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精选14篇)
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 篇1
首先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而这基础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第一来源自然就是课堂。向历史这种非常考验记忆里的学科,如果能在课堂上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就等于把大概要点都记住了,就像是绘画中的打底稿一般,看似粗糙却又十分重要。在课堂上要时刻做好笔记,圈画关键点,把最重要的内容提取出来而不是盲目的去全篇记忆,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要点就是回家或课堂作业。在做作业时候最好把书先合上,不要边看边做,因为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思考的过程,你会在做题的时候回想上课做过的笔记和圈过的要点,这样印象又会加深一层,等于在无意识中又背了一遍。而边看边做很容易会使我们产生一种想法:直接找相关段落,抄下来。这样做在速度上是很快的,但是做完了以后书一扔,本子一放,再隔上几日,你还能确定自己记得上节课上过什么内容么?可能某些同学连个大概都记不得了。因此,我提倡闭卷式做作业。
第三点,自然是复习了。这里的复习分两种:一种是课后复习,当天课后就去背诵,效果自是甚佳,可是不一定人人都有这个时间去复习。由于我自己也不常在课后复习,因此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复习方法:总复习。顾名思义,就是在所有的课程差不多上完以后进行复习。但是总复习也有利有弊。有利在于这种方式可以把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组成知识架构,根据历史时间的推移,可以把重要事件、人物更有层次的排序,顺理成章。但也有弊,那就是在课程上完后也离我们的大考时间不远了,时间很紧迫,总复习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压力的,有些同学可能需要在考前的最后一两天之内把一本书的要点全背完,非常吃力。所以我在这里对总复习有两个小建议:
1. 我们可以提前几个星期就开始背,比如双休日一天背3、4课,这样可以缓解一下临考前几天的压力;
2. 在背诵年份、人物、事件的时候不要用强记,强记或许背得快但是忘得也快,用一些比较巧妙地手法来记忆才能更好地牢记,比如年份的相加减或者人物名称的谐音。
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 篇2
奥苏贝尔认为,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可见,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有意义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建议教师借助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 赋予学习以意义。
一、组织化策略
所谓组织化策略, 就是按照信息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 对学习材料进行一定的归类、组织, 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学习材料。组织化策略的实质是利用新信息本身的顺序和联系, 发现要记忆项目的共同特征或特质, 从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
可以借助图表、图示等模式将相关信息组成有意义的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我们在讲述《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中, 可以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进行归类比较进而形成深层次的认识。
在组织化策略的运用中教师除了可以借助图表和模型图, 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模型, 利用层级结构来表达新信息内部或新旧信息的关系等, 还可以发挥每一章每一节中导语的作用, 对有关知识做一概述, 利用知识概要来统领章节知识。
二、精致化策略
所谓精致化策略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刚学的新知识形成额外的联系, 从而赋予复杂知识以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 与原来的旧知识建立联系, 有所扩展, 形成更大的、更细致的知识网络。
首先, 可以借助新信息向外发散,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推论, 形成知识网络。其次, 建立与之前已学内容的联系, 形成更大的知识网络。由于精致化策略是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刚学的新知识形成额外的联系, 所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先前的上课内容, 或者帮助学生对新信息进行自我推论, 以增强信息的意义, 或者提供或帮助学生自己形成类比, 比较不同观念的异同。
三、活动策略
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认知, 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具有目的性, 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并进行深加工, 我们将这种教师组织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加工的过程称之为活动策略。主动学习能够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在活动策略运用时应该注意, 问题解决的形式不仅仅是记忆知识, 最主要用来理解、掌握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要求学生去分析, 而不仅仅是回忆相关信息;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提供有力的证据, 而不仅仅是得出结论等等。
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意义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多, 只要能够真正理解有意义教学的内涵,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才能真正地理解, 而不是机械记忆。
参考文献
学习历史的方法 篇3
一、 把握基础知识、重点知识是学好历史的前提
教学大纲明确阐释每单元、每一课的重点知识、基础知识,抓住了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就抓住了教材的精髓。综观近几年河北省的中考历史题型,不管是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还是探究题,考查的都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那么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呢?
1.总体把握。如:八年级近代史的三条基本线索,即: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
2.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的回忆课文。如:学习中国近代史“国民大革命”这一内容就要弄清以下几点:一是国共的合作;二是北伐及胜利进军;三是工农群众的支援;四是国共的分裂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这几点相互联系,构成了这个时期的完整知识体系。
3.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必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必须把握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词,这是共产党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本单元的重点。
二、比较和联系
1.相同性质历史事件的联系。如: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联系比较,认识四次侵华战争的性质都是侵略性的战争,战争结果都是清政府战败,同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2.同类历史知识的联系。如:日本明治维新,可联系俄国1861年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运动,通过联系比较认识到三者在原因、性质、作用、结果等方面的异同,通过这种联系,不仅加强了记忆,而且认识了历史事件的内在本质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能力。
3.同一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联系。如:1689年俄国彼得一世改革,联系同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可联系同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清政府总理衙门的设立。
三、注意把历史和现实、时事联系起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和未来。近年来的重大事实如:德、日在对待二战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台湾问题,美国种族问题,世界通用语言——英语的形成,世界南北经济问题,等等。在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我们要警惕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实行“一国两制”方针,并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在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中,加速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给美洲留下了至今无法完全消除的种族问题。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从而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学习了《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这一课时,我们会联想到当今欧美同亚非拉经济发展的差距,即南北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成因。同时我们也会得出办厂、搞企业、发展经济,首先要有资本和劳动力的道理。
高一的历史学习方法 篇4
高一的历史学习方法
1、高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要有阶段性,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是要重视知识的广度。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于历史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多读一些历史相关的课外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高中生大部分的知识来源都是来自课堂,高中生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想要提高历史成绩,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预习可以对历史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在听课的时候对历史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上课的时候可以把重点、难点都记录在笔记上,课后在根据课本和笔记进行复习。
3、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不懂的问题。这个时候高中生可以多和老师沟通,每一个历史老师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高中生可以多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4、历史是一门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点仅仅是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还是应该注重对历史史实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基础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在以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5、高中生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了解历史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发挥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其次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有计划的去学习。
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
重视教材
想要学好历史,重视教材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历史试卷当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在教材中的,出题者都是根据教材出题的,我们只有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去做一些相关的历史题目。我们在看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方法,一定把教材看仔细,包括书中的小图,我们也要熟练的掌握清楚,因为有的历史出题者,就会出特别不起眼的题,但是我们在书中都能够找到。
学会总结
我们在高中复习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老师的思路,看看老师是怎么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的,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也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能够锻炼我们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各个章节联系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们在做题的时候,就会简单很多。
理解记忆
我们在背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理解记忆,这样我们在记忆历史的时候,我们才能记忆的更加深刻,这样我们的历史成绩才能有所提高。每一个事件的时间、原因、背景都是我们需要去知道的理解的,历史当中有很多的题型都是需要我们去一一的解答的。
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去思考,我们在复习新的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对以前的知识加以理解,这样会增强我们的记忆,我们在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还可以想象一些某个事件的历史时间和地点。
怎么学好高一历史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篇5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学习历史的心得 篇6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们怎样了解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方法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历史因为历史可以见证这一切。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接触到了历史,首先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然后又学习了世界历史,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理解历史,也总结出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达,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历史,随之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
1)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历史是一门文科离不开背诵,但也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我们应该先把每隔知识点充分理解了再去背诵。
2)要多方面的学习历史,不能只在课本上下功夫,课本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我们
应该从其他渠道更广泛的学习历史,了解历史。
3)在历史考试中,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对症下药:对于问答题来说,要
抓住答案的主要知识点,再添加一部分的修饰语言,是答案即准确又有条理…… 学习历史往往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再学习中不断总结,从而更好的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 篇7
一、探索有效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 决定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 我在教学中具体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读书
教学从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开始。刚刚进入初中阶段, 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方式和学习方法都缺乏主动,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 我把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 比如, 按照学记叙文的方法, 掌握每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局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再指导学生围绕教材的章、节、标题, 来抓住中心, 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大意, 写出提纲和要点, 这样有了清楚的脉络,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有效地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
2. 探索优化的记忆方式
记忆是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最大障碍, 我在教学中尝试着探索一些记忆规律, 给同学们做示范, 并让他们通过举一反三, 发现并掌握一些相关规律, 探索便捷的记忆技巧, 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比如, 用划分阶段的方法记忆年代, 用归纳的方法记忆历史人物, 把中学历史上一些奋勇抵抗外国侵略的英雄归纳到一起, 使学生不仅容易记住他们的事迹, 而且很容易理解民族英雄这一概念。
3.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共同构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 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才能系统的掌握。因此, 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专题线索, 比如, 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常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另一方面是掌握历史阶段的特征, 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资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 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 结合数学“集合”的方法, 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 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其他学科一样, 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实现“人文科学”的终极体现。
1. 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初中阶段最首要的任务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种历史试题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 也就是说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最重要手段。在这方面, 我不仅通过普通的练习、小考或讲评不断重复的形式, 而且多注意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 比如评价人物, 应该包括他所处的时代、主要贡献、历史作用及我们给他的称谓等等, 我给同学们做示范, 评价了岳飞, 以后他们自然会评价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再如, 大的综合试题, 我注意让他们掌握答题要点和答题思路, 通过这样的练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试题能力。
2.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历史把握现实、预测未来。一方面, 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一系列问题, 加深对当今社会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 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来剖析自我, 客观的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 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学习历史的关键 篇8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和原因
常听历史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课堂纪律不好,学生上历史课,有看闲书的,说话的,做其他的作业的,就是没有听历史课。学生真的不喜欢历史本身吗?不是。很多学生都说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笔者也认为,历史本身是博大精深的,丰富多彩而有趣的,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历史这门科从来都是副科,出于升学的考虑,学生宁愿把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的时间是多么紧张啊,我们历史老师虽然知道历史是培养全面的人格的科学,可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历史教学究竟对学生的人性成长产生了多大的作用,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而孩子人格的健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慢慢来好了,语文数学外语可是关系着升学,关系孩子的一生啊,所以,历史只能靠边站。
二是因为课堂太枯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于是老师把本来有趣的历史弄得只有原因,经过,意义,影响等干巴巴的条款,学生当然毫无兴趣。当然老师也确实因为种种原因缺乏热情,没有细心钻研才会如此。老师的难处就不用说了。
三是历史教材本身编得就缺乏趣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历史教材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内容删减了很多,增加了文化部分和主题活动课,还有许多插图。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趣味性依然不足。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几大航海家几经磨难,终于取得巨大的成就,可是书上就只有时间,人物,简要的路线和贡献,对于途中的有趣事情一概不提。當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大纲要求,课标要求,并且篇幅有限,但是这样的教材读来也确实有点难过,真的没有什么趣味。
二、历史老师的办法
学生不学历史确实也不能怪学生。作为历史老师来讲,就要想办法把学生拉回课堂上来,就要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副科的地位一时半会也改变不了,教材我们已经在用,就先用着,能改变的只有历史老师本身,靠老师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对学生的掌控,对课堂的组织。我们要坚信:“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
第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满堂灌,一言堂当然应该彻底抛弃掉,而漫无边际的讨论也不可取。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遵循这么一些原则:课堂脉络清晰,教学内容紧扣大纲和教材,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现在有很多新的教学方式,比如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故事会,音乐会等等,我们不用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而应该灵活应用,只要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我们都不妨试一试。不断试用,不断总结,就会有适用于自己和学生的最好的方式出现。
第三,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导入课堂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环节甚至是可以决定整堂课的气氛的。一开始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上,你要将它收回来,是要花很大力气的。所以,应该非常精心的设计导入环节。可以慷慨激昂的演讲导入,可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导入,可以用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导入,可以用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导入,甚至可以用肢体语言无声的导入。
三、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紧扣大纲,教材,不能漫无边际。
2.要合适提问,不能满堂都是问题。问题应该有深度,但是学生要有突破口。
3.介绍史实要严肃,准确,如果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野史可以有,但是要告诉学生这是正史,这样学生就不会混淆。
4.我觉得课堂中要让学生体会美和历史发展的脉络,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
总之,如何让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只能考历史老师“自救”,只要老师们多想办法,多交流,这门课一定会受学生大感兴趣,有兴趣,一切都好办了。
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 篇9
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
一、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换位后进行思考。我们以学习美国内战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独立后南北双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我们将南北双方换位,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的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自由劳动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实力强大和人民支持。我们仍将南北双方换位后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强大,那么北方还会取胜吗?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况要更复杂,更因难些。因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北方取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我们还可以得出更深一层次的结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任何背离民心者,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由上可知,凡是涉及历史事件双方的结论,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解析,我们都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同学们不妨多尝试一下,一定会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二、换角度思考
换角度思考是指我们对历史事物在从常规的、角度思考之后,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既有利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又符合历史创新思维的多维性特征。我们以学习隋朝的大运河为例。对大运河的开凿,常规思维一般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二是它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乘机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腾,加上隋炀帝本人极尽奢华,政治腐败,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我们换角度设问:工程如此巨大,无疑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假如随朝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那么能凿成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反而证实了教材上的结论:隋朝经济繁荣。还有,在长达四五千里的复杂地理和水文环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通道,这不正好反映了那时的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高超水平,从而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吗?这一点也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三、发散性逆向思考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进行多向思维。而发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规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它可以强化我们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我们再以学习淝水之战为例。淝水之战是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后,由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按照常规思维,大凡统一战争都是顺应了民心的,因为人民都厌恶战争,都渴望统一、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所以它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为什么却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不得民心呢?(这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进行发散性逆向设问:人民为什么会反对统一战争呢?从前秦军队中士兵的构成来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他们受尽了民族压迫之苦,强烈地渴望摆脱前秦的统治。因而可以判断:人民决不是反对国家统一,而是反对由前秦来号令统一。民族矛盾的尖锐,使前秦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秦军的指挥者在战术上失当,作为统帅,苻坚骄傲轻敌;秦军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等。我们继续作发散性逆向思考;根据当时的形势,从前秦的对手东晋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败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这样,前秦失败的原因就可总结出这五条来。同学们可联系所学史实来思考。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知识模块化、体系化,纵横相连,收放自如不妨尝试通过列表的形式,将高中历史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的全部知识(以目录为单位)罗列在一张以中国、外国为横轴,古代、近代、现代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副轴的平面三维复式表(详见笔记篇历史部分的相关内容)。
二、多练选择,揣摩出题意图,靠近试题思路上面已经说到,近两年高考历史的考察方式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抽血式巡查。
三、规范答题,少说废话高中历史的二卷解答题与地理、政治还略有不同,大多是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全面、准确、精炼地提取信息,并尽量简练、规范地表述。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文科历史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篇10
2. 把目录看一遍,学会把目录装在脑海中;把目录在脑海中形成纵深的立体感!要把框架镶在脑海中,这一点非常关键,整本书要像知识树一样,印在记忆里,我们知道知识的逻辑、结构框架后,便知道我们学习的各种知识细节,在知识树中的位置、与逻辑结构关系;
3. 把每一章看成一篇文章,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从头到尾看上5遍以上;然后闭上眼睛问自己:这一章到底反映了几个核心事情?有几个关键人物?那些关键人物在这个事中起了什么作用?
4. 融合历史年代:先划分历史时间、年代的大块。有什么标志性人物出现、历史大事件,把历史划分成几个重要的历史大块。如:我们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你要知道看大块,这本书总共把人类历史切割成3大块——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
把时间、人物、事件(年代)连在一起,唐朝初年有几位皇帝,有几股政治力量,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是什么状态,在头脑中有纵向连接之后,要用横向连接把这些串联起来,这样你才能记住;
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 篇1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含义;应用;方法;技巧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体现。研究性学习通过激发学生运用自主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其投身社会实践,是学生获得科学理论知识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以树立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目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手段。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元合作的形式,对教材内容和相关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的一种开放性学习的模式。研究性学习将知识的内在结构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便于学生高效清晰地记忆知识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弊端: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松散,各知识点之间不能联系起来;二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低。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自己过滤和整合知识点,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连贯记忆,树立整体模型和框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法与技巧
1.课前自主预习,初步建立知识模块,甄别重难点
教师在布置课前自主预习任务时,要让学生提前梳理知识,初步建立知识模块。抱着探究的态度,对课本内容自我认知,做好难点标记。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教师的解答,或与学习小组成员讨论研究,或与教师讨论探究。在预习过程中,培养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习惯和意识,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模块,并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自信,课堂上分享。
2.课堂学习,重点突出,灵活多样
在历史课堂上,需要重点突出,灵活多样地进行学习。譬如,建立学习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自行研讨转向小组讨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多端性。
另外,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 “突发观点”“灵光一现”或是学生的“突然发难”。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把“课堂”变“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多维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灵感再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深度发掘无意间也会产生新的思考,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学习。
此外对于高考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通过前景呈现或设置悬念、有趣的故事、实验或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情趣导入新课,或承上启下复习旧知识、导出新知识。
总之,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教学和学习方法,但不论是哪种方式的运用都要找准教师定位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并做到始终遵循认知规律,围绕教材知识,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课外学习,投身实践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师可以成立历史课外学习小团队,精选研究课题项目。
(1)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布置研究任务。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常规的研究方法,如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利用检索工具等。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其主要内容应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预期成果形式等内容。研究计划越详细越好,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计划作必要的调整。
(2)实施阶段
首先,学生根据研究课题,收集研究材料,加工整理研究资料,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形成研究成果。其次,历史追寻的是真实,研究资料的客观真实性是前提,对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最后,就是撰写研究报告,精简课题内容,完成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研究活动记录等等。
(3)总结评价阶段
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并将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汇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成果的点评与指导,积极鼓励学生,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应用研究性学习,可以打破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局限性,更好地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陈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 篇12
一、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因此, 要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主动地去学习历史, 就要先培养其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根本在于要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 这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既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 它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历史也是一门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的学科, 它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视野, 从而激发学生想要学习历史的欲望, 并形成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
二、掌握自主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方法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 要想主动地学好历史, 就要掌握自主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方法。具体而言,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阅读起码要做到五到:目录到。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 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 应从宏观上把握。单元前言到。单元前言主要说明本专题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及本单元内容的特点。课文正文到。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 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要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评价。课后练习题到。熟悉知识是以哪种方式转化为试题的。书后的历史大事年表到。这是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只要做到这五到, 学生就能理清教材知识的基本线索, 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历史教科书, 主动地学好历史。
三、掌握收集历史资料和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
历史资料是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之一, 因此学生要主动地学习历史, 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还要学会搜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搜集历史资料首先要确定搜集资料的时间、地域和内容范围, 然后就是利用有效的资料获取渠道。这样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 三是进行田野和社会调查。那么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 应如何运用于探讨历史问题呢?首先, 要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并进行鉴定, 包括材料的来源、真假、作者、性质等。其次, 在使用历史资料作证据时, 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 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再次, 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 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只有掌握这种搜集历史资料和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后, 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也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
四、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历史学科的记忆量要求特别大,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 甚至是烦恼的事, 而学生一旦觉得头疼、烦恼, 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也就失去了主动性。因此, 希望学生继续主动地学习历史, 就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首先, 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 历史知识是互相联系的, 它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因此, 可以通过知识的联系, 用已知的知识推理未知的知识, 用新知识去复习旧知识, 前后知识经常性地进行多角度的联系和复习, 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全面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避免出现学生常说的读了就忘了的现象。
其次, 要讲究和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 如点面联想法、分类归纳法、反向逆推法、对照比较法、趣味记忆法等。例如:我们在记忆选修一的“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时, 就可以用对照比较法, 通过对这两次变法在背景、群众基础、国际环境、措施、结果及意义等方面的比较对照, 就能够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中日这两个重大变革的异同点。
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13
江南美人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新的要求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的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要抛弃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要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的关键是好学,因此,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行历史能里的培养,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发展。
高中历史世界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篇1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然后同学们可以接着提出下列质疑: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新航路能开辟出来吗?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哥伦布和麦哲伦是伟大的航海家还是殖民者?我国早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半个多世纪,就有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认识?既然郑和下西洋较之哥伦布等的航海冒险活动有着 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样三个特点,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样的质疑可以增强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思和疑的关系,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后疑,才能豁然开朗。
历史教材中历史信息的承载方式主要有文字、图表等。文字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而图表这种形象化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视通万里。图表是文字的补充和拓展,它和文字一样都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图表虽是无言之文,但我们观察其细微之处和整体面貌,就可以获得有价值的连文字都无法表述得到的知识信息。如我们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一目时,书中有这样一幅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同学们可在下列方面进行观察──时间、地点、人物、服饰打扮、主题等,这样可从中获得如下历史信息:此幅图画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情境——建立了新式学校,有统一的学制,老师服饰打扮西化,体现当时政府提倡学习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这些信息充分说明当时的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寻找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两个或多个相近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加以联系比较,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如: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从二者的不同结局中你会悟出哪些道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欧美各国,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前者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后者却以改革寻求出路?美国立国至今不过200多年,为什么发展飞速,短期内跃进到今天的霸主地位?这样的联系比较可以使我们从时空角度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神入历史,理解巧记
所谓神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已深入其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把这种方法借用到我们的历史学习之中,可以使我们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进而更深入的去感悟、理解和认知历史。例如:如果我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为什么要发明电灯?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是怎样成功的?我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之外,我还能给世人带来什么?我为什么在别人说我是天才时要感慨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等。同学们在穿过时空隧道神入历史情境的体验中,可以更好的体味爱迪生的创新求索精神以及给人类带来光明时的幸福与快乐。并获得学习情趣,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所以,历史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可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比较头疼,大多在死记硬背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认为,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灵活巧记中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世界历史学习建议
同学们从我上述的介绍中,应该充分认识了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些定会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历史。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越来越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仅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对同学们进行考察,而且试题选题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命制不仅具有探究开放、综合创新等特点,而且题型更加灵活新颖多样,考试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我们九年级学习的世界历史内容,还包括我们七、八年学习的中国历史范畴。这些变化无形当中增加了我们初三阶段历史学习的难度。而以往同学们在备考中,也出现一些如对历史知识积累不够,缺乏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缺乏关注,在审题、书写、语言表述、历史术语等学科基本应试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备考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5.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四、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学好世界历史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帮助?
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我国唐朝采取开放国策,而清朝却闭关自守。我们从日中两国发展的运势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改革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自守则国运衰败。一个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和强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文明成果为己所用。这些启迪是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就能汲取的历史智慧。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五、学好世界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妙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警句,其中的利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指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拥有了它,就等于获取了打开历史宝藏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学好世界历史呢
1.提纲挈领、关键入手
《荀子·劝学》中有言: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成语提纲挈领也做了如下的解释:纲,指渔网的总绳;挈,指提起; 领,指衣领。含义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哲理,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掌控全局。同学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备工具。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历史内容的学习要点。我们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及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而步入文明并进而走向整体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对这段历史,教材共划分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分别从时序性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单元下面的每一课从不同侧面来讲述所处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如第一单元下设的3课中,分别从早期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概况,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况等角度来体现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第三单元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三个单元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就是世界古代历史多元、共容文明的总体概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历史的学习要点。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构成了历史的关键要素。我们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论等关键点入手去了解历史史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我们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版块为例,如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8课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学习,同学们从三大宗教的时间、出现的地点、创始人、基本的教义主张、传播及对当时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概要的认识。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依然被众多信徒信奉并被社会所承认的原因,来深刻体会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形成如下历史结论──对那些体现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而对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铲除。这样的历史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宗教。
2.织网串珠、梳理架构
【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推荐阅读: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06-26
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11-23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10-14
高中历史的高效学习方法08-12
阅读对历史学习的作用05-13
初中历史课的学习方法07-18
高中历史好的学习方法08-28
初中历史的高效学习方法介绍10-23
历史学习中的创新思维06-17
历史课的小组合作学习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