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共14篇)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1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甲方:(学院)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企业)苏州市昆山市立讯精密有限责任公司
为企业与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生产实习教学基地,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同时学院为企业技能人才资源和岗位培训等提供帮助,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拟开展技能人才及相关方面合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领域:
1、乙方为甲方提供一些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等信息;
2、甲方为乙方提供一些优质人才的信息,人才培养和使用;
3、乙方为甲方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条件;
4、甲方可以为乙方订单式委托培养人才;
5甲方可以为乙方承办一些冠名班级;
6、甲乙双方可以共同合作课程开发、科研开发;
7、甲乙双方可以在员工在岗技能培训,产品研发,工艺技术改进,技术革新等方面合作;
8、甲乙双方可以在招生、宣传方面共同合作,乙方为甲方招生宣传提供便利。
二、甲方义务和权利
1、利用学校宣传资源,发布乙方相关信息,并为乙方提供掌握的有效信息。
2、专业教师及甲方培养的各类人才资源均可为乙方优先服务。
3、为乙方人才培养、培训、技能鉴定、考证等提供条件,提供实验室条件和科研手段为乙方的生产服务。
4、负责制定学生实习教学计划、教学(考试)大纲,提供教材及教辅材料。
5、指导或协助乙方做好实习学生管理工作,负责监控和检查教学质量。
6、为联合办学项目提供条件。
7、根据乙方的人才培养标准定制化培养学生。
8、为订单培养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学生提供一定助学金。
三、乙方的义务和权利
1、为甲方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岗位并安派相关人员参与指导,尽量为甲方实习学生提供住宿条件和适当的生活补助。
2、为甲方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提供咨询服务,为甲方专业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条件。
3、为甲方提供生产、技术、管理等有效信息。
4、优先招聘、推介甲方毕业生。
四、协议时间从2017年_11_月_9_日至2018年_6_月_9_日。如一方单方面违约或损害对方利益和声誉,另一方有权中止协议。
五、双方在上述预定框架内,具体人员名单、专业等、具体合作事宜另行协议作为执行的附件。
六、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盖章)立讯精密 联系人:
周文鹏
联系电话:
联系人:王蒙 联系电话: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2
一、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自2007年以来, 学校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中的ABB (中国) 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格力电器 (重庆) 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开展合作, 在校内建立了“ABB教学班”、“上菲红教学班”、“格力教学班”等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班采用“2.5+0.5”或“2+1”的教学模式, 所有学员原则上均在全校高级技工班及预备技师班的学生中选拔产生。
企业冠名班在教学上实行“四共同”:即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课程、共同编写教材, 由企业派遣技能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
2009年, 学校再度与ABB (中国) 有限公司签订了《高端人才培养协议》。双方明确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预备技师班中建立新的“ABB教学班”, 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 成为重庆市职业院校以校企合作方式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又一典范。
截止目前, 学校累计开办企业冠名班16期, 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1081人, 录用率达100%。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带动, 迄今为止, 学校15个专业中, 有9个专业与企业开展了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训实习方案等方面的共建, 占全校专业的60%。目前, 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由企业提出的内容占30%以上。从而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二、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学校紧密围绕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和模具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需要, 定期与企业举行会议,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建议, 共同开展专业改革和建设。从而确保了学校专业发展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符合重庆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 不断加强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及模具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建设。先后邀请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了学校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数控铣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数控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等学校优势专业的改革、建设工作。
此外, 企业专家还积极参与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工作, 先后参与了学校物流、会计电算化等新专业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及酒店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工作。
三、校企共同开展人员交流与培训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校企双方广泛开展了人员培训工作。第一, 学校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充实了学校专业师资力量, 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第二,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包括软、硬资源) , 结合重庆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 与企业合作, 广泛开展了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新进员工专业技能培训、稳定就业培训等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第三, 学校积极组织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模具技术应用等专业教师, 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
截至目前, 学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和技术骨干37人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其中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及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能工巧匠13人。
近三年来, 学校累计为企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鉴定近10000人次。其中, 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提升培训、鉴定近3000人次。此外, 学校专业教师开展企业实践的比例达80%以上, 教师业务技能显著提高。
四、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校以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模具技术应用等3个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引领,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造、升级工作中, 按照企业生产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二是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市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和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从而通过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有效提升了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 学校邀请了重庆ABB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 参与了学校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此外, 在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公司、重庆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重庆探矿机械厂有限公司、徐工集团 (重庆) 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生教学实习基地, 在ABB (中国) 有限公司、格力电器 (重庆) 有限公司、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重庆富士康鸿富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重庆海德世拉索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五、校企共同开展课题研发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了课题研究和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一是学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 广泛参与了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二是学校派遣骨干专业教师, 与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工作。从而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扩展了校企合作的外延。
目前, 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改革试点任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改革试点任务》等两个国家级项目研究、校级课题《电工电子一体化教学运行设计》均已顺利开题, 重庆市市级课题“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研究”目前已形成初步研究报告。学校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参与研发的“第二代单缸水冷铝合金柴油机”已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重庆川仪速达机电有限公司的“大功率船用控制仪表CFZ-DR系列产品”已取得高新技术产品认证, 并实现定量生产。
校企合作 培养石油高技能人才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技能人才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隶属胜利油田,其前身胜利石油学校是胜利油田为培养石油技术人才于1973年建立的,建校以来先后为油田培养石油技能人才5万多人,他们已成为胜利铁军之脊梁,学校也因此而誉为胜利铁军之脊的摇篮。
一、企业办学,服务企业
学院坚持根据油田生产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目前,共开设油气开采技术、石油钻井技术等高职专业22个;学院坚持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专业设置和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符合;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仅2009年就为胜利油田培训职工2万多人次。
二、校企合作,办学实力不断加强
(一)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学院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合作共建了三大校内实训中心和56个校内实训室以及58个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该中心是集学生实训、职工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竞赛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占地66亩,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年均实训学生、培训职工3000人次。实习工厂。该厂集学生实训、生产经营和科技服务于一体,有各种设备60台套,价值280多万元。每年可完成2000余名学生的实训任务,同时创收500余万元。汽车驾驶与维修训练中心。该中心拥有教练车52部,红外线倒桩仪、无纸化考试室和综合训练考核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学院学生校外实训落到实处,胜利油田下文要求其下属企业必须接收、指导我院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并作为年终考核条件。至今,学院已建立东辛采油厂、钻井五公司等58个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把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教室与车间(井场)、讲授与训练、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环境。
(二)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校企互动,实现师资双向交流。学院近几年安排120多名专任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与此同时,学院从油田科研院所、厂矿企业中聘请了包括胜利油田资深首席专家、科学院院士顾心怿在内兼职教师78名,主要担任实习指导任务,他们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博的真知灼见拓展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水平。
(三)合作编写特色教材
學院聘请油田技术专家与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发挥教师把握编写教材的规范要求以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熟知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优势,使合作编写的教材更贴近工程实际,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参加编写公开出版教材59本,企业培训教材108本。
三、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合作共建突出石油特色专业
学院与油田人力资源部门组成联合调研小组,深入油田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双方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分析、论证,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把石油工程专业按职业岗位群改为石油钻井、油气开采、井下作业三个方向。通过几年发展,学院逐步形成了以石油专业为特色,门类相对齐全、服务油田生产建设的专业结构,较好地满足了石油行业发展要求。
(二)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参与,关键是把握好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需要的平衡点,处理好工、学时间比例和内容的衔接。如:油气开采的“讲练训考一体化”,把课堂和实训室、技能训练、生产现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油气储运专业的“实习-务工-就业”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保证了毕业生技能鉴定合格率均在98%以上,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接轨。
(三)合作强化课程建设
校企人才合作协议书- 篇4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校、企联合,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协商决定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流合作机制,甲方及时向乙方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乙方及时向甲方提供相关毕业生生源信息。
二、为加强双方合作,甲、乙双方拟自年月开始,在乙方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增设选修课或以集中培训的形式,实施“电缆专业定向”陪养计划。甲、乙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甲方派专业技术人员授课。
三、双方合作建立校、企供需基地。即:甲方为乙方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基地;乙方为甲方的人才培养输送基地,每年向甲方优先推荐优秀专、本毕业生名;甲方每年将用人需求以书面形式递交乙方。
四、乙方组织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甲方将优先参加;甲方到乙方招聘应届毕业生,乙方积极配合,为甲方提供招聘场所、搞好宣传动员工作、减免相关费用。
五、双方根据教学及企业发展需要,选派相关人员到对方进修,双方应予以支持;乙方到甲方拓展就业市场、建立实习基地,甲方积极支持合作。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其终止需双方协商。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代表人:代表人: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
甲方是可为乙方学生提供合适的现场实训教学基地,以及学生就业岗位。甲方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高素质的员工。
乙方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全日制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主要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机电、数控、化工、计算机、电子技术、旅游、财经、汽修类技术应用人才。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具有提供高素质员工的优势。
为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遵循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实行校企结合、优势互补,按企业用工需求,乙方为甲方定向招生、实行订单培养,经双方协商,就双方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2010年甲方在乙方设立冠名班,由己方为甲方招收专业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由甲乙双方共同研讨“冠名班”学员培养计划与方案,同时对需要更新的教材、实训指导书等提出编写要求及方案,并共同编写。
二、冠名班学生录取条件:
1.身体健康,无严重疾病,无纹身;
2.热爱学习、品德好、团队精神强;
3.生活态度乐观向上,愿意加入生产活动。
三、甲方义务:
1.根据教学需要,在“冠名班”安排专家做“专题讲座”2—3次(具体时间、地点、形式可以协商),差旅费用由甲方承担。
2.在“冠名班”学员中设立奖学金,奖学金名称可由甲方确定。奖学金发放比例不低于学员的%,可设一、二、三等奖三个级别。奖学金的发放一般在第二、四学期,根据一年来的综合考评情况进行发放。
3.为加深冠名班学员对企业的了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甲方分别在第二、三、四学期安排学员到企业实习2—3个月,在实习期间与公司员工试用期待遇相同,即每月元。
4.学生实习期间,由甲方安排学生在公司主要对应岗位进行轮训,确保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学生上班出现人身安全事故由甲方负责,其余时间由学生本人负责;
5.实习期表现优异的学生直接进入试用期,实习期加试用期时间不超过半年。
试用期合格的学生,甲方予以转正。转正月工资在元,缴纳险,并按公司工资制度正常晋级。
6.学员实习期结束后,由甲方指派人员给实习生写出实习鉴定;同时安排实习生在公司就业,并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甲方在选拔技术干部与管理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乙方学生;
7.为搞好合作班级的实训演练,根据教学计划需要,甲方可把
退役的生产设备适合教学的捐给乙方;
8.甲方高层领导保证每学期在“冠名班”授课一次,时间、内容双方协商后确定。
9.为乙方教师到甲方单位研修和指导实习提供方便。
四、乙方义务:
1、按招生条件招收合格学生;
2.按照“冠名班”的培养方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3.负责学员的管理;
4.在本校学生中宣传公司;
5.保障“冠名班” 学员在公司安排的岗位上参加实习实训,实习一般在每年月份左右,具体时间由双方商定;
6.为了配合甲方,不影响甲方的正常生产与工作秩序,同时为了服务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乙方派教师到甲方公司办理学生的毕业手续;
7.响应公司提议的校企合作交流活动;
8.接待冠名公司来校人员;与冠名公司共同审定奖学金发放金额与名单。
五、学员义务:
1.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热爱公司;
2.积极参加学校与冠名公司的各项合作活动,包括培训、产品推介、宣传等;
3.服从公司对毕业实习岗位做出的安排,必须在岗位上完成实
习任务,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安全生产;
4.在实习期间要写好实习日记,并做好毕业论文实验或调查,撰写毕业论文或实习总结。
六、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批准之日生效,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存一份。
甲方(签字盖章)
2009年月日2009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6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加强示范校建设,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我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11月15日下午,我校在1号会议室召开了校企合作洽谈会。我校校企合作相关老师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教学处主任主持。
会上党委书记对我校的整体情况作了介绍,对现阶段示范校建设进行了总结。中水十六局人力资源处主任对我校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给予了肯定,他认为从我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并且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同时他也希望以后继续加强合作。中水十六局的其他代表也指出了技校生的一些优点和缺点,为我校今后的示范校建设提供了比较好的建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教育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用人单位期望高等工程教育能够培养出快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计划”) 也应运而生。其目标就是要解决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缺失的问题, 从而使工程教育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该计划的有效实施, 将逐步改善我国工科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问题, 确立新的教育模式, 通过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人才。而我国现阶段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主要还是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陈旧、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产学研合作培养不到位等问题。由此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使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普遍较差, 毕业后不能够马上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因此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 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重“传授”的教学体系,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建立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形成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创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 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来看, 当前工程人才培养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以及增强工程实践教育而得以弥补。校企合作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也是必由之路。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为顺应时代的的发展, 响应十八大以来党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急需培养一大批新势力、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已经日趋重要。校企合作是以一种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的模式, 培养出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 在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领导学校和企业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 很多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了研究[1~6]。
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外起步较早, 美国是最早提出校企合作的国家。20世纪初, 美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 而美国产业界又急需一批理论与实践能力强的从业人员。在这种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 1906年,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 校企合作正式迈开步伐。1909年, 美国的东北大学进一步对校企合作教育作了要求, 使得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和扩张。1957年, 第一个在加拿大实施的校企合作教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随后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纷纷效仿美国和加拿大, 使得这一举措弥漫着整个北半球。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和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属于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办学形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属于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形式,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模式非常成功也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融合, 发展了职业教育, 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为企业减少了成本。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 给各国校企合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校企合作教育进入我国, 并逐步进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在政府的扶持下, 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发展道路和合作模式。1991年10月,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成为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动阶段, 在该文件中, 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1世纪初期,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这得益于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 2002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要与发展职业教育相结合, 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2005年, 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2006年,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这一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成为校企合作的完善阶段。2010年6月, 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 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 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中国“卓越工程师”拟用十年时间, 培训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 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2014年, 我国已经成功举办第三届卓越工程师教育交流研讨会。近些年来, 我国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多样化模式, 比较典型的有专项合作型、紧密合作型、校企一体型, 人才培养力度也已经进一步深化。
我国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教育现状, 实施适合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 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 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精英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在企业参与和校企合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涌现了许许多多成功的实例。虽然目前这一项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经费投入不足,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企业与学校脱节, 企业对工程人才需求的把握不到位等, 造就了一系列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模式。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国家与政府的宏观把控, 另一方面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多注重交流, 权衡利弊, 肩负起责任和使命。校企合作与卓越工程师这一项举措必然是符合历史发展的, 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遵照这一改革需求, 我国高校必然能焕发勃勃生机、获得长足发展, 我国必然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我国企业发展在人才支撑下必然呈现欣欣向荣之景。
2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介绍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立于2015年5月, 为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 基地由组建双方共同管理。目前已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及管理办法。师资队伍中主要由长沙理工大学的教师与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师组成, 基地定期安排工程师给本科生讲授工程案例, 学生通过这些案例, 增强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作为基地的主要师资力量, 学校教师也经常到公司给施工技术人员授课,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程素质。基地在建设中期已开展网络视频课程的建设, 通过收集工程施工照片或短片制作而成视频, 这些视频主要针对某个细节施工进行详细讲述, 并且增设了人机互动环节, 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3 设计思路
(1)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构建
培养方案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 是能否培养出企所需要的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基础, 也是企业能否最终获利的重要影响因素, 更是“卓越计划”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环节。培养方案框架如图1所示。
在培养方案中要做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培养标准的合理确定;培养体系的科学建立;培养方案的动态实施。
(2) “卓越工程师”培养培养体系下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为创新载体,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标准,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能力标准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 改革和构建面向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和完善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途径, 制定工程实践教育的新模式。
在工程实践教育模式改革中要注意的主要方面:构建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大工程思想, 形成递进式工程训练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面向工程一线的工程教育体系;突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结论
基于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依托, 深入探讨校企合作中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工程实践教育模式与机制,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利用企业行业优势, 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研发型高端人才和土木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江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前途[J].江苏社会科学, 2010, S1:142-145.
[2]林建.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03:7-23.
[3]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 2008, 09:150-151.
[4]陈贤旭.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与解决办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05 (a) :144-145.
[5]曾伟, 姜焕叶.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08 (7) :74-75.
关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研究 篇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我国上一线人才的培养基础,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人才库之一。它为我国大量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现状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统计,我国的高级工人数在245万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远低于发达国家高级工所占的比重。按照十五规划,这个比例要达到15%,缺口巨大。许多企业老总都发出“找工程师容易,找高级技工难”的感慨,甚至有企业老总提出先进设备可以购进,但技术工人无法操作的感慨。这样的事情频见报道,如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项目,日薪150元招高级焊工,竟无人揭榜;青岛一制造公司打出年薪16万元招一名高级模具技工;深圳一企业开出6000元月薪无法找到合适高级钳工等等。有头脑会动手的高级技术工极度缺乏,这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制约瓶颈。
二、校企合作及其作用
曾有教育家就说过“中国教育的弊端在于教育与社会分离、教育与职业分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深入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更具有其方向性和针对性,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高职毕业生,提高学生就业率,特别是专业对口率,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将所学知识得到实践,在实践中增强理论知识,相信是所有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校企合作”在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能过近些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价值。实践证明由于“校企合作”的实施,很多高职院校都得到较快的增长。它吸引了大量的知名单位企业的加入,充实了高职教学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理念,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的构建
首先要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然后确定校企合作的构建方案。
1.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提高。因此应该充调动学院所有能调动的资源,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吸引更多的知名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行列。学校应该根据合作的协议,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的方案执行,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让企业能够得到合意的员工。
校企合作的长远目标就是让学校能产生一种良性教学循环体制,让学校健康良性地发展下去。合作能够解决学校师资力量、教学场所、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硬、软方面的解决,促使学校进一步发展,让学校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确保学校的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合作,让其减少二次培养的费用,使其有一个人才基地,使得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对于学生个人的目标是减少学生教育费用的支出,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提高其职业技能,毕业得到很好就业机会。
2.校企合作的构建。校企合作由三方构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要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制约。
(1)企业。要选择尽可能好的企业,只有好企业才能为学生提供经费,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同时只有好的企业才能吸引人才的加入。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潜力,对企业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要为学生负责,为学校负责,为企业负责。只有拥有良好信誉度的企业才更好地投入到校企合作中,才能得到更好人才。
(2)学校。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必须为企业、为学生负责,加强教学改革,加强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于教学内容要进一步的创新,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实践训练,加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学生。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使用最常用的工具,很好掌握企业的实践技能,能够通过校企合作缩短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同时能了解现今的常用操作技术。当然学生也应履行的义务,学习好技能后,能很好地为企业服务。
(4)三者之间的关联。学校应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书”,主要是确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校企合作中的相关权利与义务。
学生应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与定向就业协议书”,当然这需要学校的参与。学校应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然后学校再与学生签订“合作”式培养就业协议书。这样让企业、学校、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些协议也能有效地保障三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四、结语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对社会有用的培养体系,它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教育方法。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更加丰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完美高职教育体系。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缩短与实际技能之间的差距,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周井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2).
[2]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9
实施举措
1.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的领导和教学骨干、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委员会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对校企合作作出全面的规划,并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企业应及时将社会对高级设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根据生源、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特点及教学重点等,确定动态学分制,完善教学考核机制。学校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既要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每年应分批次接受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实习,并选派优秀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工程实践。
3.搭建学校与企业对接平台为加强对人才供求双方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学校与企业应搭建对接平台,组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调查与研讨等活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研究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考核和评估。学校和企业应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引言
职业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必须与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进行无缝对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当前各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正在努力与生产实践加深合作。
一、职业学校的基本概念及人才培养方向①
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教育等。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实行注册入学。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相应的文化程度的、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初、中级技术管理人才。
二、职业学校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是近几年逐渐普遍开展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办学模式,其中,学校作为技术供给方,以学生为技术载体,具有技术资源服务优势,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具有市场资源操作优势,双方共同就办学及就业等问题达成合作协议,优势共享,资源共通,最终取得共赢或多赢的结果。
模式1:劳动、教学相结合模式
A. 工读轮换制:将同年级专业相同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培训,另外的学生则进入企业进行技能实践或培训,两拨学生按周期进行轮换。
B. 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
这种合作模式目前使用的频率较低,主要是由于:(1)不便于管理,部分学生尚属未成年,无法具备成人的自律和规范;(2)学生因为不是正式员工,无法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员工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存在用工风险。
模式2:校企互动模式
2012年3月,我校与淮安普京国际大酒店就学校酒店服務专业方面的互动合作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1.行业标准共通。酒店新员工手册、接待指南以及行业工作流程等规章制度与学校教学课程教辅资料实现共享,并将上述内容作为学校日常教学和实训考核的标准。2.场地设备共用。酒店无偿提供学生实训或竞赛的场地和设备部,并帮助学生组织实训或竞赛活动。3.师资队伍共建,双方互聘有专业人才教学、培训,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模式3:订单式合作
这种模式下,学校培养的学生可以最大程度的贴近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学习企业文化,对口了解该行业的发展现状,逐步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根据办学协议,对口直招的学生入学即意味着获得工作机会,而入学前签订订单式教学的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得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赞助资金,而且在毕业后还能直接免招就业,对口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影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因素
校企合作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人才引进与培养、节约成本,也可以帮助职业学校提高就业率、增加经费、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等。但是,校企合作虽然有上述优点,但受现实条件限制,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种种的困难。
下图是针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对各行业的企业所做的的一个调查,其中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如下。
影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市场、政府、中介机构、社会环境)、内部因素(企业、职业院校)等两个方面:
(1)地区缺乏激励促进的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前期投入较大,又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对合作普遍存在犹豫观望现象。(2)校企之间育人理念不一致,部分学校过于追求理论水平忽视实践既能,与企业利益取向不一致。(3)各大企业自身情况不一,而现有的合作模式并不能满足市场上所有企业的需求。(4)合作渠道不畅,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缺乏联络交流平台或引导牵线的中介机构。(5)缺乏对应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无法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四、针对未来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建议
(1)政府应尽快制定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学校放和企业方进行适当的政策性优惠(如开设校企合作办事的绿色通道,提高返税的额度或减免部分税务等),以提高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保障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权益,使得合作能够顺利进行。(2)职业学校对企业的用工需求、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人才需求类型、规模、结构和质量,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经验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做到与企业生产过程高度贴合。(3)由当地政府牵头,建立校企合作网络平台,不断开展校企合作宣传,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大力促进双方合作。(4)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不断探索新合作模式,并将优秀案例在各大平台上进行示范性公示,对杰出的合作模式创建者给予一定的精神性鼓舞或物质性奖励。
结论
职业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要想更快的融入社会,提高社会价值,与企业联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职业院校培养对口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企业引进人才增加技术力量,政府依据法律和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引导和调控,形成有效合作、广泛合作、创新合作的新局面,才能跟进时代步伐、融入社会发展,真正走上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于强波 贾志成 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及满意度调查分析 辽宁高职学报,2014.4
[2]唐培和 刘浩等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人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8
[3]祝士明 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构建 天津大学学报 2008.11
注解
①部分引用自“校企合作”百度百科词条
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研究 篇11
“大学生就业力”是为了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而提出的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实现其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体现其自身价值的能力,涵盖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基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是个人综合素质在就业方面的能力体现[1]。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支撑艺术类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张子扬[2]指出:“就业力不足是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这一难题,必须把相关就业政策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为提升“就业力”。政府、高校、企业紧密配合,采用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 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定制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依据某一行业领域所需的人才知识水平、职业技能等要求进行的人才培养联合教育,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式[3]。与过去“用工对接”的“订单式”培养方式相比,定制式培养更注重对人才在某一个领域或者行业的就业力培养。学校与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共同制定符合行业需求的培养计划、目标,实现校企等多方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综合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实践能力提升与理论基础教育相结合,有效协调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这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体现高等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就业力的提升为核心目标,为相关领域或行业“量身定做”高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2 校企合作人才定制培养模式的价值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促使校企合作制度化。艺术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其能力培养模式也有别于理论型和通用型人才培养。校企联手,依据行业需求,采取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相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适用性、就业力,不失为一种双赢的办法。
2.1 有利于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与传统专业人才培养相比,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注重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定制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在职业分析、岗位研究、群体心智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设计[4]。定制培养目标一旦确立,教学课程体系会在培养对象的就业取向、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的明确要求下,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在课程设置上,凸显了企业岗位及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知识体系及职业素质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空间,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2 有利于推进艺术类学科教学方法转型,提升学生实践的针对性与岗位适应力
艺术类学科教学具有其鲜明的专业特征: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注重与时尚前沿、行业实际的密切联系。校企合作人才定制模式通过企业、甚至行业协会的介入,能够有效解决现有艺术类专业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实际发展,相关专业教师经验不够,所培养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通过人才定制模式的实施,学校可以引进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等合作伙伴联合进行教学培养,由过去以“教室、教师、课本为中心”变革为以“就业力、企业、市场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实践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岗位适应力。
2.3 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端正就业心态,促使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艺术生自我管理、规划能力较弱。在就业过程中,很少会主动了解行业信息,对当今就业现状及未来职业生涯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规划,随意性较强[5]。闭门教学,更容易使艺术类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行业实际缺乏准确的了解,从而导致职业意识不成熟,就业心理不健全,缺少清晰的、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定制培养模式借助行业资源,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接触到该专业的行业实际,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在参与专业实践的同时,亦可以感受企业文化,经历职场的酸甜苦辣,这种体验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就业心态的塑造,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从而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
3定制式人才培养: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的实践探索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与相关领域及行业联系,丰富大学教育多维度教学模式,优化大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时代赋予艺术类高等教育的使命。本着“依托市场,立足华东,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宗旨,南艺工业设计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教学协议书”。在校企双赢的原则下,发挥双方优势,不断开展定制式人才培养实践尝试。从2010年起,学院与相关政府部门、多家企业合作,开办暑期“WORKSHOP”工作坊,与企业联手对学生开展定制式培养,通过实践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1“WORKSHOP”工作坊定制培养模式的三大创新
3.1.1 培养理念创新
工业设计学院“WORKSHOP”工作坊定制式人才培养的服务理念并不仅仅是服务企业、市场,其终极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而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尊重和满足每一个参与工作坊的同学的需求,让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坊活动,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学院在对参与工作坊的学生进行选拔时,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条件给自己定位,填报适合自己的企业,学院按照学生的知识能力对其进行评估考核后推荐给企业。最后,由企业组织面试,确定实习人选。同时,学院为每个实习小组都配备相应的心理、就业指导人员(一般由辅导员担任),在实习过程中,能够结合实习场所、内容、任务目标等因素,及时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相关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力争每一个参与工作坊的同学都在实践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
3.1.2 合作形式创新
传统合作模式下的定制培养,学生了解和接触的专业实践非常狭隘,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6]。基于此,工业设计学院采用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形式,以具体项目为枢纽,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运作,全方位地了解整个项目的管理实际,积累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分工明确的“多维度引导”机制:一是学院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传授及常规应用引导,二是企业派出的项目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引导,三是学院辅导员或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多管齐下,确保学生一旦就业即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3.1.3 实践模式创新
因受常规教学模式限制,大多数本科院校并不具备定向培养或“订单制”的传统定制式培养模式。为确保校企双方合作实践正常进行,工业设计学院“WORKSHOP”工作坊设立灵活机动的“3+1”实践培养模式,在不打破学院常规教学的情况下,利用大学生涯中的3个暑假实习以及大四的毕业设计项目来开展,与企业进行一系列产学研项目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实践方针:学生参与企业相关项目的开发与培训,积累相关专业、工作经验;由学校和企业双方选派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地联合培养,开展毕业设计相关工作,确保学生能够“走出去”,接地气,与市场接轨。与此同时,将企业引进来,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将合作企业引进来———通过工作坊的开展,学院与企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交流,学院可以邀请相关企业来学院开展相关专业讲座、比赛;二是将企业相关理念引进来———学院派出去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零距离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并将这种行业实际反馈到学校,有助于学院进行相关实践课程设置,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且具有良好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3.2“WORKSHOP”工作坊定制培养模式的成效
工业设计学院自开启“WORKSHOP”工作坊定制培养模式以来,每年参与工作坊学生的就业率均为百分之百。学生通过参加工作坊有效提高了个人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社会适应力,从而使个人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3.2.1 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使其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节奏
“工作坊”定制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尽快与市场接轨,在开放的环境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社会态度、生活习惯等,最大限度提升个人的社会化程度。
(1)职业道德意识强化。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过于追求独特个性且散漫、纪律性不强这一特征,学院在工作坊活动开展过程中,重视与企业文化、精神的有机对接,从各个层面实现校园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工作中不仅接受专业训练,还要接受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与就业意识的教育。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责任感,形成更符合各类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精神。
(2)社会适应力得到提升。
在参加工作坊的过程中,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整个行业实际,并在工作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选择,明确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差距,适时调整个人就业期望,不断提升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3)就业心理素质增强。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敏感的一类,故而在就业中更容易出现胆怯、嫉妒、挫折等心理问题。通过参与暑期“工作坊”活动,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在学校老师及企业导师的帮助下,全方位了解行业实际,转变择业观念,克服就业心理障碍,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艺术类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确保自己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冷静、客观地做出正确选择。
(4)沟通合作能力提高。
沟通合作能力是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能力出发,个人利益获得、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习惯独来独往,缺乏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较差[7]。“工作坊”定制培养实践强调参与学生需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企业要求的任务。这就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得不有意识地参与处理个人与他人、团队的关系,有效提升了个人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3.2.2 增强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岗位要求
一方面,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使他们在工作中亲身感受专业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增强其学习专业的紧迫感。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根据企业的定制要求,顶岗实习,使其专业操作技能得以强化,并熟悉培养单位的工作流程,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做到无缝对接。
3.2.3 思维方法论得到良好的掌握运用,个人就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参与学院“工作坊”定制培养实践中,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以及企业领导的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有利于学生适时调整自我,构建适合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工作思维方式。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其举一反三,不仅在本行业中做到如鱼得水,甚至在完全不交叉的行业中也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
4 结语
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弥补艺术类高校课程实践教育不足、完善艺术类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丰富其社会阅历,增强其社会发展适应力是艺术类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艺术类院校必须以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为前提,不断深化定制式人才培养实践的内涵和形式,强化实践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充分挖掘该模式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促进作用,多重并举,才能有效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力。
参考文献
[1]郭亮.论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76-78.
[2]张子扬.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N].大众日报,2009-12-28.
[3]徐行,宋学文.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12-14.
[4]郑昌江.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54.
[5]杨梅.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及思考——以成都地区艺术类大学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5):41-42.
[6]何满辉.基于产学院的定制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5):306-309.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12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高校规模扩张后解决实验设备短缺的一种有效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21世纪各国竞争的制高点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搞好教育、办好学校,离不开好的师资、好的教材和好的实验室设备。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师资、教材、实验室三大方面的建设和改革,是每个高等学校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实训基地建设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变革、改革的深入、科技的发展,不少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企业发生了变革,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也突显出来,这些企业的用人方式和人才需求等均和改革前或改革初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需要的大学生是到企业马上就能胜任工作的那种人才。因此,学校如果还用原来的方法来进行人才的培养,那学生不可能受到社会的欢迎。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师资、教材、实验室三大方面的建设和改革,是每个学校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随着教育的规模和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已显得明显不足,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学校的仪器台套数不够,实验设备陈旧,生均实验室、实习场地面积也达不到标准,实验、实习人员短缺、知识老化,实验内容与当今科技发展相脱节等等,从而使得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要不到他们需要的人才。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他们除教学经费充足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条件是非常好的,不少实验室得到了企业的赞助和支持,挂牌共建的实训基地在他们这些国家的学校内也是非常普遍的。
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和研究,抓紧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真正落到实处。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或实验中心,这是当今高校规模扩大后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双师”队伍的培养建设,有利于实训基地水平的提升
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近年来不少硕士、博士来到了学校,其中一部分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研究生,理论知识较强,但实践动手能力显得不足;另一部分教师是从企业或研究所调来的,实践性知识丰富,但教学经验欠缺。然而要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能教善教的本领,又要有工程师的能工善工的能力。为此,我们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的过程中发现,凡是积极参与共建实验室的老师,通过研究新技术,进行二次开发,自己设计制作教学设备,开发实验、实习项目,编写实验、实习指导书,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不难发现,先后参与建设“西门子数控培训中心”、“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三菱电机FA实验室”、“GEFANUC系统集成实验室”和“UG软件培训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等项目的有关老师,上课效果特别好,动手能力也很强,深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各种实验室,锻炼了一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目前,有一批参加建设的老师既是课程建设的带头人,也是科研工作的排头兵。
国内大多数学校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是从教学仪器厂购买的,仪器厂的设备购买到位后,一般要使用几年,若是经费不到位的话,使用年限还得更长。而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企业将免费或特价提供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且企业产品发展到什么程度,学校的实训基地设备水平也将同步跟上。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实训基地设备的更新,也有利于教师、学生掌握当前最新的数控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些新技术是书本上找不到的,若不通过校企合作,也是很难掌握的。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服务于企业和社会。通过与国际上著名公司的合作不仅将他们企业的设备、产品引进到实训基地,更重要的是将他们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科技知识等融入到实训基地之中;不知不觉中,老师、学生在实验、实习、实训中感悟到这些世界级企业的文化理念、技术水准和为人处世的诚信态度、办事准则等等。曾在这些实验室进行过毕业设计的同学,他们都能分享到这些公司文化的熏陶,对某一公司的产品、技术熟悉和掌握后,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例如,有些同学在“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做过“液压气动技术课题研究”后,受到流体传动与控制业界的青睐,同时有几家企业要这些学生到该公司工作,且收入也很高。到企业工作后,由于业务能力强,很快提升为技术主管。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6.49%,86.68%,96%。
因此,学生通过在共建实训基地学习和训练后,很快就掌握当前业界最新产品的应用和技术,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大提高,这样的学生无论在哪就业,都会得到社会的欢迎。
结语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13
4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大部分的酒店管理实操都是利用课堂的时间来完成的,其教学方法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展开。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又比较枯燥,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强,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从而也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让课堂非常地枯燥。所以,针对该学科的特点,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展开,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瑜.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研究,(14):123-124.
[2]王娜.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准职业人”[J].教育教学论坛,(25):222-225.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1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除了具有高等性外, 还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为此,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产业发展规划, 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反映产业工作内容,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要切合企业用人标准,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 高职院校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 离不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1]。
目前,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政策制度层面都得到了高度认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已经得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认可, 但是, 从总体上来说, 尤其是与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 校企合作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 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虽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高度重视校企合作, 并有宏观的政策导向, 但缺乏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法规的支持[3], 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2) 校企合作的良好格局尚未形成。目前, 学校受自身的技术、实验条件、科研水平所限, 技术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 校企合作大都处于浅层次状态。由于企业和学校在价值理念上的差异, 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自身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责任, 校企合作参与热情不高, 目前, 校企合作基本处于“学校热, 企业冷”的状态[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3 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校企文化对接、融合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界已达成共识, 但校企合作的深度还远没有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找准校企合作双方的契合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界面临的紧迫问题。
从表面上看, 现阶段我国高职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原因是:学校主导, 企业难以从中获利, 所以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其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 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所以, 要深化校企合作从一开始就应解决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冲突, 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而该领域现阶段的研究, 几乎都把这个问题给忽视了[4]。
3.1 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基础
高职校园文化除了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外, 因其又依托社会具体的行业文化构建, 所以还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文化, 存在一定的差别, 但都具有鼓舞人、引领人的作用。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挥文化软实力在规范、激励和协调人方面的作用, 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高职校园文化只有融合企业文化的一些要素, 营造一种像企业一样重技术、讲实效的文化氛围, 才能向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3.2 校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实践意义
高职教育是一种贴近企业实际、贴近职业岗位的教育。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 不仅能够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还能够体现出高职校园特有的职业文化特征。
目前, 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持续有效的开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企业只有转变观念, 积极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才能为自己建立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库。这将有利于促进双方的优势互补, 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4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4.1 构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过程中, 高职院校必须有意识地将优秀的企业文化, 如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沟通能力等融合渗透在学生的课内外活动中, 校风、学风建设中。与企业联合, 精心策划并举办各种文化节、科技节, 专项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 将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多地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 营造一种良好的职业氛围, 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4.2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常态话
对高职院校来说, 企业的参与提高了学校对企业需求的敏感程度, 可以制定更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质量地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高职院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地召开人才培养校企座谈会。定期召开行业专家座谈会, 使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来, 提出指导意见、建设方案, 从而实现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对接。
2.高职院校邀请企业专家、优秀企业员工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学生可以从这些演讲或专题讲座中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动态, 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 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尽早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也可以实时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现状、课程开设情况、学生的职业能力, 制订企业的人才计划。
3.高职院校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考核与评价。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输送到企业, 故应重视企业在教学考核与评价中的地位, 邀请企业参与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的制订, 如学生顶岗实习, 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的考核。
4.3 形成“校企合作分段教学”培养模式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具体情况,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深入研究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 实施学校集中教学与企业集中实践交替进行, 构建“校企合作分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从前四个大学期中各划分出一个小学期, 称为“实践小学期”, 分学期设定教学目标, 第一学期的“实践小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 (约1周) , 第二学期的“实践小学期”以专业认知实践为主 (约1周) ,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实践小学期”以专项技能训练为主 (约2周) , 第五学期在学校进行综合知识与技能训练, 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并接受企业考核。
这种校企合作分段教学模式, 对于学校来说,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提高了就业成功率, 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对于企业来说, 一方面, 可以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招聘到对企业认可度高的优秀人才, 减少对新员工的重复培训费用;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将学生的企业实习纳入自己的用工计划中, 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校企双方也因此可以深化合作关系, 实现双赢。
5 总结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使高职学生毕业后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这样, 校企合作才能长久、稳定,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双方价值的驱动下动态发展与螺旋上升, 最终把彼此都带入各自的战略蓝图, 构成彼此异质资源的一部分, 成为可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摘要: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推进校企合作必须理清现有校企合作问题的实质, 校企文化对接是校企合作的契合点, 创建基于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建立起长久、稳定、实质性的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文化对接,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蔡天作, 蔡冬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5) :137-139.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R].2010-07-29.
[3]徐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 (18) :30-31.
【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推荐阅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11-05
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12-0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11-12
校企合作协议07-08
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05-27
企业校企合作协议08-25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0-21
校企合作战略协议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