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风俗习惯礼仪

2024-10-04

夏威夷风俗习惯礼仪(共10篇)

夏威夷风俗习惯礼仪 篇1

风俗习惯

在游客地区,所有的服务业都围绕着游客服务,从白天的观光到晚上的草裙舞,职业服务人员为了制造友好的气氛,增强游客之间的凝聚力,开场白常常是教游客一些夏威夷的招呼语,如“你好,谢谢,再见”,诸如此类。“阿喽哈”是夏威夷土语的招呼语,包括中国人语言中的“你好”“谢谢”“再见”的意思,游客很乐意学,乐意练,而且乐意带回母国传授给亲人朋友。久而久之,在威基基生活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生活习惯,就是人和人见了面,不管认识和不认识,见了面就是一声“阿喽哈”。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到过夏威夷的游客十有--以为夏威夷人的习惯就是见人就喊“阿喽哈”。

其实,现代的夏威夷风俗习惯已经融入了世界各地民族的风俗习惯了。比如你到夏威夷人家里作客,首先要脱鞋子才能进去,这个习惯其实是从日本人那里搬来的。再说穿西装,在夏威夷只有在参加婚礼、上法庭和参加葬礼的时候才穿,这习惯是夏威夷土风与西方习惯的一个折中的混和,因为夏威夷天气很热,根本穿不了西服,但偶尔一穿,表示尊敬与隆重。学生毕业典礼,结婚、生日等,最常见的礼品是用鲜花编成的花环;有客从远方来,或要送亲人出远门,送花环可以表示爱情和关怀……送花环才是夏威夷真正的古风。

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夏威夷的风俗习惯,就必须了解夏威夷在白人文明进入之前的习俗,即夏威夷卡普制度时期的风俗习惯。卡普制度是在18左右消亡的(参阅“卡普制度”)。

旧时的夏威夷,社会等级森严。卡普制度划分人的等级和规定男尊女卑。社会等级最高的是酋长和牧师,最低的是奴隶,中间的是平民。卡普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在什么地方捕鱼打猎,在什么地方种田收获,在什么海滩游泳嬉戏,吃什么样的东西,怎么样穿戴,违者就是死罪。

风俗禁忌

夏威夷如今有各类外来宗教传入,也有全球各地的风俗禁忌带入,如遇到相关场所要注意避讳。不过,夏威夷土著人数和活动虽然已经不多,但在某些土著居民区还有可能碰到:

1、传统的夏威夷人到现在还认为,枕头不可以用脚踩、不可以坐;男人出海打渔,家里人不可以问去处,也不可以在男人离家期间招待客人;下海不可以带香蕉随行。

2、家里有人生病或受伤需抬出门外,必须脚先头后,否则是抬死人,不吉利。

3、夏威夷人送花环会帮客人戴到脖子上,接受以后不能马上取下来,也不能马上转赠家人以外的人。

4、吃东西时旁边有人,不管认识与否,都要请别人一起吃;上人家里拜访,主人请吃东西不能拒绝。

5、平民不能直视酋长;不能触摸酋长的物品;看见平民抬着酋长的物品要退避,不能直视;酋长留下的脚印,平民不能擅自去踩,是死罪;总之,到酋长的生活区域要特别谨慎。

6、夏威夷人忌讳自己贴身的衣服给其他人用。

风俗

在土著生活区,有时会听到夏威夷土著人吵架时这样的咒骂:你祖上的脖子上是系过葫芦的。葫芦对中国人来说有点象中东人的“魔瓶”,和长寿、神力连在一起的,所以如果你是中国人,你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夏威夷人认为最最恶毒的骂人话了。夏威夷一百多年前还在使用奴隶,夏威夷的奴隶也许是世界上最悲惨的奴隶了。这些人生下来就是酋长的私人财产,和鸡狗猪没有两样,人们称奴隶为“脏东西”,奴隶的额头上常有如下图腾记号:半月形、三角形或点点。需要用人祭的祭祀神的节日来临的时候,酋长的手下就会来到奴隶生活的地方,将用来做人祭的奴隶抓来放在笼子里,在他的脖子上系一个葫芦。

游客来到夏威夷常常会去参观“玻理尼西亚文化中心”,去了之后对夏威夷过去的男尊女卑制度惊讶不止。特别是在男女平等问题上享有相当权力的上海来的妇女,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在一百年前投胎到夏威夷去做女人。夏威夷人曾经认为男人和女人是对立的,男人是光,女人是黑暗;男人是坚强,女人是虚弱;男人是纯洁,女人是邪恶;男人是善,女人是恶。在这种观念的社会里,女人受很多限制,如不允许和男人同桌吃饭,不许吃椰子和香蕉、不许吃烤猪肉和海龟肉,例假在身的女人有秽气,让男人碰见了要倒霉等。更有甚者,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同床共枕的,被宠幸的女人可以在男人的床旁铺个地板床。

这样的历史观念形成了夏威夷很多独特的社会习惯,比如,造船、做渔网,耕田,这些都不是女人的事,女人也不允许出现在这种场合,他们认为女人碰过的船会翻,女人碰过的渔网抓不到鱼,甚至女人到田里去禾苗都不会长。女人的事就是生孩子,用树皮做衣服、做墙纸,和用树叶编篮子鞋子帽子和垫子。

直到现在,很多传统的夏威夷人还是认为,枕头是不可以用脚踩、也不可以坐的。男人出海打鱼,家里人不可以问他上哪里,也不可以在男人离家期间招待客人,下海的人不可以带随行香蕉,否则就会倒霉。

夏威夷风俗习惯礼仪 篇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追求自我的完美。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只有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才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丰富人的内涵,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同时个人礼仪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处处注重礼仪,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战场,更要注重礼仪教育,德育课教师要把礼仪教育知识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敦促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坚持。

第一环节:上台主持和演讲的礼仪

(1)站姿:站姿是一种静态的美。正确的站姿是: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颌、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屈腿,主持和演讲时不宜手插口袋里或交叉放在胸前,更不可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这种现象都是有失传统,不重礼仪的表现。

(2)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

(3)鞠躬:上台先鞠躬,简单地问候。讲完后再行鞠躬礼时,双目注视下面的同学,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15~30度左右,低头眼向下看。

(4)服装要求:校服穿得要整齐,拉链必须拉上。

第二环节:回答问题时的礼仪

(1)举手要求发言或应老师要求起立回答问题。

(2)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

(3)对教师要使用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如果老师点到自己而又不能作答时,应站立端正,以抱歉的语调向老师实事求是表明。

第三环节:小组讨论时的礼仪

(1)与同学交谈时要保持一定距离,声音适度,不得对人口沫四溅。对方发言时不要东张西望、面带倦容。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心不在焉,不懂礼仪的印象。

(2)在向别人问话时,要和气大方,吐字清楚,意思表达明白;回答别人时也要做到谦和、朴实、含笑、耐心的仪态。

(3)自始至终都要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必要时进行表情或语言上的呼应。不可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更不能强行转换话题。

(4)讨论时双方都要注意站姿和坐相。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各种小动作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这种现象不仅不尊重他人,也损害个人形象,更无礼仪可言。

第四环节:学生课堂礼仪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等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起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老师宣布下课时,全体同学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4)遇特殊情况迟到,应在教室门口止步,喊“报告”或轻敲门,并主动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要做到态度诚实,并得到老师谅解和许可后,方可入座。

第五环节:路遇教师的礼仪

(1)右行礼让:在校园、上下楼梯、楼道或街道上行走时,靠右侧行进。遇到师长、客人、长幼、妇、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2)坚持在校内讲普通话。早晨要向老师问好,傍晚见到老师要说老师再见。

好习惯,从礼仪课开始 篇3

近日记者采访了作为全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现场会观摩学校之一的太原四十八中。记者走进校园,正值课间操时间,青春活泼的气氛感染着我,更令人惊奇的是,整个课间操,全校16个班,近千名学生竟是在无任何口令的前提下和着音乐有序完成集合、踏步、广播操、自创操、眼保操、踏步回班一系列活动。

“没错!这就是我校以‘养成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大特色!”四十八中政教处李勇主任自豪地告诉记者,“‘养成教育’我们从细节做起,规范学生一日常规。学习习惯从课前-晨读-上课-课余,行为习惯从到校-课间-离校-自习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接着李勇主任介绍了该校通过礼仪课实现养成教育的实践:

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应该以德为先,而德育教育应该首推礼仪教育,因此在教学中礼仪课有必要而且应该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

在我们学校开设礼仪课程,有其迫切的必要性。首先,从社会现状看,现在的孩子们多是独生子,在父母的过分呵护下多了许多骄纵与蛮横,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的不断提高,家庭经济条件明显改善,很多学生过多的沉迷于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忽略了自身精神素养的提高。第二,我校的生源情况特殊。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很多学生出身于农民家庭,而由于旧城改造,这些家庭又相对比较富裕,很多家庭靠房屋出租收益很高,因此许多家长赋闲在家,以打麻将为乐,这给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市场做买卖,往往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因此许多孩子的品德教育成为空白。加之,城乡人员成分复杂。周边环境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校开展礼仪课程,进行礼仪教育,实践礼仪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改正平时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而弥补学生精神素养方面的缺失,提高学生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初中生可塑性大,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把示范、明理和训练结合起来使之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

太原四十八中在三年的礼仪教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有特色:

学校把礼仪课程分为十大块,并根据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和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分工:第一讲《形象概述篇》由语文组负责,教育学生如何能形象完美,展现充满魅力的好人格;第二讲《形体礼仪篇》由音体美组负责,教给学生要形态端庄,潜修富有涵养的好风度;第三讲《语言礼仪篇》由语文组负责,教育学生要谈吐得体,练出平和沉稳的好言辞;第四讲《仪表、举止礼仪篇》由外语组负责,引导学生要举止大方,彰显适度协调的好风纪;第五讲《衣着、仪容礼仪篇》由外语组负责,教会学生要修饰自然,力求雕而无痕的好装扮;第六讲《校园礼仪篇》由各班主任负责,教育学生要尊师爱友。做谦恭温良的好学生;第七讲《公共礼仪篇》由政治组负责,教育学生要文明礼貌,做素质高雅的好公民;第八讲《家庭礼仪篇》由信息组负责,教给学生要孝亲敬长,做受人欢迎的好少年;第九讲《民族礼仪篇》由历史组负责。让学生学会入乡随俗,做友善各族的好兄弟;第十讲《国际礼仪篇》由外语组负责,教育学生要不卑不亢,做温文尔雅的中国人。每一讲由负责组的教师共同编写教材同时负责本讲的教学,其他组的教师进行观课议课,从而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最后由各年级组进行整合,再取长补短,查缺补漏。

二、教学内容有特色:

礼仪课的教学注重社会实用性。教师们从生活中选取案例做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将社会需求的最新动态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上,将最新的案例生动鲜活的呈现在教学课堂上,将同学们周围的生活迁移到日常教学中。如把网上最新发布的内容挑选出来,把同学们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拍摄下来,放到课堂上共同探讨,采用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礼仪就在生活中,细节决定成败,礼仪塑造完美。

三、教学方法有特色:

四十八中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选择适宜于形象思维方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讲练式教学法:即按照礼仪课程的教学体系,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如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要求学生进行站、立、行、蹲姿、引导客人、介绍、握手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在轻松自如中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们喜爱。

2、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讲课时把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思考题,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点评,这一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在辩论中明白了错误所在,这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尤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交际礼仪的意义和作用时,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的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和演讲。这样做使学生从浑然不知的当局者变为清醒的旁观者,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就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印象十分深刻。

3、情景模拟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有关的场景,其中蕴含了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悬念,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如在讲授“日常交际礼仪”章节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要求每组以平日生活为蓝本,自由编撰一个生活情景剧,在情景模拟中要运用见面、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电话等日常交际的礼仪规范,并注意展现自身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课上大家现场点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非常投入,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礼仪修养教学中还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集改编了几十个交际礼仪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促进学生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

展。

四、教学手段有特色:

学校尝试采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实训形式的立体化结合。广泛采用角色扮演、情境创设、观摩讨论等模拟实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开辟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对接式的实训模式,以真实的礼仪服务任务作为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学校有关接待、迎送、颁奖、典礼等活动,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看一个学生有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并不是看他是否见到师长要问好、是否见到垃圾拾起来,而是要看这个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

想想如果现在提到你的母校,你便感到自豪,那母校一定有种精神的力量在鼓舞着你,即你的母校并非只教给你科学文化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那么四十八中就是了不起地使她的每个学生都养成了好习惯。

四十八中刘薇校长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我们希望‘播下良好习惯,收获自觉行为’。初中学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但同时也是矫正不良习惯,进一步养成优良习惯的关键期。良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优良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会成为他们成功人生的助推剂。初中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已经养成了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因此这一时期,仍然要继续巩固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每个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差异、生活环境差异、个体性格差异等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采取养成主体差异性、养成目标差异性、评价制度差异性等系列做法,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从‘他律’走向‘自律’。”

在采访中刘薇校长总结的4句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德育的入口是规范,德育的关键是细节,德育的终极是习惯,德育的难点是坚持。

“日记是道德的长跑”,日记是攻克德育难点的最佳工具,有关日记对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论述不胜枚举,下面我们来看两篇学生日记,从中感受太原四十八中的养成教育。

9月9日晴

邬娇

昨天我当引导员的时候,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点头致意,我内心忽然有了一股充足感,感受到了行为规范的意义。

纪律和规范是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我们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是很难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约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矛盾冲突。在学习方面,一定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而且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复习预习工作。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做到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行为规范和自律的养成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下决心努力去做,长期坚持才能收到实效。

太原四十八中学0906班

9月10日晴

史雯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也不例外。接下来,我就写写我每天的好习惯吧!

在生活中,其实我并不是很注意我的好习惯,只是因为偶尔想想自己的好习惯,才不经意间想到的。

老师们常说,学习不能光是学习,也需要休息。每当我放学回家时,上了一天课,已经很累,赶紧写作业吗?不是。这时,我会把今天学过的课程全看一遍,然后把第二天要上的课看一遍,找出相同与不同。然后把第二天的用书本整理好。然后再预习上课讲的内容,最后写作业。我几乎每天都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有:一、可以借此机会休息一下。二、提前整理第二天要用的书和本。三、可以使书包减轻重量。(不是每天都要把所有的书本带上,那样会很重。)四、这样写作业不会困。五、提前做好早晚要做的事。

根据以上的判断,我认为这是个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既是个好的学习、休息的方法,又是可以长期坚持的简单的事情,真是两全其美、一举两得呀!所以我要坚持下来我每天的好习惯。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好习惯,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会受益终生。

成都风俗习惯礼仪 篇4

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和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民俗

1. 鱼市

成都虽然不是水城,并且水产品种甚少。可因为锦江和解玉溪,老成都人都不愁没有鱼吃。现在的泥鳅黄鳝贵重,但是在那个时候,一般的人都吃的起。鲫鱼鲤鱼都是不缺的。 除了走街串巷卖鱼的,在成都还有南门大街、湖广馆街的鱼市虾市。 成都人的饮食习惯偏好猪肉轻虾鱼,所以鱼的烹调较为简单,基本的做法都是在川菜谱上可以查到。

2. 竹器

竹子是在南方普遍分布的植物,也是南方人经常用来编制各种盛器物品原材料。 竹器在北方不使用,在干燥的北方会爆裂散架。 但是在成都,竹器用久了,也会坏。对于竹器坏掉的部分,可以等着修竹器的走街串巷吆喝的时候,全部整旧如新。 修竹器的带着一捆竹子、篾条和工具四方游走,不愁找不到生意。

3. 凉席

成都的夏季也是比较闷热潮湿的。老成都那时的夏天,有专门“出卖清凉”的职业,有的小孩在茶馆理发铺等公共场所专门为别人扇凉,和卖冰粉之类的,也有人会去专门补补扇子和凉席。凉席必然是老成都夏季不可缺少的物品, 凉席是使用竹篾条编制而成,用久了会变的更光滑,睡在上面会更舒服。老成都人都是舍不得丢掉,而是会请专门的师傅进行修补。

4. 水桶

老成都是没有自来水的,要喝水,全靠用水桶去井里提水,到河边挑水。

那时候老成都人的日常用品都是耐用消费品,几十年不换,也有的直接成为传家宝。水桶也是不例外的,那会用的是木桶。

木桶漏水或者散架了,小问题自己动手解决,大问题请专门的箍桶师傅解决。

5. 打草鞋

老成都的鞋就是简单的草鞋,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使用的内在。 成都是粮仓,谷草麦草秧草甚多,打草鞋,盖草房、编草帽、捆货物、编草席的原料。乡场上都有打草鞋卖的铺子。

6. 代客冒饭

老成都的服务行业是各种细致周到,其中一项便是代客冒饭。 顾客带碗冷饭,馆子里会用面汤将饭冒德热气腾腾而分文不收。如果兜里还有几个小钱, 也可以来碗素面肥肠煮凉粉什么的做菜。 这种吃法,今天的人可能闻所未闻吧。这类琐屑的营生之多,也说明老成都有许多缺乏生计的城市贪民。如今当然没有这些行业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种人情味却是不该消失的。

风俗文化

客家文化。四川是中国六大客家人聚居省份之一,人数约300万,主要聚居在成都的东山区和川中的沱江区域,至今仍有100多万人能讲客家方言,并保持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对成都及四川都有很大贡献,其中还有很多伟人和名人。比如朱德元帅,是祖籍广东韶关的客家人,他是入川客家人的第八代子孙。还有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也是入川客家人的第八代后裔,祖籍福建省宁化县。

成都春节习俗:蜀绣艺术。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川菜文化。四川盆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食在四川的美食文化名贯古今,而成都更把川菜的精华发扬光大。川菜作为全国四大著名菜系之一,已历经千年,迄今已有3000多个品种,数百种名菜。川菜以辣闻名天下,却不仅仅止于辣味。川菜属中国四大菜系(川、粤、鲁、淮扬)之一,其强劲的势力早已渗透到全国各地每个角落。

成都茶艺。成都爱喝茶,会喝茶,以至于外地人用“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来形容。“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电影艺术。峨眉电影制片厂建于1958年,坐落在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路360号,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国重点综合性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西南唯一的电影生产综合性文化企业。

蜀锦艺术。蜀锦是指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蜀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民众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蜀锦的品种繁多,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粗细匀称、既调和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间的花纹,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

建阳风俗习惯礼仪 篇5

彭墩高照——竖起塔灯盼吉祥

彭墩高照,是一种“高照”纸灯,堪称建阳花灯之王。此灯在间断失传了40多个年头之后,在1988年春节期间,有百余个单位参加的全县首届花灯一条街大展赛期间,以崭新的风姿,雄伟的气派展现在建阳人民面前,一时引起了轰动。

“高照”,取吉星高照之意,这种巨型纸灯,由12组灯箱和3组旋转顶灯相叠而成,形体似塔,高达四层楼房。据道光《建阳县志》记载,这种灯起源于明代,臻繁于清朝。乾隆年间人云:“纱灯惟苏州为最,纸灯甲于天下,则莫如建阳也。”这足见建阳花灯历史之悠久,工艺之精巧,气势之磅礴。由于这种灯制作工艺复杂,耗费大,据老人回忆,建阳仅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和庆土地改革时搞过“高照”。在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建阳县童游乡彭墩村的民间老艺人吴桂堂、章希涛带领6位农友,在村干部和热心人的支持下,发动村民,自愿捐资3000多元,并四处奔走购买制作材料。他们凭记忆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赶制了这座高达13米,重200公斤,上挂36盏神态各异的花篮子灯装饰的大“高照”。游行表演时由24人同步操作,极为壮观。另外与之相互配合表演的还有16位少女手举32盏传统花钵灯载歌载舞,三支古老打击乐队和民乐队共80余人。

这支象征着吉祥、太平、富庶的“高照”灯队的表演把整个春节花灯赛和龙灯赛踩街活动推向了高潮,大饱了群众的眼福,使羊年春节和元宵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体现了民间艺术活动的魅力。

黄坑烛桥——板凳灯龙映彩虹

黄坑烛桥,也称作“烛桥龙灯”,它是用烛光灯火连接成的一座灯虹彩桥,长240米。黄坑烛桥起源于宋朝初年。它是嘉禾里(原黄坑地名)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早先,嘉禾里虽然有花灯、龙灯、马灯、船灯、狮子灯、花鼓灯等各种灯会庆祝春节和元宵,但烛桥灯则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灯,一年之成事,一载康泰,都寄托在烛桥盛会上。

烛桥灯会是全乡最大的民间艺术活动,每个灯会都有会员百余人。烛桥以“板”为单位,板长2米,板上各固定3盏烛灯,板底各有一根1.5米的立柱便于操作。每年烛桥盛会时,每个会员都制作一板风格、工艺、尺寸相近的花篮子灯,由4节12组120板组成烛桥,加上龙头龙尾灯,一共365盏烛桥,象征着365天都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灯内点点烛光,连接成一条长虹烛桥,恰似一条特长游龙。队伍行进时,有两面大钹锣开道,四门礼炮齐鸣,还有数十面彩旗迎风招展,数百上千个大寿桃沿途分发给观赏者及数百名烛桥操作表演者。倘若是在大操场上表演,数条长龙穿梭表演“万”“寿”等字样,更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之鼓乐喧天,礼炮轰呜,倍感气势宏伟壮观。

黄坑烛桥曾失传了数十年。为提倡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文化,黄坑群众又恢复了这一盛会。1990年元宵节期间,县文化部门和黄坑乡政府调动10多部大卡车,把烛桥搬到城里一展风采,引起轰动。福建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元宵节晚间新闻播放了这一盛况。

节日风俗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大多数人家在家门口张灯结彩。是夜,灯火如炽,爆竹响声不断,焰火五彩缤纷。男女老幼拥上街头观花灯、看迎神;舞龙、玩狮、鱼灯、高跷、彩台等来往不断,锣鼓喧天,谓之“闹元宵”。解放后,对以往“闹元宵”活动中带有迷信、落后的“迎神”活动已制止,代之是由文化部门主持举办的各种文体踩街活动。

清明节

清明节,约在农历三月上旬,清明节前后一旬间,家家户户上坟祭祖。扫墓时先砍掉灌木树枝和锄净四周杂草。然后,在碑前台上摆好供品,点香化纸,酌酒燃火炮。返家时,顺途采摘一些白色檵木花和红色的杜鹃花,寓子孙男女齐全之意。到家时,将带回的一支燃着的香插在祖先神主香炉中,以示接回亡灵供奉。当晚,全家利用供品聚餐。解放后,扫墓悼念祖先习惯仍沿袭下来,并兴起在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之风。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相传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怀忧国之心而抱石自沉于汨罗江。楚国人民感其爱国忠心,放舟江中争捞其尸而不得,传至后世演化为龙舟竞渡。现在,水吉至小湖溪段仍保留龙舟竞赛习俗。节日前四天,即初一,家家大门前均横挂葛藤(形似铁链),两旁竖挂菖蒲(形似宝剑)与青艾杆(形似神鞭)镇邪恶,使之不敢入户为害。节日午时,点燃艾把(艾枝与麦杆捆扎而成),烟薰屋内各个角落以驱邪气出门。同时,将午时采摘回来的百草,谓“午时草”(一般多采有药用价值的杠板归、马鞭草、车前草、积雪草、土牛夕等)煎汤洗浴以防皮肤病。孩童多胸系有用五色丝线织成网袋香包,香包内装着樟脑丸,圆形蒜瓣或从药店购回为纪念义士田横。秦并六国后,田不从秦,而流亡海岛,图谋抗秦,壮志未酬而身死,居海岛时,因岛中多毒虫,熏烟以驱之,饮酒以御毒,遂流传于今。

喜庆礼仪

一、寿 庆

水吉地区的寿庆均以“十”为大庆,始自“五十岁”为“上寿”,方始庆贺,最为隆重的是六十大庆,谓之“花甲”。少数姓氏对“古稀”(七十大寿)倍加重视,有公产的宗祠,如遇本族老人年届“七十岁”生日时,要从族产中拨出若干担稻谷作为该人的生日费用,以表公贺。

寿庆,在贫富之间区别较大,普通人家办一两桌酒席已算不错;穷人则只杀头把鸡鸭一家相聚。而富绅、官僚家庭还借此机会大发横财,家设寿堂,张灯结彩,接受祝拜,设宴数十桌之多。民国时期,水吉某县长做寿,乡镇保长联合铸了一尊金佛相送。少数富豪做寿亦有沽名钓誉者,在祠堂内设宴,不论贫贱一概宴请,对少年拜寿者还发给赏钱。并派专人站在祠堂门口,拦请过往行人,即使乞讨者亦不例外,赠食面酒。

二、分 娩

新婚添丁为家中大喜,当天或第二天就要向外婆家“报喜”。如为男婴,则用锡茶壶内装糯米、龙眼(桂圆)、榛子、花生、瓜子等“五子果”;若是女婴,则用酒坛装酒抬到外婆家,谓之“报酒”,故沿途或邻居见之即知所生男女之别。

(一)三 朝:添丁的第三天,谓之“三朝”,因籍贯不同庆祝有别,有的仅用炒黄豆与酒敬客;有的则用太平面敬点心。

(二)满 月:名为满月,实则仅十来天就办酒席敬客。亲朋好友多馈送公鸡一只、蛋、面若干。而外婆家送小外孙(女)穿的衣物,摇篮与为数不少的线面、鸡和蛋,谓之“送瓶”。女婿对岳家来的客人,要给每人煮一碗鸡腿面当点心,尔后才就午宴。

韩国风俗习惯礼仪 篇6

逢年过节相互见面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生气、吵架。农历正月头三天不能倒垃圾、扫地,更不能杀鸡宰猪。寒食节忌生火。生肖相克思婚姻,婚期忌单日。渔民吃鱼不许翻面,因忌翻船。忌到别人家里剪指甲,否则两家死后结冤。吃饭时忌带帽子,否则终身受穷。睡觉时忌枕书,否则读无成。忌杀正月里生的狗,否则三年内必死无疑。

与年长者同坐时,坐姿要端正。由于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地炕上,用餐时,宾主都应席地盘腿而坐。若是在长辈面前应跪坐在自己的脚底板上,无论是谁,绝对不能把双腿伸直或叉开,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或侮辱人。未征得同意前,不能在上级、长辈面前抽烟,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吃饭时不要随便发出声响,更不许交谈。迸入家庭住宅或韩式饭店应脱鞋。在大街上吃东西、在人面前擤鼻涕,都被认为是粗鲁的。

照相在韩国受到严格限制,军事设施、机场、水库、地铁、国立博物馆以及娱乐场所都是禁照对象,在空中和高层建筑拍照也都在被禁之列。

婚礼风俗

婚谈 在韩国的传统婚礼举办前,男女双方家人都要通过媒人互相了解对方的家庭状况、学识以及人品等。如果互相有好感的话就先要父母们相见,所以有的时候本人结婚前并没有看到过对方。互相同意结婚后,一般男方先把“请婚书”送给女方。女方如果有结婚的想法就把“许婚书”送给男方,然后议婚成立。

纳采 收到许婚书,男方家会写上“纳采文”和“四柱”,用红布裹装送给新娘家。收到“四柱”的新娘家就会认真参考将要举办婚礼的新郎和新娘的出生年月,选择婚礼的日期和时间,然后在白纸上写出“涓吉”再送给新郎家。

婚礼上,新娘始终要平举双臂,用宽大的衣袖遮住眼睛以下部位,以示新娘的内秀、纯洁。新郎接新娘出闺房时,长辈们会用木勺舀起装在红木漆盘中的红枣、桂圆、花生、栗子等八宝谷物撒在新人身上,祝他们早生贵子。

被祝福过的新娘新郎也要像汉族婚礼一样举行拜祖先、拜父母、夫妻对拜的“三拜”仪式,然后身着民族服装的伴娘伴郎各自将放于鸳鸯状木酒壶中的喜酒分别倒在瓷杯、玻璃杯和金杯中,让新人对饮,示意新人无论贫贱、富贵都会相敬如宾。

喝完韩式交杯酒后,新人要双手端茶举过头顶鞠躬向父母长辈敬茶,待长辈们喝完茶后新郎便可搀着新娘回“新家”了,在出门时,长辈们仍会用木勺舀起红木漆盘中的八宝谷物撒到新婚夫妇身上。

到新郎家后,撒八宝、三拜、喝“交杯酒”、敬茶等仪式仍需再做一遍,不过多了一个“插鸡蛋”的风俗——新娘进门后需要走到埋有去壳熟鸡蛋的米缸旁用筷子插鸡蛋,如果一次能插中两个鸡蛋,就意味着新娘婚后会生下双胞胎。

风土人情

1、面具和面具舞剧

韩国的面具以纸、木、葫芦、皮毛制成,大多数面具反映出韩国人面部骨骼状貌和面部表情,但有一些则代表真的或想象中的动物和鬼神。由于面具舞剧过去是在夜间篝火中演出,面具十分夸张,显得怪诞。

面具舞剧基本上是一种民间艺术,朝鲜时代,在与上层统治阶级格格不入的平民百姓之中自然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演出结束时,演员和观众都要一道纵情欢舞。

2、高丽参

韩国因气候和土壤适宜而广泛种植人参,其所产的人参以质量最佳而闻名于世。为了区别世界其他地方所产的人参,韩国称其所产的人参为“高丽参”,高丽是韩国古代一个王朝的名称,韩国的英文译名“Korea“即由高丽而来。

人参是一种恢复剂或补品,一向被认为能增强人体的重要器官、促进心脏功能、护胃、提高耐力和镇静安神。人参是东药(韩药)中重要的药材。在韩国,人参的简便服法是将它用开水冲泡饮用。

3、韩国传统服装——韩服

女式韩服包括一条长裙和一件短上衣,男式韩服包括一件短上衣和一条长裤。男女韩服外面都可罩一件剪裁类似的长衫。今天,韩国人大多在节日或婚丧庆典之时才穿韩服。

4、烤肉

烤肉是深受韩国人喜爱的佳肴。烤肉可用任何肉类制作,但最常用的是牛肉和猪肉。烤肉的味道,佐料起到重要的作用。

5、泡菜

泡菜是一种经发酵腌制的蔬菜,味道香辣。泡菜可用任何蔬菜来制作,但最常用的是大白菜和小萝卜。制作时先将蔬菜用盐水腌渍,再用清水冲洗。待水稍稍晾干后,在蔬菜中添加佐料。泡菜是热量和胆固醇低、纤维含量高的食品。与苹果相比,泡菜的维生素含量更高。

★ 津巴布韦风俗礼仪

★ 尼泊尔王国风俗礼仪

★ 韩国饮食用餐礼仪

★ 崇明婚礼风俗礼仪

★ 阿拉伯风俗礼仪习惯

★ 大暑文化风俗礼仪

★ 匈牙利风俗文化礼仪

★ 武汉风俗礼仪知识

★ 回族风俗礼仪禁忌

夏威夷风俗习惯礼仪 篇7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中, 我们围绕“文明礼仪”这一主题, 选择了活泼可爱而又热情待客的小白兔、彬彬有礼的一群小鸡、助人为乐的小花猫等图案作为墙饰内容, 并在教室里设置了“有礼貌的好宝宝”专栏。这些教学环境的创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另外, 教师也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处处为幼儿作出榜样。如, 同幼儿一起用餐时, 注意保持地面、桌面的整洁, 不挑食, 不随意浪费粮食。

同时, 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我们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家长进行交流, 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作表率, 并主动带孩子外出, 让孩子深入地体验生活, 以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激发孩子的积极情感;我们把每周礼貌教育对幼儿和家长的具体要求告知家长, 让家长根据要求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家庭环境, 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连续性, 让幼儿在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还向家长积极推荐有关幼儿礼貌教育的故事书、动画片等, 让幼儿在讲讲、看看、玩玩等亲子活动中学会运用礼貌用语, 并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注重行为训练, 有计划地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1. 寓文明礼仪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如, 通过《熊猫的客人》《金花学说话》《小猴请客》等角色游戏, 幼儿感受到了礼貌待人的好处;通过《今天我值日》《对不起, 没关系》《再见》等歌曲表演, 使幼儿懂得与同伴、长辈交往的一般礼仪;通过《小羊过桥》《好娃娃》等讲故事活动, 使幼儿懂得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 要与同伴分享快乐, 要关心他人等。

2. 制定系列化的文明礼仪工作方案, 把文明礼仪教育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

如, 幼儿初入园时的热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教育;“十一”的爱祖国教育等。我们要求家长适当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 在外出做客时, 让孩子观察成人间的交往, 家里来了客人, 则让孩子参与接待等。通过“客人到我家”、“学做小客人”和“我是小招待”等主题活动, 使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会简单的社交礼仪。

三、寓文明礼仪教育于幼儿的日常生活, 使习惯成自然

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幼儿年龄小, 做事缺乏持久性, 为使文明礼仪教育成果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 教师和家长必须密切配合, 把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谈话、游戏、入园、离园、吃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并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1. 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们把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环境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方面, 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如, 让幼儿勤洗手、不乱扔东西等, 并将每周卫生检查作为文明班级评比的内容之一, 以督促幼儿注重卫生习惯的养成。

2.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主要包括睡眠、进餐、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针对幼儿进餐和午睡习惯较差的问题, 如, 吃饭时不专心、挑食, 睡觉时影响他人等, 教师则适时地予以提醒并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如, 睡觉时不影响他人、进餐时不讲话、遵守活动规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3. 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

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 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 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为此, 我们对幼儿积极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 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 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如, 积极参加值日生活动, 出操时能自觉迅速地排队, 进出教室、上下楼梯时不大声喧哗等。

4. 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

幼儿期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其培养内容应包括:说文明语言、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大人说话不打岔、要与人为善等。文明礼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常规训练, 持之以恒。

浅谈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培养 篇8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幼儿园教师按照幼儿的特点将教育内容规范化,具体化,拟定由浅入深的礼仪行为,把示范、明理和练习联系起来,使幼儿园礼仪教育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经过幼儿亲自感知、实践慢慢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意识和礼仪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平衡的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对礼仪教育积累的几点方法:

一、“贴近儿童心理”的游戏儿歌法

儿歌说话明快、活跃,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孩子兴趣浓厚。我是这样利用儿歌教孩子礼仪的:小班的“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许多小泡泡;手心冲冲,手背冲冲,冲出清洁小小手”;中班的“有来客,说请坐,端茶倒水摆糖果。客人走,说再见,挥手目送到外面”;大班的“交通规则要谨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朗朗上口的儿歌配上恰当的体态动作,让幼儿在游戏儿歌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现在这一礼仪教育的方法,成了我对孩子们进行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看得见学得上”的楷模示范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轻易而又最有用的法子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楷模放在他们跟前,说出它们为什么标致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拟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以他们的说教都有用的。”因而楷模示范具有主要的教育浸染,楷模示范是教师示范、家长示范和礼仪之星示范。在幼儿日常进行口语交往过程中,我首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示范,然后再指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在进行活动时着重培养幼儿的“坐姿”“站姿”“行姿”等,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同时,以“6+1”(即6个成人与一个孩子)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带动家人,也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氛围,使幼儿经常受到熏染,慢慢转化为习惯。

三、“源于口语”的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就是教师在礼仪教育过程中,积极创设情景,烘托一种陶冶情感的气氛,把孩子引入喜、怒、哀、乐的情景之中,使其为情景所感动,从而产生共鸣。情境练习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激情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情境体验法是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如:我在中班开展了“接打电话礼仪”的活动,先让幼儿表演日常活动中接打电话的礼仪后,再指导幼儿如何接打电话才是懂礼仪的,当幼儿体会之后,组织幼儿进行“打电话游戏”的情境表演,最后在幼儿的表演中指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打电话是首先礼貌问候,然后是等对方说完了话,挂了电话之后才能挂电话等等礼仪。又如:大班“帮助别人真快乐”,我用以大带小的教学形式,让大班的孩子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穿鞋袜,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的礼仪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很快能获得幼儿的激情共识,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示范——演习——指导”的行为练习法

人的行为是习惯得来的,不良的行为可以经过不断的纠正练习得到更正。如小班幼儿挪动椅子时,喜欢拖着走或将椅子高举着走,这些行为既不安全也不文明,我在“小椅子笑了”的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正确示范——幼儿模拟操练——提醒操作,让幼儿体会到正确挪动椅子的方法,促进幼儿轻拿轻放椅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如在幼儿来园的问候、人园晨检时接待、离园接待、角色游戏等等的活动中,时时不忘对孩子们进行礼仪教育。形成了孩子们良好的礼仪习惯,而且行为练习法能调动起孩子们内在的积极性,养成孩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五、“潜移默化”的标记提醒法

标记是为了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活动中遵守规范,不影响和干扰他人;标记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某些能力和手艺。如:我在活动室的玩具柜和玩具筐上,都贴上图形或编号等。让幼儿懂得物归原处,从而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在活动区张贴洗手、进餐等规范图,为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暗示性教育。在饮水机处,标上进出的标记,目的是提醒幼儿不拥挤、有序进出接水。幼儿一旦在幼儿园活动中形成了看标记和提醒的活动习惯,他们就能更好地顺应社会生活,在社会活动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重阳节风俗习惯礼仪 篇9

重阳到,香港市民或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在重阳节前几日,香港市民就陆续开始扫墓,特区政府也提前公布了墓地附近的交通安排,并提醒市民注意防火。

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据笔者的香港朋友介绍,许多香港人扫完墓、看望过先人之后,再举家带上吃喝,去野外郊游。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别拥挤。

重阳祭习俗源于原居民,据史料记载,香港重九祭祖的习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乡廖族。廖族时至今日仍然保留此习俗,其秋祭的场面甚为浩大。不过,在参与人数和祭祀形式及规模方面,均有别于新界原居民以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

资料记载,新界原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

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抵达祖坟时,部分人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另一部分人则清理坟旁杂草,扫除垃圾。

除了遵循重阳节的一些普遍习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闸蟹的季节,但重阳节过后大闸蟹的品质会更佳,重阳节为吃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重阳节的来源

《易经》中重九阳数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丰收祭天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古代的祭祀大火星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重九习俗

稻城亚丁风俗习惯礼仪 篇10

(一)献哈达

这是稻城人民最遍及的一中礼节,常在欢送、奉送、敬神以及日常交往中运用,透露表现敬意和恭喜。

藏族人民在迎送客人、求神拜佛、省亲访友、娶亲喜庆等社交运动中,用哈达(绢丝所织极稀少的长巾,以白色为主,也有红、黄、浅蓝等色)透露表现敬意或恭喜。在较为盛大的迎送典礼上,主人向客人捧献哈达,透露表现敬意,祝愿吉利;客人向主人回敬哈达,以示谢意,祷告万事如意!

(二)磕头

这种礼节首要首要见于寺庙,到寺庙朝圣和参见大活彿的时分信教群众以磕头透露表现忠心和忠诚。磕头分为磕长头、短头和响头三种方式,在稻城县以磕短头和响为经常见, 还有合掌磕头,参拜佛像,朝觐**,与佛顶礼时磕响头及磕长头(一步一磕拜)。

(三)敬酒、敬茶

稻城藏族人民关于亲友老友,(不关了解或不了解的人),招待都热情真挚,非常好客。主人先是敬青稞酒,客人喝酒时,先是用食指沾酒沾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每非必须喝三小碗(当地青稞酒不以杯量,而用碗盛,此酒为低度酒),如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赞同,也可以少喝,以示礼仪。

客人抵家,主人要请喝酥油茶。每个家庭之中,都置有火塘或藏火盆,酥油茶或奶茶壶不断煨在火塘边,来客进屋在必然的地位上坐定后,主人然后取碗斟茶。家庭优裕的摆放的是镶银木碗,普通家族摆放的是绘龙细瓷茶碗。客人茶碗里的茶必需斟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立刻将茶斟满,透露表现主人不吝啬、不惜啬;客人告辞时,不克不及将碗里的酥油茶喝完,透露表现对主人家的尊崇、谢意和有礼貌的意思。关于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老是悉心照顾,协助卸鞍牵马,布置歇息住宿,招待酒肉饭食。主人但愿客人酒足饭饱,席间本人也略进酒食。客人若谦让讲理,反而会惹起主人的不安。

(四)其它礼节

稻城人民关于亲友友爱友久别重逢,拦手贴于面颊相亲;见所敬服之人将袒臂之袖搭于肩上,屈腰双手平伸或竖大拇指以示还礼;往常相见伸舌头也属还礼;亲友远行或初到,替他牵马以示还礼。

宗教文化

稻城县境内农牧区还普遍存在一些宗教与民族文化并存,宗教色彩较浓厚但约定俗成并为民间所接受的传统习俗。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均要在佛像面前供奉切玛、酥油灯和各类食品。有经济条件的,家里还要供奉宗教故事题材的唐嘎画和经书。每年央勒节前后,信教群众要祭拜神山,购白布印上经文悬挂于神山(麻尼旗),向神山、神石、神树或寺庙供奉牲品,信教群众或发誓还愿的人乐意为寺庙出力或在路旁、河边、山顶义务修经塔(且登),建经临,刻麻尼石,青少年喜欢佩戴嘎乌,老年人乐于手摇转经筒,成天口涌六字真言,有条件的家庭楼顶装以风为动力的麻尼车,家里置手拉转经轮。

转经是县境内藏族人民极普遍的一项宗教文化习俗活动。每逢过年过节,在神山、寺庙、印经院转经的群众络绎不绝,出门在途中遇上经幡(且登)、麻尼旗、麻尼石堆、麻尼经幡时,均要以顺时针方向绕行(本波教相反)。寺庙在佛日举办跳神和佛事活动时,群众踊跃观看,争相捐献钱物,并以接受**灌顶、摸头为莫大幸运。

土司统治时期,群众生病或家事不顺,多请喇嘛打卦念经,遇上旱灾、雪灾、雹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均请喇嘛念经消灾,家有婚娶、娱葬、添人丁、迁居,甚至出门远行等事也要请喇嘛卦示祸福和吉期。喇嘛念经打卦的结果,通常是群众交付念经打卦费后,还要向寺庙敬奉钱物若干。或买几头牛、几只羊(以白色为佳),在耳朵上穿上红绳放生。放生的牲畜,任何人不准也不敢捕杀,只能让其在放生地自生自灭。

礼仪禁忌

在稻城亚丁,藏族对长辈和自己所尊敬的人,不要直呼他(她)的名字,要用尊称来代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舅父、叔叔、先生,都是用委婉语言表示的尊称。

藏族相信语言具有强大的灵性,不正确使用语言会给人带来祸福。所以在社会交往中非常注意正确使用藏语,与不同的对象交谈,使用不同的语言。特别是与高僧大德、喇嘛、上司、尊贵的客人、长辈交谈时,一定要使用敬语,以示尊敬和彬彬有礼,切忌使用粗俗的语言。因此藏语中的敬语很多,正确使用敬语,表达了说话者敬仰、祝福的感情。

比如,“死”这个词,正常情况下是忌讳言“死”的,如果我们听到某人说;“让某某不得好死”或“让某某得暴病死吧!”完全是含有诅咒的意味,表达了说话的感情。由于语言禁忌的结果,产生了“死”的敬语“园寂”或“涅繁”、“寿终”等。

又如:藏族人很少念叨死者的姓名,他们总是用“星霞”、“策代”这种委婉语言代之,以示敬意。(星霞,义为往生净土,常用于高僧大德和其他受尊敬的人;策代,义为寿终,则用于平民百姓。)对已故长辈,也总是用“帕拉依”天堂之父、“玛拉依”天堂之母称之。

康区藏族相信语言有超人的力量,所以清晨出门、过年过节、婚礼等喜庆场合,一定要多说吉利的祝福话,切忌说一些不吉利的话,以免招来灾祸。平常,不轻易使用咒语诅咒别人,因为他们确信咒语诅咒人是灵念的,会给被咒人带来灾难。只有对恶人,仇人才使用咒语。父母生气骂自己的小孩,特忌用诅咒的语言。

常念一些特殊的藏族佛教咒语,又能使人攘灾祈福,所以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念诵“六字真言”咒——即“阿嘛呢叭咪哄”等。除了常念诵咒语外,还常将写有或印有祈愿文或咒语的纸片,折叠起来封好,用不同的绒布包扎成形,佩戴在身上。相信这些奇特的文字符号,能代替语言力量可以避邪驱崇。在日常生活中,不准用下流、脏话骂人。遇到一些重大事情.常喜赌咒发誓。诸如“尼玛拉萨”(日光诚作证);“根曲松”(三宝作证);“觉益西诺布”(如意之宝释迦佛作证);“色折噶”(三大寺作证)等。这种之严肃的赌咒发誓,它的起源均在原始的诅咒巫术,是对语言崇拜的结果。

★ 描写稻城亚丁作文500字

★ 四川稻城导游词精选

★ 描写稻城作文八年级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歌鉴赏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优秀教案

★ 散文下载

★ 短篇散文精选大全

★ 经典散文网

【夏威夷风俗习惯礼仪】推荐阅读:

夏威夷风情活动方案07-16

上一篇:工程管理建设下一篇:县地税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