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绣师未来十年的发展(精选7篇)
纹绣师未来十年的发展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美丽和生活质量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容养生”的新型消费观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追求的消费时尚。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美容经济的兴起势在必然。
据统计调查,全国约有近550万家各类美容美发机构,3500余家化妆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美容美发培训机构,全国美容从业人员总数约4000万人,成为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在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中的美容市场,目前正由无序竞争走向了规范,整个美容行业已经逐渐从个人作坊式的经营转向企业化经营管理。
作为美容经济的重要分支——纹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容行业举足轻重的项目。而且可以预期纹绣行业在未来十年的发展愿景很为乐观。
纹绣人才缺乏 供远少于需
最近两年,我国涉足美容消费的人数已经达到3亿多人次,我国城镇人口月平均美容消费达到29.33元,全国城镇美容业年产值为1680.4亿元。可纹绣行业的人才却供需严重失衡。
纹绣行业的用工荒主要出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层人员的缺失,二是技术中坚力量,优秀技术人才的缺失。
近几年纹绣行业发展势头好,纹绣职业培训教育发达,纹绣师的收入都有所提升。纹绣师在这种形式下,盲目地认为跳槽就能涨工资,结果却是在盲目的心理下,非但美容院、纹绣店没有了稳定的员工队伍,员工对院店也没有了忠诚度和归属感。于是很多院店在这种极大的员工流动下失去了稳固的经营或者技术团队,结果就出现了老员工留不住的问题。同时,涌入的新纹绣师技术水平良莠不齐,数量也无法满足纹绣店要求。很大部分的美容院都会选择和纹绣师达成分成合作关系来维持美容院人手不足带来的影响。
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15日广州美容行业月平均工资收入为5312元。其中,有5年以上美容行业经验从业者薪酬为9907元;有3至4年美容行业经验者薪酬为5031元;有1到2年美容行业经验者薪酬为3701元。有数据可以看出,纹绣是潜力十足的朝阳行业。纹绣师个人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纹绣师本身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很大部分纹绣师也十分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她们通常会选择参加各种各种的职业培训机构,而这些机构通常会邀请专业讲师为她们授课。以本色纹绣为例,其举办的第一期“纹绣全能班”邀请了大师级导师为纹绣师授课,吸引了广大纹绣师热烈参与。
纹绣盈利模式多样化 线上服务是很多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专门针对纹绣行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正在快速崛起,旨在为广大眉、眼、唇化妆爱好者打造一个最便利、最权威的纹绣预约服务平台,为纹饰行业提供纹绣行业资讯报道,根据纹绣行业的国内动态,亚洲纹绣的发展状态,纹绣品牌的衍生,将纹绣行业聚焦点详细信息传播出去的第三方专业服务。
在绝大多数纹绣师埋头苦干的时候,不少眼光卓见的纹绣师已经开始捷足先登,通过专门公司的互联网推广包装等方式,增加其区域影响力,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其产生的回馈盈利远高于她们在网络的投入。
很多纹绣师的技术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日臻成熟,她们已经不缺少技术,更多需要的是知名度的推广以及品牌的建立。她们缺乏营销的理念,而这恰恰是我们能够给她们带去的。
纹绣行业将会更规范化、职业化
中国国际健康美容纹饰专业委员会主任大卫•埃先生生前一直提倡加快规范中国纹绣业的行业标准,并根据十七年的纹绣从业经验,按照消费者、操作者的安全保障,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这三大模块总结出7000多条标准细则。这些细则为日后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打下了坚实基础。
去年,国家CETTIC文饰师技术与标准化教育推广中心及中国整体形象健康教育网将在广州举办“2013中国首届纹绣艺术高峰论坛暨国家CETTIC文饰师技术与标准化教育推广会”。届时国家权威部门领导向业内介绍国家文饰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及推动国家纹饰师职业资格建立,配合国家对行业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技术标准培训、持续教育及学历教育,文饰医学相关知识和标准;国内一流的文饰技艺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操作演示及其流程讲解;同时,业内权威专家将剖析纹饰行业发展前景、从业人员的自我提升以及营销策略;此外,还邀请专门从事医美法律研究的法律专家讲解有关文饰的法律知识,如何规避市场风险,处理商业纠纷。
此次论坛的宗旨是给广大文饰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国家CETTIC文饰培训项目,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文饰技术的交流展示的平台。提高从业人员对行业的认识及专业技能,开拓新的商业模式,拓展业内人脉。参会人员将由机会获得国家CETTIC文饰技艺专家及文饰教材编委的聘书,参加培训学员获得文饰师证书。
可以预见,纹绣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将会更规范化、职业化。随之,纹绣师的综合要求也会更加规范化、职业化
纹绣师未来十年的发展 篇2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作曲技术理论,未来发展
作为一名正在攻读作曲专业的研究生,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完成了第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后于第二年来到了美国继续攻读作曲专业的第二学位。中国高校,高师的作曲专业我们称之为作曲技术理论方向。这个方向偏向对理论的研究,和声,复调,曲式分析成为了作曲技术理论的三大要素。作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两大类,专业课程的形式取决于各自的导师,形式多样,这里有每周一节和导师面对面交流的专业课,或是导师与小组成员班级研讨会的形式,又或是展示自己的作品或对专业领域专业问题的演讲讨论等。专业公共课程是必修课,所有研究生都是相同的课程,主要有音乐学,音乐分析,论文写作和专业外语四门。每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是固定的,学生不能参与选课。3年时间完成研究生学习,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研究生需递交学术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方可毕业。美国高校,音乐学院的专业方向分为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两大类,作曲专业属于音乐表演方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修满30个学分即可毕业。这30个学分中,分为必修核心课程12学分(每门核心课程3个学分,学生需选择4门核心课程),教育或表演各自专业方向10学分(专业课2学分,学生必须参加交响乐团,室内乐或者合唱团中的任何一个,学分2分),选修课5分,个人音乐会或毕业论文3分(表演专业的学生需开个人专场音乐会,音乐教育专业需递交毕业论文)。毕业时间可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相较于课程来看,中国高师的作曲课程和学习时间相对固定,课程设置方面相对单一。美国高校提供了多样的课程可供选择,较有利于学生可掌控自己的学业进度。
对比中美两国高师作曲专业,笔者认为中国高师的作曲专业偏向于对理论的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很大,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一定的实践和创新性。目前,中国大多数高师的作曲专业依然停留在对古典时期音乐的研究,分析和创作。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对实践性的要求并不高,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并无具体要求,因此学生在音乐创作方面缺乏一定的实践和创新。同时,就业情况显示出中国高师作曲专业的学生走上音乐理论教师岗位的比例最高。相较于美国高校的作曲专业,更加偏向实践创新,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音乐创作上,并且是对20世纪和新音乐的创作研究,同时对学生阅读量和聆听作品的要求也很高。美国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机会,每周一次的作曲研讨会是学生和教授之间相互交流作曲心得和经验的时间,相互之间分享音乐作品提出建议和意见,解答疑难。作曲专业学生的就业偏向于音乐制作人,音乐创作方向。
未来十年的你 篇3
至少中国的执政党是这样承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它来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措辞已经调整为“建成”。
看上去,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前提是能够保持现有经济增速。据估算,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几年,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即可。实际上,一些外资投资机构早在两年前就做出了类似的预期。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十年里变化是巨大的,经济总量约增长了200%,并从全球第六提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名。这也使得数百万人脱贫。
当然,即便实现了目标,中国人均收入仍算不得富裕,仅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别太担心物价的上涨,因为中共提到的预期目标已经考虑了货币因素。
无论如何,收入翻倍计划是件好事。看看美国和日本相应时期的变化,就知道它对一个社会而言意味着什么—中产阶级群体形成和壮大,整个社会的消费力水平获得提高,这将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日本政府曾在1960年代提出了所得倍增的十年计划,最后只用了6年就实现了目标。它的结果深深影响了日本经济在此后二三十年的发展。
美国也是一样。二战后的美国制造业崛起,华尔街也经历了一次漫长的牛市。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1950年代用著作阐释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他称当时正在壮大的公司人群体为“白领”,而伴随着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这个群体表现出的强劲消费能力把美国经济带入了一个黄金年代。现在,美国约2/3 GDP都来自中产阶级,这一群体也占据了美国人口的80%左右—他们对经济至关重要,也无怪乎奥巴马会提出拯救中产的政治口号了。
回到中国的话题上,不管你是否承认,我们都可能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中国的中产阶级即将崛起。
没错,我们站在这样的关口上:未来十年,城市居民增多,婴儿潮80后一代将成为消费主体和社会中坚,经济增长和收入上升将把中国变成一个更大的市场—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类似沈阳、成都、西安等二线城市,甚至是三四线城市,也充满了机会。
十亿消费者的潜在能量是巨大的。今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食品杂货市场,而据经济学人智库(EIU)预测,到2016年中国有望取代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零售市场的地位。届时,汽车及其零部件、食品、家用电器等生产行业也将受益。
对于中国及全球来说,这个巨大市场是值得期待的。英国前首相布朗就曾谈到,中国的消费革命对全球经济的意义深远:它将使美国重塑美国梦,也将使欧洲实现高就业。
当然,谈论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政府能够顺利完成这个关键任务。你已经看到了执政者表的决心,但要让中国经济从银行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或许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毕竟,中国国民收入分配还在向政府倾斜,经济依赖投资的比重还很大,同时,产能过剩、货币超发、国企垄断、税务和金融环境等,都会影响这一计划。
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中国从上到下都已习惯了这样的速度,并且对实现预期目标充满信心,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样应该注意的一个共识是:越往后,改革越艰难,阻力也越大,而这些阻力很大程度中来自于已经形成的利益群体—未来10年的你的生活,取决于决心,更取决于操作的耐心和技巧。
中国未来十年的生态文明之路 篇4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一方面, 我国的油气资源和一些战略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能源环境安全日趋严峻。另一方面, 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生态系统退化压力有增无减。仅2012年, 我国就发生了多起因环境保护而起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影响广泛;进入2013年, 我国遇到大面积严重雾霾天气, 根据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的监测, 本次强霾污染事件涉及我国中东部、东北及西南的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覆盖范围最大时达到国土面积的约1/7[3,4]。这也引起了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 提高发展的质量被提上日程。因此,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抽象的理念, 而且是十分具体的发展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想走向现实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未来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1. 生态文明的提出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当前的生态文明概念是在中国语境中产生出的话语, 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特定的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从国内来讲, 我国已经进出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传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 社会经济面临重大结构转型。同时, 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严重的人口、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因此, 无论是转变发展方式, 还是化解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 都需要创新发展理念。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从更高层面推动上述转变的观念创新。从全球角度看, 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财富的同时, 也彻底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需要重新凝聚共识, 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谋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所以, 生态文明的提出同样具有世界意义, 它还可以成为重建中国与世界和谐关系的共同话语。
2.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进而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进入21世纪, 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不但没有缓解, 反而因气候变化、新兴经济体崛起等因素不断加剧, 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发展绿色经济正在成为各国应对挑战的选择共识[5]。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之后, 如何克服发展中的问题,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增长, 成为执政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反思以往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 利用好战略机遇期, 党和政府选择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推动问题的综合解决, 寻求均衡发展, 充分体现了治国理念的变化, 希望借此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尽管如此, “十八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是采取了务实的态度, 主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所涉及的重点问题采取行动, 为创造美丽中国奠定基础。
3. 发展中的生态文明的理念
自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后, 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解读, 但由于缺少基础研究和基本理论, 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并不统一[6,7,8,9]。在西方, 虽然从生态哲学、生态经济等角度, 或是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现代化、环境治理 (governance) 等理论出发都讨论过类似的概念, 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观点[9,10,11,12]。也就是说, 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传承。虽然西方国家没有提出许多创新的概念, 但其环境保护或者“绿色”理念, 已通过具体的法律、政策、管理等措施逐步深入人心, 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使其实际的“生态文明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其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 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广义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 还缺少足够的证据证明它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 具有统治地位的高级文明形态;狭义上讲, 作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现代文明形态之一, 生态文明又与其他文明形态密不可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更倾向于在加强经济、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同时, 突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有限目标和任务。生态文明理念有待通过我们的实践不断总结、深化、循序渐进。
基于我们的研究和认识, 环境保护、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将是未来文明形态或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而非全部。在此意义上, 生态文明中的“生态”应是超越生态学科本身的理解, 而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含义[1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14]。历史上, 人类创造了多种文明模式, 而每种文明形态又都以一定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为基础。工业文明是以改造自然的面目出现的, 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而生态文明则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 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社会, 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至关重要, 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形势判断
虽然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出时间不长, 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并非刚刚开始。纵观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 我们已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 经过30多年的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
究其原因, 首先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还是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尽管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提出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 但终因发展与环保难以两全, 造成了今天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局面。其次, 我们对于后发国家发展与环保相互关系的演变规律认识不足, 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 我们的环境治理赶不上污染排放增长的速度, 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被迅速的环境破坏所淹没。而且我们在一开始认为的只要转变观念就能取得发展与环保的双赢是存在偏差的。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 我们面临着观念、技术、资金、管理的系统性障碍, 要获得双赢是有条件的[15,16]。最后, 随着中国卷入全球化进程, 受国际分工限制, 我国经济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以资源、能源和污染密集产业及产品为主, 这无疑加大了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治理难度。
2. 我国在常规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工程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在工业点源和城市常规污染控制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作法, 无论是治理技术、环保产业, 还是环境管理体系都日趋完善。特别是1997年金融风暴、2008年金融危机和城市公用事业改革, 我国大幅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使我国环境基础设施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1998年以后开展的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之后以及“十一五”期间, 我国开展的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更是在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提高、绿色产业创新、综合治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综合效果, 在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政策措施、工程实践、国际合作等方面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做出了榜样,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17]。
3. 未来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升级都将给资源环境形成持续的压力
预计我国的重化工业还将持续10~20年时间, 未来城镇化也将以1%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 在粗放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重化工业发展, 并加大能源、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规模和速度, 增加转变复合型的区域大气污染和流域水污染格局的难度[18]。我国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人均生活水平也将进入持续的转型升级阶段,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这就意味着人均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别是人均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不断攀升, 从而进一步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基于上述判断及综合分析, 我国的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将在未来10-30年内先后达到峰值。
4. 多边环境谈判面临困境, 全球范围的绿色进程有所减缓
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简称“里约+20”) 的结果表明, 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多边环境谈判受到质疑。由于在绿色经济的政治意愿、发展目标、资金支持、技术转移和绿色贸易公平性等方面存在的分歧, 以及巨大的国别差异, 各国在绿色经济方面难以达成统一的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 普遍采取观望战略和现实主义作法, 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进程有可能进一步放缓。实际上,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欧美重启制造业发展的进程, 许多国家开始放弃对清洁能源和技术的补贴, 加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前景不明, 绿色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技术创新和页岩气开发, 常规能源 (特别是天然气) 的价格大幅下降, 也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面临挑战。于2012年底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18) 也沿袭了“里约+20”会议的走向, 未来通过谈判就长期碳减排目标达成共识将非常困难。对此, 中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把握节奏, 有序发展, 防止因多方原因造成产能过剩或重复建设[19]。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与路径选择依据
1. 迄今为止, 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难点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及官员的政绩观
作为一个东亚地区的后发国家, 在经济起飞和加速发展时期,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样的做法利弊并存。针对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来讲, 如果政府仅仅把推动经济发展始终作为其主要职能, 其结果就是“经济与环保难以兼得”, 我们设定的各项环境监管制度和生态文明考核评估恐怕就要流于形式。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我国早在1989年就颁发的《环境保护法》在修改过程中举步维艰, 面对各个部门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重重阻力;同时也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从一次次的环境突发事件中充分吸取教训, 而这恰恰是西方国家掀起环境保护运动的主要推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说明各级国家机构在环境保护中应负主要责任。然而, 面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失灵, 需要重新定位新时期政府的职能, 由政府主导、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来推进环境保护。仅靠环境保护部门是难堪重任的。
2. 思想上的雾霾不除, 环境中的雾霾难消
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 而且随着传统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 经济不可能永远持续高速增长下去,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新的思路。目前到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展模式转型, 以及真正改变片面强调GDP的政绩观的时候了, “保护优先”实际上是对我们的决心、智慧和行动的考验。政府需要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中退出来, 重点加强提供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服务, 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依靠科技创新, 培育新的竞争力和现代生产要素, 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效力。
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包括考虑资源环境禀赋、地区差异、社会经济条件等, 这是我们过去的成功之本。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规律, 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利用特征和污染减排机制, 以及加快环保进程的推动力。三是我们在“干中学”所积累的经验、最佳实践和创新模式。四是认知作为一个后发大国的国际责任和关注普世生态价值。当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和采取“走出去”战略的时候, 我们必须承担与自己增长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甚至承担与国家战略相符的更多国际义务, 遵循国际规则和惯例, 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环境保护的价值绝非我们有些人理解的仅仅是“几条鱼”或“几只鸟”的灭绝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有生态文明的共同话语, 需要把中国的传统文明与人类的普遍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不断发展、创新。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长效机制与路线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发展格局的全方位变革, 并非一蹴而就,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如前所述, 生态文明的理念还不完善, 相关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为了防止出现偏差和误导, 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指导, 制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其目标和定位, 建立促进全面转型的长效机制和路线图, 并在已有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基础上, 选择优先领域健康有序地开展工作, 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多途径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六项制度建设与政策建议。
1. 推动政府机构改革,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管理体制
实现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转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按照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建议将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负责的资源管理、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相关职能统一起来, 组建资源和环境保护部, 增加其机构编制, 强化其能力建设, 实施环境质量目标导向的分阶段、分区域、分指标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同时加强区域和流域环境监管机构的建立;将主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的能源管理、节能、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独立出来, 成立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部, 负责协调能源安全、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相关事务;成立国际开发署, 除负责统一管理海外投资、援助等事宜外, 还重点协调这些活动所涉及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援助工作[17]。在此基础上, 加强政府节能减排的绩效管理, 将相关的考核评估统一到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 建立统一的考评制度, 提高管理的层级, 设立部门联动机制, 将考核结果与官员任职挂钩。
2.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实施路线图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分步实现以下目标:2010~2020年, 主要常规污染物和一部分重要战略资源 (如铁矿石) 的排放量和消费量到达峰值, 资源环境紧张状况得以缓解;2020~2030年, 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量的绝对脱钩, 环境质量开始全面改善;2030~2040年, 经济社会发展与化石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费量的绝对脱钩, 生态环境全面好转;2040~2050年, 资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总量与承载力约束的绝对脱钩,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此, 要制定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控制主要资源消费总量的具体时间表和区域或流域分解方案, 明确实现这些目标的技术实现途径和相关制度安排, 包括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及配套法规和政策, 制定《自然保护地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饮用水安全法》、《地下水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规范政府、企业和社会行为, 落实公众参与和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等。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突出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 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结构, 鼓励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社会公众的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区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因此建立统筹协调和协商民主机制非常必要。打破政府部门绝对主导、单向推动的管理模式, 通过法律法规的修改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要充分相信公众的觉悟和智慧, 一方面, 通过更透明的信息管理和公开制度, 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 包括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决策平台、环境监督平台和环境司法救助平台, 只有建立健全公众环境诉求的反映和沟通渠道, 才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出路。另一方面, 改革现行的社团管理制度, 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规定, 放松对非政府组织的管制, 鼓励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 真正把公众作为促进环境保护的骨干力量。
4.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促进区域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制定好区域和流域综合规划是优化空间结构、治理复合型环境污染 (如PM2.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在目前已经发布的“十二五”相关规划和地方发展规划有许多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 其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规划之间缺少协调和衔接;二是许多规划的制定还不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不少规划目标、行动及相关保障措施还只反映部门或地区利益, 存在随意性, 并不能真正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三是在区域 (包括城市群地区) 和流域层面的跨部门综合规划还处于缺位状态, 缺少科学的规划工具。因此, 要加强区域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规划的研制, 在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总量控制的基础上, 将地区内的土地利用、能源结构、交通布局、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服务等内容统一起来, 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发展与环保及地区之间的关系, 通过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实现动态管理, 落实规划的项目, 评估规划的效果。
5. 更多利用各种经济政策, 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
第一, 要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争取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3%;同时通过加强企业监管,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制度, 提高污染企业和环保型企业的环保投入力度;通过绿色信贷政策, 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规范企业环保投资。第二,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快资源能源价格改革, 完善污染物减排成本内部化, 包括提高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资源税费, 推行污染减排的综合电价政策、综合水价和垃圾处理价格政策。第三, 在综合考虑税收体制改革的框架下, 加快出台环境税, 优先征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化学需氧量三个税制, 逐步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第四, 逐步取消化石能源补贴, 进一步支持节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第五, 推行生态补偿制度, 重点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四个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第六, 逐步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 (节能量) 的交易试点, 及时总结经验, 时机成熟时再向更大范围乃至全国推广。同时加强政府的资源环境监管, 完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及各种特许经营制度, 保证激励政策的效力正常发挥。
6. 推动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促进包容性发展
县城水厂未来十年发展预测 篇5
(一)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
目前县城内有县城水厂和义和水厂,其中县城水厂的主要建设规模有泵房2座(包括一级泵房、二级泵房),设计日供水量60000m3净水构筑物(具体包括网格反应池1座、平流式沉淀池1座、普通快滤池1座、清水池1座),义和水厂有设计日供水量30000m3净水构筑物(具体包括一级、二级泵房、网格反应池2座、斜管沉淀池2座、无阀虹吸滤池2座)。
(二)供水范围
满足县城内23万居民(其中县城20万人、义和3万人)的生活及工业生产用水需求。据统计:2009年至2012年日供水量由39000m3提升至41000m3。
(三)供水现状
县城水厂及义和水厂的水源均取自东江水域,源水经一级泵房提升至水厂的净水构筑物,将处理过的水经二级泵房加压送至用水户,目前新增用水大户有东江新城、鸿达工业区及农村改造用水,供水管网普及范围可达约150平方公里。
二、需水量预测
(一)基础数据
根据规划,县城十年后规划人口约30万人。
(二)生活用水量Q1
采用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作为依据,人口数量30万人(十年后),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标准取180L/人计,则
Q1=180×300000/1000=54000(m3/d)
(三)工业用水量Q2
县城工业及第三产业主要为饮食服务、加工企业、娱乐业等,考虑到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完善,工业企业用水量取
三、管理及未来规划
(一)水厂管理
1.建立完备的生产管理层次。
2.组织生产操作的职工进行生岗前的专业技术培训。
3.制定健全的岗位负责制、安全操作规程等管理规章制度。
4.选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施工、安装调试及验收全过程。
5.根据水质、水量变化,调整运行条件。做好日常水质化验、分析、保存记录完整的各项资料。
6.及时整理汇总、分析运行记录,建立运行技术档案。
7.建立处理构筑物,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和维护记录的存档。
(二)水厂的未来规划
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十年的责任 篇6
一、未来十年,中国新车产业仍将是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未来十年,我想以下四个宏观政策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双增长”的目标。
这将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所谓“消费增长”到2020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将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两个“翻番”,第一个比较容易做到,第二个难度就比较大。十年翻一番,每年的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7.3%以上。由于前两年的增速比较快,后八年平均增速要达到7%就可以实现十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但经济的增长速度不能也是7%这样的一个速度,经济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由于经济总量里面要有社会扣除,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根据前35年的数据,1978年到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为9.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是7.4%。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快了2.5个百分点。
后十年我们考虑到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收入倾斜,考虑到这样一个因素,经济增长速度至少要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快1~1.5个百分点。不能低于1个点,低于1个点,第二个翻番就实现不了。后8年(2013年?2020年)如果我们要保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在8%以上。
十八大提出的“双倍增”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向全世界宣布的目标。现在很多人讲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处于回落期了,7%?7.5%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去干“双倍增”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前不久,我们专门发表文章论述这个事情,我们分析形势进行宏观调控,要对十八大提出的目标统一认识,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八大的改革目标上,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对于今后8年,到2020年之前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不能低于8%,一两年之内低一些是可以的,但调整之后过两年要把低的速度给找回来。到2020年前,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会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汽车产业跟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城乡居民的增长速度相关系数是最高的。所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将为汽车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扩大居民消费的经济转型将为汽车进入家庭创造良好的条件。
十八大指出,未来的发展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就是经济增长要以投资出口驱动为主,向消费驱动为主转变,要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近两年,居民消费率已经下降到34%,而投资率上升到49%,一个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个升到了历史最高点。所以,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是要适当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办法是调整思路和经济结构,让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快一些,使他们口袋里的钱多一点,有钱才可以买房、买车,才可以消费,以使我们已经形成的庞大生产能力得到释放,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现在产能过剩严重,问题主要出在分配环节,分配环节向投资领域分的太多,向居民个人消费领域分的太少,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六五”时期居民消费率是53%,到“十二五”已经下降到34%,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六五时期投资率是25%,到“十二五”上升到49%,这样一个扭曲的结果必然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使生产能力闲置,老百姓无法购买生产出来的商品,所以要调整这个结构,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车。
中国的汽车拥有量每百户家庭为21%,发达国家是150%,即一个家庭平均有1.5辆轿车,而中国100个家庭中只有21辆汽车,这个发展空间很大。如今,很多年轻人的“中国梦”就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我们要帮助他们圆这个梦,要通过收入分配调整让他们可以买得起车。
一百多年以前,汽车工业生产线的发明者老福特提出了口号“让造车的人买得起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了60多年了,我们也一定要让造车的人买得起车。我想,到2020年,中国每百户家庭汽车的拥有量可以提高到50%,即两个家庭一辆车,这个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实现这个目标也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环境。
(三)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将使国内汽车市场面临新的洗牌。
在竞争中,哪一个车企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提供居民所需要的商品,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获得发展的商机,就能够占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得到更快的发展。哪些企业在创新、营销上没有新的办法,在竞争中可能就会失败。从福特汽车公司的博物馆可以看到,美国历史上有几百个汽车企业,然后逐步减少到几十个,再到两三个,中国的汽车企业很有可能也会走这一条路。通过兼并重组、竞争,使那些竞争力强的企业逐渐做大做强;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会被淘汰或者兼并。未来十年或二十年也是中国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主要看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目前,国家对鼓励创新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几年我们在创新上发展很快,比如我们申请的专利数量2011年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新增国际专利的数量,2010年美国申请了五万项,中国申请了八千项,美国是中国的6倍。2011年,美国申请的专利是中国的3.6倍,2012年已经下降到2.8倍,按照这样的对比速度发展下去,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再有三五年的时间,中国有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其中汽车行业国际专利的申请量也增长了1%。目前国内汽车产业正在迅速的进步,而谁能在技术创新上增大投入,谁就可以拿到新的技术,制造出老百姓喜欢的车型,占领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
nlc202309040158
(四)国家注重环境保护的政策将引导汽车产业朝着绿色产业的方向发展。
十八大指出要“五元一体”同步推进,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同步推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体制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政策和比较好的体制。但在生态体制上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正在改革生态体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和环境保护,这个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现在要通过收入体制的创立,解决产品价值补偿问题。像清洁的空气就是一种共享性的公共产品,哪个企业为清洁的空气做出贡献,就可以在价值补偿上得到惠及,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新的生态体制。谁对清洁大气做出贡献,谁的投资就可以得到回报,这个成本可以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这些都需要国家颁布强制性的排放标准,通过强制性的排放标准和严格执法来创造一个共享性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道路,鼓励汽车企业向绿色的方向发展。
二、作为汽车企业,未来十年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我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主攻方向。
我国制订的战略新兴产业列了七大产业,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里面的重点就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节能环保汽车。国家将对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实施差别性的政策,给予鼓励。现在有一些技术正在突破,包括电池的技术。所以,谁可以提供清洁能源汽车,谁将可以在中国的市场上提高自己的占有率。
未来中国汽车的市场将会是一个多层次发展的态势。过去我们是这样一个发展态势,今后还会继续坚持:一个是高档车和中低档车同步发展,乘用车和商用车同步发展,新增的购车和更新的购车市场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我国新车市场连续四年保持销售第一位,今年将突破两千万辆,美国的新车市场则保持一年1300~1400万辆,但美国的旧车市场比我们大的多。随着轿车拥有量增加,将来旧车市场的规模会迅速增加。但新车市场也会保持一个旺盛的增长,我估计未来八年,中国新车市场的增长率将会在12%以上。所以,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希望你们可以把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公关。
(二)要向研发、营销两端延伸产业链。
目前,我们主要还是停留在生产环节,研发和营销两端的比例还比较低。通用公司曾提供过一个资料,在汽车产业链中,生产环节在利润总额里面不到10%。剩下90%的利润份额被研发、物流、保险、销售、加油、维修等行业占领了,所以汽车产业要往两端延伸,包括国际上专门的设计公司和提供技术的公司以及为汽车服务的公司都增加很快。今年8月份开始,对服务业实行从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税负降低三分之一左右,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未来十年中国服务业将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因此汽车产业要向服务业进军,以延长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获取生产环节的利润,还可以获取研发、物流以及后端服务的利润,增加盈利水平。
(三)内资企业要大力实施外向型战略。
根据前几十年发展的经验和其他行业的经验,我们的内资企业只有大力的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来发展自己,才可以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比如,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出现了华为和中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最成功的企业是华为公司,25年前才刚刚起步,当时注册资金才2万元,25年之后已经走在了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最前列,今年的销售额有可能超过爱立信,成为世界第一。华为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它拥有大量的专利以及开发战略,还因为它始终信奉用户第一,善待员工,开疆拓土。由于国内的通信设备都被外国公司占领了,国内几大通信运营商开始用的都是国外的设备,而国外的大部分市场也基本上被原有的公司占有,因此,拓展发展中国家,必须到非洲、拉美、大中东、中亚去开疆拓土,这叫做“狼狈战役”。“狼”就是一批开拓能力强的人在前端开拓市场,“狈”就是在后面搞一个技术平台,做技术支撑。汽车行业和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一样,吉利、奇瑞、长城这几年最成功之处是到发展中国家去开拓市场,而且很成功。在国外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并且在国内汽车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得到提高。我希望,内部企业积极实行外向型战略,向华为、中兴、吉利、奇瑞、长城这些公司学习。
(四)合资企业要走合资研发之路。
中国的汽车产业市场现在是世界第一。汽车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们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到当代最新的汽车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这首先要感谢跨国汽车公司的技术,他们的技术带来了当代汽车技术的最新进步和成果,使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上用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可以买到和国际市场一样的商品。这一点要感谢跨国公司的技术以及我们开放性的政策。
下一步合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看要走合资研发之路。要把研发基地搬到中国来,利用中国的人才,中国的劳动力、中国的市场,把公司做大做强。这里我觉得三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三星公司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4000亿美金,电子板块达到了2000亿美金,成为世界电子行业的龙头老大。三星有一个重要的诀窍是比较早的进入中国市场,利用中国的市场与人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规模经济。三星在中国有一个研究所,其中99%的是中国人,研究所的所长也是中国人。还有很多IT行业的创新来自中国人的智慧。所以,合作企业在中国要站稳脚跟、取得成功,必须把研发放在中国。比如泛亚、广本。广本最近开发了合资的新车型,这是广州汽车和本田汽车共有的平台,泛亚的开发也是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合作,既可以占领中国市场,将来也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同享共有的平台和技术。
(五)政府会进一步完善汽车社会的管理制度。
今年上半年,发改委汽车司牵头搞了一个“汽车社会”的课题研究,组织人员到美国、德国、法国去考察。因为中国的汽车增长的太快,和汽车社会相应的管理制度跟不上。在这方面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思路是通过限车的方式发展,还是朝着提高拥有率降低使用率的方向发展。在东京、纽约,汽车的拥有量都在600万辆以上,北京是500万辆,但他们的利用率比较低。在市区范围内大家都用公共交通,只有在郊区、节假日才会开车。中国的限车政策到底对不对,我看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另外,汽车车位的建设是否可以加快,有人提出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比如通过停车位来卖车,以这样的政策来取代摇号或者限购。这样可以助力城市发展停车场,改善汽车的使用环境。
第三,要提升国四标准或者欧五标准,燃油质量要提高。既然开得起车,也要承受汽油价格上升的成本负担。中石化、中石油要把欧五标准的汽油生产出来提供给我们大家使用。
最后,适应电动汽车发展和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是否可以跟上,比如建设充电桩、充电站,纳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内。总之,我们要加强汽车社会到来的各种管理制度,尽可能的方便群众,另外为轿车技术加强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纹绣师未来十年的发展 篇7
未来十年中国石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中国石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面临着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 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
第一, 产业层次不高, 大宗基础性产品过剩矛盾突出。在传统大宗基础产业领域, 我国烧碱、聚氯乙烯、电石、纯碱、甲醇、化肥、纯碱、烧碱、硫酸、农药、染料、轮胎等许多产品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 而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仍然短缺, 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要。
第二, 创新体系不完善, 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与跨国公司相比, 中国石化企业的内部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简单松散, 人员配备不合理, 激励机制不到位, 缺少尖端的研发设备, 远不能满足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需求,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
第三, 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大, 生产要素成本攀升。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中国劳动力、土地、能源、水、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日趋紧张, 价格不断上涨, 导致企业成本快速增加。
第四, 安全环保压力持续增大, 行业形象急需改进。石化行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均位于工业行业前列。民众普遍存在“谈化色变”心理, 对周边石化企业十分排斥, 进一步加剧了石化行业的负面形象, 安全环保问题已成为石化行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五, 市场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政府宏观管理存在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例如中外企业投资的差别化待遇、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市场准入政策与标准执行不严等等, 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等, 破坏了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 使得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 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 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十年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面临的新机遇
未来十年, 中国经济将持续增长, 尽管增速由过去高速增长转向中速, 但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特别是中国正在由投资拉动型的GDP增长, 逐渐转向内需拉动型的GDP经济增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中国仍将是全球石化产品最大的市场之一。
第一, 中国人口持续增长,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人均收入已超过6000美元, 中国大中型城市的部分消费人群已经进入中产阶级的消费平台, 消费升级带来的新需求和新市场将会吸引石化行业更多的产品升级。
第二, 城镇化深入推进, 拉动中国内需市场持续优化升级。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未来十年, 大批进入城市生活的中国农民将会在生活方式上发生很大的转变, 带来不可估量的市场新需求, 为中国石化产业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市场需求。
第三, 工业化进程加快, 为化工材料和产品创造了新的更大发展空间。汽车、高铁、电子信息、大飞机、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正处在较快发展时期。中国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 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为石化产业产品升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和市场机遇。
第四, 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为农药、化肥等化工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 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提供农药和化肥保障粮食稳产高产, 到提供更丰富的饲料添加剂, 乃至提供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均为石化产业提供了更宽广的市场空间。
第五,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为石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会加快推进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在水、石油、天然气等领域进行价格改革。深化改革还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有利于吸引具有活力的中国民营资本进入石化产业, 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六, 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 为中国石化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中国正在加快同世界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预计未来十年, 自贸区的区域范围会不断扩大, 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也将加速, 对石化产业来说, 意味着更多的全球性机遇。
未来十年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在中国经济已经从短缺经济转入到相对过剩经济的新形势下, 石化产业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创新技术供给不足。中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根本上要依靠技术创新, 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原料多元化进程, 最终实现高端发展、差异化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石化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应该把握好以下四个重点方向。
第一,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企业要结合长远发展战略, 针对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 建立不同层次、分工科学、责任明确、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内部创新组织架构。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创新合作通过中外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研发项目合作, 形成产学研共同参与的高效运作的创新机制,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实现技术创新上的互利共赢。进一步营造良好宽松的创新环境政府要加强创新政策研究, 把在华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纳入到石化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 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为行业技术进步营造良好宽松的创新环境。
第二, 推进大宗石化产品产业优化升级, 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取消各种不合理的优惠政策, 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实现优胜劣汰。通过提高行业技术和环保准入门槛, 处理好现有产能和新增产能之间的关系。促进技术装备升级, 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国石化产业要适应原料多元化趋势, 发展环保绿色清洁生产工艺, 通过技术提升和设立更高的技术门槛, 对传统石化产业进行优化调整, 不断提升大宗石化产品的质量档次。明确不同产品转型升级重点, 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炼油企业要加快装置改造, 积极推进油品质量升级;乙烯生产企业要大力优化原料结构, 提高规模化和炼化一体化水平;合成材料企业要充分重视细分市场开发, 增加差别化品种, 提高专用料比例;化肥生产企业要增加化肥品种, 提高肥效水平;农药生产企业要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改造, 重点发展高效、安全、环保农药品种;氯碱生产企业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 优化产品结构。
第三,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努力推进石化产业的高端化、差异化和绿色发展。优先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的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材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功能材料等, 争取在聚氨酯、特种合成橡胶、有机硅、有机氟、炭纤维、芳纶、稀土化工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突破关键工程技术,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规模针对重点品种的关键工程技术, 组织开发、完善和系列化生产各种规格的产品。加快配套辅助材料的开发, 实现新材料产业链的一体化生产。加强下游应用研究开发及技术服务与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技术用户更加紧密合作, 对应用开发做更多投入, 逐渐建立起更加密切的技术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生物化工产业,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基化学品, 通过基础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并举, 加快发展生物化工。在实现对化学工业的工艺路线替代和对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线替代方面, 取得产业化成果。科学选择重点发展领域中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条件不十分充分, 只能适度保持生物乙醇能力, 利用废生物质油发展生物柴油。发展重点应放在生物塑料、生物医药、氨基酸等领域。提高产业竞争力利用已有的生物化工产业基础, 以节能降耗为目标, 保持传统生物化工产品的竞争优势。
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煤炭加工转化多种单项技术进行耦合、集成, 联产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化工原材料以及热能、电力等产品, 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创造以节能和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生产体系在提高经济性和能源效率等方面采用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通过集成创新和系统优化, 创造以节能和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生产体系。推进基地化建设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 集中建设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 形成煤、电、油、运一体化、企业集群化的基本格局。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加大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跨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 大力开发新兴适用技术, 推进环保产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创建新型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提高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体系效率。重点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园区以及集散与处理区域中心, 提高环保产业集聚度。
第四, 着眼于前沿技术开展研发, 做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储备。过程节能技术重点包括开发新的廉价原料、高效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新的分离技术和新的反应/分离过程、超临界流体的反应技术等。通过化工单元技术的提升和系统优化, 提高石化生产工艺水平。未来能源技术包括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煤气化整体联合循环多联产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储备、储能技术和氢能技术、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等。生命科学在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基因工程等领域, 加大研发投入, 追赶全球走向生命科学的步伐。纳米技术重点突破的领域包括纳米催化剂、纳米合成、纳米复合材料, 以及纳米应用技术等。
中国石化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 但是由于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短, 一些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 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 报告对中国政府提出了六点政策建议。
第一, 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政府要在搭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当中发挥良性作用, 推动让资源通过价格机制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流动, 使各经济体依法平等使用市场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第二, 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及稳定性。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增加政策法规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比如, 在华外资石化企业关注的能源政策, 包括天然气、煤炭等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支持能源价格的市场化和生产者的多元化等等。
第三, 加强法制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防止地方保护对执法力度的影响。通过严格公平执法, 加大违法成本, 建立对违规、违法的企业强制市场淘汰和退出机制, 逐步建立公正、公平发展的环境。
第四, 努力提升化工行业社会形象。积极承诺实施责任关怀, 宣传全球范围认知的化学品管理理念;建议各级政府协助化工企业和利益有关方建立透明公开的沟通渠道, 促进化工行业及其利益有关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有效地树立化工行业积极的公众形象。
第五,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影响政府规范市场、管理市场的前提下, 相对简化项目的政府申报、审批和验收手续, 政府不要过分关注技术细节, 要使投资者更加理解政府审批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从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更大的信心。
【纹绣师未来十年的发展】推荐阅读:
纹绣师:徐梅娜简介05-25
PCD纹绣学习09-07
纹绣行业的现状和前景09-15
未来十年互联网十大发展趋势11-13
《未来十年的四大关键能力》[读后感08-28
中国未来十个变化10-10
未来十年职业规划11-08
未来十年职业生涯规划文档07-06
未来发展10-19
未来的发展09-27