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岗古村落

2024-05-18

钱岗古村落(共11篇)

钱岗古村落 篇1

钱岗古村落位于太平镇钱岗村,村内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900多座房屋,村民大部份姓陆,据记载,钱岗陆氏是南宋丞相陆秀夫之后裔。村里保留的房屋绝大多数为清代所建,部分建筑物还保留着宋代遗风。钱岗村的路弯曲曲折,很难找到正路,很容易就遭遇断头路。就如《水浒》里说的祝家庄,“进得去,也出不来”所有的走道没有一条是直的,“有多少家房子,就有多少条路。”村里有600多条路。走进钱岗村,一砖一墙都带着明清时代的印痕,脚下的路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坑坑洼洼。

目录钱岗古村落钱岗糯米糍珠江江城图“孝行流芳”牌坊钱岗古村落

钱岗古村落位于太平镇钱岗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比从化建县还早200多年,所以未有从化,先有钱岗。钱岗古村从建村至今,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朝代,800多年来变化不大,保持了古而不拙、稳而不踞的古朴风貌。 钱岗古村有四座门楼,九间书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楼。村子外有―条“护村河”。古村内 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钱岗古村居民大多姓陆,据考证,钱岗陆氏是南宋名臣陆秀夫之后裔。陆秀夫为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张世杰一起被后人称为“宋末三杰”。祥兴二年(1279年),宋军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为元军所败,他宁死不降,毅然负帝投海而亡,悲壮献身。 古村内有广裕祠,是南宋陆氏族人的宗祠。与北京故宫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近6历史。广裕祠已被广东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在中国古村落群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钱岗糯米糍

糯米糍又名米技,为广东价值最高的品种,是闻名中外的广东特产果品。味极甜,香浓,糯而嫩滑,品质优良。为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种。7月上旬成熟。 从化糯米糍以钱岗村出产的为最佳。钱岗种植糯米糍荔枝的历史已有200多年,面积多亩,涉及农户458户,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华中、华东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市场。钱岗糯米糍荔枝及其干果享誉国内外市场,获得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被从化市评为“一村一品”专业村。 该村的气候环境优越,所产的鲜果果型大,单果24克以上,色泽在红,果型美观,皮较厚,果肉白腊色透明,肉厚软滑,焦核率特高。

珠江江城图

这是一幅清代的`木雕刻画,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清晰的刻画了清代珠江岸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清代中前期广州都市和珠江河上繁荣景象,极具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专家推崇为“广州清明上河图”。 在“珠江江城图”上,镂刻了清代广州珠江沿江二十里地的景色,总共刻画了清代广州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有河边下棋的、钓鱼的老头,有戴高帽的洋人等各种人物49人,及各种船只29艘,浮雕从左到右可以看到西炮台、广州的老城门归德城门、花塔、五层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赤岗塔等广州史籍中记录珠江北岸常见的景物,各类房屋、城门、城墙、城垛,有的还掩映在婆娑榕树之中。在海珠炮台与天字码头之间有一处西洋商馆区,尤为引人注目。在图上还雕刻着当年广州郊区的乡村生活风情,牧羊、砍柴一片田园风光中,呈现农耕风貌。据专家考证,“珠江江城图”表现的应是1733年至1757年间广州珠江两岸的风土民情。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 由于长年的风吹雨淋,这块工艺精湛、价值极高的封檐板已经濒临腐烂,由广州博物馆拆下收馆永久保存,作为从化是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的有力依据。我们看到的是该文物的复制件。

“孝行流芳”牌坊

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经朝廷礼部奏请光绪帝下旨御建。在清光绪年间,木棉村有孝子名曰谢树蕃,因其父谢相玲重病多时,寻遍各地却觅不到妙手圣医,在痛心和无奈之下,树蕃对天祷曰:“若吾父能转安则请上苍截我寿龄,以续父命。”遂返家,父亲果然病情好转,但自己却不病而亡,时年33岁。此孝义之事在当时传颂甚广。 牌坊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以花岗岩石打制。4根柱均为6边形,明间宽1.88米,高约3米,坊额刻阳文楷书“孝行流芳”,其上竖刻“圣旨”二字,于下又刻有文字记述立坊之原委。次间宽1.25米,高约2.5米,左为“入孝”,右为“出弟”。4根石柱上同立石狮,柱下有抱鼓石夹柱脚。三间顶部皆为石雕歇山顶。

钱岗古村落 篇2

关键词:古村落,历史沿革,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1 简介

横樟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南部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保存较多,类别较齐全。坛庙祠堂、家塾书院、宅第民居、水碓作坊、牌坊、古道古桥等,都记录了该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民信仰儒、佛、道三教,观音殿、社公殿至今保存完整,香火不绝。该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丰富,是一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

2 环境与沿革

2.1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横樟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南部山区,坐落在海拔1 198 m的留明山下,四面环山,海拔237 m。村庄处在东坑中段小谷地,地势北高南低,发源于留明山的东坑婉转穿行村中,村南老鹞岩如一列屏障镇守村庄水口。古村落布列在东坑两岸,呈块状布局,古村落保存完整,历史建筑原汁原味,现在全村268户,858人。无论旧时还是现在交通均十分便捷。历史上,横樟村采矿冶炼,制香(敬神用)作坊和商贸活动较发达。现代经济粮林并举,以林为主。包氏子孙恪守耕读传家,秀者为士,朴者为农为工为商之道。为官者清正廉明,为农工商者,勤俭节财,为富举义,乐善好施,造福乡邻。崇文重教的家风、村风孕育出传统村落形态,生动地展现着传统乡村生活体系。

2.2 历史沿革

横樟村村民大多姓包,尊南宋绍熙癸丑(绍熙四年,1193年)科进士,大理寺右评事包仁为迁松始祖。包仁致士后,从浙江兰溪乡头迁至松阳蛤湖,其11世孙包继昱于明末从蛤湖迁横樟肇基。此前横樟村以张潘两姓村民为主,后来潘姓迁往3.5 km外的山徐。目前,村中张姓不足100人。据1996年新编《松阳县志》载,横樟村自明代至20世纪60年代均为乡治驻地,明清时期为移风乡;民国初沿用旧制,民国19年(1930年)为归正乡;民国33年(1944年)改为留茗乡;解放后,1950年改为横樟乡;1958年,成立红星公社横樟大队;次年改为石仓公社横樟管理区;1961年,改为横樟人民公社;1964年,归并给石仓人民公社;现属大东坝镇。

3 空间形态与建筑格局

横樟村坐落在东坑中段小谷地,四面环山,空间形态呈山环水抱之势,充分体现了传统聚落择地筑基的理想格局。横樟古村落街道,村道呈不规则走向,这里布列着明末至民国所建的宗祠、书院、香火堂、观音殿、社公殿、水碓作坊、民居古建筑、商业店铺近20余座。民国时期有旅舍、南货店、香烛店等店号十几家。村庄外围保存完整的历史遗存有古道、古桥、牌坊、古银矿洞等。

横樟村现存历史建筑,清代为多,古民居毗邻而建,建筑立面依旧,泥墙青瓦,硬山顶封火马头墙,中轴线上对称布局是其共有特点,平面布局均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式二层木结构楼房,梁架结构保持原貌。门座、倒座、厅堂、楼房的雕刻装饰艺术五彩纷呈,各具特色。装饰种类有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墨书墨画、卵石拼花等。雕刻工艺有镂雕、圆雕、浮雕、剔底凸起、平面阴线刻等。雕刻题材有狮子滚绣球、鹿回头、双凤朝阳等祥禽瑞兽,八仙、财神等人物神像,读书论道的人物故事,松柏长青、桃李芬芳、卷草花卉等吉祥花果、四季花卉,琴棋书画,楹联匾额等精致儒雅装饰,其造型庄重严谨、古色古香、如意吉祥。

4 传统文化与工艺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版《松阳县志》载,“宋辟举包佑之掌处州银铁冶场事”。横樟村周边的马料湾、枫树湾、后畲等地山上有银矿分布,宋代至明代曾有较大规模的开采。目前已知古矿洞有10余处,其中,枫树湾有3处矿工题刻:山涧岩壁上刻“请口休妻入口时容/易出时难/淳熙十三年(1186年)汤入舍记”;1号洞题刻“时/成化四年(1468年)二月/恨”;4号洞口题刻“正德七年”(1512年)。古矿洞遗址、古冶炼遗址,摩崖题刻和职官记载为研究处州采矿冶炼工业提供史料。

横樟村传统制香(敬神用香)工艺。制香是家庭作坊生产,其工序和工艺如下:首先,在夏秋之交采集香气浓郁的山苍子树叶晒干,送水碓研磨成粉备用;其次,将秋冬之交采摘的油茶子壳晒干,送水碓磨粉备用;第三,剖削各种规格的毛竹签作香杆;第四,将山苍子树叶粉一份,油茶籽壳粉两份,加水兑匀,用毛竹签粘香料滚压成型晒干,制香成品完成。

横樟不仅会制香,敬神进香礼仪文化积淀也很深厚。除夕新年,四时八节祭祀活动依然隆重,祭祀礼仪保持原汁原味。春播插田(插秧)首日要举行开秧门仪式。户主要准备丰盛的菜肴招待雇工和客人,吃插田饭的人越多越好,多一人吃,秋后会多收一担谷。秋天稻谷收成后,要举行尝新米仪式,用新米饭祭祀社公、土地、祖宗,保佑来年有更好的收成。每年冬闲时节要进行闹冬活动,请人戏班或傀儡戏班演出,称闹冬戏,酬神娱神又自娱。新年扎制37节大板龙于正月初八开始在本村及周边各村舞演,正月十五日至县城舞演,正月十六日收灯,新年活动结束,人人投入新一年的生产活动。

横樟名胜有四景,包仁25世孙邑禀生包庭芝作诗赞之。景之一,西岭青松。诗赞:“物表亭亭百尺松,经年经世高峰。冬心吝许竹梅订,春色羞争桃李浓。气壮山河光夏社,枝欺冰雪傲秋容。行人莫恃依栖便,鳞甲修成即化成。”景之二,三台拱秀。诗赞:“天外山峰似飞来,地方灵秀拱三台。门前佳气葱葱郁,帐下贵人叠叠开。 壁立千寻应列宿,雨过午夜送春雷。 蓬莱此去无多路,一色春岚不染埃。”景之三,古松月夜。诗赞:“依傍古松静结庐,渊明宅外树扶疏。三更兔魄时惊鹤,百岁龙鳞不类鱼。影射林间闲对酒,光分楼隙夜观书,难忘最是中秋夜,老干枝头舞玉蜍。”景之四,屏南横翠。诗赞:“东南气象倍光昌,叠障层峦护一方。春水波浪资砥柱,比天星斗射光芒。群峰翠滴社公雨,数笏横斜孝子岗。闲向溪桥翘首望,诗情尽意霎时忙。”

横樟村民信仰儒、佛、道三教,旧时,在家塾内供孔夫子像,让儒童顶礼膜拜。观音殿、社公殿至今保存完整,香火不绝。

横樟包氏秉承先祖遗训,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灿烂的传统文化孕育出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形态,生动地展现着传统乡村生活体系。

5结语

横樟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在步行肩挑的年代,横樟村处在松阳到龙泉,乃至福建的交通干线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朝历代都把横樟作为乡治驻地。横樟包氏子孙遵循耕读传家,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横樟村工贸也较发达。在历史上横樟村是松阳南部山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包氏宗祠内书香气浓郁,与包仁同年进士,授健康军节度判官,浙江永康人陈亮题的“翰墨流芳”匾高悬厅堂。包氏子孙奖读措施写入祠规,分等奖励。族内子孙入泮者,赏给花红洋银一元;补廪者赏给洋银二元;拔贡优贡者赏给洋银二十元;入泮后进省考试每名给资付洋银二元;中试者赏给洋银三十元;中进士赏给洋银六十元;鼎甲则赏给洋银一百元,出士后照数捐廉入祠。

横樟古村落的古道、古桥、坛庙祠堂、民居、商铺、牌坊摩崖,矿冶遗址基本保持原貌,不仅立面依旧,其梁架结构,装修雕刻艺术构件也基本保持原有特色,显示出文物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人文景观与周边山峦、坑流、农田、林地等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村庄格局风貌保持原真性,是研究古村落发展变迁的实物例证。

参考文献

[1]松阳县志[Z].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

[2]松阳县志[Z].民国十五年(1962年).

[3]松阳县志[Z].1996.

[4]松阳县民政局.松阳县民政志[Z].1993.

[5]松阳县交通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6]横樟包氏宗谱[Z].民国十四年(1925年).

浙江古村落小记 篇3

山环水抱卜居地

走进浙江的几座典型古村落,如诸暨的斯宅,武义的俞源、郭洞,永嘉的林坑,泰顺的龟湖等,你会发现这几座古村落的选址竟何其相似:三面环山,一溪流由村后潺潺而下,村沿溪山蜿蜒而筑,田园林木环绕,村之出入口处栽有高大樟树、槐树或银杏树。青山、绿树、碧水、白墙、黑瓦,人居与自然环境组合成诗意的栖居。

如此相似的居住环境并非偶然,乃是前人按照风水学营造民居的共识:山环水抱之地,乃阴阳相合之处,亦是藏风聚气之所,最适合人类栖居。好风水要求居地两边山脉来势深远,丰满圆润,沉雄敦厚;主脉以外的山势,宜曲折多变,层次丰富,拱卫中心;水体既要源源不断,又不可躁急,以平和缓易、回环含蓄为上;居址所在形势上要求阴阳分明,凸凹有致。这样的环境,前有屏障,背有依托,左辅右弼,进退有裕,实为生息的理想之地。事实上居住在山水环抱之中,确实既可少受自然灾害与外强侵袭,又可获取一定的生活资源。

永嘉俞源古村的聚落布局便是风水的经典之作。据俞氏宗谱记载,俞氏初祖在该地落居时,时遭水灾,后由青田刘基依据阴阳八卦与星相理论,将溪流改直为曲,村口处设八卦双鱼宫(一鱼植树,一鱼植禾),并与围村而立的十座小山合成黄道十二宫。村中建二十八幢形制相似的四合院布成二十八宿星象之势。再仿北斗七星,凿七星塘、七星井以蓄水纳气。俞源从此未遭受过洪水袭击。以现代观念来看,即水之曲成八卦回环,可缓冲水势,避免一泻而下促成水灾,开井塘可分水流,植树可防水土冲涮。

浙江古村落大多起于宋元,成于明清,至今绵延不绝的原由之一,便是选择了天地人合一的聚落环境。

晴耕雨读

浙江现存古村落的各类建筑多为明清格局,白墙、黑瓦、栗柱给人以质朴本真、不事张扬的印象。

因各村落的自然、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其建筑材料、形制、装饰、功能、层次也各有不同。如建筑形制,除主体的民居之外,尚有祠庙、书院、牌坊、长廊、文昌阁、文峰塔、戏台、水埠、凉亭、桥梁等。即使同一种建筑,在不同的古村落也有迥异的表现手法,自成家数。

建筑类型大抵有农耕型、商富型、文仕型之别。

永嘉楠溪江一带古村落是典型的农耕建筑。如林坑,处在穷山僻壤,交通闭塞,出不了高官富商,亦无豪宅大院。民居随意依山而筑,高台基,矮板墙,斜坡顶,屋呈一字型或角尺型敞开排列。在这里,农耕社会的自然亲和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溪的诸葛村与诸暨的斯宅,多为商富型建筑。诸葛村盛于明末清初,靠做药材生意起家,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商贸中心。其民居建筑多为高门大院,商用店面构架简陋。墙高、门小,外封闭,内宽敞,这与礼制有关,也有世俗功利的建筑心理。

诸暨斯宅尚存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千柱屋,此宅四面围合,犹如城堡。内置8个四合院,10个天井,光落地柱子就达1300余根,至今仍住有60多户人家。宅祖斯元儒,将一生做竹木生意所积尽倾斯屋,其财力、心志、气派可从宅中门额“于斯为盛”四字中见出一斑。

文仕型建筑以武义的俞源较为典型。该村历史上出过不少由读书科举晋身的文仕,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其建筑较之农耕、商富二型,尤显出儒雅之风。

俞源民居布局规整合理,并十分注意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路面的镶嵌,天井条石的铺陈,随处可见的水墨壁画以及刻绘于牛腿、梁头、墙间、窗棂、生活用具上的太极双鱼宫图案,显现出俞源人在居住环境中倾注的文化匠心。

再如建筑装饰的三雕也各有地区特色。龙游的三门源、豚元、高山顶村尚砖雕,所雕多为传统戏曲片断;诸暨斯宅多青石雕花窗,其华国公别墅内左右照壁间嵌有两幅透雕花窗,一九狮,一八鹿,线条流畅,造形活泼,是浙江古村落石雕中的精品;至于遍布浙江古村落的木雕,可圈可点者尤多。浙派木雕起于宋,兴于明末清初,成熟于清中晚叶,它吸取了版画与中国写意画的手法,具有精致、本真、诗意以及题材丰富、手法多变的特点。牛腿是浙江木雕的用心之作。牛腿在明初中期是功能性的直档或S撑,后因其在廊前的显著位置及审美习尚的改变,工匠们在这三角木头上做足了文章:人物、山水、花草、果蔬、鱼禽、走兽,浮雕、圆雕、镂雕、透雕、三角雕,并赋予尚德、吉祥、喜庆、耕读、生财、繁衍、驱邪、防火等安居乐业的寓意。

在一个清早,我走进了筑于诸葛村上塘边的阁楼老茶馆。老茶馆为一对老夫妻所开,光顾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茶客。二毛钱一杯的粗茶,坐的是一排排紧挨着的长条凳、长板桌。每天这个时间,方圆三五里周围的老茶客尽集于斯。日日相见,缓缓叙说着关于昨天、今天、明天的闲话,炉火、水气、烟雾交织,人在其中醺醺然。据说诸葛村人多长寿,看来村民长寿的秘诀尽在二毛钱一杯的粗茶中。

我又走进了斯宅的梅花山庄,那是我的朋友斯舜厚以20年心力营造的现代“桃花源”。沿着村边小路蜿蜒而上,过小溪,登石级,但见青山交结处,香雪似海,千树梅花拥簇着两畦瓦舍,清气氤氲。朋友用自酿的青梅酒佐以板栗、狗肉、马兰头、荠菜、老豆腐等乡土菜肴款待。舜厚兄以教书为业,通文墨、喜书画、富情趣,而为人敦实,古道热肠,乃是生息于田园、长期受耕读文化熏陶使然。这也可看出浙江古村落传统文脉的成功延伸。

民俗文化的摇篮

浙江古村在耕读、节庆、婚丧、方言、信仰、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方面,有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

如耕读文化的自觉。浙江民间向有耕读传家的风尚。以农为本,耕则安居乐业;以读为进,学以教化优则为仕。进退有余,并行不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耕读二字为出发点。

农业社会遗存下来的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的传统育苗、下种、管理、收获方式,衍生出来各种古农具:犁、耙、耖、镰、稻桶、风车、篾田、箩筐、谷仓;赶集、采药、纺线、纳鞋、绣花、礼仪、祭祀等生活风习,又衍生出种种生活器具:竹篮、针线筐、果盒、梳妆盒、水勺、子孙桶、礼篮、水桶、鹅兜等。这些无不显现了农耕文化审美的自觉。

古村落尚存的文教建筑寄托着世代村民的教育理想。永嘉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多存有这类建筑,如溪口村的明文书院,芙蓉村的芙蓉书院,岩头村的进士牌坊和文峰塔,苍坡村甚至整个村的格局也按文房四宝排布:以笔为街,以池为墨,以置于池边的长条青石为砚,以村为纸。

古村落里还有着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雕刻、编织、漆绘、刺绣、彩塑、剪纸、书画是浙江古村落民间美术的主要样式。不过,今天在古村落已不大寻觅得到具有较高手工技艺的民间艺人。我曾花过较多精力留意三雕(前文已提及)和民间书法。匾额、楹联、门联是民间书法的落脚点。古村落的大宅正门一般设门楼,门楼中间便是门额书法,所书以四字、行书居多,如“丕振家声”、“云蒸霞蔚”、“玉韫山辉”等。斯宅千柱屋中门门楼镂有“於斯为盛”四个九重篆字,字形壮重,线条流畅,篆法规范玄妙,这在浙江古村落中极为少见。浙江民间向有书春联的习惯,走在俞源、斯宅、诸葛、苍坡、前童等村,时可见到书义俱佳的好门联。曾见诸葛村有两副春联,一曰“天增岁月人增福,竹报平安梅报春”,一曰“三千子弟勤耕读,八卦阵图隐奇村”。

浙江古村落大多建有庙,庙的位置一般在村头或村后的水口处,面积不大,格局平庸,恰与处于中心地位的显赫宗祠形成对照。庙内供奉的多为出身于人的神,暨成了神的人,如三官大帝、关公、胡公、送子娘娘、李冰以及土生土长的玄灵人神。只要能在风调雨顺、升官发财、生儿育女、治病疗疾、男婚女嫁等方面显灵,不论地位高低,皆可成为庙中供奉的神。楠溪江边蓬溪村仙岩殿内供有20多位形色混杂、各司其职的人神,令人忍俊不禁。村民们心里有结,便到庙里去烧几炷香,磕几个头,以求化解,回头再去过自己的日子。这也可看出民间信仰的怪异驳杂。

坑背古村落 篇4

坑背古村落

坑背古村落:坑背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增城市中新镇坑背村(广汕公路旁),建于明未清初,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积8225.12米。整体建筑分类 10 列 5 排,面向东北方向。房屋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排、列之间纵横青云巷。最右列为书房、花园前后各半的布局,中间列正中,建有“式谷毛氏祠”,作为整个建筑群核心大祠堂。左后角建有碉堡楼。碉堡楼长、宽均为 16 米,原五层 20 米高(现只剩 2 层),着层设有内隔墙、水井和粮仓,而二层多置较大枪眼,该碉堡楼防卫非常坚固,如遇敌情,全村人可同时登楼避险。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现还有些居民住在其中,高高的耳锅屋顶,也正说明这个村里曾有过高官。

广东最美十大古村落 篇5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上金瓯松塘村:书香底蕴浓厚。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2010年12月,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古老坊巷为肌理,宗祠家庙、家塾书社、古树众多,构成完整的历史风貌。

河源市和平县林寨:清代至民国期间,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陈、朱两姓于明朝万历年间在该村卜筑营居,经历数百年艰苦创业,营造了富有客家特色的自然村落,村中数十座古近代建筑古色古香,民族文化氛围浓厚。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范和古称“饭箩冈”,相传地理地貌酷似饭箩而得名,亦有取“富饶之地”之意。早在明洪武元年,朝廷已在范和设置巡检司,派驻官员进行管理。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范和这个富甲一方的村落。

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肇庆市高要市回龙镇黎槎村:典型的广府水乡。始建于南宋嘉定年初,形如八卦图,布局精巧。村中有主巷15条,横巷84条,共99条巷道,彷如迷宫。设有十座门楼,称为“九里一坊”。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村: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古寨建于宋代,依山而建,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南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

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古寨:南宋初年建寨,至今八百多年,寨中央直街形似“龙脊”,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故称“龙湖”。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寨以重文崇教著称,历代涌现出进士、举人、贡生达600多人。

宏村古村落导游词 篇6

大家好!现在我们已深进黄山背后,眼前的这座古村子叫宏村。它地势奇异,你们都听过《西游记》中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那段情况吧。如今,我们就去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畅游一番吧。果为宏村的地势本去就念一头牛,不疑?你去哪里的大山上向下俯瞰,你肯定会看到宏村的地势:两棵百年银杏树为牛角、河为牛胃、溪为牛肠、路为牛皮、山为牛头。就让我们出来看看,走吧!

如今我们漫步正在乡下的巷子上。看见那宏伟的马头墙了吗?那可是宏村最首要的修建。果为马头墙不但宏伟锦绣,就像一匹匹骏马正在奔跑,而且借起着割离火源的作用呢!若是一间房子着火了,火就不会烧过宏伟马头墙,隔壁的房子也就幸免了。

旅客们,马头墙我们也相识的差不多了,持续往前走,前面这个院子就是汪家宅院,你们晓得吗?这家仆役名叫汪定贵,这座房子总面积近400平方米,窗户66扇门43扇,屋梁、红柱都是用桐木酿成的。这座房子共分三层:第一层有客厅、厨房、仆役卧室;第两层是女眷的卧室;第三层是仆役的卧室。这座房子总投资近800个黄金,真是一座令人甘拜下风的修建阿!

宏村有良多名胜奇迹,我讲也讲不尽。请各位自行游赏,一小时后汇合。

钱岗古村落 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非优区,古村落旅游,派潭镇

派谭镇位于广州北部的增城市境内, 其自然与人文资源得天独厚, 气候适宜, 物产丰富。岭南先民所代表的广府文化与客家先民代表的客家文化在此交汇, 使得增城秉承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特性。同时与珠三角邻近的地理位置, 让派谭镇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因此极富旅游开发的潜力。

一、旅游资源的特色

1. 建筑风格独特, 具有浓郁的岭南客家风情。

派谭镇古村落旅游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建筑风格统一性, 营造出浓郁的岭南客家风韵。熊氏宗祠建于清代, 面积1960平方米, 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广州市惟一的七进祠堂, 并有道光皇帝御赐的匾额, 建筑保存完好;鹅兜古村位于山脚下, 是典型的广府村落布局, 村落依山面水, 展现出怡然幽静的生活情趣;邓村石屋是石达开后人的聚居地, 面积3400平方米, 村前为半月形池塘、晒谷场, 围屋边上设置碉楼, 是客家民居建筑与珠三角民居建筑典型结合的建筑物。

2. 独特的民俗风情。

本地区是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之处, 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客家民俗习惯, 而且具有典型的广府特色,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独特文化风情。本地区的民俗风情主要包括客家山歌、舞春牛、舞客家盆菜等内容。

3. 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 派谭镇的三个古村落的旅游资源的特色不是很有吸引力, 难以吸引专程以此为目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 但是由于景区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可以与北部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南部的湖心岛旅游区以及东部正果的派谭河风景区形成有效的资源互补, 从而达到共享客源市场的目的。

二、规划的思路与目标

1. 派谭镇古村落旅游规划的总体思路。

在总体发展思路上遵循投资少, 启动快, 分步实施的原则。由于资源的非优性, 在投资上, 不宜过大, 以免造成损失;在开发上, 应当充分利用本地各类资源, 与周边的自然风景区进行合作, 共享客源市场, 以满足投资少, 启动快的需求, 同时, 在发展中, 根据发展的阶段与情况, 进一步决定开发的力度。

2. 在旅游产品开发上, 遵循内引外联原则。

(1) 外联:三个古村落均处于增城北部生态旅游区的腹地, 是连接派潭南北旅游的关键点。同时三个古村落又是人文资源的代表, 虽然资源的赋存不是很好, 但是处在周围都是自然风景区的情况下, 三个古村落具有很好的区域上的旅游资源互补性。所以在资源的利用上, 三个古村落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开发方向, 即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 针对周围的自然风景区, 进行资源的互补性开发, 与白水寨等自然风景区进行合作, 做好联动式开发。

(2) 内引:在开发方向上, 虽然是与周围的自然风景区进行互补性开发, 但是仅仅利用自身的资源还难以形成更为有效益的互补。需要将三个古村落作为展示的舞台, 从外部引入与自然风景区互补的, 同时又是本地的特色资源来唱戏, 即将一个地方的特色资源集聚在一起, 进行集中性展示, 对游客形成更大吸引力。这些资源可以是其它产业的资源, 比如在三个古村落开发时, 可以考虑引入增城市特有的资源———牛仔服装业, 可以将一个古村落作为牛仔服装的展示区。在进行资源的开发时, 一定要注重从各个方面挖掘本地特色, 引入景区内部, 增加吸引力。

三、开发条件与市场定位

1. 开发条件。

(1) 区域条件与可进入性。

三个古村落所在的增城市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 地处广州、东莞与惠州三市的交界处, 邻近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境内有324国道、107国道、广深高速、广九铁路等交通线路, 市区距离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与深圳宝安机场分别有30至40分钟的车程。此外, 三个古村落距离周边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均在20分钟以内的车程, 总之, 区位条件优良, 交通便利是派潭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最大优势。

(2) 现有的旅游发展基础。

目前, 三处古村落没有进行完全的旅游开发, 只有鹅兜古村在古民居外围地带, 在政府主导下, 目前已开发建设少量的驿站设施, 但只能提供给过往游客休息停歇的服务功能, 总之旅游处于初期自然发展阶段。

2. 市场定位。

(1) 旅游客源现状与潜力。

增城旅游业发展迅速, 节庆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形式日渐丰富, 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高, 为三处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具备了促进其客源增长的本地联动力量。其中200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00.61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52.48%;全年旅游业总收入5.28亿元, 增长18.27%。因此, 可以肯定的是, 派潭古村落的旅游客源的市场开发具有较为乐观的未来。

(2) 目标市场分析。

客观地说, 熊氏宗祠、鹅兜古村与邓村石屋的旅游资源并不足以吸引游客专程出游, 所以作为非核心景区的旅游开发, 一定要重视对该地区主体景区客源市场的共享与邻近地区的客源地市场开发与项目背景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增城有吸引力的景区主要集中于派谭北部的白水寨和正果、小楼一带, 如何与这些外部景区搞好合作, 实现旅游资源与功能互补, 共享客源市场是熊氏宗祠、鹅兜古村与邓村石屋等三处景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目前客源情况与项目的背景来看, 熊氏宗祠、鹅兜古村与邓村石屋的目标市场初步定为一个主体一个补充: (1) 过境旅游市场:由于三处景区地处主要客源地 (珠三角与广州) 前去白水寨风景区的路上, 可以考虑采取介入机会, 共享这一细分市场。这一类市场又可以分为自驾游市场、团队游市场与自行车爱好者市场。主要客源地为珠三角大、中城市, 如广州、深圳、东莞等。次要客源市场为增城、从化等附近城市。旅游时间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以休闲为其旅游主要目的, 时间大多在一至二天, 旅游消费的水平较高, 购买力较强。 (2) 学生市场:考虑到景区的资源属性, 可以将景区作为中小学生的实践基地、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基地, 如美术写生基地、建筑考察基地、历史研究基地与旅游实习基地等。也可以作为周末或节假日, 学生集体出游的目的地。

四、功能分区与项目创意

1. 遵循旅游功能互补的分区原则。

三个古村落在资源的赋存上, 都不是具有明显的优势, 为了弥补这一点,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恶性的旅游开发竞争, 三个古村落要进行功能互补式的开发, 即在旅游功能上要有不同的定位。这样三个古村落在旅游的功能上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 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也提升与外部合作的潜力。

2. 熊氏宗祠的项目设置。

由于熊氏宗祠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宜进行大型的开发, 应当进行静态的、展示型的旅游开发, 鉴于此, 可以考虑将熊氏宗祠建成一个广州客家历史文化博物馆, 突出广州客家的特色, 区别于其他客家文化。具体的项目设置如下:

(1) 广州客家解说展示中心:

熊氏宗祠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资源开发时, 要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 首先对其修缮, 恢复其古朴、典雅的宗祠建筑特色, 再现其精美的彩绘、雕刻等古建筑细节。展示的内容分为四部分:一是广州客家历史展, 以腊田布熊氏家族生活史为主轴, 并由此扩展为岭南先民开疆辟土、繁衍生息的历史画卷;二是广州客家的生活、生产展。可以展出一些生活生产用具;三是熊氏家族展, 熊氏家族历史上出过2个举人, 并有道光皇帝御赐的匾额, 借此, 可以展开对广州客家的科举文化、宗祠文化、私塾文化进行展示;四是广州客家的文化艺术展, 包括书画、建筑等。

(2) 入口广场区:

景区的入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景区的形象, 是风景区空间构成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一方面入口区是游客的集散地, 游客经由频率高、停留时间长, 入口景观直接影响到游客对于整个景区的印象;另一方面, 入口区一般集中布置了景区的管理机构、停车场、休息处、咨询处等服务设施, 同时入口处也是风景区与内部各景区以及与外部联系的重要通道。熊氏宗祠是三处景点的入口处, 宗祠前的开阔空地, 可以作为游客的入口广场。

3. 鹅兜古村。

利用鹅兜村具有浓郁客家风情与优美人居环境的乡村建筑、乡村民俗、乡村产业、乡村风光等资源, 把鹅兜村建设成为旅游者自己的家, 让旅游者做一回客家人, 体验真正的客家风情。

(1) 旅游商贸区。

鹅兜古村拥有大量极具特色的客家围屋, 可以利用围屋中除了乡村别墅与乡村旅舍以外的房子, 打造乡村农贸大市场。由周边村民摆摊设点, 摆卖各种农副产品, 比如凉粉草等各类地方特产和生活情趣的民间工艺品等。

(2) 客家美食区。

充分挖掘客家美食的内涵, 除了为旅游者提供美食之外, 同时还为其提供参与各种美食的制作的机会, 并在厨师的指导下亲自下厨, 自己动手做美食, 享受DIY美食的乐趣。在餐饮设施上, 保持乡土特色与风貌, 显示出独特的就餐环境。

(3) 田园体验区。

鹅兜古村的田园体验, 主要是围绕客家美食来做, 目的是将鹅兜古村的美食, 变为参与型的、娱乐型的美食, 充分利用古村前的农业区, 既减少了投资, 又增加了收益。在鹅兜古村附近的田地种植各种派潭粉葛、菜心等美食, 作为鹅兜村的蔬菜基地, 同时也可供旅游者蔬菜种植、采摘。旅游者也可租田地或买田地等产权转让形式进行农业休闲;在后山或远山种植不同季节的果树, 进行各种果子与竹笋的种植与采摘活动。

4. 邓村石屋。

为了弥补旅游资源上的不足, 邓村石屋的旅游开发就要另辟蹊径, 引入派谭镇, 乃至增城的其他特色资源来弥补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增城下属的新塘镇是中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 全镇现有牛仔服装及相关企业近387l多家, 常驻设计师5万多人, 生产的牛仔服装销往世界各地, 全国有60%以上的牛仔服装出自新塘, 全国出口的牛仔服装有30%来自新塘。利用地处增城的区位, 邓村石屋可以引入这一有利资源, 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旅游吸引力。

同时, 在以牛仔服装为核心吸引物的前提下, 融入美食, 乡村茶吧、书吧、咖啡吧、艺术吧, 流行牛仔服饰购物等其他时尚因素, 为游客创造多样的旅游体验。具体的项目设置如下:

(1) 牛仔服装展示区。

在邓村石屋前的水塘上, 建造牛仔T台, 作为设计师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厂家发布新款产品的场所。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穿插客家山歌演唱, 客家歌舞表演等元素, 让内容更为丰富。

(2) 牛仔服装博物馆。

邓村石屋有一废弃的碉楼, 可以考虑将碉楼与周边邻近的房屋进行整合, 建造一所牛仔博物馆, 侧重于牛仔服装的历史展示, 从最古老, 最初始的牛仔服装开始, 直到现今最先进的牛仔服装, 演示牛仔服装在每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让游客了解牛仔服装过去。

(3) 牛仔服装购物区。

在邓村石屋中选取一些保存较好的古屋, 作为不同的设计风格或者不同厂家的牛仔服装专卖店, 进行牛仔服装的销售, 游客可以在此买到最时尚、最便宜的牛仔服装。

(4) 时尚旅游生活区。

选取邓村石屋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房屋, 利用其建筑的原有格局, 引入现代城市休闲概念, 建造一些时尚酒 (茶、咖啡) 吧。时尚元素的引入, 可以大大提升整个邓村石屋旅游的丰满度和旅游品牌形象的档次, 增强现代旅游者对整个项目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罗艳菊, 黄宇.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5)

梦回“古村落” 篇8

当我背着晨曦站在古村落的不远处时,鞋子早已沾满了露水和草屑,怀揣着一颗期待的心,我站在那里,轻轻地阖上双眼,张开双臂,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使劲地张开鼻翼深吸一口气。吸到肺里的都是清凉湿润的气息,有点凉,却恰好使我焦躁的心逐渐平静。

此刻,我只想张开自己所有的毛孔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这风和空气中,融入这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中。

这里的房子都是传统的青砖盖成的,一阵雨后,墙上残留的干苔的上面长出了新苔,有些砖还有微微的裂痕,我忍不住伸手摸摸,指腹传来了粗糙的感觉,这是历史的斑驳的痕迹。当我把耳朵轻轻贴在墙壁上的时候,整个世界仿佛都静止了,或许是时间静止了。我只能听到心跳声,一声、一声……但我分不清楚这是我自己的还是古村落的。只是,听着这清晰的似远似近的心跳声,我莫名地觉得欣喜,为古村落这悠远绵长的生命力,也为我能听到这个声音而感到欣喜。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渗透了宁静悠远的气息,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浮躁的人流,真应了那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些,都是时间赋予的财富,历史留下的瑰宝。

我走近了一家小院,院门是木栅栏,敞开着,一位老奶奶正坐在小木凳上择菜,安静又美好。在我喊了声“奶奶”后,老人家热情地迎我进了小厅,屋顶有块瓦破了,阳光从瓦缝倾泻而下,温暖却不刺眼,屋中的摆设陈旧而简单,却古朴又好看。她端出了一份点心,笑着对着我說:“尝尝这里的米糕吧,这是我自己做的,城市里买不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嫌制作麻烦,不愿学做米糕……这传统不能断啊……”奶奶说完后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岁月在她脸上刻的痕迹让她的容貌被遮掩,但挡不住她笑容里带着的感恩,自豪,以及淡淡的惆怅……这米糕白白的,软软糯糯,清甜却不腻喉,颇有“君子之风”。

吃完米糕,告别了老奶奶,我又向前出发……尽管很想在这里待到地老天荒,但我却是来自另一种“文明”。

当我背着夕阳再次走到村口的时候,看着那个被袅袅炊烟笼罩着的古村落。我认真地回忆了今天看到的一切一切,尤其是老奶奶最后那个复杂的笑容。我知道,老奶奶也在担心现代化会碾碎他们代代传承的村落。而我,一个误入桃花源的现代“武陵人”,或许会打破这份宁静。

就让这个古村落继续在时光的消磨下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逝去与诞生,就让村民们静静地在村里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就让这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而我这个现代都市人,就永远保留这个美丽的梦吧——“此村落不足为外人道也”。

【点评】本文以歌词切入,到描写古村落的景色,再到“房子青砖的青苔”“老奶奶的米糕”,点面结合用法娴熟;再从村里的一草一木的略写到去拜访老奶奶的详写,详略得当。点面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详略得当彰显了文章的结构。文章在优美的笔触的基础上,以“我”为观察者将一个远离现代都市文明的古村落与现代都市进行了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尤其是结尾化用《桃花源记》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更增加了文章深意:作者是想保护着濒临灭绝的古村落呢?还是想守护一个都市人亲近自然的梦呢?而现代人又终将何去何从,或许值得所有人思考。

古村落文化保存调研问卷1 篇9

你好:

我是暑期走进农村社会实践团队的调研人员,旨在了解古村落文化的基本情况,以分析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想法就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目的。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是否喜欢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您在传统服装与现代服装之间更喜欢哪个?

2、您喜欢自己现在住的房子吗?您觉得本民族的传统住房风格是有必要继续保存下去,还是要接纳现代的建筑风格,进行改进?请说明您的理由。

3、您这里有没有传统的特色食品?如果有,这些饮食风格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4、您这里有没有一些古建筑(如寺庙、桥梁、比较古老的房屋),如果有,是否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您觉得有没有必要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保护?

5、您这里是否发展了旅游业?如果有,您觉得它有哪些优缺点?如果没有,您是否赞成在本地发展旅游业?请陈述您的观点。

6、您这里的耕种方式有哪些?是否发生过变化,您觉得哪些原因造成这些变化?您对这种变化的看法有哪些?

7、您的民族是否有专有的语言和文字?现在懂这种语言和文字的人多不多?您觉得有没有必要保留这些专有的语言、文字,为什么?

8、请谈一谈您这里的教育情况(比如接受教育的人多不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不多,他们是否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9、您这里是如何做好医疗保障的,是否有一些治疗疾病的土方子,这些土方子现在保存情况如何?

皖南古村落的导游词 篇10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1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之称的古村落-----皖南潜口古镇游玩。我们潜口主要集中了明清时期官宦住宅与富商回乡后的建筑。有句俗话说的好,‘看皇宫到北京,看民宅到潜口’;大家熟知的电视剧----聊斋就在我们潜口老宅拍摄的。

我们潜口古镇的建筑与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筑一样,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仅容一人通过。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幽巷,显的安静、安祥,生活气息浓厚。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条铺砌而成,显得格外雅致。那花纹丰富多变的青石板经过雨水的长期冲洗后,更加令人留连。大家可以随出看见很多石头上面布满青苔,向人们默默展示历史的年轮。

我们潜口古镇随处走走就能看到某些宅院的木雕门楼上仍刻有‘大夫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等,潜口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见端倪。这些官宅的门槛较经商富户民宅的门槛高出很多,大概就是所谓的‘高门大户’之意吧。进入厅堂,青石板的地面中间一般都留有沟渠,是排水之用,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上面四方空间,采光极妙。室内两层木楼,无论是墙壁,屏风,楼梯的扶手还是窗户都有精美的图案连结,让人不能不对古人高超的建筑、审美艺术神往。

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这座‘小姐楼’,顾名思义就是小姐住的楼。相传,这座宅院的原主人是一家境殷实的敦厚夫妇,到了中年才得一女,视为掌上明珠,待到出阁的年纪,舍不的外嫁,遂招一夫婿,此女终其一生未曾出过此楼,故名‘小姐楼’而大家看到此楼目前仍在住的这位老者,就是那位小姐的后代,大家若有兴趣不妨与他攀谈攀谈。

好了,我给大家介绍到这,剩下的时间自由活动,希望大家玩的开心,谢谢大家。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2

皖南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与沿江平原相连,东南与江苏、浙江交界,西南与江西为邻,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地理坐标约在北纬29°31′-31°与东经116°31′-119°45′之间。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即沿平原丘陵区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带,其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北部的低山丘陵连成一片,中间有明显的三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山系,即九华山山系、黄山山系和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山系(如清凉峰),它们的海拔高度分别达到1342、1841、1787米,还有皖、赣边界的六股尖达1630米。在三条平行的山系间分布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海拔多在200米左右,少数在100米以下。如九华山与黄山的石台、泾县盆地,黄山与天目山之间祁门、影县、休宁、屯溪、歙县、绩溪、宁国等盆地。

皖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100-2500毫米,有60%集中在5-8月间,年平均气温为15.5-16℃之间(黄山上部年平均气温为7.7℃),一月平均气温为2.3-3.7℃(黄山上部一月平均气温为-3.4℃),七月平均气温为27.4-28.4℃黄山上部七月平均为17.8℃),无霜期长达230-250天,初霜期始于十一月中旬,终霜期止于三月下旬。

皖南境内有长江、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流经,有石臼湖、南漪湖、太平湖、平天湖、升金湖等湖泊。

皖南地形复杂,生境多样,有维管植物2342种,隶属198科,913属。该区植物科的分布以热带至亚热带成分为主,热带至温带成分次之,分别占了31.8%与23.6%,属的分布区类型表明温带分布占50.7%,热带分布占36.6%,其中北温带分布162属,占总属的19.6%,而泛热带分布有154属,占18.6%。显然,该区系温带成分占优势,并有较大比例的泛热带成分,科属的统计略有差异以及草本植物共占总种数的59.0%等,都反映了该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双重性质。区系古老、原始成分众多,特有现象明显,具特有属29个,安徽特有被子植物25种,特产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特有蕨类植物4种,被子植物81种。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3

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的西递古镇。

西递村落面积12.96公顷。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村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博物馆。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4

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递与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西递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村头的三间青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四柱五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门额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警醒,耐人咀嚼。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镂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5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徽州(一府六县,府治歙县,六县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

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齐云山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唐代元和年间,道教传入齐云山,宋、元元两朝,基业初奠,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为主体的月华街一带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

齐云山虽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但最高峰海拔只有585米,山不甚高,却崖壁直削、谷地幽深、群峰竞秀,愈见其高耸巍峨,深不可测,蹊跷多姿的峰峦洞岩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36奇峰,峰峰入画;72怪岩,岩岩皆景。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乔乔巴名利的自然图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

加之全山为典型丹霞地貌,地质构成为层积砂岩,赤如朱砂,灿若红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红和棕红,在在绿色波涛般树林的掩映下,整整座齐云山紫衣赭裳,显得生动而鲜明,灿烂而大气。山奇、岩怪、水秀、洞幽,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继光等历代名人学士都在此留有佳句墨宝。

中国六大无名古村落 篇11

——本刊编辑部

古村古镇,一般是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可供集中居住的建筑聚落群。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古镇,其中有一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遗憾的是,它们要么因为现代工业的入侵,环境沦落,成为“有名无镇”的“行尸走肉”,要么被旅游业所破坏,原著民搬迁消失,街道成为“义乌小商品购买基地”……

本次策划中,我们发现的所谓“无名古村”并不是没有名字,而是没有名声在外。因为无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没有被外界的喧嚣所骚扰,或者说,因为无名,才有最为原生态的生活与镜像——这六座古村、古镇、古聚落正是如此。

寻找它们,编辑部颇費周折,终于使它们在数千“李逵李鬼”中,脱颖而出。

来古村与米瑞乡之所以被我们发现,是因为两个老媒体人的梦想——来古村的作者陈莉莉和米瑞乡的作者赵伟,都是有近10年媒体从业经验的老记者,他们抱着“让孩子们过得好些”的愿望,分别在这两个神秘聚落生活了近两年时间。“村落美丽而安静,你若寻它,需爬坡、经湖、走山,待你疲劳至极而终于看到它时,相信已经筋疲力尽——不过,这里的美景不会让你后悔的。在这里,极少的村民会极简单的汉语,而当你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轨迹里,你便开始放不下了……”

完成稿件后,赵伟还向编辑部咨询了募捐事宜,他的话让许多人感动:“我们暂时没有能力改变西藏、贵州、云南、川西、甘肃等西部落后地区的现状,但是,我想我们可以汇集到一起,用我们团结的力量,从一台饮水机开始,从一道围墙开始,从一个操场开始,日拱一卒,总能等到实现的那一天。实实在在地做一件事情,总比成天空喊着慈善、公益要好很多。这是我送给自己的话,也是我想送给大家的话。孩子们要的,我给不起,但是,很多个我在一起,也许就给得起了。”

三沙、宁厂、木鱼三座古镇的发现,是因为摄影师杨少白,蔚培龙,以及另外两位资深驴友作者的推荐:它们或躲在庞大神农架林区里,在谷歌地图上只是茫茫白色中的一个小点,周边都是诞生自洪荒时代的茫茫无人区;或被深山裹挟——在古镇遍地的西部,10个人中有8个都不曾知晓这座叫宁厂的小镇,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制盐地,那“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传奇,至今仍在小镇中流传……

周村古镇以压轴的方式登场,源于编辑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淄博周村,这是一个小到在许多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古聚落,但周村的历史,却庞大得许多史书都难以装下:春秋时代,商人出身的管仲重农而不抑商,作为齐国民间互市的“首开地”,周村让以商立国的齐国名列“春秋五霸”之首;明末清初,周村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是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稿件的作者师永涛研究周村多年,在他笔下,那些民间艺术家也被鲜活地体现挖掘:“自幼练武、保镖,后来改说评书的刘浩三,文化虽说不深,说书却称内行,在常住周村的说书艺人中,他的收入是比较多的,最高的时候一天挣的钱可买二亩地;再如曹桂兰,莱芜人,自幼学唱西河大鼓,和乐陵的徐连奎搭档,因她平易近人,演唱不做作,收钱不刻薄,深受周村观众喜爱;还有一个说书的瞎子王子文,他自拉自唱,用腿打板,那个时候,许多人涌入兴隆桥边,听瞎子唱河南坠琴《薛刚反唐》,瞎子的板一打,众声轰鸣,叫好的一大片……”

【钱岗古村落】推荐阅读:

上一篇:海钓环保宣传口号下一篇:质检员培训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