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精选12篇)
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篇1
六(2)班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六年级二班2010学年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1、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用普通话进行学习交流。
2、利用庆“六·一”、“十·一”“元旦”等节日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项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规范用字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规范用字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4、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规范用字,教案、板书、作业批语应工整规范,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5、学生的作业书写应规范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注意笔顺规则,书写规范流利,并有一定速度。
6、举行 “优秀作业展览”、“写字竞赛”、“自办手抄报”等活动,强化书写规范意识,努力提高书写质。
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篇2
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感知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的语句是统率整篇文章的灵魂, 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此必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感知内容, 使之发生认识的飞跃。例如教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我先让学生读, 布置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 用圈点、勾画作标记。“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我让学生互相回答这些加点字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顺势疏导、点拨。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概括故事: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出行, 朋友逾期了不按规定的时间来到。从故事中让学生悟出做人一定要讲“诚信”的道理。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如教《七颗钻石》这篇文章, 我让学生读了全文后, 要求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我把概括的要点说给他们, 有两种概括方法:篇幅较长的文章应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概括;篇幅较短的文章, 情节简单, 只用一句话“什么人?什么事?”进行概括。学生读完课文后概括内容:一个小姑娘去找水。用简洁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概括, 学有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抓住“水罐很神奇”语句中的关键词“神奇”, 要求学生画出相应的句子, “罐→装满清水的木罐→银水罐→金水罐→钻石→七颗星星”, 我接着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变得这么神奇呢?”同学们都概括出:“小姑娘的爱心”。课文中的人文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共鸣。
二、品味规范的语句, 感受文本的人文内涵, 拓展学生的思维力
一篇好文章, 作者在推敲、斟酌语句上下了很大工夫, 这样的语句, 能够深刻涵盖作者的思想感情, 渗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写作目的, 甚至还闪耀着人文光辉。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品味这些优美规范的语句, 既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又能感受到文本的人文魅力。《背影》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理解语句所表达的内容。“背影”是谁写的?“朱自清。”“写什么?”“写父亲的背影。”“写了多少次背影?”学生有说三次的, 有说四次的。以问促读, 学生明确一共写了三次背影。我让学生提炼信息, 用恰当的语句表达。我扼要地概括学生说的内容:第一次写父亲引出背影;第二次刻画背影;第三次思念背影。“这三次背影中, 哪一次写得深刻?”学生都肯定了父亲买橘子的细节写得深刻。我让同学们读这一段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 并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蹒跚、探、攀、缩、微倾。让学生分组探究并讨论问题。问题是这样设置的:结合文章内容, 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从这些动词中, 你看出什么或是体会到什么?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都懂得父亲的衣着体现了家境的惨淡, “我”的皮衣和父亲的布衣成为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父亲都为了这个家操劳,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时我相机点拨“难忘的背影”、“深沉的父爱”, 让学生边读边体会, 感受父子情深, 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激发, 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 人文精神也得到培养。
三、拓宽学生思维, 展示人文精神
教书是为了育人, 以人为本, 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还以教《背影》为例, 当同学们通过真切、朴实、生动的语句理解到父爱的光辉,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 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我循循善诱,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回忆父亲给自己留下难忘印象的细节并用严谨、恰当、清晰的语言表述自己感悟的父爱, 同学们各抒己见,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且措词生动准确, 很具有感染力。这样, 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 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篇3
汉语——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她有优美的体形,因此吸引着众多的书法家;她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有众多的诗人、文豪为之倾倒;她有深厚的历史,因此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为之自豪的资本。
然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却不领会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创造的语言和背后的文化。在一次国内某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件事令人惊讶,引人思索。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正如古语说的,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和魅力,对母语的体验、研究不够,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
新华网也曾经报道“记者在翻开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纸,发现32篇短短的600多字文章中,没有一篇是没有错别字的,最少的是2个、最多的是56个,令人啼笑皆非”。识字、用字是语文学习乃至知识学习的基础,中学生的错别字问题、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不可小视。
这是前进中的市场化快餐,还是一个大国的浮躁,抑或是百年后文化断层出现的民族悲哀?
母语——汉语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与人沟通,交流。母语是工具,更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的骨气与精髓!
让我们重拾经典,以语文教学为平台,从小学生开始,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以“体验”为核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经过系统学习和精心研悟,深切领悟母语之美。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
一、规范教师用语用字,做好正确示范引导
教师的汉语言规范化水平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规范产生极大的影响。俗话说:“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规范的粉笔字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是自身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这样,你才能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才富有生气和强烈的感染力,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愿意去学。因此教师批发作业、板书、投影等面向广大学生的手写字,一律要求使用规范字。同时,要认真组织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学习掌握好《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以身作则,树立规范意识。
二、充分利用课堂,提升学生语言文字水平
林炜彤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基础不实,应用能力不强。因此他提出“打基础不惜工本”:要切切实实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方法指导、基本习惯培养。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听、读、想、说、写,如何驾驭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训练。
教师要以课文为范例,认真进行规范的字、词、句、篇的教学,通过多种训练,使课本语言内化于心,久而久之即可呼之欲出,随心所用。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必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因“材”选择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实践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目标。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其实它抒发的感情是一目了然的,但是课文是通过诗化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浓郁的感情,所以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平常之词飘逸着优美,平淡语言洋溢着深情,就成为我们的重要教学目标,如果没有成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那么,这堂课是失败的。而没有语言文字的品味,从何谈起语言文字的规范?立足文本,深入文本,抓住语言文学的最小单位:语言文字,让学生自主品读经典,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感受语言文字大师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对提升语言文字教育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课外学习,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文字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调查:语文水平较高的一些学生,学好语文的经验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给林炜彤先生的信中说“语文课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多授课时间。学生们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影、话剧等等所谓新闻媒体散布的语言,孩子们喜爱看的一些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所散布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反之,学校里的语文授课时间再加几倍也教不好”。这大语文观阐明了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突出了各种媒体“规范”“优美”的用语用字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
学生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课外,在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中,在师生日常交往和社会交往时,时时处处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方言口语,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而增强用语用字规范化意识,语文教师更应在课内外都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言语用字环境和优美的文化氛围中,领悟中华言语的魅力。
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规范学生用语用字
净化语言文字环境是我们每个师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具体表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现在,电视中、街道上、书籍里以及学生的作业本上错别字铺天盖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在生活里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搜集一些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摘抄成笔记,或者制作成分类卡片,锻炼他们驾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能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演课本剧、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和纠正错别字竞赛等,以班级为单位推出每周一语(论语)一诗(古诗)一词(宋词)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营造书香校园。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部分。语言文字更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做好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对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努力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学校的语文教学一起开出鲜艳的花朵,结满丰收的果实。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目标 篇4
一、工作目标:
教师达成目标:
1、在教学、日常交谈中自觉使用普通话,且专任教师(不含超龄)普通话不低于二级乙等达100%,不低于二级甲等达40%以上;语文教师普通话不低于二级甲等达100%以上,不低于一级乙等达30%以上。
2、在板书、批改作业中使用规范字,做到无错别字、异体字,书写美观、正楷。
学生达成目标:
1、自觉使用普通话,在校园内文明使用普通话交流达到100%。三年级以上学生普通话准确率达80%以上。
2、写规范字,且90%学生作业、试卷等书写工整、整洁,错别字低于5%,三至五年级学生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率分别达80%、85%、90%、95%以上。
二、目标完成时段: 2010——2013学
三、工作机构:
第一责任人:赵广聚 责任人: 张胜伟 蔡瑞娟
四、工作措施:
(一)宣传造氛围
1、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习文件,明确学校发展规划的工作目标是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校园,这是落实“建设书香校园”这一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的需要。
2、举行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校园启动仪式,倡议全体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
3、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之星栏目等渠道,宣传推普知识,报道在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校园中涌现的先进事迹。
4、在走廊、楼道悬挂永久性的宣传标牌,提醒和警示师生规范自己的语言文字行为。
(二)、活动促规范
5、把创建工作与校本培训工作相结合,以讲座、操练的形式训练教师的两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基本功。
6、把创建工作和国学实验工作相结合,以交流、比赛的形式展示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水平。
7、把创建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督查相结合,以评议、抽样检测的方式进行推普扫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把创建工作和学生星级评价、教师评优评先相结合,以评比、表彰的形式鼓励在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师生。
9、把创建工作和校本教研课题相结合,以观察、诊断的方式改进课堂教与学的行为,促进师生读、讲、写的能力的提高。
(三)、制度促保障
1、建立在岗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制度,凡在岗教师(不论男女45周岁以上除外)新聘小高职称“两字一话”(两字达标级、普通话达二乙以上)未达标者一票否决。
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篇5
(20分)
按装(×)延迟(√)兰天白云(×)迫不及待(√)重迭(×)目不转晴(×)拾金不味(×)调兵遗将(×)兴高彩烈(×)一丝不荀(×)
二、填空题(20分)
1、普通话
和 规范汉字
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15届推普周活动的主题是“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3、啄木鸟行动,指的是什么? 啄木鸟纠错行动。
三、单项选择题。(6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C)。
A.国家推广普通话 B.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
C.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下列关于“凹”字的四种说法中,正确的一种是(B)。
A.笔画是6画。B.笔画是5画。C.笔画是7画。D.笔画是4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各民族都有(C)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A.使用 B.发展 C.使用和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B)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A.现代汉语 B.普通话 C.汉语
5.依据《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的声调有(A)。
A.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B.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
C.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6.当前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是(B)
A.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B.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7.经国务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份的(C)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A.第一周 B.第二周 C.第三周 D.第四周
8.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C)起施行。
A.2000年11月1日 B.2000年12月1日 C.2001年1月1日
9.普通话以(A)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A.北京语音 B.汉语拼音 C.北方方言 10.下列三个成语中,“好”字不读hǎo的是(A)。
A.好为人师 B.好事多磨 C.好自为之
11.2012年是第(C)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具体时间是9月11日到9月17日。
A.13 B.14 C.1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A)。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神,深入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我校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意识,努力提高每一个学生普通话的水平,形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风气,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风尚,制定学生普通话培训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普通话培训、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生对推广普通话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形成一种自觉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使用普通话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内适当的地方悬挂或粘贴宣传使用普通话的永久性标语。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生活,监督、评测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并面向社会做好宣传、咨询和服务工作,尤其要充分利用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让讲普通话和写规范字深入人心。
(二)把普通话日常培训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生日常的课堂学习是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最好实践。要掌握好普通话,必须结合日常工作不断运用,在运用中吸取新知识,在学习——实践——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校园内一律说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三)加强检查评估、注重资料收集
加强学生在学校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检查评估。一是将这项工作纳入学生个人评估指标体系和团队活动;二是列入学生素质评估的内容。
进一步规范推广普通话工作,要求全校学生在校内所有活动中一律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我校的校园语言。
注重过程性资料、文档收集。
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训要求: 1.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做好听课笔记。2.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4.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400字。8.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9.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汉字,提高书写的速度。10.会写日记、读书笔记,对所读文章的感受或评论做到有观点,有分析,有依据,有见解。
11.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条理的文章。
五、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训落实方法:
(一)针对七八年级采取以下落实方法:
1.通过生字词的小测,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2.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朗诵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等。4.让部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良好的成绩。
5.要求学生每天练一页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二)针对各年级的特点采取以下落实方法:
1.背诵
对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章,在指导学生背诵、默写时,要求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对容易误读、错写的字加以强调。
2.语言综合表达
在指导学生复习中考试题中的语言综合表达这一项时,引导学生养成语言表达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习惯。在课堂与课后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结合,相辅相成。既提高试题应对能力,又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如修改病句时,指导学生既要能改正提供的病句,平时说话、写作时也要避免病句的出现。
3.作文
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修改文章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做到文从字顺,书写正确、工整,并尽量达到语言流畅优美。
指导学生修改别人的文章,修改其中不通顺的句子,锤炼词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掉那些生造、晦涩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选用通行、意思显豁、明确的词语;二是选择分量恰当、表现力强的词语),恰当地删繁就减和补充增益。写和改珠联璧合,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4.其他
可通过拟对联、编短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六、总结
普通话是我们国家在规范国家语言文字的一向重要工具,我们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应努力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把普通话的推广落到实处,争取做好各项文字规范工作。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是人人都会, 而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按要求有意说话, 说得完整、具体而且通顺, 就只有利用有效途径扎实有效地训练说话,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低年级抓起, 从学生刚入学开始抓起。下面, 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开始, 人们在从事兴趣活动时, 会处于一种积极、乐学、兴奋的状态, 反之则会有消极厌烦的情绪。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最佳前提, 是儿童能够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阶段听话和说话的总要求是:听话, 能理解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说话, 能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做到意思明确, 条理清楚, 态度自然。要养成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 听话时要耐心, 说话要具体, 要讲究文明礼貌。
听说训练的要求应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笔者在说话教学中, 首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 然后从学生的生活和口语基础出发, 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对刚入学的学生, 启发他们大胆、自由地与教师交流, 设计一些与他们有关的小问题, 如“你的理想是什么?”“在家里你最喜欢谁?”等, 由于这些是他们的身边事、家常话, 所以用语言表达起来很轻松, 也就愿意说。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 我让学生谈论的话题也在深度、广度上不断提高, 师生之间这样有目的地进行交流, 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另外,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 也可采取直观激趣法。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运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会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例如:讲《小猴子下山》一文,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课前制作了玉米、桃子、西瓜、小兔等学习道具, 上课时,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出示,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 个个思想活跃、踊跃发言, 不仅对课后问题能完整、准确地回答, 而且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复述课文,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指导观察
小学生好奇心强, 他们对新鲜事物都喜欢听、看, 还要问个“为什么”, 这是他们求知欲强的表现。可是由于他们受到年龄的限制, 接触事物少, 生活经历有限, 对事物的观察又十分粗心, 在语言交际中往往只能吐出一问一答的被动语言。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和训练, 他们就会对周围事物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毛病, 这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去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广泛地接触事物, 扩大视野。例如:在教完第一册1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后, 启发他们说:“课文里的小学堂最漂亮, 那你观察一下, 我们的学校漂亮吗?”学生仔细观察并对照课本上的小学堂之后, 纷纷说:“我们的学校也漂亮, 也有白白的墙”“有宽宽的门, 大大的窗, 也是屋后树成行”“还有美丽的假山和花坛”……他们不但学会了观察, 而且无形中也学会并积累了许多词。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带领学生, 小至课本的一幅插图, 大至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 都一起去观察:近处是什么?远处有什么?从上到下都有什么?颜色是什么?……学生们会很有兴趣地去观察, 他们的观察能力也会一步步完善。
三、发展想象与思维
发展思维能力是提高说话能力的关键。在形成说话能力的过程中, 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 训练听说能力必须和思维能力相结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在说话时做到言之有物, 就必须要千方百计增强学生的想象与思维的活动量。在看图说话教学中, 我利用图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 然后有条有理、形象生动地说出来。课下, 我也会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观察事物,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一次, 我让他们观察天上风云变幻的景象, 启发他们说“你们看, 天上的云朵像什么呢?”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积极开动脑筋, 回答说:“像飞马”“像浪花”“像美丽的花朵”“像棉花”……尽管他们是七嘴八舌、随意回答, 但也促进了思维, 丰富了词汇, 还学会了比喻。
四、积累词汇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要狠抓词汇的积累,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词汇, 表达时才有内容。积累词汇要鼓励学生从一点一滴去积累, 要有滴水穿石的耐性。
首先, 从教材中积累词汇。在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好词好句,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进一步熟记并能背诵, 输入大脑储存。
其次, 从课外读物中积累词汇。低年级学生当然还要依靠大脑储存, 对于中高年级除脑记外, 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 从课外读物中摘取好的词句, 并让其定期交换阅读各自的笔记本, 以达到优势互补,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
再次, 从社会交往中积累词汇。在与他人交往中, 一方面要注意运用好词好句, 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的功效;另一方面, 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 注意他人话中的好词好句, 及时记忆, 以丰富自己的词汇。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说
对于小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唤起学生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特点, 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例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做手工, 让学生折纸船、编花篮、做风车等, 做完后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 并适当加一些想象。这样, 学生在制作时手脑并用, 不仅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也培养了爱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字;运用
当今语文学科,随着新课改下字词、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从中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将会逐步取代传统教学中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它必然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本学科的核心任务,也将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语言文字工具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业务水平,精讲点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激情,让学生在语文学科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在广袤的蓝天白云下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做到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说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更是基础中的基础,走好这一步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字词、阅读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这一核心任务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感悟。
一、创设情境,角色表演,完美展现学生灵动的童心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才具有生命力。而要做到完全理解和灵活运用词语,只有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正情感上的认同感,只有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之中去感悟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时借助表演理解含义就是很好的办法,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词语的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更深刻、更灵动,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精讲点拨,让学生在困顿中守得云开见月明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取决于教师恰当教学方法的选用和适时的引导。“精讲点拨”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后产生强烈解决问题的诉求时,教师采取及时、巧妙的指点和引导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起到“拨云见日、点石成金”的功效。在教学创新的前提下,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点拨者,通过教师发挥显性或者隐性的组织作用,保障学生课堂学习顺利进行。如果没有教师的组织,就不可能有真正有序的课堂,没有有序的课堂,课堂交流就成了漫谈,偏离学习目标的课堂当然无法实现高效。现如今我们的课堂,看似很活、很乱,实际它活而有度、乱而有序。它就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聚,聚在目标,聚在主线。不管课堂多火多激烈,教师要巧妙地调控课堂的走向,绝不能太多地偏离目标,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很好地完成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任务。
三、激发欲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魅力
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是:从语言理解开始到语言积累最后升华为语言表达,理解不过是学习过程中的铺垫,学会运用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旨,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有运用这种语言才能够加深理解,使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感悟。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以阅读分析和课文理解为重心,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导致许多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能力的现状令人堪忧,如:成语误用、标点乱点、修辞乱用、语无伦次、层次紊乱、病句连篇等等现象严重。现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因此,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欲望,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么,要让学生有要表达的欲望,简单地说就是敢于课上大胆发言。
四、赋予文字以生命,和它们建立深厚的感情
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准确把握的,也不是在强制的灌输下就能理解学会的,而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慢慢地体会进而掌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有更大的兴趣深入其中,从而做到运用自如。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的大前提就是不能有错别字,字错了意思就截然不同了,尤其是小学阶段字词的信息量很大很大,要做到这一点,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不要让学生把汉字看作孤孤单单的字符,不然刚开始是认识了,但大都是“囫囵吞枣”,词语意思并不理解,丢开书本后完全是“形同陌路”,更别提能够巧妙运用。教师要让课堂丰富多彩起来,让字词的学习成为一段记忆,一个画面,一段声音,一种情感,赋予字词生命,和它们建立感情。
五、学会迁移,用心感悟多彩的生活
教学中的扩展训练是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好帮手。许多新词从积累到应用,不是在同一篇课文里,加上词语意义的多样性及不同的语境,很多小学生感到手足无措,甚至压抑窒息。必须要培养学生多读习惯,用心感悟,让其能够迁移到生活中去。
浅谈学生语言逻辑的培养 篇9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中心完小
唐代千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获取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载体。然而,语用又是孩子们从语文课本中学习语言表达,尤其是训练孩子语言逻辑思维的主阵地。就如何借助语文课本,在语文课堂上训练、培养孩子们的语言逻辑思维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文
故事情节
逻辑思维
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获取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载体。然而,语用又是孩子们从语文课本中学习语言表达,尤其是训练孩子语言逻辑思维的主阵地。就如何借助语文课本,在语文课堂上训练、培养孩子们的语言逻辑思维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语文是工具,是一种交流思想和相互交际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实践中、在工作实际中,人们要交流思想,都离不开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内涵丰富,人们对其理解也有差异。我认为这里讲的人文性绝不是指脱离语言交际性的孤立存在,相反,它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内蕴。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语文天生就有一种人文的因素。扎扎实实抓好语言交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说到本质上就是培养孩子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熏陶的过程。
一、课文的魅力需要缜密的逻辑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孩子们接触最频繁,对孩子们是最具影响魅力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课文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这同时也是孩子们习得语言文字,训练语言逻辑及表达方法,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能为小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在小学阶段就应特别重视学生语言逻辑思维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课文语言缜密的逻辑表达更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及训练语用的典范。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课本中采编的名人作品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颇具魅力的。像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丹麦著名的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罗贯中的《草船借箭》等等作品不仅从语言艺术上感染熏陶着孩子们稚嫩的语言表达基础,更从情感、精神上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二、借助文中“瑕疵”启发孩子逻辑思维。
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在课文中偶尔发现一些有“瑕疵”的表述语言。如:西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第22课,俄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七颗钻石》[1]。这篇短小的童话故事和托尔斯泰的其他宏篇巨著比起来,可能很渺小,但它的教化意义却并不逊色。作者所颂扬的人性的善良正如恒星,耀眼而永恒。而自我修养完善的道德,更如历经岁月益发夺目的钻石,璀璨而弥足珍贵。也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之一。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故意在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做了停顿。孩子们读到这里,马上质疑:“老师,这岂不是和前文‘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自相矛盾了吗?”也有学生读到这儿疑惑不解地问我:“老师,您不是说前面的描写要为后文作铺垫吗?怎么‘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这儿还有‘草地’呢?这不是在骗人吗?”更有学生理直气壮地问我:“老师,以前我读过的一个版本可是说的‘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这儿说‘倒在草地上睡着了’说明草木丛林并没有‘都’干枯。您不是说阅读不能添字错字或漏字,要尊重作者吗?课文怎么和我以前读过的不一样,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我见时机成熟,立即启发孩子们探究:究竟是用“沙地”好,还是用“草地”好?大家通过激烈的争论,都觉得还是用“沙地”贴切一些。因为“沙地”更能突出“大干旱”,“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的特点,前后连贯,逻辑严密,更真实可信。也为后文描写水罐因这“一罐水”的三次处理方式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描写,突出小姑娘的美好品德做了更具说服力的铺垫。
三、利用故事细节启发孩子的逻辑思维。
我在教西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丹麦19世纪著名的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2]一文时发现:前面部分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描写,乃至故事情节发展的描写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课文《卖火材的小女孩》相比有较大差别。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一区别,启发学生思考:“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让你想到了什么?
孩子们几经讨论,认为“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家里的贫穷,为后文写她不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不敢回家的复杂心理和身体极度寒冷之间的尖锐的思想斗争做了很好的铺垫。然而西师版的课文中却没有这些。在对小姑娘最终抽出一根火柴的情景描述中,有同学借助别的读本中的内容这样说道:“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3]形象、具体、生动地向读者刻画了小姑娘家里贫穷,要卖火柴赚钱维生的客观现实,与她在严寒中身体极度难以承受的境况产生“共振”。顺利引发读者联想到她所进行的一段复杂而尖锐的思想斗争,最后“勇敢”地抽出一根火柴擦燃。体现她的追求,启人深思。对激发读者的同情之感亦有着微妙而深刻的内化作用。然而西师版课文中仅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缺少了细微情景的描写,人物内心矛盾也难以启人深思。至于“她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终于’下定决心”了。成年人阅读还可能想象得到,可是这篇课文的阅读对象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有待培养训练的孩子们。课文里没有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难免一头雾水。
四、课文改编还需关注孩子们的逻辑训练。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流传至今并发扬光大的只有中国。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就得牢牢抓住语文课本这块主阵地,让孩子们在阅读体验中习得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阅读欣赏中激发情感,领悟大语文思想,在阅读领悟中明白事理。是故冒昧建议编委老师们在采编课文,尤其是改编课文时关注一下孩子们语言逻辑训练的需要,考虑考虑孩子们语言表述的逻辑性训练目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4]那么避免课文细节描写中的逻辑性失误,增强课文中故事情节描写的严密性,是将孩子语文启蒙教育引入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过程的关键环节。首先建议教材编写时注意考究文中故事情节描写遣词用句的严密的逻辑性。二是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是基于故事情节灵活处理,真正让学生通过故事获得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笔者以上赘言仅是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个人体会与感受,尚有不当之处,恳请老师们斧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
语文
》[J].第七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第2版,2014年6月第9次印刷。120-124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
语文
》[J].第十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014年春:96-99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J]
第十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一版
2013年11月重庆第7次印刷
67-71
[4]中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
前言”
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篇10
广州市白云区横沙小学
谢孔敏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首先从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尤其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功夫:通过阅读,积累语言;通过阅读,培养语感;通过阅读,训练表达。
关键词:阅读 语言 积累 语感 表达
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依然写不好作文?为什么作文课上老师讲了很多写作的方法,却仍然有很多孩子不会写?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笨,而在于课堂上阅读基础没打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首先从阅读教学上下足功夫。尤其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功夫:通过阅读,积累语言;通过阅读,培养语感;通过阅读,训练表达。
一、通过阅读,积累语言
良好的语言表达离不开充足的语言储备。郭沫若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大诗人杜甫也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诗句都道出了积累对语言表达的重要意义。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积累的内容不仅包括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成语、歇后语、格言、古诗词等语言材料,还包括课文中典型的表达范式,而表达范式的积累主要靠课堂练笔或写作实践中形成。积累语言的有效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诵读式积累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正如古人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一些精品语言,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求甚解地读背,不仅记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很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此外,诵读的时候,除了注意语气、语速、停顿和重音,不妨边读边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再加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比如:
小鸡用力一撑,把鸡蛋壳撑破了。
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体会小鸡的心理变化,然后让学生边读边做了一个“撑”的动作,“撑”字读得特别大声,好像很用力的样子,接着读出小鸡破壳而出兴奋的心情。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因情景的再现、表演的形式而被调动起来,不仅读得兴趣盎然,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也格外深刻。
(二)联想式积累
联想式积累主要指阅读的过程中由一个词或句子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词或句子。例如读到“垂头丧气”这个词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还有哪些词是表示心情不好的?表示心情很好的词语又有哪些呢?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还可以像什么?这样的积累方式类似于“头脑风暴”,学生很感兴趣,能在短期内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三)主题式积累
主题式积累指的是围绕某一个课文主题或单元主题进行的主动积累。联想式积累主要在课堂即兴完成,主题式积累则主要在课后完成,内容也更加丰富。例如学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之后,我开展以“春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其它诗歌、散文、格言、歌曲、摄影作品等,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大大地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
(四)情境式积累
情境式积累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在一定语言情境中积累语言。情境中积累的语言会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李吉林老师在教《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给出这样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又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跳舞),还看到(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
李老师先要求学生用“又……还……”说一个完整的复句,把句子说具体,说生动,然后指点什么是“色彩美”、什么是“姿态美”。这种语言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从“色彩”和“姿态”两方面去观察事物,可谓一举两得。
二、通过阅读,培养语感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贮备足够的词汇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简而言之指的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应。叶圣陶在《文心》中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核心。” 表达呆板,语言罗嗦、语无伦次、病句连篇,都是因缺乏语感能力造成的。而语感的养成不是来自语法与修辞理论的学习,它源于长期的大量的阅读、听、说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培养语感,可从那些方面着手呢?
(一)从微观层面入手,品味遣词造句的妙处。
品味词语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语句的表达是否准确、生动、富于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中字词的品质。语文老师应该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课文中表达精妙的字词,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想象、入情入境地朗读等方法仔细品味词语的滋味。以《燕子》教学片断为例: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从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这一段写出了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以及飞得很轻快的特点。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常会抓住“斜”“掠”“唧”“沾”让学生逐一品味,体会用词得准确性。于永正老师在教这一段时不单引导学生品味“斜”“掠”“唧”“沾”几个词,他还特别问道“‘小圆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呢?”“‘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学生习惯性地拿出字典,了解到“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射出来的七彩圈。于是学生明白了“晕”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让人感觉水纹很轻浅,而“小圆圈”则给人感觉要厚重很多,也缺少美感。此外“那小圆晕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朗读的时候也要读得稍慢,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正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准确传神,于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出了语感,品出了文字的滋味。
关注句子的表达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课文中有两类句子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类是典型性的表达,例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各种说明方法的表达等等,另一类是陌生化的表达,后者则更容易被人忽视。以下面几句人物对话为例: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3、“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以上三句对话描写的提示语的位置各不相同。仔细体会,我们会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并非随意而定,主要取决于表达的需要。提示语在前,突出的是说话对象的表情或动作;提示语在后,突出的是对话本身,而且可能是说得比较急,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入为主”之感;提示语插在对话的中间,则表明语气有停顿,或是意思有转折。提示语位置不同,使用的标点也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可以省略“说”,直接用人物的动作或神态做提示。还有的时候甚至不需要用提示语,读者根据上下文的联系照样能明白说话的对象是谁。一般来讲,在人物对话句数比较多,或是句子比较简短的情况下,某些句子不用提示语反倒显得对话更流畅;不用提示语的时候往往是说得比较快,一句接一句,这种情况下如果句句都用提示语反倒显得累赘、拖沓,打断了对话的连贯性。语感不光是一种抽象的直觉,更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像这样解开一些文字背后的奥秘,学生的语感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关注宏观层面,揣摩整体思路
积累了语言材料,学会了遣词造句,就一定能写好作文吗?不一定。缺乏良好的构思,即使表达得再通顺再生动,也不过是一堆文字材料的堆砌。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都说写作文,要有积累,积累很重要;然而积累的,不只是语言,比语言更重要的,是篇感段感的积累。”这里所说的段感和篇感指的就是文章的构思。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固然要强调品词析句,还一定要关注宏观层面,带领学生去揣摩课文的整体思路和写作手法。怎样培养学生的段感和篇感呢?
首先要学会分析课文的构思,即要了解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结构层次是怎样的。文章的构思技巧主要有哪些呢?从选材、组材看,主要有片断组合、巧设线索、时空转移;从结构安排看,主要有照应、伏笔、悬念、一波三折、总分总结构等等。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具体的课文,让学生熟悉这些构思技巧,并适时地迁移到写作中去。
其次要学会感悟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比、象征、烘托、联想想象、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夸张讽刺、借景抒情、语序倒置、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等等。很多课文的写作手法的特点不止一个,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最具有核心语用价值的一点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最具有核心语用价值的写作手法一定是具备统领功能和迁移价值的。比如王崧舟老师在上《长城》一课时就抓住结构上“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联想:
站在长城上,扶着成排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地想起那些坚守边关的将士们。
在这里,读写之间得到了有效的互动,语感在写作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三、通过阅读,训练表达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具备良好的语感已经为语言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始终离不开语言实践。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课本身就离不开语言表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课这个大舞台,将语言表达训练进行到底。通过阅读,训练表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仿写中学习语言
儿童学习语言始于模仿。刚学习写作的孩子往往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仿写不失为一种习作起步的好方法。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仿语言、仿思路、仿写作方法。当学生能独立写作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放开笔墨,大胆地去写。仿写可以从模仿说话学起。课文中的精彩词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秋天》一文有许多精彩的修辞,我让学生模仿“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的句式说说果园里其它水果的样子,经过对插图的观察,学生们纷纷说出“大鸭梨挺着黄澄澄的大肚子。”“柿子姑娘胖得羞红了脸。”“橘子兄弟你推我挤地跟人打招呼。”等句子。这类模仿性的语言练习,能有效训练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和丰富性。除了仿语言,仿思路、仿表达方法也是常用的仿写形式。比如学了《美丽的大兴安岭》可让学生模仿课文总分总、首尾呼应的结构来写写自己的家乡,《鸟的天堂》一文中“点面结合”、《穷人》一课中的心理描写等都可以让学生随堂仿写学以致用。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本来就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平常训练得多,表达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想象中发展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语言才会更丰富、更具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还原、补白、续述、联想等方式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例如在上《小英雄王二小》一课时,我特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扫荡”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语言描绘敌人在王二小的家乡“扫荡”是怎样的情景吗?
问题二:敌人想叫王二小带路,会怎么说?王二小又会怎么回答? 问题三:王二小给敌人带路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问题四:敌人气急败坏地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你能想象敌人“气急败坏”的样子吗?他们的表情怎样?动作怎样?还会说些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课文很多点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但也不能为了想象而想象。语言文字的训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一定要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导致偏离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三)情境中创造语言
真实的语言表达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教学研究专家李吉林老师曾指出:“情境是‘儿童言语的发源地’,‘情境’是发展语言不可缺少的广阔场景。”课堂上,我们可借助语言描述、图画、音乐、视频、实物等媒介来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话可说。例如魏星老师在执教《狐狸与葡萄》这则寓言时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
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看见了,告诉他这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情景,狐狸又会怎么酸溜溜地说呢?
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现在我们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皇帝或大臣,士兵或普通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
除了通过通过模仿、想象、创设情境进行表达训练,质疑、答问、交流、讨论、概括、复述、辩论、评论、抒发感受等都是训练表达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而阅读教学恰恰为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进行表达训练提供了良好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个平台,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目标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中,实现听、说、读、写的完美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篇11
关键词:小学教学;规范语言文字;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任务,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也伴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不仅能发展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发展小学生的书面写字功底,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为了更好地促使小学生能够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扬光大,就要培养小学生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目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规范的现状
1.课外教育机制不健全
大家都知道,汉语的文化传承了千年,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对于自己本文化的传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语言汉字能够体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所以,目前小学生的使命就是要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扬光大。由于现在许多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文化教育的培养,非常重视自家孩子全面发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所以,对语言文字的需求就比较少,就造成了目前教育市场主攻于语言文字的教育机制少之又少,即使有,教育机制老师的自身素质都不是很高,所以,就会阻碍语言文字的发展。
2.小学生用词用字比较混乱
因为小学教育就比较轻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培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用词乱用,将一些不合时宜的字词用在不恰当的场合,造成其他人的误解。语言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过度重视字词的含义,没有对相近字形进行区分,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比较混乱的思维。例如,西师版中“买”和“卖”,两个相似的字形,学生容易将两个字混淆起来,将“买”字当“卖”字使用,教师不加以区分这两个字,学生就非常容易将两个字调换使用。在书写汉字的时候,学生不按照教师规定的笔顺笔画写字,就会造成学生写字顺序不规范,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就不规范。
二、小学语文教师规范学生语言文字的策略
1.营造语言文字文化气息
应当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文字的渲染作用下,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习惯,比如,可以在走廊上设置“请说普通话”等字样,鼓励学生习惯说普通话。学校可以在课间休息时间播放相关的优美文章及片段,随时提醒学校师生能够规范使用文字。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语言文化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相互纠正文字错误,促使学生能够看到彼此的错误,避免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书写水平。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我国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这样就能为后面的规范文字工作提供便利。
2.要激发学生热爱文字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设定有趣场景。场景的设定好坏关系着语言文字教学效果的实现。语言文字课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枯燥和无味的,很难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老师教学中,这样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教学产生厌倦的感觉。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例如,西师版中《我真希望》这一课,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到课文中的12个生字,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动态图片,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图片上,引入所要讲的课文,教师先自己读一遍文章,让学生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然后第二遍教师读文章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发音自己小声朗读文字的发音,最后教师在系统讲解文字的时候,注意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字词,并且提出来加以区分。然后再由学生自己理解和感悟这些字词的用法和读音。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学生在游戏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语言文字,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3.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感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语言文字始终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从生活实际出发。比如,可以增加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语言文字出错的地方。例如,广告语、商标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参考文献:
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 篇12
关键词:细化解读,开放思想,团结协作,动手能力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长时间,各个学校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学校领导带领大家全国各地学习,希望能够尽早地得到“真经”,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同时各地的上级领导也不断地给我们传经送宝。至上而下,大家都在研究适合教育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素质教育。由此,由市教育局牵头,教研室直接指导的语文、数学“细化解读学习目标”的教育教学在我们学校落户,我们物理学科的老师也在慢慢地跟进,经过一段的学习和试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在此我谈谈我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一、开放思想,深入素质教育
要想做好细化解读学习目标,首先要从思想上解放自己,认真学习田保华局长写的《合乎道,至于德》,清晰思路:我们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们如何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我们怎么知道是否把学生带到那里了?把我们过去的老的传统思想摒弃,来接受新的东西,到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向做得比较好的老师去学习,结合自己的学生以及学校和个人,找到比较好的指导方法。
二、团结协作,细化解读学习目标
解放了思想,下面要做的是结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备课组的教师一起坐下来,认真地研究教材、课程中的每一节课、课程体系、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学科间的联系等,以及本节课在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这些知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便于我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应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例如:学生学习《声现象》,对于声的利用,学生由于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物理知识还不够丰富,学习方法不够成熟。现在每家都有电脑,可以利用这个条件,让学生到网上去查阅资料,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声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是什么?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如何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知识的结构,再结合课程标准,同备课组的老师们再一起研究如何细化课程中的学习目标。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细化学习目标。了解学生需要老师细心观察学生,和学生深入交流,以及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经历等。老师必须和学生和睦相处,平等交流,否则很难达到预想的结果。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喜好、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安排中应该把学生经历的、经常接触的、感兴趣的东西穿插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学习《压强》,根据有的同学家中有车,以及学生喜欢动物的情况,在课堂中预设讨论题:车轮的多少及车轮的型号与车的载重量有什么关系?动物脚的大小与动物的体型大小有关吗?动物还有什么器官为了适应生存而进化为与压强相适应的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以上这些就是细化学习目标中的“通过生活实例分析,能说出(描述)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深入研究学习材料、课程标准、细化分解学习目标。对于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课程标准,细化分解学习目标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物理概念的学习,目标要求不同,以及概念的形成不同,细化学习目标时就不一样。例如:“电荷”、“磁性”、“功”等一些命名性的,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可以这样细化分解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某些现象,加深理解某某概念,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说出来。像“速度”、“压强”、“功率”等说明某些特性的,学习目标的制定:(1)通过观察分析某些特性,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并能写出公式,以及通过练习辨析本概念。(2)通过学生课堂板演,以及同学小组讨论学会应用公式。
对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形成,不同的实验要求学习目标的细化也不相同。(1)实验器材应用型,例如:温度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等的使用,学习目标可细化为:(1)通过学生阅读学习资料,能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作用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能应用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操作。(2)探究型实验,例如: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什么?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因素等实验,在学习过程中,要体现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步骤,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相应侧重不同的步骤,学习目标可细化为:(1)通过观察实验(或多媒体视频),学会提出问题。(2)通过观察分析以及依据经验,能提出猜想(或假设)。(3)通过讨论分析,能说出实验的物理方法及相应的实验设计。(4)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体验及学会观察,学会收集实验数据。(5)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利用归纳法或其他数学方法得出实验结论。(6)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评估,学会如何和小组进行交流。(3)复习型课,这类课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巩固以前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例如:单元复习,学习目标可细化为:(1)通过自主学习,总结归纳单元基础知识。(2)通过练习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3)通过学习小组对问题的讨论,提出解决的方法。(4)通过观看多媒体,能说出更多本单元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利用课后兴趣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学习以后,应该结合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安排学生力所能及的小组活动。例如:同学们学习了《声现象》或《光现象》、《内燃机》,可请同学们去调查其家庭周围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则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学习了《声的利用》、《透镜的应用》、《汽化和液化》……让同学们去收集和整理这些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让学生感知物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现,达成学习目标,基本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价值,为学生以后发展提供了可能。
【学生语言文字行为规范培养目标】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05-26
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08-28
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10-15
小学生语言能力培养11-27
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课题总结10-29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11-03
任务型语言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11-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留学生)培养方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