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开学工作会议记录(共7篇)
2022年2月开学工作会议记录 篇1
春节休假已经结束,为使西部计划志愿者们迅速走出节日氛围,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工作当中,3月2日下午,西藏自治区桑日县团委召开西部计划志愿者节后收心会暨工作安排部署会。会议由团县委书记张楠主持,15名志愿者参加了会议。
会上,张楠要求全体志愿者节后要振奋精神,牢记职责,继续拼搏,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并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认真做好服务单位工作,与领导、同事友好相处;二是志愿者党支部、团支部成员要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打起精神、集中力量做好新一年工作规划;三是全体志愿者要做好个人工作规划,明确目标方向。最后,张楠对全体志愿者提出了新年寄语: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桑日县志愿者服务队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对志愿者更好的践行志愿者服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参会志愿者也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2022年2月开学工作会议记录 篇2
2009年, 重庆市科技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 以贯彻国务院3号文件和市政府70号文件为契机, 坚持科研与产业互动、管理与服务并重, 着力引导科技资源“下乡入园进企”, 着力引导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切实服务“五个重庆”建设, 科技事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一是科技投入高速增长。预计全市R&D经费支出达到7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3%。新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82项, 市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出3.0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8.6%和34.3%。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资金达到160亿元、增长29%, 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科技经费近28亿元, 增长20%。
二是创新绩效稳步提升。全年专利授权量7501件, 同比增长55.6%。登记科技成果494项, 增长12.1%。全市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3项, 评出拟奖市级科技奖项153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7家、高新技术产品501个。通过国家和市级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17个、中药材新品种4个。预计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第12位。
三是成果转化务实推进。市政府成立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化) 领导小组, 童小平副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全市确定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20个, 启动实施5个。落实财政资金6580万元, 促成一批重大成果转化。全市重点新产品产值2203亿元, 同比增长35%。新产品产值率32%, 提高3个百分点。预计科技进步贡献率45%, 提高1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 我们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加强与科技部等中央部委对接争取国家科技资源, 充分发挥国务院3号文件政策效应
对接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 促进国家项目和经费在渝落地。重庆市科委组织科研单位成功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834项、计划拨款8.3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5.6%和8.7%。其中, 新参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和“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个, 新增拨款3.8亿元、增长36%;“肿瘤干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获得国家“973”计划支持, 计划拔款2700万元;新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6项、经费1.42亿元, 分别增长27.5%和40%;成功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81项、经费1.08亿元, 实现“双翻番”, 分别增长178.5%和172.4%。同时, 科技部还对我市组建的天使基金支持2000万元。此外,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成功争取一批国家科技项目和资金。
对接国家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支持方向, 促进科技平台和示范基地在渝布局。全市新增“救灾应急装备”和“海上风力发电”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汽车NVH及安全控制”和“瓦斯灾害应急信息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超临界精细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足县生产力中心成为国家级生产力中心, 涪陵金渠科技孵化园成为国家级孵化器,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重庆市被列为国家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城市、半导体照明“十城万盏”首批试点城市、国家生产力体系建设重点省市。国家首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性能齿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重庆。
(二) 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调整市级科技计划投入方向, 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集成国家和市级资金4.6亿元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46项, 新启动“信息制造业”、“半导体照明”、“交通基础设施”、“森林工程科技支撑”、“高效蚕业”、“农村清洁能源”市级重大科技专项6个, 切实加快“风力发电”等17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进度, 攻克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50余项。其中, 轨道交通“屏蔽门/安全门系统”、“可挠式道岔”2项技术和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设备”、“血液透析设备”2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E225、D400等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球首台磁共振导航的超声治疗设备和国内首款气电混动客车、首台全新模式的万吨级氢氰酸反应器、首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首套荣昌猪BAC文库在渝诞生。2MW和850KW风电机组实现批量生产, TD-SCDMA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产业化项目新增生产线1条。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轨道交通和医疗器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加强科技示范推广,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市调配4000万元资金重点投向“一辆车”、“一盏灯”、“一口气”三大科技示范工程, 在出租车、公务车、公交车领域投入一批混合动力汽车示范运行, 在公路隧道、医院手术照明等领域建立LED灯具应用示范点35个、节电900万度左右, 在江北、渝北和巴南等区县建成集中型沼气试点工程7个、初期受益农户2109户。同时, 在工业板块, 智能变速器传感器技术促成四联集团与“世界500强”霍尼韦尔合作, “甩帐表”软件示范应用使企业库存资金占用下降30%、管理成本下降10%, 船舶数字化设计平台使生产设计周期缩短25%。在农业板块, “万薯7号”万州示范片亩产鲜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00公斤, “Q优12号”水稻两季平均亩产突破1200公斤, “渝荣1号猪配套系”出栏优质肉猪21万头。在民生板块, 移动储能式高频X射线诊断机、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等产品实现出口, 新型手术动力装置等产品在新桥医院等86家医院成功应用, 拥有远程会诊、远程挂号、远程教学等功能的“广义数字化医院”系统使奉节、酉阳等18个区县人民医院与西南医院成功联网, 燃煤电厂烟气治理新技术新工艺在华能玉环、九龙电力等27家企业得到推广。
建设科技产业基地,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加快全市“6+1”重点产业发展, 按照“一园一孵化器”发展方向, 依托特色工业园区建成综合性、专业性孵化器23个。推动中冶赛迪、重科院、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在江津、大渡口等区县兴办成果转化基地和分支机构6个。大足五金科技城、荣昌畜牧科技城、忠县柑橘科技城, 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北奶业科技示范园、酉阳渝东南农业科技园、九龙坡都市农业科技园“三城四园”, 以及“丰都肉牛”、“石柱辣椒”、“永川中华梨村”、“开县蔬菜”等科技示范基地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亮点。
(三) 围绕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三大科技平台建设,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扩大规模和完善功能, 发挥科技平台创新服务作用。研究开发平台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工程研究中心18个、企业技术中心37个;建成市级示范开放平台9个。全年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221项, 发表论文2681篇, 申请发明专利223项, 转化科研成果801项。资源共享平台新发展会员单位5家, 入网仪器累计达到1532台套, 服务企业2213家, 测试样品105万件, 开机时数91万小时, 支持科研项目6407项;开通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集成重庆大学、“两车”专利中心等6个单位的馆藏资源和数字文献, 涵盖数据库140个, 文献记录达2.6亿条。成果转化平台新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个和中试、孵化基地15个;全市2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咨询服务3957次、技术服务880次、产品检测63017次、信息服务201万条, 服务总收入2.09亿元。
启动技术创新工程, 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全年安排由企业牵头实施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10项, 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新, 并为迪马股份、圣华曦药业等63家企业鉴定研发项目307项、税前抵扣研发费用4.5亿元。加大重点新产品计划实施力度, 306家企业的472项产品列入市级重点新产品计划, 华邦制药公司、徐港电子公司、力帆乘用车公司等企业开发的25项产品入选首批优秀重点新产品, 获得政府奖励10万元以上。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百人行动”计划, 在交通大学、理工大学、市农科院、市医工院等2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100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入驻紫光化工、远达环保、太极集团等企业100家。海装风电、四联集团、轨道交通公司等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个。认真组织开展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新增长安公司等国家创新型企业4家、渝安公司等创新型试点企业6家。西南铝业、金山公司、亚德科技等企业被评为首批市级“十强”高新技术企业。
推进学科和人才建设, 发挥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全年组织高校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54项, 同比增长31.3%, 占我市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数的66.4%。其中, 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南大学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个。高校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01项, 同比增长12.2%, 占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总数54.7%;实施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69项, 提供科研成果163项, 参与市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比例达到80%。涂铭旌院士加盟重庆文理学院;王正国院士成为军队首位获“吴阶平医学奖”的专家。全市新增国家“杰青”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新世纪优秀人才15名和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新增“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5名、巴渝科技创新人才正式人选10名和后备人选10名。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投入, 发挥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安排院所专项经费6000万元, 提升市属开发类院所、公益类院所创新能力。重科院组建新材料、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等研究中心4个, 承担国家项目6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9项。市农科院组建“生物质能源”和“杂粮”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并全面启动“城郊环保农业”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市中药研究院启动重庆中药博物馆规划建设工作, 在研国家项目达到18项。市质检院筹建的国家压缩天然气 (CNG) 气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市人口计生院启动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市电子所与瑞士SGS公司合作组建“重庆电子信息产品ROHS”检测实验室并投入使用。钢研所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四) 建立“投、保、贷”一体化融资体系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切实破解科技投入瓶颈制约
创新政府投入方式, 放大公共财政资金效应。利用市政府10亿元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本和优秀创投机构聚集重庆, 成功组建7只总规模35亿元的创投基金, 在原有存量基础上全市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达到近50亿元。同时, 重庆市成为获得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支持组建创投基金的首批城市之一。全年创投基金投资项目4个、金额2.37亿元, 其中促成硕人海泰新能源公司将自主研发的炼铁炉鼓风除湿技术在重庆钢铁厂推广, 降低焦比2~3.5%, 提高产能1.5~2%。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与重庆财鑫工贸公司投资组建重庆科杰实业有限公司, 加强乘用车发动机用塑料进气歧管研发及产业化, 先期投资的“莱美药业”在创业板成功上市。
扩大科技保险试点, 分担企业科技创新风险。重庆市科委与市保监局、科技保险承保机构、科技保险中介服务机构紧密合作, 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参加科技保险保额达到131亿元, 获得理赔资金4060万元;协调保险企业向12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出口企业支付保费620多万美元。
加强金融机构合作, 拓宽科技项目贷款渠道。重庆市科委与市银监局、重庆银行、国开行重庆分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重庆银行开辟“授信绿色通道”, 与农发行重庆分行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会同市银监局牵头建立涉及13个科技项目领域、共310人的信贷评审科技专家资源库, 在重庆银行成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 金融机构发放科技项目贷款超过3.5亿元。
(五) 立足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科技开放, 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坚持“内外联动”,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首次举办“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 签订国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2项、国际科技产业合作协议27项。全年举办各类学术会议137次, 其中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20次。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合作项目3项、政府间合作项目5项, 获得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经费3265万元, 促成重庆市企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瑞士SGS公司等知名机构达成以科技为纽带的全面合作关系。新增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重庆市与加拿大滑铁卢市、日本北九州市、挪威南特伦德拉格郡和威尔士议会政府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重庆驻日本福岗技术经济事务所挂牌运行。
坚持“上下联动”, 加强与中央大院大所合作。市政府与中科院签署《深化市院合作共同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合作协议书》。重庆市组织中科院30余名专家来渝调研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五大支柱产业以及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 形成《重庆市产业科技需求调研报告》。组织建设摩托车公司等20家企业赴京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力学研究所等13家院所开展技术对接活动, 达成合作协议47项、金额2.1亿元。
坚持“左右联动”, 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成功举办“宁波—重庆科技合作洽谈暨成果推介会”, 组团参加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成都西部博览会、昆明大院名校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和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 促成长安汽车公司、神州龙芯公司等59家企业与外地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达成科技合作协议103项、金额10.2亿元。全年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共2546项, 总成交额45.62亿元。
(六) 围绕助推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 切实凝聚自主创新合力
积极整合科技发展力量, 构建联动创新机制。市政府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明确“10+23”项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集成八部门和20多个重点单位的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出台《关于创建保护知识产权模范城市的意见》, 举办第九个世界知识产权日纪念活动,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同时, 首次承办十一届全国科协年会并获得巨大成功。重庆市科委和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举办2009年重庆“科技活动周”, 参与活动的科技工作者和志愿者近5万名、基层群众近100万名。重庆科技馆建成开馆;新增市级科普基地17个。开展创新方法 (TRIZ理论) 培训8次, 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亲自赴渝开班授课。
深入实施“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 引导科技资源服务基层。向区县和企业选派首席科学家1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22名、区县级科技特派员1788名。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广新技术1045项、引进新品种752个, 建成示范基地53个, 培育科技孵化园6个, 扶持科技型企业119家。新增专家大院89个, 其中市级专家大院22个, 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69家, 受益农民近9万人。新增黔江区、开县等富民强县试点县5个, 20个试点区县引进推广技术成果52项、搭建创新服务平台46个, 示范带动农户45.3万户、增加就业岗位3.5万个;试点区县依靠科技进步, 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农民人均增收350元。
积极引导区县对接全市科技工作部署, 提升科技进步水平。各区县本级应研资金达到6.97亿元, 同比增长48.3%, 其中长寿等8个区县增幅超过50%。主城九区和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落实创新基金配套资金, 不少区县对市级科技平台、科技计划项目实行1:1资金配套。37个区县出台加大科技投入和奖励的政策。33个区县成立专利工作机构。34个区县与高校、25个区县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联合实施重大工程和技术攻关项目成效明显。如秀山与重庆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 攻克锰矿浸取除杂关键技术, 浸取率提高7个百分点, 仅此一项使武陵锰业公司年增收1500万元;巫山与广东茶叶研究所共建茶叶科技示范基地, 茶叶产量提高30%。全市区县科技呈现竞相发展态势, 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 九龙坡区、渝中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超过50%;沙坪坝区成为全国首批20个创新型试点城市 (区) 之一。全市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结果显示, 江北、沙坪坝、南岸列区前三甲, 璧山、忠县、铜梁列县前三甲。
着力完善地方性科技法规体系, 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市人大颁布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在国内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其中, 《条例》建立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社会参与创新、科技人员考核评聘、科研诚信等制度, 出台的财政科技经费稳定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产品扶持、鼓励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 把全国地方性科技立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 重庆市科委会同市财政局、市银监局等部门制修订《重庆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重庆市科技保险补贴资金管理办法》、《重庆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等一批规章制度, 全市科技管理更加规范科学。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 着眼建设“一中心一基地”的黄金定位, 面对金融危机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科技工作中还存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和区县、部门之间的科技资源整合不够、合力不足, “大科技”工作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对外合作开放较多停留在交流互访层面、实质性合作不多, 科技开放水平不够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三是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缺乏、中试基地较少、中介服务缺失, 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快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扭转。四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 科技人才不能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矛盾还没有完全消除。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 继续认真地加以解决。
回顾过去的一年, 全市科技战线团结拼搏, 锐意进取, 在工作中创造了一些有益经验。特别是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思路创新带动工作创新、制度创新, 在创新实践中拓展科技事业的发展空间;二是坚持把科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在创新和转化中提高科技工作显示度;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整合资源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坚持发挥城市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互促互动中推进城乡科技统筹发展。五是坚持走开放创新之路, 在交流合作中集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经验, 全市科技事业必将沿着科学发展轨道阔步前进!
二、2010年科技工作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2010年, 是重庆市实施“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 也是谋划“十二五”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 必须紧紧围绕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五个重庆”的大局, 从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出发, 认真分析宏观环境的新变化, 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准确把握科技战线的新使命, 科学确定工作思路和目标。
当前, 我们已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温家宝总理指出, 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让科技引领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 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提出, 要加强自主创新, 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为我们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也要求我们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1月4日, 科技部万钢部长听取了重庆市科技工作汇报后明确表示, 将继续支持重庆“一辆车”、“一盏灯”和“一口气”示范推广工作, 科技部将出台贯彻国务院3号文件、推动重庆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具体意见。这有利于我们加速对接国家部署、争取更多国家科技资源落户重庆, 也要求我们把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改革路子, 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巧实力”和科技创新绩效, 及早为全国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 今年的科技工作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加强科技创新与“调结构”结合起来, 既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科技事业发展, 又依靠科技进步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二是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 既在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配套环节上取得重大进展, 又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把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与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结合起来, 既在保证科技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夯实基础, 又打破制约城乡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制度障碍。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今年全市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市委三届五次、六次全委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全国科技工作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为主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着力加强产业技术攻关, 着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着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着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切实加快“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步伐, 努力推动全市加速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今年科技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R&D经费支出增长30%, 突破100亿元大关。争取各级政府加大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 争取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以上。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20项以上, 推广重点科技成果150项以上。专利授权量增长25%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80亿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在全国第12位。
三、重庆市2010年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 以研发产业技术为关键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安排1.5亿元实施科技攻关项目, 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重点支持新型锂离子电池、自动变速器、智能充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实施纯电动汽车研发计划, 加快技术商品化进程。在电子信息领域, 重点支持智能传感网、实时智能监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开发和应用。在现代农业领域, 重点支持良种创新、新型动物疫苗研制、丘陵山地节水灌溉系统等开发和推广示范。在生物医药领域, 重点支持新药合成和制剂技术、小型数字化医疗器械等开发及推广。全年争取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 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100项以上, 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500个以上。对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争取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庆市试点工作;策划并申报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项目100项以上。
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投入强度和项目立项率, 鼓励以高校为主的科研力量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加大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力度, 在人口与健康、农业、资源环境、能源、信息、材料、综合交叉七大领域23个方向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创造更多原始创新成果。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促进重点学科发展, 积极在电子信息、智能电网、化工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启动战略高新技术研究计划, 支持科研机构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宽带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究, 超前布局技术制高点, 争取制定一批技术标准, 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二) 以转化科研成果为核心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支撑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示范工程。整合国家和地方项目资金3亿元, 推进23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4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实施,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启动重大科技专项3~5个, 支持已有工作基础、对重点产业振兴和扩大内需具有带动作用的电子玻纤、轨道装备、风电装备等科研成果产业化。扎实推进六大科技示范工程, 推广混合动力汽车500辆以上, 大规模应用LED灯具5万盏以上, 建成集中型沼气示范点15个以上, 推广低成本计算机10万台套以上, 应用小型数字化医疗设备的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达到10个以上,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生产能力达到900台套、推广应用100万平方米以上。
大力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专项行动。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接力”行动, 推广示范项目100项以上, 建成示范园区2个、示范企业30家。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新培育和引进企业10家以上, 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重构提升中药产业, 建设GAP种植基地10个, 攻克中药提取、临床研究等新技术40项以上, 开发新品种20个以上。提档提速原料药产业, 开发新产品、新工艺30项以上, 建成原料药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实施数字企业及制造服务工程, 支持基于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云制造、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推动轻合金新材料在3C制造中应用和保税物流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及示范。加快发展绿色再制造技术, 在汽车摩托车、机床、工程机械、电子电器四大领域培育年产值上亿元的重点企业8~10家, 逐步建成全国绿色再制造基地。加快物联网 (传感网) 技术在工业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建筑等领域示范应用。启动农业成果转化专项计划, 在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转化推广“食用菌”、“柑桔皮渣”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建设一批农村新型节能住宅, 以及村镇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示范样板工程。
加强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启动市级高新区建设, 支持有优势、有特色、符合条件的科技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支持重庆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依托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园、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吸纳和转化科研成果,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国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和化工新材料、移动通信、高性能齿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 争取国家物联网、电子级玻璃纤维、功能材料、工业设计及创意产业等基地落户重庆。以继续推进“三城四园”建设为重点, 支持资源特色鲜明、产业要素集中的区县发展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 加快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加快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及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争取企业研发经费达到销售收入2.5%以上。安排专项经费继续支持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百人计划”行动, 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争取国家创新基金1亿元以上,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开展市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工作, 在全市科技型企业中培育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以上, 在软件、创意设计和医药领域的服务外包企业中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家以上。继续评选优秀新产品, 奖励开发新产品的企业30家以上。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
(三) 以建设平台、人才和联盟为支撑提高自主创新硬实力, 增强科技发展后劲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围绕电动汽车、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依托大企业 (集团) 、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以上, 培育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以上。投入1000万元, 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1~2个。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评估工作, 支持市级示范开放平台10个。从今年起, 在科研机构中探索开展自主创新能力评比, 每年认定一批优秀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网络环境, 着力提高大型科学仪器、科学文献利用率, 提升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功能。建设中国西部科技成果协作网站, 支持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 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 鼓励区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发挥后勤工程学院全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作用, 加快军民融合技术转化。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双千计划”, 统筹用好2000万元专项经费, 推进“百名杰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巴渝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面向市内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30名以上, 面向境外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5名以上。在实施“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计划的同时, 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技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为载体, 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00个以上。支持各类小发明、小创造, 发掘一批科技创新“苗子”。进一步加强科技顾问团工作, 充分发挥顾问团专家决策咨询智囊作用。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认真贯彻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施意见》, 理顺联盟运行机制, 建立联盟共同投入创新的机制。将联盟建设纳入科技计划支持范围, 对联盟实施产学研合作的重大科技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给予配套支持。推动联盟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平台, 组织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技术对接活动10次以上。推进联盟与区县“点对点”试点和科技金融“链对链”试点, 促进技术优势与产业特色、创新链条与创投链条的有机结合。
(四) 以完善投融资体系为目的加深科技金融结合度, 强化科技发展保障
推动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进一步放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 充分发挥引导基金公司、风险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协会的作用, 封闭已组建的创投基金3只, 引导社会资金和管理人才新建创投基金10只并封闭3只。引导创投基金投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实现创投基金股权投资5亿元以上、天使基金股权投资3000万元以上。启动社会资金对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增资扩股工作。探索与区县或工业园区联合组建创投企业。
完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三年内从市应研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专项组建科技担保公司, 有针对性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开发推广更多适应重庆市特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产品。深入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建设, 将科技保险试点覆盖面由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 由工业领域扩大到农业领域。
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创投协会服务功能, 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500万元, 对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给予贴息和保费、担保费补贴, 完善银行贷款和科技项目联动机制。举办“资本走进万州”等系列项目对接会和“科技金融高峰论坛”。建立“创投、银行、担保”共享网络平台, “创投备选企业库”企业达到500家。培育辅导上市后备企业10家。
(五) 以引导科技资源服务基层为重点增强指导区县实效性, 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 进一步完善政策与激励机制。从今年起, 每年确定科技特派员重点区县10个。重庆市科委以项目代补贴方式, 每年支持重点区县科技特派员项目30万元以上, 推动区县按1:1配套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 落实对科技特派员的支持政策和工作待遇。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购买科技特派员保险, 支持建设服务平台等工作。每年选择10个区县, 择优支持具有科技含量的科技特派员项目, 探索建立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的长效机制。
加大区县科技平台建设支持力度。以建设农业专家大院为重点, 推动区县建设各类科技平台。重庆市科委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 采取新建专家大院后补助和已建专家大院项目支持两种方式, 支持区县建设市级专家大院。今年争取新增市级专家大院20个以上。同时, 安排一部分经费支持区县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平台, 争取新增孵化器20家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20家以上。
健全区县科技工作指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 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0个、培养乡土人才和新型劳动者1万人以上, 建设市级可持续发展区县5个。实施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行动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行动, 帮助区县应用农业创新成果, 指导区县创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园区10个以上、区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园区20个左右。开展国家创新基金与市区 (县) 联合打造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星火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继续鼓励区县申报富民强县试点县, 支持区县立足自身基础创造性地加强科技工作。继续加强区县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发布区县科技进步监测报告, 推动区县科技形成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
(六) 以保持发展动力和活力为方向增强制度创新针对性, 深化科技改革开放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层次, 减少交叉重叠, 推行由自然科学基金、战略高新技术研究、科技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技平台与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促进六类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计划组成的“6+1”科技计划体系, 引导科技资源向产业、企业集聚。创新科技计划支持方式, 立项支持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除实行过程定额资助外, 探索验收补助、捆绑资助、绩效奖励、见单补贴等多种资助方式。改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对财政科技资助经费3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 在全面推行科技项目预算评审评估制和结题财务验收制的基础上, 建立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系统, 信用评价结果计入信用档案并作为申报和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依据。探索一般项目、面上项目委托管理机制。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投入资金6000万元以上加快全市科研院所“二次创业”步伐。进一步整合资源、转换机制, 推动中汽院、中冶赛迪、煤科院、化研院、医工院等开发类科研院所做强做大, 加快成为产业技术创新骨干力量;稳定支持农科院、林科院、畜科院、质检院、人口计生院等公益类院所加快发展, 推进中药院建设园林式科研院所, 提高公共技术供给和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重点围绕配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上下游技术, 联合企业、高校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二次开发, 提高成果集成性和工程化水平。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加强国际合作, 建设重庆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库、项目库和技术需求库, 策划并争取实施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以上, 支持“世界500强”来渝设立研发机构, 鼓励国外大企业与本地企业、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5个以上, 新增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以上, 积极引进国际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跟踪落实2009年“重庆行动”签约项目, 启动2011年“重庆行动”筹办工作。加强与中科院合作, 争取与中科院签订第三期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力争在渝建立中科院三峡生态与环境研究院和中科院龙芯重庆产业园, 组织企业赴中科院引进先进技术成果50项以上。深化与清华、北大、北航和十大军工集团等重点高校、中央企业合作, 争取建立清华大学重庆科技产业园和北大方正重庆产业园, 加快建设重庆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园, 争取汽车锂电池等重点项目落户重庆。加强与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省际间科技合作, 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和实施跨区域的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共建研发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进一步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七) 以推动持续发展为基点加大科技政策执行力, 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推动科技政策法规落地见效。以贯彻《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为重点, 部门联动开展《条例》配套实施办法的研究起草工作。加大对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等科技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 细化相关政策办理流程、条件以及所需材料等, 增强政策可操作性, 真正使各项科技政策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保障, 切实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鼓励创新、参与创新、投身创新的浓厚氛围。
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深化“重庆制造走向海外知识产权护航行动”和“促进招商引资知识产权服务行动”, 开展重大经济活动专利特别审查评议, 健全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重点产业集群专利引领、重点园区专利促进、优势企业专利提升“三个工程”, 解决一批专利难题, 突围一批专利瓶颈, 化解一批专利纠纷。依托各类园区培育和认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80家, 培育“科技促进标准上档提速示范企业”8家。加快有利于产业配套的小发明、小专利推广应用, 完善技术创新服务链。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建立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联系机制, 组织召开科普工作联席会议1~2次。争取在全国先行开展“公民科技素质基本标准”测试试点工作。强化科普基地管理, 加强科普基地考核评估工作, 认定市级科普基地10家以上, 使市级科普基地达到30家以上。组织开展首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奖的申报、评选、表彰和奖励工作。策划并办好2010年“科技活动周”。
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坚持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 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对重庆科技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和全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充分体现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改善民生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提出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发展目标, 谋划好新阶段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开展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证工作, 加快编制我市《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八) 以坚持统筹兼顾为方法推动科技管理科学化, 加快工作职能转变
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建立市级部门之间、市和区县之间的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 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统筹协调, 推进市和区县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 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统筹部署, 加快构建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的“大科技”工作格局。
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 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工作上。坚持依法行政, 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 提高行政效率, 推进科技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加强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 持续推进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 积极推广技术路线图等方法, 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
推进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委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 启动实施“科技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安排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专项100万元, 采取集中培训、市外考察、联合办班、上挂下派、境外培训等多种方式, 加强对全市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教育。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举办专题培训班。继续实施互派交流挂职锻炼工作, 在区县科委、院所、企业、高校选派50名科技管理干部进行挂职锻炼, 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工作需要、高素质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进一步强化科技事业发展的组织保证。
夯实科技管理基础。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专家库, 建设科技计划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 促进信息共享共用。完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认真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推进科技评估机构、评估队伍及能力和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加强科技系统党的建设, 深化科技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科技经费监管, 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今年, 在做好八项重点工作的同时, 还要着力办好三个重要会议。一是第九届重庆高交会暨第五届国际军博会;二是科技部与市政府的第三次部市会商工作会;三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大会。这三个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影响较深远, 要精心谋划、抓紧筹备, 确保会议质量, 助推全市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22年2月开学工作会议记录 篇3
2022年春季开学工作督导自查报告
为确保我校春季开学工作平稳有序,按区《关于开展2022年春季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工作督导检查的通知》后,我校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对学校的开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领导小组及分工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二、自查情况
(一)党建工作
1.党支部工作。学校党建工作会议落实到位,党风廉政建设、清廉校园等工作有计划,现场有文化走廊。班子成员分工具体明确,都有代课安排。
2.师德师风教育情况。师德师风教育有方案、记录,全体教师签订了师德师风承诺书和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职代会制度有师德师风考核标准。
3.“双减”工作落实情况。“双减”致家长一封信发放、回收到位,假期作业情况已公示,学校成立以班主任为成员专班,积极配合镇政府相关部门排查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并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
(二)学校发展谋划工作
1.合理规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有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体现生活,学习,运动三区功能。学校建有教学楼、实验楼、远程电教室、学生公寓,有襄州区一流的学生食堂共2层,学生饭厅1400平方米。总面积共3730平方米。
学校建有标准化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和网球场地,又配置了乒乓球桌、钢琴和其它的教学设施等。校园宽阔、绿树、鲜花、草坪错落有致,环境怡人,实现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部分整体规划的基本要求。
2.学期计划。学校各科室、部门工作计划齐全。
3.制度健全。学校定期召开职代会,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每年修订,健全完善。
4.学校各科教师配备齐全到位(包括40多位校聘教师),采用集体备课教案。
(三)开学条件保障
1.教师任课。学校从2月16日8点10分开始按课表上课,我校219名教师全部到岗并严格了考勤制度。做到了有事、有病履行请假手续。并组织专班对教职工到位情况进行考勤,无一例缺课、旷办公现象。
2.我校共有42个教学班,今春应入学2883人,实入学2858人,转出2人,转入8人,巩固率达99%。
3.教材发放。学校的教师教材及各种教学用具齐全。
4.教辅发放。开学初,学校严格执行“一科一辅”,无盗版、乱订教辅现象。
5.功能室管理。各功能室的教学设备等都有教师兼管,教师定期进行维护、维修,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
6.食堂情况。食堂卫生。后勤总务对食堂工作人员集体体检,统一着装,挂牌上岗。食堂内部粮油菜摆放整齐,各项制度已上墙,对一日三餐做好详实记录,留样符合标准。
7.住宿情况。开学初,学校对各年级各班男女生寝室长召开寝室卫生会,要求室内环境做到整洁、清新、雅致。鞋子、被子、毛巾、牙杯、牙刷、等物品摆放整齐,各成一条直线。并注重寝室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寝室”活动。学校值班室对男女生寝室夜晚值班记录详实,遇突发事件处理及时。
8.超市安全。学校超市经营准与证照齐全。开学初,学校对商店开展清收清查活动,过期、劣质、变质食品严禁进入超市,督促商店规范经营。
9.体育设施。学校的各类体育设施与各项公共设备安好、牢固,无隐患。
(四)常规管理工作
1.开课情况。学校严格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作息时间严格按上级文件精神执行。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
2.课外活动。制定有课外活动计划,课外服务无投诉事件和安全事件发生。
3.各类计划。学校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各处室都制订有相应的计划;教研组制定了新学期的教研计划;各位教师制定了个人教学教研计划做到了计划齐全。
4.入学教育。开学第一周学校定为安全教育周,学校与教师、学生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并发放了致家长一封信。
5.室外文化。校园内文化氛围浓厚,力求达到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构成一幅美丽的画。
6.室内文化。教室、办公室内张贴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学生守则等。
7.校务公开。学校严格按政策收费,无搭车收费或自立项目收费,以及收取补课费,乱发资料等现象,同时财务收支进行了公示、学校橱窗显著的位置张贴收费标准。
(五)学校安全工作
1.重点区域排查。开学前,对学校重点区域进行了安全排查。学校的各类体育设施与各项公共设备安好、牢固,无隐患,各功能室(含危险药品)的教学设备等都有教师兼管,教师定期进行维护、维修,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同时用电安全不可小觑,经检查小组仔细排查,校园里无裸露线头、破损插座与开关等。
2.药品仪器。各功能室(含危险药品)的教学设备等都有教师兼管,教师定期进行维护、维修,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
3.校园暴力。分年级对学生的矛盾纠纷、管制刀具、校园欺凌、心理偏激等行为进行了排查,学校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4.校舍安全。经查,学校无不符合规定的校舍、楼梯、护栏、厕所、围墙,即不存在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
5.人防。
学校配备了四名专职门卫人员、每天另外增添一名校领导、两名教师值班门卫。做到了领导24小时值班制,出入学校有登记。
6.物防。门卫室里安全防护措施齐全,配备了木棒、钢叉、辣椒水、警棍等“八件套”。
7.技防。技防监控设备齐全,视频监控能全覆盖。
8.周边治安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良好做到了警校共建,做到了“五无”:道路五隐患、无游散摊点、无不健康的书籍、危险用具、无网吧、无不良人员。
9.护送学生。建立有护学岗和站路队制度。各年级放学时段,有领导在门口值班值守,并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帮助。
10.教育情况。学校制定了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学校在学生到校后,深入开展了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溺水、防地震、防汛、防踩踏、各种传染疾病等相关的预防教育活动,学校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有教案,学生有安全教育笔记、有记录。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
11.校车安全。我校为寄宿制学校,无校车。放假时对学校门口非法营运车辆进行了必要的整顿。
12.标志清楚。有消防应急疏散示意图,安全通道顺畅、有应急预案。
13.器材配备符合要求,学校消防器材的配备齐全,能正常使用。
14.用电安全。
用电安全不可小觑,经检查小组仔细排查,校园里无裸露线头、破损插座与开关等。
(六)疫情防控工作
1.值班值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2.人员管控。把好入口关,进入人员做到了“五必”。
3.环境消杀。学校做好环境消杀工作,有记录,有图片。
4.防疫宣传教育。将疫情知识宣传纳入开学第一课。
5.物资储备。物资储备充足,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保障。
6.个人防护。做好个人防护,各班晨午检工作常态化。
7.校园卫生。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布置安排春季传染病防治工作。2月16日中午,各班组织学生对教室、寝室、清洁区做了一次彻底大扫除。学校总务处根据平时进行情况,通过征求各班主任意见,对一些清洁区做了调整,使学生打扫起来更加便利,保证一天三次打扫到位,政教处继续开展卫生督查制度,促使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逐步消除了乱扔垃圾的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办公条件等仍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2.部分教师师德师风、爱岗敬业精神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师缺岗严重,学校校聘教师达四五十人,对学校是很大的负担。
四、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改善办公室条件,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
2.进一步加强广大师生师德师风教育,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
2022年2月开学工作会议记录 篇4
鉴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展势态,根据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学校将延迟20__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所有学生在未接到学校正式通知前不得返校。各教学单位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按课程表中的教学安排、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统筹谋划,通过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方式认真组织网上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在线辅导答疑等工作,努力保障“停课不停学”。为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机构
成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疫情防控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导学校疫期教学相关工作,具体名单如下:略
主要职责:在省教育厅和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领导和指挥我校延期开学期间的教学工作安排。
二、工作原则
1.学校统筹。学校教务处负责统筹指导各教学单位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开展网络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服务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
2.教学单位为主。各教学单位根据本单位教学计划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积极组织教师提前准备线上教学内容,为线上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3.灵活实施。授课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计划任务的特点和要求,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线上教学活动。
4.确保安全。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服从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各教学单位不得就做好线上教学活动组织开展集中动员或培训,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和接触,以确保师生安全为前提开展工作。
三、工作安排
1.理论课授课工作
疫情解除前,请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提前准备好线上授课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等各类公共教学平台及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同学们在延期开学期间的自主学习做好安排、布置好作业和辅导,为同学们提供学习建议和学习资料等,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请各教学单位办公室提前组织各门课程任课教师建设课程教学微信群或 QQ 群,统筹组织好本教学单位延期开学期间相关教学组织工作,如3月2日不能如期开学,则从3月2日开始利用超星学习通开展线上教学,教师应在使用超星学习通开展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广泛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做好备课和教学资料推荐工作。疫情解除后课程原则上按照实际教学周进行,也可能调整教学内容、补课或顺延等,具体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另行通知。
2.考务工作
补考工作在恢复上课后进行,请各位同学假期做好复习准备;重修考试、期末考试原则上计划不变,也可能根据疫情时间和实际教学进度顺延或调整考试时间,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3.实践教学
疫情解除前,暂停组织包括毕业实习在内的所有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实习指导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也可根据疫情时间调整实习周期和内容。具体开展时间,依据疫情防控形势和教育部统一部署另行通知。
4.毕业论文
为确保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请加强与应届毕业生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指导;确需实验、实践、调研等数据支撑的论文选题,指导教师可根据选题情况指导学生开展查阅文献等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科学调整论文进度安排,或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写作方式进行调整。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整体要求是在按原定时间完成的同时保证完成质量。
5.学籍管理
学生注册、休学、复学、转专业等事项,在疫情解除正式上课后按正常程序办理,有特殊需要办理复学或退学等的学生,可提前与学院联系,线上提出申请。毕业资格审核及学位授予工作将视教育部整体安排和学校教学情况适时调整,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四、工作要求
1.提高政治站位,变挑战为机遇。授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变挑战为机遇,充分认识线上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动谋划并积极准备线上授课工作,最大限度保证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不打折扣、学生收获不打折扣。
2.强化资源建设,为教学作准备。在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前,授课教师要搜集现有各平台MOOC资源,制作好视频、音频、PPT、word、电子教材、扫描和翻拍的图片等,准备好线上教学必备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过程性评价的线上考核材料。
3.熟悉教学平台,为实施作保障。授课教师要围绕增强线上授课的意识和能力自觉主动开展学习,加强对相应授课平台功能模块、使用操作的熟悉了解程度,强化线上授课活动开展前的备课准备。
五、其他事项
1.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QQ、微信等),确保信息畅通,及时把相关要求通知到每位教师和学生,落实好工作安排。
2.各教学单位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全程全心全情投入线上学习,确保线上教学期间“不掉线”;要对线上教学内容审核把关,强化督促检查,确保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3.教材发放、重修报名等工作将根据学校确定的返校时间顺延,具体安排将另行通知。
2022年2月开学工作会议记录 篇5
今天,高三年级全体教师就聚集在这里,共同谋划2022年高考备考工作,体现了大家时不我待的高度责任感和强校有我的强烈使命感。今天晚上,高三年级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你们辛苦了!
刚才,xx书记分析了高三年级一模考试情况,对于高三年级高考备考作了全面安排,备课组长就各学科高考备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各位副校长也对高三下一步高考备考工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希望大家会后认真消化并贯彻落实。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会主办之年,也是xx一中搬迁至新校区后原汁原味的首届毕业生毕业之年,社会各界对我们寄予厚望,今年的高考成绩对于我们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
从一模考试来看,于xx一中而言,我们是希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xx一中人最近几年顽强拼搏,负重前行,我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指数,xx一中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xx名校”的宏伟目标。但随着xx一中知名度、美誉度的大幅度攀升,兄弟学校开始研究我们,模仿我们,他们更是希望迅速超越我们。特别是我们xxxx年重新夺得理科状元,更是让兄弟学校“羡慕嫉妒恨”。xx一中xxxx届的出色表现,也给我们xxxx届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面对堪忧的生源,我们要想创造新的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唯有革命加拼命,跑出xx一中加速度。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几年,xx一中的功劳簿上清楚地记录着你们xxxx、xxxx届的光辉业绩,你们是xx一中奇迹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你们一定会书写xx一中新的篇章。
历史上,人类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一般是两种选择,要么战斗,要么逃跑。最近几年,xx一中以相对薄弱的生源与集中全市优质生源的老牌示范高中分庭抗礼,靠的就是xx一中“不蒸馒头争口气”的精神。
关于2022年高三工作,我想讲四个问题:
一是过程性评价和终极评价问题。
无论是刚刚结束的一模考试,还是后续进行的其他考试,从本质上说都是过程性考试,目的都是为高考做准备。真正的一锤定音的考试是x月初的高考。平时发现不了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xxxx届、xxxx届都有着惨痛的教训。平时过程性的考试结束之后,我们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发现短板,激发潜力,找到自信。二是xxxx届高考目标问题。
黄山市前十名榜上有名,多多益善;一本达线创历史最好水平;xxx、xxx等双一流名校录取人数稳中有增;本科总人数力争突破xxx人。三是高三科学备考问题。
认知科学领域有一个高效学习方法,叫做“极度专注+主动休息”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习的时候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立即主动休息。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一节课结束后休息十分钟是有道理的,我们不要占用学生的下课时间,让他们适当放松,适当运动,真正做到劳逸结合。意大利人xx年创立的“番茄工作法”,其核心要义是先极其专注地工作xx分钟,然后主动休息x分钟,如此循环往复。本届学生在高二时,我曾经对他们做过一次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我向他们介绍过费曼学习法。这个学习法的要领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如果讲不明白或者别人听不懂,自己再巩固一下,一直到能够讲清楚或者别人听得懂为止。这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的研究成果。我们要把这个方法传递给学生。xx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运用过这个方法。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输出,教是最好的学。
四是师生身心健康问题。
师生身心健康一直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坚决反对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我们是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一群人,毛主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他老人家在世,可能要说身心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在学生中,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学习好的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往往大于学习差的孩子。我还有一个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来源于他的家长,很多尖子生不堪重负。曾经听说初中有个家长逼迫孩子一定要考上实验班,导致这个孩子一度有自杀的念头。尖子生家长心理上有一个误区,过分相信孩子的天赋,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我们的老师都不配教他的孩子。殊不知,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一例外的都是得益于科学的方法加上刻意的练习。天赋只为成功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必然性。高三备考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回归基础,回归常识,回归课本,以考代练,切不可任其特立独行,独往独来。我想通过你们告诉那些自命不凡的家长,“自负是失败的别名,骄傲是成功的天敌。”这句话是我在今年春节期间原创的,得到xx一中优秀校友、xx某高校xx老师高度认同。
高三后期,我们一定要继续做好家校合作后半篇文章,让家长调整期望值,不要天天言必谈分数和名次,不要把孩子当神童,要接受孩子的平凡,要把孩子当常人。与其乱作为,不如不作为。
2015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篇6
本刊讯1月25日下午,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九次全委 (扩大) 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 安排部署2015年全省科技工作。副省长郝远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政府副秘书长俞建宁主持会议, 省科技厅厅长李文卿向大会报告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情况, 就2015年全省科技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李文卿表示, 做好2015年全省科技工作, 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谋划,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三是以兰白试验区建设为引领, 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业发展;五是聚焦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 着力加强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六是扩大科技交流合作, 进一步提升开放实效。同时, 还要继续加强党建工作、加强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为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提供坚实保障。
郝远强调, 要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全面把握科技工作的主动权, 锐意进取, 创新工作, 全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进展。他说, 要正视我省在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抓住和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战略机遇, 加强科技工作的科学谋划和前瞻布局, 以实现新常态下的科技引领和创新发展。今年是甘肃科技发展的关键之年, 要突出深化改革重点, 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重点加快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努力打造改革创新特区;加快推进省级科技计划改革, 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省属科研院所改革,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落实依法行政, 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2022年2月开学工作会议记录 篇7
按照会议,我就疫情防控四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一、持续紧绷防控之弦。
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3月份以来,全国疫情已波及30个省320个地市,全国超96%的地市经历了疫情处置实践。从近期各督导组督导检查来看,由于长时间持续作战,各镇村(社区)及部门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存在松劲心态,很多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没有真正落实落细,商超、酒店等公共场所戴口罩、一米距等举措执行的不够坚决,为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漏洞和隐患,面对奥密克戎疫情新形势,一旦防线失守,将对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将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险。各镇各部门要一以贯之,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把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坚决做到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成果,切实守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局面。二、持续加强排查管控。
一是入*关口再守紧。“两站两点”查验点坚持“逢车必查、逢人必查”,并加强人员力量配备和工作人员关心关爱、个人防护,同步做好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应对,规范查验两码一证,用好抗原和核酸“双检测”,重点查后排、查全员,坚决做到不漏一车一人。对货运物流车辆单独设立查验通道,做到快查、快检、快放,最大限度阻断病毒、畅通物流。二是社区排查再抓紧。各镇村(社区)要发挥“321”基层治理模式优势,用好疫情防控信息系统,提高外来人员主动报备意识,加大社区(村)排查力度,持续开展涉疫省份和省内有疫情的市来人、外出务工、货运快递物流“重点人群”摸排,宣传防控政策,督促做好核酸,确保底子清、情况明。三是重点人员再管紧。县防指办和各镇村(社区)要对重点人员落实好管控,精准分类执行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核酸检测、健康监测,严格落实“五包一”措施,做到应隔尽隔、应管尽管。要加强重点风险人员信息核查追踪管控,对推送的密接、次密接、时空伴随及“三同人员”等高风险人员信息,迅速全面核查、追踪、管控到位,并及时反馈管控结果,涉及县外的及时推送协查信息。要提高信息研判和预警响应的及时性,对返*人员提前联系、快速反应,严格闭环转运,第一时间落实管控措施,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传播风险。三、持续强化重点环节管理。
一是从严抓好重点场所管控。交通、文广、市场、卫健、教体、公安等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责任,持续做好火车站、汽车站、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农贸市场以及景区、影剧院、餐饮服务等重点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旅游景区景点要按照“限量、预约、错峰”要求,严格控制人流,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各宾馆酒店要对外省、省内有本土疫情地市人员严格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预检分诊、院感防控措施。各学校落实学校师生定期核酸检查措施,学生和教职员工原则上不出市。要强化隔离点规范管理,规范送餐服务、垃圾处置、环境消毒等细节。要抓好农村疫情防控,织密织牢农村地区防控网络。二是从紧管控人员聚集活动。各类人员聚集场所要严格落实测温、验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常态化防控措施。按照非必要不举办和“谁主办、谁负责”原则,严控大型文艺演出、展览展销、宗教庙会等聚集性活动,严控聚餐聚会活动,家庭聚餐一般不超过10人,会议会展等原则上不超过50人,倡导白事简办、红事缓办、宴会不办,50人以上的必须报备审核,落实管控措施。三是从细做好重点人员核酸检测。推广实施41类重点人群定期核酸筛查措施,压实行业部门和属地责任,做到检测工作职责明确,检测人员底册精准,检测频次和覆盖面到位,切实提升“早发现”能力。五一假期,要特别关注、扎实做好交通运输、冷链物流、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工作。【2022年2月开学工作会议记录】推荐阅读:
2022年春季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07-14
2022开学教育工作会讲话09-11
2大东中学开学初工作规划09-22
开学工作准备会议记录07-28
年春季开学工作汇报10-26
2022年春季开学典礼致辞07-26
2024年秋季开学工作自查报告07-06
2024年春季开学工作具体安排09-02
2023年秋季开学工作汇报材料09-02
小学2018年秋季开学工作汇报材料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