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通用13篇)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篇1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摘 要:众所周知,兴趣与积极性密切相关,即有兴趣才会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生理、心理都还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要想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必然要先激发其兴趣。因此,在小学美术方面,教师要先激发学生们对绘画的兴趣,而后才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
关键字:小学生;绘画能力;兴趣;策略
要想学生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加,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呢?在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提高其绘画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勾起创作欲望
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掌握绘画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们有创作的欲望,只有对绘画有强烈的欲望,才能促使学生们绘画,甚至创作出更加优异的作品。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争取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从而对绘画创作产生强烈的欲望,最终实现绘画能力的升华。除了趣味性以外,教学活动还应当注重学生们的实际需求,让学生们的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例如,我在讲《梦幻中的城堡》这一课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们围绕着自己想象中的城堡来讲故事,我先引出了一个关于城堡的小故事,接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一个小女生说:“我觉得城堡是五颜六色的,里面住着美丽的公主与帅气的小王子,他们幸福地在一起生活。”另一男孩是这样想的:“我想象中的城堡是灰色的,里面住着一个老巫婆,天天想着干坏事。”“看来大家现象中的城堡都不一样呀,那我们一起把自己想象中的城堡画出来吧。”于是我便鼓励大家开始将自己所想的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出来,与此同时,我也和他们一起画画
二、培养学生兴趣,保持创作激情
一般来讲,人都是善变的动物,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容易激发,也容易消退。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们兴趣之后要继续培养学生们对绘画的兴趣,唯有让他们内心真正对绘画有了兴趣之后,才能保持他们的创作激情,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自发产生绘画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保持绘画激情。
例如,笔者曾经在上《纸风铃》这一课的时候,我便在课堂教学生们折纸风铃,然后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对自己所折的纸风铃上色,待学生们完成之后,我再让学生们描绘自己上色的原因,即针对某一部位问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个颜色而非其他颜色,最后,再一一点评学生们的成果。
这种讲课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它能够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锻炼其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们自主选择颜色纸风铃上色还能培养他们的主见性,总而言之,这样充满生机的教学课堂让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得以丰富,能够提升学生们对颜色的敏感度并培养其对绘画的兴趣,此外,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自身的绘画能力也会有所增长。
三、从兴趣着手,引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之情
一般来讲,画家之所以能成为画家,正因为他们对绘画无比热爱,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比如达?芬奇、梵高、齐白石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还要从他们的兴趣着手,引发学生们对绘画的热爱,唯有如此,他们才会自发自愿地去创作,从而提升自身的绘画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从对绘画感兴趣转变为对绘画热爱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可以多给予学生们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当然,教师的评价切忌单调,毕竟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或者“这幅画很不错”会让学生们感觉无聊乏味,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换成这样的评价语:“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创造一个有新意的游戏好不好?”这样的鼓励符合小学生玩性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对绘画的热爱。此外,教师也采用互评与自评的评价方式,同样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有趣的彩泥》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让小朋友们每人带一些橡皮泥到学校中来,然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创作,有的学生捏出了一个小女孩,有的学生捏的是小房子,还有些学生捏的是糖葫芦……学生们的想法各异,捏出来的东西也千差万别,但都极具新意。因此,在学生们完成自己的小作品之后,我变换着方式一一给予了学生们独特的评价,让学生们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自信心也随之增长起来。
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激发了对美术的兴趣,同时也增长了其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而言,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吸引学生们的眼球,从而让学生们在玩乐的同时学到新的知识,并提升相应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方面,教师要想提升学生们的绘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们对绘画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进而引发其对绘画的热爱,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盼盼.巧手绘出多彩的世界――论小学美术兴趣培养[J].考试周刊,2013(10)
[2]马亚舟.让故事成为小学美术课堂的催化剂[J].美术教育研究,2014(8)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篇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应该综合运用时间和精力, 深下功夫, 巧思妙答, 给予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
例如, 在第一章学习过程中, 可以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其理解能力。第一章结束后, 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同学们进行自由讨论, 讨论过程中, 可以涉及学生对数学学习所存在的疑惑。例如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是真的有用吗? 数学真的很难吗? 基础弱的可以学好数学吗? 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则是在第一章教学中“展开与折叠”课程中, 让学生同桌间合作, 互相制作, 使同学们积极动手, 认真画、剪、叠, 又互相验证: 在截取几何体课程时, 采取切豆腐的方法, 化难为易, 是同学们贴近生活实际, 更深入的走进数学, 贴近实际, 激发其学习动力。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初始阶段, 要以解决学生恐惧数学的心理、增强学生好奇心, 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主。运用教学的艺术性和数学的趣味性相互交错感染学生, 使他们像牛顿的苹果会落下一样, 保持对本学科的浓厚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初中数学之所以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和现实性主要在于其贴近生活实际。因而, 源于生活丰富内容的它为教学需要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提供了充足的酵母。新教材还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着手, 如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等, 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 陶行知先生语) ,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达到持久目的, 从而全方面提高他们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采用以下做法: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运用各类手段、设计各种形式将学生调动起来, 训练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 “七巧板”教学时, 课堂开始就用已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图案, 提出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 图形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 待同学们思考回答完毕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相互帮助自由制作, 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通过简单的演示, 将问题融于情境, 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针对学生喜欢观看和自己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程学习中, 将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兴趣小组, 让他们互帮互学, 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使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既规范了自己的劳动、行为习惯, 又认识了“自我”, 提高了学习求知欲和兴趣。
此外, 教师教学中精炼的语言, 变幻的语调, 合理设计的板书风格, 优美雅观的字体, 渊博丰富的知识等, 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的思想, 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 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 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 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提出问题,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 可提出问题: 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 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都有哪几种? 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完毕, 通过提问、或以评价的方式来检查阅读效果; 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兴趣小组用讨论的形势探讨阅读内容。同时,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 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 从而产生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问题, 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式解应用题”时, 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 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 也可以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 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 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和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缺点是思维很被动、目的不明确,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 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时, 要求学生先认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 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 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仔细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 自觉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 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 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 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他们去归纳、小结, 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 认识结构清晰, 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实践表明, 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 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 学有所获, 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 还可以用讲故事、质疑、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等形式引入教学, 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方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中学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必要性。根据新教材的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 多鼓励他们, 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 取得进步时及时表扬, 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触动, 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 教导他们上课需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 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做个好学生。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目前,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如何保持学生对学科教学的浓厚兴趣成为新课程学习中尤为重要的问题, 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 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新教材引发学生吸引力的所在, 即新教材活泼生动、新颖合理的内容安排, 也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 扬长避短, 不断创新, 带给学生充满无限活力的课堂。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篇3
一、做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要使学生喜欢美术课,首先要使学生喜欢美术老师。老师作为一堂课的“导演”,自身的水平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你所教授课程的关注度。
“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首先要喜欢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美,搜索每个学生的可爱之处、可取之处、可喜欢之处。教育无小事,我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微笑,甚至一两句随口的询问都能给学生留下甜美的回忆。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是开启人们心灵的钥匙。我们的微笑对学生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微笑着进班能使整堂课轻松愉快。
学生喜欢教师本人,自然对他的一言一行都倍加关注,这样的关注就化为了对课堂的关注,自然对美术课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二、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使学生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与此同时,尽量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开始,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最好的表现手法完成作业。
比如:在初一“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一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负责一个内容(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但是出现了策划组里有的学生想画路线图、路线图组的学生想画备忘录、备忘录组的学生想设计策划书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能对学生发火或指责学生扰乱课堂,因为这样只能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我根据学生的特长,如有的同学文笔好,有的同学地理知识丰富等等,按学生特长和兴趣分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本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教师把课堂教学只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成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但农村美术教学有它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因地制宜的实施教学。反之,就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开发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实践教学的应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写生;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从而搜集创作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从而使知识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农村美术欣赏课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美术课本中作品的数量不多,教师一味地说教只能使学生厌倦欣赏课,让他们失去兴趣。因此,充分地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真正领会作品的内涵,以及进行同一题材作品的赏析。例如: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方人物画作品,让学生欣赏比较,在欣赏比较中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欣赏兴趣。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系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作为教师责任重大。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地备教材、备学生。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以及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罗子沟中学)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篇4
内容提要: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本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阐述要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总之,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文: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并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推动力是任何强制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它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困难的要求,学生本身是问题情境的一个成分,不能由教师把问题情境“转交给”学生,而是需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己认清、发现解决问题的障碍,产生想要排除障碍的欲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如图)我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学生就说是直角三角形,再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最后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学生很“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我揭去盖着的纸,一看,不对了,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者一个钝角就可以断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的心理。于是,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发现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因此只看到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不能断定它是锐角三角形。”一个疑问解决了。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锐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我又提出了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一次使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我进一步指出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也就是两个内角和要小于180°。这就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问题,通过试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法国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往往容易使学生疲劳,丧失信心,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眼,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例如教学“平均数”,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但“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学生不易理解。我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12根小棒,分成三堆放在桌子上,每堆根数分别为3、7、2,再要求学生把根数不相等的三堆小棒,设法移动一下,使每堆小棒的根数相等。这时学生都个个跃跃欲试,或是从第二堆7根小棒中拿出2根放到第三堆里,再拿出1根放到第一堆,得出每堆4根;或是先把三堆小棒合起来,在平均分成三堆等等。通过操作,使学生领悟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等办法,使他们变成相等的数,为建立“平均数”概念积累感性材料。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形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尽情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
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
1、到附近的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调查一下存款的利率和国债的利率;
2、询问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的叔叔阿姨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之间的差别;
3、做一次尝试:用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存一次款,并了解有关储蓄的信息。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
再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导入时,提出:“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之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知道这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绕你的拳头一周,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公安人员从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例如教学“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8分,如此类推,分别是加6分,加4分,然后同桌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5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
又如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导入时,我出示两组题,男、女生各算一组,比赛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第一组(男声做)第二组(女生做)
268-25-75 286-(25+75)
726-56-144 726-(56+144)
945-248-252 945-(248+252)
这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不过在动笔计算的过程中,女生做得很快,男同学都很慢。部分先做完的男生很不服气地开始找原因;女同学的题目计算起来简便,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得和是整百数,一个数减去整百数当然比较方便。此时,女生也承认自己做的题比较简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组前后对应的两题虽然算法不一样,但结果却相同,中间可用“=”相连,我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大胆猜测:这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课题由此引出。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之中。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密切配合、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讲完“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味精,一袋食盐,一袋大米,一条鱼,一个鸡蛋,一个西瓜,一台电脑。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能够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还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再如,讲完“圆的周长”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给学校的圆形花坛围上篱笆,请你算一算,得需要多长的篱笆?”学生课后要去找工具测量,才能完成这个作业。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做,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因。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数学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P247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篇5
[作者]牛清霞
[内容]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心愿。然而,大多数教师面对的现实却并非如此。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北京市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程度由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递减,见下表:
调查与别的学对语文感对语文不
科相比兴趣的感兴趣的单位人数最喜欢%人数%人数%
语文的东城区4387918%19544%24356%朝阳区5045912%18236%32264%平谷县3067023%16955%13745%房山县37910929%24164%13836%全市合计162731719%78748%84052%
结果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
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实质上就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发出学习兴趣,结果如古人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显然,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众所周知,兴趣是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并指出:“都是和兴趣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为了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着重指出:“教学的艺术,最初应把一个主题分析为若干组成部分,教师在那个时候在心理上却不要不知道整个锁链中间联结的地方。”(转引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逊)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也曾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那么,什么是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
兴趣又分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容易使学生满足,却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它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间接兴趣是因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它理念性强,靠意志的力量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同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吸引力差,容易疲劳。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当一个人觉得他现在或将来需要某种知识或技能时,他就会把兴趣转移到这方面来,这是间接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这种知识的了解日益深透,对这种技能日趋熟练,这时,他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而且是因为这种知识或技能的本身,这又是直接兴趣。从质变、宏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积累,而从量变、微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又时时刻刻在发生,每一次直接兴趣的效果都为间接兴趣的产生增添了有益成分,而间接兴趣的任何收获都是促成直接兴趣的有利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堂课45分钟,每一分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不过有时是直接兴趣,有时是间接兴趣。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问题。总之,应象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然而,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只是短期效果好,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
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驰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总之,“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于漪语)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二者互相交叉,灵活运用,使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意味着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精细地揣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课文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反对自由主义》时,筛选出四项有效知识,指导学生自学,展开讨论,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强化认知实践活动。
1.要求评价作者毛泽东。(提高学习此文的重要性认识)
2.掌握“泰然处之”、“行若无事”、“漠然置之”、“襟怀坦白”,(先让学生大声读注解,并规定时间记牢,然后展开辨析,造句活动)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讨论以速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竞赛式的归类,最后作画龙点睛的板书
4.结合课文分析,写《反对铺张浪费》作文,要求当堂完成作文提纲。
这个教学设计别出心裁,风格独特,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但如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细致钻研就不会有这样的教学设计。
激发兴趣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根据一般的观察和调查,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文学习兴趣呈现塔型模式,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其学习年级成反相关。二是在各类书籍中,最喜欢文艺作品,不太喜欢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书籍,在常用文体中,最喜欢记叙文,不太喜欢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文艺作品中,最喜欢小说以及散文,不太喜欢诗歌和剧本,在影视种类中,最喜欢故事片和动画片,不太喜欢科技片、新闻片和戏曲片。
针对第一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那么体现在教学上就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针对大多数同学小时就看过这个故事的特点,采用了课本表演来理解深化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男生观察粗线条不仔细,描写能力差,因此他设计的题目为《卖火柴的小男孩》集体创作,各组由一男同学表演,允许合理想象,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哪些地方演得好。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培养了观察能力,描写的手法得到落实。个别同学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一贵族夫人身着雍荣华贵的长皮大衣,牵着小狗,还喂狗香肠,以衬托卖火柴孩子的饥饿寒冷、可怜,揭示社会的黑暗。
从这个教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教者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把这种教学方法拿到高中课堂,效果可能就会不尽如人意了,针对年级稍大点的学生,魏书生的教学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课上引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讲大脑的工作原理,增强有意注意的方法、记忆的窍门,观察的方法,讲什么是理解力,什么是想象力,学生非常愿意听这些关于大脑的知识,讲了之后让学生复述,引导学生写《大脑的最佳状态》、《四谈注意力》等文章。
针对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从说明文的角度看《立体几何》的一些章节,分析“十字相乘法”这节数学教材的层次结构,让学生写《十字相乘法》、《谈浮力》、《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异同》等文章,学生看到各学科知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既学了语文,又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认识。于是,产生了双倍的兴趣。另外,对学生喜欢的好文章,便将有关报刊最新发表的通讯报道、报告文学拿到课堂上讨论,如《追求》、《当惊世界殊》、《当代青年》等报告文学激发学生思想感情和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教师的情感的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1、教师本身要对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兴趣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只要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感染学生兴趣
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博学的知识,更要有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的“阳刚”之美, 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3、教师能利用多种手段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阶段,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很难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别说理解与掌握数学规律。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是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律的有效途径。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从“疑”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学生的天性。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是教师按“引疑-质疑-解疑”精心设计问题的程序,逐步地引导。
1、以导引趣
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进学习的氛围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每节课的“开场白”(导入新课)说得好,对整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2、以疑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智慧的窗口,善于提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疑则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以动引趣
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它也存在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精心设置,用心安排,我们可通过不同的教具、多媒体以及不同的教学场地使教学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乐园。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1、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家里一年的水电费,温度与负数,一个月的开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2、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篇7
一、利用英语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选取学生喜爱的歌曲
选听的英语歌曲一定是学生喜欢的, 比较流行的, 节奏适合年轻人, 欢快有力, 学生易于接受, 最好选用流行歌曲或是电影插曲。有时候也可以征求他们的意见, 或是让学生告诉你他们想听的歌曲。这样做的目的是得到绝大部分学生对所听歌曲的认可, 同时保证学生对所听歌曲有喜欢的心理。例如现在最流行的Taylor Swift的“You Belong With Me”。
2. 反复鉴赏歌曲
一个学期所选听的歌曲不要太多, 不在于数量, 而在于反复播放。首先使学生对所听的歌曲旋律比较熟悉, 慢慢地学生能听懂少部分英语歌词, 拿出这些歌曲逐句讲解。好多歌曲中涉及到一些俚语要讲通歌曲的内涵。直到听懂并能理解歌曲的含意所在。
二、利用英语歌曲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听力
在高职学生对一首歌曲有熟悉的感觉时, 可以对学生进行英语听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要注意听力难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听歌填词——听歌排序——听歌写词——听曲演唱。首先, 要求学生听歌填词, 选词主要以英语实词为主, 或是较常用的连词、介词等。其次, 适当加大难度, 可以仍然采用听歌填词, 不过可选用一些有词形变化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是一些词组。第三, 听歌曲排序,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师把歌词以句分开, 剪成小条,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歌词按顺序排好。最后, 听歌曲写词或演唱, 以个体或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这一环节由于有了以前的听歌填词作基础, 学生会觉得没有他们想象得难, 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学习兴趣较浓, 课堂教学活跃, 效果显著。
2. 加强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采用联想法来复习或记忆英语单词。如英语歌曲“Love Story”, 对学生的要求是解释balcony, 即它是名词一般指阳台;也指 (电影院等的) 楼厅、楼座、包厢, 在课堂上采用竞赛的形式来完成, 说得或写得最多的获胜, 这种做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学们学习又紧张活泼, 学习激情随之得到了保持和提高。
3. 加强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是拓展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后找出英语歌曲中出现的语法现象, 并且把它标识出来并理解, 不能理解的在随后的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选出来大家讨论, 让所有的疑难得到解决。如在英语歌曲Pass the Flame这首歌曲, 同学们归纳主要语法有祈使句的使用、动词不定式、分词的用法等。这样将英语语法的学习或复习放在英语歌曲中进行, 同学们不会感到乏味, 在学习时也比较有积极性, 主动参与的热情较高, 激活了课堂, 教学效果相应地得到提高。
4. 拓展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
如果英语歌曲是经典电影插曲, 可以拓展学生阅读和英语口语的培养。例如歌曲LOVE IS ALL AROUN《四个婚礼一个礼》的教学, 利用现代网络查寻一篇关于此歌曲的电影介绍, 作为阅读材料来学习, 同时要求学生了解这歌曲的电影情节,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英语口语训练,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相关电影内容, 表达最感人的故事情节。这有点难度, 但对于基础较好、兴趣较浓的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且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三、拓展学生能力的步骤如下
1. 听力能力拓展:
方法一是听歌曲填英语单词, 方法二是听歌曲正确排序歌词, 方法三是听歌曲写歌词。
2. 词汇能力拓展:
根据2008年的奥运歌曲, 采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英语单词, 联想方法查寻写出有关sports的英语单词, 重点词汇分析:pass, unite, flame的用法, 词组reach out, hold out, bring together等。
3. 语法能力的拓展:
祈使句的用法如Pass the flame;动词不定式如It’s time to celebrate, 被动语态如Let our voices be heard, 过去分词的用法如on a dried up river bed;情态动词can的用法等。
4. 阅读能力、英语口语能力的拓展:
查阅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相关历史资料或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5. 知识面的拓展:
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 宗旨、创始人、历届奥运会的口号, 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相关知识等。
通过这五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英语的学习能力。
摘要:高职生英语基础较薄弱, 缺乏英语学习兴趣。为了引起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巧用英语歌曲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也是激活课堂的好手段。本文着重从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口语、综合知识等各方面探讨利用英语歌曲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课堂, 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歌曲,英语学习兴趣,能力
参考文献
[1]Benson 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
[2]高吉利.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外语教学, 2005.1
通过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8
[关键词]兴趣;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计算教学是一个内容相对枯燥、没有趣味、缺乏挑战性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所以,在新形势下,应转变过去计算题靠“练”的单一的思想,而应在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上下工夫。
一、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做不好计算题,往往是学生思想不重视,态度不认真造成的。久而久之,一看计算题就觉得很乏味。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引用故事传达,例如:一个小剃头匠在学习剃头时,为了练习刀功,每次都拿一个大冬瓜进行练习,这个小剃头匠每当收工时,总是顺势把刀插在冬瓜上,然后离开,时间长了他就养成一个坏习惯。一天他正式给第一个顾客剃完头,又顺势把刀往客人的头上扔去,当他意识到那不是冬瓜时,已经晚了。听完故事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借机告诉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很重要。养成好的习惯是习惯,养成不好的习惯也会是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格式规范的良好书写习惯。认真书写对提高计算正确率大有帮助。
二、巧妙设计计算教学方法
在进行“万以内数的竖式计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句顺口溜,让学生记在脑中:抄题手口,加减进退又;横式得数有,重新再算又。学生熟记之后,笔者把这句顺口溜的使用方法具体到一道题目中,按照这四句话来进行计算。“抄题手口”意思就是抄题的时候,左手指着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和运算符号,右手写,眼睛看题目,嘴读题目。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而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因此,教师可将手、脑、眼、嘴,多种器官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人为切断抄错题的源头。
“加减进退又”,“加减”是让学生注意:一是让学生看看坚式的抄写中的“加”“减”运算符号是否抄反了;再者,就是提醒学生在进行竖式计算时,不能把“加”当“减”算,或“减”当“加”算。
“横式得数有”,就是要在竖式计算完毕后,马上把竖式计算所得到的得数写到横式上。在心理学上,定势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固有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负作用常使学生按“常规”计算,而产生“累积性”错误。这句顺口溜,会助学生一臂之力,减少横式得数遗漏的机会。
“重新再算又”要求学生对题进行检查。一是提醒学生检查本题要不要求验算,如果要求的话,就要进行验算;如果不,那就在要演草纸上进行验算或重新再算。
三、寓教于乐,训练形式多样化
实践证明:学生常常在实际操作时会忘掉教师说的一切。所以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要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自编计算题等。这种练习主要的目的是熟练运用这种方法,通过积累让这种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中去,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习惯。
四、定期检查与总结,不断提高与进步
为了使学生的这种好习惯不断保持并发展下去。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进行检查小结外,还可以利用“演草纸”和“错题本”进行检查总结,使学生在计算能力上不断提高与进步。
1.每一次日常的小测验,与作业,都要求学生将“演草纸”上交,要求学生演草纸上的列式必须书写工整,数位对齐。并按照演草纸上的字迹、内容进行评分。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
2.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题,记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好的计算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使计算教学一改以往的纷繁与复杂,少而精,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新课程改革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篇9
兴趣是各种活动坚持和发展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运用亲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树立信念。
二、用微笑的眼神,甜蜜的微笑,善意的谎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这些都是心灵的碰撞。
三、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比如,优美的板书艺术,语言艺术,高潮的讲课艺术。现在的课堂,应该是多变的课堂。开课艺术,结束艺术,都会给学生留下盛开的印象。
四、运用直观教具教学法,是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
五、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故事会使学生记住一辈子。当然故事要和教
学内容相结合。
六、运用课堂竞赛方法加法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争强好胜,自尊心强,好表现自己。可以
举行背诵比赛,夺冠比赛
七、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学生的兴趣有了,会把学习当做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0
施菊伟 发表于 -6-30 12:26:05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试各种感观、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
1、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广泛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和电子机的出现,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中,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从小让学生打好数学的基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将来更好地学好数学。古希腊人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点然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心匠运,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
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 3= = = = = = = 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4、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激发兴趣,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篇11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
1、情境激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同时,我们可在教室里开设图书角,鼓励并发动学生把自己平时看过的课外书摆放在其中,由专人负责借阅登记。同时,我们还应广泛发动学生家長,加入到课外阅读情境的创设中来。家长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读物摆放在家中的书桌、茶几、沙发等处,当学生回到家中,可以顺手拿起翻看、阅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发动家长为孩子做榜样,亲子共读效果更佳。若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若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离不开父母的身教。父母经常津津有味的阅读,就会让孩子觉得书中有很多有趣的事,自然会慢慢爱上阅读。我们还可以为家长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书目,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父母和孩子共读几段书,如有疑难,家长解惑,如遇美文,还可以亲子共背诵。时间久了,阅读就会成为孩子的习惯。
2、故事导趣。
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完《最后一头战象》后,学生开始对动物小说产生了兴趣,为了让他们主动读书,我先后为他们读了《狼王梦》和《第七条猎狗》的精彩片段,学生被小说里的动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住了,纷纷买来或借来这两本书读,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相关章节。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又读了《狼国女王》、《雄狮去流浪》、《戴银铃的长臂猿》等一系列沈石溪小说,看到孩子们醉心于阅读的一幕幕,我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3、以趣带趣。
每个小学生,因年龄、个性不同,他们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低年级段学生大多喜欢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如小哪吒,小鲤鱼泡泡,葫芦娃等人物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中年级学生则更喜欢科谱作品、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作品等;高年级学生的爱好则带有了一定的个性色彩,他们更多的会喜欢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学生的爱好、特长,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外读物推荐。温柔内向型的,我们可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淘气型的,我们可推荐些带有探险色彩的作品阅读,如《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面对爱幻想型的学生,我们可推荐些幻想色彩较浓的作品给学生阅读,如《哈利波特》(系列)。在课外读物推荐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将趣味性与文学性结合、课外阅读与发展个性相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结合,以学生自身的个性兴趣带动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4、借文激趣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会使人激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具有极强的受暗示性,能够无意识地接受老师的启发、诱导。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需设计优美精彩而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因山清水秀而闻名于世的地方,这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今天我们学习的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将会把大家带到驰名天下的桂林,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桂林山水那秀丽多姿的风景吧。"几句意境开阔的导语,形象鲜明的把桂林山水推到学生面前,真恨不得马上飞到桂林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学生在感受、玩味美的语言的同时,必定直觉地感知教师的谈话动机,激起情感共鸣,形成阅读兴趣。
二、体验阅读的快乐。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摘抄好词佳句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将摘抄也成为乐趣,变成一种习惯呢?我想点评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摘抄的内容中,教师可选取精彩的段落进行朗读或集体评议朗读。这一环节的设置会让摘抄者感受到强烈的成功感,这时我们要抓住机会猛表扬,老师的赞许对学生所起的作业是不可估量的。
除了教师的表扬,学生还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和家长的肯定。所以学生间的相互点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开展小组评议、交流等形式展示成果;也可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最为欣赏的片断,并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还可在小组或班级中交流自己阅读的作品,举办好书交流会等活动,在家长会上展示学生的摘抄成果,让学生在家中也能感受被欣赏的快乐。这样以来,既展示了学生阅读、摘抄的成果,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学生阅读的劲头更足了。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能力 篇12
一、创设情景, 激发写作兴趣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 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 又是思维的指南针。所以,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一个驰骋的舞台, 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 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让学生在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要想说的话。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建立了谈心聊天室, 学生、家长、老师随时可以进入, 通过这个平台, 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等。学生、家长、老师有什么想说的话在此尽情倾吐, 从而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为学生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二、纵横生活, 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 大至宇宙世界, 小到学校家庭, 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 他们有一个不停变幻色彩的生活领域。但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 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 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 他们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 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 大量重复繁杂的表象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 以致作文时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我让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 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使作文课社会化。平时, 我鼓励学生积极收集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的资料。如学校生活 (广播体操、升旗仪式、春游) 、社会热点 (申奥、希望工程、环境保护) 、科技发展 (磁悬浮列车、克隆技术、智能机器人) 、大千世界 (蚂蚁的洞穴、神奇的宇宙、厄尔尼诺现象) 等, 使学生置身于社会之中, 关注社会, 能主动地学会思考, 获取知识。
三、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在点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离开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 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意所欲, 内容应笔而生, 如泉之涌, 滔滔不竭。
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采撷着绚丽的浪花, 我们每一位语文工作者就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 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起来, 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二年级教材《井底的小青蛙》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有只小青蛙住在一口水井里,成天嚷着说我的家比天还大。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于是我就引导:“小青蛙的家真的比天还大吗?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沿着树林的小路去青蛙家看看吧!”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推荐阅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8-03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09-01
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1-12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09-28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11-05
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07-02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论文11-29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06-1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法12-06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