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论摘抄(共9篇)
本末论摘抄 篇1
本末论摘抄
《礼》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言谓之苟天下之大,万物皆由始至终,自本而末,循之亘古,奉之圭臬。故凡尊万生之本末者,皆不朽也;逆天地之始终者,则速朽也。当今世事,可见一斑。
本者,根也;末者,桎也。古人云: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故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吾虽下愚,知其不可。今华夏非封建之制,为国者为民也,而民之望当属少年,故少年即为国之本也。少年当治国之重,居域中之大,应崇极睇眄,力振中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然,何为少年之本也?吾视古今志士与大成者,皆于少时有鸿鹄之远瞻、鲲鹏之雄志。思翔宇先贤,青葱年少,明为学以助中华之崛起;明延平王者,未及弱冠,了御侮以振日月之昭昭。故少年之本即价值之观也。凡百贤者,闻言纳策,终成大器,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于逐梦之始怀优良之观,于功成之后则视往昔之志如草芥,终丧其本,毁万事之一旦。价值之观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有本者,何末者哉?末者即为道也,惟治国之道也。道之行处,万物新生,亿民自足,大国崛也!然今之芸芸众生亦有鄙陋者,未循其本反逐其末,以一己之私乱中华之秩序,以粗鄙之识毁华夏之巨梦,吾未见其明也。
木根之不固者,则难成大器;水源之不汩者,则难入东海;首扣之不正者,则难正衣冠;价值之偏邪者,则难为君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之昌荣,本于价值。故价值为少年之本也,少年为国之本也,本立则道生,道生则国腾。中华若尊此亘古之规,王此本末之哲,育万千雄才俊生,培天下有志青年,则华梦之成,炎黄之盛,可计日而待矣。
懿陶,三尺微命,一介蒙童,读数卷经书,怀匹夫之责。当此盛世,重提价值之本,心潮难捱,方有浅陋之言。识浅情真,请君鉴之。
时乙未年春。
试论王弼名教与自然的本末关系 篇2
关键词:自然;名教;无本论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86-02
魏晋玄学讲本末、有无、体用,研究这些问题的玄谈名理者以形上学为基础,高谈道德人生。王弼以“无”来表述蕴摄万理、化育万物之“道”,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试图解决时下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尽管王弼并未解决有无、体用之间的矛盾,但正如余敦康先生在《魏晋玄学史》中的评价:“王弼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人之学的基本精神,一方面由人道上溯天道,同时又由天道返回人道,通过自然与名教这一对范畴把天与人紧密联结起来。”
一、“名教”与“自然”
“自然”的概念,最早出于《老子》,是道家对宇宙的存在状态的表述,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纯任自然来描述道的存在状态,认为天地间的最高原则道之所以为大,是因其自然而然、无为的本质。老子对于治世之道的建议,也是从自然出发,认为统治者应“希言自然”,少施政令、悠然无为,才能符合道,而统治的最高境界便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因此“自然”既有本然、天然的性质含义,也有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内在和谐之意。到了魏晋时期,与“名教”相提并论的“自然”则更侧重于哲学本体意义。汤一介先生认为“‘自然是说宇宙本体、世界本源或是说宇宙万物本来的样子。”[1]
“名教”,是“名”与“教”的合义。“名”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名分或名号,表现其身份地位,同时也标示出其相对应的权责和义务。“教”具有教化、政教之意,可以理解为上施下效,从而达到政通人和的一种教化方式。人类社会所进行的使每个人的行为规则符合名分的教化,就是“名教”或“礼教”。《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然则名教之作,何为者也?盖准天地之性,求之自然之理,拟议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可见“名教”的根本是处理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即以正名定分为主要目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之后成为了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代名词。“名教”是人为的,是人类社会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立的各种道德教化、等级制度等。
老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认为顺应自然才是大道所在。十八章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九章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三十八章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都是在强调人为规定的外在限制并不符合道的本质要求,反而成为了得道的阻碍。但是以孔孟之道为尊的儒家先贤则把治国安邦作为首要任务,重视礼教,推行仁政理想,为了仁义礼智信的建立而奔走。殊途同归,自然与名教都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寻求最根本的人之生存状态。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应该把握住本然与人为之间的“度”。究竟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从本体论的意义和社会政治伦理的角度,都是一个难以统一的难题。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迫于实践和理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借助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来打破两汉以来封建礼教的束缚,另一方面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他们又不能完全抛弃封建伦理规范,因此迫切需要对“自然”和“名教”给出新的理解和论证,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和现实意义。第一个力图从理论上说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是夏侯玄。他在《本玄论》中说:“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视“自然”为“道”,为“体”,“名教”为“用”,这种用“体”“用”关系去说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开了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去解决二者矛盾的先河。“自然”与“名教”之辨从此作为玄学思潮的一条主线,贯穿于玄学发展的始终。
二、崇本息末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首先是通过“有无之辨”表现出来的。他认为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本体只能是“无”,而具体有形有名的事物则是“有”,无与有是本末、体用的关系。王弼的“无”本论思想,指出“无”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则:“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使,以无为本”(《老子注》四十章)。“无”作为其哲学的逻辑起点,绝不是高于道的其他存在,而是与道同境,同为对无形无象、不可言说的宇宙最高本体的表述。“无”便是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准则。把王弼的“自然”理解成与“无”完全对等的范畴也不太准确。“无”是宇宙本体,而“自然”在王弼的诠释下,更倾向于是宇宙的本来属性或本然状态。《老子注》第五章云:“天地任自然,無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世界的秩序是自然自给的,不能加以人为的改变和限制,要符合道之“无为”,就是要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正如二十五章云“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王弼在注《周易·无妄卦》时说“物皆不敢妄,然后万物乃得各全齐性”,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中解释此句为“如妄然,则失其性。性即物之如此如彼也。”可见只有“无违”“无妄”,才能“全其性”,才能真正达到道的要求。余敦康先生也认为“王弼和《老子》一样,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由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所结合的统一体,因而所谓自然,其具体的含义就是万事万物所内在具有的相反相成的本性。”[2]180可见王弼所说的“自然”,就是万物皆以其本然具有的天性而存在着,在一种自满自足的和谐状态中达到有机的统一,因其自然本性而存在和变化,不应加以干预。
有无、本末问题的提出,便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社会中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弼从本体论的高度去理解社会政治,探讨如何使现实中的名教合于自然的原则,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名教出于自然”,即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名教”,其存在的根据应是“自然”,首先有整个宇宙的大秩序、大自然,才出现人为的社会规范、道德教化,而人类社会的名教必须遵循道,必须符合宇宙存在的本然状态。在《老子指略》中,王弼用一句话总结《老子》的精髓,在于“崇本息末而已矣”,“本”即“无”,“末”即“有”,万物之有都来自于无,无普遍存在于万物之有中,是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依据。王弼的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便是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崇本”便是要任万物的自然之性,不妄为、不违道,如果不顺其性,而一味耽溺于表面浮华的纲常名教之“末”,就会使事物离其宗、忘其本。在注三十八章时王弼说:“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而适其末,舍母而用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纯用名教而舍其母,就是本末倒置,所以“为功之母不可舍也”。所谓“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老子指略》),社会要安定首先要从根本上让人们存诚、去华、去欲,而不是靠外在的滋章、严刑等,崇自然之本,则能止息种种恶行邪念。
三、崇本举末
王弼对自然和名教的看法反映了曹魏统治下的种种制度弊端,其时作为社会制度规范的“礼”已经完全流于表面,并不重视真正的社会道德伦理,而是过度束缚人们的行为,曹魏建国之后实行的名法之治完全是以威权、智巧来对付臣民,强制人们服从其统治。在王弼看来,导致社会混乱的原因正是这种名存实亡的礼法制度和名教之弊。所以王弼强调“崇本以息末”,就是在抗议这种强权的压迫和统治。
但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绝不是全盘地否定名教,而是在为名教找到得以存在的根基,搞清楚孰本孰末的关系,为的是把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调和起来。王弼在强调“崇本息末”的同时,还提出了“崇本举末”的思想。“举末”与“息末”看似矛盾,其实二者是内在统一的,结构上也互為补充。《老子注》三十八章云“仁义,母之所生”“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正因为仁义是以“自然”为母,道德真情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崇自然之本,才能使仁义真实显现出来。由此看来,“息末”是为了“崇本”,“崇本”又是“举末”的前提,“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前者是从根本认识上来说的,后者是从具体做法上来说的。
所以,名教之本在于自然,崇尚自然是为了正确地施行名教,只有二者有主次地相结合,才能使社会伦常规范不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使人不去刻意追逐外在的名利欲望,正所谓“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老子注》三十八章)。老子反对仁义、礼,王弼说“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息末之谓也”(《老子指略》),都是意在反对“假的圣贤,假的仁义”[3]142。只有使名教真正地本于自然,才能挽救名教的异化和危机,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顺乎自然则名教不失其真,而可太平”[3]132。
四、结语
王弼立足于本体论的角度,对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超越性的反思,建立了一个“以无为本”“崇本息末”“崇本举末”的本体哲学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在王弼看来,自然与名教是一种本末体用的关系,他强调抱朴、无欲、弃智、去仁,呼唤真正具有价值的名教。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虽然突出了自然的本体地位,弱化了理性的作用,但是并未否定名教的社会作用,贵无之论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儒家道德,而是反对一种流于表面、浮华虚伪的道德枷锁。面对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王弼继承中国传统的天人精神,努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一条贯通天人的内圣外王之道。
参考文献:
[1]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王弼,注.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康中乾.魏晋玄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本末倒置成语解释 篇3
【拼音】:běn m dào zhì
【简拼】:bmdz
【解释】: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出处】: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示例】: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 曲波《林海雪原》一二
【近义词】:轻重倒置、舍本求末
【反义词】:以一持万、本末相顺
【歇后语】:木橛头作笆桩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弄错事物的轻重主次
【英文】:cart before the horse
【日文】:本末を転倒る
【法文】:mettre la charrue devant les boeufs
【德文】:Unwesentliches für Wesentliches halten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 篇4
执教教师:张婷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什么是“三纲”,是用来做什么的。
3.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关(正面或反面)的例子。
二、教材分析
《大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主要记载了古人为学的门径,向人们描述了如何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因此被称为“初学者入德之门”。
《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共三句话。第一句开门见山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即三纲)第二句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从止到定,从定到静,从静到安,从安到虑,从虑到得的渐进过程。最后,课文第三句话总结指出,正因为为学修身有一个过程,所以要分清本末终始,行动上要有先有后,才能达到预先设立的目标。在形式上,课文用字精炼准确,语句多为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论证逻辑性很强。
三、学情分析
对于现代人来讲,学习古文能通其意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就更难了。但是国学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它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诗的韵律又吸引着学生去了解。那如何让学生轻松学喜欢学?我觉得从字理这个角度入手效果很不错,技能达到理解字词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舍本逐末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师讲故事)师:如果只看到细枝末节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这就叫“舍本逐末”。师:那什么是本末呢?(师出示课件,从字理角度分析“本末”的意思。本字由一横一木组成,一木指树木,一横指土地。指树干牢牢深入土地。本意为树的根。木上加一点,指明事物的末梢所在。本义:树梢。本末就是树根和树梢,引申为主次。)
设计意图:成语故事导入能够起到激趣的作用,同时也为课文做铺垫。从字形上分析“本末”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什么是“本末”,为理解课文打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配乐范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学生读课文(先指名读、然后男生读、再女生读、最后配乐一起读)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原文。
师:读完译文老师考考大家,我随意说一句原文,请以为同学读出译文。
接下来师读一句原文,生读一句译文;男女生互读原文译文……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互读译文、原文,让学生更加熟悉译文以帮助理解原文。
(三)字句梳理
出示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谁知道红色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生:“道”是宗旨。“止”是停止。
师出示课件,从字的演变过程,探索“止”字的意思,甲骨文中,“止”本意是脚,引申为停止、栖息。后来人们在“止”的左边加上了足字旁,用“趾”来表示“止”的本意,这样两个字就分开了。设计意图:从字形演变来理解字义,学生记忆更深刻。也培养了学生对汉字和国学的兴趣。
师:这句话中其实包含了《大学》的三条纲领,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师:对,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纲领,以后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没有方向。请所有同学一起读一遍三纲。那知之而后又有哪些学习过程呢? 出示第二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师: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谁能找出这个过
程呢?
生:从止到定,从定到静,从静到安,从安到虑,从虑到得的渐进过程。
师:我们齐声把这个过程读一读吧。(生读)
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先后主次的顺序,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知止”,它是我们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看来我们学习时一定要先从关键部分入手才可以啊!那关于这个道理,课文在哪句话体现了出来?
生齐读第三句话同时教师出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师:对,最后一句话就点明了文章中心,道出了:一件事有本末的区分,有终始的顺序,所以做事要区分重点,有先有后。那这里的“道”还是宗旨的意思吗?
生:不是,是“道理、规律”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此环节能够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文意。
(四)理解背诵课文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那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看谁可以最快最准确地补充出来屏幕上的句子。
师出示填空:大学之道,在(),在(),在()。知止而后(),()而后(),()而后能(),()而后能(),()而后能()。物有(),事有()。知所(),则近()矣。师: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挑战自己完成填空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帮助同学背诵课文。
(五)读故事辅助理解
师: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第4页看日月积累里的小故事。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读故事,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分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六)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师:看来《本末终始》讲的道理处处都能体现,那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是如何做到分清主次先后顺序的? 生结合生活实际说。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将道理生活化,也能给学生在生活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七)诗歌赏读
师出示: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师:大家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季节的吗? 生:春天
师:对,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也是劳作的开始。这首诗通过对春
天作为万物本源的歌颂,表现了古人对“本”的重视。那老师也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都能够记住: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再见!
(八)板书设计
本末终始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学习的过程:知止—定—静—安—虑—得
中心: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九)教学反思
这堂课一开始我采取汉字游戏的方式导入,既起到了激趣的作用又能从字理的角度理解“本末”的意思;后又引用《舍本逐末》的故事为学文做了铺垫。教学过程中我才用以读促悟、以图解译、反复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能快、准地理解《本末终始》这篇文章。接着通过补充词语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在理解并背诵之后,让学生读日积月累中的“扬汤止沸”的故事,使之进一步认识到做事情要讲究主次先后的道理。然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做到讲主次分先后的?学生们纷纷举例,说明对课文已经完全理解了,并认识到讲主次先后的道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任何一件事中。最后,以一首诗歌鉴赏结束,体会出古人对万物之源——春的赞美和对“本”的重视。
当然,作为一名初讲国学课的老师来说,上课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不足,比如说:时间分配不合理、板书不简明扼要、自身文化积淀
培根随笔论真理摘抄 篇5
1摘自培根随笔之《论真理》
当上帝创造宇宙的那几日中,他所创造的头一件东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创造的末一件东西就是理智底光明;从那以后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毕而休息的期间内,他底作为全是以他底圣灵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浑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后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还在往他的选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学在别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诗人为这派哲学增光不少。这位诗人曾说:“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荡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底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底种种经过最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里的空气永远是澄清而宁静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只要看的人对这种光景永存恻隐而不要自满,那末以上的话可算是说得好极了。当然,一个人底心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并且以真理为地轴而动转,那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心得:
这段话表达了培根对真理的崇敬之情。他认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级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认知则是最高级的认知,可见他对真理的推崇。在他看来,只要拥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显得无比光明和快乐,就是人间的天堂。应该敬佩这位先哲,这个追求真理的先驱者,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英雄。
2摘自培根随笔之《论死亡》
外斯帕显死时还说笑话;他坐在一个凳子上说:“我想我正在变神哪”。加尔巴临死作壮语说:“砍罢!假如这是有益于罗马人民的”。一边说着一边伸颈就死。塞普谛米犹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说:“假如还有什么我应该做的事,快点来吧”。诸如此类。那些画廊派的哲学家把死底价值抬得太高了,并且因为他们对于死准备过甚,遂使死在人看起来更为可怕。“他把生命底终结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说这句话的那人比较说得对的多了。死与生同其自然;也许在一个婴儿方面生与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种热烈的行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热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一个坚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请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个人已经达到了某种有价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请你让你底仆人离去”。死还有这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生时受人妒羡的人死后将受人爱”。
心得:
看完这段文字后心灵都不由清明了些,仿若醍醐灌顶。自从懂事后知晓死亡,就一直怀着畏惧的心理,有的时候甚至埋怨科技的发达,因为明白世界本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总觉得死后的虚无是最深刻的恐惧。但是培根早在几百年前就说到“生与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无憾。
3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宗教一统》
宗教既是人类社会底主要维系,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于统一底真正维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关于宗教的争执和分裂是异教徒所没有的恶事。原因是异教徒底宗教并无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只有仪式和典礼。他们教会中底主要宗师和长老乃是诗人,从这个就可以想到他们底宗教是什么样的一种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这种性质,就是他是个“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决不容有混杂和伴侣。所以我们想关于教会底统一说几句话,所说的是其结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统一底结果(仅次于得上帝底喜悦,而得上帝底喜悦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对教会以外的人的,一是对教会以内的人的。对于前者,无疑地异端和分裂是各种丑事中之最丑者;真的,这两桩事甚至比伤风败俗还坏。因为,如同在肉体上创伤或割裂是比一时不良的体液为劣,在精神上亦复如此。所以再没有比“统一底破坏”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内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到了这种情形的时候——就是,有的人说“看哪,他在旷野之中”。又有人说:“看哪,他在密室之内”。那就是说,有的人在异端的秘会里找寻基督,又有人在教堂的外表上找寻基督——在这种时候我们底耳中须常有那句话——“不要出去”。
心得:
我对宗教怀着一些敬畏的情绪,看到电视里朝圣的人们,看到教堂里虔诚祷告的人们,总觉得会有些东西高于三尺神明,让这个世界多了些神秘的色彩。我想宗教是一种信仰,有信仰的人们,总是会对所作所为有所顾忌,有所期待,绝望之时不忘,得意之时不忘,所以人生得以平和从容,也不枉一种恩赐。想起一个朋友去澳大利亚后就入了基督教,我虽然有时无法理解,却为她的虔诚感动。
4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复仇》
确信所罗门有言:“人有怨仇而不报是他底光荣”。过去的事情是已经过去了,并且是叫不回来了;明智的人留心现在和将来的事情已经够忙的了;所以那些劳劳于过去的事情的人简直是枉费心力而已。没有人是为了作恶而作恶的;而是为了要给自己取得利益、乐趣、或荣誉、或类此的事情的。因此为什么我要对着某人因为他爱自己胜于爱我而生气呢?并且即令有人纯粹因为生性本恶而作了恶,那又怎么样?也不过象荆棘一样;荆棘刺人抓人因为它们不会作别的事啊。复仇中最可原谅的一种就是为了报没有法律纠正的那一种仇的;可是在这种情形里那报仇的人也应当留神,他那报复的行为要没有法律惩罚才好;否则他底仇人仍然要占先的,因为二人之间吃亏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报仇底时节要对方知道这报复是从那里来的。
心得:
看到这段文字的第一反应是各种复仇的电视剧,现在的电视剧越来越无聊了,复仇,爱情,如是而已。也想起很多复仇名篇,比如《呼啸山庄》。最开始看《呼啸山庄》是懵懂的,对于主角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也不置可否。读到这里时也有些唏嘘不已。若人人都知晓得如此明白,懂得放手,又何来这么多爱恨情仇呢。
5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困厄》
但是用平凡的话来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伦理上讲起来,后者是更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幸运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来的福祉更大,所诏示的上帝底恩惠更为明显。然而即在《旧约》之中,如谛听大卫底琴音,就一定可以听见与欢颂一般多的哀歌;并且圣灵的画笔在形容约伯底苦难上比在形容所罗门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在针工与刺绣中,我们常见,若在一片阴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漂亮的花样,比在一片浅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暗郁的花样悦目得多;从这眼中的乐趣上推断心中的乐趣罢。无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心得:
读完这段话,想起来的先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想来古往今来,人们对磨难的认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又想起来老师曾经讲过的小故事,只记得主题是如果不能战胜苦难,那就没有资格说苦难是财富。是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但若在磨难之中孱弱得死去,又如何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呢。所以,我们必须有面对厄运的勇气,让厄运锻炼我们,让生命更加完整。
6摘自培根随笔之《论父母与子嗣》
父母底欢欣是秘而不宣的,他们底忧愁与畏惧亦是如此。他们底欢欣他们不能说,他们底忧惧他们也不肯说。子嗣使劳苦变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们增加人生底忧虑,但是他们减轻关于死亡的记忆。由生殖而传种是动物同有的;但是名声、德行与功业则是人类特有的;而最伟大的事业是从无后嗣的人来的这种事实也是确实可见的;这些人是在他们底躯体底影象无从表现之后努力想表现他们精神底影象的。所以,无后代的人倒是最关心后代的人了。首先树立家业的人们是对于他们底子嗣最为纵容的;他们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继嗣,而且也是自己事业底继续;因此,他们对自己底子嗣与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样的看法。
心得:
觉得一些感性的东西,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出来更加的有味道,也更加合理,让人在共鸣的同时也油然产生一种启迪之感。父母的苦和甜都不曾细说,只有小孩有资格喜形于色;孩子是父母一辈子的责任,让父母甜也让父母苦。我想血脉亲情是不论历经多少年多少代都无法磨灭的,每个人都应该有面对小孩为人父母的责任感,也要有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感。
7摘自培根随笔之《论恋爱》
所以昔人说得好。“要恋爱而又要明哲是不可能的”。这一种弱点也不是仅仅在旁人眼中看得出来,而在所爱底眼中看不出来的;反之,这种弱点,在被爱者底眼中是最显明的,除非其人底爱情是得到了回报。因为,爱情底报酬永远是这样,要不是回爱,就是一种内心的隐藏的轻蔑,这条定理是真的。由此可见人们更应当如何提防这种情欲,因为它不但使人失去别的事物,简直连自己也保不住。至于其他的损失,古诗人底故事表现得极好;就是喜爱海伦的人是舍弃了攸诺和派拉斯底赏赐的。因为无论何人若过于重视爱情,则自将放弃财富与智慧也。这种情欲泛滥的时候正是在人心力极弱的时候;那就是在一个人最繁荣或最困厄的时候——虽然困厄是不甚受人注意过的。这两个时候都是燃起爱火并使之更为热烈的,由此足见“爱”是“愚”之子也。有些人,即在心中不能不有爱的时候,仍能使它受约束,并且把它与人生底要务严格分开,这些人可算做事极当;因为“爱”若是一旦参与正事,就要扰害人们底福利,并且使他们无术坚守自己底目的。
心得:
想起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在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爱也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之一。诚如培根所说,恋爱人幸福,也可能让人痛苦,甚至癫狂。可是没有爱情的人生到底是有缺憾的。所以不管怎么说,都应该用非常友善的姿态,期待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
8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勇》
人性之中总以愚者底部分比智者底部分为多;因此那些能够引动人心中愚蠢之一部的才能是最有力的了。同这个非常之相似的,就是在世务中的勇气:头一件是什么?勇气:第二件第三件是什么?勇气。可是勇气不过是无识与卑贱的产儿,比较别的关于世务的知识贱得多了。然而它真能迷惑并控制那些见识浮浅或胆量不足的人,而这种人又是数目最多的。更甚者,勇气也能把有智之人在他们意志不坚强的时候克服了。因此我们常见勇气在民治国家中曾有奇效,而在有统治阶级或君主的国家中则不如此之甚:又勇气总是在勇敢的人们初次活动的时候功效大,而以后就没有这样大了;因为勇气是不善于守信的。对于人底肉体既有江湖医生;对政治团体也确是有江湖医生的;这就是那些担任奏奇功,而也许在两三次试验里有好运气的人;但是他们缺乏真知识的原理,所以是不能持久的。真的,你可以看到许多大胆的人们屡次实行谟罕默德底奇迹。谟罕默德教民众相信他,说他要把某一座山叫到他面前,然后从那座山顶上为那些信奉他底教律的人祈祷。民众都聚集在一起了;谟罕默德一次又一次地叫那座山到他面前来;然而那座山屹立不动。在这时候,他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道:“要是山不肯到谟罕默德这儿来,那么谟罕默德要到山那儿去了”。
心得:
本末倒置说营销 篇6
这家酒店说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一些服务细节让人心动。进酒店之后,服务生很自然地递上了一杯白开水;在餐厅用餐时,服务生送上一壶龙井;到了晚上,酒店里播放着舒缓的轻音乐。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消费者,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细致入微的关怀,知道他们在了解消费者需求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花了很多心思。
菲利普·科特勒说:“好的公司满足需要,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企业要为消费者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价值,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作为企业应该如何创造以及实现价值呢?
与上面所说的这家酒店相比,我的老朋友,希尔顿饭店的老板显然就没有摸清方向。他有一个很重磅的想法,就是搞一个镇店之宝放在酒店大堂里,通过豪华的装修和饰品彰显自己的品位,强化顾客的心理感受。
有他这样类似想法的酒店管理者不在少数。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那些装修奢华、摆放着价格令人咂舌的艺术品的酒店,但它们的服务员不会微笑,没有白开水,也没有让人感觉舒服的轻音乐。
从以前短缺经济时代的产品为王,到现在消费者为王,以客户为导向的提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是在人们的认识里,这个导向应该“导”到什么地方却依然模糊。事实上,消费者的需求才是做市场真正的核心,但是要真正抓住这个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打蛇打七寸一样,抓住了蛇的要害,抓得稳、准、狠,你才能制服蛇。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要抓住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就愈发困难。
企业应该打破以销售为唯一目的的思维框架,深人思索顾客的“终身价值”。“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种情况是,思索的结果是将“蛇尾”当作了“七寸”,并且狠狠掐住。很显然,作为服务业,消费者对酒店的核心需求是良好的服务,用科特勒先生的话来说,顾客的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而所谓的镇店之宝带给顾客的充其量只是形象价值,而且大部分时候对于行色匆匆的旅人来说,他们是感觉不到的。
类似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作为银行的VIP客户,虽然有专人提供服务,看起来是非常重视,但是因为银行开设的窗口过少,而VIP客户又多,VIP客户依然要排队,他们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差别而真正享受差别待遇,vIP的感觉也就无从谈起。
另一种情况是,企业原本就偏离了自己目标客户的核心需求,但是它们可能会将错就错(因为它们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将次要的,甚至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当作一种核心需求,然后欢欣鼓舞地以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市场切入点,甚至认为自己发现一种市场需求,从而以先入者的姿态抢占先机。
在家电行业,多年来就有一个很让人费解的现象。很多企业都大打服务牌,通过加强自己的售后服务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事实上,中国的消费者也很买账,售后服务网点的多少,售后服务是否规范,甚至精确到敲门响声的大小和次数,是否戴鞋套,服务态度是否好,都成为他们做出选择的依据。但是,难道消费者买回家电产品就是为了维修吗?在一个具有多种功能、使用正常的家电品牌与一个具有多种功能、无法正常使用,但是售后服务却特别好的家电品牌之间,消费者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不能抓住目标客户的核心需求,无法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真正理解消费者,企业就很可能提供让消费者很囧的服务,让消费者很囧的产品。
公允地说,对市场需求的发现,出现一定的偏差和失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不同群体的需求层次是不一样的。另外,如果加人情感变量,每个人对于同样一件事物的感知不一样,也会导致需求的差异,千变万化的世界,必然是社会的需求千奇百怪,甚至异常碎片化。你觉得很囧的产品,别人却认为非常实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但是,如此说来,难道就没有“本”和“末”了吗?在我看来,需求的碎片化只是验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将成为营销的动力之一。此时,“本”与“末”的边界就模糊起来,在良好的定位下,别人的“末”可能就是你的“本”。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是,你必须把自己的“本”做好,这个“本”就是你所在行业的本质,是特定行业最基本的需求。以此为基础,你才能进一步地创造需求、发掘需求,让你的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这,恰恰是你的企业进入不同的竞争层级后必然而然的反应。
本末论摘抄 篇7
2、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3、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于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4、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
5、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尝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样忙。我近七八个月身体大衰,跌交后己有二个半月,腿力尚未恢复,腰部酸痛更是厉害。但我仍硬撑着工作,写信,替你译莫扎特等等都是拿休息时间,忍着腰痛来做的。孩子,你为什么老叫人牵肠挂肚呢?预算你的信该到的时期,一天不到,我们精神上就一天不得安定。
6、以实际来说,你倘若为了要说明情形而回国,则大可不必,因为我已经完全明白,必要时我可以向文化部说明。倘若为了要和杰老师分手而离开一下波兰,那也并无作用。既然仍要回波学习,则调换老师是早晚的事,而早晚都得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向杰老师作交代;换言之,你回国以后再去,仍要有个充分的借口方能离开杰老师。若这个借口,目前就想出来,则不回国也是一样。
7、我一生遇到重大的问题,很少不是找几个内行的、有经验的朋友商量的;反之,朋友有重大的事也很少不来找我商量的。
8、一个人往往对有在手头的东西(或是机会,或是环境,或是任何可贵的东西)不知珍惜,直到要失去了的时候再去后悔!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不能因为是人之常情而宽恕我们自己的这种愚蠢,不想法去改正。
9、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10、我说“希望”,不是指“专业”方面的造就,而是指人格的发展。所以我越来越觉得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
11、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间。
傅雷家书摘抄
1、你考虑这许多细节的时候,必须心平气和,精神上很镇静,切勿烦躁,也切勿焦急。有问题终得想法解决,不要怕用脑筋。我历次给你写信,总是非常冷静、非常客观的。唯有冷静与客观,终能想出最好的办法。
2、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不论是作曲家,是文学家,是画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再若能细心揣摩,把他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那就能把一件艺术品整个儿了解了。
3、假如心烦而坐不下来写信,可不可以想到为安慰爸爸妈妈起而勉强写,开头是为了我们勉强写,但写到三、四页以上,我相信你的心怀一定应付静下来,而变得很自然很高兴的,自动的想写下去了,告诉你这个方法,不但可逗你多写信,同时也可以消除一时的烦闷。人总得常常逼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
4、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5、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6、对外国朋友固然要客气,也要阔气,但必须有分才。像西卜太太之流,到处都有,你得提防。巴尔扎克小说中人物,不是虚造的。人的心理是: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所以我特别要嘱咐你“有分寸”!
7、反过来讲,我们和欧洲真正的古典,有时倒反隔离得远一些。真正的古典是讲雍容华贵,讲graceful[雍容],elegant[典雅],moderate[中庸]。但我们也极懂得discreet[含蓄],也极讲中庸之道,一般青年人和传统不亲切,或许不能抓握这些,照理你是不难体会得深刻的。有一点也许你没有十分注意,就是欧洲的古典还多少带些宫廷气味,路易十四式的那种宫廷气味。
8、这一年来常常在外面漂浮,接触了许多人,总觉得对事业真正爱好有热情,同时又有头脑的人实在太少。不求功利而纯粹为真理,为进步而奋斗的,极少碰到。…特别是对共产党监督的政策…其中还是捧场恭维的远过于批评的。要求真正民主,必须每个自觉的作不断的斗争。而我们这一步还远得很。社会上多的是背后发牢骚,当面一句不说,甚至还来一套,颂扬的人。
9、我劝你千万不要为了技巧而烦恼,主要是常常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发掘自己的毛病,寻找毛病的根源,然后想法对症下药,或者向别的师友讨教。烦恼只有打扰你的学习,反而把你的技巧拉下来。
10、共产党员常常强调:“克服困难”,要克服困难,先得镇定!只有多用头脑才能解决问题。
11、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人,令人误会。这些修养很不容易,我自己也还离得远呢。但你可趁早努力学习!
12、理论与实践绝对不可分离,学习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马列主义不是抽象的哲学,而是极现实具体的哲学,它不但是社会革命的指导理论,同时亦是人生哲学的基础。就是一般人的学习,完全是为学习而掌心。所以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什么唯物主义,什么辩证法,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能长篇大论发挥一大套,一遇到实际事情,一坐到办公桌前,或是到了工厂室,农村里,就把一切理论忘得干干净净……既既然一切都在变,不变就是停顿就是死亡,那未来为什么是思念过去,自伤不已,把好好的眼前的阳光也毒害了呢?……
13、练的东西,艺术上的体会与修养始终是自己得到的,早一日露面,晚一日露面,对真正的艺术修养并无关系…
14、孩子,你一定很高兴,大家都在前进,而且是脚踏实地的前进,决不是喊口号式的。我们的国家虽则在科学成就上还谈不到“原子能时代”,但整个社会形势进展的速度,的确是到了“原子能时代”了。
15、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16、假如经常能有些少许进步,就不要灰心,不管进步得多么少。
17、你到波以后常常提到精神极度疲乏,除了工作的“时间”以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工作时“消耗精力”的问题。倘使练琴时能多抑制情感,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可以减少疲劳。比赛距今尚有三个多月,长时期的心理紧张与感情高昂,足以影响你的成绩;千万小心,自己警惕,尽量冷静为要!我十几年前译书,有时也一边译一边感情冲动得很,后来慢慢改好了。
18、环境安静对你的精神最要紧。作事要科学化,要彻底!我恨不得在你身边,帮你解决并安排一切物质生活,让你安心学习,节省你的精力与时间,使你在外能够事半功倍,多学些东西,多把心思花在艺术的推敲与思索上去。一个艺术家若能很科学的处理日常生活,他对他人的贡献一定更大!
19、领导对音乐的重视,远不如对体育的重视,这是我大有感慨的…国务院中有一位副总理专管体育事业,可有哪一位副总理专管音乐?中央不了解,我们在音乐上得一个国际大奖比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得几个第三第四,影响要大得多…北京办莫扎特记念音乐会时,某某当主席,说莫扎特富有法国在革命的民主精神,真是莫名其妙,我们专爱扣帽子,捧人要戴高帽子,不管这帽子戴在对方头上合适不合适。
20、一个人太顺利,很容易于不知觉间忘形的。我自己这次出门,因为被称为模范组长,心中常常浮起一种得意的感觉,猛然发觉了便立刻压下地去。但这样的情形出现过不止一次。可见一个人对自己的斗争是一刻也放松不得的。
21、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imperfect[较少不完美之处]!
22、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在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就为这个缘故,我常常逼你多写信,这也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我屡次要你生活正规化,学习规范化,不正规如何能持久?不持久如何能有成绩?如何能巩固已有的成绩?而且作品的了解与掌握,就需要长期的慢慢消化、咀嚼、吸收…
23、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24、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
25、你不是一个作家,从单纯的职业观点来看,固无须训练你的文笔。但除了多写之外,以你现在的环境,怎么能训练你的思想,你的理智,你的intellect[才智]呢?而一个人思想、理智、intellect[才智]的训练,总不能说不重要吧?
26、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也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着”是事实。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27、看到内地的建设突飞猛晋,自己更觉得惭愧,总嫌花的力量比不上他们,贡献也比不上他们。只有抓紧时间拚下去。
28、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尤其不像华葛耐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29、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30、你得千万爱护自己,爱护我们所珍视的艺术品!遇到任何一件出入重大的事,你得想到我们——连你自己在内——对艺术的爱!
本末论摘抄 篇8
1、我是怎样的人,我自己懂就好了;我过怎样的日子,我自己享受或者承担就好了。苦日子苦过,好日子享受,没必要令所有人都懂得和了解。
2、习惯改变命运,细节铸就终身。
3、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4、时光就像一辆畜力车,它的速度取决于我们手中的鞭子。
5、努力,就没有到不了的明天别忘了答应自己的事,别忘记想去的地方。
6、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7、我们不行,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行,而是因为别人说了我们不行。
8、有梦就去追,没死就别停。
9、告诉你一个宝藏的地点,它就在你的生命里。
10、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11、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12、幻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13、经过火的洗礼,泥巴也会有坚强的体魄。
14、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5、没有什么比顺其自然更有超凡的力量。没有什么比顺乎本性更具有迷人的魔力。
16、有人嫉妒你绝对是一件好事,但你要努力做到对得起这份嫉妒。
17、当伟人真正站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比你矮。
18、懒惰受到的`惩罚不仅仅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别人的成功。
19、喜欢一个人,就勇敢的告诉他或者她。追求你真正爱的人,只要自己认为值得,那就是值得的。
20、不管失败多少次,都要面对生活,充满希望。
21、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22、没有了自我,一切的快乐都是虚伪的假象。即使人家批评你否定你攻击你,也不代表你的自我。
23、今天不为学习买单,未来就为贫穷买单。
24、优点一天比一天多,缺点一天比一天少。
25、人生的路靠理想来照耀,靠勇气来探索,靠奋斗来铺垫。
26、有一则谚语说,绵羊每“咩咩”叫上一次,它就会失掉一口干草,如果你的心态是沉重的,总是抱怨你的苦恼,那么每说一次你便失掉一个快乐的机会。
27、我们总在关注我们得到的东西是否值钱,而往往忽略放弃的东西是否可惜。
28、我也不奢望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害怕信誓旦旦。
29、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30、你既认准这条路,又何必在意要走多久。
31、智慧总是在孤独中生根。
32、你不得不逼着自己更优秀,因为身后许多***等着看你的笑话,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
33、没有退路的时候,正是潜力发挥最大的时候。
34、人太容易于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
35、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36、我想也许你太在乎自己,太想得到一些东西。人要成功一定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但你学会放弃的时候,你才开始进步。
37、生命的魅力在于静,外表的宁静给人以美,内心的宁静给人以慧。静,不是单纯的平静,而是人生沉淀在灵魂深处的智慧,是人生最美的状态。
38、炫耀是需要观众的,而炫耀恰恰让我们失去观众。
39、努力就有收获,人人都能成功。
40、不后悔,莫过于做好三件事:一是知道如何选择;二是明白如何坚持;三是懂得如何珍惜。
41、只有傻瓜才用双脚去试河水的深浅。
42、解决最复杂的事情往往需要最简单的方法。
43、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44、时间是最公开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给予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45、思路决定出路,气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
46、跟爱人争,你争赢了,感情淡了。跟谁争,争赢都是输,不如跟自己争。
47、时间最会骗人,但也能让你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留下的尽力珍惜,得不到的都不重要。
48、强人的定义是什么?右手事业左手爱情。
49、我只愿这繁华的人生,着绚烂青春的一切,只如初见。
50、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51、理论是一码事,实际又是一码事。
52、生命太短,一分钟都不能留给那些让你不快的人或事。
53、没有糟糕的事情,只有糟糕的心情。
54、人生的路靠理想来照耀,靠勇气来探索,靠奋斗来铺垫。
55、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受坏习惯的诱惑。
56、尽管社会是这样的现实和残酷,但我们还是必须往下走。
57、如果你很聪明,为什么不富有呢?
58、因为一无所有这才是拼下去的理由。
59、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60、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得就有失,有爱就有恨,有快乐就会有苦恼,有生就有死,生活就是这样。
61、有人在光明中注视着阴影,有人在阴影中眺望着光明。
62、当你看到一个没有右手的人,就不会抱怨你右手上的哪个胎记了。
63、因为爱情而犯贱,贱的可以理所当然。
64、嚣张冷酷狂躁冷漠,不是善良人用的字眼;坚强充实自由奋斗进取与悲观的人无缘。
65、最热烈的火焰,冰封在最沉默的火山深处。
66、只要我还有梦,就会看到彩虹!
67、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
68、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我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69、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70、学会安静。学会理智。学会坚强。学会努力。
71、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
72、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73、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74、只有自强自立自信,你才能付得起人生的账单。
75、你能够先知先觉地领导产业,后知后觉地苦苦追赶,或不知不觉地被淘汰。
76、所谓英雄,其实是指那些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生存下去的人。
77、人因为有理想梦想而变得伟大,而真正伟大就是不断努力实现理想梦想。
出奇制胜的“本末倒置” 篇9
题目中所说的“本末倒置”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使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
逆向思维和常规思维区别在于思考所选取的角度。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向和逆向思维方向完全相反。事实上,正是这种出其不意的思维方式能得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逆向思维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用相反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运用好逆向思维法,有利于防止思维僵化、摆脱思维定势;有利于拓宽思路、深化知识。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或者多面性,对于新事物、新问题,我们应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研究。 别出心裁的教学手段,更能巩固和加深动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求异思维巧妙而合理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堂效率,得到出其不意、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与学,谁前谁后
常规教学中,先教后学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是主导,教师总是把教学环节放在课的前面,试想着学生会按照老师所教授的东西去学习正确的东西。然而,学习中才发现依然还是存在没有学会的同学,练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之,先学后教,设计之初,主旨就在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学生自学,尝试,讨论,去发现问题。然后和老师一起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练习中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同样完成了教学目标。 曾聆听过特级教师王仲生老师的一节技巧课,王老师并没有一上来就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巧妙地和学生玩了一个叫 “看谁坐得快”的游戏,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开始。王老师选择了一个学生和他比赛,两人分别站在垫子后面,指定第三个人在旁边发令,得到旁人的口令后,看谁先坐在垫子前面,学生说时迟那时快,跑到垫子前一屁股坐下。谁也没有想到,王老师是在垫子上做了个前滚翻,很自然地坐在垫子前面,当然是王老师坐得快。学生不服气,又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不知不觉地看完了老师做的一个完整示范,王老师到此时才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前滚翻”。不难看出, 一些技术难度不太大,危险性不大的运动项目,采取逆向思维教学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特别是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完成动作时,教师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难点便不攻自破。这样一来学生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动作技能。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也是一种充满乐趣而又有探索性的活动。
三、分解与完整,谁主谁次
常规的体育教学,一般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表现为任何项目都是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先分解后组合,从局部到整体。比如,在篮球的体前变向运球教学中,教师将动作分为持球-运球-转体-换手-蹬地-探肩,这样几个动作来教。每一个单独的动作按一个步骤来教,最后将其连贯。如此教学下来,学生一般只学会了一些单个动作,没有比赛的运用也没有实践,学习缺少实效,学生也体验不到球类的乐趣,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自然好不了。 实际上,体前变向运球这个动作时间很短,要求达到的目标、效果很明显,如果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老师在前面边示范边讲解,能有效地解决教学方法单一的难题,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时老师可以将一些动作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喊到前面来示范,同时模仿一些学生的错误动作,讓他们进行比较,并鼓励学生找出两种动作之间的差异,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思维定式,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效果会更好。
四、是与非,谁轻谁重
是与非,即正确与错误。常规的教学中,一般都采用教授正确的动作方法,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错误。然后将错误作为反面教材拿出来讲解和纠正。而逆向思维教学则是有目的地去创设两种情景,一种是“故意错误示范”的情境,另一种是正确的示范情景。让学生去对比和思考,去辨别是与非。一般流程为“暴露错误—剖析错误—改正错误—反思错误”。该过程重在让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最终达到学习正确方法的目的。学生会对自己发现错误动作加以修正,通过研究错误动作,产生错误的规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掌握预防错误动作的策略。自诊自治,提高对错误动作的“免疫力”,更深层次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有一节篮球的双手胸前传球的教学设计,难点在接球时不会主动伸臂迎球。因此,教师设计了两个情景。情境一:有意模仿学生的接球错误手型进行示范,造成球接脱手,球打在自己鼻子上,学生开始笑话老师。情景二: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示范。老师提问:“怎样接球才不会打在鼻子上,让人看笑话呢?”引导学生给老师这个错误动作找毛病。经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和体会,最后统一认识,找准错误:接球时,双手不能等球,应主动伸臂迎球而后缓冲。本节课就在学生的思考与练习中解决了重难点。
综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 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向学生进行教学。“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逆向思维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教材。对于一些技术难度大、潜在危险较大的项目,还得沿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先教后学,由分解到完整。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材,分析好学情,适当的时候从教学方法上来个“本末倒置”也未尝不可。
【本末论摘抄】推荐阅读:
本末倒置造句及是什么意思06-07
名著摘抄动作描写摘抄11-30
傅雷家书经典摘抄 傅雷家书精彩片段摘抄05-17
读者摘抄06-03
写摘抄06-21
游记摘抄07-10
经典摘抄08-20
摘抄30010-16
英语摘抄12-02
写景美文摘抄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