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代名人名言(共14篇)
品读古代名人名言 篇1
1)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2)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5)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6)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8)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9)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2)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13)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1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5)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16)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头吟》
1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8)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19)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20)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品读古代名人名言 篇2
“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这句名言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别人交朋友,要先了解他的品行,慎重选择。但是对于更换自己的好朋友,则更需要三思而后行,多站在朋友的立场为对方着想,对朋友多一分理解和包容。
坦诚的阳光能温暖大地的寒气;真挚的友情会滋润心灵的荒漠。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就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真正伟大而纯洁的友谊,是会让我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真正的好朋友,是会让我们在修养上得到良好的熏陶,在学习上得到有益启迪的;一个志同道合的益友,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有益的影响。
更换朋友要谨慎,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放弃一份友情。朋友的交往,最可贵的在于相互扶持、相互勉励。当与朋友产生矛盾或发生了冲突时,不要冲动地轻言放弃。想一想我们寂寞的时候,我们遭遇困难的时候,一直微笑着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朋友。欢歌笑语和吵吵闹闹都是友谊乐章里一段美妙的音符,我们心中要怀着更多的宽容和体谅才能使友谊长久。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记住,朋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选择自己该珍惜的朋友,也要珍惜我们选择了的朋友。
名话名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革命的领导人之一,美国的缔造者之一。靠自学通晓多种外国语,大量阅读欧洲各种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很深的研究。马克思指出:“他是首先发现价值的真正实质的人中的一个。”
名话故事
在意大利流传着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有一个叫皮斯阿斯的小伙子,因为触犯了国王,被国王处以绞刑。无辜的皮斯阿斯是个孝子,他向国王请求:在临死之前回一次家向父母诀别。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找一个人来代替他坐牢,直至他回来为止。要知道他被判的是死刑啊,谁会愿意冒这样的险来替他坐牢呢。但这时皮斯阿斯最好的朋友达蒙主动要求替皮斯阿斯坐牢,让自己的朋友回家跟双亲告别。
古代咏菊诗品读 篇3
一是对菊花品格的礼赞。
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选择了归隐田园,在他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总是以菊花相伴。陶渊明赞美菊花:“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他辞官回归故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以菊为友,其乐陶陶。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不钟情于功名利禄,整日与菊花为伴,这是何等的超脱! 菊花成了不肯同流合污高洁的象征。陶渊明在《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是借菊花晚开的境遇自喻。
诗人对菊花赏玩中,往往伴随着移情活动,他们在菊花身上,更多地看到自己的景况和境遇,因而或以菊喻自身,或借咏菊而抒胸中的块垒不平。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来写自己苦苦相思而愁损腰肢的景况。词里的黄花就是黄菊,正值重阳,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此时,李清照的丈夫并不在她的身边,这让她感到孤独与凄凉,陪伴她的只有美酒与黄花,因为思念丈夫,李清照形容憔悴,整个人比黄花还要消瘦,李清照用一句“人比黄花瘦”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真可谓神来之笔。在《声声慢》中,女词人更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来自况,这里的“人”与“黄花”同样憔悴,菊花虽曾经绚丽一时,堆积枝头,但如今却憔悴不堪,谁再有兴致去摘那零落的明日黄花呢?这是饱尝国破家亡之痛,离乡背井之哀,既无儿女,又亡丈夫,晚景备极凄凉的女词人遭遇的真实写照。读这首词,人们总会为女词人的不幸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泪。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等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林黛玉的几首诗。其《咏菊》云:“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呤。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赞美菊的高洁、孤傲,以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菊》写得更直率:“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相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这位寄人篱下的少女,饱尝了人情冷暖,于是,她以菊为知音,名为“问菊”,实是问自己,问命运,诗中流动着的是那种寂寞、孤独的心情。
三是借菊花以比德言志。
菊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士结下不解之缘,同样也受到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喜爱,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抒发了他立志改革社会,为穷苦人打天下的襟怀。其一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以金黄色的菊花喻黄巾起义军,对金菊凌寒怒放由衷赞美,诗中,诗人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表达的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另一首是:“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春帝,报与桃花一齐开。” 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表达了作者追求平等的宏伟抱负,反映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读书名言古代名人名言 篇4
2. 开卷有益。——赵光义
3. 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4.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5.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6. 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7.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8. 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9.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经典古代名人名言 篇5
2)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3)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至于要表演甚么角色,自己去决定。
4)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5)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6) 对于青年期中的年轻人应以豁达的热情去激励,而且应使他们以此种热情去建设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8) 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9)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0)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1)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3)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4)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古代名人名言句子 篇6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名言品读 篇7
——[苏联]巴甫洛夫
名言赏析
人生就像直播, 永远不可能重来。生命也一样, 不会有重来。可是生命就如同我们读过的故事, 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 而是有多好。既然是花, 我们就要灿烂开放;既然是树, 我们就要长成栋梁;既然是石头, 我们就要铺成大路。也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 但是我们可以好好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为心中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不止。
花开花谢年年有, 人老何曾再少年?生命只有一次, 时间却是不等人的。我们不要等到年老的时候再去叹息一生碌碌无为, 而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好好珍惜时间, 好好学习, 夯实了基础才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 它不因你是勤奋者而多给, 也不因你是懒惰者而少给, 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把握。让我们都好好爱惜光阴吧, 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 我们才能无愧于心, 也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何海英)
名言名人
巴甫洛夫 (1849~1936) , 苏联生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名言故事
鲁迅先生在生活中有“三忘”。
一是忘昼夜。鲁迅在北京时, 经常有很多学生和文学爱好者来拜访他, 而且他们几乎每次都要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陆续离开。可是鲁迅等他们走后, 不是关灯休息, 而是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去。有时实在太困了, 他就和衣倒在床上休息一会儿, 醒来后又继续学习或工作。
二是忘食。鲁迅习惯通宵工作, 第二天早上起来迟了, 他经常连午饭都不吃就开始工作, 有时还一直工作到晚上才吃饭。为了节约吃饭的时间, 他还不喜欢吃鱼, 说要花那么多时间挑鱼刺, 太浪费时间了。
三是忘寒暑。无论严冬还是酷暑, 都不能让鲁迅停止工作。北京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可是即使在那寒冷的冬天, 鲁迅也是不停地写作和抄书, 从没闲过一天。后来鲁迅到了广州, 住在白云楼。夏天, 他的房间又闷又热。可就是在这蒸笼般的房子里, 鲁迅也坚持着译了许多文章。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 篇8
2)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6)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7)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8)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9)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10)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1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1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3)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4)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高中古代名人名言 篇9
2)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
4)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6)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宋·姜夔《扬州慢》
7)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8)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1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12)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唐·李白《劳劳亭》
1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4)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15)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16)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7)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1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唐·王绩《野望》
20)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 常见的古代名人名言
★ 古代高中状元的贺词
★ 古代经历过磨难才成功的名人名言
★ 各种名人名言
★ 经典名人名言
名言品读 篇10
—[战国]孟子
名言赏析
孟子在阅读《尚书·武成》一篇时, 对书中的记录与历史事实不一致的情况曾说过一句话——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这句话记录在《孟子·尽心下》中, 它提醒我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 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不能完全相信它, 应当客观地去看问题。
好的书籍具有巨大的魅力, 它可以使我们超越时空的限制, 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 懂得宇宙间的种种自然科学知识。可书籍也会有出现错误的时候, 有些书籍本身编写得不够科学, 会有错误发生;有些书籍中的某些观点并不客观, 会误导读者;也有些书籍的观点不够明确, 读来容易使人误解……读书的时候, 如果不懂得辨别, 全部相信书中的话, 那就很容易犯错误, 结果比没看过书更糟糕。
因此, 读书的时候, 不能“尽信书”, 要学会思考, 认真思考书中所说是否正确。如果有疑问, 自己应该查找相关书籍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样才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
(黄莉梅)
名言名人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后人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文章思路清晰, 语言流畅有力, 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
名言故事
李时珍是明代的医药学家。他从小就跟随父亲行医, 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喜欢研读各种医药书, 以充实自己的医学知识。但他发现那些旧的药物书错误很多, 有些药物书记载的药名与实际药物不相符, 有些药物书记错了药性和药效等。其中就有一本药物书把一种毒药误写成补药, 结果医生照书开给病人吃, 医死了人。李时珍决定重新编写一本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一边行医, 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当他对书本上的记载有怀疑时, 便翻山越岭, 实地考察;或亲自尝试验证, 做好笔记;或深入民间, 搜集各种药方, 以寻找正确的答案。有一次, 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 对巴豆是否就是一味泻药产生了怀疑, 于是自己亲自尝试。他经过反复试验, 发现如果大剂量服用巴豆, 可以导致严重腹泻;但如果服用适量巴豆, 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
勤奋好学古代名人名言 篇11
2)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
3)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8)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9)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1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1)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2)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3)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4)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古代励志的名人名言 篇12
2. 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
3.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4. 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
5.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6. 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
7.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11.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3.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14.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中国古代读书名人名言 篇13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有批判地加以继承与发扬。——刘心武
3、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郑耕老
6、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
7、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8、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9、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10、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11、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1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13、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1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15、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1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1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8、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9、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2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1、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
22、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23、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王永彬
24、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对联集锦》
25、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6、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27、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29、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唐寅
3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1、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2、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33、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34、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35、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36、能读千赋,自能为之。——杨雄
37、读书贵有用;树德莫如滋。——《对联集锦》
38、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3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40、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4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2、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43、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4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5、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4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7、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48、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49、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 篇14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管子 禁藏》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管子 七臣七主》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管子《管子 任法》
●立法而行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邓析《邓析子 转辟》
●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慎到《慎子 佚文》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到《慎子 君臣》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
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制度的巨大挑战,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
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是统
一天下的最高标准。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
员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
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务,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
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
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子•明法解》
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
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
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势解》
释义: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为民所乐,才能“令行禁止”,可谓从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
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释义: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法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工具,
如何正确地使用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
安危。要执法必严,执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争也。
释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
确定名分。止争:止息纷争。法律中常用这个词语表示确定物的权属。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
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
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
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
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离楼上》!
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
令结合起来。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释义: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
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三、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后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
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社会治理之道。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
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
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
、《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
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
,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