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谈北大校长推荐制与教育改革
熊丙奇谈北大校长推荐制与教育改革 篇1
熊丙奇谈“北大校长推荐制”与教育改革
编者按:北京大学11月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按照此方案,部分地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其推荐的学生便可以免考,直接进入面试阶段。此一方案甫一推出就引起社会各界热烈讨论,支持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不置可否者有之,“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到底能给我们教育带来些什么?
11月25日14:00,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做客强国论坛,以北大校长推荐制与教育改革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访谈摘要:
●目前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不具备一个现实的操作环境,除了校长本身难有学术之外,按照中学的教育模式来讲,有一些偏才、怪才在中考的过程中,无法进入现在北大所推荐的重点中学,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予中学校长的推荐权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要进行改革的,而不能还是坚持以前的一元标准,如果说在中学范围内,还是一元标准,我们就无法走出现在评价学生的困境。
●应该从制度上保证懂教育的人办教育,让教育者成为教育家。
访谈正文:
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不具备一个现实的操作环境
【熊丙奇】: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大胡子酒鬼]:有的人说推荐好,有的人说不好,嘉宾您怎么看?
【熊丙奇】:是这样。关于校长实名推荐从推出来之后,就有两派不同的声音,一派的声音说校长实名推荐制可以打破高考的一考定终生,可以跟一些偏才、怪才上大学的一个新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依照校长的教育真正让一些人才摆脱考试的压力,能够进入大学。从这个角度上讲,有不少人认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一种有益的改革。与此同时,针对上述的赞成意见,在一些人看来,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一方面目前的校长可能不具备教育的声誉,难有教育的担当,因此靠校长实名推荐可能在真正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真正的校长实名推荐,再一个,由于现在教育管理制度,可能会出现一些权钱交易,大家非常担心它的公平和公正。第三,哪些学校拥有这样的推荐资质,这也是很多人担忧的方面。因为校长实名推荐肯定是大学,学校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确定,都会影响到校长实名推荐的公平,这一点也是我们大家所关心的。
再一个,关于目前校长实名推荐制度,本身可能还不具备为偏才和怪才提供上大学的功能,因为按照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北大的面试,获得资格之后可以参加高考,录取优惠低于一般的大学生,如果偏才、怪才获得这样的机会,还是要参加高考,如果高考分数不通过,还是不能录取,因此在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整个推进过程中,这两派的声音都在交织。
在我看来,我更加倾向于目前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不具备一个现实的操作环境,除了校长本身难有学术之外,按照中学的教育模式来讲,有一些偏才、怪才在中考的过程中,无法进入现在北大所推荐的重点中学,在这样的情况下,给予中学校长的推荐权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LIUXIANG64]:如何防止“校长推荐制成为按教育腐败新平台,变成“权教交易、钱教交易”的新市场?
【熊丙奇】:校长实名推荐制拥有腐败的可能,也是大家所关心的,从目前北大的实名推荐制的操作过程中,也注意到怎样来回应公众的质疑,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包括对学校资质的确定,确定好之后进行了公示。
第二、加大学校推荐学生的公示力度,希望通过公示来促进招生的公平。
第三、推出了有关对推荐资质在学校的一个弄虚作假的处罚,包括一旦发现将取消学校的推荐资质。
从以上几方面来讲,我觉得北大回答了这项工作的质疑,但是所做的力度还不够,如果说校长实名推荐制做到公正,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
第一、要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专家委员会,因为我们现在所关心的北大的专家委员会究竟是谁组成,它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不是受到外界过多的影响。这样一个机构的形成,有利于北大按照教育的标准,或者学生的标准来选学校,而且在选学校的过程中,应该公开具体的标准,以及对每一个学校的评价结果。从目前看,我们很难知道哪些学校办学条件好,究竟北大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还无法得到一个清晰的回应。
第二、北大应该建立更加完备的公示制度,因为从整个过程中可以发现,所公示的信息是有限的,所公布的只有七项,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考号、所在学校、报考的科类、语种等,这些信息不足以让公众了解学生的全部信息。而从北大目前获得资质学校的公示来看,似乎公布了学校的名称,以及校长,对这个学校具体的办学质量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公示,因此在整个校长实名推荐过程中,在北大来看还应该再加强公示制度的建设。
第三、防止弄虚作假,仅仅是取消推荐学校的资质和推荐学生的资格还不够,因为弄虚作假其实就等同于高考的作弊,这种应该是由教育部门查处的。目前有的人想北大招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太可能出现腐败,这样一个制度是在大家更多的关注之下,当这个制度更多向其它学校推广,就会出现这样的空间,这是对北大而言预防腐败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学校为了回应社会对它的公平质疑,很多学校用了非常简单的方法来选拔学生,比如说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选择学生文科生中文科最好,理科生中理科最好,都是成绩在第一名、第二名,而且各方面表现考北大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选择,这样舆论过多的质疑让中学的校长不敢去推荐,捆住了他们推荐的手脚。这样的过程,恰恰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中学进一步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让中学的校长有这种教育的担当,就是说中学本身要进行管理改革,而且在学校里面设立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如果有这样的东西,将会按照教委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又利于家长来保障受教育者的权益。我们如果要杜绝中学推荐的腐败,应该加大中学校生改革的力度。
第三方面,对于推荐过程中所出现的腐败问题,或者腐败的可能,要进行有效的规避,实际上还要更进一步明确制度上的标准和以前高考标准的不同,因为高考大家已经经历过很多年,大家都知道以分数的高低来选拔人才,已经形成了分数公平的观点,这个观点已经被大众所接受,这种招生其实是打破了分数高低的观点,而是建立新的观点,我们要全面的,或者个性化的,多元的评价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由于标准还没有清晰的鉴定,社会不清楚怎样的人才才是能够进入这个程序的。从招生良性发展来讲,我们也应该建立一个多元的,能够更好的评价学生的一个体系,而且每个指标都应该公开、透明,中学能够公平公正来执行这样一个全新的评价。
[xzjuli]:请问熊院长:据您所知,“北大校长推荐制”的真正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熊丙奇】:动机是从良好的角度展示的,比如说北大以校长的声誉推荐学生,探索人才进入大学的多元途径,社会的评价也是,一方面打破一考定终生,第二是使偏才和怪才进入大学的路径,大家也知道,当年钱钟书这样的例子,希望在北大能够得到重新的演绎,但实际上从校长实名推荐过程之中,所发生的种种现实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更多的在讲北大目前获得生源的一种方式,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获得校长实名推荐机会的学生,在获得之后需要跟北京大学签定承诺书的,也就是说第一志愿一定要选择北京大学,从这样的做法之中可以看到,其实是大学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我们注意到,比如说在美国的高校招生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多个学校,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学生可以根据学校奖学金以及办学质量、整体发展情况来进行选择。
所以说,在这样的过程中,体现的学生选择大学的权利,构建了大学的一种竞争机制,当大学拥有这种权利的时候,大学有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压力,在美国对高校的评价之中,一个新生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校长实名推荐,限制了学生选择更多大学的可能,因此我们就不得不从这样一个签订承诺书的行为里面,怀疑这样一个校长实名推荐是以改革的名义约束学生的选择权,是为了抢夺生源。而且,这个质疑我们现在在中学里面以及在关注教育改革的人里面,已经越来越强烈。目前校长实名推荐已经不是校长实名推荐了,表面上是以校长的名义向学校推荐,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校操作的流程,基本上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最后是校长在评定的结果书上签个字而已,这种校长实名推荐,已经从最初的想用校长的声誉来发现并向大学推荐优秀人才,已经转变为学校的综合评定,已经不是最初北大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这样一个政策的本身了。
用新的人才观念去创造新的评价体系
[jycrystal]:如何平衡学习成绩和特长等方面在推荐时所占的权重?
【熊丙奇】:目前很多学校实行的校长推荐,基本上都是按照应试排名进行的,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从学校评价水平角度上来讲,我们完全有可能从现在分数的一元评价,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举个例子,在美国有学者对这些名校在招生时候所采取的评价学生的指标进行了一个统计,发现大部分学校在评价的时候用了16个指标,包括学生的成绩,然后是所在中学,再是所在中学的成绩,然后是发表的论文,另外就是在中学获得的各种荣誉,有特长生,还有学生的家庭因素等等总共16项,从16项里面,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现在中学纷纷采取这样一个单一的一元指标的评价体系,其实反映出我们目前整个重点高中还是以升学率为导向,在升学率为导向的情况下,学校期望用这种注重分数推荐来引导学生,还是要关注高考成绩。
我在对一些学校进行调查中发现,实行这个制度以后,有的老师担心把学生的思维搞乱,因此告诉学生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是考试还是要看分数,从这样一个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似乎还是重视学生考试成绩。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有多个指标,对于每个指标我们应该有清晰的权重,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这个指标进行新的综合的评分,有了这个之后,我们就不会更多的关注是分数重要,还是综合素质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在这样一个评价体系里,会把你的综合表现全部纳入到这个体系里面。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其实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要进行改革的,而不能还是坚持以前的一元标准,如果说在中学范围内,还是一元标准,我们就无法走出现在评价学生的困境,改善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是温总理多次谈到的。目前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我们要用新的人才观念去创造新的评价体系,然后对学生进行个性的评价。
应该从制度上保证懂教育的人办教育
[修脚不用刀]:院长,在国外校长是一个最受社会尊敬的一个群体;在咱们这咋成了腐败的一个群体了呢?
【熊丙奇】:我们可以看到校长实名推荐制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因为在国外高校进行招生过程中,推荐始终也是学校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国内为什么校长会成为腐败的代名词,实际上跟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有关系的。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校长,以及大学的校长,在普通老百姓中不是把他们等同于教育家,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说校长应该是教育家,但是由于现在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大学的办学体制,让大家感觉到中学校长和大学校长,首先是一级官员,虽然在中小学里面很多地方已经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但实际上校长还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任命。同时,校长还是有相应的级别,重点中学的校长是正处级,有的重点中学的校长是副处级,一些小学校长可能是正科级。
因此这样一种任命体系下,校长实际上还有一种官员的色彩,而官员的色彩会加重学校的行政化特点,行政化跟教育的评价可能是有所冲突的,对大学来讲也是如此,大学在目前这样一个管理体系下,每个学校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有的学校是有副部级,有的学校是正厅级,基于这样的级别,校领导是一级高官,而不是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教育家。因此我们期待教育人办教育,期待每一个学校的校长是教育家,但是现实有时候跟我们的期待是背离的,当他有这样的行政级别时,我们就很担心,行政会侵蚀教育,而且在过去多年来高考出现的舞弊现象,一再提醒大家,目前中学的校长,还有大学的一些管理者,他们首先不是真正的教育者,真正的教育家,而是可能会跟权势,金钱结为一体的利益集团。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校长实名推荐制,大家就会有一种担心,新的这样一个制度会被少数人所利用,虽然北大这样的校长实名制推荐,发生的腐败可能性比较小,如果进一步推广到更多的高校,就很难预测它究竟会产生多大的腐败的空间,而目前的教育管理制度,让我们看到其实这个空间是存在的。所以说,把中学的校长与腐败划等号,其实这样的现象不应该存在,如果这样的现象产生,会制约我们教育改革的步伐,因为这样的一个公众评价将会使得整体教育的改革,以及学校的改革都会产生质疑。
在我们未来的改革之中,应该从制度上保证懂教育的人办教育,让教育者成为教育家。因此,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可能要逐渐探索校长职业化的途径,实行校长公开评选,探索怎样淡化学校的行政色彩。从中学来讲,建立起中学更好的校长管理制度,改变中学校长还是上级任命的方式,进行公开的评选。只有这样根本的改革,才可能让大家一提到校长就跟教育家练习起来,而不是一提到校长就想到他是官员,想到他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力产生各种各样的腐败问题。
[xzjuli]:请问熊院长,您怎么看网友和民众对“北大校长推荐制”的质疑?
【熊丙奇】:网友和老百姓对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质疑,不是有的评论所认为的是盲目的质疑,对改革的不信任,而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任何一项新的制度要去实施,应该事先进行充分的调查,包括调查中学,调查中学的老师,中学的学生和家长,以及听取社会人士的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出这样一个政策,才有可能使得这个政策具有更长的可操作性。从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推出来之后,马上就受到社会的质疑,就表示北大这样一个事情缺乏一个调研,缺乏民主和科学的决策程序。
其实这几年来,我们所推出的教育改革,由于没有事先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过程,都是由政府部门或者是由学校单方面主导,就导致在整个过程中,有可能使整个政策的操作性和完备性,无法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现的。其实我们的改革并不少,比如有些地方在10年间推出多套改革方案,甚至有的地方就2年变动一次升学的政策。其实这些政策表现上看都在改革,但这种改革成了教育负担新的压力源,有的家长对每年改变的高考政策非常焦虑,担心孩子在改革过程中无法适应,其实这个在校长实名推荐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一项新教育政策推出是非常谨慎的,要推出一项新的教育政策,是经过长期论证的,会告诉受教育者一个准备的时间,比如说校长实名推荐,这样校长实名推荐本身依托校长的声誉,还要寄希望于整个中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应该有个准备期,现在没有准备,有的政策一旦推出之后,应该有个适当的稳定期。老百姓对过去改革产生质疑,就是改革到底能带来多大的进步。
第二、从整个高校制度招生过程中,不是真正的改革方向,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大学自主招生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学的推荐权,第二方面大学的自主招生权,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受教育选择权,以前我们比较强调大学的自主招生权,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扩大中学的推荐权,中学在推荐的过程中应该有一些权利,这样推荐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选择权并没有真正的扩大,刚才说到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要求推荐的学生签定一个承诺书的,在其他所有拥有资质的学校都有一个要求,填报志愿的时候要填第一志愿,即便这个学生参加很多学生的考试,也能获得很多学校的录取资格,只能选择一所高校,这样的招生本身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从北大的这个制度讲,没有根本上解决根本上的问题,只是把一部分大学自主招生权赋予中学的推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受教育者权利有限的问题。
第三、我们刚才谈到现在对于校长的个人声誉,其实我们是没有足够的信心的,由于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使得很多校长首先不是教育家,而可能是一些官员,这样一个办学定位,让这个校长实名推荐制打一个问号,公众对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质疑,反映出了大家对一个正确的改革程序,教育决策的科学和民主,以及对当前教育环境的一个整体的质疑和担忧。因此,如果要让这个政策能够得到公众真正的信赖,一方面要挺公众的意见,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同时,我们还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而不是在不考虑受教育者权利的情况下而改革,这样的改革最终可能变成短期的应急,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有新的方式否定目前的改革,这样改革的生命力极端的问题,经常在我们的教育改革中上演,因此,在未来教育改革中,还是需要我们先要进行调研和论证,然后再推进,而不能冒然的,或者随意的推出改革的措施。
不改变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诺贝尔奖遥遥无期
[船山石]:老熊,我国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熊丙奇】: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这样一个问题,是我们网友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每年诺贝尔颁奖的时候,这个问题都会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这个背后反映出我们教育问题和学术问题的一个集中。钱学森先生也曾经跟温总理讲到,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来办学,中国现在的一些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钱学森先生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怎么样解决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的问题,从教育环境角度讲,我们现在真是需要改变目前的高考正升学制度,让更多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个性的发展和多元的评价,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人格养成,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从高校培养人才来看,其实是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不仅仅是追求片面知识的高端,而是要注重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当有一系列的制度配套之后,我们的自主招生才可能顺利推荐,而这些制度包括现在大学制度的构建和中学校本制度的构建,这样的构建是必需的。
另外,今天的中学的管理模式、教育模式,以及大学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不太适应优秀人才的成长,改变这个制度的本身也是为了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土壤,只有改变目前以行政为导向的制度,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办学,然后是执行学校里面的教育评价和学术的评价标准,才可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
我们很多人都会谈到,目前由于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只谈不做,应该是真正进行改革,也就人对北大的改革说,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我们要真正做有益的改革,而不是仅仅做方案上的改革。其实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应该是这样:第一,应该注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的选择权为核心,只要有了学生的选择权,必然会建立高校的竞争机制,这是一方面。其次,我们还有更好的方面可以代替,我们在扩大学生选择权的基础上,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招生模式,以目前的高考作为学生认识大学的基础,递交中学老师的推荐信,递交学生的推荐信,最后录取学生,在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不是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吗,这样的改革如果能推进,必然会带来大学的改革,改革了之后,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发展就会得到重视,这样的情况下优秀的人才就会冒出来。
如果我们不是努力改变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只是希望某一个项目突然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某一个人突然有天才的表现,我们这样获得诺贝尔奖是遥遥无期的,因此我们还是从基本教育环境的构建,教育土壤的营造方面做起,然后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在这样一个框架下面,中国的学术的贡献才能够得到世界领域的认同。
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长安客居]:请问嘉宾:这次有权推荐的校长都是在大城市的好学校,这样的结果对农村中学是不是显得不公平,由于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农村的孩子更应该被推荐。
【熊丙奇】:对,这是很多人所担忧的一个局面。这个制度本身代表着可能会拉大一些不公平,当然这个操作现在是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北大把推荐的资质给一些普通中学,或者给一些很差的中学,其它的重点中学可能也有意见,因为他们在当地的办学质量可能是高的,好的。另外一个问题,在整个人才评价过程中,由于过去我们都是实行知识评价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所以说一下要改变会有更大的阻力。因此,目前北大选择的重点中学只能是这样的结果,因为我们整个教育环境没有改,因为在整个教育体系里面,高中教育领域重高一直是当地最好学生首先选择的地方,如果让北大把资质不给重点高中,必须要改变整个的教育体制。因此,只能通过均衡义务教育资源,以及丰富高中资源,才能改变目前各个地方教育部公平的问题。
公正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面,要体现出对家庭环境比较贫穷,以及教育比较落后地区学生的注意,要通过执行真正的综合评价体系,美国的综合评价体系里面有6项指标,其中有家庭因素指标和多元化指标,其实这两个指标是针对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是加分的,对那些来自于不发达地区,以及不同种族的学生,实行的一个加分评价。举个例子来讲,一个学生申请某一所大学,他的成绩可能比另外一个同学的成绩要差,但是这个学生在整个中学里面有很多时间从事志愿者服务,另外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太好,比如说父母的学历不高,家庭收入很低,这样会给他更高的评价,因为这样的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因此会照样录取他,这样的评价就会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同,因此这个就成了社会公众的调节器,他实现了公平和公正。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然后再推行。
如果我们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教育不均衡,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元的,这反映出我们校长实名推荐制无法肩负这样的功能,因此我们期待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做不到的。
[xzjuli]:请问熊院长,您认为目前我国教育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改革?
【熊丙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就是希望能够解决困惑教育发展的一些实质性问题。我觉得对于教育来讲,推出教育改革关键在于几个方面:第一、对我们的高等教育制度来讲,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也就是说要努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的特征就是制度办学,学术支持。有了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才能在整个大学的办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懂教育的人来办大学,在大学的管理过程中,摆脱行政因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真正能够尊重教育规律。
对基础教育而言,改革是要努力促进校本管理,也就是说落实中小学办学的自主权,让中小学都有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来保障教师的群体利益和受教育者的群体利益。
第二、高考制度改革是改革的一个关键点,目前教育学生的负担过于沉重,补课等等,跟我们的高考制度改革有关系,高考制度改革跟基础教育改革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是相联系的,高考制度改革需要打破目前的一个框架,推进教和考的分离,中学进行制度教学,大学进行自主招生,而社会对中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一个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中学的教育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不再出现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第三、对于大学而言,可以通过自己的评价指标选拔合适的人才。
总之,改革涉及的面很广,重点是高考改革,高考改革需要大学管理制度改革和中学管理制度改革,因此我提出来,应该用高考改革来带动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中学管制制度改革,只有努力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才可能带来教育全面的局面。
“校长实名推荐制”已经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
[老婆CEO]:嘉宾好,您认为这个“校长实名推荐制”前途怎么样,能实现制定它的初衷吗?
【熊丙奇】:从目前来讲,已经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校长实名推荐制已经变成学校综合推荐,基本上校长把自身的推荐权放弃了,而是认为学校根据学生的综合排名推荐,所以从操作层面讲,已经没有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了。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结果来看,都是推荐的排名第一、第二的学生,实际这些学生就是通过高考也能考上北大,推荐这样的学生也就失去了把自主招生改革作为高考改革之外的一个有利的补充,或者是积极探索的意义,这样它的意义就变得极其有限。
从校长实名制推荐之初,我们就看到,由于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以及升学教育制度,在中学里面,已经难以出现我们所说的偏才、怪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选拔偏才和怪才,本身是不符合现实的,不是跟校长实名推荐制实不实行有关系,真正要让每个人才都得到评价,要从小学、初中,中考制度改革做起,才能形成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如果高考要推进,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应该有长时间的准备,而不是冒然的推出。
所以说,从目前校长实名制推荐这个事情来讲,验证了公众对这个制度的一种担忧和质疑,其实公众的这种担忧和质疑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通过这样的实践,反映出我们目前改革过程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白改革的方向在哪儿,因此,希望我们的学校和教育部门,能够认真分析这样的改革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的改革能够科学的决策,注重改革的操作性。
嘉宾简介
熊丙奇
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编审,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博士。主编、编著、著作图书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步入大学》、《成功宝典》、《大学生创业》、《高校学生工作者手册》、《青春档案》、《迈向成功》、《网络文明》、《直面就业》等20种30余版次。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熊丙奇谈北大校长推荐制与教育改革】推荐阅读:
熊丙奇:“自主招生联考”**背后的民意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