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024-09-2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共15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篇1

一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打开《论语》,我们仿佛见到一位慈祥、目光深遂的长者在教导他的弟子:做人要为君子儒,心怀天下;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反求诸已;对人要无适无莫,义于比之;对己要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谆谆教诲,穿越了历史,虽历经沧桑,却愈发得光辉灿烂。孔子设杏坛,修仁德,教六艺,育弟子三千。学而不厌,集为大成。诲人不倦,育七十二贤。

学而不厌,孔子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乐学。“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视学习是一种乐趣。“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全身心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操琴品味,才发出了:“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概叹!反观我们的学习培训,缺乏主动性,何谈乐趣。知识日新月异,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强,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把学科前沿性知识,以教材为依托,融入教学,给孩子带来新的认识与思考,这不是学习的快乐吗?身为人师,就要加强学习。

会学。孔子周游列国,至与邦,必闻其政。处处视为学之地,时时当作学习之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学习要精细。孔子为研究音乐,与鲁国乐师探讨,从内容的体现到形式的表达,无不细细推敲。得出了“始作翕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的认识。体会到了“《韶》尽美也,《武》尽美也,未尽善也”的区别。而我们的学习浅尝辄止,还没有参悟透彻,把握本质,便自认为学富五车了。

学习要诚问。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学在官府,流于民间的文化典籍少之又少,问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孔子于洛阳向老子问礼,入太庙,每事问,向七岁的项橐也不耻下问。诚问于师者,诚问于贤者。问则释疑,学必有成。

学习要温习。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学习的知识,会有恍然顿悟之感。既深化了新旧知的联系,又有新的`发现。这种心得,不是教师所能教的,多么微妙啊。“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我们的教学更有启示,若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参,没有思考内化而照本宣科,教学势必生硬僵化,味同嚼蜡。温还有反思之意,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的典范。反思学习,然后知困,反思教学,然后知不足,反思行为,然后知改进

学习要积累。孔子十五岁志于学,手不释卷,敏以忘食,终生不辍。正因为勤奋学习、厚积薄发,才能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独树一帜,开创儒家学派,成就为世界东方文明的先驱与代表。书能医愚,若我们能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学习,坚持积累与思考,借鉴前人的知识经验来改造自己,主动交流来分享彼此的思想,知微见著。定会蓦然回首,别有一番心得。那时,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智慧。

学习要践行。特别是道德的修养与学习更需要践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身为人师,更要时时刻刻行在学生前。我们教师先做,让学生跟着做。教孩子认真读书,我们必先博览群书,要孩子不浮躁,我们必先脚踏实地……。行是榜样,身教重于言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篇2

本次为“少壮派”教授课程的拉丁舞知名教师VictorNikovsky和标准舞讲师Alexey Galchun同时也是“经验派”的技术课程主要教师。Victor已是第二次在全国教师裁判培训班讲课了,久日不见,依然活力四射。Victor在斗牛舞和牛仔舞上花了大部分时间,他在套路中细致地分析了舞伴合作等技术问题,许多学员表示,“非常实用,回到舞蹈教室就可以用来教给学生。”

Alexey由浅及深地讲解了2013年WDSF最新的裁判系统,并涉及到标准舞每支舞的运用。与之前的裁判系统相比,裁判标准由原来的5个组成部分调整为4个部分。该系统适用于半决赛和决赛,并且所有的裁判都有分工,他们分为4组,分别只为选手的一个项目打分。

今年理论课应国内体育舞蹈从业者的需求推出了一堂精彩的音乐课。主讲老师,同时也是音乐创作者曾建雄从西方音乐史切入,介绍了不同时代和不同流派的音乐,以及在体育舞蹈音乐中挖掘到的问题。

“教”而不倦,“学”而不厌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与学 关系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2-01

一、“教必有趣,以趣促学”

中国古语有云:“教必有趣,以趣促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强调“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兴趣是动力的不竭源泉,当学生对某一事物萌生兴趣,他会主动积极地采取学习和求索的行动,进行活跃的思维活动,相应的也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不衰的动力,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开始。结合自身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爱上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善于捕捉、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数学的“真善美”,让学生亲近数学。

其次,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数学实验。将数学中的知识由抽象转为形象、直观和具体。教师就一个数学知识点设计一个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和探索者的身份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分析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另外,通过实验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化,掌握更牢固。

第三,鼓励学生“知难而上”,攻克数学学习中的“难关”。每个人都有征服的欲望,都希望尝到“伐薪取道”的成功快乐,小学生也是如此。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攻克数学学习中的“难关”,让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快乐和愉悦。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喜悦,乐在其中,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热爱数学的学习。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下人们也强调“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该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了学习中方法的重要性。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开启自己知识的宝库,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正确处理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就不能仅限于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会学”,学以致用。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主要从 “讨论”、“思考”这两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首先,鼓励学生“讨论”,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活泼好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疑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学习中的疑问,就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讨论,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也会越论越清。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和不足,教师要耐心、悉心地引导、启发,帮助学生逐步获得正确的结论。

其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考在学习中更为重要,它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培养学生进行“思考”和发散性的思维,养成反思的习惯,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将已经学的知识巩固很深化,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活学活用。

三、知识面前“师”“生”平等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只是分工不同,在教学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师生在尊严、地位、人格等方面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引导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行为的先导。所以,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处境,消除师生的心理隔膜。同时要理解学生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小学生呢。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也要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知识的传授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再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只有师生之间彼此信任,学生才会向教师吐露自己的心声,与教师交流学习中的困难,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信任也代表着对学生的鼓励和激励,当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攻克难关,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中的本质关系,教学时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牢固树立“较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突破创新,建立新型的“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周晓红.学校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2]赵鹏程.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3]小学数学[Z].湖北大学、湖北省数学学会主办,2004:7

诲人不倦造句 篇4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此刻,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陈教师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敬佩。

6、关于孔于诲人不倦的精神,就(论语上方的记载来看,也是能够想象得到的。

7、他们都有良知而诲人不倦的,历为他们都尊重他们的工作。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用什么字来形容我呢,我想最为贴切的也就是那四个字“诲人不倦”。

10、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11、我明白很多诲人不倦的球迷已经开始准备告诉我,我如此没有格调的表现作为球迷并不称职。

12、他们都有良知而诲人不倦的,历为他们都尊重他们的工作。

13、艾奇逊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讳地说出了全篇的真理。

14、他们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深受感动。

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

16、寻求个人成长同时也诲人不倦。

17、他们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深受感动。

18、对自我,“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19、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20、寻求个人成长同时也诲人不倦。

21、兼父亲和教师,家父向来诲人不倦,无论是在语文或为人处世方面。

22、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教师,诲人不倦,兢兢业业。

23、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24、对难教的学生你必须坚持诲人不倦的精神。

25、是的,他们的献身与诲人不倦的精神,清楚的体现了为人师表的最高梦想。

26、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教师,诲人不倦,兢兢业业。

27、太教师一生诲人不倦,虽然两袖清风,却怡然自得,悠游书海。

28、相反,你们诲人不倦问的却是:为什么我们之中这么少人将去华我街?

29、我从我受人尊敬的教师身上明白了什么叫做诲人不倦。

30、张教师在学校诲人不倦,受到了所有师生的好评。

31、真的好开心啊,我是看到冤家就会诲人不倦说到我的减肥阅历。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3、李教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3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真抓实干。

35、经典学校在智慧和美德方面诲人不倦。

36、他们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深受感动。

37、经分析探讨各章节后发现,《易经》蒙卦和《论语》中孔子的古典教育观,如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贵乎专心同侪学习自我反省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从运动中培养德行等教育思想,均适用于现今体育教学。

38、真的好开心啊,我是看到冤家就会诲人不倦说到我的减肥阅历。

39、身兼父亲和教师,家父向来诲人不倦,无论是在语文或为人处世方面。

40、王教师诲人不倦的教学热诚,让学生们都刻骨铭心,毕生难忘。

41、是的,这些教师都能以言教身教,去?陶学生的人格,他们的献身与诲人不倦的精神,体现了为人师表的最高梦想。

42、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

诲人不倦的意思是什么 篇5

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英文解释

be tireless in teaching others;be never tired of teaching others;indefatigable in teaching men;never feel tired of giving instructions ;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例

他一生勤勤恳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李老师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艾奇逊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的真理。”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二六回:“幸亏那瞿先生诲人不倦……详详细细地演说了半天。”

典故

被爱的人不流泪,幸福的人不晚睡 篇6

有时候疏远不是讨厌,而是太喜欢又很无奈。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莫言《檀香刑》

年纪越大,越会发现社交的种种不堪,所以,踏实地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认真发展一个独处的爱好,永远都不会出错。

两个人几乎什么都不说,只是在一个房间默默相对,各做各的事,就很舒服,很惬意。单纯的、令人愉悦的关系。——李银河

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千与千寻》

诲人不倦 薪火相传 篇7

蒋绍愚,男,籍贯浙江富阳,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

吴世英(下称吴):您是哪一年进入北大学习,哪一年毕业的?大学教育对您后来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蒋绍愚(下称蒋):我1957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62年毕业。在校学习期间,我们的课程大部分是北大中文系的名师教的。如古代汉语是王力先生教的,现代汉语是朱德熙先生教的,语言学理论课是高名凯先生教的,方言是袁家骅先生教的,古代文学是林庚先生教的,现代文学是王瑶先生教的。这些先生个性不同,讲课的风格不同,但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们讲课博大精深的内容,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在将近50年之后,我还能清楚地回想起他们讲课时的神情风采。尽管这五年中政治运动不断,我们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但还是打下了相当坚实的专业基础,这是使我终身受益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教授都是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研究,而且在自己的领域里很有影响的学者。所以他们不光教我们一些基础知识,而且引导我们去思考问题。这样的一种方式对我后来的整个教学和研究工作都有很大影响,这更是使我终身受益的。

吴: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以后,您是怎么样开展教学工作的?在当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学校有没有给您什么帮助?

蒋:1962年我毕业留校,立即就走上了讲台。我教的第一门课是写作课,是给历史系三年级学生上的,班上有很多同学年龄比我还大。第二年,古代汉语组缺人,就把我调去了,从此我开始教古代汉语。我学习教古代汉语,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方面,我去听那些比我资历深的老师的课,看看他们怎么上的。这与做学生时候的听课,角度就不一样了。这是我学习提高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上课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年长的老师来听,对讲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就提出改进意见。我觉得,教研室同事互相听课对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吴:据说20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北大教务部有一个老教授教学督导组,让老教授去听一些课程。课后还了解学生的反映。然后综合起来向讲课教师提出意见,和讲课教师一起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这种做法吗?

蒋:我知道。好像原来数学系的李志忠老师就是这个督导组的。我有一次给理科学生上“大学语文”的时候,突然李老师进来了,他说:“我就是要趁你不知道的时候来听听,看效果怎么样。”

吴:您觉得这种做法效果如何?和您刚才讲的上世纪60年代初教研室成员的相互听课相比,您觉得有什么不同?

蒋:李老师是教数学的,他从宏观的方面、从教学法的角度对我的课提出一些意见,我认为对我是有启发的。但如果是同一个教研室的相互听课,那么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对年轻老师的帮助可能会更多一点。

吴:现在课堂教学比较流行的是追求趣味性,要把课堂搞得很风趣。但是古代汉语、汉语史是比较严肃的学科,课堂上很难搞得很风趣。您是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的?

蒋:我认为课堂教学一定要使学生感兴趣。如果一门课让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只是由于课堂纪律的约束才不得不坐在教室里,那只能说是教学的失败。但“兴趣”不等于“风趣”。“风趣”不是教学的根本。有的课程,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和讲授深度的前提下,经常有一些风趣的言谈,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员的风格不同,并不是每一门课程都必须讲得很风趣。如果一味追求风趣而不在课程的质量、深度上下功夫,那就是舍本逐末,甚至会成为哗众取宠。“兴趣”就不同了,它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必由之路。一门有质量、有深度,特别是有新意的课程,只要讲授得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兴趣。“兴趣”并不是只能由文学的形象性带来的,任何一门深奥的、抽象的科学,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带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都能从中感到一种乐趣。这是一种探求的乐趣,发现的乐趣,是每一个曾经从事过创造性的研究的人都会感到的乐趣。和听了几句诙谐的谈吐以后的哈哈一笑相比,这种乐趣更为深层,更为久远。在这方面,我觉得朱德熙先生的讲课是我们的典范。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老校友的一次聚会上,有人总结出中文系老师讲课有三派:“考据派”、“意兴派”和“逻辑派”。“考据派”着重讲一字一句的推敲或者一首诗的来龙去脉,材料非常扎实,态度非常严谨。听了以后,不但知道了很多以前都不知道的东西,而且学到了严肃的治学方法。“意兴派”主要是一些以文学鉴赏见长的老师,把作品的意境、韵味分析得十分透辟,而且讲课时神采飞扬,带领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到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听一堂课就是受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毫无疑问,这两种讲课,学生都非常有兴趣。“逻辑派”主要就是指朱德熙先生。他讲的是现代汉语语法。在很多人看来,语法是枯燥无味的,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也有很多人钟情于文学,对语言学不感兴趣。但是,听朱德熙先生讲语法,却没有一个人说不感兴趣。这决不是夸张,你可以向听过朱先生的课的任何一个学生作调查,准保回答都是一样的。朱先生讲课从不离题,都是讲他的语法分析,也从来没有讲过什么诙谐幽默的话,而是讲这个词组、这个句子该怎样分析。那么他讲课吸引人的奥秘何在呢?就在于他对问题思考得十分深入,十分缜密,往往有一些深层次的探讨,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且,在课堂上,他从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入手,提出一些让人思考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随着他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往深走,最终得出让人信服的答案。课堂上从没有哄堂大笑的那种气氛,但大家的思想都在跟着老师走,从问题到探索,到分析,到解决,最后获得的是一种“原来如此”的愉悦。一堂课五十分钟的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吴:您是不是说,朱德熙先生的教学艺术十分高超?

蒋:朱先生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思路引着跟自己走,这确实是很高明的教学艺术。有的老师一肚子学问,但在课堂上表达不出来,学生昕他讲课远不如看他的文章来得明白,这样的教学不能说是成功的。但朱先生讲课吸引人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口才好,首先是因为他有深入的研究。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他怎么可能在人们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问题?怎么能对问题分析得那样深入?怎么能提出富有新意的答案?大学的教学,首先是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传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教员自己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仅仅是介绍一般的研究概况和转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课不能说是高水平的,也不会吸引学生。所以,朱先生讲课的成功,不仅是由于有讲课的艺术,而

首先是有科研的艺术。一个好的大学教员,应当是科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朱德熙先生确实是我们的楷模。

吴:在您将近五十年的教学过程当中,您有哪些体会是最深的?

蒋:在评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时候,上面要求写一份教学体会,其中要求写几句自己体会最深的话。我写了《论语》中“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两句话。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这两条是必须具备的。

第一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学术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一个教师,自己必须要有知识更新,任何时候都要努力站在这个学科的前沿。这就是“学而不厌”。只有这样,你讲出来的东西对学生才会有吸引力。如果没有“学而不厌”的精神,自己没有知识更新,教了几年书就觉得差不多了,可以吃老本了,于是五年前教的是这些东西,五年后教的还是这些东西,十年后教的也是这些东西,那学生肯定是厌烦透顶了。所以,“学而不厌”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前提。

同时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一般来说,在北大这样的大学里,教师对科研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作为教师来说,光是自己研究还不够,还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有的教师对自己的科研抓得很紧,但对教学就不大愿意花力气,认为教学是一种“付出”,对自己没有好处,能应付过去就可以了。这就缺乏“诲人不倦”的精神。我觉得,“诲人不倦”不光是对学生负责的问题,还应该把它放到知识传承的高度来看。知识不是哪一代的人能够穷尽的,它总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持续不断的探求,才能够不断发展而愈来愈接近真理。既然如此,那么,作为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来说,自己努力在科研中取得成果固然重要,为学术发展培养下一代人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做老师的,要有这种使命感:我这一代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要让下一代来做。中国有句古话叫“薪火相传”,在一根木柴上点火,这根木柴总是要烧尽的:但是,如果火能再烧到下一根木柴上去,而且,一根一根地传下去,火就能永远不灭。要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看待自己的教育工作,就会觉得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要,这样才会有“诲人不倦”的精神。从这个高度来看问题,我们就会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这两者结合起来。同时具备“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是做好一个教师的基本条件。

吴:您指导的博士生论文,获得过全国的优秀博士论文奖。那么,您在指导博士生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

蒋:博士阶段的学习,学位论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不能说一个博士生进来以后,写出一篇博士论文,他的学习就算完成了。有的博士生把写博士论文作为自己学习的唯一目标,一入学老师就给他指定题目,指导他用全部时间来做这个题目,到毕业的时候,论文做得很漂亮,就交了差。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培养办法。因为,第一,三四年的时间只写一篇论文,这太窄了。第二,这完全是老师把着他的手在做。至于学生自己独创能力的培养,就挺欠缺的。我认为,整个博士生阶段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打下比较宽厚的基础,二是要具备自己独立钻研的能力。因此,博士生第一年就是要鼓励他多方面地获取知识,基础要宽一点,像我们搞汉语史的,不光是要学汉语史,现代汉语也要学,一些国外的语言理论也要学。总之,要有很宽的基础。同时,平时也好,写论文也好,都要注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博士论文的题目应该由博士生自己选,选题目的过程就是他独立研究的过程。他可以把题目选了以后来跟我讨论。如果我认为这个题不好做,我会建议他换一个,至于换什么,还是他自己去找。在他自己独立考虑以后,我可以给他提供参考意见。题目选定以后,还是需要他自己独立去研究,方向性的东西我可以给他指一指。比如,你做这个题目,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碰的,必须要解决的;或者在材料方面,你已经看到哪些材料,还有哪些关键的材料没有看到;哪些比较关键的观点你没有注意到,这些我会指给他。论文初稿出来后,我会仔细地看,给他提出详细的意见。但是整个过程都要他自己独立思考,不能由老师代替。

吴: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做学问的方法。

蒋:对。即使有些知识观点跟我不一致,我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看法,只要你言之成理就可以,不一定跟老师意见一致。而且往往跟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倒可能是有新意。一句话,对博士生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他创新的能力。离开这一点,即使一篇博士文章写得很漂亮,得到了这个奖那个奖,但是他的创造能力如果不强的话,那他毕业以后也不会有多大发展。

吴:您主持过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几个教育部的重大项目,您让博士生也参与这些课题吗?您认为参加这样的科研项目对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有什么作用?

蒋:如果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一致或比较接近,我会让他们参加。但不是把他们当成劳动力来使用。而是通过这个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做课题的过程当中,去独立思考,摸索做学问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多一个实践的机会。

吴:您觉得,老师的研究成果对教学有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

蒋: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一个不做科研的老师绝对不会是个好的老师,因为他的知识永远停留在老水平上,他不可能有前沿性的东西。但是,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一个做科研的老师,在教学上。也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在科研上要求创新,而在教学上就图省事,每年都重复老一套。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放到教学中去。我是努力朝这个方向做的。我从1986年开近代汉语研究这门课,到现在整整20年了。我还写了一本《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如果照本宣科的话,20年下来,我还用备什么课?直接上去讲就行了。但是一直到最近我讲这门课时,差不多每讲一次课,我还要花一天多时间备课。为什么呢?因为我要重新考虑教学内容,要把一些新的东西,包括别人的观点以及我自己最近的意见放进去。我每次都给学生发新讲义,每一届的讲义都会和上一届的讲义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即使有学生原先已经听过了这门课,如果他再来昕一遍,他还是会有收获的。认真做科研和教学的人,就是要不断把自己的、同行的新研究成果带到课堂里面教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在科研中的具体思考过程教给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不仅仅是研究的结论,而且是研究的方法。老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告诉学生,学生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去掌握研究方法。当然,这不是要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老师在讲课时会说出自己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见解,同时也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里所说的“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也包括老师的观点。我经常鼓励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补充、疑问甚至反驳,只要他说得有道理,我都会在课堂上加以肯定,并且说明放弃我自己的观点。这一方面是做研究的人应该唯真理是从,另

一方面也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的基本素质,当然,思考也要有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途径,这正是学生最需要学习的东西。我曾经在台湾大学讲了一次近代汉语课,那边有一个副教授,自己也做近代汉语研究,听了我一学期的课以后,这位副教授跟我说:“我听你这学期的课,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些结论和观点,而是你的眼光,是你做学问的方法,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搞科研的人,要教给学生的不是结论,而是得到结论的途径,得到结论的眼光。

吴:您先后去过国外的许多大学,像荷兰的莱顿大学、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等。在您去过的这些学校里,他们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样的?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蒋: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得很好。因为到国外去以后,我主要是讲自己的课,别的教师的课我几乎没去听过。所以说,别的教授是怎么教的,这个我还真说不上来。但是有一点,从跟学生的接触当中,我可以体会到一些国外跟国内的不同。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刚出去的时候,觉得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外国大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经常老师讲到一半就会提问,而且不满足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往往要问你多个“为什么”。而中国上课基本上就是一言堂,两个钟头的课,老师从头讲到尾,讲完了以后就下课了,学生很少提问。我觉得国外的这种课堂气氛非常好。也就是说,这种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满足于具体的结论,他总是要追问个“为什么”,知道了“为什么”以后,他就可以进一步去思考,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回国以后,我也努力这么做,讲课的时候,不光是讲结论,而是讲一个思考的过程,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的个性也应该充分考虑。国外大学生的个性差别比较明显。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我1989年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古代汉语。当时学生不多,就五、六个人,有美国人、美籍华裔,还有日本人。一次,讲到《史记·项羽本纪》的时候,我用了一些别的材料来说明后代对项羽这个人有不同的评价。唐朝的杜牧写过一首诗,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的李清照也有一首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说,这两种看法你们觉得哪种对?几个美国学生说,各有各的道理,项羽回到江东卷土重来也对;不回江东,自杀也对。可见,他们看到了事情的多元性。而那个日本学生说了:“照我们日本人的看法,绝对是按李清照的诗,失败以后,就自杀,绝对不会再忍辱负重,卷土重来。”这件事我印象很深,过了那么多年了,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这说明,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情的理解角度就大不一样。中国学生大的文化背景虽然一样,但是他们有各自的家庭,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并不相同,这在教学中也是应该充分考虑的。如果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就能够使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启发性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力,应该注意到学生不同的个性。虽然课堂里面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水平来讲,但是如果课下有辅导,有学生提问的话。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和多种需求,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启发。

吴:北大的汉语语言学研究经过好几代老师的努力才达到现在这个程度。想要保持目前国内领先的地位,还要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您觉得在教学和学科建设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蒋: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了。因为这也是一个关于世代传承的问题。

吴:对,就是刚才您说的“薪火相传”。

蒋:像王力等老一辈学者,现在我们是不敢望其项背的。不过,对下一代从总体上我是有信心的,因为他们受教育的环境比我们好。在80年代以前,我们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况。现在这一代,从念大学、念硕士,到念博士,都是处在开放的环境中,他们跟国际学术界各方面的信息接触得更多一点,因此,从这一点上讲,他们肯定会比我们强。

吴:您对北大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一些什么具体的建议?

蒋:对年轻教师的建议,还是刚才讲的两条。第一条,作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你必须搞科研,你自己不站在学术前沿,这个课是上不好的,这个课是没水平的。第二条,就是你必须真正把教学当成一回事。我也很体谅现在的年轻人,负担很重,压力很大,要评职称,发表文章,承担课题,这些都跟他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时间安排不过来,有些人往往就把教学排到最后一位,这样教学肯定做不好。我认为,教学是不可以敷衍的,不可以放松的。科研固然要做好,教学也要抓住不放,要做出出色的成绩。

吴:怎么样才能使某些青年教师不用敷衍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呢?有没有什么机制来保证?

蒋: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自觉性,就是对学生有没有责任心。进一步讲,就是你对整个学术发展,对“薪火相传”有没有高度的认识。如果有这个认识,你教学就不会掉以轻心,就不会采取敷衍态度。如果你没有这个认识,成天想到的是提职称,写文章,发表什么东西,那么即使学校有再多的规定,恐怕也是见效不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篇8

近义词

所嫁非人

反义词

路遇贵人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成语举例:王朔《过把瘾就死》:“也算是遇人不淑吧。”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坏老公

典故出处

《诗经・王风・中谷有》:“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涉淑矣。”

成语故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诗描写女人的艰难生活,谈到女人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很不容易,如果错嫁一个负心人,生活就会不幸福,直到最后被丈夫遗弃,她只有痛苦地叹息自己遇人不淑。

遇人不淑造句

1、小美遇人不淑,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2、所以与人合作或有任何事需要与人交往时,我们都必须下些功夫,去彻底地的了解这人的品性,才不会有遇人不淑的懊恼。

3、《诗经・王风・中谷有》:“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涉淑矣。”

4、合租可减轻房租负担,并相对安全,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首选。可是选择合租伙伴也要谨慎,如果遇人不淑那可就惨了。

5、年青女子温碧霞因遇人不淑而大了肚,后更被迫要当舞小姐。

6、追求浪漫的二女儿一再遇人不淑,百筱柔于是暗地里撮合她和香港首富的儿子。

7、我现在相信这是造成她遇人不淑的原因。

8、这个女子已经从遇人不淑的阴影中走出,积极寻找自己的第二春。

9、女人遇人不淑是场莫大的悲剧,遇人不淑偏偏又爱得深切,那就是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10、如果你遇人不淑,那么尽快离开,他们不值得你浪费时间。

11、为了避免将来遇人不淑,结婚前一定要慎选对象。

12、像她这么能干又体贴的女人,可惜遇人不淑,婚姻之路走得很辛苦。

[遇人不淑近义词-遇人不淑反义词及成语故事]

★ 遇人不淑近义词-遇人不淑反义词及成语故事

★ 因为造句

★ 于是造句

★ 虽然但是造句

★ 然而造句

★ 仍然造句

★ 可是造句

★ 渐渐造句

★ 羞愧造句

孜孜不倦红烛散文 篇9

一桶水11 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抒发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诠释了母亲对于自己心爱的孩子那份不变的牵挂与关爱,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诗篇佳作数不胜数,正是因为有了母亲,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的多姿多彩,在阳光雨露中,我们不断的成长,幸福着快乐着,在平凡的日子里,沐浴在母爱的晴空下,享受伟大之中所蕴涵的神奇力量,孜孜不倦红烛情,母亲用自己的光与热温暖着我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牐犖业哪盖资瞧椒驳模却也是伟大的,母亲是中国式的母亲,是中国式的媳妇,她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她深爱的每一颗心,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母亲没有读过很多的书,但却是知书达礼的人,母亲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没有豪言壮志,没有激情满怀,有的只是那一颗爱人的心,那永不曾改变的蕴涵了无尽期许的眼神……

牐犇盖椎氖植皇窍讼擞裰福但却是最美的。母亲的手做出了最美味可口的饭菜,因为这双手,祖母的心甜甜的,因为她吃出了女儿的味道;因为这双手,父亲的心灌满了蜜,因为他品味到浪漫的滋味;因为这双手,我们姊妹的心是自豪的,因为风雨无阻的甘泉浇开了智慧之花。母亲的指尖不是轻柔的,却是温暖的,她为祖母洗脚的水还留有“女儿香”,她为父亲熨洗的衣衫还保存着爱的气息,而在我们姊妹身上还清晰的印着成长的.足迹。

牐犇盖资巧活的强者,在父亲不在身边的日子,她把那份相思情化做红烛泪,燃烧了自己,温暖着别人。祖母是父亲的母亲,更是母亲的母亲,二十年如一日,这个做“女儿”的把自己的“母亲”照顾的无微不至,当儿子不能再为母亲温床捶背的时候,还有女儿,二十几年的母亲就是永远的母亲了,为了这个家还是充满欢声笑语,还是处处留有爱的印记,母亲也只能悄悄的收藏那份悲切,让一双“儿女”的孝心合二为一,让祖母还在幸福的氛围中度过晚年,再多的苦也不说苦,再多的累也不觉累,只为父亲的孝心能直到永远,只为这两个小孩能够成才,只为祖母心中充满幸福的一句话:“艳儿,妈的好媳妇,妈的好闺女……”

毁人不倦的老板 篇10

赶鸭子上架的赵王

一说到赵括,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纸上谈兵”的典型,一个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年的败军之将。但这也许并不公平,因为他只是个受害者。

其实,早在长平之战前,赵括就已经是赵国的名将,并非是临时拉来凑数的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他是赵国著名战将赵奢之子,很早就跟随其父亲南征北战。《史记》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连一生征战无数的父亲赵奢都无法将他驳倒,可见赵括至少是一个军事理论高手。

公元前280年,赵军攻打齐国的麦丘,久攻不下。赵惠文王十分生气,命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赵括劝父亲不要急于攻城,而是每天很客气地给齐军俘虏送饭,接着把他们全放了,还发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人吃,于是城里的百姓都想出城投降。齐军守将把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皆有怨言。而赵军并不攻城,只是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过了几天,麦丘的百姓就杀掉守城的齐将投降了。

公元前270年,秦国借道韩国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赵王派赵奢去救援。赵奢问计赵括,赵括说,韩国担心被秦军顺手牵羊,而秦军深入韩境必定也会提防韩国反悔。可以一面派人乔装成秦军攻击韩军,再乔装成韩军攻击秦军;一面派人到阏与安定军心,让他们配合离间计,声言要与韩军夹击秦军。秦韩两军本来就毫无信任可言,经赵军的暗中挑拔,果然渐起摩擦。之后,赵括又骗秦国间谍说赵军意在守卫邯郸,无意救阏与。结果秦将刚把防备赵国援军的部队撤下来,赵括就攻下了制高点,居高临下猛攻秦军,同时赵奢率主力从后掩杀,阏与守军出城攻击。秦军大败,名将胡阳战死。

可见,赵括一直是其父赵奢的良谋高参,可以说是战功赫赫,绝非无能之辈。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参,并不意味着就能胜任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决战的指挥官职务。赵括之所以最终兵败长平,作为秦赵决战最高决策者的赵王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

赵王一开始就战和不定,左右摇摆。长平之战伊始,在廉颇初战失利的情况下,赵王竟想向秦求和,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场决战的必然性和持久性,结果不但求和不成,反而丧失了来自东方其他国家的支援。在求和不成、仓促应战的情况下,对秦强赵弱态势认识不足的赵王妄自尊大地感情用事,不断地责怪廉颇的保守,催促赵军向秦军发动正面打击,最终用赵括换下了廉颇。

可以说,换上主战派的赵括,以及赵括后来的鲁莽轻敌、急躁冒进,都与赵王的支持密不可分,赵括只不过是被推到前台来践行赵王军事主张的木偶罢了。导致长平之战悲剧的不是赵括,而是赶鸭子上架的赵王。

毛遂自刎为哪般

毛遂自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知道毛遂自刎的或许并不多。

公元前257年,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相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他的门客毛遂自我举荐要求随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没能说动楚王。毛遂此时此刻挺身而出陈述利害,通过杰出的谈判能力和非凡的外交智慧,最终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战略,挽救了国家的命运。毛遂因此得到了赵国相国平原君的赏识,由一个普通门客被提拔为客卿。

然而,就在毛遂自荐立功的第二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赵国危在旦夕。平原君派毛遂迎战。他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一个能言善辩、谈判能力卓越的外交人才,并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更不是一个领兵作战的将才,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存,一向争强好胜的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

同一个毛遂,在两年时间内,先大胜扬名,后大败亡命。先自荐,后自刎。这并非因为毛遂本身的情况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平原君前一次用毛遂善于外交之长,后一次用毛遂不能统兵之短,用人失误再次导致了一场悲剧。

拔苗助长的诸葛亮

马谡在诸葛亮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北伐中,因错失街亭而被诸葛亮挥泪斩杀,不过这泪中不只是惜才之痛,更多的其实是愧疚之情。

史书记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是个难得的参谋人才,在当时蜀汉政权的同僚中出类拔萃。诸葛亮平定南蛮时,他就提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的建议,被诸葛亮采纳后,才演绎了著名的“七擒七纵”,最终保证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为诸葛亮的北伐创造了条件。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诸葛亮就采纳了马谡的计谋,成功地离间了魏国曹爽和司马懿的关系,将司马懿踢出了抵抗蜀国北伐队列,这才使诸葛亮能够败夏侯,收姜维,破羌兵,灭王朗,连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让曹魏举国震惊。马谡的才华和成绩使得诸葛亮对他格外敬重,行军打仗时二人常常促膝而谈,彻夜谋划。

然而,一个运筹帷幄的参谋很可能并非一个善于征战的将军,更何况从当时交战的全局来看,街亭的失守在所难免。当时蜀军先头部队总共有不到5万人,而魏军有20多万,由复出的司马懿父子率领,旗下有张郃、孙礼等猛将,两路对街亭形成了夹击。而此时诸葛亮的十余万大军还远在祁山。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形下,胜败未战已定。马谡即使排兵布阵应对得法,最后也难保街亭不失,最多只是拖延街亭失守的时间罢了。诸葛亮把一个没有单独领兵经验的参谋型人才派到一线,去指挥一场实力悬殊的重大战役,却希望他能够力挽危局,这本身就是严重的用人失误。

马谡作为参谋人才,辅佐主将无疑是合格的,担当一军统帅就力有不逮了。更不幸的是,他又偏偏遇上了像张郃这样的名将!于是一战下来,马谡损兵折将,丢失战略要地街亭,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最终失败。

中秋月圆人不圆 篇11

“又是中秋了,今天的月亮特别圆哦,很漂亮吧!”妈妈微笑着说,还端来了月饼。

我一边细细品味着月饼,一边回应妈妈:“是啊,难得看一回圆月,妈妈,您说爸爸是不是也在看月亮啊!”我突然想起了在外工作的爸爸。

“当然了,只可惜他不能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唉!”妈妈叹着气,回到客厅。

我最后再望了一下月亮,也离开了阳台。

然后,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中秋之夜”。再然后我突然想起给爸爸打电话:“老爸,今天是中秋节,祝您节日快乐哦!但可惜的是,咱们不能一起过中秋”

电话那头的老爸说:“女儿,你也要快乐哦。”

“嗯,爸,您在看月亮吗?我们一起看月亮吧!”我再次走向阳台。

“好啊,一起看!”我听见了爸爸的笑声。

简单的人不平庸 篇12

简单+黑色,这就是我衣橱里的主旋律。回想起来,即便是在白衣飘飘的年代,我穿的也多是黑衣。不过,少年时处在录像厅时代,穿黑衣是和香港电影中那些老大们学的。除却这个原因,喜欢黑衣大概也是很多年的一种本能审美,因为黑衣可以很好地掩藏自己,尤其在黑夜的时候,晃荡在大街上,可以真正和世界融合在一起。

追求穿衣的简单,是专属于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时尚杂志上有关男人穿衣的介绍五花八门,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穿得像个男人。男人无需在穿衣上多花什么心思,想省事的话,几条牛仔裤,一打衬衣,几件外套,就足够随时出门了。不过,目前服装之于男人的标签作用还是明显的,“人靠衣服马靠鞍”的道理仍然没有过时,什么时候我们身边的人都学会不以貌取人了,那么男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简单衣着的愉悦。

穿简单的衣服简单,拥有简单的心灵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男人都是孩子,那是女人说出的无奈之语,也是部分男人美化自己的语言,男人怎么可能都是孩子?他们都是权势崇拜者,都是狩猎者,都是弱肉强食的战场上的士兵,历史上的枭雄、大阴谋家、战争贩子,几乎全是男人,他们的内心全部拥有一套复杂的机构,这个机构运转精密,一不小心就会令人上套。暂且不论好坏,他们都是成功者,但他们却很难拥有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没有简单的心灵。

换而言之,那些能快乐地活着的男人,都因为有简单的心灵。想拥有简单的心灵,就要不世故,不精于算计,不计较得失„„这么说貌似简单,其实想验证一个男人的心灵是否简单,几乎等于在验证他所具备的所有美德加在一起能不能达到“简单”的标准。简单不是无知,而是经历复杂又跳离复杂之后的超脱。简单是原谅,是大爱,是悲悯,是大智慧而不是弱智。

追求简单活着的男人有很多。比如那些安心上班、准时下班的男人,顶着收入不高的压力,承受着“不思进取”这样的负面评价带来的打击,在大家争先恐后去创业的时候躲在一旁,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不想去和各种人打交道,懒得一分一毛地去算账,就愿意出一份力赚一份辛苦钱,不能成为暴发户也不至于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男人,其实挺好的,想不通为什么他们的女人总是唠叨着逼迫他们去赚更多的钱,一个男人只要不懒惰就算合格了,至于努力到什么地步,这取决于他们内心驱动力的大小,失去一个有钱男人换回一个“生活家”,对于女人和家庭而言,其实挺划算的。

有些男人比上面说过的那种家常男人活得更简单,他们简单到连家庭都不愿意组建,过着天马行空的日子,今天在巴黎喝咖啡,明天就出入伦敦的地铁里,他们的爱人是手中的相机,他们的居所是一家家旅馆。这种男人是很多男人羡慕的对象,没有家庭琐事的烦恼,没有妻子、儿女的牵绊,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老无所依的时候找个安静的地方,等待生命终结。但羡慕归羡慕,想要模仿时才发现要付出巨大的勇气,有了勇气也不代表就能复制成功,这种生活貌似简单,其实需要很强的行动力和物质基础来支撑。

简单并不意味着平庸。事实上很多事业有成者也拥有简单的心灵。在事业追求上,他们只认一个简单的真理:确定了方向和目标,那就勇往直前地行进,不管行进过程中遇到什么麻烦和问题,都不能让他们有所停留,相反那些心思复杂的人,才会瞻前顾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的人天性简单,有的人回归简单,前者是天赐,后者则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选择。常聚的朋友们在一起时,好几次表达这样的愿望:等老时,愿我们都是快乐的老头儿,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喝喝酒打打麻将总是可以的吧。)

简单的人不平庸,无论男女,我觉得都适用,学做简单的人,这是一种境界。

常听老者说,人要简简单单的活着,便是一种快乐,然而要做到真正的简单却并不简单。就像上文中所说,简单并不是真的简单,而是复杂过后,一种超越和至上的人生境界,它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的积累和沉淀,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无法领悟,它需要心灵的不断修养与浓厚的内涵,境界是悟出来的,就像得道之人,醒悟是成就他们不平凡的重要途径。有些人的简单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一个良好的家教和楷模是人生刚刚开启的桥梁,很多事情和心灵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都是在循序渐进中产生。

《系辞上》认为乾卦通过变化来显示智慧,坤卦通过简单来显示能力。把握变化和简单,就把握了天地万物之道。所以“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古人以此研究天地、万物、社会、生命和健康。辨证的世界让我们对每件事的拿捏都要恰到好处,简单有时就是容易,简单有时却恰恰是不容易。

简单不是凡夫俗子可以融入和达到的境界,在这个欲望都市里,没有真正几个人能够做到简简单单,心灵的顿悟和超脱可以说是经历赋予我们的一种变相的财富,它不是每个人都有所向往的,它是少数人的追求。

不要以为外表光鲜,华丽的人就是很有品位,不要以为鹤立鸡群者往往是不平凡的,越是讲究外层的感染力,越会忽视内心的温存。我一直都相信面由心生,气质是由内而外的,内心的修为与外界本身有时候息息相关,缄默不语有时胜过滔滔不绝,低调平凡却并非平庸之人,真正能够懂得简单真理的人,必定是灵魂的高尚者,心灵的阔达者,思想的沉厚者,是能够品味一杯淡茗,拂一抹清风,在精神上从容不迫,机智沉稳的人,能够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豪情,能够感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倜傥。

至此,我忽然想起一首诗,形容这种境界恰恰好:

“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

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

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做人,不做平庸的人,做人,要做简单的人,做思想上的佼佼者,追求更高的层面,不做心灵的庸庸之辈,不做生活的泛泛之人。

致力于精神层面的开拓,远比外在的娇艳深厚而实在的多。简单的人不平庸,平庸的人更与平庸。

昆虫胰岛素:“毁”人不倦 篇13

一位门姓中年男子,随机血糖27.0mmol/L,目前在吃一种叫昆虫胰岛素的“药”,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虽然医院里卖的胰岛素能治糖尿病,但那个得打针,麻烦,现在这种昆虫胰岛素口服就可以了。这药还不便宜呢,五六十块钱一盒,搞活动时便宜点。”可待他拿来药盒,记者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药品,是一种食品。

其实,早在2009年,国家卫生监管部门就已经查处了违法保健品“昆虫胰岛素”。在举报药品查处过程中,经检验,批准文号为豫卫食字(2008)第0060号的昆虫胰岛素,纯属激素类药物勾兑,被鉴定为假冒品。可到了2012年6月,记者走进农村时,发现它依然在荼毒百姓,真可谓“毁”人不倦。

保健食品也有冒牌

经查阅《食品安全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得知:现行保健食品所使用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号”打头的编号,可以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www.sda.gov.cn,点击数据查询,选择保健食品那一项)查询,查到者为真,查不到者为假。

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混淆视听,欺骗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故意在宣称具有某种特殊保健功能的食品上(如昆虫胰岛素)使用“豫卫食字(2008)第0060号”。这种编号最多表明该产品是“普通食品”,而非保健食品,而且这种编号很难通过互联网查询其真伪。

消费者遇到类似批准文号的食品,可以向药品批准文号所标地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或电话查询真伪。

批准文号中带有“食”字者,说明它是食品,不是药品。带有“国药准字”号者,说明是药品,有治疗作用。

保健食品不同于药品

保健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正规的保健食品的产品及说明书应当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产品注册证有效期为5年。

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保健食品,但是不能靠它来治病。

买药要按医嘱,自行购药不可取

记者发现,服用非正规药物的患者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购买:自行去药店购药,经店员推荐后购买;见其他病友服用,自行去购买;收音机或电视广播后,电话订购。

可见,老百姓期待把糖尿病治好,才会偏听偏信。而糖尿病是一种可以被控制,但不能被根治的疾病。按照正规医院医生的医嘱购药、服药不会错;如果按照以上三种方式的话,很可能是花钱不但治不了病,还会激怒糖尿病并发症。

月圆人不圆作文 篇14

我晚上回家时已经过了七点半了。家人都不在,我一个人在楼上阳台转来转去,万分寂寞。

这时,同学邀请我和她一起赏月。我高呼:“欢喜之至啊!”我们一起来到楼顶。

这时的月亮正圆,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楼顶上、街道上,仿佛给小城罩上一缕缕游动不定的轻纱。四周静悄悄的,连同伴的呼吸也感觉得到,一切都是那样亲切。

月亮周围慢慢聚集了一片深色的云,像海浪一样,一层推着一层,像泛着淡蓝色的波纹。

月渐渐被黑云罩住,天也沉甸甸的,像要下雨了,天空还是那样恬静,月亮已经只露出一点点玉白色的光,那神色,好像一个多情的少女,不忍心看着这似乎残缺点什么的大地。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妈妈。妈妈呀妈妈!远方的你是否也正对着月亮思念女儿。有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带着节日的喜庆却又出奇安静的夜色中,又怎能让我想不到您呢?

人不成熟的四大特征 篇15

一定要懂得付出

第一个特征:立即要回报

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收获。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刚刚付出一点点,马上就要得到回报。就像做生意,开始没有什么成绩,就想着要放弃,有的人一个月放弃,有的人三个月放弃,有的人半年放弃,有的人一年放弃……这是一种典型失败者的习惯。所以要有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眼光是用来看未来的!

对在生活中有放弃习惯的人,有一句话一定要送给你:“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穷人有两种非常典型的心态:一是永远对机会说“不”;二是总想“一夜暴富”。

我们一定要懂得付出,因为我们是为了追求我们的梦想而付出的,人就是为了希望和梦想活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话,那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就像一个算命算得非常准的算命先生,把你的一生都告诉你了,包括你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有孩子,40岁如何,50岁如何,以后你的孩子怎么样,什么时候过世,

你再来生活,还有意义吗?是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人类是为了希望和梦想而活着的。所以,在生活中你想获得什么,你就得先付出什么。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你在这个项目中的付出,将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就像一粒种子,你把它种下去以后,然后浇水,施肥,锄草,杀虫。最后你收获的是不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

一定要懂得付出,不要那么急功近利,马上想得到回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轻轻松松是不可能成功的。

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人不成熟的第二个特征:不自律

不自律的主要表现在哪里呢?不愿改变自己。

你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你要改变你的坏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于思考方式的不同。一件事情的发生,你去问成功者和失败者,他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违背的。我们今天的不成功是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不成功。一个好的公式是:当你种植一个思考的种子,你就会有行动的收获,当你把行动种植下去,你会有习惯的收获,当你再把习惯种植下去,你就会有个性的收获,当你再把个性种植下去,他就会决定你的命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推荐阅读:

上一篇:总监入职自我介绍下一篇:交通安全手抄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