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读书笔记(精选19篇)
《无常》读书笔记 篇1
《无常》读书笔记摘要
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人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过程。但人心一定要保持住一颗赤子之心,下面是小编整理《无常》的笔记,希望对打家对无常的了解有所帮助:
概括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好段:1.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我虽然也曾瞻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江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
2.他口里的阎罗天子仿佛也不大高明,竟会误解他的人格,——不,鬼格。但连“还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
3.玉历钞传》上还有一种和活无常相对的鬼物,装束也相仿,叫作“死有分”。这在迎神时候也有的,但名称却讹作死无常了,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凡有进去烧香的人们,必须摩一摩他的脊梁,据说可以摆脱了晦气;我小时也曾摩过这脊梁来,然而晦气似乎终于没有脱,——也许那时不摩,现在的晦气还要重罢,这一节也还是没有研究出。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什么“人生无常”之类的话。大概这意思传到中国之后,人们便将他具体化了。这实在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作。
《无常》读书笔记 篇2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是立意的深刻、新颖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引领读书,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往往比“读多少”更重要。初中阶段应当让学生读一些打基础的书,这些书应该是精品,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形成有很好的帮助。我反对读中考优秀作文,而是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敢于阅读难懂的精品。
(一)根据不同学段推荐相关阅读书目
如初一重点读写人记事的作品,初二读经典小说,初三读精美的散文。
比如初一暑假,我布置的读书作业是:至少读一遍《水浒传》,写十篇摘抄或读后感,每篇400字左右。
教学中,我还随课推荐阅读,效果更佳。在教授《端午日》时,我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二)根据阅读水平有针对性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分层指导。
读书少的学生,或许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我就从学生最喜欢的领域入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比如,一个学生喜欢读推理小说,我就推荐他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浅阅读的学生,要么喜欢读书却不会选择适合的书,要么是不会读书,读得浮光掠影。于是我一边推荐一些书给他看,一边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对那些喜欢阅读且读书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生,我就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引导他们向纵深处思考。有个初三学生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写作风格近似鲁迅,充满阴暗色调,连性格也很孤僻。我就引导他读一些明快的书,如《安徒生童话》和陈丹青的《大先生》等,有读书底子的他,把安徒生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再回过头来读鲁迅的文章,人就变得乐观平和多了。
二、指导写作,写什么,怎么写
在指导写作上,必须明确要求,加强和学生点评交流。
1.片段简评与读后心得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等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我要求学生写片段摘评和读后心得。片段摘评,要求多摘多评,重在评,每则摘抄不多于300字。摘的是作品中触动自己的地方,或是赞同之处,或是质疑之处;评的是自己的思考、联想,深以为然或不以为然的理由,强调的是思考和内化。读后心得,就是一种小议论文。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系列的书后,在简评的基础上,找一个中心,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每周我布置的语文作业是五篇摘评和一篇心得,“五摘评”是写300字的摘抄加点评,“一心得”是写一篇600字读后感。摘评与心得的作用是互补的,摘评强调读书时的碎片式的灵光,心得强调走进书的深处。两者都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少学生写了系列性的读书笔记,有摘评,有心得。请看金婉丽同学写的评论林黛玉的一个片段: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她对宝玉、宝钗,甚至还有湘云、袭人都有“含酸”的尖刻言词,一张嘴不饶人,伶牙俐齿,嘴尖舌利。有时故意挑刺儿,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对丫环、婆子们也常是如此。但她也有温柔随和、天真可爱的一面,如钗黛和好,宝黛读曲等。其真率坦诚,有如霁月光风。
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阅读时的心情、心境、思考与心得,班级里出现了一批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的“小评论家”。
2.口头点评与师生交流
口头点评。我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课前演讲,然后由同学点评,我再作深度引导。比如,毛蔚同学在推荐洪应明的《菜根谭》时,一位同学就演讲本身给予点评:“讲稿简洁清晰,观点明确,但对书的内容陈述过多,造成后面的演说有些仓促。”针对他的评点,我追问质疑,继续挖掘并提出建议:“你去看看洪应明的《菜根谭》,或许你会更喜欢这本作品。”后来,她把这本书买来阅读,并写出了专题读书笔记。
除了课前这种口头点评外,我更多的是和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进行交流。
比如,王菲同学点评任强的《课堂上》:
任强的《课堂上》的前言写得极漂亮,可是接下来,我开始怀疑我的初读感受,这不是流水账吗?等我看完才发现——哇,真的全是流水账。
我回复她:
是流水账,但又绝不仅仅是流水账,而是她教育生活的记录。作为一名教师,透过任强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的心,不光是为师者的心,还是一颗入世者的心。再去读读《山那边的孩子》,也许,你就不认为这仅仅是流水账,而会另一番感受了。
下周的摘抄本上,她用文字告诉我:
老师,按您的要求,我去读了《山那边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悲愤。我才知道,在中国,在我身边原来有那么多我无法改变的人和事,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挣扎在生活的艰难处。作者人在其中,却也无能为力,这更让我切身感到无力。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
这样的读书交流,是思考,也是写作。也许,学生起初的思考是幼稚的,但有了幼稚才会有成熟,写作也将越走越远。
3.搭建发表的平台
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收获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手段,所以,我从多方面为学生发表文章搭建平台。
一是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每周的读书笔记我都认真批阅,从中选出3篇优秀的文章进行一对一指导修改,先刊发在每周一期的班刊上,再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一方面鼓励了发表文章的学生,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
另一个是口头发表。每天的课前演讲,就是最好的口头发表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初一年级第一个月演讲主题定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演讲内容上,我都做具体要求,分成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我的感想等几个板块,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个性化的读书笔记。一个学生对梁实秋《谈时间》做了摘评,演讲出来,那字字珠玑般的思想,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班级里,学生主动买书,在书上做点评,一时蔚然成风。
只站在班级的讲台上还不够,我又把他们推向学校的北中讲坛。寒假后的第一周是读书汇报交流周。各班在读书汇报交流会的基础上,选出一名学生登上北中讲坛,展示读书成果。我们邀请校内的老师进行评奖,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人气奖、最佳解读奖、最佳展示奖、最具哲理奖等,以此来鼓励学生。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每个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素材提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感染激活思维,在写作中锤炼语言学会表达,为学生的读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篇3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无常读书笔记 篇4
鲁迅的文章有很多,《朝花夕拾》其实是原来在《莽文》发表的文章合在一起的散文集中。开篇10个故事,各个故事短小精悍,写出了他的立意,从字里行间透露出鲁迅想要表达更深层次的东西。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范爱农作为一个知识青年,他其实也有是有一份爱国的心的,但就是在长期的压抑中,让他们没有办法说出口,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鲁迅在文中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从初期的争锋相对,到两人有共同的话题。
写了闰土,阿长,父亲和藤野先生,还写了那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衍太太。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很多篇幅里写了儿时的种种,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但在写童年生活时,还是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描写。在《朝花夕拾》中,从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反映出了他们不同态度,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原来鬼也有情啊。喜从中来,怒从中来,都是一瞬间。无常鬼时刻在缠着我们,附了身。
人生不过如此,在无数次喜怒迭转中,出生,生存,生活,升华,“涅磐”,参禅悟道是个很好解脱方式。
《无常》读书笔记 篇5
在惠安馆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一个“疯子”母亲——秀贞。秀贞与一位书生相爱,没结婚,就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但这孩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一块青记,秀贞的母亲就单纯地认为这是阎王爷一生气,用手指头给戳到世上来的,简直是造孽!所以就把孩子抱走扔掉了,打这儿以后秀贞就再也没有见到孩子,书生也消失地无影无踪。对丈夫和孩子过度的思念,使她近乎疯狂,但她仍然给孩子起名、做衣服,并打算去找孩子。
在当时,几乎所有认识秀贞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疯子,为一个可能已经不存在的孩子而神魂颠倒。但小英子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秀贞只是一个因失去孩子而过度悲伤的母亲,并不是所谓的疯子。我觉得小英子说的对,作为一个母亲,孩子一生下来就没见到过孩子,是多么的“杯具”啊!后来即使她疯了,但她对孩子的爱却像所有正常的母亲一样,没有丝毫的.减退。不管她的孩子在或者不在,知道或者不知道,明白或不明白,她的爱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俗话说的好,“儿行千里母担忧。”意思是不管孩子走到哪里,父母都会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惦记着孩子的吃饭、惦记着孩子的睡觉,惦记着孩子的安全……。在我家,是“女行一步父母皆担忧”。
有一次,我到同学家去玩。临走之前,爸爸反复叮咛我注意安全,电话一定保持开机状态……。我刚到同学家不一会儿,爸爸妈妈的电话就一个接一个地轮番上阵,他们好像早已算计好时间一样,真是一对“黄金搭档”啊!当我问爸爸为什么总是给我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只说了一句话:“我太担心你了……”
《无常》读书笔记 篇6
“狼”这个动物是很不受人们欢迎的,甚至是恨。有些大人为了哄小孩,就说是“狼来了”;有些大色鬼,人们都叫他们“大色狼”有许多;还有很多故事里把狼写的很坏很坏。可是,你们就不能换一个角度看狼吗?
这个寒假,我一口气读完姜戎的《狼图腾之——小狼小狼》,让我彻底改变了以前对狼的种种看法。这本书记述了作者30多年前在内蒙古额仑草原上亲历的生活。他钻狼洞,掏狼崽,养小狼,与他心爱的小狼共同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并与小狼结下了生死之情。作者以沉痛的忏悔和深情的笔墨,使得小狼在书中复活。
书中的小狼是那么可爱、聪明、顽强、倔强,同时又是那么可怜!读完书才明白草原人为什么对图腾狼,死后又那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尸体去喂狼。当最后小狼终于死时,我也看得泪留满面。
钱重书的读书笔记 篇7
钱钟重书的夫人杨绛在《钱钟重书手稿集》的序言中曾详细叙述过他做笔记的方法。她记得,钱钟重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
“钟重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能发现。”杨绛说,“钟重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钱钟重书的笔记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都会读。”
“第二类是中文笔记。他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重书的读书心得。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致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
[郭旺启摘自《文学少年》(初中版)]
周末读书笔记 篇8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读书笔记与课堂结合,课外阅读与写作结合,课外摘抄与阅读评讲结合,打通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语文知识,将单线作战变为多线作战,相得益彰,形成语文教学体系,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无常》读书笔记 篇9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叫《神农尝百草》。它主要讲了神农教会人们耕田种粮食后,看到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得病,甚至丧命,在疾病面前,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等死。神农心里很焦急,他决心尝遍所有的草他做了两只大口袋,一直挂在身子的左边,一直挂在右边。他每尝一样东西,觉得可以吃的就放在左边袋子里,觉得能治病的就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将来当药用。
神农的足迹遍布了江河山川,高山峻岭。他尝遍各种花草,认识了许多药草,用它们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最后,神农因为尝了“断肠草”而毒发身亡。人们隆重地安葬了神农,尊他为农耕和医药之祖。我被神农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所折服。
《无常》读书笔记 篇10
虽然对于现代人而言,旅行已经变得同吃饭睡觉一样容易,稍有点经济基础的人,只要念头一起,马上就可以说走就走。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旅行的目的,你是喜欢一群人热闹的放松压力,还是一家人休闲团聚,或者是背包客式的独自精神旅行,不同的方式会带给你不同感受。
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背包在异国他乡旅行十几年,每天接触新鲜的人和事,通过旅行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独立思考,治愈心灵,这样有情怀的事虽然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却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去实现的梦想。幸运的我通过阅读发现了这样一个已实现梦想的人—小鹏,他去过的地方多的连他自己都数不清,读他的《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就像自己身临其境南美旅行一般。
就像大冰在本书的推荐序言中所说,”或许当下的旅行文学有一千种一万种,但这一本和其他的皆不相同。“
本书于我之前看过的其它旅行文学确实有所区别,以前在我的印象里各色游记中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旅行图片,而作者的文字只如同小小点缀般在其中穿插。而本书能看到的图片并不多,幅面也很小,阅读时我关注的重点是他的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与图片的呼应效果。
另一个与众不同是作者描写的旅行内容表现出许多精神层面的力量。全书记述了作者小鹏在南美大陆游历的全过程。他的这次旅行没有走人们熟知的常规路线,而是选择了格瓦拉在《摩托日记》中走的从阿根廷到智利再到秘鲁的摩托日记之路。这既是他致敬自己的精神领袖格瓦拉,也是为了学习格瓦拉在旅行中解答一些关于人生信仰的疑惑。
从旅途开始申请签证的一波三折到遇贵人相助,再到行程意外改变之后的所见所闻和惊喜惊讶。这一路所行作者小鹏带给我更重要的是他对旅行途中各种挫折与众不同的积极态度。
”我们的生活都不是童话故事,总会有无风而起的波澜,现状虽然不能尽如人意,但也还要继续,凡事只要不死心就还有希望。“——当他被秘鲁大使馆拒发签证时他说。
”我始终相信旅行中的阴差阳错永远都未必是坏事,说不定转个弯儿就邂逅了新的惊喜。″——当他长途车坐过站之后他说。
“看来所谓的平常心往往都是在遭遇了挫折后磨砺出来的,那些声称看淡风云的人不知道吃过了多少苦。″——当他遭遇抢劫未遂事件之后他说。
”所谓贵人并不是给你金银的人,而是给你机会的人,往往机会的价值永远超过金银。″——当他遇到能重新为他办理签证的人时他说。
“眼前的风景永远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刻,也永远有比现在更坏的时刻,但那些都不是我们的。跟我们有关的只是当下,是用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看到的,听到的,呼吸到的,也只有这一刻才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当他被旅行中的恶劣天气折磨时他说。
”我们用旅行认识自己,这与具体的目的地无关,而与过程有关。在旅行中我们经常要独自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这时我们就能观察自己在第一时间的本能反应,是勇敢还是懦弱,是善良还是冷漠,是敏感还是麻木,这也是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我非常认同他所说的这些话。
当我们通过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解决问题,我们自身也会不断的成长,对自己的认识也会日益清晰。
旅行真正的意义在于帮我们和世界建立了一种联系,通过我们走的路,遇到的人,感受到的存在,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慢慢发生改变。它既可以让人们忘却曾经的烦恼,也可以让我们和未来的自己无限接近。
马克吐温说过,20年后你不会为你做过的事后悔,会让你后悔的都是你没来得及做的事情。
《登天的感觉》读书笔记 篇11
在刚接触心理學的时候,对它充满了好奇,并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登天的感觉》这本书,于是对心理咨询充满了兴趣,以为自己懂得了很多。然而在两年过后,学习了很多理论,也参加了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考试,我开始感到一阵的迷茫和无措。总觉得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在脑子里打转,我应该在咨询中怎么做?怎么样才是有效的心理咨询?我应该怎样去避免那些咨询中常犯的错误?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咨询不落入俗套--不是说教,不是劝慰?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在面对心理咨询时感到退缩与胆怯。这时我又拿起了这本书,重新开始细细阅读。有人说,书应该反复阅读,才能看出其中真味。在这本非学术专著的心理学读物里,我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豁朗和启发。
《登天的感觉》是岳晓东博士在哈佛大学作心理咨询的一本咨询案例集。他精选了10个在哈佛大学期间做的、较有代表性咨询案例,来告诉读者自己对心理咨询的方法理论和体会,及在咨询中常遇到的问题,利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这是一本非学术专著,但却可以纠正非心理学人士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以及引导一般咨询者咨询过程中走出常见误区,又可以让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咨询有更深入理解。该书的篇幅不长,但在10个案例里却已经涵盖了心理咨询许多方面,包括对人本疗法,分析方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格式塔疗法,交叉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流派及其方法的解释。而且岳晓东博士把心理咨询的理论巧妙地贯穿在各个案例中,显得具体形象生动易懂,同时他还把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融会其中,令人深受启发。它被称为所有心理咨询爱好者的入门首选书,使国内成千上万的人对心理咨询开始有所了解,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它的长期热销,证明了人们对真正优秀的心理学图书的渴求。
在书中,最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岳晓东博士在乘飞机去美国波士顿大学求学的途中,他和一个美国心理咨询教授谈话的内容。从谈话中,岳晓东第一次听到了关于心理咨询的描述--那就是登天的感觉。 “感到在腾云驾雾”,“感到自己站在世界之顶”,“自我感觉良好”……而也正因为这种描述,使人不由想一步步了解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心理咨询的真正面目。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禁不住被岳晓东博士那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所打动,同时也深深的感动与他那种帮助别人疏导心理,带来幸福,助人自助而拥有的“登天的感觉”!
“我恨我自己,我实在太愚蠢了”,“我们的爱情还有救吗?”……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妨碍着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人生的幸福不是金钱名利的角逐,本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平静,天堂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处理这些心理案例的过程中,作者展现了心理咨询的神奇技巧--原来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可能因为几句话而改变!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实际都是心理问题。这让我又仿佛重新从心理咨询中得到帮助别人的力量!还记得老师问过我们,觉得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答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答案。不过老师笑一笑,说:“我们都是善良的人。”是啊,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给人帮助,这不就是我们心理咨询人员的初衷吗?然而心理咨询之妙,就在于他帮助了一个人,却让那个人感到自己帮助了自己。这便是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验到的快乐与力量。
在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老师说过可以多种心理理论的灵活运用,你觉得哪种适合就用哪种。《登天的感觉》通过案例分析让人感到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的某一理论的运用,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万般内疚为了谁》中,本来岳晓东博士运用的是现实疗法,但是后来发现来访者还是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后来运用分析疗法终于发掘出问题的根源。在《问你是否还爱我》中作者主要运用了认知疗法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作者穿插了分析疗法。当我们在处理个案的时候,如何正确选用相应的心理理论,需要我们有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个案咨询经验。这还有点像练习武功的境界,充分掌握各种理论,在运用的过程中,于无形在有形之中,以有形变无形之法。好像有人说过,最厉害的咨询方法就是已经没有具体理论方法了,可见各个理论都融会贯通了。
很多事情,“知”与“做”是两码事,心理咨询亦然。学过心理咨询的人一般都知道:在咨询中不是劝慰,不是给建议,不是帮忙做决定。但是很多人在咨询过程中还是不自觉或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在《登天的感觉》中,岳晓东也很坦白地告诉读者他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犯的一些错误,例如在《我想从哈佛大学转学》中,岳晓东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一个反移情倾向的问题。我想这是咨询者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咨询中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因为咨询的原则是:不要给来访者建议,不要帮来访者作决定,但是实际上现在所谓的咨询者可能会再自觉不自觉中就已经帮来访者作了决定。岳晓东在书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这些错误是很微妙的,它要求咨询者要细心,在咨询的时候必须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时刻注意自己咨询的原则是要“助人自助”!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心理咨询读物,因为每读一次你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可能会有新的领悟。它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
十个案例一口气读下来,我也终于慢慢明白为什么此书的名字为“登天的感觉”。因为那些长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问题的人们,在别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地狱当中走出来,迈向自尊自信的天堂的时候,心中升腾的不就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作者亲身感受着这些来访者一天天的开心起来,一天天成长起来,不也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而读者从本书中不也是体验到一种像飞翔在云端般的美妙感受,那也是登天的感觉啊。
利用思维导图写好读书笔记 篇12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思维导图完全符合以上的要求,而且可以与传统的读书笔记融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工具。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激发兴趣,轻松上手。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思维导图。
笔者一方面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播放给学生看,同时将自己前段时间读完《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后在博客上发布的一张全书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
另一方面,我当堂以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思维导图一点儿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接下来我就布置了几次简单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大胆使用思维导图。
第二步:加强训练,形成规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以下规范:
首先是形式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画图要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统一风格,同时推荐了几款思维导图软件中的风格给学生参考。
其次是内容方面。在第一阶段,学生对于如何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条理分析还不太熟练,有的不知从哪里入手,有的胡乱堆砌,质量都不高。对此,笔者针对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强化训练,比如优美的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线索”,抓住“文眼”或“线索”就能厘清文章条理。
接着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数和层次数做了必要的硬性规定,要求每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数至少有两个,层次数至少有三个,促使学生在阅读时积极开动脑筋,尽快确定切入点,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厘清文章的条理。
制定了这些规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读书笔记整体美观性获得提升,读书笔记基本形成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读后心得、条理分析三大模块。
第三步:整体优化,自成风格。
在第三阶段,笔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读书笔记一个方面,而是从读物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风格等各方面入手,树立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只有获得老师许可的优秀读物才能进入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就读一本书,专写这一整本书的系列读书笔记。如,有个学生平时喜爱朱自清的散文,有段时间课外读的是《朱自清散文》,她就写了一个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读书笔记系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如,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可以从某一文体切入进行重点训练。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专门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样的指导就做到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经过指导和训练,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到其思维导图,就能立刻猜出是谁画的。如,林婧同学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个特定人物或景物画出来作为背景,一般是主要人物或者是线索,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字,图文交相辉映,非常有趣。
《无常》读书笔记 篇13
《夏洛的网》是一本经典的童话。早就想找个机会看一看电影版,没想到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电影中的小猪威尔伯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一样,非常可爱。时间就在这只小猪与夏洛的友谊中无声划过。看完后,觉得只过了一点时间,再回想回想,在这感觉很少的时间中,却又看见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事物。电影中的动物们表面上看上去很冷漠,事不关己。但内心却无一不善良。电影中他们聚在一起商量该织什么字什么字时的那个场景,既好玩,又温馨。他们在农场里见证了爱,见证了一段纯洁无瑕,感人至深的友谊。
猪和蜘蛛,这两种动物在印象中是绝对凑不到一起的,可在《夏洛的网》中,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夏洛和威尔伯有许多非常令人感动的对白,许多人为夏洛感到不值,威尔伯什么也没为她做,但事实上,威尔伯给了她十分珍贵的友谊与认可,当谷仓里的动物都讨厌她时,只有威尔伯真心待她,这是爱,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威尔伯威风的出风头时,她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甚至到死,都是静静的,不为任何人关注。但她心甘情愿,为小猪编织着一张张爱的网,用尽最后的力气。
《无常》读书笔记 篇14
我最喜欢酷酷的笑猫,它是那么的有思想有个性,而且有爱心。它善于观察,有时还会用哲学家的脑子去看世界去思考。本来我对老鼠也是没什么好感,没想到故事里的老老鼠也是那么的善良。
我最喜欢《保姆狗的阴谋》这篇,讲了一只阴险的腊肠狗妒忌主人所喜欢的牧羊犬,想尽各种办法去加害它,牧羊犬在笑猫的帮助下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险,最终腊肠狗自作自受反而害死了自己。看得我心惊肉跳,一个个阴谋真是层出不穷。腊肠狗被嫉妒心迷惑,忽视了牧羊犬对它的爱,忽视了身边的幸福。警觉的笑猫功劳最大,它从第一次见到腊肠狗时就对它产生怀疑,也被牧羊犬的纯真所感动。最感动我的是腊肠狗在它临死前说的一段话,尽管它意识到错误但是为时已晚,真应了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应该有好的性格,这样才会有好的命运。牧羊犬就是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所以它很幸福。这本书告诉我,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美丽的天空。
思绪无常在雨季(组诗六首) 篇15
我口无遮拦
硬是要说出自己是谁
于是谁都无法再相信我
今天睡在池塘边的仅仅是
一块石头
和一只小鸟
我就是这样想象着我们的距离
想象着有些音乐
从不停歇
作为背景来映衬你的节奏
起床, 就发现在下雨
天在下雨, 而我安然无恙
窗帘未掀
闲坐听雨
有些果实
总是在开花前就结出
有些花朵
不会在下雨后就消失
这样安慰自己, 雨天
才显出它的有情有义
然而那个真正有情有义的人
却永远不会再回来
听听此刻活着的一场雨
雨一直落
我也一直保持饥饿
整个人有着灼烧的气韵
而苛求一滴雨来消解
这虚晃的早晨
仿佛预示了虚晃的今天
或者今生
三个人
一个人
不是四个人一起
你心急火燎地和两个人一起
于是我一个人就在紫藤架下
蹲着发呆
周围湿润
整整一天
下完了所有的雨
这个干燥的城市
终于安静了
从明天起, 彻底摒弃“安静”二字
我不会再抱养
那不属于我的面罩
因为我一直如此暴躁
沉默着, 顶破了
屋子里的栅栏
晚安
宝贝
每次我喊你宝贝
你心安理得
今天晚上, 我对着那只流浪的小白猫
喊它宝贝
它不像你
它抬头认真看我了
还依偎在了我腿边
我
羞怯而勇敢地走在小小路途,
几乎每天都要跌落
却不要求任何一个人
来相扶
这点点自由和陌生
被奢侈挟持
是的
它不似你
它捂热我风湿的腿就安静走开
礼貌的收取七颗猫粮
吃完猫粮, 转身离开
我不认识你, 你也不认识我
也许, 在某个街角
我还会与你相遇, 谢谢你的猫粮
猫粮, 不用谢
士兵的荣耀, 是战死沙场
演员的荣耀, 是献身舞台
猫粮的荣耀, 是填饱猫肚子
猫粮, 谢谢你
赐予的, 至高荣耀
二
事实上
我多想离开
带着疲惫的等待
把你栓在月亮上
我走得多远
都能回头看见你
我多想现在就离开
许多低落的湖泊再没有眼泪
高山峡谷要恢复它们原本的形状
我也要恢复
但我不会是太阳
不再下雨, 不再滴血
这一片土地和我一样
开始迁徙
三
承认吧, 我们还怡然自得
保持着孩子的纯粹
以及无知
当那由风变来的阳光
隐隐飘走了
四只手只能抓着青草般的爱
唯有爱
无有力
我们爬下了荆棘
也就永远离开了村庄的夜晚
以及那闪闪发光的萤火虫
天上已没了星星
这些闪闪的光, 假想为光
却已无路可被照
夜晚, 没有星星
永不来到的明天
又去哪里拨乱一个太阳
永不来到的
还有我们对于一个家的简单
明天
非晴非雨
那么就有可能没有天
四
喃喃的自语
我怯于说出我爱你
三个雨天击败了几十年的滑落
而终于积满了院子里
千年的水缸
屋檐已经遮蔽不了
无论是星光
还是心里的一个你
你若还能吹萧
请吹一曲春江花月夜
如此娴静
才有明净
五
你的样子
要拿什么来做个最恰当的比喻
荡漾在我怀里
一如童年中纷纷漫漫的雨
不知觉, 就笼罩了我全身
跑在天地间
我仰头看你
看你的眼, 落下来
看你恍惚的时光
错放我幼弱想象
倘若我知道十几年后将爱上你
那被我托在手心, 可心的雨滴
温润笑容, 勇敢
矫健踏在雨季里
我祈求上帝给你
给我
多点世外的桃花, 盛开
多点灿烂的阳光, 盛开
多点拉慢的速度
细细看你
细细爱你
六
太阳究竟有没有来过
坐在屋子里的人
不会知道
我的衣裳, 以及眼睛
都有些湿嗒嗒的
需要绞干
我数着指头
屋子里很黑
我数过来数过去
只有九个
第十个是不是
留在了时间的门缝中
空气是我的好朋友
它总是很调皮
从千万人之中飘忽而来
才到我的胸口
什么叫做暗无天日
屋子里
就是脚踩着了自己的手
还以为是
踩着了十年前
那一颗蔬菜
我常常烤着幻想
芬芳的
我常常靠着这些芬芳
来怀念往昔的光
我实在是等着有人来敲门
因为我自己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篇16
一、读书笔记形式的指导
传统的读书笔记大多采用做批注、摘抄好词好句及写读后感的方式。这样操作,时间长了,学生会失去兴趣。我们在传统的读书笔记形式上创新,教给学生多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根据书本特点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1.绘本式
在阅读的书里,有许多书配有插图,也有文字表达耐人寻味却不配插图的。我们引导学生把画画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图画配文字的形式再现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如读《埃米尔擒贼记》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读完书后,把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画下来,可以结合插图,可以自己创造,并为图画配上相关的信息。这样图文结合的形式,学生乐于尝试。
2.粘贴式
制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一个栏目要写的内容较多,但是这个栏目的空间有限,我们就让学生把要写的文字先写到便利贴上,再一张一张叠起来粘贴到读书笔记本上,由于便利贴小巧,又有多种色彩和形状,很受学生欢迎。做科普读物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会收集一些图片,那也可以贴在相应的栏目里,作为文字的补充。为了美化,有些学生还喜欢根据内容贴相对应的活动照片、风景图片,这都值得肯定。
3.表格式
顾名思义,就是读书笔记采用表格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中根据预设表格,边读边思考,边归纳边整理。如《春田狐的爱》一书的阅读,可以就自己对狐狸的印象设计一份表格,填写自己原先对狐狸的印象以及阅读本书后对狐狸的新印象。
4.评星式
5.小报式
所谓小报式读书笔记,一般要求版面设计比较精美,内容丰富,书写端正,画面清晰,作品完整,可以用来展览,或者用于教室布置,也可以用作收藏。小报式笔记相对费时,但往往有机会得以打印与展示,学生参与兴致高。
除了以上罗列的几种,读书笔记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提纲式、漫画式等。这几种形式可以单独成为读书笔记,也可以几种形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随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外读物不同风格而变化,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挖掘。
二、读书笔记内容的指导
形式为内容服务,读书笔记做得好不好,最主要的是内容。读书笔记里可以安排哪些内容,怎样把内容展现出来,这些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读书笔记内容的指导,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1.主要栏目的设计
做读书笔记初期,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读书笔记的栏目,这样既能降低做读书笔记的难度,又能教给学生栏目设计的技能。比如,读《昆虫记》,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我们设计四个栏目。栏目一:昆虫小名片;栏目二:作家笔下的昆虫;栏目三:我笔下的昆虫;栏目四:昆虫小百科。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把这四个栏目都做进去,也可以择选其中几个,或者增设其他栏目。因为有栏目预设,学生知道怎么去做这份科普读物的读书笔记了。
当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设计读书笔记栏目后,教师就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栏目。如《鼹鼠的月亮河》,有的学生设计了“美丽的月亮河”“米加的梦想”“友情的温暖”“美好的结局”等栏目,都很有创意。
2.阅读任务单的提供
阅读任务单,能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的路径,提示他们思考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思考,沿着怎样的思路思考,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任务单的形象提示去完成读书笔记。根据课外读物的不同,我们提供的任务单也是不一样的。
(1)指向关注人物形象的任务单
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大多是儿童文学,这类作品一般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调皮捣蛋的,有善良天真的,有幽默搞笑的,也有可亲可敬的,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看完一部作品时的印象有些凌乱,阅读这类作品时,提供设计“人物名片”“人物小档案”“我来描述你来猜”“人物关系图”等任务单。学生能根据人物特点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本书,并且把这个人物的形象记在脑海里了。
(2)指向把握文本内容的任务单
在阅读了整本书后,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时,可以提供图式化的任务单,以帮助学生对书本内容有整体的感知,使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变得既有趣又有效。如阅读《爸爸变小记》,提供如下阅读对照表:
(3)指向故事情节的任务单
故事情节是小说阅读的要素之一,学生在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关注的一般是故事情节,印象最深的最想聊的也是故事情节。教师针对故事情节特点提供学习任务单。比如,阅读《淘气包埃米尔》,让学生填写“心情日志”:
三、读书笔记写法的指导
不管是做哪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写法的指导不容忽视。比如,做批注式读书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做批注之前想好怎样表述简明,关键词是什么,想好后再写。如果是借阅的书,要做批注,就要写到便利贴上,夹在那一页里。再如,摘录式读书笔记,可以把书里的精彩观点、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摘录后,不能忘记写上摘自什么书及页码,还要记下书的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日期。
难度相对较高的是小报式读书笔记的写法指导,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感想、读书体会及读书收获写出来。要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除了认真地读懂原作,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表达技巧,让学生根据书本特点去发现表达规律,学会迁移运用。如何表达,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联结生活法
儿童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富有情趣的情景画面以及触动心弦的语言。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语段,并能联想自己的生活情景,借用文本中的特色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一个体验。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当学生读到爸爸变小后,妈妈让他每天待在杨哥的口袋里监督他上学,同时还发生一系列有趣而又神奇的事情。学生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读完后,就让学生想象:如果你的爸爸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写一写。
2.人物速写法
故事阅读中,总有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读完故事后,每个孩子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角度也是各有不同的。我们由学生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设计人物名片,可以是人物的外貌变化描述,可以是人物的性格内心描写,也可以是人物主要经历的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写。读《精灵鼠小弟》,我们就尝试让学生设计人物名片。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出现了鼠小弟、野茉莉等人物多样化的名片。毫无疑问,学生的读书笔记内容也丰富多了。
3.换位想象法
想象自己是一名记者,对书里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采访,然后尝试用被采访者的语气回答问题。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自己会有哪些经历,把它写成日记。还可以给书里自己尊敬的或者喜欢的人物写信,请教问题或者提出建议。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如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和书中的小林校长或者小豆豆对话,然后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回答。换位想象,不失为表达的一个好方法。
4.故事续编法
我们读任何一本书,总会进入故事中与书中人物一起快乐,一起难受,一起担心,总会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产生不同的体验或认识。学生读故事也一样,总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联想。针对此,我们引导学生想象,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如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教师引导学生用上一段或者两段话,写一写鲍雷伊以后还会给汉修先生写什么信,学生兴致较高。
总之,学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精心指导,当学生掌握一定技能后,再慢慢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要及时通过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与交流,让大家在互相观摩中学习。对于优秀作品,通过发喜报、上传家长群及张贴到班级展示园里进行奖励。读书笔记交流后,学生可以再次修改完善,修改后的读书笔记,继续予以加分,让学生尝到努力后的喜悦,激发他们保持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无常》读书笔记 篇17
突然,一辆马车飞驶而过!小女孩躲过去了,就是把鞋弄丢了。她找到了鞋,正准备过去捡。这时候,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跑过来,他说:“这么大的一双鞋,将来给我的孩子当摇篮还差不多。”然后就跑掉了。小女孩说:“这可是我唯一的一双鞋啊!”小女孩去追小男孩,不一会儿,小男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她坐在一个角落,点着一根火柴。火光中出现一个大火炉,然后灭了。她又点着一根火柴,火光中出见一棵圣诞树,然后灭了。她又点着一根火柴,火光中出现一桌饭菜,然后灭了。他继续点找一根火柴,火光出现了他的奶奶,然后,跟着奶奶到天堂了。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 篇18
写好结尾的那天晚上我在窗台上坐了整夜,我真真切切的开始想念巴黎,这个本该在故事结束之后就烟消云散的人。
后来我再也找不到那份手稿,就像故事的终场,苏别离开巴黎。
或许,于我于苏别,这才是最好的结尾。
而现在,我要给你们讲另外一个,猎人故事。
希望这往事的枪口,终将直抵你心底。
我曾以为,一抬眼,就有明月。
我曾以为,一落笔,就有娟红。
《无常》读书笔记 篇19
一、产生原因
(一) 自然因素
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 南北狭长, 山川像脊梁一样纵贯其中。日本列岛植被覆盖率特别高, 每逢春季鲜花盛开, 当樱花绽放的季节来临, 风光更是绚丽旖旎。这一切使日本人深深为之陶醉, 他们:“认为只有神的国度才有如此美景, 认为日本的山水万物都成借着神的灵气, 即万物有灵。” (1) 然而日本的国土又给日本人一种凄美之感。众所周知, 日本的国土十分狭小, 山川河流地形分布复杂, 真正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零星分布, 而且南北跨度较长, 气候差异比较明显, 这使得本来受海洋之隔的各个岛屿在地理环境上显得更加孤立。同时,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 由于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又由于处于亚热带海洋台风多发地带, 天气变化多端, 暴雨大风天气经常光顾。这一切使得这个临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国的狭小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落差, 在无法掌握的自然面前, 日本人一方面沉醉于自然界鬼斧神工之美, 另一方面时时担心自然灾害将毁灭一切他们所迷恋的东西, 一种无常之感油然而生, 并且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当日本人开始创作文学作品时, 这种无常感便很自然地进入到文学作品中。
(二) 政治背景
在日本1500年的历史里, 没有外敌入侵, 也没有摧枯拉朽的内部变革, 只有三个阶级更替, 社会矛盾是通过各方相互妥协而协调的。而在温和平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并没有什么重大社会事件供诗人关注。而日本的等级观念、血缘体系、家族制度根深蒂固, 在钢铁一般筋骨的社会制度中, 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 根本无法摆脱社会秩序强加的身份限制, 更不用说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日本人长期生活在一种平淡没有波澜的社会环境中, 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对于命运不可掌握的无奈的虚无的感觉。这种感觉压抑的时间久了, 便变成了一种对于由社会使命的必然接受到追求灵魂解脱的过程的需要。而与此同时, 随着来自中国及印度的佛教, 以及来自中国的道教传入日本, 日本人在政治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这种刻骨铭心的虚无感和无常感得到了宗教式的升华而变成了民族普遍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表现在文学创作上, 变成了本文所要重点论述的日本古典诗歌中的无常感。
二、文学表现
(一) 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
世间事事尽无常, 因此, 日本人便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现世的美的感受上去。他们的题材往往选择自然风光、男女之情等非功利的主题。换句话说, 就是无常感使得日本人更注重唯美性的追求, 以满足此时此刻的审美需要。不能表现出他们这种审美追求的题材, 如政治题材等, 便被无情地抛弃。
1. 对恋爱题材的偏爱
日本有大量的描述男女之情的古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当人处于一种非人力可以左右的无常之中, 便自然将关注的角度转移到现世的享乐。而对于完好地保留着原始的生殖崇拜的日本人来说, 享乐便更多地表现在男女之情上了。从创世神话开始的对于男女交欢这一母题的偏爱开始, 日本民族对于“性”一直是十分开放的, 女子对于贞洁的态度与中国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恋爱对于日本人来说, 更是一个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它满足着日本人所追求的心理和生理的满足感。日本传统婚俗是访婚制, 男女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固定下来, 这种婚姻结构是十分松散的, 这便与日本女子地位十分低下依赖于男人生活的夫权主义社会产生了矛盾。在这种矛盾下, 处于弱势的女人是经常处于一种缺乏安全感生活中, 在男人不断的求爱和抛弃中, 女子很容易产生幻灭感, 这种幻灭感结合日本民族性格, 就变成了无常之感。所以在日本人眼里, 男女之情的悲欢离合也是表达命运的无常之感的一个很好的承载方式。
情诗一般是以两种形式展现命运的无常之感的。一种是单纯描写恋爱过程中的感受。如“如斯之悦, 何物以覆之。锦匿甚多琪, 不羁言泛泛”, “思念注伊人, 心已离我身, 痴狂迷惑相, 竟自不知津”, “梦萦此情魂牵, 难忘不思量, 倘若一殆以易, 天上人间”, “我恋将何往, 前途不可知, 思君终不已, 定有相逢时”等诗歌, 则是从各个角度叙述在恋爱过程中相思、相恋的感觉的。这种纯粹的对于恋爱感受的描写便是日本人最喜爱的风雅之事, 它虽然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实质意义, 却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在无常之感的影响下对于男女之情的某种崇拜。
日本的情诗除上述单纯抒发男女之情恋爱过程中的感受的诗以外, 还有很多直接通过叙述感情多变来体现无常之感的作品, 如:“樱花散无痕, 何处觅芳踪。君心离意绝, 折柳送君行。”只写“送行”这一件事, 不注之前二人欢好, 不言情人为何离去, 亦不提将来会有何事, 仅有“樱花散无痕”一句隐约透露了“二人可能曾经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爱情”这一信息。而这首和歌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仅仅是抒发恋人离去的感觉就像樱花散落一样, 带有一种美丽而又哀伤审美特征。人生是无常的, 爱情亦然。当爱人的爱情离去时, 日本人更加欣赏并迷恋的便是这种消逝的美感。又如:“山高水流长, 绵绵如斯夫。但能如是, 纵情深彻骨暗藏。”是男女之间的对于爱情的誓言。因为是得不到的东西, 才会将希望得到的心情述说来宽慰自己。“但能如是”便是作者本人都对于长久永恒的没有信心的一种哀婉的流露。这大概就是从另一种角度叙述无常之感。再如:“情愫千千应已了, 道是袚禊川上。难断还乱, 纵神不欲我遂。”是对于纠葛不清的感情的惘然伤逝, 欲罢不能。感情上的无常感使诗人面对来自不同关系中的缠绵温存无法决断。而这种暧昧不清的感情纠葛也是日本人所迷恋的审美感受。
2. 对自然题材的偏爱
深入日本人骨髓里的无常之感使日本人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时更是感慨良多。他们热爱自然, 并且认真地观察自然, 即使是自然界一个细小的变化也能使日本人集中全部的精力进行观察。日本人喜欢以植物生命形态的变化来象征世事无常的观念。他们在诗歌中以丰富多彩、纤细的自然事物述说对瞬间即逝的哀伤情怀。中国人面对韶华易逝往往会产生对于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的感慨。而日本人更直接想到的, 是关于“无常”的人生哲学领悟。
在以自然为描述对象的诗歌中最能体现日本人对于无常感的深刻体会。日本人最喜爱的植物便是樱花, 他们如此对落樱有感, 恐怕与落樱代表的短暂与无常之美不无关系。当樱花开放时, 人们无不为其美丽而赞美与陶醉, 但当不久前的盛樱纷纷飘落时, 人们又无不为其美丽的短暂即逝而感到忧伤与悲怜。日本诗歌大量通过樱花描写“无常之感”。如纪友则的“春光虽明媚, 樱花无心恋佳日, 纷纷凋, 花落铺满地”, 大伴黑主的“春雨沥沥下, 可是悲伤泪?曾是浪漫盛樱花, 今却飘落地, 谁人不怜惜?”纪贯之的“春日宿春山, 白日赏樱为之醉, 似难醒, 梦中犹见樱花坠”, 松尾芭蕉的“树下肉丝、菜汤上, 飘落樱花瓣”等诗就是以樱花陨落这一意象阐述一种自然界的幻灭之感的。自然变幻无常, 再美的东西终将消失。在日本人看来, 纷纷凋落的樱花即是一种无常之美的体现, 那种开时呈轰轰烈烈、落时似毅然决然之状代表着一种日本人所欣赏的审美价值。日本人对于四季的变化也是十分敏感的。四季轮回, 在一种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当中, 日本人能感受到极为强烈的无常感。这使得日本人对惜春、伤秋等主体格外的偏爱。如《古今和歌集》中收录的“望月兀自悲, 秋天非为我一人。大江千里, 秋歌上”, “处处唯惜春, 皆在同时愁”, “冬夜树梢头, 月光侵骨髓”, “春雨霏霏芳草径, 飞蓬正茂盛”等都是对于四季变化、岁月流逝感慨。
其他以自然为话题的诗歌将无常感融入到禅趣中去。如松尾芭蕉的俳句“古老池塘啊, 一只蛙蓦然跳入, 池水的声音”和“闲寂啊, 蝉声渗入岩石中”便是将自然看得透彻了, 看出了禅趣, 便从静与动、静与噪两个二元对立的角度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瞬间自然界的一个动作表现出的一种禅意。又如“冷月苍穹照, 泠冽似水柔, 浮云层叠亦, 难隐清辉旧”, “鹊鸣过山峰, 明月沉山涧”, “听得蔷薇剪刀声, 正是五月梅雨晴”, “春雨细细落, 润泽沙滩小贝壳”等诗歌, 便是试图以自然界一些细小的变化中细腻婉约地感受到禅意。
3. 对政治题材的疏远
日本学者伊藤正文在《日中文学之比较研究》一文中说:“在日本的文艺观里, 虽不能说有反政治成分, 但疏远政治的倾向还是有的。” (2) 日本的当时政治状况使日本人对于政治并不敏感。而且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无常之感, 让他们认为对于社会地位等政治性的追求是虚空的, 这种东西并不符合审美价值要求, 自然也就没有理由进入诗歌创作的选材范围内。另外, 对于古代的日本人来说, 诗歌是来自于中国这个神圣令人向往的强大国家的风雅之物。这就决定了诗歌的地位绝非平民所能触及的。他们依据本国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诗歌尽可能模仿;同时, 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 贵族们出于尊严与气派的需要, 极力将诗歌风雅化, 使之脱离社会和政治, 达到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审美追求。所以, 在日本古典诗歌中, 很难找到纯粹的政治抒情诗, 中国古典诗歌所崇尚的“诗言志”, 在日本诗歌中是极为罕见的。“他们认为 (诗歌) 与现实贴得太近就会走向庸俗, 削弱艺术价值。他们把写作和歌看成是一种艺术修养, 一种高雅的怡情养性的消遣, 所以, 历代诗人们关心和讨论的不是诗与现实、诗的思想内容等问题, 而只是一些在我们开来是属于艺术形式的方面问题”。 (3)
当然, 日本诗歌也不是完全没有谈及社会与政治的。《万叶集》中很多和歌来自于宫庭, 所以其中难免有与政治事件有关的诗歌。但即使是这样的诗歌, 也是尽量避免过多地谈及政治。例如其中收录的高市黑人的羁旅歌之一:“吾身岂是古人否, 涟国旧京伤我情。”同样题材的诗歌假若是中国文人必定会借此大发感慨, 引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或劝诫当政者, 或天下兴亡风流人物尽成黄土等政治抒情诗。可是对于日本人来讲, 点到自己的心情已经完成写和歌的目的, 至于其他的深层的东西的承载就远远不是和歌职能了。
(二) 表现所崇尚的风格上
日本民族生息的世界非常狭小, 几乎没有宏大、严峻的自然景观, 人们只接触到小规模的事物。他们处在温和的自然环境的包围中, 从而形成了纤细的感觉和淳朴的感情。无常之感的存在又使日本人并不关注永恒的宏大的东西, 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瞬间的美的享受。他们对于瞬间的暧昧的纤细的美的咏叹, 激起了的无穷的想象、无尽的回味, 这种想象和回味又带来了强烈的无常感。日本人便将这种暧昧不清、带有禅意和玄学味道的审美感受总结成为在日本诗歌中被视为最高理念的“幽玄”。
日本民族在对于幽玄的审美追求的引导下, 特别敏感并乐于追求小巧和清纯的东西。表现在文学上, 日本诗人往往关注于一个瞬间的一点风吹莺啼。他们敏锐地把握到这些微小的变化, 并用最为细腻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种表达, 不仅仅是对于事物美感的具体描写, 更是侧重于诗人在观察到这一细微变化时心里的细微感受。他们将诗歌尽可能地非功利化, 他们追求唯美, 不愿意因内容或是诗歌包含的情感过于强烈而破坏诗歌本身美地感受, 他们只注重将自己的瞬间感情表述出来, 至于诗歌本身是否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往往是不在意的, 似乎诗歌所表达的意义越暧昧不清, 就越是值得赞美的。来自于自然和社会的无常感与幽玄美所内含的那种无以言传的冷寂悲凉、敏锐而又无可奈何的余情余韵相契合, 便形成了日本文学中着意追求繁闹中的空寂、形式外的余情, 喜欢瞬间既逝的凄楚之美、暧昧不清的缠绵之美、欲说还休的矜持之美、空寂虚无的禅趣之美的审美趣味。
如小林一茶的“故乡呀, 挨着碰着, 都是带刺的花”。对于故乡, 小林是怀念的, 那里毕竟是生他育他的地方, 但对于故乡的种种失望, 又使他不能敞开心怀去热爱、去思念家乡。于是短短一句俳句, 将他提及故乡而一时产生的各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表达出来。这句俳句初看是没有什么特别的, 然而日本人对其所崇尚幽玄美的要求正是如此:需要通过细细品味而感受到一种暧昧凄婉之情的俳句, 才是最美的。又如和歌:“夏宵意正浓, 不觉曦已至, 纵遁云深处, 月欲何处宿。”描写诗人在恍惚中发现夜晚已经过去, 白天已经到来, 不禁痴语道:“月欲何处宿。”这种一时的感受在一般读者眼里并没有单独成为一首诗的必要, 但是日本人正喜爱这种瞬间的情感, 欲说还休的矜持。再如:“春至花开日, 花开盛极时, 明年能见否, 天命有谁知。”诗人面对生开的鲜花, 不禁想到时光流逝花落何处, 而第二年是否能再见盛开的花, 又是以人的资质所参不透的了。这大概是萦绕在很多日本人心中的, 对命运无常的凄婉的感慨和无奈的感伤了。
三、文学史意义
日本古典诗歌中对于无常之感的表露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这种无常感发展到随笔式文学便成为了“物语”。物欲所尊崇的“物哀”, 大概的含义就是“人由外在环境出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 有‘多愁善感’和‘感悟兴叹’的意思”。 (4) 这种带有浓重的无常色彩的“物哀”变成了日本历史上延续的“物语”文学的基本审美取向。《源氏物语》渗透着无常感和宿命论, 《平家物语》又宣扬了这种无常感, “直到此后的隐逸文学, 再到江户时代的松尾芭蕉、近松门左卫门和井原西鹤的文学作品, 无处不在诉说认识的无常。可以说, ‘无常感’以及由无常感所带来的感伤、悲哀已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最内在特征”。 (5)
无常感表现在日本作家身上则是一种对于樱花般开放时轰轰烈烈, 陨落时毅然决然精神的无常之美的疯狂追求。近代日本作家中一个奇特现象是自杀者多, 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太宰治、有岛五郎、北村透谷、三岛由纪夫等, 其原因背景虽各有不同, 但不似樱花开放得轰轰烈烈, 就似樱花毅然决然凋落式的人生观却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的文学生涯在当时可谓是达到了一个顶点, 然而在人们对他抱有更大期望的时候, 他却以自杀结束了人生, 恰如由盛开的樱花届时迅速凋落了一样。对川端康成的自杀虽有诸多评说, 但从日本人崇尚樱花凋落式的无常之美的审美理念来看这一行为, 它似乎又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行为。从古至今, 不论是武士的“切腹”, 还是百姓的“心中”, 或者是二战末期的“一亿玉碎”, 都普遍带有这一色彩。
这种无常感带来的对于瞬间美感的片面追求导致日本人心胸狭窄, 他们只关注一时一事的美感而不肯置于宏观和历史来考虑。他们过分地在乎个人感受, 导致过分强调日本的特殊性、个别性而不愿意从普遍全局去看问题, 更不会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导致过分自大, 对于自己所犯的过失好不知悔改, 将所有的事情归于无常而不在乎道德, 不肯承担自己应付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向远著.东方文学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2]宋再新著.千年唐诗缘——唐诗在日本.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3]王向远著.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4]彭恩华著.日本和歌史.学林出版社, 2004.
[5]郑民钦著.日本俳句史.京华出版社, 2000.
[6]钱稻孙著.万叶集精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2.
[7]関森勝夫,陆坚著.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6.
[8]本尼迪克特著.菊花与刀: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无常》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生命无常我也无悔《活着》的读书笔记10-15
无常抒情散文10-22
世事无常高三日记500字10-23
无常读后感100字07-14
感悟生命无常的随笔:祈祷08-22
朝花夕拾无常好段摘抄07-22
人生之常是无常作文800字09-08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书笔记11-07
寒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着》读书笔记05-31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