强化了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了监管、执法能力,加大了医疗质量安全、职业卫生等方面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力度,取得一定实效。

2.2 “六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2.2.1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主体, 其他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巩固扩大参保覆盖面。各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比例逐年提高。二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积极落实配套资金,逐年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全面执行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保目录内药品和收取的一般诊疗费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三是提高补偿报销限额。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进一步提高, 统筹基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医改目标70%以上要求。提高对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保障水平, 参照城镇医疗保险建立慢性特殊疾病医疗待遇,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12种需要长期服药的临床慢性疾病纳入一类特殊疾病报销。四是城乡医疗救助不断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和范围进一步加大,资助农村低保、五保人员参加新农合。

2.2.2切实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积极加快医疗机构创等速度,引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强管理、练技术和上水平,推进标准化建设。一是调整充实乡镇卫生院班子,努力配齐配全乡镇卫生院人员、村医,为医改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签订乡镇卫生院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三是通过送出培训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卫技人员服务水平,并通过请进来对口帮扶“手牵手”等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四是全面启动基层卫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工作,开展医技人员乡到县、县到乡和乡到村柔性流动巡回医疗服务工作。

2.2.3完善卫生应急网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救治能力。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含盖疾控、卫生监督和医疗机构等的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开展了卫生应急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落实了人员、装备、药品和责任。

2.2.4完善卫生执法体制机制,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开展执法培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食品安全、 医疗采供血安全、医疗质量安全以及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保护、饮用水、学校和传染病防治等卫生执法监督力度,有效防止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维护了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提高了卫生执法监管能力。

3.2.5大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群众得实惠。切实按照五个“统一” (统一组织机构、统一招标平台,统一规范操作、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的要求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 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严格按要求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通过健全跟标采购、 统一配送、规范使用行为等机制,实现了基本药物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覆盖和零差率销售,覆盖率达100%。

2.2.6促进民族医院继承创新,努力加快民族医院发展。加大了县中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了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套的藏医医疗服务体系。中藏医院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强化了中藏医技术骨干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并结合实际,重点加强了中藏医院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

2.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藏区卫生事业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内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

3.3.1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一是缺编严重。由于藏区卫生人才编制按服务人口数核定,而藏区各县人口少, 服务范围大,导致各医疗卫生机构严重缺编,正常工作难以开展。由于人手不够,一些医务人员一兼多岗,部分医院的有关科室无法运行,设备闲置。群众 “看病难”的问题还客观存在。二是卫技人员不足。由于地广人稀,游牧群众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加之高原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卫技人员人均服务面积大,基层卫生存在 “有房无人”、“有设备不会用”等问题。 三是高层次人才缺乏。各县具有中级和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偏低,与内地比例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口腔、药剂、检验、公共卫生、影像、麻醉和防疫等辅助专业中,人员和高级人才均严重缺乏;在落实卫生人才待遇上与内地也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藏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转诊转院率居高不下,难以解决群众就近就地看病难问题。四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城乡分布不均匀,80%的高级卫生人才集中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二是职称结构晋升困难。 医疗行业实行“凡进补考”,民族地区卫技人员晋职晋级需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和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等考试,合格后方可晋职晋级,由于民族地区医疗水平落后,国家统一考试部分科目内容大部分卫技人员从未从事过,以致在职称级别晋升方面难度较大,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尤为严重,以致初级卫技人员较多,职称低、待遇低且福利差, 导致卫技人员队伍不稳定。五是临床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和全科医生缺乏,基层乡村和农牧区急需全科多能的实用型卫生人才。六是医护比例倒置, 临床护士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七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环境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和生活清苦等诸多因素,卫生技术人员招不进、留不住和下不去的问题突出,现有卫生人才培养资源缺乏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人才队伍量少质弱,引进困难,卫生人才培养缺乏项目、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人才培养的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八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来,尽管上级部门加大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医疗机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由于国家没有职工生活用房建设项目,部分老职工居住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破旧房屋中,其余大多数年轻职工靠租房和挤占业务用房居住,工作生活条件极差,职工难以安心工作。

2.3.2项目建设存在资金缺口。一是国家下达卫生建设项目及资金,均按照人口比例来下达资金,以致民族地区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项目小,资金少的问题。二是由于国家下达的部分项目需地方配套,而藏区地方财政十分拮据,几乎无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从而造成项目建设一定的资金缺口。三是工程建设工期短、项目资金下达迟,当年下达的建设项目基本需推迟到第二年实施,由于人工、材料等费用的不断上调,加之工程材料运距远、存在二次转运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项目建设工程资金不同程度增量,出现一定的资金缺口。四是项目建设前期费用高如可研、设计、环评等前期费用高,造成项目建设实际投入相对建设成本增高,导致项目实施困难。

2.3.3宣传工作不够深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但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惠不到民”,如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网上采购,群众知晓率就更低,严重影响民心工程落实。

2.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新农合。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新农合服务、 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缴费都有所增加,有一种不信任感。

2.3.5基本药物品种少,无法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一是基本药物品种少, 一些最常用的药品(如成人和儿童的感冒冲剂、儿童的抗菌药物)等未纳入药品目录,不能满足临床和全县农牧民群众的日常用药需求,使基层医药卫生机构业务开展受到限制。二是基本药品经常缺货、短货,在购进药品中,每次进药计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存货不足、中标基药未生产等诸多原因导致采购计划基药品种不齐,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的药品需求。三是部分中标药品的规格、剂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存在购进药品的规格偏大,而不能适用于乡镇卫生院。

2.3.6村医素质低,服务能力低下。目前,各县已建的村卫生室中村医普遍文化低、素质差,99%的村医不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质,只能提供 “发药”简单服务和承担“村级信息员” 的职责。加之劳务补助报酬低,部分村医无法安心村卫生室工作,经常外出打工,导致村卫生室形同虚设,难于发挥其作用和效益。由于村医素质参差不齐,乡镇管理能力跟不上(大部分属“门外汉”,非专业人士),加上“山高皇帝远”的思想影响,村医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如过期药品报补缺乏真实性等。

2.3.7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各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及其他方面的事业经费基数偏低,增长缓慢。一是乡镇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农村预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工作任务繁重,而乡镇卫生院空编缺员现象严重,部分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资临聘人员,负荷较重。二是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欠账大, 但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负担较重,严重影响其发展。

2.3.8卫生信息化建设迟缓。由于一些县属于老、少、边、穷的民族地方,幅员面积广,农牧民居住分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加之大部分乡镇不通网络,村一级就更无从谈起,卫生信息化建设迟缓。如乡一级新农合网络化管理及实行村卫生室信息化网上远程统一管理和网络直报工作就难以实施。

2.3.9非法行医现象较为普遍。目前, 我国实行统一的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资格制度,由于藏区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考取全国统一的医师、护士资格证特别困难,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均无执业资格,非法行医现象在藏区基层医疗机构中较为普遍。

3 建议

3.1 建议按需招考专技人员

一是在每年招考卫技人员时,应多招收适合区乡卫生院急需的护理、检验等专业人才。二是建立稳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出台有关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培训进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环境留人的氛围,努力留住和吸引优秀卫技人才扎根民族地区,特别是建立一支本土化的专业人才技术队伍。 三是建议上级部门结合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卫技人才培养计划,按期、按专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四是建议上级部门加大村医培训及招聘力度,提高村医待遇,全面按照村卫生室建设要求及标准,按项目建设要求及实际建设资金数完成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

3.2 建议上级部门在下达卫生建设项目 及资金时慎重考虑综合因素

应按照项目建设标准投入、所需前期费用、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综合考虑民族地区建材运距远、存在二次转运等情况来下达建设项目及资金;同时考虑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窘迫,资金投入相对较困难,取消地方配套,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压力,使建设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另外,建议上级部门在下达建设项目时,除需考虑要满足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功能需要外,还应多考虑职工生活用房,从硬件上改变在职卫技人员、 对口支援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一是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及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广大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3.4 建议进一步拓宽基本药物的用药品 种,满足临床和全县农牧民群众的日常 用药需求

一是增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 特别是针对藏区群众受药习惯增加相应品种。二是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周期,减少配送时间。

3.5建议建立藏区医护人员执业资格特别政策

在国家实行执业(助理)医师、护士资格制度的大环境下,建立针对藏区医务人员的特殊执业政策,可以乡、县、 州为单位,取得各级医师、护士资格证后只能在本辖区执业,否则按跨区域、 超范围和非法行医处置。

3.6 建议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乡、村二级网络,加强乡、村二级卫生人员学历教育、进修培养,切实提高卫生人员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全面实现卫生信息化建设。

3.7 建议重视和加强中医药事业和民营 医院的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给予中藏医药事业足够的重视和扶持。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补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让民营医院健康发展。

3.8 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3

一、我县乡村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强大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齐抓共管机制。把乡村文明行动列入今年全县实施的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之一,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列出财政专项资金,建立“一村一档”任务台账,健全乡镇(街道)干部、村干部和群众党员包片区、包村庄、包街巷的责任机制。二是强化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印制8万余份《致全县人民群众的一封信》,逐户发放;在县电视台开设《我眼中的乡村文明》专题栏目,从百姓视角介绍典型经验做法,曝光脏乱差现象;另外,还通过设置大型宣传牌、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编印《情况交流》等形式,切实增强宣传密度,提升文明意识。

(二)开展提升年行动,提升整体水平。一是清脏治乱集中整治全覆盖。采取“示范片区、典型示范村先行带头,整体达标村、环境治理村随后跟进,干线两侧、政府驻地树立标杆,进村道路、村内街巷严格标准”的方式,组织机关干部、广大群众和保洁人员群力行动。二是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全托管。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县政府与昌邑市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托管合同,建立起“政府统管、市场化运作”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机制,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打破了原先乡镇街道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了资源,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农村保洁工作形成了长效机制。

(三)突出三个重点,培育文明风尚。一是突出道德建设,弘扬文明新风。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围绕“孝”、“诚”两大重点,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表先进典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二是突出素质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工程,结合农村现实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涉农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育一批技术工人和创业型、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群众环卫意识还不强。通过广泛宣传和整治,大多数群众增强了卫生健康意识,认识到环境卫生对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但少部分群众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还未根本改变,环境卫生保护意识还不强,主动、自觉参与程度还不高。

(二)监管机制还不全。调研中发现有的乡镇的村规民约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与托管公司配合不密切;监管部门督导不及时,保洁人员管理滞后,致使清理力度不大、整治深度不够、清扫覆盖不广、遗留死角太多、垃圾清运迟缓等问题出现。

(三)经费投入还不足。现在我县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县城相比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太少。在文化发展上,城乡投入明显失调,文化设施分布不匀,呈现出从城镇向乡村逐渐衰减现象。

(四)文化下乡力度还不够。一是文化下乡次数还不够多,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二是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三是文化下乡培训度太低。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

三、对策建议

(一)要依靠群众巩固清脏治乱集中行动成果。一是提高群众认识,规范群众行为。借助正在开展的驻村帮扶、教育帮扶、“乡村文明、巾帼先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等阵地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要修订完善符合本村实际、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二是坚持依靠群众,主动自觉保护环境。可以通过开展卫生评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创新有效的活动载体,在我县乡村中内开展每月一次的卫生检查暨“清洁家庭”评比活动,通过上门检查,对每家每户卫生情况进行当场打分,并分成三档,归档并在村部宣传栏公示,年度平均分到达一定额度的清洁家庭予以公开表彰奖励。

(二)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农村保洁机制。一是细化工作职责。科学制定加强保洁公司管理的系列制度,加强对农村环卫一体化运行监督监管,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和管理效率,确保取得预期效果。乡镇(街道)可以指派一名副职和村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密切配合托管公司,协调解决有关事项,尤其是监督好保洁员及时到岗、定期清扫等方面问题,切实督促保洁员履职尽责,做到卫生清理全天候、无缝隙。二是完善考核办法。建议城管部门建立对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按质量付费的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信用评定制度,每月考核一次,按考核成绩支付服务费用,督促保洁公司履职尽责。

(三)要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要筹集资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补贴资金,实行财政补贴一点,群众投资投劳出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的多元投入方式,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政府积极推进。建议政府部门把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在设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以政府的手段着力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坚持行政化、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建立“党政齐抓、市场主导、社会共建”的推进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兴办乡村公共文化设施。

(四)要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增强针对性。一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建立覆盖城乡、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让送文化下乡、送戏(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常态化、制度化,让免费开发的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文化惠民的乐园;二是提高文化下乡针对性。在下一步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中,可以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需要,选择群众看得见的文化事例、听得懂的艺术语言、信得过的人物典型、用得着的产品和服务送下乡,还要有针对性地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其中,把先进文化和舞台精品送到农民群众的生活中。三是丰富形式壮大文化服务队。注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积极分子,组建腰鼓、舞龙舞狮、书画等文化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指导。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4

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处理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从此定义可见,高校规章制度是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所谓规范性文件,是指具有高校范围内普遍有效性并能够反复适用的规则;其次,高校规章是一定的高校主体依照一定的合法程序才能制定的规范;最后,高校规章制定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组织和处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规范行政管理权的有效运行。这些规范都是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必须遵守的,也是他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强有力保障,特别是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更是与广大教职员工、学生息息相关。

一、我校制度建设的现状

(一)我校现行管理制度的种类及数量。

根据《甘肃政法学院规章制度汇编》(一、二、三、四册)记 载及我校2006-2012年历年年报统计数据,我校各类规章制度总计439项。涉及党务综合、行政综合、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工会、团委、教学、科研、人事、学生、外事、审计、财务、国资与后勤、保卫等17大类。

(二)现行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历程。

甘肃政法学院前身为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创建于1956年。为了加强对我省政法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甘肃省政府决定,在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基础上,筹建甘肃政法学院。1984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甘肃政法学院成立,开办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于1997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1993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50年的建校历程,学校已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办学结构和培养体系,成为在我国有一定影响的政法院校和西北地区政法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我校现行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时期。1984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甘肃政法学院,开办普通高等教育。学校设置有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会、共青团委员会。行政系统设院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图书馆、法律系、干部专修部、总务处等共计15个处级单位。建校初期,学校围绕校风校纪建设,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奠定了我校制度建设的基础。1986年1月确定甘肃政法学院校训为“求实、严谨、团结、奋进”,先后制定了《甘肃政法学院关于贯彻〈高等院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暂行办法》、《甘肃政法学院法律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甘肃政法学院公安管理专业二年制专科教学计划》、《关于修订八九级各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关于教材建设审批程序的暂行规定》、《甘肃政法学院教材管理办法(试行)》、《甘肃政法学院教材编写、出版及申请教材出版定额补贴的 实施办法(试行)》等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

1990年12月14日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甘肃政法学院“八五”计划(1991—1995)和十年规划(1991—2000)》,确定了我校在“八五”期间的培养任务是:面向甘肃,为振兴甘肃加快甘肃的法制建设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学校设计规模为在校学生1200人(四年制本科生800人,干训生400人)。同时,还承担全省检察、法院、司法、民政等部门在职专业干部的短期培训任务。校党委还对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干部配备原则从制度层面予以规范,从而保证了群众组织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1992年2月,甘肃省委任命董天良为甘肃政法学院党委书记、代校长。新一届校党委借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东风,抢抓历史机遇,带领全校广大教职工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使普高、成教、干部培训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积极开创学校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在制度建设上,教学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学校召开了校以来的首届教学工作会议,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优秀教学质量奖评定办法》、《科研管理暂行办法》等20多个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将学校的教学工作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大大推进了一步。学校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制定和修订了学校《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课程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教学质量评估办法(试行)》,首次对全校助教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了教学质量评估,通过了《关于中层以上干部联系学生班级的若干规定》、《进一步 加强考试管理工作若干规定》、《学校资助重点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了使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职称、年龄、专业等结构层次方面趋于合理,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试行办法》、《优秀中青年教师评选及享受院内特殊津贴办法(试行)》等规定,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建立结构合理、优化精干、充满活力的教职工队伍,启动内部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为了建立结构合理、优化精干、充满活力的教职工队伍,启动内部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1992年9月学校制定了《人事制度改革试行方案》、《校内分配制度改革试行方案》、《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及《教师教课酬金及超课时酬金发放办法》,率先在甘肃省高校实行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1992年学校加强了后勤管理及公费医疗改革,制定了《学校水电暖管理办法(试行)》、《住房分配办法》、《集资修建住宅楼若干问题的规定》、《甘肃政法学院关于贯彻执行〈甘肃省省级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意见〉的实施办法》,这些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使学校后勤管理向规范化迈进了一步。

2、进一步修改完善时期。1996年,国家教委决定,对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全国108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组织专家进行合格评价。为此,从1996年开始,全校上下统一认识,把“迎评”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着手准备。学校制度建设也随着迎评工作进一步完善。为不断提高我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制定了《甘肃政法学院“九五”规划》,明确了我校坚持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逐步压缩专科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的方向,确立了“立足政法系统,面向全社会,依托甘肃,辐射西北,大力为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法律、公安、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此规划为方向,学校先后制定了《甘肃政法学院“九五”科研规划》、《“九五”教改规划》、《“九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九五”教材建设规划》、《1995-1997年重点课程建设规划》、《1998-2000年重点课程建设规划》、《学科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校办产业管理暂行办法》。为规范教学管理,学校出台了《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学生专业实习规范》、《教研室工作条例》、《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劳动课管理办法》,完善了《班主任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职责》等加强教风、教学环节和教学纪律的规章制度,学校先后召开了6次教学工作会议,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教学工作的意见》等7个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为有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青年导师制办法》等加强师资建设的文件和办法,使我校教师队伍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1998年12月,学校召开了建校以来首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通过了《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工作条例〉的实施细则》、《关于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实施办法》、《关于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培养与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关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等4个文件,增强了广大教职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1999年11月,我校召开第一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第一届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参政议政的渠道得以建立。今后,凡是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的重大决定、决策,均需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才可以实施,学校教职工民主治校的方式从制度层面得以确立。

3、管理制度加强和充实时期。2001年,《学校“十五”发展规划》出台。“十五”期间,学校按照社会需求和专业设置计划,招生培养层次以本科生为主,专科为辅,适度发展高职教育,积极申办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争取到200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7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5000人左右,专科和高职类学生20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00人左右。为与此规划相适应,校党委和行政审时度势,为强化专业特色,组建优势学科,制定了《甘肃政法学院教学机构设置调整方案》,对学校的教学机构进行优化组合,成立了法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等教学机构,管理重心下移,将人、财、物管理下移二级学院自主管理,增强二级学院自主办学的能力,实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强化了二级学院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使二级学院真正成为教学、科研、管理、创收的实体,适应了学校内外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了《甘肃政法学院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办法》,修订《学校校内津贴分配办法》,将教职工的业绩与校内津贴挂钩,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001年,成立了不定级别的后勤集团总公司,制定了《甘肃政法学院后勤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趋向民主化和规范化

学校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趋向民主化,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修订了《甘肃政法学院处科级干部竞聘办法》,学校所有处级干部和科级干部均由竞争上岗方式或选举产生。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增强了干部的紧迫感、危机感,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

为促进教学、科研工作上水平,学校制定和修订了制订了《甘肃政法学院教学工作规程》、《甘肃政法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甘肃政法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暂行办法》、《甘肃政法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办法》、《甘肃政法学院计算机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甘肃政法学院教学信息员管理暂行办法》、《甘肃政法学院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甘肃政法学院实验教学管理条例》、《甘肃政法学院军事训练课程管理暂行规定》、《甘肃政法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甘肃政法学院加强新专业建设的意见》、《甘肃政法学院试卷管理暂行办法》、《甘肃政法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甘肃政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规范》、《甘肃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甘肃政法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甘肃政法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 助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甘肃政法学院重点学科评审办法》、《甘肃政法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评审及管理办法》等制度,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增强广大教学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责任感、荣誉意识与积极态度等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6年,学校全面启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为此,学校首次对规章制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和修订。学校成立了规章制度编委会,清理了我校自2001年以来校党委、行政制定下发的有关意见、办法、条例、规定等,编印了《甘肃政法学院规章制度汇编》(一、二、三、四册),涉及纪检、监察审计、学校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学工部、工会、人事处、科研处、国资后勤处等11个部门,清理汇编了各类规章制度219项,为学校日常工作提供了详尽的工作依据。

(三)现行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情况。

加强制度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任务。近年来,我校在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着眼点,把制度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经过不懈努力,一整套符合政法学院工作规律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以制度建院,逐步形成了我校抓好各项工作的主线和聚精会神抓教学科研、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各项制度深入人心,制度文化基本形成。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意识有所加强。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职责,大家各司其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学校 教学管理和党政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强了权力的制衡,使权力更加公开、透明。以往,由于制度建设缺位,对权力运行缺乏相应的制约制度,因而,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很难监督,从而影响了监督成效。通过制定“三重一大”规定、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全年工作和年度财务工作定期向职代会报告等制度,使领导干部的权力公开、透明、规范,为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三是进一步规范了工作职责,堵塞了管理漏洞。通过制定和完善制度,使党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均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基建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等有关规定出台和执行,较好地防止了学校发展中涉及经济运作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从管理程序上堵塞了漏洞,降低了学校运行成本。四是有效管用的制度的落实,调动了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如我校在省内第一个出台的校内津贴制度及其配套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来我校工作,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扩大了学校的声誉,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同时,也带动了省内兄弟院校学习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影响至今。

二、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大学所应有的独立精神、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等品质严重缺失,对政治的适应和某些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其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性的坚守、对大学灵魂的捍卫和对学术尊严的维护,难以成就高等教育的伟大土壤。其原因主要是以政治运作思维和手段管理高等教育,政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味企求“做大做强”;同时校内行 政权力泛化和官本位体制强化,党政并行的制度设计增加摩擦成本。

(一)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

目前制定规章制度时,一般是职能部门认为工作需要了,就提出并组织人员起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和征求意见并修改,经主管学校领导同意或有关会议审议后由该职能部门颁布实施。这样的程序在几个主要环节上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没有立项审批环节,对拟制定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审查;二是对草案内容的审查机制不健全,使得草案带病接受最终的审议;三是征求意见工作由于没有法规部门或人员的参与,往往征求意见的过程和对意见的处理上带有起草单位的部门意愿或利益。四是没有实施后的审查、解释、修订和废止等环节。所以,按照这样的程序来制定规章制度就显得十分的随意,规章制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可见,规章制度的制定尽管十分重要,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疏于管理,规章制度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该修订的时候不进行修订或是该整合的时候不进行整合;规章制度已不执行但迟迟不正式废止;甚至有的规章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执行过,形同虚设;多年不进行规章制度的汇编工作,搞不清全校到底有多少规章制度,查阅和使用也十分困难;等等。以上问题,会造成学校规章制度混乱,丧失权威性,从而降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规章制度的体系不完善。

高校在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充,需要处理的新情 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没有能够及时跟上,所以造成许多高校规章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一是缺少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比如,大学章程、议事规则、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等。二是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或办法,使得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三是缺少工作指南性质的文件,许多具体的工作该怎么做,没有文字表述。对于新矛盾、新问题的处理,很多停留在作为个别处理的层面上,没有很好地归纳总结,将其上升为一种规定或制度。

(三)规章制度存在合法性或合理性问题。

高校规章制度在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制定文件的主体混乱问题。高校管理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但对于哪些规章制度必须由学校制定,哪些授权由职能部门制定这个重要问题,许多高校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混乱。例如,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涉及全校管理工作,但许多文件未以学校名义发文,缺乏权威性。甚至出现职能部门修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情况。二是内容不一致或冲突问题。在一些规章制度中,或多或少存在规章制度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不同职能部门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另一种情况是同一职能部门先后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由此可见,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时候,学校的管理行为必需合法,必须考虑遵循正当程序。三是规章制度实施日期不严格问题。高校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其实施日期应当有明确的记载,尤其是涉及到学籍、奖惩、人事、福利等方面的事情时显得尤为重要。个别部门,存在着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估,擅自修订文件、篡改制度实施日期,造成制度执行上的混乱。

三、加强制度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建设有我校特色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建设,要转变管理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既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又切合我校政法院校的实际,从宏观教育行政和微观学校管理两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制约我校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瓶颈问题。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1、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尊重章程、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保证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活动与制度规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要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落实和规范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要以提高学校章程及制度建设质量、规范和制约管理权力运行、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为着力点,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实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大力提高自律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建设民主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2、加强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要依法明确、合理界定学校内部 不同事务的决策权,健全决策机构的职权和议事规则,完善校内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规则,大力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的领导,依法明确高等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职权范围和决策规则,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坚持“三重一大”等权力制约机制建设,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有关学校发展规划、基本建设、重大合作项目、重要资产处置以及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等决策事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合法性论证,开展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建立完善职能部门论证、邀请专家咨询、听取教师意见、专业机构或者主管部门测评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机制。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积极探索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体制,克服实际存在的行政化倾向,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保障学术权力按照学术规律相对独立行使。应加强学校的民主制度建设,同时,强化学术民主,健全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度,确保专家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落到实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氛围,切实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

(二)改革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1、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明确高校内部党政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搞两个中心或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也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明确党委与行政之间领导与被领导、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及贯彻好党的民主集中制。一是制定好党委议事规则,提高执 行制度的严肃性与自觉性。二是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和校长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三是党政一把手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一种民主集中的工作氛围,校长要执行党委的决议,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

2、营造教授治学的优良环境。完善大学行政制度,就是要破除长期形成的学术对行政的依附,使大学的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与复归,让教师成为学校与学术的主人,让教授安心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以及治理教学、治理学术成为大学的基本制度。应对学术与行政进行合理分权,防止行政挤压学术生存的空间,推行教授委员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等制度,赋予并在教学、科研上的主导地位,尊重其教学育人、学术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权力,营造大学教授治学的优良环境,从制度层面引导鼓励并保证教授参与大学的学术管理,行使教学和科研管理权。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1、在监督方式上,必须变人治为法治,严格规范监督程序并公布监督结果,保证监督的到位和有效。在监督方法上,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实现超前监督与事中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软监督与硬监督相结合。比如,将广大师生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如学校财务公开、基建项目公开、重大决策公开,甚至校院主要领导的每天工作日程公开,直到学校一切允许公开的规划和各项制度实现全面公开。并逐步对公开的各项制度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实现由“粗放”向“细作”的转变。不仅让全校师生员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公开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

2、充分发挥教代会对管理者实行监督的法定作用。教代会的民主监督应贯彻于学校系统管理的各个环节,民主监督要经常化、制度化,避免仅仅局限于一年一次大会的参与。如:成都理工学院不仅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思路、重要决策及对学校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都提交教代会进行充分讨论,而且,明确了评议考核领导干部由教代会负责组织实施,由工会汇总后上报,并作为党委综合考评干部的重要依据。北京大学通过各种教代会的委员会或专家组、研究组的形式,已使部分教授、副教授参与了学校管理,尤其在行政管理方面,特别是某些重要政策的研究、讨论和论证,也发挥他们的作用。

3、加大校务公开力度。对教职工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如招生、收费、干部提拔任免、财务、校办产业、基建工程、科研经费分配等应公开办事程序和结果,对有关加强监督的决定、制度应广泛宣传,力求人人皆知。对违反党纪党规,尤其是在腐败斗争中查处的重大案件,凡是可以公开的,都应当通过适当方式予以公开,这样才能对领导干部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监督。

(四)亟需建立规章制度的定期立、改、废机制

学校应将规章制度的立、改、废赋予某一职能部门,从部门职责上予以明确。职能部门负责对制度的全面管理和规范,授权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起草;职能部门、单位认为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应当向学校提出立项建议,对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报学校制度管理的职能部门审核;立项审核通过后,由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具体负责起草。规章制度草案经初审通过后,由主管校领导主持,召开由起草部门或单位、有关专家、规章制度的管理服务对象代表等参加的专题办公会,对规章制度草案进行审议。涉及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章制度草案,应实行公示制,向全校公布,征求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规章制度草案经审核后,报请校长或党委书记审阅同意后,提交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经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规章制度,由学校按照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印发文件,予以公布。规章制度解释权由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统一行使。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可以授权职能部门、单位对规章制度进行具体解释。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5

按照州纪委、州委组织部关于开好2019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有关要求,2019年11月15日上午州委常委、州委政法委书记郭志德同志主持召开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的州委政法委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州纪委第五纪工委副书记杨延林同志应邀参会。政法委班子成员全部参加会议,委机关副处级领导列席会议。与会同志紧紧围绕主题,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结合个人工作实际,着重从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转变工作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等方面深入细致地查找个人和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主客观原因,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通过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统一了思想、增进了团结,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精心准备,确保会议质量

(一)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征求意见。班子对召开民主生活会十分重视。10月30日上午,郭志德书记组织全体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有关文件,对召开民主生活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研究讨论有关事项,制订了会议方案。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党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条例、办法,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为了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查找领导班子及个人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转变工作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委班子运用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交心谈心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听取县市政法委、州级政法系统领导班子成员和委机关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共发放征求意见表45份,共收集到意见建议179条,其中对领导班子的意见建议37条(肯定意见19条,意见建议18条),对班子成员的意见建议142条(肯定意见83条,意见建议59条)。政治部将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归纳,原汁原味地向班子及班子成员反馈。

(二)广泛交心谈心,撰写发言材料。州委常委、政法委郭志德书记对交心谈心活动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门的部署安排,集中一个星期的时间,书记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心,班子成员与分管的干部职工谈心。在充分交心谈心的基础上,班子成员对照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转变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根源,进一步明确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班子每一位成员以及机关副处级以上同志都认真撰写个人剖析材料,认真准备发言提纲。同时,委班子明确了政法委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起草组,郭志德书记亲自修改审定并召开会议研究修改,班子成员对各自的发言材料都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刻剖析存在问题

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郭志德书记代表委班子作对照检查,紧扣“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照了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条措施的情况,剖析了班子“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根源及危害。委班子成员逐一进行对照检查,按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实事求是、开诚布公,相互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并明确了整改措施和下一步努力方向,列席会议的其他干部逐个给委班子成员提出意见建议。州纪委第五纪工委副书记杨延林同志做了讲评,郭志德书记进行会议总结。会议自始至终都充满着民主、诚挚、团结、求实的氛围,既有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和严肃,又有加加油、鼓鼓劲的勉励与和谐,达到了“团结——批评——团结”的预期效果。

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系统性,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同时,要系统地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领导科学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坚持学以致用,切实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完善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制度,结合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确定学习内容,采取专题讲座、辅导报告、讨论交流等形式进行。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坚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政法工作当家业,殚精竭虑、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牢记肩上的重担和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兢兢业业地把工作完成好。把推动问题解决作为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推进工作创新。面对政法工作的新要求,坚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持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工作、完善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大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确保完成好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不断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力度,推进XX政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信息化,不断提升建设水平。要建立定期调查研究和领导干部长年联系群众制度,围绕业务工作、社会管理创新、管理体制等工作的专题调研每半年一次,每次不少于5天,每次调研中都要分别召开一次县乡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要写出有分析研究深度、有政策理论水平、有操作可行建议的专题调研报告;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每年到自己的联系点不少于三次,其中驻点调查研究不少于一周。

(四)进一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强化集体领导观念,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增强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决策前慎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凝聚集体智慧,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同时,注重增进班子团结,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努力打造一个“学习创新型”、“民主团结型”、“勤政为民型”、“清正廉洁型”的四好班子。二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条规定”和政法委机关实施细则,进一步转变作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有思想、特别能作为”的“四特精神”,切实履行好“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神圣职责,努力把政法委建设成为展示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窗口、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窗口。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的培训、培养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和政策业务学习制度,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政法干部队伍。

(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坚持 “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认真解决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等问题,坚持定期的组织生活会制度,把党员干部之间谈心交心活动制度化、经常化,鼓励党员干部互相找不足、提意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把工作的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来。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6

一、我区财政及行政政法单位的基本情况

几年来,全区上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

”的原则,依法理财,制度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有效增长。

2004年我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82万元,其中:增值税173万元,营业税546万元,企业所得税238万元,个人所得税186万元,房产税82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422万元,专项收入242万元,罚没收入226万元,行政性收入321万元。扣除专项收入等后的经常性上级补助收入为2693万元,上解支出687万元,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

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902万元,其中:

1、工资性支出3960万元。

2、公用经费支出2570万元,人均公用经费0.7万元。

3、社会保障和抚恤支出269万元。

4、离休干部医药费129万元。

5、上级专项配套333万元。

6、其他专项收入安排的支出及上级专项支出3641万元。

全区刚性支出需求情况:最低刚性支出需求6530万元,占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的114.8,缺口842万元。

财政供养人口情况:全区财政供养人口3609人,其中:行政政法人员948人,其中公检法司人员313人,教育人员1169人。

我区行政政法共设职能机构55个,实有人数948人(其中离退休176人),占同级财政供养人口的26。

二、行政政法单位经费安排及支出管理情况

一直以来,我区以“从优待警”、“科技强警”为重点,本着优先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原则,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我区一般单位日常公用经费13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3000元/车。五大班子和公检法司部门日常公用经费高于一般单位,达到15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5000元/车。2000年我区用于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2,同比增长18.4,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12.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79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08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388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5。2001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6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0,同比增长0.2。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02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004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44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2002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09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1,同比增长9.7,略高于收入增幅。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71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21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0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2003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750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3.5,同比增长11.4,明显高于收入增幅4.8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468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282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1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0。2004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3007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7.6,同比增长29,高于收入增幅16.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197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810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3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0。从2000年至2004年的情况看,特别是2002年以来,对于行政政法经费的投入呈明显增加趋势,而且经费增幅明显高于地方收入的增长幅度,最高增幅已超过收入增幅近17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出地方财政在财力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对行政政法支出的倾斜。

此次重点调查的六个行政政法单位和两个乡镇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明显增长。其中***从2000年至2004年公用经费平均增长9;***公用经费平均增长40;***公用经费平均增长35;***公用经费平均增长16;***公用经费平均增长22;***公用经费平均增长8。**镇和**乡近五年来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所增长,平均达到4和12。

几年来,我区财政在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同时,也确保了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并尽财力可能为公检法司部门配备办公设备及各种必要的办案设施,提高了政法部门的装备水平。2004年还为公安局和检察院新建了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公安干警的积极性,为保障我区社会稳定,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政法单位负债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财政支持行政政法工作的力量也不断增强。但面对较大的资金需求,区财政还是显得有些

力不从心。

2000年至2004年末,行政政法单位累计负债1194万元,其中:

1、***累计欠款28.5万元,其中车辆维修10万元,工程款及管道维修6.5万元,其他欠款12万元。

2、***累计欠款20万元,其中车辆维修及燃油15万元,会议费3万元,其他2万元。

3、***车辆维修及燃油等累计欠款9.7万

元。

4、***截止到2004年末共欠外债374万元。其中建办公楼工程款及房屋维修欠款143万元,车辆维修、燃油等其他支出累计欠款231万元。

5、***截止到2004年末累计欠款127.35万元。其中车辆购置及维修欠款14.35万元,新建办公楼欠工程及材料款50万元。其余欠款63万元。

我区涵盖五个乡镇(街),这次主要对***和***进行了重点调研。

***乡累计欠款41万元,其中人员工资29万元,公用经费9万元,其余欠款3万元。

***镇累计欠款110万元,其中建办公楼欠工程款50万元,车辆维修等其他欠款60万元。

四、我区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可支配财力少,满足不了事业发展需要

2、政策性及体制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减收严重

一是分税制体制的实行,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增长缓慢。二是我区受电厂改制影响,财政减收严重。三是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以及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增点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3、财政风险逐渐加大且明显显露,地方财政难以承担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企业关停并转,债务无法偿还,转嫁到财政负担,加之农民基金会借款、世行贷款等政府债务行为财政化,以及财政为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所借债务到期需要偿还。所欠债务8733万元,地方财政难以承担,加剧了财政风险。

五、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突出保障重点

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障行政政法单位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讲在会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必须要牢记在大脑里、付诸于行动中、体现在成果上。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行政政法经费保障重点应该体现在二个倾斜上:一是向重点单位倾斜,即财政要重点保障行政执法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二是向重点支出项目倾斜,要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行政政法单位正常运转需要,在此前提下,集中财力重点保障行政政法单位重点业务开支需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手段,进而提高行政政法单位的整体工作能力。

2、强化行政政法支出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目前我区财力有限,在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意义更大。我们财政部门更应该勤俭节约,率先垂范,运用预算分配、财务监督检查等手段,督促行政政法单位求真务实,节约不必要的支出,坚决刹住公款吃喝、公款出差出国旅游等不正之风,加强公务接待管理,严禁铺张浪费。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开支标准,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强化支出监管,把工作重心从注重资金分配转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上来,做到财政资金延伸到哪里,我们的监管工作就要跟到哪里。

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财政性资金等)全部通过财政实行集中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注重抓票据管理,以票管理费,实行源头控制,防止预算外收入游离于财政专户之外。在工作中,凡需要保证的支出要千方百计保证,凡能够压缩的支出,竭尽全力压下来,把钱花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应该本着“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的原则,通盘考虑预算内、外资金,形成涵盖部门所有收支的细化的完整预算,以达到硬化预算的目的。要对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认真界定,并与编制部门认真核实单位编制,确定实有人数,对虚报和超编人员予以清理。要结合资产管理,积极实行政府采购,并按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公用经费。对于有预算外资金的单位,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年初给予核定项目支出,保证预算外资金按时、准确上缴,这样在有些单位的收入中既包括了一般预算收入也包括了预算外资金收入,充分体现出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7

关键词: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存在问题,措施建议,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好动物防疫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推动西吉县动物防疫工作深入开展, 加快依法制疫进程, 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人体健康。按照宁夏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通知, 由该所组织人员, 深入基层对《动物防疫法》及配套法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与基层站所领导座谈、实地考察、收集有关资料等方式, 详细了解有关配套法规立法、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动物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情况和动物诊疗管理等内容。本文重点在动物防疫法配套法规立法工作谈谈有关的情况和观点, 仅供参考。

1 取得明显成效

各种动物防疫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 对推进西吉县动物防疫工作走上法制管理轨道, 规范该县畜牧业健康发展,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加强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动物防疫意识

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 切实提高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不间断的举办培训班, 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农牧局每年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开展培训考核、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考核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执法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其次, 积极开展管理对象的普法宣传教育。我们的管理对象是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管理对象较为复杂, 法制素质参差不齐。通过积极开展对行政相对人的宣传活动, 举办了多次培训班, 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1.2 领导重视, 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该县动物防疫工作紧紧围绕“动物防疫与动物产品安全”这一主线, 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各项规定, 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监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2.1 认真落实, 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

一是切实开展牲畜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动物的强制免疫工作, 确保应免畜禽达到100%免疫。二是深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全县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稳步开展, 疫情监控体系初步建成。三是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了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进行了实验室仪器设备招标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 现在实验室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 该项目的完成将进一步提高西吉县重大动物疫病的分析诊断和快速反应能力。

1.2.2 依法严格把关, 确保县民吃上“放心肉”

根据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规定, 强化依法检疫, 创新管理制度。认真抓好全县定点屠宰场的检疫工作, 使屠宰检疫率达到100%, 确保了放心肉工程的顺利实施。

1.3 依法强化监管流通, 防范外来疫情输入

为了有效防范外来疫情输入, 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根据《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西吉县开展调入动物及产品的备案报验工作。同时, 进一步强化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严格对进入该县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检疫监督, 严防来自疫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本县, 流入市场。严厉打击运输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

1.4 严格执法, 确保防疫法律法规贯彻落实

多年来, 全县紧紧围绕“动物卫生与动物产品安全”这一主线, 认真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 以动物防疫监管工作为重点,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通过加强上下、部门联动, 日常管理和专项整治相结合, 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等方式, 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取得了明显成效, 动物产品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动物产品安全性大大增加。

2 完善法制, 实施依法制疫

在加强动物防疫工作中, 该县防治重大疫病指挥部根据《动物防疫法》, 加大动物疫情报告、检测、监督工作力度,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充分结合当地实际, 先后制定了《西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西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西吉县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预案》、《西吉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应急预案》、《西吉县牲畜口蹄疫疫情应急预案》;同时制定了《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管理制度》、《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定点屠宰场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动物产地检疫制度》、《动物产地检疫报检制度》、《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制度》、《动物入场及动物产品出场登记制度》、《动物免疫制度及畜禽标识制度》等多项相互配套的行业管理规定。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的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规范了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确保了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人体健康, 为本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注重执法队伍培训, 提高执法水平

在加强动物防疫行政执法队伍教育上, 大多采取开展统一的培训考试、岗位培训等措施, 通过每年的培训、考试, 大大提高了“两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完善监督机制, 强化社会监督, 采取多种方式直接深入基层的明查暗访办法, 开展督查活动, 发现了问题, 掌握了真实情况, 及时纠正了问题。实行内部通报, 通过定期通报各监督环节中动物防疫执法和行风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为确保监督到位, 除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执法督查、重点查处和纠正执法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外, 还强化社会监督, 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 将动物防疫工作置于广大群众的直接监督之下, 大大增强了官方兽医规范执法的自觉性, 对行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几点启示和建议

随着近几年西吉县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已逐步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畜牧业离不开动物防疫的保驾护航。《动物防疫法》的颁布与实施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标志着我国的动物防疫法律规范体系基本形式, 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工作开始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在县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有了长足发展。该县制定实施了多个规章制度, 有效地规范了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为动物防疫事业依法行政创造了条件。在新的形势下, 为了更好地发挥动物防疫行政执法作用, 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本县的动物防疫执法工作。

4.1 抓机构和队伍建设

理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管理机制, 有利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 也有利于国家兽医官制度在未来的实施, 更有利于当前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从根本上向更高水平推进, 使目前工作上的互相扯皮、推诿、敷衍应付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得以纠正。针对目前现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 建议实行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对各县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行统一垂直管理, 重新定编定人组建动物卫生监督队伍。由于本县在机构改革中单位的撤消或撤并的做法, 致使执法人员中非专业人员多, 而且知识水平低下, 对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一定的影响。这样做法的核心是对原有的动物卫生监督队伍进行新建重组, 使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2 加大政府投入

发挥政府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加大政府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投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的动物防疫工作负领导责任。因此, 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加大各级政府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投入, 监督、检疫、防疫的硬件投入, 彻底改变动物卫生监督设备短缺、手段滞后的局面, 应是各级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加强《动物防疫法》和《条例》配套规章建设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进一步修改完善与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相适应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 另外, 完善与各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西吉县地方规章制度, 尽快以县人民政府规章出台实施。

4.4 加强执法检查力度, 严厉查处违法案件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篇8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一是目前在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入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二是部分干部群众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不强。即便开展相关建设,也多因沟渠占地难置换、迁占工作难度大等原因,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措施。三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群众很难树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投资投劳兴修水利的热情也难以迸发。

(二)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缺失。一是由于受到黄河水含沙量较高和我县多为沙壤土的土质条件影响,每年各级灌排工程淤积严重,造成引黄能力受限。二是除垦利县外我县处于黄河最下游,在用水高峰期,受上游影响,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造成部分时间段不能引水,节水灌溉工程效益不高。三是尽管灌区主干渠连续多年实施节水改造,但由于衬砌渠道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偏低,部分区段工程老化,甚至损毁,致使输水不畅或严重渗漏,造成水资源浪费。四是蓄水工程功能退化。由于农村公共饮水工程的实施及其蓄水成本的大幅提高,农村多数兼做饮水工程的水库被废弃或改变用途,致使蓄水能力严重下降。五是河道防洪减灾能力降低。我县河道边坡多为沙质土壤,极易被水冲刷而造成坍塌,形成河道淤积。加之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乱耕乱种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防洪减灾能力。

(三)农田水利总体规划不尽完善。除县管的几条灌渠、排沟之外,许多镇(街道)在水系配套和农田改造整理方面,没有搞好相互衔接,导致了镇街与镇街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水系不能有效贯通,因而有的村靠近水源,却受设施不配套或使用权受限等阻碍,守着水而浇不上地,在每年的冬春灌时,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区块因受行政区划、沟渠占地、水费收缴以及所在镇(街道)、村和群众大局意识与协作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全县水系一盘棋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农田水利设施建管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带病、超期、超限服役,极大地降低了使用效益。特别是中小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失修、老化、损毁等现象,部分闸、泵站的启闭机、丝杠等组件被盗而不能及时更换,有些地方田间沟渠因长期得不到治理而淤积,大量的田间工程成为竹节沟、断头渠,有的甚至被填平后用于耕种,丧失原有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县以下农田水利专业队伍基础薄弱,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管理维护经费,难以开展有效的水利执法活动。

二、加强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一是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将水利建设提升到关系全县经济安全、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坚持统筹、科学、依法治水并举,提蓄、灌排、治碱改土并重,大幅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和水系生态建设。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认真研究国家、省相关政策和扶持重点,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项目的整合,将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有机结合,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整体协调性,做到建设一片、完善一片、稳定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充分体现项目建设形象,形成我县水利工程建设亮点和特色。三是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投入。抓住政策性银行优先支持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信贷的最大支持。统筹好全县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按照轻重缓急,集中财力,分批分期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大对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引黄工程建设。续建、改造和配套现有灌区渠首引黄设施,提高引黄供水保证率。进一步巩固蓄水能力。对库容加大的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扩容,构建科学的雨水资源收集利用体系,推进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理回用。二是配套完善灌排设施。加强各类沟渠的配套建设,完善田间水利设施,增强灌区间延伸供水和灌区内调配供水能力。三是抓好渠系节水改造工程。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实施田间节水灌溉和小型灌排工程,探索试验在黄河滩区建设高密度机井群,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

(三)增强依法用水和水危机意识。一是加强水法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法制宣传日”等契机、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水法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水法律意识,解决当前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和节约用水意识较差等方面的问题,积极营造知水法、守水法以及珍惜水、爱护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创新水利执法模式。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健全水政执法机构,配齐执法装备,努力做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文书标准化,执法程序规范化,执法行为合法化”。在此基础上,创新水利执法模式,探索建立水利、公安、环保部门联动机制,有效防止非法取土、乱倒垃圾、乱排污、乱搭乱建等水事违法行为,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三是严格实行用水定额管理,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调整水资源供求关系,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一篇:遵循礼仪与张扬个性两者关系之我见下一篇:农发行银行总结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